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
参考: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积” 相关论述
论曰肾藏积冷气攻心腹疼痛者,肾虚冷之气,久积于内,阳气不足,其经厥逆,上干心络,与正气交击,故令心腹疼痛也。
治肾藏虚积冷,气攻心腹疼痛,及膀胱气痛。鹿茸丸方
鹿茸(酒浸炙去毛) 肉苁蓉(酒浸切焙各二两) 人参补骨脂(炒) 石斛(去根)木香当归(切炒) 芎 附子(炮裂去皮脐) 熟干地黄(焙) 桂(去粗皮) 泽泻荜澄茄槟榔(锉)陈橘皮(去白焙) 桃仁(去皮尖双仁炒) 巴戟天(去心) 五味子(各一两) 赤石脂(研) 龙骨(研) 蜀椒(去目及合口者炒出汗各半两)
上二十六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温酒或盐汤下治肾藏虚冷,气攻心腹疼痛,及腰膝冷痹。眼花耳鸣,四肢沉重,食减色昏。牛膝丸方
牛膝(去苗切酒浸焙) 附子(炮裂去皮脐) 补骨脂(炒) 桂(去粗皮) 萆 当归(切焙) 芎 山茱萸石斛(去根) 续断细辛(去苗叶) 木香(炮各半两)
上一十二味,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盐酒下三十丸。
治肾藏积冷,气攻心腹疼痛不止。 砂丸方
砂(研) 木香(各半两) 楝实(锉) 蓬莪术(炮) 乌头(炮裂去皮脐各一两)桃仁(三十枚汤浸去皮尖双仁研如膏)
上六味,捣罗五味为末,入桃仁同研令匀,酒煮面糊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生姜盐汤下,温酒亦得。
治肾藏虚冷,心腹疼痛,小便滑数,耳鸣目暗。附子丸方
附子(炮裂去皮脐二两) 巴戟天(去心) 龙骨(研) 香子(炒各一两) 干姜(炮三分)
上六味,捣罗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盐汤或盐酒任下,空心食前服。
治肾藏虚冷,气攻心腹疼痛,脐下 刺,腰膝沉重,行步无力,不思饮食,补骨脂丸方
补骨脂(炒二两) 葫芦巴(炒) 青橘皮(去白焙) 香子(炒各一两) 沉香(半两) 槟榔(锉三分)
上六味,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酒或盐汤下,空心食前服治肾藏久虚,心腹冷痛,饮食无味,腰膝酸疼,烦倦少力,时多梦泄,耳内虚鸣。巴戟天丸方
巴戟天(去心) 补骨脂(炒) 香子(舶上者炒) 木香(各半两) 桂(去粗皮)附子(
上六味,捣罗为末,用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食前盐汤或盐酒任下。
治肾藏虚积冷气,攻心腹疼痛,少力、行步难,不思饮食。天雄丸方
天雄(炮裂去皮脐二两) 香子(炒) 山芋蜀椒(去目及口合者炒出汗各一两)
上四味捣罗为末,用羊肾一对,切去皮膜细研,酒面同煮成膏,候冷拌前药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温酒盐汤任下,空心食前服。
治肾藏积冷,气攻心腹痛,四肢逆冷,不思饮食,或吐冷沫。面青不乐。沉香饮方
沉香芍药(洗焙) 槟榔(锉) 青橘皮(浸去白切焙) 附子(炮裂去皮脐)香子(炒
上八味, 咀如麻豆,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七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治肾藏虚冷气,攻心腹疼痛,腰背急强,不思饮食,身热足冷。六味沉香饮方
沉香葫芦巴(炒) 楝实去核炒 香子(炒各一两) 木香附子(炮裂去皮脐切各半
上六味, 咀如麻豆大,每服三钱匕,水一盏,酒三分,同煎七分,去滓空腹温服。
治肾藏虚冷气上攻心腹疼痛,冷汗出,四肢少力,面色黧黑。葫芦巴丸方
葫芦巴(炒) 山芋泽泻(各一两) 吴茱萸(汤洗焙干) 干姜(炮) 牡蛎(粉)当归(
上八味,同捣罗为末,酒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温酒下。
治肾藏风虚劳气,奔冲闷乱。沉香阿魏丸方
沉香(锉) 阿魏(研) 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研) 槟榔(锉) 蓬莪术(炮锉各半两)(三两细研汤泡纸
上一十味,捣研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炒生姜盐汤下。
治脾肾虚冷。脐腹冷痛。大便时泄,腹胀羸瘦。附子煎方
附子(炮裂去皮脐) 诃黎勒皮 甘草(锉) 牛膝(切各一两) 硫黄(舶上者碎)香子
上七味,先将硫黄甘草内绢袋扎头,次将诸药粗捣,银石器内,以水一斗,慢火同煎,不得入生水,频看候煎至一大碗汁,取出滤去滓,分作四盏,每日空心一盏,温米饮调下,即用饭压之,如欲丸。除甘草不用,将诸药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生姜盐汤下十丸,至十五丸亦得。
论曰症之为病,虽有形证,推之不动,癖之为病,僻在胁肋,按之水鸣,此皆饮食留滞所致也,不即治、日渐增长,盘结牢固,邪气日盛,令人正气衰微。累岁不已,甚则身瘦腹大,名曰久积症癖。
治久积症癖,冷热不调,痰逆痞闷,心腹刺痛,喘满膨胀,泄利羸困,不思饮食。消积丸方
代赭( 醋淬三七遍研) 礞石(研各一两) 桂(去粗皮) 白茯苓(去黑皮) 青橘皮(汤浸去白焙) 巴豆(去皮心膜压出油各半两) 京三棱(煨锉) 楝实肉(各一分)砂(研三分)
上九味,捣研为末拌匀,酒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丸至三丸,木香汤下。看虚实加减。
治久积伏滞成块,妇人血癖血块,及产后败血不行,儿枕刺痛,小儿奶癖。常服利胸膈,除伤滞,比金丸方
没药(研一钱) 五灵脂(研半两) 砂(研) 乳香(研各一钱半) 巴豆(一百粒去皮心膜不出油烂
上七味,同研为细末,用大枣十枚去核,刮巴豆膏入在枣内。线缠了,慢火炙熟。去线捣烂,与前项药末合匀,和捣成剂,丸如绿豆大,大人脏腑实者五丸,虚者三丸,小儿芥子大,一岁三丸,五七岁以上七丸,十岁以上十丸,取积用烧皂子,浓煎汤放冷下,利胸膈用枣一枚,烂嚼裹药干咽,不得嚼药,并临卧服,急患不拘时。
治久积癖气,心胸不和,呕吐痰逆,胁肋胀满疼痛,如神丸方
乌头(去皮脐) 干漆干姜 桂(去粗皮各一两以上三味同为末) 砂(别研半两)巴豆(半两
上六味合研令匀,取炊枣肉和成块,用湿纸浓裹,盐泥固济。浓一指许阴三日曝干,于地坑子内,以火三斤簇烧,候火销半取出,看硬软捣细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丸至五丸,木瓜汤下,不拘时。
治久积冷气,攻心腹疼痛,痰癖呕逆,腹胀不思饮食,肌肤瘦瘁,腰膝倦痛,下痢泄泻,疟疾肠风,并妇人血海久冷无子,陈橘皮煎丸方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十五两别捣罗为末) 巴戟天(去心) 石斛(去根) 牛膝(酒浸切焙) 肉苁蓉(酒浸切焙) 鹿茸(去毛酒炙) 菟丝子(酒浸三日别捣焙) 杜仲(去粗皮炙锉) 阳起石(酒浸研如粉)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 附子(炮裂去皮脐) 吴茱萸(汤洗焙干炒) 当归(切焙) 干姜(炮) 京三棱(煨锉) 萆 (各三两) 甘草(炙锉一两)
上一十七味,捣罗为末,先以好酒五碗。于银石器内,煎橘皮末令如饧。入诸药搅匀,再捣三五百杵,稍干更入酒少许和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空心温酒下,盐汤亦得。
治脏腑久积,气块冷痞,不思饮食,沉香三棱煎丸方
沉香(锉) 人参(各一两) 京三棱(三两捣末用陈粟米醋五升 砂三分细研同入在醋内搅化以
上四味,捣罗三味为末,入三棱 砂煎内。和匀成剂,如有余煎,更于火上慢熬同捣,约千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饮下,妇人醋汤下、日再。
治久积症块。心腹胀满,胸膈不利,痰实胃胀, 砂丸方
砂(好者二钱研) 野狼毒(锉醋炒干) 芫花(醋浸一宿炒干) 干漆(炒烟出) 鳖甲(去裙 醋炙各一两) 硫黄(好者一分研如粉) 巴豆(二七枚去皮心膜以好醋一升煮令紫色)
上七味,捣研为末、和匀。煮面糊丸如豌豆大,每服三丸,食后临卧温生姜汤下。
治多年积气症癖。三棱丸方
京三棱(煨锉) 鸡爪三棱(煨锉)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青橘皮(汤浸去白焙) 巴豆(去皮心膜出油) 石三棱(煨锉各五两) 槟榔(十枚半生用半炮锉) 肉豆蔻(十枚去壳醋浸二宿) 丁香益智去(
上一十二味,捣研为末,醋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如当心气块,茱萸汤下,左右气块,木香汤下,本脏气块, 香子汤下。
治久积食癖,心腹时发疼痛,胸膈不快,痰逆恶心,脏腑不调,不思饮食,或下利脓血,里急后重,散恶气。逐结滞。丁香丸方
丁香木香 桂(去粗皮) 阿魏(面裹煨去面研) 麝香(研) 硫黄(研) 水银(二味于盏内结成沙子) 砂(研飞过) 粉霜(研) 胡粉(研各一分) 巴豆(去皮心膜研取霜四钱)
上一十一味,捣罗三味为末,与八味合研匀细,用安息香半两 酒化滤过,入蜜少许,重汤同熬、和剂。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至五丸,临卧煎生姜枣汤下。更看虚实加减,取下积聚恶物为效。
治男子妇人远年积气,消磨症块,取虚中积癖。礞石丸方
礞石(半两青色者生用捣罗为细末) 砂(醋浸澄去砂石) 丁香 桂(去粗皮) 干姜(炮各二两) 木香京三棱(煨锉) 莪术(煨锉) 芫花(醋浸一宿炒焦) 猪牙皂荚(去皮炙黑) 槟榔(煨锉为末) 肉豆蔻仁(各一两) 白豆蔻仁 青橘皮(汤浸去白焙) 墨(烧八分熟各半两) 巴豆(一两半去皮心膜出油尽) 大黄(一两半半两生用半两煨熟半两炒焦) 胡椒粉霜(细研各半分)
上一十九味,各捣研为末,用醋三升浸 砂于银石器中,文武火熬二十沸。次入巴豆,又熬五七沸,次入礞石京三棱末,又熬三五沸,次取白面二两。以无灰酒半升,调入药中,又熬一两沸,次入大黄末。又熬三两沸,次下诸药末,不住用柳木杖子,搅匀候稠,捣千杵,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丸,不问男女长幼,心痛醋汤下,左胁下疼,煎姜枣汤下,右胁下疼,煎木香汤下,妇人血癖血气,炒生姜醋汤下,久患冷痢,煎黄连汤下,小儿常服,冷水下,有妊者不得服,小儿以意减丸数。
治久虚积症癖。水银丸方
水银 豉(研) 礞石末(滴酒和匀瓷合内慢火逼干各半两) 京三棱(末) 石三棱末鸡爪三棱末 腻粉粉霜 白丁香末 砂(研各三钱) 肉豆蔻(去壳) 槟榔(各二枚为末) 丹参(三钱研)
上一十三味,合研匀细,用枣肉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温水下,又一方、治丈夫病,入 香补骨脂各一分,治妇人病患血竭没药各一分。
治远年症块积聚,木香丸方
木香 砂(研) 当归(切炒各一两) 礞石(研三分) 大黄(煨锉) 陈曲(不者炒) 麦 (炒) 墨(研) 白面(各半两) 大戟(炒) 干漆(炒烟出) 腻粉(各一分) 豉(少许) 巴豆仁(一两一分不出油研)
上一十四味,捣研为末,以腊月雪水。同捣三二百杵。丸如绿豆大,每服一丸,空心用干柿烂嚼裹药,随所伤物煎汤下,不得吐津。
治男子妇人久积气块症癖,两胁下积冷,胸腹气刺痛,紫金丹方
铁滓(一斤淘净控干) 砂(二两) 硫黄(半斤水飞过)
上三味。先取铁滓硫黄二味,于瓷器内,用米醋一斗,慢火煎。候煎硫黄火上无焰,即爆干,刮此二味入瓷合内,固济了,用大火 三度毕,取合内药,再用水飞,不用铁滓,控硫黄令干,入细瓷合内,坐在平地,别用火一秤, 至火尽。取出入 砂二两,同研令细,再入合内,用火一斤,就灰池中养三日放冷,取二两再入下项药。
砂(半两) 木香(末) 丁香(末) 腻粉(研) 丹砂(研) 肉豆蔻(去壳末)干漆(炒烟尽研) 胡椒(末) 阿魏(用醋化面和作饼子烧熟为末各一钱) 砒霜(末一字半)
上一十味研细,再同硫黄研匀,用酒醋各半煎五灵脂,薄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从五丸,渐加至二十丸,以意加减服,若取积滞症癖。及酒食积急气冷气,一切滞气等疾,更入后药。
巴豆仁(研一两) 大戟末(半两) 芫花末(半两) 草乌头末(一分) 五灵脂末(一两) 腻粉(二钱)
上七味,以米酽醋二升已来铫子内熬成膏。便与前药末,搜为剂,丸如梧桐子大。量虚实加减服,逐一丸加,用醋汤或茶清下。
治久积症癖,气攻左胁,如复杯,及妇人血瘕。蓬莪术丸方
蓬莪术(炒一两) 桂(去粗皮三分) 芍药槟榔(锉) 枳壳(去瓤麸炒) 当归(切焙) 木香昆布(
上一十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煨姜木瓜汤下。
治五毒五积五劳,并一切气疾症癖块。及远年积,丁香丸方
丁香(半两) 附子(炮裂去皮脐) 乌头(炮裂去皮脐) 槟榔(锉) 芫花(醋炒)大戟(炒) 甘遂(炒) 紫菀(去土各一分) 腻粉(研一分半) 砂(醋飞过焙干研一两)
上一十味,先将八味,捣罗为细末,入研药和匀,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醋汤下。
治久积症癖不散,心下结痛,状如伏梁。三棱汤方
京三棱(炒) 鳖甲(醋炙去裙 ) 大腹(锉炒各一两) 桂(去粗皮) 芍药 陈橘皮(去白焙) 当归(切焙枳壳去瓤麸炒) 高良姜(各三分) 木香诃黎勒(煨去核各半两)
上一十一味细锉,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温服。
治久癖块聚,心腹胀满,人参丸方
人参玄参沙参丹参防风(去叉) 苦参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一两) 巴豆(去皮心煮研出油三十枚) 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一合) 干姜(炮半两) 虫(三十枚熬) 葶苈(微炒研一合)
上一十二味,捣研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食后米饮下一丸,未利再服。
治久癖结硬,两胁脐下坚如石,按下痛剧,食饮不下。鳖甲丸方
鳖甲(去裙 醋炙二两) 牛膝(酒浸切焙) 芎 防葵 当归(切焙) 干姜(炮)桂(去粗皮) 附子(炮裂去皮脐) 甘草(炙各一两) 巴豆(二枚去皮心膜研) 大黄(锉炒一两半)
上一十一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空心温酒下三丸,加至五丸,日二服,以利为度。
治久积症瘕。鳖甲丸方
鳖甲(大者一枚净洗去筋膜里裹外面二三分浓上面用纸泥固济一风炉子安鳖甲在上面别入桃仁半斤去尖皮双仁研以米醋四升无灰酒三升 砂三两同搅拌旋入向鳖甲中煎为膏取出用合盛却将鳖甲去纸泥炙令黄色) 青橘皮(去白焙) 麦 (炒) 沉香(锉) 肉豆蔻(去壳各三两) 丁香木香槟榔(一半生一半炒) 陈曲(炒) 京三棱(煨锉) 大黄黄连(去须)
上五味。捣罗四味为末,与巴豆同研令匀,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空心盐汤下,加至两丸,茶清下亦得,如有积滞,生姜橘皮汤下,要转冷茶下五丸,热茶投之。
治食症气聚不消,万金丸方
槟榔(锉) 肉豆蔻(去壳) 青橘皮(汤浸去白焙) 干姜(炮) 木香(各一两) 巴豆(去皮心膜五十粒
上六味,捣罗五味为末,入巴豆同研令匀。研盐浸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二丸,煎生姜橘皮汤下,良久以粥饮投之,以利为度。
治食症瘕癖聚,一切血结刺痛疾,黑金丸方
沉香(锉) 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 木香青橘皮(汤浸去白焙) 干姜(炮) 细墨(烧红醋研) 京三漆(炒烟出 麝香(研各半分) 砂(研水飞
上一十三味,各捣研为末,将京三棱蓬莪术大黄 砂四味,用米醋煮烂,研作糊,入众药末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姜汤下不拘时。
治食症积气成块,胸膈痞闷,腹胁胀满,宿食不消,心腹疼痛,不能饮食,化积丸方
砂(无石者研) 芫花(炒) 巴豆(去皮心膜研如膏出油尽各半两) 干漆(炒烟出一两) 乌头(炮裂去皮脐) 猪牙皂荚(去尖炙各三分以上除 砂巴豆外捣罗为末拌和令匀用米醋三升于银石器内慢火熬成膏) 大黄(一两蒸熟焙干) 鳖甲(去裙 醋炙) 青橘皮(汤浸去白焙) 京三棱(煨锉) 当归(切焙) 陈曲(炒各一两) 木香 桂(去粗皮各三分)
上一十四味,捣罗八味,用前膏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丸至三丸,茶酒任下,如取积,量虚实加减。
治食症结块,疼痛发歇,化气消酒食 砂丸方
砂(细研) 干漆(炒烟出各一分) 木香丁香蓬莪术(煨锉) 京三棱(煨锉)青橘皮(汤浸去白焙) 芫花(炒各半两) 肉豆蔻(五枚大者去壳) 巴豆(一分半去皮心膜压出油)
上一十味,将米醋一碗,浸蓬莪术芫花三棱一宿后焙干,与五味同捣罗为末。入 砂巴豆拌匀,醋煮面糊和丸,如大麻子大,每服三二丸,如要取转,看虚实加减,生姜汤下,妇人血气,醋汤下,小儿疳气甘草汤下,男子膈气龙脑汤下,泻痢干姜汤下。
治食症气块 癖等疾。八灵丸方
京三棱(煨锉) 石三棱(煨锉) 鸡爪三棱(煨锉) 木香槟榔(锉各一两) 肉豆蔻(去壳半两)
上八味。捣罗六味为末,入巴豆霜 砂末拌匀。醋煮面糊。和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七丸。
丈夫生姜汤下,妇人醋汤下, 癖气,煎木香汤下。
治食症劳气,五积五膈,脾胃久冷,吃食无味,饮食不化,四肢少力,痰毒瓦斯胀,胸膈不利,三棱丸方
京三棱石三棱 鸡爪三棱黑三棱蓬莪术(各煨锉) 巴豆(连皮) 干姜(炮) 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一两以上八味用酽醋一斗于银石器中煮令尽除巴豆不用外并切焙干) 丁香木香 桂(去粗皮) 青橘皮(去白炒) 槟榔(锉) 肉豆蔻(去壳各半两)
上一十四味,捣罗为末,每秤一两末,别用巴豆七枚,去皮心膜出油,细研拌匀,更用砂一分,醋化,煮面糊和丸,如大麻子大,丹砂末为衣,每服三丸至五丸,生姜汤下。
治远年食症积气,并酒食所伤,胸膈胀满,及妇人血块。木香三棱丸方
木香京三棱(煨锉) 补骨脂(炒) 牵牛子(炒) 丁香皮(锉) 干漆(炒烟出各一两)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乌梅肉(炒) 五灵脂末(各二两) 巴豆霜(一分同五灵脂末用醋一升调匀慢火熬成膏) 沉
上一十一味,捣罗九味为末,入二味膏子,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至七丸,食后临卧生姜汤下。
治食症气坚,腹中疼痛,丁香丸方
丁香乳香(研) 木香肉豆蔻(去壳) 当归(切焙) 青橘皮(去白焙) 京三棱(煨锉各半两) 紫菀(去苗土) 干姜(炮) 附子(炮裂去皮脐) 巴豆(去皮心膜出油研各一两) 鳖甲(去裙 醋炙二两)
上一十三味,捣罗十味为末。与丹砂巴豆乳香拌匀,又入荞麦面一匙,旋滴新汲水,和捣五千杵,众手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丸至五丸。先煎浆水令沸,入药煮少顷漉出曝干。茶酒任下,要转利,以冷茶下,热茶投之。
治食症气块,心腹胀满,吐逆酸水,小三棱煎丸方
京三棱蓬莪术(各四两) 芫花(一两)
上三味,同入瓷瓶内,用米醋五升浸,封瓶口,以 火煨微干,取出三棱并蓬莪术杵碎。
芫花以余醋炒微焦,同焙干为末,米醋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至五丸。生姜盐汤下,妇人醋汤下。
积滞是指小儿乳食不节,停积中脘、食滞不化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患。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腹部胀满,大便不调为特征。多见于婴幼儿。一般说来预后良好。个别小儿积滞日久,迁延失治,可转成疳证。
伤乳 不欲吮乳,口中有乳酸味,甚则呕出乳片,哭吵不安,大便伴不化乳食,有酸味。治以消乳导滞。
(一)
处方:陈皮4克,砂仁3克,神曲4克,麦芽4克,香附3克。
用法:上药共研末。1~3个月,每次0.2~0.5克;4~6个月,每次0.5~0.8克;7个月~1岁,每次0.8~1克,用乳汁或温开水调服,每日3次。或上药水煎2次,每日1剂,分3次服。
(二)
处方:麦芽15~20克。
用法:水煎,每日服3次。
(三)
处方:粳米15克(炒焦黄)。
用法:水一杯煎服,每日3次。
(四)
处方:大麦芽10克,人乳1酒杯。
用法:将麦芽用人乳浸透拌炒焦,煎汤服。
伤食 纳呆厌食,嗳气或呕吐食物残渣,矢气频作,腹痛拒按,大便臭秽,泻后痛减,夜寐不安,或伴发热,小便短赤。治宜消食导滞。
(一)
处方:酒糟30克。
用法:将酒精烧焦,研末,稍对红糖拌匀,开水送下。
(二)
处方:鸡内金30克。
用法:将鸡内金碾细末,与面粉30克,烙成薄饼,令儿食之。
(三)
处方:山楂9克,鸡内金6克。
用法:水煎后加白糖6克冲服。
(四)
处方:茶叶45克,秦皮10克。
用法:将上药用水浸泡一昼夜,以水一碗煎至半碗。1岁以下,每次服0.5食匙;1~2岁,每次服1食匙。3~4岁,每次服1.5食匙。每日3次。
(五)
处方:胡萝卜250克。
用法:将胡萝卜水煎后加少许红糖服用。
(六)
处方:生栀子9克。
用法:将生栀子研成细末,加面粉、鸡蛋清调成3个饼,分别敷贴在脐部与两足心。
(七)
处方:朴硝100克。
用法:将朴硝炒微热,用纸包后放入布袋内,敷于脐上。
(八)
处方:红曲15克。
用法:水煎服。
(九)
处方:鸡内金末30克。
用法:瓦上焙黄,研末。温开水调服,每日1~5次,每次0.5~1.0克。
(十)
处方:饭锅巴1块(如掌大)。
用法:焙焦,煎汤送服。
(十一)
处方:神曲、山楂炭、原食物(所伤食物)炭各等分。
用法:将神曲、山楂炭与原食物炭共煎汤服之。
(十二)
处方:西瓜皮20克,丝瓜叶20克,竹叶心30克,马齿苋20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服,每日3次。
十二、十三、十四三方适用于小儿食积发烧。
(十三)
处方:枸杞子6克,水仙花4克,金银花30克,柠檬3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服,每日3次。
(十四)
处方:灯心草0.6克,竹叶12克,伏龙肝12克,鸡蛋清1个。
用法:将药物捣烂,调拌蛋清,外敷贴脘腹部。
脾虚挟积 面色萎黄,困倦无力,夜寐不安,不思乳食,食则饱胀,腹满喜按,呕吐酸馊乳食,大便溏薄酸臭。治以健脾益气,佐以消导。
(一)
处方:党参、茯苓、白术各6克,陈皮3克,甘草3克,焦山楂4.5克,炒麦芽4.5克。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二)
处方:麦芽、谷芽各15克,粳米30克。
用法:谷、麦芽煎水去渣,与粳米煮粥,加红糖适量,调服。
(三)
处方:白术10克,鸡内金5克,蝉蜕3克。
用法:共研为细末,每次服1~1.5克,温开水调服。
(四)
处方:生山药10克。
用法:加白糖适量,煮糊常服。
痢疾之症,里急后重,或血、或脓、或脓血相杂,或痛、或不痛。此症原其所因,不外湿、热、食积三者。伤于气分,痢下则白;伤于血分,痢下则赤;气血俱伤,则赤白相杂。下痢之脉,微小者吉,浮洪者凶,滑大者吉,弦急者凶。刘河间曰:治痢大法,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又曰:“后重则宜下,腹痛则宜和,身重则除湿,脉弦则去风。脓血稠粘,以重药揭之。身冷自汗,以热药温之。风邪外来宜汗之。鹭溏为痢宜温之”。
治痢验方:痢疾初起,便脓下血,里急后重,用芍药汤。白痢用温六丸。赤痢用清六九。赤白相杂,里急后重,用立效散。痢疾初时失下,反用兜涩之药,以致邪杂内蓄,血不得行,腹痛难忍者,用桃仁承气汤。痢疾发热,肠胃中有风邪也,人参败毒散加黄连、陈仓米、生姜、大枣,煎服。时行疫痢,噤口不食,加石莲子肉七个。下痢日久。赤白已尽,虚寒脱肛者,养脏汤。
芍药汤
治痢芍药汤,(黄)芩(黄)连(肉)桂大黄,(木)香槟(榔)(当)归甘草,后重即安康。
温六丸
滑石(六两水飞)粉草(一两)干姜(五钱)为末,水丸。
清六丸
滑石(六两水飞)粉草(一两)红曲(五钱)为末,水丸。
立效散
黄连(四两酒洗)吴茱萸(二两,二味同炒去茱萸)陈皮(二两)枳壳(二两麸炒)共为末。每服三钱,黄酒送下。噤口痢用陈仓米煎汤调下。
桃仁承气汤见16页
人参败毒散见17页
养脏汤
养脏(白)芍当归,人参(肉)桂(白)术随,木香甘(草)米壳,诃子(肉)蔻乌梅。
和中汤
和中(当)归酒(黄)连,陈(皮)(白)芍(厚)朴苍(术)甘(草),茯苓并枳壳,新久痢皆痊。
按:痢疾是湿热之邪积滞肠道引起,故治疗大法,应清热祛湿导滞。初起如有发热,可予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加减,湿热清,则发热自除,下痢自止、又痢疾初起,不宜用涩止药,盖湿热未清,收涩过早,易转成休息痢。
葛根芩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水煎服。
白头翁汤
白头翁秦皮黄连黄柏,水煎服。
上两方亦可酌加当归、白芍、山查、马齿苋等。
①病证名。胸腹内积块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的一类疾患。见《灵枢·百病始生》。《难经·五十五难》:“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有五积之分,心积名伏梁,肝积名肥气,脾积为痞气,肺积名息贲,肾积名贲豚。宋以后将饮食所伤而致的食滞气结之症,亦称为积。《济生方》卷四:“积者伤滞也,伤滞之久,停留不化,则成积矣。”《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症瘕癖痞源流》在五积之外,又列酒、食、面、肉、果、菜、茶、水等十八种积。积病多由起居不时,忧喜过度,饮食失节,脾胃亏损,气机不运,沉寒郁热,痰水凝结,瘀血蕴里,食积久滞,邪正相结而致。治宜破坚消积为主。《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证治准绳·杂病》:将积病之治分为初、中、末三法。初治为积块未坚者,宜除之,散之,行之,虚者补之。中治为积块已坚,气郁已久,湿热相生,块日益大,治以清热祛湿,软坚消积,并须攻补兼顾。末治为块消及半,当停用攻药,改为补益气血,兼活血理气,导达经络。
②留聚。《灵枢·五变》:“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
③凝聚,聚集。《灵枢·五色》:“视色上下,以知病处,积神于心。”
④重叠;复加。《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薄厥。”
积气生精,不外神气相守之功,虽功同而用则异也。凡精不足者,与欲开关者,俱宜用积气生精之功。凡神气不足者,与开关后者,俱宜用神气相守之功,若人于酒色财气、思虑过度,耗其精神者,丹田空虚,下元虚冷无力,入房易败,种子不结不射,宜于玄关行真息升降。于子后午前,或食少腹虚之际,运机用息,内联呼吸,每于此玄关升呼降吸,为一息,俱会于命蒂之处。行真息即生真气,有真气即生真精,是积息正所谓积气也,积气正所谓生精也。何也?真息乃气之阖辟,真气乃精之父母,故炼士欲积气生精;须于积息中求之,每节积三十息,咽津一口,共积至十二节,以合周天一年三百六十日之数,数完自觉气满精生矣。行旬日功,禁欲节劳,保守精气,自有奇验。久久行之,则精气生旺,诸病不生,开关之功全赖于此。凡一节三十息完,生华池神水一满兑,是验也。若津液不生,功夫不到,必须另为。
论曰∶若腹中成形作块,按之不移,推之不动,动辄微喘,令人寒热,腹中时痛,渐渐羸瘦,久不治之,多变成水虚劳,亦由忧思惊恐寒热得之。阴阳痞滞,气结成形,其脉结涩谓之积气,万安丸主之。
万安丸
大戟(炒) 甘遂(炒) 牵牛(炒) 五灵脂(各半两) 芫花(炒,一分) 胆矾(一钱,研)
细墨(烧,一蝥(二十个,去头去翅)
上为细末,白面糊为丸,如绿豆大。生姜橘皮汤下一粒,日二服,病去六七分即住服。
史氏《指南方》有续随子、郁李仁、信砒各一分,无延胡索、巴豆。袁当时《大方》有砒一分,无斑蝥、芫青、巴豆。
若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已,令人发痰疟,寒热,咳,或间日也。始由肺病传肝者,当传脾,脾乘王而不受邪,其气留于肝,故结而为积,其脉涩结,麝香丸主之。
麝香丸
蓬莪术(炮,一两) 桂心 当归人参(各半两) 细辛(去苗) 川乌头(炮,去皮脐,各一分) 巴豆(一分,去皮,出油)
上研细末,白面糊为丸,如绿豆大。食后饮下三粒。史氏《指南方》无蓬莪术,有芍药一两。
若心下如盘,久不已,令人四肢不收,发黄胆,饮食不荣肌肤。始由肝病传脾,脾当传肾,肾乘王而不受邪,气留于脾,其脉缓涩时结,谓之痞气,三棱煎主之。孙氏《仁存方》云∶兼治食症、酒症、血蛊、气块、血瘕,时发刺痛,妇人血分,男子脾气横泄。
三棱煎
京三棱锉 蓬莪术(各四两,锉) 芫花(一两)
上用米醋三升,煮令醋尽,独炒芫花令干,余二味切片子,焙干,同为末,白面糊为丸如豌豆大。橘皮汤下三粒,以知为度。
若从少腹上冲心胸,咽喉发痛,如 肝状,发作欲死,由脾病传肾,肾当传心,心乘王而不受邪,气留于肾,结而为积,其脉沉结,谓之贲 ,贲 汤主之。
贲 汤
甘草(炙) 川芎半夏(汤洗七遍) 芍药黄芩(各二两) 葛根 甘李根皮(各五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史氏《指南方》加当归一两。孙氏《仁存方》加干姜一两一分,当归二两,无葛根。
若脉大而散,时一结,谓之伏梁,伏梁丸主之。
伏梁丸
青皮(白马尿浸三日,令软透,切,三十个,)巴豆(去皮,十五个,与青皮同炒干,去巴上为末,白面糊为丸,如绿豆大。饮下五粒,未知渐加至十粒。
若身体及髀股 皆肿,环脐而痛不可动,动之为水,亦名伏梁,椒仁丸主之。
椒仁丸
五灵脂吴茱萸(炒) 延胡索(炒,各半两) 芫花(醋浸一宿,炒,一分) 续随子(去皮,研)仁甘遂(炒) 附
上为细末,白面糊为丸。豌豆大,橘皮汤下一粒,早晨、日午、临卧服。如妇人血分,则去木香,加斑蝥、芫菁各三十枚,去头足翅,炒当归半两。
□
〔《素》〕黄帝问曰∶妇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帝曰∶愿闻其故何谓也?岐伯曰∶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太半而止,过者死。(六元正纪大论)
□
〔丹〕血块如盘,有孕难服峻剂,此方主之。
香附(醋煮,四两) 桃仁(去皮尖,一两) 海粉(醋煮,二两) 白术(一两)
面糊丸服。
南山妇人年三十八,于九月二十三日月经行,比前过后十日,得草药,以败血海为下胎之谋,有数滴血下,因此腹痛,在小腹下有块如碗大,不可按,汤熨则痛稍定,大小便抽痛,小便涩,大便略下少赤积垢,食不进,口略渴,发热。此胃气为草药所败,加以受伤之血妄行而不得泄,所以为病。
砂仁(三分) 甘草(炙,三分) 滑石(一钱半) 川芎黄芩(各三分) 牛膝(二钱) 桃仁(七个)
水酒煎服。
□
〔《保》〕芍药汤 治产后诸积不可攻,宜养阴去热,其病自安。
芍药(一斤) 黄芩茯苓(各六两)
上散,每半两,水煎,日三服,温。
□
〔丹〕产后消血块。
滑石(三钱) 没药(二钱) 血竭(二钱)
上为细末,醋糊丸。如恶露不下,以五灵脂为细末,面糊丸,白术汤陈皮汤送下。
又消血块。
香附(童便浸) 桃仁(去皮,留尖) 为末,醋糊丸。
《活幼心书》云∶小儿所患之证,皆因乳哺不节,过食生冷、坚硬之物,脾胃不能克化,停积中脘;外为风寒所伤,或因夜卧失盖,致头痛,面黄身热,眼胞微肿,腹痛膨胀,足冷肚热,喜睡神昏,不思饮食,或呕哕噫气,吞酸,大便腥臭,此为沉积所伤。但凡小儿有积,面目黄肿,肚热胀痛,好困恶食,小便如浆,大便或秘、或溏,啼哭夜烦,便利无禁,粪白而酸,此皆积证也。然有乳积、有食积、有气积,要当明辨。吐乳泻乳,其气酸臭,此由叫啼未已,以乳与儿,停滞不化,是为乳积;肚硬带热,渴泻或呕,此由饮食无度,多餐过饱,饱后即睡得之,是为食积;腹痛啼叫,利如蟹沫,此因触忤其气,荣卫不和,淹延日久得之,是为气积;有时时泄下清水,如生草汁,是受惊而后有积,烦闷啾唧,常似生嗔,名为惊积。小儿医者,亦惟因其重轻虚实而治之可也。
积聚大小一辙,但人大气壮无积,人小气弱积多,故积论偏重哑科。
夫不言痢泻疳三者,而仅言积,治未病之源也。更不言六聚,而先言五积,从其难者而言之也。聚与积总因食物不化,阴血凝聚,源同而名异。《经》曰∶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聚者,阳气也,故阳浮而动其气,运转不定,遇滞即止,发无本根,痛无常处,气旺渐消,不治自己。积者,阴气也,故阴沉而伏,蓄积一处而不行,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邪,阴属里,治之为难,积有常所,有形之血也。聚无定位,无形之气也,积块者,疾与食积,死血也,凡面黄浮肿,腹胀虚鸣,小便如油,毛发焦黄,下痢赤白,目珠黄赤,遍体虚肿,当腹倍热,遇食肚疼,昏困多睡者,皆是积候,宜急治之。若至面白喘急,或面黑眼直,干呕不食,泻住又泻,腹急如鼓,项软口噤,手足俱细者,并为不治。然有五脏为积之名 瘕痞癖,四症之别,食乳气三积之分,虚实惊诸积之异,先举五脏之积而详之。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形如覆杯,有头有足,如龟鳖状。心之积名曰伏梁,起于脐上,大如手臂,上至心下。脾之积名曰痞气,在于胃脘,覆大如盘。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如大杯。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如豚奔走之状,或上或下,亦无定时,此五积之候也。 者按之应手,亦如五积之不移。瘕者假物成形,如血鳖石瘕之类。 者,皮浓也,在肌肉之间而可见者也。癖者,僻也,内结于隐僻,外不可见也。乳积者吐泻兼作,气息酸臭,因乳哺失调所致也。食积者,腹坚热渴,或泻或呕,肠鸣腹痛,因饮食过餐而得也。气积者,腹痛啼叫,痢如蟹渤,因物触忤儿,或食母气乳而得也。虚积者,乳食不化,一身浮肿,虚中受积也。实积者,肚热粪硬,身热而渴,嗜食善饥,实热蕴积也。惊积者,因惊时与食,口秽而黄当腹疼痛是也。治之之法,寒者温之,热者清之,实者行之,虚者调之,惊者和之,治积惟有挨积、磨积、消积、化积,而无迅下之理。丹溪云∶凡积不可用下药,徒损真气,病亦不去。况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加小人在朝,由君子之衰也。正气与邪势不两立,一胜则一负,邪气日昌,正气日削,不攻去之危亡从及。然攻之太急,正气转伤,国中末之三法,不可不明也。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盖积之为义,匪伊芳朝夕,所以去之亦当行渐,攻之愈亟,则伤正气,正伤则不能运化,而邪愈固矣,更宜审明何经受病,受伤何物,从其因以治之。
昔张子和动辄言下,下之当也,仲景三承气审之详密,可下、不可下、急下,何积何药,分毫不爽,寒积,巴豆感应丸,热积,大黄承气汤,血积,桃仁红花,下水牵牛,甘遂,水中之血,虻虫,水蛭,虫积,槟榔、雷丸,今人畏而不敢下者,不明之罪,无忌而妄用者,杀人之罪,稍虚者,当扶助正气,消息推荡之,慎勿孟浪戕人天年。
五积当从郁论,《难经》所谓∶因受胜已之邪,传于已之所胜,适当旺时,拒而不受,因留为积,此皆抑郁不伸而受其邪,故五积六聚,治同郁断,伏梁者火之郁,肥气者木之郁,痞气者土之郁,息贲者金之郁,奔豚者水之郁,郁者气不舒,而抑郁成积,不独聚可以气言也。故治积之法,以理气为先,则津液流行,积聚何由而成?然更不可不兼以补也。盖壮者气行则已,怯者着而成病,故积之为积,本于气并血弱之人,故曰∶壮人无积,虚则有之。善治积者,不必问其何经何脏,必先调其中气,使能饮食,气血既旺,积滞自消,即壮实而宜消者,亦当以补气补血之药兼服。《经》曰∶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半而已,故消积及半,纯与甘温调养,使脾土健运,则余积不攻自退,所谓养正则邪自除,犹满朝皆君子,则一二小人,自无容身之地。若欲积尽而后止,胃气之存也无几矣。
积聚痞块之证,皆内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所致,若以五脏传克成积,不亦求之太过乎,盖气血荣卫,一身上下周流,无时少息,一旦七情感动五志之火,火性炎上,有升无降,以致气液水谷,不能顺序,稽留而积也必矣。丹溪曰∶气不能成块成聚,夫块乃有形之物,乃痰与食积,死血而成。凡在中为痰饮,在右为食积,在左为血块,何以明之?夫左关肝胆之位,藏血液,右关脾胃之位,藏饮食、所以左边有积,在左为血块,右边有积,则为食积,而其中间则为水谷出入之道路,五志之火,熏蒸水谷,而为痰饮,所以中间有积而为痰饮也。治法因所因,从其类以治之。大抵积之初,多属寒,而积之久则为热矣。宜知新久之异,以分辛温、辛平、辛凉三者之宜。然人之积块疝气,心腹等痛,本多属热,而方中又多用桂附热药,却又不发药毒者,盖因诸积诸痛,喜温而恶寒,热药病与情相和,况积久成郁,而火邪深矣。若见寒愈逆,见热愈喜,两热相从,息即所谓亢则害,承乃制从治法也。世人见其投热不为热误,遂以是症为属沉寒痼冷,恣投热剂,以致真气破蚀,阴血干枯,不可为矣。抑尝论之,医为病所困者,惟阴虚之难补,久积之难除,故玉山自倒,阴虚之谓也。养虎遗患,久积之谓也。
人之罹此二者,须节欲以养性,内观以养神,淡泊自如,从容自得,然后委之于医,方能为尔保也。
图1(图缺)
肝脏受惊候∶起发际,其色浅白,若至丞相,即变惊风,浑身发热,夜间多啼,宜下惊风药。若退即可调治,若其色不退,下至东岳即有死候。耳前穴黑,金克于木。若是外候,鼻干燥,眼睛吊上。肝主筋,筋缩则睛无光,即是肾绝。瞳子不转即是肝绝,爪甲黑也。
肝脏受积候∶起食仓,其色微黄,下侵衬眉即是受积。黑睛黄赤,早晚发热则多爱睡,乃有死候,啼哭无泪是也。
肝脏受冷候∶面青淡白,眼中泪出,齿龈淡白,口中清水,大便酸气,日中多睡,夜间煎迫者是也。
肝脏受热候∶起正眉薄薄赤气,即冲丞相。心裹于肝,两眼亦赤,多有眼脂,小者吐奶,大者吐食。有痰生风,早晚发热,多啼少睡。
图2(图缺)
心脏受惊候∶起印堂,其色微黑,下至眉心,赤则生风,若至鼻柱,即有死候。皮无血色,更生黑 ,水克于火,恶即雨日,亥子难过。兼有外候,即多焦渴,吃乳不收,舌退场门外是也。
心脏受积候∶起额角,太阳穴虚,两眼白赤,小便如泔,面合地卧,大极即吐热气,此恶候也。
心脏受冷候∶起太阳,黑筋脉子来侵印堂,面色淡赤,目即无光,要转奶食,口吐清水,日多烦渴也。
心脏受热候∶起面颊,更加赤色,多惊少睡,发干频渴,鼻下赤烂,口气冲人,牙床恶臭,睡卧开口,多有烦躁,外候则吐虫也。
图3(图缺)
脾脏受惊候∶起发际,其色微青,即传于肝。
若至眉心,其色渐赤,即传于心;若至鼻柱,其色必白。若分两耳,黑气连之即生惊风。如此不退,一周时必死。其候主唇不盖齿,口无津液,此是脾绝。四肢垂冷,胃主四肢,即是脾绝,不中理也,五日后寅卯时死。其外候则泻黑血也。
脾脏受积候∶口唇黄色,两眼沉肿,早晚面浮,太阳穴调。外候头疼,腹胀,大便饮食不消化,频频夜起,伤冷则泻白粪。若脏热则赤;若冷热不调则赤白痢。
脾脏受冷候∶起眉心中岳,其色淡白来侵鼻柱,又及元珠即是。外候粪白,食不消化,泄泻无时,下应唇白,乃呕逆,面色黄赤也。
脾脏受热,起太阳穴,白薄皮起如竹托,口唇干燥,兼有口气。外候若起,大便亦赤,夜间烦躁颠叫是也。
图4(图缺)
肺脏受惊候∶起发鬓,其色微赤,传于司空则生惊风。外候气喘无力,多啼叫。若至印堂即主死候,作邪声,喉中响,哭无泪,鼻干黑燥者是也。肺脏受积候∶起发际,其色微赤,下至眉心,腹胀恶心。若至鼻梁,更到准头,即是死候。若气喘急不回者,只三日午未时难过。
肺脏受伤寒候∶起人中,下至承浆,亦到下颐,其色若春即青,夏即赤,秋即白,冬即黑。外候鼻涕流,两眼赤昏,面颊赤,喘气喉响。其恶候则面黑,咬人,鼻黑,身热,气喘不定是也。
肺脏受热候∶起面颊,其色青白,到冲承浆。
若是外候,鼻中出血,夜间多啼,人即烦渴甚,此为疳也。
图5(图缺)
惊人肾脏候,起耳前穴,其色微黄,下侵潮口。若起外候,梦里切牙,乃侵下阁则生恶候。面黑恶叫,汗出如胶ht ,其耳前穴黑也。积入肾脏候∶起两眼深沉,其色微黑,眼睛微赤。外候 耳兼耳聋,头上囟门生疮,较后再发是也。冷入肾脏候∶起额上,色紫而微青,下侵中岳,满面青白,多 顽涎,( ,吐也。乎典切。)亦多睡少精光也。热入肾脏候∶起食仓,其色微赤,下到准头而还,日久两眼延烂。外候耳重,多有眼脂,小便赤色是也。
茅先生辩小儿五脏各受色∶小儿心脏色∶左颧应赤色丹系,心属南方火下离。心乱心中有余热。或言风拥莫忧疑。
小儿肺脏色∶右颧白应在秋庚,肺属西方金位行。若见颧中如马尾,此名气盛气相腾。
小儿肝脏色∶两眼青时旺甲春,在肝属木象东君。忽青胞目如蓝靛,即是惊痫风欲 。
小儿脾脏色∶脾胃四季属中央,戊乙相乘土色黄。外绕四唇如橘水,须因积滞热相当。
小儿肾脏色∶北方壬癸肾黑色,浓水随归两耳流。若在耳边垂黑发,肾家有病是因由。
茅先生辩小儿四季受色吉凶∶
春青夏赤秋白平,冬黑四季亦同名。(此为四季以上色,平也。)春黄夏白秋青色,冬赤四季黑为宁。
春赤夏黄秋色黑,冬青四季白灾轻(子)。春黑夏青秋色黄,冬白四季赤同评(母)。春白夏黑秋色赤,冬黄四季青不羸。(此为贼邪。)
茅先生辩小儿面部五色∶
小儿面带赤色心病。或惊,或壮热,或伤。小儿面带黄色脾病。或肚膨,或肚痛,或不进食,或脾寒,或呕逆。小儿面带白色肺病。或咳嗽,或气喘。小儿面带黑色肾病。夜有虚汗,或夜有虚热,小便先带红色后带白色。小儿面带青色肝病。身上须发大疮。
茅先生小儿杂病色∶
白在右颧肺气盛,左颧微白邪干心。绕唇白色气不顺,左右人中脾积深。胃气不和黄色淡,睛胞青色只因惊。心多惊悸言颧左,右肺青风喘嗽声。满面黑时肾家冷,常抛黑粪不曾停。
茅先生小儿五脏受赤色∶
左颧右颧心肺热,两眼连箱肝候同。唯有四唇耳前后,肾脾受热本同宗。
茅先生小儿面部杂色∶
面黄金色有积余,西方青色号惊呼。面红身热伤寒候,耳冷疮疡是一徒。(此言疹痘,赤言浑身热,面青色,耳尖冷,手足冷即是也。)客忤黑青翻白沫,眼睛黄色积难除。非时面黑多惊叫,啼哭声频气不苏。面黄脸赤惊疳积,分明解得病当除。面青面黄鼻亦痒,目暗风疳是本源。面黑面青及红热,啼呼中水患由偏。
钱乙面上证(与茅先生五部位不同)
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
赤者热也,随证治之。
钱乙目内证∶
赤者心热,导赤散主之。(方见实热门中。)淡红者心虚热,生犀散主之。(方见虚热门中。)青者肝热,泻青丸主之。
(方见惊热门中。)淡浅者,补之。黄者脾热,泻黄散主之。(方见胃热门中。)无精光者肾虚,地黄丸主之。(方见虚寒门中。)
《婴童宝鉴》》论形色∶
凡小儿自期岁以前,犹有变蒸,未及诊脉,唯以形候而知其病矣。看形候之际,医工可安神定思,勿令情意惑乱。其孩子又忌方睡起,哭声始断,如此则色候不正矣。凡形候在辰后巳前者,为夏未酷热,冬乃微和,即外色不盈于面耳,可以向明观也。
《婴童宝鉴》观五脏各部色(与茅先生部位同,与钱乙不同∶)
心属火,其色赤。(南方之应。)王在夏,外应于面之左颧,故左颧上赤色如丹丝之乱理者,心有余热,亦言有风热。肺属金,其色白。(西方之应。)王在秋,外应于面之右颧,故右颧上白色如马尾者,为肺之盛气。肝属木,其色青。(东方之应。)王在春,外应两目,故目内青色如绽者,谓肝有风,或云惊痫欲发。脾属土,其色黄。(中央之应。)
王在四季,外应于合,故口四畔黄色如橘者,脾之有积热。肾属水,其色黑。(北方之应。)王在冬,应于两耳前,流转不定,水性也,故耳前黑色如鸟丝垂于水中者,肾之有疾也。
凡色赤在左颧者,心热。在右颧者,肺热。在两目者,肝热。(其色在于两目,眼周遭也。)在口四畔者,脾热。在两耳前后者,肾热。凡白色在右颧者,肺气盛。左颧者,微邪干心;口四畔者,气不顺。凡黄色在口及人中,并左右两边黄者,脾有疾。黄色微者,胃气不和。凡青色在两眼,(目中白人也。又在目坑者,亦同也。)是惊欲发。在左颧上,心多惊悸。右颧上者,风入肺为咳嗽而喘。凡黑色满面者,肾冷,必下黑粪。此者辨五脏病色,更识春夏秋冬四季,断其病状,须在审详,勿令误矣。
面黄白色,有积。面青白色,有惊。面色赤,身热者,伤寒。面色赤,耳尖冷,身热者,疹痘。面色青黑,或时吐白沫者,客忤。非时面上红赤变易不定者,惊。眼睛黄者,有积。面黄,两颧小赤者,惊疳。面青黄,鼻痒,目昏者,风疳。面青黑,色夭纠,啼呼者,中寒之患。初生,面目上、鼻口左右悉黄为血 。人中鼻下青,乳不消。痢下青者,衣薄中寒。诸阳皆会于面,阳衰本有风邪,夹冷者面青。鼻下两边赤者,名赤鼻。
面青白,躯身哭者,胎中受邪。面青者,肝痫。面赤者,心痫。面白者,肺痫。面黄者,脾痫。面黑者,肾痫。
心风∶唇赤,汗流,面赤。肝风∶两目连额并唇青面黄。脾风∶腹满,通身黄。肾风∶胁有ht kt ,面黑。肺风∶胸满,鼻下目下色白。
面赤或壮热,四肢烦,手足心热,为心腹热痛。面色或青或白,甚者至面黑,唇、口、爪皆青,是心腹冷发痛。鼻上赤色是风疳。
小儿伤寒,鼻燥喘息,鼻气有声者,必衄候。
凡色者,应其春青,夏红,秋白,冬黑,在四季而黄,此五色为平也。
凡春得黄色,夏得白色,秋得青色,冬得赤色为微邪。虽有病,不治而自愈,亦为欲瘥之候。
凡春得白色,夏黑,秋赤,冬黄,四季青,此五色为恶色,见之虽不患亦大凶。
《婴童宝鉴》面部异色∶
青色如横针眼下,死。鼻上色青,腹中痛,死。面青目黑是肝气所伤,荣卫不通,难瘥。青色连目入耳,死。赤色入口三日死,赤色入眉上,入目,死。黑色从眉绕目者七日死。黑色入口二日死。黑色绕口者死。鼻上黑色患水肿,人中黑色者死。鼻色白为吐血死,亦破伤出血后死。白色绕眉,患肺疾。黄色,鼻上脐中寒极。
《婴童宝鉴》年上色(谓鼻准上,中为年上,上为寿上∶)
鼻准头上微微高处名曰年上。(看年凶吉。)更上一位,亦有微起处名曰寿上。(看夭寿也。)上得青色,白色,黑色,赤色,并不可治。雌黄色如金者平。
又曰∶春色白,秋凶。夏色白,冬凶。
《婴童宝鉴》四墓色(从两眉间直上至发际,左为父墓,上为母墓,口吻直下为男女墓∶)
四墓上有四季正色者平。
春得青平,白在四墓七日死。夏得赤平,黑在四墓四日死。秋得白平,赤在四墓四日死。冬得黑平,黄在四墓者死。
四季黄平。青在四墓者死。
诸积须分虚与实,虚者热微实热多;
诸积腹胀腹痛,甚结癖痞,浮肿黄胆,以致八痢等证,总皆积之为害。虚者浑身微热,或夜间有热,少食神倦,抱起如睡;实者壮热,肚热尤甚,便闭腮肿,喉塞,涎鸣壅盛,热毒发疮,俱宜木香丸主之。虚者少用,实者倍服。其或变证,面黑泻黑,久泻气促,手心生疮,瘦软者不治。
乳积吐泻极其臭,
吐乳泻乳,其气酸臭,皆因啼叫未已,饮乳停滞不化得之。虽未吃谷,而有痞,是为乳积。
气积蟹渤叫啼过。
腹痛啼叫,利如蟹渤,或发热,肚膨体瘦,饮食不为肌肤,皆由触忤其气,荣卫不和,淹延日久得之。
是为气积。
食积面黄肚腹硬,
腹硬带热,渴泻,或呕,面黄,皆由饮食无度,食飧过饱后即睡得之。是为食积。
行气消乳食自磨;
行气丸∶木香、槟榔、丁香、枳壳、甘松、使君子、神曲、麦芽各二钱半,三棱、莪术、青皮、陈皮、香附各五钱,胡黄连一钱,为末,蒸饼丸,黍米大。每二十丸,米饮下。治气积。如有汗者去青皮,或五味木香散亦好。消乳食丸∶砂仁、陈皮、三棱、莪术、神曲、麦芽各五钱,香附一两,为末,糊丸麻子大。每二十丸,紫苏煎汤下。治乳积、食积。甚者消积丸、感应丸、红丸子下之。
要知小儿肠胃软,切戒猛峻伤元和。
小儿有积,肠胃脆软,忌用毒药攻击,久则脾虚食少,或吐或利,变生他证。取积之法,调脾和胃,缓急次序攻之,切勿伤其胃气。有因下积伤脾,反生潮热,变为慢惊者有之。
癖病不食但饮乳,
凡小儿不食但饮乳,饮乳而又咳嗽吐痰者,必腹中有癖。
寒热如疟因停水;
惟癖能发潮热或寒。原因乳食失调,以致中脘停水,不能宣行,为瘀为痰,冷气搏之,结而为癖,所以久疟多有之。
藏于隐僻胁腹疼,
即痞块,与大人积聚同,多藏胁腹隐僻之处,时时作痛。
取癖保安还是主。
轻者木香丸,重者取癖丸∶甘遂、芫花、牵牛、辣桂、莪术、青皮、木香、桃仁、五灵脂各二钱,为末,入油巴豆一钱和匀,飞面糊丸,麻子大。每一二丸,姜、蜜煎汤下。泄后冷粥补,仍与和胃。秘传保安丸∶白术土炒三两,神曲、木香、槟榔、茯苓、三棱、使君子、浓朴、荸荠、甘草各一钱,苍术二两,陈皮、枳实、人参、莪术各一两半,黄连猪胆汁浸、砂仁、麦芽、益智仁、肉豆蔻、藿香、白豆蔻各五钱,为末,蜜丸,龙眼大。每一丸,米饮化下;呕吐,姜汤下。治小儿五疳八痢、吐泻、肚大青筋、面黄肌瘦、疳积等疾。有肉积加山楂,喘加萝卜子,泻加泽泻、猪苓各一两。化痞丸∶木香、人参、黄 、当归、桔梗、黄连、三棱、莪术、鳖甲、夜明砂、绿矾、枳实、使君子、苦楝根、诃子各一两,蛤蟆灰七钱半,为末,蜜丸绿豆大。每三十丸,米饮下。忌生冷、杂果发脾之物。大人 瘕,去夜明砂、蛤蟆、黄连,为丸梧子大服。治疳消癖进食,止泻和胃追虫。挝脾散∶海蛤粉、黄丹、硫黄各等分,初伏日修合为末,用醋调成膏,摊瓦盆内晒干,再研为末。一岁儿服一分,空心米饮下,取下脾秽如蓝汁为效。贴痞膏∶水红花子二钱,大黄、朴硝、山栀、锻石各一钱,酒酵一块鸡子大,共捣成膏,用布摊开贴痞块上,再用汤瓶熨,手帕勒之,三日后揭起,肉黑如墨是其效也。
腹胀由中虚气作,有积实者喘气恶;
有积闷乱喘满为实,宜紫霜丸、白玉饼、消积丸、褐丸子选用,以利其积。若气短喘急者,分气紫苏饮换苏汤。
无积不喘虚宜温,
无积不喘为虚,可以温散,六君子汤加白芍、干姜、浓朴;或大异香散加五灵脂为末,紫苏煎汤下;或五苓散,俾上下分消其气。不可妄下,仍忌香燥热药。
误下面肿及手脚。
误下脾气内陷,虚气附肺外行,肺主面目胞腮,脾主四肢,故作浮肿。
肿胀通用塌气九,
胡椒一两,蝎梢五钱,为末,面糊丸,粟米大。每五七丸,米饮下,如腹大,加萝卜子。
大喘气粗肾气索;
肾虚水气乘肺,大喘者危,益黄散、塌气丸救之。
阴肿多因地气抽,或啼怒伤小肠络。
阴核气结,肿大钓痛,谓之 疝。有因坐石冷气凝之,或近地风湿伤之,俱宜五苓散。有风热囊肿便闭者,三白散。有因啼叫不止,致令阴气下结,水窦不行;或孕妇啼泣过伤,令儿生下,小肠气闭,血水凝聚,水上乘肺,故多先喘而后肿痛,有稀软者,有木硬者,宜行心气,逐肾邪,利二便,更无补法,宜桃仁丸∶桃仁三钱,辣桂、大黄、牵牛、蒺藜、牡丹皮各二钱,为末,蜜丸麻子大。每五七丸,葱白、木通、青皮、入盐煎汤下;或煎流气饮子下青木香丸。外治肾囊肿大,茎物通明,用牡蛎为末,先以津唾涂肿处,次用干糁。
坐地被风及虫蚁吹着囊肿,用蝉蜕煎汤频洗,或葱地蚯蚓粪为末,甘草汁调敷。风热外肾暴肿且硬,或生疮者,用生地黄为末,先以葱、椒煎汤,于避风处洗净,次用津唾调敷;外肾热者,鸡子清调敷,或加牡蛎少许。
余详大科疝气。
胀久不通痞塞胸,芩连枳梗当斟酌∶
痞结因热聚腹,不得宣通,上攻胸胁,按之则痛,时发壮热,宜芩连枳梗汤∶枳壳、桔梗各五分,半夏、黄芩、栝蒌仁、黄连各三分,生姜、麦门冬煎服,利去黄涎即安;热甚加大黄少许。虚气痞塞胸膈,留饮聚于腹胁,或加胀满手不可近,枳实理中丸去芩,渴加栝蒌根,泻加牡蛎。
胀久虚湿热生黄,深黄为热淡(黄)胃弱。
胀久中虚,停湿生热,热生黄,名曰黄胆,治与大人一同。有热者,小柴胡汤加麦芽、枳实、山栀、茵陈;胃弱者,四君子汤或理中汤,加茵陈。通用万金丸∶苍术二两,陈皮、浓朴、夜明砂各一两,为末,用绿矾二两化水,入醋少许煮面糊,或煮枣肉捣丸,绿豆大。每五十丸,米饮下,磨积去黄。一方加使君子一两,枳实、黄连、诃子各五钱,用巴豆十粒同炒令紫色,去巴豆不用,再入蛤蟆灰五钱,苦楝根皮二钱半为丸。治疳消癖,进食止泻,和胃追虫。
腹痛面黄只是积,
腹痛面黄,口中气温,多睡畏食,大便臭者,消积丸;甚者,白玉饼下之,下后以钱氏白术散和胃。寻常轻者,只用平胃散加山楂、麦芽、砂仁、青皮、甘草为末,每一钱,米饮下。热加黄芩,寒加吴萸。
间有寒热邪相击;面赤为热面白寒,
感热作痛者,面赤壮热,四肢烦热,口中气热,宜四顺清凉饮,加青皮、枳壳,或黄芩芍药汤。感寒作痛者,面白或青,四肢冷甚,宜小建中汤,或大七气汤加肉桂,调苏合香丸。
冷热不调多呕逆;
宜枳壳、桔梗、青皮、陈皮、当归、甘草各等分,木香减半,姜煎服。
心腹俱痛面 (白)光,口中吐沫虫攻的。
虫动心痛,与痫钓相似,但目不斜而手不搐耳,化虫丸主之。
八痢本与大科同,惟有惊痢属幼童∶八痢∶冷痢,白积;热痢,赤积∶冷热不调,积下赤白;疳痢,黄白积,或见五色,下无时度;惊痢,青积下臭;休息痢,粪黑如鱼肠,愈而复作; 痢,停积又来,腹胀便臭,肚痛;蛊毒痢,下紫黑血,如猪肝。
白冷挨积温脾胃,
纯白者,积冷毒也,宜感应丸。挨去其毒,然后用参苓白术散之类,温和脾胃。
赤白顺气与和中;
顺气则腹痛自止,和中则里急自除。纯赤者,积热毒也,宜导滞汤。或赤或白,冷热不调,腹痛后重,肠胃虚滑,食少困倦,宜小驻车丸∶黄连六两,干姜一两,当归二两,阿胶三两,为末,醋糊丸,黍米大。每三十丸,米饮下。大人亦宜。久不止及 痢者,没石子丸,鸡子煎。
妄下肿胀渴随至,
脾虚有积,积化成痢,妄下脾胃重虚,变成浮肿胀满作渴,不可为矣。
误补脱肛色 红。
热者,黄连阿胶丸,薄荷煎。有服凉药过度,或久痢脏寒脱肛者,钓肠丸,木香煎汤下;或真人养脏汤。
有痢频脱肛,黑色生壳者,用巴豆壳烧灰,芭蕉自然汁煮,入朴硝少许洗软,用清油点三滴,放三角白矾 过,龙骨少许,为末干糁肛头,用芭蕉叶托上,勿令便去,出入令大儿抱定。
乳嗽百日内不宜,恋膈损胃肺孤危;
或因啼叫未定吃乳,或饮乳过度,以致停蓄胸膈胃口,上干于肺,故发咳嗽呃逆,肺胃俱病,百日内见者,为恶候。
热嗽面赤丸葶苈,
其有四时感冒嗽者,当用参苏饮、惺惺散之类微表。如挟热暴嗽,面赤壮热便闭者,宜葶牛丸下之。
虚者阿胶散可医。
阿胶七分半,白茯苓、马兜铃、糯米各二分半,杏仁十粒,甘草二分,水煎。治久嗽肺虚,气促有痰,恶心。
二三岁时欲断乳,夜静用药画儿眉。
画眉膏∶山栀炒黑三个,雄黄、朱砂、轻粉各少许,为末,清油调匀,候儿睡着,浓沫画儿两眉上,醒来自不吃乳,未效再画。仍墨搽乳头。
喘因吃乳啼未定,或挟风冷肺家病。
或因啼叫未定,吃乳与咸酸,以致气逆不下,或因饮乳过度,内挟风冷伤肺而喘,或 呃逆者,宜紫苏子汤∶苏子、诃子、萝卜子、杏仁、木香、人参各等分,甘草、青皮各减半,姜煎温服。
呕吐不食胃家虚,痰壅发热火炎盛。
呕吐惊悸,困倦自汗者为虚,面赤气粗痰盛发热者为实。俱二陈汤主之,虚加参、术,热加芩、连。
尿白成疳积中热,
尿白如泔,脾经有积,久则成疳,亦兼心膈伏热得之,宜茯苓散∶赤茯苓、三棱、莪术、砂仁各五钱,青皮、陈皮、滑石、甘草各二钱半,为末。每一钱,麦门冬、灯芯煎汤调服。
淋沥有惊气下结。
十余岁因惊之候,心气下行,小便淋沥,日夕三四十次,渐觉黄瘦,宜顺经散∶韭子、琥珀、益智仁、金毛狗脊、白茯苓、石燕各五钱,石苇一钱,为末。每一钱,韭汤调,日二服。
汗多胃怯兼惊惕,
胃怯出汗,上至颈,下至脐者,益黄散;有因惊惕心虚,以致脾弱少食,心腋汗多者,大温惊丸;惊热者,小凉惊丸,俱牡蛎、麻黄根煎汤下。全因惊惕盗汗者,古芷砂散;脾胃弱者,钱氏白术散。
或有气弱心血溢;
盗汗不止,气弱体瘦,乃心血溢盛为汗,非虚也,宜人参、当归各一钱半,猪心一大片,水煎服,以收敛心血。如手掌心汗多者,亦效。
额汗阳虚蒲扇灰,
头汗绕颈而止,本属阳虚,但小儿纯阳,或因浓衣被而额汗出,或睡中盗出者,用古蒲扇烧灰为末,每三钱,温酒调服。轻者,不药自止。如满口生疮及久病额汗如油者,不治。
遍体香瓜痰火熄。
遍身汗出者,痰火盛也,宜香瓜丸∶胡黄连、大黄、柴胡、鳖甲、黄柏、黄连、芦荟、青皮各等分为末,用大黄栝蒌一个去头,填入诸药至满,却盖口用柴插定,慢火内煨熟,取出捣烂,入面糊丸,绿豆大。每三丸或五七丸,食后冷浆水下。腋下、手足掌心、阴汗,煎地骨皮汤洗,白矾炉底末敷之。
〔汤〕治痢之法,若欲取积,只用《官局》进食丸(痞)甚稳,虽取积,又能治痢,万无一失。积以下,急以四君子汤加豆蔻、诃子补之,次服浓肠香连丸得效。
〔丹〕治小儿痢疾。
黄连黄芩大黄甘草上煎服。赤痢,加红花桃仁。白痢,加滑石末。
治小儿赤白痢,多体弱不堪下,大困重者。麻子一合炒令香熟,为末,每服一钱匕,蜜浆水和服,效。
水浸丹 治泻痢,先锋之药。
黄丹(研细,一两) 巴豆(大者、二十五个,去皮膜研细、出油。或黄丹二两半)
上研匀,用黄蜡半两,熔作汁拌匀,量大小旋丸,水浸,吞下。汤使更临病随意用。一方,黄丹一两,巴豆四十九粒,乳香二钱,麻油二钱,蜡半两熔汁和丸,名顿止丹。又,冷证,加木香二钱半。
宽肠丸 治痢后里急,大腑闭涩不通。
枳壳(水浸,去穣,锉片,麦麸、炒微黄,仍用清油浸透,一两、焙干五钱) 麻仁(去壳) 木通(去皮节) 大黄(半生半炮) 槟榔大腹皮(净洗,焙干。各二钱半)
上,除麻仁用乳钵极细杵,外五味,槟榔不过火,余焙,同研成末,入乳钵中与麻仁再杵匀,炼蜜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仍以枳壳、甘草煎汤,空心送下。一二岁婴孩,温蜜汤下。
《汉东王先生家宝》小儿积病,可医者九。面上虚肿是积。积者是脾之所系,脾主身之肌肉,故应面,故知是脾积,其脾系土,土无正形,故早晚浮肿不定,多则早浮,其睡则脾不磨,上面作肿,若病后,此证则是虚中积,宜用调脾消积行气等药。面合地卧是积。何以合地,其受积在脾,是冷积,何以知之,其脾好土,故知在脾,其冷者属阴,故知伤冷硬食得之,宜下热积气药耳。腹胀是积。其积在肺,何以知之,其肺主于气,才当受积,其气便冷,腹胀满气急,故知在肺,如腹胀,先宜调气后转,转后更宜调气。小便如油是积。其积在小肠,何以知之,其积受于脾,脾当传心,心不受触,则入小肠,小肠是心之府,故知在小肠,则节其水道,小便如米泔油相似也。发黄是积。是积气伤心,心主血脉,荫遍身毛发,被积气所干,则发黄,故知是积伤心,宜下空心散及取积药,此人必时复发热也。赤白痢是积。其积在肺,受传大肠,及有外伤冷而得,何以知之,其肺主西方庚辛金,其色白,后赤则是外邪,故知肺传大肠,则为赤白痢也,宜取后调气。两眼黄赤、睛青、是积。其积在肝,何以知之,肝主东方甲乙木,色青,却被积气所干,即黄赤,睛青者,眼属五脏,肝是其主,肝若受积,故令眼睛青,是肝受积。若传胆,其人口苦,不要吃物,宜凉药退之。遍身虚肿是积。其积不在脏,只在腑,何以知之,为其积曾取,后被药发动,即不在脏,故出皮肤之间为肿也,只宜下取虚中积药,然后补之。多泻白粪是积。是受冷积在脾,何以知之,脾主化,受冷积在脾,冷滑而泻白粪,故知在脾,宜先转,后热药补之。积病不可医者六。喘急是肺积,肺主气,其喘急则肺绝,其人当面白,全无血色,故不可医也。面黑是肾积,其人面黑者,是肾绝也,人当不辨好恶,眼直无光,只得一日而死也。吐热气是荣积,其不医者,是血绝不可治也,血主心,心不能管,故出热气不止耳。手脚心生疮是卫积,卫者气也,胃气不生,故手足生疮,若卫绝,则气不回,只得半日也。恶心吐干呕是胃积,何以不医,胃主化食,其胃热则恶吐,故不治,其人必食乳不化,不食亦干吐呕,面色青黄无血色也。泻久住又泻是积,咬脾烂。何以知其脾烂,其人当泻白粪,为食不消,住了,却放粪赤黑而死,即知脾烂不可治。
《宝鉴》论小儿五积,为脏气不行,蓄积一处不动,故曰积。夫心为伏梁,在脐上,上攻其心,下攻胃口。脾为痞气,在胃口上横之。肝为肥气,在脐之左边。肺为息贲,在脐之右畔。肾为贲豚,在脐下。各有变动,非食之所成,乃气积也,脏属阴,故在一处而不动也。聚谓六腑之气留聚也,腑属阳,阳气运转不停,故其聚不定一处,发而腹痛。积聚之候,皆面黄瘦劣, 不生肌肉,发立或肌体浮肿,腹急多困,多为水气。
《真珠囊》虚中积候,凡惊中虚积者,谓因惊取,复惊发动是也,所下粪青秽。
凡虚中有积者,因伤食而泻又吐,如此渐虚,其病未瘥,故曰虚积也。又虚中之积,有积而频频取转,却取转不着,致其积尚伏,故亦曰虚中积。若惊积取下,则粪随惊青。如是食积,即粪成块子。凡疳中虚积者,因疳病转泻,虚而疳不退,故虚中尔,所取下粪里白色也。
〔曾〕凡婴孩所患积证,皆因乳哺不节,过餐生冷坚硬之物,脾胃不能克化,积停中脘,外为风寒所袭。或因夜卧失盖。致头疼面黄身热,眼胞微肿,腹痛膨胀,足冷肚热,喜睡神昏,饮食不思,或呕或哕,口噫酸气,大便 臭,此为陈积所伤。
如觉一二日,先以百伤饮(外感)发表,次当归散(潮热)水姜煎服,温动积滞,方下乌犀丸、六圣丸,重与宽利,后用匀气散(疝)调补。〔汤〕凡有积滞,须辨虚实,况孩儿虚瘦长短黑白,南北古今不同,不可一概论也。予今之法,实者,可服进食丸。虚而微白芨疳瘦者,宜服肥儿丸(即三因肥儿丸见腹胀条)。〔薛〕初患元气未损之时,或腹胀作痛,大小便不利者,先用白饼子或木香槟榔丸下之。下后以白术散或五味异功散和之,渴加干葛,吐加半夏。下而热不退,或作呕作泻,饮食不思,此脾胃俱伤也,用六君子汤。手足指冷,喜饮热汤,此脾胃虚寒也,前方加炮姜、木香。面色黄白,目无精光,脾肺俱虚也,用四君子加柴胡、升麻。腹痛泄利下垂,或小便不利者,用四逆散。发热晡热,或泻未已,脾气下陷也;潮热口渴,大便不调,欲变疳证也;
并用补中益气汤,佐以肥儿丸。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乃实。必以调脾为主,而以消导佐之。古人所谓养正积自除。正此意也。
《千金》紫双丸 治小儿身热头痛,食饮不消,腹中胀满。或小腹绞痛,大小便不利。或重下数起,小儿无异疾,惟饮食过度,不知自止,哺乳失节。或惊悸寒热。
惟此丸治之,不瘥,更可重服。小儿欲下,是其蒸候,哺食减少,气息不快,夜啼不眠,是腹内不调,悉宜用此丸,不用他药,数用神验,千金不传方。(臣亿等详序例中凡云服紫丸者,即前变蒸篇中四味者是也,云服紫丸不下者,服赤丸,赤丸瘥驶,病重当用之,方中并无赤丸,而此用朱砂者,又力紧于紫丸,疑此即赤丸也。)
巴豆(去皮) 蕤核仁(去皮。各十八铢) 甘草(炙,五铢) 牡蛎(火 赤) 黄蜡(各八铢) 甘遂朱砂(各二铢) 麦门冬(去心,十铢)
上八味,以汤熟洗巴豆,研,新布绞去油,别捣甘草、甘遂、牡蛎、麦门冬,下筛讫。研蕤核仁令极熟,乃内散,更捣二千杵,药燥不能相丸,更入少蜜足之。
半岁儿服如荏子一双,一岁二岁儿服如半麻子一双,三四岁者服如麻子二丸,五六岁者服如麻子大二丸,七岁八岁服如小豆二丸,九岁十岁微大于小豆二丸,常以鸡鸣时服之。至日出时不下者,投粥饮数合即下。丸皆双出也。下甚者,饮以冷粥即止。
〔茅先生〕青金丹 小儿诸积病悉主之。
滑石(末) 白丁香(罗过) 天南星(各二钱匕) 青黛(罗过,平钱满挑二钱) 轻粉(重二钱) 水银(秤二钱,先以锡二钱于铜铫内熔化,便下水银拌和匀,倾出于地,冷用) 川巴豆(去皮心膜,七十二个,无缺损者,井华水浸一宿,悬当风处,吹干,烂研)
上前件药同拌合,用软饭为丸,如小绿豆大。巴豆不出油。根据形证用汤使下。
伤寒后取积,淡煎葱汤吞下。取疳虫,用牛肉炙汁下。惊风肚中紧硬,面青黑,金银薄荷葱汤吞下。因伤,看肚中及腹皮上微热肚胀,夜间作热,似疳又不是疳,面青黄色,眼微黄,此腹中有积,用皂角子二七粒,灰火煨过,用水一盏、煎至半盏下。有积作泻,鱼 汤下。气积炒 香汤下。凡下此药,周岁十四丸,三岁十八丸,七岁二十四丸,量大小加减。下须是四更初下,至天明通下。积来尽时,可根据形证候,下药补之。临吃此药,恐先吐下些小涎来,亦不妨。
万灵丸 主小儿诸积,根据形证用之。
木香黄连蓬莪术(各半分) 陈橘皮 青橘皮(各去瓤,一分) 槟榔(一钱半重者一枚)
上为末,每匕药一钱,用巴豆一粒去心膜用醋煮,巴豆一枚煮药令巴豆紫色,用杏仁一枚去皮尖灯火上 留性,二味都研,用醋面糊为丸,如小绿豆大。每服五丸七丸十丸,薄荷姜汤吞下。
〔钱乙〕消积丸
丁香(九枚) 缩砂仁(十二枚) 乌梅肉(三个,焙) 巴豆(二枚,去皮油心膜)
上为细末,面糊丸,黍米大。三岁以上三五丸,以下三二丸,温水下,无时。
紫霜丸 消积聚。
巴豆(去油心膜) 杏仁(去皮尖。各二十一个) 代赭石(一钱,研细水飞)
上为细末,饭丸如粟米大。每服三五丸至十丸,煎皂角仁汤下,无时,儿小者减之。
真珠丸 取小儿虚中,一切积聚、惊涎、宿食、乳癖,治大小便涩滞,疗腹胀,行滞气。
木香白丁香(真者) 丁香(末) 轻粉(各半钱,留少许为衣) 白滑石(末,二钱) 巴豆(十四粒,水浸一宿,研极腻)
上为末,研匀,湿纸裹,烧粟米饭丸麻子大。一岁一丸,八九岁以上至十五岁服八丸。炮皂子煎汤放冷下。挟风热难动者,先服凉药一服。乳癖者,减丸数,隔日、临卧一服。
消坚丸 消乳癖及下交奶,又治痰热膈实,取积。
砂(末) 巴豆霜轻粉(各一钱) 黄明胶(末,五钱) 细墨(少许) 水银沙子(两皂子大)
上,同研细末,少入面糊为丸,如麻子大。倒流水下,一岁儿服一丸,食后。
白饼子 治小儿腹中有癖,不食,但饮乳是也。
滑石轻粉半夏(汤洗,焙干) 南星(各一钱,为末) 巴豆(二十四粒,去皮膜,水一升煮,水尽为度)
上研匀,巴豆后入,众药以糯米饭为丸,如小绿豆大,捏作饼子。儿三岁以上三五饼,三岁以下一二饼,葱白汤下,临卧服。
〔张涣〕万灵丹 治小儿脾胃久不和,挟积,服温热药皆不效,此药神妙。
肉桂 川黄连蓬莪术(各一两) 肉豆蔻仁 槟榔 陈橘皮(去白,焙干) 木香丁香(各半两。以上捣罗为细末,次用) 巴豆(去皮心膜) 杏仁(麸炒,去皮尖。二件并灯上烧灰存性。各二七个)
上件同再捣拌匀,滴水丸黍米大。每服,未周 一粒,二三岁二粒,三四岁三粒,五七岁五粒,十岁以上七粒,用生姜汤放冷下,乳食后。久积或乳癖,并宜常服。
剪红丸 磨癖积,杀诸虫,进饮食,神效。男女老幼皆可服。孕妇勿服。
干漆(炒烟尽) 紫芫花(醋拌,炒。各一钱) 巴豆(七粒,去皮膜心,不去油) 斑蝥(七枚,去头足翅,炒,研时、塞两鼻孔)
上为丸,醋糊丸梧桐子大。用红砂包,红线缚定,剪切来每服一丸,同后药服之。
南木香雷丸三棱(生) 莪术(生) 百部(微炒。各半两) 贝母槟榔大黄(生。各一两) 使君子肉(四十九枚,半生半炒) 牵牛(生半斤,取头末三两半)
为细末用 皂角十锭捶碎,山茵陈(一两),苦楝根皮(二两),水四五碗,砂锅内慢火煎至一小碗,将前末搜为丸梧子大,日干。小儿粟米大。每服二钱半重。各随后证,改汤使引下,五更初服。忌荤腥生硬油腻物,此方与诸方甚异,毋忽。小儿 喘急咳嗽,桑白皮汤下。取寸白虫,煎石榴根汤下。香港脚肿不可行,木瓜汤或蜜水下。取蛔虫苗虫,沙糖水下。小儿一切诸证,蜜水或沙糖水下。酒痢酒积,百药煎汤下。妇人血脉不行,淡醋红花汤送下。妇人血蛊,葱白汤下。
肠风下血,煎山栀子汤下。大小便不通,淡醋汤下。食积气块诸证,用温蜜水、温茶汤下。
真方五色丸子 治小儿一切所伤,痰涎壅塞,胸膈不利,乳食不消,变生癖积,胁肋片硬,按之疼痛,及治一切急慢惊风发搐,痰涎壅塞。
青丸子∶青黛(别研) 南星(姜制。各半两) 巴霜(半钱)
红丸子∶朱砂(水飞) 半夏(姜制。各半两) 巴霜(半钱)
黄丸子∶大黄(煨) 郁金(各半两) 巴霜(半钱)
白丸子∶白附子(生) 寒水石( 。各半两) 巴霜(半钱)
黑丸子∶五灵脂(炒) 全蝎(炒。各半两) 巴霜(半钱)
上前五色药,各另研为细末,入巴霜半钱同匀,面糊丸粟米大。一岁服五丸,乳汁送下,量大小加减。或姜汤下。急惊,金银薄荷汤。慢惊,生姜全蝎汤。
下积丸 治乳食伤积,心腹胀满,气粗壮热,或泻或呕。
丁香(二十粒) 缩砂仁(二十枚) 使君子肉(五枚) 乌梅巴豆肉(不去油。各三枚)
上为末,烂饭丸麻子大。每服三丸,陈皮汤下。
五珍丸 治酒食积,通用。
青皮干姜(烧,存性) 蓬术五灵脂(各一两) 巴豆肉(去半油,一钱)
上为细末,粳米饭丸麻子大。每服三五丸,米汤下。
《局方》进食丸 治乳食不化,心胸胀满,疳积肚疼。
木香(炮) 枳壳(去白,炒) 当归代赭石(各五钱) 朱砂(另研,三钱) 巴豆(去油膜,一钱) 麝香(另研,五分)
上为细末,面糊丸,如黍米大。一岁二丸,量儿大小加减,米饮送下。
六圣丸(曾氏) 治诸积和胃,大能主气浓肠,消疳快膈。
莪术(炮,锉) 净黄连陈皮(去白) 白姜(炮。各五钱) 南木香(二钱半)
上除木香不见火,余四味锉焙,同木香为末,每一钱重,巴豆三粒去壳膜心,存油,碎切,入乳钵细研,同前药再研匀,醋煮面糊丸麻仁大。每服十五粒至二十五粒或三十五粒,五更空心淡姜汤下。利三五行,匀气散止补(方见疝)。常服助脾化积,进食消疳,临睡以净汤或汤酒下三粒及五粒。每次止丸药末三钱,净巴豆九粒为则,不可多合,久则味散。
乌犀丸(曾氏) 主诸积滞,夹惊夹风,温胃调脾,消进饮食,吐逆醋馊气,面黄肌瘦,不拘孩儿生后岁月远近,并宜可投。
乌犀(即皂角,锉三寸长皮,灰火中见青烟起为度,取出地上,瓦盆盖定,存性冷用,七钱) 硫黄白姜(各三钱半) 陈皮(去白) 川乌(炮去皮脐。各五钱) 巴豆(去壳膜心,存油,七十七粒)
上先研硫黄细,除巴豆外,余四味同焙为末,却薄切巴豆细研,同前五味药末杵匀,用粳米饭包作一大粽子,小瓦瓶盛水熟煮,候冷取出,沙钵内烂杵,细布兜紧,绞出如稠糊,安在别器内,以药末亭分同杵细软,丸粟粒大。取诸积,每服,十五丸或五丸或二十一丸至三十三丸,并用淡姜汤泡冷饭取汁小盏,五更初空心送下,通利三五行,以匀气散止补。治积吐有醋馊气,每服三丸至五丸,用淡姜汤入米醋少许,候温,空心下。
水晶丹(曾氏) 治惊积、食积、虫积,腹胀烦啼,心恶食减,面黄,并宜通利。此药有顽积,惊重风紧,涎多热极,乃可服,非常用之剂。及急惊后风痰未尽,免生痴疾,宜再投。
南星(锉作小块,汤煮少时) 半夏(汤泡去滑。各三钱) 滑石(四钱) 轻粉(五十帖) 净芜荑(二百片) 巴豆(五十粒,去壳,汤泡七次,又去心膜,作两半,水煮少时,晒干碎切)
上,前三味焙为末,拌和轻粉外,芜荑、巴豆同碎切,在乳钵内细杵,入前药末再拌匀,如乌犀丸内制糊丸麻仁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五丸或三十五丸,糯米汤泡葱白,取汁小盏,五更初空心下,过三五行,进匀气散调补。下风痰,淡姜汤空心服。
《聚宝方》圣饼子 取一切积及虚中积、下风涎药,取病甚稳,全不搜搅。
轻粉粉霜(各四钱) 石燕子(大者二枚,先为细末) 延胡索(大者二十八个,为末)
上四味同研匀,滴水和丸如大棋子大,仍放浓,阴干。每服一饼,先用熟水浸软,冷浆水调下,临卧更深服,后急漱口。此药只取积滞,并不损气,更临时加减。若下惊积,则每料更入朱砂、生龙脑各一钱重,小儿一饼作四服,或便捏成小饼子。
〔吉氏〕追魂散 治果子伤积。
白丁香轻粉 官桂(去粗皮。各三钱)
上为末。冷水调下半钱。睡时服,来日取下所伤物,用异功散煎紫苏、木瓜汤调,三服,和气。(异功散方见吐泻。)
沉香槟榔丸 和脾助胃,进食清神,宽胸快膈,顺气调中,悦颜色,壮筋骨,理面带痿黄,肌肤瘦弱,过食生果停寒在里,乳癖腹胀作疼,及吐利疟肿瘥后,诸疳虫积。
沉香槟榔檀香南木香丁皮三棱(炮,锉) 神曲(炒) 莪术(炮) 麦芽(洗,炒) 浓朴(刮去粗皮,姜汁炙) 苍术(米泔浸,锉,炒黄) 使君肉(锉瓦上焙干) 青皮陈皮(各去白) 缩砂仁益智仁 净香附枳壳(去穣,麸炒燥) 良姜(制。各半两) 甘草(炙,一两半)
上,除前五味不见火,余十五味锉焙,仍同沉香等为末,水煮面糊丸麻仁大。
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温米汤无时送下。儿小不能吞咽,炼蜜丸如芡实大,每以一丸至二丸温汤化服。
《集验》蓬术丸 治乳食不化,心腹胀满,一切所伤。
三棱莪术(并煨) 净陈皮 净香附(炒) 萝卜子(炒。各半两) 砂仁 净青皮 净枳壳(麸炒) 胡黄连芦荟(各三钱) 胡椒(二钱半)
上细末,糊丸黄米大。每三十丸加至四五十丸,温米饮下,日三二服。忌生冷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