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汗

( zihan )

中医

简介:
本病是自汗是指不因劳累、炎热、衣着过暖、服用发汗药等因素而时时汗出,动辄益甚的汗出异常症状。
病因:
引起自汗的常见疾病有虚劳类、脱病类疾病中暑瘿气等。
病机:
营卫不和表虚不固、正气外越等为自汗的常见原因。
诊断:
临床若对导致自汗的病种不能确定时,可以自汗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
治。辨病思路:
1.本处所指的自汗,应与盗汗(睡时汗出,醒后则止)、局部多汗(腋部或掌跃部多
汗)区别。
2.经常自汗,体质虚弱者,多为久病体虚,或为虚劳疾病
3.根据病史。伴随症等进行诊断,如:
(1)怕热、食欲亢迸、颈部肿块、眼突而多汗者,多为瘿气
(2)病前1~4周有咽痛史,症见发热恶寒或持续低热,关节酸痛而多汗者,应考虑
痹病等。
(3)饥饿时,或胃切除患者于餐后突然多汗,伴心悸、面色白者,多为饥厥。
(4)起病急骤,伴高热者,多属温热外感病。温热病后期热退之后,因体虚未复,
亦常有自汗表现。
(5)妇女产后,自汗盗汗不止,称为产后汗症
4.临床一般不会以自汗为主诉而就诊,其他疾病中有自汗主症时,应有原发病特点,
对此应全面分析,并作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如抗"0"、血沉、粘蛋白、t3、t4、基础代
谢率等,以助确立诊断。
治疗:
辨证论治
1.肺卫不固证: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
薄白,脉细弱。益气固表。玉屏风散浮小麦牡蛎党参等。
2.营卫不和证:汗出恶风,肢体酸痛,头痛,时寒时热,或半身、局部出汗,苔薄
白,脉浮缓。调和营卫桂枝汤加减。
3.风湿表证:汗出,恶风发热身重酸楚,小便不利,苔薄腻,脉浮缓。祛湿解
表。防己黄芪汤加减。
七暑伤津气证:发热,口渴引饮,神志躁扰不宁,身灼热,尿短黄,息粗气喘,面
赤,舌红,苔黄,脉细数无力。清暑益气生津。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
5.湿热蕴蒸证:头部蒸蒸汗出,口腻作渴,身热不扬,身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
濡数或滑数。清热化湿。三仁汤加减。
6.阳脱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气息微弱,精神恍惚,舌淡,脉微或
浮数无根。回阳固脱。参附龙牡汤加减。

“自汗” 相关论述

指白天不因劳动、厚衣或发热而汗自出的一种症状。多因肺气虚弱、卫阳不固所致。

小儿不论白天、黑夜,无故出汗称为自汗;不论白天、黑夜,睡着时出汗,醒后自行停止者称为盗汗。临证一般认为自汗阳虚盗汗阴虚
自汗 肺气虚弱,卫阳不固,经常汗出不止,动则尤甚,体倦乏力,气短畏寒,肢体欠温,容易感冒。治以益气养肺,固表敛汗。
(一)
处方:鸡肉100克,黄麻根12克。
用法:将黄麻根放锅内,加水300毫升,用文火熬至100毫升左右,滤去药渣,加入切成小块的鸡肉煮烂,入油、盐、料酒、姜、葱调味。每日或隔日1剂,饮汁吃肉,1次服完,连服5~7剂。
(二)
处方:浮小麦60克,大枣10枚,黄芪15克。
用法:将大枣用刀切开,与浮小麦黄芪共放锅内,加水适量,熬浓,去渣留汁,凉后可用。每日1剂,1次服完,连服7~10剂。
(三)
处方:鱼腥草20克,枣仁12克,乌梅12克,小麦30克。
用法:将药物研细末,调拌蜂蜜冲服,每日3次。
(四)
处方:桑叶12克,山毛桃10克,山萸肉12克,大枣10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服,每日3次。
(五)
处方:马齿苋20克,梧桐子6克,山药12克,谷芽10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服,每日3次。
(六)
处方:小麦仁60克,糯米30克,大枣15枚,白糖少许。
用法:将小麦仁、糯米大枣加水共煮成粥,吃时加糖调味。每日2次,可分次吃完。
本方适用于小儿病后脾虚盗汗自汗症。
(七)
处方:小麦25克,红枣5枚,龙眼肉10克。
用法:将小麦红枣龙眼肉加适量水煮煎后食饮,每日分2次服用。
本方适用于小儿盗汗自汗
(八)
处方:浮小麦30克,黑大豆15克,乌梅3克。
用法:水煎服。
盗汗 阴虚内热盗汗频作,五心烦热,午后潮热,两颧发红,口干,便结。治当滋阴敛汗。
(一)
处方:金樱子根12克,五倍子12克,桑螵蛸6克,鱼腥草20克。
用法:将药物研细末,调拌蜂蜜冲服,每日2次,连服7日。
(二)
处方:何首乌12克,糯稻根须10克,桑椹子10克,(五)味子3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服,每日3次。
(三)
处方:麻黄根9克,桑树根6克,白及4克,车前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3次。
(四)
处方:浮小麦15克,红枣若干。
用法:将浮小麦红枣加适量水熬成汤喝,适用于症状较轻者。
(五)
处方:牡蛎30克,蛤粉18克,红枣5枚。
用法:将牡蛎蛤粉红枣加适量水一同熬成汤,常常服用有效,适用于盗汗已久者。
(六)
处方:豆豉500克,米酒适量。
用法:将豆豉放入锅内,用慢火炒香,然后取出放入米酒内泡浸3~5天,再取出豆豉晒干,瓶装备用。剂量不限,随意服食,疗程不限。
(七)
处方:乌梅15枚,小麦30克,大枣10枚。
用法:将上述3药共放锅内,加水适量,熬浓,去渣取汁。每日1剂,1次饮完,连服数剂。
(八)
处方:桑椹30克,红枣10枚;乌梅7枚,煅牡蛎24克。
用法:将牡蛎打碎,用布包牢,与乌梅红枣桑椹放置锅内,加水适量,共煮至烂,除去渣滓。每日1剂,1次饮完,连服7~10剂。
(九)
主治:小儿盗汗
处方:木耳15克,红枣15克,冰糖适量。
用法:上药加水1碗半,煎至大半碗,每日1剂分2~3次服。
(十)
主治:小儿盗汗
处方:泥鳅鱼90~120克。
用法:用热水洗净泥鳅鱼身上粘液,剖腹取出内脏,用适量油煎至黄焦色,加水1碗半,煮汤至大半碗,用盐调味,服汤。每天1次,连服3天,鱼肉可同时服下。年龄小者可分次服用。

自汗不止防风末,浮麦煎汤服二钱;
不效还将牡蛎散,二方经验可流传。


经云.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有所恐惧.汗出于肝.产后因劳伤脾.因惊伤心.因恐伤肝.
每多心慌.自汗之症.惟块痛未除.参术未可遽用.于生化汤中加炒枣仁二钱.设心慌无主. 汗出.形色又脱.此是汗多亡阳.又当从权于生化汤中.倍用人参.以救危急.服后汗仍不止.以调胃参 汤治之.冀可活十之四五.
调胃参汤
人参(三钱) 黄 (生二钱) 当归(二钱) 桂枝(四分) 防风(三分) 麻黄根麻黄发汗根止汗宜用根五分)
上药加黑枣一枚.用水一盏半.煎七分食远热服
口渴加麦冬一钱五分.五味子九粒.有痰加橘红四分.虚脱手足冷加熟附子五分.黑姜四分.牡蛎一钱.


病名。
①指发热汗出,亦称自汗出。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
②清醒时不因劳动而常自出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证治》:“夫自汗,多因伤风伤暑,及喜怒惊恐、房室虚劳,皆能致之。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其临床表现,阳虚自汗,必恶寒;火热自汗,必躁热;伤湿自汗,困倦身重,天阴转甚,声如瓮出;伤风自汗,头疼身热咳嗽烦闷,鼻塞流涕;伤暑自汗身热口渴、烦躁面垢痰证自汗头眩呕逆胸满吐痰;心虚自汗怔忡恍惚肝热自汗口苦多眠肾虚自汗,潮热咳嗽脾虚自汗,倦怠少食(《证治汇补》卷三)。又肺虚、伤寒温病柔痉霍乱等多种病证亦有自汗。详见阳虚自汗气虚自汗血虚自汗虚劳自汗心虚自汗肺虚自汗脾虚自汗肝热自汗、痰症自汗伤湿自汗等条。


自汗者,不发表解肌自出汗也,伤风自汗也。伤风自汗桂枝汤伤寒自汗,脉沉数而实,表里俱热者,三阳合病自汗者,厥逆自汗者,头疼自汗者,伤寒自汗未解半入于里者,中暑自汗脉虚者,俱宜白虎汤(二十二)。伤寒寝汗不止,白虎汤加麻黄根浮麦伤寒汗下后,自汗、脉虚、热不已,白虎加人参、苍术服之,汗止身凉,通仙之法也。
中暑自汗白虎汤,后以澹渗汤(二十五)调之。自汗多崔宣武人参石膏汤(三十六)。


气虚湿热阳虚
助阳 参术中佐以桂枝,甚者附子
火气上蒸于胃作汗者,凉膈散
心虚者,砺粉丸补之。
扑敛牡蛎麸皮麻黄根、 本、糯米防风白芷,为末,周身扑之。
封脐何首乌末,津调封之。
消导 脾胃有食积,热而自汗导之,脾积丸


自汗腠理流通,蕴毒发越,《经》云∶液汗通。皮润。又云∶毒从汗泄,不必止之。若汗出如淋者,火炽极也。火扰于内,而汗涌于外,是汗为火逼可知。宜用桂枝合清火主之。
回后有此汗者,是余毒无所容,以汗而解也。验其人因汗而适快者是也,不宜再服收敛等药。
论汗者,血之液也。肾液从毛窍出者为汗,是汗亦血也。原其本,在肺之通调四布而得润乎一身,以滋养四体,犹曰白露下降,草木敷荣可知。藏则存而为液,疏则泄而为汗,涸则皮毛枯涩,郁则肢体浮肿,寒则凝,热则沸,血一枯则汗亦因而枯也,必矣。

心之所藏,在内为血,在外为汗。汗者心之液也,而肾主五液,故汗症未有不从心、肾而得者。阳虚不能卫外而为固,则外伤自汗阴虚不能内营而退藏,则内伤盗汗


〔《素》〕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全文见五脏。)阳加于阴谓之汗。(阴阳别论 阳气入内,加于阴气也。凡伤寒病脉浮,至汗出则沉入内,加于也。)

〔垣〕表虚自汗,秋冬用桂枝,春夏用黄 ,能治虚劳自汗。(脉证有寒者亦用桂枝,无寒者用黄 。)

〔无〕牡蛎散治诸虚不足,及新病暴虚,津液不固,体常自汗。(许学士方亦治盗汗不止。)
麻黄根牡蛎( 研)
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小麦一百粒,煎至八分,不拘时服。

〔垣〕周卫汤治湿胜自汗,补卫气虚弱,表虚不任外寒。
麻黄根(各一钱) 生甘草(五分) 猪苓羌活(各七分) 麦门冬(三分) 归梢(五分)生地(三分) 生黄芩(五分) 五味子(七粒) 苏木红花(各一分) 半夏(汤洗七次,五分)
上 咀,如麻豆大。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中风症必自汗,汗多不得重发汗,故禁麻黄而用根节也。
张芸夫,己酉四月,天寒阴雨,寒湿相杂,因官事饮食失节,劳役所伤。病解之后,汗出不止,沾濡数日,恶寒,重添浓衣,心胸闷躁,时躁热,头目昏愦,壅塞,食少减。此乃胃外阴火炽甚,与夫雨之湿气挟热,两气相合,令湿热大作,汗出不休,兼见风邪,以助东方甲乙。以风药去其湿,以甘药泻其热,羌活胜湿汤主之。
甘草(炙,三钱) 黄 (七分) 生甘草(五分) 生黄芩(三分) 防风(三分) 酒黄芩(三分)人参(三钱,以助气益胃。以上药泻胸中热) 本(三分) 独活(二分) 升麻(五分) 川芎(三分)柴胡(五分。以上风药胜其湿) 细辛蔓荆子(各三分) 薄荷(一分。以上清利头目)
上作一服,水二盏,煎一盏半,后入细辛等四味,再熬至一盏,去渣热服。一服而止,诸症悉去。

〔丹〕人参、黄 少佐桂枝汤,甚者附子亦可用。

〔严〕 附汤气虚阳弱,虚汗不止,肢体倦怠。
黄 (去芦,蜜炙) 附子(炮去皮脐。各等分。)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十片,煎八分,食前温服

〔《本》〕补精气,止肝邪平补五脏虚羸,六腑怯弱,充肌肤,进饮食。人参丸
人参山药白术白茯苓石斛 黄 (取头末) 五味子(各一两)
上为细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饮下,久服不热,尤宜少年。
平人气象论云∶尺涩脉滑,谓之多汗。王注谓尺肤涩,而尺脉滑也。肤涩者,荣血内涸。
又《针经》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脱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按此二经论自汗多而血涸津脱者,其治法乃东垣正阳汤,用炒黄柏知母当归六黄汤之类是也。汗,以脏腑言之,皆属心。经云∶心为汗。《难》云∶肾邪入心,为汗出不可止者是也。

〔垣〕或问湿之与汗,阴乎阳乎?予应之曰∶西南坤土也,在人则为脾胃。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湿主淋淫,骤注者,湿胜也,阴滋其湿,为露为雨,此阴寒隔热火也。隔者,解也。湿寒下行,地之气也。仲景云∶汗多则亡阳,阳去则阴胜也。重虚则表阳虚极矣,甚为寒中湿胜,则音声如从瓮中出,若中水也。相家有言,土音如居深瓮里,言其壅也,远也,不出也,其为湿也审矣。又知此二者,亦为阴寒。《内经》云∶气虚外寒,虽见热中,蒸蒸为汗,终传大寒。知始为热中者,表虚无阳,不任外寒,终传为寒中者,多成寒矣。夫色以候天,脉以候地。形者,乃候地之阴阳也。故以脉气候之,皆有形之可见者也。
上湿胜自汗,治法并见阴虚条。

〔丹〕痰症亦有汗。火气上蒸,胃中之湿,亦能作汗,可用凉膈散

〔《素》〕帝曰∶有病身热懈惰,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岐伯曰∶病名酒风。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病能篇 麋衔一名薇衔,俗名吴风草。)

〔河〕白术散治饮酒中风,汗多不可单衣,食则汗出如洗,久不治,必为消渴症。
牡蛎( ,三钱) 白术(一两二钱) 防风(二两半)
上为末,每服一钱,温水调下,不计时。如恶风,倍防风白术。如多汗面肿,倍牡蛎
酒风,一名漏风。经云∶饮酒中风,则为漏风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喘息恶风,衣裳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此即酒风同治也。凡五脏风,皆自汗恶风。(经文见风门。)

〔丹〕周师脉弦,左大于右不数,身易得汗,小便赤,口燥,此为虚。
白术陈皮 归尾 青皮(各半两) 白芍药人参(各七钱) 黄芩川芎(各三钱) 木通(二钱)甘草(炙,五钱)
分九帖,煎三之一,稍热饮之,煎药下保和丸二十粒。
动而汗出,有虚者,有热者。

〔垣〕安胃汤治因饮食汗出,日久心中虚风虚邪令人半身不遂。见偏风之病,先除其汗, 悍之气,按而收之。
黄连(去五味子乌梅(去核) 生甘草(各五分) 熟甘草(三分) 升麻梢(二分)
上 咀,分作二服,每服水二盏,煎一盏去渣,温服食远。忌湿面酒五辛大料物之类。

刺灸 汗出有二∶
其一取肺。经云∶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输,背三节五椎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者是也。
其二取手足少阳。经云∶三焦手少阳之脉,所生病者,汗出,锐 痛,颊痛,耳后痛。
胆足少阳之脉,所生病者,汗出振寒,皆视盛虚热陷下而施补泻疾留灸也。

〔《素》〕肺脉 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今不复发散也。(脉要精微灌汗谓汗多如灌洗之状,病能论云∶汗出而浴,亦此义也。)
肺脉缓甚,多为汗。(全文见治虚实法。)


〔成〕自汗者,谓不因发散而自然汗出也。
问曰∶阳明外症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恶寒,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伤寒转属阳明者,其人 然微汗出也。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汗出身热不恶寒,便谵语者,宜承气汤。(论见谵语。)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许〕有人患伤寒目痛鼻干不得卧大便不通尺寸脉俱大,已数日。一夕汗出,予谓速以大柴胡汤下之,医骇曰∶阳明自汗津液已涸,法当用蜜煎,何苦用下药。予谓曰∶子虽知蜜煎为稳当,还用大柴胡汤,此仲景不传之妙,公安能知之。予力争,竟投大柴胡汤二帖,愈。仲景论阳明之病,多汗者,急下之。人多谓已是自汗,若又下之,岂不表里俱虚。又如论少阴云,少阴病一二日,口干燥者,急下之。人多谓病发于阴,得之日浅,但见干燥,若更下之,岂不阴气愈甚。举此二端,则其可疑者不可胜数,此仲景之书,世人罕能读也。予谓仲景称急下之者,亦犹急当救表急当救里之说。凡称急者有三变。谓才觉汗未至津液干燥,便速下之,则为径捷,免致用蜜煎也。若胸中识得了了,自无可疑,若未能了,误用之,反不若蜜煎之为稳也。
阳明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恶热身重。若发汗,则心愦愦,反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躁不得眠。若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 ,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注云∶脉浮发热口苦者,邪在表;脉紧自汗腹瞒不恶寒者,邪在里,此表里俱有邪宜和解。)
阳明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 然汗出而解,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 然汗出,此欲作痼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为柔 。(论见 。)太阳病,吐后汗出,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曰小逆。(论见发热。)
汗出身热不恶寒,里症,前条阳明病是也。汗出身热恶风寒者,宜桂枝汤。(论见发热。)兼项强痛者,桂枝加葛根汤。(论见项强。)兼骨节烦疼,不得屈伸,小便不利者,甘草附子汤。(论见风湿身热条。)若发汗后遂漏不止,恶风者,桂枝附子汤。(论见后条。)若夏月中暑自汗身热恶寒,脉微弱,口渴足冷者,白虎人参汤主之。(方论见中者。)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汗出心下痞满有二症∶其痞按之濡软不痛而恶寒者,宜附子泻心汤;其痞按之硬,引胁痛,而身体不恶寒者,宜十枣汤。(方论见痞条。)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
附子(制,一个) 桂枝(去皮,二两) 生姜(一两半) 甘草(炙,一两) 大枣(六枚)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许〕有一人得太阳症,因发汗,汗不止,恶风小便涩,足挛而不伸。予诊其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予曰∶在仲景方中有两症,大同而小异。一则小便难,一则小便数,用药少瘥,即有千里之失。仲景第七症云∶太阳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第十六症云∶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以桂枝汤攻表,此误也,得之便数,咽中干,烦躁吐逆。
一则漏风小便难,一则自汗小便数,或恶风,或恶寒,病各不同也。予用第七症桂枝加附子汤,三啜而汗止,佐以甘草芍药汤,足便得伸。
二阳并病太阳病发汗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其人面赤躁烦短气,不知痛处,但坐更发汗则愈。(论见面赤。)
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浮汗出,身重多眠,宜葳蕤汤。(论见风温。)
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之。(论见不得眠。)
动气在左,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 ,此为逆,难治。(治法见后续条。)
汗下后,汗出而喘者,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下后利不止,脉促,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论俱见喘。)
汗出下利,热不去,厥逆恶寒者,四逆汤
下利清谷者,通脉四逆汤。(论俱见下利。)汗出下利有微热者,其脉数自愈,脉紧未愈。(论见下利。)
六七日后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论见下利。)
脉紧反汗出,而咽痛吐利者,少阴病亡阳吐利汗出,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者,四逆汤吐利止,汗出而厥,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论并见吐利。)
脉阳微而汗出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明汗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脉浮自汗,若小便数,脚挛急者,不可与桂枝汤


〔海〕太阳自汗桂枝汤阳明自汗白虎汤。少阴自汗四逆汤阳明症,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不恶寒自汗,或恶热,而尺寸俱浮者,白虎汤主之。伤寒尺寸脉俱长,自汗大出,身表如冰石,脉传至于里,细而小,及疟疾但寒不热,其人动作如故,此阳明传入少阴,戊合癸,即夫传妇也,白虎加桂枝主之。然脉虽细小,当以迟疾别之,此症脉疾而非迟,故用此法。(白虎桂枝汤方见。如中暑自汗恶寒者,亦宜服之。)
《活》伤寒应发汗,而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出,筋惕肉 ,此为逆,难治。先服防风白术牡蛎散,次服建中汤
防风白术牡蛎散 治发汗多,头眩汗出,筋惕肉 。
防风牡蛎(炒成粉) 白术(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以酒调下,米饮亦得,日二三服。汗止后服小建中汤

〔成〕或汗出发润,与其出如油,或大如贯珠着身,出而不流,皆为不治之症。

〔《集》〕伤寒汗多不止∶内庭(泻) 合谷(泻) 复溜(泻)
二阳并病,潮热谵语,而手足 汗出者;阳明病,短气腹满,而手足 然汗出者,俱宜大承气汤。(方论见潮热。)阳明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 然汗出者,胃冷欲作痼瘕,必大便初硬后溏。(论见自汗。)


〔钱〕治病有等∶张氏三子病,大者汗遍身,次者上至顶下至胸,小者但额有汗,众医以麦煎散治之不效。钱曰∶大者与香瓜丸,次者与益脾散,小者与石膏汤。各五日而愈。
香瓜
胡黄连黄瓜(黄色者,一个) 大黄(湿纸裹,煨) 柴胡(去芦) 鳖甲(醋炙黄)黄柏黄连芦荟青皮(各等分
上除黄瓜外,同为细末,将黄瓜割其头,填入诸药至满,却盖口,用杖子插定,火内煨熟,将黄瓜及药同用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三丸,食后冷浆或新水下,大者五七丸,不过十丸。
胃怯,汗上至顶,下至脐,此胃虚,当补胃,益黄散主之。

〔钱〕六阳虚,汗上至顶不过胸也,不须治之。喜汗,浓衣卧而额汗出也,止汗散主之。

8。自汗热越多急下,更兼热痢不休凶,头汗热蒸不得越,黄湿水火血皆成。
【注】自汗太阳,谓之风邪,桂枝汤证也。在阳明,谓之热越白虎汤证也。若大热蒸蒸汗出过多,则宜调胃承气汤,急下其热,救其津也。若更兼发热下痢不休,内外两脱,故凶也。头汗出,跻颈而还,则为热不得外越,上蒸于首也。或因黄郁未发,或因湿家误下,或因水结胸蒸,或因火劫热迫,或因阳明蓄血,或因热入血室,皆令成之,则当分门施治可也。

1。自汗阳虚恶冷,阳实蒸热汗津津,盗汗阴虚分心肾,心虚不固火伤
【注】无因汗出,谓之自汗自汗谓表阳虚,汗出则恶寒冷,宜用后方。若蒸蒸发热,汗出不恶寒,则为里阳实,宜以调胃承气汤下之。
睡则出,觉则汗止,谓之盗汗盗汗阴虚,当分心虚不固,心火伤也。
黄耆六一汤 玉屏风散 黄耆建中汤
2。自汗表虚黄耆草,玉屏风散术耆防,气虚加参阳虚附,血虚黄耆建中汤
【注】黄耆六一汤,即黄耆六钱,甘草一钱也。玉屏风散,即黄耆白术防风也。二方皆治表虚自汗,若气虚人参,阳虚加附子可也。若不恶寒气少,则为血虚,不可用参,附,宜黄耆建中汤,即小建中汤加黄耆也。方在伤寒门。
当归六黄汤 酸枣仁汤
3。盗汗心火伤阴,归耆二地柏连芩,心虚酸枣芍归地,知柏苓耆五味参。
【注】当归六黄汤,治心火伤盗汗,即当归黄芩黄连黄柏,生熟地黄也。酸枣仁汤,治心虚不固盗汗,即酸枣仁当归白芍,生地,知母黄柏茯苓黄耆五味子人参也。

35。产后阴虚阳气盛,微微自汗却无妨,头汗阴虚阳上越,周身大汗是亡阳
【注】产后血去过多则阴虚阴虚阳盛。若微微自汗,是荣卫调和,故虽汗无妨。若周身无汗,独头汗出者,乃阴虚阳气上越之象也。
若头身俱大汗不止,则恐有亡阳之虑矣。

当归六黄汤 黄耆汤
36。虚热上蒸头汗出,治用当归六黄汤黄芩连柏炒黑用,归耆生熟地黄自汗黄耆汤牡蛎,耆术苓甘麦地防,大汗不止阳外脱,大剂参附可回阳。
【注】产后亡血阴虚,阳热上蒸,头上汗出至项而还者,宜当归六黄汤,即黄连黄芩黄柏当归黄耆,生地,熟地也。内芩,连,柏,三味俱炒黑用。若自汗太甚,宜黄耆汤,即牡蛎粉,黄耆白术茯苓甘草麦冬熟地防风也。若阴血大脱,孤阳外越,大汗不止,非大剂参附,不能回阳也。

表虚自汗屏风,甚者桂枝加附从,裹实自汗白虎便秘调胃承气攻。
[注]
表虚濈濈自汗玉屏风散主之,若恶寒冷,阳气虚也,桂枝汤加附子固之,阳明里实,蒸蒸自汗,用白虎汤清之,便秘者,以调胃承气汤攻之。
玉屏风散黄耆蜜炙防风白术土炒水煎服。
(方歌)
表气虚弱时自汗,玉屏风治颇相宜,黄耆防风白术,水煎温服不拘时。
桂枝加附子汤白芍药桂枝甘草附子制引用姜枣水煎服。
(方歌)表气虚弱甚,桂枝汤最良,芍药桂枝草,加附病渐康。
白虎汤)方见里热(调胃承气汤)方见里热。

寒多中荣,风多中卫,荣得寒则痛,卫得风则热,寒伤于荣,则无汗而为伤寒,风伤于卫,则有汗而为伤风,荣卫惧虚,则必自汗。盖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荣虚则不能守脉中,气虚则不能卫脉外,以致汗出。汗者,血也。寒则凝滞,故痛。热则妄行,故汗,汗出而渴者,主发疮痍。汗出而不渴者,主热将散也。如身热汗极,昏睡不言,筋挛背强,其脉沉微,此是欲变风候也。如头有汗而身无汗,心胸懊 ,是中有停滞,而津液不得下行也。若身热微微,昏沉多睡,身有汗而独头无,且寸口脉微者,是亡阳之候。如症诸候俱备,但身首俱有微汗者,未可谓之纯,盖阴脉皆至颈而还,今达阳部,故知非也。

汗者,心之液,而血之异名,古云小儿盗汗不须治者,以其神气未全,血脉流溢,易于渗泄,言其未甚者耳。若汗久不己,则气血亏损,何以为长养之用耶!盖阳主气,气为卫,主血,血为荣,人之一身,负阴抱阳,平则宁,偏则病,故阴虚,阳必走而发热,汗出如水,热而涌,阳虚阴必乘,故发厥汗出,如水冷而流,其自汗者,谓不因发散,不因劳动,或昏或睡,自然而出,宜速为治,久则亡阳亡阳气怯气怯则脉虚,脉虚则神散,神散则不能主持,而为惊为搐。然又不可强止,止则闭遏阳气,而作热烦燥矣,盗汗者,睡熟则出,醒则复收,意同盗贼之义也。有因血气未固,肤腠未密,过加温暖,熏蒸生热,热搏于心也,为邪胜,而律液不能内藏者,有伤冷伤热冷热交争,阴阳不顺,津液泄越者,有心虚惊恐,神气不能收摄精华者,有餐冷物过度,致伤脾土,土虚不能制其水液者,大法养心育脾,滋阴降火为要。盖本元充实者,睡则神气敛纳于内,本元不足者,睡则神气浮越于外,汗亦因之流溢,醒则惕然气聚,汗亦因之收藏,总由不平,阳不秘耳。有头汗者,是邪传诸阳,津液上奏也,手足汗者,胃主四肢,阳明湿热也。更有脾虚自汗,亦多出额上,汗黏人手,尤宜速救胃气,否则亦令阳亡。又有因汗后病后,重亡津液阳气偏盛,水不用火,是以脏腑积热,熏灼肌体,消燥骨髓,变成骨蒸日晚发热,肌削颊赤,肌干黄瘦,夜有盗汗五心烦热,四肢倦困,饮食减少,成为劳者,然人赖卫气固其表,所以肌肉温,皮肤充腠理肥,若卫气一虚则肌肉不温,皮肤不充,腠理不肥,津液无拘,为之妄泄,气不卫则六脉不充血不荣,则神不备,治之者,若不调补气血,而用闭遏强止之方,则里病未除,更增留热肌表之患矣。然有汗之而无汗者,是津液内竭,或寒中荣深,而腠里闭也。汗之而大汗不止者,因元阳本虚,受邪亦轻,治者误汗之过也。

自汗气虚阳虚血虚湿痰,宜人参黄 ,少佐桂枝阳虚附子亦可少用,火气上蒸胃中之湿,亦能作汗,凉膈散主之。自汗盗汗,并忌生姜,以其开腠理也。盗汗血虚阴虚,小儿不须治,当归大黄汤甚效,但药性寒而人虚者,兼用黄 、甘草补气之味,麻黄根治盗汗甚捷,盖其性能行周身之表,引诸药至卫分而固腠理也。盗汗发热,因阴虚者四物加黄柏,兼气虚加参 白术盗汗表里汗出,非任自汗而自出也,多因心虚所致,宜敛心气肾水,使阴阳调和,水之升降,其汗自止。《经》曰∶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惊惶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然肥人自汗,以其多气虚也。瘦人多盗汗,以其多阴虚有火也。但脏腑尽有津液,一经劳倦所伤,皆足以致汗出,然血之与汗,异名同类,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五脏六腑表里之阳,皆心主之,以行其变化,随时升降,所在之处而生津;亦随其火扰,所在之处泄而为汗,是汗尽由心出也。醒而出汗曰自汗,属阳虚。睡而出汗曰盗汗,属阴虚。汗者心之阳,寝者肾之,一则阳虚不能固表,一则阴虚不能闭脏也。
有胃腑旁达于外为手足汗者,有胃热熏蒸头颅自汗而属实者,故外感初症多自汗。海藏曰∶与寒脉散三黄丸,三日病已,盖肾主五液,化为五湿,肾水上行,乘心之虚,心火上炎而入肺,欺其不胜皮毛以是而开,为汗出也。先以凉膈散胸中相火,次以三黄丸心火以助,则肾水退舍而还本脏,玄府固闭而汗自己矣。此可以证初起实热为汗之一见,然非概可以有余之法治不足也。
《经》曰∶心之液为汗。东垣曰∶坤土主湿,在人为脾胃,夫人之汗,犹天地之阴气,为雾为雨也。《内经》独主于心,东垣又指脾胃而言,盖心属火主热,脾胃为土主湿,湿热相搏,为汗明矣。如天气下降,地湿上升,乃成霖雨。又如甑中烧酒,非汤火熏淘,则不能成涓滴也。然人身清阳之气上行达表,实腠理而固皮毛,谓之卫气,卫气象天,天包地外,一气统摄,犹卫气包护一身。《经》云,阳密乃固,阳密者即腠理密也。此气主于肺,而本于胃,故胃充则卫实。自汗盗汗之症,为病虽一,其源不同。自汗者乃阳虚气虚有湿,盖阳气虚则不能卫护肌表,故醒时津律然而汗出。盗汗者,乃阴虚血虚有火也,阴血虚,则不能荣养于中,故睡里凑凑然而汗出也,肾多主之,以其闭藏之令失守也。然自汗阳虚,古今之定论,但真阴衰弱,亦令自汗,盖阴虚则火动乘于位,阴精被火煎熬而出,犹干竹而以火燃之,亦有油也,不可概用参术黄与桂枝敛之,但补其,则火自潜伏而汗自止矣。当兼以脉候辨之。
方书多言血与汗异名而同类,丹溪因之,遂有在内为血,在外为汗之论,似乎血即是汗,汗即是血矣。奚知血与汗之由来,有不可以同类并言者,《经》云∶心主血,血生于心;又云∶肾主五液,人心为汗;又云∶汗者,心之液,此言汗为心之液,而非曰心之血。血生于心,统于脾,藏于肝,其源则自水谷之精气,受于中焦,变化取汁,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以奉生身者也。若夫汗则为人身之津液,因腠理疏豁,皮毛不能外护,暑湿热邪干之,则津液而为汗,是汗乃身之阳气所化,故《经》曰∶阳加于阴谓之汗,此可以气言,而不可以血类也。且夏天毫窍不密,汤水入胃,汗即流溢,津液外耗,小便短少,冬天腠里闭密,汗不外溢,小便频多,此更可见汗属津液,而非可血类也更明矣。况人之一身有涕、泪、涎睡、便溺,皆属一水之化,而发于九窍之中。故鼻之所出曰涕,之所出曰泪、口之所出曰唾、曰涎,二阴之所出曰便溺,而皮肤之所泄则曰汗,汗若可以血类之,则涕泪涎唾便溺,亦可以血言之矣。但心为君主,汗为心液,汗多之害,与亡血之害不甚远耳,非若便溺之无大关害也。
自汗阳虚有湿,盗汗阴虚有火,古哲之定论,然《经》曰∶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但火与元气势不两立,故火盛则阳衰,阳衰则卫虚,其所虚之卫行阴,当瞑目之时,正气无力,以固其表,故腠理开,津液泄而为汗,迨寤则张,其行之气复还于表而汗止矣。谓之盗汗,《经》名寝汗也。自汗盗汗,虽分阴虚阳虚,然悉属于卫,且卫气者,实由谷气之所由化,肺脏之所分布,即天真之阳,必得是而后充大,无是则衰微,变症百出,岂止汗乎。
汗由血化,血自气生,在内为血,在外为汗,然汗者心之液也,而肾又主五液,故汗证未有不由心肾虚而得者。心阳虚不能卫外而为固,则外伤自汗,不分寤寐,不因劳动,而自能出也,肾阴衰,不能内营而退藏,则内伤盗汗,睡则汗出,醒则倏收。
《经》曰∶津脱者,腠里开,汗大泄也。然二者之汗,各有冷热之分,因寒气阳气而发者,所出之汗必冷,因热气阴虚而发者,所出之汗必热,虽然,亦有热火过极,亢则害承乃制,反兼胜已之化,而为冷者有之,此又不可不察也。较而论之,则自汗为甚,盖盗汗真元犹未尽虚,自汗则真元耗散,腠里皆开,肺失统气之权,不能固表,故毫窍疏豁,任其溃泄,势必阳亡阴竭而后己,故自汗阳虚,治当补气,以卫外,盗汗阴虚,治当滋阴以荣内,一以温热补益,一以清凉滋补,总不外收敛固密为主。至若肺虚未固其皮毛脾虚者收其中气,心虚者益其血脉肝虚者禁其疏泄,肾虚者。助其封藏,更当观五脏,宜温宜补,或润或燥,不得胶乎一定也。
仲景曰∶汗多则亡阳,阳去则阴胜也,重虚其表,阳虚极矣。甚为寒中,有服止汗固表药不应,愈敛愈出,止当理心血,盖汗乃心之液,心无所养,不能摄血,故溢而为汗也,宜大补黄 汤,加酸枣仁也。有微热者加石斛。凡治自汗,既用人参、黄 ,当必少佐桂枝防风,以助其达表之力。阳虚甚者,更必少加附子,以翼参 之助。内伤虚损,总用补中益气汤,少加麻黄根附子为佐助,但升柴少用,而必蜜炙以抑其升发暴悍之性,又欲其引参 至表,复不可缺。食滞中宫,热气聚胃而上炎,则头汗出,然在病后产后,悉属阳虚,误治必死。当心汗出,名心汗,乃思虑伤脾,以生脉散补心丹治之。至阴之处,或两腿挟中,行走劳动,汗出腥秽,此下焦湿热不行也,以渗湿热为主。遇饮食汤饭,鼻上多汗,此肺虚乘热也,宜益肺凉血。两胁之下动辄有汗,此肝虚乘热也,宜补肝养血。饮食汗出如洗,日久心虚液耗,令人消渴偏风,宜及早治之。脾经湿热,淫于四肢,使手足心常有汗,宜抑阳流湿。平人半身出汗,夏月半身有汗,此皆气血不足所致,夭之兆也。凡衄血吐血,头额汗多,而身上无汗,为阳亡阴竭,及汗出不至足者死。汗出发润,如油之粘,如珠之缀,及淋漓如雨,揩拭不逮者,即三阳绝汗也,不治。脉不为汗衰者,死。额汗如雨,喘促弄色,四肢厥冷,汤药俱呕者,死。大如贯珠,转出不流者,六阳气绝也死。

《巢氏病源》小儿伤寒汗出候∶伤寒者,是寒气客于皮肤,搏于血气,使腠理闭密,气不宣泄,蕴积生热,故头痛、体疼、壮热也。而汗出者,阳虚受邪,邪搏于气,故发热阴气又虚,邪又乘于阴阳俱虚,不能制其津液,所以伤寒而汗出也。
活人书》论伤寒小儿、大人治法∶一般但小分剂,药性差凉耳。问∶自汗者,何也?卫不和自汗。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卫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属桂枝也。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汗出。欲救风邪者,宜桂枝汤。又云∶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也。以卫气不共荣气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伤风自汗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为中风,属桂枝汤。又云∶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不渴者,茯苓甘草汤。虽然仲景云伤寒自汗桂枝,然桂枝汤难用,是仔细消息之。假令伤风自汗,若脉浮而弱,设当行桂枝,服汤后,无桂枝脉息证候而烦者,即不可再服也。若伤寒自汗出而小便数者,尤不可与桂枝也。仲景云∶太阳病自汗,四肢拘急,难以屈伸,若小便难者,可桂枝汤内加附子服之。若小便数者,慎不可与桂枝附子汤,宜服芍药甘草汤。若误行桂枝附子攻表,便咽干烦躁厥逆呕吐,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与调胃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缘芍药甘草汤,主脉浮、自汗小便数者。寸口脉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小便数,仍汗出,为津液少,不可误用桂枝,宜服芍药甘草补虚退风热。通治误服桂枝汤后,病证仍存者也。阳明病自汗恶寒。反恶热, 然汗自出者,属阳明也。若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复利其小便故也。故仲景云∶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阳明病,其人汗多,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谵语者,属调胃承气汤。虽然阳明汗多急下,若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尔不可攻之。大便导之,宜用蜜煎导法阳明病,汗出而脉迟、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宜服桂枝汤。阳明法多汗,若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也。亡阳自汗,太阳病,发汗多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当温其经,宜桂枝加附子汤伤寒尺寸脉俱紧而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其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厥逆恶寒者,四逆汤主之;汗多不止者,可用温粉扑之;若汗多不止,必恶风烦躁不得卧者,先服防风白术牡蛎汤,次服小建中汤。(所合用方尽见本门。)
活人书仲景桂枝汤
桂枝芍药(各三两) 甘草(二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枣子二枚,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须臾 热稀粥一盏,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微以有汗者佳。具加减法∶若桂枝汤,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时行之,无不应验。江淮间唯冬及春可行之,自春末及夏至以前,桂枝证,可加黄芩一分,谓之阳旦汤夏至后有桂枝证,可加知母半两,石膏一两,或加升麻一分。若病患素虚寒者,正用古方,不再加减也。戒曰∶桂枝最难用,虽云表不解,脉浮可发汗,宜桂枝汤是病患常自汗出,小便不数,手足温和,或手足指稍作微冷,少顷却温,身虽微似烦,而又憎寒,始可行之。若病患身无汗小便数或手足冷,不恶寒或饮酒家不喜甘者,慎不可行桂枝也。仍有桂枝证,服汤已,无桂枝证者,尤不可再与。
活人书仲景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甘草(各一两) 葛根(二两) 芍药麻黄(各一两半)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生姜四片,枣子一个,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服。覆取微汗。
活人书仲景五苓散
猪苓(去黑皮,秤) 白术茯苓(去皮,秤。各三分) 泽泻(一两一分) 桂枝(去皮,半两,不见火)
上各事持捣筛为散,拌匀。每服抄三钱,白汤调下。此药各自事持,秤见分两,然后合。
活人书仲景茯苓甘草汤
茯苓桂枝(去皮。各二两) 甘草(炙,一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煮至八分,去滓温服
活人书仲景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去皮) 芍药(各一两半) 甘草(炙,一两) 附子(炮去皮,用半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生姜四片,枣子一个,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
活人书仲景芍药甘草汤
白芍药甘草(炙。各二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
活人书仲景甘草干姜汤
甘草(炙,四两) 干姜(二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分减服。
活人书仲景调胃承气汤
甘草(一两) 芒硝(一两一分) 大黄(去皮,二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服。
活人书仲景蜜煎导土瓜根及大猪胆汁,亦可为导煎。
蜜(四两)
上一味,内铜器中,微火煎之,稍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着欲可丸,捻作挺如指许长二寸;当热时急作,冷时硬,令头锐,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
活人书仲景麻黄汤
麻黄(一两半,去节) 桂枝(一两) 甘草(炙,半两) 杏仁(三十五个,去皮尖)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水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覆取微汗,不须 粥。加减法∶伤寒热病药性凉,不可太温,夏至麻黄汤须加知母半两、石膏一两、黄芩一分,盖麻黄汤性热,夏月服之,有发黄斑出之失。唯冬及春,与病患素虚寒者,乃用正方,不再加减。
活人书仲景四逆汤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个,生用)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四钱,以水一盏半,煮至七分,去滓温服。强人加附子半个,加干姜一两半。
活人书仲景温粉法
白术 本 芎 白芷(各等分
上捣罗为细末,一两入米粉三两和之。粉扑周身,止汗。无 本亦得。
活人书防风白术牡蛎汤
防风(独茎者,去芦头牡蛎(炒黄) 白术(各等分
上捣罗为细末。每服二钱,以酒调下,米饮亦得。日进二、三服,汗止便服小建中汤
活人书仲景小建中汤
桂枝(一两半,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一两) 胶饴(半升。旧有微溏或呕者,去胶饴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四片,大枣一个,煮至八分,去滓,下胶饴两匙许,再煎化温服。日三服,夜二服。尺脉尚迟,再作一剂,加黄 末一钱。
煎造饴胶法
糯米(一升,拣净洗) 大麦 (末,六两)
上米一如炊饭,甑上至气溜取下,倾入一盆子,入 末一合,并汤盏来许,拌匀,再上甑,至饭熟却入盆子内,都以 末拌匀,入一瓷罐子,可容五升许。冬月罐子可令热,春秋夏温。冬月用汤二升许入罐子内,罐子内饭上汤三指许即得,布并纸三五重盖定,更以绵或絮包定,近火。春秋夏即温和至一宿,见米浮在水面上,即以布绞裂取清汁,银石器内煎至面上有膜,即以木蓖不住手搅至稀糊,以瓷器收。夏月置井中,庶不酸。

伤风,则恶风自汗伤湿,则身重自汗中暑,则脉虚自汗;中 ,则烦渴自汗湿温,则妄言自汗风温,则鼾睡自汗霍乱,则吐利自汗;柔痉,则搐搦自汗阳明,则恶热潮热自汗阴虚,则身倦自汗亡阳,则遂漏不止自汗。凡发热下利,汗不止者死;汗出如油,喘不休者死;汗冷肢厥,脉脱者死。(《全生集》)

〔薛〕自汗者,汗不待发表而自出也。经曰∶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又曰∶阴虚而阳必辏,则发热自汗阳虚而阴必乘,则发厥而自汗。束垣云∶表虚自汗,秋冬用桂,春夏用黄 。丹溪云∶汗者,心之液也,自汗之证,未有不由心肾俱虚而得之者。巢氏云∶虚劳病,若阳气偏虚,则津液发泄而为汗。
夫心为主阳之脏,火也,阳主气,人身津液,随其阳气所在之处而生,亦随其火所扰之处而泄,则为自汗矣。治法,当用参 甘温益气之药,使阳气外固而津液内藏,则汗止矣。若元气虚者,夏月用六君子汤加山药山茱萸,冬月用加减八味丸十全大补汤血虚者四物加参 。有热者,当归六黄汤。气血俱虚者,十全大补汤
心肾虚热者,六味九。虚寒者,八味丸。心经血虚者,团参汤胃经气虚者,六君子汤。饮食劳倦者,补中益气汤嗜卧倦怠者,升阳益胃汤。热伤元气者,清燥汤
暑干心胞络者,清暑益气汤。外伤风邪者,惺惺散虚劳羸瘦者,人参养荣汤。思虑伤脾者,归脾汤。怒动肝火者,小柴胡汤肝经虚热者,加味逍遥散肝经湿热者,龙胆泻肝汤泄泻脉微者,人参理中汤手足汗者,补中益气汤。胸腹汗者,四君子汤。当心一片有汗者、茯苓补心汤黄汗者,茵陈五苓散血汗者,血余散敷之。此皆去汗之大法也,仍推五脏相胜主之。若汗出如油,喘而不休,此为命绝。
柔汗发黄,此为脾绝。汗出不流如贯珠者,为绝汗。数者并不治。若六阳虚,则汗出上至头,下至项,亦多主难治。〔曾〕小儿脾虚自汗,多出额上,沾黏人手,速救胃气全蝎观音散用姜枣煎汤调服,及沉香饮为治。脾虚泻自汗,遍身冷而出有时,遇泻则无,泻过即有,此候太虚,急当补脾,投益黄散参苓白术散附子理中汤肺虚自汗,其候右脸色多 白,肺脉按之无力,盖久因咳嗽,连声不已,痰少不活,乃肺经虚气上壅,致令汗出,宜令补肺散为治,及以藿香饮调脾,此又益母救子之义也。慢惊自汗,遍体俱有,其冷如水,此证已危,金液丹、固真汤主之。
实证自汗外因感冒风邪,发热无间,昏醒浸浸汗出,当救表解肌,用百解散水煎服,或间投五苓散白汤调下。
〔钱〕治病有等 张氏三子病,大者汗遍身。次者上至顶下至胸。小者但额有汗。
众医以麦煎散治之,不效。钱曰大者与香瓜丸。次者与益脾散。小者与石膏汤。各五日而愈。
香瓜
胡黄连黄瓜(黄色者一枚) 大黄(湿纸裹煨) 柴胡(去芦) 鳖甲(醋炙黄)黄柏黄连芦荟青皮(各等分
上,除黄瓜外同为细末,将黄瓜割其顶,填入诸药至满,却盖口,用杖子插定,火内煨熟,将黄瓜及药同用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三丸,食后冷浆或新水下,大者五七丸,不及十丸。
胃怯汗,上至顶,下至脐,此胃虚,当补胃,益黄散主之。
〔钱〕六阳虚汗,上至顶,不过胸也,不须治之。喜汗,浓衣卧而额汗出也,止汗散主之。
止汗散故蒲扇灰研细,每服三钱,温酒调下,无时。
薛氏方十全大补汤 治诸虚不足,自汗不食,时发潮热等证。
白茯苓人参当归白术 黄 (炒) 川芎肉桂白芍药(炒) 熟地黄甘草(炒。各等分
上,每服三五钱,加姜枣,水煎服。
八珍汤(前方去肉桂、黄 ,治验见各门)
人参养荣汤治病后时自汗,或发潮热,口干食少,心虚惊悸,咳而下利。(前方去川芎,加陈皮五味子远志。)
升阳益胃汤(痢) 加减八味丸(虚羸) 清燥汤清暑益气汤(并注夏惺惺散(痘)归脾汤惊悸小柴胡汤发热加味逍遥散女科发热龙胆泻肝汤(杂前阴诸疾)人参理中汤(泻) 茯苓补心汤(喑) 茵陈五苓散(黄胆)
曾氏方全蝎观音散(吐泻) 沉香饮(吐泻) 益黄散(脾) 参苓白术散(吐泻) 理中汤(吐泻) 补肺散咳嗽藿香饮(脾弱) 金液丹固真汤(并慢惊) 百解散五苓散(并急惊)
团参汤 治小儿虚汗,或心血液盛,亦发为汗,此药收敛心气
新罗人参川当归(各三钱)
上锉细,用雄猪心一个,切三片,每服二钱,猪心一片,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食前,两次服。
牡蛎散血虎自汗,或病后暴虚,津液不固自汗
牡蛎( ) 黄 生地黄(各等分
锉散。每服二钱,或加浮麦煎。
扑汗方
黄连牡蛎贝母(各半两)
上,用米粉一升,敷之。
血余散 治汗不止。
用男子乱发一握, ,存性,为细末,以绢袋盛置,干扑之。

自汗者,不因发散而自然汗出也。卫气者,卫护皮肤,肥实腠理,禁固津液,使不得妄泄也。痘疹之火,由里达表,干于卫气,皮肤为之缓,腠理为之疏,津液外泄,故自汗也,凡病自汗,宜遽止之。疹初出,自汗实为美证,乃阴阳气和,荣卫通畅,邪气不留,易出而解也。又,心主汗,诸皆属于心,自汗出者,毒瓦斯外泄也,虽然热之甚者,亦为汗解,身复清凉,此毒散也。若汗出不止,其热反剧,此邪气并于阳而阳虚,宜敛汗固表清热解毒,使卫气充实,无痒塌溃烂之患。保元汤(大法)当归六黄汤盗汗)主之。如已收较,痂皮脱落自汗者,此气虚也,宜补阳救,使气无泄,十全大补汤(汗)主之。若更不止,调败蒲散同服,外用温粉扑法。薛氏云∶后最宜审治,若血虚者,用当归补血汤虚热)。气虚者,用四君子汤加黄 。气血不足者,十全大补汤
饮食自汗者,小异功散(吐泻)加黄连五味子乌梅肉。睡中汗出,心有热也,其汗上至头,下至颈,不过胸者,乃六阳虚汗也,不须治之。上至颈,下至脐者,此胃虚也,保元汤(即参 饮见大法)不止,调败蒲散同服。自汗者,血之所化,阴气不能闭藏,所以睡则汗出,痘家当以补血为主,若当归补血汤六味地黄丸八珍汤人参养荣汤之类,皆可因证施治。自汗面赤作渴,手足 汗多者,胃热也,泻黄散(脾)人参白虎汤发热)加黄连主之。诸证退,以小异功散加山栀仁、麦门冬调之。有食积内热自汗者,四君子加曲 。自汗发搐流涎者,肝木侮土也,小异功散钓藤。搐减,去钓藤柴胡主之。丹溪谓自汗不妨,盖指初出并其汗之不甚者言耳,若汗出过多,最能虚人,未之际,恐致气血虚而不能结痂,既之后,尤防血脱阴虚,阳无所附矣。汗出如油,发润如洗,喘不休者,此为肺绝之候,死不治。
浮麦散
浮麦不拘多少,炒香,每服三五钱,水煎服,治胃虚自汗
败蒲散(一名止汗散
故蒲扇烧灰,每服三钱,温酒调下,无时服。
温粉扑法
黄连牡蛎贝母(各半两) 粳米粉(一升)
上为细末。敷于身上。

桂枝汤伤寒脉浮,自汗恶寒。(方见伤湿。) 术附汤中湿脉细,自汗体重。(方见心痛。) 防己黄 汤(见身重。) 当归六黄汤(见盗汗。)
建中汤 治血气不足,体常自汗
黄 桂(各一钱半) 白芍药(三钱) 甘草(一钱)
每服五钱,水一盅半,姜五片,枣二枚,煎八分,去滓,入稠饧一大匙,再煎服。旧有微溏或呕者,不用饧。
附汤(《济生》) 治气虚阳弱,虚汗不止,肢体倦怠。
黄 (去芦,蜜炙) 附子(炮,去皮脐。各等分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生姜十片,煎八分,食前温服,未应更加之。
参附汤 治真阳不足,上气喘急,自汗盗汗,气短头晕
人参(一两) 附子(炮,去皮脐,半两)
上分作三服,姜水煎。
六一汤 治男妇诸虚不足,肢体劳倦胸中烦悸,时常焦渴,唇口干燥,面色痿黄,不能饮食。常服平补气血,安和脏腑
黄 (六两,去芦,蜜炙) 甘草(一两,炙)
每服五钱,水一盏,枣一枚,煎七分,不拘时温服。一方,加白术白芍药
玉屏风散(《得效》)
防风 黄 (各一两) 白术(二两)
每服三钱,水二盏,姜三片,煎六分,不拘时温服
调卫汤(东垣) 治湿胜自汗,补卫气虚弱,表虚不任外寒。
麻黄根(各一钱) 生甘草 当归梢 生黄芩半夏(汤洗七次,各五分) 猪苓羌活(各七分) 麦门冬(去心) 生地黄(各三分) 五味子(七粒) 苏木红花(各一分)
上 咀如麻豆大,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中风证必自汗,汗多不得重发,故禁麻黄而用根节也。
羌活胜湿汤
甘草(炙,三钱) 黄 (七分) 生甘草(五分) 生黄芩黄芩(各三分) 人参(三钱,助气益胃,以上药泻胸中热川芎防风(各三分) 独活(二分) 升麻柴胡(各五分,以上风药胜其湿)
细辛蔓荆子(各三分) 薄荷(一分,以上清利头目)
上作一服,水二盏,煎一盏半,后入细辛等四味,再煎至一盏,热服
七气汤(见气。)
理气降痰汤
桔梗枳壳(麸炒) 橘红半夏(曲炒) 茯苓(去皮) 香附(童便浸) 贝母(各一钱二分) 桂枝甘草(各五分)
水二盅,煎八分,食远服
凉膈散(见发热。)
建中汤表虚自汗
芍药(五钱) 官桂 甘草(炙。各二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枣二枚,煎至一盅,食前服。本方加黄 二钱,名黄建中汤,治虚劳自汗;加当归,名当归建中汤,治妇人血虚自汗;其自汗漏不止者,加桂一钱,熟附子半个,名桂枝附子汤,煎,空心服。
白术散(《宣明》) 治虚风多汗,食则汗出如洗,少气痿劣,久不治,必为消渴证。
牡蛎( ,三钱) 白术(一两二钱半) 防风(二两半)
上为末,每服一钱,温水调下,不拘时候。如恶风,倍防风白术;如多汗面肿,倍牡蛎
安胃汤(东垣) 治因饮食汗出,日久心虚,风虚邪入,令人半身不遂,见偏风之病,先除其汗, 悍之气,按而收之。
黄连(去五味子乌梅肉 生甘草(各五分) 熟甘草(三分) 升麻梢(二分)
水二盏,煎一盏,食远温服。忌湿面、酒、五辛、大料物之类。
正元散 治下元气虚 脐腹胀满,心胁刺痛,泄痢呕吐自汗阳气甚微,手足厥冷,及伤寒阴证霍乱转筋,久下冷痢少气羸困,一切虚寒。
红豆(炒) 干姜(炮) 陈皮(去白。各三钱) 人参白术甘草(炙) 茯苓(去皮。各二两) 肉桂(去粗皮) 川乌(炮,去皮。各半两) 附子(炮,去皮尖) 山药(姜汁浸,炒) 川芎乌药(去木) 干葛(各一两) 黄 (炙,一两半)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盐少许,煎七分,食前温服。常服助阳消阴,正元气,温脾胃,进饮食。
八珍散(见虚劳。)
牡蛎散(《三因》) 治诸虚不足,及新病暴虚,津液不固,体常自汗,亦治盗汗不止。
麻黄根牡蛎( ,研。各等分
得效方》有知母。又方,上三味各一两,白术(半两),甘草(二钱半。)
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小麦一百粒,煎八分,不拘时服。
朱丹(见头痛。) 黑锡丹(见诸逆冲上。) 灵砂丹(见呕吐。) 朱砂丹(削。)
大补黄 汤(《魏氏》)
黄 (蜜炙) 防风山茱萸当归白术(炒) 肉桂川芎炙甘草五味子人参(各一两) 白茯苓(一两半) 熟地黄(二两) 肉苁蓉(酒浸,三两)
每服五钱,水二盅,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不拘时温服
实表散(《澹寮》) 治感冒,腠理不密,自汗
附子(炮) 肉苁蓉(酒炙) 细辛五味子(各一两)
上 咀,以黄 建中汤相停和合匀,根据本方姜、枣加炒浮小麦煎,不三四服安。
黄 汤(《济生》) 治喜怒惊恐,房室虚劳,致阴阳偏虚,或发厥自汗,或盗汗不止。
黄 (去芦,蜜水炙,一两半) 白茯苓(去皮) 熟地黄(酒蒸) 肉桂(不见火) 天门冬(去心) 麻黄根龙骨(各一两) 五味子小麦(炒) 防风(去芦) 当归(去芦,酒浸) 甘草(炙。各半两)
锉散,每服四钱,生姜五片煎,不拘时候。
发厥自汗加熟附子发热自汗石斛。未效,或多吃面食则安。
抚芎汤(《澹寮》) 治自汗头眩,痰逆恶心
抚芎白术(略炒去油橘红(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锉散,每服四钱,生姜七片煎,温服
自汗方用川郁金研细末,临卧以唾津调敷乳上
止汗温粉川芎白芷 本(各一两) 米粉(三两)
上为末,每用绵包裹,扑于身上。
止汗红粉麻黄根牡蛎( 。各一两) 赤石脂龙骨(各半两)
上为末,以绢袋盛贮,如扑粉用之。
止汗粉麻黄根牡蛎败扇灰 栝蒌(以上各三两) 白术(二两) 米粉(三升)
上为末,和搅令匀,以生绢袋盛,用粉身体,日三两度。忌桃、李、雀肉。仍灸大椎五六百炷,日灸二七五七,任心灸亦得,汗即渐止。
加脑子收阳粉 治一切虚汗、盗汗自汗漏风等证汗泄不禁,服诸药不能止者。
麻黄根白芷牡蛎( ) 龙骨(以上各半两) 米粉(二两) 脑子(半钱)
上为细末,研匀,以纱帛包裹,于汗处扑敷之,汗止为度。
黄 汤
绵黄 陈皮(去白。各一两半)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用大麻仁一合烂研,以水投,取浆一盏,滤去滓,于银石器内煎,候有乳起,即入白蜜一大匙,再煎令沸,调药末空心服。治高年老人大便秘涩甚者,两服愈。
三拗汤(见咳嗽。)

〔大〕夫虚汗不止者,由气虚阳气加之,里虚表实阳气独发于外,故汗出也。
血为,产则伤血,是为气虚也。气为阳,其气实者阳加于,故令汗出。而气虚弱不复者,则汗出不止也。凡产后血气皆虚,故多汗,因之遇风则变成痉,纵不成痉,亦虚乏短气,身体柴瘦,唇口干燥,久则经水断绝,由津液竭故也。
〔薛〕按前证属血气俱虚,急用十全大补汤;如不应,用参附、 附等汤。若汗多亡阳发痉,尤当用前药。王海藏先生云∶头汗出至颈而还,额上偏多,盖额为六阳之所会也,由虚热熏蒸而出。窃谓前证当以部位分之,额左属肝,额右属肺,鼻属脾,颐属肾,额属心,治者审之。一产妇略闻音响,其汗如水而昏愦,诸药到口即呕。余以为脾气虚败,用参、附末为细丸,时含三五粒,随液咽下,乃渐加之,至钱许,却服参附汤而痊。一产妇盗汗不止,遂致废寐,神思疲甚,口干引饮。余谓血虚有热,用当归补血汤以代茶;又以当归六黄汤,纳黄芩、连、柏炒黑,倍加人参五味子,二剂而愈。
〔大〕凡产后忽冒闷汗出不识人,治用鸡子竹沥二法,见前血晕。
〔薛〕前证属大虚,宜固元气为主。其汗不止,必变柔痉。东垣先生云∶妇人分娩,及半产漏下,昏冒目瞑,盖因血暴亡而火上炽,但补其血则神自昌。若常时血下,当补而升举其气。阳得血而神安,则目明矣。今立一方,以补手足厥阴之血,兼益阳气,名曰全生活血汤。
全生活血汤发热自汗盗汗kt kt ,四肢无力,口干头晕,行步欹侧。
升麻芍药(炒,各三钱) 柴胡当归防风羌活独活葛根甘草(炒,各二钱)
川芎 本(各一钱五分) 生地黄熟地黄(各一钱) 细辛蔓荆子(各五分) 红花(三分)
上每服五钱,水煎热服
麻黄根散 (二方) 治产后虚汗不止。
当归麻黄根牡蛎( 为粉) 人参粉草(各等分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渣温服
又方当归 黄 (各一两) 麻黄根(二两)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渣服。
千金》疗产后风虚,汗出不止,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
甘草(炙,一两) 附子(半个,炮去皮尖) 桂心 芍药(各一两半)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四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渣空心温服。(忌猪肉、冷水、生葱等物。)
《经效》疗产后汗出不止
黄 (十二分) 白术牡蛎( ) 茯苓防风麦门冬(去心) 生地黄(各八分)
大枣(七枚)
上 咀,水二升,煮取七合,去渣,空心分温两服。
疗产后血气暴虚汗出。
淡竹叶煎汤三合,微温服之,须臾再服。
又方 马齿苋研取汁三大合,煮一沸,投蜜匙许,冷停顿服。(无新者,用干者煮汁入蜜服。)
止汗散产后盗汗不止,一应汗多者,皆可服。
牡蛎( ,研粉) 小麦面(炒令黄色,碾为粉)
上等分和匀,煮生猪肉汁调下二钱,无时。
人参汤 治产后诸虚不足,发热盗汗
人参当归(各等分
上为末,以猪腰子一只,去脂膜,切小片子,以水三升,糯米半合,葱白两条,煮米熟,取清汁一盏,入药二钱,煎至八分,温服不拘时。
当归六黄汤 治气血虚热盗汗不止;不应,加人参白术心血不足,加酸枣仁(炒。)
当归熟地黄(自制) 黄 (炒,各二钱) 生地黄黄柏(炒黑) 黄芩(炒黑)
黄连(炒黑,各一钱)
上水煎服。
参附汤阳气虚寒,自汗恶寒,或手足逆冷大便自利,或脐腹疼痛,吃逆不食,或汗多发痉等证。
人参(一两) 附子(炮,五钱)
上作一服,姜、枣水煎徐徐服。去人参加黄 ,名 附汤。
附汤阳气虚脱,恶寒自汗,或口噤痰涌,四肢逆冷,或吐泻腹痛,饮食不入,及一切虚寒等证。
黄 (一两) 附子(炮,五钱)
上作一剂,姜、枣水煎服。如不应,倍加附子,方得全济。
当归补血汤(见前。) 十全大补汤(见下虚羸。)

托里消毒散加减法 善思体痛,无寐盗汗,脾血虚也,去三味加茯苓远志酸枣仁圆眼肉。如不应,暂用归脾汤。寝寐而汗出,肾气虚也,去三味加五味子煎送六味丸。饮食而汗出,胃气虚也,去三味加参 、归术、五味子。如不应,暂用六君子汤。睡觉饱而出盗汗,宿食也,去三味加参、术、半夏。如不应,暂用六君子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