瘀血

参考: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瘀血” 相关论述

(一)瘀血的基本概念
瘀血,又称蓄血恶血败血、虾血。瘀乃血液停,不能活动之意。所谓瘀血,是指因血行失度,使机体某一局部的血液凝聚而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这种病理产物一经形成,就成为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而存在于体内。故瘀血又是一种继发性的致病因素。瘀血证则是由瘀血而引起的各种病理变化,临床上表现出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
一般认为,因瘀致病的叫“血瘀”,因病致瘀的叫“瘀血”;先瘀后病者为病因,先病后瘀者为病理。这种区别似无重要的意义,故统称“瘀血”。
(二)瘀血的形成
1.外伤:各种外伤,诸如跌打损伤、负重过度等,或外伤肌肤,或内伤脏腑,使血离经脉,停留体内,不能及时消散或排出体外,或血液运行不畅,从而形成瘀血
2.出血:或因出血之后,离经之血未能排出体外而为瘀,所谓“离经之血为瘀血”。或因出血之后,专事止涩,过用寒凉,使离经之血凝,未离经之血郁滞不畅而形成瘀血
3.气虚:载气者为血,运血者为气。气行血行,气虚运血无力,血行迟滞致瘀。或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血溢脉外而为瘀,此为因虚致瘀。
4.气滞:气行则血行,气滞血亦滞,气滞必致血瘀
5.血寒: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感受外寒,或阴寒内盛,使血液凝涩,运行不畅,则成瘀血
6.血热:热人营血血热互结,或使血液粘滞而运行不畅,或热灼脉络,血溢脏腑组织之间,亦可导致瘀血。可见,寒热伤及血脉均可致瘀。
7.情绪和生活失宜:情志内伤,亦可导致血瘀,多因气郁而致血瘀。此外,饮食起居失宜也可导致血瘀而变生百病。
综上所述,瘀血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气虚气滞血寒血热内伤因素,导致气血功能失调而形成瘀血;二是由于各种外伤或内出血等外伤因素,直接形成瘀血
(三)瘀血的致病特点
瘀血形成之后,不仅失去正常血液的濡养作用,而且反过来影响全身或局部血液的运行,产生疼痛、出血、经脉淤塞不通、,脏腑发生症积,以及“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等不良后果。瘀血的病证虽然繁多,但临床表现的共同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疼痛:一般多刺痛,固定不移,且多有昼轻夜重的特征,病程较长。
2.肿块:肿块固定不移,在体表色青紫或青黄,在体内为症积,较硬或有压痛。
3.出血:血色紫暗或夹有瘀块。
4.紫绀:面部、口唇爪甲青紫。
5.舌质紫暗:(或瘀点瘀斑)是瘀血最常见的也是最敏感的指征。
6.脉细涩沉弦或结代
此外,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皮肤紫癜精神神经症状(善忘、狂躁、昏迷)等也较为多见。在临床上判断是否有瘀血存在,除掌握上述瘀血特征外,可从以下几点分析之:
(1)凡有瘀血特征者;
(2)发病有外伤、出血、月经胎产史者;
(3)瘀血征象虽不太明显,但屡治无效,或无瘀血证之前久治不愈者;
(4)根据“初病在经,久病人络”,“初病在气,久病人血”,“气滞血瘀”等理论,疾病久治不愈(除活血化瘀疗法外),虽无明显的瘀血也可考虑有瘀血的存在。
(四)常见瘀血病
瘀血致病相当广泛,其临床表现因瘀阻的部位和形成瘀血的原因不同而异。瘀阻于心,可见心悸、胸闷心痛口唇指甲青紫;瘀阻于肺,可见胸痛咳血;瘀阻胃肠,可见呕血大便色黑如漆;瘀阻于肝,可见胁痛痞块瘀血攻心,可致发狂;瘀阻胞宫,可见少腹疼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经色紫色成块,或见崩漏;瘀阻肢末,可成脱骨疽;瘀阻肢体肌肤局部,可见局部肿痛青紫。

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嗽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言我满,此为有瘀血
病人如有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宜下瘀血汤

大黄三两 桃仁二十枚 蟅虫二十枚(去足)
右三味,末之,炼蜜和丸,以酒一升,水一升,煮取八合,顿服之,血下如肝愈。

膈间停留瘀血,若吐血色黑者,桔梗汤主之。

大黄三两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 蟅虫二十枚(去足)
右三味,末之,炼蜜和丸,以酒一升,煮取八合,顿服之,当下血如肝。

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也;若不大便烦躁发热,脉微实者,宜和之;若日晡所烦躁,食则谵语,至夜即愈者,大承气汤主之。(方见前)
产后中风,数十日不解,头痛恶寒发热心下满干呕,续自微汗出,小柴胡汤主之。(方见前)
产后中风发热面赤头痛,汗出而喘,脉弦数者,竹叶汤主之。

体内血液瘀滞于一定处所的病症。其中,溢于经脉外积存于组织间隙的坏死血液,称为“恶血”;因血液运行受阻,瘀积在经脉管内或器官内的又称“蓄血”,也属瘀血的范围。可因病致瘀,如跌仆负重,月经闭止,寒凝气滞等,也可因瘀致病,引起气化阻滞、经脉阻塞、瘀热互结,甚至蓄血发狂等。临床表现较复杂,诸如:肌肤青紫,固定性疼痛,吐紫黑血块,大便黑色、小腹硬满,胸胁撑痛、舌青紫、皮肤干枯起鳞,甚则善忘惊狂等。此外,不少顽固疾病辨证论治亦常兴瘀血有关。

(脉证十二条 方五首)
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
师曰:夫脉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睛慧了,知衄今止。
又曰: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
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旬 ,不得眠
病人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
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去,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亡血不可发其表,汗出则寒粟而振。
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状,是瘀血也,当下之。
火邪者,桂枝芍药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桂枝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牡蛎五两(熬) 龙骨四两 大枣十二枚 蜀漆三两(洗去腥)
右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半夏麻黄丸
半夏麻黄等分
右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
柏叶汤
柏叶干姜各三两 艾三把
右三味,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黄土汤方(亦主吐血衄血
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炮) 阿胶黄芩各三两 灶中黄土半斤右七昧,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方见狐惑中)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广济疗从高堕下,内损瘀血消血散方。
蒲黄(十分) 当归干姜 桂心(各八分) 大黄(十二分) 虻虫(四分去足翅熬)
上六味捣为散,空腹以酒服方寸匕,日再,渐渐加至一匕半。忌生葱猪犬肉。(出第四卷中)
肘后疗猝从高堕下,瘀血胀心,面青短气欲死方。
胡粉一钱匕,以水服之。(备急文仲同)
又方:煮大豆小豆令熟,饮汁数升,和酒服之,弥佳。(千金备急文仲同一云大豆二升煮令熟取汁二升去豆以醇酒六七升和饮之一日饮尽小豆亦佳)
又方:生干地黄二两熬末,以酒服之。
又方:生地黄捣取汁,服一升或二升,尤佳。
又方:乌鸦翅羽二七枚烧末,酒和服之,即当吐血也,如得左羽尤佳。
又疗从高堕下,若为重物所顿笮得瘀血
豆豉三升沸汤二升渍之,食顷,绞去滓,纳蒲黄三合,搅调,顿服之,不过三四服。神良。(删繁短剧文仲备急集验千金同)
又方:乌梅五升去核,以饴糖五升煮,稍稍食之,自消。(文仲备急千金同)
又方:取茅连根叶捣绞,取汁一二升服之,不过三四服愈。冬用根。
又方:刮琥珀屑,酒服方寸匕,取蒲黄二三匕,日四五服良。
又方:末鹿角,酒服三方寸匕,日三。(千金同)
又方:取败蒲荐烧灰,以酒服方寸匕。(并出第三卷中)
深师疗从高堕下伤内,血在腹聚不出,疗下血方。
取好大黄(二两) 桃仁(三十枚)
上二味捣,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去血后,作地黄酒服,随能服多少,益血,过百日成微坚者,不可复下之,虚极杀人也。
又疗堕落瘀血桃枝汤方
桃枝(一握中指长锉) 芒硝(五分) 大黄(四两) 当归甘草(炙) 桂心(各二两)虻虫(二十枚去翅足熬) 水蛭(二十枚熬) 桃仁(五十枚去尖皮熬)
上九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内消
又疗堕落瘀血,消血理中膏方。
大黄(二两) 猪脂(二斤) 桂心(一两) 干姜(一两) 当归(二两) 通草乱发(各一两)
上七味切,以膏煎发令消尽,捣药下筛,令绝细,下膏置地,纳诸药搅匀,微火煎之,三上三下,即药成,去滓,以好酒服一两,日二服,一方不去滓。(并出第二十六卷中)
千金疗从高堕下,及被木石所迮,或因落马,凡是伤损血瘀,气急欲绝,无不疗方。
净土五升蒸之令极热,分半,以故布数重裹之,熨病上,勿令大热,恐破肉,候冷即易之,以痛止即已,但有损伤,并以此法疗之,神效,已死不能言者,亦活,三十年亦瘥。
又疗从高堕下,损有瘀血方。
蒲黄(八两) 附子(一两炮去皮末)
上二味为散,以酒服五六钱匕,日三,不知,增之。(并出第二十六卷中)
近效土质汗,疗折伤内损瘀血,每天则疼痛,兼疗产妇产后诸疾神效方。(开宝本草云血蕃三月采益母草一重担(一名夏枯草
上一味,拣择去诸杂草及干叶,以新水净洗,于箔上摊晒,令水尽,则用手捩断,可长五寸,勿用刀切,即置镬中,量水两石,令水高草三二寸,则纵火煎,候益母草糜烂,水三分减其清如或中

千金疗折腕瘀血方。
虻虫(去足翅熬) 牡丹(等分
上二味为散,以酒服方寸匕,血化成水。
又方:大黄(六两) 桂心(二两) 桃仁(六十枚去皮)
上三味切,以酒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当下血瘥。(并出第二十六卷中)
千金翼疗折腕瘀血方。
草汁饮之,亦可作散服。(出第十九卷中)
古今录验疗折腕瘀血方。
蒲黄(一升) 当归(二两)
上二味捣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先食服之。(千金同出第三十四卷中)

肘后疗若为人所打,举身尽有瘀血方。
青竹皮(二升) 乱发(如鸡子大四枚烧灰) 延胡索(二两)
上三味捣散,以一合,酒一升,煎三沸,顿服日三四。(备急范汪同)又疗被打击,有瘀血在腹内久不消,时时发动方。
大黄(二两) 干地黄(四两)
上二味捣散为丸,以酒服三十丸,日再,为散服亦妙。(备急文仲短剧范汪等同并出第三卷中)
范汪疗被打有瘀血方。
大黄(二两) 桃仁(去皮尖熬) 虻虫(各二十一枚去足翅熬)
上三味捣,蜜丸四丸,即纳酒一升,煎取七合服之。(备急肘后同)
又方:姜叶(切一升) 当归(三两)
上二味为末,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并出第十卷中)
备急若久血不除变成脓者,宜此方。
大黄(三两) 桃仁(三十枚去皮尖)
上二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当下脓血,不尽更作。(文仲肘后同)又若久宿血在诸骨节,及胁肋外不去者方。
牡丹 虻虫(去足熬等分
上二味捣末,以酒服方寸匕,血化成水。(短剧文仲千金并翼古今录验同)
又方:大黄(如鸡子一枚) 蚯蚓矢(一合
上二味,酒半升,煮取三沸,服之。
又方:铁一斤,酒三升,煮取一升,服之,又烧令赤,投酒服之。(短剧文仲肘后同出第八卷中)千金疗被打伤破,腹中有瘀血方。
蒲黄(一升) 当归 桂心(各二两)
上三味捣散,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不能酒,饮服之。(刘涓子方)
又方:捣莨菪子末,以敷上。
又凡有瘀血者,其人喜忘,不欲闻人声,胸中气塞短气方。
甘草(一两炙) 茯苓(二两) 杏仁五合
上三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范汪同)又被殴击损伤,聚血腹满方。
豉一升,以水二升煮三沸,去滓,再服,不瘥重服之。(范汪同并出第二十六卷中)
张文仲刘涓子疗被打腹中瘀血白马蹄散方。
马蹄烧令烟断,捣末,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亦疗妇人瘀血消化为水。(肘后备急千金同)

论曰伤寒病在表,当汗不汗,邪无所出,热结在里,皆成瘀血,然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者,少腹硬满,小便自利,下血乃愈,又阳明病其人喜忘者,木有瘀血大便虽硬反易,其色必黑,凡病患腹不满,其人自言满者,亦为瘀血在里,皆宜下之,使瘀血得下即愈,诊其脉沉结者,瘀血之病也。
伤寒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瘀血,故令喜忘大便虽硬反易,其色必黑,宜抵当汤方
水蛭(三十枚熬) 虻虫(三十枚去翅足炒) 桃仁(二十一枚去皮尖麸炒) 大黄(一两酒洗锉炒)
上四味,锉如麻豆大,以水五盏,煮取三盏,去滓温服一盏,不下更服。
伤寒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已解,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仁承气汤方
桃仁(汤去皮尖双仁十二枚) 大黄(锉一两) 桂(去粗皮半两) 甘草(炙半两) 芒硝(半两)
五味,先锉四味如麻豆大,以水三盏,煎取一盏半,去滓下芒硝,再煎数沸,分温三服,以微利为度,未利移时再服。
伤寒八九日至十二日,病不解,发热如狂,少腹满闷,其脉沉结,内有瘀血桃仁丸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微炒研细) 水蛭粳米同炒微焦用) 虻虫(各一分去翅足炒) 大黄(生锉一两)
上四味,除桃仁,捣罗为细末,入桃仁同研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桃仁汤下,如人行五七里,瘀血下为效,未下再服。
伤寒太阳病,随经入里,瘀热内蓄血喜忘如狂,大黄芍药汤方
大黄(锉炒半两) 芍药牡丹皮犀角(镑屑各一两) 生干地黄(一两半)
五味,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用水二盏,煎取一盏,去滓温服
伤寒数日不得汗,内有蓄血芍药汤方
芍药牡丹皮(各一两) 生干地黄(一两半) 犀角(镑屑一两)
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用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
伤寒温病,应发汗而不发,内有蓄血,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芍药地黄汤方
芍药(三分) 牡丹皮(二两) 犀角(镑屑一两) 地黄(二两)
上三味,锉如麻豆大,每服三钱匕,用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下生地黄三合,搅令匀,食后温服,如狂者,加黄芩一两,去黑心用治伤寒内有瘀血大便不利,小腹急痛,大黄汤方
大黄(锉炒一两) 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黄研半两) 水蛭(米炒黄一分) 木通(半两锉)
上四味,除桃仁外,粗捣筛,入桃仁同研令匀,每服二钱匕,以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论曰伤折腹中瘀血者,因高坠下,倒仆颠扑,气血离经,不得流散,瘀在腹中,速宜下之,迟即日渐瘀滞,使人枯燥,色不润泽,久则变痿瘁血瘕之病。
治因坠堕内损,血结不行。蒲黄散
蒲黄当归(切焙) 芍药(锉) 桂(去粗皮各一两)
上四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温酒调下,不拘时。
治伤折、腹中瘀血。通滞散方
蒲黄(二两半) 当归(切焙) 干姜(焙) 桂(去粗皮各二两) 虻虫(去足翅炒一两) 大
上六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空心温酒调下,日再。
治因打扑内伤瘀血在腹。大黄散方
大黄(锉炒) 当归(切焙) 芎 (锉各半两)
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空心日午临卧,温酒调下。
治堕扑腹中瘀血桃仁汤方
桃仁(四十枚去皮尖双仁炒) 大黄(锉炒) 硝石(研) 甘草(炙各一两) 蒲黄(一两半)
上六味, 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诸伤损,恶血积滞腹中。甘草汤方
甘草(炙锉) 白茯苓(去黑皮) 桂(去粗皮) 杏仁(去皮尖双仁炒各一两)
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治打损瘀血在腹中,久不消。二黄丸
大黄(锉炒) 生干地黄(焙各二两)
上二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温酒下。
治伤损瘀血在腹。地黄酒
生地黄汁(半升) 酒(一升) 桃仁(去皮尖双仁炒) 牡丹(去心) 桂(去粗皮各一两)
五味,以后三味,捣罗为细末。与前二味一处煎熟,去滓温饮一盏,不拘时。
治打损瘀血在脏,攻心烦闷。麻布饮
麻布(一尺烧灰) 牡丹皮 庵 子(各一两半) 桂(去粗皮) 当归(锉焙) 鬼箭羽
上一十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酒一盏半,煎至八分,入芒硝半钱匕,更煎一沸,去滓空心温服
治损伤后瘀血腹中不行。虎杖散
虎杖(三两) 赤芍药(二两)
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温酒调下,不拘时。
治伤损滞血在腹中。桂心汤
桂(去粗皮) 当归(切焙) 蒲黄(各二两) 大黄(蒸焙一两半)
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得血利为度。
治因颠扑坠堕,内损瘀血。黄 汤方
黄 (锉) 芎 甘草(炙锉) 当归(切焙) 芍药生姜(切焙各一两)
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治因打扑伤损,瘀血在腹内。大黄饮方
大黄(锉蒸) 芎 荆芥穗(各一两) 虫(麸) 蒲黄当归(切焙) 桂(去粗皮) 甘
上九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治因坠堕内损,大小便下血,经久不尽。地黄汤方
生地黄汁(五合甘草(炙锉) 柏叶(半两) 黄芩(去黑心一两) 阿胶(炒燥三分)
五味,除地黄汁外,捣罗为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地黄汁三分,同煎三五沸,去滓通口服,不拘时。
治因坠堕内损瘀血在腹,使人瘦瘁。牡丹汤方
牡丹皮大黄(切焙) 桂(去粗皮) 鬼箭羽朴硝(碎) 蒲黄芍药当归(切燥各一
上八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空心日午卧时,去滓温服
治因伤损瘀血不行,在心腹。桂芎汤方
桂(去粗皮) 芎 叶蒂(烧灰) 庵 子 大黄(锉炒) 朴硝(别研各一两)
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空心日午临卧各一。
治因诸伤损,血积在内。香豉散方
豉(半升略炒) 苏枋木(细锉一两)
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温酒调下,不拘时。
治扑损筋骨,恶血不散,迷闷疼痛,小便血下。当归散
当归(切焙) 芍药续断干地黄(焙) 白芷黄芩(去黑心) 甘草(炙锉) 牛膝
上八味,捣罗为散,每日空心,以酒调下二钱匕。日再服。
治伤损瘀血在内,攻注刺痛。活血散
蝙蝠(炙干一枚) 当归(切焙) 骨碎补(去毛) 桂(去粗皮) 补骨脂(微炒各半两) 大
上六味,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空心温酒调下,薄荷醋汤下亦得。
治坠堕扑损,肉伤吐血,又治暴热胸背上烦热,心中欲吐,喉内先觉血腥气。鸡苏汤方
小蓟
上七味,除地黄生姜汁外,粗捣筛,每服五钱匕。以水一盏半,煎取一盏,去滓入地黄汁生姜汁各半合,更煎三五沸,去滓温服,每食后一服。
治坠扑 折,瘀血疼痛。败蒲汤方
败蒲(烧灰) 当归(各二两) 牡丹皮赤芍药(各一两) 豉心(一合桃仁(汤
上九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入地黄汁一合朴硝一钱匕,温服日三。

论曰瘀血者,由经水蓄聚,或产后恶露不尽,皆本冲任气虚,风冷所乘,气不能宣,故血瘀也,瘀血不去,结痼成,则令人面黄肌瘦,烦渴憎寒,腰腹重痛,久变症瘕
治妇人经水否涩,因冷血瘀不通,结脐腹,发为气痛,面黄体瘦。桃仁汤方
桃仁(去皮尖双仁炒) 大黄(生用各一两) 桂(去粗皮) 当归(切焙各三分) 甘草(炙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下芒硝半钱匕搅匀,放温空心日晚再服。
治妇人经水不利,血瘀不消。芎 汤方
大黄(生用各一两) 荷叶蒂(烧灰三七枚) 桂(去粗皮) 庵 子(各一两)
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入朴硝一钱匕,去滓空心温服
治妇人经水或通或止,或产后寒凝,血积成瘀。顺经散方
吴茱萸(三两汤洗七枚炒) 麦门冬(五两半去心) 半夏(二两半汤洗七次) 当归(二两(二两去粗皮) 阿胶(二两碎炒令黄燥) 甘草(二两锉炒)
上一十一味,捣罗为粗散,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滓热服,空心食前。
治妇人腹内有瘀血月水不利,或断或来,心腹满急。桃仁丸
桃仁(三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虻虫(四十枚炒微黄去翅足) 川大黄(三两锉碎
上四味,捣罗为末,炼蜜和捣百余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以热酒下十五丸。
治妇人经络痞涩,腹内有瘀血,疼痛不可忍。琥珀散
琥珀(半两细研) 没药(半两细研) 生地黄汁(半升)
上三味,除地黄汁外,二味和匀,每服二钱匕,水酒各半盏,煎至七分,入地黄汁二合,再煎数沸,去滓温服,不拘时。
治妇人血瘀不消,及扑损血瘀。大黄汤方
大黄(生用) 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各一两) 桂(去粗皮半两) 生干地黄(焙一两) 郁
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酒各半盏,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治妇人因血涩内瘀不散,疼痛。败蒲汤方
败蒲(烧灰) 当归(各二两) 牡丹皮赤芍药(各一两) 豉心(一合桃仁(汤
上九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入地黄汁一合朴硝一钱匕。
温服日二。

肩痛臂痛腰疼、腿疼,或周身疼痛,总名曰痹症。明知受风寒,用温热发散药不愈;明知有湿热,用利湿降火药无功。久而肌肉消瘦,议论亏,随用滋阴药,又不放。至此便云病在皮脉,易于为功;病在筋骨,实难见效。因不思风寒湿热入皮肤,何处作痛。入于气管,痛必流走;入于血管,痛不移处。如论虚弱,是因病而致虚,非因虚而致病。总滋阴,外受之邪,归于何处?总逐风寒、去湿热,已凝之血。更不能活。如水遇风寒,凝结成冰,冰成风寒已散。明此义,治痹症何难?古方颇多,如古方治之不效,用:


蒲黄(《本经》平)
琥珀(《别录》平)
羚羊角(《本经》寒,《别录》微寒)
牛膝(《别录》平)
大黄(《本经》寒,《别录》大寒)
干地黄(《本经》寒)
朴硝(《本经》寒,《别录》大寒)
紫参(《本经》寒,《别录》微寒)
桃仁(《本经》平)
虎杖(《别录》微温)
茅根(《本经》寒)
虫(《本经》寒)
虻虫(《本经》微寒)
水蛭(《本经》平,《别录》微寒)
蜚蠊(《本经》寒)


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腑内的血液。瘀血既可以是疾病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又可以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因气滞气虚等引起之血行不畅而凝滞;二是因内外伤血热妄行造成的离经之血。由于瘀血的部位、原因等不同,临床表现极为复杂。多见有血液瘀滞体内,包括溢出经脉外而积存于组织间隙的,或因血液运行受阻而面色黧黑肌肤青紫,皮肤干枯如鳞状,局部固定性刺涌、拒按,夜间痛甚,紫色血肿,或有症积痞块小腹硬满,胸胁撑痛,经闭大便黑色,或伴有各种出血,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涩,甚或出现善忘惊狂等。主要治疗大法为活血祛瘀。


许(五月)努力伤络,络血不时上溢,血上而瘀滞肺络,肺失清肃咳逆痰稠,脘闷胁痛脉象弦数,治宜疏解佐以理络。
丹参郁金旋复花 麋衔草 童便 参三七 新绛 炒白蒺 白茅根泽兰丝瓜络苏子藕节


徐左(合溪) 努力伤络,瘀血内蓄,咳吐紫瘀,体疲内热脉象郁数,治宜疏化。
丹参郁金泽兰怀牛膝参三七元胡粉丹皮茜根桃仁 归尾 新绛 丝通草
血瘀滞,咳吐不止,用治蓄血之法甚妥。


养生方导引法》云∶端坐生腰,举左手仰掌,以右手承右胁,以鼻内气,自极七息,除瘀血结气。
又云∶鼻内气,口闭,自极七息,除两胁下血气。
又云∶端坐生腰,举左手,右手承右胁,鼻内气七息,除瘀血
又云∶端坐右手持腰,鼻内气七息,左右戾头各三十止,除体瘀血颈痛
又云∶双手搦腰,手指相对向,尽势前后振摇二七,又将手大指向后极势振摇二七。
不移手上下对,与气下,尽势来去三七,去云门腰掖血气闭塞。


有一患者,瘀血流注,腰膂两足俱黑。随饮童便酒,砭出瘀血糜肉,投以小柴胡汤,去半夏加山栀、芩、连、骨碎补,以清肝火;用八珍茯苓,以壮脾胃,死肉溃而新肉生。后复溃,得静调治,年余而痊。
有一患者,瘀血攻注,阴囊溃而成漏,脓水清稀。所服皆寒凉之剂,诊其肝脉短涩,余脉浮而无力,此肝木肺金克制,又元气虚,不能收敛,遂用壮脾胃生气血之方,元气少复。后终殁于金旺之日。


有一患者,肿痛发热,作渴汗出。余曰∶此阴血受伤也。先砭去恶秽,以通壅塞。后用四物、柴胡黄芩山栀丹皮骨碎补,以清肝火而愈。
有一患者,伤处揉散,惟肿痛不消。余曰∶此瘀血在内,宜急砭之。不从。余以萝卜自然汁调山栀末敷之,破处以当归膏贴之,更服活血之剂而瘥。数年之后,但遇天阴,仍作痒痛,始知不砭之失。
有一患者,臀腿黑肿,而反不破,但胀痛重坠,皆以为内无瘀血,惟敷凉药,可以止痛。余诊其尺脉涩而结,此因体肥肉浓,瘀血蓄深,刺去即愈,否则内溃,有烂筋伤骨之患。
余入针四寸,漂黑血数升,肿痛遂止;是日发热恶寒,烦渴头痛,此气血俱虚而然也,以十全大补之剂遂瘥。

伤损瘀血泛注之证,乃跌仆血滞所致。盖气流而注,血注而凝,或注于四肢关节,或留于胸腹腰臀,或漫肿,或结块,初起皆属肝、脾郁火。急用葱熨法,内服小柴胡汤以清肝火,次用八珍汤以壮脾胃,或益气养荣汤,久服自然收功。若日久溃破而气血虚者,宜十全大补汤;若溃而寒邪凝滞不敛者,宜豆豉饼祛散之。此证若不补气血,不慎起居,不戒七情,或用寒凉克伐,俱属不治。
小柴胡汤
柴胡(二钱) 黄芩(一钱五分) 半夏(制) 人参(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引用姜二片,水煎服。
八珍汤
即四君子汤四物汤,相和为剂也。
益气养荣汤
人参 黄 (炒) 当归川芎熟地黄白芍(炒) 香附贝母茯苓陈皮(各一钱) 白术(二钱)柴胡(六分) 甘草桔梗(各五分)
引用姜,水煎服。口干,加五味子麦冬往来寒热,加青皮
十全大补汤
八珍汤加黄 、肉桂各一钱。
豆豉饼
江西豆豉上一味为末,唾津和作饼子,如钱大,浓二分,置患处,以艾壮于饼上灸之,干则再易。
熨法(方见囟骨伤)

伤损之证肿痛者,乃瘀血凝结作痛也。若胀而重坠,色或青黑,甚则发热作渴汗出者,乃经络壅滞,阴血受伤也。宜先刺去恶血以通壅塞,后用四物汤以调之。
四物汤(方见伤损出血)


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即为悸。
【注】
寸口通指三部也。脉动而弱,主惊悸病也。动即为惊,以惊为外触而动也;弱即为悸,以悸为内生而怯也。
【集注】
徐彬曰:惊为外邪袭心,故其寸口脉动,动者脉来乱动也。悸乃神不自主,故其寸口脉弱,弱者脉沉无力也。邪之所袭,因心之虚,故惊悸并见。
李□曰:此寸口脉兼三部而言。盖惊自外至者也,惊则气乱,故脉动而不宁;悸自内惕者也,悸因中虚,故脉弱而无力。

师曰:夫脉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睛慧了,知衄今止。
【注】
浮脉主阳主表,若睛清洁,主阳表病也;睛晕黄,主血脉病也。盖以诸脉络于,而血热则赤,血瘀则黄。今睛黄晕,知其衄未止也;若黄晕去,睛慧了,知其衄已止,故曰:衄今止也。

又曰: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
【注】
衄血阳络伤也,下血阴络伤也。太阳主外,春夏主外,故从春至夏衄血,属太阳也。
阳明主内,秋冬主内,故从秋至冬衄血,属阳明也。
【集注】
李□曰:衄血出于鼻,手太阳经上□抵鼻,目下为□;足太阳经,从巅入络脑,鼻与脑通;手阳明经挟鼻孔;足阳明经起鼻交额中,四经皆循鼻分,故皆能致衄。太阳行身之表,经云:太阳为开。是春生夏长,阳气在外有开之义,故春夏衄者太阳。阳明行身之里,经云:阳明为阖。是秋敛冬藏,阳气在内,有藏之义,故秋冬衄者阳明
尤怡曰:少阳之脉不入鼻额,故不主衄。

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注】
衄该吐血而言也。衄血吐血之家,已亡矣,若发其汗,汗出液竭,诸脉失养,则额角陷中之脉为热所灼,紧且急也。目直视瞪不转睛也。不能眴,睫不合也。
亦为热灼其脉,引缩使然也。不得眠阳气不能行于也。凡此之病,皆阳盛阴微之危证,故衄家慎不可汗也。
【集注】
赵良曰:足太阳经主表,上巅入额,贯睛,衄则在上络脉之血已脱,若更发汗,是重竭津液津液竭则脉枯,故额上陷中脉紧而急,牵引其,视不能合也。无血阴虚,故不得眠

病人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脉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欬者,必吐血
【按】
脉沉,当是「脉浮」;脉浮,当是「脉沉」,文义始属,必传写之□。
【注】
赤色血色也。面无血色,谓面白之人,纯白而无赤;面黄之人,纯黄而不红也。人有恐怖则面色脱白,其状惊骇;人有愧心;乍白乍红,其状惶怯。今无故而面无血色,则可知非惊愧致气乱血散也;且无寒热病,又可知非虚损不生血少血也,既非血散,又非血少,当询之病人,必有失血之故。诊之于脉,必有吐衄、下血之因。衄吐属阳,故脉见浮弦,按之必芤,荣血空也;下血,脉见沉弱,按之欲绝,荣气微也。
且微色如斯,而证兼烦欬,是病在心肺,故必吐血也。

吐血,欬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
【注】
吐血欬逆,肺大伤也;上气,肺无降也;脉数有热,火烁肺金也;不得卧者,阳不入,故曰死也。
【集注】
赵良曰:脉数有热,阳独胜也;不能卧,已绝也。既绝,阳岂独生耶?故死。
若得卧者,未绝,未可言死。
程林曰:吐血、欬逆、上气,则肺藏伤矣。脉数则虚热不去,火来刑金矣。阴血消亡,故不得卧,死可必矣。

酒客欬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
【注】
酒性大热,溃脉伤经,极饮过度,必致欬嗽吐血也。
【集注】
徐彬曰:此言吐血,不必由于气不摄血,亦不必由于火炽盛。其有酒客而致咳,则肺伤已极,又为欬所击动,必致吐血,故曰:极饮过度所致。则治之者,当以清酒热为主也。

亡血不可发其表,汗出则寒栗而振。
【注】
失血之后,血气未复为亡血也,皆不可发汗。失血之初,固属阳热,亡血之后,热随血去,热虽消而气逐血虚,阳亦微矣。若发其汗,则阳气衰微,力不能支,故身寒噤憟而振振耸动也。发阴虚之汗,汗出则亡阴,即发吐衄之汗也,故见不得眴,不得眠亡阴之病也。发阳虚之汗,汗出则亡阳,即发亡血之汗也,故见寒憟而振,亡阳之病也。
【集注】
李□曰:夺血者无汗,以汗与血,俱属心液,血亡液竭,无复余液作汗也。今又发表,则阴虚且更亡阳,表间卫气虚极,故寒憟而振。

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
【注】
吐血之病,热伤阳络,当清其热;劳伤阳络,当理其损。今以柏叶汤温散之品,而治吐血不止者,则必是热伏分,用此宣发,使热行阳分,血不为热所迫,则自止矣。

大黄三两桃仁二十枚□虫(熬,去足)二十枚
右三味,末之,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新血下如肝。
【集注】
程林曰:□虫主开血闭大黄主攻瘀血桃仁主破死血。

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
【按】
「热在里结在膀胱也」之八字,当在本条上文恶露不尽之下,未有大承气汤膀胱血之理,必是传泻之□。「再倍」二字,当是衍文。
【注】
太阳证,无表证也;少腹坚痛,有里证也。因其产后七、八日,有蓄血里证,而无太阳表证,则可知非伤寒太阳随经瘀热在里之病,乃产后恶灵未尽,热结膀胱之病,当主以下瘀血可也。若不大便不食谵语烦躁发热,日晡更甚,至夜即愈,此为胃实之病,非恶露不尽之病,以其日晡更甚,至夜即愈,则可知病不在血分而在胃也,故以大承气汤下之。
【集注】
李□曰:此一节具两证在内,一是太阳血证,一是阳明里实证,因古人文法错综,故难辨也。无太阳证,谓无表证也。少腹坚痛者,以肝藏血少腹肝经部分,故血必结于此,则坚痛亦在此,此恶露不尽,是为热在里,结在膀胱,此太阳血证也,宜下去瘀血。若不大便烦躁,脉实,□语者,阳明里实也,再倍发热者,热在里,蒸蒸发于外也。阳明旺于申、酉、戌,日晡是阳明向旺时,故烦躁不能食,病在阳而不在,故至夜则愈,此阳府病也,宜大承气汤以下胃实
【按】
伤寒论』曰: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以胃中虚冷故也。又云:发热者,尤当先解表,乃可攻之。况在产后,岂可妄议攻下哉?必认证果真,方可用此。

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
【注】
产后续感风邪,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热,汗出,表未解也,虽有心下闷、干呕之里,但有桂枝证在,可与阳旦汤解表可也。阳旦汤,即桂枝汤加黄芩阳旦证,即桂枝证也。
【集注】
沈明宗曰:上下三条,乃产后感冒证也。世谓产后气血两虚,不论外感内伤,皆以补虚为主,而仲景拈伤寒中之风伤卫发热,仍以表里阴阳去邪为训。故云:产后中风,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汗出,乃太阳表未解也。但心下闷干呕,是外邪入于胸中之里。太阳表里有邪,谓之阳旦证,故以桂枝汤加黄芩而为阳旦汤。以风邪在表,故用桂枝解肌,邪入胸膈之间,当以清凉解其内热,故加黄芩,正谓不犯其虚,是益其余,不补正而正自补,不驱邪而邪自散,斯为产后感冒入神之妙方也。
奈后人不察其理,反谓芍药酸寒,能伐生生之气,桂枝辛热,恐伤其血,弃而不用,以致病剧不解,只因未窥仲景门墙耳!故『千金方』以此加饴糖当归,为当归建中汤,治产后诸虚或外感病。推仲景之意,尝以此汤加减出入,治产后诸病,屡获神效,故表出之。
尤怡曰:夫审证用药,不拘日数,表里既分,汗下斯判。上条里热成实,虽产后七、八日,与大承气而不伤于峻;此条表不解,虽数十日之久,与阳旦汤而不虑其散,非通于权变者,未足语此也。

病人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浮」〔沉〕弦者,衄;脉「沉」〔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欬者,必吐血
【按】
脉沉当是「脉浮」,脉浮当是「脉沉」,文义始属,当改之。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如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
【按】
此条注详见『伤寒·辨脉篇』内,故不复释。
心气「有余」〔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按】
心气「不足」二字,当是「有余」二字,若是不足,如何用此方治之,当改之。

桃奴散
7。腹中瘀血未成形,面黄发热腹胀疼,产后经来风冷客,血室之内有瘀停。产后恶露失笑散经闭瘀凝玉烛攻,血蛊桃奴豭鼠粪,延桂砂香附五灵。
【注】妇人产后经行之时,伤于风冷,则血室之内必有瘀血停留,未成坚块,故不名症瘕也。其人必面色萎黄,脐腹胀痛,内热晡热。若产后恶露不行者,宜失笑散;若经闭不通,瘀血凝聚者,宜玉烛散。
瘀血不行,蓄之既久,必成血蛊,宜用桃奴散,即桃奴豭鼠粪延胡索,桂心,砂仁桃仁香附五灵脂也。豭鼠粪,一名两头尖,即雄鼠屎。桃奴,即桃树上未成不落之干桃子也。
失笑散方见首卷崩漏 玉烛散方见首卷汇方内 

●伤损之证,肿痛者,乃瘀血凝结作痛也。
●若胀而重地,色或青黑,甚则发热作渴汗出者,乃经络壅滞,阴血受伤也。
●宜先刺去恶血以通壅塞,后用四物汤以调之。
按、方剂:●四物汤:方见伤损出血

●伤损瘀血泛注之证,乃跌仆血滞所致。
●盖气流而注,血注而凝,或注于四肢关节,或留于胸腹腰臀,或漫肿,或结块:
·初起皆属肝、脾郁火。急用葱熨法,内服小柴胡汤以清肝火,次用八珍汤以壮脾胃,或益气养荣汤,久服自然收功。
·若日久溃破而气血虚者,宜十全大补汤
·若溃而寒邪凝滞不敛者,宜豆豉饼袪散之。
●此证若不补气血,不慎起居,不戒七情,或用寒凉克伐,俱属不治。
按、方剂:●小柴胡汤
柴胡二钱 黄芩一钱五分 半夏(制) 人参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引用姜二片,水煎服。
八珍汤
四君子汤四物汤,相和为剂也。
●益气养荣汤
人参 黄耆(炒) 当归 川芎 熟地黄 白芍(炒) 香附 贝母 茯苓 陈皮各一钱 白术二钱 柴胡六分 甘草 桔梗各五分引用姜,水煎服。口干,加五味子麦冬往来寒热,加青皮
十全大补汤
八珍汤加黄耆肉桂各一钱。
豆豉饼江西豆豉
以上一味为末,唾津和作饼子,如钱大,厚二分,置患处,以艾壮于饼上灸之,干则再易。
●葱熨法:方见囟骨伤

《准绳》、《六要》并曰∶夫人饮食起居一失其宜,皆能使血瘀滞不行,故百病由污血者多,而医书分门类证,有七气而无蓄血,予故增着之。此说为是,然古人间有为蓄血立类者,但不多见耳。
脉候 弦而紧,胁痛脏伤,有瘀血(一作有寒血)。脉来细而滑,按之能虚,因急持直者,僵仆,从高堕下,病在内。(《脉经》)
从高顿仆,内有血,腹胀满,其脉坚疆者生,小弱者死。(同上)
据脉验之,挟血者脉来乍涩乍数,闪烁明灭,或沉细而隐伏也。若夫血与热交攻,则左手寸关按之洪盛。盖心主血肝藏血,固如是尔。(《直指》)(宜参伤寒
瘀血内蓄,却宜牢大,沉小涩微,反成其害。(《续焰》)
瘀血胁痛肝脉弦紧,此为常,勿以必死论。(《医碥》)
源候肝藏血心主之,动则血运于诸经,静则血归于肝脏。肝受血则能视,足受血则能步,掌受血则能握,指受血则能摄。故血凝于肤者为,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凡神志昏昏,惊狂冒闷,烦渴呕吐,语短内疼,鼻衄唾红,眼红面赤,骨热肤哄,肠垢尿多,胸满顽痰, 语多汗,甚至四肢厥冷,懵不知人,不问男子妇人,皆血证耳。(《直指》)
蓄血俗名内伤,或积劳,或多怒,或饱后行房,或负重努力,或登高坠下,或奔逐过急,皆致蓄血。其证多发热,其热类外感,而不头疼,不作渴,天明少间,至午复剧,有汗汗多,剂颈而还,自汗无气以息,目光短,不思饮食,不得眠,二便自利,小便或赤,大便或泄。(《本草经疏》)
三焦辨异(膈间证试法)经曰∶血上逆则忘,血下蓄则狂。上焦瘀血小便必难;下焦瘀血小便必自利。血之所在,当以此推。(《直指》)
何以知其蓄在下焦?曰∶脐下结急,外热内痛,尺脉洪而数也。(同上)
衄血蓄血上焦。心下手不可近,蓄血中焦。其脐腹小肿大痛,蓄血下焦蓄血上焦,或呕或衄或吐,此胸中手不可近也。(《元戎》)
衄血蓄血上焦 年高噎膈,饮食屈曲下行,胃口有蓄血也。妇人郁结,久亦有之,心下手不可近,蓄在中焦。好嗜炙 辛辣热酒,积久血瘀胃脘嘈杂有痛。脐腹肿大痛,血蓄下焦小便自利。三焦蓄血,脉俱见,左手中脉多弦涩。(《六要》)
前后心胀,喉中有血腥气,气口脉涩,此膈间有蓄血也。试法,呷热姜汤,有呃者瘀血也。犀角地黄汤加童便、桃仁、大黄攻散之,或平胃合越鞠(方见《诸气》)加韭汁,童便消伐之。(《医通》)
伤寒瘀血(详见《伤寒》中)伤寒内有瘀血候∶夫人先瘀结在内,因伤寒病,若热搏于久瘀,则发热如狂。(《病源论》)
病余瘀血 病者或因发汗不彻,及吐衄不尽,瘀蓄在内,使人面黄唇白,大便黑,脚弱气喘,甚则狂闷,皆瘀血所致。(《三因》)
坠堕瘀血 凡有所坠堕,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能下,于左胁下则伤肝,肝伤者其人脱肉,又卧口欲得张,时时手足青,目瞑瞳人痛,此为肝脏伤所致也。(《脉经》)
病者有所坠堕,恶血留内,或因大怒,肝血并湿停蓄不散,两胁疼痛,脚善 ,骨节时肿,气上不止,皆由瘀血在内。(《三因》)
人有恶寒发热,状似伤寒,其脉芤涩,其证胁下与小腹疼痛,手不可近,大便黑小便利者,此瘀血证谛也。
盖胁与小腹乃属肝部,肝为血海,故有瘀血蓄积于此,须审其日前曾有跌坠挫闪拳踢之情。若服寒凉药,恐血得寒则凝。倘瘀血上冲,昏迷不省,良久复苏,此皆血证之候也,宜行气活血之药可也。(《岭南卫生方·附录》)
跌扑损伤,或被人打踢,或物相撞,或取闪肭,或奔走努力,或受困屈,或发恼怒,一时不觉,过至半日或一、二、三日而发者有之,十数日或半月、一月而发者有之,一般寒热交作,其心胸胁下小腹满痛,按之手不可近者,此有瘀血也。或一时伤重,就发寒热瘀血上冲,则昏迷不醒,如死之状,良久复苏。轻则复元活血汤,重则桃仁承气汤主之,量其元气,下其瘀血则愈。在上者宜饮韭汁,切不可饮冷水,血见寒则凝,但一丝血入心即死。(《订补指掌》)
登高坠下,重物撞打,箭簇刃伤,胸腹积血不散,以童便同酒,煎大黄,随轻重下之,或香壳散加童便。腰胁滞痛,复元通气散(方见《寒疝》)去牵牛,加枳壳柴胡牡丹皮恶血留于腹胁,痛不可忍,复元活血汤
挟血如见祟状,当归活血汤。(《医通》)(当归活血汤用归、芍。生地、桂、桃仁茯苓枳壳柴胡甘草干姜红花十一味。)
难易蓄血下黑如漆,最为危殆。但下后神气稍宁,脉无变异,即为可疗。如下后神气昏愦,脉见虚脱,加以厥冷呃逆,多不可救。(《医通》)
治例活人总括》所载小柴胡汤犀角地黄汤桃仁承气汤皆其要药,血结者汤剂中入醋为佐,特于此而申言之。(《直指》)
破气,复忌补气。下、苦寒、辛燥,宜行血、辛温,佐以咸寒。瘀血行后,宜补血益脾和肝。(《本草经疏》)
身有寒热发黄,脉弦细而伏,服补泻诸药不应,《千金》用大黄芒硝、归尾、桃仁人参、桂心为散,酒服二方寸匕,借参、桂之力以攻之。膏粱肥盛,多为痰湿热血蓄胃口,或兼胁满,或少腹结痛,朝用浚血丸(按∶此用参、术、苓、甘、半夏曲浮石、牡丹、当归桃仁山甲、桂)兼培胃气,夕用变通抵当丸(按∶此去水蛭,加虫者)专散蓄血,方得峻药缓攻之妙。虚人虽有瘀血,其脉亦芤,必有一部带弦,宜兼补以去其血,桃核承气加人参五钱,分三服,缓攻之,可救十之二三。又中气虚人,胃脘有死血,每食姜汤必呃,宜人参、云术各二两为末,桃仁一两同干漆炒,去漆,细研蜜丸弹子大,早晚细嚼一丸,醇酒下。(《医通》)
痰血相挟 先因伤血血逆气滞气滞则生痰,痰与血相聚,名曰瘀血挟痰。所患之处,按之则痛而不移。其证则痰裹其血,或自汗到颈而还,或吐血,或衄血,或大便黑而小便清长,治宜导痰消血。若素有郁痰,后因伤血,故血随蓄滞与痰相聚,名曰痰挟瘀血。所患之处,则痛而少移。其证则血裹其痰,或为胀闷,或为寒热,治宜破血消痰,先破其血而后消痰,或消痰破血二者兼而治之也。医或误与补药及寒凉之剂,致使病邪郁久而成窠囊者,不治。其窠囊之验,如腋下偏热烙手,所患之处,则痛而不能转侧,或肺幕间偏热偏肿,而喘嗽痰臭,其痰似水,验之则沉而不浮是矣。故丹溪云∶痰挟瘀血,遂成窠囊者不治。正此谓也。(《粹言》)(按∶此说过凿,姑存之。)
破瘀方法 凡血妄行瘀蓄,必用桃仁、大黄行血破瘀之剂。盖瘀败之血,势无复返于经之理,不去则留蓄为患,故不问人之虚实强弱,必去无疑,虚弱者加入补药可也。(《医碥》)
鸡鸣散,治从高坠下,及木石所压,凡是伤损,血瘀气绝欲死,并久瘀血烦躁疼痛,叫呼不得,并以此药,利去瘀血即愈。此药推陈致新,治折伤神效。
大黄(一两酒蒸) 杏仁(三七粒去皮尖,《纲目》引作桃仁
上研细,酒一碗,煎至六分,碗裂去滓,鸡鸣时服,次日取下瘀血即愈。若便觉气绝,不能言,取药不及,急擘口开,以热小便灌之。(《三因》)
当归导滞散,治打扑损伤,落马堕车瘀血大便不通洪肿暗青,疼痛昏闷,蓄血内壅欲死。
大黄(一两) 当归(三钱) 麝香(少许另研)
上为末,入麝香研匀,每服三钱。热酒一盏调下。食前。(《宝鉴》)
复元活血汤,治从高坠下,恶血留于胁下,疼痛不可忍。
大黄(一两酒浸) 柴胡(五钱) 栝蒌根穿山甲(炮) 当归(各三钱) 红花甘草(各二钱)
桃仁(汤泡去皮尖研如泥五十个)
上除桃仁为 咀,每服一两重,水二盏半,酒半盏,同煎至七分,下桃仁泥,再煎一两沸,去渣温服食前,以利为度。(同上)(按∶《准绳》代抵当丸,用大黄芒硝桃仁当归、生地、穿山甲、桂,盖从此方而变化者。《医通》曰∶治虚人蓄血,宜此缓攻。)
犀角地黄汤,治主脉浮,客脉芤,浮芤相合,血积胸中,热甚血在上焦,此药主之。
犀角(镑) 大黄(各一钱) 黄芩黄连(各二钱) 生地黄(四钱)
上作一服,用水二钟,煎至一钟,食后服。(《选要》)(按∶此本云岐子方,今加犀角。又《医统》引《拔萃》亦有犀角。)
和血诸方加减四物汤,治血气不足,肢体乏力,或瘀血腹痛,或下血过多。
当归川芎白芍药干姜(炒各半两) 南木香甘草(炒各二钱半)
锉散,每服三钱,食前煎服。若腹不痛,则无瘀血。更加人参,又能益血。(《直指》)
柴胡疏肝散,治怒火伤肝,胁痛血菀于上。
柴胡橘皮(醋炒各二钱) 川芎(童便浸切) 芍药枳壳(炒各钱半) 甘草(炙五分) 香附(醋炒钱半)
山栀(姜汁炒黑一钱) 煨姜(一片)
水煎,食前温服吐血,加童子小便半盏。(《医通》)
香壳散,治蓄血暴起,胸胁小腹作痛。
香附(姜汁炒三钱) 枳壳(炒二钱) 青皮(炒) 陈皮乌药赤芍药蓬术(醋炒各一钱) 归尾(三钱) 红花(五分) 甘草(炙二分生三分)
为散,每服四、五钱,水煎去滓,加童便半盏,空心温服,更以桃核黑糖酒助之。不应,加延胡索穿山甲。(同上)

素问》云∶人有所坠堕,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脉出血。刺足跗上动脉,不已;刺三毛上各一 ,见血则已,左刺右,右刺左。善悲惊不乐,刺如右方。(缪刺论) 《灵枢》云∶有所堕坠,恶血留内,有所大怒,气上而不行下,于胁下,则伤肝。又中风及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又头痛不可取于 者,有所击堕,恶血在内,若肉伤,痛未已,可侧刺不可远取之也。(邪气脏腑厥病篇)
东垣《医学发明》论曰∶夫从高坠下,恶血留于内,不分十二经络,医人俱作中风肝经,留于胁下,以中风疗之。血者皆肝之所主,恶血必归于肝,不问何经之伤,必留于胁下,盖肝主血故也,痛甚则必有自汗,但人人有汗出,皆属风证,诸风皆属于肝木,况败血凝泣,逆其所属入于肝也,从高坠下,逆其上行之血气,非肝而何?非伤寒无汗。既曰∶汗必自风化之也,故以破血行经药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