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

参考:穞豆 , 黑大豆

“大豆” 相关论述

释名」菽。角名荚,叶名藿,茎名萁。
气味黑大豆:甘、平、无毒
「主治」
大豆皮:生用,治痘疮翳;嚼烂,敷小儿尿灰
黑大豆
1、中风口歪。用大豆三升,熬熟,至微烟出,放入瓶中,泡酒五升。经过一天以上,服酒一升,厚盖被令稍稍出汗。如已噤口,可加独活半斤,微微捶破同泡酒中。产后亦宜照此服药以防风气,又消结血。
2、热毒攻眼,红痛、脸肿。用黑豆一升,分作十袋,沸汤中蒸过,交替着熨患处。
3、身面浮肿。用乌豆一升,加水五升煮成三升,再加酒五升,又煮成三升,分三次温服。不愈再服。又方:用乌豆煮至皮干,研为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4、腹中痞硬。用大豆半升、生姜作分,加水三升,煎成一升,一次服下。
5、水痢不止。用大豆一升(炒过)、白术半两,共研为末。每服三钱,米汤送下。
6、男子便血。用黑豆一升,炒焦,研为末,热酒淋过,去豆饮酒,极效。
7、一切下血。用黑豆皂角汤中微浸,炒熟去皮,研为末,加炼猪油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陈米汤送下。
8、折伤、堕坠、瘀血在腹。用大豆五升,加水一斗,煮汁成二升,一次服完。三服可愈。
9、牙齿疼痛。用黑豆煮酒,频频漱口。
10、胞衣不下。用大豆半升,加醇酒三升,煮成一升半,分三次服。

大豆在我国是一种来源丰富的食品。其种类很多,根据外皮颜色,可分为黄豆、青豆、黑豆等,其中以黄豆为主。黄豆因含有丰富的营养,故有“豆中之王”、“营养之花”的美称。大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且这些蛋白质在质量和数量上均可与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媲美,所以又有“植物肉”、“绿色乳牛”之誉。
大豆所含的蛋白质约为40%左右,其中人体8种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比例恰当,为一种优质蛋白。大豆富含赖氨酸,可以补充谷类食品赖氨酸不足的缺馅。大豆中的脂肪含量也高达20%,它比动物脂肪优越之点在于富含油酸及亚油酸,这类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对于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大有益处。大豆还含有丰富的磷脂、胆碱等对神经系统有保健作用的物质以及维生素e等抗衰老物质。大豆也含有精氨酸,是精子生成的重要原料。大豆皂甙能防止过氧化脂质生成,延缓机体老化。大豆磷脂对防治老年性痴呆和记忆力减退有特殊功效。多吃豆类又可防治肥胖,增强耐久力。据资料报道,盛产大豆的地方,长寿的人多,所以,大豆是老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品,也是值得推荐的保健、长寿食品。
近年来,医药科研工作者发现,黄豆还具有抗癌作用。用黄豆甘草与化学药物同用,能减轻抗癌药物的副作用,故可作为化疗或放疗的辅助治疗食品。
祖国医学认为,黄豆性味甘平,有健脾开中、润燥消水、排脓解毒、消肿止痛功效。《延年秘录》中载:“服食大豆”可令人“长肌肤,益颜色,填骨髓,加气力,补虚能食”。民间也常用黄豆来防病治病,如防治感冒:用黄豆1把,干香菜50克(或葱白3根),白萝卜3片,煎汤温服;治习惯性便秘:用黄豆皮80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治腹泻:用黄豆皮烧炭研末,每服15克,日服2次。


味甘,平,无毒。杀鬼气,止痛,逐水,除胃中热,下瘀血,解诸药毒。作豆腐即寒而动气


(一)主霍乱吐逆。〔心〕
(二)微寒。主中风脚弱,产后诸疾。若和甘草煮汤饮之,去一切热毒瓦斯。〔证〕
(三)善治风毒香港脚,煮食之,主心痛筋挛膝痛,胀满。杀乌头附子毒。〔证〕
(四)大豆黄屑∶忌猪肉。小儿不得与炒豆食之。若食了,忽食猪肉,必壅气致死,十有八九。十岁以上者不畏也。〔证〕
(五)(大豆)卷∶ 长五分者,破妇人恶血,良。〔证〕
(六)大豆∶寒。和饭捣涂一切毒肿。疗男女阴肿,以绵裹内之。杀诸药毒。〔嘉〕
(又,生捣和饮,疗一切毒,服、涂之。)〔心〕
(七)谨按∶煮饮服之,去一切毒瓦斯,除胃中热痹伤中淋露,下淋血,散五脏内寒。和桑柴灰汁煮服,下水鼓腹胀。〔心·嘉〕
(八)其豆黄∶主湿痹膝痛五脏不足气,胃气结,益气润肌肤。末之,收成炼猪膏为丸,服之能肥健人。〔嘉〕
(九)又,卒失音,生大豆一升,青竹 子四十九枚,长四寸,阔一分,和水煮熟,日夜二服,瘥。〔嘉〕
(十)又,每食后,净磨拭,吞鸡子大,令人长生。初服时似身重,一年以后,便觉身轻。又益阳道。〔心·嘉〕

大豆甘平除胃热,逐水通淋散结,破瘀治风及痈疮,消谷宽膨炒作屑,豆腐宽中脾胃和,大肠浊气能清别。
豆,即菽也。无毒。除胃中热痹,逐水胀伤中淋露,散五脏,下瘀血。炒令烟未断,乘热投酒中,治风痹瘫痪口噤头风及产后风虚血病。和饭捣涂一切痈疮肿毒,小儿豌豆疮。炒为屑,主胃热,去肿除消谷腹胀。煮汁甚凉,可以压丹石毒,解乌头药毒,杀牛马瘟毒,兼能调中下气止痛,通关脉,杀鬼毒,治喉痹。食罢生服半两,去心胸烦热,热风恍惚,明目镇心,温补。又醋煮服,治子死腹中胎衣不下。炒食极热,煮食及作豉极冷,作腐则寒而动气黄卷及酱平,牛食温,马食泠,一体之中,用之数等,大抵宜作药使耳。
但有黑白二种,黑者入药,白者不用。其紧小者为雄豆,入药尤佳。恶五参、龙胆,得前胡乌喙杏仁牡蛎良。黄豆,味甘,温。宽中下气利大肠,消水胀肿毒。白豆,即今之饭豆,味咸,平。肾之谷,肾病宜食。
五脏,暖肠胃,调和十二经脉。其嫩叶谓之藿,可作菜食,利五脏下气豆腐,味甘,平。宽中益气,和脾胃,下大肠浊气,消胀满,中寒多泄多屁者忌食。

大豆黄卷,古人罕用。《本草》载其性曰,治湿痹筋挛膝痛五脏不足,益气宜胃,破妇人恶血,除胃中积热,消水气胀满。即《金匮·虚劳门》薯蓣丸,于气血并补方中佐之,后之着方解者,有宣发肾气之论,亦未谓其发表也,近来误作表药者,其故何欤?盖因吾吴人喜服轻方,而昔之治病,俱于医家取药,有云马元仪先生预用麻黄汤浸豆发 ,凡遇应用麻黄者,方开豆卷,俾病家无所疑惧,渠得药投中病,曲以两全,此心亦良苦矣。后医不明细底,竟认豆卷豆豉同类,公然影射作为表剂,但肆中豆卷岂亦有麻黄汤浸发者乎?即以格致之理论之,豆得水而发 ,或能些微宣湿,亦不能为通用表药也。若用二三钱之豆卷,即可表汗,世人以此为菜蔬者,每食盈簋,何不汗至亡阳耶?一笑!

性味 甘平。
功能 宽中下气,利大肠,消肿毒,明目镇心,消水去肿。
效用 滋阴强壮,长肌肤,加气力,补虚弱,被誉为“植物肉”、“素肉”,用于防治动脉硬化;还可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用于治疗热毒肿,赤痢下血,一切湿毒水肿肾病水肿身重、肿胀、风湿痹痛等症。还可治疗疳积羸弱之证。
现代研究发现,大豆富含蛋白质,而且是易被机体吸收的优质蛋白。含有脂肪,糖类,维生素及钙、磷、铁,铁含量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