睑板腺囊肿

( jianbanxiannangzhong )

别名: 胞生痰核 , 胞睑肿核 , 疣病 , 目疣 , 蚕粒肿

西医

简介:
睑板腺囊肿,为睑板腺排出管道阻塞及分泌物储留而引起的睑板腺慢性炎性肉芽肿。本病病程缓慢,无急性炎症的表现,可单发、也可多发。上睑较多见,常于囊肿较大时始被注意。
病因:
可能由于慢性结膜炎睑缘炎而致睑板腺分泌物阻滞所引起,也可能与新陈代谢、皮脂腺和汗腺分泌功能旺盛或因维生素a缺乏造成腺体上皮组织过度角化,从而使睑板腺排出管道阻塞有关。
诊断标准:
本病的参考诊断标准如下:
1.慢性炎症扩展,偶然在眼睑皮下可触及粒至黄豆大小结节,无触痛,正对囊肿处之结膜面呈紫红色或灰白色。
2.囊肿可向结膜面自然溃破,排出胶样内容物,形成肉芽组织,而有异物感。
3.病理证实为巨细胞的肉芽肿性炎症。
凡具备第1~3项即可诊断此病。
体征:
自觉无疼痛不适或仅有沉重感。病程进展缓慢。眼睑皮肤下可触及坚硬肿块,边界清,无红肿压痛,与表面皮肤无粘连气对应部睑结膜面充血呈局限性暗紫色或灰蓝色斑。小的囊肿可自行吸收消退或逐渐增大,有的囊肿自睑结膜面破溃排出胶样内容物,于睑结膜面引起肉芽组织增生,呈蘑菇状,刺激结膜。少数可自睑皮肤面穿破。睑板腺囊肿有时可继发感染,形成内睑腺炎
鉴别诊断:
1.睑板腺癌:患者年龄多为老年人,女性多见,不似囊肿可发于任何年龄。外观上看呈分叶状,色多灰红。常穿破结膜,呈灰白色菜花样团块,表面可形成溃疡,易出血。对可疑患者在霰粒肿手术时应将切除组织送病理检查以确诊。
2.眼睑结核:初发时呈极小结节,类似睑板腺囊肿结节逐渐演变为浅性轮廓不清的疼痛性溃疡,呈颗粒状,并常有脓液覆盖。病理组织有干酪样坏死,是与睑板腺囊肿的主要区别。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硬块或红肿、疼痛均消失,创口愈合。
2.显效:硬块明显减小,或红肿、疼痛均消失,但留有明显瘢痕。
3.好转:硬块减小,或红肿、疼痛减轻。
4.无效:硬块未减小或继续增大,脓肿自行破溃,迁延日久,愈合后瘢痕较大或肉芽组织生长。
治疗:
1.早期尤其小儿患者可在局部用1%白降汞或2%黄降汞眼膏涂抹,每日3~4次,并按摩热敷,部分囊肿常可吸收消退。
2.对部分霰粒肿可用地塞米松或强的松龙注入囊腔内,可缩小肿块,促进吸收。
3·手术治疗:较大的囊肿可行睑板腺囊肿摘除术。
中西医结合:
本病为睑板腺口阻塞,腺体的分泌物潴留在睑板内,对周围组织产生慢性刺激而引起的一种脂肪性肉芽肿炎证。在治疗上要根据病情的轻重,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初期,局部热敷,以促进肿块消散,并用生南星磨醋调涂患处外,同时用化坚二陈汤加减内服。无效时考虑手术切除。老年人肿块迅速增大者,应将切除物送病检,排除肿瘤。霰粒肿红肿赤痛,甚则化脓者,为混合感染,应先按麦粒肿处理,炎证消退后,再按霰粒肿治疗。对反复发作的病例,可用六君子汤配合化痰散结之品,共奏健脾祛痰之功。

“睑板腺囊肿” 相关论述

(一)病因:因睑板腺排出管道阻塞,分泌物潴留,刺激周围组织而形成的睑板慢性肉芽肿。多见于青少年或中壮年。可能与该年龄阶段睑板腺分泌功能旺盛有关。发生上睑者居多。
(二)临床表现:本病进程缓慢,多无自觉症状,在眼睑皮下能扪到一硬结,表面光滑,皮肤无粘连,无压痛,大者可见皮肤隆起,但无红肿,病人感觉眼睑沉重,可出现轻度假性上睑下垂。翻转眼睑,见病变所在部位睑结膜面呈紫红色或灰红色,有时自结膜面穿破,排出粘胶样内容物,肿块消退。但可有肉芽组织增生,而产生摩擦感。肉芽组织如出现在睑板腺排出口处,睑缘有乳头状增殖,称为睑缘部睑板腺囊肿
(三)鉴别诊断:本病诊断容易,但对老年患者或反复出现硬结的患者,要考虑到是否有睑板腺癌,术后应将标本送病理科检查。
(四)治疗:
1.小的霰粒肿无须治疗,有时可自行消散,亦可涂黄降汞眼膏加按摩和热敷,促进其吸收消散。
2.大者可行手术摘除,仔细将肥厚的囊壁摘净,以防复发。
3.近年来,有人尝试将0.25ml甲基强的松龙注射在近肿块处结膜下或用去炎松-a直接注射在肿块内,对部分病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