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谷

( hegu )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主治:头痛,疼痛,中风热病鼻出血鼻塞,脸部肿胀,牙痛耳聋,喉咙痛,眼睛肿痛,面瘫,面部疼痛,咳嗽,下巴疼痛,颈部僵硬,瘫痪麻痹,受凉、发冷;鼻窦炎;难产。。
功效:清热; 祛风; 清除经脉淤阻、通络;解表; 增强肺脏宣发功能; 止疼; 开窍; 强壮卫气; 理气; 助产; 宁神.
针灸方法:针法直刺 0.5 - 1寸,孕妇禁针。灸法艾炷灸 3 - 5 壮或艾条灸5 - 10 分钟。孕妇禁用。
释义:〖别名〗:虎口,容谷,合骨,含口。〖名解〗合,汇也,聚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合谷名意指大肠经气血会聚于此并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场。本穴物质为三间穴天部层次横向传来的水湿云气,行至本穴后,由于本穴位处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肌肉间间隙较大,因而三间穴传来的气血在本穴处汇聚,汇聚之气形成强大的水湿云气场,故名合谷。该名称指明本穴位的位置而言。
备注:大肠原穴,四总穴之一(面口合谷收),经络注入起点。

“合谷” 相关论述

[定位] 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解剖] 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一骨间背侧肌中,深层有拇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为头静脉的起部,腧穴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 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牙关紧闭,口眼歪斜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
[配伍] 配太阳头痛;配太冲目赤肿痛;配迎香治鼻疾;配少商咽喉肿痛; 配三阴交治经闭,滞产; 配地仓颊车治眼歪斜。
[刺灸法] 直刺0.5~1寸。
[附注] (1)手阳明经所过为“原”。(2)《神应经》:孕妇不宜针。别名:虎口

定位:位于手虎口,拇、食指甲伸张时,当第一、二掌骨之中间,稍偏食指处。
主治病症:为四大要穴之一。主治头痛牙痛鼻出血晕厥面神经麻痹半身不遂神经衰弱高血压,小儿惊风感冒等。
备考:《针灸大辞典》:“别名虎口、含口、合骨。”《会元针灸学》云:“合谷者,手大指次指开阖之处,两手歧骨谷空,故名合谷。又名虎口者,手张之状,其形大如虎口之状也。”

定位: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基底前方凹陷处。左右手各1穴。
主治病症:牙痛
参考:《新医疗法汇编》:“上合谷穴,在‘合谷’穴上1寸……,用3寸毫针垂直刺入,得气后将针退至皮下,再沿第二掌骨掌侧向中指掌指关节方向,斜刺1.5~2寸。得气后即可出针得气时手掌及上肢有酸、麻、胀感,甚至可波及到面部。”

【位置】手背第1、2掌骨之间,约平第2掌骨之中点处。
【主治】头痛牙痛目赤肿痛,耳聋咽喉肿痛口眼歪斜,昏厥,、狂、痫症。
【应用】本穴又名虎口、含口、合骨,为手阳明大肠经输穴,为本经原穴。向本穴发气导引,有通经活络,行气开窍疏风解表,镇惊安神等作用。合谷太冲相伍发气,治疗周身关节疼痛、昏厥、癫痫等症,都有较好的效果。向该穴发气,对外气敏感的患者,能明显的感到气感或震颤

①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即中地部,以候胸中之气
②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别名虎口。属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而有桡神经浅支,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并有手背静脉网,近侧为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主治发热头痛目赤肿痛,鼻衄,血渊,咽喉肿痛齿痛耳聋面肿口眼?斜,中风口噤,热病无汗多汗消渴黄疸痛经经闭,滞产,腹痛消化不良痢疾便秘瘾疹丹毒疔疮臂痛,及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三叉神经痛癔病神经衰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直刺0.5-1寸。艾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孕妇不宜针灸。

部位 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陷中
证治寒热.鼻鼽衄热病汗不出.目视不明.头痛齿龋喉痹.痿臂.面肿.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开.
针灸 针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壮.若妇人妊娠.不可剌.刺之损胎气
按∶合谷大肠手阳明之原穴.居大指次指歧骨间.稍偏次指微前缺陷中.直下可达劳宫.与后溪成一直线.大指次指相合处.类似深谷.故称合谷.病重者.可深刺八分或一寸.

【方歌】虎口疽生合谷穴,经属大肠热湿凝,根深为疔大为疽,坚硬木痛汗针明。
【注】此证生于合谷穴,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间,属大肠经湿热凝结而成。一名丫叉毒,一名擘蟹毒。初起如豆,漫大色青,木痛坚硬,名虎口疽;若初起黄粟小疱,痒热焮痛,根深有红在线攻腋内,即名合谷疔。无论疔、疽,初俱宜羌活散汗之,内疏黄连汤清之,疽证脓热针之,余治法按痈疽肿疡溃疡门。疔证于初起,将疔根挑去,有红丝者,当红丝尽处,用针砭断。其余治法俱按疔门。
方剂羌活散(见手发背
内疏黄连汤(见肿疡门)

虎口疽生合谷穴,经属大肠热湿凝,根深为疔大为疽,坚硬木痛汗针明。
【注】此证生于合谷穴,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间,属大肠经湿热凝结而成。一名丫叉毒,一名掰蟹毒。初起如豆,漫大色青,木痛坚硬,名虎口疽;若初起黄粟小 ,痒热痛,根深有红在线攻腋内,即名合谷疔。无论疔、疽,初俱宜羌活散汗之,内疏黄连汤清之,疽证脓熟针之,余治法按痈疽肿疡溃疡门。疔证于初起,将疔根挑去,有红丝者,当红丝尽处,用针砭断。其余治法俱按疔门。
虎口疽图(图缺)
羌活散(见手发背
内疏黄连汤(见肿疡门)

合谷疔,俗称虎口百丫也。此患多有疙瘩泡起,亦有红丝走上,故有疔名之称。此手阳明胃经湿毒攻注作痒,痒热 疼,初起挑破,贴蟾酥饼膏盖,金黄散敷之;三日后,肿聚必欲作脓,换膏贴之。软肿胀痛者,脓已成、针之即愈。肿甚寒热者,必内外消托。
金黄散(见肿疡门)
蟾酥饼(见疔疮门)

五指丫处结毒 肿者,除大指合谷穴名合谷疽,余皆名手丫发,俗名手丫支、手背丫,是手三阳经受证;手掌心丫,是手三阴经受证。初起如粟,渐大如豆, 热疼痛不止。此皆由湿火凝聚而成。初起宜疏散清热解毒;成功后其脓不透,即以制蚕、角针透之;待脓泄邪退,扶胃而和其营,然后收功。
合谷疽,又名虎丫毒。此手阳明大肠经湿热之毒结聚之所致也。初起黄粟小泡,热痒痛根深。有红在线攻腋内者,即名合谷疔。若初起如豆,渐至漫肿,坚硬 痛而不可忍者,名合谷疽。治法与前证同。

大指次指歧骨陷中手阳明大肠脉所过为原。虚实皆拔之。《铜人》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伤寒大渴,脉浮在表,发热恶寒头痛脊强无汗寒热鼻衄不止,热病汗不出,目视不明,生白翳,下齿龋耳聋喉痹面肿,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开,偏风风疹,痂,偏正头痛腰脊内引痛,小儿单乳鹅
按:合谷,妇人妊娠可泻不可补,补即堕胎,详见足太阴脾经三阴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