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

( ganmao )

别名: 伤风 , 普通感冒

中医

简介:
本病是以发热恶寒,头身疼痛,鼻塞喷嚏,喉痒咳嗽等为主要表现的外感疾病
病因:
感受风邪:风邪袭人,不论何处感受必内归于肺”(“《杂病源流犀烛·感冒源流》),而风性轻扬,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邪侵袭人体,先入肺卫。体虚邪凑 :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平昔元气虚弱,表疏腠松,略有不谨,即感风邪。亦有饮食劳倦伤及脾胃,致脾肺气虚;中虚卫弱,不能输精于肺,肺气虚则不能输精于皮毛,致表卫不固,腠理疏松,易感风邪而发病。亦有素体阳虚阴虚或病后、产后调摄不慎阴血亏损,复感外邪而发病。
病机:
感冒流感等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在祖国医学属“表证”和“外感热证”。病邪侵入人体,先从肺卫开始,风蒸之邪多从口鼻而入;风寒之邪则多从皮毛而入。其认识素有“伤寒论”和“温病论”两种,初期病位于表(肺卫)按“伤寒”(六经)则属于太阳表证表热);按“温病”,(卫、气、营、血、三焦),卫分相当于人体的肌表、皮肤、上呼吸道、头部,故称“温邪上受”即“卫分热证”。是温病的初级阶段,亦相当于“伤寒”的“表热”。太阳经俞不利,卫气与之抗争,卫阳之气不能畅于外,故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咽疼咳嗽等肺卫之证。太阳经络邪阻不舒,则头痛身重关节酸痛。肺主皮毛,上通于鼻,外邪犯肺,则气道受阻;肺气上逆咳嗽;鼓邪外出则喷嚏;邪逼液出则流涕。咽喉属于肺系,受风寒则痒,热郁则痛。若正不胜邪,内侵胸胁、肺胃,则谓“气分热证”,亦相当于阳明经腑证里证
诊断:
1.风热型:  发热恶寒轻,头痛,有汗,口渴,咽干且痛,小便短赤,苔薄黄,脉浮数。
2.风寒型:  恶寒发热轻,身痛较重,头痛无汗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痰稀,四肢酸楚,苔薄白而润,脉浮。
3.兼证
    (1)夹湿:身热不扬头晕胀,四肢困倦,骨节痛重,苔白腻,脉弦滑。
    (2)夹暑:除见风热及夹湿之症外,虽汗出而身热不解,心烦,尿赤,苔黄腻,脉濡数。
    (3)夹燥:除见风热之症外,鼻干唇裂,口舌生疮或干咳无痰,舌质赤红,苔黄少津,脉细数。
类证:
1.时行感冒:呈流行性,发热恶寒头痛、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较重。
2.肺热病:病情较重,起病急骤,咳喘严重,可有高热,胸部x线检查可见炎性阴影。
3.鼻鼽:以鼻流清涕鼻塞、喷嚏等为突出表现,无寒热头痛等全身症,常于晨间发作,来去迅速。
4.湿阻:仅见于潮湿的季节与环境,起病缓,病程较长,以头身困重不适为主症。
5.鼻渊:非新病突起,病程长,反复发作,多流浊涕腥臭,一般无恶寒发热。6.其他麻疹烂喉丹痧风疹白喉百日咳春温等多种传染病,其早期均可有类似感冒的症状,应注意从流行病学等方面加以鉴别。
治疗:
辨证论治
1.风热表证发热重,恶寒轻,有汗或无汗头痛鼻塞流稠涕,咳嗽,咽红,或烦热口渴,舌尖红少津,苔薄黄,脉浮数。辛凉解表银翘散加减。
2.风寒表证发热轻,恶寒重,无汗鼻塞流涕,喷嚏,咳嗽,肢体疼痛,头痛舌苔薄白,脉浮紧。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加减
3.暑湿表证:见于夏季,头晕胀痛,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舌苔薄腻,脉濡数。祛暑解表。新加香薷饮藿香黄连等。
4.凉燥表证:恶寒微热,头身疼痛,咳嗽无痰,鼻燥少涕,口燥咽干喉痒舌苔薄白少津,脉浮。轻宣凉燥。杏苏散加减。
5.温燥表证发热微恶风寒,头身疼痛,干咳无痰,鼻唇干燥,口干喉痒舌苔薄黄少津,脉浮数。清宣温燥。桑杏汤加减。
6.气虚外感证:恶寒较甚,发热无汗,身楚,倦怠,咳嗽,咯痰无力,舌苔薄白,脉浮无力。益气解表参苏饮加减。
7.阴虚外感证: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晕心烦口干干咳痰少,舌红少苔,脉细数。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化裁。
8.血虚外感证:头痛身热恶寒无汗或汗少,面色无华,唇淡,指甲苍白,心悸头晕,舌淡苔白,脉细或浮而无力。养血解表葱白七味饮加减。
9.阳虚外感证:阵阵恶寒,甚则蜷缩寒战,或微感发热无汗自汗,汗出则恶寒更甚,头痛骨节酸楚疼痛,面色晄白,语言低微,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无力,助阳解表桂枝附子汤加减。
中药:
1.鲜葱白5节、生姜5片,水煎服。
2.通宣理肺丸:每服1~2丸,日服2次。
3.感冒清热冲剂:每服1~2包,日服2次。(以上适用于各型感冒流感初期)
4.藿香正气丸(水丸),每服6g,或藿香正气水每服10~20m1,日服2~3次。(适用于暑湿外感
5.其它尚有板蓝根冲剂、重感灵等。
针灸:
体针疗法:主穴风池大椎曲池,备穴迎香丰隆天突肺俞。每次选主穴1~2个,备穴2个,中强刺激,1~2次/日。

西医

简介:
感冒是由鼻病毒等呼吸道病毒引起的轻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炎症,可伴有发热头痛等症状。
病因:
感冒最主要病原为鼻病毒(rhinovirus),该病毒属小rna病毒科鼻病毒属,直径约15~30nm,无包膜的20面体球形颗粒。外有蛋白衣壳,由vp1、vp2、vp3、vp4种。4种多肽组成,核心为单股线型rna,大约编码7500个核苷酸。人鼻病毒已发现的血清型超过120种,某些动物鼻病毒也能使人感染发病。成人感冒约有20%~50%由鼻病毒引起。
除鼻病毒外,人冠状病毒(human coronavirus)、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和腺病毒(adenovirus)等,也是普通感冒较常见的病原。冠状病毒、rsv和副流感病毒均为有包膜的rna病毒,冠状病毒和rsv仅有1个血清型;副流感病毒则有1、2、3、4型,约有20%~30%的普通感冒是由这些病毒引起,且在四季均有发病,秋冬季较为多发。
季节:
常年发病,冬末春初多见。鼻病毒多在春秋季流行,冠状病毒感染则在冬季常见。
地区:
腺病毒则为dna病毒,共有42个血清型,在我国,与人类呼吸道感染有关的多是1、2、5、3、7、11型,约占普通感冒的3%~7%。
人群:
成人平均每年患由鼻病毒所致的感冒1次左右,小儿则高达3一4次。
发病机理:
病毒侵入上呼吸道粘膜,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在其粘膜上皮细胞和周围淋巴组织中增殖致病。一般病毒侵入部位即是致病部位,多数无病毒血症,故称“表浅性感染”。但所产生的毒素对全身器官有广泛作用。病毒在上呼吸道粘膜细胞内增殖、播散,导致粘膜充血水肿和炎细胞浸润,粘液分泌增加,上皮细胞坏死,纤毛运动障碍。而这些病变一般仅限于上呼吸道。少数情况下,可能延及下呼吸道,致使细支气管和肺泡的上皮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发生出血性坏死和脱落、肺间质水肿和炎细胞浸润。呼吸道上皮细胞的破坏又使其对细菌性继发感染的抵抗力降低,而容易合并细菌性感染。
诊断标准:
全国防治感冒科研协作座谈会制订(1978年5月24日)的“感冒诊断要点防治效果判断标准(草案)”
感冒系指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1.临床症状:以局部症状为主,全身症状可有或不明显。
(1)局部症状:流涕,喷嚏,鼻塞,有时咳嗽咽痛声嘶,流泪。
(2)全身症状:全身不适,畏寒发热头痛头昏,四肢腰背酸痛。
(3)血像:白细胞多为正常或减少。
2.临床分型。
(1)顿挫型:有上呼吸道症状,在24h内消失,但鼻分泌物并不增加。
(2)轻型:有明显上呼吸道症状,鼻分泌物明显增加,全身症状轻微或无,自然病程2~4天。
(3)中度型:局部症状较轻度型更严重,且有一定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自然病程1周左右。
(4)重型:有明显上呼吸道症状及全身症状,如发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倦怠无力,头痛,常有咳嗽,鼻部症状较以上各型明显者,常需休息。
注:①治疗观察对象,选择轻型以上病例,但预防对象中除顿挫型诊断为可疑感冒外,其他各型均应统计在内。有条件者进行鼻病毒或其他呼吸道病毒分离,做病原学诊断,暂无病毒分离条件者,采取双份血清,以区别于流感和非流感。②诊断过程中,还应该注意排除过敏性鼻炎、副鼻窦炎其他传染病早期。
预防效果判定标准
1.感冒以易感者(成人每年4次以上),轻度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或正常人为对象,注意抓住9~10月间及其他好发季节,进行预防观察,每组150~200人以2~3个月为1个流行过程,有条件的观察2个流行过程,中间停药1~2个月,无条件的至少继续观察1个季度以上,每组人数需增加至300人。每周用药3天(星期1、3、5),每天服药1次,送药到口,服药期间,每2~3天观察1次。
2.感冒除计算发病人次外,尤应注意患者病情轻重(记分法),病程长短,有条件的比较鼻病毒分离阳性率。
诊断依据:
由于鼻病毒的血清型太多,且多种病毒可导致普通感冒,因此病原学检查不切合实际。
发病:
潜伏期2天左右。
症状:
常以咽部干痒、疼痛为起病的早期症状,无发热或仅有低热。体温在38℃左右,伴有乏力、畏寒、头痛胃纳不佳、便秘等全身症状。随即出现喷嚏、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
体征:
鼻分泌物初为稀水样,量较多,2~3日后变得粘稠,呈微黄色。可有流泪及结膜充血,咽部干痒、微痛,或有声嘶干咳,见咽部充血及扁桃体肿大,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部分病人伴发口腔粘膜溃疡及唇边疱疹
实验室诊断:
细胞学检查 鼻咽部吸取物沉渣或鼻咽拭子涂片,采用姬姆萨或苏木素-伊红染色,光镜检查可发现柱状纤毛上皮细胞坏变(简称ccp)及细胞浆或胞核内包涵体(嗜酸性或嗜碱性)。
免疫学:
采用酶、荧光或其他标记单克隆抗体染色,可检出感染细胞内相应的病毒抗原,作为早期特异性诊断。
疗效评定标准:
判定疗效时以发病在24h内治疗者为统计对象。
1.显效:服药24h内,全身症状及局部主要症状如发热、流涕等消失或基本消失。
2.有效:服药24~48h内,全身及局部主要症状如发热、流涕等消失或基本消失。高热患者(39℃以上)在24h内体温下降2℃以上,并不再回升者。
3.无效:不符合以上标准者,均为无效。
预后:
普通感冒和单纯型流感预后良好。流感病毒肺炎或(和)继发细菌性肺炎发生在婴幼儿、孕妇,原有慢性心肺疾患和老年患者预后较差,可能因心衰和呼吸衰竭而导致死亡。与流感相关的reye综合征,病死率高。
并发症:
可因继发细菌性感染,发生鼻窦炎中耳炎、局部淋巴腺炎、支气管炎肺炎等,亦可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急性发作。
治疗:
1.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
    (1)卧床休息,多饮水,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进食后以温盐水或温开水漱口,保持鼻咽及口腔清洁。
    (2)高热烦躁者可予解热镇静剂,如阿斯匹林、鲁米那、安定等。不必应用糖皮质激素。解热药用量要适当,以防大汗淋漓甚至虚脱。持续高热或频繁呕吐饮食不佳者,应适当补充液体。
    (3)咽喉炎症较明显,或干咳较重时,以生理盐水雾化吸入(重者,在溶液内加入可的松20mg/100ml),每日3~5次,每次15分钟。
    2.抗病毒治疗
(1) 病毒哩(virazole):有较广谱的抗病毒活性,对各型流感病毒、rsv、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可根据病情选择给药方法:①局部用药,病毒唑溶液(2~5mg/m1)滴鼻每2~3小时1次,或雾化吸入每日3~4次。②全身用药,病毒唑口服(每日1000mg,分2~3次);静脉滴注(每日10~15mg/kg加入10%葡萄糖溶液内,分2次缓慢静滴)。疗程3~5日左右,早期应用效果较好。 
(2) 金刚烷胺(amantadine)和甲基金刚烷胺(rimantadine):只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效。金刚烷胺每日200mg(小儿4~5mg/kg)分2次口服,疗程3~5日。有口干头晕嗜睡失眠、易激动和共济失调等副作用。甲基金刚烷胺抗流感病毒活性较金刚烷胺约高2~4倍,副作用较少,用量为每日100~200mg,分2次口服。
      (3)  α-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效应,可采取雾化吸入、喷雾或滴鼻等方法局部应用。
      3.抗菌治疗  对未合并细菌性感染者,一般不予抗菌药物急性渗出性咽炎,如不能排除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在及时留取咽拭子培养之后,可予以青霉素治疗,然后再根据培养结果和病情变化加以调整。
中西医结合:
病情轻者,选用1、2种中成药或中西药复合制剂或以简易验方治疗。病情重者,按辨证分型服用汤剂,同时加用病毒唑等抗病毒药物高热惊厥者加用解热镇静剂;咽喉炎症较重者,予以雾化吸入。合并细菌性咽炎或肺炎者,应针对病原选用抗菌药物

“感冒” 相关论述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疾病感冒又有伤风冒风伤寒冒寒重伤风等名称。
感冒为常见多发病,其发病之广,个体重复发病率之高,是其它任何疾病都无法与之相比的。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多。轻型感冒虽可不药而愈,重症感冒却能影响工作和生活,甚至可危及小儿、老年体弱者的生命,尤其是时行感冒暴发时,迅速流行,感染者众多,症状严重,甚至导致死亡,造成严重后果。而且,感冒也是咳嗽心悸水肿痹病等多种疾病发生和加重的因素。故感冒不是小病,积极防治。中医药对普通感冒时行感冒均有良好疗效,对已有流行趋势或流行可能的地区、单位,选用相应中药进行预防和治疗,可以收到显著的效果。
早在《内经》已经认识到感冒主要是外感邪所致。《素问·骨空论》说:“风从外人,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汉《伤寒论》已经论述了寒邪所致感冒的证治,所列桂枝汤麻黄汤感冒风寒轻重两类证候的治疗作了示范。隋《诸病源候论·风热候》指出;“风热之气,先从皮毛人于肺也。……其状使人恶风寒战,欲脱,涕唾出,……有青黄脓涕”,已经认识到风热病邪可引起感冒并较准确地描述其临床证候。《诸病源候论》所指的“时气病”之类,应包含有“时行感冒”。至于感冒之病名,则首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篇,兹后历代医家沿用此名,并将感冒伤风互称。元《丹溪心法伤风》明确指出本病病位在肺,治疗“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明《万病回春·伤寒伤风》说:“四时感冒风寒者宜解表也”。清代不少医家已认识到本病与感受时行病毒有关,《类证治裁·伤风》就有“时行感冒”之名。《证治汇补·伤风》等对虚人感冒有了进一步认识,提出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
感冒普通感冒时行感冒之分,中医感冒与西医学感冒基本相同,普通感冒相当于西医学的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时行感冒相当于西医学的流行性感冒,故西医感冒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六淫病邪风寒暑湿燥火均可为感冒的病因,因风为六气之首,“百病之长”,放风为感冒的主因。六淫侵袭有当令之时气和非时之气。由于气候突变,温差增大,感受当令之气,如春季受风,夏季受热,秋季受燥,冬季受寒等病邪而病感冒;再就是气候反常,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人感“非时之气”而病感冒
淫之间可单独致感冒,但常常是互相兼夹为病,以风邪为首,冬季夹寒,春季夹热,夏季夹暑湿,秋季夹燥,梅雨季节夹湿邪等。由于临床上以冬、春两季发病率较高,故而以夹寒、夹热为多见而成风寒风热之证。
2.时行病毒时行者指与岁时有关,每2—3年一小流行,每10年左右——大流行的邪气;病毒者指一种为害甚烈的异气,或称疫疠之气,具有较强传染性邪气。《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即指时行病毒之邪。人感时行病毒而病感冒则为时行感冒
六淫病邪或时行病毒能够侵袭人体引起感冒,除因邪气特别盛外,总是与人体的正气失调有关。或是由于正气素虚,或是素有肺系疾病,不能调节肺卫而感受外邪。即使体质素健,若因生活起居不慎,如疲劳、饥饿而机体功能状态下降,或因汗出衣裹冷湿,或餐凉露宿,冒风沐雨,或气候变化时未及时加减衣服等,正气失调,腠理不密,邪气得以乘虚而入。
因此,感冒是否发生决定于正气邪气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正气能否御邪,有人常年不易感冒,即是正气较强常能御邪之故,有人一年多次感冒,即是正气较虚不能御邪之故,“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提示了正气不足或卫气功能状态暂时低下是感冒的决定因素;二是邪气能否战胜正气,即感邪的轻重邪气轻微不足以胜正则不病感冒邪气盛如严寒、时行病毒,邪能胜正则亦病感冒,所以邪气感冒的重要因素。
以风为首的六淫病邪或时邪病毒,侵袭人体的途径或从口鼻而人,或从皮毛而人。因风性轻扬,《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肺为脏腑华盖,其位最高,开窍于鼻,职司呼吸,外主皮毛,其性娇气,不耐邪侵,故外邪从口鼻、皮毛入侵,肺卫首当其冲。感冒的病位在肺卫,其基本病机是外邪影响肺卫功能失调,导致卫表不和,肺失宣肃,尤以卫表不和为主要方面。卫表不和,故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全身不适等症;肺失宣肃,故见鼻塞、流涕、喷嚏、喉痒咽痛等症。
由于四时六气不同,人体素质之差异,在临床上有风寒风热暑热等的不同证候,在病程中还可见寒与热的转化或错杂。感受时行病毒者,病邪从表入里,传变迅速,病情急且重。
【临床表现】
感冒起病较急,骤然发病,无潜伏期(或潜伏期极短)。病程短,少者3-5天,多者7-8天。以肺卫症状为主症,如鼻塞、流涕、喷嚏、咳嗽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表现呈多样化,以鼻咽部痒、干燥、不适为早期症状,继则喷嚏、鼻塞鼻涕或疲乏、全身不适等,轻则上犯肺窍,症状不重,易于痊愈;重则高热、咳嗽胸痛,呈现肺卫证候。
时行感冒起病急,全身症状较重,高热,体温可达39℃-40℃,全身酸痛,待热退之后,鼻塞流涕、咽痛干咳肺系症状始为明显。重者高热不退,喘促气急,唇甲青紫,甚则咯血,部分患者出现神昏谵妄,小儿可发生惊厥,出现传变。
【诊断】
1.根据气候突然变化,有伤风受凉,淋雨冒风的经过,或时行感冒正流行之际。
2.起病较急,病程较短,病程3-7天,普通感冒一般不传变。
3.典型的肺卫症状,初起鼻咽部痒而不适,鼻塞、流涕,喷嚏,语声重浊声嘶恶风恶寒头痛等。继而发热咳嗽咽痛肢节酸重不适等。部分患者病及脾胃,而兼有胸闷,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大便稀溏等症。
时行感冒呈流行性发病,多人同时发病,迅速蔓延。起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如高热,头痛,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等,而肺系症状较轻。
4.四季皆有,以冬春季为多见。;
【鉴别诊断】
1.外感咳嗽感冒出现发热恶寒咳嗽时,易与外感咳嗽相混,其鉴别应以主症为主,若发热恶寒症状突出者,按感冒论治;咳嗽吐痰,甚则喘息症状突出者,辨为外感咳嗽病证。
2。外感头痛感冒出现发热恶寒头痛时,易与外感头痛相混,其鉴别应以主症为主,若发热恶寒症状突出者,按感冒论治;若头痛明显,以其为主要痛苦者,应辨为外感头痛病证。
3.风温肺病感冒与早期风温肺病都有肺卫方面的症状,但感冒一般病情轻微,发热不高或不发热,病势少有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病程较短。而风温肺病其病情较重,咳嗽较甚,或咳则胸痛,甚或咳铁锈色痰,必有发热,甚至高热寒战,服解表药后热虽暂减,但旋即又起,多有传变,由卫而气,人营人血,甚则神昏谵妄、惊厥等。
4.鼻渊感冒鼻渊均可见鼻塞流涕,或伴头痛等症。但鼻渊多流浊涕腥臭,感冒一般多流清涕,并无腥臭味;鼻渊眉额骨处胀痛、压痛明显,一般无恶寒发热感冒寒热表证明显,头痛范围不限于前额或眉骨处;鼻渊病程漫长,反复发作,不易断根,感冒愈后不再遗留鼻塞、流腥臭浊涕等症状。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感冒常以风夹寒、夹热而发病,因此临床上应首先分清风寒风热两证。二者均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身疼痛等症,但风寒恶寒发热轻,无汗鼻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风热证发热恶寒轻,有汗,鼻流浊涕,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
2.辨普通感冒时行感冒普通感冒呈散发性发病,肺卫症状明显,但病情较轻,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变;时行感冒呈流行性发病,传染性强,肺系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显著,症状较重,且可以发生传变,人里化热,合并它病。
3.辨常人感冒与虚人感冒普通人感冒后,症状较明显,但易康复。平素体虚之人感冒之后,缠绵不已,经久不愈或反复感冒。在临床上还应区分是气虚还是阴虚气虚感冒者,兼有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身痛无汗,或恶寒甚,咳嗽无力,脉浮弱等症。阴虚感冒者,兼有身微热,手足心发热心烦口干,少汗,干咳少痰,舌红,脉细数。
治疗原则
1.解表达邪感冒由外邪客于肌表引起,应遵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意,采用辛散解表的法则,祛除外邪,邪去则正安,感冒亦愈。解表之法应根据所感外邪寒热暑湿的不同,而分别选用辛温、辛凉、清暑解表法时行感冒的病邪以时行病毒为主,解表达邪又很重视清热解毒
2.宣通肺气感冒病机之一是肺失宣肃,因此宣通肺气有助于使肺的宣肃功能恢复正常,肺主皮毛宣肺又能协助解表,宣肺与解表相互联系,又协同发挥作用。
3.照顾兼证虚人感冒扶正祛邪,不可专事发散,以免过汗伤正。病邪累及胃肠者,又应辅以化湿和胃理气等法治疗,照顾其兼证
分证论治
·风寒感冒
症状: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
本方以荆芥防风解表散寒;柴胡薄荷解表疏风羌活独活散寒除湿,为治肢体疼痛之要药;川芎活血散风止头痛枳壳前胡桔梗宣肺利气;茯苓甘草化痰和中。风寒重,恶寒甚者,加麻黄桂枝头痛白芷项背强痛加葛根;风寒夹湿,身热不扬身重苔腻,脉濡者,用羌活胜湿汤加减;风寒气滞,胸闷呕恶者,用香苏散加减;表寒兼里热,又称“寒包火”,发热恶寒鼻塞声重,周身酸痛,无汗口渴,咽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或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解表清里,用双解汤加减。
风寒感冒可用成药如午时茶通宣理肺丸等,轻证亦可用生姜10克,红糖适量,煎水服用。
·风热感冒
症状:发热,微恶风寒,或有汗,鼻塞喷嚏,流稠涕,头痛咽喉疼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方药:银翘散
本方以金银花连翘辛凉透表,兼以清热解毒薄荷荆芥淡豆豉疏风解表,透热外出;桔梗牛蒡子甘草宣肺祛痰,利咽散结;竹叶芦根甘凉轻清,清热生津止渴。发热甚者,加黄芩石膏、大青叶清热;头痛重者,加桑叶菊花、蔓荆子清利头目;咽喉肿痛者,加板蓝根玄参利咽解毒咳嗽痰黄者,加黄芩知母浙贝母杏仁瓜蒌壳清肺化痰;口渴重者,重用芦根,加花粉知母清热生津
时行感冒,呈流行性发生寒战高热,全身酸痛,酸软无力,或有化热传变之势,重在清热解毒,方中加大青叶、板蓝根蚤休贯众石膏等。
风热感冒可用成药银翘解毒片(丸)、羚翘解毒片、桑菊感冒冲剂等。时行感冒板蓝根冲剂等。
·暑湿感冒
症状:发生于夏季,面垢热汗出,但汗出不畅,身热不扬身重倦怠,头昏重痛,或有鼻塞流涕,咳嗽痰黄,胸闷欲呕,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
本方以香薷发汗解表;金银花连翘辛凉解表厚朴扁豆和中化湿暑热偏盛,加黄连青蒿、鲜荷叶、鲜芦根暑泄热;湿困卫表,身重少汗恶风,加清豆卷藿香、佩兰芳香化湿宣表;小便短赤,加六一散赤茯苓清热利湿
暑湿感冒感冒而兼见中焦诸症者,可用成药藿香正气丸(片、水、软胶囊)等。
·体虚感冒
年老或体质素虚,或病后,产后体弱,气虚亏,卫外不固,容易反复感冒,或感冒后缠绵不愈,其证治与常人感冒不同。
气虚感冒素体气虚者易反复感冒感冒恶寒较重,或发热,热势不高,鼻塞流涕,头痛,汗出,倦怠乏力,气短,咳嗽咯痰无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无力。治法为益气解表,方用参苏饮加减。药物人参茯苓甘草益气以祛邪;苏叶、葛根疏风解表;半夏陈皮桔梗、前胡宣肺理气、化痰止咳;木香枳壳理气调中;姜、枣调和营卫表虚自汗者,加黄芪白术防风益气固表;气虚甚而表证轻者,可用补中益气汤益气解表。凡气虚易于感冒者,可常服玉屏风散,增强固表卫外功能,以防感冒
阴虚感冒阴虚津亏,感受外邪,津液不能作汗外出,微恶风寒,少汗,身热手足心热,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鼻塞流涕,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为滋阴解表,方用加减葳蕤汤加减。方中以白薇清热和,玉竹滋助汗;葱白薄荷桔梗豆豉疏表散风;甘草大枣甘润和中。伤明显,口渴心烦者,加沙参、麦冬黄连天花粉清润生津除烦。
【转归预后】
风寒感冒寒热不退,邪气化热而见口干欲饮,痰转黄稠,咽痛等症状。反复感冒,引起正气耗散,可由实转虚;或在素体亏虚的基础上反复感邪,以致正气愈亏,而成本虚标实之证。感冒未及时控制亦有转化为咳嗽心悸水肿等其它疾病者。
一般而言,感冒的预后良好,但对老年、婴幼、体弱患者及时行感冒之重症,可以诱发其它宿疾而使病情恶化甚至出现严重的后果。
【预防与调摄】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适应气候变化的调节能力,在气候变化时适时增减衣服,注意防寒保暖,慎接触感冒病人以免时邪入侵等,对感冒的预防有重要作用。尤其是时行感冒的流行季节,预防服药一般可使感冒的发病率大为降低。主要药物贯众大青叶板蓝根鸭跖草藿香佩兰薄荷荆芥等。不过随着季节的变化,预防感冒药物亦有所区别。如冬春季用贯众紫苏荆芥;夏季用藿香佩兰薄荷时邪毒盛,流行广泛用板蓝根大青叶菊花金银花等。常用食品如葱、大蒜、食醋亦有预防作用。
感冒病人应适当休息,多饮水,饮食以素食流质为宜,慎食油腻难消化之物。卧室空气应流通,但不可直接吹风。药物煎煮时间宜短,取其气全以保留芳香挥发有效物质,无汗者宜服药后进热粥或覆被以促汗解表,汗后及时换干燥洁净衣服免再次受邪。
【结语】
感冒是感受风邪为代表的六淫时邪病毒,侵犯肺卫,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全身不适为临床特征的常见外感病证,四季皆有,以冬春季为多。病机为卫表不和,肺失宣肃,治疗以解表宣肺为原则,但应分清风寒风热暑湿及兼夹病邪的不同,而分别采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解表清暑祛湿等治法祛除表邪时邪病毒又当以清热解毒为治疗重点。感冒的治疗一般禁用补法,以免敛邪,但若体虚之人,又当在解表剂中佐以益气、养阴等补益之品,以扶正祛邪。正确的煎药、饮食等调护,有助感冒的迅速康复。
感冒的预防很重要,尤其是对有时行感冒流行趋势的地区、单位,更应尽早采取措施,以免成蔓延之势。
【文献摘要】
·《素问·玉机真藏论》:“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中风,阳浮而弱。阳浮者,热自发;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丹溪心法·中寒》:“伤风属肺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
症因脉治·伤寒总论》:“外感风寒,从毛窍而人,必从毛窍而出,故伤寒发热症,首重发表解肌。”
时病论·春伤于风大意》:“风为六气之领袖,能统诸气,如当春尚有余寒,则风中遂夹寒气,有感之者是为风寒;其或天气暴热,则风中遂夹热气,有感之者是为风热。”
类证治裁·伤风》:“惟其人卫气有疏密,感冒有浅深,故见症有轻重。……凡体实者,春夏治以辛凉,秋冬治以辛温,解其肌表,风从汗散;体虚者,固其卫气,兼解风邪,恐专行发散,汗多亡阳也。”
证治汇补·伤风》:“如虚人伤风,屡感屡发,形气病气俱虚者,又当补中,佐以和解,倘专泥发散,恐脾气益虚,腠理益疏,邪乘虚人,病反增剧也。”
【现代研究】
1.风寒感冒中医研究院以正柴胡饮柴胡陈皮防风甘草生姜等)冲剂治疗普通感冒666例,获有效526例(79%),而板蓝根组238例中仅有效130例(54.6%),正柴胡组疗效明显优于板蓝根冲剂组。用药后症状消失率在86.8%-51.8%之间,症状消失的顺序为流泪、四肢酸痛、全身不适,喷嚏、头痛头晕、流涕、鼻塞咽痛咳嗽[中医杂志1985;(12):13]。杜氏以荆防针(荆芥防风羌活独活)肌肉注射,治疗风寒感冒30例,用药24小时退热观察,退热作用不亚于安痛定针剂(p<0.05),在解除症状上似优于安痛定,其副作用小于安痛定[中医杂志1985;(10):39]
2.风热感冒刘氏以速效退热合剂柴胡黄芩羌活大黄葛根金银花连翘、生石膏、大青叶板蓝根甘草)治疗外感高热62例,结果:体温恢复正常58例(93.55%),无效4例[中原医刊1995;22(4):19儿孙氏以清开灵注射液,联合鱼腥草注射液,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滴,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并与西药氨苄青霉素、病毒唑,均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滴。结果:中药治疗组153例,治愈150例,好转3例,治愈率98%;西药对照组40例,治愈38例,好转2例,治愈率95%,两组治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新疆中医药1997;15(4):10]。
表寒里热感冒一般寒热并治。杨氏以麻杏石甘汤加味(荆芥防风杏仁连翘、生麻黄、生石膏、生甘草、金银花)随证加减,治疗空调感冒97例。结果:临床治愈85例,显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河南中医1995;15(5):278]。
3.署湿感冒暑湿感冒治以透表化湿清热解毒。刘氏以香石清解袋泡剂(香薷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生石膏、知母射干板蓝根藿香滑石、熟大黄甘草)治疗夏季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239例,并与青霉素,口服感冒清热冲剂板蓝根冲剂对照,结果治疗组显效179例,有效60例,无无效病例,显效率74,89%,有效率100%;对照组无显效者,有效6例,无效74例,有效率7.5%[中医杂志1992;33(8):29]。毛氏以湿感汤(藿香法半夏淡竹叶防风、川厚朴桔梗茯苓薏苡仁、白蔻仁)随证加减,治疗感冒136例。结果:痊愈133例,无效3例[江西中医药1995;26(4):37]。4.时行感冒游氏以三黄石膏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淡豆豉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细茶)治疗流感高热症53例,结果:6小时退热7例(13.2%),12小时内退热16例(30.2%),24小时内退热32例(60.2%),36小时内退热45例(84.9%),48小时内退热51例(96.2%),48小时后退热2例,全部有效[福建中医药1997;28(1):44]。
胡氏以穿琥宁注射液治疗流感52例,对照组48例均给予病毒唑注射液治疗,治以3天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痊愈43例(82.7%),显效6例(11.5%),无效3例(5.8%),总有效率94,2%。对照组痊愈25例(52%),显效12例(25%),无效11例(23%),总有效率7%,二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7(2):94]。王氏以正柴胡饮柴胡防风陈皮赤芍甘草生姜)治疗流行性感冒108例,结果:治愈97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7;11(1):30]。
5.体虚感冒吴氏以加味真武汤(制附片茯苓白芍生姜白术黄芩)治疗感冒33例,其中27例已采用多种中西药物治疗5天以上而未显示效果,有效率85.7%[四川中医1995;(6):34]。
阮氏以藿附汤(藿梗、淡附子、于姜、甘草淡豆豉)随症加减,治疗少阴兼太阳证68例,结果:均治愈[福建中医药1995;26(4):58]。严氏以滋阴通下清透法(石斛玄参麦冬、生地、远志、生大黄金银花大青叶板蓝根薄荷杏仁)治疗病毒性感冒197例。结果:痊愈45例,显效79例,有效61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93.91%(中医药学报1995;(6):19)
6.预防研究朱氏以健康人群4431人口服螃蜞菊制剂预防流感,对照组4527人不服任何药物。预防组和对照组发病率分别为3.9%和9.1%,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1):29]。

感冒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外感性疾病之一,临床以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喷嚏为特征。感冒又称伤风感冒可分为两种,普通感冒为冒受风邪所致,一般病邪轻浅,以肺系症状为主,不造成流行;时行感冒为感受时邪病毒所致,病邪较重,具有流行特征。
本病发病率占儿科疾病首位,除了4-5个月以内小儿较少发病外,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小儿。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多见,在季节变换、气候骤变时发病率高。小儿患感冒,因其生理病理特点,易于出现夹痰、夹滞、夹惊的兼夹证。
西医学将感冒分为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后者即相当于中医学时行感冒
[病因病理]
小儿感冒的病因有外感因素和正虚因素。主要病因为感受外邪,以风邪为主,常兼杂寒、热、暑、湿、燥等,亦有感受时行疫毒所致。外邪侵犯人体,是否发病,还与正气之强弱有关,当小儿卫外功能减弱时遭遇外邪侵袭,则易于感邪发病。
感冒的病变脏腑在肺,随病情变化,可累及肝脾;外邪经口鼻或皮毛侵犯肺卫。肺司呼吸,外合皮毛,主腠理开合,开窍于鼻。皮毛开合失司,卫阳被遏,故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咽喉为肺之门户,外邪上受,可见鼻塞流涕,咽喉红肿肺失清肃,则见喷嚏咳嗽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常兼夹寒、热、暑、湿等病因为患,病理演变上可见兼夹热邪的风热证、兼夹寒邪风寒证及兼夹暑湿的湿困中焦等证。
肺脏受邪,失于清肃,津液凝聚为痰,壅结咽喉,阻于气道,加剧咳嗽,此即感冒夹痰。小儿脾常不足,感受外邪后往往影响中焦气机,减弱运化功能,致乳食停不化,阻滞中焦,出现脘腹胀满、不思乳食,或伴呕吐泄泻,此即感冒夹滞。小儿神气怯弱,感邪之后热扰肝经,易导致心神不宁,生痰动风,出现一时性惊厥,此即感冒夹惊
体禀不足,卫外功能不固之小儿,稍有不慎则感受外邪,久之肺脾气虚营卫不和,或肺阴不足,更易反复感邪,屡作感冒咳嗽肺炎等病症,称为反复呼吸道感染儿。
[临床诊断]
1.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等症为主,多兼咳嗽,可伴呕吐腹泻,或发生高热惊厥
2.四时均有,多见于冬春,常因气候骤变而发病。
3.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单核细胞增加。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感冒辨证可从发病情况、全身及局部症状着手。冬春多风寒风热及时行感冒,夏秋季节多暑邪感冒,发病呈流行性者为时行感冒感冒日久或反复感冒则多为正虚感冒。除常证外,辨证时还应结合辨别夹痰、夹滞、夹惊的兼证
二、治疗原则
感冒的基本治疗原则为疏风解表。因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发汗不宜太过,以免耗损津液小儿感冒容易寒从热化,或热为寒闭,形成寒热夹杂之证,单用辛凉汗出不透,单用辛温恐助热化火,常取辛凉辛温并用。感冒若单用解表法易汗出后复热,应据证情合用清热解毒、清暑化湿化痰消食、镇惊熄风等治法。体质虚弱者不宜过于发表,或采用扶正解表法。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应在感冒之后及时调理,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
三、分证论治
(一)主证
1.风寒感冒
证候: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喉痒,舌偏淡,苔薄白,脉浮紧。
分析:风寒外束,卫表不和。肌表为寒邪所束,经气不得宣畅,故发热无汗恶寒头痛;风邪犯肺,肺气失宣,故喉痒,喷嚏咳嗽;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征象。
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荆防败毒散、葱豉汤加减。常用药:葱白苏叶豆豉解表发汗,荆芥防风疏风散寒,杏仁前胡宣发肺气桔梗开肺利咽,甘草调和诸药。
表寒重,恶寒发热羌活白芷祛风解肌;咳甚加白前紫菀宣肺止咳;痰多加半夏陈皮燥湿化痰
2.风热感冒
证候:发热重,恶风,有汗或无汗头痛鼻塞流脓涕,喷嚏,咳嗽,痰黄粘,咽红或肿,曰干而渴,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分析:风热外袭,肺卫不利。感受风热或寒从热化腠理开泄,发热重而有汗出;风热上乘,肺气失宣故咳嗽流涕,痰粘,咽红或肿;热易伤津口干而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皆风热征象。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桑菊饮加减。常用药:金银花菊花连翘清热解表薄荷牛蒡子疏风散热、宣肺利咽,豆豉发表除烦,桔梗、前胡宜肺化痰
表热证候明显者,选银翘散咳嗽症状较重者,选桑菊饮。咳甚痰黄加黛散、前胡清肺化痰;咽红肿甚加山豆根土牛膝根清咽解毒;高热便秘加生大黄、全瓜蒌通腑泻热。
3.署邪感冒
证候:发热无汗头痛鼻塞身重困倦,咳嗽不剧,胸闷泛恶,食欲不振,或有呕吐泄泻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分析:暑邪夹湿,束表困脾。暑邪外袭,卫表失宣则见高热、无汗;湿遏肌表则身重困倦;暑湿困于中焦,故胸闷泛恶,食欲不振,或呕吐泄泻舌红苔腻为暑湿之征象。
治法:清暑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常用药:香薷发汗解表化湿金银花连翘解暑清热,藿香佩兰祛暑利湿厚朴白豆蔻扁豆花化湿和中。
热甚心烦黄连淡豆豉栀子;泛恶呕吐竹茹半夏身重困倦苔腻加鲜荷梗荷叶佩兰西瓜翠衣
4.时行感冒
证候:全身症状较重,壮热嗜睡,汗出热不解,目赤咽红,肌肉酸痛,或有恶心呕吐,或见疹点散布,舌红苔黄,脉数。
分析:疫毒侵袭,火热燔炽。疫毒袭表,故壮热嗜睡肌肉酸痛;上焦热炽,故目赤咽红;邪伏中焦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数均为热盛之象。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方药:银翘散普济消毒饮加减。常用药: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荆芥羌活辛温疏邪,山栀黄芩清肺泄热,板蓝根贯众蚤休泄热解毒薄荷辛凉发散。
如症见高热恶寒脘痞恶心头痛纳呆,苔如粉,为时邪夹秽浊疫气,侵于募原。治宜透达募原,辟秽化浊。方选达原饮加味。常用药:槟榔草果厚朴知母白芍甘草黄芩柴胡板蓝根
(二)兼证
1.夹痰
证候:感冒兼见咳嗽较剧,咳声重浊,喉中痰鸣,苔滑腻,脉浮数而滑。
分析:咳嗽多痰、痰白清稀或有泡沫为风寒,痰黄粘稠为风热
治法:偏于风寒辛温解表宣肺化痰;偏于风热辛凉解表,清肺化痰
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偏风寒配用二陈汤加减,常用药:半夏陈皮白前枳壳燥湿化痰;偏于风热者配用青黛海蛤壳浙贝母瓜蒌皮等清化痰热。
2.夹滞
证候:感冒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口气秽浊大便酸臭,或腹痛泄泻,或大便秘结舌苔垢腻,脉滑。·
分析:食滞中焦则脘腹胀满;升降失司则呕恶、纳呆、泄泻食积化腐则口气秽浊大便酸臭;苔垢腻脉滑为内有滞之象。
治法:解表合消食导滞
方药:佐用保和丸。常用药:山楂鸡内金麦芽消食导滞莱菔子枳壳气消
3.夹惊
证候:兼见惊惕啼叫,夜卧不安、磨牙,甚则惊厥抽风,舌尖红,脉弦。
分析:小儿神气怯弱,筋脉未盛,感受外邪,心神失宁故见惊惕啼叫,夜卧不安、磨牙,甚而惊厥抽风,舌尖红、脉弦为心肝热象。
治法:解表清热,镇惊熄风
方药:汤剂中可加用钩藤蝉蜕僵蚕平肝熄风,煅龙骨茯苓宁心安神。另服小儿回春丹小儿金丹片
(三)复感证
1.肺卫不固
证候:面色欠华,常自汗出,恶风怕冷,鼻塞流涕,发热不甚,反复感邪,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分析:肺卫不固,外邪易侵。小儿正气不足,肺卫不固故常自汗出,反复感冒;面色欠华,恶风怕冷为肺气虚证;舌淡苔薄、脉细弱为气虚之象。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玉屏风散加味。常用药: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补气防风祛风护卫,苏叶理气和中,生牡蛎敛汗护表。
汗出较甚者加生龙骨糯稻根固表止汗;气虚明显者加党参茯苓健脾益气;食欲不振者加陈皮、焦山楂运脾开胃
2.营卫不和
证候:平素汗多,汗出不温,面色觥白,肌肉松弛,肢凉畏寒,舌淡红,苔薄白或花剥,脉无力。
分析:营卫不和,正虚邪恋。卫阳不足故面色胱白,肢凉畏寒;营失守则多汗不温;舌淡红、苔薄白为气阳不足之象。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常用药:黄芪益气固表,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营卫,敛汗固卫。
低热绵延者加白薇、银柴胡清其虚热;出汗过多加浮小麦酸枣仁固表止汗。
3.肺阴不足
证候:面色潮红,形体消瘦,潮热盗汗,口渴咽干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
分析:肺阴不足阴虚内热。肺阴不足,则咽干口渴;阴虚生内热故身有潮热,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为阴虚之象。
治法:滋阴养肺。
方药:百合固金汤加减。常用药:百合麦冬润肺生津玄参、生地养阴清热白芍五味子敛肺止汗,桔梗甘草利咽和中。
咽干干咳天花粉川贝母润肺止咳;潮热盗汗地骨皮五味子清热敛阴;寐少便干加酸枣仁柏子仁安神润肠。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剂
1.午时茶每服1/2-1包,1日3次。用于风寒感冒夹滞。
2.小柴胡冲剂每服1包,1日2-3次。用于感冒发热,往来不已。
3.清开灵冲剂每服1包,1日2—3次。用于时行感冒
4.小儿回春丹每服每岁1粒,最多10粒,1日2—3次。用于感冒夹惊
5.小儿金丹片每服2-3粒,1日3次:用于感冒夹惊
6.玉屏风口服液每服1支,1日2-3次。用于复感证肺卫不固证。
二、单方验方
葱白头(连)3-7个,生姜3-5片。浓煎后加糖适量。用于风寒感冒
三、药物外治
香薷柴胡厚朴扁豆花防风各30g,银花连翘豆豉鸡苏散石膏板蓝根各50g。煎水3000ral,稍冷沐浴。1日1-2次。用于暑邪感冒。·
四、针灸疗法
1.针刺风池合谷大椎风门肺俞。中等刺激,不留针。用于风寒感冒
2.针刺大椎曲池鱼际外关少商。中等刺激,不留针。用于风热感冒
[预防护理].
一、预防
1.注意体格锻炼,多做户外活动,增强体质。,
2.注意随气候变化增减衣服,尤其气温骤变时。勿长期衣着过暖。
3.冬春感冒流行时,少去公共场所,避免感染。
二、护理
患病期间,多饮开水,给予易消化食物。高热患儿及时物理降温。做好口腔护理。
[文献摘要]
小儿药证直诀·伤风》:“伤风昏睡,口中气热,呵欠顿闷,当发散,与大青膏解。”
《婴童类粹·伤寒论》:“夫小儿伤寒于大人无异,所兼者惊、而已。”
幼幼集成·发热证治》:“小儿无故发热,多由外感风寒。其证喜人怀抱,畏缩,恶风寒,不欲露出头面,面带惨色,不渴,清便自调,吮乳口不热。或鼻塞流涕,或喷嚏,浑身拘急,此表热也。初起时一汗可解。”
[现代研究]
马融.江育仁教授防治呼吸道复感儿的学术思想研究.新中医1997;29(4):5
对131例呼吸道复感儿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进行研究,指出复感儿发病机理不在邪多而在正虚,正虚的实质是营卫气虚。探讨了正虚的临床表现,总结了以扶正为主治疗复感儿的疗效与机理。
周思琼.透卫清气汤治疗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105例.新中医1998;30(6):46
以透卫清气汤治疗105例患儿,取得较好疗效。药用生石膏12g,桑叶冬瓜子各8g,金银花菊花连翘苦杏仁各6g,布渣叶log,桔梗3g,薄荷后下)2.5g,甘草3g。治疗结果:痊愈90例,好转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刃.1%。方以石膏为君,清热泄火,以清气分之火热,并能生津除烦;桑叶菊花辛凉透表疏风散热,冬瓜子清热化痰利湿解毒共为臣;佐以杏仁桔梗宣肺利气、止咳化痰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表里双解薄荷疏散风热布渣叶清热解毒消滞;甘草解毒和中,并调和诸药为使。诸药相伍,既可清卫分之热,又可清气分之热,共奏透卫清气、宣肺止咳、解毒之功。

1.风寒感冒
主证头痛、四肢酸楚,鼻塞流涕,咽痒咳嗽,咯稀痰、恶寒发热(或不热)、无汗、脉浮紧、舌苔薄白。
治法:取手太阴阳明足太阳经穴为主,毫针浅刺用泻法;体虚者平补平泻,并可用灸。
处方:列缺风门风池合谷
2.风热感冒
主证发热汗出、微恶寒咳嗽痰稠、咽痛、口渴、鼻燥、脉浮数、苔薄微黄。
治法:取手太阴阳明、少阳经穴为主。毫针浅刺用泻法。
处方:大椎曲池合谷鱼际外关

感冒天时四气中,小儿亦与大人同,
必先岁气无轻犯,寒热温凉有逆从
天地之气行乎四时者,有四气焉。四气者,风寒暑湿②之气也。人在气中,体之虚也,感则病矣。故伤风伤暑伤湿③,伤寒。此四时之正气病也。小儿失其调理,尤易感之,嫩弱故也,治法与大人同,但剂小耳。又小儿病则发热,则发搐,此与大人异也。四时调理之法不同,春宜食凉不可犯温,更宜食寒不可犯热,秋宜食温不可犯凉,冬宜食热不可犯寒。然发表者。必宜用辛甘温之剂,如有可汗之症,必犯其禁而用之,经云:发表不远热者是也。但于汗药中少加凉药以制之,勿使热甚而发搐也。小儿四时感冒病,幼科未备。今特表而出之。
②风寒暑湿:原作“风寒暑热”,据忠信堂本改。
③湿:原作“温”,据忠信堂本改。

小儿伤风寒口不能言,脉无可诊,但以虎口之指之色验之也。钱氏云:男体重面黄,女面赤喘息恶寒,口中气热,阿欠顿闷,项急者是也。然病有表里阴阳之症,治有汗解温下之法,临病之时,当详察之,不可误也。如恶风寒者,必偎藏其身于母怀内,引衣密隐,是为表症,可微汗之,人参败毒散主之。如恶热,出头田面,扬手掷足,渴烦躁粪,掀衣气粗,是为里症,略与疏通之,小柴胡加大黄汤主之,方见惊风。中病即止。如失额冷,手足凉,口中冷气,面色暗淡,大便泄青,此为病里虚,当以温药救其里,以及中汤加附子主之。方见脾脏。如不恶风,大热大渴,此表里俱热,半表半里也,宜和解柴胡白虎汤主之。又有夹食夹惊者,不可与上症同治也。夹惊伤寒者,或因惊之时,又感寒邪,以发散为主,宜脱甲散主之。或因伤寒发热,以致惊风者,宜退惊为主,以薄荷散主之。夹食伤寒者,如先伤寒,后伤食者,此食伤证也,枳实大黄丸主之。如先伤食伤寒,无吐下者,先解其表:香葛散;后去其宿食:枳实大黄丸主之。如有吐泻者。以藿香正气散主之。
人参败毒散治四时感冒及时行瘟疫痘疹,初发热宜服。
羌活独活前胡柴胡,川穹,枳实桔梗茯苓人参甘草,各等分
[口父]咀,水煎服。
斑疹,加防风荆芥,名荆防败毒散
痢疾时行,加陈仓米,名仓廪汤
柴胡白虎汤伤寒半表半里,大热大渴,自汗不止。
柴胡人参黄芩知母甘草石膏
[口父]咀,淡竹叶水煎服。
脱甲散:治夹惊伤寒,烦渴。
柴胡(软),当归(酒),胆草炙甘草知母,各三钱。白茯苓人参川芎,各二钱半。麻黄(去根、节)一钱。
用连根葱白水煎服。
热甚加升麻干葛
薄荷散伤寒发惊,痰涎壅甚。
薄荷叶,半两。羌活全蝎(去毒),麻黄甘草(炒),僵蚕(炒),天竺黄白附子薄荷汤调下一匙,略煎数沸,入竹沥少许,服。
枳朴大黄丸伤食腹满烦热伤寒食复症①。
伤寒食复症:原作“伤寒后食服”,据忠信堂本改。
枳实厚朴大黄(酒煨),等分
炼蜜丸,芡实大,每服一丸,用大栀子一个,劈破,淡豆豉三粒,水煎浓汁化下。
香葛散夹食伤寒,不吐利者。
香附子紫苏叶等分葛根陈皮青皮,各减半。炙甘草,又减半。
香附散加减也。[口父]咀,生姜葱白引,要温服,以汗微出为度。
伤食轻者,本方去葛根、姜、葱,加小枳实一枚,重者一分。
三黄枳术丸伤食,乃下剂之轻者。有热者可服。
黄芩(酒炒),黄连(炒),大黄(酒煨),枳实(炒),白术各等分
神曲糊丸,黍米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汤下。
藿香正气散夹食伤寒,有吐利者。
藿香白术(如发汗用苍术),厚朴陈皮半夏白茯苓白芷桔梗大腹皮苏叶甘草
[口父]咀,人生姜片煎,徐徐服之。
心小儿风寒外感,用推摩掐捏法亦妙。

中暑,夏月有之,其症面垢,遍身大热。自汗。烦躁不安而渴,儿不能言,但吮乳不止,是渴也。治有二法。
富贵家小儿,居高厚深凉之处,其有病也,乃静而得之,谓之中暑也。恶寒发热者,以人参白虎汤加城主之;不恶寒发热者,人参白术汤,皆可服。热退,服调元生脉散。如有吐泄者,加味五苓散主之。乳母服清暑汤。
寻常家小儿,常在烈日之中,坐于热地之上,治于寒涧之内,其有病者,乃动而得之,为中热也。或有寒热者,或吐泻者,并以薷苓饮加减主之。
如上暑热二症,有发惊搐者,如先病热,后作搐者,辰砂五苓散益元散主之。或先惊搐,又中暑者,以薷苓汤加减主之。
人参白虎汤方见肺脏。
中暑恶寒者,只恶热而渴,加麦冬淡竹叶,水煎,调天水散。用滑石水飞)六钱,甘草一钱,和匀。
无汗恶寒者,加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有汗恶寒者,加枝枝、白芍药
调元汤见脾脏。加麦冬五味子,乃生脉散二方合也。
清暑汤:小儿一岁内中暑,以此方调其乳母。
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地、麦冬黄连黄芩等分
[口父]咀,煎,食后服
五苓散此治暑之要药也。方见肾脏。加朱砂
吐泻加藿香木瓜砂仁。炼蜜丸,芡实大,陈皮汤化下。
寒热,加香藿,厚朴(姜汁炒),白扁豆(炒)甘草(炒)。名薷苓汤
有吐泄,再加藿香木瓜
惊搐者,五苓散末二两,加辰砂三钱,黄芩(末)、甘草(末)各五钱,和匀,炼蜜丸,芡实大,麦冬汤下,名却暑丹。如先惊后中暑者,合香薷饮人参黄连麦冬

日光、空气和清水三要素维系着我们的生命,此三要素的变化产生对生理不适应的变化,就是生病的主因之一。
日光、空气和清水即水、火、风产生气温的变化,为气的上升、下降、扩张、收缩与稳定,名为五行
孔子家语五帝第二十四,孔子曰:昔丘也闻诸老聃曰:天有五行水火木金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
天之五行——丹、龄、苍、素、元为五气,经化十天干气,降于地而成寒、暑、燥、湿、风,经云:“天有五气,食人入鼻,藏于五脏,上华面颐”,即天以风暑湿燥寒之五气,从鼻而入,风气入肝,暑(火)气入心,湿气入脾,燥气入肺,寒气入肾,藏于常人之五脏,蕴其精华,上华于面。
素问:“五脏候在五官,眼耳口鼻舌也,五行递相负载,休(衰)王(旺)相生,生成万物,运用不休,故云行也。”即五脏(肝心脾肺肾)互相协调气的上升、下降、扩张、收缩、稳定的相生相克变化是否调和,在眼耳口鼻舌可以诊断得知也。
春秋繁灵云:天地之气,列为五行,夫五行者行也。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湿燥风,人有五脏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人自出生始,用鼻子呼吸,皮肤的毛孔亦在呼吸。经云:肺气通于鼻,又云:肺主皮毛,即肺由鼻孔及皮肤的呼吸作用是相同的。
鼻孔、皮肤呼吸空气的作用,乃五脏在运行五气,即人体气的上升(火)、下降(水)、收缩(金)、扩张(木)及稳定(土)的作用,由五脏风气入肝,燥气入肺,湿气入脾,寒气入肾,暑(火)气入心运行调理产生。
婴儿在母亲体内,以脐带为向母亲获取营养及空气的工具,肚脐的呼吸称为胎息(肚脐是胎儿生命的根源,故道家称之为胎元),以调理五气,是为先天呼吸,其时肺的气泡像降落伞般折合着,肺的呼吸仍为腺体(气、电流)的呼吸作用。
出了母体,剪断脐带,空气从鼻子进入,肺气泡像降落伞被空气撑开以作呼吸的作用,是为后天呼吸。
后天呼吸是为五脏操作“气”的开始,金(气)的收缩作用,肺使空气进入体内,藉心脏(心与肾同属少阴经)跳动的伸张,与收缩压力,将空气送达丹田(肚脐),使后天呼吸接续胎息先天呼吸,作体内(内脏)外(皮肤),经络空气的交换,以加强肺后天的呼吸作用。事实:呼吸空气并非呼吸到肺,而是到丹田
大家可以细细体会,我们的呼吸,早上十二个小时,空气是从左鼻腔进入绕肚脐而从右鼻腔呼出,下午十二个小时的呼吸,空气是从右鼻腔进入,经绕肚脐而从左鼻腔呼出。道家称此呼吸为“调青龙,伏白虎”。若静坐入静时,我们可以看见左边的气(电流)呼吸是青蓝色的——青龙肝(木)。右边的气是白色的——白虎肺(金)之作用不同。
婴儿的后天呼吸接续先天呼吸,乃在婴儿头顶跳动的囟门完全愈合后(胸腺为先后天呼吸的交换器,即胸腺完全消失后),始达成先后天呼吸接续的任务。是以婴儿必须在头顶囟门穴愈合后,肚脐才停止胎息的作用,故剪脐带婴儿一生的健康有极大的影响。
婴儿出生时的哭声,并非婴儿在哭,乃肺受空气像降落伞受空气膨胀撑开所产生的声音。
婴儿出生时不哭,是肺泡无法撑开承受空气,而立刻发生危险,此时将孩子倒提,打击刺激脚底涌泉穴,因涌泉穴为肾经井木穴,至阴之所出,阴极生阳,真阳生则肾与心皆为少阴之气通于咽喉,喉开则气能入肺而复生。
后天呼吸为空气受日光和清水的作用,空气受寒热致上升、下降、扩张、收缩及稳定五脏的调理作用。即风、暑、寒、湿、燥火的变化作用,五脏能调理均衡,则百病不生。
婴儿出生,脏腑极弱,五脏调理五气尚未能完全适应,此不适应的证状就是感受五气调适不当所生而名为“感冒”,故感冒称为伤风伤寒伤暑、湿、热是为五脏未能将风、暑、湿、燥、寒调适恰当所生。
回想四、五十岁以上的人,小时候,有几个鼻子不是挂着两条白狗(鼻涕),因小孩从脱离母体到呼吸空气,肺由先天腺体(气—电)的呼吸(胎息)转为对空气的后天呼吸,因小孩的五脏六腑尚未发育完全,不能完全调适空气(风暑寒湿燥火)的变化,鼻孔内、喉咙中常有空气中的水份凝结成鼻涕、痰,并非鼻子、喉咙的发炎——急、慢性的发炎,中医以祛风、散寒、清暑、除湿、降火以治疗鼻涕、痰,更补气来补助肺的发育,长大后,五脏发育完全,能调适五气,自然不再流鼻涕、感冒等。
五脏调理五气的上升、下降、收缩、扩张、稳定的作用失调,因不协调所冒出来的证状称感冒,即五气风、暑、寒、湿、燥火在身体冒出来的症状只有百分之二十是火(发炎),为气的上升,可以消炎而痊愈,其余百分之八十不可以消炎,是为今日医学治感冒,不明中医五行相生相克,而犯滔天大祸,残害病患者之原因。

日光、空气和清水三要素维系着我们的生命,此三要素的变化产生对生理不适应的变化,就是生病的主因之一。
日光、空气和清水即水、火、风产生气温的变化,为气的上升、下降、扩张、收缩与稳定,名为五行
孔子家语五帝第二十四,孔子曰:昔丘也闻诸老聃曰:天有五行水火木金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
天之五行——丹、龄、苍、素、元为五气,经化十天干气,降于地而成寒、暑、燥、湿、风,经云:“天有五气,食人入鼻,藏于五脏,上华面颐”,即天以风暑湿燥寒之五气,从鼻而入,风气入肝,暑(火)气入心,湿气入脾,燥气入肺,寒气入肾,藏于常人之五脏,蕴其精华,上华于面。
素问:“五脏候在五官,眼耳口鼻舌也,五行递相负载,休(衰)王(旺)相生,生成万物,运用不休,故云行也。”即五脏(肝心脾肺肾)互相协调气的上升、下降、扩张、收缩、稳定的相生相克变化是否调和,在眼耳口鼻舌可以诊断得知也。
春秋繁灵云:天地之气,列为五行,夫五行者行也。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湿燥风,人有五脏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人自出生始,用鼻子呼吸,皮肤的毛孔亦在呼吸。经云:肺气通于鼻,又云:肺主皮毛,即肺由鼻孔及皮肤的呼吸作用是相同的。
鼻孔、皮肤呼吸空气的作用,乃五脏在运行五气,即人体气的上升(火)、下降(水)、收缩(金)、扩张(木)及稳定(土)的作用,由五脏风气入肝,燥气入肺,湿气入脾,寒气入肾,暑(火)气入心运行调理产生。
婴儿在母亲体内,以脐带为向母亲获取营养及空气的工具,肚脐的呼吸称为胎息(肚脐是胎儿生命的根源,故道家称之为胎元),以调理五气,是为先天呼吸,其时肺的气泡像降落伞般折合着,肺的呼吸仍为腺体(气、电流)的呼吸作用。
出了母体,剪断脐带,空气从鼻子进入,肺气泡像降落伞被空气撑开以作呼吸的作用,是为后天呼吸。
后天呼吸是为五脏操作“气”的开始,金(气)的收缩作用,肺使空气进入体内,藉心脏(心与肾同属少阴经)跳动的伸张,与收缩压力,将空气送达丹田(肚脐),使后天呼吸接续胎息先天呼吸,作体内(内脏)外(皮肤),经络空气的交换,以加强肺后天的呼吸作用。事实:呼吸空气并非呼吸到肺,而是到丹田
大家可以细细体会,我们的呼吸,早上十二个小时,空气是从左鼻腔进入绕肚脐而从右鼻腔呼出,下午十二个小时的呼吸,空气是从右鼻腔进入,经绕肚脐而从左鼻腔呼出。道家称此呼吸为“调青龙,伏白虎”。若静坐入静时,我们可以看见左边的气(电流)呼吸是青蓝色的——青龙肝(木)。右边的气是白色的——白虎肺(金)之作用不同。
婴儿的后天呼吸接续先天呼吸,乃在婴儿头顶跳动的囟门完全愈合后(胸腺为先后天呼吸的交换器,即胸腺完全消失后),始达成先后天呼吸接续的任务。是以婴儿必须在头顶囟门穴愈合后,肚脐才停止胎息的作用,故剪脐带婴儿一生的健康有极大的影响。
婴儿出生时的哭声,并非婴儿在哭,乃肺受空气像降落伞受空气膨胀撑开所产生的声音。
婴儿出生时不哭,是肺泡无法撑开承受空气,而立刻发生危险,此时将孩子倒提,打击刺激脚底涌泉穴,因涌泉穴为肾经井木穴,至阴之所出,阴极生阳,真阳生则肾与心皆为少阴之气通于咽喉,喉开则气能入肺而复生。
后天呼吸为空气受日光和清水的作用,空气受寒热致上升、下降、扩张、收缩及稳定五脏的调理作用。即风、暑、寒、湿、燥火的变化作用,五脏能调理均衡,则百病不生。
婴儿出生,脏腑极弱,五脏调理五气尚未能完全适应,此不适应的证状就是感受五气调适不当所生而名为“感冒”,故感冒称为伤风伤寒伤暑、湿、热是为五脏未能将风、暑、湿、燥、寒调适恰当所生。
回想四、五十岁以上的人,小时候,有几个鼻子不是挂着两条白狗(鼻涕),因小孩从脱离母体到呼吸空气,肺由先天腺体(气—电)的呼吸(胎息)转为对空气的后天呼吸,因小孩的五脏六腑尚未发育完全,不能完全调适空气(风暑寒湿燥火)的变化,鼻孔内、喉咙中常有空气中的水份凝结成鼻涕、痰,并非鼻子、喉咙的发炎——急、慢性的发炎,中医以祛风、散寒、清暑、除湿、降火以治疗鼻涕、痰,更补气来补助肺的发育,长大后,五脏发育完全,能调适五气,自然不再流鼻涕、感冒等。
五脏调理五气的上升、下降、收缩、扩张、稳定的作用失调,因不协调所冒出来的证状称感冒,即五气风、暑、寒、湿、燥火在身体冒出来的症状只有百分之二十是火(发炎),为气的上升,可以消炎而痊愈,其余百分之八十不可以消炎,是为今日医学治感冒,不明中医五行相生相克,而犯滔天大祸,残害病患者之原因。

中医的感冒分为伤风伤寒伤暑、湿、热,或风暑寒湿燥火之气合并而至,或兼伤食感冒或兼忧思伤脾的体虚……等。
伤风伤寒伤暑、湿、热的感冒十二经络产生寒热虚实不同的证状,中医称为经络病变,各经络伤风伤寒而称为少阳并阳明太阳病……少阴病……或太阳、阳明合病……称二阳合病……伤风伤寒………等感冒疾病,又因饮食、情绪、治疗不当………等,证状由此一经络转移到另一经络称六经传变。
经络病变、六经传变乃将疾病的正并变并疾病的前因、后果作一系统的整理,而作为辨证论治的依据。
伤寒论温病条辨书中,对外感的治疗方法,皆有序可循作千古不变的治疗原则,以为恢复健康的圭臬。
西医的感冒分为a、a、b、b型又分为泰国型、四川型、西伯利亚型………感冒,说有二百多种病毒,时时都要培养病毒,等病毒培养出来,知道是什么型的,则这个感冒的流行早因天气的转变而消失了,大家都恢复健康了,却又说是预防(推销)成功而消灭病毒了。
登革热发生,专家、学者大声呼吁预防,却越预防越扩大,台风来了,专家呼吁大家注意,登革热病毒会随着台风、水患流散而扩大疫情,但当台风、大水过后登革热却消声匿迹了,病毒、疫情没有随着台风、水患而扩大、蔓延,专家权威却又得意洋洋说是预防成功了,或说病毒被台风、大雨水冲走了。根本就不懂天气的变化对人体产生病变的来龙去脉,只知浪费我们的税金。
台湾北部没有埃及斑蚊、白线斑蚊吗?却没有登革热的流行,乃因气候的变化,不会产生此病的流行也。
农历三、四月、八、九月天气由寒转热,由热转寒,乃为身体调整气候变化,而产生不适的证状,乃为感冒流行的时节。
昔日天天都在推销a、a、b、b,是否a、a、b、b感冒病毒已消失了呢?乃今日小儿科天天都客满,不须再予推销(预防)了。
根据报导证实感冒有两百多种,还有许多新的感冒待研究,就像癌细胞已发现二百五十种以上,若了解此两百多种感冒,两百多种癌细胞,只不过是风暑寒湿燥火之气进入人体不同经络,不同脏腑所出现的不同证状罢了。
了解中医的经络病变,脏象学说及疾病的六经传变,则两百多种的感冒,两百多种的癌细胞之医学理论、学说,实荒谬得令人气结
不分风暑寒湿燥火气候对人体适应的变化,不理鼻子、气管只是空气(五气)进出的道路,一味以鼻子,喉咙的急慢性发炎、过敏而施医,药物伤害身体所产生的后患,严重的损害了国人的健康,孩子天天都在感冒,年轻的父母,天天都在为孩子的健康而精疲力竭,小儿科、大医院天天都在人满为患,这是什么科学呢?

男女性器官肾亏、败肾的感冒疾病
我们的脑、脊髓、延髓神经整体像一棵树,大、小脑像树的枝叶,颈胸腰椎像树干,腰尾荐椎像树头、树根。
树根、树头强壮则枝叶茂盛,树根不旺则枝叶枯萎,肾为我们身体的根本,肾的强弱盛衰,可以代表一个人一生的身心机智的健康状况,腰为肾之腑,腰强肾就强,肾强腰亦强,肾强心就强,肾中之阳旺则心、肾就能水火即济,身体就健康,因心、肾同为少阴经
感冒时行房事,或行房事吹电风扇、冷气感冒时行房事对身体的健康有极大的伤害,因行房事造成肾亏败肾,此时风邪乘虚进入肾,风邪进入肾经并非肾的发炎,俗称小便吹到风即肾性器官的感冒,风邪从下体进入,戴保险套就像戴口罩即可以预防感冒传染一样,以预防异性性器官感冒的传染。
被输血的人身体都很虚,血输入身体若有毒素都进入肝中解毒,而肝的经络绕于(性器官),肝毒藉肾以排除,输血后必须打点滴或消炎药,若输血病患有感冒或血液中有感冒病毒,被消炎伤心、肾,或点滴液将风寒输送引入肾脏经络,则当辨证论治之,当分清进入肾的风邪是风、暑、寒、湿、燥火。更当补肾之亏、败、或清肝毒,则未有不能痊愈者。
发烧仍以表证为主,当了解阴证发热(烧),虚劳发烧以温补为主,伤寒发烧以温散身体虚的人发烧更当分清楚经络,分清风暑寒湿燥火,不可以发烧就是发炎而消炎,阴经经络为气的下降作用,炎为气的上升作用属阳,气的下降反被消炎,盲目的用抗生素消炎、退烧……行房事为体力的消耗(免疫力降低),又岂可用抗生素消炎呢?
治疗行房事的感冒,或输血消炎伤肾的肾虚,当补心、肾为主,袪风邪为辅,但今日的医学不懂中医学的肾亏、败肾的感冒,只知道消炎,消炎为什么不能使病痊愈呢?因不是肾的发炎,消炎反致生命之根源——肾更受伤害。
爱滋病的病毒与血癌相同,血癌是痲疹、水痘、腮腺炎、德国痲疹……等,身体欲产生免疫功能作用的病毒(胎毒),被预防针阻挡,遇感冒发烧,产生免疫功能的病毒本欲随感冒发烧升发排出,反被用抗生素退烧强制压抑出不来,免疫功能未建立,反而造成毒气内陷,了解这点,被检查为血癌,未被用化学治疗的病患者,发烧三、五趟就可以治疗痊愈,恢复为健康正常的人。
痲疹、水痘、腮腺炎、德国痲疹……之毒,治疗必须用辛凉升发之剂,而不可用消炎压抑,消炎压抑反致毒气内陷,又被化学治疗,抗生素消炎伤心肾(心肾同属少阴经)乃造成医疗的失败,爱滋病是属肝肾的阴经经络之病,其气下降,治疗当用升发、温散就能痊愈,今日的医疗反用抗生素消炎而夺走了病患的生命,故血癌、爱滋病都是医疗走错了方向而致命,是医疗的错误而不是疾病
大家想想,保险套就可以预防的疾病,为什么会这么容易就致人于死呢?实际是医生今日西医不会治而治疗,医疗不当乃是爱滋病致死的真正原因,是医疗伤害的问题,而不是病毒的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山葡萄根、蕃石榴叶可以治疗爱滋病的报导,山葡萄根味酸,酸可以收敛肝,可以治疗肝昏迷(因肝被消炎太虚无法收敛,无法运作致昏迷),番石榴叶味涩,可以固涩流失的营养,国人常用番石榴叶心泡茶喝,也就是说生病在日常生活饮食中就可以解决肾亏败肾的治疗,不发明爱滋病的检查,就不会添加许多冤魂。
属气的病,西医不会治,属经络、脏病西医更不会治,不会治却照治不误而把人治死了怎么办呢?唉!癌字表示医错就被送上山,癌字用久了,已不新鲜,大众被医死已习以为常,医疗的科学把人治死了不会使病患责怪到医生的错误,来就医就是要你死的科学出笼了——爱滋病——推销包疹未推销成功而推销出来的另一种花招。
爱滋病是非洲猿猴传染?同性恋传染?异性恋传染?输血传染?针头传染?医学的报导,就像乙型肝炎是饮食传染(公筷母匙的推销,造成一次性餐具的污染,造成人类更大的危害),乱交传染、输血传染?针头传染。反正“专家、权威们”的口一开,要如何传染就如何传染,反正不会说是医疗不当造成的伤害就对了。
我们可以看到国内第一、第二……号爱滋病患的发现,被送进医院没几天、一两星期就为医疗科学的进步而壮烈牺牲的迅速,其后发现的病患,除了自杀者与被医死者,并没有在几天、一两星期内就死亡的,为什么呢?
开始,爱滋病毒还要送到外国做点墨试验以确定是否为爱滋病,权威、专家、专业知识的医生,自己也不懂,就抓几个倒霉鬼来做疑似的试验品解决了,这一号、二号是否真是爱滋病患呢?只有天知道,不是也非是不可了,因“专家、权威”自己还不懂,“专家、权威”把人医死了要如何向家属交代呢?
权威、专家自己不懂,而权威的教学医院欲加之病何患无词,把人弄死反正都可以编一大堆大家都不懂的学理(歪理),权威一开口,谁敢碰权威,法律其奈我何(执法人不懂)?病患其奈我何(病患及其家属不懂),事实上“权威”自己也不懂!
后天免疫不全证候群是如何发生的呢?就像乙型肝炎是针头传染?还是针头里面的药使人好累、好疲倦、好想睡觉呢?抗生素毒素在肝造成gop、gpt数据的剧变,从而推销出乙型肝炎的神话,与癌症是死于癌细胞病毒,还是医疗的错误把人医死相同,“专家、权威”都在睁眼说瞎话。
爱滋病是男女性交时,感冒风邪侵入肾经肝经阴经经络,却被不分风暑寒湿燥火的消炎,若是发炎为什么会怎么消炎都消不会好呢?甚至病情越消越严重呢?就像妇女子宫子宫颈炎根本就不是子宫、子宫颈的发炎,消炎治不好反被消炎药物伤害,消炎治不下去就玩别的花样——切片、抹片检查而对妇女下毒手,做不会死在手术台上就谓之医疗成功的子宫癌、子宫颈癌手术。
一部车子受风吹、日晒、雨淋,长年在使用,免不了出毛病,有故障修修就可重新使用几年或几十年,使用期间免不了要保养。
人的身体就像一部车子,免不了出毛病,有毛病修修就好,重新过正常的日子,但人类却自作聪明,发明一些自己也不懂的仪器,作各种“专家、权威”也不懂的的检查,以整人类自己身体的冤枉,而创造了许多的疾病
什么是乙型肝炎呢?不检查,活一百岁也不知道自己乙型肝炎,而被检查到乙型肝炎,许多人因错误的心理、因错误的医疗,致不到三个月,半年就向阎王报到去了,猛爆性肝炎几天就ok了。
不检查,活到一百岁也不知道自己有艾滋病,检查到艾滋病的患者,许多不到一两星期就死了,死因是什么呢?吓死了、被不懂的医生治疗死了,所以要大家勇敢的面对现实,勇敢的出来接受检查,勇敢的接受治疗,勇敢的接受死亡,病患者连“唉!”都不必要了,看看癌症病患临死要“唉!”多久,多麻烦、多痛苦呢?
事实上,自有人类到今日的文明,从现在文明到将来人类的灭亡,所有的疾病并没有改变,只有随着时间,随着天的五运六气的变化,疾病在身体不同的经络,产生不同的现象,而今日许多的疾病,只是医疗科技发明了某些仪器或检查,发现了前人用肉眼看不见的东西或现象(却忽略了自己所能见到或感觉到的现象与东西),实际这些东西或现象早都存在,今日医学却将这些自己不知道,且没有办法解决的东西或现象,称为医学新知或新的病名来推销(却美其名曰预防),这些自己无法解决的医疗黑幕——医学新知,把病人医坏、医死,乃医疗从业人员医学“专家、权威”的心黑、手黑而造成病患的死亡,故称为“现代黑死病”,即现代科学医疗黑幕造成死亡的病。
爱滋病患从一号、二号……一百号……一千号……一万号……一千万号………的逐日推销,最后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乙型肝炎……国人几个就有一个,四个人就有一个死于癌症……只要医生一句话,今日全民日夜生活在高血压糖尿病、乙型肝炎、癌症……等医疗恐吓、危疑震撼的威胁下过日子,爱滋病成为十大死亡排行榜的新榜首——新的文明病,每两人就有一人死于爱滋病指日可待,大众又要生活在爱滋病的威胁、恐吓阴影下。
爱滋病现象的发生,只不过是又发明了一种新的检查方法而推销出来的疾病,大众习于爱滋病之后,不知道又要创造多少更凶、更黑、更毒的医学新知、新的疾病来推销预防呢?
嫖妓造成爱滋病,以前没人嫖妓吗?同性恋、异性恋得爱滋病,输血得爱滋病……针头传染爱滋病,又是针头的问题,是针头造成乙型肝炎,还是针头里的药造成乙型肝炎呢?是针头传染爱滋病?还是针头里面的药造成爱滋病呢?将来还有多少疾病要创造发明因针头传染而来的呢?
医疗科学的进步,医疗品质的提升,应该是疾病愈容易诊断,愈容易治疗,但是今日反而是一个比一个令人胆颤心惊,一个比一个令人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疾病出笼,一个病人都治不好的疾病的创造、发明,推销预防出来,而我们的卫生主管单位对推销新病,向来不落人后。
发明了血压计,为销售血压计而推销高血压高血压一个病人也治不好,而找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一个病人也治不好而找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没药治而找中医药治……癌症没药治……爱滋病没药治而找中医药治,将来还要创造多少比黑死病更黑的疾病来推销预防呢?
中医药可以治这些病,表示这些病早就存在,且在中医药的治疗范围之内,天地间,一物克一物,阴阳消长,天下没有不能治的疾病,只是囿于医生个人的能力有限而已,今日怎么会有这么多没有办法治疗的疾病呢?
肾为人体生命的根源,肾受消炎伤害,造成体力衰退,抵抗力降低,身体免疫功能受到破坏为后天所造成,即后天的伤害发生为医疗错误所造成——后天免疫功能不全。
阴经经络的病变西医不会治,医疗的错误造成身体健康的伤害要如何预防呢?是以爱滋病的伤害,死亡的真正原因是医疗,并非疾病本身。
今日医疗的“科学”、发明一个自己不懂,也没办法解决的疾病,再寻找疾病的原因,治疗的方法,在这寻找,摸索药方,病因的期间,要有多少人的健康、生命来奉献、牺牲于今日的“科学”呢?为何不让大众了解固有的中国医学,则天下并没有不治之症,健康的恢复与获得,并不需要精密的仪器与齐全的设备,让大众了解吃番石榴叶心茶或山葡萄根就能解决爱滋病的不治之症,当医生的并不会因此而饿肚子、喝西北风。
在日常生活、饮食、环境中就可以把任何疾病的问题解决,就是中国医学能源远流长的留传下去,永不被消灭的主因,而不会像西医的学理(应该说是一个又一个骗钱的新花招)一个又一个的创造、发明,却一个又一个的被推翻、否定的科学。
今日所谓西医诊断,中医论治,完全是在欺骗病患与大众对医学的无知,就像中餐、西餐之不同,又何以可以西餐研究、调理中餐呢?

感冒俗称伤风。中医认为主要由风邪所致。常由风寒风热引起。
风寒感冒主要表现发热怕冷,恶风鼻塞,流清涕咳嗽,痰白色,身痛无汗,苔薄白滑,脉浮紧有力。宜选用散寒祛风解表法进行治疗。
食疗方
1.生姜片15克,葱白(长3厘米)3段,加水500毫升,煮沸加红糖20克,趁热1次服下,盖被取微汗。
2.连葱白30夜,淡豆豉10克,生姜3片,加水500毫升,煎成后再加黄酒30毫升煎煮,服后盖被取微汗。
3.生姜15克,紫苏叶10克,放入砂锅或搪瓷杯,加水500毫升煮沸,加入红糖20克,趁热服,每日2次。
4.大葱白3段,姜片5片,胡桃5个取肉,绿茶叶1小撮,绿豆30克,水煎服。每日服2次。
风热感冒主要表现发热,怕风,咽干或痛,咳嗽,痰粘,鼻塞,流浓涕,出汗,苔薄黄舌尖红,脉浮数。治疗宜祛风清热解表
食疗方
1.桑叶菊花薄荷甘草各10克,混合后用滚水冲泡,代茶频饮。
2.白萝卜250克切片,加水3茶杯,煎成2茶杯,加适量白糖,趁热喝1杯,半小时后,温热再喝1杯。
3.银花30克,山楂10克,蜂蜜250克。将银花山楂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3分钟后取药液1次;再加水煎熬1次;将2次药液合并,放入蜂蜜,搅拌均匀即成。每日3次或随时饮用。
4.银花30克,薄荷10克,鲜芦根60克。先将银花芦根加水500毫升,煮15分钟,后下薄荷煮沸3分钟,滤出,加白糖温服,每日3~4次。

定位:位于手掌近桡侧缘,第一掌骨基底内侧后方1寸处。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感冒扁桃体炎牙痛
备考:《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医院内部资料1968》:“感冒点,鱼际穴内上1寸处。主治感冒扁桃体炎牙痛。”

【概述】感冒,又名普通感冒,俗称伤风,是由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炎症,极为常见。本病初起多以鼻塞、流涕、喷嚏,喉痛开始,或先有全身轻度的酸痛不适,微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8℃,如继续发展,可累及喉部、气管、及支气管而引起这些部位的炎症,临床出现咳嗽,声音嘶哑,咽喉红肿疼痛,热度增高,并常伴有结膜充血,流泪,头痛等症。有时可有消化道症状。普通感冒应与流行性感冒、上呼吸细菌感染、腺病毒以及麻疹百日咳等前驱症状相区别。
【手穴治法】
(一)针刺疗法
方法1:
选穴:合谷十宣少商尺泽
主穴:合谷
配穴:高热配十宣点刺放血。
咽痛少商
咳嗽尺泽
操作:穴位皮肤消毒后,用28号毫针,合谷穴直刺0.5~1寸,针感可传至食指尖,得气后轻微缓慢捻转约1~2分钟,留针15~20分钟,每日1次。
病例:郭某,女,23岁。1993年11月13日就诊。主诉发热咽痛头痛鼻塞2天。测体温37.8℃。严寒无汗,咽红,扁桃体稍大。诉曾服a、p、c及先锋Ⅳ号抗生素等药,热退后体温又升,自觉身体倦怠,不思饮食,且头痛咽痛加重。遂取针予以针刺,用28号毫针,对准合谷直刺1寸左右,提插捻转1分钟,并点刺双少商。合谷留针10~15分钟,少商留针。针后微汗出,头痛咽痛明显减轻,测体温37.2℃。第二天上症悉减,咳嗽较多,又加刺尺泽,未再服药而愈。
按语:合谷手阳明大肠经原穴,上接肺经,下连胃经外感风寒风热上受,首先影响到肺,而出现上呼吸道症状。肺胃有热,热毒上攻,而出现头痛咽痛。泻阳明大肠经原穴合谷,是治疗感冒发热的有效穴位
方法2:
选穴:感冒点。
操作:用28~30号毫针,常规消毒后,直刺0.2~0.3寸。得气后,提插捻转1分钟,用泻法,行针10~15分钟。
资料:据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医院介绍,感冒点主治感冒扁桃体炎牙痛,效果好。
(二)艾灸疗法
选穴:合谷
操作:用温水洗净虎口部皮肤,把一圆椎状艾炷放于虎口合谷穴上,点燃圆顶椎点,慢慢燃烧,病人自觉有一种温热感,待艾炷烧至皮肤灼痛时去掉,艾灸3~5壮。亦可切直径3厘米,厚0.3厘米大小的生姜1片,如患者觉太热不能忍受时,可再切0.1厘米厚姜片垫在下面。每次可灸15~20分钟。
按语:感冒风寒风热之分,本法主要适用于风寒感冒。艾可温通十二经。艾灸可驱太阳表邪
(三)点刺放血疗法
选穴:少商
操作:用细三棱针或粗毫针,常规消毒后,对准穴位,快速速入,轻轻摇摆1~2下,迅速出针,医者用拇、食指轻轻挤出3~5滴血。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擦拭。
按语:点刺井穴放血,对急性外感热病疗效显著已公认。对感受风寒时邪所致的普通感冒时行感冒疗效亦佳。
(四)点穴疗法
选穴:感冒点、肺穴、鱼际
操作:用拇指指尖点按患者以上穴位,以出现酸、麻、胀为度。每穴点按10数次。如鼻塞、流涕可用艾灸或香烟灸。头痛、身痛可配合掐揉太阳合谷曲池、委中等穴位
(五)穴位注射疗法
选穴:鱼际
操作:将维生素c500毫克/2毫升,注入双鱼际穴,每日1次,3天为1疗程。亦可配合耳穴,每穴0.1毫升注入肾上腺、皮质下。
资料:《穴位注射疗法》载:郭同经用维生素c穴位注射鱼际穴,治疗各种类型感冒,效果肯定,一般3次治愈。
按语:鱼际乃肺经荥穴,用以清肺止咳,加耳穴肾上腺,能退热、消炎、抗过敏,配皮质下镇静止痛。维生素c能促进内皮细胞产生抗体,以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穴位注射可起到针刺和药物治疗的双重作用。

感冒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由感受风邪引起,好发于冬春二季,风邪多兼挟寒、热、暑、湿诸邪为病。为风寒风热暑热暑湿感冒。若病情较重,具有传染性的,称“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西医认为本病系感染病毒所致。
风寒感冒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流清涕,喷嚏喉痒咳嗽痰白,肢体酸痛,口不渴,咽不红。治宜辛温解表。
(一)
处方:葱白头适量。
用法:将葱白头捣烂挤汁,涂抹鼻唇间,可使鼻通。或将葱白捣烂,用开水冲后,趁热熏口鼻。
(二)
处方:青葱适量。
用法:将青葱管划破,贴小儿鼻梁上,每日3次,每次2小时。
(三)
处方:大天南星1枚,生姜适量。
用法:将天南星研末,用生姜汁成膏敷贴小儿囟门即愈。
(四)
处方:草乌皂角生姜各适量。
用法:将草乌皂角研末,用生姜汁成膏敷贴小儿囟门(位于头部顶颠前,婴儿额骨与左右顶骨未闭时有个凹陷,可触及动脉搏动之处)。
以上4方均适用于新生儿或婴儿伤风鼻塞鼻塞流涕。
(五)
处方:粳米30克,葱白3~5根,白糖适量。
用法:煮粳米粥,将熟入葱白,再煮数沸,加白糖热服后可出微汗。
(六)
处方:葛根9克,白芷4.5克,辛夷6克。
用法:水煎分2~3次服,每日1剂。
(七)
处方:生姜10克,红糖25克,米醋200毫升。
用法:将生姜刮去外皮,洗净捣碎,与米醋共放锅内煮沸5分钟,入红糖溶化。取汁趁热分1~2次饮完,每日1剂,连服3~5剂。
(八)
处方:防风6克,砂仁1.5克,藿香6克,生姜1片。
用法:水煎徐徐温服
本方适用于小儿风寒感冒腹胀吐乳。
(九)
处方:桔皮、生姜苏叶各9克。
用法:水煎,红糖调服
本方适用于小儿风寒风感冒咳嗽痰白。
(十)
处方:生姜10克,大葱(带根须)1根,花椒3克,白萝卜皮30克。
用法:水煎1小碗,热服,取微汗。
本方适用于小儿风寒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吐痰,鼻流清涕
(十一)
处方:蒲公英12克,桑叶12克,紫苏梗12克,荷叶20克。
用法:将上述4味加水煎煮,出渣后趁热饮服,每日3次。
(十二)
处方:板蓝根12克,菊花12克,荆芥穗6克,藿香6克。
用法:将上述药物加适量水煎煮,去渣后趁热饮服,每日2次。
(十三)
处方:生葱白12克,生姜10克,苏叶20克,苍耳子12克。
用法:将上述药物加适量水煎煮,取汁放入缸内,以鼻嗅药气
(十四)
处方:耽蒜6克,大青叶20克,板蓝根12克,薄荷6克。
用法:将上述药物混合捣烂,鼻嗅,或敷贴于大椎穴、手心足心
(十五)
处方:雄黄6克。
用法:将雄黄与鸡蛋清1个,香油半匙,用棉花蘸擦中脘部。
(十六)
处方:明矾12克。
用法:将明矾用酒浸化,加面粉做成饼敷于脚心。
(十七)
处方:柴胡3克,炙甘草1克。
用法:水煎服。
(十八)
处方:羊肉50~100克,香菇24克,葱白5根,生姜7克。
用法:将羊肉洗净切成薄片,香菇泡软,与生姜(片)三者共放锅内加油、盐用武火炒透,再加水煮烂,然后入葱白煎煮片刻。连渣带汁1次服完,也可作佐膳用。每日1剂,连服5~7天。1岁以下小儿去渣饮汁。
本方适用于小儿身体虚弱,反复感冒
(十九)
处方:黄芪9克,防风3克,白术3克。
用法:研末,每次服3克,每日2次。或水煎服,早晚各1次。
(二十)
处方:紫苏陈皮生姜各6克,党参9克,红枣1枚。
用法:水煎服,早晚各1次。
以上两方适用于小儿体虚或气虚受寒。
风热感冒 发热恶风,有汗或无汗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痰稠色白或黄,咽红或肿痛,口干而渴。治当辛凉解表
(一)
处方:绿豆粉30克,蚯蚓5条。
用法:将蚯蚓洗净,加水与绿豆粉共捣成糊状,敷于囟门及脐部,绷带包扎。
(二)
处方:葱白15克,连翘8克。
用法:上药捣烂,敷脐上,外用纱布、胶布固定,喝热开水1杯,盖被取汗。
(三)
处方:板蓝根15~30克,大青叶15~30克,生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本方适用于小儿风热感冒发热咽痛
(四)
处方:白茅根15克,芦根15克,葱白3寸。
用法:水煎服。
(五)
处方:桑叶6~9克,菊花6~9克,芦根15~30克。
用法:水煎分服。
以上两方适用于小儿风热感冒轻症。
(六)
处方:绿豆12克,西瓜皮16克,萝卜叶20克,竹叶心6克。
用法:将上述药物加适量火煎煮,沥去残渣后饮服,每日3次。
(七)
处方:夏枯草30克,虎杖12克,柴胡10克,鱼腥草30克。
用法:将上述四味加适量水煎煮,去渣后饮服,每日3次。
(八)
处方:蒲公英15克,鸭跖草15克,乌蔹莓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九)
处方:石膏6克。
用法:将石膏在火炉上轻烤后研细末,蜂蜜调服
(十)
处方:银花30克,鲜芦根100克,鲜薄荷30克,冰糖80克。
用法:将银花芦根放锅内,加水300毫升煮至500毫升,再入薄荷稍煮片刻,滤去渣滓,入冰糖溶化,取出候凉,置冰箱中冷藏。每日1剂,随意服食,连服3~5天。
(十一)
处方:大青叶12克,西瓜皮20克,薄荷3克,板蓝根12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服,每日3次。
(十二)
处方:银花6克,连翘6克,栀子5克,薄荷2.5克,牛蒡5克,桔梗3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分2次服。咳嗽前胡5克、杏仁0.5克,咽痛红肿加射干5克、山豆根3克、赤芍药5克。
本方适用于小儿风热感冒重症。
(十三)
处方:鲜橄榄30克,生萝卜250克。
用法:洗净,萝卜切片,水煎去渣,代茶饮
本方适用于小儿流行性感冒发热咽痛
(十四)
处方:鸭跖草30克,淡竹叶15克。
用法:水煎,每日2~3次分服。
本方适用于小儿流感,高热烦渴,或不明原因的高热。
(十五)
处方:槟榔黄芩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十六)
处方:蝉退6克,僵蚕6克,竹叶12克,银花9克,薄荷6克。
用法:水煎服。
(十七)
处方:桑叶6克,葎草15克,板蓝根12克,蒲公英12克,薄荷5克。
用法:水煎服。
本方适用于小儿流感高热、微恶风寒咽喉红肿、身体酸痛。
暑湿感冒 高热无汗头痛咳嗽身重困倦,胸闷泛呕,食欲不振,或呕吐腹泻。治当清暑祛湿解表。
(一)
处方:香薷6克,厚朴4克,炒扁豆12克,银花9克,连翘9克。
用法:水煎服。
(二)
处方:六一散10克,薄荷3克。
用法:先煎六一散,取汁1杯,再加入薄荷共煮数沸,去渣饮用。
(三)
处方:鲜藿香叶10克,沙糖适量。
用法:煎藿香,取汁1杯,入沙糖和匀饮用。
(四)
处方:浮萍15克,鲜荷叶5克,西瓜皮10克。
用法:水煎服,汗出为度。
(五)
处方:藿香6克,银花10克,扁豆花6克,厚朴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六)
处方:绿豆30克,白糖适量。
用法:绿豆熬汤,加糖,时时饮用。
(七)
处方:金银花10克,荷叶15克,薄荷6克,西瓜皮60克(切碎)。
用法:先煎西瓜皮后下其余诸药,共煎汤取汁,少加白糖调味服。
(八)
处方:黑豆12克,绿豆12克,荷叶20克,鱼腥草30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服,每日3次。
以下几方适用于预防小儿感冒
附(一)
处方:香茅草12克,金银花10克,竹叶20克,生姜3克。
用法:将上述药物加水煎煮去渣后用蜂蜜冲服,每日数次。
附(二)
处方:麦门冬根12克,金银花藤30克,薄荷12克,大青根12克。
用法:将上述药物混合捣烂后加水煎煮,并放入一缸内,以鼻嗅此药气
附(三)
处方:大蒜10克,艾叶30克,薄荷叶20克,大青叶12克,石菖蒲12克。
用法:将上述药物混合捣烂,放置一布袋内,平素挂在小儿胸前。

【病因】
(一)外感风寒风寒多从肌表而入,因肺合皮毛,以致肺失宣降,毛窍闭塞而发病。
(二)外感风热风热多自口鼻而入,肺开窍于鼻,以致肺失宣降,皮毛疏泄失常而发病。
【病状】
(一)外感风寒恶寒重,发热轻或不发热无汗头痛,四肢酸痛,鼻塞流涕,声重,喉痒咳嗽,痰清稀,舌淡苔薄,脉浮紧。平掌测试检查:头部多有密集、寒凉、阻滞气感,身体上下,左右气感不平衡。
(二)外感风热发热重、恶寒轻,头痛,有汗,咽喉肿痛,咳痰黄稠,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平掌测试检查:头部多有密集、热麻的气感,身体上下或左右气感明显不平衡。
【治疗】
(一)发功:
1.患者坐位。先按揉印堂坎宫,拿曲池合谷以开通穴位,疏通气机。再以平掌式,用推拉手法发气于印堂太阳,并用拉引法顺任脉足阳明胃经向下导引气机直至两足,3~7次,使风寒风热邪气顺经下导,自足而出。
2.再按揉风府大椎风门肺俞诸穴。然后以平掌式,用推拉手法向大椎风门肺俞发气,并用拉引法顺足太阳膀胱经自上向下导气,使气机平衡。
3.最后按揉风池大椎风门,拿曲池合谷,摇两上肢结束。
加减:风寒者,加热导气法发气,向风门大椎及顺足太阳膀胱经向下发气导引气机风热者,加冷导气法,向肺俞大椎风池足阳明胃经发气导引鼻塞不通者,加中指独立式,颤法迎香、山根穴发气9息;咳嗽、胸闷、痰多者,加平掌式或剑指式,以颤法膻中中府云门穴发气各8息。
(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太阳曲池合谷。然后以龙含式,用推拉引手法发气,将气向合谷穴导引
(三)辅助练功
1.祛风解表导引功:患者正坐,全身放松,排除杂念,两目微闭,自然呼吸,然后做以下导引功。
(1)推前额:以两手食、中、无名指并拢,用指面从两眉中点向前发际直推24~50次;然后再自前额中点向两侧分推24~50次。呼气时用力推,吸气时略轻,意注指下。
(2)揉运太阳:以两手中指按太阳穴,向耳后方向揉运24~50次。
(3)扫散胆经:两手四指微屈并拢,用指尖在耳上头之侧面,从额角胆经向脑后摩擦扫散5~10次。
(4)洗皂:用两大拇指背,相互搓热。然后轻轻上下摩擦鼻之两侧,吸气时搓摩5次,呼气时搓摩5次。共做9息。
2.攀脑发汗功:患者盘腿而坐,两手十指交叉,攀脑后风府风池穴处,先搓摩脑后9次;再两手压头,弯腰、屈颈至于床;再直起,复搓摩脑后9次;再弯腰屈颈,反复行功,直至汗出为止。

丹溪曰: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皆相似者,名曰瘟疫病也。其病初憎寒壮热、头疼身痛、口渴、不恶风寒,治以人参败毒散表之、小柴胡汤和解之;里症见者,以大柴胡汤下之。
人参败毒散
败毒散(人)参(茯)苓,前(胡)羌(活)柴(胡)独(活)增,桔(梗)(川)芎甘(草)枳壳薄荷生姜应。
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汤,(川)芎(细)辛(白)(甘)草防(风),苍(术)(黄)芩生地入,温热病相当。
芩连消毒散
芩连消毒散,甘(草)桔(梗)射(干)(川)芎防(风),(连)翘柴(胡)荆(芥)(白)(枳)壳。咽痛大头方。
解散
解散最良。汗下兼行方,桂心甘(草)白芍,(黄)芩麻(黄)共大黄
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这是四时的正常气候,当气候反常,夏应热而反凉,冬应寒而反温,这叫四时不正之气。当天气反常之时,凡衣著起居,不能与气候相适应者,患病多相似。但无“沿门閤户”传染情况者,不能叫疫。疾者“皆相染易”,指传染流行的情况。此篇命题为瘟疫病,所举九味羌活等方,多辛温表散药,对天气暴寒之外感为宜,以之统治瘟疫则多有不当,读者当参考《瘟疫明辨》、《寒温条辨》、《温病条辨》等书,作进一步的探讨,庶不致误。

感冒是最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疾患,民间又俗称“伤风”,是由于受风受寒后,呼吸道局部抵抗力下降,而感染病毒或细菌所致。常见表现有头痛鼻塞、流涕、喷嚏、流泪、恶寒发热、周身不适或伴有轻微咳嗽等。症状严重,且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者,称为“流感”。本病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二季多见。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机体正气不足、邪气乘虚而入所致。大致分风热感冒风寒感冒两类,若咽喉肿痛再加以上症状者,多为风热感冒,若咽部虽不适但不红肿热者,多为风寒感冒
感冒一般病程为5~10天,预后良好。但也不尽然,如年老体弱或先天不足者,往往容易患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需配以精心调养。儿童患者若失治或误治,则易变生他病。如并发扁桃腺炎、鼻窦炎中耳炎、气管炎以至肾炎等。病虽小,宜重视。
(一)起居调养法
感冒多在气温骤降、受寒、淋雨或身体疲劳、大病后体虚时容易发生。故感冒后要注意保暖、避风寒,同时应多休息、多饮开水;用淡盐水漱口,保持口腔卫生;室内应保持空气流通、阳光充足;尽量少去公共场所,以免再染他病;忌用力擤鼻涕
(二)饮食调养法
感冒期内应食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稀粥、蛋汤、豆浆、瘦肉汤、面片汤等清淡的菜、食均可,另要多喝白开水,勿用饮料代替。下面介绍几个食疗方
1.风寒感冒
(1)生姜适量,切细末,冲开水一杯,并加红糖白糖适量,趁热一次服下。
(2)大蒜生姜各15克,切细末,冲开水一杯,并加红糖白糖适量,趁热一次服下。
(3)生姜炒米粥:生姜30~50克,切细末,炒米(即大米入锅中略炒)50克,共煮成粥,加适量食盐及葱食用。
2.风热感冒
(1)生梨2~3个,洗净,连皮切碎,加冰糖蒸服。
(2)菊花杭菊)30克,泡水服。或用市售菊花晶适量泡水饮用。
(3)白萝卜250克,洗净切片,加水三怀,煎至两杯,加白糖少许,趁热服下一杯,半小时后再服一杯;或取萝卜洗净切片,加白糖适量,一夜后溶水,分次饮服。
(三)药物调养法
1.常用验方
(1)大白菜根3个(切片)、葱白7根,香菜30克(切),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
(2)生姜3片、葱白10根、香豆豉6~9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适用于风寒感冒
(3)板蓝根25~100克、大青叶15~60克、连翘9~15克、拳参15~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适用于风热感冒
2.中成药方
风热感冒咽痛明显者,可用银翘解毒丸羚翘解毒丸、银翘解毒口服液、板蓝根冲剂等。伴微咳,可用桑菊感冒片。若为风寒感冒鼻塞流涕严重,可用清热感冒冲剂2袋,加速效感冒胶囊2粒,一次服用。若高烧不退,则需到医院就诊。
(四)针灸调养法
1.针刺法
针刺主穴合谷穴,单用提插法即可,至患者前额微汗出为止。偏风寒者配风池列缺外关等穴;偏风热者配风池大椎曲池等穴;头痛重者加印堂、太阳(放血);鼻塞重者加迎香。均毫针浅刺,用泻法。
2.拔罐法
(1)在大椎肺俞风门穴处用闪火法拔罐10~15分钟,或留罐5~10分钟。体虚者可于肾俞穴处再加拔罐。
(2)取太阳大椎百会少商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于大椎穴上用酒精闪火法置罐。
3.艾灸疗法
病人俯卧,在其大椎穴用艾条温和灸,每次20分钟。或用隔姜灸,每次三五壮,每天2~3次,应防皮肤灼伤
(五)按摩推拿调养法
(1)按摩耳轮法:双手呈护耳状,以大小鱼际压住整个耳轮、上下移动,稍用力而不觉疼痛为度,至发热止。
(2)按摩迎香穴法:双手半握拳,食指按迎香穴,由内向外旋转按揉10分钟,或沿鼻旁两侧从迎香至上迎香穴,上下往复按摩,以局部酸沉发热感为度。
(3)按摩风池穴法:屈肘五指并拢,食、中、无名指紧贴风池穴,由外向内旋转按摩,以局部酸胀或上下走窜感为度。
(4)按摩太阳穴法:两手扶额头部,以两手拇指在两眉外尾端凹陷中的太阳穴进行揉法,每次约20~30次。
(六)其它调养法
1.药熨调养法
(1)用荆芥10克、防风10克、威灵仙10克、木瓜6克、桂枝6克、生姜3片、葱白10根,捣碎后分装两纱布袋中,水煎,用药汁熏洗,再用药袋热熨颈项,肩背等处,两袋交替使用。每次30分钟,每日2~3次。适用于风寒感冒
(2)鲜生姜一块,切成薄片,煨热贴在前额及两侧太阳穴,盖上毛巾,用热水袋敷其上热熨,直至感到身暖、微汗止。
2.电吹风吹鼻法
用电吹风对准患者口、鼻吹热风,每天数次,每次吹5分钟,不多时,感冒症状即可消除或减轻。
3.蒸气熏面法
一杯自来水,用加热器加热,使蒸气大出时熏面,每次约3~5分钟,一天数次。注意远近适度,勿烫伤。

感冒是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上呼吸道感染。分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俗称为“伤风”、“时行感冒”。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春秋冬季为多,一般起病较急,临床表现主要为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周身疼痛、畏寒发热等,5~7天后症状可逐渐消失。中医认为感冒是因外邪侵袭卫表,机体正气不足,卫表不固致邪内侵所致。风寒感冒主要表现为畏寒较重,周身痛,口不渴,小便清亮等;风热感冒主要表现为发热明显,口渴,咽痛小便黄少等;暑季发病的暑湿感冒主要表现为怕冷发烧,头身困重,口干不想饮水,呕吐泻下,不思饮食等。
老年人由于抵抗力下降,往往易患感冒,很难治愈,且可引起支气管炎中耳炎肺炎或导致其他疾病,如肾脏病、肝脏病或心脏病等,因此必须予以足够重视。
(一)起居调养法
感冒之后,适当休息,减少户外活动。流行性感冒应注意隔离,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和防止传染别人。注意晚上盖好被子睡觉,洗澡时间不要过长。如有明显发热,可多饮淡茶水或糖水,也可喝姜汤,吃易消化食物。室内保持清洁、空气流通。外出时戴口罩,以防再次受风着凉。感冒流行期间用食醋加水,文火慢熬,熏蒸居室2小时,隔日1次。
(二)药物调养法
1.常用验方
(1)风寒感冒葱白连根15克,萝卜100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风热感冒鸭跖草30克,连翘15克,金银花板蓝根桔梗甘草各10克。文火煮沸服之,每日1剂,服2次,连服2~3剂。每次煎熬前加水浸泡5~6小时。
(3)防治流感用佩兰叶15克,藿香叶15克,陈茶叶15克,薄荷叶9克,紫苏叶2.4克,生甘草4.5克。开水泡服。每剂每次可泡2000毫升,可连续泡3次,当饮料服用。
(4)生姜50克,葱白3根,水煎服,或加白糖服。
2.常用中成药
(1)风寒感冒可服感冒清热冲剂,每次1袋,每日2次;如有咳嗽,可服通宣理肺丸,每次2丸,每日2~3次;如有头痛,可服川芎茶调片,每次服4~6片,每日3次。
(2)风热感冒,可服银翘解毒片,每次4~5片,每日2次;咳嗽为主的,用桑菊感冒片,每次4~8片,每天2~3次。
(3)暑湿感冒藿香正气丸,每次服1~2丸,日服2次;或藿香正气水,每服5毫升,口服2次。
(4)老人体虚感冒,可用参苏丸,每次6克,日服2次。
(三)饮食调养法
(1)冷天感冒初起,可吃火锅等热菜,促进发汗,并早些入睡,第二天感冒即痊愈。
(2)风寒感冒可服鸡蛋苏叶方,鸡蛋2枚,苏叶30克。先煎苏叶数分钟,去渣,再将鸡蛋打破搅匀倒入药汁中,文火煮3~5分钟即可。顿服,1日两次。药后盖被取汗,汗出即愈。亦可用白胡椒热汤面,白胡椒末、葱白各适量,煮热汤面条1碗,加入葱白及胡椒面拌匀,乘热吃下盖被而卧,汗出即愈。
(3)风热感冒发热项背强痛者,可用葛根粥葛根30克,粳米60克,先煮葛根取汁,去渣,以药汁下米煮粥,热服
(四)针灸调养法
(1)取合谷复溜曲池足三里穴,中度刺激,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或取大椎穴,用艾条温和灸,每次20分钟,或于大椎穴上放1片姜,隔姜灸,每日1~2次。
(2)肺俞风门穴拔火罐。
(3)耳穴用肺、内鼻、肾上腺、皮质下,埋豆治疗。
(五)按摩调养法
(1)按摩迎香法:每天早起或晚上睡觉前,用双手大鱼际,在换药1次。上药时可佐青黛外用,以防腐。
(2)擦涌泉法:取坐位,用小鱼际在脚心涌泉穴处摩擦,每次约1分钟,使局部有热感,甚至沿脚心向上扩散。
(六)体育调养法
加强体质锻炼,如早起散步(15~20分钟),做广播体操;起床后用冷水洗脸并摩擦几分钟。就寝前进行几分钟干布摩擦脸鼻等,长久坚持下去,可增强身体抵抗力,收到满意的效果。
(七)其他调养法
(1)熏法艾叶10克,苍术40克,滑石20克,白术2克,红皮米10克,制成盘香,每盘干重17.5克,可连续点燃75小时,按每70~100立方米空间或15~35平方米面积用2~3盘计算,每晚或隔晚睡前点燃,直至熄灭。从一月上旬至三月中旬连续点用70天左右。
(2)洗法:桑叶菊花荆芥各15g,芦根30g。水煎2次混合,取汁洗浴全身,每次10~20分钟,每日2次混合,每日换药1剂,3日为1疗程,病愈停用。
(3)敷法:胡萝卜叶以水文火煎煮。睡觉时用毛巾浸煎液,帖于颈部,近于温热湿敷,治疗感冒咳嗽厉害难以入睡者。

方用
柴胡( 伍分) 白朮白芍( 各壹钱) 茯苓 炙草 半夏( 各参分) 陈皮( 贰分) 当归( 捌分)
水煎热服

病名。指外感风寒等外邪或因时令不正而致病。见《丹溪心法·中寒》。《医理真传》卷一:“夫病而曰外感者,病邪由外而入内也。外者何?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气也。”临床上当分轻重寒热。《证治要诀》卷二:“感冒为病,亦有风寒二证,即是伤寒外证初起之轻者,故以感冒名之。”临床以恶风寒、喷嚏、鼻塞、流涕、头痛、全身酸楚等症为多见,或有发热,或有咳嗽,或见咽痒、咽痛风寒感冒,宜辛温解表,用葱豉汤荆防败毒散等方;风热感冒者,宜辛凉解表,用银翘散桑菊饮等方;虚人感冒,宜参苏饮。感冒呈流行趋势者,又名时行感冒,病情一般重于普通感冒,《七松岩集》:“凡感冒之病,以为轻浅,忽略不治,又兼饮食不节,荤酒不戒,以致轻病变重……”提示医生和患者对此病不容轻视。参见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时行感冒等条。又:感冒又有俗名伤风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伤风》中提出用消风散神术散川芎茶调散等方治疗四时感冒伤风、症见头痛鼻塞声重,发热恶寒等症;如兼见咳嗽涕唾稠粘,可选用桑菊饮银翘散杏苏散等方。如见恶寒甚而口渴、心烦便秘、脉洪数者,可用清凉饮加减。


风寒流涕(白芷五十,验方十四。)
感寒上气紫苏七十六,验方十二。)
伤感风寒胡麻一百九十五,验方十三。)
身热头痛豆豉二百十二,验方一。)
发散寒邪胡椒二百六十,验方四。)
感冒风寒绿豆二百一十,验方七。)
春夏秋感冒有汗者(羌活三十四,验方九。)
春夏秋感冒无汗者(羌活三十四,诸方一。)


伤寒感冒病尤轻,微微发热自然平,一钱紫苏姜二片,豆豉十粒自安宁。
天保采薇丹 勿论大人小儿,四时感冒,姜汤下,或身无汗,加葱白,化服二三钱,小儿一二钱,或七八分。如未愈再服即效。惟小儿质嫩气娇,一受外邪,风惊痫遂致痰火并泛,壅塞肺窍,手足抽掣,声音难出,先以此方开提肺窍,表散外邪,利气疏痰,安和脾胃,则病已去大半矣。
羌活独活前胡赤芍升麻葛根半夏 广皮 茯苓 紫朴 枳壳 霍香 甘草川芎苍术桔梗(各等分
上为末,神曲糊丸。

小儿肌肤最柔脆,偶触风寒病荣卫,轻为感冒病易痊,重为伤寒证难退,夹食夹热或夹惊,疏散和解宜体会。
[注]
小儿气血末充,肌肤柔脆,风寒所触,邪气入于腠理,荣卫受病,轻者为感冒,易痊,重者为伤寒,难治,又有夹食夹热夹惊等证或宜疏散,或宜和解,临证时细为体察焉。

一论四时伤寒瘟疫。头疼。寒热往来。及治内外两感之症。春月得病。宜用此方。
香苏散
紫苏叶(二钱) 香附(三钱) 陈皮(三钱) 甘草(五分)
上锉。姜、枣煎。热服。头疼。加川芎白芷细辛。发汗。加麻黄苍术咳嗽杏仁桑白皮痘疹未成。加升麻干葛痢疾。加枳实黄连疟疾。加槟榔草果泄泻。加白术茯苓。恶寒潮热。加桂枝麻黄。身疼。加羌活乌药
胸膈饱闷。加桔梗枳壳心下痞。加枳实黄连姜炒。有痰。加半夏呕吐。加藿香半夏。脚膝拘挛。加木香槟榔羌活木瓜。名槟榔散口干。加干葛。夹食加山楂神曲
一论时令不正。瘟疫妄行。感冒发热恶寒。头疼身痛。咳嗽喘急。或欲出疹。此药不问阴阳两感。并皆服之。
十神汤
川芎甘草麻黄紫苏白芷升麻陈皮香附赤芍干葛
上锉。每一两。姜、葱煎。热服出汗。潮热。加黄芩麦门冬咳嗽。加桔梗桑白皮半夏。头疼。加细辛石膏葱白。心胸胀满。加枳实半夏。胸膈膨闷。加枳壳桔梗。饮食不思。加砂仁白术呕逆。加丁香砂仁鼻衄不止。加乌梅黄芩腹痛。加酒炒白芍冷气痛。加官桂。大便闭。加大黄、芒硝。痢。加枳壳当归一论伤寒头痛壮热恶寒。及伤风痰涎咳嗽鼻塞身重。四时瘟疫热毒。头面肿痛。痢疾发热。诸毒。及小儿惊风喘嗽。痘疹时行。一切恶毒并治。
人参败毒散
柴胡前胡羌活独活枳壳茯苓川芎桔梗人参甘草
上锉一两。生姜薄荷煎服。咳嗽。加半夏热毒。加黄连黄芩黄柏栀子风热。加荆芥防风。名荆芥败毒散。酒毒。加干葛黄连毒。加金银花连翘。去人参
一论四时伤寒伤风头痛项强壮热恶寒。身体烦痛。咳嗽上壅。涕唾稠粘。自汗恶风等症。宜服
消风百解散
苍术荆芥麻黄白芷陈皮(各一钱)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姜、葱煎服。咳嗽。加乌梅。合升麻葛根汤同服。
一论伤寒时疫。憎寒壮热。头疼身痛。发热恶寒鼻干不得眠。兼治寒暄不时。人多病疫。乍暖脱衣。及小儿痘疹已发未发。疑似之间并治。
升麻葛根汤
升麻葛根白芍甘草
上锉一两。生姜煎服。头痛。加葱白煎热服咳嗽。加杏仁二钱。桑白皮三钱。上焦热。加黄芩二钱。薄荷八分。无汗。加麻黄一钱。咽痛。加桔梗八分。发黄丹毒。加玄参三钱。
一论伤寒伤风。头疼发热口干鼻涕。四时瘟疫流行。先用
发表散
葛根(二钱) 西芎(一钱五分) 黄芩(二钱) 甘草(八分)
右锉一剂。生姜三片。葱白三根。水煎。热服出汗。
一论伤寒无汗。头疼发热。身痛口干等症。宜服
发表丸
甘草麻黄升麻葛根(各四两) 苍术(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肥皂子大。每服一丸。生绿豆汤送下。如过三日外。加黄酒一钟。再加一丸。一论伤寒前三日在表。法当汗。可用双解散。连进数服。必愈。
双解散(合后二方)
防风通圣散(方见中风益元散(方见中暑)此二方合而服之。当得汗而解。若不解者。病已传变。
一治伤寒行军散秘方用绿豆麻黄各一升。雄黄三钱。共为末。每服一钱。重者二钱。无根水下。走出汗愈一治四时感冒伤寒发汗后。经中余热未解。
柴胡(八分) 前胡(二钱) 枳壳(一钱) 桔梗(八分) 连翘(三钱) 黄芩(二钱) 赤芍(二钱) 干葛(一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一钱) 川芎(一钱五分) 薄荷(八分) 甘草(一钱)
上锉。生姜煎服。
烦躁。加麦门冬三钱。淡竹叶二钱。
一论伤寒大热不止。烦躁干呕。口渴喘满。阳厥极深。蓄热内甚。及汗吐下后。诸药不能退其热者。用
黄连解毒汤
黄连(八分) 黄芩(二钱) 黄柏(一钱五分) 栀子(二钱)
上锉。水煎服。
一治伤寒热极发狂。不认亲疏。躁热之极。(长垣成都宪传)用熊胆一分。研末。凉水调服立效。
一论恶风寒鼻流清涕。寒噤喷嚏。此脾肺虚。不能实腠理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
根据本方加麦门冬三钱。五味子三分。一治伤寒感冒头疼发热
古锻石 绿豆粉闹羊花(各等分
上为末。每少许吹两鼻。一二次效。
一论伤风寒后。余毒未散。上攻头颈。鼻塞声重。怒气上攻。时常有血。从脑上落至口中。或出红痰。此阳道不利作梗。非血症也。
防风(五分) 川芎(七分) 辛夷(五分) 生甘草(四分) 薄荷(五分) 羌活(三分) 独活(七分) 升麻(六分) 葛根(七分) 白芷(四分) 本(四分) 黄芩(酒炒八分)
上锉一剂。生姜一片。水煎服。清阳道以通关窍。然后可以养正也。次服。
人参养荣汤
熟地黄(六分) 白芍(七分) 麦门冬(一钱) 五味子(六个) 黄柏(酒炒三分) 远志(四分)陈皮(三分) 人参(四分) 白术(六分) 白茯苓(四分) 归身(酒洗四分) 川芎(四分)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一论小儿感风或冒寒。用老葱三四根。舂极烂。以手抹来。相搽满掌。烘温暖。向病者遍身擦之。通气处再遍擦几遍。暖处出汗。立愈。


羌活 治小儿风寒外感惊风内积,发热喘促咳嗽痰涎潮搐,并痘疹初作。
羌活(七钱) 独活(七钱) 前胡(七钱) 川芎(七钱) 桔梗(五钱) 天麻(五钱)薄荷(三钱) 甘草(二钱) 人参(五钱) 地骨皮(三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每一丸,姜汤研化下。
抱龙丸伤风瘟疫身热昏睡,气粗喘满,痰实壅嗽,及惊风潮搐,虫毒中暑,并可服之。壮实之儿,宜时服之。
南星(为末,入腊月黄牛胆阴干,百日取出,八钱) 天竺黄(四钱) 麝香(一钱)雄黄(四钱) 辰砂(四钱)
上为细末,煮甘草膏为丸,如皂角子大。每服一丸,滚熟水化下,百 内者,作三服,或用腊雪水煮,甘草膏汁和药尤佳。

感冒者,宜发散也。
惺惺散外感风寒鼻塞痰嗽发热人参白术白茯苓桔梗蒌根细辛甘草薄荷
上锉,水煎服。
羌活 治小儿风寒外感惊风内积,发热喘促咳嗽痰涎、潮热搐溺,并痘疹初作。
人参白术独活前胡川芎桔梗羌活天麻(各五钱) 薄荷(各三钱) 地骨皮(二钱)甘草(二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姜汤研化下。

一小儿八岁。患伤寒,头疼身痛、发热口干面赤无汗。诸医以伤寒治之,百药罔效。已经旬日,袖手待毙。余以龙脑安神丸一服,其汗如雨即瘥。
一小儿外感风邪,服表散之剂,汗出作喘,此邪气去而脾肺虚也。用异功散而汗、喘止;再剂而乳食进。
一小儿沉默昏倦、肢冷惊悸、其纹如弓之向里,此属胃气虚外感寒邪也。先用惺惺散以解外邪、调胃气,诸症顿愈。但手足逆冷,又用六君子汤调补元气而安。(异功散、六君子汤俱见补益。)

叙曰∶六气袭人,深者为中,次者为伤,轻者为感冒,今世人之论也,古昔明医未尝析此。昆也生乎今之世,则亦趋时人之论矣,故考五方以治感冒。

伤寒发热,心烦燥渴 用麻黄去节、人参川芎芍药独活各三分,前胡一分。每服一钱,水半盏,姜一片,薄荷一叶煎服。
伤寒发热自汗虚烦 用黄 一钱,白芍药三钱,甘草炙、人参熟地黄各半钱。每服二钱,水半盏煎,乳母同服。
时气疹发不出 用葡萄子生为末。每服一、二钱,温酒或米饮调下大效。
伤寒肌热咳嗽柴胡一钱,甘草三分。水半盏煎服。
伤寒发热如疟,大小便不利 用柴胡五分,半夏汤洗七次二分、黄芩人参甘草炙各一分。水半盏,姜一片,枣一枚,同煎服。
治感冒风湿,头目昏重,寒热往来霍乱吐泻 用浓朴姜制、苍术泔浸、霍香叶、甘草、半并宜常服。
中暑发渴或作痢 用香薷四分,白扁豆炒、浓朴姜制各二分,黄连一分。水半盏煎沉,冷服
中暑身热,烦渴呕吐泽泻三分,白术猪苓赤茯苓各分半,肉桂一分。水半盏煎服,或为末热汤调服
发热咳嗽气喘面红 用人参、天花粉等分为末。每服半钱,蜜水调下。
伤风发热咳嗽喘急 用麻黄去节三分,杏仁去皮尖炒黄四分,肉桂甘草各一分。
水半盏煎服,有汗者不宜服。
肺气壅盛,咳嗽不已 用桑白皮炒、地骨皮各半钱,甘草炙二分。水一盏,粳米三十粒同煎,食后服
治小儿盗汗寒热往来胡黄连柴胡等分为末,蜜丸如鸡头大。每服二丸,银器中以酒少许化开,入水五分,重汤煮二、三十沸,放温,食后和滓服。
小儿咳嗽露蜂房洗净烧为末,每服一字,米饮调下。
又方 用生姜四两锉碎,以水四碗,同煎数沸去滓,以汤浴儿,即止。
小儿咳嗽呕吐轻粉一钱,百草霜一两,同研细,米饭丸如米粒大。每服一丸,米饮送下,立愈。
治小儿喘嗽 用石膏火内飞过为末,蜜调半钱服。
治小儿胸喉膈热大喘 用甘遂二钱,雄黄一钱,为末。每服半钱或一钱,新汲水五七匙,小
又方 用大黄黑牵牛白牵牛等分,各一半生一半熟,槟榔等分,为末。每服半钱,三
又方 用胆矾轻粉等分为末。每服一字,浆水一匙,小油三点,搅匀灌之,须臾即吐,喘便止。
又方 用铜青为末,浆水调下半钱,吐涎即愈。
又方 用铜青蛤粉等分为末。每服一字,新汲水半盏,小油五点,调匀服即吐。
治小儿感寒咳嗽百部麻黄去节各一分,杏仁四十个去皮尖微炒别研,为末,炼蜜丸如芡实大。每服三丸,热水化下。一方加松子肉五十粒,入砂糖为丸,含化尤妙。
治大人小儿一切咳嗽痰饮 用生南星、生半夏各四两,白矾二两飞时放去壳巴豆二十一粒,候矾冷定去豆,三味为末,生姜自然汁丸如桐子大(小儿丸如麻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姜汤下。
又方 用大黄酒浸、黄芩各八两,青礞石一两以硝 ,沉香半两,为末,水糊丸如桐子大(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