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虚
参考: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 营养性贫血 , 再生障碍性贫血 , 巨幼细胞性贫血 , 盲袢综合征
“血虚” 相关论述
丹溪云∶白带是胸中痰积渗入膀胱。无人知此,宜升。
甚者,上必用吐以提元气,下用苍术、白术、二陈。如赤白相兼者,皆属血出于大小肠之分。肥人多痰,宜南星、半夏、海石、苍术、香椿皮、青黛;瘦人白带因多热,宜黄柏、滑石、海石、橙皮、川芎、蛤粉、青黛,作丸服之。赤白带下,皆因七情内伤,下元虚弱,感非一端。叔和云∶崩中日久为白带,漏下多时滑水枯,崩中血少无元阳,故白滑之物下流不止,血海枯干,不能滋养筋骨。治法用审寒热虚劳,不可类治。妇人之心,以血□□有血则心宁,血少则心火旺,火旺则心乱、撞摇、提拮、战惚、闷乱。惟妇人多有此症,治法用清心降火,四物加天门、麦门、贝母、黄芩。夫天门镇心之要药,切不可缺。
治赤白带∶龟板干姜黄柏白芷
如气虚白带∶人参白术 黄 当归川芎苍术黄柏干姜(煨) 白芷
如肥人∶南星半夏苍术海石白术黄柏川芎椿皮青黛
如瘦人多热∶人参 川归 芍药黄柏茯苓黄连 黄 陈皮甘草前胡椿皮青黛
杨乘六治许氏妇,产后动怒,寒热往来,胁痛口苦,(肝火病,其状如疟。盖胆为肝腑,肝病则胆亦病矣。)渐次发热晡热。医云风证,混加表散,腹左忽增一块,匾大如掌,日夜作痛。或疑寒凝,或疑食滞,或疑瘀蓄,或疑痞积,杂治之,病益甚,食减肌瘦。脉之,右关弦洪,左关弦数,面色黑瘦,舌色淡黄而干,症乃怒气伤肝经,血少而燥痛也。盖肝居胃左,本藏血者也,血足则其叶软而下垂,血亏则其叶硬而横举,内与胃相磨,外与肌相逼,能不隐而痛乎?凡性躁多怒者,往往患此,而妇女尤多。庸妄不知,误用香燥削克之剂,枉杀者不知凡几,良可叹也!以滋水清肝饮,四剂块消痛止。继用归脾汤去木香,加白芍、丹皮、山栀,间服十余剂而痊。(必用归脾收场,吾知其守而未化也。)
许氏妇,产后发热,或时作寒,头痛体倦,医与疏邪降火,烦渴不食。杨诊之,其脉浮取似数,重按则芤,左手尤甚,唇舌皆白,面无血色,用十全大补汤加炮姜。或曰∶如此大热而用姜、桂,何也?曰∶阳在外,为阴之卫,阴在内,为阳之守,两相根据附者也。今产后阴血大亏,虚阳无附,浮散于外而为热,非引浮散之阳,归于柔阴,其热不退,(却不尽然。)故用温补血气之剂,欲其补以收之也。又曰∶姜、桂味辛而散,何云补以收之耶?曰∶桂逢阳药,固能汗散,若逢血药,即为温行。姜之为用,生则开肌发汗,熟则温中散寒,至炮黑则入血,且能引气药以入血分而生新血,故以大补为主,以之为佐使,阴得阳生,则热自除耳。四剂,果热退身凉。十余剂,诸症悉愈。
凡产后症,多属阴虚血少,第以二地、二冬、杞子,一切养荣之剂,无不立愈。若气血兼补,杂以姜、附刚剂,非担延时日,即贻病者后患,临症者宜审之。(雄按∶魏氏独擅此长,至论产后,却是最为贴切。)
柴屿青治钱屿沙官侍御时,其夫人产后三日,恶露甚少,面色唇燥,口干身热,(与前案唇舌皆白,面无血色同。)拟用参。屿沙以产后不宜用补为疑。柴曰∶果有外感,自别有治法,今症属不足,舍此必致贻患,不可用参之说,此不知医者及女流之说也。遂投人参当归散,加好桂一钱,次日口润生津,调理半月而痊。
陆祖愚治聂巡司子妇,产后百余日,大肠燥结,虚火上冲,便血肠鸣,腹满短气,内外皆热,半月不能进饮食,或与养血清火,愈甚。诊得两脉浮洪而数,按之无神,脾肾两脉更觉空虚,乃产后元气耗散,真阴不足,而非实热也。用八味丸,清晨淡盐汤送下三钱,用四君加归、芍、麦冬、知母、莲肉,作煎剂,数服,诸症少缓。后以补中益气加白芍、麦冬,一月瘳。
马元仪治陆氏妇,产未一月,因起居微触,便血三日,遂彻夜不寐,此新产去血过多,虚而益虚也。凡有所触,必伤其肝,肝伤而血溢,则气亦不守矣。气虚血弱,心神无养,故目为之不瞑。又与归脾大剂,用参至一两,加鹿茸三钱,两月而愈。(论是,而方未尽协。)
魏玉横曰∶许竹溪室人,产后数日,发热自汗,面赤头痛,恶食不眠,恶露虽极少而淡,腹时胀痛,脉则洪大而数。曰∶此血虚也,腹胀面赤,其势欲崩,宜峻补。或问故,曰∶面赤者,阳上越也;腹胀者,阴下陷也。阳上飞则阴下走,势所必然。以熟地一两,杞子、枣仁各五钱,一剂。次日,小腹之右,忽有一块,如且硬,按之痛甚,于是疑为瘀而误补,欲更张。幸病患素服予药,姑再延诊。曰∶其块骤起,即大如 ,虽瘀滞亦无如是之甚也,此正肝脾失血,燥而怒张,得补犹然,否则厥而崩矣。今脉大渐敛,面赤渐退,非药之误,乃药之轻也。令前方加倍,再入炒白芍五钱,炙甘草一钱,一服,块渐平,再服,块如失。前方减半,数剂,诸症全安。此症若作瘀治,断无幸矣。
(附亡血出汗,亡血昏愦。)
吴给事坠马伤首,出血过多,发热烦躁,肉 筋惕,或欲投破伤风药。曰∶此血虚火动所致,当峻补其血为善。遂用圣愈汤,二剂即安,又养气血而瘥。
一男子损臂,出血过多又下之,致烦热不止,瘀肉不腐,以圣愈汤,四剂少安。以八珍汤加五味子、麦冬而安。更以六君子汤加芎、归、黄 ,四剂而溃,又二十余剂而敛。大抵此症,须分所患轻重,有无瘀血,及元气虚实,不可概下。盖恐有伤气血,难以溃敛,常治先以童便和酒饮之,或加红花、苏木,其功甚捷。若概用攻利之剂,鲜有不误。凡疮愈之迟速,在血气之虚实故也。
张进士季秋坠马,亡血过多,出汗烦躁。翌日,其汗自止,热躁益甚,口噤手颤,此阴血虚,阳火乘之而汗出,为寒气收敛腠理,故汗不得出,火不得泄,怫郁内甚,而益增他症也。(凡一切病,火盛而汗出者,若骤敛之,反增他症。)乃用四物加柴胡、黄芩、山栀,四剂少止。又用四物、参、 、软柴胡、五味、麦冬,治之而痊。
一妇人孟冬伤足,亡血,头汗,内热作渴,短气烦躁,不时昏愦,其脉洪大,按之微弱,此阴血虚于下,孤阳炎于上,故发厥而头出汗也。以四物合小柴胡汤,一剂汗即止。以四物去川芎,加参、、麦冬、五味、炙草,少用肉桂,四剂诸症悉去,又三十余剂,血气复而愈。
一男子孟夏折腿,出血过多,其初眩晕眼花,后则昏愦,此阴血伤损,阳火炽甚,制金不能平木,木旺生风所致。急灌童便,更用人参、当归各五钱,荆芥、川芎、柴胡、白芍、白术各二钱,山栀、黄芩、桔梗各一钱,甘草五分,服之随爽。又用四物,参、 各三钱,生地、柴胡各一钱,四剂烦躁悉去。
周虚中曰∶张景岳有云,太阳血少者,多有戴眼反张之证,俗医称为惊风,误矣。盖太阳经脉,起于目内,上额,由后颈下背脊,至足小指。凡有血虚不能荣养经络者,一着寒邪,则收引而急缩,理固然也。时俗不察,往往以豁痰截风之剂,耗其血液,岂不悖哉!此景岳之特见也。
予忆往者,张乃媛,年五六岁,体极瘦削,一日群坐,忽然颠倒,作反弓状,自言楼上有鬼,眼目翻腾,见白而不见黑。幼科群集,作惊风治不效,已经三日矣。观其人之骨露筋浮,明系太阳少血,况楼为枯木,鬼属阴邪,亦系寒气伤荣所致。乃遵景岳之言,与道翁先生相商榷,用厥阴门中当归四逆汤为主,甫投一剂,黑睛稍现,反弓之状亦减,于是连进三服而安。又姻翁高某某乃外家,冬月拥炉向火,忽然背筋抽引作痛,头足弯后,四肢厥逆,眼皮吊起不能下。亦用前汤,倍加当归,大剂煎服,一剂而痊。可见先生之力辟惊风,确乎不谬,而太阳之痉,又有血虚体弱之不同也。
痉有刚柔,刚痉无汗,柔痉有汗。小儿刚痉少,柔痉多,而且肌肤薄,腠理疏,不胜发表,惟宜解肌治痉。
当以《金匮》为主,奈《金匮》之方,未敢辄用,而世人亦不能用。今之所选,独海藏五方、《金匮》一方、杂选一方、附血虚寒袭一方,以为婴儿病痉之准则。其随机应变,又在后贤神而明之,予又何敢以拘?
【入方】
海藏桂枝葛根汤 治伤风项背强,身热自汗柔痉。此盖邪在太阳,微兼阳明,用此方通其荣卫,则外受之邪,有出无入,其所全甚大。
嫩桂枝(一钱) 白芍药(一钱五分) 粉干葛(一钱五分) 老生姜(一钱) 大红枣(三枚)
炙甘草(一钱)
水煎,热服。仍欲微似有汗,庶风邪自出,而汗孔自闭,但不可令其大汗,致伤荣气。
海藏桂枝加川芎防风汤 治发热自汗柔痉,比前方药性轻微。
嫩桂枝(一钱五分) 白芍药(二钱) 北防风(一钱) 正川芎(一钱) 老生姜(一钱) 大红枣(三枚)炙甘草(一钱)
水煎,热服。
予按∶此方不特治痉,凡小儿外感初起发热,不论有汗无汗,皆宜用之,效捷桴鼓,人所未识。
海藏柴胡加防风汤 治汗后不解,乍静乍躁,目直视,口噤,往来寒热。此证太阳阳明已罢,邪尚未解,传入少阳半表半里,故以小柴胡汤加防风和解之,不使之入里也。
官拣参(七分) 北柴胡(一钱) 片黄芩(一钱) 制半夏(一钱) 北防风(一钱) 炙甘草(五分)老生姜(三片) 大红枣(一枚)
水煎,热服。
海藏防风当归汤 治发汗过多,发热,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太阳兼阳明也。宜去风养血,速救阴荣,以静胜躁也。
北防风(一钱五分) 当归身(二钱) 正川芎(一钱) 大生地(一钱五分)
净水煎,热服。
《金匮》栝蒌根桂枝汤 治太阳头痛,身热,身体颈项俱强,无汗,为刚痉。此即先因伤风自汗,汗多衣湿,湿久寒生,反而入内,故谓重感寒湿。寒湿内闭,反令无汗,故见以前诸证,此荣卫闭塞也。设不用此通其荣卫,则未痉者成痉,已痉者难愈矣。
栝蒌根(一钱五分) 嫩桂枝(一钱) 白芍药(一钱五分) 老生姜(一钱) 大红枣(三枚) 炙甘草(一钱)
水煎,热服,荣卫既和,微汗而解。
予按∶小儿发热,身体颈项俱强,在幼科必以为惊风矣。孰肯认为太阳阳明之病痉,而用此开通荣卫之方?
若早知为伤寒,能用此方,则未痉者不痉,已痉者可瘳。其如偏执惊风,舍太阳阳明之邪而不治,反攻其无过之心火肝风,致令外邪愈强,内气愈弱,不至于死地不止也。
凡小儿伤寒无汗者,不论已痉未痉,皆当以此方为主,出入加减,断无不效之理。予非亲履实践,必不敢妄言以误世也。
羚羊角散 治刚痉身热无汗,头项强直,四肢疼痛,烦躁心悸,睡卧不宁。
羚羊角(屑) 真犀角(屑) 北防风 白茯神 陈枳壳大麦冬(去心) 官拣参 粉干葛 北柴胡 熟石膏 炙甘草(以上各七钱五分) 真龙齿( ,二钱五分)
上研粗末。每用三钱,水一盏,煎至半盏,去渣,温服,不拘时。
予按∶此证先由风寒湿闭其腠理,不能开通,内出之气,壅而为热,则风寒湿不能自强,皆化而为热矣。尚在肌肉之间,犹未入里,故以辛凉解散之,实治热也,非治风寒湿也。
嘉言谓此方治伤寒阳痉,深得清解之法。
海藏附子散 治阴痉手足厥冷,筋脉拘急,汗出不止,头项强直,头摇口噤。此由多汗亡阳也。
青化桂(七分) 川附片(七分) 漂白术(一钱五分) 正川芎(一钱) 川独活(八分) 大红枣(五枚)
水煎,温冷服。
当归四逆汤 治小儿血虚体弱,寒邪伤荣,以致眼目翻上,身体反张。盖太阳主筋病故也。
当归身 嫩桂枝 杭白芍(以上各三钱) 川木通炙甘草(以上各二钱) 北细辛(一钱) 大红枣(五枚)
水煎,热服。
以上所选之方,原为误搐病痉而设。其下类搐十条,证候不同,各随本门用方,不得与误搐混同论治。
曰类搐,即幼科所云惊风余证者是也。原非小儿固有,由迁延而致,予故名为类搐。何以言之?盖暑证疟痢,咳嗽丹毒,疮痘霍乱,客忤中恶,其证显然可见,但能识证详确,则一药可愈。医者审视不的,药罔对证,迁延时日,其热愈甚。小儿阴血未充,不耐壮热,热盛则神志昏闷,阳亢必津液受伤,血不荣筋,则手足搐掣。此正与《内经》之诸热瞀螈(瞀音务,人事昏闷也; 音翅,手足抽掣也,)皆属于火之例相符。概将以下十证,皆列类搐条下,仍逐证注明,各根据本门用方,庶与误搐非搐之寒热虚实,治不相淆矣。
僵仆卒倒,气虚也,六君子汤加黄 、竹沥、姜汁,或浓煎人参汤,加竹沥、姜汁。
血虚,八珍汤,地黄须用姜汁炒则不泥膈。
六君子汤
八珍汤(二方并见气虚证。)
四君子加竹沥姜汁方
人参(三钱) 白术(一钱) 茯苓(二钱) 甘草(五分) 竹沥(半盏) 姜汁(五匙)
按∶丹溪曰∶半身不遂,在右者,属气虚,以此方主之。气虚者,宜补之以甘,故用参、术、茯、甘四件。称其为君子者,谓其甘平有冲和之德,而无克伐之性也。
其加竹沥,为能行痰。其加姜汁,所以行竹沥之滞,而共成伐痰之功耳。
四物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方
当归(酒洗) 川芎(酒洗,去芦) 白芍(酒炒) 熟地(酒蒸) 桃仁(去皮尖) 红花(各等分)竹沥(半盏) 姜汁(五匙)
按∶丹溪曰∶半身不遂,在左者,属瘀血,以此方主之。用芎、归、芍、地,生血药也,新血生,则瘀血滑而易去。用桃仁、红花,消瘀药也,瘀血消,则新血清而易生。然亦加夫竹沥、姜汁者,以痰之物靡所不之,无分左、右而为患也。
【血虚劳伤之症】肌肉消瘦,五心烦热,毛焦皮燥,暮夜发热,昼则身凉,小便赤涩,大便干结,此血虚劳伤之症也。
【血虚劳伤之因】阳盛阴虚,五志厥阳之火,时动于中,煎熬真阴,阴血日损,阳火独旺,来克肺金,则血虚喘咳之症作矣。
【血虚劳伤之脉】虚小细数,兼见芤涩,细小血虚,芤涩血痹。左寸细数,心血不生;左关细数,肝血不荣;右脉细数,脾虚血少;右脉芤涩,阳明血结。
【血虚劳伤之治】血虚,用四物汤。血痹,用活血汤。心血不生,天王补心丹。肝血不荣,补肝汤。脾虚血少者,归脾汤。
[b]四物汤[b] 见前咳嗽。
[b]活血汤[b]
当归赤芍药丹皮红花
四味煎汤。
[b]天王补心丹[b] 见前咳嗽。
[b]补肝汤[b] 见前肝劳。
[b]归脾汤[b] 见嗽血。
[b]家秘补阴丸[b] 治阴虚内热。四味为末,天地煎膏。
当归白芍药(各四两) 黄柏知母(各二两) 天门冬 生地(各八两)
[b]家秘补阳丸[b] 治阳虚内寒。四味为末,天地煎膏。
当归白芍药(各四两) 肉桂附子(各一两) 天门冬 生地(各八两)
[b]家秘坎离丸[b] 治阴阳两虚。
补阴丸加鹿角胶三两。补阳丸加玄武胶三两。
气虚补气,用四君子汤;血虚补血,用四物汤。虚甚者,俱加熟附子。盖四君、四物,皆和平宽缓之剂,须得附子健悍之剂行之,方能成功。附子热药,本不可轻用,但当病,虽在暑热时月,亦可用也。予尝治一仆人,五月间病热,口渴,唇干,谵语。诊其脉细而迟,用四君子汤加黄 、当归、芍药、熟附子,进一服,热愈甚,狂言狂走。或曰附子差矣,诊其脉如旧,仍增附子,进一大服,遂汗出而热退,脉还四至矣。又尝治一妇人,亦夏间病热,初用平调气血,兼清热和解之剂,服二、三服不应,热愈甚,舌上焦黑,膈间有火,漱水不咽。诊其脉两手皆虚微,而右手微甚。六七日内谵语撮空,循衣摸床,恶症俱见。后用四物汤加黄 、人参、白术、陈皮、麦门、知母、熟附子,服之一、二时汗出而热退,次日复热,再服仍退,又次日复发,知其虚极也,遂连进十服,皆加附子而安。
愚按前论正所谓舍时从症,舍症从脉,真有定见者也。
一男子,发热,烦渴,头痛,误行发汗,喘急,腹痛,自汗,谵语,用十全大补加附子治之,熟睡唤而不醒,及觉,诸症顿退,再剂而痊。
黄武选,饮食劳倦,发热恶寒,误用解表,神思昏愦,胸发赤斑,脉洪数而无力。余曰∶此内伤元气,非外邪也,急用温补之剂。彼不从,后果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