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

( xinji )

中医

简介:
本病是心悸是指自觉心搏跳动异常,心慌不安的症状。心悸常分为惊悸怔忡,因惊而悸谓之惊悸,时作时止,病情较轻;无所触动而悸谓之怔忡,发作无时,病情较重。心动悸心悸为主要特征。心系、脑系疾病常见心悸肺系疾病虚劳疾病瘿气等病中亦常出现心悸
诊断:
1.情绪过于激动,或剧烈活动等而感心悸者,一般不属病态。
2.除应详细询问病史、诱发因素、伴随症状,并仔细进行体检外,一般应作心电图、血常规等检查,必要时作超声心动图、x线胸透或摄片、抗"0"、t3、t4等检查,以助病种的鉴别与证候的辨别。
3.心悸为突出表现,而检查心脏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发现时,一般可诊为心动悸心悸而有器质性病损者,应作出原发病的诊断。
4.心脏的所有病变几乎都可有心悸的表现,其常见病种及其诊断,一般为:(1)青少年即心悸严重者,心痹、心痒等病的可能性较大。(2)中老年感心悸明显,兼胸闷心痛者,多属胸痹心悸日久,活动劳累尤甚,兼喘咳咯痰者,肺心病、心衰较常见;兼眩晕头痛者,多见于风眩影响及心。(3)发热心悸为主症者,常见于心瘅。心悸心痛并见,多为胸痹厥心痛高原胸痹心郁等病。心痛而检查证实有心包腔积液者,为支饮
5.脑神或全身其他疾病,亦可导致心悸,如:
(1)与情绪、睡眠等关系密切者,常见于神劳、神郁等病。
(2)善饥消瘦,急躁心悸,汗多者,常见于瘿气嗜睡、畏冷、浮肿、脉迟者,常见于瘿劳、黑疸等。
(3)病久体弱者,或虚劳类、厥脱类疾病,一般都可出现心悸的症状,如虚眩、血劳、血风劳血脱液脱、饥厥、肺衰、晚期蛊虫病等。
(4)温热疾病,在高热的同时也常有心悸的表现,但一般不是主症。
(5)脚气冲心心悸则有肢麻萎软等脚气原发病症状。梅毒攻心心悸则有梅毒病史。
治疗:
辨证论治
1.心气虚证:心悸,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舌质淡,苔薄,脉弱。补益心气五味子汤加枣仁茯神等。
2.心阴虚证心悸失眠,多梦,健忘,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质红,苔少,脉细。滋补心阴天王补心丹加减。
3.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头晕,动则尤甚,健忘,面色不华,倦怠乏力,唇、甲色淡,舌质淡红,苔薄,脉细弱。补益心脾气血。归脾汤加减
4.阴虚火旺证:心烦心悸失眠恶梦,五心烦热,口燥咽干,或潮热颧红,盗汗耳鸣腰酸舌红绛,苔少,脉细数。滋阴降火黄连阿胶汤加枣仁、生地等。
5.心虚神怯证:心悸胆怯,因惊而悸,遇恐则甚,坐卧不安,少寐多梦,气短自汗,神疲乏力,舌苔薄白或正常,脉虚数。养心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平补镇心丹加减,或磁珠丸合酸枣仁汤加减。
6.痰阻心脉证:心悸胸闷,眩晕,痰多泛恶,食少纳呆,舌胖苔滑腻,脉滑。祛痰宣。导痰汤加远志薤白等。
7.痰热扰心证:心悸而烦,眩晕,胸闷,吐痰黄稠,口干而苦,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化热痰安神定志。黄连温胆汤加减
8.水气凌心证:心悸怔忡,胸闷,喘促不能平卧,眩晕形寒肢冷,小便短少,下肢浮肿,渴不欲饮,咳嗽,吐痰清稀,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弦滑。温补心肾、化气利水。苓桂术甘汤加党参附片、前仁等。
9.心脉瘀阻证:心悸,胸闷如窒,心胸刺痛,或见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活血化瘀宽心。桃仁红花煎加减。
10.心阳脱证心悸,气息微弱,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舌质淡白,脉微欲绝。回阳固脱。参附汤加减。

“心悸” 相关论述

心悸是因外感内伤,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不畅,引起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心悸因惊恐、劳累而发,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人,病情较轻者为惊悸;若终日悸动,稍劳尤甚,全身情况差,病情较重者为怔忡怔忡多伴惊悸惊悸日久不愈者亦可转为怔冲。
心悸是心脏常见病证,为临床多见,除可由心本身的病变引起外,也可由它脏病变波及于心而致。
内经》虽无心悸惊悸怔忡之病名,但有类似症状记载,如《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并认为其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并对心悸脉象的变化有深刻认识。《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参伍不调者病。”最早记载脉律不齐是疾病的表现。《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日死。”最早认识到心悸时严重脉律失常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以惊悸心动悸心下悸等为病证名,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损及汗后受邪等,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宋代《济生方·惊悸怔仲健忘门》率先提出怔忡病名,对惊悸怔仲的病因病机变证、治法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中提出心悸当“责之虚与痰”的理论。明代《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阴虚劳损所致,且“虚微动亦微,虚甚动亦甚”,在治疗与护理上主张“速宜节欲节劳,切戒酒色”;“速宜养气养精,滋培根本”。清代《医林改错》论述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心悸每多获效。
心悸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也可作为临床多种病证的症状表现之一,如胸痹心痛失眠健忘眩晕水肿喘证等出现心悸时,应主要针对原发病进行辨证治疗。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西医学的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及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凡以心悸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体虚久病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劳欲过度,气血阴阳亏虚,以致心失所养,发为心悸
2.饮食劳倦嗜食膏粱厚味,煎炸炙燸,蕴热化火生痰,或伤脾滋生痰浊痰火扰心而致心悸劳倦太过伤脾,或久坐卧伤气,引起生化之源不足,而致心血虚少,心失所养,神不潜藏,而发为心悸
3,七情所伤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或情怀不适,悲哀过极,忧思不解等七情扰动,忤犯心神,心神动摇,不能自主而心悸
4.感受外邪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证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阻心脉,心之气血运行受阻,发为心悸;或风寒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之气血阴阳,亦可引起心悸。如温病疫毒均可灼伤,心失所养而发为心悸。或邪毒内扰心神,心神不安,也可发为心悸,如春温、风温暑温白喉梅毒等病,往往伴见心悸
5,药物中毒药物过量或毒性较剧,损害心气,甚则损伤心质,引起心悸,如附子乌头,或西药锑剂、洋地黄、奎尼丁、肾上腺素、阿托品等,当用药过量或不当时,均能引发心动悸脉结代一类证候。
心悸的发病,或由惊恐恼怒,动摇心神,致心神不宁而为惊悸;或因久病体虚,劳累过度,耗伤气血,心神失养,若虚极邪盛,无惊自悸,悸动不已,则成为怔仲
心悸的病位主要在心,由于心神失养,心神动摇,悸动不安。但其发病与脾、肾、肺、肝四脏功能失调相关。如脾不生血,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则动悸。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扰动心神,心神不安而发病。肾阴不足,不能上制心火,或肾阳亏虚,心阳失于温煦,均可发为心悸肺气亏虚,不能助心以主治节,心脉运行不畅则心悸不安。肝气郁滞,气滞血瘀,或气郁化火,致使心脉不畅,心神受扰,都可引发心悸
心悸的病性主要有虚实两方面。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而致。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凌心及瘀血阻脉而引起。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如实证日久,耗伤正气,可分别兼见气、血、、阳之亏损,而虚证也可因虚致实,而兼有实证表现,如临床上阴虚生内热者常兼火亢或夹痰热,阳虚不能蒸腾水湿而易夹水饮、痰湿,气血不足、气血运行滞涩而易出现气血瘀滞,瘀血痰浊又常常互结为患。总之,本病为本虚标实证,其本为气血不足,阴阳亏损,其标是气滞血瘀痰浊、水饮,临床表现多为虚实夹杂之证。
【临床表现】
心悸的基本证候特点是发作性心慌不安,心跳剧烈,不能自主,或一过性、阵发性,或持续时间较长,或一日数次发作,或数日一次发作。常兼见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头晕喘促,甚至不能平卧,以至出现晕厥。其脉象表现或数或迟,或乍疏乍数,并以结脉代脉促脉涩脉为常见。
心悸失治、误治,可以出现变证。若心悸兼见浮肿尿少,形寒肢冷,坐卧不安,动则气喘,脉疾数微,此为心悸重症心肾阳虚、水饮凌心的特点。若心悸突发,喘促不得卧,咯吐泡沫痰,或为粉红色痰涎,或夜间阵发咳嗽,·尿少肢肿,脉数细微,此为心悸危症水饮凌心射肺之特点。若心悸突见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喘促欲脱,神志淡漠,此为心阳欲脱之危证。若心悸脉象散乱,极疾或极迟,面色苍白,口唇紫绀,突发意识丧失,肢体抽搐,短暂即恢复正常而无后遗症,或一厥不醒,为心悸危症晕厥之特点。
【诊断】
1.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神情紧张,不能自主,心搏或快速,或心跳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止。
2.伴有胸闷不适,易激动,心烦,少寐多汗,颤动,乏力,头晕等。中老年发作频繁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至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厥
3.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过度、饮洒饱食等原因诱发。
4.可见有脉象数、疾、促、结、代、沉、迟等变化。
5.心电图、血压、x线胸部摄片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胸痹心痛胸痹心痛患者也可伴见心悸的症状,如表现为心慌不安,脉结或代,但以胸闷心痛为主症。此外,胸痹心痛中的真心痛,以心前区或胸骨后刺痛,牵及肩胛两背为主症,并常伴较突出的心悸症状,脉或数,或迟,或脉律不齐,常因劳累、感寒、饱餐、情绪波动等而诱发,多呈短暂发作,但甚者心痛剧烈不止,唇甲紫绀或手足青冷至节,呼吸急促,·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直到晕厥,病情危笃。因此,在胸痹心痛心悸应视为胸痹的一系列临床表现中的一个次要症状,而与以心悸为主症的心悸病证有所不同。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辩惊悸怔忡大凡惊悸发病,多与情绪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病势轻浅,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病情较重,每属实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不发时亦可见脏腑虚损症状。惊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
2.辨虚实心悸证候特点多为虚实夹杂,虚者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实者多指痰饮瘀血火邪之类。辨证时,要注意分清虚实的多寡,以决定治疗原则。
3.辨脉象观察脉象变化是心悸辨证中重要的客观内容,常见的异常脉象结脉代脉促脉涩脉迟脉,要仔细体会、掌握其临床意义。临床应结合病史、症状,推断脉症从舍。一般认为,阳盛则促,数为阳热,若脉虽数、促而沉细、微细,伴有面浮肢肿,动则气短,形寒肢冷,舌淡者,为虚寒之象。阴盛则结,迟而无力为虚,脉象迟、结、代者,一般多属虚寒,其中结脉表示气血凝滞,代脉常为元气虚衰、脏气衰微。凡久病体虚而脉象弦滑搏指者为逆,病情重笃而脉象散乱模糊者为病危之象。
4.辨病情对心悸的临床辨证应结合引起心悸原发疾病的诊断,以提高辨证准确性,如功能性心律失常所引起的心悸,常表现为心率块速型心悸,多属心虚胆怯,心神动摇;冠心病心悸,多为气虚血瘀,或由痰瘀交阻而致;风心病引起的心悸,以心脉痹阻为主;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心悸,多由邪毒外侵,内舍于心,常呈气阴两虚,瘀阻络脉证。
治疗原则
心悸虚证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所致者,治当补益气血,调理阴阳,以求气血调畅,阴平阳秘,并配合应用养心安神之品,促进脏腑功能的恢复。心悸实证常因于痰饮瘀血等所致,治当化痰、涤饮、活血化瘀,并配合应用重镇安神之品,以求邪去正安,心神得宁。临床上心悸表现为虚实夹杂时,当根据虚实之多少,攻补兼施,或以攻邪为主,或以扶正为主。
分证论治
·心虚胆怯
症状: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惊醒,食少纳呆,恶闻声响,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
方中龙齿、朱砂镇惊宁神;茯苓茯神石菖蒲远志安神定志;人参益气养心。可加琥珀磁石重镇安神
·心脾两虚
症状: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少寐多梦,健忘,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腹胀便溏,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
方中当归龙眼肉补养心血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以生血;茯神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木香行气,令补而不滞。,
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心烦失眠五心烦热自汗盗汗,胸闷,面色无华,舌淡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为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阴,养心安神,用炙甘草汤加减。本方益气滋阴补血复脉。方中炙甘草人参大枣益气以补心脾;干地黄麦冬阿胶麻子仁甘润滋,养心补血,润肺生津生姜桂枝、酒通阳复脉。气虚甚者加黄芪党参血虚甚者加当归熟地阳虚甚而汗出肢冷,脉结或代者,加附片肉桂阴虚甚者,加麦冬阿胶玉竹;自扦、盗汗者,加麻黄根浮小麦
·阴虚火旺
症状: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有耳鸣腰酸,头晕目眩,舌红少津,苔薄黄或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药:黄连阿胶汤
方中黄连黄芩心火阿胶芍药滋阴养血;鸡子黄滋阴清热两相兼顾。常加酸枣仁珍珠母、生牡蛎等以加强安神定悸之功。
肾阴亏虚、虚火妄动、遗精腰酸者,加龟板熟地知母黄柏,或加服知柏地黄丸滋补肾阴,清泻虚火阴虚而火热不明显者,可改用天王补心丹滋阴养血;养心安神心阴亏虚、心火偏旺者,可改服朱砂安神丸养阴清热.镇心安神。
若阴虚夹有瘀热者,可加丹参赤芍丹皮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夹有痰热者,可加用黄连温胆汤,清热化痰
·心阳不振
症状: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方中桂枝炙甘草温补心阳;生龙齿、生牡蛎安神定悸。大汗出者,重用人参黄芪,加煅龙骨、煅牡蛎山萸肉,或用独参汤煎服;心阳不足、寒象突出者,加黄芪人参、附子益气温阳;夹有瘀血者,加丹参赤芍桃仁红花等。
·水饮凌心
症状:心悸,胸闷痞满,渴不欲饮,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有眩晕恶心呕吐流涎小便短少,舌淡苔滑或沉细而滑。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
方中茯苓淡渗利水;桂枝炙甘草通阳化气;白术健脾祛湿。兼见恶心呕吐,加半夏陈皮生姜皮和胃降逆止呕;尿少肢肿,加泽泻猪苓防己大腹皮车前子利水渗湿;兼见水湿上凌于肺,肺失宣降,出现咳喘,加杏仁桔梗以开宜肺气葶苈子五加皮防己以泻肺利水;兼见瘀血者,加当归川芎丹参活血化瘀。
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症见心悸咳喘,不能平卧,浮肿小便不利可用真武汤,温阳化气利水。方中附子温肾暖土;茯苓健脾渗湿;白术健脾燥湿白芍小便,通血脉生姜温胃散水。
·心血瘀阻
症状:心悸,胸闷不适,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煎。
方中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活血化瘀;延胡索香附青皮理气通脉止痛;生地、当归养血和血。胸部窒闷不适,去生地之滋腻,加沉香檀香降香利气宽胸胸痛甚,加乳香没药五灵脂蒲黄三七粉等活血化瘀,通络定痛。兼气虚者,去理气青皮,加黄芪党参、黄精补中益气。兼血虚者,加何首乌枸杞子熟地滋养阴血。兼阴虚者,加麦冬玉竹女贞子滋阴。兼阳虚者,加附子肉桂、淫羊藿温补阳气。兼挟痰浊,而见胸满闷痛,苔浊腻者,加瓜蒌薤白半夏理气宽胸化痰
心悸瘀血所致,也可选用丹参饮血府逐瘀汤
·痰火扰心
症状:—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
方中黄连苦寒泻火,清心除烦;温胆汤清热化痰。全方使痰热去,心神安。可加栀子黄芩、全瓜蒌,以加强清火化痰之功。可加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石决明镇心安神。若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泻热通腑。火热伤阴者,加沙参、麦冬玉竹天冬、生地滋阴养液。
重症心悸时应予心电监护,中西药物综合抢救治疗,常用的中药抢救措施有:①脉率快速型心悸可选用生脉注射液静脉缓慢注射,或静脉滴注,也可用强心灵、福寿草总甙、万年青甙,缓慢静注。②脉率缓慢型心悸可选用参附注射液或人参注射液缓慢静注或静脉滴注。
【转归预后】
心悸的预后转归主要取决于本虚标实的程度,治疗是否及时、恰当。心悸仅为偶发、短暂、阵发者,一般易治,或不药而解;反复发作或长时间持续发作者,较为难治。如患者气血阴阳虚损程度较轻,未见瘀血痰饮之标证,病损脏腑单一,治疗及时得当,脉象变化不显著者,病证多能痊愈。反之,脉象过数、过迟、频繁结代或乍疏乍数者,治疗颇为棘手,兼因失治、误治,预后较差。若出现喘促水肿胸痹心痛厥证脱证变证坏病,若不及时抢救治疗,预后极差,甚至卒死。·
【预防与调摄】
情志调畅,饮食有节及避免外感六淫邪气,增强体质等是预防本病的关键。积极治疗胸痹心痛痰饮肺胀喘证痹病等,对预防和治疗心悸发作具有重要意义。
心悸患者应保持精神乐观,情绪稳定,坚持治疗,坚定信心。应避免惊恐刺激及忧思恼怒等。生活作息要有规律。饮食有节,宜进食营养丰富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宜低脂、低盐饮食,忌烟酒、浓茶。轻证可从事适当体力活动,以不觉劳累、不加重症状为度,避免剧烈活动。重症心悸应卧床休息,还应及早发现变证坏病先兆症状,做好急救准备。
【结语】
心悸由体虚久病,饮食劳倦,情志所伤,感受外邪,药物中毒等原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以心的气血阴阳不足,心神失养,或气滞痰浊血瘀、水饮扰动心神而发病。病位在心,与脾、肾、肝、肺有关。可由心之本脏自病引起,也可是他脏病及于心而成。多为虚实夹杂之证。虚证主要是气、血、、阳亏损,心神失养;实证主要有气滞血瘀痰浊、水饮扰动心神,心神不宁。虚者治以补气血,调阴阳,并以养心安神之品,使心神得养则安;实者,或行气化瘀,或化痰逐饮,或清热泻火,并配以重镇安神之品,使邪去正安,心神得宁。主要分为以下七个证型:心虚胆怯,治以镇惊定志,养心安神,方用安神定志丸心脾两虚,治以补血养心,益气安神,方用归脾汤阴虚火旺,治以滋阴清火,养心安神,方用黄连阿胶汤心阳不振,治以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方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水饮凌心,治以振奋心阳化气利水,方用苓桂术甘汤;心血瘀阻,治以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方用桃仁红花煎;痰火扰心,治以清热化痰,宁心安神,方用黄连温胆汤。积极配合治疗,保持情绪稳定乐观,饮食有节,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康复。
【文献摘要】
素问·平人气象论》:“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日死。”
《素部·三部九候论》:“参伍不调者病。”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
丹溪心法·惊悸怔仲》:“惊悸血虚惊悸有时,以朱砂安神丸痰迷心膈者,痰药皆可,定志丸琥珀郁金怔仲血虚怔仲无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瘦人多因是血少,肥人属痰。寻常者多是痰。自觉心跳者是血少,四物、朱砂安神之类。”
景岳全书·怔仲惊恐》:“怔仲之病,心胸筑筑振动,惶惶惕惕,无时得宁者也。……此证惟阴虚劳损之人乃有之,盖阴虚于下,则宗气无根,而气不归源,所以在上则浮撼于胸臆,在下则振动于脐旁,虚微者动亦微,虚甚者动亦甚。凡患此者,速宜节欲,节劳,切忌酒色。”。
《证治汇外,惊悸怔忡》:“惊悸者,忽然若有所惊,惕惕然心中不宁,其动也有时。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不静,其作也无时。”
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心跳心慌,用归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百发百中。”
【现代研究】
·临床研究
1.辨证论治①宋氏认为心律失常病机多为本虚标实。本虚的治疗,阴虚六味地黄丸生脉散补心汤阳虚人参真武汤附子理中汤桂附八味丸附子注射液;气虚养心汤气阴两虚炙甘草汤归脾汤、生脉注射液;阴阳两虚金匮肾气丸或参附汤加味。标实的治疗,痰浊加味温胆汤瓜蒌薤白半夏汤血瘀用血府逐瘀汤、丹参饮加味、桃红四物汤丹参注射液;气滞四逆散加味;寒凝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或瓜蒌薤白桂枝汤火邪清心汤[河南中医1989;(5):249)。②宋氏根据脉象变化将心律失常分为快速型心悸(如呈现数脉疾脉、极脉、脱脉、复合脉等)、缓慢型心悸(如呈现缓脉迟脉、损脉、败脉、夺精脉等)、节律不整型心悸(如见涩脉促脉代脉结脉、或脉象乍疏乍数、忽强忽弱等)。对心律失常的治疗,虚证以补虚为主,补益气血,或调理阴阳,以求气血通畅,阴平炤秘,常配养心安神实证当以祛邪为主,常用化痰涤饮,活血化瘀等治法,配合用重镇安神[中医内科急症证治1985:446]。
2,辨病结合辨证治疗①病毒性心肌炎:张氏复习文献总结近年来该病的辨证治疗主要分为气阴两虚型、心阳虚衰型、阴虚阳亢型、热毒型、痰浊阻型、心脉痹阻型六型,此外,临床中对本病进行分期(急性期、慢性期、恢复期)辨证治疗及其中药治疗的实验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7;(1):46]。②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针对该病的主要病机阳虚,尤以心肾阳虚突出,临床采用附子工号注射液、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温补方法进行治疗,针对其基本病机为阳虚兼气虚阴虚血瘀痰浊等,采用温阳益气活血法或温用益气养阴活血法等综合治疗措施。另外,临床上还采用护心丹、心宝、山莨菪碱、活心丹等辨病治疗,均取得较好疗效。现代研究认为:党参桂枝附片炙甘草麦冬丹参麻黄五味子当归黄芪细辛川芎、j1u灵脾、干姜等药为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常用药,其中尤以人参增率作用最为显著[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376l③早搏的治疗:梁氏以复律汤(人参麦冬五味子丹参黄芪当归苦参黄连等12味中药)治疗过早搏动100例,其中心虚胆怯16例,心血不足24例,气阴两虚30例,心血瘀阻20例,心阳不振10例,2周为1疗程,一般服1-2个疗程,停服其他心律失常中西药,取得较好疗效,尤以气阴两虚心血不足、心血瘀阻型疗效为佳[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7):613]信治疗本病还有抗早搏汤(常山、姜半夏、苦参炙甘草)、整律合剂党参丹参苦参柏子仁常山炙甘草)、整律汤(丹参阿胶瓜蒌桂枝枣仁茯苓、煅龙牡、炙黄芪蛤蟆干、薤白炙甘草)、脂泻通(补骨脂泽泻木通)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7):445]。④房颤的治疗:王氏用除颤汤(丹参苦参五味子柏子仁三七川芎)等治疗。崔氏用转律汤(红参丹参苦参酸枣仁琥珀车前子)合并小剂量奎尼丁治疗,转律成功率高且可减免奎尼丁的毒副作用[广西中医药1990;(5):43]。
实验研究
为了提高中药抗心律失常的疗效,探讨其作用机理及途径,近年来国内对抗心律失常中药药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根据药理作用,抗心律失常中药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阻滞心肌钿胞膜钠通道类苦参缬草当归、白菖蒲山豆根甘松田七延胡索地龙、卫茅等,能对抗乌头碱引起的快速心律失常。2.兴奋p受体类麻黄附子细辛吴茱萸蜀椒丁香等,能对抗缓慢性心律失常。3抑制na+-k+-atp酶类福寿草万年青罗布麻夹竹桃铃兰蟾酥等。大多具有洋地黄样作用,可对抗室上性心动过速及控制快速房颤心室率。4.阻滞p受体类佛手甾醇甙、淫羊藿葛根等,能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及降血压、缓解心绞痛。5.主要阻滞钙通道类粉防己碱、小檗胺等,可能有阻断组眩受体及扩张冠状动脉、桔抗喹巴因及氯化钙诱发的心律失常的作用。6.主要延长动作电位过程类黄杨碱d、延胡索碱工、黄连素、木防己碱,通过延长动作电位过程,抑制异位节律点的自律性或消除折返而具抗心律失常作用[广东医学1985;(9):33]。

是自觉心跳悸动不安的病证。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绪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本病的发生,除精神因素外,多因心血不足,心阳虚弱,肾阴亏损,或因水饮内停、瘀血痰火所致。心悸若因惊恐、恼怒而发作的,称为“惊悸”,但多先有心气内虚的内在因素。因心血不足的,则见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因心阳衰弱的,则见面色晄白,头晕神倦,肢冷形寒;因心肾亏损的,则见心烦少寐,头目昏眩,耳鸣腰酸;因水饮内停的,则见心下胀满,小便不利,头眩晕,甚则浮肿气喘形寒肢冷;因痰热上扰的,则见痰多胸闷,善惊,恶梦纷扰;因瘀血内阻的,则见胸闷不舒,甚或心痛阵作,短气喘息舌色紫暗,脉涩或结代等。

郝某,女,43岁,合索村人。病心动悸,脉时停搏五月余。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房性期前收缩。甚时一分钟出现5次,以静止或睡卧时为多。某医与炙甘草汤,多服不效。值文明礼貌月,医院在街头服务时就诊,自述心跳,频频停顿,停则胸闷、窒塞难忍。素日胸胁苦满烦躁易惊,喜静喜凉,热则头闷脑涨,眩晕欲仆,紧张则发热汗出,神疲乏力,腰脊酸痛,手足心热,入夜尤甚。面目四肢经常水肿月经正常,纳便如昔。口干口苦舌质红少苔。脉象沉弦,上鱼际,时缓中一止,此结脉也。诊其腹,脐左拒压。
观其脉症,此肝气郁结肾阴虚损证也。盖肝气怫郁气逆扰心则胸胁苦满心悸脉结肾阴亏虚,水不济火则腰脊酸痛,烦热易惊。治宜先调肝、后滋阴,步步为营。
柴胡龙骨牡蛎汤加减:
柴胡12g 黄芩10g 苏子15g 党参10g 龙牡各30g 川军10g 桂枝10g 茯苓15g 三剂
二诊:药后泄泻数次,心悸胸满烦惊明显减轻。结脉消失,脐左压痛不再。仍腰脊酸困,五心烦热。此阴虚一时难复也。遂改用滋阴养肝法,拟六味地黄汤加味
生地24g 山药15g 何首乌15g 山萸10g 茯苓10g 丹皮10g 地骨皮15g 龙牡各30g 三剂

方四首
治产后忽苦,心中冲悸,或志意不定,恍恍惚惚,言语错谬,心虚所致方∶人参茯苓(各三两) 茯神(四两) 大枣(三十枚,擘) 生姜(八两) 芍药当归桂心甘草(各二两)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服日三。
治产后忽苦心中冲悸不定,志意不安,言语误错,惚惚愦愦不自觉方∶远志(去心) 人参麦门冬(去心) 当归 桂心 甘草(炙,各二两) 茯苓(五两) 芍药(一两) 生姜(六两) 大枣(二十枚,擘)
上一十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羸者分四服。产后得此是心虚所致。无当归,用芎 。若其人心胸中逆气,则加半夏三两,洗去滑。
治产后暴苦心悸不定,言语谬误,恍恍惚惚,心中愦愦,此是心虚所致方∶茯苓(五两) 芍药 桂心 当归甘草(炙,各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三十枚,擘)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无当归,用芎 代。若苦心不定,加人参远志各二两;若苦烦闷短气,加生竹叶一升,先以水一斗三升煮竹叶取一斗,纳药;若有微风独活三两,麻黄二两,桂心二两,用水一斗五升;若颈项苦急背中强者,加独活葛根、治产后心冲恐悸不定,恍恍惚惚,不自知觉,言语错误,虚烦短气志意不定,此是心虚所致方∶远志(去心,二两) 人参茯神当归芍药甘草(炙,各三两) 大枣(三十枚,擘)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若苦虚烦短气者,加生淡竹叶一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一斗,乃用诸药;胸中少气者,益甘草一两为善。

论曰伤寒心下悸者,谓悸动不定也。伤寒饮水过多,水停心下,肾气乘心,则心气虚弱,故为之悸动也,此皆由发汗以后又下之,津液燥少,若内生虚热,热则饮水,水气,故必振寒心下悸也。
伤寒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茯苓甘草汤方
赤茯苓(去黑皮) 桂(去粗皮各二两) 甘草(炙锉一两)
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一枣大拍碎,煎取七分,去滓温服
伤寒发汗不解,发热心忪惊悸头眩 。真武汤方
赤茯苓(去黑皮一两) 芍药(一两) 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 白术(一两) 甘草(炙半两)
五味,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用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切,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伤寒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沁,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方
桂枝(去粗皮四两) 甘草(炙三两)
上二味,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取七分,去滓温服
伤寒脉结心悸动。炙甘草汤方
甘草(炙一两) 人参(半两) 桂(去粗皮三分) 麦门冬(去心焙一两) 麻仁一合生地黄(四两)
上六味, 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酒半盏,入生姜半分切,大枣二枚劈破,治伤寒水在心下,心悸动,欲得人按。桂枝汤方
桂(去粗皮二两) 赤茯苓(去黑皮一两半) 白术(一两) 甘草(炙锉三分)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
五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取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伤寒饮水过多,心下悸动不定。赤茯苓汤方
赤茯苓(去黑皮二两)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二两) 半夏(汤洗七遍切焙二两) 枳壳(麸炒去瓤半两) 人参(一两) 白术(三分)
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拍碎,同煎取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伤寒呕哕,心下悸动,胸膈有滞水,往往头眩茯苓半夏汤方
赤茯苓(去黑皮二两) 半夏(汤洗七遍炒干三两)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一两)
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一分拍碎,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晚再服。
伤寒吐后,心下逆满,忪悸不定,起即头眩茯苓白术汤方
赤茯苓(去黑皮一两) 白术(三分) 桂(去粗皮三分) 甘草(炙锉半两) 芎(一两)
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
伤寒发汗后,引饮过多,心下悸动。茯苓桂枝汤方
赤茯苓(去黑皮) 桂(去粗皮) 半夏(汤洗七遍炒干各一两) 甘草(炙锉半两)
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半分拍碎,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伤寒心下有饮,悸动不定。桂心汤
桂(去粗皮一两) 槟榔(锉) 半夏(汤洗七遍炒各半两)
上三味, 咀,如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如人行三五里再服。

心悸此症在热性病中最多(病人自诉心慌,即是此症。)西医所谓心悸亢进是也。此时心力抵抗病邪,有不足之势,医者用药,应格外注意。若系发汗药,必先用小量:以防危险。中药之发汗药,于此时防有危险,西药之退热剂更甚,能使发汗过多心脏骤然停止而致命。二十年前,余曾诊一直隶左翼统领黄华轩君之感冒症,脉现结代心悸,因恶寒头痛、身痛,完全表证,余用表散药,分量极轻,嘱取微汗。第二日病稍减,武人性急,嫌药量太轻,乃改延某医。竟用大剂麻黄羌活发汗,服药后,翌晨未起,差弁呼之不应,启衾视之,已死去多时矣,特记于此,用为垂戒。西医遇心脏衰弱之热性病,往往于退热或清凉药中,佐以强心之品,(例如别拉密童加入樟脑酸,稀盐酸加入赤酒等类,用意颇为周到。)但中药发汗剂,则无此法,若于发汗药中,加入兼顾心气或兼顾呕吐等药,反致药力不专,不易发汗,更致误事,不可不知。余又亲见常服西药,金鸡纳霜丸及少量之别拉密童,安基比林等,骤然死去者。记得有一人患痨热,医者教以服小量之别拉密痛药片亦有效,乃连日服之。一日正食橘,方送入口,忽死去,记此以为垂戒。此人曾经余诊治,见其脉弱,不能服退热剂,只与滋阴中药无效,乃竟如此死去,此非西药之过也。若系久病虚证心悸怔忡),自以重用大补气血,及补心气药为正轨。余治此症,由经验上得来一秘诀,即药量要大,药味要简是也。(参看医验)盖怔忡病患者,至极重时,(此症轻时往往人不介意)比较上西药强心剂,不如中药效力之持久。且实芰答力斯等西药,有蓄积作用(即连服此药易于中毒之谓)之不便,故特附记于此。(急性心脏衰弱,(例如大吐血后或摔伤等)必注射西药强心剂,此时中药太缓,无用武之地,不可不知。)

心悸在临床上是一个十分常见的症状。表现为患者自觉心慌、心跳,伴有心前区不适感。心悸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的。只有在分清生理性心悸和病理性心悸的基础上,并结合心悸伴随症状,才能大致判断心悸原因所在。及早就医治疗。
1.生理性心悸
(1)强烈活动或精神紧张后 健康人在强烈体力活动或精神紧张后常觉心悸。这是由于心肌收缩力增强所致。
(2)摄入兴奋性食物 大量吸烟、饮酒、饮浓茶和咖啡,可引起植物神经功能兴奋出现心悸
(3)药源性心悸 应用某些药物:如麻黄素、咖啡因、氨茶碱、肾上腺素类、苯丙胺、阿托品、甲状腺素片的人,常有心悸。且常和摄入量大小及个体敏感性有关。
2.病理性心悸的原因
(1)心室肥大 后天获得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风湿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梅毒其他原因所致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由于左心室肥大,心收缩力增强,可引起心悸脚气病性心脏病时,左右心室均增大,病情发展快,心悸明显而强烈。
克山病心肌病心悸可为首发症状,在劳动后尤为显著。
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可因心室增大而出现心悸
(2)引起心排血量增加的病变 贫血、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者均可引起心率加快,心搏动加强而引起心悸。活动性肺结核患者、风湿性心脏炎、感染性心内膜炎、布鲁菌病、低血糖发作等均可引起心悸
(3)心律失常 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不齐均可引起心悸。特别是突然发生的心动过速,心率突然转慢时更易引起心悸
(4)心脏神经官能症 见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绝经期综合征等。
3.心悸伴随症状辨病
(1)心悸伴心率大于100次/分 当发生心悸时,患者可自测脉搏,若每分钟心跳大于100次,则应考虑心动过速引起的心悸
(2)心悸伴心率小于60次/分 当发生心悸时,患者自测脉搏,每分钟心跳小于60次/分,则应考虑心动过缓引起的心悸
(3)心悸伴心跳时有一止 心悸时患者自测脉搏,若心跳不规律,时有一停,则心悸可能与心律不齐有关。
(4)心悸神经官能症 多见于心脏神经官能症者,患者以青壮年女性多见。除心悸外,患者常有心跳快、胸闷,心前区刺痛或隐痛,呼吸不畅。并常伴有头痛头晕失眠、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官能症症状。发病常与精神因素有关,每因情绪激动而发作。
(5)心悸高血压 若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心悸头晕头痛、血压高,应考虑高血压性心脏病引起的心悸。若既往无高血压病史,阵发性血压升高,心悸则与嗜铬细胞瘤有关。
(6)心悸伴消瘦、腹泻烦躁易怒 心悸同时伴有消瘦、多食、大便次数多、眼球凸出、烦躁,应考虑甲亢引起的心悸
(7)心悸伴乏力、面色苍白 心悸伴有乏力、面色苍白、头晕、血色素低,应考虑贫血引起的心悸
(8)心悸于饭后3小时以后出现 心悸于饭后3小时或空腹时出现,伴头晕、饥饿感、出冷汗,应考虑低血糖,对于那些已经药物治疗或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更应注意是否药物过量引起的低血糖反应。
(9)发热咽痛后胸闷、心悸 先有发热咽痛等症,3周后出现胸闷、胸痛心悸,应考虑心肌炎。多见于青年人。
以上讨论了生理性心悸、病理性心悸及从心悸的伴随症状推断心悸的病因。临床上,病人需要注意的是心悸与患者的精神因素和注意力有关。身心健康者在安静状态并不感到自己心在跳动,但在情绪激动或强烈体力活动后常感心悸。然而为时短暂,静息片刻心悸消失。而神经过敏者则不然,一般心率突然加快或偶发过早搏动也可感到心悸。此外,当患者注意力集中时,如夜间卧床入睡前,或在阴森的环境中,心悸往往易出现而明显。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慢性心律失常的病人,由于逐渐适应了而不常感到明显的心悸,易致延误就诊。此时自测脉搏跳动是很有必要的。当心跳过快(大于60次/分),心跳过慢(小于100次/分),心跳不规律时有一止时,应及时至医院就诊。另外,当患者自觉心悸,并据伴随症状推断出大致病因时,也应及时至医院做各项检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定位:位于手掌部,第五掌指关节桡侧缘。左右手各1点。
主治病症:心悸月经过多痛经
备考:《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心悸点……针法:针3~5分,针感酸麻至指尖。”


证名。不因惊吓而自心跳不宁的疾患。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简称悸。或谓怔忡,或谓重症为怔忡。因气血虚弱、痰饮内停、气滞血瘀等所致。阳虚气弱而心悸者,症见心下空虚,状若惊悸,或先烦而后悸,脉大无力,治宜温阳益气,用小建中汤真武汤阴血不足,血不养心而心悸者,兼见面色无华,舌淡脉细,若兼虚火,则五心烦热,治宜养血补心,用四物汤朱砂安神丸。水饮内停,水气凌心心悸者,兼见胸脘痞满头晕恶心小便短少,苔白,脉弦,治宜通阳化饮,用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汤加减。痰郁心悸者,兼见惊惕不宁,突然而作,时作时止,甚则心跳欲厥,脉滑大,治宜涤痰定悸,用温胆汤茯苓饮子气滞血瘀心悸者,兼见短气喘息,胸闷,胸膺疼痛,舌色紫暗,脉结代,治宜活血理气,用血府逐瘀汤、失笑散。参见怔忡等条。


某 心体不足,心用有余,肝为心母,操用神机肝木心火相为煽动,肝阳浮越不潜,彻夜不寐心悸忡怔,有不能支持之候,脉弦滑数,左寸关长直,治宜清心和胃,佐以平肝。
紫丹参(猪心血拌炒) 广陈皮 朱茯神 川郁金 卷心竹叶元参 宋半夏 苍龙齿石菖蒲猪胆汁枣仁石决明玳瑁边(如无以) 元武板 鲜竹茹


妊娠心神怯悸,睡梦多惊,胁腹饱胀,过时连脐急痛,气促不宁,此是胎气既成,五脏安养已久,或因气闷,或因喧呼,致令胎惊,筋骨伤痛,四肢不安。急以大圣散治之。
大圣散
当归川芎麦冬茯苓(各二钱) 炙 人参木香甘草(各五分) 姜(三片)
水煎服。

人参茯苓麦门冬(去心) 甘草(炙)各三两 桂心一两 大枣五十枚 菖蒲泽泻薯芋
上捣筛为末,炼蜜枣膏为丸,如桐子大。空腹酒下二十丸,日三夜一。不知稍增至三十丸。

心悸者,筑筑然动,怔怔忡忡,不能自安是也。有气虚,有停饮。其气虚者,阳气内弱,心中空虚而为悸。又有汗下后正气虚而亦悸,与气虚而悸又甚,皆须定治其气也。其停饮者,由饮水过多,水停心下,心火恶水,不能自安,虽有余邪,必先治悸与水也。如小便利而悸者,茯苓桂枝白术汤小便少者,必里急猪苓汤为要也。

心悸者,筑筑然动,怔忡不能自安者是也。其证有二,一者气虚,一者停饮。
气虚者,阳气内弱,心中空虚而为悸。又有汗下之后正气内虚,亦令人悸,与气虚而悸者,则又甚也,法当定其气悸也。其停饮者,由饮水过多,停留心下,心火畏水,不能自安而为悸也。治法必先分水、气,虽有余邪,亦先治悸,免使水气散走而成他证也。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小建中汤。经云∶先烦而悸者,此为热;先悸而烦者,此为虚。故宜建中汤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故心下悸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小便少者,必里急猪苓汤
阳明病壮热来往,心下悸小便不利心烦喜呕小柴胡汤
太阳病,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太阳病,发汗不解,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肌体 动,振振欲擗地,真武汤
少阳病耳聋目赤胸满而烦,妄加汗下,则悸而惊,与小建中汤;有热者,小柴胡汤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悸,四逆散桂枝;心下有水气,厥而悸,当先治水,茯苓甘草汤。不然,水入胃中,必不利也。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

遗风徐 血后耗,脉濡数,舌黄滑,湿火未清,心悸健忘,仍遵前法再进。
生地(四钱) 焦山栀(三钱) 黄草石斛(三钱) 夜交藤(三钱) 麦冬(三钱) 茯神(四钱) 远志肉(八分) 白薇(钱半) 丹参(三钱) 元参(钱半) 炒条芩(钱半) 淡竹叶(钱半)
(七支)
四帖。
介按∶阳明湿热未清,再以劳神动肝,以致咳血而暗吸肾阴,肾液既虚,未能上承于心,则心悸健忘,滋液清热,安神养胃。治法极为周到。

咳嗽盗汗悉瘥,左脉虚细,右劲,舌滑白,心虚悸惕。宜补心丹加减治之(三月念九日。)
苏丹参(三钱) 归身(钱半) 甜杏仁(三钱) 炙甘草(七分) 茯神(四钱) 炒枣仁(三钱) 远志(八分) 炒杜仲(三钱) 老东参(钱半) 生牡蛎(四钱) 龙齿(钱半)
清煎八帖。
介按∶肃肺分之余热,潜未靖之浮阳,借以补益心神,则悸惕自瘳。

白马山李 肝逆乘中,脘痛气冲,脉弦,语蹙心悸,姑宜泄降化痰。(四月二号癸卯望日。)
栝蒌皮(三钱) 川楝子(三钱) 生石决明(六钱) 仙半夏(钱半) 薤白(钱半) 延胡(二钱)光杏仁(三钱) 沉香(五分) 橘红(一钱) 抱木茯神(四钱) 远志肉(八分,炒) (引)
灯心(七支)
四帖。
冲气未平,脉弦细,舌白,心无所主,语蹙。宜镇肝逆,凝心神。(四月六号癸卯十九日。)
西琥珀(八分) 丹参(三钱) 仙半夏(钱半) 合欢皮(三钱) 沉香(五分) 龙齿(钱半)新会皮(钱半) 炒枣仁(三钱) 抱木茯神(四钱) 石决明(五钱) 远志肉(八分,炒) 石菖蒲(五分) (引)灯心(七支)
四帖。
介按∶肝升太过,胃降无权,湿酿成痰,阻碍气机,平肝清肺,治法甚佳。次以肝风浮越,语蹙依然,因其冲气未平,再进镇冲凝神之品,秩序井然。

安昌徐 水亏木旺,脉细劲,音低,心悸,寝寐恍惚,舌心微黄。姑宜滋水涵木,佐以凝神。(三月十四日。)
生地(四钱) 阿胶珠(钱半) 桑叶(三钱) 远志肉(八分) 茯神(四钱) 石决明(六钱)淮山药(三钱) 预知子(三钱,即八月札夜交藤(三钱) 炒枣仁(三钱) 黄草石斛(三钱)
(引)鸡子壳(一枚)
介按∶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今以肾液未能上承,而致音低心悸,此方宗阿胶鸡子黄汤加减,俾心肾交合,阳和充,则少阴之火各归其部,而诸恙自除。

伤寒心悸有多端.大抵三阳不一般.(仲景云.悸证有八九皆属三阳.)太阳便利多饮水.(仲景云.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阳明烦呕小便难(仲景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多热.心下悸小便不利心烦喜呕者.小柴胡汤主之.)少阳吐下仍虚悸.(仲景云.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胃中满而烦.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误下烦时胃内干.(仲景云.伤寒.其脉弦细.胁痛发热.此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为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也.)脉来结代炙甘草(仲景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方第三十九.)小建中行三日间.(仲景云.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者.小建中汤.)汗过自冒桂甘证.肉 真武定须安.(此二证.自汗过而悸也.仲景云.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方第二十七.又云.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方第四十二.)

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中医研究室主任  余国俊
女患,40岁,1987年12月25日初诊。
主诉:心悸8年。患者产育后曾人流3次,患过肾盂炎、慢性肠炎,体质渐差。8年来经常感觉心中悸动不安,胸膺窒闷,隐痛,短气,冬春季节及阴雨天诸症明显加重;且每因情怀不畅、受凉、劳累而诱发早搏及心动过速,心跳可达150~180次/分;夜眠或午眠时,于目合而将欲入睡之际,往往突发早搏而难以入眠。经心电图检查,心脏无器质性病变,西医拟诊为“房性早博”、“阵发性心动过速”。长期服安定、心得安、谷维素、维生素、复方丹参片、脑心舒等,中药曾叠用安神定志丸归脾丸天王补心丹复脉汤,疗效乎平。刻诊:症如上述,身形瘦削,面憔悴,眼眶、颧部色稍黯,经期少腹痛经色偏黑夹血块;舌质红,边尖有瘀点,舌下静脉呈紫暗色,苔黄薄腻,脉细,偶有促象。
考虑为心阴亏损,心阳不足,痰瘀阻滞心络之证,治宜滋养心阴,温通心阳,化瘀祛瘀通络。予生脉散桂枝甘草汤、温胆汤化裁:潞党参15g,麦冬20g,五味子6g,桂枝15g,炙甘草6g,法夏10g,茯苓15g,陈皮10g,枳实10g,竹茹10g,苦参10g,甘松6g,五灵脂15g(包煎)。6剂。
二二诊:心中似乎较前平稳—些,余症如前,脉仍偶有促象。上方去陈皮竹茹,加桑寄生20g,北细辛6g,三上粉6g(吞服),苦参增至20g,甘松增至12g,6剂。
三诊:服药期间适逢月经来潮,小腹痛减轻,血块减少,心悸明显缓解。舌质淡红,边尖瘀点已暗淡,舌下静脉色基本复常,脉细已无促象。上方加黄芪30g,石菖蒲10g,炙远志6g,6剂。微火烘脆,轧细,炼蜜为丸,每丸约重10g,每次l丸,日3次,连服40天。
效果:1年后因他病来诊,言服完1粒心悸进一步减轻,乃照方炮制续服2粒。数月来虽偶发早搏及心动过速而出现短暂心悸,但无须服西药,稍事休息即安。眠食正常,气色较好。
【进修生甲】心悸心系疾病的主要证侯之一,有虚有实。虚证有心气虚心阴虚心脾两虚肾阴虚肾阳虚等;实证则有痰饮瘀血。若为纯虚证或纯实证,治之不难。但临床所见者多为病程较长的虚中夹实或实中夹虚证,治之较为棘手。如本例心悸8年,此前曾人流3次,患过肾盂炎、慢性肠炎,体质渐差而累及于心,虚象昭然。但长期服用镇心安神、补养心脾以及滋养心阴、温通心阳之方药而疗效平平,可见不是纯虚之证,而是虚中夹实之证。
【进修生乙】从患者眼眶、颧部色稍黯,经期小腹痛夹血块,舌有瘀点,舌下静脉呈紫暗色等来看,夹有瘀血是很明显的。但老师还考虑到痰的方面,言其“痰瘀阻滞心络”,不知这“痰”从何处辨来?
【老师】从整体上看,患者似无痰可辨。但患者有一个特异症状:睡觉时于目合而将入睡之际,往往突发早搏而难以入眠。这一特异症状便是痰饮停于心下的确征。为什么呢?大家知道,人之所以能入眠,全赖心肾相交,即心阳下降交于肾,肾阴上升交于心,而成“水火既济”之态。今痰饮停于心下,则于心阳下交于肾之道路上成阻,使心阳不能息息下达,必郁结而内陷,且化热化火,火热扰乱心神,则惊悸而不能入眠矣。此乃心脏突发早搏惊悸不寐之缘由也。况痰饮之与瘀血,总是交互为患,难分难解,是以古贤今贤,咸谓“痰瘀相关”。这就提醒临证者治疗心悸之时,不仅要重视瘀血,而且要在胸巾存一“痰”字。纵无显性之痰可辨,亦当细推是否存在隐性之痰;何况痰饮停于心下而致惊悸不寐,本系显症乎!若此者,则当于补益心脏气血阴阳之际,配合化痰祛瘀通络药物。徒事补益,非其治也。即如清代医坛怪杰陈士铎,其治疗心悸怔仲之证,偏不补心而去养肺,或滋肾,或壮胆,但也不忘配用贝母竹沥白芥子竹茹远志化痰之品。而本例初诊在用生脉散桂枝甘草汤补益心脏气血阴阳的基础上,配合温胆汤化痰清热宁心,加五灵脂祛瘀通络,苦参改善心律,同时加甘松醒脾悦胃,而防苦参之苦寒伤脾胃。
【实习生甲】苦参本为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小便之药,老师却用于改善心律,有何依据?
【老师】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苦参有降低心肌收缩力,减慢心搏,延缓房性传导及降低自律性等功用,故能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过早搏动心房颤动与扑动等病。古人虽无法知道得如此确切,但也不是茫然无所知。如《神农本草经》谓苦参“主心腹气结”,后世药物归经学说将苦参归入心、肝、胃、大肠膀胱经,其归心经是放在首位的。(本草经百种录)谓苦参“专治心经之火”,(肘后方)以摽嗖稳?剑?嗑埔簧?耄???? 取八合,分二服”,治疗“中恶心痛”。还有本例二:诊时加用的桑寄生,传统仅用于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等,而经药理研究证实,桑寄生有类似异搏定之作用,对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及阵发性房颤有一定疗效。可见治疗本例房性早搏及阵发性心动过速之加用苦参加桑寄生,届于“辨病施治”。临床实践证明,治疗心律失常,应当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首重辨病。
【实习生乙】是辨西医的摬?还是辨中医的摬??
【老师】这里是指辨西医的“病”。西医认为,心律失常分为功能性与器质性两大类。功能性者多为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器质性者则是心脏病的合并症;前者易治,后者难医。而患者之心律失常到底是功能性的还是器质性的,单凭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四诊是无法辨认和确诊的,而必须经心电图检查,有条件者可使用超声心动图。
【进修生丙】我理解老师强凋治疗心律失常时要首重辨病,目的是明确诊断,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制定综合治疗方案,并准确地判断其预后,但绝不意味着倚重“辨病施治”而贬低辨证论治
【老师】非常正确!诊断要首重辨病,要尽量利用现代医学的各种检查手段,但治疗则要求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专量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以期提高疗效。若患者之心悸并非经年宿疾,而是突发或偶发的新疾,在检查条件不具备时,单用辨证论治或方证对应即可。如江老在少数民族地区行医时,曾治一彝族妇女,28岁,突然发病,感觉阵阵心悸欲落,发作时全身振颤不能自己,卧床月余,入县医院后经西药治疗无效。一日夜半心悸大作,家属急呼抢救。江老见其蜷卧床上,厚覆被褥,全身颤抖,乃至床栏亦动摇不已,但自觉并不恶寒。江老对照《伤寒论》真武汤证条文,“心下悸头眩,身困动,振振欲擗地……”,急书真武汤加龙骨牡蛎,当夜连服2剂,振颤渐止。守服数剂,心悸振颤即未复作。
【进修生甲】据说老师治疗心悸,除了习用本例方药之外,还喜欢用张锡纯之方?
【老师】张锡纯心病有两首名方,一为定心汤,治心虚怔忡;一为安魂汤,治心中气血虚损,兼心下停有痰饮,致惊悸不眠,用之多验。定心汤龙眼肉心血枣仁柏子仁补气,更用龙骨入肝以安魂,牡蛎入肺以定魄,并配用山萸肉,便能收敛心气之耗散,再少加乳香没药流通气血以调和之。经临床验证,若兼有热象者,酌加苦参桑寄生,疗效尤佳。安魂汤则是在用龙眼肉心血枣仁心气龙骨牡蛎安魂定魄的基础上,配用半夏茯苓消痰饮,赭石心阳下潜,使之归藏寸:,以成瞌睡之功。为何要消除痰饮?张氏自注云,“方书谓:痰饮停滞心下,其人多惊悸不寐。盖心,火也;痰饮,水也。火畏水刑,故惊悸致于不寐也。然痰饮停滞于心下者,多由思虑过度,其心脏气血,恒因思虑而有所伤损”。故在补益心脏气血阴阳的基础上,必须配用消除痰饮之品,方克有济。
【进修生乙】近年来屡见运用《伤寒论炙甘草汤治疗心律失常获良效的临床报道,我用之却疗效平平,是何道理?
【老师】《伤寒论》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审系心脏阴阳两虚之证,炙甘·草汤诚为首选之高效方。而使用此方获得高效的关键,除了认证无差之外,还有两点:一是照搬原方的剂量,二是如法煎煮和服用。据柯雪帆等学者考证,张仲景时代(东汉)的1斤合250g,1两合15.625g,1升合200ml,柯氏等人经多方面论证之后认为,张仲景方剂药物灼剂量,应当按照上述数据来折算。这样,炙甘草汤的剂量就比目前临床常用剂量大得多。例如方中生地黄1斤,折合今之250引炙甘草4两,折合今之62.5g。其余药物的剂量亦当照此折算。至于如法煎煮和服用,是指方后之注“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我曾遵此治过几例室性早搏,疗效确实不错。但脾胃虚弱者,服之易致满闷或溏泄,用之宜慎。

于××,女,40岁。北京市某商店职工。
【病史】1973年初,自觉眩晕。至1976年病情加重,心悸,手麻,上肢震颤。××医院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长期服中药调补,疗效不显。
【初诊】1978年10月13日。心悸,气短,胸闷,眩晕,纳呆,夜卧不宁,背畏寒,膝关节疼痛,肩臂肌肉时有颤抖。月经提前一周,色暗,有淤块。面浮肿,舌淡,苔白滑,脉沉细。病情虽错综复杂,主证乃少阴心肾阳衰,法宜温通心阳,益火之源,以桂枝甘草汤加味主之。
处方
桂枝10克 炙甘草20克 制附片30克(久煎) 生姜30克 四剂
【二诊】10月17日。服上方后,心悸头晕减,余证如前。原方再进四剂。
【三诊】10月23日。心悸头晕失眠、乏力,均明显好转。但仍面浮、背凉,关节痛肌肉震颤。上方加麻黄10克 ,辽细辛3克,以散经络寒湿。服三剂。
【四诊】10月28日。自觉胸中宽舒,关节痛减。
守原法,加炮姜血余炭各30克,再进五剂,以温经逐淤而生新。
【五诊】11月17日。心悸头晕基本消失,余证均已好转。令再服五剂。
1979年5月10日随访,病未复发。
【按语】本例心悸诸证,病情交织错杂。但其主证乃手足少阴心肾虚衰之病变。正如《伤寒明理论1)>所说:“其气虚者,由阳气虚弱,心下空虚,内动而为悸也”。其病根又在于肾阳不振,不能升腾上济于心所致。始终以补肾气、通心阳为治。故投桂枝甘草汤加味,以桂枝为君,入心助阳;甘草佐之,以补中气;二者相得,辛甘合化,则有温通心阳之功。
真气之根既藏于肾,故加附子,大补命门火种,配生姜开提散郁,逐阴行阳之意也。因兼有经络寒郁,故少佐麻黄、辽细辛肾气旺而气血和,诸证即可迎刃而解。

【4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浮数之脉,当以汗解,设在下后,而见身重心悸之证,虽有浮数之脉,不可发汗,当使其自汗出乃愈。盖水旺土湿,则身体重浊,木郁风生,则心下悸动,以其伤肝脾之阳故也。所以然者,寸口虽见浮数,而尺中则脉微弱,寸口主表,尺中主里,寸口浮数,虽为表实,而尺脉微弱,则为里虚。里气渐复,表里俱实,则里气内拒,表气外发,邪无内陷之虑,便自汗出而愈。医家于此,贵有实里解表之法,虽汗出而无虚虚之嫌,则以人巧而代天工矣

伤寒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而紧者,土败阳虚浊阴上乘也。又复发汗,以亡经中之阳,温气外泄,血冷木枯,风动身摇,振振不已。此其病在经络,根原脏腑,缘于水泛土湿,木郁风动。宜苓桂术甘汤,燥土而泻水,疏木而达郁也。
若发汗之后,汗出不解,病人仍发热,心下荒(荒 通慌。)悸,头目眩晕,皮肉瞤动,身体振摇,势欲穴地自安,此以汗出阳亡,水寒土湿,木郁风动,冲击而不宁也。宜以真武汤,泻湿燥土,清风木而温寒水也。
凡汗多阳亡,其人叉手自冒其心,心下动悸,欲得手按者,缘于土败木郁,风动神摇。宜桂枝甘草汤,疏木而培土也。汗多阳亡,病人叉手自冒其心者,率多耳聋。以肺胃逆行,胆木不降,浊气上填,孔窍不虚灵也。
大抵脉候浮数,法当汗解,若下败脾阳身重心悸者,则不可发汗,当俟自汗而解。此其尺中脉微。里阳原虚,阳气渐复,表里皆实,经气外发,自能汗愈也。凡尺脉迟微者,皆不可汗。营候于尺,汗化于营,尺微营虚,故不可汗。汗之亡阳者,亡其血中之温气也。真武汤在“少阴”)。
【29】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三十四
茯苓四两 桂枝去皮,三两 白术二两 甘草炙,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26】桂枝甘草汤 三十五
桂枝去皮,四两 甘草炙,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伤寒脉候弦细,头痛发热者,是属少阳。少阳以甲木而化相火,不可发汗,汗亡心液,火炎神乱,则生谵语,便是里入胃腑。胃和则愈,胃腑燥热不和,则君相升浮,摇荡不安,烦而且悸也。以相火下蛰,则神魂宁谧,而相火顺降,全凭胃土,胃土右转,阳气清凉而化金水,收藏得政,是以阳秘而不泄。胃土不和,燥热升逆,甲木莫降,拔根而上炎,神魂失归,故烦乱而悸动也。凡伤寒二三日,其心中悸动而烦扰者,是阳明土燥,相火失归,拔根上炎,欲传胃腑。宜小建中汤,滋燥土而清相火也。若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是相火升炎,血枯木燥,经络梗涩也。宜炙甘草汤,参、甘、大枣,补中培土,胶、地、麻仁,滋经润燥,姜、桂,行其瘀涩,麦冬清其燥热也。
【74】炙甘草汤 七十一
甘草炙,四两 生姜切,三两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去皮,三两 阿胶二两 麦门冬去心,半升 麻仁半升 大枣擘,十二枚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