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菀
( Zǐ Wǎn )
别名: 紫葥 , 关公须 , 紫苑 , 小辫儿 , 夹板菜 , 驴耳朵菜 , 软紫菀 , 青菀 , 紫蒨 , 返魂草根 , 夜牵牛 , 紫菀茸
紫菀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
润肺下气;化痰止咳。主咳嗽;肺虚劳嗽;肺痿肺痈;咳吐脓血;小便不利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4.5-10g;或入丸、散。 |
性味: |
味苦;辛;性温 |
归经: |
归肺经 |
各家论述: |
1.《本草经疏》:紫菀,观其能开喉痹,取恶涎,则辛散之功烈矣,而其性温,肺病咳逆喘嗽,皆阴虚肺热证也,不宜专用及多用,即用亦须与天门冬、百部、麦冬、桑白皮苦寒之药参用,则无害。 2.《本草通玄》:紫菀,辛而不燥,润而不寒,补而不滞。然非独用、多用不能速效,小便不通及溺血者服一两立效。 3.《本草正》:紫菀,辛能入肺,苦能降气,故治咳嗽上气、痰喘,惟肺实气壅,或火邪刑金而致咳唾脓血者,乃可用之。观陶氏《别录》谓其补不足,治五劳体虚,其亦言之过也。 4.《药品化义》:紫菀,味甘而带苦,性凉而体润,恰合肺部血分。主治肺焦叶举,久嗽痰中带血,及肺痿,痰喘,消渴,使肺窍有清凉沛泽之功。用入肝经,凡劳热不足,肝之表病也;蓄热结气,肝之里病也;吐血衄血,肝之逆上也;便血溺血,肝之妄下也;无不奏效。 因其体润,善能滋肾,盖肾主二便,以此润大便燥结,利小便短赤,开发阴阳,宣通壅滞,大有神功。同生地、麦冬入心,宁神养血。同丹皮、赤芍入胃,清热凉血。其桑皮为肺中气药,紫菀为肺中血药,宜分别用。 5.《本经逢原》:紫菀,肺金血分之药,《本经》止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取性疏利肺经血气也。去蛊毒痿者,以其辛苦微温,能散结降气,蛊毒自不能留,痿由肺热叶焦,紫菀专通肺气,使热从溲便去耳。《别录》疗嘛咳唾脓血,大明消痰止渴, 皆滋肺经血气之效。《金匮》泽漆汤用以治咳血而脉沉者,咳属肺,脉沉则血分之病也。亦治下痢肺病,与紫参同功。 6.《本草正义》:紫菀,柔润有余,虽曰苦宰而温,非燥烈可比,专能开泄肺郁,定咳降逆,宣通窒滞,兼疏肺家气血。凡风寒外束,肺气壅塞,咳呛不爽,喘促哮吼,及气火燔灼,郁为肺痈,咳吐脓血,痰臭腥秽诸证,无不治之。而寒饮蟠踞,浊涎胶固,喉中如水鸡声者,尤为相宜。惟其温而不热,润而不燥,所以寒热皆宜,无所避忌。景岳谓水亏金燥,咳嗽失血者,非其所宜;石顽谓阴虚肺热干咳者忌之;盖恐开泄太过,重伤肺金,又恐辛温之性,或至助火。 要之虚劳作嗽,亦必有浊痰阻塞肺窍,故频频作咳,以求其通,不为开之,咳亦不止,以此温润之品,泄化垢腻,顺调气机,而不伤于正,不偏于燥,又不犯寒凉遏抑、滋腻恋邪等弊,岂非正治且柔润之质,必不偏热,较之二冬、二母,名为滋阴,而群阴腻滞,阻塞隧道者,相去犹远。惟实火作咳,及肺痈成脓者,则紫菀虽能泄降,微嫌其近于辛温,不可重任,然借为向导,以捣穴犁庭,亦无不可。总之,肺金窒塞,无论为寒为火,皆有非此不开之势。 7.《本经》: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痿,安五藏。 8.《别录》:疗咳唾脓血,止喘悸,五劳体虚,补不足,小儿惊痫。 9.《药性论》:补虚下气。治脑胁逆气,劳气虚热。 10.《唐本草》:治气喘,阴痿。 11.《日华子本草》:调中及肺痿吐血,消痰止咳。 12.《本草衍义》:益肺气。 13. 王好古:主息贲。 13. 宁原《食鉴本草》:主肺经虚热,开喉痹,取恶涎。 14.《本草从新》:专治血痰,为血劳圣药。又能通利小肠。 15.《本草再新》:润肺下气、寒痰及虚喘者宜之。 |
毒性: |
紫菀皂甙有溶血作用,制剂不宜静脉注射。 |
用药禁忌: |
有实热者忌服。 1.《本草经集注》:款冬为使。恶天雄、瞿麦、雷丸、远志。畏茵陈蒿。 2.《唐本草》:恶藁本。 3.《本草正》:劳伤肺肾、水亏金燥而咳喘失血者非所。 |
药理作用: |
1.祛痰作用:中医认为紫菀具有温肺,下气,消痰、止咳嗽的功能。实验表明,水煎剂有祛痰作用而无镇咳及平喘作用;苯及甲醇提取物也有祛痰作用。 2.抗菌作用:紫菀在体外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及霍乱弧菌等7种革兰氏阴性肠内致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有对抗致病性真菌的作用。 3.抗病毒作用:水煎剂在鸡胚尿囊中对流感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4.抑制肿瘤的作用:据报道分离出的表无羁萜醇对小鼠艾氏腹水癌有抑瘤作用;也有报道从紫菀根的正丁醇提取部分分离出的环肽类化合物对s180有抗肿瘤活性。 |
化学成分: |
根含无羁萜(freidelin)[1],表无羁萜醇(epifriedeliol),紫菀酮(shionone)[1,2],紫菀甙(shionoside)a、b[2]及c[3],紫菀皂甙(asetr saponin)a、b、c、d[4]、e、f[5]及g[6],紫菀五肽(asterin)a、b[7],紫菀氯环五肽(astin,曾用名 asterin)c[8,9];还含植物甾醇葡萄糖甙(phytosterol glucosides)及挥发油,押发油的成分有毛叶醇(lachnophyllol),乙酸毛叶酯(lachnophyl-lol acetate),茴香脑(anethole),烃,脂肪酸,芒香族酸等[10]。 另有报道紫菀含紫菀氯环五肽(astin)a、b、c[9],d、e[11]及丁基-d-核酮糖甙(butyl-d-ribuloside)[12]。 |
附方: |
①治久嗽不瘥:紫菀(去芦头)、款冬花各一两,百部半两。三物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生姜三片,乌梅一个,同煎汤调下,食后、欲卧各一服。(《本草图经》)②治伤寒后肺痿劳嗽, 唾脓血腥臭,连连不止,渐将羸瘦: 紫菀一两,桔梗一两半(去芦头),天门冬一两(去心),贝母一两(煨令微黄),百合三分,知母三分,生干地黄一两半。上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圣惠方》紫菀散)③治小儿咳逆上气,喉中有声,不通利: 紫菀一两,杏仁(去皮尖)、细辛、款冬花各一分。上四味,捣罗为散,二三岁儿,每服半钱匕,米饮调下,日三,更量大小加减。(《圣济总录》紫菀散)④治妊娠咳嗽不止,胎不安: 紫菀一两,桔梗半两,甘草、杏仁、桑白皮各二钱半,天门冬一两。上细切,每服三钱。竹茹一块,水煎,去滓,入蜜半匙,再煎二沸,温服。(《伤寒保命集》紫菀汤)⑤治吐血、咯血、嗽血: 真紫菀、茜根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樱桃子大,含化一丸,不以时。 (《鸡峰普济方》紫菀丸)⑥治妇人卒不得小便:紫菀末,井华水服三指撮。(《千金方》) |
炮制: |
紫菀:拣去杂质,除去残茎,洗净,稍闷润,切成小段晒干。蜜紫菀: 取紫菀段加炼蜜(和以适量开水)拌匀,稍闷,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紫菀100斤,用炼蜜25斤) |
鉴别: |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2g,加水20ml,置60℃水浴上加热10min,趁热滤过,放冷。取滤液2ml,置带塞试管中,用力振摇1min,产生持久性泡沫,10min,内不消失。(检查皂甙) |
性状: |
性状鉴别 根茎一规则块状,长2-5cm,直径1-3cm;表面紫红色或灰红色,顶端殖留茎基及叶柄殖痕,中下部丛生多数细根;质坚硬,断面较平坦,显油性。根多数,细长,长6-15cm,直径1-3mm,多编成辫状;表面紫红色或灰红色,有纵皱纹;质较柔韧,易折断,断面淡棕色,边缘一圈现紫红色,中内有细小木心。气微香,味甜、微苦。 以根长、色紫红、质柔韧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表皮细胞类圆形或类方形,多脱落或皱缩,内含紫红色色素。下皮细胞1列,略切向延长,侧壁及内壁增厚,有的内含紫红色色素。皮层宽广,有少数厚壁细胞,散在;油管呈类圆形或扁圆形,直径30-75μm,位于皮层内侧,常与韧皮部束同数并相对;内皮层明显。中柱小,中柱鞘1-2列细胞;初生木质部4-6原型。中央常有髓。本品薄壁细胞含菊糖。 粉末特征:红棕色。①菊糖碎块,用冷水合氯醛装置,叶房形、半圆形或不规则形,表面现放射状线纹。②下皮细胞紫红色、淡黄棕色或无色;表面观略呈长方形,垂周壁稍增厚,细波状弯曲。③石细胞(根茎)单个散在,类长方形、类圆形或圆三角形,直径44-154μm,长95-177μm,壁厚6-22μm,层纹及孔沟明显,有的胸腔内含草酸钙簇晶或黄棕色物。④厚壁细胸长条形,直径38-73μm,长可至315μm,壁厚2-10μm,非木化,纹孔排列成纵行。⑤油管碎片易见,分泌细胞及管道内均含黄棕色或红棕色分泌物。⑥草酸钙簇晶存在于薄壁细胞中,直径8-20μm,有的一个细胞含数个结晶,或含晶细胞纵向连接,簇晶排列成行。此外,可见木纤维、导管等。 |
栽培: |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涝、怕时时。冬季气温-20℃时根可以安全越冬。除盐碱地外均可栽种,尤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粗性土不宜栽培。忌连作。 栽培技术 用根茎、根头繁殖。根茎繁殖:11月上旬至4月上旬,选择鲜嫩、粗壮、节必、无病虫害的紫红色的根茎,截成5-8cm长的小段,每段应带有2-3个芽作种茎。条栽,按行析距30cm开沟,沟深9cm,每隔24cm,顺沟平放种根一段,覆土、镇压、浇水。穴栽,按行株距30cm×24cm开穴,穴深3-5cm,平放种茎2-3段,覆土、浇。气温在10-15℃时,约经10-15d左右出苗。根头繁殖:将带有须根的根头分切成几小块,按行距30cm开沟,沟深3-6cm,每隔12-15cm,栽种1块,芽头向上,覆土,稍加镇压、浇水。春栽根状茎需窖藏。 田间管理 出苗后要间苗,除去必苗、弱苗。6-7月要经常浇水保湿,但不可过湿,以免影响扎根;并追施硫酸铵、过磷酸钙。抽苔时要摘花苔。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白绢病、褐斑病,可喷1:1:100倍波尔多液或多抗每素200倍液。虫害有地老虎、蛴螬、菜青虫等为害。 |
生境分布: |
生态环境:生于低山阴披湿地、山顶和低山草地及沼泽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陕西、甘肃南部有安徽北部、河南西部。 |
原形态: |
紫菀 多年生草本,高40-150cm。茎直立,通常不分,粗壮,有疏糙毛。根茎短,必生多数须根。基生叶花期枯萎、脱落,长圆状或椭圆状匙形,长20-50cm,宽3-13cm,基部下延;茎生叶互生,无柄;叶片长椭圆形或披针形,长18-35cm,基部下延;茎生叶互生,无柄;叶片椭圆形或披针形,长18-35cm,宽5-10cm,中脉粗壮,有6-10对羽状侧脉。头花序多数,直径2.5-4.5cm,排列成复伞房状;决苞半球形,宽10-25mm,总苞片3层,外层渐短,全部或上部草质,先端尖或圆形,边缘宽膜质,紫红色;花序边缘为舌状花,约20多个,蓝紫色,舌片先端3齿裂,花柱,柱头2分叉;中央有多数筒状花,两性,黄色,先端5齿裂;雄蕊5;柱头2分叉。瘦果倒卵状长圆形,扁平,紫褐色,长2.5-3mm,两面各有1脉或少有3脉,上部具短伏毛,冠毛污白色或带红色。花期7-9月,果期9-10月。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紫菀的根和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ster tataricus l. f. 采收和储藏:10月下旬至翌年刂春,待地上部分枯萎后,挖掘根部,除去枯叶,将细根编成小辫状,晒至全干。 |
出处: |
出自《神农本草经》。 1. 陶弘景:紫菀,近道处处有生。布地,花亦紫,本有白毛,根甚柔细。 2.《日华子本草》:紫菀,形似重台,根作节,紫色润软者佳。 3.《本草图组》:紫菀,三月内布地生苗叶,其叶三四相连,五月六月内开黄紫白花,结黑子,本有白毛,根基柔细,二月三月内取根阴干用。 4.《本草衍义》:紫菀用根,其根柔细,紫色,益肺气,《经》具言之。《唐本注》言无紫菀时,亦用白 |
紫菀 (出处: 《中国药典》 )
主治: |
润肺下气,消痰止咳。用于痰多喘咳,新久咳嗽,劳嗽咳血。 |
用法用量: |
5~9g。 |
性味: |
辛,苦,温。 |
归经: |
归肺经。 |
炮制: |
紫菀: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厚片,干燥。 蜜紫菀:取紫菀片,照蜜炙法(附录Ⅱ d)炒至不粘手。 |
鉴别: |
(1)本品根横切面:表皮细胞多萎缩或有时脱落,内含紫红色色素。下皮细胞1 列,略切向延长,侧壁及内壁稍厚,有的含紫红色色素。皮层宽广,有细胞间隙;分泌道4~6个,位于皮层内侧;内皮层明显。中柱小,木质部略呈多角形;韧皮部束位于木质部弧角间;中央通常有髓。根茎表皮有腺毛,皮层散有石细胞及厚壁细胞。根及根茎薄壁细胞含菊糖,有的含草酸钙簇晶。 (2)取本品粉末2g,加水20ml,置60℃水浴上加热10分钟,趁热滤过,放冷。取滤液2ml ,置具塞试管中,用力振摇1 分钟,产生持久性泡沫,10分钟内不消失。 (3)取本品粉末2g,加石油醚(60~90℃)30ml,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紫菀酮对照品,加氯仿制成每1ml含1mg有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二硝基苯肼试液,日光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黄色斑点。 |
性状: |
本品根茎呈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顶端有茎、叶的残基,质稍硬。根茎簇生多数细根,长3~15cm,直径0.1~0.3cm,多编成辫状;表面紫红色或灰红色,有纵皱纹;质较柔韧。气微香,味甜、微苦。 |
贮藏: |
置阴凉干燥处,防潮。 |
来源: |
本品为菊科植物紫菀aster tataricus l. f.的干燥根及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有节的根茎(习称“母根”)和泥沙,编成辫状晒干,或直接晒干。 |
紫菀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
温肺,下气,消痰,止咳。治风寒咳嗽气喘,虚劳咳吐脓血,喉痹,小便不利。 ①《本经》:"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痿蹷,安五藏。" ②《别录》:"疗咳唾脓血,止喘悸,五劳体虚,补不足,小儿惊痫。" ③《药性论》:"补虚下气,治胸胁逆气,劳气虚热。" ④《唐本草》:"治气喘,阴痿。" ⑤《日华子本草》:"调中及肺痿吐血,消痰止咳。" ⑥《本草衍义》:"益肺气。" ⑦王好古:"主息贲。" ⑧宁原《食鉴本草》:"主肺经虚热,开喉痹,取恶涎。" ⑨《本草从新》:"专治血痰,为血劳圣药。又能通利小肠。" ⑩《本草再新》:"润肺下气,寒痰及虚喘者宜之。"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0.5~3钱;或入丸、散。 |
性味: |
苦,温。 ①《本经》:"味苦,温。" ②《别录》:"辛,无毒。" ③《药性论》:"味苦,平。" ④《本草通玄》:"辛甘,微温。" |
归经: |
入肺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肺二经。" ②《本草经疏》:"入手太阴,兼入足阳明。" |
各家论述: |
①《本草经疏》:"紫菀,观其能开喉痹,取恶涎,则辛散之功烈矣,而其性温,肺病咳逆喘嗽,皆阴虚肺热证也,不宜专用及多用,即用亦须与天门冬、百部、麦冬、桑白皮苦寒之药参用,则无害。" ②《本草通玄》:"紫菀,辛而不燥,润而不寒,补而不滞。然非独用、多用不能速效,小便不通及溺血者服一两立效。" ③《本草正》:"紫菀,辛能入肺,苦能降气,故治咳嗽上气、痰喘,惟肺实气壅,或火邪刑金而致咳唾脓血者,乃可用之。观陶氏《别录》谓其补不足,其亦言之过也。" ④《药品化义》:"紫菀,味甘而带苦,性凉而体润,恰合肺部血分。主治肺焦叶举,久嗽痰中带血,及肺痿,痰喘,消渴,使肺窍有清凉沛泽之功。...用入肝经,凡劳热不足,肝之表病也;蓄热结气,肝之里病也;吐血衄血,肝之逆上也;便血溺血,肝之妄下也;无不奏效。因其体润,善能滋肾,盖肾主二便,以此润大便燥结,利小便短赤,开发阴阳,宣通壅滞,大有神功。同生地、麦冬入心,宁神养血。同丹皮、赤芍入胃,清热凉血。其桑皮为肺中气药,紫菀为肺中血药,宜分别用。" ⑤《本草逢原》:"紫菀,肺金血分之药,《本经》止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取性疏利肺经血气也。去蛊毒痿躄者,以其辛苦微温,能散结降气,蛊毒自不能留,痿躄由肺热叶焦,紫菀专通肺气,使热从溲便去耳。《别录》疗咳唾脓血,大明消痰止渴,皆滋肺经血气之效。《金匮》泽漆汤用以治咳血而脉沉者,咳属肺,脉沉则血分之病也。亦治下痢肺痛,与紫参同功。" ⑥《本草正义》:"紫菀,柔润有余,虽曰苦辛而温,非爆烈可比,专能开泄肺郁,定咳降逆,宣通窒滞,兼疏肺家气血。凡风寒外束,肺气壅塞,咳呛不爽,喘促哮吼,及气火燔灼,郁为肺痈,咳吐脓血,痰臭腥秽诸证,无不治之。而寒饮蟠踞,浊涎胶固喉中如水鸡声者,尤为相宜。惟其温而不热,润而不燥,所以寒热皆宜,无所避忌。景岳谓水亏金燥,咳嗽失血者,非其所宜;石顽谓阴虚肺热干咳者忌之;盖恐开泄太过,重伤肺金,又恐辛温之性,或至助火。要之虚劳作嗽,亦必有浊痰阻塞肺窍,故频频作咳,以求其通,不为开之,咳亦不止,以此温润之品,泄化垢腻,顺调气机,而不伤于正,不偏于燥,又不犯寒凉遏抑、滋腻恋郁等弊,岂非正治?且柔润之质,必不偏热,较之二冬、二母,名为滋阴,而群阴腻滞,阻塞隧道者,相去犹远。惟实火作咳,及肺痈成脓者,则紫菀虽能泄降,微嫌其近于辛温,不可重任,然借为向导,以捣穴犁庭,亦无不可。总之,肺金窒塞,无论为寒为火,皆有非此不开之势。" |
用药禁忌: |
有实热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款冬为使。恶天雄、瞿麦、雷丸、远志。畏茵陈蒿。" ②《唐本草》:"恶蒿本。" ③《本草正》:"劳伤肺肾、水亏金燥而咳喘者非所宜。" |
药理作用: |
①祛痰、镇咳作用 麻醉兔灌服煎剂1克/公斤,有显着祛痰作用(呼吸道分泌量测定法),作用可持续4小时以上,粗提取物口服对大鼠气管分泌物也有明显增加作用。对碘液注入猫右肋膜腔引起的咳嗽,灌服煎剂无效,但用氨水喷雾引起的小鼠咳嗽则有显着效果。 ②抗菌作用 体外试验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宋内氏)、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及霍乱弧菌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③抗癌作用 从紫菀中分离出的表无羁萜醇对艾氏腹水癌有一定抗癌作用。 |
化学成分: |
根含无羁萜醇、无羁萜、紫菀酮、紫菀皂甙、槲皮素,挥发油中含毛叶醇、乙酸毛叶酯、茴香醚、烃、脂肪酸、芳香族酸等。 |
附方: |
①治久咳不瘥:紫菀(去芦头)、款冬花各一两,百部半两。三物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生姜三片,乌梅一个,同煎汤调下,食后、欲卧各一服。(《本草图经》) ②治伤寒后肺痿劳嗽,唾脓血腥臭,连连不止,渐将羸瘦:紫菀一两,桔梗一两半(去芦头),天门冬一两(去心),贝母一两(煨令微黄),百合三分,知母三分,生干地黄一两半。上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圣惠方》紫菀散) ③治小儿咳逆上气,喉中有声,不通利:紫菀一两,杏仁(去皮尖)、细辛、款冬花各一分。上四味,捣罗为散,二三岁儿,每服半钱匕,米饮调下,日三,更量大小加减。(《圣济总录》紫菀散) ④治妊娠咳嗽不止,胎动不安:紫菀一两,桔梗半两,甘草、杏仁、桑白皮各二钱半,天门冬一两。上细切,每服三钱。竹茹一块,水煎,去滓,入蜜半匙,再煎二沸,温服。(《伤寒保命集》紫菀汤) ⑤治吐血、咯血、嗽血:真紫菀、茜根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樱桃子大,含化一丸,不以时。(《鸡峰普济方》紫菀丸) ⑥治妇人卒不得小便:紫菀末,井华水服三指撮。(《千金方》) ⑦肺伤咳嗽。用紫菀花五钱,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温服。一天服三次。 ⑧吐血咳嗽。用紫苑、五味子炒过,共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含化一丸。 ⑨产后下血。用紫菀末五撮,水冲服。 ⑩缠喉风痹。用紫菀根一条,洗净,放入喉部,有涎出,病即渐愈。 |
炮制: |
紫菀:捡去杂质,除去残茎,洗净,稍闷润,切成小段晒干。蜜紫菀:取紫菀段加炼蜜(和以适量开水)拌匀,稍闷润,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紫菀100斤,用炼蜜25斤) |
性状: |
干燥的根茎呈圆形的疙瘩头状,长约2~6厘米,径约1.5~3厘米,顶端有茎基及叶柄的残痕,底部常有一条未除净的母根,直径约3毫米,淡灰黄色,纤维性,质稍硬;疙瘩头下簇生许多须根,根长约5~14厘米,多编成辫状;表面紫红色或灰红色,有纵皱纹。质柔韧,不易折断,断面灰白色有紫边。微有香气,味甜微苦。以根长、色紫、质柔韧、去净茎苗者为佳。 |
生境分布: |
生于山地或河边草地。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等地。河北、安徽等地有栽培。主产河北、安徽等地。 |
原形态: |
多年生草本,高1~1.5米。根茎短,簇生多数细根,外皮灰褐色。茎直立,上部分枝,表面有沟槽。根生叶丛生,开花时脱落;叶片篦状长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20~40厘米,宽6~12厘米,先端钝,基部渐狭,延成长翼状的叶柄,边缘具锐齿,两面疏生小刚毛;茎生叶互生,几无柄,叶片狭长椭圆形或披针形,长18~35厘米,宽5~10厘米,先端锐尖,常带小尖头,中部以下渐狭缩成一狭长基部。头状花序多数,伞房状排列,直径2.5~3.5厘米,有长梗,梗上密被刚毛;总苞半球形,苞片3列,长圆状披针形,绿色微带紫;舌状花带蓝紫色,单性,花冠长15~18毫米,先端3浅裂,基部呈管状,花柱1枚,柱头2叉;管状花黄色,长约6毫米,先端5齿裂,雄蕊5,花药细长,聚合,包围花柱;子房下位,柱头2叉,瘦果扁平,一侧弯曲,长3毫米,被短毛;冠毛白色或淡褐色,较瘦果长3~4倍。花期8月。果期9~10月。 |
来源: |
为菊科植物紫菀的根及根茎。春、秋均可采挖,除去茎叶及泥土,晒干,或将须根编成小辫晒干,商品称为"辫紫菀"。 |
出处: |
《本经》 |
备注: |
紫菀除了上述一种外,在新疆地区以阿尔泰狗哇花的根入药(参见"阿尔泰紫菀"条);西藏地区以缘毛紫菀及重冠紫菀的根及根茎入药。在东北、华北、陕西、云南、四川、新疆等地,还以菊科橐吾属多种植物的根部作紫菀入药,商品统称"山紫菀"。其质硬而易断,气香而微辣。原植物主要为肾叶橐吾(参见"葫芦七"条)、西伯利亚橐吾、狭苞橐吾、四川橐吾(参见"南瓜七"条)、大叶橐吾、裂叶橐吾等。 |
“紫菀” 相关论述
【药用】本品为菊科紫菀的根及根茎。
【性味与归经】辛、苦,温。入肺经。
【功效】化痰止咳。
【临床应用】用于咳嗽气逆,咯痰不爽,肺虚久咳,痰中带血等症。
紫菀气温而不热,质润而不燥,故对咳嗽之症,不论外感或内伤,寒嗽或热咳,皆可配用,为化痰止咳要药。治咳嗽气逆、咯痰不爽,可与白前、桔梗、甘草等配伍;治肺虚久咳、痰中带血,常与款冬花、川贝、麦冬、阿胶等品同用。
【处方用名】紫菀、紫菀茸、紫菀头(洗净,晒干,切片用)、炙紫菀、蜜炙紫菀(蜜炙,润肺)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紫菀辛散苦泄,袪痰作用较强,而止咳的力量较弱。它性温而不燥烈,不论肺寒、肺热,只要是咳嗽有痰、咯吐不畅者,不论新病、久病,皆可配用。
【方剂举例】紫菀散《张氏医通》:紫菀、人参、麦冬、阿胶、川贝、茯苓、桔梗、五味子、炙草。治咳唾有血、虚劳肺萎。
(紫菀_图缺)
味苦、辛,温,无毒。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痿蹶,安五脏,疗咳唾脓血,止喘悸,五劳体虚,补不足,小儿惊痫。一名紫茜,一名青苑。生房陵山谷及真定、邯郸。二月、三月采根,阴干。款冬为之使,恶天雄、瞿麦、雷丸、远志,畏茵陈蒿。陶隐居云∶近道处处有,生布地,花亦紫,本有白毛,根甚柔细。有白者名白菀,不复用。唐本注云∶白菀即女菀也。疗体与紫菀同。无紫菀时亦用白菀。陶云不复用,或者未悉。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紫菀,臣,味苦,平。能治尸疰,补虚,下气及胸胁逆气,治百邪鬼魅,劳气虚热。日华子云∶调中及肺痿吐血,消痰止渴,润肌肤,添骨髓。形似重台,根作节,紫色,润软者佳。
图经曰∶紫菀,生房陵山谷及真定、邯郸,今耀、成、泗、寿、台、孟州,兴国军皆有之。
三月内布地生苗叶,其叶三、四相连,五月、六月内开黄、紫、白花,结黑子。本有白毛,根甚柔细。二月、三月内取根阴干用。又有一种白者名白菀。苏恭云∶白菀即女菀也。疗体并同,无紫菀时,亦可通用。女菀下自有条,今人亦稀用。《古今传信方》∶用之最要,近医疗久嗽不瘥,此方甚佳。紫菀去芦头、款冬花各一两,百部半两,三物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生姜三片,乌梅一个,同煎汤调下,食后、欲卧各一服。
唐本余∶治气喘,阴痿。雷公云∶凡使,先去髭,有白如练色者,号曰羊须草,自然不同。
采得后,去头土了,用东流水淘洗令净,用蜜浸一宿。至明于火上焙干用。凡修一两,用蜜二分。千金方∶治妇人卒不得小便。紫菀末,以井花水服三撮,便通。小便血,服五撮立止。斗门方治缠喉风,喉闭饮食不通欲死者。用返魂草根一茎,净洗纳入喉中,待取恶涎出即瘥,神效。更以马牙硝津咽之,即绝根本。一名紫菀,又南中呼为液牵牛是也。
衍义曰∶紫菀,用根。其根柔细,紫色,益肺气,《经》具言之。《唐本》注言无紫菀时,亦用白菀。白菀即女菀也。今本草无白菀之名,盖唐修本草时已删去。
(隰草)泻肺血热
紫菀(专入肺)。辛苦而温。色赤。虽入至高之脏。仍兼下降。故书载入肺金血分。(辛入肺。赤入血。)能治虚痨咳嗽惊悸吐衄诸血。又能通调水道。(苦可下降。)以治溺涩便血。用此上下皆宜。且此辛而不燥。润而不滞。(李士材比为金玉君子。非多用独用不能速效。)于肺实为有益。然疏泄性多。培养力少。与桑白皮杏仁同为一类。但桑白皮杏仁则泻肺经气分。此则专泻血经气分也。故肺虚干咳禁用。(干咳类多血虚。不宜再泻。)紫色润软者良。(人多以车前旋复花乱之。)其药虽分上中与下。然下疏泄尤甚。蜜炒用款冬为使。白者名女菀。入气分。大泄肺气。肘后方用此三分。铅丹一分。并酸浆服一刀圭。日进三服。至二十一日。能令面黑转白。过服不宜。去头须。蜜水炒用。款冬为使。恶天雄瞿麦 本远志。畏茵陈。
紫菀,味苦、辛,温,无毒。入手太阴,兼入足阳明。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疗咳唾脓血,止喘悸、五劳体虚,治久嗽。然亦只可为佐使,而不可单用以取效。
或问缪仲醇云∶观紫菀能开喉痹,取恶涎,则辛散之功烈矣。然而又云∶其性温,肺病咳逆喘嗽,皆阴虚肺热症也,不宜多用等语,似乎紫菀并不可以治嗽也。曰∶紫菀舍治嗽之外,原无多奇功。治缠喉风、喉闭者,正取其治肺经咳逆、阴虚肺热也,而仲醇以此相戒,何哉。夫喉闭,未有非下寒上热之症也。紫菀性温,而又兼辛散,从其火热之性而解之,乃从治之法,治之最巧者也。仲醇最讲阴虚火动之旨,何独于紫菀而昧之,此铎所不解也。
或谓紫菀治肺之热,而性温而辛散,从火热之性而解之是矣。然而肺经最恶热,以热攻热,必伤肺矣。吾恐邪去而肺伤也。曰∶久嗽则肺必寒,以温治寒,则肺且受益,何伤之有。
白者名女菀
苦辛微温,无毒。或酒洗,或蜜水炒用。
《本经》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痿 、安五脏。女菀治风寒洗洗,霍乱泄利,肠鸣上下无常处,惊痫,寒热百病。
发明紫菀,肺经血分之药。《本经》止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取性疏利肺经血气也。去蛊毒痿 者,以其辛苦微温,能散结降气,蛊毒自不能留。痿 由肺热叶焦,紫菀专通肺气,使热从溲便去耳。《别录》疗咳唾脓血。《大明》消痰止渴,皆滋肺经血气之效。
《金匮》泽漆汤用以治咳而脉沉者,咳属肺;脉沉则血分之病也。亦治下痢肺痛,与紫参同功。其性辛而不燥,润而不寒,补而不滞,善调五劳体虚,止咳定喘,疗惊悸,吐衄诸血。又能通调水道,故溺涩便血单服一两即效。然大泄肺气,阴虚肺热干咳禁用,以其性专温散而无培养之力也。白者曰女菀,大泄肺气。《本经》主风寒洗洗,霍乱泄利,肠鸣上下无常处,惊痫寒热百病,一皆气分受伤之病。《肘后方》治人面黑令白,方用女菀三分,铅丹一分为末,醋浆服一刀圭,日进三服,十日大便黑,二十一日面白,便止。过用则太白矣。
《千金方》用酒服,男十日,女二十日,黑色皆从大便去。三十岁后不可服,以肺气渐减,不可复泄也。
此数药者.与寒滑之天麦二冬栝蒌仁天花粉知母诸品.时师皆执为治嗽通用之剂.竟不分表里虚实之殊.往往误人于死.经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又曰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则传以与之.是非独在肺矣.咳即嗽也.然嗽有内外之殊.故自表而入者.六淫邪气.先客于肺为外感.宜从前药辛温以散之所谓从表而入者必令从表而出最忌苦寒敛涩之剂.致邪气留连不去.久必变生他症是犹闭户驱盗也至自里而见者.七情劳欲.脏腑虚损.为内伤.有因嗽而成痨者.有因痨而致嗽者.其原有四一左肾精伤水亏致火铄金而嗽者则宜甘平静剂以润之一已土中虚不能生金夹痰而嗽者则宜辛甘温剂以养之一心肺胃三经火郁而嗽者则宜苦甘凉剂以清之一命门火衰元气素虚肺金寡卫而得者则宜甘热温剂以补之所谓从内而得者虽必传于外而非可以外治也最忌前药辛散苦寒之品.泄阳降阴.招致外邪是犹启户揖盗也又有初属外感.
因错治而内外俱伤者.则当补散兼行.以扶中为主.若专于驱散.腠理开泄.转成汗脱.益觉增剧耳.又有老人痰嗽元气既虚.法难消伐.亦必温养为主.或兼治标.势难全愈.但无至困殆则得耳.大抵六脉浮缓或兼洪滑.形色如常.饮食不减者可治.若脉弦数细疾.肌肉渐削.便泄食少.卧难着枕.喘息日增者.计期必死治病本难而治嗽尤难得其窜者十可愈半.百合乃平润之品.亦无甚功.特伴食中书耳.桔梗性平质轻.载药上升.乃舟楫之用也.
气温.味苦.无毒.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痿 安五脏.(蜜蒸)
紫菀气温.禀天春升之木气.入手厥阴心包络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升味降.阴也.心为君火.火刑肺金则咳逆上气矣.紫菀入心.味苦清火.所以主之也.心包络手厥阴脉.起于胸中.手厥阴之筋.其支者入腋散胸中.厥阴主散寒热结气者.厥阴有或寒或热之气结也.结而不散.厥阴病矣.紫菀气温.可以散寒.味苦可以散热也.蛊毒者.湿热之毒.化虫成蛊也.味苦无毒.泄而杀虫.所以主之也.痿 者.肺受湿热熏蒸.不能行清肃之令.心气热下脉厥而上.上实下虚.枢折挈胫纵不任地.而生痿 也.味苦入心.清热降气.故主痿 也.心为君.主十二官之宰.五脏之主也.味苦益心.心安则五脏皆安也.
【制方】
紫菀五钱煎.治肺伤咳嗽.紫菀、款冬各一两.百部五钱末.姜、乌梅煎汤.调服三钱.治久咳嗽.同杏仁等分蜜丸.五味汤化服.治小儿咳嗽.同五味丸含化.治吐血痰咳.为末水服三撮.治女人卒不小便.及小便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