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块
参考:肝硬化
“痞块” 相关论述
小儿多有痞块者,总由口腹无节,见食必啖,食上加食,脾胃化之不及,则胃络所出之道,未免渐有留滞,留滞不已,则日以益大,因成痞矣。或以感寒发热之后,胃气未清,此时最宜择食节食,若不知慎,则食以邪留,最易成痞,此实人所不知也。第痞块既成,必在肠胃之外,膜膈之间,故作可以消伐之剂推逐而去者。若但知攻痞,则胃气益弱,运化失权,不惟不能消痞,且致脾土亏损,则痞邪益横而变百出矣。故治此者,当酌其缓急,专以调补胃气为主,外则用膏用灸,以拔其结络之根,庶为万全之策。
凡调理脾胃之法,若痞邪未甚,宜芍药枳实丸加减用之为善,或大健脾丸及杨氏启脾丸,皆可择用。若脾胃气虚,食少体瘦,宜五味异功散。若脾胃虚寒者,宜调中丸、温胃饮、五君子煎。
若兼胃脘停积,食滞作胀者,宜保和丸、消食丸,或大、小和中饮。苦胀急坚实,形气尚强,不得不泻者,宜赤金豆、白饼子。若痞久成热,致动阳明之火,而牙口溃烂成疳者,宜芦荟丸、胡黄连丸或蟾蜍丸。此外,如贴痞膏及炙治之法,俱详载积聚门。
血之所积.因名曰积.积久而后发也.气之所聚.因名曰聚.聚散不常之意也. 者.坚也.坚则难破.瘕者.假也.假血成形. 者.左右或有一条筋.脉拘急.大者.如臂.小者如指.如弦之状.故名曰 .因气而成也.僻者.隐在两胁之间.时痛时止.故名曰癖.痰与气结也.名色虽多.而痞块二字.可以该之.欲知治痞块之法.详察五积.其理自明.肝积居于左胁.大如覆杯.名曰肥气.久不愈令人发呃. 疟连岁不已.心积居于脐下.上至心下.其大如臂.名曰伏梁.久不愈令人烦心.肺积居于右胁.大如覆杯.名曰息贲.久不愈令人洒淅寒热.喘咳成痈.脾积在胃脘右侧.腹大如盘.名曰痞气.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为黄胆.斯四积者.从何而生焉.盖因饮食不消.着于气怒.痰行过其处.必裹一层.血流过其处.必裹一层.痰血共裹之.则不能不成块矣.但上部气多血少.不致活而成痞.治以化痰为主.而活血兼之.宜用消积二陈汤.若痛无形质.不时而发者.非即癖.宜用柴胡疏肝散.至于肾积居于脐下.在女子多因血滞不行.男子多因食积所成.按之不移.方为积病.因于血者.宜用加味柴物汤.因于食者.宜用二陈消食之剂.至若活而成痞.千金保命丹.大有殊功.秦越人云.肾积居于脐下.上下无时.有若江豚拜浪.名曰奔豚.久不愈令人喘急.骨痿少气.据此看来.又有积散不常之意.不可以积名也.此因下焦虚寒.寒气从腰而入.自后冲前.所以小腹作痛.宜用桂枝独活汤.温经散邪为主.不用大补.内经云.凡治积块.衰其大半而止.块去须大补.若必欲攻之无余.多致积散成臌.至于脾气大虚.神思倦怠者.当以大补元气为主.正气盛则邪气自退.此不易之法也.内热不受补者.脉来弦数者.极为危笃难医.虽然积块固属实症.倘按之无形.多因七情气滞.肠中汁沫.与气相抟.故作痛也.亦用加减柴物汤.
消积二陈汤
陈皮半夏 白茯 甘草杏仁枳实玄明粉石菖蒲 归尾 赤芍
内热加黄芩.有滞加浓朴.痛甚加莪术.
柴胡疏肝散
柴胡黄芩半夏甘草陈皮 白茯 白芍香附枳壳 玄胡
内热.加山栀.
加味柴物汤
柴胡黄芩半夏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香附 玄胡
桂枝茯苓汤
陈皮半夏 白茯 甘草香附桂枝细辛独活
肾积奔豚.乃寒气从腰眼而入.肠中汁沫凝聚作痛.故用二陈以行汁沫.桂辛独活以散外邪.不可妄补.
谨按∶痞块,多在皮里膜外,并不系于肠胃间。而医者往往以峻剂下之,安能使此块入肠胃,从大便而出哉?吾见病未必去而元气已耗,经年累月,遂至不治者多矣。历代医家皆曰在左为死血,在右为食积,在中为痰饮。盖以左属肝,肝藏血,右属脾,脾化谷,而痰饮则结聚于中焦也。殊不知肝脾虽左右之分,而实无界限之隔,非谓肝偏于左而无与右,脾偏右而无与于左。在左为死血,而在右独无死血乎?在中为痰饮,而左、右独无痰饮乎?但在左、在右、在中,皆因虚之所在而入之耳,不可以死血、痰饮、食积分之也。或先有死血,继以食积、痰饮;或先有食积,继以死血、痰饮,相裹而成者;或单是痰饮、单是食积、单是死血,久不愈,遂为坚块。治之惟消坚破结为主,然当诊之以察其病。弦滑为痰,芤涩为血,沉实为食,三脉并见,则当兼治。
若夫女人积块,多是血结,治女病者,以调血为主。盖月事正临,适感寒气,寒客子门,血凝不行,日积月累而成块,多在少腹间,发则上攻,痛楚万倍,面色不泽,是不在皮里膜外矣。小则下之,大则消之。至于食积,乃是胃家所受,亦岂在皮里膜外耶?审其病,的是食积,或下、或消,随其所用而不可泥也。又有停饮者,按之若有形,与积块相似,但不坚实耳。然求其因,悉是平日喜饮茶水,或恣食生冷所至。脾家受寒,不能运化,又为火郁,化为清痰,停积日久,隐隐作痛。停于上焦,则吞酸饱闷;停于中焦,则中脘膨胀;停于下焦,则少腹满急;停于两胁空隙处,则洒洒有声,时升时降。或涌之,或下之,随其所在而施之可也。
仙传化痞丸
(一只,用白水煮烂,加酒半斤,阿魏五钱,再煮一滚,捞起,系肉炙干,骨头打碎,炒脆,捣为末入) 五色糖阿魏(二两二钱,另烊入药) 水红花子(十两) 神曲(一两六钱) 白术当归陈皮(各一两二钱) 急性子芦荟(各七钱) 蓬术(六钱) 青皮(五钱) 甘草(四钱) 枳壳雄黄(各五钱)
上为末,将 汁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钱五分。服药后,病在左睡朝左,病在右睡朝右。
薛氏阿魏膏
羌活独活赤芍穿山甲玄参 官桂 生地 两头尖大黄白芷天麻(各五钱) 木鳖子(十枚,去壳) 红花(四钱) 乱发(一团) 槐、柳、桃枝(各三钱)
上,用香油二斤四两,煎黑去渣,入发煎化,仍去渣,徐下黄丹十两,煎软硬得中,入芒硝、阿魏、苏合香油、乳香、没药各五钱,麝香三钱调匀,即成膏矣。将帛绢摊贴患处,内服丸药。黄丹须用山东者效。
凡贴膏药,先用朴硝随患处铺半指浓,以纸覆上,用热熨斗熨良久,如硝耗,再加,熨之,二时许方贴膏药。
痞者否塞之意也.从病从否.故有痞之名焉.又以其坚实有形.故又名之曰痞块.然是物也自成块.各自成块者易治.并而成块者难消然果何以辨之.察其脉视其形而已矣.脉弦为痰.脉滑为食.脉芤为血.三脉俱见.则并而成块也.以其形而言之.宿食成块者.居于中脘视之则无形.按之则有质.在肠胃之间.以人之饮食.皆入于胃.故不在皮里膜外.其在皮里膜外者.皆痰与血.盖痰能流注于脂膜血能营运于皮肉.痰积而不流.则脂膜之间为其所据.而有形可见.血瘀而不行.则皮肉之间为其所碍.而亦有形可见也.欲辨痰与血之异亦审其痛之何如耳.痛甚者为血.痛不甚者为痰.又手推不动者为血.手推易动者为痰.以热物熨之而痛缓者为血.熨之而无所觉者为痰.此痰与血之辨也.若痰血相成者.何以辨之.块之所渐而大者是也.盖先有死血.而又有痰.以裹之则以渐而大.先有积痰.而又有血.以并之亦以渐而大.若单是血.或单是痰.无相并相裹之物.只如初起之形而已.何至以渐而大乎.然宿食成块.亦未有不资于痰与血者.是何也.盖饮食所伤者.惟中脘作痛.或按之硬实而已.初未尝如弹丸之形者.使不资于痰与血.何以成块乎.必先有硬饭.或鱼与肉.或馄饨米团之类.一时失嚼误咽.
停于胃中.经月不能消化.碍其道路.血流过其处.
又裹一层.痰与血共相裹之.则不能不成块矣.裹一层则大一层.故始如弹丸.久则如杯如碗.其初尚隐于胃中.犹有质而无形.其后渐大.则腹皮顶起.而形外见矣.又有时升时降.时隐时见者.乃气块也.或左或右.或上或下.按之不见块.不按又若有形.而漉漉作声.乃停饮也.非块也.此才论其块云耳.然以其在人而言.则虽各有专病.又不可拘也.如妇人之块.多恶血而亦有气成者.小儿之块.多食积而亦有痰成者.易怒之人.多气癖而亦有血成者肥胖之人.多痰饮而亦有食成者.当问其得病之由.或偶伤食.自此日而起始也.或殴受气者.自此而起.或偶因负重劳力.自此日而起者.或平素有郁痰胶固.偶发作而起者.在妇人.必审其月事之通闭.在小儿.必审其饮食之多寡.皆当以意求之不能尽述也.
【脉云】
经曰.积块之脉必结伏.见在左.块居左.见在右.块居右.此其验也.
【立方】
磨平饮 治死血成块.奔走作楚.
红花桃仁山楂苏木(各二钱) 京三棱蓬莪术枳壳香附乌药(各一钱五分)
水煎空心服.
万灵丹 治痰积成块.
半夏(姜制) 南星(姜汁炒) 瓦砻子( ) 青礞石( ) 沉香(锉各二两) 青皮(醋炒)莪术(醋煮) 三棱香附(醋炒) 白芍(各一两二钱)
上为末.醋打糊为丸.每服二钱.空心酒送下.
立消丸 治饮食积聚成块.
槟榔草果(炒) 山楂肉 莱菔子(炒各二两) 阿魏(酒煮化一两) 三棱莪术(醋煮)广木香青皮(醋炒) 香附(各一两五钱)
上为末.神曲六两.打糊为丸.每服三钱.姜汤送下.
化痞丸 治积气成块.并疟母而成痞块者神效.
黑丑(半炒半生) 槟榔沉香阿魏(各一两) 针砂(醋炒五钱) 官桂 青皮(醋炒)白术(土炒) 苍术(米泔浸炒) 枳壳(麸炒) 半夏(姜制各一两二钱)
上为末.醋打面糊为丸.每服二钱.空心姜汤送下.
秘方消痞膏药 内服丸子.外以膏药贴在块上.内外挟攻.定然消熔.
红花蓬术三棱当归(各四两) 两头尖五灵脂穿山甲川乌 生地 丹皮巴豆肉 木鳖子(各一两)
前药为咀片.以麻油斤半.浸五日.熬枯去渣.再用文武火煎至滴水成珠.再入后药.
阿魏沉香(锉末) 乳香(研各一两) 苏合油麝香(研细五钱) 广木香(锉末) 子丁香(研细) 檀香(锉各一两五钱) 前八味.俟药油熬致滴水成珠.缓缓加入.即成膏矣.
痞块在中为痰饮,在右为食(一云痰)。积在左为血块。气不能作块成聚,块有形之物也,痰与食积死血而成也。用醋煮海石、醋煮三棱、蓬术、桃仁、红花、五灵脂香附之类为丸,石碱白术汤吞下。瓦楞子能消血块,次消痰。石碱一物,有痰积有块可用洗涤垢腻,又能消食积。治块,当降火消食积,食积即痰也。行死血块,块去须大补。凡积病不可用下药,徒损真气,病亦不去,当用消积药使之融化,则根除矣。凡妇人有块,多是血块。
戴云∶积聚 瘕,有积聚成块,不能移动者是 ;或有或无,或上或下,或左或右者是瘕。
积聚 瘕,朱先生医台州潭浦陈家,用蜀葵根煎汤,去渣,再入人参、白术、青皮、陈皮、甘草梢、牛膝煎成汤,入细研桃仁、玄明粉各少许,热饮之,二服当见块下。如病重者,须补接之,后加减再行。
【入方】
消块丸 即《千金方》硝石大黄丸,止可磨块,不令人困,须量度虚实。
硝石(六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 大黄(八两)
上为末,以三年苦酒三升(又云三斗),置瓷器中,以竹片作准,每入一升,作一刻,柱中,先纳大黄,不住手搅,使微沸。尽一刻,乃下余药。又尽一刻,微火熬,使可丸,则丸如鸡子中黄大。每一丸,米饮下。如不能大丸,作小丸如桐子大。每三十丸,服后当下如鸡肝,如米泔,赤黑等色。下后避风冷,啖软粥将息之。
三圣膏
未化锻石半斤为末,瓦器中炒令淡红色,提出火,候热稍减。次下大黄末一两,就炉外炒,候热减。下桂心末半两,略炒,入米醋熬搅成黑膏,浓纸摊贴患处。
痞块在皮里膜外,须用补气药香附开之,兼二陈汤加补气药,先须断浓味。
又方 琥珀膏
大黄朴硝(各一两)
上为末,大蒜捣膏和贴。
又方 治茶癖。
石膏黄芩升麻上为末。砂糖水调服。
又方 一人爱吃茶。
白术软石膏 片芩 白芍 牛胆星 薄荷(圆叶大者)
上为末,砂糖调作膏。食后津液化下。
又方 治胁下有块。
龙荟丸(二钱半) 姜黄(五钱) 桃仁(五钱)
上为末,蜜丸服。
又方∶龙荟丸和鹁鸽粪,能大消食积。或入保和丸治块,看在何部分。
治血块丸瓦楞子能消血块。
海粉(醋煮) 三棱莪术(醋煮) 红花五灵脂香附石碱
上为丸。白术汤吞下。
又方 治妇人血块如盘,有孕难服峻利。
香附(醋煮,四两) 桃仁(去皮) 白术(各一两) 海粉(醋煮,二两)
上为末,神曲糊丸。
又方 治妇人食块,死血痰积成块,在两胁动作,腹鸣嘈杂,眩晕身热,时作时止。男
黄连(一两半,一半用吴茱萸炒,去茱萸;一半用益智炒,去益智) 山栀(炒) 川芎 三莪术(醋煮) 神曲桃仁(去皮,各半两) 香附(童便浸,一两) 萝卜子(炒,一两半) 山楂(一两上为末,蒸饼丸服。
又方∶有青皮半两,白芥子一两半炒。
保和丸 治一切食积。
山楂(六两) 神曲(二两) 半夏茯苓(各三两) 陈皮连翘萝卜子(各一两)
上为末,炊饼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远白汤下。
又方
山楂(四两) 白术(四两) 神曲(二两)
上为末,蒸饼丸如梧子大。服七十丸,白汤下。
又方
山楂(三两) 白术(二两) 陈皮茯苓半夏(各一两) 连翘黄芩神曲萝卜子(各半两)
上为末,蒸饼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姜汤下。
阿魏丸 治肉积。诸阿魏丸,脾虚者,须以补脾药佐之,切不可独用。虚虚之祸,疾如连翘(一两) 山楂(二两) 黄连(一两三钱) 阿魏(二两,醋煮作糊)
上为末,醋煮阿魏作糊丸。服三十丸,白汤下。
小阿魏丸
山楂(三两) 石碱(三钱) 半夏(一两,皂角水浸透晒干)
上为末,粥糊丸。每服三十丸,白汤下。
又方 治饱食停滞,胃壮者宜此,脾虚勿服。
山楂萝卜子神曲麦芽陈皮青皮香附(各二两) 阿魏(一两,醋浸软另研)
上为末,炊饼丸。
又阿魏丸 去诸积聚。
山楂南星(皂角水浸) 半夏(皂角水浸) 麦芽(炒) 神曲(炒) 黄连(各一两) 连翘阿
上为末,姜汁浸蒸饼丸。一方加香附、蛤粉,治嗽。
佐脾丸
山楂(三两) 半夏茯苓(各一两) 连翘陈皮萝卜子(各半两)
上为末,粥丸服。
小温中丸
青皮(一两) 香附(四两,便浸) 苍术(二两) 半夏(二两) 白术(半两) 陈皮(一两) 苦参(半两)黄连(一两,姜汁炒) 针砂(二两,醋炒)
上为末,曲糊为丸。
又方
针砂(醋煮三次) 香附(童便浸,四两) 山楂(二两) 神曲(炒,二两) 黄连(姜汁炒,一两半 山栀(炒) 浓朴(姜汁炒) 苍术(一两) 半夏(一两) 台芎(半两)
一方加人参、炒白术一两半,有苦参用白术,用苦参不用黄连。
枳实丸
白术(二两) 枳实半夏神曲麦芽(各一两) 姜黄陈皮(各半两) 木香(一钱半) 山楂(一上为末,荷叶蒸饭为丸,梧子大。每服一百丸,食后姜汤下。
大温中丸 又名大消痞丸。
黄连(炒) 黄芩(六钱) 姜黄白术(一两) 人参陈皮泽泻(二钱) 炙甘草砂仁干生姜 炒曲(二钱) 枳实(炒,半两) 半夏(四钱) 川朴(三钱) 猪苓(一钱半)
上为末,炊饼丸。
【附录】五脏之积曰五积,六腑之积曰六聚。积有定形,聚无定处。不问何经,并宜服十味大七气汤,吞下尊贵红丸子。凡木香、槟榔,去气积;神曲、麦芽,去酒积;虻虫、水蛭去血积;礞石、巴豆,去食积;牵牛、甘遂,去水积;雄黄、腻粉,去涎积; 砂、水银去肉积。各从其类也。肝积曰肥气,肺积曰息贲,心积曰伏梁,脾积曰痞气,肾积曰奔豚。其如积聚之脉,实强者生,沉小者死。
【附方】
乌梅丸 治酒毒,消食化痰。
乌梅(一斤) 半夏(八两) 白矾(八两) 生姜(一斤)
上件石臼捣细末,新瓦两片夹定,火上焙,三日三夜为度。次入神曲、麦芽、陈皮、青皮、莪术、枳壳、丁皮、大腹子各四两,用酒糊为丸。每服四五十丸,姜汤下。
备急丸 大治心腹厥痛,食积胸膈,下咽气,便速行。
大黄(一钱) 巴豆(去油膜心) 干姜(半钱)
上用蜜丸。白汤下。
治吐虫有积。
上以黑锡灰、槟榔末,米饮调下。
大七气汤
三棱莪术(各一两半) 青皮(七钱半) 陈皮(一两半) 藿香桔梗肉桂(各七钱半) 益智(一两半) 香附(一两半) 甘草(炙,七钱半)
上锉。水煎服。
散聚汤
半夏槟榔当归(各七钱半) 陈皮杏仁(炒) 桂心(各二两) 茯苓甘草(炙) 附子(炮) 川芎枳壳(炒) 浓朴 吴茱萸(各一两)
上锉。水煎,姜三片。大便不利,加大黄。
香棱丸 治五积六聚气块。
三棱(六两,醋炒) 青皮陈皮莪术(炮或醋炒) 枳壳(炒) 枳实(炒) 萝卜子(炒)香附砂仁 归梢 木香甘草(炙,各一两) 槟榔(六两) 山楂(四两)
上为末,醋糊丸。每服三五十丸,白汤下。
龙荟丸 见胁痛类。
红丸子 见疟类。
痞块,肝积也,肝经湿热之气聚而成也。外以大蒜、皂角、阿魏胶敷之,内以地黄汤加
验案
一妇因丧子忧虑,饮食不思,有块在软肚内。用四君子加陈皮、肉桂、归身、沉香、半夏;丸用茯苓、白术四、五两,藏猪肚内,煮烂,沉香为衣,久服全愈。
一妇素善怒,左胁下有块,身肥大,经将行,先一二日且吐且下。此肝木乘脾,脾虚生痰,不生血也。善怒胁块,肝气亢也;吐下者,脾气虚也;身肥则多痰,痰盛则中焦多湿;每经行时气血流通,冲动脾湿,且吐且下也。久而不治,必变中满。宜理脾燥湿。白术一两,半夏五钱,生姜七钱,沉香二钱,共末。白糖和服。
一人左胁有块,右关脉豁大。用乌药一两,附子五钱制之。将乌药日磨二三分,酒送下,俟积行动,乃以补中益气汤加附子服之,丸用六味丸。
一人左乳下有一块,此肾虚水不上升,肝火无制,郁而为块也。宜滋肾丸治之,知母、
一人小腹左边有块,宜戊己丸治之。白术补脾,白芍、肉桂以平肝。服之全愈。
一人当胸有一块,遇心有所用,即火动上燎其面,时吐痰,脉缓而有力,右手浮大。盖胸为肺室,面属阳明。有块不宽,肺火郁也;火燎其面,大肠火炽也;脉浮大,火脉也。实则泻之,宜养血以制之。四物汤各一钱,肉桂三分煎服。
一人因忧虑发寒热,三月后呕吐,食仓边有一块,痛直冲心,胸膈饱,便闭,背胀胁痛。盖不下也。脾不转运,故诸病生焉。方用二陈汤加苏梗、炮姜、吴萸,一服便通。
一人右脐旁有块作痛,移动不定,大便不通,诸药不效。左寸缓而有力,右寸微大,关脉沉细无力。此肝气虚,脾土衰,土不受克,木无生发之气,肾元可纳矣。不可攻痞,宜益肝、扶脾、安肾,使脾气输则痞运散。人参、熟地、小茴各五分,归身一钱,山药、茯苓各七分
顾鸣仲有腹疾近三十年。朝宽暮急。每一大发。腹胀十余日方减。食湿面及房劳。其应如响。腹左隐隐微高。鼓呼吸触之。 有声。以痞块法治之。内攻外贴。究莫能疗。余为悬内照之鉴。先与明之。后乃治之。人身五积六聚之证。心肝脾肺肾之邪。结于腹之上下左右。及当脐之中者。皆高如覆盂者也。胆胃大小肠膀胱命门之邪。各结于其本位。不甚形见者也。此证乃肾脏之阴气。聚于膀胱之阳经。有似于痞块耳。何以知之。肾有两窍。左肾之窍。从前通膀胱。右肾之窍。从后通命门。邪结于腹之左畔。即左肾与膀胱为之府也。六腑惟胆无输泻。其五腑受五脏浊气传入。不能久留。即为输泻者也。今肾邪传于膀胱。膀胱溺其输泻之职。旧邪未行。新邪踵至。势必以渐透入膜原。如革囊裹物者然。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然则肾气久聚不出。岂非膀胱之失其运化乎。夫人一团之腹。大小肠膀胱俱居其中。而胞又居膀胱之中。惟其不久留输泻。是以宽乎若有余地。今肾之气。不自收摄。悉输膀胱。膀胱蓄而不泻。有同胆腑之清净无为。其能理乎。宜其胀也。有与生俱焉者矣。经曰。肾病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倘膀胱能司其输泻。何致若此之极耶。又曰。巨阳引精者三。曰太阳膀胱经。吸引精气者。其胀止于三日。此之为胀。且数十年之久。其吸引之权安在哉。治法补肾水而致充足。则精气深藏。而膀胱之胀自消。补膀胱而令气旺。则肾邪不蓄。而输化之机自裕。所以然者。以肾不补不能藏。膀胱不补不能泻。然补肾易而补膀胱则难。以本草诸药。多泻少补也。经于膀胱之予不足者。断以死期。后人莫解其故。吾诚揣之。岂非以膀胱愈不足则愈胀。胀极势必逆传于肾。肾胀极。势必逆传于小肠。小肠胀极。势必逆传于脾。乃至通身之气。散漫而无统耶。医者于未传之先。蚤见而预图之。能事殚矣。
胡卣臣先生曰。言腹中事。如张炬而游洞天。愈深愈朗。
袁聚东年二十岁。生痞块。卧床数月。无医不投。日进化坚削痞之药。渐至枯瘁肉脱。面黧发卷。殆无生理。买舟载往郡中就医。因虑不能生还而止。然尚医巫日费。余至则家计已罄。姑请一诊。以决生死远近耳。无他望也。余诊时。先视其块。自少腹至脐旁。分为三岐。皆坚硬如石。以手拊之。痛不可忍。其脉止两尺洪盛。余微细。谓曰。是病由见块医块。不究其源而误治也。初起时块必不坚。以峻猛药攻之。至真气内乱。转护邪气为害。如人 打。扭结一团。旁无解散。故迸紧不放。其实全是空气聚成。非如女子冲任血海之地。其月经凝而不行。即成血块之比。观两尺脉洪盛。明明是少阴肾经之气。传于膀胱。膀胱之气。本可传于前后二便而出。误以破血之药。兼破其气。其气遂不能转运。而结为石块。以手摩触则愈痛。情状大露。若是血块得手。则何痛之有。此病本一剂可瘳。但数月误治。从上至下。无病之地。亦先受伤。姑用补中药一剂。以通中下之气。然后用大剂药。内收肾气。外散膀胱之气。以解其相 相结。约计三剂。可痊愈也。于是先以理中汤。少加附子五分。服一剂。块已减十之三。再用桂附药一大剂。腹中气响甚喧。顷之三块一时顿没。戚友共骇为神。再服一剂。果然全愈。调摄月余。肌肉复生。面转明润。堆云之发。才剩数茎而已。每遇天气阴寒。必用重 浓被盖覆。不敢起身。余谓病根尚在。盖以肾气之收藏未固。膀胱之气化未旺。兼之年少新婚。倘犯房室。其块复作。仍为后日之累。更用补肾药。加入桂附。而多用河车为丸。取其以胞补胞。而助膀胱之化源也。服之竟不畏寒。腰围亦大。而体加充盛。年余又得子。感前恩而思建祠肖像以报。以连值岁凶。姑尸祝于家庭焉。亦浓之道矣
胡卣臣先生曰。辨证十分明彻。故未用药。先早知其功效矣。又早善其后。得心应手之妙。一一传之纸上。大有可观。
满而不痛谓之痞,满而痛者即是结。结者积聚有余因,痞者中气不足致。一消一补诚分明,脾气素虚者自异。补则积滞邪愈深,消则土伤虚愈至。消补相兼养正宜,枳实之丸为主治。不动为 动为瘕,瘕假 真有妙义。右胁食块菔曲草(草果),左胁血块芎桃桂。痰块在中海石须,栝蒌白茯槟榔备,壮健亦用青棱蓬,瘦弱参 少许配。香砂青陈可共加,苏梗当归姜枣类。妇人有块俱死血,莫将痰食为疑似。
痰热内闭
豆豉山栀枳壳菖蒲杏仁半夏郁金 栝蒌 川连
白金丸白矾
热邪里结
枳实白芍橘皮乌梅杏仁泻心汤有三∶生姜、干姜、半夏、人参、甘草、黄芩、川连、大枣。人参、甘草、干姜、半夏、大枣。黄连、黄芩、人参、半夏、黄芩、黄连。人参、甘草、干姜、大枣
热邪入厥阴吐蛔消温
泻心汤去人参甘草 加枳实白芍
气闭化热
栝蒌 钩藤白蔻郁金橘皮白蒺藜山栀苏梗桑叶杏仁麻仁绿豆壳
暑邪阻气
竹茹黄芩知母桔梗麻仁郁金半夏滑石枳壳
保和丸神曲山楂半夏连翘 广皮 卜子 茯苓
湿阻热分
半夏茯苓杏仁橘皮乌药 广藿 良姜郁金白蔻
中阳不运
桂枝藿香干姜半夏 浓朴 茯苓草果附子 广皮
胃寒滞涎
吴萸干姜川楝子半夏茯苓广陈皮
胸次清阳不运
宗仲景转旋胸次之阳,苓桂术甘汤。
寒热客邪互结
姜炒 川连半夏黄芩 淡干姜枳实
陈曰∶古人治痞不外以苦为泄,辛甘为散二法。外感如仲景泻心汤,内伤如仲景苓桂甘姜法。上焦不舒,枳桔杏蒌开降,栀豉除热化腐,疏畅清阳之气法。古人有形至无形,妙论也。
木犯土虚中挟滞
川朴茯苓白芍 广皮 益智丁香人参半夏 川楝 吴萸 姜汁 牡蛎
湿热食滞
茅术 广皮 白芍莱菔子白术黄芩枳壳鸡内金
痰凝脉络 右胁有形高突,按之不痛。
白芥子 栝蒌 蛤粉山栀 广郁金橘红姜皮半夏
血络凝痹
归须木通益母草蜣螂 虫 香附延胡小青皮 韭白 郁金川朴枳壳茺蔚子川芎橘核 单桃仁
陈曰∶积为血伤入络,必仗蠕动之物以搜逐病根。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经络系于脏腑外廓,仲景于劳伤血痹通络方法每取虫蚁飞走诸灵,伏梁病亦在络也。
积为阴邪聚络,大旨当以辛温入血络治之。盖所以容此阴邪者,必无阳动之气以旋运之,而必有阴静之血以倚仗之。故必仗体阴用阳之品,方能入阴出阳,以施其辛散温通之妙。
张景岳云∶心之积名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令人烦闷。脾之积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令人黄胆。肺之积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令人洒淅寒热,喘咳肺壅。肝之积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令人发咳。肾之积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或攻上攻下无时,令人喘逆,骨蒸少气。阴气所积曰积,阳气所聚曰聚。积者五脏所生,聚者是六腑所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