秫米

( Shú Mǐ )

别名: 众 , , 糯秫 , 糯粟 , 黄糯 , 黄米

秫米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祛风除湿和胃安神解毒。主疟疾寒热;筋骨挛急泄泻痢疾;夜寐不安;肿毒;漆疮冻疮;犬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包煎;或煮粥;或酿酒。外用。适量,研末撒;或捣敷。
性味:
味甘;性微寒
归经:
肺;胃;大肠经
各家论述:
综论秫米之功用:1.陶弘景:“北人以此作酒煮糖,肥软易消。方药不正用,惟嚼以涂漆疮及酿诸药醪。”(《本草经集注》)2.李时珍:“者,肺之谷也,肺病宜食之。故能去寒热,刊大肠大肠者肺之合,而肺病多作皮寒热也。《千金》治肺疟方用之,取此义也。《灵枢经》歧伯治阳盛阴虚,夜不得瞑,半夏汤中用之,取其益阴气而利大肠也。大肠利则阳不盛矣。”(《纲目》)
用药禁忌:
小儿不宜多食。
1.《食疗本草》:“壅五脏气,动风,不可常食。”2.《养生集》:“味酸性热,粘滞,易成黄病,小儿不宜多食。”(引自《纲目》)
炮制:
1.生秫米: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筛去灰屑。
2.炒秫米得配本草》:“炒用”。现行,取净生秫米,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黄色,微具焦斑。
饮片性状:生秫米呈小球形,直径约lmm。表面类白色,一侧面可见一凹糟,断面白色。质硬,富粉性。气微,味甘。炒秫米形如秫米,表面黄色,微具焦斑。具焦香气。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生境分布:
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原形态:
1.粱,一年生栽培作物,须根粗大。秆粗装,直立,高0.1-1m。叶鞘松裹茎秆,密具疣毛或无毛,先以近边缘及叶片接处的背面为密,边缘密具纤毛;叶舌为1圈纤毛;呀片长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0-45cm,宽5-33mm,先端尖,基部钝圆,上面粗糙,下面稍光滑。圆锥花序呈圆柱状或近纺锤状,通常下垂,基部多少有间断,长10-40cm,宽1-5cm,常因品种的不同而变异主轴密被柔毛,刚毛显着长于或稍长于小穗,黄色,褐色或紫色;小穗椭圆形或近圆球形,长2-3mm,黄色,褐色或紫色;第1颖长为小穗的1/3-1/2,具3脉,第2颖稍短于或长为小穗的3/4,先端钝,具5-9脉;第1外稃与小穗等长,具5-7脉,基内稃薄纸质,披针形,长为其2/3,第2外稃等长于第1外稃,卵圆形或圆球形,质坚硬,平滑或具细点状皱纹,成熟后,自第1外稃基部和颖分离脱落;鳞被先端不平,呈微波状;花柱基部分离。花、果期夏、秋季。
2.粟,本变种的主要特征在于:植物体细弱矮小,高20-70cm。圆锥花序呈圆柱形,紧密,长6-12cm,宽5-10mm;小穗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2.5mm,黄色,刚毛长约小穗的1-3倍,小枝不延伸。
来源: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梁或粟的种子之粘者。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setaria italica (l.) beauv. [panicum italicum l.]2.setaria italica (l.) beauv.var.germanica(mill.)schred
采收和储藏:果实成熟时采收,去净杂质,晒干。

“秫米” 相关论述

【药用】本品为禾植物粟的干燥种子
性味归经】甘,微寒。入肺、大肠经
【功效】和胃安眠
【临床应用】用于夜寐不安。
本品有和胃安眠作用,主要用于脾胃虚弱,或胃失安和引起的夜寐不安,即所谓“胃不和卧不安”之症,常配半夏同用。
【处方用名】北秫米(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包煎
方剂举例】半夏秫米汤内经》:半夏秫米。治胃不和,夜不得眠

味甘,微寒。止寒热,利大肠,疗漆疮


味甘,微寒。止寒热,利大肠,疗漆疮。此人以作酒及煮糖者,肥软而易消;方药不正用,惟嚼以涂漆疮,及酿诸药醪。
〔谨案〕此米,功能是稻也。今大都呼粟糯为稻,为糯矣。北土亦多,以粟酿酒,而汁少于黍米。粟应有别功,但本草不载。凡黍稷、粟、粳糯,此三谷之 也。


(一)其性平。能杀毒热。拥五脏气,动风,不可常食。北人往往有种者,代米作酒耳。〔嘉〕
(二)又,生捣和鸡子白,敷毒肿良。〔嘉〕
(三)根∶煮作汤,洗风。〔嘉〕
(四)又,米一石,曲三升,和地黄一斤,茵陈蒿一斤,炙令黄,一依酿酒法。服之治筋骨挛急。〔嘉〕


初捣,出淡黄白色,经久色如糯,用作酒者是此米,亦不堪为饭。最粘,故宜酒。

味甘性微寒。即粟之粘者。久食壅五脏气,动风迷闷。性粘滞,易成黄病,小儿不宜多食。伤鹅鸭成瘕者,多饮秫米泔可消。

味甘,微寒。止寒热,利大肠,疗漆疮
陶隐居云∶此人以作酒及煮糖者,肥软易消。方∶药不正用,唯嚼以涂漆疮及酿诸药醪。
唐本注云∶此米功用是稻也。今大都呼粟糯为稻,为糯矣。北土亦多以粟酿酒,而汁少于黍米。粟应用别功,但本草不载。凡黍稷、粟、粳糯,此三谷之 (音仙)也。臣禹锡等谨按颜师古刊谬正俗云∶今之所谓秫米者,似黍米而粒小者耳,亦堪作酒。孟诜云∶秫米,其性平。能杀毒热,拥五脏气,动风,不可常食。北人往往有种者,代米作酒耳。
肿良。根,煮作汤,洗风。又,米一石,曲三斗,和地黄一斤,茵陈蒿一斤,炙令黄,一根据酿酒法。服之治筋骨挛急。日华子云∶无毒,犬咬,冻疮并嚼敷。
图经文具黍米条下。
圣惠方∶治食鸭肉成病,胸满面赤,不下食。用秫米汁服一中盏。肘后方∶卒得浸淫疮有汁,多发于心,不早治,周身则杀人。熬秫米令黄黑,杵以敷之。梅师方∶治妊娠忽下黄水如胶黄各一两,细锉,以水七升,煎取三升,分服。食医心镜∶主寒热,利米饭食之良。
衍义曰∶秫米,初捣出淡黄白色,经久色如糯,用作酒者是。此米亦不堪为饭,最粘,故宜酒。

糯秫蒸黄者
甘、酸,微温。入手太阴经气分。治肺疟,及阳盛阴虚,夜不得眠。及食鹅鸭成瘕,妊娠下黄汁。去寒热,利大肠。拌沙糖,治久痢。煮鲫鱼,治赤痢。(加葱更好。)杉木水调米粉,敷漆疮
炒用入药不滞。气滞者禁用。

味甘,微寒.止寒热,利大肠,治漆疮

黄米。味甘微凉,益阴利便。粱米、粟米之粘者为秣。

秫米(音术)(图缺),味甘,性寒。无毒。肺之谷,利大肠。治漆疮。患,日夜寒热不得眠者宜用。久食动风,小儿勿多食。
芦粟气味甘、涩,性温。无毒。主治温中、涩肠胃,止霍乱。粘米者与黍米同功。根煮汁,利小便、止喘嗽,中满立瘥。治妇人横生倒产,衣包不下,烧灰研细末,酒送下,即顺产也。
──模板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