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
( Xiǎo Mài )
别名: 来 , 麳
小麦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
养心;益肾;除热;止渴。主脏躁;烦热;消渴;泄利;痈肿;外伤出血;烫伤 |
用法用量: |
内服:小麦煎汤,50-100g;或煮粥。小麦面炒黄温水调服。外用:适量,小麦炒黑研末调敷。小麦面干撒或炒黄调敷。 |
性味: |
味甘;性凉 |
归经: |
心;脾;肾经 |
各家论述: |
1.《别录》除热,止燥渴,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唾血。2.《本草拾遗》:小麦面,补虚,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3.《纲目》:陈者煎汤饮,止虚汗;烧存性,油调涂诸疮,汤火灼伤。小麦面敷痈肿损伤,散血止痛。生食利大肠,水调服止鼻衄、吐血。4、《医林纂要》:除烦,止血,利小便,润肺燥。5、《本草再新》:养心,益肾,和血,健脾。 |
用药禁忌: |
小麦面畏汉椒、萝菔。 |
药理作用: |
镇痛及抗病毒作用,从小麦中提取的脂多糖(lpsw)静脉注射或灌胃,均可抑制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有显着的镇痛作用,lpsw可激活巨噬细胞而发挥抗病毒作用,临床上对各种疱疹患者有效。 |
化学成分: |
种子含淀粉53%-70%,蛋白质约11%,糖类2%-7%,糊精2%-10%,脂肪约1.6%,粗纤维约2%。脂肪主要为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棕榈酸(sitosterol)、硬脂酸(stearic acid)的甘油酯。尚含少量谷甾醇(sitosterol)、卵磷脂(lecithin)、尿囊素(allantoin)、精氨酸(arginine)、淀粉酶(amylase)、麦芽糖酶(maltase)、蛋自酶(protease)及微量维生素(vitamin)b等。麦胚含植物凝集素。 |
生境分布: |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为我国主要食粮之一。 |
原形态: |
小麦,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高60-100cm。秆直立,通常6-9节。叶鞘光滑,常较节间为短;叶舌膜质,短小;叶片扁平,长披针形,长15-40cm,宽8-14mm,先端渐尖,基部方圆形。穗状花序直立,长3-10cm;小穗两侧扁平,长约12mm,在穗轴上平行排列或近于科行,每小穗具3-9花,仅下部的花结实;颖短,第1颖较第2颖为宽,两者背面均具有锐利的脊,有时延伸成芒;外稃膜质,微裂成3齿状,中央的齿常延伸成芒,内稃与外稃等长或略短,脊上具鳞毛状的窄翼;雄蕊3;子房卵形。颖果长圆形或近卵形,长约6mm,浅褐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小麦的种子或其面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iticum aestivum l. 采收和储藏:成熟时采收,脱粒晒干,或机成面粉。 |
出处: |
出自《本草经集注》1.陶弘景:小麦合汤,皆完用之,热家疗也,作用则温,明穬麦亦当如此。2.《唐本草》:小麦汤用,不许皮坼,云坼则温,明面不能消热止烦也。3.《本草图经》:小麦性寒,作面则温而有毒,作曲则平胃止利。其皮为麸,性复寒,调中去热,亦犹大豆作酱豉,性便不同也。4.《纲目》:小麦面,医方中往往用飞罗面,取其无石味而性平易尔。陈麦面煮水食之无毒。以糟发胀者,能发病发疮,惟作蒸饼和药,取其易消也 |
小麦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
养心,益肾,除热,止渴。治脏躁,烦热,消揭,泄利,痈肿,外伤出血,烫伤。 ①《别录》:"除热,止燥渴,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唾血。" ②《本草拾遗》:"小麦面,补虚,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 ③《纲目》:"陈者煎汤饮,止虚汗;烧存性,油调涂诸疮,汤火灼伤。""小麦面敷痈肿损伤,散血止痛。生食利大肠,水调服止鼻衄、吐血。" ④《医林纂要》:"除烦,止血,利小便,润肺燥。" ⑤《本草再新》:"养心,益肾,和血,健脾。" |
用法用量: |
内服:小麦煎汤,1~2两;或煮粥。小麦面冷水调服或炒黄温水调服。外用:小麦炒黑研末调敷。小麦面干撒或炒黄调敷。 |
性味: |
甘,凉。 ①《别录》:"甘,微寒,无毒。面温。" ②孟诜:"平。" ③《本草拾遗》:"皮寒,肉热。" ④《纲目》:"新麦性热,陈麦平和,小麦面甘,温。" |
归经: |
入心、脾、肾经。 ①《本草经疏》:"入手少阴经。" ②《本草经解》:"入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 |
用药禁忌: |
《纲目》:"小麦面畏汉椒、萝菔。" |
临床应用: |
治疗外科感染:取陈小麦2斤,加水3斤,浸泡3天后捣烂、过滤、去渣,滤液沉淀后取沉淀物晒干,小火炒至焦黄研细。临用时将药粉加醋适量调成糊状,外敷疮疖、丹毒等患处,日2次,已溃者敷疮口四周。据数千例观察,有效率在90%以上。 |
附方: |
①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数欠伸: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金匮要略》甘麦大枣汤) ②治消渴口干:小麦用炊作饭及煮粥食之。(《食医心镜》) ③治滑痢肠胃不固:白面一斤,炒令焦黄,每日空心温水调(服)一匙头。(《饮膳正要》) ④治内损吐血:飞罗面不计多少,微炒过,浓磨细墨一茶脚,调下二钱。(《产乳备要》) ⑤治老人五淋,身热腹满:小麦一升,通草二两。水三升,煮取一升饮之。(《养老奉亲书》) ⑥治妇人乳痈不消:白面半斤,炒令黄色,醋煮为糊,涂于乳上。(《圣惠方》) ⑦治金疮血出不止:生面干敷。(《葡氏经验方》) ⑧治火燎成疮:炒面,入栀子仁末,和油调(涂)之.(《千金方》) ⑨治汤火伤未成疮者:小麦炒黑为度,研为末,腻粉减半,油调涂之。(《经验方》) |
生境分布: |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
原形态: |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秆直立,通常具6~9节。叶鞘光滑,常较节间为短;叶舌膜质,短小;叶片扁平,长披针形,长15~40厘米,宽8~14毫米,先端渐尖,基部方圆形。穗状花序直立,长3~10厘米;小穗两侧扁平,长约12毫米,在穗轴上平行排列或近于平行,每小穗具3~9花,仅下部的花结实。小穗节间约1毫米;颖短,革质,第1颖较第2颖为宽,两者背面均具有锐利的脊,有时延伸成芒,具6~9纵脉,外稃膜质,微裂成3齿状,中央的齿常延伸成芒,背面5~9脉,内稃与外稃等长或略短,脊上具鳞毛状的窄翼,翼缘被细毛;雄蕊3枚,花药长1.5~2毫米,丁字着生,花丝细长,子房卵形。颖果矩圆形或近卵形,长约6毫米,浅褐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本植物的茎叶(小麦苗)、干瘪轻浮的种子(浮小麦)、种皮(小麦麸)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
来源: |
为禾本科植物小麦的种子或其面粉。 |
出处: |
《本草经集注》 |
“小麦” 相关论述
「释名」来。
「气味」小麦(小麦的果实):甘、微寒、无毒浮麦:甘、咸、寒、无毒。面粉:甘、温、有微毒。不能消热止烦
「主治」
小麦(小麦的果实):
1、老人淋。用小麦一升、通草二两,加水三升煮成一升饮服。
2、项瘿。用小麦一升,在醋一升中泡过,晒干为末,加海藻(洗净,研为末)三两,和匀,每服一匙,酒送下。一天服三次
3、白癜风。用小麦摊上,烧铁物压出油,搽涂患处。
4、汤火伤。用小麦炒黑,研为末,加腻粉,调油涂伤处。勿接触冷水。
5、头疮。用小麦烧存性,研为末,调油敷患处。浮麦:益气,除热,止自汗盗汗。
麦麸:
1、产后虚汗。用小麦麸、牡蛎,等分为末加猪肉汁调服二钱。一天服二次。
2、身上瘢痕。春夏用大麦麸,秋冬用小麦麸,筛粉,调油敷涂。
3、小便尿血。麦麸炒香,以肥猪肉蘸食。
4、热疮,汤火伤。用醋拌麦麸熨贴。
面粉:
1、内伤吐血。用面粉略炒,以京墨汁或藕节汁调服二钱。
2、大出血(口、耳、鼻都出血)。用白面加盐少许,冷水调服三钱。
3、泄痢。用白面一斤,炒焦黄,每天空心服一、二匙,温水送下。
4、咽喉肿痛,不能吞食。用白面和醋调匀,涂喉外肿处。
5、乳痈不消。用白面半斤,炒黄,加荆煮成糊敷涂,即消。
6、刀伤血出。用生面干敷,五、七日即愈。
7、远行脚上起泡。水调生面涂上,一夜即消。
8、火烧成疮。用炒面加栀子仁末,调油涂搽。
9、防止受孕。用白面一升、酒一升,煮沸去渣,分三次服下(来月经的头一天晚上,第二天黎明及大明以后各服一次)。
10、一切疔肿。用猪油调面封患处,有效。
麦粉:痈疽发背,地铭肿毒。用陈年麦粉,久炒成黄黑色,冷定后,研为末,加陈醋调成糊,熬如黑漆,收存瓷罐中。同时摊纸上,剪孔贴患处,疼痛渐消。以后肿毒亦消,此方屡试屡验,药易得而功极显。
面筋:解热和中。糗:消渴止烦。
麦苗:消酒毒,解时疾狂热,退胸膈热,利小肠。
麦取:阳毒、温毒、热极发狂,大渴及温热。
麦秆:烧灰加在去疣痣、蚀恶肉的药膏中。
小麦是面粉的原料,也是北方人的主食。小麦中除含有蛋白质、淀粉、钙、磷、铁,还含有维生素b、淀粉酶、油酸、亚油酸等。小麦的蛋白质含量比大米高,而且还含有大米所缺乏的维生素e、麦芽糖酶、蛋白分解酶和淀粉酶,所以面食比米饭容易消化。祖国医学认为,小麦性味甘微寒,入心、脾、肾三经,功能益肾养心安神,调肠胃,除热止渴。小麦淘洗时轻浮瘪瘦者为浮小麦,具有除虚热,敛汗,镇静安神的功效。小麦麸可除心烦,止消渴,而以小麦粉水洗得之的面筋,性甘凉,为素食中的佳品。功能为益气和中,痨热病人宜煮食之。
【应用实例】
1.口腔溃疡:小麦面烧灰2份,冰片1份,混合研细,吹在患儿口疮面,每天2~3次,3~5天即愈。
2.慢性脑膜炎:小麦麸100克,瘦肉250克加葱、盐等佐料拌成馅,以糯米粉包成包子,蒸熟后食用。
3.眩晕:浮小麦、黑豆各30克,水煎服。
4.神经衰弱:小麦30克,大枣10枚,甘草9克,水煎服,每日1剂,15日为1疗程。
5.自汗盗汗:浮小麦50克,五味子10克,水煎服。
6.骨质增生:小麦麸500克,陈醋250克共放铁锅炒热。装入布袋内趁热烫患部,可用两付轮流。每日2次,每次半小时。
7.水肿:小麦芽6克,焙黄,水煎煮浓汁去渣服之。
8.淋症:将小麦50克煮沸后,下入通草9克,再用文火煮成浓汁,去渣饮汁,早晚空腹饮用各1次。
9.腹泻:小麦粉(炒黄),糯米(炒黄研粉),大枣(去核干燥研碎),每次15~30克,开水调服。
补
味甘微寒。养心除烦,利溲止血(李时珍曰∶《素问》麦属火,心之谷也;郑玄谓属木;许慎谓属金;《别录》云养肝,与郑说合;孙思邈云养心,与《素问》合,当以《素问》为准。按∶麦,秋种夏熟,备受四时之气。南方地暖下湿,不如北产者良。张仲景治妇人脏躁证,悲伤欲绝,状若神灵,用甘麦大枣汤。大枣十枚,小麦一升,甘草一两,每服一两,亦补脾气。《圣惠方》∶小麦饭治烦热。少睡,多渴)。
面粉甘温。补虚养气,助五脏,浓肠胃,然能壅气作渴,助湿发热。陈者良(寒食日,纸袋盛,悬风处,名寒食面,年久不热,入药尤良)。
浮小麦(即水淘浮起者)咸凉。止虚汗盗汗,劳热骨蒸(汗为心液,麦为心谷,浮者无肉,故能凉心。麦麸同功)。
麦麸醋拌蒸,能散血止痛,熨腰脚折伤,风湿痹痛,寒湿香港脚,互易至汗出良(麦之凉,全在皮,故面去皮即热,凡疮疡痘疮溃烂不能着席者,用麦麸装褥卧,性凉而软,诚妙法也)。
味甘。带皮气寒,去皮气热。诸处皆种,四气俱全。盖秋种冬长,春秀夏实故也。北地霜雪多而毒少,南方霜雪少而毒多。北麦面可以常餐,南麦面只堪暂用。(一说∶北地南方地卑,麦受湿重,作面多食则中其毒。)造饮馔者,通淋利小便,除热解烦渴。浮渍为 ,消宿食除膨。作面诚佳,充餐不厌。助五脏增益气力,浓肠胃滑白肌肤。性热未免动风,萝卜汁服可解。(善解面毒故也。)和山栀子醋捣,裹伤折处甚良。
寒食面灭瘢痕,飞罗面消涎沫。
麸皮醋炒, 汤火疮赤烂,散血止痛;蒸饼(即熟馒头去皮水渍。)打糊,调上焦药为丸,下咽即化。麦奴(系苗上黑霉先枯者,名小麦奴。)却天行热毒,麦稳(即茎叶。)去酒疸目黄。并用煎脓,滤汤频服。大麦米粒长又浓,因此得名;味甘咸气平微寒,故堪久食。仗蜜为使,入除热。实肠胃,补虚劣,壮血脉,悦颜容。合没食子针砂,染皓须发变黑。大麦面无燥热,(较小麦面尤胜。)平胃解渴殊功;大麦 味咸温,化食消痰尤效。(今医多用此。)孕妇勿食,恐堕胎元。虚者少煎,防消肾水。
(谟)按∶麦者,接绝续荒之谷也。方夏之初,旧谷已绝,新谷未登,民于斯时,正乃乏食,二麦先熟,接续无忧。故《春秋》于他谷不书,至无麦无禾则书之。可见圣人于五谷中,亦惟重麦与禾也。非因民命所系,安足以动笔耶?
禀四时中和之气,故味甘,气微寒,无毒。然寒气全在于皮,故面去皮则热,所谓谷属金而糠性热,麦属阳而麸性凉,物物俱一太极也。入手少阴经,少阴有热则燥渴咽干,解少阴之热,则燥渴咽干自止。心与小肠为表里,脏气清腑病自除矣,故利小便。
肝心为母子之脏,子能令母实,故主养肝气,甘寒走二经,而能益血凉血,故治漏血唾血也。曲性温所以能消谷,止痢,面性热故不能消热止烦。凡入药以北来者为胜,北方霜雪多,地气浓热性减,故北人以之代饭,而不患者,以人所处地势高燥,已无湿热熏蒸之毒,面性又复温平,故能浓肠胃强气力,补诸虚助五脏,真功不减稻粟也。东南卑湿,春多雨水,其湿热之气,人与物皆郁积于内,故食之每多发病,动气发渴,助湿发肿,夏月疟痢尤宜禁之。浮麦即水淘浮起者是也。能止自汗盗汗,亦以北方者良。
寒食面者,寒食日以纸袋盛面,悬风处数十年亦不坏,取其热性去而毒无也。荞麦面大补精力,实肠胃而消腹中经年所积滓秽,不宜久食,并忌同猪羊肉食。
小麦养心气肝气,止漏红唾红,通淋利小便,除热解烦渴。浮水麦先枯未实,能养心除热,敛虚汗如神,砻磨成麸,实大肠、止泻,水浸为 ,消宿食除膨,作面成挂,充餐不厌,助五脏增益气力,浓肠胃滑白肌肤,性热未免动风,萝卜汁服可解。麦粉即麸面洗斤澄出浆粉也。消痈肿,疗火伤,炒黑醋调,消肿甚效。小麦茎叶名麦穗,去酒疸目黄,苗上黑霉,先枯者名麦奴,却天行热毒。
(小麦_图缺)
味甘,微寒,无毒。主除热,止躁渴咽干,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唾血。以作曲,温,消谷,止痢。以作面,温,不能消热止烦。
陶隐居云∶小麦合汤皆完用之,热家疗也。作面则温,明 麦亦当如此。今服食家啖面,不及大 麦,犹胜于米尔。唐本注云∶小麦汤用,不许皮坼,云坼则温,明面不能消热止烦也。小麦曲止痢,平胃,主小儿痫,消食痔。又有女曲、黄蒸。女曲,完小麦为之,一名 (音桓)子;黄蒸,磨小麦为之,一名黄衣。并消食,止泄痢,下胎,破冷血也。今按陈藏器本草云∶小麦,秋种夏熟,受四时气足,自然兼有寒温,面热麸冷,宜其然也。河、渭以西,白麦面凉,以其春种阙二时气,使之然也。臣禹锡等谨按蜀本云∶以作 ,微寒。主消渴,止烦;以作曲,止痢,平胃,主小儿痫,消食痔。萧炳云∶麦酱和鲤鱼食之,令人口疮。
药性论云∶小麦,臣,有小毒。能杀肠中蛔虫,熬末服。陈藏器云∶麸,味甘,寒,无毒。
和面作饼,止泄利,调中,去热,健人,蒸热袋盛,熨人。马冷失腰脚,和醋蒸,抱所伤折处,止痛散血。人作面,第三磨者凉,为近麸也。小麦,皮寒肉热。又云∶麦苗,味辛,寒,无毒。主酒疸目黄,消酒毒暴热。麦苗上黑霉名麦奴,主热烦,解丹石,天行热毒。又云面,味甘,温。补虚,实人肤体,浓肠胃,强气力,性拥热,小动风气。又云∶女曲,一名子.按 子与黄蒸不殊。黄蒸,温补,消诸生物。北人以小麦,南人以粳米,皆六、七月作之。苏又云磨破之,谓当完作之,亦呼为黄衣,尘绿者佳。孟诜云∶小麦,平,服之止渴。又,作面有热毒,多是陈 之色。作粉补中益气,和五脏,调脉。又,炒粉一合,和服断下痢。又,性主伤折,和醋蒸之,裹所伤处便定。重者,再蒸裹之,甚良。日华子云∶面,养气,补不足,助五脏,久食实人。又云麦黄,暖。温中下气,消食除烦。麸,凉。治时疾,热疮,汤火疮烂,扑损伤折瘀血,醋炒贴 。麦苗,凉。除烦闷,解时疾狂热,消酒毒,退胸膈热。患黄胆人绞汁服,并利小肠,作齑吃,甚益颜色。
图经曰∶麦有大麦、小麦、 麦、荞麦,旧不着所出州土。苏云大麦出关中,今南北之人皆能种莳。屑之作面,平胃,止渴,消食。水渍之生芽为 ,化宿食,破冷气,止心腹胀满。
今二种∶一种类小麦,一种类大麦,皆比大、小麦差大。凡麦秋种冬长,春秀夏实,具四时中和之气,故为五谷之贵。大、小麦,地暖处亦可春种之,至夏便收。
故有毒。小麦性寒,作面则温而有毒,作曲则平胃止利。其皮为麸,性复寒,调中去热,亦犹大豆作酱、豉,性便不同也。荞麦实肠胃,益气力,然不宜多食,亦能动风气,令人昏眩也。药品不甚用之。
食疗云∶平。养肝气,煮饮服之良。又云∶面有热毒者,为多是陈 之色。又,为磨中石末在内,所以有毒,但杵食之即良。又宜作粉食之,补中益气,和五脏,调经络,续气脉。圣惠用小麦作饭,水淘食之。又方∶主妇人乳痈不消。右用白面半斤,炒令黄色,用醋煮为糊,涂于乳上,即消。外台秘要∶治痢,色白不消者,为寒下。方∶好面米粥,纳面方寸匕。又云∶此疗泻百行,师不救者。千金方∶治黄胆。
饮六、七合,昼夜三、四饮之,三、四日便愈。又方∶治火疮。熬面入栀或掺,瘥。肘后方∶主食过饱烦闷,但欲卧而腹胀一切伤折。寒食蒸饼限多少,末,酒服之,验。经验方∶治鼻衄。以冷水调面浆,服之立瘥。又方∶治吹奶。
水调面煮如糊,欲熟即投无灰酒一盏,共搅之,极热,令如稀粥,可饮即热吃。仍令人徐徐按之,头上皮虚肿,薄如蒸饼,状如裹木。以口嚼敷之,瘥。孙真人麦,心之谷也,心病宜食。主除热止渴,利小便,养心气。又方∶治酒黄。取小麦三升杵,和少如金色,小便赤。取小麦杵取汁,服一合。食医醋和作弹丸二、三十个,乘热吞三、两个。其哕定八丸尚未定,晚后饭前再作吞之。鬼遗方∶治金疮腹肠出,不能纳之。小麦五升,水九升,煮取四升,去滓绵滤,使极冷。令人含 之,疮肠渐渐入,冷其旁人语,又不须令病患知,肠不即入。取病患卧席四角,合病患举摇,稍须臾便肠自入。十日中,食不饱,数食须使少。勿使惊,即杀人。别说云∶谨按小麦,即今人所磨为面,日常食者。八、九月种,夏至煎熟。一种春种,作面不及经年者良。大麦作饭滑,饲马良。 麦,今以似小麦而大粒,色青黄,作面脆硬,食多胀人。京东、西,河北近京,又呼为黄颗。关中又有一种青颗,比近道者粒微小,色微青,专以饲马,未见入药用。然大麦、麦二种,其名差互,今之 麦与小麦相似而差大,宜为之大麦。今之大麦不与小麦相似,而其皮矿脆,宜为之 麦。用此恐传记因俗而差之尔,不可不审也。
衍义曰∶小麦,暴淋煎汤饮,为面作糊。入药水调,治人中暑。马病肺卒热,亦以水调灌愈。生嚼成筋,可以粘禽虫。
【基原】为禾本科植物小麦的种子。
【异名】又叫淮小麦。
【性味归经】甘,凉。入心、脾、肾经。
【功效】养心益肾,除热止渴,通淋止泻。
【应用】
1.脏躁,心神不宁:小麦500克,甘草90克,大枣10枚,上三味加水煮,温服。(《金匮要略》甘麦大枣汤)
2.烦热,消渴,泄痢:小麦做饭及煮粥时,用于消渴口干。(《食医心镜》)
3.肠胃不固慢性泄泻:小麦面炒令焦黄,温水调服,每日2次,每次一汤匙(《饮膳正要》炒面粉);或以飞罗面炒熟,每晨以白砂糖或炒盐调食,用于大便久泻。(《随息居饮食谱》)
【现代研究】
种子含淀粉、蛋白质、糖类、糊精、粗纤维。脂肪油主要为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麦麸皮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和蛋白质,有和缓神经的功效,可治脚气病和末梢神经炎。
【按语】
小麦胚芽中含有丰富维生素e,可抗老防衰,宜老年人食用。浮小麦(为未成熟的嫩麦,淘洗时飘浮于水面)性味甘,寒,有镇静,止盗汗、虚汗,生津液,养心气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虚热多寒、盗汗,口干舌燥,心烦失眠等症。
【参考文献】
1.《本草拾遗》:“小麦面,补虚,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
2.《本草再新》:“养心,益肾,和血,健脾。”
畏汉椒、萝卜。
甘,微寒。入手少阴、足太阴经气分。养心补脾,助五脏,浓肠胃。除烦渴咽燥,止吐血漏血。利小便,收虚汗。治心热不睡,阴虚骨蒸。敷痈肿损伤。得通草,治五淋。调海藻,消瘿瘤。略炒研细,以京墨汁或藕节汁调服,止内损吐血。
新麦性热,陈麦和平。产北地者佳。去皮即温,补虚养气。连皮用,除烦热。炒研,治泻痢。新者勿用。(壅气助湿热也。)
浮小麦
甘,凉。除骨蒸虚热,止虚汗盗汗。
水淘浮起者。焙用。
麸皮
甘,凉。入手阳明经。除热,调中消谷,止痢止痛,散血。得牡蛎,止产后虚汗。和醋炒热,熨走气作痛,并 跌扑损伤。
小粉
甘,凉。入手少阴经。和五脏,调经络。得米醋熬膏,摊纸中剪一孔,贴痈肿未破者神效。(粉先炒黄色,后入醋熬。)
最易滞膈,宜合通气药用。隔年小粉,愈久者愈佳。
麦苗
辛,寒。入手少阴、太阳经气分。解时疾,除烦闷,退膈热,去酒疸。
麦奴
辛,寒。入手少阴经。治阳毒温毒,热渴狂烦及温疟。
麦穗将熟,上有黑霉者,为麦奴。
〔害〕小麦寒气全在皮,故面去皮则热,热则壅滞动气发渴助湿,令人体浮,皆其害也。
凡大人脾胃有湿热,及小儿食积肝胀,皆不宜服。然北人以之代饭,常御而不为患者,此其地势高燥,无湿热重蒸之毒。故面性温平,其功不减于稻粟耳。东南卑湿,春多雨水,其湿热之气,郁于内,故食之过多,每能发病也。夏月虐痢人,尤不宜食。
〔利〕甘微寒,养心除烦,利溲止血,止渴收汗。浮小麦涩敛、凉心、止虚汗盗汗,治骨蒸劳热。麸皮与浮麦同性,止汗之功稍逊。醋拌蒸,熨腰脚折伤,风湿痹痛,胃腹滞气。能散血止痛。面筋甘凉,解热和中。
面甘温,补虚养气,助五脏、浓肠胃,北方者良。《素问》云∶麦属火、心之谷也。
〔修治〕秋种冬长,春秀夏实,具四时中和之气。四月采,新麦性热,陈麦平和。浮麦,即水淘浮起者,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