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石症
( danshizheng )
别名: 胁痛 , 胆胀
中医
简介: |
以右上腹胀闷或痛,检查发现胆道结石为主要表现的结石类疾病。常与胆瘅或胆胀并存。 |
病因: |
(1)肝郁气滞:情志不遂,肝失调达,疏泄不利,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故见胁痛。 (2)肝胆湿热:外邪内侵,或饮食不节,以致湿热之邪蕴结于肝胆,久煎成石,阻于肝胆,肝胆失于疏泄条达,而致胁痛。 |
病机: |
胆石为病,肝失疏泄,胆失通降,不通则痛,故右胁下剧痛,肝气窜络,而胁痛牵连肩背;肝郁气滞,湿热壅阻,影响肝的疏泄和胆腑的通降功能,胆汁郁结则湿热内生,湿热互蒸,久经煎熬而成结石;结石阻滞肝胆、不通则痛,故有时可出现持续性绞痛,阵发性加剧;湿热熏蒸肝胆,胆汁不循常道而泛溢,发为黄疸;胆热炽盛,故发热烦躁,口苦咽干。胆胃不和,故恶心、呕吐、纳呆;热结阳明,腑气不通,故腹满便秘;若热毒炽盛,可致胁下剧痛拒按,壮热神烦;热陷心肝,可致神昏痉厥之危重证候。静止期常见右胁下隐痛,是由肝郁气滞所致。肝气横逆,乘脾犯胃,可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 |
诊断: |
中医辨证分型: (1)气滞证: 证候:右上腹胀满隐痛,或阵发性绞痛,痛引肩背,或伴胃脘部痞满,厌食油腻,舌质淡红,舌苔白或微黄,脉弦细或弦紧。 证候分析:胆石阻滞,肝失条达,阻于胁络,故见右上腹胀满隐痛,或阵发性绞痛,痛引肩背;肝气横逆,常易侵犯脾胃,运化失常,故胃脘部痞满,厌食油腻;脉弦为肝郁之象。 (2)湿热证: 证候:右上腹疼痛,呈阵发性加剧,甚则绞痛难忍,痛引肩背,伴沉重感。高热寒战,口苦咽干,恶心呕吐,或出现巩膜黄染、尿黄,大便秘结,右上腹压痛,重者肌紧张,拒按,有时可触及肿大的胆囊。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 证候分析:湿热胆石蕴结于肝胆,肝络失和,不通则痛,故见右上腹疼痛,阵发性加剧,甚则绞痛难忍,右上腹压痛拒按,肝气窜络,则痛引肩背;湿热内蕴则高热寒战;口苦咽干为少阳胆经受病之主证;肝木克脾土,脾胃互为表里,则胃失和降,出现恶心呕吐;湿热交蒸,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溢,故见巩膜黄染;湿热下注膀胱则尿黄;湿热蕴结于肠胃,气机阻滞,腑气不通则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均为肝胆湿热之征。 (3)脓毒证: 证候:右胁剧痛不已,腹胀而满,拒按,寒战高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身目黄染,甚或神昏谵语,四肢厥冷,舌红绛,苔黄燥,脉滑数。 证候分析:病在肝胆,结石阻滞,肝郁气滞,不通则痛,故右胁剧痛,腹胀而满,拒按,湿热夹毒,热毒炽盛。则寒战高热;寒热往来,口苦咽干为少阳胆经病主证;热毒迫使胆汁外溢,故身目黄染;热毒内陷心包,扰乱心神,则神昏谵语;湿热郁阻阳气,不能外达,则四肢厥冷;舌红绛为热毒入营血之特征;苔黄燥是热毒伤津之表现;脉滑数为热毒内炽之象。 |
类证: |
1.胃疡、胃络痛:疼痛多有一定规律性,一般不因食油腻而诱发,胃镜及x线钡餐检查见胃病病灶。2.胰瘅:疼痛及压痛部位多在中上腹或稍偏左,胆囊区无明显触痛,血、尿淀粉酶显著增高,b超等检查可资鉴别。3.蛔厥:好发于青少年,钻顶样绞痛阵作,可吐出蛔虫,缓解时可如常人,腹部体征不明显。4.胰癌:发病年龄较高,起病隐匿,无阵发绞痛特征,疼痛与黄疸、消瘦等呈进行性加重,b超、ct等检查可资鉴别。 |
治疗: |
中医辨证论治: (1)气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方中柴胡疏肝,配香附、枳壳以理气;川芎活血;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可加金钱草,海金砂利胆化石;若气郁化火,证见胁肋掣痛,烦热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数,可加丹皮、栀子以清肝调气;若脾运失常,腹泻肠鸣者,可加茯苓,白术以健脾止泻。 (2)湿热证: 治法:利湿清热。 方药:茵陈蒿汤加味。茵陈为清热利湿退黄之要药;栀子清利三焦湿热;大黄泄热通便;使湿热从二便而出,黄疸自除。加柴胡、郁金疏肝解郁止痛;加金钱草、海金砂、石苇以利胆排石;著见发热口干,可加赤芍、丹皮清热凉血;有呕逆者加竹茹。黄连降逆止呕。 (3)脓毒证: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 方药:犀角散加味。犀角是清热解毒凉血之要药,配黄连,栀子则清热解毒之力更大,犀角可用水牛角代替,用量宜重;加生地、丹皮、赤芍以凉血滋阴;柴胡、白芍疏肝;茵陈,金钱草、郁金疏肝利胆、清热退黄;神昏谵语者用安宫牛黄丸或玉宝丹以清心开窍。 |
中药: |
(1)消炎利胆片:每服4~6片,每日三次。 (2)胆石通:每服4~6片,每日三次。 (3)熊胆胶囊:500mg/次,每日三次。 |
针灸: |
(1)体针:取日月、期门、胆囊穴。配足三里、中脘。用电针强刺激,可止痛及促进排石。 (2)耳针:取胰、胆、肝、三焦、十二指肠等穴。可用电针或压籽。 |
西医
简介: |
胆石症是指胆道系统(胆管、胆囊)内自发性结石形成的疾病。其临床表现取决于结石是否引起胆道梗阻及梗阻的部位、程度和是否合并感染。 胆结石按其外观形态和化学成分分为胆固醇和胆色素结石两大类,前者又分为纯胆固醇结石和胆固醇混合结石。后者又可分为棕色结石和黑色结石。 纯胆固醇结石较少见,外观呈浅黄色,一般较大,常为单发,断面上可见到放射状排列的胆固醇结晶,中心可见少量色素。胆固醇混合结石较多见,也呈浅黄色,常为多发结石,较纯胆固醇结石小,断面上除可见放射状分布的结晶外还可有层状排列的色素和胆色素核心。棕色结石呈棕黄色或桔黄色,质地松软,易碎成泥沙状,故又称“泥沙样”结石,其主要成分为胆红素钙,也有胆固醇、粘蛋白及脂肪酸钙等成分。黑色结石常为不定形的黑色碎片,质地坚硬,主要成分是胆红素高聚合物和少量磷酸钙及碳酸钙。 |
病因: |
胆汁潴留,胆汁理化成分的改变,以及胆道感染是形成胆石的3个主要因素。并且多数是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某一种类型的结石形成过程中,常是其中一个因素起着主要作用。 |
地区: |
胆石发生的部位和结石的性质在中国各地有很大的差异。一般胆囊结石的发生多于胆管结石,但东北地区以胆管结石较多,福建省和江西省以肝内胆管结石发生率较高,可高达40%。 |
人群: |
女性病人较男性多2—3倍。 |
发病机理: |
1.胆固醇结石的成因 (1)类脂质代谢障碍不溶于水的胆固醇必须转变成水溶性物质才能随胆汁运输,除小部分可转变成水溶性胆盐外,主要靠两种形式“溶解”于胆汁。一种是small提出的微胶粒(micelle)方式。当胆固醇与既有亲水性又有亲脂性的胆盐和磷脂按一定比例组合,其亲水基因排列在表面,而类固醇核等亲脂基因包在内部,形成微胶粒时,便将胆固醇“溶解”在胆汁中。当胆汁中胆固醇的含量升高或胆盐和磷脂含量降低时,胆固醇便因过饱和而析出结晶。第二种是somjan和gilat提出的囊泡或泡(vesicle)的非微胶粒形式。泡由磷脂和胆固醇构成,溶于微胶粒和泡的胆固醇能够互相转变并处于动态平衡,关键取决于胆汁中胆盐和总脂的浓度及胆固醇的饱和程度。若胆盐含量高于微胶粒的临界依度时,泡即转变成微胶粒;若胆固醇含量超出微胶粒的溶解度,过量的胆固醇和磷脂重新形成泡。 正常胆汁成核时间长而胆石症患者胆汁成核时间短,提示胆汁内有成核因子,包括促成核和抗成核因子两类。有人认为促成核因子可能是糖蛋白,也有人认为是钙离子。载脂蛋白a-1和a-2 则被认为是抗成核因子。也有人认为成核可能与这两类因子的比值有关。 (2)胆囊因素:在胆固醇结石形成过程中胆囊对成核、晶体形成与结石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胆汁在胆囊中浓缩使粘稠度升高;饥饿时胆汁排空减少而使胆汁潴留;机械或炎症因素使胆汁郁积;妊娠或服避孕药使胆囊松弛而排空不全等因素均有利于胆石的形成。另外胆囊可分泌粘蛋白,粘蛋白是促成核因子,可增加胆汁的粘稠度而且使饱和状态的胆固醇形成结晶。 2.胆色素结石的成因 (1)胆红素沉淀:胆汁中的胆红素约99%是结合型胆红素,只有1%的为非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不溶于水,当有钙离子存在时,很容易生成胆红素钙沉淀。胆汁中及细菌的β葡萄糖醛酸酶可将结合胆红素水解为非结合胆红素,当胆道感染时,外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增加促进结石形成。另外胆汁中的葡萄糖二酸-1,4-内脂是β葡萄糖醛酸酶的抑制剂,其含量与饮食中蛋白及脂肪含量有关,当饮食中蛋白、脂肪低下时,此物质也减少,有利于非结合胆红素的增多。 (2)胆道因素:胆色素结石常见于胆道,且多合并胆道感染,提示结石形成与胆道淤滞有关。 |
诊断标准: |
胆石症与胆囊炎诊断标准: 1.病史:患者常有右胁隐痛史、厌油、劳累或生气后常引起疼痛发作,有的并有典型的胆绞痛史或黄疸史。 2.体征:在慢性间歇期体征不明显,急性炎症期可有体温上升或黄疸,上腹部压痛明显,或有反跳痛,肌卫(+)或可触到肿大之胆囊,莫菲氏征阳性,波阿氏征阳性。 3.检查 (1)慢性间歇期实验室检查变化不明显,急性发作期可见白细胞上升,中性升高,gpt、转肽酶、胆红素均升高,尤其是直接胆红素升高明显,提示梗阻性黄疸。 (2)b型超声:胆道系统炎症可见到胆管壁或胆囊壁毛糙不光滑或增厚,正常胆囊壁厚度不超过0.4cm,若超过此限度往往表示有过慢性炎症。若在b超上见有强光团并拖有声影者则表示该处为结石。 (3)胆囊造影:可见到胆囊内或胆管内有充盈缺损,若有炎症可见到胆囊显影淡或不显影,或胆囊收缩功能差。有的可见到胆囊内或胆管内有密度增高的影或密度增高的圈中央为透亮区,这多为含钙质较高的结石。 根据以上5项可诊断为胆石症或胆囊炎,两者常同时并存,尤其是后两项的检查可作为确定诊断的根据。 |
诊断依据: |
在上腹痛发作的同时或其后出现发热和黄疸,并伴有血白细胞增多,alp和γgt明显升高,则胆绞痛甚为可能。本病的确诊依赖于辅助检查。 |
体征: |
因结石的大小、性质、动态、所在部位及并发症的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 (一)胆道内移行的结石 胆石从胆囊移行至胆囊管或胆总管,或从扩张的胆总管移行至壶腹部时,往往发生嵌顿,产生胆绞痛。多发生在饱餐或进高脂餐后数小时内。疼痛多位于上腹或右季肋部,可放射至右肩部。疼痛突然发作并持续加重,剧烈者辗转不宁,常合并大汗、呕吐,呕吐后疼痛有一定的缓解,常无明显体症。胆石退人胆囊或进入十二指肠后,疼痛可完全消失。 (二)胆囊内结石 一般无胆绞痛,称为静止性胆石。可产生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饱胀、嗳气、嗳酸等,进食油腻食物后明显。伴有感染时可有发热及右上腹疼痛。本病体征极少,伴感染者胆囊区可有压痛。胆囊多不能触及,若结石巨大或数量多,且粘附于增厚的胆囊底时可触及胆囊。 (三)胆囊管内结石 胆石闭塞胆囊管时,除产生绞痛外,还可引起胆囊膨胀,发生胆囊积水。若伴有感染可引起胆囊炎和胆囊积脓。由于囊腔内压力增高,囊壁炎症或血供受阻,可引起囊壁坏疽及穿孔、胆囊周围脓肿、弥漫性腹膜炎、胆囊-胃肠瘘等严重并发症。 (四)胆总管内结石 胆石初入胆总管或由扩张的胆总管移行至壶腹部时,除产生绞痛外,多伴有梗阻性黄疸。当胆总管梗阻引起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时,可出现黄疸、高热、寒战、血压下降、谵妄,甚至昏迷等中毒性休克征象。 (五)胆石嵌入乏特壶腹 持久性梗阻性黄疸是其典型的临床表现,黄疸发生前常有绞痛,但绞痛消失后黄疸仍持续存在。乏特壶腹梗阻常致胆汁反流至胰管引起急性胰腺炎。 (六)肝内胆管结石 患者多有肝区的闷胀及隐痛,有一过性发热及黄疸史。可引起肝内多发脓肿、胆道出血、胆汁性肝硬变及败血症等并发症。 |
影响诊断: |
(一)超声检查 优点是无创。能很好显示肝内外胆管、胆囊有无扩大、扩张及有无结石。典型的胆囊结石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实性强回声光团,后方伴有声影。 (二)x线检查 1.腹平片10%~15%的胆石症病人的胆石含钙盐较多而不透x线,腹部平片即可显示出暗影(阳性结石)。 2.胆囊造影 (1)口服胆囊造影:较常用,可显示透光的结石阴影(阴性结石)。 (2)静脉胆囊造影:可增加胆囊显形机会,提高阴性结石的发现率。 (3)静脉胆管造影术:因胆囊造影木不能清楚地显示胆管,可用胆影葡胺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进行x线胆管造影术,以显示胆管及胆石。当胆囊切除后进行胆管造影更有价值。但肝功能明显损害,或高度梗阻性黄疸者,静脉胆道造影术往往不显影。 (三)核素扫描 核素99mtc一ehida或99mtc-三甲基溴静脉注射后通过γ照相,可显示肝、胆囊、胆道和肠道。若胆囊不显影,提示胆囊管阻塞;如定时检查胆道不显影或显影不佳,则提示肝外胆道阻塞。 (四)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 当胆道有梗阻,而肝内胆管未扩张时,可显示肝内胆管,确定梗阻的部位和原因。 (五)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 当胆道梗阻并发肝内胆管扩张或经其它检查未能明确病因时,可选用ptc。肝外胆管结石多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充盈缺损;肝内胆管结石常为可透x线的管状阴影。 (六)ct、mri 为胆道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更为准确有效的信息。但多在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胆道梗阻作鉴别时应用,不做为诊断胆石症的常规手段。 |
实验室诊断: |
十二指肠引流 先行十二指肠插管,静脉注入胆囊收缩素后,收集胆囊中的胆汁(深黄色),离心后在光镜和偏振光显微镜下观察胆固醇结晶和棕红色胆红素钙颗粒,每张片子上>10个结晶为阳性,具有诊断价值。 |
鉴别诊断: |
1.急性胰腺炎发病急,临床表现为急性上腹痛,多位于中上腹部,呈持续性钝痛、钻痛或绞痛,常阵发性加剧,并向左腰背部放射,常伴中度发热、恶心、呕吐,易与胆石症混淆。但急性胰腺炎血清与尿淀粉酶明显升高(>500u),而胆石症血淀粉酶也可升高。但很少超过500u,且胆石症有结石的x线征象。 2.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主要表现为梗阻性黄疸,有进行性消瘦、上腹部持续性钝痛、肝肿大及胆囊胀大等症状,约半数病人可触及胀大的胆囊,如阻塞性黄疸病人同时可触及胀大的胆囊,对于鉴别胰头癌或壶腹癌与胆石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胆石症虽能引起阻塞性黄疸,但胆囊多因慢性炎症而缩小。b型超声、ct及mri等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
疗效评定标准: |
胆石症疗效判定标准: 1. 临床治愈:症状和体征消失。影像学检查(b超、ptc、ercp、胆道静脉或口服造影,必须有其中2种检查方法)结石消失。 2.显效: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影像学检查结石明显减少达1/2以上,或结石变小在1/2以上者。 3.有效:症状和体征有减轻。影像学检查结石较治疗前减少或变小者。 4. 无效:症状和体征有减轻或无变化。影像学检查结石无改变者。 胆石症与胆囊炎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化验检查各项有关指标恢复正常,b型超声检查及胆道造影检查证实胆道内无结石存在者。 2.好转: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或排出部分结石,化验检查各项有关指标恢复正常,b型超声检查及胆道造影证实胆道内尚有结石。如是胆囊炎或可见到胆囊功能有所恢复。 3.无效:经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化验检查各项有关指标无明显好转,b型超声检查及胆道造影检查其所见与治疗前相近。 |
预后: |
胆石症通过积极的治疗预后良好,当合并胆囊穿孔、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肝脓肿或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时预后较差。 |
治疗: |
1.饮食控制少食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等。急性发作期应禁食脂肪类食物,采用高碳水化合物流质软食,植物油脂有利胆作用,在无胆总管梗阻或在胆石静止期可不必限制。 2.溶石疗法 (1)口服胆酸溶石:由于鹅去氧胆酸(cdca)效果差,且有肝毒性和腹泻的副作用,现很少应用。熊去氧胆酸(udca)效果优于cdca,且基本没有副作用,每日剂量8~13mg/kg,疗程一般为半年至两年。主要用于结石直径<1.5cm的胆固醇结石。孕妇、肥胖病、肝病及糖尿病患者不宜应用。 (2)接触溶石:通过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的方法给药进行治疗,常用药物有辛酸甘油单脂(gmoc)、甲基叔丁醚(mtbe)、二甲基亚砜(dmso)。 3.促进胆汁分泌50%mgso410~15ml,3次/日,餐后服,可松弛奥狄括约肌,使滞留的胆汁易于排出;去氢胆酸0.25,3次/日或胆酸钠0.2,3次/日,餐后服用,可刺激胆汁分泌,利于冲洗胆道。 4.胆绞痛的治疗轻者予静卧、灌肠排气等处理,重者除给予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液等一般治疗外,可应用解痉剂。硝酸甘油脂0.6mg,舌下含服,3~4小时一次;阿托品0. 5mg,肌注,3~4小时一次,并可加用非那根25mg加强镇痛效果;度冷丁50~100mg,肌注;美散痛5~10mg,肌注;吗啡可促进奥狄括约肌痉挛,增高胆管内压力,故需与解痉剂合用。 5.碎石治疗 (1)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利用液电、压电或磁电产生冲击波碎石。用于直径<2cm、数目不超过2~3个的胆囊结石。 (2)体内碎石:经胆道镜或体腔引流窦道置入超声、激光、等离子体、液电压等能源的碎石探头进行直接接触碎石。 6.经内镜的胆石治疗可通过各种胆道镜,十二指肠镜进行置管溶石、碎石、取石。 7.手术治疗适应证包括:①胆管结石伴严重梗阻、感染、中毒性休克或有肝脏并发症者;②长期反复发作的梗阻和感染,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③x线造影发现胆道有机械性梗阻(狭窄或结石嵌顿)者;④伴有下列严重胆囊病变者:较大胆囊结石,症状发作频繁,胆囊管结石嵌顿造成积水积脓,急性化脓性及坏疽性胆囊炎,或穿孔伴有弥漫性腹膜炎等。 |
中西医结合: |
静止期一般以中医疏肝健脾、利胆排石为主;当急性发作或并发感染时,则应积极抗感染、对症治疗,配合中药清利肝胆湿热、排石退黄等治疗。若发生中毒性休克或严重并发症时,就要以西医治疗为主,抗感染、抗休克及手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症的“总攻疗法”可参考下面的方法:(1)早晨8点30分给病人服“排石汤”(虎杖30g、木香15g、枳壳15g、大黄15g、金钱草30g、栀子12g、延胡索15g)促进胆汁排泄。(2)9点30分予吗啡5mg,皮下注射,使奥狄括约肌收缩关闭,胆道内积蓄胆汁,压力升高。(3)10点予阿托品0.5mg,皮下注射,以开放奥狄括约肌,促使胆汁排出。(4)10点10分给病人口服33%mgso440ml,促使胆汁排泄,提高排石率。 |
“胆石症” 相关论述
急性胆囊炎首次发作病情轻微,以后由于屡次发作而演变为慢性胆囊炎。我们常见的急性胆囊炎往往是慢性胆囊炎的急性发作。胆石症可能继发于胆囊的炎症,也可能是有胆石症后又引起胆囊炎,两者可互为因果。
右上腹部疼痛伴有腹胀、恶心、呕吐是胆囊炎的常见症状。一般来说,无结石梗阻的单纯胆囊炎起病缓慢,病人常觉疼痛不剧烈,随着病情发展,疼痛逐渐加重,如有胆囊管梗阻时可有剧痛,如结石嵌顿,可引起典型的右上腹部绞痛,多发于饱餐后,特别是高脂肪饮食之后,在晚间或半夜发作,病势急骤。如梗阻解除,则症状随之缓解。否则绞痛如刀割样,病人辗转不安,可随呼吸运动加剧,疼痛常向右肩部和右肩胛骨下角处放散。病人呕吐有时可较频繁,呕吐物内有黄绿色胆汁,呕吐后腹胀减轻。
病人可有高热,体温在39℃以上,伴有寒战,如果出现全身发黄、脉搏细弱甚至摸不清、意识不清等则提示病情危重,需立即去医院诊治。
胆石症病人的结石如在胆囊内可无特殊症状。病人偶尔自觉上腹部有闷重感和消化不良现象。当结石进入胆管时可以嵌顿而发生绞痛,并可向右肩背部放散,病人坐卧不安,常将身体向右侧弯曲,以减轻疼痛,并伴有恶心呕吐、黄染等。
待结石退回胆囊或排出胆囊后,疼痛缓解,如合并有感染时,还可出现高热寒战,黄染加深,大便呈灰白色,尿色深黄等,此时也需去医院进一步诊治。
慢性胆囊炎病人的症状常类似慢性胃炎,自觉右上腹不适,腹胀,嗳气,厌油腻食物,饱食后常感上腹部不适,经常感到肩胛下痛,右肋下或右腰部隐痛等。
“b超”对胆囊炎及胆石症的诊断准确率较高,简便、无痛,是一种较理想的诊断方法。
胆囊具有浓缩、储存胆汁的功能。胆囊炎常因胆道内寄生虫或细菌感染、胆汁滞留或胰液向胆道反流等引起,也常继发于胆石刺激和梗阻。胆囊炎和胆石症常同时存在,互为因果,胆囊炎的炎性渗出物,可成为胆石的石核。
胆囊炎有急性和慢性之分;胆石症按结石部位可有胆总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和胆囊结石之分;按结石性质有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和混合性结石之分。临床表现主要为右上腹痛,急性发作时呈绞痛,多在油腻食物及饱餐后的夜间或清晨发作,而慢性病人疼痛呈隐痛。病人可伴恶心、呕吐、厌油、嗳气等症。胆囊化脓时可有高热寒战,胆道阻塞可伴黄疸。病人一般呈周期性反复发作。
(一)饮食原则
1.急性发作胆绞痛时应予禁食,可由静脉补充营养。
2.慢性或急性发作缓解后,可食清淡流质饮食或低脂、低胆固醇、高碳水化合物饮食。每日脂肪摄入量应限制在45克以内,主要限制动物性脂肪,可补充适量植物油(具有利胆作用)。胆固醇应限制在每日300毫克以下。碳水化合物每日应保证300~350克。蛋白质应适量,过多可刺激胆汁分泌,过少不利于组织修复。
3.提供丰富的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a、维生素c及b族维生素以及维生素e等。
4.适量膳食纤维,可刺激肠蠕动,预防胆囊炎发作。
5.大量进饮料有利胆汁稀释,每日可饮入1500~2000毫升。
6.少量多餐,可反复刺激胆囊收缩,促进胆汁排出,达到引流目的。
7.忌用刺激性食物和酒类。
8.合理烹调,宜采用煮、软烧、卤、蒸、氽、烩、炖、焖等烹调方法,忌用熘、炸、煎等。高温油脂中,含有丙烯醛等裂解产物,可刺激胆道,引起胆道痉挛急性发作。
9.食物温度适当,过冷过热食物,都不利于胆汁排出。
(二)食谱举例
早餐:
大米粥(大米50克)
花卷(面粉50克)
酱豆腐10克
酱甜瓜10克
加餐:
西红柿汁(西红柿100克、糖5克)
蛋糕25克
午餐:
大米软饭(大米100克)
爆鱼片(青鱼100克、笋片20克)
炒苦瓜(苦瓜100克)
加餐:
藕粉50克,加糖5克
晚餐:
小米粥(小米50克)
发面饼(面粉50克)
肉末豆腐(瘦猪肉20克、豆腐100克)
拌黄瓜丝(黄瓜100克、粉丝20克)
全日烹调用油25克
全日热能8337千焦(1985千卡)左右。
(三)食物选择要点
1.选择鱼、瘦肉、奶类、豆制品等含优质蛋白质且胆固醇含量相对不太高的食物,控制动物肝、肾、脑或鱼子等食品摄入。
2.保证新鲜蔬菜、水果的供给。绿叶蔬菜,可提供必要的维生素和适量纤维素,更应保证。酸奶、山楂、糙米等食物也对病人有利。
3.减少动物性脂肪摄入,如肥肉及动物油脂,适量增加玉米油、葵花子油、花生油、豆油等植物油摄入比例。
4.忌食辣椒、咖喱、芥菜等具有强烈刺激性的食物,忌酒及咖啡、浓茶。
胆石症是胆道系统内发生结石的疾病,老年人发病率较高。中医属于“胆胀”、“胁痛”、“黄疸”、“结胸”等范围,认为由于饮食不节、七情所伤、外邪内侵、蛔虫上扰等累及肝胆,使肝胆功能失调,肝胆之气郁结,胆汁由清变浊;浊而不清的胆汁,降浊不畅,渐致胆腑壅阻,浊汁淤积,日久凝结不散,成为结石。胆石症病因复杂,胆汁淤积,过度浓缩是重要原因,胆囊内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及胆囊内异物,是形成结石的关键,人体胆固醇代谢失调,又有胆汁瘀积和感染更易形成结石。
胆石症在静止期可无明显症状及体征,或仅有上腹部不适、隐痛、厌油腻饮食等症状;当胆道某一部位发生胆石移动、梗阻或细菌感染时,则可出现右上腹绞痛、发热和黄疸等症状,右上腹可出现压痛、肌紧张或可扪及肿大的胆囊,重症可以并发胆囊穿孔、胆道出血、肝脓肿及中毒性休克等。
本病老年人表现常不典型,常较青壮年为轻,但实际病情严重,且易发生坏疽、穿孔或休克,又因老年人常伴多系统的夹杂病,病死率较高,因此必须注意加以治疗。
(一)起居调养法
(1)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精神紧张,睡眠要充足。
(2)在呕吐不止时应禁食。
(二)药物调养法
1.常用验方
(1)丝瓜络(煅存性,研细末)、金钱草各30~60克。先煎金钱草,煎后加酒数滴。用上药汁送服丝瓜络末,每次服9克,每日2次。
(2)郁金、姜黄各12克,茵陈24克,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2.中成药
(1)消炎利胆片5片,元胡止痛片5片,均每日3次,用于气滞型胆石症。
(2)龙胆泻肝丸10克、元胡止痛片5片,均每日3次,用于湿热型胆石症。
(三)饮食调养法
本病症状缓解后,可进食清淡易消化、高碳水化合物的流食、半流食,严格限制进食脂肪,不吃肥肉、油炸食品,减少或不吃纤维素多的水果和蔬菜,不吃凉拌菜。可吃少量植物油,吃含纤维少的软食或少渣无渣的半流食。可常饮些药茶等。
(1)气滞型取橘皮10克,青皮10克,金钱草30克,每日1剂,煎水代茶,频频饮之,10天为1疗程;或用山楂30克,煮烂后加白糖适量,每天食用1次,可间断常服。
(2)湿热型取金钱草30克,鸡内金10克,车前草30克,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5~10天为1疗程。
(3)鸡骨草60克,红枣10枚。将鸡骨草、红枣置砂锅内,加水3碗,煎至1碗,去渣饮用,每天1次,10~15天,为1疗程。
(四)针灸调养法
以日月、胆俞为主穴,以阳陵泉为副穴,肝内胆管结石加太冲为配穴。取右侧胆俞、日月、阳陵泉3穴。胆俞斜刺0.8寸,用提插泻法,运针1分钟,针感向右小腹部或肝胆区感传。日月穴直刺1.5寸(要避免刺到肝脏),用提插泻法,运针1分钟,针感向剑突下感传或局部酸胀。阳陵泉穴刺1.5~2寸,用提泻法,运针1分钟,针感沿胆经向上感传至右小腹部或肝胆区。
(五)推拿调养法
取肝、胆、胆管、肝2、胆2、十二指肠、三焦为主穴,以天枢、大横、腹哀、期门、胃、口、直肠下段、肛门等酌情选配。用0.25平方厘米的橡皮胶布,中心粘一王不留行籽贴于所取耳穴部,隔日1次,两耳轮换,30天左右为1疗程。患者每日自行按压数次,饭后按压尤佳。治疗期间停用利胆排石类药物,避免劳累、感冒和受冻;急性发作时予短期输液、抗生素及止痛剂。
在胆道系统中,胆汁的某些成分(胆色素、胆固醇、粘液物质及钙等)可以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析出、凝集而形成结石。发生于各级胆管内的结石称胆管结石,发生于胆囊内的结石称胆囊结石,统称胆石症(cholelithiasis)。
【胆石的种类和特点】
按组成成分可将胆石分为色素石、胆固醇石及混合石三种基本类型(图10-50)。
[imgz]binglixue250.gif[alt]各种胆石模式图[/alt][/img]
图10-50 各种胆石模式图
左上及右上为混合性结石(表面及剖面)中央为胆色素性结石 左下及右下为胆固醇性结石剖面
1.色素性胆石结石成分以胆红素钙为主,可含少量胆固醇。有泥沙样及砂粒状二种。砂粒状者大小为1~10mm,常为多个。多见于胆管。
2.胆固醇性胆石结石的主要成分为胆固醇。此类结石在我国较欧美为少,其发生率大约不超过胆石症的20%。结石呈圆形或椭圆形。黄色或黄白色,表面光滑或呈细颗粒状,质轻软。剖面呈放射状。多见于胆囊,常为单个,体积较大,直径可达数厘米。
3.混合性胆石由二种以上主要成分构成。以胆红素为主的混合性胆石在我国最多见,约占全部胆石症病例的90%以上。结石多为多面体,少数呈球形,呈多种颜色。外层常很硬,切面成层,或像树干年轮或呈放射状。多发生于胆囊或较大胆管内,大小、数目不等,常为多个,一般约20~30个。
我国胆石症的特点:①胆石类型。混合性色素泥沙样结石远多于胆固醇性结石。②发病部位。胆管多于胆囊,肝内胆管结石发生率也较高。③病因。既往统计胆道蛔虫症在胆石形成上起重要作用。近年由于饮食卫生及营养水平的不断提高已有所改变。
【原因及机制】
胆石形成的基本因素有:胆汁理化状态的改变;胆汁淤滞;感染等三种。常为二种以上因素联合致病。
1.胆汁理化性状的改变由于胆汁理化性状的变化,使其中胆色素或胆固醇析出,形成结石。
2.胆汁淤滞使胆汁中水分被过多吸收,胆汁过度浓缩,使胆色素浓度增高,胆固醇过饱和等,都可促进胆石形成。
3.细菌感染胆道感染时的炎性水肿、细胞浸润和慢性期的纤维增生可使胆道壁增厚,胆道狭窄乃至闭塞,从而引起胆汁淤滞。炎症时渗出的细胞或脱落上皮、细菌群、蛔虫残体及虫卵等也可作为结石的核心,促进胆石形成。
胆固醇性结石的形成机制胆汁中如胆固醇含量过多呈过饱和状态,则易析出形成胆固醇结石(如长期进食高脂肪饮食)。正常时胆汁中一定浓度的胆盐和卵磷脂可以和胆固醇、蛋白质组成混合体胶粒,混悬于胆汁中而不析出。在某些肠疾病时由于丧失了胆盐则促进胆固醇的析出,形成结石。
胆红素性结石形成机制胆汁中的游离胆红素浓度增高可与胆汁中的钙结合,形成不溶性的胆红素钙而析出。正常胆汁中的胆红素多葡萄糖醛酸结合成酯类而不游离。大肠杆菌等肠道细菌中的葡萄糖醛酸酶则有分解上述酯类使胆红素游离出来的作用。所以有肠道菌感染的肠道蛔虫症及胆道炎时易形成胆红素结石。此外,胆色素含量增加(如红细胞破坏过多),胆汁内钙量增加以及胆汁的酸度增加等都可促进此类结石的形成。
胆石症的主要组成成分有胆固醇、胆红素、钙及其他无机元素、胆汁酸、结石基质(硫酸化糖蛋白及糖蛋白)等。按胆石的主要成分及形成机制的不同,可将胆石分为胆固醇系结石、胆红素结石及其他胆石三大类,仅将前两大类胆石的形成机制略作介绍。
㈠胆固醇系结石的形成机制
胆固醇系胆石病人的胆汁可有下述异常:
⒈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增高含有过饱和胆固醇的胆汁是胆固醇沉淀的先决条件。胆汁中胆固醇的需要量和胆汁酸盐及卵磷脂的含量保持一定的比例。如果胆固醇含量过高或胆汁酸盐及卵磷脂的含量降低,破坏了它们之间的正常比例,就形成了“致石性胆汁”。有报告指出:胆固醇系胆石病人肝内的hmgcoa还原酶(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活性增加,而7α-羟化酶(胆汁酸合成的限速酶)活性降低,即胆固醇的合成增加,胆固醇向胆汁酸的转化减少,这是形成胆固醇过饱和胆汁的代谢原因。
⒉胆汁中胆汁酸盐的减少胆固醇系胆石病人的总胆汁酸代谢池甚小,仅为正常人的一半。这一方面是由于其胆固醇代谢的失调,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胆囊对胆汁酸的重吸收增加及肠肝循环障碍所致。此外,必需脂肪酸的缺乏或代谢障碍可导致胆汁酸生成障碍。
⒊胆汁中胆汁酸组成的改变正常人胆汁中胆酸、鹅脱氧胆酸及脱氧胆酸三者的比例为1.3:1.0:0.6,而胆固醇结石病人的胆汁中鹅脱氧胆酸的比例则明显减低。
⒋胆汁中的磷脂降低胆固醇结石病人胆汁中的磷脂只为正常胆汁中的1/3。磷脂/胆固醇比值在正常胆汁为6.6,而在胆固醇结石病人的胆汁则为2.3。胆汁中的磷脂(90%是磷脂酰胆碱)是与胆汁酸盐、胆固醇共同形成混合微团的重要成分,它也与增加胆固醇在胆汁中的溶解有关。
⒌δ电位的降低 δ电位是混合微团吸附层与扩散层正、负离子分布均匀处两点间的电位差,电位差越大,则微团带电荷越多,稳定性越大。正常胆汁中甘氨胆汁酸与牛磺胆汁酸的比例约为3:1,胆固醇结石病人胆汁中牛磺胆汁酸减少,这个比例可达15:1,因而对胆汁酸的δ电位有影响。增加牛磺胆汁酸则可因其负电荷较强的-ch[xb]2[/xb]so[xb]3[/xb]根而增加胆汁中的δ电位。
在肝生成异常胆汁后,在胆囊中形成肉眼可见的胆石,并逐步长大。在结石形成过程中,作为结石基质的糖蛋白类可能起着把胆固醇结晶及颗粒粘连在一起的网架作用。
㈡胆红素系胆石的形成机制
肝分泌的胆汁中的胆红素是结合型的葡萄糖醛酸胆红素。胆汁中由组织产生的β-葡萄糖苷酸酶活性降低(该酶最适ph5左右,胆汁ph为6.1-8.6),而且受该酶的抑制物葡萄糖二酸-1,4-内酯的抑制,所以正常胆汁中的葡萄糖醛酸胆红素不易被水解而处于良好的溶解状态。胆红素钙结石病人的胆汁中可出现下述异常:
⒈由于蛔虫钻进胆道,带入大肠杆菌,造成胆道感染,胆汁中出现细菌性β-葡萄糖苷酸酶(最适ph6.8-7.2,与胆汁ph一致)的活性高,超过了胆汁中该酶的抑制物β-葡萄糖二酸-1,4-内酯所能抑制的能力,因而可使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大量被水解,生成游离胆红素而易于沉淀。
⒉胆红素系结石病人胆汁中葡萄糖二酸-1,4-内酯的含量降低在正常对照组胆汁中该物质的含量为200μg/ml,而胆红素钙结合病人胆汁中则仅含40μg/ml,这也是其胆红素易于沉淀的原因,因为β-葡萄糖苷酸酶抑制物的降低更有利于细菌性β-葡萄糖苷酸酶发挥作用。
⒊δ电位降低这是胆红素钙融合集结的条件。钙、钠、钾、镁等无机离子及胆道感染时出现的高分子有机物质,均可使胆盐微团的δ电位降低。
在胆红素结石形成过程中蛔虫残体、蛔虫卵及其他异物均构成结石的核心,细菌性β-葡萄糖苷酸酶催化葡萄糖醛酸胆红素的水解,游离胆红素与ca[sb]+[/sb]形成胆红素钙,胆红素钙又在前述无机离子的作用下,再加上结石基质(主要是硫酸化糖蛋白)的网架作用,而集结成胆红素钙结石。
27.7.1 胆石症的历史和现状
胆石症是胆道系统的常见病。我国出土古尸中即发现过胆系结石。祖国医学早在1700多年前即对本病有所认识。认为是由于“气血郁积胆腑”、“湿热淤结于中焦”造成胆道梗阻、胆汁淤积、感染、虫积所致。
当代医学分析表明:组成胆石的主要化学万成为胆固醇、胆红素钙、碳酸钙等,以不同比例形成各类胆石。不同种族、环境因素作用下所形成的胆石种类及胆石症的发病率亦有所不同。西方国家以美国、瑞典、捷克等国发病率最高,以代谢性结石和胆囊结石最为多见。而东方各国如日本、泰国等发病率较低,且代谢性结石亦较少见。东非的土著居民发病率最低。
本病发病率大致与年龄成正比。发病率往往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高。国外以40~60岁病例较为常见,女性病例较男性高1~2倍。我国胆石症在病因病理学和治疗方法上与国外有很大不同。发病年龄早于国外,多在20~45岁之间,男女病例几乎相等。结石发生于胆总管者约占50~80%,发病与胆道感染、胆道蛔虫病等关系密切。以胆红素钙为主的混合性泥消结石占首位。但在华南、西南、西北等地胆固醇结石并不少见。常因反复感染或发生胆汁性肝硬化而死亡。
27.7.2 胆石症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不同类型的胆结石,其病因和发病机理各不相同。目前有代谢障碍、胆道感染、异物核心等理论,但仍有许多问题尚未完全弄清。
①肝脏胆固醇代谢异常或胆汁酸的肝肠循环障碍:正常胆汁中胆汁酸与胆汁酸盐、卵磷脂保持一定比例形成微胶粒、呈分散溶解状态。admirand对胆固醇在胆汁中溶解和析出进行了研究,用三角座标表示胆汁中脂质成分比例(图27-3)。当胆囊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时,胆汁中胆固醇含量过高,或胆汁酸盐及卵磷脂浓度降低,破坏了三者的正常比例,则形成可致结石的胆汁(lithogenic bile)。
胆固醇结石患者,肝内β-羟-β-甲戊二酰辅酶a(hmg-goa)活性增加,7α-羟化酶(促使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的限速酶)活性减低,于是胆固醇的合成增多,胆汁酸的形成减少,肝肠循环障碍,随粪便丢失的胆汁酸和胆盐增多,而肝细胞合成数量又不足以弥补损失,以致胆汁酸代谢池缩小,胆汁酸组成亦有所改变,使胆固醇从胆汁中析出,沉淀、融合,集结而成为胆石。胆汁酸代谢紊乱与胆汁成分改变及理化特性异常,可能是形成胆石的生化基础。
[imgz]linchuangyingyangxue142.jpg[alt]胆汁中脂类成分比例的三角座标 [/alt][/img]
图27-3 胆汁中脂类成分比例的三角座标
注:1.三角座标表示胆汁中胆盐,卵磷脂、胆固醇三者与胆汁物理状态的相关
2.图中百分比表示每种物质占三者总毫克分子数的百分比
3.曲线表示胆固醇与各种比例的胆盐与卵磷脂混合的最大溶解度
4.(a)点落在曲线以下,(胆固醇占5%,卵磷脂15%胆汁酸和胆盐占80%)胆固醇溶解于混合胶粒中
(b)点落在曲线以上表示胆汁中含有过量的胆固醇(处于过饱和状态)形结成石性胆汁,胆固醇结晶析出。
②胆系感染:胆囊粘膜因浓缩的胆汁或反流的胰液的化学性刺激而产生炎变。在此基础上又极易招致断发性感染而加重炎症。细菌能分解胆汁酸为游离胆酸,后者形成微粒的能力较差。感染性胆汁中的细菌多为大肠杆菌。细菌性β-葡萄糖醛酸酶(β-glucuronidase)能将结合胆红素转变为游离胆红素。胆系炎症时胆汁中钙离子含量增多,胆囊粘膜分泌的钙明显增加,胆红素钙更易形成沉淀和析出(图27-4)。此外,寄生虫残体、虫卵、胆囊中脱落的上皮细胞和粘液等常可构成胆石的核心,有助于胆固醇结晶的不断沉积,形成胆石或胆沙。粘液又可中增加胆汁的粘稠性,使之易于网罗胆固醇结晶,促使胆石增大。在我国胆道寄生虫(蛔虫、华枝自睾吸虫)感染相当多与胆红素钙石的发生有重要的因果关系。但这种关系并不是绝对必然的。其中还涉及个体差异性或内在因素的问题。
[imgz]linchuangyingyangxue143.jpg[alt] 形成胆红素钙结石示意图[/alt][/img]
图27-4 形成胆红素钙结石示意图
y(z)蛋白系肝细胞内两种载体蛋白,能特异地与胆红素结合,经肝内质网的酶使胆红素转化为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
③胆汁淤积:胆系炎症使胆总管痉挛、胆道梗阻或胆道口括约肌功能失调、肌囊运动障碍以及长时间静坐少动、肥胖、妊娠可使腹壁松弛,内脏下垂、胆囊张力减低,排空延缓。此外,精神抑郁、紧张导致内肘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影响胆囊功能,以致胆汁淤积。胆汁滞留于胆囊,增加水分的重新吸收。胆汁过度浓缩,使已处于临界饱和度的胆固醇易于形成过饱和状态,刺激胆囊粘膜而产生炎变。胆汁碱度增高,胆盐溶解胆固醇的能力降低,胆汁成分比例失调。胆汁淤积及其理化性质的改变,是促使胆红素结石形成的内因。
④饮食因素:胆石的形成在桔柑种程度上与营养过度、缺乏或不平衡有一定的关系。如西方膳食中热能高、多动物性脂肪和精制糖,但缺少食物纤维,成为诱发胆石症的饮食因素。实践证明:食物纤维(如麦麸)可与胆酸相结合,使胆汁中胆固醇的溶解度增加。胆汁成分的改变而可减少胆石的形成。非洲土著居民膳食中多食物纤维而少精制糖,其胆石症的发病率最低。摄入大量精制糖可使肝内合成胆固醇增多,并能抑制肝脏分泌胆汁酸,使胆汁酸代谢池缩小。多食、少动与热能入超可使人发胖,肝中合成和分泌的胆固醇增多,为形成胆石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动物实验证明:饲料中缺乏必需脂肪酸,可促使肝脏合成胆固醇,并使其在胆汗中的分泌量增加2~3倍,为形成胆固醇结石提供了物质基础。人服用亚油酸后,其胆汗中胆汗酸和卵磷脂含量有所增加,胆固醇的形成率有所降低.不过有些作者不同意上述论点,认为增加植物油和限制胆固醇的饮食反而会增加胆石的形成。是否还有其它成石因素,有待进一步探讨。
其它如缺乏维生素c或使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的速率减慢。低蛋白饮食可能成为胆石症的一个致病因素也日益引起重视。
此外,胆石的形成与饮食制度也有一定的关系,饥饿时缩胆囊素不分泌,胆汁滞留于胆囊而过度浓缩,可诱发炎症或形成胆石。尤其是夜间分泌的胆汁比白昼分泌者更富于成石性。因此,省去早餐或全天只吃一、二餐者,患胆石症的可能性就更大些。
⑤雌激素:雌激素直接影响肝脏的酶系统,使甘油三酯增多,并抑制胆汁酸的合成,胆固醇浓度增加,超过饱和而析出结晶。它还能干扰胆囊的张力和排空,造成胆汁淤积,促使胆石形成。因而成年女性、多次妊娠者胆固醇结石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及不育女性。长期应用雌激素者其胆固醇结石的发生率亦高。表明雌激素对胆石形成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⑥遗传:部分遗传性“胆石素质”者,先天性胆汁中胆汁酸盐含量过低,使胆固醇易于过饱和而析出沉淀形成结石,表现为胆石症的“家庭集聚性”。
⑦其它: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肾炎、甲状腺功能低下、血中胆固醇浓度升高、胆汁中胆固醇排出量也相应增多,易于发生胆固醇结石。患溶血性疾病者胆石症发病率高,溶血时大量形成结合胆红素而不能完全重吸收,胆汁中胆红素增多,沉积成结石。长期服用安妥明、菸酸等药物也会增加患本病的危险性。此外某些手术,破坏胆囊的排空功能造成胆汁淤积及胆红素重吸收减少。小肠远端广泛切除引起肠肝循环障碍,使发生胆石的可能性增加。胆道手术引起的胆道狭窄、慢性炎症、留置导管、或结扎线,都可能促使胆石的形成。
27.7.3 胆石症的临床表现
胆石症可反复发作,有时可持续数十年。胆囊结石可无症状或间断性右上腹闷重钝痛感。当结石阻塞胆囊管时即发生疼痛并向右肩放射。常伴有恶心,呕吐、发热。可诱发急性胆囊炎。胆囊肿大常可扪及并有触痛。x-线检查可现结石。
胆总管结石除有上述症状外,还因结石阻塞胆总管而发生黄疸、疼痛、寒战和发热,并可发生化脓性胆管炎,还可并发急性胰腺炎。肝细胞严重损害时可影响凝血因子的制造,可有出血倾向,忍甚至发生纤维性变导致胆汁性肝硬变。胆道造影可见胆总管增粗或透亮区。
27.7.4 胆石症的防治
国外以手术取石为治疗本病的主要手段,但复发率高,对肝内胆管结石手术效果亦不够理想。目前对某些病例的非手术疗法包括内窥镜取石、服药消石,体外震波碎石或针刺排石等。我国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症取得肯定疗效,为防止本病复发,还应注意以下各点:
①保持精神愉快、科学安排作息、劳逸结合与动静结合,避免长时间伏案静坐。
②调整饮食,避免高热能、高糖、高胆固醇饮食,充分供应必需脂肪酸,维生素c和蛋白质食物,限制脂肪,合理安排餐次,防止热能入超和中年发胖。
③积极防治胆囊炎、糖尿病、肾炎等疾病和寄生虫感染。合理使用激素和降脂药物。尽量避免诱发因素。
27.7.5 胆囊炎的病因
急性肿囊炎是一种非特异性为症,多发于有结石的胆囊,也可继发于胆管结石和胆道蛔虫等疾病。胆道阻塞、细菌感染是常见病因。邻近脏器化脓性病变也可直接波及胆囊。此外,胆囊粘膜可因浓缩的胆汁或反流胰液的化学性刺激而产生炎变,因而招致继发性细菌感染,加重炎症。一般好发于40岁以上的人,尤以肥胖、多子女女性多见。
慢性胆囊炎多为急性肿囊炎的后遗症,也有人说急性胆囊炎是慢性胆囊炎的急性发作。胆石是慢性胆囊炎最常见的病因(胆囊炎并发胆囊结石乾占65~75%)。胆道结石阻塞胆道可造成感染。进而波及胆囊。胆囊壁增厚、萎缩或胆囊积水。胆囊机能丧失,胆汁成分改变,也可造成慢性胆囊炎。起病前常有诱因:如饮食不当、过劳、精神刺激等。
27.7.6 胆囊炎的临床表现
急性胆囊炎的主要症状是右上腹部持续性疼痛,阵发性痠痛,腹肌紧张或强直,常有右肩放射痛,伴有恶心、呕吐,当发生化脓性胆囊炎或炎症波及胆总管时,可有寒战、高烧、黄疸。胆囊区触痛明显。
胆囊粘膜发生水肿、充血,继而波及胆囊壁可使胆囊膨胀。严重者,特别是老年病例,胆壁化脓、坏死、穿孔而易发生休克。在炎症消失后可造成纤维化瘢痕灶。炎症可影响胆汁成分比例,促使胆石形成。结石又可使胆道引流不畅,促使炎症发作,两者常并存,互为因果。由于胆总管结石梗阻并发的急性胆囊炎,当结石排出、梗阻解除后,胆囊炎可逐渐消退。
有些慢性胆囊炎病例可毫无症状。有的则感到右上腹隐痛、腹胀、嗳气和厌食。在进食高脂肪饮食后,消化不良明显。除上腹部有轻度触痛外,无其它阳性体征。
27.7.7 胆系结石和感染的营养治疗
(1)手术前的饮食管理急性发作时呕吐频繁、痠痛严重应禁食。采用解痉、利胆、排石、消炎、抗感染等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性措施,并由静脉补充营养,保护肝脏功能。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当症状缓解或症状较轻的病例,能经口进食,可采用低脂肪、高蛋白质、高碳水化物、多维生素的饮食以加强营养,作好手术前准备。术前12h禁食。
(2)手术后的饮食调配 术后24h完全禁食,由静脉注射葡萄糖、电解制和维生素等以维持营养。当肠蠕动恢复,不腹胀,并有食欲时,可进些低脂肪清淡流食。尔后逐步过渡到采用易于消化的低脂肪半流质饮食和低脂肪(少渣)软饭。
(3)营养治疗原则
①热能供应要能满足生理需要,但要防止热能入超。一般为7560~8400kj。不过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对于肥胖者须限制其热能摄入以利减轻体重。而对于消瘦病例则应酌量增加热能供应,以利康复。
②限制脂肪,避免刺激胆囊收缩以缓解疼痛。手术前后饮食中脂肪应限制在20~30g。随病情好转,如病人对油脂尚能耐受可略为增多(40~50g)以改善菜肴色、香、味,而刺激食欲。烹调用植物油,既能供给必需脂肪酸,又有利胆作用。忌用油腻、煎、炸以及含脂肪多的食物。如肥猪肉、羊肉、填鸭、肥鹅、黄油、奶油、油酥点心、奶油蛋糕等。
③控制含胆固醇高的食物以减轻胆固醇代谢障碍,防止结石形成。对于运动内脏、蛋黄、咸鸭蛋、松花蛋、鱼籽、蟹黄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应该少用或限量食用。
④充足的蛋白质。胆囊炎在静止期,肝脏功能并未完全恢复,或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损害。供应充足的蛋白质可以补偿损耗,维持氮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力,对修复肝细胞损伤、恢复其正常功能有利。鱼、虾、瘦肉、兔肉、鸡肉、豆腐及少油的豆制品(大豆卵磷脂,有较好的消石作用)都是高蛋白质和低脂肪食物,每日蛋白质供给量为80~100g。
⑤适量的碳水化物以增加糖原贮备,和节省蛋白质,维护肝脏功能。它易于消化、吸收,对胆囊的刺激亦较脂肪的蛋白质弱。但不可过量免引起腹胀。每日供给量约为300~350g,对肥胖病人应适当限制主食、甜食和糖类。
⑥维生素和矿物质须充裕。选择富含维生素、钙、铁、钾等的食物,并补充维生素制剂和相应缺乏的矿物质。维生素b族、c和脂溶性维生素都很重要。特别是维生素k,对内脏平滑肌有解痉镇痛作用,对缓解胆管痉挛和胆石症引起的痠痛有良好效果。
⑦不可忽视膳食中的食物纤维和水分。多食物纤维饮食可减少胆石的形成,嫩菜心、西红柿、土豆、胡萝卜、紫菜头、菜花、瓜类、茄子等鲜嫩蔬菜以及熟香蕉、软柿子和去皮水果,可切碎煮软,使食物纤维软化。并可选用质地软、刺激性小的食物纤维品种如古柯豆胶、藻胶、果胶等作成风味食品或加入主食,都可增加食物纤维的供应量,有利于防止便秘,减少胆石形成(便秘是胆结石、胆囊炎发作的诱因)。同时要多饮水,以利胆汁稀释。
⑧节制饮食、少量多餐、定时定量。暴饮暴食,特别是高脂肪餐,常是胆石症或胆囊炎发作的一个诱因。因此,饮食要有规律,避免过饱,过饥。胆汁淤积,易发生感染,甚至导致胆病复发。饮食宜清淡、温热适中、易于消化,有利胆汁排出,避免胃肠胀气。
⑨戒酒以及不用一切辛辣食物和刺激性强的调味品。它们可以促使缩胆囊素的产生,增强胆囊收缩,使胆道口括约肌不能及时松弛流出胆汁,可能引起胆石症或胆囊炎的急性发作或恶化。
⑩食疗便方:
甲.冬瓜皮(60~90g,鲜品加倍)加水浓煎,一日饮2~3次,作为急性胆囊炎的辅助治疗。
乙.鲫鱼(一尾)、赤小豆(120g)、陈皮(6g)煮烂食用。适用于慢性胆囊炎。
丙.核桃仁、冰糖、香油混合捣泥服用,可供给不饱和必需脂肪酸,有利胆作用,适用于胆石症。此外,白扁豆粥、绿豆(去皮)粥、荷叶粥等都具有止呕、解吐、清热的疗效,其它如酸梅汤、西瓜水等冷食品也可采用。
表27-15 胆道疾病低脂饮食举例
低脂半流质饮食 | 低脂膳食 | |
早餐 | 稠米粥(大米50) | 稠米粥(大米50) |
脆片(面粉50) | 开花馒头(面粉50糖10) | |
酱豆腐20 | 卤鸡蛋(鸡蛋35) | |
加餐 | 脱脂乳(脱脂牛奶200糖20) | 维生素强化蜂蜜水(蜂蜜20) |
果汁糕(鲜果汁100琼脂5糖10 | 同左 | |
午餐 | 宽汤小馄饨(虾肉50面粉50油5 | 软饭(米100) |
枣泥山药(枣泥50山药100金糕10) | 清汤鱼丸(鱼肉100加小白菜50) | |
素烩(香菇5面筋50胡萝卜50黄瓜50 | ||
加餐 | 去油肝汤豆腐脑(嫩豆腐50) | 水果200(烤苹果或熟香蕉) |
山楂酪(山楂泥50藕粉20糖30) | 枣泥山药(红枣50山药100金糕10) | |
晚餐 | 西红柿汤面(西红柿100面粉50油5) | 大米粥(大米30) |
蒸蛋羹(鸡蛋35) | 蒸面龙(面粉150西葫芦200廋肉50) | |
香干拌莴笋丝(香干50莴笋100切细丝) | ||
加餐 | 茶汤(茶汤粉30糖15) | 全日烹调油5g |
蛋糕(蛋糕25) | ||
大致营养含量 | 蛋白质52.4g脂肪22.4g碳水化物390.4g热能8287kj | 蛋白质96.6g脂肪39.2g碳水化物337g热能8765k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