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

( xiaoke )

别名: 糖尿病

中医

简介:
以口渴多饮,多食而瘦,尿多而甜为主要表现的脾系疾病。口渴引饮为上消;善食易饥为中消;饮一漫一为下消,统称消渴三消)。
病机:
消渴是因恣食肥甘,或情志过极、房事不节、热病之后等,郁热内蕴,气化失常,津液精微不能正常输布而下泄,阴虚燥热
类证:
1.廮气:多食善饥形体消瘦,烦躁易怒,畏热多汗心悸脉数为主症,可见眼突、颈部肿大等。一般无多饮、多尿及尿甜,尿糖阴性,血糖不高,t3、t4、ft3、ft4增高等。
2.尿崩:以尿多如崩,尿清如水,烦渴多饮为主症。尿糖阴性,血糖正常,尿比重低,禁水试验、禁水一加压素试验、高渗盐水试验、放射免疫法测加压素等可诊断。
3.食亦:以发作性多食为主症,无多饮、多尿、体重减轻:胃肠道检查无病灶发现,尿糖阴性,血糖正常。
治疗:
1.肺燥津亏证: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多食易饥,小便量多,舌质红,苔薄黄,脉数。清肺润燥、生津止渴。消渴方加葛根、麦冬等。
2.胃热津伤证,消谷善饥,口渴多饮,形体消瘦,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有力。清胃泄热、滋阴生津。玉女煎黄连山栀等,或滋膵饮知母黄芩葛根荸荠等。
3.肾阴虚证:尿频量多,混如脂膏,或尿甜,头晕目眩,耳鸣,腰膝酸软,口干唇燥,多梦遗精,舌红少苔,脉沉细数。滋补肾阴。六味地黄丸合生脉散天花粉等。
4.阴阳虚证小便频数,甚则饮一溲一,混浊如膏。面色黧黑耳轮焦干,腰膝酸软,形寒畏冷,五心烦热阳萎不举,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滋阴补阳。金匮肾气丸覆盆子、桑螵峭、金樱子等。

“消渴” 相关论述

消渴病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复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原因所导致的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典型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消渴病是一种发病率高、病程长、并发症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病证,近年来发病率更有增高的趋势。中医药在改善症状、防治并发症等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
在世界医学史中,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最早,且论述甚详。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根据病机及症状的不同,《内经》还有消瘅膈消肺消、消中等名称的记载。
内经》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而内热是其主要病机。《金匮要略》立专篇讨论,·并最早提出治疗方药。《诸病源候论·消渴候》论述其并发症说:“其病变多发痈疽。”《外台秘要消中消暑肾消》引《古今录验》说:“渴而饮水多,小便数,……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又说:“每发即小便至甜”;“焦枯消瘦”,对消渴的临床特点作了明确的论述。刘河间对其并发症作了进一步论述,《宣明论方·消渴总论》说:消渴一证“可变为雀目内障”,《儒门事亲·三消论》说:“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痤疠之类”,“或蒸热虚汗,肺痿劳嗽”。《证治准绳·消瘅》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对三消的临床分类作了规范,“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谓肾消)”。明清及其之后,对消渴的治疗原则及方药,有了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
本节之消渴病与西医学的糖尿病基本一致。西医学的尿崩症,因具有多尿、烦渴的临床特点,与消渴病有某些相似之处,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禀赋不足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即已认识到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内在因素。《灵枢·五变》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其中尤以阴虚体质最易罹患。
2.饮食失节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发为消渴。《素问·奇病论》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3.情志失调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等,以致郁久化火,火热内燔,消灼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正如《临证指南医案·三消》说:“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
4.劳欲过度房室不节,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则火因水竭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终致肾虚肺燥胃热俱现,发为消渴。如《外台秘要·消渴消中》说:“房劳过度,致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
消渴病的病机主要在于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三脏之中,虽可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响。
肺主气为水之上源,敷布津液。肺受燥热所伤,则津液不能敷布而直趋下行。随小便排出体外,故小便频数量多;肺不布津则口渴多饮。正如《医学纲目·消瘅门》说:“盖肺藏气,肺无病则气能管摄津液精微,而津液精微者收养筋骨血脉,余者为溲。肺病津液无气管摄,而精微者亦随溲下。”
胃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脾胃受燥热所伤,胃火炽盛,脾阴不足,则口渴多饮,多食善饥脾气虚不能转输水谷精微,则水谷精微下流注入小便,故小便味甘;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肉,故形体日渐消瘦。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阴元阳。肾阴亏虚则虚火内生,上燔心肺则烦渴多饮,中灼脾胃则胃热消谷,肾失濡养,开阖固摄失权,则水谷精微直趋下泄,随小便而排出体外,故尿多味甜。
消渴病虽有在肺、胃、肾的不同,但常常互相影响,如肺燥津伤,津液失于敷布,则脾胃不得濡养,肾精不得滋助;脾胃燥热偏盛,上可灼伤肺津,下可耗伤肾阴;肾阴不足阴虚火旺,亦可上灼肺胃,终至肺燥胃热肾虚,故“三多”之证常可相互并见。
消渴病日久,则易发生以下两种病变:一是阴损及阳阴阳俱虚。消渴虽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但由于阴阳互根阳生阴长,若病程日久,阴损及阳,则致阴阳俱虚。其中以肾阳虚脾阳虚较为多见。二是病久人络,血脉瘀滞。消渴病是一种病及多个脏腑疾病,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且阴虚内热,耗伤津液,亦使血行不畅而致血脉瘀滞。血瘀是消渴病的重要病机之一,且消渴病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也与血瘀密切有关。
【临床表现】
消渴病起病缓慢,病程漫长。本病以多尿、多饮、多食、倦怠乏力,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其证候特征。但患者“三多”症状的显著程度有较大的差别。消渴病的多尿,表现为排尿次数增多,尿量增加。有的患者是因夜尿增多而发现本病。与多尿同时出现的是多饮,喝水量及次数明显增多。多食易饥,食量超出常人,但患者常感疲乏无力,日久则形体消瘦。但现代的消渴病患者,有的则在较长时间内表现为形体肥胖
【诊断】
1.凡以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临床特征者,即可诊断为消渴病。本病多发于中年以后,以及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博之人。若有青少年期即罹患本病者,一般病情较重。
2.初起可“三多”症状不著,病久常并发眩晕肺痨胸痹心痛中风雀目等。严重者可见烦渴、头痛呕吐腹痛、呼吸短促,甚或昏迷厥脱危象。由于本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消渴病的家族史可供诊断参考。
3.查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和尿糖,尿比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有助于确定诊断。必要时查尿酮体,血尿素氮,肌酐,二氧化碳结合力及血钾、钠、钙、氯化物等。
【鉴别诊断】
1.口渴症口渴症是指口渴饮水的一个临床症状,可出现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尤以外感热病为多见。但这类口渴各随其所患病证的不同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不伴多食、多尿、尿甜、瘦削等消渴的特点。
2.瘿病瘿病中气郁化火、阴虚火旺的类型,以情绪激动,多食易饥,形体日渐消瘦,心悸,眼突,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为特征。其中的多食易饥、消瘦,类似消渴病的中消,但眼球突出,颈前生长瘿肿则与消渴病有别,且无消渴病的多饮、多尿、尿甜等症。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病位消渴病的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存在,但根据其表现程度的轻重不同,而有上、中、下三消之分,及肺燥、胃热肾虚之别。通常把以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上消;以胃热为主,多食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中消;以肾虚为主,多尿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下消
2.辨标本本病以阴虚为主,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常因病程长短及病情轻重的不同,而阴虚燥热之表现各有侧重。一般初病多以燥热为主,病程较长者则阴虚燥热互见,日久则以阴虚为主。进而由于阴损及阳,可见气阴两虚,并可导致阴阳俱虚之证。
3.辨本证与并发症多饮、多食、多尿和乏力、消瘦为消渴病本证的基本临床表现,而易发生诸多并发症为本病的另一特点。本证与并发症的关系,一般以本证为主,并发症为次。多数患者,先见本证,随病情的发展而出现并发症。但亦有少数患者与此相反,如少数中老年患者,“三多”及消瘦的本证不明显,常因痈疽、眼疾、心脑病症等为线索,最后确诊为本病。
治疗原则
本病的基本病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故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本病的治疗大法。
医学心悟三消》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可谓深得治疗消渴之要旨。
由于本病常发生血脉瘀滞及阴损及阳的病变,以及易并发痈疽、眼疾、劳嗽等症,故还应针对具体病情,及时合理地选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益气滋补肾阴温补肾阳等治法。
分证论治
上消
·肺热津伤
症状: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消渴方。
方中重用天花粉以生津清热,佐黄连清热降火,生地黄、藕汁等养阴增液,尚可酌加葛根麦冬以加强生津止渴的作用。若烦渴不止,小便频数,而脉数乏力者,为肺热津亏,气两伤,可选用玉泉丸二冬汤玉泉丸中,以人参黄芪茯苓益气天花粉葛根麦冬乌梅甘草等清热生津止渴。二冬汤中,重用人参益气生津天冬麦冬天花粉黄芩知母清热生津止渴。二方同中有异,前者益气作用较强,而后者清热作用较强,可根据临床需要加以选用。
中消
·胃热炽盛
症状: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方药:玉女煎
方中以生石膏、知母清肺胃之热,生地黄麦冬滋肺胃之川牛膝活血化瘀,引热下行。可加黄连栀子清热泻火。大便秘结不行,可用增液承气汤润燥通腑、“增水行舟”,待大便通后,再转上方治疗。本证亦可选用白虎加人参汤。方中以生石膏、知母清肺胃、除烦热人参益气扶正,甘草、梗米益胃护津,共奏益气养胃、清热生津之效。
对于病程较久,以及过用寒凉而致脾胃气虚,表现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而于,脉弱者,治宜健脾益气、生津止渴,可用七味白术散。方中用四君子汤健脾益气木香藿香醒脾行气散津,葛根升清生津止渴。《医宗金鉴》等书将本方列为治消渴病的常用方之一。
下消
·肾阴亏虚
症状: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补肾润燥止渴。·
方药:六味地黄丸
方中以熟地滋肾填精为主药;山萸肉固肾益精,山药滋补脾阴固摄精微,该二药在治疗时用量可稍大;茯苓健脾渗湿泽泻丹皮清泄肝肾火热,共奏滋阴补肾,补而不腻之效。
阴虚火旺烦躁五心烦热盗汗失眠者,可加知母、黄柏滋泻火。尿量多而混浊者,加益智仁桑螵蛸五味子等益肾缩泉。气阴两虚而伴困倦,气短乏力,舌质淡红者,可加党参黄芪黄精补益正气
·阴阳两虚
症状: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阳痿月经不调舌苔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阳滋补肾固摄
方药:金匮肾气丸
方中以六味地黄丸滋补肾,并用附子肉桂温补肾阳。本方以温阳药和滋阴药并用,正如《景岳全书·新方八略》所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则阴得阳长,而泉源不竭。”而《医贯·消渴论》更对本方在消渴病中的应用作了较详细的阐述:“盖因命门火衰,不能蒸腐水谷,水谷之气,不能熏蒸上润乎肺,如釜底无薪,锅盖干燥,故渴。至于肺亦无所禀,不能四布水津,并行五经,其所饮之水,未经火化,直人膀胱,正谓饮一升溲一升,饮一斗溲一斗,试尝其味,甘而不咸可知矣。故用附子肉桂之辛热,壮其少火,灶底加薪,枯笼蒸溽,稿禾得雨,生意维新。”
消渴而症见阳虚畏寒的患者,可酌加鹿茸粉0.5g,以启动元阳,助全身阳气气化。本证见阴阳气血俱虚者,则可选用鹿茸丸温肾滋阴,补益气血。上述两方均可酌加覆盆子桑螵蛸金樱子等以补肾固摄
消渴多伴有瘀血的病变,故对于上述各种证型,尤其是对于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结或代,及兼见其他血证候者,均可酌加活血化瘀的方药。如丹参川芎郁金红花山楂等,或配用降糖活血方。方中用丹参川芎益母草活血化瘀,当归、赤白芍养血活血,木香行气导滞,葛根生津止渴。
消渴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应在治疗本病的同时,积极治疗并发症。白内障、雀盲耳聋,主要病机为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承耳目所致,宜滋补肝肾,益精补血,可用杞菊地黄,丸或明目地黄丸。对于并发痈疽者,则治宜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用五味消毒饮。在痈疽的恢复阶段,则治疗上要重视托毒生肌。并发肺痨水肿中风者,则可参考有关章节辨证论治
【转归预后】
消渴病常病及多个脏腑,病变影响广泛,未及时医治以及病情严重的患者,常可并发多种病证,如肺失滋养,日久可并发肺痨肾阴亏损,肝失濡养,肝肾精血不能上承于耳目,则可并发白内障、雀目耳聋燥热内结,营被灼,脉络瘀阻,蕴毒成脓,则发为痈疽阴虚燥热,炼液成痰,以及血脉瘀滞,痰瘀阻络,蒙蔽心窍,则发为中风偏瘫;阴损及阳,脾肾衰败,水湿潴留,泛滥肌肤,则发为水肿。综观消渴病的自然发病过程,常以阴虚燥热为始,病程日久,可导致阴损及阳,血行瘀滞,而形成阴阳两虚,或以阳虚为主,并伴血脉瘀阻的重证,且常出现各种严重的并发症。
消渴病是现代社会中发病率甚高的一种疾病,尤以中老年发病较多。“三多”和消瘦的程度,是判断病情轻重的重要标志。早期发现、坚持长期治疗、生活规律、饮食控制的患者,其预后较好。儿童患本病者,大多病情较重。并发症是影响病情、损伤患者劳动力和危及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故应十分注意及早防治各种并发症。
【预防与调摄】
本病除药物治疗外,注意生活调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儒门事亲三消之说当从火断》说:“不减滋味,不戒嗜欲,不节喜怒,病已而复作。能从此三者,消渴亦不足忧矣。”其中,尤其是节制饮食,具有基础治疗的重要作用。在保证机体合理需要的情况下,应限制粮食、油脂的摄人,忌食糖类,饮食宜以适量米、麦、杂粮,配以蔬菜、豆类、瘦肉、鸡蛋等,定时定量进餐。戒烟酒、浓茶及咖啡等。保持情志平和,制订并实施有规律的生活起居制度。
【结语】
消渴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为临床特征的一种慢性内伤疾病。前三个症状,也是作为上消中消下消临床分类的侧重症状。其病位主要与肺、胃(脾)、肾有关,尤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在治疗上,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基本治则,对上、中、下消有侧重润肺、;养胃(脾)、益肾之别。但上中下三消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其病机性质是—致的,正如《圣济总录消渴门》所说:“原其本贝卜,推其标有三。”由于消渴发生血脉瘀滞、阴损及阳的病变,及发生多种并发症,故应注意及时发现、诊断和治疗。
【文献摘要】
素问·通评虚实论》:“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灵枢·五变》:“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景岳全书·三消干渴》:“凡治消之法,最当先辨虚实,若察其脉证,果为实火致耗津液者,但去其火则津液自生,而消渴自止。若由真水不足,则悉属阴虚,无论上、中、下,急宜治肾,必使阴气渐充,精血渐复,则病必自愈。若但知清火,则无以生,而日渐清败,益以困矣。”
医学心悟·三消》:“三消之症,皆燥热结聚也。大法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二冬汤主之;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生地八物汤主之;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地黄汤生脉散并主之。夫上消清胃者,使胃火不得伤肺也;中消滋肾者,使相火不得攻胃也;下消清肺者,滋上源以生水也。三消之法,不必专执本经,而滋其化源,则病易痊矣。”
临证指南医案·三消》:“如病在中上者,膈膜之地,而成燎原之场,即用景岳之玉女煎,六味之加二冬、龟甲旱莲,一以清阳明之热,以滋少阴;一以救心肺之,而下顾真液。如元阳变动而为消烁者,即用河间之甘露饮,生津清热,润燥养阴,甘缓和胃是也。至于壮水以制阳光,则有六味补三阴,而加车前牛膝导引肝肾。斟酌变通,斯诚善矣。”
【现代研究】
·糖尿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研究;
1.病因病机的研究近年来,对糖尿病发病原因的看法较为一致,认为主要有过食肥甘、五志过极、房室不节、热病火燥及先天禀赋不足几个方面。对病机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①阴虚燥热学说:认为其本在阴虚燥热为标;②气虚学说:认为关键在于肺脾气虚,重点在于脾气虚;③气阴两虚学说:目前最具有代表性,认为本病发病机理为燥热伤阴,阴损气耗,致气阴两虚;④瘀血学说:此说经祝氏提出,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许多人通过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后认为,瘀血为贯穿糖尿病发病始终的重要病机;⑤肝郁肝火学说。以卜几种学说,在糖尿病发病中均可存在,分之各有局限,合之则较为完善。西苑医院程氏等认为,糖尿病患者常因情绪紧张而加重病情,患者发生酸中毒昏迷常与情绪障碍有关。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凋畅,水津输布正常;如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水津输布失常,如在此基础上,或五志过极,或肝郁化火,则上损肺津,中伤胃液,下耗肾水,可发为消渴。故认为,肝气郁结消渴的主要病机之一,治当重视疏肝解郁、调畅气机[江苏中医1997;(9):35l黄氏等认为,肾主蒸腾,肾阳在人体水津代谢中起主导作用,肾阳虚可见于消渴病的任何阶段,肾阳虚在消渴病发病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临床治疗时应随时注意保护肾阳,即使虚热盛明显,在滋阴清热时,也应稍佐以温补肾阳之晶[中医研究1997;(5):8]。雷氏认为,消渴病的病机不是以肾虚为本,而是以胃热为本;不是燥热为标,而是以气虚和阴伤为标。胃热是因,气虚和阴伤是果,不论任何原因引起的消渴病,必经过胃热这个关键环节,胃热是消渴病的根本所在,治疗消渴病,不外清胃热、益脾气、养阴津三者,其中清胃热是关键环节ij匕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6):10]。
2.辨证分型的研究有根据气血阴阳辨证分型者,有根据寒热虚实分型者,也有根据脏腑三焦辨证分型者。对糖尿病的辨证分型虽然种类较多,但目前采用最多的是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治疗消渴病(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所制定的分型标准,即分为虚热盛证、气虚证阴阳虚证血瘀气滞证四型。
3.糖尿病证候客观化的研究在研究糖尿病的辨证分型时,不少单位研究了“证”与客观指标间的相互关系,认为糖尿病不同证型与病程、血糖、胰岛素、胰升血糖素、环核苷酸、血浆皮质醇、性激素水平、血脂、血小板、糖化血红蛋白、尿17羟、尿17酮、尿3-甲羟基苦杏仁酸(vma)、血液流变学、甲皱微循环、凝血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并着重研究了糖尿病瘀证的证候实质。对血瘀证实质的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①某些器官的大体观察;②有关凝血机制指标的观察;③血液流变学变化;④微循环改变。以上研究初步显示,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中医对糖尿病的不同辨证分型是有一定物质基础的。
·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
1.辨证治疗糖尿病祝氏等通过上千例病人的观察,将糖尿病总结为七型进行治疗:①阴虚型:滋阴生津兼活血,用沙参麦冬栀子当归、生熟地丹参等;②阴虚火旺型:滋阴降火兼活血,上方酌加知母黄柏黄芩等;③气阴两虚型:益气养阴活血,用黄芪玄参丹参山药党参麦冬、生熟地五味子茯苓等;④气虚火旺型:益气养阴降火,兼以活血,上方酌加知母黄柏黄芩龙胆草等;⑤阴阳两虚型:温阳育,配以活血,用桂枝山药山萸肉丹皮泽泻、生熟地、制附片茯苓葛根等;⑥阴阳虚火旺型:温阳育降火,兼以活血,用上方加知母黄柏;⑦瘀血型:活血行气为主,兼以治本。用木香当归川芎益母草丹参赤芍葛根、生熟地等[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6):5l蓝氏主张以脾虚为主根据不同情况辨证分型,治疗亦以健脾为主,用治消六味汤加减进行治疗[陕西中医1987;(10):454)。程氏将本病分为:①脾虚肺胃蕴热型,治以清热泻火,健脾运津;②脾虚气虚型,治以健脾培本,益气生津;③脾肾两虚型,治以健脾补肾;④脾虚瘀滞型,治以活血化瘀,健脾除滞[江苏中医1981;(2):5l潘氏将糖尿病分为胃热伤阴肾气虚损两大类型,分别用麦门冬汤八味肾气丸加减治疗[中医杂志1986;(6):10]。蒋氏将本病分为7个证型进行治疗:气阴两虚型用黄芪汤,湿热气阻型用甘露消毒丹阳虚不固型用肾气丸阴虚失敛型用六味地黄丸合五子衍宗丸,肝郁阴虚型用丹栀逍遥散燥热阴虚型用六味地黄汤合白虎承气汤三消甘露饮白虎汤加减[中西医结合研究资料1981;(20):28l李氏认为本病以亏热灼为主,故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新中医1981;(11):24)。高氏以生津润燥清热为治则,均获较满意的近期疗效[天津医药1978;(5):233l师氏等运用自拟基本方(黄芪丹参葛根山药天花粉知母麦冬北沙参石韦牡蛎玉竹)加味治疗糖尿病170例,按辨证分型为阴虚燥热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阴虚燥热加生石膏、·生熟地元参肝肾阴虚山萸肉熟地白芍阴阳两虚加红参、生熟地肉苁蓉。治疗后有90例(53%)近期治愈,有效72例(42%),无效8例(4.5%)[甘肃中医1996~(2):15]。邹氏等以参丽降糖口服液(党参麦冬五味子、生地)治疗糖尿病64例,显效36例(56.25%),有效18例,总有效率为94%[四川中医1999;(9):2q)。杨氏等以益气养阴活血法(黄芪五味子知母黄连玉竹白术麦冬、枸杞、山药丹参葛根)辨证加味治疗Ⅱ型糖尿病35例,显效11例(31.4%),有效19例,总有效率为85.7%[四川中医1999;(8):40l陈氏以疏肝滋阴煎(柴胡白芍山药熟地、生地、玄参丹皮山萸肉葛根黄芪龙骨牡蛎苍术)加味,治疗Ⅱ型糖尿病64例,结果临床缓解18例(28.13%),显效27例(42.19%),有效9例(14.06%),无效10例,总有效率84.38%[四川中医1999;(3):16)信姬氏以降糖丹(生地、熟地麦冬石斛天花粉鬼箭羽丹参黄芪山药苍术知母黄柏)加味治疗Ⅱ型糖尿病50例,总有效率为94%[四川中医1999;(3):25)。游氏等以疏肝活血方(柴胡白芍、川栋子、蒺藜淮山茯苓玄参葛根麦芽丹参益母草地龙)治疗Ⅱ型糖尿病72例,显效46例(63.89%),有效20例(27,78%),总有效率为91。67%[湖南中医药导报1999;(4):16l丁氏以花芪参汤(天花粉红花银花黄芪丹参太子参沙参玄参知母石斛仙灵脾玉米须益母草)加味治疗Ⅱ型糖尿病36例,总有效率为97.2%[湖南中医药导报1999;(4):28)。李氏等以降糖康复方(黄芪黄精丹参山药玄参、生山楂花粉鸡内金黄连大黄)辨证加味治疗糖尿病51例,总有效率为94.1%[实用中医药杂志1999;(10):8]
2.专方治疗糖尿病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在寻求既符合中医理论,又具有较好降糖作用的专方专药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熊氏等以加味桃核承气汤(片)治疗糖尿病,用药后血糖、血脂均明显下降,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改善[新中医1988;(4):53;(7):51l田氏等用抑糖汤治疗215例糖尿病患者,总有效率为70%[吉林中医药1983;(5):x]。程氏等用消渴平片(黄芪人参葛根花粉知母天冬丹参五味子等)治疗333例糖尿病患者,有效率达81.08%[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5;(3):7l李氏等用降糖丸红参茯苓白术黄芪葛根黄精大黄黄连五味子等)治疗20例糖尿病患者,对血糖、尿糖有明显降低作用[中医杂志1983;(10):30l王氏用甘芍降糖片治疗214例,总有效率为了8。8%[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10):503)信吴氏等用滋肾蓉精丸黄精肉苁蓉何首乌山药金樱子五味子等)治疗130例,总有效率为87.6%[湖南中医杂志1987;(6):8)信另外,应用古方六味地黄丸八味地黄丸八仙长寿丸玉液汤等方,以及一些研究者新拟订的降糖方进行观察,亦有较好的效果。近年来,有许多单位用专方专药治疗消渴病,疗效较好。如:窦氏等以固本消渴方(薏苡仁山药人参黑大豆小麦麸皮、木耳胡桃仁麦冬、:五味子绿豆)并配合糖尿病饮食,治疗Ⅱ型糖尿病332例,取得较好疗效[中国乡村医生1998;(7):43l张氏等采用金鳝冲剂(鳝鱼郁金紫菀等组成)并加服优降糖结果发现,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均明显降低,两组血糖值下降无显著性差异(p>0,05)。然而,治疗组患者餐后2h血糖由治疗前的19.20土6.10mmol/l降至10.10±3.90mmol/l,对照组患者的餐后2h血糖则由21,30±7.60mmol/l降为14.80±6.50mmol/l。治疗组的餐后2h血糖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患者多数症状明显改善,也无肝肾功能损害或其它不良反应[贵阳医学院学报1997;(1):53)。
3.单味药治疗糖尿病国外文献报道苦瓜能提高糖耐量,降低血糖,国内张氏用苦瓜粗提取物对61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有效率为70,5%[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2;(2):56)。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用亚腰葫芦治疗26例[中华内科杂志1977;(3):136)。广西医学院用番石榴片治疗166例[新医药学杂志1978;(4):34):倪氏等用黄连素治疗60例糖尿病患者,均获较好疗效[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12):711l.
4.对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黄氏等应用自拟消渴痛汤(黄芪鸡血藤生地黄牛膝川芎赤芍地龙山萸肉当归桃仁三七桂枝)加减治疗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病变26例,并与西药对照组10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消渴痛汤治疗总有效率为92.3%,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对本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新中医1996;(12):21]。郭氏等以补阳还五汤化裁(黄芪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地龙山萸肉鸡血藤丹参玄参葛根)加味治疗糖尿病多发性神经炎13例,四肢麻木、身体疼痛等症状消失者7例,减轻者3例,无效者3例[四川中医1998;(8):19]。毕氏等以中药为主,治疗组加益气化瘀汤(黄芪丹参、生地、龟板牛膝赤芍当归山萸肉川芎甘草三七)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24例,网膜水肿茯苓;口渴难解加沙参、麦冬;渗出多加昆布山楂;神疲乏力,气短多汗白术山药,结果显效17例(70.8%),有效6例,总有效率95.8%,效果优于对照组[四川中医1997;(11):51]。

平按:此篇见《素问》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十一第六。

黄帝曰:有病口甘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于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清气,液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羹之所致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满,故其气上溢转①,转为消渴。治之以陈气
五气五谷之气。液在脾者,五谷液也。肥羹令人热中,故脾行涎液,出廉泉,入口中,名曰脾瘅。内热气溢,转为消渴,以为汤饮之,可以除陈气也。
平按:《素问》“名为何”作“病名为何”,《甲乙》作“病名曰何”。“清气”《素问》作“精气”,《甲乙》作“津液”。“液在脾”《素问》、《甲乙》作“津液在脾”。“此肥羹之所致也”《素问》、《甲乙》“羹”作“美”,“致”作“发”,新校正云:“《太素》发作致。”《素问》“而多”下有“肥也”二字。《素问》、《甲乙》“满”上有“中”字;“转”字不重。“消渴”《甲乙》作“消瘅”,注云:“《素问》作消渴。”《素问》、《甲乙》“”字不重。
①“转”,人卫本注曰:据杨注疑衍。《素问·奇病论》及《甲乙》卷十一第六均无此字。

师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下之不肯止。
寸口脉浮而迟,浮则为虚,迟则为劳。虚则卫气不足,迟则荣气竭。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为气,数则消谷而紧(《要略》紧作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则紧(《要略》作坚)。紧数相搏,则为消渴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师曰:热在(一作结)下焦溺血,亦令人淋闭不通。
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少腹弦急,痛引脐中
寸口脉细而数,数则为热,细则为寒,数为强吐。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则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则数。少阴脉数,妇人则阴中生疮,男子则气淋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

(脉证九条 方六首)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下之不肯止。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
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为消谷而大坚(一作紧)。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方见脚气中)。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方见上)。
渴欲饮水,水人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方见上)。
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
右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
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栝蒌瞿麦丸
蒌根二两 茯苓三两 薯蓣三两 附子一枚(炮) 瞿麦一两
五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
蒲灰散
蒲灰七分 滑石三分
右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滑石白鱼散
滑石二分 乱发二分(烧) 白鱼二分
右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茯苓戎盐汤
茯苓半斤 白术二两 戎盐弹丸大一枚
右三味。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人参汤主之(方见中暍中)。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 茯苓阿胶滑石泽泻各一两
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昧,取二升,去滓,内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病源夫消渴者。渴而不小便是也。由少服五石诸丸散久经年。石势结于肾中。使人下焦虚热。及至年衰血气减少。不能制于石。石势独盛。则肾为之燥。故引水而不小便也。其病变者。多发痈疽。此坐热气留于经络经络不利。血气壅涩。故成脓也。诊其脉数大者生。细小浮者死。又沉小者生。实牢大者死。有病口甘者名为何。何以得之。此五气之溢也。
名曰脾瘅。夫五味入于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溢在于脾。令人口甘。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肥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为消渴也。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中疼热。饥不欲食。甚者则欲吐下之不肯止。养生法云∶人睡卧勿张口。
久成消渴失血也。赤松子云∶卧闭目不息十二通。治饮食不消。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
补养宣导。今附于后。法云∶解衣 卧。伸腰 少腹。五息止。引肾。去消渴。利阴阳。解衣者使无挂碍。 卧者无外想。使气易行。伸腰者使肾无逼蹙。 者大努。使气满少腹者。
摄腹牵气。使五息即止之。引肾者引水来咽喉。润上部。去消渴枯槁病。利阴阳者。饶气力也。(出第五卷通按后条古人喜石宜消渴今服石者少何有此症缘酒多令中 三焦脏腑燥亦致消渴不必皆由服石也。但治法颇同)千金论曰∶夫消渴者。凡积久饮酒。无有不成消渴病者。然则大寒凝海而酒不冻。明其酒性酷热。物无以加。脯炙盐咸。此味酒客多嗜。不离其口。三觞之后。制不由己。饮啖无度。咀嚼 酱。不择酸咸。年长夜。酣典不懈。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木石犹且焦枯。在人何能不渴。疗之愈否。属在病者。若能如方节慎。
旬月而瘳。不自爱惜。死不旋踵。方书医药。实多有效。其如不慎者何。其所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他。不知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深思慎之。凡消渴之人。愈与未愈。常须虑患大。何者。消渴之人。必于大骨节间。忽发痈疽而卒。所以戒在大也。当预备药以防之。宜服麦门冬丸。除肠胃热。实兼消渴方。
麦门冬(八分去心) 茯苓(八分坚白者) 黄连(八分) 石膏(八分碎) 葳蕤(八分) 人参(六分) 龙胆(六分) 黄芩(六分) 升麻(四分) 栝蒌(十分) 枳实(五分炙)生姜屑(十分) 地骨皮(六分) 茅根(切一升) 粟米三合
上十五味以水六升。煮茅根粟米令烂。余十三味捣末。蜜和丸如梧子。以前茅根粟米汁作饮。服十丸。日二。若渴则与此饮至足。大麻亦得。忌猪肉酢物。
又栝蒌汤方
栝蒌(五两切) 麦门冬(汁三升) 生姜(五两切) 茅根(切三升) 芦根(切二升)
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忌如药法。
又胃腑实热。引饮常渴。茯苓汤。泄热止渴方。
茯苓(五两一作茯神) 栝蒌(五两) 知母(四两) 小麦(二升) 麦门冬(五两去心)大枣(二十枚去核) 生地黄(六两) 葳蕤(四两) 淡竹叶(三升)
上九味切。以水三斗。先煮小麦竹叶。取九升。去滓。纳诸药。煮取四升。分四服。不问早晚。随渴即进。非但正治胃渴。通治渴病。热即服之。忌芜荑酢物。
猪肚丸。疗消渴方。
猪肚(一枚治如食法) 黄连(五两去毛) 栝蒌(四两) 麦门冬(四两去心) 知母(四两)茯
上七味捣为散。纳肚中。线缝。安置甑中蒸之极烂熟。接热及药。木臼中捣。可堪丸。
若硬加少蜜和丸如梧子。饮汁下三十丸。日再服。渐加至四五十丸。渴即服之。(翼同)又栝蒌散方。
栝蒌(八分) 麦门冬(六分去心) 甘草(六分炙) 铅丹(八分)
上四味捣为散。以浆水方寸匕。日三服。忌海藻菘菜。(一方有茯苓六分)又黄 汤方
黄 (三两) 茯神(三两) 栝蒌(三两) 甘草(三两炙) 麦门冬(三两去心) 干地黄(五两)
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忌芜荑酢物海藻菘菜。日进一剂。服十剂讫。服丸药。后肾消门中宣补丸是。
又方:取七家井索近桶口结处烧作灰。
上一味。以井华水服之。不过三服。
又方:饮豉汁任性多少。瘥止。
又方:浓煮竹根汁饮之。取瘥止。(肘后同)
又方:煮青粱米汁饮之。瘥止。(肘后同)又消渴阴脉绝。胃反食方
茯苓(八两) 泽泻(四两) 白术(三两) 生姜(三两) 桂心(三两) 甘草(一两炙)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小麦三升。取五升。去滓。纳茯苓等煮取二升半。一服八合。
日再。(翼同)
又方:取屋上瓦三十年者。破如雀头三大升。以东流水两石。煮取二斗。
干地黄(八两) 生姜(八两) 橘皮(三两)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黄(三两)桂心(二两) 远志(三两去心) 当归(二两) 芍药(二两) 大枣(二十枚擘) 白术(八两)
上十二味切。纳瓦汁中。煮取三升。分温四服。单瓦汁亦佳。(一方无甘草)又疗热病虚热渴。四肢烦疼方。
葛根(一斤)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炙) 竹叶(一把)
上四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渴则饮一升。日三夜二。忌海藻菘菜
虚热渴无不效。填骨煎方。
茯苓(三两) 菟丝子(三两) 山茱萸(三两) 当归(三两) 大豆黄卷(一升) 石苇(二两去毛) 牛膝(三两) 巴戟天(三两) 麦门冬(三两去心) 天门冬(五两去心) 五味子(三两) 人参(二两) 远志(三两去心) 桂心(二两) 附子(二两炮) 石斛(三两)
上十六味先捣筛。别取生地黄十斤。生栝蒌十斤。舂绞取汁。于火上煎之减半。便作数分纳药。并下白蜜二升。牛髓一升。微火煎之。令如糜。食如鸡子黄大。日三。亦可饮服之佳。
忌酢物鲤鱼生葱猪肉冷水。(一方有肉苁蓉四两)
又方:桃胶如弹丸。含之咽津。甚佳。(本方疗渴小便利复非淋)
又方:蜡如鸡子大。酢一升煮两沸。适寒温。顿服之。(本方疗渴小便利复非淋通按小便利而且长不比淋症之滴沥也故曰复非淋)
又方:水和栝蒌散方寸匕。亦可蜜丸如梧子。服三十丸。
日再服。无所忌。(并出第二十一卷中)

近效极要论∶消渴旧来以为难疗。古方有黄连汤牛胆丸为胜。亦不能好瘥。自作此方
以来。服者皆瘥。服多者即吐水。岂有更渴之理。
又疗消渴麦门冬丸方。
麦门冬(五两去心) 干地黄(三两) 蜀升麻(五两) 黄芩(五两) 栝蒌(七两)苦参(八两) 人参(三两) 黄连(五两) 黄柏(五两)
上九味末之。以牛乳和众手捻作丸子。曝干。以饮服二十丸。日二。加至五六十丸。忌芜荑猎肉冷水。
又方:黄连(五两) 苦参(一斤) 知母(五两) 栝蒌(二两) 麦门冬(五两去心) 牡蛎粉(五两熬) 人参(五两) 黄 (五两) 干地黄(五两)
上九味末之。以牛乳丸。清浆服二十丸。日二服。加至五十丸。忌猪肉冷水芜荑

广济疗口干数饮水。腰脚弱。膝冷。小便数。用心力即烦闷健忘方。
麦门冬(十二分去心) 牛膝(六分) 龙骨(八分) 土瓜根(八分) 狗脊(六分)茯神(六分) 人参(六分) 黄连(十分) 牡蛎(六分熬碎) 山茱萸(八分) 菟丝子(十二分酒渍一宿) 鹿茸(八分炙)
上十二味捣筛为末。蜜和丸。每服食后煮麦饮。服如梧子二十丸。日二服。渐加至三十丸。忌生菜热面猪牛肉 蒜粘食陈臭酢物等。
又疗消渴口苦舌干方。
麦门冬(五两去心) 茅根(一升) 栝蒌(三两切) 乌梅(十颗去核) 小麦三合竹茹(一升)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细细含咽。分为四五服。忌热面炙肉。(并出第一卷中)
千金口含酸枣丸。疗口干方。
酸枣(一升五合去核) 石榴子五合干之) 葛根(三两) 乌梅(五十颗去核) 麦门冬(四两去心) 茯苓(三两半) 覆盆子(三两) 桂心(三两六铢) 石蜜(四两半) 栝蒌(三两半)
上十味捣筛。蜜和为丸。含如酸枣许大。不限昼夜。常令口中有津液出为佳。忌大酢生葱。(翼同出第二十一卷中)

病源内消病者。不渴而小便多是也。由少服五石热结于肾。内热之所作也。所以服石之人。小便利者。石性归肾。肾得石则实。实则消水浆故利。利多则不得润养五脏。脏衰则生诸病焉。由肾盛之时。不惜真气。恣意快情。数使虚耗。石热孤盛。则作消中。故不渴而小便多也。(出第五卷中)
千金论曰∶夫内消之为病。当由热中所作也。小便多于所饮。令人虚极短气。又内消者食物皆消。作小便而又不渴。正观十年梓州刺史李文博。先服白石英久。忽然房道强盛。经月余渐患渴。经数日小便大利。日夜百行以来。百方疗之渐以增剧。四体羸 。不能起止。
精神惚恍。口舌焦干而卒。此病虽稀。甚可畏也。利时脉沉细微弱。服枸杞汤即效。若恐不能长愈。服铅丹散立效。其间将服除热宣补丸。枸杞汤方
枸杞枝叶(一斤) 栝蒌根(三两) 石膏(三两) 黄连(三两) 甘草(二两炙)
五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五服。日三夜二服。困重者多合。渴即饮之。忌海藻菘菜猪肉
铅丹散。主消渴小便数。兼消中。悉主之方。
铅丹(二分熬别研入) 栝蒌根(十分) 甘草(十分炙) 泽泻(五分) 胡粉(二分熬研入) 石膏(五分研) 白石脂(五分研入) 赤石脂(五分)
上八味捣研为散。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少壮人一匕半。患一年者服之一日瘥。二年者二日瘥。渴甚者夜二服。若腹中痛者减之。丸服亦佳。一服十丸。以瘥为度。不要伤多。令人腹痛。此方用之如神。已用经今三十余载矣。忌海藻菘菜。文仲云。腹中痛者。宜浆水饮汁下之亦得。又备急云。不宜酒下。用麦汁下之亦得。丸服者服十丸。日再服。合一剂。救数人得愈。古今录验云∶服此药了。经三两日。宜烂煮羊肝肚空腹吃之。或作羹亦得。宜汤淡食之。候小便得咸苦。即宜服后花苁蓉丸。兼煮散将息。
又疗肾消渴小便数。宜补丸方。
黄 (三两) 栝蒌(三两) 麦门冬(三两去心) 茯神(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黄连(三两) 知母(三两) 干地黄(六两) 石膏(六两研) 菟丝(三两) 肉苁蓉(四两)
上十二味末之。以牛胆汁三合。共蜜和丸梧子大。以茅根汁服三十丸。日渐加至五十丸。一名茯神丸。(集验同)又疗肾气不足虚损消渴小便数腰痛。宜服肾沥汤方
羊肾一具(去脂膜切) 远志(二两去心) 人参(二两) 泽泻(二两) 干地黄(二两) 桂心(二两) 当归(二两) 龙骨(二两) 甘草(二两炙) 麦门冬(一升去心) 五味子五合茯苓(一两) 芎 (
上十六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羊肾取一斗二升。纳药取三升。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葱酢物芜荑。(集验同)又阿胶汤。疗久虚热。小便利而多。或服石散人虚热。多由汗出当风取冷。患香港脚。喜发动。兼消渴肾消。脉细弱。服此即立减方。
阿胶(三两) 干姜(二两) 麻子(一升) 远志(四两去心) 附子(一两炮) 人参(一两) 甘草(三两炙)
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纳胶令烊。分三服。说云∶小便利多白。
日夜数十行至一石。令五日服之甚良。忌海藻菘菜猪肉冷水。
又肾消夜尿七八升方。
鹿角(一具炙令焦)
上一味捣筛。酒服方寸匕。渐渐加至一匕半。
又黄 汤。主消中虚劳少气小便数方。
黄 (二两) 芍药(二两) 生姜(二两) 当归(二两) 桂心(二两) 甘草(二两) 大枣(三十枚) 麦门冬(一两去心) 干地黄(一两) 黄芩(一两)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空腹温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葱芜荑
古今录验论。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
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数者。此是消中病也。三渴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痿弱。数小便者。此是肾消病也。特忌房劳。若消渴者倍黄连消中者倍栝蒌。肾消者加芒硝六分。服前件铅丹丸。得小便咸苦如常。后恐虚惫者。并宜服此花苁蓉丸方。
花苁蓉(八分) 泽泻(四分) 五味子(四分) 紫巴戟天(四分去心) 地骨皮(四分) 磁石(六分研水淘去赤汁干之研入) 人参(六分) 赤石脂(六分研入) 韭子(五分熬) 龙骨(五分研入) 甘草(五分炙) 牡丹皮(五分) 干地黄(十分) 禹余粮(三分研入) 桑螵蛸(三十枚炙) 栝蒌(四分)
上十六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以牛乳空腹下二十丸。日再服。忌海藻菘菜胡荽芜荑等物。
又服前丸渴多者。不问食前后。服煮散方。
桑根白皮(六分) 薏苡仁(六分) 通草(四分) 紫苏茎叶(四分) 五味子(六分) 覆盆子(八分) 枸杞子(八分) 干地黄(九分) 茯苓(十二分) 菝 (十二分) 黄(二分)
上十一味捣。以马尾罗筛之。分为五帖。每帖用水一升八合。煎取七合。去滓。温服
忌酢物芜荑。(出第二十六卷中)

千金论曰∶凡消渴病经百日以上者。不得灸刺灸刺则于上漏脓水不歇。遂成痈疽
羸瘦而死。亦忌有所误伤皮肉。若作针孔许大者。所饮之水。皆于中变成脓水而出。若水出不止者必死。慎之慎之。初得消渴者。可依后方灸刺之为佳。孙氏云∶消渴病百日外既不许针刺。所饮之水。皆化为脓水不止者皆死。特须慎之。又云∶仍不得误伤皮肉。若有小。亦云致死。既今亦得消渴。且未免饮水。水入即损人。今初得日。岂得令其灸刺。致此误伤之祸。辄将未顺其理。且取百日以上为能。未悟初灸之说。故不录灸刺。凡灸刺则外脱其气。消渴皆是宣疾。灸刺特不相宜。唯香港脚宜即灸之。是以不取灸穴者耳。又有人患消渴小便多而数。发在于春。经一夏专服栝蒌及豉汁。得其力。渴渐瘥。然小便犹数甚。昼夜二十余行。常至三四升。极差不减二升也。转久便止。渐食肥腻。日就羸瘦。唇口干燥。吸吸少气。不得多语。心烦热。两脚酸。食乃兼倍于常。而不为气力者。然此病皆由虚热所为耳。疗法。栝蒌汁可长服以除热。牛乳杏酪善于补。此法最有益。(出第二十一卷中)
文仲疗消渴热中加减六物丸方。
蒌根(八分) 麦门冬(六分去心) 知母(五分) 人参(四分) 苦参(四分) 土瓜根(四分)右药捣筛。以牛胆和为丸。如小豆。服二十丸。日三服。麦粥汁下。未知。稍加至三十丸。咽干者加麦门冬。舌干加知母胁下满人参小便难苦参小便数土瓜根。随患加之一分。(肘后同)又黄连丸。主消渴方。
黄连(一斤去毛) 生地黄(十斤)
上二味捣。绞地黄取汁渍黄连。出曝之燥。复纳之。令汁尽。干捣之下筛。蜜和丸如梧子.服二十丸。日三服。亦可散。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尽更令作。即瘥止。忌猪肉芜荑
千金栝蒌粉散。疗消渴秘方。

肘后消渴小便多方。
多作竹沥。饮之恣口。数日瘥。忌面炙肉。(通按恣口者谓多饮竹沥非恣食也)
又方:酒煎黄柏汁。取性饮之。(通按性饮者若人性畏冷即少饮也)
又方:熬胡麻令变色。研淘取汁。饮半合。日可三四服。不过五升即瘥。
又疗日饮水一斛者方。
桑根白皮新掘入地三尺者佳。炙令黄黑色切。以水煮之。无多少。但令浓随意饮之。无多少亦可。纳少粟米。勿与盐。(集验云宜热饮之)又小便卒太数。复非淋。一日数十过。令人瘦方。
中水猪脂鸡子一枚炙。承取肥汁尽服之。不过三剂瘥。
又方:羊肺一具作羹。纳少肉和盐豉。如食法。任意进之。不过三具瘥。(千金同)
又方:豉一升。纳于盐中绵裹之。以白矾好者半斤。置绵上令蒸之三斗米许时。即下白矾。得消入豉中。出曝干。捣末。服方寸匕
小便数猪肚黄连丸方。
猪肚(一枚洗去脂膜) 黄连末(三斤) 纳猪肚中蒸之一石米熟。即出之。曝干。捣丸如梧子。服三十丸。日再服。渐渐加之。以瘥为度。忌猪肉。(出第二卷中)

论曰∶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每发即小便至甜。医者多不知其疾。所以古方论亦阙而不言。今略陈其要。按洪范稼穑作甘。以物理推之。淋饧醋酒作脯法。须臾即皆能甜也。足明人食之后。滋味皆甜。流在膀胱。若腰肾气盛。则上蒸精气。气则下入骨髓
其次以为脂膏。其次为血肉也。其余别为小便。故小便色黄。血之余也。骚气者。五脏之气。
咸润者则下味也。腰肾既虚冷。则不能蒸于上。谷气则尽下为小便者也。故甘味不变。其色清冷。则肌肤枯槁也。犹如乳母。谷气上泄。皆为乳汁。消渴疾者。下泄为小便。此皆精气不实于内。则便羸瘦也。又肺为五脏华盖。若下有暖气。蒸即肺润。若下冷极。即阳气不能升。故肺干则热。故周易有否卦。干上坤下。阳阻而不降。阴无阳而不升。上下不交。
故成否也。譬如釜中有水。以火暖之。其釜若以板盖之。则暖气上腾。故板能润也。若无火力。水气则不上。此板终不可得润也。火力者。则为腰肾强盛也。常须暖将息。其水气即为食气食气若得暖气。即润上而易消下。亦免干渴也。是故张仲景云∶宜服此八味肾气丸
不食冷物及饮冷水。今亦不复渴。比频得效。故录正方于后耳。凡此疾与香港脚。虽同为肾虚所致。其香港脚始发于二三月。盛于五六月。衰于七八月。凡消渴始发于七八月。盛于十一月十二月。衰于二月三月。其故何也。夫香港脚者。拥疾也。消渴者。宣疾也。春夏阳气上。
故拥疾发。即宣疾愈也。秋冬阳气下。故宣疾发。即拥疾愈也。审此二者。疾可理也。又宜食者。每间五六日空腹一食饼。以精羊肉黄雌鸡为 。此可温也。若取下气不食肉。菜食者宜煮牛膝韭蔓荆。又宜食鸡子马肉。此物微拥。亦可疗宣疾也。拥之过度。便发香港脚。犹如善为政者。宽以济猛。猛以济宽。随事制度。使宽猛得所。定之于心。口不能言也。又庸医或令吃栝蒌粉。往往经服之都无一效。又每至椹熟之时。取烂美者水淘去浮者餐之。下候心胸间气为度。此亦甚佳。生牛乳暖如人体。渴即细细呻之亦佳。张仲景云∶足太阳者。是膀胱之经也。膀胱者。是肾之腑也。而小便数。此为气盛。气盛则消谷大便硬。衰则为消渴也。男子消渴。饮一斗水。小便亦得一斗。宜八味肾气丸主之。
神方。消渴人宜常服之。
干地黄(八两) 薯蓣(四两) 茯苓(三两) 山茱萸(五两) 泽泻(四两) 牡丹皮(三两) 附子(三两炮) 桂心(三两)右药捣筛。蜜和丸如梧子大。酒下十丸。少少加。以知为度。忌猪肉冷水芜荑胡荽酢物生葱(范汪短剧深师古今录验必效文仲方等并同)先服八味肾气丸讫。后服此药压之方。
黄连(二十分) 苦参粉(十分) 干地黄(十分) 知母(七分) 牡蛎(八分) 麦门冬(十二分去心) 栝蒌(七分一方无余并同)
上七味捣筛。牛乳和为丸。如梧子大。并手作丸。曝干。油袋盛用。浆水牛乳下。日再服二十丸。一方服十五丸。患重者渴瘥后。更服一年以来。此病特慎獐鹿肉慎酒炙肉咸物。吃索饼五日一顿。细切精羊肉勿着脂。饱食吃羊肉桑根白皮食。一方云∶瘥后服此丸。一载以上。即永绝根源。此病特忌房室热面并干脯一切热肉粳米李子等。若觉热渴。加至二十五丸亦得。定后还依前减。其方神效无比。余并准前方。忌猪肉芜荑

方二十二首
葵根汤
主一年渴饮一石以上,小便利,若饮酒渴、伤寒渴,皆悉主之方。
霜下葵根皮(一握,长四寸)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取瘥止。
又方
蒌根甘草(炙,各二两) 黄连(一升)
上三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
茯苓汤
胃反吐而渴方。
茯苓(八两) 泽泻(四两) 生姜(切) 桂心 白术(各三两) 甘草(一两,炙)
上六味, 咀,以水一斗,煮小麦三升,减三升,去麦纳诸药,煮取二升五合,每服八合,日再。
消渴,师所不能治之方。
生栝蒌(九斤,去皮,细切,捣绞汁令尽) 上好黄连(九两,捣,绢罗为末)
上二味,以上件汁溲黄连如硬面细擘,日曝令干,捣之绢筛,更溲如前,日曝捣,一依前法,往反汁尽,曝干捣筛,炼蜜和饮服如梧子十丸,日三,加至三十丸,病愈止,百日慎生冷、醋滑、酒、五辛、肉、面、油腻,永瘥。无生者,干者九斤,切,以水二斗煎取一斗和之,如生者法。
桑根汤
主日饮一石水方。
桑根白皮(切,五升,入地三尺者良,炙令黄黑)
上一味,以水与根亦不限多少,煮以味浓为度,适寒温饮之,任性多少,切,慎盐。
猪肚丸
消渴方。
猪肚(一枚,治如食法) 黄连(五两) 栝蒌(四两) 麦门冬(四两,去心) 知母(四两,无,以茯神代)
五味为散,纳猪肚中线缝,安置甑中蒸之极烂熟,接热木臼中捣可丸。若硬,加少蜜和丸如梧子,饮服三十丸,日再,渐加至四十、五十丸,渴即服之。
葛根丸
消渴方。
葛根 栝蒌(各三两) 铅丹(二两) 附子(一两,炮去皮)
上四味,捣筛为末,炼蜜和丸,如梧子。饮服十丸,日三服,治日饮一石水者。春夏,减附子
大黄丸
消渴小便多,大便秘方。
大黄(一斤) 栝蒌 土瓜根(各八两) 杏仁五合,去皮尖、双仁,熬)
上四味,破大黄如棋子,冷水渍一宿,蒸曝干,捣筛为末,炼蜜和丸,如梧子大。以饮服五丸,日三,以知为度。
蜜煎
消渴方。
酥(一升) 白蜜(三升) 芒硝(二两)
上三味合煎,欲渴即啜之,日六七,益气力,神效。
羊髓
消渴口干濡咽方。
羊髓二合无,即以酥代之) 白蜜二合甘草(一两,炙,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甘草取一升,去滓纳蜜、髓,煎令如饴,含之尽,复含。
蜜煎
主诸渴方。
酥(一升) 蜜(一升)
上二味合煎,令调和,一服二升,当令下利药出,明日更服一升,后日更服一升,即瘥。慎酒及诸咸等。
茯苓煎
主诸消渴方。
茯苓(二斤) 白蜜(四升)
上二味,于铜器中,重釜煎以两茎薤白为候,黄即煎熟。先食服如鸡子大,日三。
防己散
消渴肌肤羸瘦,或乃转筋不能自止,小便不禁,悉主之方。
木防己(一两) 栝蒌 铅丹黄连(各二两)
上四味,捣筛为散。先食,以苦酒一升、以水二升合为浆,服方寸匕,日三服讫,当强饮,极令盈溢,一日再服则憎水,当不欲饮也。
大渴,百方疗之不瘥方。
铅丹胡粉(各半两) 栝蒌 甘草(炙,各二两半) 泽泻石膏赤石脂白石脂(各五分)
上八味,捣筛为散。水服方寸匕,日三,壮人一匕半,一年病一日愈,二年病二日愈。
渴甚者,夜两服;腹痛者减之。丸服亦佳,一服十丸,伤多则腹痛也。
治口干燥方
酸枣(一升半,去核) 酸石榴子五合,末) 乌梅(五十枚,去核) 麦门冬(四两,去心) 茯苓(三两半) 覆盆子葛根(各三两) 石蜜(四两) 桂心(一两六铢) 栝蒌(三两)
上一十味,捣筛为末,炼蜜和丸,如酸枣大。含之不限时节,以口有津液为度。忌如药治。
三黄丸
主男子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人带下,手足寒热方(巴郡太守奏)。
春三月∶黄芩(四两) 大黄(三两) 黄连(四两)夏三月黄芩(六两) 大黄(一两) 黄连(七两)秋三月∶黄芩(六两) 大黄(二两) 黄连(三两)冬三月∶黄芩(三两) 大黄(五两) 黄连(二两)
上三味,随时合捣为末,炼蜜和如大豆。饮服五丸,日三,不知稍增至七丸,服一月病愈。久服,行及奔马,尝试有验。
铅丹散
消渴方。
铅丹(二两) 栝蒌(八两) 茯苓甘草(炙,各一两半) 麦门冬(八两,去心)
五味,捣筛为散。旦以浆服方寸匕,日二。
膀胱冷,小便数多,每至夜偏甚方。
鸡肠(五具,治如食法) 羊肾(一具,去脂,并干为末) 赤石脂(六两) 龙骨(三两)苁蓉(四两) 黄连(五两) 桂心(二两)
上七味,捣筛为散。酒服方寸匕,半日再服,五日中可作羊汤炙一剂,十日外可作羊肉,香味如常,食饱与之。
尿煮牡蛎
内消小便数方。
牡蛎(五两,熬)
上一味,以患人尿三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渴利
豆(一升醋拌蒸,曝干,三拌、三曝、三蒸,熬) 黄连(一斤,如金色者)
上二味,捣筛为末,炼蜜和丸,如梧子。饮服三十丸,日二,稍加至四十丸,神验。
大病后虚羸不足成渴方
取七岁以上、五岁以下黄牛新生犊者乳一升,以水四升,煎取一升,适寒温,稍稍饮之,不得过多,十日服之不住,佳。一云渴即饮,不限多少。
又方 取自死鸡大者一枚,以三升半白汤捉脚倒,细细淋之三七遍,拔毛置于汤中,毛尽,去毛,取汁澄清汤,即任性饮之,饮尽即愈。其鸡故杀作药,不过七日其病倍发,以后百药不可瘥。慎之慎之!
栝蒌散
消渴,延年益寿方。
栝蒌 枸杞根赤石脂茯苓(各一两半) 天门冬(二两半,去心) 牛膝干地黄(各三两) 桂心 菊花麦门冬(去心) 菖蒲 云母粉 泽泻卷柏山茱萸远志(去心)五加皮杜仲(炙) 瞿麦续断石斛黄连柏仁石苇(去毛) 忍冬(各一两) 菟丝车前子蛇床子巴戟天钟乳(研) 薯蓣甘草(炙,各五分)
上三十二味,捣筛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四。亦可丸,服十丸,日三。

一十二法,论一首
消渴咽喉干,灸胃下俞三穴各百壮,在背第八椎下横三间寸炙之。
消渴口干,不可忍,小肠俞百壮,横三间寸灸之。
消渴咳逆,灸手厥阴,随年壮。
消渴口干,灸胸堂五十壮。
又,灸足太阳五十壮。
消渴口干烦闷,灸足厥阴百壮。
又,灸阳池五十壮。
建氏灸消渴法∶初灸两手足小指头及项椎,随年壮。
又,灸膀胱俞横三间寸,灸之各三十壮,五日一报之。
又,灸背脾俞下四寸,侠脊梁一寸半二穴,随年壮。
论曰∶灸上诸穴讫,当煮白狗肉作羹汁,饮食不用姜酱豉,可用葱薤随意。当煮肉骨汁,作淡羹可食肉,当稍渐进,忌食猪肉,法二百日乃善。
又,灸肾俞二穴并腰目,在肾俞下三寸侠脊两旁各一寸半,以指按陷中
又,关元侠两旁各二寸一处。
又,阴市二穴在膝上,当伏兔上三寸临膝取之。
曲泉阴谷阴陵泉复溜,凡此诸穴,断小便利大佳,不损阳气,亦云止遗尿也。太、中封然谷太白大都趺阳行间大敦隐白涌泉,凡此诸穴各一百壮,腹背两脚凡三十七穴,其肾俞腰目关元水道可灸三十壮。五日一报之,各得一百五十壮,佳,涌泉可灸十壮。大敦隐白行间可灸三壮,余者悉七壮,皆五日一报之。满三灸可山也。若灸诸不瘥,可灸诸阳,诸阳在脚表宜审用之,无有不验,造次则并灸肺俞募,按流注孔穴,壮数如灸家法。
小便数而少且难,用力辄失精,此方万验也。令其人舒两手合掌并两大指令齐,急逼之令两爪甲相近,以一炷灸两爪甲本肉际,际方后自然有角。令炷当两角中小侵入爪上,此两指共当一炷也。亦灸脚大指与手同法,各三炷。经三日又灸之,此法甚验。

论曰消瘅者膏梁之疾也,肥美之过积为脾瘅,瘅病既成,乃为消中,皆单阳无邪热偏胜故也,养生之士,全真炼气,济其水火,底于适平,若乃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所受乎天一者,既已微矣,复饫肥甘,或醉醇醴,贪饵金石以补益,引温热以自救,使热气熏蒸,虚阳暴悍,肾水燥涸,无以上润于心肺,故内外消铄,饮食不能滋荣,原其本则一。推其标有三,一曰消渴,以渴而不利,引饮过甚言之,二曰消中,以不渴而利,热气内消言之。三曰肾消,以渴而复利,肾燥不能制约言之。此久不愈,能为水肿痈疽之病,慎此者、服药之外,当以绝嗜欲薄滋味为本。

论曰消渴者,渴而引饮,乃复溲少是也,得之五石之气,内燥津液肾气不化,故渴甚而溲少也,久不治,则经络壅涩,留于肌肉,变为痈疽
治三消渴疾。硝石散方
硝石茜根铅霜(各一两)
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冷水调下。
治三消渴疾。桃红散
赤石脂石膏(各研) 栝蒌根(锉) 白石脂铅丹(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六味,捣罗为散,冷水调下二钱匕。
治三消渴疾。铅黄丸方
铅丹黄连(去各半两) 干葛粉 栝蒌根(各三分)
上四味,捣罗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冷水下二十丸。
消渴香墨散
墨(一两) 栝蒌根(三两) 铅丹(半两)
上三味,捣罗为散、拌匀,第一日服药末二钱匕,新水一盏调下,次日一服水调药末一钱匕,不计时候,服药时不得忌水,任意饮三两盏后,自然怕水,服三五日见效。
消渴,饮水无度。沃焦散方
泥 鱼(一十头阴干去头尾烧灰碾细为末) 干荷叶(碾细为末)
上二味,末等分,每服各二钱匕,新汲水调下,遇渴时服、日三,候不思水即止。
消渴,日饮水数斗不止。葛根丸
葛根(锉) 栝蒌根(锉) 附子(炮裂去皮脐) 铅丹(炒令紫研各一两)
上四味,先将三味捣罗为散。入铅丹同研令匀,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茅根汤下、日三。
消渴饮水无休。菝 饮方
菝 (锉炒) 汤瓶内碱(各一两) 乌梅(二两并核椎碎焙干)
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盏,于石器中煎至七分,去滓稍热细呷。
消渴,饮水不休。神应散
滑石(研) 寒水石(研各半两)
上二味,碎研为散,用生鸡子一枚,凿破去黄留清,调和药末,令如稠膏,却纳在鸡壳内,以纸封口,用盐泥固济,曝干炭火内烧,令通赤,放冷去土并壳,取药研令绝细为度,每服大人二钱匕,小儿半钱匕,米饮调下。
消渴。银宝丸方
水银(一两用铅结为沙子) 栝蒌根(一两半) 苦参牡蛎( 为粉) 知母(焙) 密陀僧(各一两) 铅丹(半两)
上七味,捣罗为末,若阳人患,用未曾生长雌猪肚一枚,若阴人患,用雄猪肚一枚,贮药在内,以线缝合,用索子十字,系在一新砖上,不令走转,又别用栝蒌根,半斤细切,入在水中,一处同煮,自平旦煮至午时,取出候冷,细切肚子,及药同捣为膏。丸如梧桐子大,阴干,每服五丸,温水下。
消渴。殊胜散方
乌贼鱼骨(去甲) 海浮石桔梗(锉炒) 葛根(锉) 丹砂(研水飞虎杖(烧过各一分)
上六味,捣罗为散,渴时煎麦门冬汤。调下二钱匕,空心日午夜卧、各一服。
消渴,饮水不止。栝蒌根丸方
蒌根(锉) 黄连(去知母(焙) 麦门冬(去心各五两)
上四味,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
消渴,饮水日夜不止。生津丸方
青蛤粉滑石(各一两)
上二味,研为细末,用黄颡鱼涎,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陈粟米饮下,不拘时候。
消渴累年不愈者。莎草根散
莎草根(去毛一两) 白茯苓(去黑皮半两)
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陈粟米饮调下,不计时候。
消渴减食,饮水不休。楮叶丸方
楮叶(炒) 桑根白皮(锉炒) 人参白茯苓(去黑皮) 定粉(各一两)
五味,为细末,取楮汁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人参汤下,不计时候。
消渴疾久不愈,楮叶散方
蜗牛(焙干半两) 蛤粉龙胆(去土) 桑根白皮( 炒各一分)
上四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煎楮叶汤调下,不拘时候。
治渴疾。澄水饮
银汤瓶内碱 水萍(焙干) 葛根(锉)
上三味,各等分,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消渴亥骨饮
脊骨(五寸) 枣(二十枚劈碎) 甘草(微炙锉) 干姜(炮各半分)
上四味, 咀,以水三升,同煎至二升,发时量意加熟水服。
消渴竹龙散
五灵脂黑豆(生去皮各半两)
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煎冬瓜汤调下,无冬瓜即用冬瓜苗叶子煎汤俱可,一日二服,小可渴只一服瘥,渴定后不可服热药,唯宜服八味丸,仍更宜用五味子附子
消渴后。八味丸
干地黄(焙四两) 桂(去粗皮) 牡丹皮山芋白茯苓(去黑皮) 山茱萸(各一两)泽泻五味子(各一两)
上八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薄盐汤下。
消渴金英丸
铅丹麦门冬(去心焙) 牡蛎( 研如粉) 知母(焙各一两) 黄连(去) 栝蒌根苦参(各二两) 金薄(一百片) 银薄(一百片) 生栝蒌根(二两研如膏)
上一十味,捣罗为末,用生栝蒌根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食后米饮下,日再夜一,当日渴止,十日已来,渐觉减,即一日两服,服三十五丸,一月外,每日一服,服三十丸,夏月即用蜜为丸,服药之次,腹中忽冷痛,即取浓朴二两,去粗皮姜汁炙,陈橘皮三分,去白焙,生姜二两切,以水二升,煎取半升,去滓分温二服,服讫良久以饭压之,如腹中不痛、即止。
消渴及诸渴不止。冬瓜饮
冬瓜(一枚) 黄连(去半斤)
上二味,先捣黄连为末,将冬瓜三停中,截去一停,取二停净去瓤子,内黄连末于冬瓜中,却取截下一头盖却,搜白面浓裹冬瓜令遍,即更以黄土硬泥、裹一重,候微干。坐瓜在灰火中,四面簇炭火,烧令泥赤即止,候冷打去泥土,并剥去面,揭开瓜头里面,有黄连汁。不限多少滤过,每服一盏,渴即饮之、立瘥,未瘥更作一服。
治因好食热面炙肉,及服补治壅热药,并乳石,三焦气隔,心肺干热,口干舌焦,饮水无度,小便日夜不知斗数,心欲狂乱,服此救急止渴。栝蒌饮方
栝蒌(一枚黄熟者去皮用瓤并子) 冬瓜(一枚中样者割破头边内栝蒌瓤子冬瓜心内)
上二味,用黄土泥裹冬瓜令匀,可半指浓候干,簇炭火烧,令泥通赤,即止,去泥取瓜,就热碎切烂研,布绞取汁 约七八合,更入白蜜两匙头,搅令调匀,候稍冷,即分三度服,脏腑热歇,即不思水,自无小便,如不是栝蒌熟时节,即独烧冬瓜服之。
消渴疾。人参煎方
人参(一两) 葛根(锉二两)
上二味,捣罗为末,每发时,得 猪汤一升已来,入药末三钱匕,又入蜜二两,都一处于铛子内,慢火熬之,至三合已来,似稠黑饧,便取出,贮于新瓷器内,每夜饭后,取一匙头,含化咽津,重者不过三服。
消渴口干烦躁,饮水无度。铅霜丸方
铅霜(半两) 青黛蒌根末(各一两) 龙脑(少许)
上四味,细研令匀,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微嚼、煎竹叶汤下。新汲水下亦得,食后日三。
治积年消渴,好食冷物。竹叶汤方
竹叶(锉碎) 白茯苓(去黑皮) 地骨皮(锉) 栝蒌根(各一两) 桂(去粗皮)甘草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小麦一撮,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日二.治消渴,膈热烦躁,生津液梅苏丸
白梅紫苏叶乌梅肉(各半两) 人参(一分) 麦门冬(去心三分) 百药煎(三两) 甘草(炙锉一两半) 诃黎勒(炮去核一分)
上八味,捣罗为末,炼黄蜡汁拌和为丸,如鸡头实大,每服一丸,含化咽津,不计时候,路行解渴。
消渴不止,下元虚损牛膝丸
牛膝(酒浸切焙五两) 生地黄汁(五升)
上二味,先细捣罗牛膝为末,入地黄汁浸,夜浸昼曝,复浸汁尽为度,炼蜜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温酒下三十丸,久服壮筋骨,驻颜黑发。
消渴不止。铅黄散方
铅(一斤) 水银(二两先熔铅旋投入水银候铅面上有花晕上便以铁匙掠取于乳钵内研细) 皂荚(一挺不 者涂酥炙令黄去皮子入麝香一钱同研为末)
上三味为散,每抄皂荚末一钱匕,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放温,食后、调下铅黄散半钱匕,服之。
消渴
冬瓜(一枚削去皮)
上一味,埋在湿地中,一月将出,破开取清汁饮之, 二三料遂愈。
治渴疾,饮水不止。甘露散
猪胞十枚
上剪破出却气去,却系着处,用干盆子一只,烧胞烟尽,取出研令极细,每服一钱匕,温酒调下,不拘时候。
消渴,饮水不止。姜鱼丸
干生姜末(一两)
上一味,用鲫鱼胆汁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米饮下,不拘时候。
消渴,饮水不止,水骨丸方
汤瓶内水碱(一两)
上一味,研为细末,烧粟米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人参汤下,不拘时候。
消渴发作有时,心脾有热,饮水无度。人参汤方
人参桑根白皮(锉炒各二两) 麦门冬(去心焙) 知母枇杷叶(拭去毛炙) 黄连(去
上一十味,细锉如麻豆,每服五钱匕,用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温服
消渴、饮水过多。心腹胀满。桑白皮汤方
桑根白皮(锉炒) 人参 黄 (锉炒) 草豆蔻(去皮各一两) 枳壳(去瓤麸炒) 青木香蜜涂炙半两)
上一十一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用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煎取八分,去滓温服
治久渴、旬日见效。 散方
黄皮鸡肠(各五具炙干) 鹿角胶(炙燥) 白龙骨白石脂漏芦(去芦头炙各一两) 土瓜根(三两) 黄连(去苦参牡蛎粉(各二两半) 桑螵蛸(三七个炙)
上一十一味,为散,每服一钱匕,至二钱匕,米饮调下,日三夜一。
消渴,饮水过多。麦门冬丸
麦门冬(去心焙) 栝蒌根大麻仁(研) 大黄(蒸二度切炒) 苦参铁粉(各三两)鸡 黄皮(炙七枚) 黄芩(去黑心) 泽泻(各一两半) 龙齿(研) 土瓜根知母(焙) 石膏(研
上一十四味,捣研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食后煎生地黄汤,下二十五丸,日二服治消渴黄连牛乳丸
黄连(去一斤为末),麦门冬(去心二两烂研),牛乳地黄汁 葛汁(并一合
五味,合研,众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粥饮下,日再,渐加至四十丸。
消渴小便数少,虚极羸瘦。黄 丸方
黄 (锉) 鹿茸(去毛酥炙各二两) 牡蛎( 一复时) 土瓜根黄连(去白茯苓
上七味,捣罗为末,研令细,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用何首乌汤下。
消渴,饮水不止。麦门冬丸
麦门冬(去心焙) 升麻黄连(去黄柏(去粗皮) 黄芩(去黑心各五两) 生干地黄
上九味,捣罗为末,以牛乳和,众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饮下。
消渴饮水不辍,多至数斗。竹叶汤方
竹叶(切) 大麻仁(炒) 赤秫米(各一升淘净) 鹿脚(四只汤浸去皮毛骨细研肉) 白
上六味,锉如麻豆,分作八服,每服先以水三盏,煎麻仁竹叶取二盏,去滓澄清。入诸药鹿脚,又煎去滓取一盏,微微饮之,渴止为度。
消渴小便数少。菝 饮方
土瓜根(各二两半) 黄 (锉焙) 地骨皮五味子(各二两) 人参牡蛎(熬粉
上八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空腹温服
消渴,及小便无度。铅丹散
铅丹白石脂(研) 赤石脂(研) 胡粉(各半两) 石膏(碎) 甘草(如手指大者生) 泽
上八味,捣研为散,每服三钱匕,新汲水调下,日三,更量虚实加减,若渴甚夜二服,勿用酒,合剂,一方可救数人,铅丹久服肠痛,宜减之,小儿每服一二钱匕,亦疗酒渴
消渴,初因酒得。人参汤方
人参甘草(半生半炙各一两)
上二味,粗捣筛,以 猪水,去滓澄清,取五升,同煎至二升半,去滓渴即饮之。永瘥治消渴黄连丸
黄连(去一两) 苦参(一斤) 麝香(一钱)
上三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十丸,空腹茶下、日再,任意吃茶。不限多少。
止渴。备急方
大豆芽
上以嫩者三五茎。涂酥炙令黄熟,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煎人参汤调下。

论曰消渴烦躁者,阳气不藏,津液内燥,故令烦渴而引饮且躁也,内经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盖以心肾气衰,水火不相济故也。
消渴热盛,烦躁恍惚麦门冬饮
麦门冬(去心三两) 甘竹沥(三合小麦二合知母(一两半) 芦根(二两) 生地
上六味,锉如麻豆,每用半两,水三盏,煎至二盏,去滓入竹沥少许,分二服,食后。
消渴心脾中热烦躁不止,下焦虚冷,小便多、羸瘦。芦根汤方
芦根一斤 黄 (锉) 栝蒌根牡蛎( 各二两) 知母(三两) 生麦门冬(去心六两)
上六味, 咀,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取七分,去滓食后乘渴细服。
治烦渴不止,咽干躁热昏闷。翠碧丸
青黛(研) 麦门冬(去心焙) 葛根(锉各一两) 半夏(汤洗去滑七遍切焙二两) 人参知母(焙各半两)栝蒌根(三分) 天南星牛胆匮者半两) 寒水石(火 三两)
上九味,捣研为末,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金薄为衣,每服十五丸,人参竹叶汤下,食后临卧服。
消渴脾实,躁热多渴,化为小便知母饮
知母(切焙) 生芦根(各三两) 土瓜根(二两) 黄芩(去黑心) 甘草(炙各一两半) 龙
上七味, 咀,每服五钱匕,水三盏,煎取二盏,去滓下生麦门冬汁二合,食后分温三服。
消渴及心藏躁热,饮水无度。桑白皮汤方
桑根白皮(锉) 人参知母(切焙) 麦门冬(去心焙) 枇杷叶(刷去毛微炙) 黄连(去
上九味,粗捣筛,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食前服,日再。
消渴,心中烦躁。黄 汤方
黄 (锉) 白茅根(锉) 麦门冬(去心微炒) 白茯苓(去黑皮各三两) 石膏(八两) 车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空腹温服
消渴烦躁,心藏热引饮。茯苓汤方
白茯苓(去黑皮) 麦门冬(去心炒各四两) 石膏(五两) 茅根(锉一升)
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二盏,入冬瓜一片,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日四五服。
消渴发热,心神烦躁引饮。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去心焙) 黄 (锉) 黄连(去桑根白皮(锉各一两) 石膏(二两)知母(焙) 栝蒌根(各三分) 人参甘草(炙锉) 葛根(锉) 赤茯苓(去黑皮) 地骨皮升麻(各
上一十三味,粗捣筛,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入生姜半分切,淡竹叶二七片,煎至七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消渴上焦虚热,心中烦躁柴胡饮
柴胡(去苗) 葛根(锉) 芦根(锉) 地骨皮百合(干者) 桑根白皮(锉) 知母(切焙)通(锉各半两)
上一十三味,粗捣筛,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入生地黄半分,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日三。
消渴烦躁惊悸不安。天门冬煎
天门冬(去心半斤) 白蜜(炼五合
上二味,先以水五盏,煎天门冬至三盏,新汲水淘四五过,漉出,别以熟水一盏,下蜜搅匀,瓷瓶贮,浸天门冬五日、密封,每食后食一两。
治丹石发,关节毒瓦斯不宣,心肺躁热,烦渴不止,饮水旋作小便,久即为痈疽发背茅根饮
白茅根(锉一两半) 桑根白皮(锉二两) 麦门冬(去心焙一两半) 白茯苓(去黑皮三两)
五味,捣筛如黍米粒大,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入竹叶十余片细锉,枣二枚劈,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服
消渴胸膈烦闷,燥渴饮水无度。人参饮
人参(一两) 白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各半两) 麦门冬(去心一分)
上四味, 咀如麻豆大,以水五盏,煎取二盏,去滓温顿服之。
消渴口干烦躁,饮水无度。铅白霜丸
铅白霜(半两) 青黛(一两) 栝蒌根末(一两) 龙脑(一钱)
上四味,细研匀,炼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竹叶汤嚼下,食后日三。
消渴烦热白矾丸
白矾(烧令汁尽) 铅白霜(各一分)
上二味,细研令匀,炼蜜和丸,如鸡头大,绵裹含化咽津
消渴烦热,心中狂乱。葛根汁
生葛根(去皮五斤细切木杵臼中烂捣研如泥净布捩取汁一瓷碗) 白蜜(两匙)
上二味,同搅匀,不限早晚,渴即饮一盏,量力饮之,频服亦不损人。
消渴,心胸烦躁黄连丸
黄连(去) 栝蒌根甘草(炙锉) 栀子仁(微炒各一两半) 香豉(炒黄二两半)
五味,捣罗为末,炼蜜和剂,更于铁臼内,涂酥杵匀熟。丸如梧桐子大,午食后、温浆水下三十丸。

论曰脾主口,心主舌消渴口舌干燥者,邪热积于心脾,津液枯耗,不能上凑故也,其证饮食无味,善渴而口苦,治法当涤去心脾积热,使藏真濡于脾则愈。
消渴口干唇焦,心脾藏热,唯欲饮水。茯苓汤方
白茯苓(去黑皮) 麦门冬(去心焙各四两) 石膏(五两) 茅根(锉一升)
上四味,粗捣筛,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入冬瓜一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消渴,口舌干燥,四肢酸疼,日晡颊赤烦闷。升麻丸方
升麻黄连(去龙胆黄芩(去黑心锉) 犀角(镑) 葳蕤知母(焙各一分)前胡
上十味,捣研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时,温浆水下。
消渴,唇干舌燥。枸杞汤方
枸札根(锉二两) 石膏(碎一两) 小麦(一两半)
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消渴,口舌干燥。麦门冬丸
麦门冬(去心焙) 生干地黄(焙) 升麻黄芩(去黑心) 黄连(去黄柏(去粗皮)
上九味,捣罗为末,以牛乳和,众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米饮下。
消渴,口干舌燥。酸枣仁丸
酸枣仁(一升) 醋石榴子(曝干五合葛根(锉三两) 乌梅(五十枚去核炒) 麦门冬蒌根(三两)
上一十味,九味捣罗为末,与石蜜和令匀,更入炼蜜和丸,如酸枣大,每服一丸,不拘时、含化咽津
消渴,口干舌燥。地黄煎
生地黄(细切三斤) 生姜(细切半斤) 生麦门冬(去心二斤)
上三味,一处于石臼内,捣烂,生布绞取自然汁,用银石器盛,慢火熬,稀稠得所。以瓷合贮,每服一匙,用温汤化下、不拘时。
消渴口干喜饮水,小便数。心烦闷、健忘怔忪。麦门冬丸
麦门冬(去心焙) 土瓜根(锉) 山茱萸鹿茸(酒浸炙去毛) 牛膝(去苗锉) 狗脊(碎锉去毛) 茯神(去木) 人参(各一两) 黄连(去菟丝子(酒浸一宿曝干别捣为末各一两半) 龙骨(烧) 牡蛎( 各三分)
上一十二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时、煮小麦饮下。加至三十丸。
消渴口干。日夜饮水无度。浑身壮热冬瓜饮
冬瓜(一枚重三斤去皮瓤分作十二片) 麦门冬(去心二两) 黄连(去一两半)
上三味,以二味粗捣筛,作十二服,每服水三盏,入冬瓜一片劈碎,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三夜二。
消渴,饮水不止,小便中如脂,舌干燥渴喜饮。栝蒌丸方
蒌根(五两) 黄连(去一两) 浮萍草(二两)
上三味,捣罗为末,用生地黄汁半盏,于石臼内,木杵捣令匀,再入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临卧、牛乳汤下。日三,煎菖蒲汤下、亦得。
消渴,膈热咽干,止烦渴,生津液乌梅汤方
乌梅肉(炒二两) 茜根(锉一两) 黄芩(去黑心一分) 葛根(锉) 人参白茯苓(去黑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消渴,口舌干燥。地黄煎丸
生地黄(取汁二升半) 生栝蒌根(取汁二升半) 羊脂(碎切半升) 白蜜(一斤) 黄连
五味,先取地黄汁等四味,入银石器内,慢火煎令脂消。熟倾出。将黄连末同捣。令得所,众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粟米饮下,日三五服。
消渴,日夜饮水不止,小便利。地骨皮饮
地骨皮(锉) 土瓜根(锉) 栝蒌根(锉) 芦根(锉各一两半) 麦门冬(去心焙二两) 枣
上六味,锉如麻豆,每服四钱匕,水一盏,煎取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消渴,口舌焦干,精神恍惚。栝蒌根汤方
蒌根(切) 黄连(去石膏(碎各三两) 枸杞叶(切半斤) 甘草(炙二两)
五味,粗捣筛,每服四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消渴口干小便数茅根汤
茅根(锉) 芦根(锉) 菝 (细锉各二两) 石膏(碎一两半) 乌梅(去核炒半两) 淡竹
上六味,粗捣筛,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煎取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
消渴,肾藏虚损,腰脚无力,口舌干燥。磁石汤方
磁石(一两半捣如麻粒大先以水淘去赤汁候干分为五帖每帖用绵裹入药内煎) 黄(锉) 地骨皮(锉) 生干地黄(焙) 五味子 桂(去粗皮) 枳壳(去瓤麸炒) 槟榔(锉各半两)
上八味,七味粗捣筛,分为五帖,每帖先用水三盏,与磁石一帖,同煎至一盏半,去滓分二服。
消渴,舌干引饮。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去心一两半) 栝蒌根(三两) 茅根竹茹(各五两) 小麦三合乌梅(去
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
消渴,舌干体瘦。方
枸杞根白皮小麦麦门冬去心各一升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渴即饮之。
治口中干燥,无津液而渴。猪胆煎方
猪胆(五枚) 定粉(一两)
上二味,以酒煮胆,候皮烂,即入粉研细,同煎成煎,丸如鸡头大,每服二丸,含化咽津

论曰脾土制水,通调水道,下输于膀胱消渴饮水过度,内溃脾土土不制水,故胃胀则为腹满之疾也,内经谓水为,腹者至阴之所居,是以水饮之证,先见于腹满
消渴饮水不止,小便复涩,心腹连膀胱胀闷。胸膈烦热槟榔汤方
槟榔(锉) 桑根白皮(锉) 赤茯苓(去黑皮) 紫苏茎木通(锉) 麦门冬(去心焙各
上六味,粗捣筛,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入生姜半分切,葱白七寸,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治久患消渴小便数,服止小便药多,渴犹不止,小便复涩,两肋连膀胱胀满闷急。心胸烦热赤茯苓丸
赤茯苓(去黑皮) 桑根白皮(锉) 防己麦门冬(去心焙各一两半) 木香郁李仁(汤
上六味,先捣前五味,细罗为末,与郁李仁研令匀,炼蜜和为剂,更于铁臼内。酥杵令匀熟,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腹、煎木通枣汤,下三十丸,至晚再服,渐加至五十丸。
消渴饮水过多,心腹胀满,不能食人参汤方
人参(一两) 桑根白皮(锉半两) 陈橘皮(一两汤浸去白焙) 半夏(汤洗七遍去滑半两)杷叶(去毛炙各半两
上一十一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治消渴,腹胁虚胀心下满闷。旋复花汤方
旋复花(净择去茎叶微炒) 桑根白皮(锉各一两半) 紫苏(并嫩茎干者) 犀角(镑各半
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七钱匕,水三盏,入枣二枚劈,生姜半分拍破,盐豉半匙,同煎至一盏半,去滓分温三服,每食后一服,如人行十五里已来,更一服。
消渴,饮水过多,心腹胀满,或胁肋间痛,腰腿沉重。人参汤方
人参芍药(各一两) 大腹子(两枚慢灰火内煨锉) 葛根(锉) 赤茯苓(去黑皮)黄芩麸炒三分)
上一十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如枣大拍破,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温服,食后夜卧再服。
消渴,饮水过多,心腹胀满。木香汤方
木香枳壳(去瓤麸炒令黄色) 半夏(汤洗七遍去滑焙干) 芍药槟榔(灰火内煨过锉各半两) 人参桑根白皮(锉) 黄 (锉) 草豆蔻(去皮各一两) 桂(去粗皮三分)枇杷叶(去毛涂蜜慢火炙一两)
上一十一味,粗捣筛,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如枣大拍破,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服日三。
消渴,喉干不可忍。饮水不止,腹满急胀。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去心焙),乌梅(去复选肉炒各二两)
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半盏,去滓食后温服。日三。

论曰久病消渴之人,营卫不足,筋骨羸劣,肌肤瘦瘁,故病虽瘥而气血未复,乃为虚乏,又有缘少服乳石而消渴者,病后津液虚竭,经络痞涩。亦令虚乏,痈疽之变。救治之法。
所不可忽。
消渴后,四肢羸弱。气虚乏。地黄生姜煎丸
生姜汁(一升) 生地黄汁(五升) 蜜(二斤绵滤过) 生麦门冬汁(三升) 牛胫骨内髓(一升) 茯神(去木) 甘草(炙) 石斛(去根) 黄连(去各四两) 栝蒌根(五两)五味子(微炒) 知母(焙) 人参当归(切焙) 丹参(各二两) 肉苁蓉(酒浸切焙三两除前五味茯神等一十一味捣罗为末)地骨皮(锉二升) 胡麻仁(二升) 葳蕤(锉五两) 生竹根(锉三升)
上二十味,先以水一斗五升,煮地骨皮等四味,至水四升,绞去滓,下麦门冬地黄汁,再煎五六沸,却下蜜髓姜汁,再煎至七升为膏,稀稠得所,入前件药末,和为丸,如梧桐子大,不拘时候,竹叶汤下三十丸。
虚热小便利而多,服石散人虚热,当风取冷,患香港脚发动,兼消渴后虚乏,肾脉细弱。
阿胶汤方
阿胶(二挺) 干姜(二两) 麻子(一升) 远志(四两) 附子(一枚)
五味,除阿胶捣筛粗散。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胶令烊。分三服,一说云小便利多白,日夜数拾行,频服良。
虚热四肢羸乏,渴热不止,止渴补虚。茯神煮散
茯神肉苁蓉(去鳞切细酒浸三日取出焙干秤) 葳蕤(各四两) 生石斛(去苗) 黄连(去) 栝蒌根丹参(各一两) 甘草(炙) 五味子知母人参当归(切焙各三分)大麦(炒七合半)
上一十三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食前温服
消渴后气乏体羸,腿胫细瘦。苁蓉丸
肉苁蓉(酒浸切焙) 黄 (锉) 牛膝(去苗酒浸切焙) 车前子白茯苓(去黑皮)子(炒去角)人参白芍药(各一两一分) 泽泻桑螵蛸(炒各一两) 枳壳(去瓤麸炒三分) 生干地黄(焙二两)
上一十八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粟米饮下三十丸。
消渴后虚乏。钟乳丸
炼成钟乳粉 续断干地黄(焙) 石苇(去毛各一两) 杜仲(去粗皮锉炒三两三分)天雄(炮裂去皮脐半两) 山茱萸蛇床子(各一两) 远志(去心) 肉苁蓉(酒浸切焙一两三分) 防风(去叉) 山芋石斛(去根) 赤石脂(各一两三分) 甘草(炙锉) 牛膝(酒浸切焙各一两)
上一十六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下。
消渴后虚乏。填骨煎方
白茯苓(去黑皮) 菟丝子(酒浸焙别捣) 山茱萸当归(切焙各二两半) 肉苁蓉(三两酒浸切焙) 大豆(炒去皮三合) 石苇(去毛一两三分) 牛膝(酒浸切焙) 巴戟天(去心)麦门冬(去心各二两半) 天门冬(去心三两三分) 五味子人参远志(去心各二两半)桂(去粗皮一两三分) 附子(炮裂去皮脐) 石斛(去根各二两半)
上一十七味,捣罗为末,用生地黄生栝蒌根各三斤。捣绞取汁,以银石器,慢水煎减半,然后内药,并下白蜜十两,牛髓五两,再煎令如糜食,如鸡子黄大,米饮下,日三。药末不必尽入,惟看稀稠得所佳。
消渴羸瘦,小便不禁铅丹散
铅丹(研一两) 栝蒌根(三两) 黄连(去白石脂(各一两半)
上四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食后以浆水调下。
消渴肌肤羸瘦,或转筋,小便利甚。栝蒌根散方
蒌根黄连(去防己铅丹(研各一两半)
上四味,捣罗前三味,入研铅丹和匀,每食后良久,煎醋一合二合,调三钱匕。日二服。

论曰消渴饮水过多,久则渗漏脂膏,脱耗精液,下流胞中,与水液混浊,随小便利下膏凝,故谓之消渴小便白浊也。
消渴小便白浊如脂。肾沥汤方
羊肾(一具去脂膜切) 黄 (锉) 杜仲(锉炒) 五味子生姜(切各一两半) 生干地黄(焙一两) 人参(半两) 枣(五枚去核) 磁石(三两椎碎绵裹)
上九味,除羊肾磁石外,锉碎分为二剂,先以水四升,煎肾与磁石及二升,去肾然后下诸药,再煎取八合,去滓分二服食前。
消渴,腑脏枯燥,口干引饮。小便如脂。铁粉丸
铁粉(研水飞过干秤三两再研) 鸡 (阴干五枚炙熟) 黄连(去三两) 牡蛎(炒研如面二两)
上四味,先捣二味,细罗为末,再与铁粉牡蛎研匀,炼蜜和剂,以酥涂杵熟捣,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煎粟米饮下,渐加至四十丸。
消渴小便浓浊如面汁,此为肾冷。金牙石汤方
牙石(捣碎研) 浓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熟) 石菖蒲(各一两半) 贝母(煨去心一两)丝子(酒浸两宿曝干微炒别捣各半两)
上九味,先捣八味为粗末,次入金牙石再研匀,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枣二枚去核,煎七分去滓,早晚食前温服
消渴,能食而饮水多,小便如脂麸片,日夜无度。冬瓜饮
冬瓜(一枚) 黄连(去十两别捣为细末)
上二味,先取冬瓜剖开去瓤,净,渗黄连末在瓜内,却用瓜顶盖,于热灰中煨熟。去皮细切烂研,布绞取汁,每服一盏至二盏,食前服,日三夜二。
消渴,饮水不知休,小便中如脂,舌干口渴。黄连丸
黄连(去) 栝蒌根(各五两)
上二味,捣罗为末,生地黄汁和剂,石臼内、用木杵涂酥捣匀熟,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牛乳下、日二。
消渴下冷,小便浓白如泔,呕逆不下食。葶苈丸
葶苈子(慢火炒别捣如膏一两半) 枳壳(去瓤麸炒) 桂(去粗皮) 羚羊角(镑) 白茯苓(去黑皮) 柴胡(去苗) 鳖甲(去裙 醋浸炙) 防风(去叉) 菟丝子(酒浸两宿焙干炒别捣)
上一十二味,捣罗为末,炼蜜和剂,酥涂杵捣匀熟。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腹酒下。
消渴,饮水极多,肢体羸弱。小便如米泔,腰膝冷痛。诸方不能治者。山茱萸丸
山茱萸蒌根(锉) 土瓜根(锉) 苦参龙骨(细研各一两半) 黄连(去三两半)
上六味,先捣罗五味,次入龙骨,再研匀,用生栝蒌汁和剂,酥涂杵捣匀熟。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煎白茅根饮下,日三。
消渴尿脂小便如泔。肉苁蓉丸
肉苁蓉(去皴皮酒浸切焙) 泽泻五味子巴戟天(去心) 当归(切焙) 地骨皮(各一两) 磁石(煨醋淬七遍) 人参赤石脂(各一两半) 韭子(炒) 白龙骨甘草(炙锉) 牡丹皮(各一两) 熟干地黄(焙一两) 禹余粮( 三分) 桑蛸螵(炙四十枚)
上一十六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以牛乳下,日三。

论曰脾土也,土气弱则不能制水,消渴饮水过度,脾土受湿而不能有所制,则泛溢妄行于皮肤肌肉之间,聚为浮肿胀满而成水也。
消渴后四肢浮肿小便不利,渐成水病猪苓散
猪苓(去黑皮) 人参(各三分) 木通(锉一两一分) 黄连(去一两半) 麦门冬(去心焙) 栝蒌根(各二两)
上六味,捣罗为细散,每服一钱匕,温浆水调下。日三、以瘥为度。
消渴欲成水气,面目并膝胫浮肿小便不利瞿麦汤
瞿麦穗滑石泽泻(各半两) 防己(三分) 大黄(锉炒) 黄芩(去黑心各一分)桑螵蛸(炒一十四枚)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温服,良久再服。
消渴后数饮呕逆,虚羸欲成水病茯苓散
赤茯苓(去黑皮) 栝蒌根麦门冬(去心焙各一两半) 升麻(一两) 桑根白皮(锉二两)
上六味,捣罗为细散,每服一钱匕,清水调下,日再。
消渴后,遍身浮肿,心膈不利。紫苏汤方
紫苏茎桑根白皮(锉) 赤茯苓(去黑皮各一两) 羚羊角(镑) 槟榔(锉各三分) 木香桂(去粗皮) 独活(去芦头枳壳(去瓤麸炒各半两) 郁李仁(汤浸去皮尖炒二两)
上一十味,粗捣筛,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生姜半分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三焦气不宣通,膈壅停水,不下至肾,肾消肌肉化为小便茯苓汤方
赤茯苓(去黑皮) 泽泻麦门冬(去心焙) 杜仲(去粗皮炙各二两) 桑白皮(锉三两)桂
上七味,粗捣筛,每六钱匕,水二盏,枣三枚劈破,薤白五茎细切,煎至一盏,去滓分二服,空腹温服,如人行十里再服,至晚亦然,此药内消,不吐利,服一剂讫,津液未通。
血脉未行,肌肤未润,更服一剂。
消渴瘥后,津液枯竭,身体虚浮,欲成水病防己丸
防己猪苓(去黑皮) 郁李仁(汤浸去皮尖炒) 杏仁(去皮尖双仁炒各一两半) 栝蒌根
上九味,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腹浆水下,日一服,肿消小便快为度。
消渴后,头面脚膝浮肿胃虚不能下食,心胸不利,或时吐逆。赤茯苓汤方
赤茯苓(去黑皮) 紫苏子白术前胡(去芦头人参(各一两)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上一十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半,生姜半分拍碎,枣二枚劈破,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

论曰消渴则随饮而出,皆作小便,由少服乳石所致,久则营卫损伤,精血不足,肌肤减耗,石气增炽,附带经络津液内竭,经络凝涩,营卫不行,热气留滞,故变痈疽。此当精穷治法,恐毒瓦斯不出穿通腑脏也。
消渴虚热留滞,结成痈疽。栝蒌根丸方
蒌根(一两一分) 铅丹(研一两) 干葛粉(三分) 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
上四味,以二味捣罗为细末,与葛粉铅丹和匀,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水下,不拘时候。
消渴烦热,结成痈疽八珍散
水银(入铅丹点少水研令星尽) 栝蒌根(各一两) 苦参(锉) 知母(焙各一两半)铅丹(半两) 密陀僧(研) 牡蛎(熬) 黄连(去各一两)
上八味,除水银铅丹外,捣罗为细散,入水银铅丹末和匀,每服一钱匕,温水调下。不拘时候。
渴利后,经络痞涩,营卫留结成痈疽玄参散
玄参(洗切) 犀角(镑屑) 芒硝(研细) 黄 (细锉) 沉香(锉) 木香羚羊角(镑屑各一两) 甘草(生锉三分)
上八味,捣罗为细散,每服二钱匕,温水调下,不拘时候。
消渴后成痈疽磁石饮
磁石(性紧者四两)
上一味,杵碎,以水五升,瓷器中煮取四升,候冷不拘多少,旋饮之。
消渴后成痈疽磁石散
磁石(引铁者火烧醋淬二十遍一两) 黄 (细锉) 地骨皮(洗) 生干地黄(焙各三分)五味子枳壳(去瓤麸炒) 桂(去粗皮) 槟榔(锉各半两)
上八味,捣罗为细散,每服三钱匕,温水调下,日三服。
消渴后,热毒结成痈疽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去心焙) 赤茯苓(去黑皮) 栝蒌实(焙) 地骨皮(洗切各二两) 甘草(炙锉三两)
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消渴后心肺气独盛,结成痈疽。桑根白皮汤方
桑根白皮(锉炒半斤)
上一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再。
消渴后成痈疽石膏汤方
石膏(碎一两半) 知母(焙一两半) 犀角(镑屑一两) 升麻(三分) 栝蒌根(生者削去皮细切可半斤烂研生布绞取汁两合半如无以干者四两代之) 土瓜根(绞取汁两合半无生者以干者四两代之)
上六味,除汁外,粗捣筛,每服三钱匕,二药汁各半合,水一盏半,小麦少许,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消渴虚热,结成痈疽铅丹散
铅丹(别研半两) 栝蒌根(一两) 泽泻石膏(研) 赤石脂白石脂(各一两一分) 胡粉(研半两) 甘草(炙锉一两)
上八味。捣罗五味为细散。入别研三味和匀。每服二钱匕。温水调下。不拘时服。
消渴虚热。结成痈疽磁石丸
磁石(火烧醋淬二七遍一两) 大豆二合) 荠 (洗切) 人参赤茯苓(去黑皮)葛根(锉各三分) 石膏(碎一两一分) 黄芩(去黑心) 栝蒌根甘草(炙锉) 知母(焙各一两)
上一十一味。捣研为细末。炼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水下。日三服。

消渴羊骨汤方
脊骨(一具连喉者) 豉 白粟米(各一升) 薤白(切一把)
上四味。各分作两度煮,每度用水六升,煮至三升,去滓,渴即温汁量意饮之,以瘥为度。
消渴小便如常。绿豆汁方
绿豆(二升)
上一味净淘,用水一斗,煮烂研细,澄滤取汁,早晚食前各服一小盏,如觉小便浓即瘥。
消渴胡豆汁
胡豆二合
上一味。煮取汁,勿用盐,随意饮之。
消渴粱米粥
青粱米,(半升净淘)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稀粥饮之,以瘥为度,一方用米半升,水三升,烂研取泔饮之。
消渴心闷。葵齑汁
葵菜(一束洗)
上一味。于汤内略煮过,别煮粟米汁,置葵于汁中,如淹齑法,候熟,渴即饮汁,以瘥为度。
消渴地黄花粥
上取地黄花阴干,捣罗为末,每用粟米两合,净淘煮粥,候熟入末三钱匕搅匀,更煮令沸,任意食之。
消渴。麦豆饮方
大麦绿豆(水浸退去皮各半升)
上二味净淘。于星月下各贮一铛中,用水二升,慢火煮熟,次取绿豆过麦仁铛内,同煮令烂,并汁收在瓷瓶内,渴即饮,食后仍吃三两匙麦仁绿豆尤妙。
治猝患消渴,小便利数。田螺饮方
田螺(活者一升)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至二升,不问食前后,稍稍饮汁,一方用螺五升,水一斗半,浸之经宿,渴即饮浸螺汁,每日一度易水并螺。
消渴口干,胸中伏热,心烦躁闷。葛粉饭
葛粉(四两) 粟米饭(半升)
上二味。先以水浸饭,滤出于葛粉中拌匀,再蒸一炊饭久,取出任意食之。
消渴口干,心中烦热。藕蜜浆方
生藕(去皮节切) 炼蜜(各半斤)
上二味。新汲水一升半,化蜜令散,纳藕于蜜水中,浸半日许,渴即量意食藕并饮汁。
消渴口干菇蒋根羹
菇蒋根(生嫩者洗细切) 冬瓜(去瓤细切各半斤)
上二味。以水六升,入盐豉半升,煎至五升,去豉下前二味,入醋作羹,分三度食之。
消渴。盐豉饮
上浓煎盐豉汁,停冷,渴即饮之。
又方:上取粟米炊饭(一本作饮),频食之佳。
又方:上取大麦仁炊饭(一本作炊汁饮),或煮粥食之佳,小麦亦得。
又方:上取青小豆净淘,煮粥食之,和饮食亦得。
又方:上取牛乳饮一小盏,马乳亦得。
消渴口干,方
鹿头(一具治如食法)
上一味蒸熟,以酱醋食之。
消渴烦躁狂言目眩。方
藕实(去皮半斤) 薄荷(一握) 菜(半斤)
上三味。于豉汁中作羹,入五味食之。

渴饮病,兼身体疼痛,灸隐白二穴,在足大趾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各三壮,甲乙经云,足太阴脉之所出也。
消渴咽喉干,灸胃腕下 三穴,各百壮,穴在背第八椎下,横三寸间中灸之。
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肠俞百壮,横三寸间灸之。
消渴咳逆,灸手厥阴,随年壮。
消渴咽喉干,灸胸堂五十壮,又灸足太阳五十壮。
消渴口干烦闷,灸足厥阴百壮,又灸阳池十壮,消渴小便数,灸两手小指头,及两足小趾头,并灸项椎佳,又灸当脊梁中央解间一处,与腰目上两处,凡三处,又灸背上脾俞下四寸),当挟脊梁灸之,两处皆随年壮,又灸肾俞三处,又灸腰目肾俞下三寸,亦挟脊骨两旁,各一寸半左右,以指按取关元一处,又两旁各二寸二处,阴市二处,在膝上当伏兔上行三寸,临膝取之,或三二列灸,相去一寸,名曰肾系者。(黄帝经云伏兔下一寸,曲泉阴谷阴陵泉复溜,此诸穴断小便更佳,不损阳气,亦云止遗溺也,太溪中封然谷太白大都趺阳行间大敦阳白涌泉,凡此诸穴,各一百壮,腹背两脚,凡四十七处,其肾俞腰目关元水道,此可灸三十壮,五日一报之,各得一百五十壮佳,涌泉一处,可灸十壮,大敦隐白行间,此处可灸三壮,余者悉七壮,皆五日一报之,满三灸止,灸诸而不愈,宜灸诸阳,诸阳在脚表,并灸肺俞募,按流注孔穴,壮数如灸家法。

常听说:西医的糖尿病,就是中医的消渴三消)症,事实上,中医的消渴三消)症,根本就不是西医的糖尿病!西医的糖尿病只是发明了血糖、尿糖的检查,而在糖上做文章,玩糖的数字游戏,结果没法向病患者交代,反而牵强附会地拿中医的消渴三消)症,来自圆其说,掩其医学的不是,做为欺骗病患的掩耳盗铃之学说。
中医学消渴根本就与糖、胰岛素无关,西医的糖尿病以糖与胰岛素的作用而为医学的标的。
糖尿病是多吃、多喝、多尿的三多证状,试问今日被检查到糖尿病的一百个病患中,有几个会有多吃、多喝、多尿的证状呢?事实上,今日被检查到有一点糖尿病的病患,有三多证状者,不到百分之一呢!
从来不曾听到糖尿病的医学报导,为什么会多喝?为什么会多吃?为什么会多尿呢?
让我们从中医的医学来揭穿这幕糖尿病的医疗骗局吧!
三消病因肺燥、胃热肾虚之别。
医宗金鉴消渴篇。
上消:属肺,饮水多而小便如常。
中消:属胃,饮水多而小便短赤,且多食。
下消:属肾,饮水多而小便浑浊,量多。
三消皆属燥,热病也,然观年老好饮茶者,夜必多溺,则非三消燥热也,亦有寒者矣!
今日许多医学报导劝人多喝开水,亦为造成老人多饮、多尿之病源。
饮水多,小便少而浑赤者属热,是火盛耗水而浑也。
饮水少,小便多而清白者属寒,是火虚不能耗水也。
内经灵枢五变第四十六篇,黄帝问于少俞曰:善病消瘅(能吃能喝而瘦为瘅)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黄帝曰:何以知五脏之柔弱也?少俞答曰:夫柔弱者,必有刚强,刚则多怒,柔者易伤也。黄帝曰:何以候(诊断)柔弱之与刚强?少俞答曰:此人皮肤薄而坚固以深者,长冲直扬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臗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是为情志不调之病。素问生气通天论:大怒则形气绝而血死于上,气为之留,皮肤肌肉为之充塞,而血脉不能通,所以蒸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消瘅之病成矣!
高士宗曰:按平脉篇云: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上入胸膈,盖精血少,则气逆往上奔,故曰柔弱者必有刚强,谓五脏之精质柔弱而气反刚强,是柔者愈弱,而刚者愈刚强,刚柔之不和也。
朱永年曰:有五脏消瘅,有肌肉消瘅五脏消瘅津液内消消渴也。肌肉消瘅也,肌肉外消而消瘦也,盖因内者必及于外,因于外者必及于内也,形体五脏外内之相合也。
消渴的原因在于燥、热之气,影响虚弱的身体所造成,而此燥热之气有三:
1、天气:如夏天,天气热,令人口渴,晒太阳,令人口渴,中暑中暍令人口渴。
2、食物:煎、炒、炸、辛辣………等燥性食物令人口渴,如花生用煮,不使人口渴,用炒、炸很香,但容易使人口渴,如猪肉用煮、用蒸不使人口渴,用炸则使人口渴,食物因料理之不同,易产生对身体不同的影响令人口渴。
3、情绪:诸气愤郁,气血不顺,蓄积逆流,血脉不行,转而为热令人口渴。
身体虚,热(火)、燥在上焦上消)耗水,则多饮,在中焦中消)耗食则多吃,在下焦下消)因肾虚则多尿。
身体为何会虚呢?热(火)燥是如何进入体内的呢?
4、感冒感冒分为风暑寒湿燥火,却被消炎伤心肾,致心肾虚风寒内侵,又吃燥性食物(如油炸食物,炒花生、饼干、辣椒………等),致食物之燥与风寒相结合致口干、口渴。
5、房事过度:房事伤肾、风寒乘虚进入心肾,致口渴又吃冰凉食物而口淡,再食燥性食物致肾阴受伤。
三消为体虚,风寒燥气食物结合在上焦上消,在中焦中消,在下焦因行房事或消炎伤肾致肾虚而成下消
消渴虽有上、中、下消之分,肺燥、胃热肾虚之别。实际上三消证状,往往同时存在,仅表现程度上有轻重的不同。或有明显的多饮,而其它二者不甚显著,或以多食为主,而其它二者为次,或以多尿为重,而其它二者较轻,故上中下三消之治疗,当辨证以论治。
经云:心传热于肺,传为鬲消,治疗上消者,宜清热润肺,兼清其胃以生津止渴,治中消以清胃养阴,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阴补肾,兼补其肺,使金能生水,为治消渴之基本原则。
金匮要略: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食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又曰:渴饮水干燥者,白虎人参汤主之。景岳全书三消之病,三焦受病也,上消者,渴证也,大渴引饮,随饮随渴,以上焦津液枯涸,古云其病在肺,而不知心脾阳明之火,皆能熏炙而然,故又谓之膈消也。中消者,中焦病也,多食善饥,不为肌肉,而日加消瘦,其病在脾胃,又谓之消中也。下消者,下焦病也,小便黄赤,为淋为浊,如膏如脂,面黑耳焦,日渐消瘦,其病在肾,故又名肾消也。此三消者,古人悉认为火证,然有实火者,以邪热有余也。有虚火者,以真阴不足也。治消证而不辨虚实,则未有不误者矣!
医学心悟三消之证,皆燥热结聚也,大法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二冬汤主之,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生地八物汤主之,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地黄汤生脉散并主之。夫上消清胃者,使胃火不得伤肺也。中消滋肾者,使相火不得攻胃也,下消清肺者,滋上源以生水也,三消之治,不必专执本经,但滋其化源,则病易痊矣!
消渴发生小便泡沫多,如膏如脂,如麦麸片,如浓油………等许多营养的流失,不止糖份——尿糖,而今日医学只发明了对糖份的检查,却不明各种营养流失的真正原因,而以糖份的多寡做为治疗的依据,致杀人如麻的医疗科学产生——糖尿病

千金要方消渴之人,愈与未愈,常须虑有大
素问奇病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万病回春消渴者,口常渴也,小便不利而渴者,知内有湿也,湿宜泻之,小便自利而渴者,知内有燥也,燥宜润之,大抵三消者,俱属内虚有热也。
消渴口渴的原因在于燥热火气与虚,体虚而燥热之气内蓄,久而成痈疽,是湿热内缊而成,不因于糖。
今日糖尿病头痛收口慢,易疲倦,乃长期使用胰岛素致胰岛素之药物在肝中毒,故其所造成之病皆在肝经经络发作皆始于肝经大敦穴——即脚之大趾,阴部骚痒糜烂皆因肝经经络络于阴器,尤以妇女为甚,视网膜障碍皆在肝经经络。如肝经流注图:
[img]tu_73.gif[alt]肝经流注图[/alt][/img]
糖尿病所发之病皆在肝经经络,而不在胰脏,是为肝中胰岛素之毒所造成,并非糖份蓄积造成,骚痒、溃烂与视障若是糖的问题,注射胰岛素应该可以消除其糖份的蓄积,而不会单独蓄积于肝经经络,长期使用胰岛素所造成中毒的结果也。
男性因肝蓄毒,而肾又衰弱,致肝无力运作其经络阳痿肝气无力通于,而产生视觉障碍。
肾脏衰弱,糖份无法排出,肝又中胰岛素之毒,无力使糖分从小便排出致糖份回流血液中,引起血糖增高,或皮肤骚痒皆肝中毒所造成,故要消除血糖,当以清除肝中毒素——胰岛素,使肝有力解毒,更补肾水以生肝木而不是用胰岛素降血糖。
西医的糖尿病中,或许有些病患具有中医的消渴症病人,但中医的消渴症不等于西医的糖尿病,西医的糖尿病根本不是中医的消渴症。要使疾病痊愈当认清这点。否则永远困于医疗的科学,怨得了谁?
消渴症的“病因”在于燥火、热,在于内虚,故治疗时清热、润燥滋阴补肾,病可以治疗痊愈,不禁吃饭、吃糖,而禁吃燥性食物、辛辣酒之类食物。
糖尿病的病因在于糖的数据、在胰岛素,一个病人也不能治疗痊愈,病人都因被禁吃饭、禁吃糖而被饿死,或被打胰岛素中毒而成全身都是并发症——引发心脏病肾损伤及眼疾病,整篇似是而全非的医学理论,媒体强制灌输给大众,科学数据讲得多正确、多标准,从头到尾却没有治好一个人,不知残害了多少人的健康之科学,是否应重新修正,以正视听呢!
胆固醇、血脂高,皆因肝肾的衰弱,无力排除,回流血液中,与血液中的糖份——血糖相同,不求肝、肾的恢复作用,而在降血糖、胆固醇、血脂高之检验,是否在慢性谋杀人类的健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