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豉

参考:淡豆豉

“豆豉” 相关论述

味苦,性寒无毒,入肺经。主伤寒头痛寒热,恶毒瘴气烦躁满闷,虚劳喘吸。
按∶豉之入肺,所谓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之意也。伤寒瘴气,肺先受之,喘吸烦闷,亦肺气有余耳,向弗治耶。

枳实(三枚) 栀子(十四枚) 豆豉(一升) 大黄(一两)
伤寒新瘥后,食复者,此方主之。
伤寒新瘥,胃气未复,内伤饮食,其热复至,名曰食复枳实大黄,能夺胃中之食;栀子香豉,能祛胸中之热。

枳实(五枚) 栀子(十四枚) 大黄(一两) 豆豉(一升)
发黄身热腹痛,右关脉滑者,名曰谷疸,此方主之。酒疸同。
发黄身热,少火郁也。腹痛,右关脉滑,水谷积也。故用枳实大黄攻其水谷之积。
栀子豆豉解其少火之郁。又曰∶栀子豆豉,仲景尝用之以吐懊 ;枳实大黄,仲景尝用之以下胃实。故酒疸欲吐

大青黄豆一斗,煮熟控干。用细面十斤,拌二次匀了,放透风净房内,扫地下。铺麦秸四指浓,上铺席,将豆摊席上;一指浓,发七日,将豆阴干,或晒干听用。
豆在伏日造,收合。豉在立秋后,方可造。
白盐(七斤) 生姜(七斤) 杏仁(净,八斤,去皮) 净花椒(半斤,拣去黑子,合口) 鲜瓜丁(二十八斤,切片) 大茴香(六两) 小茴香(一斤,炒) 官桂(六两)陈皮(半斤) 紫苏叶(四两) 薄荷叶(四两) 甘草(半斤) 草果仁(十五个) 砂仁(四两)
以上九味,水洗净,晒干,碾为末,同豆药盐等,外加好黄酒一碗,同入大孛罗内,拌数十次,极匀了,用手握不散,成块为度。方入坛内,随装随捣,捣极实,满坛口,留药一两,盐一撮,撒在坛口外,用纸数层,竹叶封固,周转其坛,晒四十余日,方取用。
一方 夏月伤暑,发热汗,大泄,无气力,脉虚细而迟,此暑伤元气也。
人参 黄 (蜜炙) 麦冬(去心。各一钱) 黄连(五分) 黄柏(三分) 白术(一钱二分) 白芍(一钱) 甘草(五分) 陈皮(一钱) 茯苓(一钱) 香薷(七分) 知母(七分)
一方 夏秋暑月,因热过食冷物、茶水伤其内,又过取凉风伤其外,以致恶寒发热,胸膈人参(一钱) 白术(一钱半) 干姜(炒,一钱) 甘草(炙,五分) 浓朴(姜炒,五分) 陈皮(一钱) 羌活(一钱) 枳实(一钱) 茯苓(一钱) 水一钟半,生姜三片
一方 夏暑在途中,常服以壮元气,清热驱暑,免中暑痢、霍乱泄等疾。
人参(一钱二分) 甘草(五分) 知母(炒,六分) 麦冬(去心,一钱) 五味子(十粒) 白术(炒,一钱) 白芍(炒,一钱) 白茯(一钱) 黄芩(炒,二分) 陈皮(七分) 香薷(七分) 姜三片,水煎服。
一方 人遇劳倦辛苦,用力过多,即用二三服,免生内伤发热之病,主补气
黄 (蜜炙,一钱半) 人参(一钱) 甘草(五分) 五味子(二十粒) 麦冬(一钱半) 陈皮(一钱) 白茯苓(一钱) 劳倦 甚加附子炮,五分水钟半,生姜三片,煎服。
一方 人遇劳心思虑,损伤精神,头目昏眩,心虚气短,惊悸烦热即服,补血为主。
人参(一钱二分) 五味子(十五粒) 当归(一钱) 麦冬(去心,一钱) 白芍(炒,一钱) 山栀(五分) 茯神(去心,一钱) 酸枣仁(炒,五分) 生地(酒洗,五分) 甘草(炙,五分) 陈皮(五分) 川芎(五分) 姜三片,水煎。
一方 治酒醉,宜热汤漱口。盖其酒毒在口,大醉则与热汤于密室中洗面,次梳头千数梳

性味则甘苦微温.两行肺胃.主治凡风寒时疫.专赖宣疏.能发汗以解肌.可吐邪而化腐.(豆豉黑豆蒸熏而成.虽诸家本草言性寒者多.然既经蒸熏.则味甘者变苦.其性岂有寒冷之理.入肺胃.行上焦.有宜发升散之力.故凡一切时温温等证.内有伏邪表里不解者.均可用之.所谓在表者汗而发之.在上者因而越之.须知豆豉能化胸中陈腐之气.则解表宣里之力.自可知矣.)

气寒.味苦.无毒.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豆豉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手太阳寒水小肠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手少阳相火三焦经气味俱降.也.伤寒有五.风寒湿热温.当其初伤太阳也.太阳经行于头.而本寒标热.故必头痛寒热豆豉气寒能清.味苦能泄.所以主之也.瘴气恶毒.致烦躁满闷.热毒郁于胸中.非宣剂无以除之.故用豆豉苦寒.所以涌之也.虚劳喘吸.火乘肺也.两脚疼冷.火上而不降也.豆豉苦寒足以清火.清上则火自降.所以皆主之也.
【制方】
豆豉葱白.治伤寒初起.同薤白.治血利.

解砒毒,除痰咳,同生砒为丸,疗冷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