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
参考:疟疾
“疟” 相关论述
黄帝问曰:夫痎疟皆生于风,其盖作有时者何也?
岐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疼如破,渴欲冷饮。
帝曰:何气使然?愿闻其道。
岐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
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疼;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
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皆荣气之所食也。
此令人汗空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外相薄,是以曰作。
帝曰:其间日而作者何也?
岐伯曰: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着,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
帝曰:善。其作日晏与其日早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邪气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也晏。此先客于脊背也,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内,注于伏膂之脉,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日高,故作日益早也。
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
帝曰:夫子言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气入,入则病作,今卫气日下一节,其气之发也,不当风府,其日作者奈何?
岐伯曰:此邪气客于头项,循膂而下者也。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则不得当其风府也。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故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合,则其府也。
帝曰:善。夫风之与疟也,相似同类,而风独常在,疟得有时而休者何也?
岐伯曰: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
帝曰: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
岐伯曰: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
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
岐伯曰: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
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
帝曰:夫经言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今热为有余,寒为不足。夫疟者之寒,汤火不能温也,及其热,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余不足之类。当此之时,良工不能止,必须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愿闻其说。
岐伯曰:经言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故为其病逆未可治也。
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当是之时,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栗也。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
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病极则复。
至病之发也,如火之热,如风雨不可当也。故经言曰: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
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
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
岐伯曰: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阳已伤,阴从之,故先其时紧束其处,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审候见之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之,此真往而未得并者也。
帝曰:疟不发其应何如?
岐伯曰:疟气者,必更盛更虚,当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
帝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帝曰:论言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今疟不必应者何也?
岐伯曰:此应四时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
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脏?
岐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帝曰:瘅疟何如?
岐伯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瘅疟。
帝曰:善。
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刺郄中出血。
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亻亦),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
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跗上。
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即取之。
足太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
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阴。
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
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
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
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
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婉转大便难,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
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疟发身方热,刺趾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立寒。
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
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傍五胠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
疟脉小实急,灸胫少阴,刺指井。
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适行至于血也。
疟脉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针。
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
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
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郄中盛经出血,又刺项已下挟脊者必已。舌下两脉者,廉泉也。
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之间中出血;先项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先足胫酸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
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
(骨行)酸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镵针,针绝骨出血,立已。
身体小痛,刺至阴。
诸阴之井无出血,间日一刺。
疟不渴,间日而作,刺足太阳。渴而间日作,刺足少阳。
湿疟汗不出,为五十九刺。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十第三十五《疟论篇》,又见《甲乙经》卷七第五,又见《灵枢》卷十二第七十九《岁露论》,又见《巢氏病源》卷十一《疟病诸候》,惟编次稍异。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疟者,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何也?
□者,有云二日一发名□疟,此经但夏伤于暑至秋为病,或云□疟,或但云疟,不必日发间日以定□也,俱应四时其形有异以为□耳。因腠理开发,风入不泄,藏蓄合于四时,而发日之辰又异,其故何也?
平按:“□”《素问》、巢氏作“痎”。《素问》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夫疟疾皆生于风,其以日作以时发何也?与此文异。《太素》同今文。”并自“□者有云”至“以为□耳”,全引杨注,惟注中“俱应四时”作“但应四时”。又注“□者下”,袁刻脱“有云”二字。巢氏作“痎疟者,夏伤于暑也,其病秋则寒甚,冬则寒轻,春则恶风,夏则多汗者,然其蓄作有时。”
岐伯曰:疟之始发,先起于豪毛,伸欠乃作寒栗,寒栗鼓颔,腰脊痛,寒去则外内皆热,头如破,渴欲饮。
寒疟发状,凡有七别:一起豪毛谓毛立,二为伸欠,三为寒栗,四腰脊痛,五内外热,六头痛甚,七渴饮水。寒疟之状,有斯七别也。
平按:“豪毛”《素问》、《甲乙》作“毫毛”,巢氏作“毫末”。“寒栗”二字俱不重。《素问》、《甲乙》“脊”下有“俱”字。“渴欲饮”《素问》作“渴欲冷饮”,《甲乙》作“渴欲饮水”,巢氏作“头痛而渴欲饮”。
黄帝曰:何气使然?愿闻其道。
请问寒疟发之所以也。
岐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明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巨阳虚则腰脊头项痛,三阳俱虚,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
寒气藏于肠胃之外,皮肤之内,舍于营气,至于春时,阴阳交争,更胜更衰,故虚实相移也。三阳俱并于阴,则三阳皆虚,虚为阴乘,故外寒。阴气强盛,盛故内寒。内外俱寒,汤火不能温也。
平按:“腰脊”《素问》、巢氏作“腰背”。
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欲饮。
阴极则阳盛,阳盛则外热。阴极则阴虚,阴虚则阳乘,故内热。外内俱热,甚于慄①炭,冰水不能凉,故渴而欲饮也。
平按:“欲饮”《素问》、《甲乙》作“故欲冷饮”。
①“慄”,人卫本注曰:日抄本作“慄”,疑“懷(怀)”之误。
此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营气之所舍也。
此言其日作所由也。皮肤之内,肠胃之外,脉中营气,是邪之舍也。
平按:“此得之”《素问》、《甲乙》作“此皆得之”。
此令人汗出空疏,[平按:“汗出空疏”《素问》无“出”字,新校正云:“全元起本作汗出空疏,《甲乙》、《素问》并同。”]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乃得之以浴,[平按:“乃得之以浴”《素问》“乃”作“及”,《甲乙》作“得浴”二字。]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阳,此气得阳而出,得阴而内薄,是以日作。
邪舍营气之中,令人汗出,开其腠理,因得秋气,复藏皮肤之内,与卫气居。卫昼行于阳,夜行于阴,邪气与卫俱行,以②日日而作也。
平按:“昼日行阳”《素问》作“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甲乙》同,惟“昼”下无“日”字。“而出”《素问》、《甲乙》作“而外出”。“是以”上,《素问》、《甲乙》有“内外相薄”四字。
②“以”,人卫本注曰:此前疑脱“是”字。
黄帝曰:其间日而作何也?岐伯曰:其气之舍泻,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著,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
其邪气因卫入内,内薄于阴,共阳交争,不得日日与卫外出之阳,故间日而作也。
平按:“泻”《素问》、《甲乙》作“深”。注“入内”下,原重“内”字,袁刻脱。“交争”下,
袁刻有“不得出”三字。
黄帝曰:善。其作日晏与其日蚤,何气使然?岐伯曰:邪气客于风府,循□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也晏,此先客于脊背也,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开则邪入,邪入则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者也。其出于风府,日下一椎,二十一日下至骶骨,
因卫气从风府日下,故作也晏晚也。骶,丁礼反,尾穷骨也。
平按:《素问》、《甲乙》“□”作“膂”;“一椎”均作“一节”。“二十一日”《素问》作“二十五日”。
二十二日入于脊内,注于伏□之脉,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日高,故日益早。
邪与卫气下二十一椎,日日作晚,至二十二日,邪与卫气注于督脉上行,气上高行,故其作也早。
平按:“二十二日”《素问》作“二十六日”;“注□之脉”作“注于伏膂之脉”。《甲乙》、巢氏“伏膂”作“伏冲”。《素问》新校正云:“全元起本二十五日作二十一日,二十六日作二十二日,《甲乙》、《太素》并同。”
其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偕出,故间日乃作。
偕,俱也。膜原,五脏皆有膜原。其邪气内著五脏之中,横连五脏膜原之输,不能与卫气日夜俱行阴阳,隔日一至,故间日作也。
平按:“膜原”《素问》、《甲乙》作“募原”,《素问》新校正云:“全元起本募作膜。《太素》、巢元方并同,《举痛论》亦作膜原。”又《甲乙》“卫气”作“营气”。《素问》“偕出”作“皆出”。
黄帝曰:夫子言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入,邪入则病作。今卫气日下一节,其气之发也不当风府,其日作奈何?
项发际上风府之空,卫气之行,日日而至。若下二十一节,覆上方会风府,日作则不相当,通之奈何也?
平按:注“若下二十一节”,袁刻作“若其下一节”。
岐伯曰: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发也,必开其腠理,气之所合,即其府高已。黄帝曰:善哉。
无常府者,言卫气发于腠理,邪气舍之,即高同风府,不必常以项发际上以为府也。故卫气发腠理,邪舍之处,其病日作也。
平按:《素问》“岐伯曰”下有“此邪气客于头项循膂而下者也,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则不得当其风府也。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故”八十八字。新校正云:“全元起本及《甲乙》、《太素》自‘此邪客于头项’至‘下则病作故’八十八字并无。”“气之所舍,即其府高已”《素问》作“邪气之所合,则其府也”,新校正云:“《甲乙》、巢元方‘则其府也’作‘其病作’。”
黄帝曰:夫风之与疟也,相似同类,而风独常在,而疟得有休者,何也?
因腠理开,风入脏内,至时而发,名之为疟。然则风之与疟,异名同类,其疟日有休时,风府常在未愈,其意何也?
平按:“有休者”《素问》、《甲乙》作“有时而休者”。
岐伯曰:经留其处,卫气相顺,经络沉以内薄,故卫留乃作。
经络停留之处,卫气过之,经脉与卫气相顺,故经脉内薄停处,卫气亦留,卫气与风留处发动为疟,所以其风常在,疟有休作也。
平按:“经留其处”《素问》作“风气留其处”,《甲乙》作“风气常留其处”。“卫气相顺”《素问》、《甲乙》作“故常在。疟气随”六字。“沉以内薄”《甲乙》作“次而内传”。“故卫留乃作”《素问》、《甲乙》作“故卫气应乃作”。袁刻“留”作“气”。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十第三十五《疟论篇》,与上篇相接,又见《甲乙经》卷七第五,又见《巢氏病源》卷十一《疟病诸候》,惟编次先后略异。
黄帝曰:疟先寒后热何也?岐伯曰:夏伤于大暑,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凄沧之小寒,寒迫之,[平按:“小寒迫之”《素问》作“水寒”二字,新校正云:“《甲乙》、《太素》‘水寒’作‘小寒迫之’。”据此,则本书下“寒”字疑衍。]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病盛矣。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
夏遇小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至秋复伤于风。先遇于寒,故先寒也。后伤于风,故后热。此为寒疟也。
平按:“病盛矣”《素问》、《甲乙》作“则病成矣”。“后热”下,《素问》、《甲乙》有“病以时作,名曰寒疟”八字。
黄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岐伯曰: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亦以时作,名曰温疟。其但热而不寒,阴气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悗,手足热而欲欧,名曰瘅疟。
此二种疟,略示所由,广解在下。
平按:《素问》、《甲乙》“绝”上有“先”字;“欧”作“呕”。《素问》“烦悗”作“烦冤”。
黄帝曰:夫经言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今热为有余,寒为不足。夫疟之寒也,汤火不能温也,及其热也,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余不足之类也。当是时,良工不能止也,必须其时自衰,[平按:《素问》作“必须其自衰”,《甲乙》作“必待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愿闻其说。岐伯曰:经言无刺熇熇之气,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故其为病逆不可治。
此言病发盛时,不可取也。
平按:“熇熇之气”,“气”字《素问》、《甲乙》作“热”,新校正云:“全元起本及《太素》热作气。”
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当是之时,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栗。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热而渴。夫疟气者,并于阳而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疟,风寒气也,不常,病极则复至。[平按:“疟,风寒气也,不常,病极则复至”《素问》作“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病极则复。”王注云:“复,谓复旧也。言其气发至极,还复如旧。”“至”字连下文“病之发也”作句。新校正云:“《甲乙》作‘疟者,寒风之暴气不常,病极则复至。’全元起本及《太素》作‘疟,风寒气也,不常,病极则复至。’”“至”字连上句,与王氏之意异。]病之发也如火热,风雨不可当也。故经言曰:方其盛时,勿敢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
此言取其衰时有益者也。
平按:《素问》、《甲乙》“热”字,上有“之”字,下有“如”字;“盛时”下无“勿敢”二字。新校正云:“《太素》作勿敢必毁。”与此同。
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已,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
此言取其未病之病,未盛之时也。
平按:《素问》、《甲乙》“邪气乃已”作“邪气乃亡”,别本亦作“亡”。
黄帝曰:善。工之奈何?早晏何如?
晏,晚也。疗疟之要,取之早晚何如也?
平按:《素问》“工”作“攻”。
岐伯曰:疟之且发,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阳以伤,阴从之,故先其时,坚束其处,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后见之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之,此直往而取,未得并者也。
此言疗之在早,不在于晚也。夫疟之作也,必内阴外阳,相入相并相移乃作。四肢为阳,脏腑为阴。疟之将作,阳从四肢而入,阴从脏腑而出,二气交争,阴胜为寒,阳胜为热。疗之二气未并之前,以绳坚束四肢病所来处,使二气不得相通,必邪见孙络,皆刺去血,此为要道也。阳以伤者,阳虚也。阴从之者,阴并也。
平按:《素问》、《甲乙》“阳以伤”,“以”作“已”;“后见之”作“审候见之”。“直往”《素问》作“真往”,新校正云:“真往,《甲乙》作其往,《太素》作直往。”
黄帝曰:病不发,其应何如?
疟病有休有作,其应何气也?
平按:《素问》、《甲乙》“病”作“疟”。
岐伯曰:疟气者,必更盛更虚,随气所在。病在阳则热,脉躁;在阴则寒,脉静;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则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
疟气不与卫气聚,故得休止。若疟气居卫,与卫气聚者,则其病复作。故病不发者,不与阴阳相并故也。
平按:“随气所在”《素问》作“当气之所在也”。
黄帝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
夫疟之作,迟数不同。或不间日,谓一日一发也。或有间日,隔日而发也。或间二日,三日一发也。或至数日一发,四日以去有一发也。诸间二日以去温疟,人多不识,不以为疟,宜审察之,以行补泻也。
岐伯曰: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而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
疟气卫气俱行,行至六腑,谷气有时盛衰,致令二气相失,数日乃得一集,集时即发,故至数日乃作也。
平按:“而时相失”《素问》作“而有时相失”,《甲乙》作“而相失”。
疟者,阴阳更胜,或甚或不甚,或渴或不渴。
阴盛寒甚不渴,阳胜热甚故渴也。
平按:“或渴”上,《素问》、《甲乙》有“故”字。
黄帝曰:论言夏伤于暑,秋必□疟,今疟不必应何也?
夏伤于暑,秋必□疟。今疟之发,不必要在秋时,四时皆发,其故何也?
平按:《甲乙》无“论言”二字。“□疟”《素问》作“病疟”,新校正云:“按《生气通天论》并《阴阳应象大论》俱作痎疟。”注“不必要在秋时”,“要”字袁刻作“应”,亦通。
岐伯曰:此应四时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者也。
或夏伤于暑,或冬伤于寒,以为疟者,至其发时,皆应四时,但病形异也。
其俱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风,以夏病者多汗。
,于路反,畏□也。言同伤寒暑,俱以四时为疟也。秋三月时,阴气得胜,故热少寒甚也。冬三月时,阳生阴衰,故热多寒少也。春三月时风甚,故恶风也。夏三月时温热甚,故多汗也。
平按:《素问》、《甲乙》无“俱”字;“□”均作“恶”。
黄帝曰:夫温疟与寒疟各安舍?舍何脏?
问寒温二疟所居之脏也。
平按:《素问》“夫”下有“病”字;“各安舍?舍何脏”作“而皆安舍?舍于何脏”,《甲乙》作“其在何脏?”
岐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平按:“寒”下,《甲乙》、巢氏重“寒”字。]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出,因遇大暑,脑髓铄,脉肉销泽,[平按:“邪气不得出”《甲乙》作“不能出”,《素问》作“不能自出”。“脉肉销泽”《素问》、《甲乙》作“肌肉消”;巢氏作“脉肉消释”。]腠理发泄,因有所用力,邪气与汗偕出,[平按:“因”《素问》、《甲乙》作“或”;“偕”作“皆”。]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如是则阴虚而阳盛,则病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此言温疟所舍之脏,谓冬三月时,因腠理开,得大寒气深入,至于骨髓,藏于肾中,至春阳气虽发,亦不能出,以内销于脑髓,销泽脉肉,发泄腠理,有因用力汗出,其寒气从内与汗俱出,是则阴虚,阴虚阳乘,内盛为热,故先热也;热极复衰,反入于内,外阳复虚,阳虚阴乘为寒,所以后寒,故曰温疟也。
平按:“则病矣”《素问》作“阳盛则热矣”,《甲乙》作“阳盛则热衰矣”。又注“阳虚阴乘”,别本无“阳虚”二字。
黄帝曰:瘅疟者何如?岐伯曰:瘅疟者,肺之素有热盛于身,厥逆上,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
瘅,热也。素,先也。人之肺中,先有热气,发于内热,内热盛而不衰,以成瘅疟之病也。
平按:“肺之素有热”《素问》、《甲乙》无“之”字,巢氏“素”作“系”。“厥逆
上冲”,巢氏作“上下”。
其气不反之阴,故但热不寒,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分肉之间,令人销铄脱肉,故命曰瘅疟。黄帝曰:善哉。
为寒气所发热气,不反之阴,故但热不寒。神引寒气藏心,而舍分肉之间,故能销铄脱肉,令人瘦瘠①。然则,无寒独热,故曰瘅疟也。
平按:“不反之阴”《素问》作“不及于阴”,新校正云:“全元起本及《太素》作不反之阴,巢元方作不及之阴。”“寒气”,“寒”字《素问》、《甲乙》不重。“销铄”《素问》作“消烁”,《甲乙》作“消铄”,巢氏同。
①“瘠”,萧本误作“脊”。今据仁和寺本改
平按:此篇自“足太阳疟”至末,见《素问》卷十第三十六《刺疟篇》。篇首“疟而不渴”至“为五十九刺”,《素问·刺疟篇》编次在后。又自篇首至末,见《甲乙经》卷七第五,又见《巢氏病源》卷十一《疟病诸候》,惟编次小异。
黄帝曰:疟而不渴,间日而作,奈何?岐伯曰:疟而不渴,间日而作,刺足太阳;渴而间日作,刺足少阳。温疟者,汗不出,为五十九刺。
足太阳在阴主水,故不渴间日发也。足少阳在阳,故渴而间日作也。此二皆寒疟也。温疟,伤寒所为,故汗不出,以五十九刺也。
平按:自“黄帝曰:疟而不渴”至“岐伯曰”,《素问》、《甲乙》无此十六字。“刺足太阳”,《甲乙经》云:“《九卷》曰取足阳明,《素问》刺太阴。”今本《素问》作“刺足太阳”,新校正云:“《九卷》云:刺足阳明。《太素》同。”“刺足少阳”,《甲乙经》云:“《九卷》曰取手少阳,《素问》刺足少阳。”今本《素问》作“刺足少阳”,新校正云:“《九卷》云:刺手少阳。《太素》同。”据新校正所引,则《太素》与《九卷》同,与《素问》异。今本书云“刺足太阳”、“刺足少阳”,与《九卷》异,与《素问》同。又检今本《灵枢·杂病篇》云:“疟不渴,间日而作,取足阳明;渴而日作,取手阳明。”再检本书卷三十《刺疟节度篇》,与《灵枢》同,与《甲乙》、《素问》新校正所引不尽同,与本篇所云“刺足②太阳”、“刺足少阳”亦异。细玩杨注本篇云:“此二皆寒疟”,《刺疟节度篇》云:“取所主输”,故不尽同也。
②“足”字,萧本脱。今据经文补。
足太阳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渴,渴止汗出,难已,日刺郄中出血。
足太阳脉从头下背下腰,邪客之,故寒从背起。《明堂》足太阳合委中,疗经疟,状与此同也。
平按:“渴,渴止汗出”《素问》作“熇熇暍暍然,热止汗出”,新校正云:“全元起本、《甲乙经》、《太素》、巢元方并作先寒后热渴,渴止汗出。”与本书合。“日刺郄中”,《素问》、巢氏无“日”字,《甲乙》作“间日作,刺腘中”。
足少阳疟,令人身体解□,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汗出甚,刺足少阳。
足少阳脉羁终身之肢节,故此脉病身体解□。足少阳与厥阴合,故寒热俱不甚,恶见
人也。若热多,即汗出甚也,可取足少阳风池、丘虚等穴也。
平按:“解□”,巢氏作“解倦”。《甲乙》无“热不甚”三字。“汗”字,《素问》、《甲乙》、巢氏均不重,疑衍。
足阳明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刺阳明跗上。
足阳明两阳合明,故汗出,喜见日月光明,见之快心也。足跗上,足阳明脉行也。
平按:“洒”,巢氏作“灑”;“日”下无“月”字。《素问》“刺”下有“足”字。《甲乙》“跗上”下,有“及调冲阳”四字。巢氏作“刺足阳明脚肤上”。
足太阴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欧,欧已乃衰,即取之。
足太阴脉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故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也。脾胃主食,故脾脉病不嗜食。其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侠咽,故病将极喜欧。欧已乃衰时,即宜取之也。
平按:《甲乙》“多寒热”作“多寒少热”。“欧”《素问》、《甲乙》、巢氏并作“呕”。“取之”下,《甲乙》有“足太阴”三字。
足少阴疟,令人吐欧,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而处,其病难已。
足少阴脉贯肝膈入肺中,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故足少阴疟令人吐欧,甚则寒热俱多于余经疟。其足少阴为阳乘之,故热多寒少。以其肾阴脉伤,故欲闭户而处,病难已也。
平按:“令人吐呕”①《甲乙》作“呕吐甚,多寒少热”,巢氏作“久寒热”。“难已”下,《甲乙》有“取太溪”三字。
①“令人吐呕”四字,萧本原无。今据文义加。
足厥阴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已,数小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邑邑,刺足厥阴。
足厥阴脉环阴器,抵少腹,故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癃,淋也,小便不利如淋也。其脉属肝络胆,胆为足厥阴腑,故胆伤,恐惧气不足,肠中邑邑也。可刺足厥阴五输、中封等穴也。
平按:“非癃已”《素问》、《甲乙》作“非癃也”,巢氏作“非癃状也”。“数小便意”《素问》作“数便意”,新校正云:“《甲乙》数便意三字,作数噫二字。”“邑邑”,《素问》、《甲乙》、巢氏并作“悒悒”。
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间,喜喜惊如有见者,刺手太阴、阳明。
以上言经病为疟,以下言脏病疟。肺以逼心,故肺病心寒喜惊,妄有所见。宜取肺之脏腑表里之脉也。
平按:“喜惊如有见者”《素问》、《甲乙》作“善惊如有所见者”,巢氏作“如是有见者”。
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及寒多,寒不甚,热甚,刺手少阴。
心中烦热,故欲得冷水及欲得寒。以其是阳,得寒发热,故使得寒多也,其寒不甚,其热甚也。心经手少阴受病,遂令心烦,非心受病。人心有神,不可多受邪气,非脉不受邪也,故令烦心。疗在手少阴少海之穴也。
平按:“及寒多,寒不甚,热甚”《素问》作“反寒多,不甚热”六字,新校正云:“《太素》云:欲得清水及寒多,寒不甚,热甚。”与此同。《甲乙》作“寒多,不甚热”,巢氏作“乃寒多,寒不甚热”。
肝疟,令人色仓仓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
肝疟病甚则正色见,故仓仓然也。仓,青也。病甚气奔,故太息出之。可取肝之经络,见血得愈也。
平按:“仓仓”《素问》、《甲乙》、巢氏均作“苍苍”。《甲乙》无“太息”二字。
脾疟,令人疾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已汗出,刺足太阴。
脾脉足太阴脉属脾络胃连肠,以谷气盛,故寒疾腹痛肠鸣。可取脾之经脉大都、公孙、商邱等穴也。
平按:《素问》无“疾”字,《甲乙》作“病”字。
肾疟,令人洒洒,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询询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
询,请也,谓有询请,举目求之。询询,举目视专也。洒,音洗,谓恶寒也。肾脉贯脊属肾络膀胱,故腰脊痛宛转,大便难也。其脉从肾上贯肝膈,肝脉入目,故询询然。又或为眩,肾腑膀胱足太阳脉起目内眦,故令目眩也。足少阴、太阳上连手之少阴、太阳,故手足寒也。取此肾之脏腑二脉也。
平按:“洒洒”下,《素问》有“然”字,《甲乙》作“凄凄然”。“目询询然”《素问》、《甲乙》作“目眴眴然”,巢氏作“目眩眴眴然”。
胃疟,令人疸病也,喜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疸,音旦,内热病也。胃受饮食,饮食非理,致有寒热,故胃有疟也。胃脉足阳明属胃络脾,故胃中热,喜饥不能食,腹□满也。足阳明大络,即大横脉也。
平按:“疸病”《素问》、《甲乙》、巢氏均作“且病”,新校正云:“《太素》且病作疸病。”《素问》“喜”作“善”,《甲乙》作“寒善”。
疟以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开其空立寒。
以前诸疟中,温疟将欲热时,可刺足跗上动脉。动脉即冲脉,为五脏六腑之海,故刺之以疗十二疟也。开空者,摇大其穴,热去立寒也。或寒衰方热也。
平按:“空”下,《素问》有“出其血”三字,《甲乙》有“出血”二字。
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
以前诸疟之中,寒疟可刺手足阳明、太阴。手阳明脉商阳、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五里等,足阳明神庭、开明、天枢、解溪、冲阳、陷谷、厉兑等,手太阴列缺、太泉、少商,足太阴大都、公孙、商丘等穴。或热衰方寒也。
平按:“诸疟”上,《素问》有“疟脉满大”至“则失时也”八十九字,本书在第三十卷《刺疟节度篇》,新校正云:“详自疟脉满大至则失时也,全元起本在第四卷中,王氏移续于此。”本书无此八十九字,则《素问》为王氏所移益信。
诸疟而脉不见者,刺十指间见血,血去必已,先视身之热赤如小豆者尽取之。
十二种疟各有络脉见者,依刺去之。若络不见,足阴阳脉,刺足十指间,手阴阳脉不见,刺手十指间,皆出血必已。又诸疟将衰,身上有如赤小豆结起者,皆刺去之也。
平按:《甲乙》“而脉不见”,“而”作“如”。“赤”上,《素问》、《甲乙》无“热”字。
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先其病发时如食顷而刺之,
此言通疗十二种疟,并于疟未发先一食之顷,刺之必已。
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
一刺病衰,病人未觉有愈;二刺知愈,其病未尽;三刺病气都尽也。
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郄①中盛经出血;有刺项以下侠脊者,必已。舌下两脉者,廉泉也。
如前刺之不已,可变法刺,凡有三刺:一刺舌下足少阴脉、任脉廉泉之穴;二刺腘内委中,检无郗中,或可刺于腘内郗穴委中之中,足太阳盛经出血;三刺项下侠脊足太阳大杼、譩譆等穴。
平按:《素问》、《甲乙》“有刺项以下”作“又刺项已下”。注“腘内郗穴”,“内”字袁刻作“中”。
①“郄”,萧本原作“郗”。今据仁和寺本改。
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
先问者,问其疟发之先,欲疗其始,问而知之也。
平按:“必先问”,“先”字袁刻脱。
头先痛及重,先刺头上,
先取督脉神庭、上星、囟会、百会等穴。
及两颌两眉间出血。
两颌眉间取络出血。
平按:“两颌”《素问》、《甲乙》均作“两额”。
先项背痛者,先刺之。
先起项及背者,先刺项及背疗疟之处也。
先腰脊痛者,刺郄②中出血。
刺委中之郄也。
②“郄”,萧本原作“郗”。今据仁和寺本改。
先手臂痛者,先刺阴阳十指间。
手表里阴阳之脉,十指之间也。
平按:《素问》、《甲乙》“阴阳十指间”作“手少阴、阳明十指间”,新校正云:“别本作手阴阳,全本亦作手阴阳。”
先足胻痠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
足阳明为三阳之长,故刺足十指间出血,皆称足阳明也。
平按:《素问》、《甲乙》“胻”作“胫”。
风疟之发,则汗出恶风,刺三阳经背输之血。
此风疟状也。风疟候手足三阳经之背输,有疟于穴处取之。
平按:“之发”《素问》作“疟发”。《甲乙》“三阳”上有“足”字。
胻痠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胕髓,以鑱,鑱绝骨出其血,立已。身体小痛,刺之诸阴之井,毋出血,间日一刺。
人足胻痠痛,按之不可,名曰胕髓之病。可以鑱,鑱出血也。五脏诸阴之井起于木,宜取勿出血也。有本“髓”为“体”。
平按:“胕髓”下,《素问》有“病”字,《甲乙》作“肘髓病”。“以鑱,鑱绝骨”《素问》、《甲乙》作“以鑱针针绝骨”。《素问》“刺之”,“之”字作“至阴”二字。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过之则失时”,见《素问》卷十第三十六《刺疟篇》,自“疟不渴”至末,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六《杂病篇》,又见《素问·刺疟篇》,惟文义略有不同,又见本书二十五卷《十二疟篇》。又自篇首至末,见《甲乙经》卷七第五。
疟病脉满大急,刺背输,用中针,傍五胠输各一,适肥瘦,出其血。
满,盛也。脉大,多气少血也。急,多寒也。疟病寸口脉盛,气多血少而寒,可取背输有疗疟者,用中针刺输傍五取,及胠输两胁下胠中之输有疗疟者,左右各一取之。取之适于肥瘦,出血多少。傍,左右箱也。
平按:《素问》、《甲乙》“疟”下无“病”字;“输”作“俞”。“五”《素问》作“伍”。
疟脉小而实急,灸胫少阴,刺指井。
脉小者,血气皆少。疟病诊得寸口之脉血气皆少而实而多寒,可灸足少阴疗疟之输,并指有疗疟之井也。
平按:《素问》、《甲乙》无“而”字。
疟脉满大急,刺背输,用第五针,胠输各一,适行至于血也。
第五□针,以取大脓,今用刺疟背输,可适行至血出而已也。
平按:“用第五针,胠输各一”《素问》作“用五胠俞背俞各一”。《甲乙经》无此条,《素问》新校正云:“经文与次前经文重复,王氏随而注之,别无义例,不若士安之精审,不复出也。”
疟脉缓大虚,便用药所宜,不宜用针。
脉缓者,多热。疟病诊寸口脉得多热多气少血虚者,可用药。用药者,取所宜之药以补也。
平按:“便用药所宜”《素问》作“便宜用药”。
凡治疟者,先发如食顷,乃前可以治,过之则失时。
此疗疟时节也。
平按:《素问》、《甲乙》无“前”字。
疟不渴,间日而作,取足阳明;渴而日作,取手阳明。
疟不渴取足阳明,渴取手阳明,皆取所主输。
平按:“疟不渴,间日而作,取足阳明”《素问》作“刺足太阳”,本书《十二疟篇》同。新校正云:“按《九卷》云:足阳明。《太素》同。”检今本《灵枢》亦云“取足阳明”,是不渴间日而作之疟,可取足太阳、阳明二处。故《十二疟》杨注谓“治寒疟”,本篇谓“取所主输”也。
凡黄候,其寸口脉近掌无脉,口鼻冷,并不可治。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腹满,舌痿黄,躁不得睡,属黄家。
师曰:病黄胆,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发病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师曰:黄胆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为瘥,反剧为难治。
又曰: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发于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
师曰: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汤。又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小建中汤。
黄胆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黄柏栀子芒硝汤。
黄胆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
夫病酒黄胆,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
心中懊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酒黄胆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酒疸,心中热,欲吐者,吐之即愈。
酒疸,黄色,心下结热而烦。
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中心如啖蒜齑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
寸口脉微而弱,微则恶寒,弱则发热。当发不发,骨节疼痛;当烦不烦,而极汗出。趺阳脉缓而迟,胃气反强。少阴脉微,微则伤精,阴气寒冷,少阴不足,谷气反强,饱则烦满满则发热,客热消谷,发已复饥,热则腹满,微则伤精,谷强则瘦,名曰谷寒热。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者,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师曰: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满也。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则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则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夫疟脉自弦也,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可下之,弦迟者可温药,若脉紧数者,可发汗,针灸之。浮大者,吐之。脉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疟病结为瘕,名曰疟母,鳖甲煎丸主之。疟但见热者,温疟也。其脉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朝发暮解,暮发朝解,名曰温疟,白虎加桂枝汤主之。疟多寒者,牡疟也,蜀漆散主之。
(证二条 方六首)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症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鳖甲煎丸方
鳖甲十二分(炙) 乌扇三分(烧) 黄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妇三分(熬)干姜三分 大黄三分 芍药五分 桂枝三分 葶苈一分(熬) 石韦三分(去毛) 厚朴三分 牡丹五分(去心) 瞿麦二分 紫葳三分 半夏一分人参一分 蟅虫五分(熬) 阿胶三分(炙) 蜂巢四分(炙) 赤硝十二分 蟋螂六分(熬) 桃仁二分
右二十三昧,为末,取锻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千金方》用鳖甲十二片,又有海藻三分,大戟一分,蟅虫五分,无鼠妇、赤硝二味,以鳖甲煎和诸药为丸)
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脱肉。
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白虎加桂枝汤方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炙) 石膏一斤 粳米二合 桂(去皮)三两
右锉,每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
疟多寒者,名曰牡疟,蜀漆散主之。
蜀漆散方
蜀漆(烧去腥) 云母(烧二日夜) 龙骨等分
右三味,作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匕。(一方云母作云实)
附《外台秘要》方
牡蛎汤 治牡疟。
牡蛎四两(熬) 麻黄(去节)四两 甘草二两 蜀漆三两
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黄,去上沫,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温眼一升,若吐,则勿更服。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 治疟病发渴者,亦治劳疟。
柴胡八两 人参三两 黄芩三两 甘草三两 栝蒌根四两 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
右七昧,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二服。
柴胡姜桂汤 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黄芩三两 栝蒌根四两 牡蛎三两(熬) 甘草二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病源夏日伤暑,秋必病疟,疟病之发以时者,此由邪气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常大会于风府,其明日下一节,故其作也晏此先客于脊背也,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此所以日作稍益晏者也,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作日益早也。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搏于五脏,横连募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蓄积乃作,夫卫气每至于风府,则腠理乃发,发则邪气入,邪项,循膂而下者也,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则不得当其风府也,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故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合,则其府也,风之与疟也,相与同类,而风独常在也,而疟得以时休者,何也,由风气留其处,疟气随经络沉以内搏,故卫气应乃作,阳当陷而不陷,阴当升而不升,为邪所中,阳遇邪则蜷,阴遇邪则紧,蜷则恶寒,紧则为栗,寒栗相搏,故名曰疟,弱则发热,浮乃汗出,旦中旦发,晚中晚发,夫疟其人形瘦,皮必粟起,问曰,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广济疗疟常山散方。
常山(五分) 升麻(二分) 蜀漆(一分)
上三味捣筛为散,一服二钱匕,和井花水煮米半合,顿服少间则吐,吐讫则瘥。忌生葱生菜及诸果子生冷油腻等物。
又疗疟常山汤方。
常山(三两)
上一味切,以浆水三升,浸经一宿,煮取一升,欲发前顿服之,后微吐瘥止。忌生葱生菜。(近效疗疟间日或夜发者张文仲备急同并出第一卷中)
张仲景伤寒论辨疟病师曰,夫阴气孤绝,阳气独发,而脉微者,其候必少气烦满手足热而欲呕也,名曰 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在心脏,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瘦脱肉。又辨疟脉,夫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瘥,弦迟者温药愈,弦紧者可发汗,又辨疟岁岁发至三岁,发连日发不解者,以胁下有痞也,疗之不得攻其痞,但虚其津液,先其时发汗,其服汤已,先小寒者,渐引衣自覆,汗出小便利则愈,疟者病患形瘦皮上必粟起。
又问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瘥者,当月尽解也,如期不瘥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症瘕名曰疟母,宜急疗之,大鳖甲煎方。
鳖甲(十二分炙) 乌扇(三分) 黄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妇(三分熬) 干姜(三分) 大黄(三分) 芍药(五分) 桂心(三分) 葶苈(二分熬) 石苇(二分)浓朴(三分炙) 牡丹皮(五分) 瞿麦(二分) 紫葳(三分) 半夏(一分洗) 人参(一分) 虫(五分熬) 阿胶(三分炙) 蜂窠(四分炙) 赤硝(十二
上二十三味末之,取锻灶下土一斗,清酒一斛五升,浸土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下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忌苋菜生葱胡荽羊肉饧等物。(千金有海藻大戟虻虫无赤硝鼠妇用锻灶灰一斛)又疟发渴者,与小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方。
柴胡(八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忌海藻菘菜。(经心录疗劳疟并出第十五卷中)
肘后疗诸疟方。
取青蒿(一把)
上一味,以水一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备急张文仲同)
又方:鳖甲(三两炙)
上一味捣末,酒服方寸匕,至发时令服,三服兼用火炙,无不断者。忌苋菜。
又方:牛膝茎叶一把切,以酒三升渍一宿,分三服,令微有酒气不即断,更作,不过三服止。(文仲备急集验同并出第一卷中)
深师疗疟膈痰不得吐,宜吐之,常山乌梅汤方。
乌梅(半两) 桂心(半两) 芫花(半两) 豉(五合绵裹) 半夏(半两) 常山(半两)
上六味切,以酒三升,水四升,合煮取二升,分三服,必得吐,一方取三升。忌生葱羊肉饧生菜。(一方无半夏常山)又疗疟丸神方。
人参(三分) 铅丹(三分) 天雄(十分熬)
上三味捣合下筛蜜和,初服二丸如梧子大,临发服二丸,中当温热,四肢淫淫痹为知,服药忌饱饭,食疟断后食如常,万不失一。(备急文仲同)又疗疟,撩膈汤方。
常山(三两) 甘草(三两炙) 松萝(二两) 乌梅(十四枚) 黄芩(二两) 瓜蒂(十四枚)
上七味切,以酒二升渍一宿,明旦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海藻生葱生菜菘菜等。
又疟结实积热,烦扰迷冒,寒热但多,绵 困笃,常山大黄汤方。
常山(三两) 甘草(三两炙) 前胡(二两) 大黄(三两)
上四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半,下大黄,煎取三升,分澄令冷,初服七合,中服八合,比欲发服九合,王文州大子因疟危困服此皆愈。忌海藻菘菜生葱生菜等。
又疗疟醇 汤方。
生姜(三两) 乌梅(三七枚擘一方十四枚) 甘草(三两炙) 桂心(二两) 常山(三两)荷根(三两)
上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一升曰醇,未发时须顿服,更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曰 ,至发不断,复顿服甚良,别方说发日平旦服 一升,以醇着头边,若欲发便服醇,神良,二说不同也。忌海藻菘菜生葱生菜。(出第二十二卷中)
千金麻黄汤,疗疟 发汗方。
麻黄(四两去节) 大黄(四两) 栝蒌(四两) 甘草(一两炙)
上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未发前食顷服,临发更服,服后皆覆取汗。忌海藻菘菜。(集验同出第十卷中)
千金翼疗疟病医不能救者方。
以绳量病患脚,围绕足跟及五指一匝讫,截断绳取所量得绳置项上,着反向背上当绳头处中脊骨上灸三十壮,则定,候看复恶寒,急灸三十壮则定,比至过发一炊,久候之,虽饥勿与食,尽日,此神验,男左足女右足。(出第十八卷中)
崔氏疗疟,会稽赖公常山汤方。
常山(三两) 石膏(八两碎绵裹) 甘竹叶(一把切) 糯米(一百粒)
上四味切,以水八升,明旦欲服,今晚渍于铜器中,露置星月下高净处,横刀其上,向明取药,于病患房门前,于铜器里缓火煮取三升,分三服,日欲出一服,临发又一服若即定,不须后服,取药滓石膏裹置心上,余四分置左右手足心甚验。忌生葱生菜。(出第四卷中)
备急华佗常山桂心丸,神良方。
甘草(炙) 常山大黄 桂心(各四分)
上四味末之,蜜和,平旦服如兔屎,每欲发服六丸,饮下之,欲服药时,先进少热粥良。忌海藻菘菜生葱生菜。(文仲同出第二卷中)
延年疗疟,常山丸方。(裴右庶送)常山(四分) 青木香(四分南者) 蜀漆(一分) 牡蛎(二分 ) 大黄(二分) 乌梅肉(一分熬) 丹砂(二分研) 豉(二分熬) 知母(二分) 鳖甲(二分炙) 麻黄(一分去节)
上十一味捣筛,蜜和为丸,丸如梧子,未发前粥饮服五丸讫,微吐后,须臾任食,至欲发更服十丸。忌苋菜生血物生葱生菜油腻。(崔氏同)又疗疟丸方。
常山(三两) 甘草(二分炙) 知母(四分)
上三味捣筛,蜜和为丸,丸如梧子,未发前饮服十五丸,临发服十五丸,得快吐则愈。
忌海藻生葱生菜菘菜。(并出第十五卷中)
必效疗疟,鸡子常山丸方。
取鸡子一枚,断开头,出黄及白令尽,置小铛子中,又取常山细末,量满前空壳,又倾铛子中,又量白蜜还令满壳,复倾铛子中,三味同搅,微火煎之,勿停手,微冷可丸则停,丸如梧子,如病患午时发,巳时服三十丸,欲至发时,又服三十丸,用饮汁下,欲吐任吐,亦如前服讫,更不发者,不须服,服后禁脂腻油面生菜瓜果七日,此方敕赐乔将军服之立效。
(又疗疟不瘥,虎骨常山丸方。
虎头骨(炙) 常山甘草(炙) 鳖甲(炙) 乌梅(熬) 葳蕤白薇升麻茯苓石膏(研) 知母麦门冬(去心) 豆豉(熬) 地骨白皮
上十四味各等分,合捣,蜜和丸如梧子大,未发前日晚空肚服二十丸,至发日平旦服四十丸,如人行十里,食白粥一碗,欲发时亦服三十丸,三日内慎生冷,万无一触,不吐自瘥,魏又疗疟,常山酒方。
常山(一两切) 独头kt (一颗去根茎横切) 糯米(一百粒) 乌豆(一百粒) 清酒(一升)
上五味,病未发前一日,以酒浸药于碗中,以白纸一张覆之,碗上横一刀,欲发时三分饮一分,如未吐更服一分得吐则瘥。忌生菜生葱。(并第一卷中)
古今录验疗疟豉心丸方。
香豉(五合熬令色变) 常山(二两) 大黄(三分) 附子(二分炮)
上四味捣筛,蜜和丸,服如大豆十丸,当勿食,比至发来,令服三十丸,疟不止,亦可至四十丸,疟必止,若膈上有停痰,欲吐听之,若腹中实,欲下亦无妨,常有验。忌生葱生菜等。(杨孔思方出第四卷中)
又乌梅丸,疗疟,无问温瘴痰疟,悉皆主之方。
乌梅肉(二两) 常山(二两) 鳖甲(二两炙) 香豉(二两) 蜀漆(二两生用) 人参(一两) 肉苁蓉(二两) 桂心(二两) 知母(二两) 桃仁(二两去尖皮别捣如稀饧)
上十味捣筛为末,蜜和丸如桐子,空心以酒饮任下三十丸,忌生葱生菜苋菜海藻菘菜。
(一方有升麻甘草各二两为十二味)
千金翼黄帝问岐伯曰∶疟多方少,愈者何?岐伯答曰∶疟有十二种。帝曰∶疟鬼字,何可得闻乎?岐伯曰∶但得疟鬼字便愈,不得其字,百方不愈。黄帝曰∶疟鬼者十二时,愿闻之岐伯曰。
寅时发者,狱死鬼所为,疗之。
上以疟人着窑上,灰火一周,莫令火灭即瘥。
卯时发者,鞭死鬼所为,疗之。
右用五色衣烧作灰,三指撮着酒中,无酒用清水服之。
辰时发者,堕木死鬼所为,疗之。
上令疟人上木高危处,以棘子塞木根间,立瘥。
巳时发者,烧死鬼所为,疗之。
上令疟人坐,师以周匝然火瘥。
午时发者,饿死鬼所为,疗之。
上令疟人持脂火,于田中无人处烧脂香,假拾薪去,即瘥。
未时发者,溺死鬼所为,疗之。
上令疟人临发时,三渡东流水,即瘥。
申时发者,自刺死鬼所为,疗之。
上令疟人欲发时,以刀刺冢上,使得姓名字,咒曰,若瘥,我与汝拔却,即瘥。
酉时发者,奴婢死鬼所为,疗之。
上令疟人碓梢上捧上卧,莫令人道姓字,即瘥。
戍时发者,自绞死鬼所为疗之。
上令索绳系其手脚腰头,即瘥。
亥时发者,盗死鬼所为,疗之。
上以刀子一口,箭一枝,灰一周,刀安疟人腹上,其箭横着底下瘥。
子时发者,寡妇死鬼所为,疗之。
上令疟人脱衣东厢床上卧,左手持刀,右手持杖,打令声不绝,瓦盘盛水着路边,即瘥丑时发者,斩死鬼所为,疗之。
上令疟人当户前卧,头东向,血流头下,即瘥。(并出第十八卷中)
病源夫 疟者,夏伤于暑也,其病秋则寒甚,冬则寒轻,春则恶风,夏则多汗,然其畜作有时,以疟之始发,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豉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外内皆热,头痛而渴唯欲冷冻饮料,何气使然,此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明虚,阳明虚则寒栗豉颔,太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冻饮料也,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营气之所舍也,此令人汗出空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乃得之,及得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搏,内外相搏,是以日作其间,日作者,调其气之舍深,内搏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着,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出第十一卷中)
短剧常山汤,疗 疟先寒战动地,寒解壮热,日日发,及间日发,并断方。
鳖甲(一两炙) 淡竹叶(切三升洗) 常山(二两) 甘草(炙三两) 久酒(三升)
上五味切,以酒渍药,刀置上覆,头安露地,明旦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五服,比未发前令尽当吐,吐极伤多,不必尽剂,但断人禁饮食,得吐过时乃佳。忌人苋海藻菘菜生葱生菜。(出第六卷中)
集验夫疟必从四肢始,疗方。
先其时一食顷,用细左索绳紧束其手足十指,过发时乃解之。(千金同)
又方:先作羊肉 饼饱食之,其进少酒随所能,令其欣欣有酒气,入一密室,里燃炭火,浓覆取大汗则瘥,燕国公说,此方常见用有验。(并出第二卷中方土弱曰虚者得效实者弥甚)又疗温疟劳疟,乌梅饮子方。
乌梅(七颗) 桃柳心(各七茎) 葱白(七茎) 豆豉(一合) 甘草(四分) 柴胡(四分)知母(四分) 大黄(三分)
上八味各细锉,以童子小便两茶碗宿浸,明旦早煎三两沸,去滓,顿服,瘥,未瘥更作,服三服,未瘥。忌海藻菘菜。
又疗温疟痰疟久不瘥,黄连散方。
宣州黄连(二两)
上一味捣筛末,以浓酒一盏,调三钱,空心顿服,相次更服三钱,更饮三两盏酒,任意醉,却睡候过时方得食,如渴枳实煎汤,并三日服瘥。忌猪肉冷水。
崔氏疗一切疟,大黄丸方。
大黄(三两) 朴硝(二两) 巴豆(一两去皮熬令黑研如泥)
上三味捣筛大黄朴硝,然后纳巴豆,以蜜和捣二千杵,丸如梧桐子大,米饮下两丸,日二服,不断再服,即瘥。忌芦笋野猪肉等物。
救急疗一切疟,常山汤方。
常山(三两) 石膏(八两打破绵裹) 白秫米(一百二十粒) 淡竹叶(一握)
上四味,以水八升渍一宿,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清旦一服,欲发一服,正发时一服,三服讫,静室中卧,莫共人语过时后洗手面与食,七日禁劳生葱生菜酒及热面毒鱼,久疟不过再剂,一方加乌梅二七枚熬之。(集验疗疟间日或夜发出姚大夫出第一卷中)
古今录验疗一切疟,大有验,朱砂丸方。
朱砂(一两) 蜀常山(三两)
上二味各捣下筛毕,别取朱砂,瓷器中细研,可一日研如面,白蜜和,童儿捣一万七千杵讫,作丸如梧子大,一服三丸,用清酒下,行五十余步,随意坐卧,无酒,汤下亦得,唯须暖将息病患气力强,仍不发行动者,则须于当发日服之,如似日西发者,临发之日勿食,平旦服三丸,巳时服三丸,午后更服三丸,则瘥,若不瘥,必定轻微更服则瘥,余时发者,准此日西一时,任意消息,其病患气力微弱者,不得临发日服,应预前一日服之,如似明日发者,今日平旦空腹服三丸,至斋时食一碗粥,至日西更服三丸,至日暮复食一碗淡粥,并不得饱食,至一更尽,更服三丸,至平明食粥一碗,至斋前更进三丸,不得食,至午时更进三丸,必瘥,瘥后三日以来,唯得食甜粥饮浆,忌生冷酢滑腻面及饱食,七日以来,特忌生血物生葱生菜,若后七日余者,渐食生冷二种,须复日禁,若如百日来患瘥后,还须百日禁忌生冷,乃至七日患者瘥还复禁七日生冷,患来虽经多年,但得百日以来,禁生冷过百日后,得食无妨,若不禁者,必还重发,患来日久极重者,不过十服瘥,近者三五服则瘥,病患十五以上者,一服三丸,十五以下,七岁以上者一服两丸,七岁以下者,一服一丸,如小者分此一丸,丸作二小丸,服之。(出第四卷中)
近效加减疗一切疟无不效,比用不过再服入口如神,万不一失,桃仁常山丸方。
桃仁(二两不熬亦不去双仁尖皮) 常山(二两) 豆豉(三两)
上三味各别捣五六百杵又和更捣六七百杵,然后点好酒如黑泥自成丸,不饮酒事,须酒下三十丸如梧子,未发前服,临发更服三十丸,以手捧之于鼻下嗅取气便定,如不得平复,更服三十丸,或吐或微利,勿怪,亦有不吐利瘥者,吐了仍不得漱口,亦不得吃生葱生菜果子甜物油腻等,却发则难瘥此来者,不过再三服便瘥,一服瘥者多,其常山须蜀者始堪使用,桃其药唯一人患则少合,不堪预合,无力不效,今方有常山一两,桃仁五七枚,豉一合,恬多者佳,捣常山作散讫,次研桃仁作泥,别捣豉,点酒捣三五百杵,次一处和捣又六百杵以来,如法服之。(医人夏侯拯录之)
千金疗疟灸法。
灸上星及大椎。(大椎穴在背后第一椎上节陷中是也)至发时令满一百壮,艾炷如黍粒,俗人不解取穴,务大炷。
又法觉小异,则灸百会七壮,若后更发,又灸七壮,极难愈者,不过三灸。
又法以足踏地,以 围足一匝中,折后大椎向百会,灸 头三七壮,炷如小豆许大。
又法灸风池二穴各三壮。
又法从手发者灸三间,(穴在虎口第二指节根下一寸)三年 疟,欲发惨惨则下火。
又法从头项发者,未发前预灸项大椎尖头,渐灸过时止。
又法从腰发者,灸肾俞百壮。(穴在第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半是)又疗一切疟,无问远近法。
正仰卧,以 量两乳间中,屈从乳向下灸,度头随年壮,男左女右灸。
又疗五脏疟,及一切诸疟法。
灸尺泽七壮。(穴在肘中约纹动脉是也)又疗 疟法。
上星主之。(穴在鼻中央直入发际一寸陷容豆是也)灸七壮。
又疗疟日西而发者法。
临泣主之。(穴在目 上入发际五分陷者中是也)灸七壮。
又疗疟多汗腰痛不能俯仰,目如脱,项如拔者法。
昆仑主之,(穴在足外踝后跟骨上陷中是也)灸三壮。
又疗疟实则腰背痛,虚则鼻衄法。
飞扬主之,(穴在外踝上七寸)灸七壮。(并出第十卷中)
千金疗疟法。
未发前,抱大雄鸡一只着怀中,时时惊动,令鸡怀中作大声无不瘥。(肘后同出第十卷中)崔氏书疟法。
平旦日未出时,闭气书之,先书额上则戴九天,次书两手心作把九江,又书背上,从右脾骨下向左,分作两行书之,一如后法,南山有一木,木下不流水,水中有一鱼,三头九尾,不
上以前法既不损人,又无不瘥者,其有一度书不甚差,可更书之,书符必不得脱错,亦不可重点书不成也,又勿食五辛。(书疟法路州满上人传云妙不可道以下二法余用俱效)又法令所患人未发前,正南北眠,头向南,五心并额及舌上七处,闭气书鬼字,则瘥,随意任东西。(肘后同)又法总书八行,其下七行,一准前行,通而为八,山题子,山题子,山题子,山题子,准前计更有七行,通前为八行,此符厌疟鬼,一去千里外,急急如律令,某年某月某州某县某乡某里姓名牒,姓名则所患人也,上以手把符勿开,男左女右,待过时久,然后任开,其符仍以火烧却。
咒疟法。
候病者发日,日未出时,自执一石于水滨,一气咒云,kt kt 团团,行路非难,捉取疟鬼元希声侍郎集验书疟法。
额上书两金字重,胸前书两火字并,背上书两水字并,两手书木字单,两足下各书土字,齐下作四口字重,右含水闭气用朱书,未发前书之有验。
许仁则此病之候,乃有数种,亦有宿患 癖,饮食失宜,因节气初交,亦生此病,亦有痰积聚,久不通散,冷热相攻,亦生此疾,亦有地居卑湿时属暑热,内有宿病,外感恶气,亦生此疾,亦有盛夏蒸热饮冷,冷热间隔秋夏气交,亦生此疾,以要言之,终由饮食失常,寒暑乖宜,上热下系将疗之方,吐下为本,人有强羸,病有轻重,自须临时斟酌,不可一概言之,此病别有祈祷厌禳而瘥者,自是人心妄识,畏爱生病,亦犹弓影成蛊耳,必有不诬此法,专意信之,亦任其从禳祷之道,虽然,必须资药以救之,比见用药攻疗,无不瘥者,以法禳之,则有不效者,以此言之,明知病在于内,徒劳无外耳,此病之始,与天行不多别,亦头痛骨肉酸楚,手足逆冷,口鼻喉舌干,好饮水毛耸,腰脊强欲反拗,小便赤,但先寒后热,发作有时,可不审察,其发作日有准,凡经七日以后,先服鳖甲等五味散,取快吐方。
鳖甲(三两生用) 常山(二两) 甘草(二两炙) 松萝(二两) 桂心(一两)右药捣筛为散,煮乌梅汤下,初服一方寸匕,日二服,稍稍加之,以得吐为限。忌人苋生葱生菜海藻菘菜。
又审其候若体力全强,日再服,每服皆取吐,自觉气力不甚强,则每一服取吐,晚不须服,如全绵 ,事须取吐,则三两日一服,经五六度吐讫,但适寒温将息,并食饮,使体气渐强,若知病虽轻吐,根本未似得除,事须利之,以泄病势,宜合当归等六味散服之取利方。
当归(五两) 白术(五两) 细辛(四两) 桂心(三两) 大黄(五两) 朴硝(四两)右药捣筛为散,平旦空肚以酒饮下,初服一方寸匕,日再服,稍稍加之,得利为度,候气力强羸,取利多少,一一如前取吐法。忌桃李雀肉生葱生菜。
又依前鳖甲等五味散取吐,当归等六味散利后,虽经吐下,其源尚在,如更吐利,又虑羸,宜合鬼箭羽等十味丸服之方。
细辛(四两) 橘皮(四两) 鬼箭羽(折看之如金色者二两) 白术(五两) 桂心(四两)地骨皮(四两) 蜀漆(二两) 甘草(三两炙) 当归(五两) 丁香(三两)右药捣筛,蜜和丸如梧子,煮乌梅饮下之,初服十五丸,日再,稍稍加至三十丸,服经三五日后,若觉热甚,每服药后良久,任吃三两口粥饮压之。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生葱。
又疗此病,鲁用释深师一方,大有效,其方有巴豆皂荚藜芦,三味作丸服虽经困苦,一服永断。(吴升同并出第一卷中)
广济疗小儿疟方。
取蛇皮烧灰,一钱匕和冷水服之。
又方:取驴轴下垢腻,刮取和面作烧饼与吃,以瘥止。
删,繁疗小儿疟,或自能饮,或不能饮母含药与饮之,常山酒煎方。
常山(二两) 桂心(一两) 甘草(半两)
上三味切,以酒一升煎,取七合去滓,分服,取吐瘥止。
千金常山汤,主小儿温疟方。
常山(四分切) 淡竹叶(切一握) 小麦(三合)
上三味,以水一升半,煮取五合,一日至七日儿,一合为三服,八日至十五日儿,一合半为三服,十六日至二十日儿,二合为三服,四十日至六十日儿,六合为三服,六十日至百日儿,一服二合半,百日至二百日儿,一服三合,其一岁至七八岁儿,增药水,并以此为率
又方:灸两乳下一指各三壮。
又方:烧鸡 黄皮末,和乳与服,男雄女雌。
又方:生鹿角末,发时与一钱匕服之。
又方:烧鳖甲灰,以酒服一钱匕,至发时服三匕。(出第五卷中)
刘氏疗小儿疟方。
黄丹半钱匕,以蜜水和与服,若冷,以酒和与服之良。
方二首,禳法十二首,针灸法七首
蜀漆丸
主 疟连年不瘥,服三七日定瘥方。
蜀漆知母白薇地骨皮麦门冬(去心) 升麻(各五分) 恒山(一两半) 石膏(二两,研)
上一十三味,捣筛为末,炼蜜和丸如梧子。空腹饮服十丸,日再,加至二三十丸。
陵鲤汤
主疟疾、江南瘴疟方。
陵鲤甲(十四枚,炙) 鳖甲(一枚,炙) 乌贼鱼骨附子(炮,各一两去皮) 恒山(三两)
上五味, 咀。以酒三升渍一宿,未发前稍稍啜之。勿绝吐之,并涂五心,一日断食,过时久乃食。
肝疟,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刺足厥阴见血。
心疟,令人心烦甚,欲得清水,寒多不甚热,刺足少阴,是谓神门。
脾疟,令人病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
肺疟,令人心寒甚热,间善惊,如有见者,刺手太阴阳明。
肾疟,令人凄凄,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 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
胃疟,令人且病寒,善饥而不能食,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黄帝问岐伯曰∶疟多方少,愈者何?岐伯对曰∶疟有十二种。
黄帝曰∶疟鬼字何,可得闻乎?岐伯对曰∶但得疟字便愈,不得其字,百方不愈。
黄帝曰∶疟鬼十二时,愿闻之。岐伯对曰∶寅时发者,狱死鬼所为,治之以疟人着窑上灰火,一周不令火灭,即瘥。卯时发者,鞭死鬼所为,治之以五白衣烧作灰三指撮,着酒中,无酒清水服之。辰时发者,堕木死鬼所为,治之令疟人上木高危处,以棘塞木奇间即瘥。
巳时发者,烧死鬼所为,治之令疟人坐,师以周匝燃火即瘥。午时发者,饿死鬼所为,治之令疟人持脂火于田中无人处,以火烧脂令香,假拾薪去,即瘥。未时发者,溺死鬼所为,治之令疟人临发时三渡东流水即瘥。申时发者,自刺死鬼所为,治之令疟人欲发时,以刀刺冢
上,使得姓字,咒曰若瘥,我与汝拔却,即瘥。酉时发者,奴婢死鬼所为,治之令疟人碓稍上捧上卧,莫令人道姓字,即瘥。戌时发者,自绞死鬼所为,治之左索绳,紧其手脚腰头,即瘥。亥时发者,盗死鬼所为,治之以刀子一口、箭一只、灰一周,刀安疟人腹上,其箭横着底下,即瘥。子时发者,寡妇死鬼所为,治之令疟人脱衣,东厢床上卧,左手持刀,右手持杖,打令声不绝,瓦盆盛水着路边,即瘥。丑时发者,斩死鬼所为,治之令疟人当户前卧,头东向,血流头下即瘥。
疟医并不能救者方
以绳量病患脚围绕足跟及五指一匝讫,截断绳,取所量得绳,置项上,着反向背上,当绳头处中脊骨上灸三十壮,即定。候看复恶寒,急灸三十壮,即定,比至过发一炊久候之,虽饥勿与食尽日,此法神验,男左女右。
治疟病方。鼠妇,豆豉二七枚,合捣令相和。未发时服二丸,欲发时服一丸。
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又方:用独父蒜于白炭上烧之,末。服方寸匕。
又方:五月五日,蒜一片(去皮,中破之,刀割),合容巴豆一枚(去心皮,纳蒜中,令合)。以竹挟以火炙之,取可热,捣为三丸。未发前服一丸。不止,复与一丸。
又方:取蜘蛛一枚,芦管中密塞,管中以绾颈,过发时乃解去也。
又方:日始出时,东向日再拜,毕正长跪,向日叉手,当闭气,以书墨注其管两耳中,各七注,又丹书舌上,言子日死,毕,复再拜,还去勿顾,安卧勿食,过发时断,即瘥。
又方:多煮豉汤,饮数升,令得大吐,便瘥。
又方:取蜘蛛一枚,着饭中合丸吞之。
又方:临发时,捣大附子下筛,以苦酒和之,涂背上。
又方:鼠妇虫子四枚各一,以饴糖裹之,丸服,便断,即瘥。
又方:常山(捣,下筛成末)三两,真丹一两。白蜜和,捣百杵,丸如梧子。先发服三丸,中服三丸,临卧服三丸,无不断者。常用,效。
又方:大开口,度上下唇,以绳度心头,灸此度下头百壮,又灸脊中央五十壮,过发时,灸二十壮。
又方:破一大豆(去皮),书一片作“日”字,一片作“月”字,左手持“日”,右手持“月”,吞之立愈。向日服之,勿令人知也。
又方:皂荚三两(去皮,炙),巴豆一两(去心皮)。捣,丸如大豆大。一服一枚。
又方:巴豆一枚(去心皮),射?如巴豆大,枣一枚(去皮)。合捣成丸。先发各服一丸如梧子大也。
又方:常山、知母、甘草、麻黄等分。捣蜜和丸如大豆。服三丸,比发时令过毕。
又方:常山三两,甘草半两。水酒各半升,合煮取半升。先发时一服,比发令三服尽。
又方:常山三两(锉)。以酒三升,渍二三日,平旦作三合服。欲呕之,临发又服二合,便断。旧酒亦佳,急亦可煮。
又方:常山三两,秫米三百粒。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之服,至发时令尽。
又方:若发作无常,心下烦热。取常山二两,甘草一两半。合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当快吐,仍断,勿饮食。
老疟久不断者。常山三两,鳖甲一两(炙),升麻一两,附子一两,乌贼骨一两。以酒六升,渍之,小令近火,一宿成。服一合,比发可数作。
又方:藜芦、皂荚各一两(炙),巴豆二十五枚。并捣,熬令黄,根据法捣蜜丸如小豆。空心服一丸,未发时一丸,临发时又一丸,勿饮食。
又方:牛膝茎叶一把(切)。以酒三升服,令微有酒气,不即断。更作,不过三服而止。
又方:末龙骨方寸匕。先发一时,以酒一升半,煮三沸。及热尽服,温覆取汗,便即效。
又方:常山三两,甘草半两,知母一两。捣蜜丸。至先发时,服如梧子大十丸,次服减七丸八丸,后五六丸,即瘥。
又方:先发二时,以炭火床下,令脊脚极暖被覆,过时乃止。此治先寒后热者。
又方:先炙鳖甲(捣末)方寸匕。至时令三服尽,用火炙,无不断。
又方:常山三两。捣,筛,鸡子白和之丸。空腹三十丸,去发食久三十丸,发时三十丸,或吐或否也,从服药至过发时,勿饮食。
治温疟不下食。知母、鳖甲(炙)、常山各二两,地骨皮三两(切),竹叶一升(切),石膏四两。以水七升,煮二升五合。分温三服。忌蒜、热面、猪、鱼。
治瘴疟。常山、黄连、豉(熬)各三两,附子二两(炮)。捣,筛,蜜丸。空腹服四丸,欲发三丸,饮下之,服药后至过发时,勿吃食。
若兼诸痢者。黄连、犀角各三两,牡蛎、香豉各二两,并熬龙骨四两。捣,筛,蜜丸服四十丸。日再服,饮下。
无时节发者。常山二两,甘草一两半,豉五合。绵裹,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再服,快吐。
无问年月,可治三十年者。常山、黄连各三两。酒一斗,宿渍之,晓以瓦釜煮取六升。
一服八合,比发时令得三服。热当吐,冷当利,服之无不瘥者,半料合服得。
劳疟积久,众治不瘥者。生长大牛膝一大虎口。以水六升,煮取二升。空腹一服,欲发一服。
禳一切疟。是日抱雄鸡,一时令作大声,无不瘥。
又方:未发,头向南卧,五心及额舌七处,闭气书“鬼”字。
咒法。发日执一石于水滨,一气咒云,眢眢圆圆,行路非难,捉取疟鬼,送与河官,急急如律令,投于水,不得回顾。
治一切疟,乌梅丸方。甘草二两,乌梅肉(熬)、人参、桂心、肉苁蓉、知母、牡丹各二两,常山、升麻、桃仁(去皮尖,熬)、乌豆皮(熬膜取皮)各三两。桃仁研,欲丸入之,捣筛,蜜丸,苏屠臼捣一万杵。发日,五更酒下三十丸,平旦四十丸,欲发四十丸,不发日空腹四十丸,晚三十丸,无不瘥。徐服后,十余日吃肥肉发之也。
凡见疟。白驴蹄二分(熬),大黄四分,绿豆三分(末),砒霜二分,光明砂半分,雄黄一分。捣蜜丸如梧子。发日平旦冷水服二丸。七日内忌油。
附方《外台秘要》治疟不痊。干姜、高良姜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水一中盏,煎至七分服。
《圣惠方》治久患劳疟、瘴等方。用鳖甲三两,涂酥炙令黄,去裙为末。临发时温酒调下二钱匕。
治疟。用桃仁一百个,去皮尖,于乳钵中细研成膏,不得犯生水,候成膏,入黄丹三钱,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丸,当发日,面北用温酒吞下。如不饮酒,井花水亦得。五月五日午时合,忌鸡犬妇人见。
又方:用小蒜不拘多少,研极烂,和黄丹少许,以聚为度,丸如鸡头大,候干。每服一丸,新汲水下,面东服,至妙。
论曰伤寒变成疟者,因病瘥后,外邪未散,真脏尚虚,因为劳事,致二气交争,阴胜则振寒,阳胜则发热,阴阳更胜,即往来寒热,休作有时也,一日再发者,得汗必解,若伤寒八九日得之,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自调者,欲自愈也,或阳明证烦热汗出,日晡所发热者,脉浮宜解表,脉实宜攻里,又有妇人热入血室,发热而更作寒者,当详辨之。
治伤寒后变成疟病,寒热躁渴。知母升麻汤方
知母石膏升麻(各一两) 蜀漆常山甘草(炙各一分) 乌梅(去核半两)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
治伤寒后变成疟,口干烦渴。二黄汤方
麻黄(去根节) 大黄(锉炒) 栝蒌根(各一两) 甘草(炙锉半两)
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
治伤寒后变成疟,寒热躁渴。升麻前胡汤方
升麻前胡(去芦头各一两半) 知母(焙) 芍药(各三两) 朴硝山栀子仁 木通(锉) 乌梅(去
上九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一枣大拍碎,同煎至七分,去滓入生地黄汁二合,更煎一沸,食后温服。
治伤寒后变成疟,痰毒壅脾肺,面色萎黄,寒热时作,人参常山汤方
人参常山(各半两) 甘草(生)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一分) 灯心(一十茎)
上五味,细锉拌匀,用水二盏,酒一盏,同煎至两盏,去滓入好茶末二钱匕,分作两服,温服取吐即瘥。
治伤寒后变成劳疟,久不瘥。黄芩鳖甲汤方
黄芩(去黑心) 柴胡(去苗) 山栀子仁 乌梅(去核各半两) 鳖甲(去裙 醋炙一两) 甘草(炙一分)
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用童子小便一盏半,入桃柳尖各七个,生姜一枣大拍碎,豉半合,同浸一宿,平旦煎至七分,去滓入生地黄汁一合,搅匀更煎一沸,温服不拘时。
治伤寒后肝疟,由邪热客于足厥阴经所成,颜色苍苍战掉,或似热劳。蜀漆鳖甲丸方
鳖甲(去裙 醋炙) 蜀漆知母(焙) 乌梅(去核) 苦参常山葳蕤(各一两)豉(一合熬) 石膏(二两) 细辛(去苗叶) 甘草(炙各三分)
上一十一味,捣罗为末,炼蜜和捣数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温酒下,晚再服。
治伤寒后心疟,令人烦热不止,饮水多常渴。常山石膏汤方
常山鳖甲(去裙 醋炙) 犀角屑 蜀漆(各一两) 甘草(炙) 乌梅(去核各一分) 栀山子仁
上八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豉三七粒,淡竹叶二七片,生姜一枣大拍碎,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日二。
治伤寒后脾疟,脾脏受热,或渴或不渴,热气内伤,不得大便,腹中热痛,身寒汗出。
常山丸方
常山(二两) 知母(焙) 鳖甲(去裙 醋炙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四味,捣罗为末,炼蜜和捣数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未发前温酒下,发时再服。
治伤寒后肺疟,痰热聚于胸膈,令人心寒,甚则发热,热则惊,如有所见者。三味汤方
常山(一两) 秫米(半匙) 甘草(炙锉一分)
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一枣大拍碎,同煎至八分,去滓临发时温服。
治伤寒后肾疟,令人凄凄,腰脊痛而宛转,大便难,手足寒,常山柴胡汤方
常山柴胡(去苗) 麦门冬(去心焙各一两) 乌梅(去核) 半夏(汤洗七遍炒干) 槟榔(锉) 枳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一枣大拍碎,淡竹叶二七片,豉二七粒,同煎至七分,去滓临发时温服。
治伤寒后变成疟疾,或阴气结伏心下,成块,或膨满呕逆喘促,面黑唇青,四肢逆冷,饮食不下,气结食毒,并宜服此。太一护命丸方
阳起石硫黄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一两) 金星石 银星石 白石英紫石英礞石滑石硝石凝水石(烧赤) 磁石(火烧醋淬) 太阴玄精石 坩埚子(累经销金银者) 不灰木(各半两) 丹砂(一分) 巴豆(四十九粒去皮心出油) 杏仁(四十九粒汤去皮尖双仁)
上一十八味,捣研为末,再同研极细,用阿魏一分,与糯米粥同和匀,丸如樱桃大,每服一丸,麸炭火内烧赤,取出用两只盏子合在内,候冷细研,以生姜米饮下,未知再服。
治伤寒后寒热不退,变疟,时作。茯苓饮方
赤茯苓(去黑皮) 鳖甲(去裙 醋炙) 地骨皮(各二两) 柴胡(去苗) 知母(焙各一两半) 枳壳(去瓤麸炒一两)
上六味,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以水一盏半,煎取七分,去滓入生地黄汁一合,食后良久温服,如人行五六里再服。
论曰夏伤于暑,秋成 疟。该于时而作也。方夏之时,阴居于内,暑虽入之,势未能动,候得秋气,阳为之变动,汗出遇风,乃成此疾,故曰 疟。皆生于风,蓄作有时,其气阴阳
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内外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冻饮料,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营气之所舍也。令人汗孔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于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外相薄,是以日作,其间日作者,其气之所舍深也。其作之早晏者,随风府日下一节也。是以或先寒后热,或先热后寒,或但热无寒,又或本于痰,或本于瘴,或本于鬼神,或本于邪气,大概外传经络,内入五脏,证既不同,治法亦异。治疟者不辨阴阳虚实,概以吐药投之,有非痰实而真气受弊者固多矣。内经论五脏诸经之疟,本以刺法补泻,其寒热先后,与夫发止早晏,又皆不同,明邪气所传,不可一概论。今备载诸证,参以治法之轻重,要在随证而治,庶乎无一曲之蔽也。
论曰阴阳相胜而寒热互作者,以邪气相并也。故气并于阴,则为寒,气并于阳,则为热,寒则振栗鼓颔,以阴实阳虚故也,热则渴而饮冷,以阴衰阳胜故也。
治疟发寒热。柴胡桂枝汤方
柴胡(去苗四两) 桂(去粗皮) 黄芩(去黑心) 芍药人参(各一两半) 甘草(炙一两) 半夏(汤洗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六钱匕,水二盏,入生姜一枣大拍碎,枣二枚劈破,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治疟壮热憎寒,大便秘涩。鳖甲汤方
鳖甲(醋炙去裙 ) 赤芍药桃仁(去皮尖双仁炒研) 当归(切焙) 大青天灵盖(酥炙别捣末
上九味。除天灵盖外,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调天灵盖末一钱匕,未发前温服,仍留其滓重煎,若先自利,去牵牛子。
治诸疟疾先热后寒,头痛四肢烦倦。麻黄汤方
麻黄(去根节) 乌梅肉(炒) 秦艽(去苗土) 柴胡(去苗) 甘草(炙) 麦门冬(去心焙) 犀角(镑各三
上九味。粗捣筛,每用五钱匕,水一盏半,入桃柳枝心各七枚,细锉,豉五十粒,煎至一盏,入朴硝少许,更煎一二沸,去滓,分二服,早晨及卧时,温服之。
治疟先寒后热,四肢黄瘦头痛。常山饮方
常山(一两) 豉(一合) 葛根(锉) 柴胡(去苗) 升麻牡蛎(熬) 大黄(锉炒) 前胡(去芦头) 知母(焙) 山栀子仁 枳壳(去瓤麸炒各三分) 半夏(汤洗七遍去滑炒) 麦门冬(去心焙) 桃仁(去皮尖双仁炒) 甘草(炙) 犀角(镑各半两)
上一十六味。 咀如麻豆大,每用五钱匕,水一盏半,入葱薤白各三寸切碎,煎取一盏,去滓分二服,发前及发时热服之。
治疟寒热作时,面色黄。人参汤方
人参常山(各半两) 甘草(生三分)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一分)
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茶末半钱匕,灯心五茎,煎至七分,去滓入酒半盏,和匀候温,未发前顿服取吐,如未吐再服,以痰出尽为度。
治疟经吐下后,寒热头痛烦渴。犀角汤方
犀角(镑) 甘草(炙各半两) 麦门冬(去心焙) 升麻知母(焙) 鳖甲(醋炙去裙 各三分) 石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食前温服,未发前再服。
治疟疾寒热。丹砂丸方
丹砂雄黄(各一两) 砒霜(半两) 桃仁(去皮尖双仁麸炒二十一枚) 麝香阿魏(各一钱)
上七味。各研极细,再合研匀,用糯米粥和丸,如鸡头大,每服半丸细嚼,新汲水下,取吐即愈。
治诸疟发歇,寒热不定。二豆丸方
绿豆黑豆(去皮) 丹砂(研各一分) 砒霜(研半两)
上四味。先研二豆如面,入砒拌匀,滴水丸如梧桐子大,丹砂为衣,每服一丸,发前取桃心七个烂嚼,冷水吞下,如无桃心,取桃枝煎汤放冷下。
治诸疟寒热往来,止而复发。常山散方
常山(末一两) 砒霜(研一分) 丹砂(研一钱)
上三味。研匀,入白面糊和作饼子,油内煮焦黑为度,再研极细,每服半钱匕,夜半冷茶清调下。
治疟疾作发寒热。三圣丸方
凝水石(二两) 砒霜(一两) 腻粉(一分)0
上三味。研细,用陈粟米饭和作挺子,以湿纸十重裹,慢火内烧令焦黑,再研为末,粟米饭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丸,夜半桃心水下。
治诸疟寒热不已,日渐萎黄。常山饮方
常山(半两) 乌头(炮裂去皮脐七枚) 甘草(生用一两) 蒜(一颗八瓣者) 糯米(炒一合) 豉(炒一合) 甑带(三寸)
上七味。粗捣筛,以酒一升二合、浸,月下露一夜,横刀一口,置药上,俟天明煎取五合,去滓空心顿服,良久吐出恶痰即愈,如吐不已,煮浆水粥止之。
治寒热往来,疟久不瘥。鳖甲大黄丸方
鳖甲(去裙 醋炙) 大黄(生锉) 常山人参蜀漆甘草(炙锉) 附子(炮裂去皮脐) 白薇(各
上八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淡竹叶汤下,平旦一服,食后良久再服。
治诸疟寒热往来。附子丸方
附子(炮裂去皮脐) 大黄(锉炒各三分) 常山蜀漆(各一两一分)
上四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米饮下,未发一服,临发再一服。
论曰 疟者,以疟发该时,或日作,或间日乃作也,人卫气流行,合于昼夜阴阳,邪气内舍于营,随卫气以出入,而应于风府,其作早晏,皆以时发也。寒温瘅疟,动皆该时,故内经统谓之 疟,其状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
治 疟,寒疟温疟瘅疟悉治之。丹砂丸方
丹砂(研一分) 常山(捣末三分)
上二味。研令匀,炼蜜和丸,梧桐子大,午时发者,平旦米饮服三丸,辰时巳时,及临发时,各服三丸,至夜然后得食。
治 疟连年不瘥。蜀漆丸方
蜀漆叶乌梅肉(炒) 白薇升麻地骨皮知母(焙) 麦门冬(去心各半两) 常山(锉) 鳖甲(醋炙各三分) 葳蕤(半分) 豉(一合微炒) 石膏(研一两) 甘草(炙一两)
上一十三味。捣罗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未发前米饮下,临发再服,加至二三十丸,醋汤下亦得。
治 疟。麻黄丸方
麻黄(去根节汤掠去沫焙一两) 常山(锉) 知母(焙) 甘草(炙) 大黄(生用各半两)
上五味。捣罗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未发临发各一服,未瘥渐增丸数治 疟以时发。鳖甲渍酒方
鳖甲(醋炙半两) 乌贼鱼骨(去甲) 常山(各二两) 附子(炮裂去皮脐) 甘草(炙各一
上五味。锉如麻豆,每服五钱匕,以酒一盏半,渍药一宿,明日以酒先涂五心,过发时疟断,若不断,可饮药酒一二盏,即瘥。
治 疟先寒战动,寒解壮热,日发及间日发。常山酒方
常山淡竹叶(切洗一两) 鳖甲(去裙 酥炙一分) 甘草(炙锉三分)
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以酒半盏、浸药复,安露地一宿,明旦以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未发前温服尽,当吐,既效不必尽剂,过发时,良久方可食。
治 疟。霜墨丸方
砒霜(一钱) 墨 蓐草灰(各半钱) 绿豆粉(一分)
上四味。一处细研为末,用糯米粥和丸,如小豆大,每服两丸,未发前一时辰,醋汤下,端午日未出时,面东修合,不得言语,勿令妇人鸡犬见。
治疟及有孕妇人患者,无不愈。如圣饮方
甘草(炙) 柴胡(去苗) 常山乌梅(去核各半两)
上四味。锉碎,用银器或沙石铫,当发日绝早,以好酒二升,慢火熬至一盏,滤去滓放温,作一服饮尽,良久吐涎即愈,如尚觉有寒气未退,候五七日再服。
治一切疟疾。五行神验丸方
淀花(二两东方) 桂(一两南方) 干姜(一两西方) 巴豆(一两北方) 硫黄(一两中央)
上六味。将五般药于盘内,据五方排定,取四月二十八日夜,安卓子上,于中庭露,以香一炉,当虔心启请地上五方神,天上五星神,人间一切主药神,请加备此五行法,疟丸露后,取端午日修合,当启祝云,广施功德,无所希求,须夜夜志心,再三启祝,至天明早收,莫令鸡犬飞鸟见,安于高净处,亦根据五方安着,如是露七夜,至五日,将巴豆去壳,三五十沸,捣研余药为散,入麝香,以薄面糊调淀花末为丸,如樱桃大,合时忌女子等见,丸了焙干,于合内盛,不得触污,莫令香歇,唯在心法,不得容易,此方带之,无不神验,修合人当月忌眼见一切浊污,若俗人须信解之,宜加净洁专志,不然则药无神效,发日净手取,以绵裹,香火炙令热,男左女右。预安耳中,便利时除却,净手后再安耳中,不得女子捻触,女子患男子为安,忌一切荤辛果子,每一丸男度十人,女度三人,此方极神验,须将广施,若有希取,即无效验也。
治诸疟。知母丸方
知母(焙) 乌梅肉(炒各二两半) 肉苁蓉(切焙) 常山 豉(炒各二两) 甘草(炙锉)人参 桂(去粗皮各一两半)
上八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酒下。
治一切疟。生地丸方
地黄汁(一升) 砒霜(研半两) 蜡(少许)
上三味。先将地黄汁于瓷器中暖候沸,入砒霜,不住手搅煎令稠,次入蜡相和,丸如绿豆大,每发时,用井华水下一丸,未瘥发前更服一丸。
治疟。知母饮方
知母(焙) 鳖甲(醋炙去裙 ) 桃仁(去皮尖双仁炒) 附子(炮裂去皮脐) 常山野狼牙(各半分) 乌梅(去核一枚)
上七味。锉如麻豆,每服五钱匕,糯米四十九粒,隔夜浸至五更初,同煎取七分,去滓乘热,分作两服,未发时一服,发时一服。
治一切疟,无问远近。乌梅丸方
乌梅肉(炒) 桂(去粗皮) 甘草(炙锉) 虎头骨(酥炙各二两) 桃仁(去皮尖双仁炒研)一分) 人参(三两) 豉(一升炒)
上一十二味。捣研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腹饮下,如虚劳加鳖甲三两。
治疟。常山酒方
常山鳖甲(醋炙去裙 各三分) 虎头骨(炙半两) 豉(炒半分) 桃枝(一握) 柳枝(一握) 桃仁(三七枚去皮尖双仁炒) 干枣(三枚去核) 乌梅(炙七枚)
上九味。细锉,以酒一升浸一宿,明日入生姜五片,煎取五合去滓,空心分为二服。
治 疟。扼虎膏方
烟脂 阿魏(各一大豆许同研)
上二味。同研,以大蒜肉研和为膏,用大桃核一枚劈开,去仁取一片,以药膏子填在核内,疟发时,用药桃核覆在手虎口上,男左女右,令药着肉,以绯帛系定,经宿乃去,疾更不发。
论曰足少阳疟之状,内经谓令人身体解 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是也,盖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今疟邪外中,其气不守,故常心惕惕然,邪盛故热多,有风故汗出。
治足少阳疟,身体解 ,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升麻汤方
常山(一两半) 升麻鳖甲(醋炙去裙 ) 淡竹叶(各一两) 犀角屑 麦门冬(去心焙) 知母(切
上八味。 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日午温服。
治足少阳疟。清胆黄连丸方
黄连(去须一两) 甘草(炙锉半两) 龙胆(去苗) 铅霜(研) 定粉(研) 人中白(各三分) 马牙硝(研一两)
上七味,捣研为细末,用猪胆汁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用枇杷叶拭去毛煎汤下,日三。
治足少阳疟,身体解 ,或寒或热,心惕惕然汗出。犀角丸方
犀角(屑一分) 常山(一两) 蜀漆叶(半两) 豉(炒一合)
上四味。捣罗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未发前米饮下。
治足少阳疟,热多汗出。芦根汤方
生芦(根锉三两) 麦门冬(去心焙) 升麻葛根(各一两半) 栀子仁(一两) 石膏(碎研二两)
上六味。 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淡竹叶二七片,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早晚食前。
治足少阳疟解 ,热多汗出。犀角汤方
犀角(镑) 甘草(炙各一两) 麦门冬(去心焙) 升麻知母鳖甲(醋炙去裙各一两半) 石膏(碎研二两)
上七味。 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未发前温服。
治足少阳疟,热多汗出。柴胡汤方
柴胡(去苗) 秦艽(去苗土) 麦门冬(去心焙) 芦根淡竹叶(各一两)
上五味。 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入青蒿自然汁半合,再煎沸,未发前,五更初温服。
论曰足阳明胃疟,在经则令人先寒,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光火气,乃快然,当刺足阳明跗上,在胃则令人且病,善饥而不能食,食则支满腹大,当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盖胃为冲气,为水谷之海,邪气客之,则冲气不和,故善饥不能食,食则支满腹大,传于经者,为寒热,阳不胜于阴,故喜日月光及火气也。
治胃疟腹满。人参蜀椒汤方
人参(半两) 蜀椒(去目及闭口炒出汗一分) 干姜(炮一两) 阿魏(面和作饼炙三分)
上四味。锉如麻豆,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未发前去滓温服。
治胃疟饥不能食。蒜姜酒方
独窠蒜(一颗) 生姜(一分)
上二味,研碎,以酒半升调去滓,未发时,旋旋服之。
治胃疟。阿魏配方
阿魏(研末一钱匕) 半夏(为末生姜汁作饼曝干再捣取半钱匕。)
上二味,以酒一盏调,未发时温服。
治胃疟胀满不食。常山橘皮散方
常山(一两一分)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一两) 牡蛎(熬) 桂(去粗皮各三分)
上四味,捣罗为散,每服壹钱匕,未发前温酒调下,至日西煮温粥压之,当日不得以冷水洗手面。
治胃疟心腹胀满不食。枳壳汤方
枳壳(去瓤麸炒三两)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 人参白术白茯苓(去黑皮各二两)
上五味。粗捣筛,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一枣大切,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治胃疟。黄连汤方
黄连(去须一两半) 当归(切焙一两) 干姜(炮半两)
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未发时并二服。
治胃疟不食,支满腹胀,时作寒热。正气汤方
藿香叶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 半夏(为末生姜汁作饼曝干) 甘草(炙
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未发时并两服。
治足阳明胃疟,支满腹大。顺气汤方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白术半夏(汤洗七遍焙各一两) 干姜(炮) 柴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五片,枣二枚劈破,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治足阳明胃疟,寒热汗出,食则支满腹大。浓朴汤方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二两) 白术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一两) 甘草 桂(去粗皮各半两)
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二枚劈破,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
论曰足太阳疟之状,内经谓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 然。热止汗出难已,刺 中出血,盖膀胱经下抵腰中,上巅络脑,故腰痛头重,寒从背起也。经虚受邪,故先寒后热也。热止汗出难已,以真气不胜邪故也。
治足太阳疟寒热。柴胡汤方
柴胡(去苗) 常山(锉) 鳖甲(去裙 醋炙令黄色) 知母(焙) 青蒿(干者) 甘草(炙锉) 枳壳(去瓤
上八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柳枝心七枚,葱白二寸细切,同煎至七分去滓,空腹温服,发前再服。
治足太阳疟,腰痛头重,寒热互作。酒煎饮方
常山(一两) 鳖甲(去裙醋炙令黄一两) 知母(三分) 白头翁(三分) 桂(去粗皮半两) 青蒿(一握) 甘草(生三分) 桃李枝头心(各七枚) 葱薤(白各七茎)柴胡(去苗三分)
上一十二味。细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以酒一盏半,浸一宿,平旦煎取一盏去滓,空腹顿服,当吐痰出,再煎滓服。
治足太阳疟,腰痛头重,寒多热少。柴胡桂姜汤方
柴胡(去苗八两) 桂枝(去粗皮二两) 黄芩(去黑心三两) 栝蒌根(四两) 牡蛎(熬) 甘草(炙) 干
上七味 咀,每服五钱匕,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三,初服微烦,汗出愈。
治足太阳疟。牡蛎汤方
牡蛎(熬四两) 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四两) 甘草(炙二两) 蜀漆(三两若无常山代之)
上四味。 咀,每用五钱匕,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若吐勿更服。
论曰疟痢者,疟久不瘥,寒热邪气内传肠胃也。其病寒热往来,利下脓血,赤白相杂,肠中切痛,随其阴阳而治之。
治疟兼痢,无问赤白,水谷鲜血,皆主之。黄连犀角丸方
黄连(去须) 犀角屑 豉(炒各二两) 龙骨(四两) 牡蛎(熬半两)
上五味。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日三。
治疟痢无度,赤白相杂。黄连丸方
黄连(去须) 黄柏(去粗皮锉炒) 羚羊角屑 艾叶(炒) 赤芍药(各二两) 当归(切焙一两)
上六味。为细末,炼蜜和捣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粥饮下,不拘时。
治疟痢挟热,下血腹痛。地榆汤方
地榆(锉) 黄连(去须) 黄芩(去黑心) 犀角屑(各一两) 升麻茜根(各半两)
上六味。粗捣筛,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治疟兼痢不止。常山丸方
常山黄连(去须) 豉(炒各三两) 附子(炮裂去皮脐二两)
上四味。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四丸,米饮下,未发前空腹服,欲发更服三丸,自旦至暮乃食,三日勿杂食佳。
治疟痢苦渴。乌梅饮方
乌梅(二十枚劈破)
上一味。以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滓和蜜一匙,细细饮之。
治疟痢。黄连散方
黄连(去须) 当归(切焙各一两) 干姜(炮半两)
上三味。为细散,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放温临发时服,如茶点,或热水调服亦得。
治疟痢。牡蛎散方
牡蛎(熬) 常山(锉)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桂(去粗皮各三分)
上四味。为细散,每服一钱匕,温酒调下。
治疟气急黄并痢。前胡丸方
前胡(去芦头) 赤茯苓(去黑皮) 芍药枳壳(去瓤麸炒) 黄芩(去黑心各半两)大黄(一两生)
上七味。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午食前,以米饮及浆水下,令溏利为度,不利加至十五丸,老小量意服之,有 癖者,宜加后药。
虻虫(去翅足炒二十枚) 黄 (薄切) 天门冬(去心焙各一两) 鳖甲(去裙 醋炙) 生干地黄(焙各二两) 赤茯苓(去黑皮) 人参(各半两)
上七味。为细末,与前药末相和,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渐加至三十丸,空心地黄酒下,以瘥为度。
论曰产后气血未至和平,邪气客于风府,循膂而下,与卫气大会,阴阳交争,虚实更作,寒腰胜,治产后寒热疟,往来不歇。犀角饮方
犀角屑 麦门冬去心焙) 升麻(洗焙) 知母(切) 当归(切焙) 甘草(炙) 生干地黄
上一十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当未发前服,欲发时再服治产后寒热疟。小柴胡汤方
柴胡(去苗八两) 黄芩(去黑心) 人参甘草(炙各三两) 半夏(汤洗去滑二两半)
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二枚擘,同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治产后疟,先寒后热,头痛发渴,骨节痛。秦艽汤方
秦艽(去苗土) 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 乌梅(去核炒) 甘草(炙) 麦门冬(去心炒)焙) 赤茯苓(去
上一十二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至八分去滓,当未发前服,欲发时再服。
治产后诸疟,寒热往来,烦渴。柴胡汤方
柴胡(去苗) 黄芩(去黑心) 人参当归(切焙) 生干地黄(焙) 甘草(炙) 猪苓(去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八分去滓,当未发前,及空心日午临卧服治产后一切疟。木香丸方
木香常山(锉) 牡蛎(火烧赤) 大黄(炮锉) 知母(焙) 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两)
上一十味,捣罗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酒下,当未发前服。
治产后寒热疟,头疼体痛烦渴。芍药饮方
赤芍药(一两) 当归(切焙二两) 柴胡(去苗一两) 麦门冬(去心焙一两半) 黄芩(去裙醋炙二两
上一十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二枚擘,同煎八分,去滓温服,当未发前,不拘时服。
治产后寒热疟,往来不已,烦渴体痛。人参饮方
人参甘草(炙)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各三分) 知母(半两) 常山(半两) 麦门冬(
上九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三片,同煎至八分去滓,当未发前服。
治产后寒热疟,发渴头痛。乌梅饮方
乌梅肉(炒) 黄连(去须) 柴胡(去苗) 人参(各一两) 甘草(炙三分) 当归(切焙一
上八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二枚擘,同煎至八分去滓,当未发前温服。
治产后寒热疟,烦渴引饮,头疼体痛。七胜饮方
干姜(半两炮) 黄连(去须) 桃仁(去皮尖双仁炒) 当归(切焙) 常山(锉) 柴胡(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当未发前,空心温服,欲发时再服。
治产后寒热疟,或半日间日发。知母饮方
知母(半两) 白茯苓(去黑皮一两) 乌梅肉(三分炒) 大青(半两) 麦门冬(去心一两)
上八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二枚擘,同煎至八分去滓,当未发前服,欲发时再服。
治产后寒热疟。常山饮方
常山甘草(炙各一两) 黄芩(去黑心) 石膏(碎各二两) 乌梅(去核熬十四枚)当归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二枚擘,同煎至八分去滓,当未发前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