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姜
( Gàn Jiānɡ )
别名: 白姜 , 均姜 , 干生姜
干姜 (出处: 《中国药典》 )
主治: |
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 |
用法用量: |
3~9g。 |
性味: |
辛、热。 |
归经: |
归脾、胃、肾、心、肺经。 |
制剂: |
姜流浸膏。 |
炮制: |
干姜: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本品为不规则片块状,厚0.2~0.4cm。照上述总灰分的方法测定,不得过5.5%。 姜炭:取干姜块,照炒炭法(附录Ⅱ d)炒至表面黑色、内部棕褐色。 |
鉴别: |
(1) 本品粉末淡黄棕色。淀粉粒众多,卵圆形、椭圆形、三角状卵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5~40μm,脐点点状,位于较小端,也有呈裂缝状者,层纹有的明显。油细胞及树脂细胞散于薄壁组织中,内含淡黄色油滴或暗红棕色物质。纤维成束或散离,先端钝尖,少数分叉,有的一边呈波状或锯齿状,直径15~40μm,壁稍厚,非木化,具斜细纹孔,常可见菲薄的横隔。梯纹、螺纹及网纹导管多见,少数为环纹导管,直径15~70μm。导管或纤维旁有时可见内含暗红棕色物的管状细胞,直径12~20μm。 (2) 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2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干姜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已烷-乙醚(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香草醛硫酸试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
性状: |
干姜:呈扁平块状,具指状分枝,长3~7cm,厚1~2cm。表面灰黄色或浅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颗粒性,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及黄色油点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 干姜片:为不规则纵切或斜切片,具指状分枝,长1~6cm,宽1~2cm,厚0.2~0.4cm。外皮灰黄色或浅黄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切面灰黄色或灰白色,略显粉性,可见较多的纵向纤维,有的呈毛状。质坚实,断面纤维性。气香、特异,味辛辣。 |
贮藏: |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
来源: |
本品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 |
干姜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主脘腹冷痛;呕吐;泄泻,亡阳厥逆;寒饮喘咳;寒湿痹痛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末调敷。 |
性味: |
味辛;性热 |
归经: |
脾;胃;心;肺经 |
各家论述: |
1.张元素:干姜本辛,炮之稍苦,故止而不移,所以能治里寒,非若附子行而不止也。理中汤用之者,以其回阳也。2.李杲:干姜,生辛炮苦,阳也,生用逐寒邪而发表,炮则除胃冷而守中,多用之耗散元气,辛以散之,是壮火食气故也,须以生甘草缓之。辛热以散里寒,同五味子用以温肺,同人参用以温胃也。 3.干姜,入肺中利肺气,入肾中燥下湿,入肝经引血药生血,同补阴药亦能引血药入气分生血,故血虚发热、产后大热者,用之。止唾血、痢血,须炒黑用之。有血脱色白而夭不泽,脉濡者,此大寒也,宜干姜之辛温以益血,大热以温经。 4.《纲目》:干姜,能引血药入血分、气药入气分。又能去恶养新,有阳生阴长之意,故血虚者用之。凡人吐血、衄血、下血,有阴无阳者,亦宜用之,乃热因热用,从治之法也。 5.《本草经疏》:炮姜,辛可散邪理结,温可除寒通气,故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出汗,逐风湿痹,下痢因于寒冷,止腹痛。其言止血者,盖血虚则发热,热则血妄行,干姜炒黑,能引诸补血药入阴分,血得补则阴生而热退,血不妄行矣。治肠僻,亦其义也。6.《本草正》:下元虚冷,而为腹疼泻痢,专宜温补者,当以干姜炒黄用之。若产后虚热,虚火盛而唾血、痢血者,炒焦用之。若炒至黑炭,已失姜性矣。其亦用以止血者,用其黑涩之性已耳。若阴盛格阳、火不归元及阳虚不能摄血,而为吐血、衄血、下血者,但宜炒熟留性用之,最为止血之要药。 7.《药品化义》:干姜干久,体质收束,气则走泄,味则含蓄,比生姜辛热过之,所以止而不行,专散里寒。如腹痛身凉作泻,完谷不化,配以甘草,取辛甘合化为阳之义。入五积散,助散标寒,治小腹冷痛;入理中汤定寒霍乱,止大便溏泻;助附子以通经寒,大有回阳之力;君参术以温中气,更有反本之功。生姜主散,干姜主守,一物大相迥别。......炮姜,退虚热。 8.《本草崇原》:《神农本经》止有生姜、干姜,而无炮姜,后人以干姜炮黑,谓之炮姜。《金匮要略》治肺痿用甘草干姜汤,其干姜亦炮:是炮姜之用,仲祖其先之矣。姜味本辛,炮过是辛味稍减,主治产后血虚身热,及里寒吐血、衄血、便血之证。若炮制太过,本质不存,谓之姜炭,其味微苦不辛,其质轻浮不实,又不及炮姜之功能矣。即用炮姜,亦必须三衢开化之母姜,始为有力。 9.《本草求真》: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投,则能回阳立效,故书有附子无姜不热之句,仲景四逆、白通、姜附汤皆用之。且同五味则能通肺气而治寒嗽,同白术则能燥湿而补脾,同归芍则能入气而生血,......10.《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僻下痢。生者尤良。 11.《胡录》:治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 12.《药性论》:治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治嗽,主温中,霍乱不止,腹痛,消胀满冷痢,治血闭。病人虚而冷,宜加用之。 13.《唐本草》:治风,下气,止血,宣诸络脉,微汗。 14.《日华子本草》消痰下气,治转筋吐泻,腹藏冷,反胃干呕,瘀血,扑损,止鼻洪,解冷热毒,开胃,消宿食。 15.《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通心气,助阳,去脏腑沉寒,发诸经之寒气,治感寒腹痛。 16.王好古:主心下寒痞,目睛久赤。经炮则温脾燥胃。 17.《医学入门》:炮姜,温脾胃,治里寒水泄,下痢肠僻,久疟,霍乱,心腹冷痛胀满,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 18.《长沙药解》:燥湿温中,行郁降浊,下冲逆,平咳嗽,提脱陷,止滑泄。 |
毒性: |
生姜精油小鼠ip的ld50为1.23±0.11ml/kg(p=0.95),ig的ld50为3.45±0.28ml/kg(p=0.95)。小鼠死前曾先后出现活动减少、共济失调、肌肉松驰、静卧、颈腹部接触笼底,最后因呼吸麻痹死亡。小鼠1次ig干姜石油醚(30-60℃)提取物观察7d的ld50为16.3±2.0ml/kg(p=0.95),小鼠20只,ig干姜水提物120g生药%,观察7d,见动物死亡。干姜浸剂对小鼠sc给药的ld50为33.5g/kg。 |
用药禁忌: |
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禁服。 |
药理作用: |
1.对消化系统的作用1. 1生姜对大鼠胃粘膜细胞的保护作用1.1.1生姜对0.6n盐酸所产生的胃粘膜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实验大鼠分为①对照组②生姜组和③消炎痛加生姜组。首先,③组用消炎痛(5mg/kg,生理盐水临用时配制)ig,①、②组ig等量的生理盐水。2h后②③组ig给于1ml10%的生姜煎剂,①组ig同量的生理盐水(生理盐水与生姜煎剂的ph均为6·0)。15分钟后,3组动物分别ig1ml0.6n盐酸,l小时处死动物,测量每个胃粘膜的损伤数量即总长度(mm,因胃损伤呈细条状)及严重性(分0-4级)。结果:对照组(n=9),胃粘膜损伤数量为71.22±13.33(均值±标准误,下同)损伤的严重性为2.11±0.42,生姜组(n=8):分别为23.75±8.39和0.83±0.30;消炎痛加生姜组(n=6):分别为106.60±11·56和2·83±0.30。无论损伤的数量或严重性,生姜组与对照组相比均相差显着p<0.05。 1.1.2生姜对应激性刺激所致胃损伤的作用 将大鼠分为3组,即①对照组、②生姜组和③消炎痛加生姜组。用棉绳将动物四肢捆绑在铁丝网上,放入20℃冷水池中,水面平剑突处。③组动物于束缚水浸之前2小时给消炎痛(5mg/kg,ig),①②组ig等量的生理盐水。②、③组动物在放入冷水之前和放入冷水后3、6小时,分别ig2ml10%生姜煎剂,1、组ig等量的生理盐水,9h后处死动物,测量每个胃粘膜损伤的数量及严重性。结果:对照组(n=6):损伤的数量为17·16±3.20,损伤的严重性为4.00±0.00;生姜组(n=8):分别为7.37±2.67和2.75.49;消炎痛加生姜组(n=6):分别为37.49±6.96。生姜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显着p<0·05。 1.1.3生姜对幽门结扎大鼠胃酸分泌的影响 为观察生姜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是否与抑制胃酸分泌有关,将大鼠在乙醚麻醉下,剖腹结扎幽门,然后缝合腹壁,ig2mll0%生姜煎剂(生姜组)或生理盐水(对照组),4小时后将动物处死,剖腹结扎贲门,将胃取出,在胃大弯靠近幽门处剪一小口,将胃液收集刻在度离心管内。测定4h的胃液及总酸度,计算总酸排出量。结果表明,10%的生姜煎剂2mlig可刺激幽门结扎大鼠胃液的分泌,其胃液的总酸度和总酸排出量均比对照大鼠显着增加(p<0.05)。 根据上述3种实验表明,po10%生姜煎剂可显着降低0.6n盐酸和束缚水浸所致的大鼠胃粘膜损伤。其保护作用机理可能是由于生姜刺激胃粘膜合成和释放具有细胞保护作用的内源性pg所致。在使用消炎痛阻断胃内源性pg合成后,生姜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即消失。10%的生姜煎剂还可刺激胃酸的分泌,可能是通过不依赖pg的机理,生姜的上述两种作用表面上看来似乎相矛盾,但实质上是统一的;刺激胃液分泌以促进消化机能、同时又保护胃粘膜免受胃酸的作用。可能由于合成的pg量较少,或合成对胃分泌无抑制作用的pg,所以未能显示pg对胃分泌的抑制作用,而仅产生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因胃粘膜细胞保护作用所需的pg的量远小于其抑制胃分泌所需的量。 1.2生姜抗盐酸-乙醇性胃溃疡作用 动物给予生姜丙酮提取物1000mg/kg,可出现胃粘膜损伤抑制作用,抑制率为97.5%,有显着意义。将丙酮提取物进一步用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姜烯,po给予姜烯25.50mg/kg,即可出现胃粘膜损伤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80·3%、98.7%,有统计学意义。经十二指肠给予姜烯25、50mg/kg,对幽门结扎性溃疡未发现胃粘膜损伤抑制作用。在水浸拘束应激试验中经po给予姜烯25、50mg/kg,也未发现胃粘膜损伤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生姜是治疗盐酸-乙醇性溃疡的有效药物,其有效成分为姜烯,具有胃粘膜细胞保护作用。 1.3生姜对酶类作用的影响 生姜对胰酶、2种淀粉酶表现出强大的阻碍作用。胰酶对淀粉、蛋白和脂肪有较强的消化力,而生姜可严重破坏胰酶中的淀粉酶,使胰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显着下降。生姜还可抑制淀粉酶中b淀粉酶,阻碍淀粉糖化。 1. 4生姜对肝损害的保护作用1.4.1对大鼠四氯化碳肝损害的影响 取体重100-145g健康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肝损伤对照组和实验治疗1、2组。后3组动物于实验dl用15%四氯化碳茶油0.2ml/100gig1次,24小时后,正常对照组和肝损害对照组用1%吐温一80生理盐水ig;实验治疗1、2组分别用生姜精油0.32ml/kg;0.4ml/kgig,每日1次连续2日,于末次给药后16小时,动物空腹时断头取血,分离血清,测谷丙转氨酶(sgpt)含量。结果表明,四氯化碳中毒24小时后开始用生姜精油治疗,仅用药2d已能使受损肝细胞加速恢复,表现在能降低四氯化碳中毒大鼠血清sgpt值。提示其对四氯化碳所致肝损害有治疗作用。 1.4.2对小鼠四氯化碳肝损害的影响 用生姜精油,ig0.5mg/(kg·d)连续5d,然后于d5下午ip给0.1%四氯化碳茶油10mg/kg。16h后,空腹摘眼球取血,分离血清,测sgpt值。结果表明,生姜精油对四氯化碳所致肝损害有预防作用。 1.4.3对小鼠磺溴酞钠(bsp)潴留量的影响 取小鼠30只随机分成3组。第1组为正常对照组,2、3组分别为肝损害对照组及生姜精油组。实验d1、d2,第1、2组用0.1%吐温一80生理盐水10ml/kgig;第3组用生姜精油0.25ml/kgig。各组均每日给药两次。d3上午,各组仍按上述剂量给药1次。d3下午,第1组仍按前述给药,2、3组用0.1%ccl4姜油10ml/kgip。于次日上午各组小鼠均ivbsp200mg/kg。20分钟后,摘除眼球取血,分离血清。取0.1ml血清加0.1nhcl5ml,于520nm波长处比色,然后加2nnaoh一滴,再比色。以前后两次吸收度读数差值(od?)代表bsp潴留量。结果表明,小鼠因ccl4中毒致bsp潴留量明显升高。生姜精油则能显着降低中毒小鼠的bsp潴留量,此结果进一步证实,给生姜精油组动物之肝损害较轻。 1.4.4生姜蜂蜜封存液对实验损伤性肝脏修复功能的影响取等量市售蜂蜜和新鲜生姜,将鲜姜洗净去皮后捣碎,用双层纱布过滤,取汁与蜂蜜混匀,置于陶瓷罐内密封,埋于地下约1m处,10d后取出备用。实验动物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肝损伤组和治疗组。于实验dl和d5上午分别给肝损伤组及治疗组sc四氯化碳(0.5ml/100g体重)各一次。以同样剂量和方法给正常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从实验ld下午开始给治疗组以姜蜜封存液(0.5ml/100g体重)ig,每日1次,连续7日,以同法用普通水给肝损伤组和正常对照组ig。于实验8d取其眼血,测定血清转氨酶,并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治疗组与肝损伤组相比sgot的下降,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治疗组的肝小叶结构损伤程度较轻。另外姜蜜封存液对大鼠以60%乙醇所致实验性肝操作亦有保护作用。 1.4.5生姜的利胆作用取wistar大鼠(体重约250g),先用乙醚麻醉后再用乌拉坦麻醉,剖腹,用聚乙烯插管插进总胆管,每只大鼠保持l小时,使之稳定30分钟后从十二指肠给药。别于给药后0.5,1、1.5、2、3、4、5小时,测定胆法分泌的体积。结果生姜的丙酮提取液在给药后3小时呈现显着的利胆作用,而水提液无效。6-姜酚在给药后30-60分钟可使胆汁分泌显着增加(类似于对比的参考药物脱氢胆酸钠的作用),在给药4小时后仍很明显,10-姜酚也呈现利胆作用,虽作用较弱,但仍有显着性。 2.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大鼠iv姜烯酚500ug/kg后观测到,血压一过性降低后上升,以后又持续下降的三相性作用。一过性降压作用能为切断迷走神经所抑制。心电图所见,姜烯酚对刺激传导系统的传导有阻滞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姜烯酚的降压作用部分相关。姜烯酚的升压作用不可能因迷走神经切断及特拉唑啉、利血平(5mg/kg,20小时)前处理及肾血管结扎而完全消失。若向脑池及脑室中给于姜烯酚(1-10ug/kg),则见血压逐渐上升;在后肢血管床灌流实验中,姜烯酚的升压作用可能与中枢及末梢部分相关。另外在后肢血管灌流实验中,亦有引起全身血压上升的,因此采用iv内给药研究姜烯酚(l-10ug/kg)的作用时,有的见升压作用,有的见降压作用,这种升压作用能为特拉唑啉所抑制,降压作用能为切断迷走神经所抑制。这些结果表明,姜烯酚具有兴奋迷走神经及抑制心脏引起的降压作用、末梢血管收缩作用、交感神经兴奋作用等部分地参与而引起升压作用。正常人口嚼生姜1g(不咽下,可使血压上升。其醇提物对血管运动中枢及呼吸中枢有兴奋作用。对心脏也有直接兴奋作用,还能使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 3.对中枢神经的作用3.1对鼠自发活动的影响 小鼠随机分为3组。实验系在夜间小鼠活跃时间用ysd-4型药理生理多用仪计数。给药前记录各鼠5分钟内自发活动数。各实验组小鼠分别ip生姜精油0.12、0.19ml/kg,对照组用等容量吐温盐水,于给药后30、60分钟分别测定5分钟内小鼠自发活动数,生姜精油有非常显着的抑制鼠自发活动。 3.2对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的影响 各组小鼠分别ip生姜精油0.12、0.19ml/kg和等容量吐温盐水,给药后30分钟,各组动物再ip戊巴比妥钠25mg/kg,以翻正反射消失至恢复时间为睡眠时间指标,生姜精油能显着延长戊巴比妥钠的睡眠时间。 3.3对中枢兴奋药致惊厥作用的影响 各组小鼠分别ip生姜精油0.24、0.3ml/kg和等容量吐温盐水。30分钟后,各组再分别ip戊四氮100mg/kg,印防己毒7.5mg/kg,士的宁1.5mg/kg,记录120min内的惊厥数和死亡数。结果见表18。生姜精油能明显对抗戊四氮惊厥,但对印防己毒素和士的宁的惊厥无对抗作用。 2. 4镇痛作用3.4.1扭体法 各组小鼠分别ig生姜精油0.3mg/kg、度冷丁40mg/kg和等容量吐温盐水,给药后30分钟各组小鼠均ip0.3%醋酸0.2ml/只,同时记录20分钟内的扭体反应次数。结果见表19,具显着镇痛作用,但较度冷丁40mg/kg为弱。 3.4.2热板法 小鼠30只,分3组,于恒温55±0.1℃条件下,以小鼠舔后足为痛反应指标,给药前测痛阀2次,每次间隔5分钟,以其均值>3s<60s者供实验用。各组小鼠分别ig生姜精油0.4ml/kg、度冷丁40mg/kg和等容量吐温盐水。给药后30、60、90、120分钟各测1次痛阀,若60s无痛反应者按60s计算。结果见表20,生姜精油有显着的镇痛作用。 3.5对酵母致热大鼠体温的影响 实验仿啤酒酵母混悬液法。大鼠24只随饥分为3组,将鲜啤酒酵母用生理盐水配成20%混悬液,按2ml/100g量sc,于注射5小时后测发热肛温,再分别按表20给药,以后每隔1小时测肛温1次,共测5次。给生姜精油0.375ml/kglh后即开始有解热作用,持续5小时。 4.干姜及其提取物对肾上腺皮质功能作用的影响4.1对小鼠胸腺重量的影响 幼年小鼠体重10-12g,随机分为四组,除氢化考的松sc给药外,其余均为ig给药,每日1次,连续7dd8处死,摘取胸腺,用扭力天平称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进行t测验,结果干姜在4.0g/kg时能显着使幼年小鼠胸腺萎缩,仅为对照组的50.7%p<0.01。 4.2对大鼠肾上腺中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干姜和干姜提取物对幼年大鼠100-120g)肾上腺中维生素c含量有明显降低的作用。 5.干姜对缺氧和受寒小鼠的影响 干姜用沸程30-60℃石油醚提取2次,每次冷浸3d,回收石油醚,得黄褐色油状干姜石油醚提取物(简称干姜醚提物)。药渣中开水煮沸0.5小时,共2次,得1ml含1g生药的干姜水提物。 5.1对小鼠常压密闭缺氧耐受力的影响 小鼠60只,体重220±2.5g,分为6组,分别ig干姜醚提物和对照溶液后1小时,单个放入容量为145ml的广口瓶内,测定瓶内氧含量从21%降至l5%、10%和17%所需时间(即耗氧速度)、存活时间及死亡时瓶内残存的氧含量,干姜醚提物能减慢整体小鼠的耗氧速度,延长常压密闭缺氧小鼠的存活时间。 5.2对断头小鼠张口动作持续时程的影响 小鼠60只,体重19.2±2.4g,分6组,分别ig干姜提取物和对照溶液后1小时,自颈部剪下脑袋,立即记录断头小鼠张口动作持续时间,干姜醚提物能显着延长张口动作持续时间。 5.3对亚硝酸钠(nano2)中毒小鼠存活时间的影响 小鼠体重22·6±2.0g,分6组,分别ig干姜提取物和对照浴液后1小时,nano2800mg/kg,并立即记录存活时间,结果醚提物剂量为1.5ml/kg、3.0ml/kg和水提物剂量为10-20g/kg时,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别,不能延长存活时间。 5.4对受寒小鼠存活时间的影响 小鼠72只,体重19.5±1.3g,分6组,禁食禁水24小时后,分别ig干姜提取物和对照溶液后0.5小时,分装在铁皮小盒内,每盒6只,并将铁皮盒放入18--20℃冰箱内,每上时观察1次,取出死鼠,并合并成每盒6只左右,观察到小鼠全部死亡为止,结果干姜醚提物和水提取物均不能延长受寒小鼠的存活时间。 6对血小板凝集作用的影响6.1对于adp(10umol/l诱导的兔的血小板凝集,6-姜醇仅在高浓度下才呈轻度抑制作用。但对花生四烯酸(160umol/l)诱发的血小板凝集,6-姜醇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效果强于消炎痛对照品,其ic50值,6-姜醇为2.2umol/l,消炎痛为4.3umol/l,另外6-姜醇对胺原诱发的血小板凝集也具有抑制作用,其ic50值为24umol/l,比对花生四烯酸的效果弱1/10左右。 6.2姜水提物的抗聚集作用 姜水提物对于血小板中标记aa的代谢作用影响的研究表明,txb2及pgs显着减少。姜水提物能降低pg-内过氧化物的形成。姜水提物存在下tx和pgs减少是随剂量而定。同时还发现大鼠主动脉中标记aa合成6-酮-pgf1a的形成因姜水提物的存在而减少。水提物还能减低大鼠肺匀浆中标记aa生成txb2和6-酮-pgf1a的量。姜水提物能强烈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甚至用最小容量的水提物也能消除由aa诱导的聚集作用。姜水提物又能轻度抑制pg12的合成。 6.3对pgi2产生能力的影响 用adp诱发兔血小板凝集为指标,研究了6-姜醇对大鼠大动脉片的pgi2产生的影响。温孵大动脉片的液体对用adp引起的血小板凝集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把6一姜醇(36、360umol/l)与动脉片同时温孵,则adp引起血小板凝集与仅温孵大动脉片的液体所得到的反应相比呈明显的促进作用,其结果随浓度而异。另外,把阿斯匹林(560umol/l)与动脉片进行温孵的液体也能促进adp诱发血小板凝集的反应,比仅温孵大动脉片的培养液体反应更为显着。 7.对pg生物合成的影响collierhoj等报道,含有酚羟基的一些具刺激性的药物,有刺激pg合成酶的作用。体外试验表明,姜油酮(zingerone)对pg生物合成的刺激作用,以pge2作检测标准计算,其sc50±se的浓度为0.041±0.002mmol/l,最大有效浓度为0.52mmol/l。 8.抗炎作用8.1生姜精油0.25-0.4mlig小鼠,能明显抑制组胺和醋酸所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炎症和大鼠蛋清性足跖肿胀有显着抑制作用,且能明显抑制肉芽组织增生,减轻幼年大鼠胸腺重量,并能使肾上腺重量增加,具有抑制垂体一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 8.2对环脂氧合酶系统的影响 6-姜醇(3.6-360umol/l)对环脂氧合酶的活性呈现浓度依赖性地抑制。6一姜醇对txb2的产生也呈浓度依赖性的抑制作用。对照品消炎痛(28-280umol/l)也对环氧合酶及txb2的产生呈浓度依赖性的抑制作用。6-姜醇对大鼠大动脉微粒体环氧合酶及6-酮-pgf,a也样呈浓度依赖性的抑制作用。其ic50和消炎痛相比,消炎痛为1时6-姜醇则为0.38。6-姜醇在0.3-100umol/l浓度下对5-脂氧合酶亦呈浓度依赖性的抑制作用,其ic50值为1.6±0.6umol/l。结果表明6-姜醇不仅对炎症,而且对变态反应亦可能有效。 9.抗菌、抗原虫作用 生姜的水浸出剂对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堇色癣菌及阴道滴虫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生姜有防止血吸虫卵孵化作用,特别是提取物中含有酮性成分时作用更强,用姜粉及姜水提物的片剂或姜酮类成分的片剂给于血吸虫病患儿,可使虫卵计数下降,表明对体血吸虫有一定的杀灭作用。 10.其它作用 生姜中含的姜醇可使神经末梢某些活性物质释放,如使神经元释放出p物质,生长抑素、肠促酶肽、血管活性肠肽等。用大鼠小肠还流法对磺胺脒的吸收促进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生姜水提物有显着的吸收促进作用,增强其生物利用度。生姜甲醇提取物抗亚油酸氧化作用的ic50(%)为tbav(thiobarbituricacidvalue)2.34x10-2,pov(peroxidevalue)3.04x10-2。 |
化学成分: |
干姜油含挥发性成分:α-姜烯(α-zingiberene),牻牛儿醇(geraniol),β-甜没药烯(β-bisabolene),橙花醇(nerol),1,8-桉叶素(1,8-cineole),α-松油醇(α-terpineol),龙脑(borneol),β-水芹烯(β-phellandrene),芳樟醇(linalool),甲基壬基酮(methylnonyl ketone),樟烯(camphene),柠檬烯(limonene),倍半水芹烯(sesquiphellandrene),α-姜黄烯(α-curcumene)及乙酸孟酯(menthylacetate)等70多种;辛辣成分:6-姜辣醇(6-gingerdione),6-姜辣酮(6-shogaol),8-姜辣烯酮,5-去氧-6-姜辣醇(6-paradol),6-辣辣二醇(6-gingediol),6-姜辣二醇-5-乙酸酯(6-gingediol-5-acetate),6-姜辣二醇-3-乙酸酯(6-gingediol-3-acetate),6-姜辣二醇双乙酸酯(6-gingediacetate)及6-甲基姜辣二醇双乙酸酯(6-methylgingediacetate)等;二芳基庚烷类成分:姜烯酮(gingerenong)a、b、c异姜烯酮b(isogingerenoneb),六氢姜黄素(hexahydrocurcumin),内消旋-3,5-二乙酰氧基-1,7-双-(4-羟 基-3-甲氧基苯基)-庚烷[3,5-diacetoxy-1,7-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heptane],3,5-二乙酰氧基-1-(4-羟 基-3,5-二甲氧基苯基)-7-(4-羟基-3-甲氧基苯基)-庚烷[3,5-diacetoxy-1-(4-hydroxy-3,5-eimethoxyphenyl)-7-(4-hydroxy-3-methoxyphenyl)-heptane],(3s,5s)-二羟基-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7-(4-羟基-3-甲氧基苯基)-庚烷[(3s,5s)-dihydroxy-1-(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7-(4-hydroxy-3-methoxyphenyl)-heptane],(3s,5s)-3,5-二羟基-1,7-双-(4-羟基-3-甲氧基苯基)-庚烷[(3s,5s)-3,5-dihydroxy-1,7-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heptane],5-羟基-7-(4羟基苯基)-1-( 4-羟基-3-甲氧基苯基)-3-庚酮[5-hydroxy-7-(4-hydroxyphenyl)-1-(4-hydroxy-3-methoxyphenyl)-3-heptanone],3,5-二乙酰氧基-7-(3,4-二羟基苯基)-1-(4-羟基-3-甲氧基苯基)-庚烷[3,5-diacetoxy-7-(3,4-dihydroxyphenyl)-1-(4-hydroxy-3-methoxyphenyl)-heptane],5-羟基-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7-(4)-羟基-3-甲氧基苯基β-3-庚酮[5-hydroxy-1-(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7-(4-hydroxy-3-methoxyphenyl)-3-heptanone],5-羟基-7-(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4-羟基-3-甲摒 在苯基)-3-庚酮[5-hydroxy-7-(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1-(4-hydroxy-3-methoxyphenyl)-3-heptanone],(3r,5s)-3,5-二羟基-1,7-二-(4-羟基-3-甲氧基苯基)-庚烷、(3s,5s)-3,5-二乙酰氧基-1,7-双-(3,4-二羟基苯基)-庚烷[(3s,5s)-3,5-diacetoxy-1,7-bis-(3,4-dihydroxyphenyl)-heptane]及7-(3,4-二羟基苯基)-1-(4-羟基-3-甲氧基苯基)-4-庚烯-3-酮[7-(3,4dihydroxyphenyl)-1-(4-hydroxy-3-methoxyphenyl)-hept-4-en-3-one]等。 干姜还含6-姜辣磺酸(6-gingesulfonic acid),5-外-羟基龙脑-2-o-β-d-吡喃葡萄糖甙(angelicoidenol-2-o-β-d-glucopyranoside)及姜糖脂(gingerglycolipid)a、b、c。 |
炮制: |
干姜:拣净杂质,用水浸泡3-6小时,捞出,闷润后切片或切成小方块,晒干。炮姜:取姜块,置锅内用武火急炒至发泡鼓起,外皮呈焦黄色,内呈黄色,喷淋清水少许,取出,晒干。 |
鉴别: |
理化鉴别薄层色谱:分取干姜1g,生姜5g磨碎,各加甲醇适量,振摇后静置1h,滤过。滤液浓缩至约1ml,作供试液,以芳樟醇、1,8-按油素为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用石油醚一乙酸乙酯(85:15)展开,以1%香草醛硫酸液里色。供试液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斑点。 品质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 0.8%(ml/g)。 |
性状: |
性状鉴别 根茎呈不规则块状,略扁,具指状分枝,长3-7cm,厚1-2cm。表面灰棕色或浅黄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粉性和颗粒性,有一明显圆环(内皮层),筋脉点(维管束)及黄色油点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 以质坚实、断面色黄白、粉性足、气味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根茎横切面:木柱层为多列扁平木柱细胞。皮层散列多数叶迹维管束;内皮层明显,可见凯氏带。中柱占根茎的大部分,散列多数外韧型维管束,近中往鞘处维管束形小,排列较紧密,木质部内侧或周围有非木化的纤维束。本品薄壁组织中散有油细胞。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
栽培: |
气候土壤:宜于地势略带倾斜,阳光充足,排良好的砂质壤土。整地:2月中旬深翻40-50cm,清除杂草。4月初再翻耕1-2次,后整平开沟。种植:3月上旬将种姜晒2-3日,然后置温室内铺于竹笆上,用炉火加温,保持在20-30度左右,促进发芽,约经3-4周,等芽长1-1、5cm时取出,分别近一芽一块切成小块,在清明到谷间栽种。行、株距45-50cm,穴深10-15cm,每次一块,芽向上,种后即施粪尿,草木灰等肥料。 |
生境分布: |
我国中部、东南部至西南部各少广为栽培。 |
原形态: |
姜,多年生草本,高50-80cm。根茎肥厚,断面黄白色,有浓厚的辛辣气味。叶互生,排成2列,无柄,几抱茎;叶舌长2-4mm;叶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5-30cm,宽1.5-2.2cm,先端渐尖,基部狭,叶革鞘状抱茎,无毛。花葶自根茎中抽出,长15-25cm;穗状花序椭圆形,长4-5cm;苞片卵形,长约2.5cm,淡绿色,边缘淡黄色,先端有小尖头;花萼管长约1cm,具3短尖齿;花冠黄绿色,管长2-2.5cm,裂片3,披针形,长不及2cm,唇瓣的中间裂片长圆状倒卵开,较花冠裂片短,有紫色条纹和淡黄色斑点,两侧裂片卵形,黄绿色,具紫色边缘;雄蕊1,暗紫色,花药长约9m,药隔附属体包裹住花柱;子房3室,无毛,花柱1,柱头近球形。蒴果。种子多数,黑色。花期8月。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姜科植物姜根茎的干燥品。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zingiber officinale rosc. 采收和储藏: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茎叶枯萎时挖取根茎,去掉茎叶、须根,烘干。干燥后去掉泥沙、粗皮,扬净即成。 |
出处: |
出自《神农本草经》 |
干姜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
温中逐寒,回阳通脉。治心腹冷痛,吐泻,肢冷脉微,寒次喘咳,风寒湿痹,阳虚吐、衄、下血。 ①《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潞下痢。生者尤良。" ②《别录》:"治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 ③《药性论》:"治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治嗽,主温中,霍乱不止,腹痛,消胀满冷痢,治血闭。病人虚而冷,宜加用之。" ④《唐本草》:"治风,下气,止血,宣诸络脉,微汗。" ⑤《日华子本草》:"消痰下气,治转筋吐泻,腹藏冷,反胃干呕,瘀血,扑损,止鼻洪,解冷热毒,开胃,消宿食。" ⑥《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通心气,助阳,去脏腑沉寒,发诸经之寒气,治感寒腹痛。" ⑦王好古:"主心下寒痞,目睛久亦。""经炮则温脾燥胃。" ⑧《医学入门》:"炮姜,温脾胃,治里寒水泄,下痢肠澼,久疟,霍乱;心腹冷痛胀满,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 ⑨《药品化义》:"炮姜,退虚热。" ⑩《长沙药解》:"燥湿温中,行郁降浊,下冲逆,平咳嗽,提脱陷,止滑泄。"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0.5~1.5钱。 |
性味: |
辛,热。 ①《本经》:"味辛,温。" ②《别录》:"大热,无毒。" ③《药性论》:"味苦辛。" |
归经: |
入脾、胃、肺经。 ①《本草经解》:"入肝、肺、肾经。" ②《得配本草》:"干姜,入手少阴、足太阴经气分;炮姜,入足太阴经血分。" |
用药禁忌: |
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服。孕妇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秦椒为使。恶黄连、黄芩、天鼠矢。杀半夏、莨菪毒。" ②《本草经疏》:"久服损阴伤目。阴虚内热,阴虚咳嗽吐血,表虚有热汗出,自汗盗汗,脏毒下血,因热呕恶,火热腹痛,法并忌之。" |
附方: |
①治卒心痛:干姜末,温酒服方寸匕,须臾,六、七服,瘥。(《补缺肘后方》) ②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伤寒论》通脉四逆汤) ③治中寒水泻:干姜(炮)研末,饮服二钱。(《千金方》) ④治头目旋晕吐逆:川干姜二两(炮),甘草一两(炙赤色)。上二味,为粗末。每服四、五钱,用水二盏,煎至八分,食前热服。(《传信适用方》止逆汤) ⑤治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各一两,半夏二两。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三服。(《金匮要略》干姜人参半夏丸) ⑥治伤寒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太热者: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伤寒论》干姜附子汤) ⑦治脾寒疟疾:㈠干姜、高良姜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服。㈡干姜炒黑为末,临发时以温酒服三钱匕。(《外台》) ⑧治寒痢青色:干姜切豆大,海米饮服六、七枚,日三夜一。(《补缺肘后方》) ⑨治吐血不止:干姜为末,童子小便调服一钱。(《千金方》) ⑩治吐、下血:当归、阿胶各八分,川芎五分,蒲黄一钱,柏叶一钱五分,炒姜炭七分。上水煎,百草霜末点服。(《观聚方要补》断红饮) ⑾治脾胃虚弱,饮食减少,易伤难化,无力、肌瘦:干姜(频研)四两,以白饧切块,水浴过,入铁铫溶化,和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饮下三十丸。(《十便良方》) ⑿治肾若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干姜苓术汤) ⒀治暴赤眼:白姜末,水调,贴脚心。(《普济方》) ⒁治痈疽初起:干姜一两。炒紫,研末,醋调敷周围,留头。(《诸症辨疑》) |
炮制: |
干姜:拣净杂质,用水浸泡3~6小时,捞出,闷,润后切片或切成小方块,晒干。炮姜:取姜块,置锅内用武火急炒至发泡鼓起,外皮呈焦黄色,内呈黄色,喷淋清水少许,取出,晒干。 |
性状: |
干燥根茎为扁平、不规则的块状,有指状分枝。长4~6厘米,厚0.4~2厘米。表面灰白色或灰黄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在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质坚实,断面颊粒性,灰白色或淡黄色,质松者则显筋脉,有细小的油点及一明显的环纹。气芳香,味辛辣。以质坚实,外皮灰黄色、内灰白色、断面粉性足、少筋脉者为佳。 |
生境分布: |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四川、贵州等地。 |
原形态: |
形态详"生姜"条。 |
来源: |
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冬季茎叶枯萎时挖取,去净茎叶、须根、泥沙,晒干或微火烘干。 |
出处: |
《本经》 |
“干姜” 相关论述
【药用】本品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心、肺、脾、胃、肾经。
【功效】温中,回阳,温肺化痰。
【临床应用】1.用于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脘腹冷痛,阴寒内盛、四肢厥冷、脉微弱等症
本品善温脾胃之阳而除里寒,常与党参、白朮、炙甘草等配伍同用。如辅助附子,可增强回阳救逆之功,以治阴寒内盛、四肢厥冷等症。
2.用于肺寒咳嗽、痰稀而多、形如白沫
本品温燥辛散,不仅能温肺以散寒,又能燥湿以化痰,故可用于寒咳多痰之症,常与细辛、五味子、茯苓、炙甘草等同用。
【处方用名】淡干姜、均姜、泡姜(取生姜用沸水泡浸,干燥后应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分至三钱,煎服。
【附药】炮姜:即干姜炒至外黑内呈老黄色,供药用。性味辛苦大热。功能温中止泻,止血。适用于寒症腹泻、虚寒性的出血,如便血、崩漏同时出现手足冷怕冷、口不渴、舌淡、苔白等症,常与补气、补血药物配合应用。一般用量为五分至一钱五分,煎服。
【按语】1.姜,原为民间常用药物,亦作为佐餐之品。由于治疗上的需要,通过不同的加工炮制,就分为生姜、煨姜、干姜、炮姜等数种。
2.生姜性温味辛,长于发散,又能温中而止呕,多用于外感风寒及胃中寒饮等症;干姜辛散之性已减,而偏于治里寒之症,故以温中回阳、温肺化痰为主;炮姜又名黑姜,已无辛散作用,故以温经止血及温中止泻为它的专长。因此,前人有“生姜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炮姜守而不走”的说法。至于煨姜,是用生姜煨熟,比生姜则不散,比干姜则不燥,其性与炮姜略同而力较逊,专主温里而治胃腹冷痛。
3.干姜与附子同,功能回阳;但干姜偏脾胃之阳,而附子偏温脾肾之阳。
【方剂举例】理中汤《伤寒论》:人参、干姜、白朮、甘草。治脾胃虚寒,腹痛下利,以及胃中寒饮,喜唾涎沫。
「释名」白姜。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
1、脾胃虚冷,吃不下饭。和白干姜在浆水中煮透,取出焙干,捣为末,加陈米粥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白开水送下。其效极验。
2、头晕吐逆。用干姜(炮)二钱半、甘草(炒)一钱二分,加水一碗半,煎至五成服下。有效。
3、水泻。用干姜(炮)研为末,稀饭送服二钱即愈。
4、血痢。用士姜烧存性,放冷,研为末。每服一钱,米汤送下。极效。
5、脾寒疟疾。用干姜、高良姜,等分为末。每服一钱,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服下。又方:干姜炒黑为末临发病时,以温酒送服三钱。
6、咳嗽上气。用干姜(炮)、皂荚(炮,去皮、子及有蛀部分)、桂心(紫色,去皮),一起捣烂,筛过,取等分,加炼蜜同调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丸,水送下。咳嗽发时即服,一天服三至五次。禁食葱面油腥。有特效。
7、吐血不止。用干姜为末,童便调服。
8、赤眼涩痛。用白姜末,水调贴足心。
9、牙痛。用川姜(炮)、川椒,等分为末,敷搽患处。
10、痈疽初起。用干姜一两炒紫,研为末,醋调敷痈四周,留头。
11、瘰疬不收。用干姜为末,加姜汁调成糊,以黄丹为衣,每日随疮大小放药。追脓尽生肉合口,即可停药。如仍不俣,加葱白汁调大黄涂搽好愈。
杨某,女,27岁,董村售货员。夏秋间患痢疾、呕吐,经治疗。痢疾痊愈而呕吐不止,杂治不效,已历月余。患者倦怠神疲,面黄色淡,饮食入口,顷刻即吐。纳呆胸满,口干口苦。大便干秘,二三日始一行。舌淡红,苔白腻,脉滑无力。腹诊:心下拒压。
呕吐始于痢疾,至今仍苔腻脉滑,显系湿热未净,浊气上逆。心下不压不痛,压之则痛,为湿热互结之结胸证也。拟小陷胸汤治之:
瓜蒌30g 半夏15g 黄连6g 生姜6片二剂
二诊:呕吐仍不止,大便干秘带血,心下仍拒压,口干口苦,不思饮,不思冷,下肢不温,脉舌同前。此中虚而寒热相格也。拟干姜黄芩黄连汤合小半夏汤:
干姜6g 黄连6g 黄芩10g 党参10g 半夏15g 生姜5片二剂
三诊:一剂呕吐止,二剂大便畅,诸症随失。嘱令饮食调理。
按:上有热,下有寒,寒热相格,故拒食不入。入即吐焉。寒热痞阻,升降失调,故胸胀便秘。《方函口诀》本方后注云:“此方治膈有热,吐逆不受食者,与半夏、生姜诸止呕吐药无寸效者有特效。”由此信然。
味辛,性大热有毒,入肺大肠脾胃肾五经。生者味辛,能行血,逐寒邪而发表。熟者味苦,能止血,除胃冷而守中,沉寒痼冷。肾中无阳,脉气欲绝者,用黑附为引。
按∶干姜之辛,本职肺家,其以性热,故又入脾胃大肠。至于少阴之入,黑附为之引耳。
夫血遇热则走,生者行之,固其宜也。而吐衄下血崩漏淋产证,熟者反能止之,何也?盖物极则反,血去多而阴不复,则阳无所附,得此以助阳之生,而阴复矣。曰∶见火则味苦色黑,守而不走,血安得不止耶?然必病久气虚,亡阳而多盗汗,及手足冷者宜用,若初病火炽,遽尔投之,是抱薪救火,危亡立至矣!可不谨乎?丹溪曰∶干姜散肺气,同五味能止嗽,治血虚发热。该与补阴药同用。入肺中利肺气,入肾中燥下湿,入气分引血药入血也。东垣云∶多用能耗元气,壮火食气故也。干姜辛热,皆言补脾,海藏独言泄脾,何也?泄之一字,非泄脾之正气,是泄脾中寒湿之邪。盖以辛热之剂燥之,故曰泄脾也。生者能堕胎。
气热,味大辛。辛,大热,味薄气浓,阳中之阳也。辛、温。无毒。
《象》云∶治沉寒痼冷,肾中无阳,脉气欲绝,黑附子为引,用水煎二物,名姜附汤。
亦治中焦有寒。水洗,慢火炮。
《心》云∶发散寒邪,如多用则耗散元气,辛以散之,是壮火食气故也,须以生甘草缓之。辛热,散里寒,散阴寒、肺寒,与五味同用,治嗽,以胜寒蛔。正气虚者,散寒,与人参同补药,温胃腹中寒,其平以辛热。
《珍》云∶寒淫所胜,以辛散之。经炮则味苦。
《本草》云∶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 下利,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生者尤良,主胸满,温脾燥胃,所以理中,其实主气而泄脾。
易老云∶干姜能补下焦,去寒,故四逆汤用之。干姜本味辛,及见火候,稍苦,故止而不移,所以能治里寒。非若附子行而不止也。理中汤用此者,以其四顺也。
或云∶干姜味辛热,人言补脾,今言泄而不言补者,何也?东垣谓∶泄之一字,非泄脾之正气也,是泄脾中寒湿之邪,故以姜辛热之剂燥之,故曰泄脾也。
燥,回阳,宣,通脉
生用辛温,逐寒邪而发表。炮则辛苦大热,除胃冷而守中(辛则散,炮则稍苦,故止而不移,非若附子走而不守)。温经止血(炮黑止吐衄诸血,红见黑则止也),定呕消痰,去脏腑沉寒痼冷。能去恶生新,使阳生阴长,故吐衄下血,有阴无阳者宜之。亦能引血药入气分而生血,故血虚发热、产后大热者宜之(此非有余之热,乃阴虚生内热也,忌用表药寒药。
干姜能入肺,利气;能入肝,引血药生血,故与补阴药同用。乃热因热用,从治之法,故亦治目睛久赤)。引以黑附,能入肾而祛寒湿,能回脉绝无阳(仲景四逆、白通、姜附汤,皆用之)。同五味利肺气而治寒嗽(肺恶寒)。燥脾湿而补脾(脾恶湿),通心助阳而补心气(苦入心),开五脏六腑,通四肢关节,宣诸脉络。治冷痹寒痞,反胃下利。多用损阴耗气,孕妇忌之(辛热能动血。王好古曰∶服干姜以治中者必僭上,宜大枣辅之。东垣曰∶宜甘草以缓之)。母姜晒干者为干姜,炮黑为黑姜。
甘草二两白术二两干姜四两茯苓四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
肾死藏,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注】
肾中风寒之邪,若见浮之极坚,按之乱动有如转丸,及下入尺中,通然乱动,皆肾死真藏之脉也。
【集注】
程林曰:肾藏死,浮之坚,与『内经』辟辟如弹石曰肾死同意,皆坚之象也。按之则乱如转丸,下入尺中者,此阴阳离决之状也,故死。以上真藏与『内经』互有异同。
总之脉无胃气,现于三部中,脉象形容不一也。
□
问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谓也?师曰: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遗溺失便,其气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须治,久则愈。
【注】
三焦竭部者,谓三焦因虚竭而不各归其部,不相为用也。上焦受气于中焦,下焦生气于中焦,互相为用则为和也。若中焦虚竭,不能消化水谷,谷气不受,则上焦不相为用而失和也,失和则谷气郁而不宣,故善噫也。下焦虚竭,不能供升生之气于中焦,则失和也。失和则肾气独沉,自不能禁,故前遗溺而后失便也。不须治,久则愈,在善噫可也。若遗溺失便,未有不治能愈者,恐是错简。
【集注】
程林曰:竭虚也。『本经』云: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上焦胃上口也,中焦脾也,脾善噫,脾不和,则食息迫逆于胃口而为噫也。经云,膀胱不约为遗溺,因气不和则溲便不约。故遗失而不能自禁制也。
□
师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大肠有寒者,多鹜溏;有热者,便肠垢;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
【注】
热在上焦者,篇中所谓肺痿吐涎沫也;热在中焦者,篇中所谓腹满坚痛也;热在下焦者,篇中所谓小便淋沥也。其外大肠有寒者,多清澈鹜溏,即下利溏泻也。有热者,便稠粘肠垢,即下利脓血也。小肠有寒者,下重便血,即结阴便血也。有热者,热流于大肠,蓄于肛门必病痔也。
【集注】
徐彬曰:小肠为受盛之官,与心为表里。丙,小肠也。挟火以济阴,而阴不滞,挟气以化血,而血归经,有寒则气不上通而下重,血无主气而妄行矣。直肠者,大肠之头也,门为肛,小肠有热,则大肠传导其热,而气结于肛门故痔。痔者,滞其丙小肠之热于此也。
□
问曰:病有积、有聚、有□气,何谓也?师曰:积者,藏病也,终不移。聚者,府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气者,□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气。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傍,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
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作漀解见首篇)
【注】
病有积、有聚、有漀气,当别之也。积者藏病,无时不有,不移其处也。聚者府病,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也。为可治,谓府病易治也。漀深者,饮积□下痛也,按之则止,不按复痛。以水气得按暂散,故痛暂止也,此即其证而言之。然诸积大法,尤当以诊候之也,脉来沉伏附骨而细者,乃诸积之诊也。若见两寸,积在胸中也;微出近鱼际,积在喉中也;两关,积在脐傍也;上关近寸,积在心下也;微下近尺,积在少腹也;尺中,积在气冲也;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谓左右俱见,积在中央也。各以其部之处,而诊积之所在也。
【集注】
徐彬曰:积者迹也,病气之属阴者也。藏属阴,两阴相得,故不移,不移者,有专痛之处,而无迁改也。聚则如市井之物,偶聚而已,病气之属阳者也。府属阳,两阳相比,则非如阴之凝,故寒气感则发,否则已。所谓有时也,既无定□,则痛无常处,故展转痛移,其根不深,故比积为可治也。
李□曰:积为藏病,深入在里,故脉细而附骨也。寸、关、尺、上下、左右,别积病之所在,皆指细而附骨之部分,即『内经』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干姜生用发寒邪,利肺咳逆身痹麻,炮苦守中温脾肾,疟利霍乱腹疼佳,炒黑止血又生血,产后潮热退无些。
大热,无毒。可升可降,阳中阴也。生用味辛,发散寒邪,与生姜同功。利肺冷气咳嗽咳逆,胸满。除风寒湿痹,一切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唐本》云∶治风下气,宣诸脉络,微汗是也。水洗慢火炮制,则味微苦,止而不移,非若附子行而不止,能守能补,与生姜异。温脾胃,治里寒水泄,下痢肠 汁,久疟霍乱,心腹冷痛胀满。又下焦寒湿,沉寒痼冷,肾中无阳,脉气欲绝,佐以附子立效。伤寒阴阳易病,单服之。童便炒黑,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与补阴药同用,能引血药入气分生血,治血虚发热及产后大热。丹溪云∶多用能耗散元气,壮火食气故也。须生甘草缓之。畏恶同生姜。造干姜法∶取生者水淹三日,去皮,置流水中六日,更去皮晒干,酿瓷瓮中三日,内紫色乃成。蜀地者佳。白姜,即蜀姜去皮未经酿者,色白,味极辣,治肺胃寒邪功多。干生姜,乃留皮自干者,治脾胃寒湿。
(干姜_图缺)
味辛,温、大热,无毒。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 下痢,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生者尤良。
臣禹锡等谨按唐本又云∶治风,下气,止血,宣诸络脉,微汗,久服令眼暗。
图经文具生姜条下。
外台秘要∶治疟不痊。干姜、高良姜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水一中盏,煎至七分服。又方∶治卒心痛。干姜为末,米饮调下一钱。千金方∶治鼻。以干姜末蜜和塞鼻中。肘后方∶治身体重,小腹急,热必冲胸膈,头重不能举,眼中生翳,膝胫,拘急。干姜四两,末。汤和温服,覆取汗,得解。又方∶治寒痢。切干姜如大豆,米饮服六、七十枚,日三夜一服。痢青色者为寒痢,累服得效。又方∶治虎、犬咬人。干姜末以纳疮中,立瘥。又方∶治蝎螫人,嚼干姜涂之。王氏博济方∶治疟。干姜炒令黑色,捣为末。临发时以温酒调三钱服,已发再服。广利方∶治诸蛇毒螫人欲死兼辟蛇。干姜、雄黄等分。同研,用小绢袋盛系臂上,男左女右,蛇闻药气逆避人。螫毒敷之。又方∶治鼻衄出血。干姜削令头尖,微煨,塞鼻中。孙真人治水泻无度。干姜末,粥饮调一钱服,立效。集验方∶治血痢神妙。干姜急于火内烧黑,不令成灰,瓷碗合放冷,为末。每服一钱,米饮调下。又方∶治咳嗽,冷气结胀。干姜为末,热酒调半钱服。兼治头旋眼眩,立效。伤寒类要∶治伤寒,妇人得病虽瘥,未满百日,不可与男交合,为阴阳之病,必拘急,手足拳欲死,丈夫病名为阴易,妇人名为阳易,速当汗之可愈,满四日不可疗,宜令服此药。干姜四两为末,汤调顿服。覆衣被出汗得解,手足伸遂愈。
温热病者,乃感春温夏热之邪为病,发于三、四、五、六月间,俗呼为伤寒者是也。按仲淳云∶伤寒时疫诸病,兼阳明症者独多。故一见潮热自汗,喜凉恶热,烦躁饮冷,舌苔谵语,发厥斑狂,脉洪大者,急宜白虎汤加竹叶、麦冬,解热生津止渴;势甚者,大剂连投,诸症自平。若夏月中暑,汗出恶寒,身热而渴,脉虚者,但于白虎加参治之,本草载石膏起死回生,功同金液,少则难效,世医不解,兹特表出。仲景于伤寒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尚用石膏,以其甘寒,不比苦寒之伤胃气耳。忠可谓今人不忌芩、连,而但畏石膏,岂其有白虎之称耶!噫!愚哉!夫白虎西方金神也,秋金之令行,则夏火之炎熄;方名白虎者,欲其行清肃之令而除热,非谓其如虎之猛而伤人也。试观喻、李立论,最重温补,仲淳用药,极称拘谨,凡遇前症,皆用是方。余因先大人热病,而为庸医投参、附所杀,感于玄晏之言,而精研斯道者凡三十年。后得备员医院,见诸名家投此辄应,余亦治经多人,凡患阳明症者,是剂效难枚举。如缵功汪先生,感时疾,召诊。见阳明症具,因立白虎方,每剂用石膏三两,二剂热症顿减。吾乡著名世医骇谓遍身冷汗,肢冷发呃,非参、附不克回阳,诸医和之众议白虎再投必毙,余引仲景热深厥亦深之文,及嘉言阳症忽变阴厥,万中无一之说,吴论阴症为世间罕有之病。呃逆亦胃热所致,若拘冷呃之名,而投热剂,误人不浅。谆谆力辨,固执不从。迨彼投参、附回阳敛汗之剂,汗益多而体益冷。反诋白虎之害。微阳脱在旦暮,势甚危急,举家惊惶,复来索治。余全罔顾,仍用白虎。嘱其使者,暗投石膏三两,大剂二服,汗止身温。仍用前汤加减,数服方痊。由是观之,全由白虎之回生也。昔嘉言辨虚人伤寒,汗、下、和解药中,有不宜用参之言误人者,死入犁耕地狱。余谓今后温热病中遇渴欲饮冷之症,有谓不可用石膏者,亦死入犁耕地狱。嘉言谓伤寒不当用参而用之杀人者,皆是与 、术、归、姜、附、桂同行温补之误所致。余谓不当用白虎,而用之杀人者,乃症似白虎,惟失血家方有之,所以东垣有垂戒之条。人不细审,畏用石膏,且谓吾遵东垣尚王道,泥执人病十有九虚,临症惟是温补之说,毋论外感内伤,寒热虚实,概投参、 、归、附,甚至加干姜、附、桂,致轻者重,重者毙。每见服热药,口干舌燥,咽疼齿痛,躁扰不安,甚至目赤面红,舌硬唇裂,筋跳肉动,诸窍出血,犹谓虚阳上泛,大剂促之,良可悲悯。更有因房劳而病感一症,嘉言谓世无不为阴症之名所惑,往往投以热药,促其暴亡,而诿之阴极莫救,致冤鬼夜号,全不悔悟,不知杀人将何底止。又如虚劳内热,骨蒸盗汗,咳嗽吐痰,失血等症,皆由肾水不足所致。故王节斋云∶水虚成病者,十之八九,火虚成劳者,百无一二。仲淳以为世之病,阴虚者甚多,若真阳不足之症,千百中一、二而已。乃盲师不察,概投温补,益助阳劫阴,以致咽痛喉烂,音哑声嘶而死。宜乎嘉言有天生庸医,不用操刃而沿门屠戮之叹也。余目击心伤,老得萤明,曾纂医镜一编,冀挽风。今因诸医斥白虎汤而崇桂、附,故不得已而先为梓行。余思三吴为人文之薮,岂乏高贤,无容余赘。在偏执之流,倘见是说,而肯为留心焉,未必不少补于世尔。或谓子既不行道,又非争名角利,而何贬人褒己之深,毋乃为众所怒乎!是吾子喜用白虎,而恶人用附、桂也。附、桂亦有起死回生之功,而白虎亦未必非杀人之剂,何子过之深也。余曰∶唯唯,尝闻景岳云∶余但知有轩岐,而不知有诸子,知有好生,而不知有避讳。此余之所以有是辨,知我罪我,所不计也。若子喜言白虎而恶附、桂则非矣,古云∶药不拘方,合宜而用。故有是病则用是药,病千变而药亦千变。宁有症属虚寒,可舍附、桂而投白虎乎?故附、桂原非杀人之药,亦顾用之何如耳。前吾宗叔小谢公老婶得外科症,百日间而用参十余斤者,是将又谓喜用人参矣。噫!医道之难言也如此。
太史朱慎斋曰∶本经史之才,阐岐黄之学,宜其独出心裁,春回指下也。上国越人,洵堪贻赠。
太史冯方寅曰∶医不执方,必随症延医,以济颠危。今之医者,不辨阴阳,不分虚实,不别寒热,任情自用,动以参、附为前驱,往往陷人于危而弗悔,是岂卢、扁之旨哉。松园独能排众议,挽危为安,直揭妄用参、附之罪。余亦病痢,几撄其毒,故书而赠之。
少宗伯宋彦公曰∶余在都门时,即闻松兄大名,迨余婿顺思患弱症,诸医咸以为败症不治,而松兄独谓假象易医。次年春,婿巽昭亦患是病,诸医咸谓阳虚可愈,而松兄独谓真阴惫,不救。厥后皆验。倘非辨症十分明彻,岂能得此。每观松兄用药治病,似与症相反,而究相宜,如兹案者甚多,因是而知名不虚传。
国医贺右廉曰∶医不择方,合宜则用。切恨世俗庸流,往往泥于辛温峻补,见用寒凉,辄加私议,俾病家畏而不用,遂妄施平淡之剂。日复一日,乃至垂危,虽智者亦不能救,如此治死者十有其五,且毫不自耻悲!夫松兄学问渊博,识见过人,此论洵为中流砥柱。
明经外翰王雪巢曰∶松翁幼以弟子员着声场屋,旋以二守供奉医院,请归着书。亲友知其神而索其方者,多与医左,弗解辄谤,然用辄效,如前案者甚多。观此论用白虎汤及戒概投热剂,剖析详明,即聋愦亦醒,真济世之津梁也。
孝廉婿程亦可曰∶此有关身命之作,当置之座右,毋遭毒手。
(荤辛)
干姜(专入胃)。其味本辛。炮制则苦。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投。则能回阳立效。故书则有附子无姜不热之句。与仲景四逆白通姜附汤皆用之。(元素曰。干姜气薄味浓。半沉半浮。可升可降。阳中之阴也。又曰。大辛大热。阳中之阳。其用有四。通心助阳。一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且同五味则能通肺气而治寒嗽。同白术则能燥湿而补脾。同归芍则能入气而生血。故凡因寒内入。而见脏腑痼蔽。关节不通。经络阻塞。冷痹寒痢。反胃膈绝者。无不借此以为拯救。除寒炒黑。其性更纯。味变苦咸。力主下走。黑又止血。辛热之性虽无。而辛凉之性尚在。故能去血中之郁热而不寒。止吐血之妄行而不滞。较之别药。徒以黑为能止血为事者。功胜十倍矣!血寒者可多用。血热者不过三四分为向导而已。白净结实者良。母姜晒干为干姜。炒炮为炮姜。炒黑为黑姜。
干姜味辛,炮姜味苦,皆气温大热,半浮半沉,阳中阴也。解散风寒湿痹、鼻塞头痛、发热之邪者,干姜也;调理痼冷沉寒、霍乱腹痛吐泻之痰者,炮姜也。盖干姜治表,而炮姜温中。其所以治表者,干姜走而不收,能散邪于外也;其所以温中者,炮姜止而不动,能固正于内也。虽然姜性大热而辛散,俱能散邪补正,安在炮制而异宜。干姜散邪之中,未尝无温中之益。炮姜固正之内,未尝无治表之功。但干姜散多于温,而炮姜固多于散耳。
或问干姜用之于理中汤中,佐附子以成功,岂有妙义乎?曰∶无妙义,仲景夫子不用之矣。
理中汤,理中焦也。虽有白术是理中焦之药,然气味与附子温热之性尚不相同,故入用干姜之辛热,与附子同性,专顾中焦,则附子亦顾恋同气而不上越,共逐中焦之寒,以成其健脾还阳之功也。
或问伤寒门中有姜附汤,其用干姜之义,想亦与理中汤同意?曰∶姜附汤中用人参,似与理中汤相同,而孰知别有意义。理中汤,理中焦;姜附汤,治下焦也。附子领人参直入于至阴之中,专祛腹中之寒,而躯外皮肤之寒邪,则未遑驱逐。加干姜走而不守,如大将亲捣巢穴,而偏裨旁掠于外,自然内外整肃,远近安奠也。倘只用附子、人参,未尝不可奏功,然而攻彼失此,仲景夫子所以必加入干姜,使同队而并逐也。
或问四逆汤亦用干姜,其义岂有异乎?夫四逆汤之用干姜,又非前二条之意。四逆汤,乃救逆也。救气之逆,必须同群共济,故用附子、肉桂为君,必用干姜为副,否则,气逆而不能遽转矣。
或问干姜用之白通汤中以通脉,吾惧其散气,则脉随气而散矣,又何以通脉哉?嗟乎!
脉非气通,又用何物以通之。干姜原非通脉之药,正取其通气耳,气通则脉通矣。夫脉之不通者,乃寒凝而不通,非气绝而不通也。用干姜以散寒,寒气散,脉气有不通乎。
或问干姜既能通气,用干姜足矣,何以又用葱耶?曰∶葱性亦散气者也。单用干姜,恐通气有余而通脉则不足,单用葱,恐通脉有余,而通气又不足。合而用之,气通又不伤脉,脉通又不伤气,两相济而成功,何伤气之足忧乎。
或问干姜炒熟入于健脾药中,谓能补脾以生气,然乎?曰∶干姜温热,原有益于脾气,何在炒熟始能补土以生气。但干姜性走,脾气不独受其惠。一经炮制,则干姜守而不走,独留于脾中,诸经不得而夺之,自然较生用更效也。
其嫩者曰白姜
辛热无毒。或生用,或炮黑用。炮法,浓切,铁铫内烈火烧,勿频动,俟铫面火然略 以水急挑数转,入坛中勿泄气,俟冷,则里外通黑,而性不烈也。
《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 下痢,生者尤良。
发明 干姜禀阳气之正,虽烈无毒,其味本辛,炮之则苦,专散虚火。用治里寒止而不移,非若附子行而不守也。生者,能助阳,去脏腑沉寒,发诸经寒气,腹中冷痛,霍乱胀满,皮肤间结气,止呕逆,治感寒腹痛,肾中无阳,脉气欲绝,黑附子为引,理中汤用之,以其温脾也。四逆汤用之,以其回阳也。生则逐寒邪而发表,胸满咳逆上气,出汗风湿痹宜之。炮则除胃冷而守中,温中止血,肠 下利宜之。曷观小青龙、四逆等方并用生者,甘草干姜汤独用炮者;其理中丸中虽不言炮,在温中例治不妨随缓急裁用。然亦不可过多,多用则耗散元气。辛以散之,是壮火食气也。少用则收摄虚阳,温以顺之,是少火生气也。同五味子以温肺,同人参以温胃,同甘草以温经。凡血虚发热,产后大热须炮黑用之。有血脱色白、夭然不泽,脉濡者,宜干姜之辛温以益血,乃热因热用,从治之法也。又入肺利气,入肾燥湿,入肝引血药生血,于亡血家有破宿生新,阳生阴长之义。如过用凉药,血不止,脉反紧,疾者乃阳亏阴无所附,加用炮姜、炙甘草可也。阴虚有热、血热妄行者勿用,以其散气走血也。
畏、恶、反、使,与生姜同。
辛,热。入手少阴、足太阴经气分。生则逐寒邪而发散,熟则除胃冷而守中。开脏腑,通肢节,逐沉寒,散结气。治停痰宿食,呕吐泻痢,霍乱转筋,寒湿诸痛,痞满症积,阴寒诸毒,扑损瘀血。得北味,摄膀胱之气。配良姜,温脾以祛疟。佐人参,助阳以复阴。合附子,回肾中之阳。
母姜去皮晒干者为干姜,白净结实,又曰白姜。凡入药并宜炮用。入止泻药,煨用。入温中药,泡用。入止血药,炒炭用。孕妇服之,令胎内消。气虚者服之,伤元。阴虚内热多汗者禁用。
服干姜以治中者必僭上,宜大枣补之,甘草缓之。
炮姜
即干姜水净炙黄者
辛、苦、热。入足太阴经血分,守而不走。燥脾胃之寒湿,除脐腹之寒痞,暖心气,温肝经。(心本热,肝本温,虚则寒冷。)能去恶生新,使阳生阴长,故吐衄下血,有阴无阳者宜之。佐当归,治血痢。(中气温,血自归经。)入四物,治产热。(木土得养而热退。)
止血,炒炭。忌用同干姜。
痢亦有因热而下血者,产后多因血虚而生热者,若概用炮姜治之,益增内热,而血不止,愈烁其阴,而热更甚。急宜凉补养其血,以去其热,炮姜非所治也。
干姜以母姜去皮依法造之,色黄白而气味辛温,体质坚结,为温中土之专药,理中汤用之,正如其本量。其性散不如守,故能由胃达肺而无泄邪、出汗、止呕、行水之长。炮黑亦入肾,而无附子乌头之大力。凡仲圣方用干姜,总不外乎温中,其故可玩索而得也。
通脉四逆汤,即四逆汤倍加干姜,脉不出又加人参,似干姜与人参皆能通脉,功不止于温中矣。不知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营出中焦,中焦泌糟粕蒸津液。下利则中焦失职,焉得不脉微欲绝。欲脉之出,自非温中止利不可。必利止而脉不出,则其故不在中焦而在主脉之心。然后加以补心通血脉之人参,非干姜不通脉,非通脉不关温中也。
肺痿有得之燥热,有得之虚冷。虚冷之痿,以甘草干姜汤治之,谓干姜温肺,是固然矣。
岂知金生于土,土不温者上必虚,上虚则不能制下,其头眩多涎唾者上虚也,遗尿小便数者下虚也,而皆由于中之不温也。然则干姜非不温肺,惟不越脾以温肺耳。
或曰∶伤寒误攻其表,服甘草干姜汤,便厥愈足温,则干姜不独温中,且更温下矣。曰∶干姜讵能温下,惟炮之而后能耳。然虽炮用,其温下之气犹不毕贯,更进以芍药甘草汤,而不贯者始贯,脚始伸而不挛,此其旨甚微,非一二言所得罄焉。夫脉浮、自汗出、心烦、微恶寒者,邪在表也。小便数、脚挛急者,太阳寒邪袭入少阴。或先有伏寒,因而致剧也。医以桂枝汤但攻其表,内有芍药酸寒入里,反增下寒,于是得之即厥。始而心烦、微恶寒者,兹更肾寒而躁,阴中之阳,又随桂枝外发之势而欲越,故咽干与吐逆并作。此时自汗之表邪,已受治于桂枝,但以炮姜温下,炙草和中,未有不阳复而自愈者。而足温而挛急如故,宁非温下之力犹有歉哉。然非真阳亏损,附子可无用也。前为芍药所误者,今乃以芍药伸脚矣。
芍药何以能然,正惟炮姜以芍药抑之而后能尽复其阳也。肺痿何以不更进芍药甘草汤,以但遗尿小便数而脚不挛急,且炮姜并欲其温肺也。则谓干姜若不炮,温中而不温下可也。
诸四逆汤治少阴病而用干姜,似干姜亦所以温下,不知少阴寒甚,必上侮及脾,用附子以斩将搴旗,犹当佐干姜以储粮坚壁。理中丸干姜用三两,以温中固干姜责也。四逆汤干姜用两半,以温少阴有附子任之,干姜为附子后殿也。更观肾着汤病属下焦,而方中有脾药无肾药,益以见温下之必当温中矣。
四逆汤重在厥逆,下利是兼证,有干姜不必有葱白。白通汤治少阴下利,是正病无兼证,不升其阴气以与阳通,则利终不止,故君葱白而协以姜附。桃花汤干姜只一两,则少而又少矣,且无附子无葱白,何以为解?曰∶此非少阴纯寒之证也,以石脂粳米固下和中,略施干姜,使就温化,不利其便不清其血而但止其利,法之至超至妙者也。若赤石脂禹余粮汤,利在下焦而治以中焦药不应,则桃花汤之有干姜,不尚于中宫有涉哉。
干姜温脾而上及肺,以治肺咳而下连脾,正为相当。如小青龙汤以干姜治寒咳而用至三两,微利亦不去干姜是也。
本经干姜主止血,仁斋直指云∶血遇热则宣行,故止血多用凉药,然亦有气虚挟寒,阴阳不相为守,营气虚散,血亦错行者,窃谓血统于脾,有出中焦,营气虚散之证,非温中土不可。金匮胶艾汤,无干姜而千金方有之。黄土汤虽无干姜,而灶中黄土,其用与干姜无二。
干姜温中,自有止血之理。虽然不能无佐使之品也。大抵吐血而至不止,则在上者宜抑之,漏血而至不止,则在下者宜举之。凡用柏叶阿胶之类为佐使者,所以导血归经。用黄芩童便之类为佐使者,所以养阴和阳,非能抑之能举之也。独柏叶汤之用马通,有匪夷所思者。马之气最盛者,能使血随汗出,而一身之物,非性寒即有毒,惟通温而无毒,虽秽滓乎,固化气化血行脉络之余而性能下行者也。此佐干姜,以抑为止者也。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胶姜汤主之,黑多由于热,而虚寒之人,血出络而凝,渐渐变紫变黑,亦未尝无之,胶姜汤之姜,其为干姜无疑。乃陈修园以此二味治是证,一再用之不瘥,后易干姜为生姜,并加阿胶大枣,煎服立止,谓生姜散寒升气,合陷者举之之义,此与马通一抑一举,可为对待。然先服之干姜未必无功,或如仲圣法以生干并用,当收效尤捷耳。
仲圣方干姜黄连并用之证,必兼有呕。呕属少阳,故方中必有黄芩人参少阳专门之药。
盖少阳为三阳之枢,以黄连降胃阳,干姜升脾阴,脾升胃降,少阳乃得转枢,此少阳无往来寒热之治法,治在此而效见于彼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