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

参考:鼻渊

“急性” 相关论述

由于病毒和细菌感染,物理、化学刺激或过敏反应等对气管、支气管粘膜所造成的急性炎症,首先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样症状,如鼻塞、喷嚏、咽痛、声音嘶哑等,或有全身畏寒、发热头痛及全身酸痛等,有时出现刺激性干咳,咳痰很少。经过1~2天后,咳嗽时吐粘性脓痰、或为黄色痰,咳嗽多在早晨起床吸入冷空气或活动后加重,当伴有支气管痉挛时,可有哮鸣音,咳嗽时伴有响声,可见,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症状尚轻微;如出现咳嗽、吐黄痰时,可能有支气管炎症,及时治疗,症状很快消失。但如不及时治疗,或早期症状轻微而忽略,则可转变慢性支气管炎,持续多年不愈,严重影响休息和工作。
气管炎是肺病中的最轻一种,咳嗽伴痰,还应注意有无肺结核肺炎肺脓肿肺癌等可能,所以发现症状应及时到医院作x线检查,以免误诊。

这种病是肠炎中最多的病,发病特别急骤,最多出现的症状是腹痛。在疾病初期,脐周或左中上腹部有阵发性绞痛,逐渐加剧,并转为全腹性疼痛。腹痛时伴有腹泻,其粪便初期为糊状,以后为黄水样便,再以后为淡水样便,甚至有鲜血便或血块,粪便少,呈恶臭味。此病一般没有痢疾那样里急后重的排便感,腹泻便血时间短者只1~2天,长者可1个月以上。呕吐物呈黄水样、咖啡样或血水样。这时全身出现高热,一般体温可达39℃以上,持续一周左右时间,腹部胀满。脐周和上腹部有压痛,严重时腹部不敢让人触摸,呈全腹硬痛的状态。有的人发病很急,便血次数多,便血量也大,再加上中毒症状,病人很快便出现休克症状,如身出大汗,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神昏谵语等,总之,若发病很久,腹痛血便,很快陷入休克状态的病人,千万别以为是普通的肠炎,应认真请医生检查。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是一种危重的疾病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病人多有长期反复发作的胆道疾病史。起病急骤、高热、寒战,体温可高达42℃,有的疼痛较剧烈。向腰背部或右肩部放散。常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或不思饮食,神志淡漠,烦躁谵妄甚至昏迷
病人的脉搏增快,每分钟可达120次以上,腹部膨隆,血压下降,如果检查末梢血,白细胞计数常可达20×10[sb]9[/sb]l(2万mm[sb]3[/sb])以上。
对有反复发作的胆道疾病病史的病人,一旦出现高热、寒战、黄染,右上腹部疼痛,脉搏加快,血压下降或烦躁,神志淡漠者,应立即送医院救治。

急性扭伤常见于青壮年,多因搬运重物用力过度或体位不正引起。患者感到腰部剧烈、持续性疼痛,休息以后减轻但不消失,咳嗽、喷嚏、用力大便时可使疼痛加剧,腰不能挺直,行走不利,俯仰和转侧活动受限。患者常用两手撑腰,借以防止因活动而发生剧烈疼痛。扭伤严重时卧床难起,翻身困难。
患者在急性扭伤后宜卧硬板床休息,以减轻疼痛,并及时到医院诊治,防止继续损伤。

病人主要表现是突然自觉下腹疼痛及发热,可因炎症的轻重和范围大小而有不同。轻者可有下腹疼痛、伴发热。重者突然下腹疼痛,呈坠胀或剧烈疼痛,可向两侧大腿放射。高热、寒战头痛白带增多,呈脓性,有臭味。有腹膜炎时,可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或伴有大小便刺激症状。病人多呈急性病容,体温可达39℃以上,脉搏增块。下腹部有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深压腹部,突然抬手而疼痛)。多发生月经后、流产后、产后或生殖道手术后感染或有慢性盆腔炎等。立即去医院妇科检查,作血液常规化验即可诊断。急性盆腔炎必须积极彻底治疗,以防转为慢性盆腔炎。必要时作血液或宫腔分泌物培养及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或阴道后穹窿或腹腔穿刺术。

急性中耳炎是中耳腔的急性炎症,由于病因和病程不同,可分为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两种。
1.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
首发症状为耳部疼痛,耳内有种阻塞感,或压迫感。有时全身出现微热头痛鼻塞流涕,咽喉疼痛等症状。细看耳部时,会发现耳膜轻度内陷,边缘血管呈放射状扩张,鼓膜呈淡红色,失去了正常的光泽。若鼓室内有很多分泌物时,鼓膜可向外突,听力减低,或因传导而耳聋。一般经过治疗而很快会恢复,但也有转为化脓性中耳炎
2.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这种中耳炎,耳深部锐痛,逐渐加重为跳痛或钻痛,当打喷嚏、呵欠时,疼痛更加重,疼痛可连及头部,听力下降。
局部可见鼓膜标志完全消失,呈暗红色,鼓膜外突,若已有穿孔时,脓汁自穿孔处外流,并在外耳道有脓性分泌物。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一般多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口苦咽干、饮食减低,小便短赤,大便干等症状。
上述两种急性中耳炎,均可使听力下降,以致遗留耳膜穿孔的后遗症,或慢性反复发作,所以尽量在非化脓期得到彻底治疗,避免其后患。

本病是发病急剧的传染性眼病。以急性结膜炎为主要特征,因其广泛流行,故又称“红眼病”。由于病因不同,其病理过程也有差别。
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急性结膜尖。病初起时赤痛,痒涩交作,灼热羞明。继则眼眵胶结或呈脓样,重症时眼睑肿胀,不易开闭。结膜上充血或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常是一眼患病,继而双眼患病,3~4天病情达高潮,2周左右时间治愈。
②假膜性结膜炎。起病较急,眼睑红肿,眼眵胶粘脓样,流淡红色泪液,结膜充血,肿胀明显,睑结膜表面附有灰白色或乳白色膜样组织,易擦掉,同时伴有咳嗽,流鼻涕,烦躁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③流行性结膜、角膜炎。多由病毒感染所致,发病急剧,一发病即泪多眵少,眼睑部刺痛,羞明,异物感,结膜充血,水肿,耳后淋巴结肿大,有压痛。一般1~2周后结膜充血,水肿减轻,但在角膜处出现细小云翳,同时眼部刺激症状加剧,影响视力。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且引起痛苦最严重的牙髓病即是牙髓炎。患牙髓炎时往往痛疼难忍、坐立不安,甚至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急性牙髓炎的临床特征是疼痛剧烈,其疼痛的特点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自发性阵发性剧痛。即没有外界刺激因素牙齿产生剧烈疼痛,疼痛呈间歇性发作,疼一阵、歇一阵。一般在牙髓炎早期,疼痛发作时间短,间歇时间长;牙髓炎晚期,疼痛发作时间长,间歇时间短,而且疼痛往往夜间发作比白天更加剧烈。
②温度刺激可使疼痛加剧。无论在发作时或间歇期,遇冷、热刺激可引起疼痛,或使疼痛加剧。一般牙髓炎早期对冷刺激更为敏感,而晚期有时对热刺激更为敏感。化脓性牙髓炎若遇热则疼痛难忍,而冷刺激反可使疼痛缓解。因此,患者常含冷水以减轻痛苦。
③疼痛不能定位。牙髓炎疼痛发作时,常常沿三叉神经分布区放射至同侧上、下牙及头、面部。患者分辨不清何为病牙,常常误指。但这种放射痛不会发生在病牙的对侧,必定在病牙的的同侧。
急性牙髓炎包括急性浆液性牙髓炎急性化脓性牙髓炎。它们分别为牙髓充血发展而来和牙髓组织的化脓性炎症。
如出现以上病痛时应尽早去专科医院检查治疗。

来自髓腔的损害,经根尖孔引起根尖部牙周组织的炎症叫作根尖周围炎,简称根尖炎。
急性根尖炎分为急性浆液性根尖炎和急性化脓性根尖炎两种。
急性浆液性根尖炎症状是患牙感到不舒服,发木,有浮出感觉。咬合时,患牙首先与对颌的牙齿接触。这种木胀和浮出感觉是由于根尖部牙周膜充血、水肿,使根尖部组织体积膨胀而表现的症状。这时病人若将牙齿咬紧会感到稍微舒服。随着根尖部炎症渗出物逐渐增多,患牙浮出与伸长的感觉也逐渐加重。轻微的叩诊与咀嚼压力便会引起严重的疼痛,病人不敢对咬。这种疼痛的性质是自发性、持续性的,而且一般呈局限性的,不反射到颌上的牙齿,所以患者可以明确地指出患牙。
急性化脓性根尖炎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根尖脓肿。脓液局限在根尖部,临床表现为自发性、持续性跳痛,疼痛较剧,患牙叩、触痛明显,根尖部肿胀不明显,扪压之痛重。
②骨膜下脓肿。自觉疼痛加剧,肿胀也较以前明显,根尖部移行沟变平,晚期可扪及深部波动感。相应面部出现反应性水肿
③粘膜下脓肿。肿胀和波动感比骨膜下脓肿更明显,但疼痛却比以前轻。
急性牙槽脓肿的患者常伴有全身不适、体温升高等全身症状。

急性胃脘痛先兆主要指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长期患胃十二指肠溃疡的人,如疼痛逐渐加重,进食愈增,急躁易怒,大便时见黑色,为穿孔前预兆……如见疼痛突然加剧,面色苍白,烦躁,出冷汗,全腹疼痛及呕吐则为穿孔信号……
急性胃脘痛包括的范围虽然较多,如心痛胃心痛、心腹痛心下痛等,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急性胃炎胃癌等,但以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属于急腹症的范畴。
该病在急腹症中发病率较高,且发病急,变化快,对生命有一定危险,故掌握其先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穿孔部位多在靠近幽门段的十二指肠前壁及胃小弯(38.9%)。该急症的先兆证,多属血瘀逆证型,平素呈急躁易怒,胃脘刺痛,进食加剧,脉弦舌质暗或舌边有瘀点,时有黑便。如近期以来,刺痛加剧,大便常见黑色及情绪不稳定、乏力等为穿孔前先兆症,应引起警惕,饮食不节及情绪过激常为穿孔诱因。
中医文献已有许多记述,如《笔花医镜·心部》:“血病者,血凝于中,痛有定处,转侧若刀针刺。”《时方妙用·心腹诸痛》:“血痛,脉浮沉俱涩,其痛如刺,不可按扪,或寒热往来大便黑。”指出了刀针状刺痛,便血是胃、十二指肠溃疡已发展到出血,为穿孔前的信号。故凡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的人,如出现上述先兆者,又见胃脘部疼痛加剧,伴呕吐,全腹痛,则有穿孔可能。《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引《金匮要略》曰:“心中寒者,其心病心如噉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臂如虫注,其脉浮者。”即为类似穿孔一类急腹症。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症状,《内经》早已有记载,如《灵枢·厥病》曰:“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灵枢·癫狂》曰:“厥逆为病也,足暴清,胸若将裂,肠若将以刀切之,烦而不能食,脉大小皆涩。”另外,关于穿孔征兆,西医检查为腹部压痛及反跳痛,呕吐,板状腹(腹壁肌紧张)。x线检查:气腹症(膈下游离气体)。
如出现四肢厥冷,烦躁出冷汗,面色苍白心悸气促,应警惕脱厥凶兆,并注意抢救。极期见高热、昏谵、腹胀恶心呕吐便秘尿短、苔黄脉数,为热毒炽盛的征兆,相当于西医的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毒血症重候。如见表情淡漠,精神萎颓,舌红苔黄,高热不退,四肢厥冷,脉细弱无力,又为“热深厥深”的危象,西医称为感染中毒性休克

急性腹痛大腹疼痛,范围在膈以下至耻骨之间。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性阑尾炎急性阑尾炎穿孔、急性胰腺炎急性腹膜炎宫外孕、卵巢囊肿扭转等,皆属于常见急腹症
腹痛与脏器的联系十分广泛,其中上腹痛与脾胃的关系最大,而当脐痛则多责之于肾,少腹痛则多属肝胆冲任。且根据心胃关系《素问·脉解篇》说:“阳明络属心”,因此,胸腔的疾患也可放射至腹。此外,盆腔的疾患也可反映于腹,故妇科急症如宫外孕、卵巢囊肿扭转也一并于急腹症讨论。
一、急性阑尾炎肠痈急症)先兆
急性阑尾炎是发病率高而先兆表现最复杂的急腹症。阑尾炎发出的信号常常变幻无常而缺少规律性,或忽然见于脐腹,或突见于腰背,甚至肩头;或先见于脐中然后再固定于少腹,且时而明显,时而消失,故又称为狐兆……
急性阑尾炎是最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中医称为肠痈,首见于《内经》,如《素问·厥论》曰:“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金匮要略·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已详细描述了肠痈的典型症状,如曰:“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脓。”并提出了大黄牡丹皮汤等有效方剂。如曰:“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沉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后世医家也多有论述,说明中医历来对肠痈都比较重视。
肠痈急症先兆:肠痈多由毒热内蕴、瘀热交阻引起,故凡善食香燥辛热之品,热渐内积,或情志怫郁,血行不畅皆可诱发。先兆症多呈热毒内蕴证型,即见心烦口渴、舌红脉数、烦躁易怒、便秘尿黄等症。如常有下腹隐隐作痛,应警惕阑尾炎的潜在。而出现腹中或脐周痛,24小时后转右下腹明显疼痛(这种转移性腹痛循序是肠痈急症的一大特征),伴恶心拒按、反跳痛,则为肠痈急症征兆。
肠痈急症凶兆 一为毒热凶兆,即全身中毒症状严重,高热寒战烦躁腹痛剧烈,甚至神志不清,相当于毒血症坏疽性阑尾炎。一为阑尾穿孔凶兆,表现为局部疼痛逐渐缓解,但全身中毒症状加重,并出现发热急性腹膜炎症状(全腹疼痛及压痛剧烈,发热加重)。如见面色苍黄、表情淡漠、四肢发凉、呼吸急躁、脉细而弱,则病情危笃,相当于中毒性休克
二、急性胰腺炎先兆
平素为湿热体质的人,由于嗜食肥甘,积热于内,饱餐后突然出现左上腹剧痛,大多为本病凶兆。由于胰腺与胆道生理上一衣带水,病理上互为关联。故素往有进食油腻后右胁闷痛者,常为本病的远期前兆……
急性胰腺炎,亦属急性腹痛,发病率很高,在急腹症中占第三位,多见于女性,病势很凶险。《内经》已有记载,如《灵枢·厥病》曰:“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瘛,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胰腺在中医属于脾的范畴,如《十四经发挥》曰:“脾广三寸,长五寸,掩乎太仓,附著于脊之第十一椎。”王清任医林改错》则对脾的解剖部位,作了详细论述,如曰:“津管一物,最难查看,因上有总提遮盖,总提俗名胰子,其体长,于贲门之后,幽门之左,正盖津门。”(医林改错脏腑记叙·津管)由于胰腺管与胆管共道,故胰腺炎大多由胆道疾患引起。
患者多为湿热体质,近日饮食不节湿热内蕴或由肝郁七情诱发。先兆证多呈湿热证型,即见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口渴烦躁、胸闷便秘、溲短尿黄等症。如见右胁闷痛、恶心厌油、尿黄,食油腻后大便黄白,为有胆道疾患的信号。尤其有胆石症的潜在,更应谨防波及胰腺。如饱餐后出现左上腹剧痛,并放射至肩部,伴恶心呕吐,腹部压痛、膨胀,常为急性胰腺炎的征兆。现代医学用血、尿淀粉酶的测定即可证实。
急性胰腺炎很容易出现厥脱凶兆,即呈现表情淡漠、四肢厥冷、冷汗而出、脉细欲绝。此外,急性胰腺炎也易出现弥漫性腹膜炎凶讯,即高热持续不退,腹肌紧张度增加,压痛、反跳痛及疼痛遍及全腹,神志焦虑、甚而模糊。急性胰腺炎本来就是急症,见上述情况更为凶险,应立即抢救。
三、急性腹膜炎先兆
继出现急腹症之后,见全腹痛、高热为本病凶讯,出现神志症状者,更为本病不详信号……
急性腹膜炎急腹症中较为危重的病证。祖国医学属于肠痈腹痛胃脘痛结胸的范畴。是由于感染、外伤或化学刺激引起的腹膜急性炎症,大多有急腹症病史,诸如阑尾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等。
本病以高热及全身中毒症状,见腹痛、庄痛、反跳痛三痛为明显征兆。本病多为毒热实证,极易出现“热深厥深”证,即身大热、四肢厥冷、表情淡漠或烦躁不安,腹痛剧烈等,为毒热炽盛、热邪深陷的凶兆。如出现神志昏愦、出血、衄血、皮肤瘀斑为瘀热互结、内陷心营的恶讯,预后不良。相当于现代医学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而见面色苍白、皮肤发凉、冷汗湿漉、神志恍惚、脉细数微弱,又为正虚邪陷的险象,相当于西医的中毒性休克,皆应立即抢救。此外,尤应注意的是,腹膜炎出现呃逆,是膈肌受刺激的反映,是病情严重的信号。
四、宫外孕先兆
宫外孕主要指输卵管妊娠,为常见急腹症之一,先兆症为停经史、少腹隐痛或酸坠感以及早孕体征。如出现腹部突然明显疼痛,阴道出血及晕厥,则为宫外孕破裂凶兆。而且面色苍白、喘促心悸、脉细欲绝,又为气随血脱之险象。本病阴道后穹窿穿刺出血、超声波、x线可助诊。
五、卵巢囊肿扭转先兆
为常见急腹症之一,卵巢囊肿因有一个蒂扭转时引起急性腹痛,故有急骤的体位变化史,腹腔可触及包块,无早孕征象(无停经史),疼痛局限于一侧,即为卵巢囊肿征兆,再结合腹部超声波、x线即可诊断。

胆囊或胆道虽位于右胁下,但疼痛常常放射至肩背,因此,注意力不应只局限于右胁下。另外,无论胆囊炎或胆结石,肥胖体质和湿热潜证都有一定的先兆预报价值……
急性胁痛是常见的急腹症,主要包括急性胆囊炎急性胆道感染以及胆绞痛(胆石症、胆道蛔虫)等。
一、急性胆囊炎急性胆道感染先兆
急性胆囊和胆道感染,属中医急性胁病范畴,多由肝火湿热引起,如《灵枢·五邪》:“病在肝,则两胁中痛”,《东医宝鉴·外形篇三·胁》亦曰:“肝火盛、两胁痛不得伸舒”,《万病回春·胁痛》说:“因内有湿热两胁痛甚”。
其先兆症多为肝火湿热证型,呈现目赤善怒口苦喜呕便秘溺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或濡数。如进食肥腻后,感右胁闷胀及隐隐作痛,常为胆道不畅、胆汁浓度过大的警号,总之,湿热内蕴为胆囊疾患的土壤。胆囊和胆道急性炎症时必有发热恶寒口苦胁痛恶心欲呕等征象,且常感腹胀、疼痛并放射至右肩背部,少数有黄疸出现。如疼痛剧烈、全身症状严重的要考虑胆囊穿孔凶兆的可能。而面色苍黄、昏厥、四肢厥冷、汗冷湿漉、脉微欲绝、则为厥脱险讯。另外,右上腹呈绞痛状、程度剧烈、黄疸明显、憎寒壮热、胆囊肿大不明显,应警惕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尤其见高热持续、黄疸加重、神志淡漠或恍惚、烦躁不安、唇紫舌瘀、出血衄血,则为瘀毒热结内陷的险讯,病情危笃,相当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二、胆绞痛(胆石症胆道感染、胆道蛔虫)先兆
胆绞痛包括胆石症、胆道蛔虫及梗阻性胆管炎、梗阻性胆囊炎等疾患,为常见急腹症之一。中医有胆胀胁痛黄疸等记载,如《灵枢·胀论》曰:“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素问·刺热论》曰:“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胁满痛。”《千金要方》曰:“病苦腹中气满,饮食不下,咽干头痛,洒洒恶寒胁痛,名曰胆实热也。”(卷第十二·胆腑)《景岳全书·胁痛》亦曰:“内伤肝胆气逆不顺而胁痛。”发作的典型征兆为右上腹痛寒战高热、黄疸三大特征。
胆石症先兆
胆石症发生于肥胖型妇女,且多为痰热质或肝郁型先兆证的潜在,即素见痰多苔腻、舌质偏红、脉弦或滑数、口粘腹胀大便常秘、尿黄。或常呈右胁时胀痛、情志不舒时加重、食后胃腹饱闷。有上述潜证者如渐感食肥腻后右胁下隐隐作痛,或饱食情志不舒时右胁胀闷者,应警惕胆石症的隐匿。如出现右胁疼痛,甚而寒战高热、黄疸大便白则为胆石症合并感染的征兆。胆总管结石则以腹痛寒热黄疸为典型征象。如出现右胁腹剧痛、呕吐、甚至昏厥、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为厥脱急兆,是胆石嵌顿引起疼痛性休克所致,而症情进一步发展,见面目深黄、神志昏愦、高热不退、四肢厥冷、脉细微无力,又为“热深厥深”毒热内陷险讯,提示胆道梗阻性感染、中毒性休克。再发展下去,出现唇紫喘息冷汗面白则为亡阳危证,相当于西医的呼吸循环衰竭,为生命濒危的信号。
胆道感染先兆
多见于女性,且多呈肥胖型,并素有湿热质先兆证,如舌质红、苔黄腻、腹胀厌油、尿短溲赤、便干脉数等症,尤其进油腻饮食后,常感右胁隐隐作痛,且大便呈黄白色、恶心腹胀等,多为慢性胆囊炎的信号。急性发作时呈现寒战高热、恶心呕吐、右上腹痛并向肩背放射。
严重时出现高热持续、恍惚嗜睡、四肢厥冷、舌质红、苔黄燥、血压下降,为热毒炽盛内陷心营、热深厥深的凶兆,相当于现代医学感染中毒性休克。进一步发展,见昏迷息促、衄血便血、皮肤瘀斑、则为瘀热互结、气血凝滞的险证,相当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如见唇紫息微、脉微欲绝、无尿、则为阴阳离绝的危象,相当于西医肝肾功能衰竭、呼吸循环衰竭,皆应紧急抢救。
由上述可见,胆道急症是十分凶险的,故掌握其先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胆道蛔虫先兆
胆道蛔虫为常见急腹症之一,中医属急性胁痛,多发生于儿童。先兆证为湿热潜证,表现为虫征兆,即喜食异物,或香甜食物、面黄肌瘦、唇有白斑、腹时作痛、口吐清涎、苔腻舌质偏红。如《灵枢·厥病》曰:“肠中有虫瘕蛟蛕……心肠痛、憹作痛、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是蛟蛕也。”胆道蛔虫,中医称为蛔厥,如《金匮要略》载曰:“蛔厥……此为脏寒,蛔上入膈”。
发作征兆为剑突下钻顶痛,腹部症状轻微,并有蛔厥征兆:乍寒乍热,手足时厥,口吐清涎,发作时大汗淋漓,辗转不安等症。如出现腹痛由阵发性转为持续加剧,发热寒战黄疸、脉数,则为毒热壅盛征象(合并胆道感染信号)。而见高热、神昏、面目深黄、四肢厥冷、脉细欲绝,又为热邪内陷热深厥深(相当于西医感染中毒性休克)危兆。

【概述】急性咽喉炎,是急性咽炎急性喉炎的并称。本病多在上呼吸道感染的基础上,有接受烟酒、物理化学因子刺激,用声过度等病史,出现喉部干痒,声嘶失音。可伴有全身不适、发热等。
【手穴治法】
(一)点刺放血疗法
选穴:少商十宣
操作:用28号或30号1寸毫针直刺,用泻法约1分钟左右,留针15~20分钟,至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吞咽疼痛亦明显减轻时,将针取出,并放血3~5滴。
(二)针刺疗法
方法1:
选穴:合谷
操作:取双侧合谷穴,直刺0.5~0.8寸,采用泻法,留针15~20分钟。留针期间可运针1~2次。
方法2:
选穴:中渚
操作:用28号1~1.5寸粗毫针进针稍向上斜刺,待得气后,运针30分钟。每日1次。对急性咽喉炎所致的咽痛有效。
(三)割治埋线疗法
选穴:鱼际
操作:按穴位割治埋线疗法操作,埋入2~3厘米羊肠线一根。割治时注意无菌操作,注意止血,用血管钳夹除少许皮下脂肪。术后严防感染,勤换药。
(四)艾灸疗法
选穴:咽喉
操作:用艾条熏灸咽喉点,离穴位部皮肤一寸左右,点啄熏灸,每日1~2次,每次15~20分钟。主治感受风寒引起的咽痛,呼吸困难,伴全身寒热者。

【概述】
球后视神经炎为视神经中轴的炎症,主要是侵犯视神经乳头黄斑纤维束。本病远近视力都明显减退,甚至完全失明,常伴有眼球转动时疼痛,头痛和眼眶深部纯痛。
【手穴治法】
(一)针刺疗法
选穴:新都穴。
操作;垂直进针,针尖稍斜向掌面,刺入深度可达0.5~1.5寸,用捣针式上下提插,一次操作2—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资料:据山西省稷县妇幼保健站更认介绍,穴在第三、四指间,指蹼背面赤白色交接线中点。针刺后病人有抽、麻、胀、热感,自指蹼、手背、前臂、上臂、肩部、颈部、耳后达眼区。遇有针感不明显可退针微偏向第三或第四掌骨仍上下提插即能“得气”。若仍然感传迟纯,可诱导留针10~15分钟,再提插作捣,针感即会产生。举2例。
病例:张某某,男,41岁。于1972年11月22日晚急诊。
双目微有光感,经检查确定为急性球后视神经炎,入院后即针双侧“新都穴”,经上下均匀提插,针感以热流出现,顺上述途径渐渐传导双眼,视力立即好转,提插持续5分钟起针后做试验,左眼视力恢复到眼前手动、右眼一尺指数。针刺1个疗程,双眼视力恢复达1.5,痊愈出院。
选穴:二明。
操作:针沿指关节横纹斜刺0.3~0.5寸,针感局部和手指麻木。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期间休息3天。
(二)电针疗法
选穴:二明、眼点。
操作:用1寸毫针作电极,针刺以上穴位后,接通电疗仪,根据患者耐受程度决定电流量大小,每日1次,每10次为1疗程。

赤眼,俗称“红眼睛”,迅速而广泛流行时称“天行赤眼”,是由于外感风热疫疠之气所致,现代医学称“急性传染性结膜炎”,是由感染病毒或病菌引起,有很强的传染性,可通过手、手帕、毛巾、洗脸用具、玩具等传染。一般起病很急,主要症状是眼皮浮肿赤脉目赤羞明,见风流泪,眼睛刺痛、灼热目眵增多或热结等。治以疏风清热解毒
(一)
处方:黄花菜15克(干品),鲜马齿苋24克。
用法:将上品洗净,共放锅内熬浓,滤去渣滓,候凉待用。当茶随意饮服,每日1剂,连服5~7剂。1岁以下小儿减半。
(二)
处方:羊肝50克,鲜韭菜50~100克,鲜桑叶25克
(干品减半)。
用法:取桑叶放锅内煎煮取汁,滤去渣滓,然后把切成薄片的羊肝放入煮至熟透,再将韭菜(切成小段)加入煮熟,用油、盐、味精调味。连渣带汁1次服完。每日1剂,连服至愈。1岁以下小儿弃渣饮汁亦效。
(三)
处方:枸杞菜叶150~200克,猪肝50克。
用法:先取新鲜枸杞菜叶洗净,捣烂榨取浓汁,再与切碎的猪肝拌和,擂如酱状,加花生油食盐各少许调味,置锅内隔水蒸熟。1次服完。每日1~2剂,连服5~7剂。
(四)
处方:鲜豆浆150毫升,冰糖30克,草决明24克,石决明18克。
用法:先将草决明石决明捣碎,放锅内加水熬取浓汁,滤去渣滓,冲入豆浆冰糖调化,取出候凉。早晨空腹1次服完。每日1剂,连服数剂。
(五)
处方:粳米50~100克,鲜白菊花花瓣20克,谷精草12克(干品),虫蜕7克。
用法:先取谷精草虫蜕共放锅内加水熬取浓汁,滤去渣滓,然后加入掏净的粳米清水适量煮粥,待粥将成时把白菊花瓣放入再煮成粥,取出候凉。随意服食。每日1剂,疗程不限。
(六)
处方:羊胆1枚,鲜桑椹汁20~30毫升,冰糖15克。
用法:拣鲜羊胆刺破取汁,与桑椹汁调和,加入冰糖共置锅内隔水蒸熟。分1~2次服完。每日1剂,连服数剂,以愈为度。2岁以下小儿减半。
(七)
处方:蜜枣100克,夏枯草30克。
用法:将蜜枣与夏枯草共放锅内加水适量煎煮半小时,然后滤去渣滓,凉后可用。分1~2次饮完。每日1剂,连服5~7剂。3岁以下小儿减半。
(八)
处方:鸡蛋壳15克,地骨皮18克。
用法:将二者共煮取浓汁,滤去渣滓。1次饮完。每日1剂,连服数剂,以愈为度。
(九)
处方:甘草猪胆汁适量。
用法:将甘草猪胆汁泡过,焙干研末,每用0.3~0.6克,乳汁调服
(十)
处方:胡黄连3克。
用法:研末,人乳调敷足心,即效。
(十一)
处方:黄连黄柏当归赤芍各6克,杏仁(去皮尖)1.5克。
用法:上药打碎,以乳汁泡一夜,蒸熟,取浓汁点眼内。
(十二)
处方:生南星、生大黄各等量。
用法:共研细末,醋调敷涌泉穴,每日1换。
(十三)
处方:胡黄连3克。
用法:研为细末,水调,敷涌泉穴,每日1换。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眼病,临床以眼压升高、瞳孔散大、头目胀痛、恶心呕吐、视力骤降为特征。因其发病时房角关闭,故名闭角型青光眼;又因其发病时眼部充血明显,故又称“急性充血性青光眼”。由于本病发病急骤,善变似风,且发病时瞳孔区呈淡绿色改变,故中医称为“绿风内障”。
本病的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尤以50~70岁居多,且女性多于男性,男女两性之比约为1∶2。常双眼先后或同时发病。本病的发作与季节及昼夜有一定的关系,冬季较夏季多,晚上较白日多,可能与光线较弱而使瞳孔开大有关。
[发病原因]
1.解剖因素。眼球前段较小,小角膜、小眼球、常合并远视眼,前房浅、房角窄是引起眼压升高的解剖因素。
2.生理因素。随着年龄增加,晶状体变厚,引起虹膜向前移位,使晶体与虹膜紧贴,形成生理性瞳孔阻滞,以致房水排出受阻,引起眼压升高。如白内障膨胀期尤易继发青光眼。
3.血管神经因素。血管神经调节中枢功能失调而导致血管舒缩功能紊乱,使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而造成睫状体水肿、前移而堵塞房角,此外还可引起房水生成过多,均可导致眼压升高。
4.诱因。情绪激动、精神创伤、过度劳累、气候突变,以及暴饮暴食等常为本病发作的诱因。此外,停留暗处时间较长,或滴用散瞳剂,促使瞳孔散大,均可加速本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情志过伤,肝胆火炽,热极生风,风火攻;或久患头风,痰湿内聚,肝风挟痰,上扰清窍;或劳神过度,真阴暗耗,水不制火,火炎于,导致气血不和,神水瘀滞,瞳神散大而发病。
[临床表现]
本病发作前,常因情志刺激或劳神过度后出现头目胀痛,同侧额角作痛,鼻根发酸,夜晚看灯光周围有彩圈(虹视),视物昏朦,如隔云雾等先兆症状,休息之后,诸症可暂时缓解。若未及时医治,即可引起急性发作。
急性发作时,患者头痛如劈,眼球胀痛如脱,痛连眼眶、鼻、颊、颞部,视力急剧下降,可致眼前指数,甚至仅存光感或失明,多伴有恶心呕吐
眼部检查:眼睑微肿,球结膜高度混合充血,角膜水肿,雾状混浊,前房浅,房角闭塞,瞳孔呈卵圆形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眼球触摸,坚硬如石。眼压急剧升高,可超过6.67千帕(50毫米汞柱),高者可达7.67千帕(80毫米汞柱)。
本病的发展一般分六个阶段,其各有一定的特点,但各阶段之间也不是所有病例都能明显区分。
1.临床前期:本病在急性发作之前,可以没有任何自觉症状,此为临床前期。若一眼有急性发作史,另一眼则为临床前期。凡有闭角型青光眼家族史、房角窄、青光眼激发试验阳性者,均属此期。
2.前驱期(先兆期):急性发作前的小发作,常有头目轻度胀痛,虹视,一阵性视物昏朦等症状,经充分休息或睡眠后可缓解。
3.急性发作期:头目剧烈胀痛,恶心呕吐,视力骤降,眼压急剧升高,角膜水肿,瞳孔散大,混合充血,前房浅,房角闭塞。
4.间歇期(缓解期):急性发作后经过药物治疗,在停药48小时之后,眼压正常,充血消失,角膜恢复透明,前房角大部分重新开放,视力部分或大部分恢复。
5.慢性期:急性发作后未经适当治疗,眼压中度增高,房角部分闭塞,视力下降及视野缺损。晚期可见视乳头呈病理性凹陷及萎缩。
6.绝对期:持续高眼压,导致失明
[预防措施]
1.中老年人要保持心情舒畅,遇事不要急躁,勿过怒、过忧、过悲,避免情志刺激,要乐观开朗,心胸开阔。
2.要注意“三忌”,即忌烟、忌酒、忌喝浓茶。过量吸烟,由于尼古丁的作用,可造成视网膜视神经的损害。饮酒可造成眼球毛细血管扩张,眼睛充血加重,甚至诱发青光眼急性发作。喝浓茶可使人过度兴奋,影响睡眠,引起眼压升高。
3.不要暴饮暴食,少吃或不吃辛辣燥烈之品,多进蔬菜、水果及易消化而富有营养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4.注意节制饮水量,尤其是晚上应少喝水。一般每次饮水不要超过500毫升,因为一次饮水过多,可造成血液稀释,血浆渗透压降低。使房水产生相对增多,引起眼压升高。
5.中老年人散瞳检查眼底前,应先测量眼压。在眼压正常的前提下,方可点散瞳药,但不要用阿托品散瞳,以免诱发青光眼。
6.对中老年人,出现一过性虹视、雾视现象,伴有头目胀痛者,宜及时到医院作青排检查。凡家族中有青光眼病史的患者,尤应引起高度重视。
7.对一眼已患本病者,另一眼在未发病前就宜作预防性虹膜周边切除术,防止其将后发病。
8.凡确诊为本病的患者,切勿延误时机,应尽快控制眼压,使视功能损害减低到最低程度,待眼压下降后,及时选择适当手术以防止再发。
[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1)缩瞳剂:目的是使闭塞的房角开放,改善房水循环,因而使眼压下降。通常用1%~2%毛果芸香碱(匹罗卡品),每3~5分钟点眼1次,待瞳孔缩小后,根据眼压情况改为每小时点眼1次,或每日3~4次。
(2)房水抑制剂:用于抑制房水的产生,从而降低眼压。通常用醋氮酰胺,一般首次剂量为500毫克,以后每次250mg,每天2~3次。服药后60~90分钟眼压开始下降,3~5小时降至药物作用最低点,8~12小时后恢复至治疗前眼压水平。醋氮酰胺可引起指、趾麻木,食欲不振,恶心尿路结石及颗粒性白细胞减少等副作用,故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者禁用此药,用醋氮酰胺时,通常配用等量小苏打片,或补充适量的氧化钾。
(3)高渗脱水剂:高渗剂可使血液渗透压增高,使眼内液体被引出眼球外而迅速降低眼压。一般常用20%甘露醇250~500毫升,快速静脉滴注;或用50%葡萄糖注射液60~100毫升,静脉推注;亦可用50%甘油(纯甘油与生理盐水等量)80~100毫升,一次性口服。
(4)球后麻醉法:为了减少病人眼球疼痛,阻断睫状神经的刺激,可球后注射2%普鲁卡因或2%利多卡因2毫升(加少量肾上腺素)。本法能暂时止痛,轻度降压。
(5)镇静剂:对眼痛剧烈,烦躁不安者,可应用适量镇静剂,常用鲁米那钠0.1克肌注,或用鲁米那0.03~0.06克口服,但切忌使用安定,因安定可使眼压升高。
(6)中药疗法:急性期治宜清热泻火,凉肝熄风,方选绿风羚羊饮羚羊角玄参防风知母黄芩细辛桔梗车前子大黄),或选用泻肝散龙胆草黄芩知母玄参桔梗羌活当归车前子大黄芒硝);慢性期治宜滋阴降火,养肝明目,方选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情志不舒者,可配服逍遥丸。
2.手术治疗:
(1)内引流手术:是在眼内做一通道,使前后房相通,解除瞳孔阻滞,改善房水循环。常见的方法有虹膜周边切除术(包括激光虹膜周边切除),适用于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前期、先兆期,或急性发作期经过药物治疗后房角全部或2/3圆周重新开放,眼压和c值恢复正常者。
(2)外引流手术:是做一个新的通道,将房水从眼内外引流到巩膜瓣下或结膜下,达到降压的目的,常用的方法有巩膜咬切术、巩膜下板层咬切术、角巩膜灼瘘术、角巩膜环钻术、小梁切除术等,适用于闭角型青光眼已形成广泛周边虹膜粘连者,特别是慢性期应施行外引流手术。
(3)减少房水生成的手术:是一种破坏性降压手术,需严格选择适应症。常用的方法有睫状体冷疑或电烙术,破坏睫状体,使其逐渐萎缩,房水产生减少。适用于绝对期青光眼,视功能已完全丧失,但仍有剧烈疼痛者。
3.针刺疗法:
(1)体针:常用穴可选用睛明攒竹瞳子髎阳白四白太阳风池翳明合谷外关等。恶心呕吐时可配内关足三里。每次局部取2穴,远端取2穴。
(2)耳针:可取耳尖、眼等穴。

急性尿潴留是指尿液充满膀胱,不能自行排出的外科急症。临床可分为梗阻性尿潴留、神经原性尿潴留和药物性尿潴留三型,但以梗阻性尿潴留多见。其临床表现为排尿困难。排尿困难的程度可由尿流缓慢无力、尿线变细、尿线中断、尿滴沥至完全排不出尿液。
本病属于中医“闭证”的范畴,即小便不通,欲解不能,病势较急。其病因与饮食肥甘、劳倦过度、房室不节、情志损伤,或瘀血、结石、肿块梗阻有关。临床可分为膀胱湿热肾阳虚衰中气下陷水道闭塞等四型。各型临床症状如下。
膀胱湿热型:小便点滴不通或尿量极少而短赤、灼热口苦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等。
肾阳虚衰型:小便滴沥不畅,排出无力,或尿闭,腰膝酸软无力,畏寒,舌淡,脉沉细等。
中气下陷型:小便欲解不爽,或尿少,或尿闭,纳呆、神疲、少腹坠胀。舌淡,脉弱等。
水道闭塞型:小便滴沥不畅,或尿如细线,时或中断,甚至尿闭。小腹胀满而痛,舌质暗或有淤斑,脉细。
(一)起居调养法
急性尿潴留患者生活起居应调畅情志,注意休息,避免劳动。并要保持镇定,积极配合医生,采取各种治疗措施。
(二)饮食调养法
急性尿潴留患者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另外,可酌情选用以下食疗方
1.膀胱湿热型:
绿豆饮绿豆适量,加水煮烂,调入少许白糖,饮服。②滑石粥滑石30克(布包),瞿麦10克,入砂锅煎汁去渣,入粳米100克,共煮为粥,饮服。
2.肾阳虚衰型:
黑豆酿梨:大雪梨1个,小黑豆50克,冰糖30克。将雪梨柄处切挖一圆孔,黑豆洗净,装入梨孔内,再把梨柄盖上,蒸炖,水沸后40分钟即可食服。
3.中气下陷型:
蚕豆瓜皮煎。蚕虫500克,冬瓜皮100克。水煎服。②赤豆米粥。赤小豆30~50克,先煮烂,再加入粳米50~100克煮粥,加入白糖调服
4.水道闭塞型:
荠菜车前汤荠菜根30克,车前草30克,水煎服。②桃仁粥桃仁10~15克,捣烂如泥,加水研汁去渣,同粳米30~50克煮烂成粥,服食
(三)药物调养法
1.中成药
膀胱湿热型可选八正散肾阳虚衰型可选肾气丸中气下陷型可选补中益气丸
2.常用验方
(1)膀胱湿热型用八正散加减:萹蓄15克,瞿麦15克,车前子10克(包煎),木通6克,灯芯6克,滑石30克,山栀子10克,大黄10克,甘草10克。
(2)肾阳虚衰型用加味肾气丸加减:熟地15克。官桂3克,山药15克,山茱萸10克,枸杞子15克,熟附子10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车前子10克,牛膝15克。
(3)中气下陷型用升陷汤加减:黄芪30克,柴胡5克,升麻5克,桔梗10克,白术15克,肉桂3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
(4)水道闭塞型用桃仁承气汤桃仁10克,大黄10克,芒硝3克,桂枝10克,甘草5克。
(四)针灸调养法
(1)体针:适用于实热证者,穴取阴陵泉三阴交中髎次髎,反复捻转提插,强刺激
(2)艾灸法:适用于虚证寒证或高龄者,取气海关元等穴,用隔姜灸,每穴每次灸15分钟。
(五)推拿调养法
患者取平卧位,术者双手掌重合放于膨隆的膀胱顶部,先轻轻按摩3~5分钟,再用手掌由膀胱顶向下后方以适当力量持续挤压膀胱,嘱患者用力排尿。
(六)其他调养法
(1)流水诱导法:使患者听到流水的声音产生尿意而排尿,适用于神经原性尿潴留
(2)取嚏疗法:皂角末0.3~0.6克吹鼻取嚏后,尿随之而出。
(3)灌肠疗法:取甘油60毫升加水至120毫升放入灌肠器内摇匀后,快速注入直肠内5~10分钟后嘱患者排便,尿液也随之排出。

因活动失衡而致的腰部肌肉、韧带、筋膜、椎间小关节的损伤,称为急性扭伤。亦称“闪腰岔气”。急性扭伤发生于腰骶、骶髂关节、椎间关节或两侧骶棘肌等部位。
祖国医学认为腰痛的病因是外伤劳损外感风寒湿热,并与脏腑经络有密切关系。认为腰痛除可受不同程度的外力而引起,并与肾虚外感风寒湿热有密切关系。在辨证施治时应重视气血损伤、风寒湿邪和肾气内虚等几方面。
临床表现:大部分病人有明显外伤史,多见于青壮年。伤后腰部立即出现剧烈疼痛,疼痛为持续性,呈刀割样或撕裂样,病人多能指出疼痛部位,咳嗽、喷嚏,用力大便时,可使疼痛加剧。腰部活动受限,肌肉痉挛,腰部强直,脊柱代偿性侧弯,严重者当时即不能站立直腰或不能起床。局部压痛明显,初期范围较大,以后逐渐局限。常见于腰骶关节或损伤韧带附着点的部位。患者常用双手扶持固定腰部以减轻疼痛。腰部挫伤者,局部可有软组织肿胀或皮下瘀血。直腿抬高试验阳性,骨盆旋转试验阳性。一般软组织损伤,x线不显示任何病理改变,拍片的目的在于排除关节突、腰椎峡部或横突骨折骨质增生肿瘤结核等病变。
(一)心理调养法
心理因素是影响疾病转归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我们应当用美好的语言、愉快的情绪、友善的态度对病人进行精神上的安慰、支持、劝解、保证、疏导,使病人紧张的心理状态得到松弛,恢复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平衡,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增强抗病、修复能力,从而达到治疗和痊愈的目的。
(二)起居调养法
伤后宜卧硬板床休息,以减轻疼痛,缓解肌肉痉挛,防止继续损伤,后期宜作腰部的功能锻炼,以促进气血循行,防止粘连,增强肌力。平时如弯腰、蹲下,起立或提物时,要注意先使肌肉用力,避免无精神准备的突然动作,否则即使是轻微动作,也会加剧腰部损伤。日常生活中要使胸腰挺直,注意重力的平衡。不要过于劳累,过于用力,经常改变体位,避免感受风寒湿邪,注意节制房事,并可结合各种体操进行锻炼。
(三)功能锻炼调养法
在患者能忍受的情况下,为使腰部早日恢复正常功能,可进行腰部的功能活动,以防止转成慢性腰痛
1.俯卧背伸
姿势:患者俯卧,头转向一侧。
动作:①两腿交替向后作过伸动作。②两腿同时作过伸动作。③两腿不动,上身躯体向后背伸。④上身与两腿同时背伸。还原,自然呼吸。
2.仰卧架桥
姿势:患者仰卧以两手叉腰作支撑点,两腿半屈膝成90°,脚掌放在床上。
动作:挺起躯干时,以头后枕部及两肘支持上半身,两脚支持下半身,成半拱桥形,当挺起躯干架桥时,膝部稍向两边分开,速度要缓慢。
3.风摆荷叶
姿势:两脚开立比肩稍宽,两手叉腰,拇指在前。
动作:①腰部自左向前、右、后作圆周回旋运动。②再改用腰部自右向前、左、后回旋,两腿始终伸直,膝部勿屈,两手托护腰部,不要太用劲,回旋的圈子要逐渐增大,上部躯体要伸直。
4.前俯分掌
姿势:两脚开立,两臂下垂,两手交叉。
动作:①体向前俯,眼看双手,两手交叉举至头顶上端,身体挺直。②两臂上举后向两侧分开,恢复预备姿势。上举时如向上攀物状,尽量使筋伸展。向两侧分开时掌心向下成弧线状。
(四)推拿调养法
推拿是治疗本病最为有效的方法。治疗原则是舒筋通络,活血止痛。但应排除脊柱畸形及骨质病变者。
(1)按揉法:患者俯卧床上,肢体放松,术者用两手拇指或手掌自肩部起循足太阳膀胱经自上而下按揉。
(2)滚法:患者俯卧,术者在损伤局部及周围用手掌尺侧及背侧来回滚动。
(3)指点法:用两手拇指点按两则肾俞关元环跳殷门委中承山太溪昆仑阿是穴
(4)扳腿推腰法:患者俯卧,术者一手按于患处,另一肘关节屈曲、勾扶患侧大腿前下方,手掌托其大腿中部向上方提拨扳腿,随后摇晃拨伸。
(5)直立摇晃法:患者直立,腰微前屈,术者一手扶患者腰部,另一手按在腰部痛处,将腰部环转摇晃。
(6)拍法:术者用双手掌拍击病人腰部,动作要轻揉。
以上推拿治疗宜每日1次或隔日1次。
(五)药物调养法
1.内服药:本病以气滞血淤、肿胀疼痛为其主症。临床上又可分为气滞阻络、气阻血淤型和肝肾亏虚型。
(1)气滞阻络型:治以理气通络,活血止痛,用泽兰汤加减。每日1剂,5剂为1疗程。
方剂泽兰叶9克,当归9克,丹皮9克,赤芍6克,青木香6克,红花3克,桃仁6克,羌活9克,乳香9克,没药9克,甘草6克。
(2)气阻血瘀型:治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选用复元活血汤加减,每日1剂,5剂为1疗程。
方剂柴胡15克,天花粉10克,当归尾10克,红花6克,穿山甲10克;酒浸大黄30克,桃仁12克,川芎9克,赤芍6克,甘草6克。
(3)肝肾亏虚型:治以补益肝肾、舒筋活络,选用补肾壮筋汤加减。每日1剂,7剂为1疗程。
方剂当归9克,熟地9克,牛膝9克,山茱萸9克,茯苓9克,续断9克,杜仲9克,白芍9克,五加皮9克,川芎9克,甘草6克。
(4)中成药可选用跌打丸,口服每日2次,每次1丸。
(5)单方土鳖虫60克,元胡30克,共为细末,蜂蜜调匀,每服3克,每日3次,10天为1疗程。
2.外用药
(1)选用筋骨草30克,酢浆草30克,生大黄20克,栀子30克,川芎30克,共为细末,酒调外敷。
(2)可用狗皮膏伤湿止痛膏麝香虎骨膏外敷。
(六)针灸调养法
1.毫针刺法
取穴:人中委中然谷
方法:人中强刺激委中然谷可用中强刺激(也可刺出血),每日1次。
2.耳针疗法
取穴:腰骶椎区、腰痛点神门、皮质下、肾上腺。
方法:选准穴位后,在无菌操作下,用28号0.5寸毫针快速刺入1分多深,捻转片刻后留针20分钟,每日1次。
3.艾条灸法
取穴:脊中肾俞命门腰阳关腰眼十七椎下、大肠俞
方法:每次选用2~3穴,将一端燃着的艾条靠近皮肤,对准穴位,至局部皮肤发红,然后距皮肤半寸处固定,温和灸10分钟,每日1次。
4.单针刺法
取穴:腰扭伤Ⅰ穴(在手背3、4掌指关节近侧1.5厘米处)、腰扭伤Ⅱ穴(在手背3、4指指间正中上1.3寸)。
方法:任取一穴,针刺用大幅度强刺激,每隔5分钟捻转1次,3~4次起针,在针刺过程中配合腰部缓慢活动,效果满意。
(七)热敷调养法
一般在伤后3~4天,开始局部热疗。
(1)热敷:用50%硫酸镁局部湿热敷,每次10分钟,每日2次,5天为1疗程。
(2)热醋浴:食醋2斤,煮沸后趁热洗患处,每次15分钟,每日1次,7天为1疗程。
(3)可用热敷灵,腾洗药等治疗。
(八)磁疗调养法
能促进血肿的吸收消散,防止血肿肌化,消肿、止痛、促进功能恢复。
(1)电磁法:将低频交变电疗机的磁头置于患区,磁场强度400~2000高斯,每次治疗时间为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2)脉冲电磁法:将脉冲电磁机的磁头置于病变部位,磁场强度1000~2000高斯,频率为20~80次/分,每次治疗20分钟,15次为1疗程。
(九)局部封闭法
对于腰痛剧烈者,可用1%普鲁卡因5~6毫升,加强的松龙12.5毫克,在压痛点处进行封闭,每周1次。

急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常于春夏季节,在幼儿、青少年和人群集聚处暴发流行。表现为眼睛突然充血,发红,有时眼皮肿得睁不开。常见的急性结膜炎可根据不同病因,分为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急性卡他性结膜炎。前者由病毒感染引起,病人以怕光、流泪的症状为主,伴有异物感,多数病人的白眼球除充血外,还可伴有点状、片状出血,往往侵犯黑眼球(角膜),常合并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后者由细菌感染引起,病人眼内可有异物感和烧灼感,有时怕光、流泪,眼内常有大量脓性分泌物使上下眼皮粘着,致晨起时睁眼困难,眼皮内可附一层灰白色的假膜,用消毒棉棒很易擦掉。少数病人可引起黑眼球(角膜)边缘部发炎。
(一)起居调养法
急性结膜炎是通过与病人或病人的物品接触传染的。因此,要注意隔离,不要到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如游泳池、电影院等处,以免交叉感染,凡用过的物品都应进行消毒,同时注意休息,保持充分的睡眠,认真治疗,避免传给他人。
(二)药物调养法
病人除遵医嘱局部点眼药水或口服抗生素、磺胺类药,以防继发性细菌感染外,可服用下列方剂进行调养。
(1)决明子15克,菊花15克,蔓荆子10克,木贼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2)蒲公英100克,夏枯草50克,香附15克,牛膝25克,荆芥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用。
(三)熏洗调养法
桑叶30克,银花10克,野菊花10克,加凉水500毫升浸泡10分钟,用文火煎沸15分钟,稍凉片刻,待药液热气能使眼睛耐受时,趁热熏患眼10分钟,然后过滤取药液,用消毒纱布蘸药反复洗患眼5分钟,每日1剂,熏洗3次。
(四)贴敷调养法
侧柏叶适量,白蜂蜜少量,冰片少许。先将侧柏叶洗净捣烂,再将冰片捣研均匀,然后加白蜂蜜搅拌调成糊状,将药糊敷在患眼上(闭眼),每日换敷3次。
(五)饮食调养法
饮食要合理,患病期间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及较清淡的易消化食物,禁食辛辣,忌烟酒,可用下列药茶或药粥进行调养。
(1)金银花茶:金银花10克,霜桑叶10克,车前草10克,白芷10克。将药加水煎汤,以药汤代茶饮用,1日多次。
(2)地黄菊花粥地黄50克,粳米100克,菊花10克,蜂蜜30克。先将地黄煎取药汁备用,再将粳米如水煮粥,沸后加入地黄汁蜂蜜煮成稀粥,待粥将煮成时,加入菊花搅拌稍煮即可。口服1~2次。

急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由细菌、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结膜充血、伴有脓性、水样或粘性分泌物。
(一)风热上袭
症状:眼红、痒痛、目中干涩有异物感、眼分泌物黄白而结。
1.中成药:鱼腥草滴眼液点眼银翘解毒丸
2.基本方药。疏风散热饮子加减,防风10克、羌活10克、牛蒡子10克、薄荷10克、连翘10克、栀子10克、甘草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
加减:
眼红眼热明显者加蒲公英12克、紫草12克。
(二)热毒蕴结
症状:双眼红赤、眼痛头痛眼胞肿胀、分泌物脓性或流淡血水、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脉数。
1.中成药:鱼腥草滴眼液、双黄连口服液
2.基本方药。泻肺饮加减,柴胡10克、桑白皮10克、黄芩10克、薄荷10克、赤芍10克、栀子10克、熟大黄6克、野菊花10克、蒲公英12克、紫草12克、生甘草10克。
加减:
口干加生地12克、天花粉12克。

急性动物实验中常以血压、呼吸等为指标,以静脉注射、放血等为实验方法。需要曝露气管、颈总动脉,颈外静脉,股动脉,股静脉,并做相应的插管,以及分离迷走神经,减压神经及股神经等。因此手术主要颈部及股部进行,现分述如下:
(一)兔、狗颈部手术
颈部手术的目的在于暴露气管、颈部血管并作相应的插管以及分离神经等。颈部手术成败的关键在于熟悉动物颈部及手术要领,防止损伤血管和神经(图11-19)现以兔为例,说明如下:
[imgz]shiyandongwukexue065.jpg[alt]家兔颈部血管神经解剖位置示意图[/alt][/img]
图11-20 家兔颈部血管神经解剖位置示意图
1.家兔背位固定于兔台上,颈部剪毛。
2.动物麻醉 一般作局部浸润麻醉,在颈部正中线皮下注1%普鲁卡因,亦可选用20%乌拉坦作全身麻醉。
3.气管及颈部血管神经分离术
⑴气管暴露术:用手术刀沿颈部正中线从甲状软骨处向下靠近胸骨上缘作一切口(兔长约4~6cm,狗的长约10cm);因兔颈部皮肤较松驰亦可用手术剪沿正中线剪开。切开皮肤后,以气管为标志从正中线用止血钳钝性分离正中的肌群和筋膜即可暴露气管,分离食道与气管,在气管下穿过一条粗线备用。
⑵颈总动脉分离术:正中切开皮肤及皮下筋膜,暴露肌肉。将肌肉层与皮下组织分开。此时清楚可见在颈中部位有两层肌肉。一层与气管平行,复于气管上,为胸骨舌骨肌。其上又有一层肌肉呈v字形走行向左右两侧分开。此层为胸锁乳突肌。用镊子轻轻夹住一侧的胸锁乳突肌,用止血钳在两层肌肉的交接处(即v形沟内)将它分开(注意,切勿在肌肉中分,以防出血)。在沟底部即可见到有搏动的颈总动鞘。用眼科镊子(或纹式止血钳)细心剥开鞘膜,避开鞘膜内神经,分离出长约3-4cm的颈总动脉,左其下穿两根线备用。
颈动脉窦分离术:在剥离两侧颈总动脉基础上,继续小心地沿两侧上方深处剥离,直至颈总动脉分叉处膨大部分,即为颈动脉窦,剥离时勿损伤附近的血管神经。
⑶颈部迷走、交感、减压神经分离术:于家兔颈部,在找到颈动脉鞘以后,将颈总动脉附近的结缔组织薄膜镊住,并轻拉向外侧使薄膜张开,即可见薄膜上数条神经,根据各条神经的形态、位置和走向等特点来辨认,迷走神经最粗,外观最白,位于颈总动脉外侧,易于识别。交感神经比迷走神经细,位于颈总动脉的内侧,呈浅灰色;减压神经细如头发,位于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之间,在家兔为一独立的神经,沿交感神经外侧后行走,但在人、狗此神经并不单独行走,而是行走于迷走、交感干或迷走神经中。将神经细心分离出2-3cm长即可,然后各穿细线备用。
⑷颈外静脉暴露术 颈外静脉浅,位于颈部皮下,其属支外腭静脉和内腭静脉,颈部正中切口后,用手指从皮肤外将一侧部组织顶起,在胸锁突乳肌外缘,即可见很粗而明显的颈外静脉。仔细分离长约3-4cm的颈外静脉,穿两线备用。
4.气管及颈部血管插管术
在前述分离术的基础上,按需要选作下列插管术。
⑴气管插管术:暴露气管后在气管中段,于两软骨环之间,剪开气管口径之半,在向头端作一小纵切口呈倒“t”形。用镊子夹住t形切口的一角,将适当口径的气管套管由切口向心端插入气管腔内,用粗线扎紧,再将结扎线固定于“y”形气管插管分叉处,以防气管套管脱出。
⑵颈总动脉插管术:颈总动脉主要用于测量颈动脉压。为此,在插管前需使动物肝素化,并将口径适宜的充满抗凝液体(也可用生理盐水)的动脉套管(也可用塑料管)准备好,将颈总动脉离心端结扎线之间。插管时以左手拇指中指拉住离心端结扎线头,食指从血管背后轻扶血管。右手持锐利的眼科剪,使与血管呈45度角,在紧靠离心端结扎线处向心一剪,剪开动脉壁之周径1/3左右(若重复数剪易造成切缘不齐,当插管时易造成动脉内膜内卷或插入层间而失败),然后持动脉套管,以其尖端余面与动脉平均地向心方向插入动脉内,用细线扎紧并在套管分叉处打结固定。最后将动脉套管作适当固定,以保证测压时血液进出套管之通畅。
⑶颈外静脉插管术:颈外静脉可用于注射、输液和中尽静脉压之测量。血管套管插入方法与股静脉相似,现将用于中心静脉压测量的插和作一简介:
在插管前先将兔肝素化,并将联接静脉压检压计的细塑料管导管充盈含肝素之生理盐水。在导管上作一长5-8cm的记号,导管准备好后,先将静脉远心端结扎,靠近结扎点的向心端作一剪口,将导管插入剪口,然后一边拉结扎线头使颈外静脉与颈矢状面、冠状面各呈45度角,一边轻柔地向心端缓慢插入,遇有阻抗即退回改变角度重插,切不可硬插(易插破静脉进入胸腔)一般达导管上记号为止,此时可达右心房入口处。若导管插管成功,则可见静脉压检压计水面或漂浮于中心静脉压数值附近随呼吸而上下波动。
(二)兔、狗股部手术
股部手术目的在于分离股神经、股动、静脉及进行股动、静脉插管,以备放血、输血输液、注射药物等用。狗肌部神经、血管解剖特点见图11-20。
[imgz]shiyandongwukexue066.jpg[alt]狗股部神经、血管解剖特点[/alt][/img]
图11-20 狗股部神经、血管解剖特点
狗、兔等动物手术方法基本相同。现以兔为例其基本步骤如下:
1.动物背位固定于兔台上,腹股沟部剪毛。
2.用手指触摸股动脉搏动,辨明动脉走向,在该处作局部麻醉并作方向一致长约4-5cm的切口。用止血钳小心分离肌肉及深部筋膜,便清楚地暴露出股三角区。骨三角区上界为鼠蹊韧带,内界为缝匠肌,外界为内收长肌。肌动脉及神经即由此三角区通过。股神经位于外侧,股静脉位于内侧,肌动脉位于中间偏后。
3.用止血钳细心将股神经首先分出,然后分离股动、静脉间的结缔组织,清楚地暴露股静脉,如作插管可分离出一段静脉(约2-2.5cm)。穿两根细线备用。再仔细分离股动脉,将股动脉与其部的组织分离开,长约2-2.5cm。切勿伤及股动脉分支。动脉下方穿两根细线备用。
4.在动物行肝素化后作股动、静脉插管。狗的血管粗大,插管较易。家兔血管细,插管较难;因此要细致耐心和掌握要领。
(1)股动脉插管术:于肌动脉近心端用动脉夹夹住,近心端用细线结扎,牵引此线在贴近远心端结扎处剪开血管向心插入动脉套针或塑料管,结扎固定后备放血或注射用。
(2)股静脉插管术:股静脉插管术,除不需用动脉夹外,基本与股动脉插管相同。但因静脉于远心端结扎后静脉塌陷呈细线状,较难插管,因此可试用静脉充盈插管法。即:在股静脉近心端用血管夹夹住(也可用线提起),活动肢体使股静脉充盈,股静脉远心端结扎线打一活扣,待手术者剪口插入套针后,再由助手迅速结扎紧。

炎症通常可依病程经过分为两大类:急性炎症(acute inflammation)和慢性炎症(chronic inflammation)。急性炎症起病急骤,持续时间短,仅几天到一个月,以渗出病变为其特征,炎症细胞浸润以粒细胞为主。慢性炎症持续时间较长,常数月到数年,常以增生病变为主,其炎症细胞浸润则以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
鉴于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两种主要成分,即白细胞和抗体均靠血液运输,因而在急性炎症中血液动力学改变、血管通透性增高和白细胞渗出这三种改变十分明显。结果造成富含蛋白质的渗出液、纤维蛋白及白细胞在损伤部位的血管外间隙积聚。这就是急性炎症病理组织学的主要特征。

由于致炎因子的不同、组织反应轻重程度的不同和炎症的发生部位不同,急性炎症的病理形态也不同。根据渗出物的主要成分,急性炎症分为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和出血性炎。
1.浆液性炎症 浆液性炎(serous inflammation)以血清渗出为其特征,渗出的主要成分为浆液,其中混有少量白细胞和纤维素。浆液内含有3%~5%的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浆液性炎常发生于疏松结缔组织、浆膜和粘膜等处。浆液性渗出物弥漫地浸润于组织内,局部出现明显的炎性水肿,如毒蛇咬伤、皮肤二度烧伤时渗出液蓄积于表皮内,形成水疱。体腔的浆液性炎造成炎性积液,浆液不仅来自血管渗出,而且也来自间皮细胞的分泌增加,如结核性胸膜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粘膜的浆液性炎又称浆液性卡他,如见于感冒初期的鼻炎。卡他(catarrh)一词来自希腊语,是向下滴流的意思。一般用于粘膜的渗出性炎症,形容渗出液较多,沿粘膜表面向外排出。浆膜或粘膜浆液性炎时,间皮或上皮细胞可发生变性、坏死和脱落。
浆液性炎一般较轻,易于消退。但有时因浆液渗出过多可导致严重后果,如胸腔和心包腔内有大量浆液时,可影响呼吸和心功能。
2.纤维素性炎症 纤维素性炎症(fibrinous inflammation)时以纤维蛋白原渗出并在炎症灶内形成纤维素为主。光镜下,苏木素伊红染色可见大量红染的纤维素交织呈网状,间隙中有中性粒细胞及坏死细胞的碎屑。大片纤维素在镜下表现为片状、红染、质地均匀的物质。纤维蛋白原的大量渗出,说明血管壁损伤较重,多由于某些细菌毒素(如白喉杆菌、痢疾杆菌和肺炎双球菌的毒素)或各种内源性或外源性毒物质(如尿毒症时的尿素和汞中毒)所引起。病变常发生于粘膜、浆膜和肺。在粘膜的纤维素性炎(如白喉细菌性痢疾),纤维素、白细胞和坏死的粘膜上皮常混合在一起,形成灰白色的膜状物,称为假膜。因此,粘膜的纤维素性炎又称为假膜性炎(图5-9,图5-10)。由于局部组织结构的特点不同,有的假膜牢固附着于粘膜面不易脱落(如咽白喉),有的假膜却与粘膜损伤部联系松散,容易脱落(如气管白喉),脱落的假膜可堵塞支气管而引起窒息。浆膜的纤维素性炎常见于胸膜腔和心包腔,如肺炎双球菌引起的纤维素性胸膜炎及风湿性心包炎。在心包的纤维素性炎时,由于心脏的搏动,使心外膜上的纤维素形成无数绒毛状物,覆盖于心表面,因而又有“绒毛心”之称。此外,大叶性肺炎的红色和灰色肝样变期均有大量纤维蛋白原渗出。
[imgz]binglixue086.jpg[alt]咽喉及气管和支气管粘膜表面有假膜覆盖[/alt][/img]
图5-9 白喉咽喉及气管和支气管粘膜表面有假膜覆盖
[imgz]binglixue087.jpg[alt]纤维素性胸膜炎[/alt][/img]
图5-10 纤维素性胸膜炎
胸膜表面覆盖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
少量的纤维素可以被中性粒细胞释放的溶蛋白酶溶解吸收。但是,正常血清和组织中含有一定量的抗胰蛋白酶,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抗中性粒细胞溶蛋白酶的作用。因此,如果纤维素较多,加之中性粒细胞所释出的溶蛋白酶较少或组织内抗胰蛋白酶较多时,纤维素不可能被完全溶解吸收,结果发生机化(organization),引起浆膜增厚和粘连,甚至浆膜腔闭锁,严重影响器官功能。
3.化脓性炎症 化脓性炎症(suppurative or purulent inflammation)以中性粒细胞大量渗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征。多由葡萄球菌、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大肠杆菌等化脓菌引起,亦可因某些化学物质(如松节油)和机体坏死组织所致。临床上常见的化脓性炎症有、化脓性阑尾炎和化脓性脑膜炎等。脓性渗出物称为脓液(pus),是一种混浊的凝乳状液体,呈灰黄色或黄绿色。由葡萄球菌引起的脓液,其质浓稠,而由链球菌引起的脓液,则较稀薄。脓液中的中性粒细胞除少数仍可保持其吞噬能力外,大多数已发生变性和坏死,即变为脓细胞。脓液中除脓细胞外,还含有细菌、被溶解的坏死组织碎屑和少量浆液。根据化脓性炎症发生的原因和部位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下列三类。
(1)表面化脓和脓:表面化脓是指浆膜或粘膜组织的化脓性炎。粘膜化脓性炎又称脓性卡他。此时,中性粒细胞主要向粘膜表面渗出,深部组织没有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如化脓性尿道炎或化脓性支气管炎,渗出的脓液可通过尿道、气管而排出体外。当这种病变发生在浆膜或胆囊、输卵管的粘膜时,脓液则在浆膜腔或胆囊、输卵管腔内蓄积,称为脓(empyema)。
(2)蜂窝织炎(phlegmonous inflammation):疏松组织中弥慢性化脓称为蜂窝织炎,常见于皮肤、肌肉和阑尾(图5-11)。蜂窝织炎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链球菌能分泌透明质酸酶,降解结缔组织基质的透明质酸;分泌链激酶,溶解纤维素。因此,细菌易于通过组织间隙和淋巴管蔓延扩散造成弥漫性浸润。
(3)脓肿(abscess):为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主要特征为组织发生坏死溶解,形成充满脓液的腔,称为脓肿(图5-12,图5-13)。可发生在皮下或内脏,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这些细菌能产生毒素使局部组织坏死,继而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以后粒细胞崩解释出酶将坏死组织液化,形成含有脓液的空腔。金黄色葡萄球菌还产生血浆凝固酶,能使渗出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素,因而病变比较局限。最近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层粘连蛋白受体,因而容易通过血管壁并引起转移性脓肿。小脓肿可以吸收消散,较大脓肿则由于脓液过多,吸收困难,需要切开排脓或穿刺抽脓,而后由肉芽组织修复,形成瘢痕。
是毛囊、皮脂腺及其附近组织所发生脓肿中心部分液化、变软后,脓肿就可以穿破。是多个的融集,在皮下脂肪、筋膜组织中形成的许多互相沟通的脓肿,必须及时切开引流排脓后,局部才能修复愈合。在皮肤或粘膜的化脓性炎时,由于皮肤或粘膜坏死、崩解脱落,可形成局部缺陷,即溃疡(ulcer)。深部脓肿如向体表或自然管道穿破,可形成窦道(sinus)或瘘管(fistula)。窦道是指只有一个开口的病理性盲管,瘘管是指连接于体外与有腔器官之间或两个有腔器官之间的、有两个以上开口的病理性管道。例如肛门周围组织的脓肿,可向皮肤穿破,形成脓性窦道,也可既向皮肤穿破,又向肛管穿破,形成脓性瘘管。脓性窦道或脓性瘘管不断排出脓性渗出物,长期不愈。
4.出血性炎症 出血性炎(hemorrhagic inflammation)不是一种独立的炎症类型,只是当炎症灶内的血管壁损伤较重时,渗出物中才有大量红细胞,形成出血性炎症。常见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鼠疫等。
上述各种类型的炎症可单独发生,在有些炎症过程中两种不同类型可以并存,如浆液纤维素性炎或纤维素性化脓性炎等。此外,在炎症发展过程中,一种类型炎症可转变为另一种类型,如从浆液性炎开始,可进一步发展成为纤维素性或化脓性炎。
[imgz]binglixue088.jpg[alt]蜂窝织炎性阑尾炎[/alt][/img]
图5-11 蜂窝织炎性阑尾炎
脓性渗出物弥漫浸润于阑尾的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及浆膜层
[imgz]binglixue089.jpg[alt]脑脓肿[/alt][/img]
图5-12 脑脓肿
脑实质中有一大脓腔,腔内充满凝乳状脓汁
[imgz]binglixue090.jpg[alt]脑脓肿[/alt][/img]
图5-13 脑脓肿
脓肿内脑组织完全坏死、液化,并有大量脓球聚焦

在炎症过程中,如渗出和增生等抗损伤过程占优势,则炎症逐渐向痊愈方向发展;相反,如损伤性变化占优势,则炎症逐渐加重并可向全身扩散;若损伤和抗损伤变化暂时难分“胜负”,则炎症转变为慢性。
(一)痊愈
大多数炎症病变能够痊愈。
1.完全痊愈在炎症过程中,清除病因,溶解吸收少量的坏死物和渗出物,通过周围健康细胞的再生达到修复,最后完全恢复组织原来的结构和功能。
2.不完全痊愈如炎症灶的坏死范围较广,则由肉芽组织修复,留下瘢痕,不能完全恢复组织原有的结构和功能。
(二)迁延不愈,转为慢性
致炎因子不能在短期内清除、或在机体内持续存在,而且还不断损伤组织,造成炎症过程迁延不愈,急性炎症转化为慢性炎症,病情时轻时重。
(三)蔓延扩散
在病人的抵抗力低下,或病原微生物毒力强、数量多的情况下,病原微生物可不断繁殖并直接沿组织间隙向周围组织、器官蔓延,或向全身扩散。
1.局部蔓延炎症局部的病原微生物可经组织间隙或器官的自然通道向周围组织和器官扩散,如肾结核可沿泌尿道下行播散,引起输尿管和膀胱结核
2.淋巴道扩散急性炎症时,从血管渗出的含蛋白液体可通过淋巴液回流入血,藉此可减轻或延缓水肿发生。但在严重损伤的情况下,病原微生物可随淋巴液扩散,引起继发性淋巴管炎及所属淋巴结炎,例如足部感染时,下肢因淋巴管炎可出现红线,腹股沟淋巴结炎表现为局部肿大,并引起疼痛。淋巴道的这些变化有时可限制感染的扩散,但感染严重时,病原体可通过淋巴入血,引起血道扩散。
3.血道扩散炎症灶的病原微生物或某些毒性产物可侵入血循环或被吸收入血,引起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和脓毒性败血症等。
(1)菌血症(bacteremia):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但全身并无中毒症状,从血液中可查到细菌,称为菌血症。一些炎症性疾病的早期都有菌血症,如大叶性肺炎等。在菌血症阶段,肝、脾、骨髓的吞噬细胞可组成一道防线,以清除病原体。
(2)毒血症(toxemia):细菌的毒素或毒性产物被吸收入血,为毒血症。临床上出现高热、寒战中毒症状,同时伴有心、肝、肾等实质细胞的变性或坏死。严重时甚至出现中毒性休克
(3)败血症(septicemia):毒力强的细菌进入血中不仅未被清除而且还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和病理变化,称为败血症。患者除有严重的毒血症临床表现外,还常出现皮肤、粘膜的多发性出血班点和脾及全身淋巴结肿大等。此时血液中常可培养出致病菌。
(4)脓毒败血症(pyemia):化脓菌可引起的败血症可进一步发展为脓毒败血症。此时除有败血症的表现外,同时还在一些器官(如肺、肾、肝等)形成多个脓肿。这些脓肿通常较小、较均匀散布在器官中。镜下,脓肿的中央及尚存的毛细血管或小血管中常见到细菌菌落,说明脓肿是由栓塞於器官毛细血管的化脓菌所引起,故称之为栓塞性脓肿(embolicabscess)或转移性脓肿(metastatic abscess)。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acute tracheo-bronchitis)是呼吸道常见疾病。在气候突变的季节容易发病,常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之后而发生,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削弱和全身抵抗力降低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病毒(如鼻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感染以及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的细菌(如流感杆菌、肺炎链球菌等)感染常先引起上呼吸道炎症,并向下蔓延波及气管支气管粘膜,引起急性炎症。此外,吸入有害粉尘或气体(如二氧化硫、氯等)也可引起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病理变化】
肉眼观,气管支气管粘膜红肿,表面粘附白色或带黄色的粘性分泌物,重症病例可见粘膜坏死和溃疡形成。组织学上,按其病变可分为:①急性卡他性气管支气管炎:粘膜呈斑状发红,表面覆有较稀薄的黄色粘性分泌物。若分泌物过多,造成支气管阻塞,则可引起通气障碍。②急性化脓性气管支气管炎:管壁呈化脓性炎症表现,炎症也可经细支气管管壁累及附近肺泡。患者常咳出黄色粘性脓痰。③溃疡性气管支气管炎:除感染因素外,也可因吸入有害气体、异物或胃内容物引起,大多仅发生表浅的粘膜坏死,坏死如较深则造成溃疡形成。炎症消退后,损伤程度轻者,粘膜上皮由粘膜基底层细胞增生而修复,气管支气管的结构和功能可恢复正常。损伤程度重者,管壁由疤痕修复,甚至引起支气管的疤痕性狭窄。
特殊类型的气管支气管炎包括白喉时的假膜性气管支气管炎麻疹时的巨细胞性支气管炎等。

急性细支气管炎(acute bronchiolitis)是指管径<2mm的细支气管的急性炎症。常见于4岁以下的婴幼儿,约90%的患儿在1岁以下。多在冬季发病,由病毒感染引起,主要是呼吸道合胞病毒,其次是腺病毒、副流感病毒,由腮腺炎病毒和流感病毒引起者较少。由于细支气管内腔狭窄,尤其是婴儿的小气道较成人更为狭窄,气流阻力增大,气流速度慢,故吸入的微生物易于沉积,加之,婴幼儿的特异性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尚未成熟,支气管粘膜上的iga水平较低,尚不能起保护作用,因而在感染呼吸道病毒后较成人更易患细支气管炎。由于细支气管内腔狭窄,管壁又无软骨支撑,发炎时易于阻塞或闭塞,因而患儿最突出的症状是喘憋性呼吸困难,严重者甚至可出现呼吸衰竭和窒息。
【病理变化】
细支气管粘膜肿胀,原呼吸上皮坏死脱落后,代之以增生的无纤毛柱状或扁平上皮,杯状细胞增多,粘液分泌增加,管壁内有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管腔内充满由纤维素、炎细胞和脱落的上皮细胞组成的渗出物,使管腔部分或完全阻塞,并可导致小灶性肺萎陷或急性阻塞性肺气肿。由于细支管管壁薄,炎症容易扩展累及周围的肺间质和肺泡,形成细支气管周围炎(peribronchiolitis)。如病变并不广泛,且其损伤程度不重,炎症消退后,渗出物被吸收或咳出而愈复。少数患者可因管壁的瘢痕修复,管腔内渗出物发生机化,使细支气管阻塞,形成纤维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 fibrosa obliterans)。

本病是一种罕见的发展迅速而凶险的疾病,常是败血性休克、过敏反应(哮喘等)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可能是一种由于免疫复合物沉积和补体激活所致的超急型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病变的特点为脑肿胀伴白质点状出血(图16-31),与脑脂肪栓塞颇相似。镜下变化特点为小血管(小动脉、小静脉)局灶性坏死伴周围球形出血;血管周围脱髓鞘伴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脑水肿和软脑膜炎。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之区别在于本病的坏死较广泛,急性炎性细胞浸润以及血管周围出血较明显。病变在大脑半球和脑干较多见,呈灶性分布。
[imgz]binglixue381.jpg[alt]急性坏死性出血性白质脑炎[/alt][/img]
图16-31 急性坏死性出血性白质脑炎
大脑明显肿胀,白质中有许多点状出血

多见于初次感染大量尾蚴后1个月左右,成虫开始大量排卵时。临床表现为发病急骤,全身中毒反应显着,有发热,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及免疫球蛋白增高,肝、脾及全身淋巴结肿大,肝区触痛,并有腹泻痢疾症状及全身荨麻疹等。病情严重者,可引起死亡。受累器官主要是肝和结肠,但肺、脑及其他器官也可受累。病变以浆液性炎和出血性炎以及急性虫卵结节形成为主,脾和淋巴结可有淤血、单核巨噬细胞增多以及嗜酸性粒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实质性器官如心、肝、肾的变性和血管炎改变有时也很显着。
急性血吸虫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研究认为可能是一种免疫复合物病或血清病。在血吸虫感染的早期,尾蚴和移行的童虫可刺激宿主产生抗体,但抗体的水平较低。当童虫发育为成熟成虫并大量产卵时,虫卵释放出来的大量虫卵可溶性抗原,刺激宿主迅速产生抗体,在抗原过剩的情况下,形成可溶性抗原抗体复合物造成血管损害而致病。当新的抗体迅速形成并超过抗原含量或当虫卵周围肉芽组织形成,将抗原隔离时,则病情可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