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

( shuizhong )

中医

简介:
本病是水肿是指眼睑、头面、四肢、腹背或全身浮肿的症状。一般按病之新久缓急和邪正虚实而有阳水阴水之分。
病机:
外邪侵袭,或劳倦内伤,或饮食失调,使气化不利而水液惦留,泛溢肌肤则发为水肿。其常见疾病有风水皮水石水正水肾水溢饮脾水、心衰、经行浮肿子肿等。凡以水肿为字要表现的疾病,可以归纳为水肿病类。
诊断:
临床对以水肿为主症的病种尚个能确定时,可以水肿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辨病思路:
1.腹胀大力主,皮色苍黄,腹部脉络暴露,无或仅下肢等处轻度浮肿者,为鼓胀
2.根据伴随症及实验室检查等进行诊断思考,如:
(1)肾系疾病水肿者,小便化验常见蛋白。管型等,其病有皮水石水正水肾水等。
(2)水肿从下肢开始,伴心悸怔忡,唇指紫绀者,多为心衰。
(3)长期营养不良,或久病迁延,症见颜面及下肢水肿、全身消瘦、贫血外貌。血浆自蛋白及胆固醇降低、血糖低者,多为脾水
(4)因过敏而突发局限性水肿者,为风水
(5)妇女行经期间出现水肿行经后自然消退者,为经行浮肿。妇人妊娠中晚期出现下肢明显水肿者,为子肿
(6)妇女体弱浮肿,伴畏冷、乏力、脉迟等症者,可能为溢饮
3.除血、尿、粪常规检查外,可选择性地作胸腹部x线。b超,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选择性地作血钾、钠、钙、镁、氯化物、血糖、血浆蛋白、血脂、肌酐、尿素氮、醛固酮检测,以及肾功能、尿17-酮类固醇、尿17羟-皮质类固醇等检测,以明确引起水肿的原因。
治疗:
辨证论治
1.风水相搏证: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无汗
肢节酸楚,小便不利,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疏风解表、利水消肿。越婢加术汤加
减。
2.风热水停证:眼睑浮肿,延及全身,来势迅速,发热,微恶风寒咽喉红肿疼痛,
身发,甚则溃烂,小便不利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疏风情热、利水消肿。麻
连翘赤小豆汤加蝉衣苦参等。
3.水湿内停证:全身水肿,按之没指,不易随复,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腹胀
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濡缓。化湿利水。五苓散五皮饮加减。
4.湿热窒盛证:遍身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脘腹胀闷,烦热口渴,小便短黄,或大
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清热利湿消肿。疏凿饮子加减。
5.脾气虚水泛证:下肢肿胀,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痞满胀闷,纳呆,便溏,面
萎黄,神疲乏力,声低气短,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滑,脉弱。健脾益气、利水消肿。春
泽汤加淮山黄芪防己等。
6.脾阳虚水泛证:肢体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
萎黄,畏冷肢凉,小便短少,大便或溏,舌淡胖,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温
脾阳、利水消肿。实脾饮桂枝黄芪等。
7.水气凌心证:水肿日甚,心悸胸闷,气息喘促,倚息不得卧,畏寒肢冷,口淡
渴,舌淡胖,脉弦细。温补心阳、化气行水。真武汤加减。
8.血瘀水停证:久病水肿,腹大青筋,口渴但欲漱水不欲咽肌肤甲错面色黧黑
舌质紫暗,苔润,脉沉迟涩。活血化瘀、化气利水。血府逐瘀汤四苓散加减。
9.肾阳虚水泛证: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气促,腰部冷痛
酸重,尿少,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灰滞或?白,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
无力。温补肾阳、利水消肿。济生肾气丸加减。
10.阴虚水停证:水肿反复发作,精神疲惫,腰酸遗精,口咽干燥,五心烦热舌红
脉细数。滋阴利水。六味地黄汤加猪苓阿胶等。

西医

简介:
在正常人体内,由于神经、内分泌、肾脏等的调节作用维持了水的平衡,入水量虽过多也不致引起本症。但在抗利尿激素过多、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量不足或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情况下,可引起水调节失常而发生水过多。急性重症水过多称为水中毒。
体征:
1.抗利尿激素注入或分泌过多而入水量未予限制时可发生水中毒。后者又称为不适当的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综合征(sladh综合征)。除尿崩症因过量用抗利尿激素(adh)治疗而发生本症外,还有以下多种情况属siadh 综合征。
(1)下丘脑分泌adh 过多:由于下列各种刺激,视神经上核及脑室旁核分泌adh 增多。①神经精神刺激:包括恐惧、疼痛、外伤及手术,失血休克等引起的急性应激状态。手术后12—36h(尤其是脑部手术)常发生少尿,补液不慎也可导致本症。脑部感染如脑炎、脑膜脑炎、脑脓肿;脑血管病变伴血栓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脑膜下血肿脑瘤(原发性及转移性);其他包括脑外伤、急性感染性神经根炎、急性间歇性血卟啉病急性精神病等。②药物刺激:多种药物包括降血糖药氯磺丙脲、甲苯磺丁脲,止痛药如吗啡、哌替啶(度冷丁)、卡马西平(酰胺咪嗪),抗癌药如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塞),降血脂药如氯贝特(安妥明),中枢神经系药如巴比妥类、全身麻醉剂、三环抗抑郁剂等。③肺部感染及正压呼吸:肺炎肺结核肺脓肿、曲菌感染。④其他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2)异源性肿瘤分泌adh 或其他类似物增多:包括燕麦细胞型肺癌胰腺癌恶性淋巴瘤(淋巴肉瘤、霍奇金病)、网状细胞肉瘤、十二指肠癌、胸腺癌等。
2.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量不足:引起排水困难,见于:①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入水量过多者,②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腹水肾功能衰竭
3.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由于皮质醇分泌过少,对抗利尿激素的反馈抑制减弱可发生本症,特别是采用11-去氧皮质酮或9-氟氢可的松过多而皮质醇不足时。有时在水试验时可诱发本症。
水过多的临床表现首先是水分积聚于细胞外使血浆及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继而引起细胞肿胀而导致功能和代谢紊乱,其中最严重为脑水肿及脑疝。如调节功能正常,当细胞外液量及血容量扩张时,醛固酮及adh分泌受抑制而尿量增多,于是水、钠量恢复正常,但如调节功能及肾功能失常,常导致本症。临床表现分两种:①轻症慢性者仅有嗜睡头痛、软弱无力、食欲减迟、恶心呕吐肌肉挛痛。发展至严重时有性格改变、焦虑不安、唾液及泪水增多、皮肤潮红、温暖湿润,偶有水肿肌肉无力、局部抖动、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划跖试验阳性,有时有偏瘫、惊厥和昏迷。早期轻症称水过多,晚期重症为水中毒,②重症急性者主要由于脑水肿而起病急,有各种精神神经表现。患者往往感剧烈头痛、喷射式呕吐、举止怪诞、精神失常,有时凝视失语、共济失调、定向力丧失、嗜睡与躁动相间,伴以谵语、惊厥、阵发或持续发作不止,血压常升高,心脉率及呼吸均减慢,视神经乳头水肿等,后期常因脑疝、呼吸心跳骤停而死亡。有时也可伴有肺水肿表现及软组织水肿。此组病者血na??常降低至120mmol/l 以下,但尿na排出不低于20mmol/l。血液常稀释而血红蛋白、细胞数与血细胞比容降低。尿量早期正常,晚期减少。
治疗:
治疗尿崩症时宜注意adh 过量,急性肾功能衰竭心力衰竭肝硬化腹水患者不宜摄水过多,是重要预防措施。已发生本症者,轻症仅禁水。进干食,每日失水1500ml左右,大都可自行恢复正常,对重症患者有脑水肿者应立即用脱水剂及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一般重症可慎用3%—5%nacl及利尿剂治疗。治疗siadh 综合征,主要是禁水,近年有用去甲金霉素(de-meclocycline)治疗,每日3次,每次口服0.2—0.3g。
中西医结合:
对症处理:
1.一般处理:应吃无盐或低盐饮食。
2.单方验方
(1)鲜鲤鱼1条(约1斤,去肠杂),生姜15g,葱15~30g,米醋30~50m1,共炖,不
放盐,喝汤吃鱼,适用于水肿日久不消者。
(2)绿豆30g、制附子30g,水煎,煮熟吃豆。
(3)玉米须60g,洗净煎水服,连服6个月。
3.针灸疗法:常用水分气海三焦俞足三里三阴交等为主穴,配以肺俞、脾
俞、肾俞大抒合谷水沟偏历阴陵泉等。
4.常用利尿消肿中药:茯苓泽泻薏苡仁车前子滑石木通防己赤小豆
等,可在辨病、辨证基础上选用。
5.西药治疗:利尿剂可用噻嗪类利尿剂,如双氢克尿塞、速尿、利尿酸钠等。

“水肿” 相关论述

水肿是指体内水湿滞留,泛滥肌肤,引起头面、四肢、腹部,甚至全身浮肿的症状,严重者还可伴胸水、腹水,其基本病机是肺脾肾三脏对水液的代谢失调。临床时应了解浮肿的程度,见面目虚浮,手足发胀,但压无凹陷,称为潜在性水肿;若仅踝肿,按之凹陷易复,为工度浮肿;较重者,浮肿过膝,按之凹陷没指,不易恢复,为Ⅱ度浮肿;更重者全身浮肿,腹大胸满,卧则喘促,为Ⅲ度浮肿。临床时还应了解水肿的发病经过及伴随症状。
急性起病,多由外邪所致的阳水;慢性起病,多为内伤所致的阴水
身半以上肿甚,其病属阳;身半以下肿甚,其病属
始于头面,伴恶风或疮痍者,多为风水相搏,其病在肺;始于下肢,伴面白,身倦畏寒者,为气不化水,其病在脾肾。
烦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者,为水湿化热湿热壅盛;伴心悸、唇紫、脉虚数或结代,为水邪凌心,瘀血内阻;伴喘促、汗出、痰多呈泡沫样、脉虚浮而数,是水邪凌肺,肾不纳气;伴呕吐不食、脘腹胀满,是水毒干胃,脾气不运;若伴身颤动,神昏,是水湿之邪内盛,暗耗肝阴虚风内动

水肿是指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等,使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本病证发病率较高,中医药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
本病在《内经》中称为“水”,并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灵枢水胀》篇对其症状作了详细的描述,如“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至其发病原因,《素问·水热穴论篇》指出:“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又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可见在《内经》时代,对水肿病已有了较明确的认识。《金匮要略》称本病为“水气”,按病因、病证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类。又根据五脏证候分为心水肺水肝水脾水肾水。至元代《丹溪心法·水肿》才将水肿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指出:“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涩赤,此属阴水”。这一分类方法至今对指导临床辨证仍有重要意义。明代《医学入门·杂病分类·水肿》提出疮痍可以引起水肿,并记载了“脓疮搽药,愈后发肿”的现象,清代《证治汇补·水肿》归纳总结了前贤关于水肿的治法,认为治水肿之大法,“宜调中健脾脾气实,自能升降运行,则水湿自除,此治其本也。”同时又列举了水肿的分治六法:·治分阴阳、治分汗渗、湿热宜清、寒湿宜温、阴虚宜补、邪实当攻。分别为完善水肿的病因学说和辨证论治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障碍等疾病出现的水肿,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人体水液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即有赖于脾气的升化转输,肺气的宣降通调,心气的推动,肾气的蒸化开合。这些脏腑功能正常,则三焦发挥决渎作用,膀胱气化畅行,小便通利,可维持正常的水液代谢。。反之,若因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水湿浸渍,浸淫,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导致上述脏腑功能失调,三焦决渎失司,膀胱气化不利,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即可发为水肿
1.风邪外袭,肺失通调风邪外袭,内舍于肺,肺失宣降通调,上则津液不能宣发外达以营养肌肤,下则不能通调水道而将津液的代谢废物变化为尿,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发为水肿
2.湿毒浸淫,内归肺脾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毒生于肌肤,未能清解而内归肺脾,脾伤不能升津,肺伤失于宣降,以致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发为水肿。《济生方·水肿》谓:“又有年少,血热生疮,变为肿满,烦渴,小便少,此为热肿。”
3.水湿浸溃,脾气受困脾喜燥而恶湿。久居湿地,或冒雨涉水,水湿之气内侵;或平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均可使脾为湿困,而失其运化之职,致水湿停聚不行,潴留体内,泛滥肌肤,发为水肿
4.湿热内盛,三焦壅滞“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湿热内侵,久羁不化;或湿郁化热,湿热内盛,使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三焦为之壅滞,水道不通,以致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发为水肿
5.饮食劳倦,伤及脾胃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或久病伤脾,脾气受损,运化失司,水液代谢失常,引起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而成水肿
6.肾气虚衰,气化失常“肾者水脏,主津液。”生育不节,房劳过度,或久病伤肾,以致肾气虚衰,不能化气行水,遂使膀胱气化失常,开合不利,引起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而成水肿
上述各种病因,有单一致病者,亦有兼杂而致病者,从而使病情趋于复杂。本病的病位在肺、脾、肾三脏,与心有密切关系。基本病机是肺失宣降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在发病机理上,肺、脾、肾三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如肺脾之病水肿,久必及肾,导致肾虚而使水肿加重;肾阳虚衰,火不暖土,则脾阳也虚,土不制水,则使水肿更甚;肾虚水泛,上逆犯肺,则肺气不降,失其宣降通调之功能,而加重水肿。因外邪、毒、湿热所致的水肿,病位多在肺脾;因内伤所致的水肿,病位多在脾肾。因此,肺脾肾三脏与水肿的发病,是以肾为本,以肺为标,而以脾为制水之脏,诚如《景岳全书·肿胀》所云:“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此外,瘀血阻滞,三焦水道不利,往往使水肿顽固难愈。
【临床表现】
水肿初起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四肢、腹背,甚者肿遍全身,也有的水肿先从下肢足胫开始,然后及于全身。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或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如肿势严重,可伴有胸腹水而见腹部膨胀,胸闷心悸气喘不能平卧,唇黑,缺盆子,脐突、背平等症。
【诊断】
1.水肿初起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四肢、腹背,甚者肿遍全身,也有先从下肢足胫开始,然后及于全身者。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肿处按之凹陷,其凹陷或快或慢皆可恢复。如肿势严重,可伴有胸腹水而见腹部膨胀,胸闷心悸气喘不能平卧等症。
2.可有乳蛾心悸毒、紫癜,感受外邪,以及久病体虚的病史。
3.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常规、血沉、血浆白蛋白、血尿素氮、肌酐、体液免疫、心电图、心功能测定、肾脏b超等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鼓胀水肿病是指表现为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的一种病证,严重的水肿病人也可出现胸水和腹水鼓胀腹水为主,但也可出现四肢,甚则全身浮肿,因此本病需与鼓胀病鉴别。
鼓胀的病因主要是酒食不节,情志所伤,久病黄疽、积证血吸虫侵袭,劳倦过度,脾虚等。主要病机是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临床上鼓胀先出现腹部胀大,病情较重时才出现下肢浮肿,甚至全身浮肿,腹壁多有青筋暴露。
水肿的病因主要是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水湿浸渍,浸淫,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病机主要是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其症状是先出现眼睑、头面或下肢浮肿,渐次出现四肢及全身浮肿,病情严重时才出现腹部胀大,而腹壁无青筋暴露。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阳水和阴水阳水:多因感受风邪、水湿、毒、湿热诸邪,导致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而成。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每成于数日之间。其肿多先起于头面,由上至下,延及全身,或上半身肿甚,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常兼见烦热口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等表、实、热证阴水:多因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引起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所致。起病缓慢,多逐渐发生,或由阳水转化而来,病程较长。其肿多先起于下肢,由下而上,渐及全身,或腰以下肿甚,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不烦渴,常兼见小便少但不赤涩,大便溏薄,神疲气怯等里、虚、寒证。
辨证虽然以阳水阴水为纲,阳水阴水有本质区别,但应注意,阳水阴水之间在一定条件下,亦可互相转化,需用动态的观点进行辨识。如阳水久延不退,正气日虚,水邪日盛,便可转为阴水;反之,若阴水复感外邪,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肿势剧增,又可表现为以实证热证为主,而先按阳水论治。
治疗原则
水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提出“去菀陈垄”、“开鬼门”、“洁净府”三条基本原则。张仲景宗《内经》之意,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提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辨证地运用了发汗、利小便的两大治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直沿用至今。根据上述所论,水肿的治疗原则应分阴阳而治,阳水主要治以发汗、利小便、宜肺健脾,水势壅盛则可酌情暂行攻逐,总以祛邪为主;阴水则主要治以温阳益气、健脾、益肾、补心,兼利小便,酌情化瘀,总以扶正助气化为治。虚实并见者,则攻补兼施
分证论治
阳水
·风水泛滥
症状:浮肿起于眼睑,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甚者眼睑浮肿,眼合不能开,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痛,小便短少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口渴,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如浮肿较甚,此型亦可见沉脉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方药:越婢加术汤
方用麻黄宣散肺气,发汗解表,以去其在表之水气;生石膏解肌清热;白术甘草生姜大枣健脾化湿,有崇土制水之意。可酌加浮萍茯苓泽泻,以助宣肺小便消肿之功。若属风热偏盛,可加连翘桔梗板蓝根、鲜白茅根以清热利咽,解毒散结,凉血止血;若风寒偏盛,去石膏加苏叶、桂枝防风,以助麻黄辛温解表之力;若咳喘较甚,可加杏仁前胡,以降气定喘;若见汗出恶风,为卫气已虚,则用防己黄芪汤加减,以助卫解表;若表证渐解,身重水肿不退者,可按水湿浸渍型论治。
浮萍草,数量不拘,煎水洗浴。用于急性肾炎初期,全身浮肿,头面尤剧者。以汗出为佳,汗出后宜避风寒,切勿受凉。
·湿毒浸淫
症状: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或咽喉红肿,或乳蛾肿大疼痛,继则眼睑浮肿,延及全身,小便不利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宜肺解毒,利尿消肿。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五味消毒饮。·
前方中麻黄杏仁梓白皮(以桑白皮代)等宣肺行水连翘清热散结,赤小豆利水消肿;后方以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加强清解湿毒之力。
若脓毒甚者,当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若湿盛糜烂而分泌物多者,加苦参土茯苓黄柏;若风盛而瘙痒者,加白鲜皮地肤子;若血热而红肿,加丹皮、赤芍;若大便不通,加大黄、芒硝
·水湿浸渍
症状: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腹胀,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起病较缓,病程较长。
治法: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方药:胃苓汤五皮饮
前方以白术茯苓健脾化湿苍术厚朴陈皮健脾燥湿猪苓泽泻利尿消肿,肉桂温阳化气行水;后方以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健脾化湿行气利水。若上半身肿甚而喘,可加麻黄杏仁葶苈子宣肺泻水而乎喘。
·湿热壅盛
症状: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或口苦口粘,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沉数。
治法:分利湿热
方药:疏凿饮子
方中羌活、秦艽疏风解表,使在表之水从汗而疏解;大腹皮茯苓皮生姜协同羌活秦艽以去肌肤之水;泽泻木通椒目赤小豆,协同商陆槟榔通利二便,使在里之水邪从下而夺。疏表有利于通里通里有助于疏表,如此上下表里分消走泄,使湿热之邪得以清利,则肿热自消。若腹满不减,大便不通者,可合己椒苈黄丸,以助攻泻之力,使水从大便而泄;若症见尿痛、尿血,乃湿热之邪下注膀胱,伤及血络,可酌加凉血止血之品,如大小蓟白茅根等;若肿势严重,兼见气粗喘满,倚息不得平卧,脉弦有力,系胸中有水,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五苓散杏仁防己木通,以泻肺行水,上下分消;若湿热久羁,化燥伤阴,症见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可用猪苓汤以滋阴利水。
至于攻逐,原为治疗阳水的一种方法,即《内经》“去菀陈垄”之意。但应慎用,只宜于水势壅盛,症见全身高度浮肿气喘心悸腹水小便不利大便不通或干结,畏食,脉沉有力,正气尚旺,他法无效的患者。此时应抓住时机,急则治其标,用攻逐之法以直夺其水势,使水邪速从大小便而去,可选用十枣汤。俟水退后,再议调补,以善其后。
黑白丑各65g,红糖125g,老姜500g,大枣60g,研极细末或捣烂泛丸,每日3次,分3天服完。对于肾病水肿消水效果良好,但不巩固。
阴水
·脾阳虚
症状: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食少,面色不华,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治法:温阳健脾,化气利水。
方药:实脾饮
方中干姜附子草果仁温阳散寒化气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健脾益气大腹皮茯苓木瓜利水去湿,木香厚朴大腹皮理气行水。水湿过盛,腹胀大,小便短少,可加苍术桂枝猪苓泽泻,以增化气利水之力。若症见身倦气短,气虚甚者,可加生黄芪人参健脾益气
尚有一种浮肿,由于长期饮食失调,摄人不足,或脾胃虚弱,失于健运,精微不化,而见面色萎黄,遍体轻度浮肿,晨起头面肿甚,动久坐久下肢肿甚,能食而倦怠无力,大便或溏,身肿小便正常或反多,脉软弱。此与上述脾阳虚衰,水溢莫制有所不同,乃由脾气虚弱,清阳不升,转输无力所致,治宜益气升阳,健脾化湿,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加黄芪桂枝,以助益气升阳化湿之力;阳虚者加附子补骨脂温肾助阳,以加强气化。并应适当注意营养,可用黄豆花生佐餐,作为铺助治疗,多可调治而愈。
·肾阳衰微
症状:面浮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气促,腰部冷痛酸重,尿量减少,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咣白或灰滞,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方药:济生肾气丸真武汤
肾为水火之脏,根据阴阳互根原理,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助而生化无穷,故用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用附子肉桂温补肾阳,两药配合,则补水中之火,温肾中之阳气;用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通利小便生姜温散水寒之气;白芍阴结,利小便牛膝引药下行,直趋下焦,强壮腰膝。
心悸,唇绀,脉虚或结或代,乃水邪上犯,心阳被遏,瘀血内阻,宜重用附子再加桂枝炙甘草丹参泽兰,以温阳化瘀;若先见心悸,气短神疲,形寒肢冷,自汗,舌紫暗,脉虚数或结或代等心阳虚衰证候,后见水肿诸症,则应以真武汤为主,加人参桂枝丹参泽兰等,以温补心肾之阳,化瘀利水。若见喘促,呼多吸少,汗出,脉虚浮而数,是水邪凌肺,肾不纳气,宜重用人参蛤蚧五味子山茱萸牡蛎龙骨,以防喘脱之变。
本证缠绵不愈,正气日衰,复感外邪,症见恶寒发热,肿势增剧,小便短少,此时可按风水治疗,但应顾及正气虚衰的一面,不可过用表药,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五皮饮为主加减,酌加党参黄芪菟丝子等补气温肾之药,扶正与祛邪并用。
若病至后期,因肾阳久衰,阳损及阴,可导致肾阴亏虚,症见水肿反复发作,精神疲惫,腰酸遗精,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补肾阴为主,兼利水湿,但滋阴不宜过于凉腻,以防匡助水邪,伤害阳气,可用左归丸泽泻茯苓等治疗。
肾阴久亏,水不涵木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上盛下虚,症见面色潮红,头晕头痛心悸失眠腰酸遗精,步履飘浮无力,或肢体微颤等,治宜育阴潜阳,用左归丸加介类重镇潜阳之品珍珠母牡蛎龙骨、鳖甲等治疗。
脾阳虚衰证与肾阳虚衰证往往同时出现,而表现为脾肾阳虚,水湿泛滥,因此健脾温肾两法常同时并进,但需区别脾肾虚轻重主次,施治当有所侧重。
水肿日久,瘀血阻滞,其治疗常配合活血化瘀法,取血行水亦行之意,近代临床上常用益母草泽兰桃仁红花等,实践证明可加强利尿效果。
【转归预后】
水肿病程较短,或由营养障碍引起的浮肿,只要及时治疗,合理调养,。预后一般较好。若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正虚邪恋,则缠绵难愈。若肿势较甚,症见唇黑,缺盆平,脐突足下平,背平,或见心悸,唇绀,气急喘促不能平卧,甚至尿闭,下血,均属病情危重。如久病正气衰竭,浊邪上泛,出现口有秽味,恶心呕吐肝风内动,出现头痛抽搐等症,预后多不良,每易出现脱证,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预防与调摄】
本病水肿较甚,应吃无盐饮食,待肿势渐退后,逐步改为低盐,最后恢复普通饮食。忌食辛辣、烟酒等刺激性食物。若因营养障碍致肿者,不必过于强调忌盐,而应适量进食富于营养之蛋白质类饮食。此外,尚须注意摄生,不宜过度疲劳,尤应节制房室,以防斫伤真元,起居有时,预防外感,加强护理,避免褥疮
【结语】
水肿为常见病,外感内伤均可引起,病理变化主要在肺脾肾三脏,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合,以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而成本病,其中以肾脏为本。临床辨证以阴阳为纲,表实热证多为阳水,里虚寒证多为阴水,但要注意二者之间的转化。水肿的治疗原则是分阴阳而治,阳水主要治以发汗,利小便宣肺健脾,水势壅盛则可酌情暂行攻逐,总以祛邪为主;阴水则主要治以温阳益气、健脾、益肾、补心,兼利小便,酌情化瘀,以扶正为法。虚实并见者,则攻补兼施。在调摄上,应特别注意水肿时忌盐,预防外感,避免过劳等。水肿消退后,还要谨守病机以图本,健脾益气补肾以资巩固,以杜绝其复发。
【文献摘要】
素问·汤液醪醴论篇》:“平治于权衡,去苑陈整,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素问·水热穴论篇》:“勇而劳甚则肾污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人于藏府,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跗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驸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
丹溪心法·水肿》:“水肿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当以参术补脾,使脾气得实,则自健运,自能升降,运动其枢机,则水自行。”
景岳全书·肿胀》:“水肿证以精血皆化为水,多属虚败,治宜温脾补肾,此正法也。”“温补即所以化气气化而痊愈者,愈出自然;消伐所以逐邪,逐邪而暂愈者,愈出勉强。此其一为真愈,一为假愈,亦岂有假愈而果愈者哉!”
医门法律·水肿》:“经谓二阳结谓之消,三阴结谓之水。……三阴者,手足太阴脾肺二脏也。胃为水谷之海水病莫不本之于胃,经乃以之属脾肺者,何耶?使足太阴脾,足以转输水精于上,手太阴肺足以通调水道于下,海不扬波矣。惟脾肺二脏之气,结而不行,后乃胃中之水日蓄,浸灌表里,无所不到也;是则脾肺之权,可不伸耶。然其权尤重于肾。肾者,胃之关也。肾司开阖,肾气从阳则开,阳太盛则关门大开,水直下而为消;肾气则阖,阴太盛则关门常阖,水不通而为肿。经又以肾本肺标,相输俱受为言,然则水病,以脾肺肾为三纲矣。”
【现代研究】
·肾脏性水肿
1.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钟氏认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病机为脾肾不足、湿热内阻、气滞血瘀,创立益气补肾活血汤,随症加减治疗浮肿48例,结果完全消退40例,好转5例,总有效率93.75%。该方对消除蛋白尿,改善造血功能、血压及免疫功能均有较好的作用[中医杂志1993;(10):610)信此外,近年在分期分型论治肾小球肾炎方面,疗效显著。叶氏以中医药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420例,按病程分为邪盛期和恢复期两个阶段。邪盛期分风热湿热风寒寒湿证,以祛邪为主;恢复期分阳虚气虚两型,治疗以清化余邪而扶正为法。结果临床痊愈率83.1%,好转率16.9%。远期随访310例,绝大多数情况良好[上海中医药杂志1993;(7):12)。
2.肾病综合征
鲁氏等对黄芪当归合剂(二味等量制成)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临床及动物实验进行了系列研究,发现该合剂虽然不能直接减少尿蛋白,但能促进肝脏白蛋白和骨骼肌蛋白合成,因此在肾病综合征存在大量蛋白尿情况下,改善低白蛋白血症和总体蛋白贮备,从而对肾病综合征起治疗作用。通过对实验性木鼠肾病综合征模型的实验观察,黄芪当归合剂不仅有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作用,还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和载脂蛋白bloo。肾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本晶在降脂同时还减少了肾小球硬化指数(p<0.01)和细胞外基质的聚积(p<0.01)。表明该合剂在该病治疗中不仅能调节蛋白质代谢,还能有效降低高脂蛋白血症,防治肾小球硬化和保护肾功能[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8):478)。
·心源性水肿
近年来,对中医药治疗充血性心衰及其所致的水肿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如沈氏用大剂量万附葶方[万年青附子先煎)、葶苈子)治疗充血性心衰60例,以强心补肾、泻肺利水为大法,有效率为88.93%[浙江中医药杂志1990;(5):195)信张氏用强心汤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50例,药用人参(另煎)、附子先煎)、黄芪丹参葶苈子桂枝枳壳泽泻,总有效率达94%[浙江中医杂志1992;(9):387)。蒋氏认为老年心衰病位在心,关乎,肾,病理因素为瘀血病机阳虚气弱,水停瘀留,单用西药效差,临床用益肾活血汤为主配合小剂量西药治疗72例,显效率69.4%,认为中西医结合控制老年心衰起效快,副作用少[中医杂志1993;(2):95)。梁氏等对中医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了探讨,认为中医药治疗心衰有较好的疗效,尤其对潜在性心衰、难治性心衰以及洋地黄中毒等患者,更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治疗心衰,应强调辨证论治,但不要忽视西医辨病对治疗的参考意义。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的各种检测手段,准确查明心衰的基础病变,不仅可判断预后和疗效,同时可避免盲目性和减少失误,并可使治疗用药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一般而言,中药治疗心衰的适应症多为工-Ⅱ度心衰患者,Ⅲ度心衰及顽固性心衰主张中西医结合治疗。尤其情况紧急时,应先用西药救急,以免贻误病情。心衰病位在心,但不局限于心。心病日久,可累及肺、脾、肾、肝等脏,反之,他脏病变亦可影响至心而演变为心气心阳虚衰或心阳不足心血瘀阻等,例如肺心病心衰乃因肺病日久不愈,波及脾、肾及心,从而出现咳喘痰饮心悸水肿诸证,此时肺脾肾俱虚,心阳受累,心血瘀阻。治疗除温通心阳、活血化瘀之外,尚须重视温肾健脾利水以及泻肺平喘。常选用真武汤加桂枝黄芪桃仁红花丹参地龙葶苈子等治疗肺心病心衰,临床观察对改善心肺功能,提高机体抗感染能力均有明显疗效。心衰乃多种疾病迁延日久所致,为本虚标实之证。心气心阳虚是其病理基础,血脉瘀滞为中心病理环节,瘀血痰浊、水饮乃其标实之候。由于瘀血痰浊、水饮等邪实每在脏腑亏虚的基础上产生,可见标实乃本虚所致。故治疗上强调扶正固本,绝不可标本倒置,一味攻逐,而伤正气。心衰整个病程中常合并有瘀血。因此,治疗心衰应重视活血化瘀,在扶正的基础上,结合心衰的基础病变及其病理机制的不同,针对性地选择用药。如病因为风心病者,常选用桃仁红花鸡血藤苏木以活血化瘀通络。在深人了解心衰的病因病理及其发病机理的基础上,从中西医两方面的理论进行分析探讨,寻求结合点,并指导用药,将能取得更好更确切的疗效。例如部分心衰病人曾接受洋地黄化治疗,发生洋地黄中毒,出现传导阻滞。此时可在基础辨证的前提下,加用淫羊藿仙茅细辛麻黄、三七等药物,常可使传导阻滞改善[中医杂志1998;39(4):242]。

小儿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面目、四肢甚至全身浮肿小便短少的一种常见病证。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阳水阴水阳水多见于西医学急性肾小球肾炎阴水多见于西医学肾病综合征。小儿水肿好发于2—7岁的儿童。阳水发病较急,若治疗及时,调护得当,易于康复,预后一般良好;阴水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小儿水肿的发病,阳水多于成人,总的疗效预后亦好于成人。
古代医籍关于水肿的记载颇多。《内经》就有“肺水”、“脾水”、“肾水”、“风水”、“皮水”等记载。以后历代医家多有阐述,至元代朱丹溪将水肿分为“阳水”和“阴水”两类。《内经》提出的“开鬼门洁净府”,即发汗、利小便,为治疗阳水确立了治疗大法。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外因为感受风邪、水湿或毒入侵,内因主要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由于小儿感受风热风寒,或患乳蛾丹痧疮疡病后,加之禀赋不足或素体差异,内、外因相合导致水液代谢异常,水湿潴留发为水肿。.
感受风邪风为百病之长,常兼夹热、寒、湿邪,从口鼻或皮毛侵犯肺经,使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失职,风遏水阻,不能下输膀胱风水相搏,流溢肌肤,发为水肿,是为“风水”。
湿热内侵肌肤患有疮疡丹痧疹毒,由风毒则内归于肺,由湿毒则内归于脾。风湿热毒外袭肌表,内归肺脾,肺失通调,脾失运化,水湿内停,泛溢肌肤,引起水肿肺脾气虚肺脾不足,亦是发生水肿的重要因素。盖肺为水之上源,有通调水道之功,且水由气化,气行则水行;脾为土脏居中焦,有运化水湿之能,为水之堤防,脾健则水湿自能运化。小儿有肺常不足、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若素体不足,肺虚通调失职,气不化水,脾虚运化失权,土不制水,以致水不归经而横溢肌肤,产生水肿
脾肾阳虚肾为水脏,与膀胱互为表里,为水之下源,主温煦和蒸化水液。若小儿素体不足,肾常虚,或水湿内侵,影响脾阳运化,脾虚及肾,命门火衰,无以温化水湿从膀胱而去,所谓关门不利则聚水发生水肿,是为阴水
在本病的发展过程中,若水气内盛,上逆凌心射肺,产生心悸、气急暴喘;或邪毒逆陷心肝,出现昏迷抽搐;甚则水毒闭阻,上则头痛呕恶、口中气秽,下则尿少尿闭,以致神昏、惊厥。此三者均为水肿之危重变证,多见于阳水水毒内闭则也见于阴水后期。
综上所述,外感风邪,内传于肺,或毒入侵,内归肺脾,多见于阳水;若阳水日久,损伤肺脾,则由实转虚,肺脾气虚;或禀赋不足,脾肾阳虚,则多见于阴水。不论阳水阴水,其病变部位主要在肺、脾、肾,变证可涉及心肝。其病机可概括为“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
[临床诊断]
一、诊断要点
(一)阳水
1.病程短,病前1-4周常有乳蛾脓疱疮丹痧等病史。
2.浮肿多由眼睑开始,逐渐遍及全身,皮肤光亮,按之随手而起,尿量减少,甚至尿闭。部分患儿出现肉眼血尿,常伴血压增高。
3.严重病例可出现头痛呕吐恶心、抽风、昏迷,或面色青灰、烦躁、呼吸急促等变证
4.实验室检查,尿常规镜检有大量红细胞,可见颗粒管型和红细胞管型,尿蛋白增多。
(二)阴水
1.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2.全身浮肿明显,呈凹陷性,腰以下肿甚,皮肤苍白,甚则出现腹水、胸水,脉沉无力。
3.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蛋白显著增多。
二、鉴别诊断
小儿水肿在临床上应区别是急性肾小球肾炎,还是肾病综合征,对于指导治疗和了解预后是有重要意义的。
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是一组不同病因所致的感染后免疫反应引起的急性弥漫性肾小球炎性病变,临床以血尿、少尿、水肿高血压为主要表现。
肾病综合证简称肾病,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增高,导致大量血浆白蛋白从尿中丢失而引起的一种临床症候群,以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不同程度水肿为其特征。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阴阳虚实凡起病急,病程短,水肿以头面为重,皮肤光亮,按之即起者多为阳水,属实;起病缓慢,病程长,水肿以腰以下为重,皮肤色暗,按之凹陷难起者多为阴水,属虚或虚中夹实
2.辨常证、变证凡见水肿,尿少,精神食欲尚可者,为常证。水肿见有尿少、胸满咳喘心悸,或见神昏谵语、抽风痉厥,甚则见有尿闭、恶心呕吐、口有秽气、衄血者,均为危重变证
二、治疗原则
水肿治疗,以通利水道为基本法则。阳水属实,应以祛邪为主,治以发汗利尿,清热解毒等法;阴水属虚,治以扶正祛邪健脾宣肺,温阳利水。如阳水由实转虚,应配合培本扶正之法;阴水复感外邪,则应注意急则治标,邪去方治其本。出现重危变证,当审因立法,积极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抢救。
三、分证论治
(一)常证
1.风水相搏
证候:水肿大都先从眼睑开始,继而四肢,甚则全身浮肿,来势迅速,颜面为甚,皮肤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尿少或有尿血,伴发热恶风咳嗽咽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浮。
分析:风性向上,善行而数变,故浮肿先见于头面,继而四肢,来势迅速,,肌肤浮肿,按之凹陷即起,是为风水之象。肺失通调,水聚肌肤小便短少;风夹湿热蕴结下焦,邪伤血络,故见尿血发热恶风咽痛身痛、咳嗽,均为风热上受,肺失清肃所致;舌苔薄白,脉浮为风邪之征。
洽法:疏风利水。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常用药:麻黄发散风寒宣肺利水,连翘清热解毒赤小豆利水消肿,三者为主药。配杏仁桑白皮车前子宣肺降气、利水消肿,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甘草调和诸药。
表寒重加防风荆芥桂枝祛风散寒解表;表热重加金银花浮萍辛凉清热解表;尿少、水肿甚者,加泽泻茯苓猪苓利水消肿;尿血白茅根大蓟小蓟凉血止血咽痛咳嗽,加土牛膝根、牛蒡子蝉蜕清热解毒宣肺利咽止咳。若头痛目眩,去麻黄,加浮萍钩藤菊花决明子平肝潜阳。
2.湿热内侵
证候:面肢浮肿或轻或重,小便黄赤短少或见尿血,常患有脓疱疮疖肿丹毒毒,烦热口渴,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分析:湿热毒内侵,留注三焦水道通调失职,水湿泛溢肌肤而成水肿湿热下注小便黄赤短少;热伤血络尿血烦热口渴,大便于结,乃热重于湿或疮疡热毒所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皆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淡渗利湿
方药:五味消毒饮五皮饮加减。常用药: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清热解毒桑白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利水消肿,陈皮理气和中。
高热口渴加生石膏、知母清热生津大便干结加大黄泄热通腑;皮肤毒加苦参、白鲜皮清热解毒小便灼热短黄加黄柏、车前子清下焦湿热以利尿;尿血加大蓟、小蓟,并服琥珀粉,以清热凉血止血
3.肺脾气虚
证候:浮肿不著,或仅见面目浮肿,面色少华,倦怠乏力,纳少便溏,小便略少,易出汗,易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分析:本证常出现在病程较长者中,或出现在阳水后期,或出现在阴水初期。正气不足,肺脾气虚,邪少虚多,故浮肿不著,或仅见面目浮肿。面色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均为气虚之征。脾虚运化失职,则纳少便溏;肺虚卫表失固,则易出汗,易感冒
治法:益气健脾,利水渗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玉屏风散加减。常用药:党参黄芪白术山药莲子补气益肺以固表、健脾利湿薏仁茯苓健脾利湿砂仁醒脾开胃防风黄芪、白术益气祛风固表,甘草调和诸药。
食少便溏加苍术、焦山楂运脾消食以止泻;脘痞腹胀陈皮半夏理气中消胀。若小便清长,四肢欠温,加附子桂枝温阳通经;镜下血尿益母草丹皮活血止血水肿明显,去山药莲子砂仁,加桑白皮泽泻大腹皮车前子利水消肿。
4.脾肾阳虚
证候:全身浮肿,以腰腹下肢为甚,按之深陷难起,畏寒肢冷,面白无华,神倦乏力,小便少,大便溏,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分析:脾肾阳虚,水液失于气化和温运,以致水湿内停,外溢肌肤,因湿性趋下,则见全身浮肿,以下肢腰腹为甚,按之凹陷难起。肾阳不足气化不利,水液不得下泄,故小便量少甚或无尿;脾阳不足,运化失职,则大便溏;阳气不足,失于温煦,精微不足,失于充养,故畏寒肢冷,面色无华,神倦乏力;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均为脾肾阳虚之候。
治法:温肾健脾化气利水。
方药:真武汤加减。常用药:附子补骨脂温肾壮阳化气行水白术茯苓健脾利水,白芍生姜和营温中。
偏于脾阳虚者,加苍术党参、干姜温阳助运;偏于肾阳虚者,加仙灵脾、肉桂温肾壮阳;神疲气短乏力,加党参黄芪补气益肾健脾水肿较甚,尿少,加猪苓泽泻大腹皮桂枝化气利水;久病夹瘀,加丹参水蛭活血化瘀。
(二)变证
1.水气上凌心肺
证候:肢体浮肿,尿少或尿闭,咳嗽,气急,心悸,胸闷,烦躁夜间尤甚,喘息不得平卧,口唇青紫,指甲发绀,苔白或白腻,脉细数无力。
分析:水气上逆,射肺凌心,肺失肃降,心失所养,故咳嗽气急,胸闷心悸,甚则喘息不能平卧。水阻气滞血脉瘀滞,则口唇青紫,指甲发绀;水湿内阻,耗损心阳神不守舍,则烦躁夜间尤甚,脉细数无力。水湿泛滥,膀胱气化不行,则肢体浮肿,尿少或尿闭。
治法:泻肺逐水,温阳扶正。
方药:己椒苈黄丸合参附汤加减。常用药:葶苈子大黄泻肺逐水椒目防己利水,人参大补元气,附子温阳救逆。
水肿喘息较甚,二便不利,体质尚好者,可短期应用峻下逐水药物,如商陆牵牛子桑白皮车前子,以泻肺逐水。胸闷心悸唇甲青紫,加桃仁红花丹参赤芍活血祛瘀;痰浊内闭,神志不清者,加用苏合香丸芳香开窍
2.邪陷心肝
证候:头痛眩晕视物模糊,烦躁,甚则抽搐昏迷舌红,苔黄糙,脉弦。
分析:湿邪热毒郁于肝经,耗损肝阴,使肝气横逆,肝阳上亢,故头痛眩晕视物模糊,烦躁水毒之邪内陷厥阴,故昏迷抽搐舌红,苔黄糙,脉弦,为热毒内犯之象。
治法:平肝潜阳,泻火熄风
方药:龙胆泻肝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常用药:龙胆草肝经实火山栀黄芩苦寒泻火,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羚羊角钩藤菊花平肝熄风,生地、当归白芍滋阴养血柔肝甘草调和诸药。
大便秘结加大黄泻火通腑;呕恶加半夏胆星化痰降逆;神昏抽搐者,选用牛黄清心丸紫雪丹,以清心开窍熄风止痉。
3.水毒内闭
证候:全身浮肿,尿少或尿闭,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口中气秽,腹胀,甚或昏迷,苔腻,脉弦。
分析:此乃浊邪壅塞三焦气机升降失常肾主水液功能丧失,水毒内闭,中焦格拒之恶候。肾气不足气化不利,水湿泛滥,则全身浮肿。湿浊水毒,壅阻为患,中焦格拒,上下不通,则腹胀;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则恶心呕吐,口中气秽;上清窍,则头痛头晕,甚则昏迷;壅滞下焦,则尿少或尿闭。
治法:辛开苦降,辟秽解毒
方药:温胆汤附子泻心汤加减。常用药:大黄黄连黄芩三焦之火,泄浊毒之邪,通壅阻之气。陈皮半夏湿化浊,附子生姜辛开温中扶阳,竹茹化痰浊,枳实气消滞,甘草调和诸药。
恶心呕吐频繁者,先服玉枢丹辟秽解毒;尿少尿闭,加车前子泽泻茯苓通利小便抽搐者,加羚羊角粉、紫雪丹止痉开窍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剂
1.肾炎清热片每服4—6片,1日3次。用于急性肾炎风水相搏证、湿热内侵证。
2.六味地黄丸每服3—5g,1日3次。用于水肿肾阴不足者。
3.金匮肾气丸每服3-5g,1日3次。用于水肿肾阳不足者。
4.知柏地黄丸每服3—5g,1日3次。用于水肿阴虚火旺者。
5.雷公藤多甙片1,分3次服。用于肾病综合征
二、单方验方
1.鲜车前草、鲜玉米须各50-100g,煎水代茶,每日1剂。用于阳水
2.冬瓜皮葫芦各50g,煎水代茶,每日1剂。用于水肿小便不利者。
3.罗布麻菊花各10g,沸水浸泡,每日1剂,分3-4次服。用于急性肾炎血压偏高者。
4.雷公藤、生甘草各10s,鸡血藤20g。水煎服,每日1剂,分3—4次服。用于肾病综合征
三、药物外治
1.紫皮大蒜1枚,蓖麻子60粒。共捣糊状,分两等份,分别敷于双腰部及足心,包扎固定。每2日换药1次,7次为1疗程。用于阳水
2.商陆100g,麝香1g,葱白鲜生姜适量。将商陆研极细末,每次取药末3-5g,葱白1根,捣烂成糊状,取麝香粉0.1s,放人脐内,再将调好的药糊敷在上面,盖上油纸、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一般3—5天见效,7天为1疗程。用于腹水
四、饮食疗法
1.乌鱼1条,赤小豆30so不加食盐,煮熟后食用。用于阴水
2.薏苡仁赤小豆绿豆各30g,粳米100g。如常法煮粥服食。用于水肿脾虚夹湿者。
[预防护理]
一、预防
1.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2.预防感冒,保持皮肤清洁,彻底治疗各种皮肤毒。
二、护理
1.发病早期应卧床休息,待血压恢复正常,其他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可逐渐增加活动。
2.水肿期应限制钠盐及水的摄人,早期少尿和高度水肿的患儿,应暂时忌盐,至小便增多,水肿渐消,可给予低盐饮食。
3.肾炎肾病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
4.密切观察患儿水的进出量、血压、水肿、神志等情况,早期发现水肿变证
[文献摘要]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小儿肿满,由将养不调,肾脾二脏俱虚也。肾主水,其气下通于。脾主土,候肌肉而克水。肾虚不能传其水液,脾虚不能克制于水,故水气流溢于皮肤,故令肿满。”
类证治裁·肿胀论治》:“因湿热浊滞,致水肿者,为阳水。因肺、脾、肾虚,致水溢者,为阴水。”
幼幼集成中满证治》:“夫肿满之证,悉由脾胃之虚也。脾土喜燥而恶湿,因中气素弱,脾虚无火,故水湿得以乘之。而脾愈不运,则乳食凝而不化,停于中,而肿满作焉。治肿者,当以脾胃为本,而以浮肿为标。”
[现代研究]
韦俊,阎晓彩,王吉安,等.急性肾炎合剂治疗小儿急性肾炎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12):733
采用中药急性肾炎合剂女贞子旱莲草、生地、丹参益母草小蓟白茅根连翘茯苓黄芪石韦各15g,当归6g,甘草3g)治疗33例小儿急性肾炎,并与31例西药组(青霉素,利尿剂,降压药,潘生丁,维生素p、c、e等)对照。两组均治疗1月后比较,结果显示中药组疗效优于西药组(p<0.01),中药组患儿血尿和蛋白尿转率明显优于西药组(p<0.005)。同时研究表明:急性肾炎脂质过氧化物(lpo)和血栓素b2(txb2)均增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前列腺稳定代谢产物6—酮—前列腺素fla(6—k—pgfla)均降低,txb2/6—k—pgfla比值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01)。治疗1月后结果显示,lpo、txb2均下降,gsh—px、6—k—pgfla均升高,tx~/6—k—pgfla比值下降,但中药组疗效优于西药组(p<0.贴)。

是指慢性水肿的病理而言。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液排泄,如脾肾阳虚,水液运化与排泄功能减弱,则水湿泛滥,溢于肌肤,形成水肿。证见全身浮肿,尤其腰以下更明显,小便短少,脘腹胀满,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滑,脉沈细等。常见于慢性肾炎,心性水肿等。治宜温阳行水

机体组织间隙过多的液体潴留称为水肿,表现为颜面、四肢、腹部肿大。
水肿患者首先发生在下垂部位。非卧床病人首先出现于下肢,尤以踝部明显;卧床病人首先出现于骶部,病人同时感到心跳、气短,颈部血管增粗,多见于心原性水肿。患者起床时发现眼睑、颜面水肿,渐至四肢及全身水肿,伴有尿血、尿量减少、头晕,多为肾性水肿;如患者有长期肝病史,出现全身水肿,感到恶心腹胀,触之肝区发硬,多为肝原性水肿,严重时出现腹水,皮肤黄染。
初产妇,妊娠24周以后,水肿往往明显,可为全身性,感到头晕,眼睛视物模糊,多为妊娠中毒症;正常妊娠中期以后,孕妇也常有不同程度的下肢水肿,这主要是由于增大的子宫压迫盆腔静脉,引起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所致。
皮肤水肿,增厚,干而有鳞屑,按压时凹陷不明显,多见于颜面及下肢,病人同时感到全身乏力,怕冷、反应迟钝,毛发脱落,应怀疑为甲状腺功能减退;如患者四肢的末端出现肿胀,皮肤青紫,用手摸之发凉,伴有锥心样疼痛,痛不可忍,多为静脉阻塞。
水肿为常见症状,病因复杂,发现水肿应及时就诊,以免错过治疗机会。

病源肾者主水,脾胃俱主土,土性克水,脾与胃合,相为表里,胃为水谷之海。今胃虚不能传化水气,使水气渗溢经络,浸渍腑脏,脾得水湿之气加之则病,脾病则不能制水。故水气之状偃则第二脉沉者水也,脉洪大者可疗,微细者不疗也。养生方云∶十一月勿食经夏自死肉脯,内动于肾,喜成水病,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养生方导引法云∶虾蟆行气,正坐动摇两臂,不息十二通,以治五劳水肿之病也。又云∶人卧勿以脚悬蹋高处,不久必成肾水。(出第二十一卷中)
黄帝问曰∶水与肤胀鼓胀肠单石瘕,何以别之。岐伯对曰∶水始起也。里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也,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按此其候也,肠覃者,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薄,正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也。若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月,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不以时下。此其候也,石瘕者,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写不写, 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曰∶肤胀鼓胀可刺耶。对曰∶先写其腹之血络,后调其经,亦刺去其血脉。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其人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 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满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体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未愈必致痫脓。(千金范汪同并出甲乙经第八辛卷)范汪水肿方。
葶苈子(一两熬黑) 甘遂(一两熬) 吴茱萸(四两)
上三味,别捣异下筛,和以蜜丸如梧子,服可至五丸,经心录云,服三丸,日三服,余同。
葶苈丸,疗水肿方。
葶苈(一升熬) 吴茱萸(一升)
上二味各别捣筛合,以蜜和,更捣二万杵,药成,饮服二丸如梧实,不知增之,当以小便利及下为候。若下者,但可清旦一服;若不下,但小便利者,日可再三服,常将服肿消耳,一又利小便,消水肿,郁李核丸方。
郁李核仁(三分) 松萝(三分) 海藻(二分) 桂心 大黄(五分) 葶苈(五分熬) 黄连(二分) 通草(一分) 石苇(一分去毛)
上九味,捣合下筛,和以蜜,九如梧子,先食饮服七丸,日二,稍增以知为度。(并出第二十八卷中)
又疗水肿大槟榔丸方。
槟榔(三两) 桂心(三两) 附子(二两炮) 栝蒌(三两) 杏仁(三两熬一方无)干姜(二两) 甘草(二两炙) 麻黄(三两去节) 黄 (三两) 茯苓(三两)浓朴(二两炙) 葶苈(三两熬) 椒目(三两) 吴茱萸(王合) 白术(三两) 防已(二两)
上十六味下筛,蜜和服如梧子大二丸,日三,不知,稍增至四丸,不知,又加二丸,不下,还猪肉冷短剧疗水肿方。
大豆(三升)
上一味。以水六升,煮令熟,出豆澄汁,更纳美酒五升,微火煎如饧,服一升,渐增之,令小下。
桃皮酒,疗水肿方。
桃皮(三斤削去黑取黄皮) 女曲(一升) 秫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三斗,煮桃皮令得一斗,以五升汁渍女曲,五升汁 饭,酿如酒法,熟漉去滓,可服一合,日三,耐酒者增之,以体中有热为候,小便多者即是,病去便愈。忌生冷酒面一切毒物。
麝香散,疗水肿方。(千金云治妇人短气虚羸遍身浮肿皮虚急)麝香(三铢) 芫花(三分熬) 甘遂(三分)
上三味合下筛,酒服钱半边匕,老小钱边三分匕,亦可丸服之,强人如小豆十丸,老人五丸。(千金雄黄一味并麝香各用六铢肘后又有人参二分)又疗水肿商陆膏方。
商陆根(一斤生者) 猪膏(一斤先煎可有二升)
上二味合煎令黄,去滓,以摩肿,亦可服少许。忌大肉,经心录同。(千金云涂以纸覆之燥即涂不过三日愈并出第一卷中)
集验疗水肿方。
黄犍牛尿一饮三升,若不觉更加服之,以得下为度。疗老小者宁从少起,饮半,亦可用后方。
又疗水肿方。
猪肾一枚,分为七脔,甘遂一分末筛为散,以粉肾,微火炙令熟,食之至三四脔,乃可止,经心千金翼水肿方。
葶苈子(六两生用) 桂心(二两)
上二味捣蜜和丸,饮服十丸如梧子,日二。慎蒜面猪鸡油腻。(出第二十卷中)
必效疗水肿方。
皂荚(一挺去皮子炙) 乌饧(五两)一味。以酒二升煮取六沸,绞去滓,顿服之,须臾即小便一三升,肿消。忌一切肉及面生冷咸酢食一周年。
又方:取苦瓠(一枚)
上一味。以水一石煮一炊久,去滓煎汁令堪丸。如胡豆,一服二丸,当小便下,后作小豆羹饭。慎勿饮水效。(并出第二卷中)

病源肾者,阴气也,主于水,而又主腰脚,肾虚则腰脚血气不足,水之流溢,先从虚而入,故脚先肿也。(出第二十一卷中)
肘后若肿从脚起稍上进者,入腹则杀人,疗之方。
小豆一斛,煮令极烂,得四五斗汁,温以渍膝以下,日日为之,数日消尽。若已入腹者不复渍,但煮小豆食之,莫杂吃饭及 (音圭)鱼盐,又专饮小豆汁,无小豆大豆亦可用,如此之
又方:削楠及桐木煮取汁以渍之,并饮少许,如小豆法。(并出第一卷中)
范汪水肿从足始,转上入腹则杀人,肝方。
猪肝一具,煮如食法,细切,顿食令尽,不得用盐,可用苦酒,猪重五六十斤以上肝者,一顿啖尽,百斤以上猪者,分两服。(肘后同)又若但两足肿者方。
葱叶煮令烂以渍之,日三四度,良也。(集验同并出第二十八卷中)

广济主下水气,若小便涩,水肿气妨闷不能食海蛤丸方。
昆布(洗) 橘皮赤茯苓汉防己海蛤(研) 郁李仁桑根白皮泽漆(炙) 槟榔杏仁(去皮尖各四分) 大黄(六分) 葶苈子(二十分微火熬令黄)
上十二味捣筛,蜜和丸,饮服如梧子十五丸,日二服,加至二十五丸,以小便利为度。
忌热面冷滑大酢。(出第五卷中)
崔氏疗水肿盛满,气急喘咳小便涩如血者方。
桑根白皮(六两) 泽漆叶(切二升炙) 白术(二两) 生姜(四两) 郁李仁(六两) 杏仁(二两) 橘皮(二两) 玄参(三两)
上八味切,以水九升,急着火煮取四升,温分四服,相去六七里久,或利黄水三五升,及小便利为候,即瘥者可频服三四剂佳。忌桃李雀肉青鱼酢等。(出第六卷中)
古今录验疗男女心上胀满,胸背痛,食进少,面微似肿,小便如涩方。(出姚大夫)杏仁(八分熬) 橘皮(五分) 苏子三合防己(五分) 葶苈(六分熬) 茯苓(八分)
上六味捣筛,蜜和为丸如小豆,细切桑根白皮煮为饮,用服此丸,初服十丸,日再,渐加至三十丸。(千金同出第十一卷中)

方二十六首,并五不治证
水肿有五不治∶一面肿苍黑,是肝败不治;二掌肿无纹理,是心败不治;三腹肿无纹理,是肺败不治;四阴肿不起,是肾败不治;五脐满肿反者,是脾败不治。
猪苓散
虚满通身肿,利三焦,通水道方。
猪苓(去皮) 茯苓葶苈(熬) 人参五味子防风泽泻狼毒玄参干姜 白术合) 苁蓉(二分半)
上一十九味,捣筛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老小服一钱匕,日三,以小便利为度治百病诸荒邪狂走,气痞冷病,历年黄黑,大腹水肿,小儿丁奚疟疾经年,霍乱中恶,蜚尸及暴疾,皆悉主之方。
芫青巴豆(去心皮,熬) 斑蝥(各三十枚,去翅足,熬) 天雄(炮,去皮) 干姜(各半两) 乌头(炮,去皮) 细辛蜀椒(汗,去、闭口者) 附子(炮去皮) 踯躅 黄芩
上一十二味,细切,以绢袋中盛酒一斗,渍十日,去滓,服半合,日三,以知为度,暴滓作散。酒服半钱匕,日三,强人一钱。伤寒、中温、湿冷、头痛拘急寒热发、头风,皆须服一钱匕,浓覆取汗,初服当吐清汁三四升许。又主心疝,妇人无子。服之烦闷不堪者,饮冷水一升即解。
蒲黄酒
通身肿,此风虚水气,亦主暴肿方。
蒲黄小豆大豆(各一升)
上三味,以酒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商陆酒
风水肿方。
商陆,切一升,以酒二升,渍三宿,服一升当下,下者减之,从半升起,日三,尽更合服。
又方
大豆一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纳上酒一升,合煎取一升,随能杯饮之,日三服,常令有酒势。
茯苓丸
水胀大。甄主簿与康公处得效方。
茯苓白术椒目(各一两) 葶苈子(一两半,熬) 桂心(三分) 芒硝泽泻木防己(各五分) 甘遂(三分) 赤小豆前胡荛花(各半两,熬。《千金》作芫花
上一十二味,捣筛为末,炼蜜和丸,如梧子。蜜汤服五丸,日一,稍加,以知为度。
汉防己煮散
水肿上气方(褚澄秘之)。
汉防己漆叶石苇(去毛) 桑白皮泽泻丹参茯苓橘皮白术(各三两) 生姜(十两,切) 郁李仁(五两) 通草(一两)
上一十二味,捣筛为散。以水一升七合,纳四方寸匕,煮取八合,顿服,日二,小便利为度。
第一之水,先从面目肿遍一身,名曰青水,其根在肝,大戟主之;第二之水,先从心肿,名曰赤水,其根在心,葶苈主之;第三之水,先从腹肿,名曰黄水,其根在脾,甘遂主之;第四之水,先从脚肿上气而咳,名曰白水,其根在肺, 本主之;第五之水,先从足趺肿,名曰黑水,其根在肾,连翘主之;第六之水,先从面至足肿,名曰玄水,其根在胆,芫花主之;第七之水,先从四肢起,腹满大,身尽肿,名曰风水,其根在胃,泽漆主之;第八之水,先四肢小肿,其腹肿独大,名曰石水,其根在膀胱桑根白皮主之;第九之水,先从小肠满,名曰果水,其根在小肠巴豆主之;第十之水,乍盛乍虚,乍来乍去,名曰气水,其根在大肠赤小豆主之。
上十病,皆药等分,与病状同者则倍之,白蜜和,先食,服一丸如小豆,日三,欲下病者,服三丸,弱者当以意节之。
治宿食、流饮寒热温病水肿方∶郁李仁(十枚,熟研) 粳米三合,研,令中断)
上二味,以水四升合煮取二升,顿服,此粥日三度作服之,人强用十五枚,羸者五、六枚,不知者稍加之,以知为度。
鲤鱼主肿满方
鲤鱼长一尺五寸,以尿渍令没一宿,平旦以木篦从口贯之至尾,炙令黄熟,去皮,宿勿食,空腹顿服之,不能者再服令尽,勿与盐,神方。
男女新久肿得恶,暴风入腹,妇人新产上溷,清风入脏腹中如马鞭者,嘘吸短气咳嗽,一味大豆煎方。
大豆(一斗,择令净)
上以水五斗,煮之得一斗三升,澄清去下浊者,纳釜中,以一斗半美酒纳汁中,煎取九升,宿勿食,旦服三升,温覆取汗两食顷,当下去风气肿减。慎风冷。十日平复如故,除日服之佳。若急不可待除日,逐急令服合时,于清净无人处,令童子一人视之,不用六畜妇人见之,自度身中肿未尽退,更服三升,瘥了了者,勿服也,神验,千金不传
又方
楮皮叶(一大束)
上二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服之不过三四日,面肿乃减,虽得瘥,常可服之
莨菪丸
治水气肿鼓胀小便不利山连治韦司业得瘥,司业侄云表所送,云数用神莨菪子(一升) 羊肺(一具,青羊亦佳)
上二味,汤微炸肺,即薄切之,曝干捣末,以三年大醋浸莨菪子,一伏时出之,熬令变色,熟捣如泥,和肺末,蜜和捣作丸。食后一食久,服如梧子四丸,麦门冬饮服之,日三以喉麦门冬饮麦门冬(二十五枚,去心) 粳米(二十五粒)
上二味,以大合三合半水煮之,米大熟,去滓,以下丸药,每服常作。
有人虚肌积年,气上似水,病眼似肿,而脚不肿方。
楮叶(八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米煮粥,食如常食,勿绝,亦以当水,煮羹等皆用之,秋时多收,以拟经冬用,其水多少浓淡,任人勿拘,此方慎蒜、面、猪、鸡、鱼、油腻,重者三年服之,永瘥,轻者一年瘥。
水肿
葶苈子(六两,生用) 桂心(二两)
上二味,捣筛为末,炼蜜和丸如梧子。饮服十丸,日二。慎如前法,忌口味。
麻豆煎
大腹水肿方。
大麻(一石,未入窖,不郁挹者) 赤小豆(一石,不得一粒杂)
上二味,取新精者仍净拣择,以水淘曝令干,蒸麻子使熟,曝令干,贮净器中,欲服,取五升麻子熬之令黄香,惟缓火,勿令焦,细捣取末,以水五升,研取汁令尽,净器密贮之,明旦欲服,今夜以小豆一升净淘渍之,至晓干漉去水,以新水煮,豆未及好熟即漉出令干,纳麻子汁中煮令火烂熟为佳,空腹恣意食,日三。其陈郁麻子,益增其病,慎勿用之。
一切水肿,皆忌饱食,常须少饥后,有灸三里绝骨,作鱼羹法,见《千金》中。
苦瓠丸
主大水,头面、遍身大肿满方。
苦瓠白穣实捻如大豆
上一味,以面裹煮一沸,空腹吞七枚,午后出水一升,三四日水自出不止,大瘦即瘥,三年慎口味,苦瓠好无翳者,不尔有毒,不堪用。
槟榔丸
水肿方。
槟榔 桂心 栝蒌 麻黄(去节) 杏仁(去皮尖、双仁,熬) 茯苓椒目白术(各三两) 附子(炮,去皮) 吴茱萸五合) 浓朴(炙) 干姜海藻(一本无) 木防己葶苈(熬) 甘草(炙,各二两)
上一十七味,捣筛为末,炼白蜜和丸,如梧子。饮服二丸,日三,加至四丸,不知,又加二丸,可至十二丸。此主老小水肿虚肿、大病客肿作喘者,用之佳。(一云忌海藻,必恐无此一味)风水通身肿欲裂,利小便方。
防风猪苓(去皮) 泽泻麻黄(去节) 茯苓(各四两) 黄 (三两) 泽漆白术(各五两) 杏仁(去皮尖、双仁大戟(各一升) 独活(八两) 酒(一斗) 大豆(二升,以水七升,煮一升)
上一十三味, 咀。以豆汁及酒合煮取七升,分六七服,一日一夜令尽,当小便极利为度。
泽漆根汤
主水通身洪肿,四肢无堪,或从消渴,或从黄胆,支饮内虚不足,荣卫不通,血气不化,气实皮肤中,喘息不安,腹中响响胀满,眼不得视方。
泽漆根(十两) 赤小豆(二升) 茯苓(三两) 鲤鱼(一枚重五斤者,净去肠胃生姜(八两,切) 人参麦门冬(去心) 甘草(炙,各二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七升,煮鲤鱼、豆减七升,去之,纳药,煮取四升五合,去滓,一服三合,日三,弱人二合,日再服,气下喘止可至四合, 时小便利,肿气减,或小溏下。若小便大利,还从一合始,大利便止。若无鲤鱼, 鱼亦可。若水甚,不得卧,卧不得转侧,加泽漆一斤;渴,加栝蒌二两;咳,加紫菀二两,细辛一两,款冬一两,桂心三两,增鱼汁二升。
大豆汤
风水,通身大肿,眼不得开,短气欲绝或咳嗽方。
大豆(一斗) 乌头(炮,去皮) 黄 泽泻(各三两) 杏仁(一升,去皮尖、双仁半夏(六两,洗) 茯苓白术(各五两) 生姜(七两,切) 麻黄(去节) 猪苓(去皮)防风木防己(各四两) 甘遂甘草(炙,各二两) 酒(一升)
上一十六味,以水四斗,先煮豆取一斗,去豆,纳药及酒合煮取七升,分七服,日四夜三,得快利小便为度,肿减便住,不必尽剂。若不得利小便者,加生大戟一升,葶苈二两半,无不快也,万不失一。
麻黄汤
风湿,水疾,身体面目肿、不仁重方
麻黄(四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 咀。以水五升,煮麻黄再沸,去沫,纳甘草,煮取三升,分三服,重复日移二丈,汗出。不出更合服之,慎护风寒皮水用之,良。
水肿
苦瓠穣一枚,以水一石,煮一炊久,去滓,煎令可丸服如大豆,小便利后,作小豆羹,乃饮食之。
又方
葶苈(五两,熬) 牵牛子泽泻昆布(洗) 海藻(洗) 猪苓(去皮,各三两)
上六味末之,炼蜜和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五丸,日三。
石胆丸
足胫肿小便黄,胸痛颊车骨筋解开痛方。
石胆(研) 吴茱萸天雄(炮去皮) 芫花(熬) 柏仁(各一分) 防风荛花(熬)杜仲
上一十一味,捣筛为末,炼蜜和为丸如蜱豆。以饮服三丸,日二。

论曰∶《内经》谓,肾者,胃之关也。关闭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上下溢于皮肤而为肿, 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其状目窠上微肿,若新卧起然,颈脉微动,时作咳嗽,股冷肤肿,口苦舌干,不得正偃,偃则咳清水不得卧,卧则惊而咳,甚则小便黄涩,以手按肿处,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是也。以脉别之,脉沉者水病也。洪大者可治,微细者难医。水病有不可治者五,唇黑伤肝,一也;缺盆平伤心,二也;脐出伤脾,三也;足下平满伤肾,四也;背平伤肺,五也。盖脾肾气虚三焦闭塞,至阴之气内蓄巨阳之气,不得宣通,如是则水道不利,饮湿攻脾,散于肌肉,而为水肿之病矣。

论曰∶水肿之病,以脾肾气虚,不能制水,水气妄行,溢于皮肤,其证股冷肤肿,时作咳嗽,不得安卧,小便黄涩,以手按肿处,随手而起是也。
治水病不限年月深浅,洪肿大喘,几不能度日。防己饮方。
防己(一分) 大戟(炒) 木香赤茯苓(去黑皮) 海蛤犀角(镑) 胡黄连 白术诃黎陈橘皮(去白,焙) 牵牛子葶苈(隔纸炒) 郁李仁(各一两) 白槟榔(煨一两半) 大黄(锉,炒二两)
上十九味,锉如麻豆大。每服二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入麝香少许,再煎一沸,平旦空心服。如人行五里再服,不可冷服。若久病肠胃虚弱,至第二服即微利;若肠胃实者,约至数服,亦须转下恶浊黄水,或青黑恶物出三五升,此气化为之也。泻若不甚困更服,如觉力乏,即以浆水粥止之。
治水气服前药瘥后。服此补气丸方。
防己犀角(镑) 葶苈(隔纸炒) 牵牛子(半生半熟) 赤茯苓(去黑皮) 诃黎勒(煨,去核) 海蛤 芎 生干地黄(焙各一两) 大黄(二两半) 木通(锉) 桑根白皮(锉,炒)陈橘皮(去白,焙) 大戟(炒) 防风(去叉) 郁李仁(去皮尖,炒) 木香(各一两)
上一十七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米饮下十丸。若觉气壅,加至十五丸;如觉通,则减三丸至五丸;大小便不通,即服三十丸。此不独疗水气,但是气疾,皆治之。
服前防己饮瘥,百日内更服五灵汤方
葶苈(隔纸炒) 木通(锉) 赤茯苓(去黑皮) 防己 陈橘皮(去白,焙各一两)
五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三两沸,去滓饮之。觉热即勿服。
治水肿。牵牛汤方
牵牛子槟榔(煨,锉) 木香赤茯苓(去黑皮) 陈橘皮(去白,焙各一两)
五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三两沸,去滓温服。此药不独疗水病,凡肺气、香港脚、贲豚气,上筑心胸不可忍,皆治之。
治一切水气,四肢肿满。妙香汤方
香子(炒) 乌药(生用) 高良姜(汤浸,焙干) 青橘皮(去白各一两)
上四味,同粗捣筛。每服二钱匕,酒半盏,煎数沸,去滓,稍热服
治水气肿满。暖肾散方。
巴戟天(去心,麸炒黑) 甘遂(炒黄各一分) 槟榔(一枚生,一枚炮) 木香苦葶苈(纸上炒各一分) 大麦芫花(醋浸炒黄) 陈橘皮(去白,炒各半两) 腻粉(一钱) 沉香
上一十一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用猪腰子一只,以竹刀子割开,去筋膜,作三片,掺药末在内,用湿纸裹,慢火煨令香熟,先煮葱白三茎,令熟细切,将葱与粟米同煮粥一碗,先食粥一半,方食腰子,药后再食粥令尽,临卧服。如至五更,大便小便下赤黄恶物,乃验。
治水气肿满。夺命丸方。
大戟(麸炒) 甘遂(炒各一分) 苦葶苈(半两一半生,一半熟) 泽泻(一分半)
上四味,捣罗为末,煮枣肉和丸梧桐子大。若四肢肿者,名为顺水,温浆水下三丸,星月上时服,至天晓利下恶物;若四肢瘦,腹肿者,名为逆水,煎苦葫芦子陈曲汤下三丸,小便频快是效,三日后服补药矾石丸
治水病补药矾石丸方。
白矾(半两) 雄黄(研) 丹砂(研各一分)
上三味,捣罗为末,粟米饭和丸绿豆大,丹砂为衣。每服五丸至七丸,食前生姜汤下,日二。
治水气肿满。槟榔散方。
槟榔(二枚生) 郁李仁(去皮尖,炒) 芫花(炒) 甘遂(炒) 续随子木通(锉各二两)海蛤(一钱) 陈橘皮(去白,焙) 商陆(各一分)
上九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温酒调下,临卧服。至五更取下恶物为验。
水肿久不瘥。大戟丸方。
大戟(炒) 陈橘皮(去白,焙各一分) 巴豆(七粒去皮大麦内炒熟不用大麦
上三味,捣罗为末,用大麦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生姜汤下,空心日晚服。
水肿腹满。二气汤方
牵牛子(半两生用) 甘遂(一钱微炒)
上二味,粗捣筛。分作二服,每服水一盏,煎至五分,放温细呷,不计时。
治水肿。大黄汤方。
大黄(锉碎醋炒二两) 桂(去粗皮) 甘草(炙,锉) 人参细辛(去苗叶各一两)桑根白皮(炙黄色,锉二两)
上六味,粗捣筛。每服用水三盏,药五钱匕,入枣二枚劈破,同煎至九分,去滓入白饧一匙头,更煎一沸,温服,日三。利小便三五升,即瘥。
水肿及肢满 饮。芫花汤方
芫花(炒黄色) 大黄(锉碎,醋炒) 甘遂(微炒) 甘草(炙,锉) 大戟(去皮,微炒各一两)
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二盏,枣二枚劈破,同煎至九分,下芒硝半钱匕,更煎一沸,去滓温服,以利为度。
治水气面目浮肿,因虚劳香港脚所致。鳖甲汤方
鳖甲(去裙 ,醋炙焦二两) 人参柴胡(去苗) 当归(切,焙) 枳壳(去瓤,麸炒各二两) 甘草(炙半两) 桃仁(七枚汤浸去皮尖) 白槟榔(煨二枚)
上八味,粗捣筛。先用小便二盏,浸药三钱匕,经半日,煎取七分,去滓温服,以瘥为度。妇人病状同者,加牛膝半两。
治水肿。利小便郁李仁丸方。
郁李仁(汤浸去皮尖,微炒三分) 海藻(洗去咸,炒) 桂(去粗皮各半两) 大黄(锉碎,醋炒) 葶苈(纸上炒令紫色各一两一分) 黄连(去半两) 木通(锉) 石苇(去毛,微炙各一分) 松萝(三分)
上九味,捣罗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米饮下十五丸,日三,稍增,以知为度。
治水肿。麝香丸方。麝香(研半分) 芫花(炒黄三分) 甘遂(微炒,去皮半两)
上三味,捣罗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强壮人酒下一十五丸,老弱人十丸。
治水肿。利小便商陆丸方。
商陆(微炙一两半) 芒硝(研一两) 甘遂(微炒) 大黄(锉碎,醋炒) 芫花(微炒) 荛花(微炒各三分) 麝香(研四钱) 猪苓(去黑皮一两)
上八味,捣罗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米饮下五丸,日三服,以微利为度。华佗方酒客虚热,当风饮冷,腹冷胀满,加麝香猪苓各一两。
水肿,眠卧不得。防己丸方。
防己海蛤(研各一两) 葶苈(一升蒸熟) 杏仁(六十枚汤浸去皮尖,炒,别捣) 甘遂(微炒一分)
五味,先将葶苈杏仁一处拌和,后以三味捣罗为末,再研匀,入枣肉和丸梧桐子大。
每服米饮下二十丸,渐加至二十五丸,以微利为度。其疾不过五六日即瘥。
水肿久不瘥。 本丸方。
本(去苗土) 葶苈(炒紫色各一分) 大戟(微炒) 蜀椒(去及闭口者,炒出汗) 泽漆(微炒) 巴豆(去皮、心,麸炒出油尽) 赤小豆(微炒) 泽泻(各半两) 甘遂(微炒一两) 牵牛子(炒熟一分) 连翘(微炒半两)
上一十一味,捣罗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日空心温酒下一丸,加至二丸。服后小便多白色即住。
治水肿。桑白皮丸方。
桑根白皮(取上有白椹者,北下根白皮,锉,炙黄二两) 郁李仁(汤去皮,炒) 商陆(微炙) 葶苈(纸上炒令紫色) 牵牛子(炒熟) 巴豆清水煮一日,去皮、心、膜,出油尽各一两)
上六味,捣罗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茶汤下十五丸,利三五行见效,即止。
治水肿。槟榔丸方。
槟榔(微煨) 附子(炮裂,去皮脐) 吴茱萸(水浸,曝干,炒) 浓朴(去粗皮,涂姜汁炙) 干姜(炮) 防己甘草(炙各一两) 葶苈(纸上炒紫色) 杏仁(浸去皮尖、双仁,炒) 椒目(微炒) 赤茯苓(去黑皮) 黄 (锉,炒) 麻黄(去根节,炒) 桂(去粗皮) 栝蒌(去
上一十七味,捣罗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米饮下十丸,日三,稍增至十五丸,未知加至二十五丸,得大小便利为验。此方兼疗老小虚肿,大病后客肿作喘。
治水气肿满。服商陆豆方。
商陆(切如麻豆) 赤小豆(与商陆等分鲫鱼三枚(去肠存鳞)
上三味,将二味实鱼腹中,以绵缚之,水三升,缓煮豆烂,去鱼,只取二味。空腹食之,以鱼汁送下,甚者过二日再为之不过三剂。
治水气。逐气散方。
白商陆(去粗皮,薄切,曝干)
上一味,捣罗为散。用黄颡鱼三枚,大蒜三瓣,绿豆一合,水一升,同煮以豆烂为度。
先食豆饮汁送下,又以汁调下药散二钱匕,水气内消

论曰∶《内经》谓肾为水肿,肺为喘呼气逆不得卧。盖肾主水肺主气肾虚不能制水,水气胀满,上乘于肺,肺得水而浮,故上气咳嗽。古方有曰,肿从脚起,上气而咳,名曰白水,其病在肺。
治水咳逆上气通身肿短气,昼夜倚壁不得卧喉中水鸡声,大小便不通,饮食不下,而不甚渴。白前汤方
白前(三两) 紫菀(去苗土四两) 半夏(汤洗七遍五两) 生泽漆根(三两) 桂(去粗皮三两) 人参(一两半) 白术(五两) 干姜(炮二两) 赤茯苓(去黑皮四两)吴茱萸(汤洗,焙,炒五两) 杏仁(三两去双仁、皮尖,研) 葶苈(炒二两) 栝蒌实(三两)
上一十三味,细锉如麻豆。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枣三枚劈破,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小便微利,气下肿减。
水肿上气。褚澄防己煮散方。
防己漆叶石苇(去毛) 泽泻(五两) 白术丹参赤茯苓(去黑皮) 陈橘皮(汤浸
上一十一味,捣罗为散,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切),煎至八分,去滓顿服,日三服,以小便利为度。
治水气咳逆上气,四肢浮肿,坐卧不安。防己汤方
防己(半两) 桑根白皮(锉) 木通(锉) 赤茯苓(去黑皮各一两) 郁李仁(汤浸去皮,微炒) 泽漆葶苈(炒令紫色各半两)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二两) 百合(一两)
上九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以水一盏半,枣四枚劈破,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
水肿,腹大喘咳胸胁满不得卧鲤鱼汤方
鲤鱼(一枚重三斤,净去鳞、肠、肚) 桂(去粗皮) 紫菀(去苗土各三两) 防己黄芩
上七味,除鱼外,粗捣筛,用水一斗,煮鱼如食法。取汁五升,去鱼,每服药末五钱匕,汁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三。
水肿盛满,气急喘嗽,小便涩赤如血者。泽漆汤方。
漆叶(微炒五两) 桑根白皮(炙黄,锉三两) 白术(一两) 郁李仁(汤浸去皮,炒熟三两)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一两半) 陈橘皮(汤浸去白,炒干一两) 人参(一两半)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用水一盏半,生姜一枣大拍破,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以利黄水三升及小便利为度。
治水气身面肿满,气急喘嗽,小便赤涩郁李仁汤方
郁李仁(汤浸去皮,炒干)一两 桑根白皮(炙令黄,锉)半两 泽漆茎叶(微炒,切)半两皮)一两半
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二盏,生姜一枣大(拍破),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小便利佳,可服三二料。
胸中咳逆水气身肿。利小便白雌鸡汤方。
白雌鸡(一只去肠脏,治如食法) 泽漆(切碎二两) 半夏(汤洗七遍去滑三两) 白术(一
五味,除鸡外,粗捣筛,先用东流水五升,煮鸡令烂熟,去鸡,内药末五钱匕,煮赤小豆一合大枣三枚劈,生姜三片,俟豆熟,去滓温服,日三夜一。
治遍体浮肿腹胀上气不得卧,大小便涩。先服大枣散,后服海蛤丸取瘥,瘥后三年,不得食肉入房,不尔病必重发。大枣散方。
芫花(微炒一分) 甘遂(炙半两) 大戟(煨,去皮一分)
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以大枣十枚,水一盏半,煮枣二十沸,去枣调药,空心顿服,当利勿止。如此三服后,可服海蛤丸
海蛤丸方。
海蛤(别研) 赤茯苓(去黑皮各一两) 野狼毒(煨熟三分) 桑根白皮(炙,锉) 玄参(微炙各一两) 腻粉(半两) 薏苡仁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防己葶苈(炒紫色,研)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各一两)
上一十一味,除海蛤外,捣罗为末,同海蛤再研匀,炼蜜和丸如小豆大。每服空心橘皮汤下三十丸,日三服,五日后觉齿痒即住药。齿口疮,即是瘥候。
治水咳逆上气,通身洪肿短气胀满,昼夜不得卧,喉中鸣,大小便不通,不下食而不甚渴。大白前汤方
白前(一两半) 紫菀(去土二两) 半夏(汤洗七遍去滑三两) 生泽漆根(微炒二两)
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又内后药∶桂(去粗皮一两半) 人参(三分) 白术赤茯苓(去黑皮) 吴茱萸(水浸一宿,焙干,炒二两)
上八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入生姜一块拍碎,大枣三枚劈破,同入前药汁,再煎至八分,去滓温服,当得大小便微利,即气通肿减。
治水咳逆上气,通身浮肿短气肠满,昼夜倚壁不得卧喉中水鸡声白前汤方
白前(去土三分) 紫菀(去土一两半) 半夏(汤洗七遍去滑三两) 泽漆根(细切,微炒三两半) 桂(去粗皮一两半) 人参干姜(炮各半两) 栝蒌(一枚去皮) 白术(一两) 吴茱萸
上一十味,粗捣筛。每服用五钱匕,水三盏,入枣二枚,生姜一块(拍破),煎至一盏半,去滓,分二服,当小便利,或微溏,肿即减。
治水气面体浮肿咳嗽气促。黄 汤方
黄 (锉三分) 桑根白皮(炙,锉) 柴胡(去苗) 赤芍药(锉,微炒) 赤茯苓(去黑皮各半)两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麦门冬(去心,焙) 恶实(微炒) 甘草(炙)各三分
上九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二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水肿上气不得卧,头面身体悉肿。大葶苈丸方。
葶苈(一两一分熬研如泥) 泽漆茎(熬) 赤茯苓(去黑皮)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半两) 甘遂牵牛子(各三分) 郁李仁(研半两)
上七味,捣研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以赤小豆饮大麻子饮下,日再服,稍加至七丸,以大小便微利为度。若渴,即饮以小豆麻子等汁。
治水气肿满,咳嗽喘痞,痰涎不利,眠睡不安。杏仁半夏丸方。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 半夏(汤洗七遍去滑各一两) 椒目(半两) 贝母(去心,炒) 防己(各一两) 苦葶苈(二两隔纸微炒)
上六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临卧煎桑根白皮汤下。
内虚外实,久有积聚营卫不通,甚者变为赤水,此为病从心起,入于皮肤,肿满皮浓,体重上气,卧烦而躁。葶苈丸方。
葶苈(炒令紫半合) 防己椒目大黄(锉碎,醋拌炒各一两半) 蓖麻子(去皮半两)郁李仁(汤浸去皮,炒一两)
上六味,捣罗为末,炼蜜同枣肉和丸,如小豆大。每服十丸,空心温酒下。如不动,加至十五、二十丸。
水肿上气大便涩。牵牛子丸方。
牵牛子(炒一两半) 葶苈(炒熟二两) 杏仁(去皮尖、双仁,麸炒一百枚别研) 大枣(煮去皮、核十枚研) 芒硝(半两研) 牛酥(半合)
上六味,先捣前二味为末,入杏仁等研匀,次入牛酥,更捣万杵,丸如绿豆大。每服八丸至十丸,空心粥饮下。
治水在肺,令人咳喘上气,腹大脚肿,目下如卧蚕,微渴,不得卧小便难,少而数,胸满隐痛,此水气迫肺也。宜利小便泽漆汤方
泽漆根(生四两) 麦门冬(去心,焙) 甘草(炙) 人参赤茯苓(去黑皮各一两)鲤鱼(一斤者一头)
上六味,将五味粗捣筛,先用水三升,煮鱼取汁一升,去鱼。每服三钱匕,汁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三,以小便利为度,不利增服。如大便利、小便未利者,增至四合,初服一日气即下,得安卧。有寒,可加生姜二两切焙。

论曰∶《内经》论水病,谓其本在肾,其末在肺。又曰∶肺为喘呼,肾为水肿,今肿气痞满塞于胸中,故有胸中满急之证。盖由肾虚既成聚水之病,上攻于肺,肺布叶举在于胸背,背者,胸中之府也。
治水气肿满,肺气喘急,咳嗽胀闷,坐卧不得,喉中作声,心胸痞滞。防己丸方。
防己白前五味子紫菀(去苗土各半两) 桑根白皮(锉) 马兜铃麻黄(去根节)桔梗(炒) 柴胡(去苗) 大腹皮(锉各三分) 赤茯苓(去黑皮)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一两) 甘草(炙,锉一分) 杏仁(五十粒汤浸去皮尖、双仁,炒)
上一十四味,捣罗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温生姜汤下,不拘时。
治水气腿股肿满,喘促咳嗽,坐卧不得。泽泻丸方。
泽泻芫花(醋炒) 郁李仁(汤浸去皮尖,炒) 牵牛子(炒) 防己苦葶苈(纸
上炒各一分) 滑石(研) 大戟(锉,炒各三分) 海蛤(研) 甘遂(炒) 瞿麦穗槟榔(锉各半两)
上一十二味,捣罗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煎陈橘皮汤下。
治水病喘急上气。消肿满。十圣丸方。
大戟(炒) 桑根白皮(锉,炒) 甘遂(炒) 甜葶苈(纸上炒) 巴豆(去皮、心、膜,炒榔(锉各一分) 杏仁(去皮尖、双仁,炒,研三分) 牵牛子(炒二两取末三分)
上一十味,为细末,炼蜜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生姜汤化下,更量病势加减。
水肿胸满气急。甘遂汤方。
甘遂(炒一两半) 赤茯苓(去黑皮) 郁李仁(汤浸去皮尖,研) 黄芩(去黑心) 杏仁(去皮尖、双仁,炒,研各二两) 泽泻叶泽漆(微炙) 陈橘皮(汤浸去白,炒干各一两半
上八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三盏,煎至一盏半,去滓,分温二服。
治水气。消肿定喘。黄 丸方。
黄 (锉) 甘遂(炒) 青橘皮(汤浸去白,焙) 麦 大戟(炒)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陈曲(炒各半两)
上七味,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煎木通桑根白皮汤下。
治水气肿满,气急喘嗽,小便赤涩。桑根白皮汤方。
桑根白皮(锉四两) 葶苈(纸上炒) 泽漆茎叶 郁李仁(汤浸去皮尖各二两) 杏仁(一百
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一枣大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以小便利为度。
治水气喘满,小便赤涩,腰腿浮肿不得眠睡。苦葶苈丸方。
苦葶苈(纸上炒一两三分)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研三钱)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四钱) 防己(一两) 赤茯苓(去黑皮) 紫苏叶郁李仁(汤浸去皮尖,炒,研各半两)
上七味,捣罗五味为末,与二味研者和匀,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煎橘皮汤下,日再。
水肿胸满气急。郁李仁汤方
郁李仁(汤浸去皮尖,炒) 桑根白皮(炙,锉) 赤小豆(炒各三两) 陈橘皮(汤浸去白,炒二两) 紫苏(一两半) 茅根(切四两)
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治十种水气,喘急,坐卧不得,小便淋涩。葶苈散方。
苦葶苈(纸上炒一两半) 牵牛子(炒一两二钱) 猪苓(去黑皮) 泽泻(各一两) 椒目(炒
五味,捣罗为细散。每用葱白三茎切,浆水一盏,煎至半盏,去滓,调药二钱匕,空心临卧服,以大小便利为度。
水肿胸中气满喘急。茯苓汤方
赤茯苓(去黑皮) 杏仁(去皮尖、双仁,炒各四两) 陈橘皮(汤浸去白,炒二两)
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再,病随小便下,饮尽更作。

论曰昔人论香港脚,谓脾受阳毒即热 ,肾受阴湿即寒痹,是知香港脚之病,脾肾得之为多也,今变成水肿者,亦缘脾肾俱虚之故,盖肾虚则不能行水脾虚则不能制水,故水气散溢,渗于皮肤,流遍四肢,所以通身肿也。
治香港脚冲心,变成水气,身体遍肿,闷绝欲死者。犀角汤方
犀角(镑) 旋复花(去枚) 白术 桂(去粗皮) 防己(各一两) 桑根白皮(锉炒) 前胡各一两半) 豉(半
上一十二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一枣大拍碎,枣三钱劈破,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日三,得大小便通利为度。
治香港脚变成水肿小便不通喘息海蛤汤方
海蛤漆叶(新者) 防己木通百合(各一两) 桑根白皮(锉炒一两半) 郁李仁(汤退白皮尖双仁炒) 牵牛子(炒) 槟榔(锉各半两)
上九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空心日午温服
治香港脚肿满,变为风水防风汤方
防风(去叉) 防葵(生用) 泽泻白术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 黄 麻黄(去根熟半升) 桑根苓(去黑皮各三分) 大
上一十七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半分拍破,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日午温服
治香港脚,兼成水胀茯苓丸
赤茯苓(去黑皮) 白术椒目(各一两) 葶苈子(隔纸炒一两半) 泽泻防己芒硝(各一两一分) 赤小豆(两合) 前胡(去芦头芫花(醋炒焦) 桂(去粗皮各二分) 甘遂(炒
上一十二味,捣罗为末,炼蜜和捣匀熟,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空心米饮下,日二,渐加至十丸,以小便利肿消为度。
治香港脚成水,兼上气,气急咳嗽,大小便苦涩,所服利水药,反利大便,唯小便转涩者。
葶苈子丸方
葶苈子(隔纸炒三两) 防己甘草(炙锉各一两)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研如脂)贝
五味,捣罗三味为末。与葶苈杏仁拌匀,以枣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煎大枣桑白皮粳米饮下,如小便未快,即加至四十丸。
治香港脚水气,并虚肿葶苈牵牛丸
葶苈子(纸上炒五两) 牵牛子(洗去黑汁炒干) 泽膝叶 海藻(洗去咸曝干) 昆布(洗半两) 桂(去
上一十味,捣罗为末。炼蜜和捣匀熟,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别用桑白皮切,赤小豆炒,木通锉,各一合,以水二盏半,煎取一盏,去滓吞下。
治香港脚不瘥,变成肺气,或上气喘急,夜卧不得,奔豚气频发急喘,渐成水气防己丸
防己赤茯苓(去黑皮) 牵牛子(洗去黑汁焙干) 白术(各一两) 玄参杏仁(汤浸去
上九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腹米饮下。
治香港脚水气。朴硝丸方
朴硝(二两青白色者烂过细研) 芒硝(一两青白色者细研) 马牙硝(半两细研) 乌头(生去皮脐) 椒目(炒各一两二味捣为散与三硝末同罗) 葶苈子(纸上炒) 莨菪子(炒各一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炒研二两)
上八味,捣研为末。取大枣七枚,煮熟取肉,铫子内爆令水尽,研烂与药和匀,更入熟蜜少许,同捣千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九至二十丸,空心桑白皮汤下。
风毒香港脚,攻入五脏,心腹气胀喘急,大小便不通,渐成水肿大腹汤方
大腹(十枚和皮锉) 陈橘皮(汤浸去白炒一两) 吴茱萸(三分炒) 木香郁李仁(汤浸去皮尖双仁各一两半)
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日二。
治香港脚气急,大小便涩,通身浮肿,渐成水候。麻仁汤
麻子仁五合炒熟研如膏) 大豆(一升炒熟) 桑根白皮(细锉炒三两)
上三味,将麻仁桑白皮拌匀。每服以水一盏半,先煎大豆三合熟,去豆下二味五钱匕,煎至七分,去滓温服,空腹日午临卧各一。
治香港脚浮肿,渐变成水,心腹胀满,大小便不通,气急喘息槟榔散
白槟榔(五枚锉) 大腹皮(七枚) 木香(一两三分)
上三味,大腹皮细锉,木香槟榔各捣为末。每服以童子小便一盏,先煎大腹皮一枚,木香末二钱匕,至八分。去滓次下槟榔末三钱匕,更煎一两沸,和滓空心温服,日再。
治香港脚兼水气膈气通身肿满气急,小便不通,坐卧不得。猪苓汤方
猪苓(去黑皮) 赤茯苓(去黑皮) 防己(各三分) 桑根白皮(五两炙) 郁李仁(汤浸去
上八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当下小便立效,日三治香港脚气急,大小便涩,通身肿,两香港脚胀变成水者。赤小豆汤方
赤小豆(半升) 桑根白皮(炙锉二两) 紫苏茎叶(一握锉焙)
上三味,除小豆外,捣罗为末。每服先以豆一合,用水五盏煮熟,去豆取汁二盏半,入药末四钱匕,生姜一分拍碎,煎至一盏半,空心温服,然后择取豆任意食,日再。

黄帝治水之 ,五十七处,尻上五行行五,谓肾 五十七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肾 ,故水病下为 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伏兔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凡五十七穴者,皆脏之阴络,水之所客也,身胀逆息不得卧,风汗身肿喘息多唾,天府主之。
四肢肿身湿,丰隆主之。
风逆四肢肿,复溜主之。
身肿皮痛,不可近衣,屋翳主之。
水肿胪胀,食饮不下,恶寒胃仓主之。
水肿肠鸣,胃虚胀不嗜食,绕脐痛,冲胸不得息者,水分主之,穴在下腕下一寸,神阙上一寸,任脉气所发,甄权云∶日灸七壮,至四百壮止,水通身肿,灸足第二趾上一寸,随年壮,又灸两手大指缝头七壮。
胀满水肿,灸脾俞,随年壮,三报。
水肿人中尽满,唇反死,水沟主之。
水肿大脐平,灸脐中,腹无纹理者,不治。
水肿水气行皮中,阴交主之。
水腹大,及水胀水气行皮中,石门主之。
石水痛引胁下胀,头眩痛,身尽热,关元主之。
石水气街
石水章门及然谷主之。
水,天泉主之。
腹中气盛,腹胀不得卧阴陵泉主之。
水肿留饮胸胁支满,刺陷谷出血,立已。
水肿胀皮肿,三里主之。
风水膝肿,巨虚上廉主之。
面 肿,上星主之,先取 ,后取天牖风池
风水面 肿,冲阳主之。
风水面 肿,颜黑,解溪主之。

水肿发生与肺脾肾关系最大。然五脏皆能致肿,非独脾肾,故水肿的先兆也必然从五脏所乱获得信息……
一、概述
水肿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职导致水液不能正常输布排泄而潴留于体内,引起周身或局部浮肿的病症。
水肿五脏的关系都极为密切,如肺气通调水道脾气转输津液,肾气化气蒸水,心气运行气血,肝气疏泄条达,以及三焦的决渎职能等,都关乎着水液的运化和转输排泄,其中尤与肺脾肾三脏的关系最大。正如张景岳所说:“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津而化水,脾虚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景岳全书·二十二卷·肿胀》)。三者以肾为本,以肺为标,以脾为制,为水肿病机的要害。此外,心、肝的功能障碍,导致气、血、水失调,也是引起水肿的重要机制。
上述说明,五脏皆能致肿,非独肾脾。水肿病发生五脏的功能紊乱,故水肿病出现之前,五脏必有所乱,也必有征兆外露。因此发现水肿病的先兆症,及早治疗水肿病是可能和必须的。
二、水肿先兆的临床意义
水肿在出现较明显的肿之前,皆有一定的先兆症首先披露出来。早在《内经》即有记载,如《素问·评热病论》说:“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指出了水肿先兆出于目下,其原因是“水者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素问·平人气象论》亦曰:“颈脉动,喘疾咳曰水”。
(一)五脏肿先兆
1.脾病水肿 脾主输布津液,运化水湿,如脾胃气虚或脾阳不足,则水湿不运聚留体内而为肿。脾虚水肿先兆潜证为面色萎黄,食少,饭后腹胀大便不实,少气懒言,体重肢困,舌淡苔白。
阻截治则 健脾益气,方宜补中益气汤或丸:黄芪白术党参当归升麻柴胡当归陈皮甘草,或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如见四肢不温,大便清稀,小便清长,脉沉无力,又为脾阳虚潜证。纠正原则为温脾益元,方用理中汤党参白术炮姜甘草,或桂附理中汤。(加附子肉桂
上述先兆潜证如失于纠正,则一旦因于劳累、受寒、伤食疾病,则脾阳极易受损而诱发水肿脾虚水肿以素禀脾气不足、体虚弱者,及小儿伤脾后较为多见。
脾病水肿最先出现的预报症为四肢重滞、少气浮肿最先见于四肢。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耎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肿,苦水状也。”指出少气脾病水肿的最早信号。《金匮要略》亦明确提出:“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脾性水肿以温运脾阳,利水湿为主,方用实脾饮附子干姜白术甘草厚朴木香草果大腹子木瓜生姜大枣茯苓。挟表者,脉浮,属皮水,以五苓散五皮饮茯苓猪苓泽泻桂枝白术桑白皮茯苓皮陈皮大腹皮生姜皮。属湿热壅滞者应用疏凿饮子商陆泽泻赤小豆椒目木通茯苓皮大腹皮槟榔生姜羌活秦艽
2.肾病水肿 肾为水脏,主化气行水司开阖,肾气虚阳气不足,则人体水液失于气化、蒸腾和推动,于是水液泛溢,导致水肿
肾虚水肿先兆潜证为平素面色较为?白或偏黑,常感腰酸膝软和畏寒肢冷,便稀尿清,舌苔偏白,舌体胖大,脉沉弱。
阻截治则 温肾扶阳,方宜金匮肾气丸或汤:附子肉桂熟地山药山萸肉丹皮茯苓泽泻
上述潜证如失于纠正,则在体虚、疲劳、感冒等情况下,易导致肾阳损伤而诱发水肿肾虚水肿先天禀赋不足,肾元不足为多见。
肾病水肿最先出现的前兆为腰酸下湿,夜尿多,白昼少,浮肿最先见于阴部。如《金匮要略》曰:“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诸病源候论》亦曰:“黑水者,先从脚趺肿,其根在肾。”(水肿病诸候·十水候)。
肾性水肿以温暖肾阳化气行水为主,方用真武汤:制附子白术茯苓芍药生姜最佳,或可用四逆五苓散:制附子干姜甘草桂枝茯苓泽泻白术猪苓。挟表者,用麻辛附子汤:炙麻黄、制附子细辛
3.肺病水肿 肺为水之上源,肺主通调水道,如肺气虚失于宣化,则水留为饮。又肺主气外合皮毛,风邪犯肺,肺失宣发,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风水搏击漫溢肌肤则全身水肿
肺虚先兆潜证为素有咳嗽喘促史,且经常少气不足以息,面色淡白,声音低怯,自汗恶风,易伤风感冒,脉气虚,舌淡苔白。
阻截治则 补肺益气,方宜补肺益气汤党参防风杏仁甘草
上述潜证如失于纠正,因久咳耗气,或大病伤元,皆可导致肺气虚,肺宣发、肃降失职而引起水肿,肺虚水肿以老年人,尤其男性最为多见。
肺病水肿的先兆症为:水肿先见于头面四肢。《金匮要略》曰:“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肺病水肿多为风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肺又为华盖,居五脏之上,故肺病水肿先发露于上。
肺性水肿,属肺卫虚者,用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白术生姜、去大枣甘草,加车前子。兼挟表邪,属表实热郁者,则用越婢加术汤麻黄、生石膏、白术生姜大枣甘草
4.肝病水肿 肝主疏泄,若失于疏达,气逆水逆,致水液不循常道而成水肿
肝虚先兆潜证为平素肝气不足,木失调达,疏泄无力。呈现面色偏青,精神不振,情绪较低,胁肋不舒,胸闷欲伸,食少神疲,脉微弦,苔薄白等症。
阻截治则 温肝达木,方宜温肝达木饮萸、柴胡香附甘草
上述潜证失于纠正,如遇情志不遂,劳累伤肝,久病失养,则易损伤肝气。肝失疏泄,气、血、水三者运行失调而出现浮肿,肝性浮肿以更年期妇女最为多见,属现代医学更年期内分泌失调
肝病水肿的先兆症为水肿先见于胁下及四肢,因气机被阻,水停肝络之故。正如《金匮要略》曰:“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诸病源候论》亦说:“青水,先从两胁肿起,根在肝”。
肝性水肿应温肝达木,以温肝达木饮茱萸、党参香附茯苓大腹皮槟榔。肝性水肿多兼肝脾失调。治疗则以调和为主,方宜逍遥散化裁:柴胡白芍白术薄荷生姜茯苓香附甘草。晚期有的属于石水,以柴苓汤二丑(黑、白丑粉)图治,体质壮实者,可酌用舟车丸黑丑甘遂芫花大戟大黄青皮陈皮木香槟榔轻粉
5.心病水肿 气血运行靠心阳的鼓动和宗气的推行,如心气不足,甚而心阳虚衰则宗气不足致血运无力而引起水肿
心气虚先兆潜证为:面色淡白或?白,常感心慌少气自汗乏力,舌淡胖、苔白滑,脉微细。
阻截治则 温心阳,益心气,方宜益心汤苓、上肉桂甘草,或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如失于纠正,因思虑伤神,劳心过度,或大病伤元,感冒受邪等,皆可损伤心气,致心气不足,则可因气血运行无力而发生水肿心气虚水肿,多见于素禀心气不足,或年老体虚者。
心病水肿先兆证为心悸颈脉动水肿先见于下肢足胫,如《金匮要略》所曰:“心水者,其身重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说明颈脉动心悸少气是心水肿报标征兆。
心性水肿应益心气利水湿,方用桂枝茯苓饮肉桂茯苓人参白术大腹皮车前子。日久,脉沉迟,气喘心悸,发展为正水时,则用参椒饮苓、椒目车前子葶苈子、制附子
(二)水肿凶兆
(1)肿势由足至腹,属于向心性肿,提示病邪入脏,预后多不良。如《直指方》曰:“大凡肿病,先起于四肢,而后入于腹,不治”。
(2)凡脐心突、足下平、掌心平、小儿囟门凸突。背心平、缺盆平者,为五脏伤败凶兆,预后不良。如《诸病源候论》记载曰:“水病有五不可治,第一唇黑伤肝,第二缺盆平伤心,第三脐出伤脾,第四足下平满伤肾,第五背平伤肺,此五伤,必不可治”。
(3)水肿见面色晦黑,提示肾水泛溢,预后不良。如《千金翼方》提出水肿病人面色苍黑、掌腹纹理消失,阴肿不起,脐满肿反为五不治(《千金翼方·十九卷·水肿第三》)。
(4)凡阳水肿势自上而下为顺,自下而上为逆,凡水肿势自下而上为顺,自上而下为逆。
(5)水肿病晚期,反而肿势消减,但泻泄不止者死,此为脏竭凶兆。如张景岳曰:“大便滑泄水肿不消者,死。”(《景岳全书·二十二卷·肿胀》)。
(6)水肿后期出现尿闭、恶心嗜睡,为关格凶兆,即现代医学尿毒症,预后不良。
(7)水肿出现呕吐神昏、昏睡,甚至谵语,为浊毒犯脑,相当于现代医学肾衰氮质潴留。
(8)水肿后期,突然出现气急起坐,胸闷鼻扇心悸唇紫,咯吐粉红色泡沫痰,大汗淋漓,肢冷脉欲绝,为心阳欲亡凶兆,属现代医学的急性心功能不全急性肺水肿,预后不良。
(9)水肿期间出现眩晕头胀痛、恶心,为肝气上犯,肝风内动,属现代医学肾功能不全并高血压,预后恶劣。
(10)水肿晚期出现高热、神迷、皮肤瘀点,为正虚感受外邪,深陷营血凶兆。现代医学认为肾功能不全,免疫力低下,易引起感染,导致败血症,预后不良。如《灵枢·玉版》曰:“腹胀身热,脉大,是一逆也……如是者,不过十五日而死矣”。

在正常人体中,血管内液体不断从毛细血管小动脉端滤出至组织间隙成为组织液,另一方面组织液又不断从毛细血管小静脉端吸收至血管中,二者经常保持动态平衡,因而组织间隙无过多的液体积聚。若由于各种原因,打破这种动态平衡,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时称为水肿
水肿是许多疾病的症状之一,水肿可分为全身性水肿和局部性水肿。此外还有一类功能性水肿,此类水肿虽表现为水肿,但各种化验和检查结果均正常,且不影响人体健康。现将各类水肿分述如下:

(1)高温性水肿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在炎热的夏季,在户外活动后经常会出现手足轻度水肿。这是由于炎热刺激,引起体表血管扩张、动脉血流量增加或浅静脉扩张,致使毛细血管滤过压增高、体液渗聚于组织间隙而形成轻度水肿,这种水肿发生在足和手部。
(2)旅行者水肿 见于久走或久立者,亦见于长期乘坐长途列车的旅客。这是由于下肢长时间处于下垂状态,下肢静脉回流会受影响,形成下肢水肿
(3)肥胖水肿 见于身体肥胖者,水肿部位多位于下肢。这是因为肥胖者皮下脂肪丰厚,血管易扩张、血液瘀积,加之下肢静脉压升高,水肿便会发生
(4)晨起眼皮肿 有的人晨起眼皮肿,随起来活动后水肿逐渐消失,且各项检查均正常。其出现的原因是睡眠时眼睑活动减少,血流缓慢,局部毛细血管渗透压增加,液体从血管进入疏松的眼睑组织而引起水肿
(5)特发性水肿 主要表现在身体下垂部分,几乎只发生于妇女,与情绪和体位有关,直立位时加重。是内分泌功能失调和直立体位的反应异常所致。
(6)月经水肿 约25%的妇女于经前10至14天出现轻度水肿,可伴乳房胀疼及小肛子沉重感,月经水肿自然消退。
(7)妊娠后期水肿 妊娠后期孕妇常有不同程度的水肿,休息后稍退,尿内无蛋白,血压亦不高。这是由于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受阻所致。

全身性水肿时液体在体内组织间隙呈弥漫性分布。当液体相当多时则出现压陷性水肿。由不同原因引起的全身性水肿,除泛发水肿外尚有其他伴随症状可资鉴别。故现将临床常见全身性水肿病因分述如下:
(1)心源性水肿 心源性水肿的临床表现为水肿首先出现于身体下垂部分,继而逐渐出现全身性水肿,伴有颈静脉怒张、肝肿大、静脉压升高、胸腹水等。在临床上肺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各种原因导致右心功能不全时,均可出现心源性水肿
(2)肾源性水肿 肾源性水肿眼睑颜面开始而延及全身、发展常较迅速,水肿软而移动性较大。伴有其他肾病病征:如高血压、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眼底改变等。多由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高血压糖尿病疾病引起继发性肾病所致。
(3)肝源性水肿 失代偿期肝硬化水肿主要表现为腹水,也可首先出现踝部水肿,伴有肝掌、蜘蛛痣、肝区隐痛、乏力、面色灰暗黝黑、食欲减退、进食后饱胀、恶心呕吐,门脉高压症的症状。
(4)营养不良性水肿 水肿常从足部开始逐渐蔓延到全身,伴面色苍白、乏力,查血则血浆白蛋白含量下降。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营养缺乏、蛋白丢失性胃肠病、重度烧伤等所致低蛋白血症,或维生素b缺乏。
(5)药物性水肿 可见于服用强的松、可的松、避孕药、胰岛素、萝芙木制剂、甘草制剂、消炎痛的疗程中。
(6)妊娠中毒性水肿 常发生妊娠24周以后。多见于第一胎、双胎羊水过多或有高血压病、高龄产妇。其特点是:水肿较严重,且为全身性伴有高血压、蛋白尿。
(7)粘液性水肿 粘液性水肿的特点是水肿部位皮薄而光亮,按压而不凹陷,颜面及下肢出现水肿,严重时全身累及,同时伴无力、畏寒、皮肤干燥、毛发脱落、反应淡漠、便秘贫血、性欲减退,女性月经紊乱。

局部水肿主要表现为机体局部水肿,不向全身蔓延,其病因多为局部病变所致。病因不同,临床表现亦不尽相同,兹分述如下:
(1)局部水肿伴红、热、痛 多见于局部炎症引起的水肿,罹患部位潮红、灼热、疼痛。
(2)局部水肿伴发凉、静脉曲张 这是由于局部静脉回流受阻所致。可见于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肢体静脉血栓形成,血栓性静脉炎下肢静脉曲张等。
(3)局部水肿伴患处皮肤粗糙、增厚 主要见于丝虫病引起。这是由于丝虫病引起淋巴回流受阻所致。表现为患部皮肤粗糙、增厚,如猪皮样,并起皱褶,皮下组织也增厚。
(4)突发、无痛的局部水肿 突然发生的、无痛的、硬而有弹性的局部性水肿,多见于面、舌、唇等处,是血管神经性水肿的特点。属变态反应疾病范畴,患者往往有某些药物和食物的过敏史。
(5)手术后局部水肿 一些病人手术后出现手术侧肢体肿胀,这是由于手术后局部淋巴回流受阻所致。

(1)水肿伴肝肿大 水肿伴右肋下可触及肿大的肝脏常见于肝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心源性水肿。而心源性水肿同时伴有颈静脉怒张。
(2)水肿伴蛋白尿 水肿伴重度蛋白尿多为肾源性水肿。伴轻度蛋白尿除见于肾源性水肿外亦可见于心源性水肿妊娠期水肿、蛋白尿多见于妊娠中毒水肿
(3)水肿伴呼吸困难、紫绀 所谓紫绀指嘴唇、指甲颜色紫暗。水肿伴呼吸困难与发绀者提示由于心脏病脚气病、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所致。
(4)月经期水肿 见于特发性水肿
以上介绍了水肿自测的各种方法。在临床上常遇到的情况是由于60年代自然灾害期间许多人因为营养不良发生水肿,所以许多患者出现水肿时常误以为营养不足而片面增加营养。其实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知道水肿发生原因是很多的,当肾源性水肿时,片面增加营养,进食过多的蛋白质,甚至会增加肾脏负担,加重病情。所以发生水肿时应及时至医院就诊,查明原因,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其次对于功能性水肿的判断尤为慎重,只有在排除了各种疾病引起的水肿,而水肿本身又不伴其他明显不适,也不影响生活、工作、学习,才能判断出功能性水肿

四肢的水肿往往和全身水肿同时出现,用手按压后会形成一个坑,手松开后不能立即恢复原样,而是慢慢地变平。年纪大的一些正常人也会出现,尤其是睡醒觉后起来明显,多与年纪大,皮肤弹性差,血液循环不利有关,在白天往往会消失。医学上还有一种“象皮腿”的情况,表现为下肢皮肤变厚,肿胀,但不能按压出坑来,这往往与丝虫,一种人体寄生虫在体内存在有关,是一种寄生虫病,它不光引起腿部异常,还会伤害体内许多器官及系统,需进行及时地治疗。六 脚趾关节异常辨病
脚趾的异常也可出现类似手指中的鼓槌样变化,成因和与疾病的关系亦相同,这里就不再进行重复说明。
以上介绍了四肢常见异常变化和疾病的关系,应该说这些异常在生活中较为常见,也容易发现,在发现这些情况后,我想您应该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更针对性强地进行就医了。

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于肌肤,临床以肌肤浮肿,尿量减少或尿色茶红为特征。常发生于3~8岁儿童,现代医学所谓的肾炎肾病,多属水肿范畴。阳水起病急,病程短,多因外感风邪,或湿热疮毒内犯等导致水液潴遏,流溢肌肤阴水起病一般较为缓慢,多由阳水迁延日久,或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使脾肺气虚或脾肾两虚所致。
风水相搏 浮肿大多从眼睑开始,继而四肢、全身,肤色光亮,按之凹陷但容易恢复,小便少,伴有恶风发热咳嗽,或咽痛乳蛾红肿等。治宜疏风利水。
(一)
处方:赤小豆50克,麻黄3~5克,连翘15克。
用法:将上述3味中药共放锅内加水适量共煎,去渣取汁。每日1次,趁温1次服完,连服数剂。本方主要用于水肿初起同时伴有发热恶风等症者,服后即盖衣被发汗,能加速水肿消除。
本方适用于阳水
(二)
处方:鲜芥菜适量。
用法:水煎代茶。
本方适用于外感风寒肺气不宣咳嗽水肿
(三)
处方:粳米30克,葱白7根。
用法:煮米成粥,临熟加葱白,不拘时食,食后覆被得微汗。
本方适用于风水相搏。
(四)
处方:益母草30克,白茅根30克。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本方适用于风水
(五)
处方:紫苏叶6克,杏仁6克,生姜3片。
用法:水煎,温服取微汗。
本方适用于肺气不宣
湿热蕴结 浮肿以下肢为重,小便黄赤短少,腹胀乏力,大便稀溏。治当清热利湿
(一)
处方:车前草30克,荔枝草15克,蜂蜜50毫升。
用法:将车前草荔枝草分别洗净,共置锅内加水适量,煎浓,弃渣取汁,与蜂蜜调匀。每日1剂,作1~2次服完,连服10~15剂。
(二)
处方:葫芦壳30克,冬瓜皮15克,西瓜皮15克。
用法:水煎服。
(三)
处方:石蒜鲜鳞茎31克,蓖麻种子62克。
用法:共捣烂,敷足心
(四)
处方:玉米须18克,西瓜皮30克,冬瓜皮30克,赤小豆45克。
用法:煮水代茶,每日1剂。
(五)
处方:竹笋、老葫芦各60克。
用法:水煎服。
(六)
处方:黑丑白丑(煅)、牙皂(煅)各8克,木香沉香乳香没药各10克,琥珀3克。
用法:将上药研末,加砂糖、水飞石灰粉少许,用酒调成膏状,贴气海穴。
本方适用于头面浮肿,肚腹胀满,上逆喘气。
肺脾气虚 浮肿不著或不浮肿,面色少华或苍白,神疲气倦,易出汗,易感冒。治宜健脾益气
(一)
处方:党参5克,白术5克,茯苓6克,生山药15克,陈皮4.5克,灸甘草3克。
用法:先将上药煎煮,去渣,加黑豆汁60克,煮沸服用,每日2次。
(二)
处方:黄芪10克,党参8克,苡仁8克,赤小豆10克,糯稻根10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分2次服。
(三)
处方:鲫鱼1条,砂仁末3克。
用法:鲫鱼去鳞及肠杂,入砂仁末于腹内,用线固定,清蒸或清炖,吃肉喝汤。
(四)
处方:赤小豆30克,花生米30克,莲子30克,大枣30克。
用法:每日煮食2次,当饭吃。
(五)
处方:红商陆花适量,麝香0.3克。
用法:捣贴脐,小便利则肿消。
(六)
处方:苍术9克,黑豆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
(七)
处方:鲜山药250克,鲜扁豆50克,陈皮丝3克,红枣肉250克。
用法:共捣烂,加淀粉少许,分放在小碗中蒸熟后,做早餐食。
(八)
处方:花生米12克,蚕豆25克,红糖适量。
用法:将上物放砂锅中加凉开水至煮沸,水呈棕红色并有混浊时即可。食花生米及蚕豆,可不喝汤。
(九)
处方:干淮山15克,龟板18克,黄芪12克,黄酒3~5毫升。
用法:先将龟板置炭火上烤黄,取出砸碎,与淮山黄芪共置锅内,加水适量,熬浓,弃渣取汁,滴入黄酒。每日1剂,1次饮完,连服十余剂。
(十)
处方:精牛肉100克,蚕豆70克。
用法:将牛肉洗净切成薄片,与蚕豆共放锅内加水适量,煮烂,入花生油及少许食盐调味。每日1剂,连渣带汁1次饮完,连服7~10天。
脾肾两虚 面色?白,浮肿明显,以腰腹下肢为甚,按之深陷难起,小便不利。偏于脾阳虚者,脘闷腹胀,神倦肢冷,大便溏薄;偏于肾阳虚者,腰酸畏寒,尿清而频。治以温中健脾,暖肾助阳,行气利水。
(一)
处方:干姜3~6克,茯苓9克,红枣3枚,粳米50克。
用法:先煎前2药,去渣,再与枣、粳米煮成粥,每日服1次。
(二)
处方:鲜生姜9~12克,桂枝6克,大枣5~6枚,粳米60~90克。
用法:上药煮粥,供早晚餐服用。
(三)
处方:鲤鱼1条,黄豆50克,冬瓜200克。
用法:上药共煮汤,加葱、盐调味服食,每天中午1剂,15~20天为1疗程。
(四)
处方:制附片6克,干姜3克,粳米30克,葱白1茎,红糖少许。
用法:先煎附子干姜1小时半,去渣,再下米、葱、糖,一并煮粥。每日分2次热服
(五)
处方:熟附子6克,茯苓9克,白术6克,生姜3片。
用法:先煎附子1小时半,再入后3药煎,去渣,分2次服。
(六)
处方:鲜红鲤鱼1条(约300克),赤小豆薏米50克,冬瓜皮30克,白术10克,葱白5根。
用法:鱼去肠杂,洗净。入诸药于腹内,加水煮熟,稍加红糖,料酒调味,吃鱼喝汤。每日1剂,连服7~10天。
(七)
处方:三年以上老鸭1只,大蒜5个。
用法:鸭去皮及内脏,填入大蒜煮烂熟,不加盐,或加少许糖,喝汤,吃鸭肉和蒜。
(八)
处方:羊肉500克,生姜15克,山药100克。
用法:肉、生姜用小火清炖半日,取炖好的羊肉汤1碗,加山药片,煮烂后,再加牛奶半碗,红糖食盐少许食用。

人中百病难疗者,莫过于水也。水者,肾之制也。肾者,人之本也。肾气壮则水还于海,肾气虚则水散于皮。又,三焦壅塞,荣卫闭格,血气不从,虚实交变,水随气流,故为水病。有肿于头目者,有肿于腰脚者,有肿于四肢者,有肿于双目者,有因嗽而发者,有因劳而生者,有因凝滞而起者,有因虚乏而成者,有因五脏而出者,有因六腑而来者,类目多种,而状各不同。所以难治者,由此百状,人难晓达,纵晓其端,则又苦人以娇恣,不循理法,触冒禁忌,弗能备矣!故人中水疾死者多矣。
水有十名具于篇末,一曰青水,二曰赤水,三曰黄水,四曰白水,五曰黑水,六曰玄水,七曰风水,八曰石水,九曰里水,十曰气水青水者,其根起于肝,其状先从面肿,而渐行一身也。赤水者,其根起于心,其状先从胸肿起也。黄水者,其根起于脾,其状先从腹肿也。白水者,其根起于肺,其状先从脚肿而上,气喘嗽也。黑水者,其根起于肾,其状先从足趺肿。玄水者,其根起于胆,其状先从头面起,肿而至足者是也。风水者,其根起于胃,其状先从四肢起,腹满大而通身肿也。石水者,其根在膀胱,其状起脐下而腹独大是也。里水者,其根在小肠,其状先从小腹胀而不肿,渐渐而肿也[一作小腹胀而暴肿也]。氧水者,其根在大肠,其状乍来乍去,乍盛乍衰者是也。此良由上下不通,关窍不利,气血痞格,阴阳不调而致之也。其脉洪大者,可治;微细者,不可治也。
又,消渴之疾久不愈,令人患水气,其水临时发散,归于五脏六腑,则生为病也。消渴者,因冒风冲热,饥饱失节,饮酒过量,嗜欲伤频,或饵金石,久而成,使之然也。

此症土不能克水也,方用
牵牛甘遂( 各叁钱)
水煎服。
此症治法虽多,独此方奇妙,其次鸡屎醴亦效, 鸡屎醴治血臌尤效。

产后水气,手足浮肿,皮肤见光荣色,乃脾虚不能制水,肾虚不能行水也。必以大补气血为先,佐以苍术白术茯苓补脾;壅满,用陈皮半夏香附消之;虚火,加人参木通;有热,加黄芩麦冬以清肺金健脾利水,补中益气汤;七日外,用人参、白术各二钱,茯苓白芍各一钱,陈皮五分,木瓜八分,紫苏木通大腹皮苍术厚朴各四分;大便不通,加郁李仁、麻仁各一钱。如因寒邪湿气伤脾,无汗而肿,宜姜皮半夏,苏叶加于补气方,以表汗。
五皮散:治产后风湿客伤脾经,气血凝滞,以致面目浮虚,四肢肿胀气喘
五加皮    地骨皮
大腹皮    茯苓皮(各一钱)
姜皮(一钱)
枣一枚,水煎服。
又云,产后恶露不净,停留胞络,致令浮肿,若以水气治之,投以甘遂等药,误矣!但服调经散,则血行而肿消矣。
调经散
没药(另研) 琥珀(另研,各一钱)
肉桂     赤芍
当归(各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五分,姜汁、酒各少许,调服
(此方能调经腹痛。)


病名。体内水湿停留,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浮肿的疾患。《素问·水热穴论》:“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古代又称水、水气水病。《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等数种。亦以五脏分类,分心水、肺水肝水脾水肾水等。后世又分为阳水阴水两类。《丹溪心法·水肿》:“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先以五皮散四磨饮,添磨生枳壳,重则疏凿饮。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涩赤,此属阴水,宜实脾饮木香流气饮。”水肿与脾、肺、肾三脏关系密切。《景岳全书·水肿论治》:“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水不归经,则逆而上泛,故传入脾而肤肉浮肿,传入肺,则气息喘急。”《金匮要略》论水肿的治疗原则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其汗。”实证多由外邪侵袭,气化失常,治宜祛邪为主,用疏风宣肺利湿逐水等法,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越婢加术汤五苓散等方。虚证多由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治宜扶正为主,用温肾健脾益气、通阳等方,以真武汤合理中汤等方。亦须注意饮食起居的调护,如忌食、慎风寒等。参见风水石水正水皮水里水气水等各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