蜣螂
( Qiānɡ Lánɡ )
别名: 天水牛 , 推粪虫 , 推屎爬 , 屎蛒螂 , 蛣蜣 , 天社 , 转丸 , 弄丸 , 推丸 , 胡蜣螂 , 推车客 , 推屎虫 , 黑牛儿 , 铁甲将军 , 大乌壳硬虫 , 夜游将军 , 屎蜣螂 , 滚屎虫 , 车屎客 , 牛屎虫 , 推车虫 , 大将军 , 触角牛 , 铁角牛 , 粪球虫
蜣螂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
破瘀;定惊;通便;散结;拔毒去腐。主症瘕;惊痫;噎膈反胃;腹胀便秘;痔漏;疔肿;恶疮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5g;研末,1-2g。外用:研末撒、调敷或捣烂敷。 |
性味: |
味咸;性寒;有毒 |
归经: |
肝;胃;大肠经 |
各家论述: |
1.《本经》:主小儿惊痫,腹胀寒热,大人癫疾狂易。 2.《别录》:主手足端寒,肢满,奔豚。 3.《药性论》:治小儿疳虫蚀。 4.《本草拾遗》:治蜂瘘,烧死蜣螂末和醋敷之。 5.《日华子本草》:能堕胎,和干姜敷恶疮,出箭头。 6.《本草权度》:去大肠风热。 7.《本草求原》:治小儿积滞,土包烧食。 |
用药禁忌: |
脾胃虚寒者及孕妇禁服。 |
临床应用: |
1.治疗膀胱、尿道结石:蜣螂法头;置于新瓦上焙干,研成粉末。每次口服1.5-3g,每日2次。临床观察20余例,部分病例可见结石排出。 2.治疗麻痹性肠梗阻:取蜣螂7只;黑白丑3钱,石菖蒲3钱。水煎,1日2次早晚分服。至大便畅通为止。临床试治3例,均愈。 |
药理作用: |
1.对呼吸作用:蜣螂毒素。注射于小白鼠后表现不安,数十分钟后因痉挛发作致死;静脉注射于家兔后,血压一时下降,随即上升,呼吸振幅增大,频率加快;2.对心脏作用:对蟾蜍离体心脏有抑制作用,灌注于蟾蜍的后肢血管,有暂时的扩张作用;3.对平滑肌作用:对家兔肠管及子宫有抑制作用,对蟾蜍的神经肌肉标本有麻痹作用。 |
化学成分: |
含有毒成分约1%(蜣螂毒素);有效成分能溶于水、乙醇及氯仿,但不溶于乙醚。100℃加热,经30min也被破坏。 |
附方: |
①治小儿惊风,不拘急慢:蜣螂一枚。杵烂,以水-小盏,于百沸汤中烫热,去滓饮之。(《纲目》)②治膈气吐食: 地牛儿二个,推屎虫一公一母。同入罐中,待虫食尽牛儿,以泥裹煨存性,用去白陈皮二钱,以巴豆同炒过,去豆,将陈皮及虫为末,每用一、二分,吹入咽中,吐痰三、四次愈。(《孙天仁集效方》)③治大、小便闭,经月欲死者: 推车客七个,士狗七个。新瓦焙,研未,用虎目树南向皮,煎汁调服。 (《本事方》推车散)④治小便血淋: 蜣螂研水服。(《鲍氏小儿方》)⑤治疳:蜣螂裹烧熟,与儿食。(《韩氏医通》)⑥治赤白痢、噤口痢及泄泻: 黑牛儿烧研,每服半钱或一钱,烧酒调服。小儿以黄酒服。(李延寿)⑦治痔漏出水: 蜣螂一枚,阴干,入冰片少许,为细末,纸捻蘸末入孔内,渐渐生肉,药自退出。(《纲目》) ⑧治一切疗疮: 地上新粪内泥堆中大乌壳硬虫, 活者取来,用蜜浸待死,新瓦上煅灰,用好醋调敷上。先用针火上烧过,待冷,拨损疮头。 (《普济方》)⑨治鼻中息肉,不闻香臭: 蜣螂一十枚。纳青竹筒中,以刀削去竹青,以油单裹筒口,令密,纳厕坑中,四十九日,取出曝干,入麝香少许,同细研为散,涂痛肉上。 《圣惠方》⑩治小儿重舌:烧蜣螂末和唾敷舌上。(《子母秘录》)(11)治大肠脱肛:烧蜣螂存性,为末,入冰片研匀,掺肛上,托之即入。(《医学集成》)(12)治附骨疽及鱼眼疮: 烧娜七枚。和大麦面,烂捣封之。(〈圣惠方>(13)治疠疡: 途中先死蜣螂,捣烂涂之,当揩令热封之。(〈千金方》>(14)治针灸疮血出不止: 死蜣螂末猪脂涂之。 (《千金方》) |
炮制: |
去杂质,或去足、翅。切制:焙干,研粉既得 |
鉴别: |
理化鉴别(10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20ml冷浸过夜,过滤,溶液浓缩至5ml,将浓缩液滴在滤纸上,喷0.5%茚三酮溶液或0.2%吲哚醒丙酮溶液,然后在110℃下烘烤,可见黑色斑点。 (2)取本品乙醇提取液2ml,加入三氯化铁试剂1-2滴,溶液呈墨绿色。 |
性状: |
性状鉴别,虫体呈椭圆形,长3-4cm,宽1.8-3cm,黑褐色,有光泽。雄虫较雌虫稍大,头部前方呈扇面形,易脱落,中央具角突1支,长约6mm。前胸背板呈宽关月形,顶部有横形隆脊,两侧各有角突1枚,后胸约占体长的1/2,为翅覆盖。雌虫头部中央及前胸背板横形隆脊的两侧无角状突。前翅革质,黑褐色,有7条纵向平行的纹理,后翅膜质,黄色或黄棕色。足3对,体质坚硬。有臭气。 显微鉴别,粉末特征:①体壁碎片浅黄色\黄色或深棕黄色,大小不等,形状不一.有的刚毛已脱落,散有毛窝,毛窝附近有星芒状的色素颗粒;有的边缘增厚,密布棘状物,有的着生和三粗刚毛或少数细长刚毛.②刚毛黄色或黄棕色,细长,先端锐尖,表面具疣状突起,长60-20μm,基部直径7-15μm,壁厚1-3μm。③横纹肌纤维众多,近无色或淡黄色,半透明,多数断裂成薄片状,表同有紧密排列的曲折状或水波状的明暗带,纹理较清晰。④碳酸钙结晶众多,形状不规则,大小在2-10.5μm之间。 |
生境分布: |
生态环境:常栖息于草原和农村中牛、马、驴的粪堆下,掘土穴局面。产卵后雌雄共同推粪土将卵包裹而成丸。 资源分布: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 |
原形态: |
屎壳螂,全体宽卵圆形,黑色,略有光泽。胸下密被纤长绒毛。雄虫头部前方呈扇面形,表面密被鱼鳞状皱纹,头上有一基部粗大向上收尖的角突。触角4节,前胸背板表面均匀分布细圆疣状刻纹,在中部稍后高高突出成锐形横脊。鞘翅密布细皱纹,各有7条易辨之纵线。足短壮。雌虫头顶无角突,而呈横脊状隆起。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金龟子科动物屎壳螂的全虫。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tharsius molossus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6-8月间晚上利用灯光诱捕,沸水烫死,晒干或烘干。 |
出处: |
出自《神农本草经》。 1.《别录》:蜣螂,生长沙池泽。五月取,蒸藏之,临用当炙,匆置水中,令人吐。 2.陶弘景:《庄子》云:'螂之智,在于转丸。'其喜入人粪中,取屎丸而却推之,俗名为摧丸。当取大者,其类有三、四种,以鼻头扁者为真。 3.《本草衍义》:蜣螂,大小二种:一种大者胡蜣螂,身黑光,腹翼下有小黄,子附母而飞行。昼不出,夜方飞出,至人家庭户中,见灯光则来。 |
蜣螂 (出处: 《全国中草药汇编》 )
蜣螂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
定惊,破瘀,通便,攻毒。治惊痫,癫狂,症瘕,噎膈反胃,腹胀便结,淋病,疳积,血痢,痔漏,疔肿,恶疮。 ①《本经》:"主小儿惊痫瘈疭,腹胀寒热,大人癫疾狂易。" ②《别录》:"主手足端寒,肢满,奔豚。" ③《药性论》:"治小儿疳虫蚀。" ④《本草拾遗》:"治蜂瘘,烧死蜣螂末和醋敷之。" ⑤《日华子本草》:"能堕胎,治疰忤;和干姜敷恶疮,出箭头。" ⑥《本草权度》:"去大肠风热。" ⑦《本草求原》:"治小儿积滞,土包烧食。"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8分;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或捣敷。 |
性味: |
咸,寒,有毒。 ①《本经》:"味咸,寒。" ②《别录》:"有毒。" ③《汤液本草》:"气寒,味酸,有毒。" |
归经: |
《纲目》:"手、足阳明,足厥阴。" |
各家论述: |
①《本草经疏》:"蜣螂,治小儿惊痫瘛疭,腹胀寒热,大人癫疾狂走,皆肝、胃、大肠三经风热壅盛所致,咸寒除三经之邪热,则诸症自瘳。《别录》主手足端寒、支满者,以脾胃主四肢而治中焦,肺气结滞则血液不能通行灌溉于手足,胃家热壅及大肠结实,则中焦不治而气逆支满,行三焦之壅滞则所苦减除矣。咸能软坚入肾,故又主奔豚也。" ②《长沙药解》:"蜣螂,善破症瘕,能开燥结,《金匮》鳖甲煎丸用之,治病疟日久结为疟瘕,以其破症而开结也。" |
用药禁忌: |
孕妇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畏羊角、石膏。" ②《药对》:"畏羊肉。" ③《品汇精要》:"妊娠不可用之。" |
临床应用: |
①治疗膀胀、尿道结石 蜣螂去头,置于新瓦上焙干,研成粉末。每次口服1.5~3克,每日2次。临床观察20余例,部分病例可见结石排出。 ②治疗麻痹性肠梗阻 取蜣螂虫7只,黑白丑3钱,石菖蒲3钱。水煎,1日2次早晚分服。服至大便畅通为止。临床试治3例,均愈。 |
药理作用: |
蜣螂毒素。注射于小白鼠后表现不安,数十分钟后因痉挛发作致死;静脉注射于家兔后,血压一时下降,随即上升,呼吸振幅增大,频率加快;对蟾蜍离体心脏有抑制作用,灌注于蟾蜍的后肢血管,有暂时的扩张作用;对家兔肠管及子宫有抑制作用,对蟾蜍的神经肌肉标本有麻痹作用。 |
化学成分: |
含有毒成分约1%。有效物质能溶于水、乙醇及氯仿,但不溶于乙醚。 |
附方: |
①治小儿惊风,不拘急慢:蜣螂一枚。杵烂,以水一小盏,于百沸汤中烫热,去滓饮之。(《纲目》) ②治膈气吐食:地牛儿二个,推屎虫一公一母。同入罐中,待虫食尽牛儿,以泥裹煨存性,用去白陈皮二钱,以巴豆同炒过,去豆,将陈皮及虫为末,每用一、二分,吹入咽中,吐痰三、四次愈。(《孙天仁集效方》) ③治大、小便闭,经月欲死者:推车客七个,土狗七个。新瓦焙,研末,用虎目树南向皮,煎汁调服。(《本事方》推车散) ④治小便血淋:蜣螂研水服。(《鲍氏小儿方》) ⑤治疳:蜣螂裹烧熟,与儿食。(《韩氏医通》) ⑥治赤白痢、噤口痢及泄泻:黑牛儿烧研,每服半钱或一钱,烧酒调服。小儿以黄洒服。(李延寿) ⑦治痔漏出水:蜣螂一枚。阴干,入冰片少许,为细末,纸捻蘸末入孔内,渐渐生肉,药自退出。(《纲目》)又方:用蜣螂焙干,研为末,先以矾汤洗过,再加药末敷贴。 ⑧治一切疔疮:地上新粪内泥堆中大乌壳硬虫,活者取来,用蜜浸待死,新瓦上煅灰,用好蜡调敷上。先用针火上烧过,待冷,拨损疮头。(《普济方》) ⑨治鼻中息肉,不闻香臭:蜣螂一十枚。纳青竹筒中,以刀削去竹青,以油单囊筒口,令密,纳厕坑中,四十九日,取出曝干,入麝香少许,同细研为散,涂息肉上。(《圣惠方》) ⑩治小儿重舌:烧蜣螂末和唾敷舌上。(《子母秘录》) ⑾治大肠脱肛:蜣螂烧存性,为末,入冰片研匀,掺肛上,托之即入。(《医学集成》) ⑿治附骨疽及鱼眼疮:蜣螂七枚。和大麦面,烂捣封之。(《圣惠方》) ⒀治疬疡:途中先死蜣螂,捣烂涂之,当揩令热封之。(《千金方》) ⒁治针灸疮血出不止:死蜣螂末猪脂涂之。(《千金方》) ⒂大小便不通:用夏天收集、阴干的蜣螂一个,放净砖上,四面以灰火烘干,当腰切断。大便不通,用上截;小便不通。用下截,二便不通,用全部。各研为末,水送服。 ⒃无名恶疮:用死蜣螂捣汁敷涂。 |
性状: |
干燥虫体呈黑褐色,长3~4厘米,宽1.8~3厘米,雄虫较雌虫稍大。雄虫头部前方呈扇面形,易脱落,中央具角突1支,长约6毫米。前胸背板呈宽半月形,顶部有攒形隆脊,两侧各有角突1枚。后胸约占体长1/2,为翅覆盖。雌者头部中央及前胸背板横形隆脊的两侧无角状突。前翅革质,黑褐色,有7条纵向平行的纹理;后翅膜质,黄色或黄棕色。足3对。体质坚硬,有臭气。以体黑、干燥、完整者为佳。 |
生境分布: |
分布江苏、浙江、云南及其它大部分地区。主产江苏、浙江、河北、湖北等地。此外,福建、广东、广西亦产。 |
原形态: |
全体黑色,稍带光泽。雄虫体长3.3~3.8厘米,雌虫略小。雄虫头部前方呈扇面状,表面有鱼鳞状皱纹,中央有一基部大而向上逐渐尖细并略呈方形的角突;其后方之两侧有复眼,复眼间有一光亮无皱纹的狭带。前胸背板密布匀称的小圆突,中部有横形隆脊,隆脊中段微向前曲成钝角状,两侧端各有齿状角突1枚,在齿突前下方有一浅凹,其底部光滑无小圆突,浅凹外侧有一较深的凹,底部小圆突十分模糊或缺如;小盾片不可见;前翅为鞘翅,相当隆起,满布致密皱形刻纹,各方有7条易辨的纵线;后翅膜质,黄色或黄棕色。口部、胸部下方,有很多褐红色或褐黄色纤毛,中后足跗节两侧有成列的褐红色毛刺。雌虫外形与雄虫很相似,惟头部中央不呈角状突而为后面平、前面扁圆形的隆起,顶端呈一横脊;前胸背板横形隆脊近似直线,两侧端不呈齿状突角,且只有外侧的深凹,明显可见。 栖息在牛粪堆、人屎堆中,或在粪堆下掘土穴居。吸食动物之尸体及粪尿等。有夜间扑灯趋光的习性。产卵后,雌雄共同推曳粪土将卵包裹而转成丸状。 |
来源: |
为金龟子科昆虫屎蛒螂的干燥全虫。一般于6~8月间晚上利用灯光诱捕,沸水烫死,再用炭火烘干。 |
出处: |
《本经》 |
备注: |
现售商品中另有一种独角蜣螂虫,为独角仙科昆虫独角仙的干燥雄虫。全体棕色或棕褐色。头顶有崛起的角状突,长约1.7~3厘米,角上端2回分叉。前胸背板中央亦有一发达的二叉棘状突,长约1厘米,尖端略弯向前下方。质较松脆。产于江苏、安徽、山东、山西等地。一般均自产自销。 |
“蜣螂” 相关论述
「释名」推丸,推车客、黑牛儿,铁甲将军、夜游将军。
「气味」咸、寒、有毒。
「主治」
1、小儿惊风(不拘急、慢均适用)。用蜣螂一枚捣烂,加水一小碗,于百沸汤中烫热,去渣,饮服。
2、小儿疳疾。用土裹蜣螂煨熟。吃下。
3、小儿重舌。有蜣螂烧成末,唾液和匀敷舌上。
4、赤白痢(包括噤口痢及泄泻)。有蜣螂烧研为末。每用半钱或一钱,烧酒调服,小儿用黄酒调服。立效。此方名“黑牛散”。
5、大肠蜕肛。用蜣螂烧存性,研为末,加阔步片研匀,敷肛上托入,即愈。
6、大小便不通,用夏天收集、阴干的蜣螂一个,放净砖上,四面以灰火烘干,当腰切断。大便不通,用上截;小便不通。用下截,二便不通,用全部。各研为末,水送服。
7、小便血淋。用蜣螂研为末,水冲服。“
8、痔泥土出水。用蜣、螂一个阴干,加冲片少许,研为细末,搓纸捻蘸末塞入孔内,渐渐生肉,药自退出,即愈。又方:用蜣螂焙干,研为末,先以矾汤洗过,再加药末敷贴。
9、疔肿恶疮。生取蜣螂一个,在蜜汤中浸死,瓦上焙焦为末。先用针烧过,把疮肿挑破,然后用醋调药末敷涂。
10、无名恶疮。用死蜣螂捣汁敷涂。
蒸熟收贮,临用去足火炙之。畏羊角、羊肉与石膏。
咸,寒,有毒。治小儿惊痫螈 ,腹胀寒热。治大人癫疾阳狂,腹满奔豚。塞下部引痔虫尽出,敷金疮令箭头自拔。利二便燥结,治泻痢赤白。涂一切恶疮疔毒,解诸般疳蚀 虫。除鼻下息肉,点舌下重舌。最坠胎孕,亦疗脱肛。
小儿疳疾,煨熟食之。(验方第一。)
急慢惊风,用一个,杵烂,以水一盅,于百沸汤中烫热,必去渣服之。(第二。)
赤白下痢,烧末,酒下五分,甚效。(第三。)
重舌,烧末,唾合敷舌上。(第四。)
一切恶疮,为末,香油合敷。(第五。)
灸疮出血,烧末,猪脂合敷。(第六。)
附骨疽漏,用七枚,用大麦捣敷。(第七。)
一切 疾,烧末醋合敷之。(第八。)
大小便秘,欲死者,烘一个,烘干,当中断,大便不通用上半,小便不通用下半,细末井水下。
二便俱不通,全用即愈。(第九。)
(蜣螂_图缺)
味咸,寒,有毒。主小儿惊痫,螈 ,腹胀,寒热,大人癫疾狂易(音羊)。手足端寒,肢满贲豚。一名 (音诘)蜣(音羌)。火熬之良。生长沙池泽。五月五日取,蒸,藏之,临用陶隐居云∶《庄子》云, 蜣之智,在于转丸。其喜入人粪中,取屎丸而却推之,俗名为推丸。当取大者,其类有三、四种,以鼻头扁者为真。唐本注云∶《别录》云,捣为丸,塞下部,引痔虫出尽,永瘥。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此类多种,取鼻高目深者,名胡蜣螂,今所在皆有之。药性论云∶蜣螂,使,主治小儿疳虫蚀。日华子云∶能堕胎,治疰忤,和干姜敷恶疮,出箭头,其粪窒痔 出虫。入药去足炒用。
图经曰∶蜣螂,生长沙池泽,今处处有之。其类极多,取其大者。又鼻高目深者,名胡蜣螂,用之最佳。五月五日取,蒸而藏之,临用当炙,勿置水中,令人吐。小儿疳虫方∶多用之。
蜣螂心,主疔疮。而《本经》不着。唐·刘禹锡纂《柳州救三死方》云∶元和十一年得疔疮,凡十四日,日益笃,善药敷之皆莫能知,长乐贾方伯教用蜣螂心,一夕而百苦皆已。明年正月食羊肉又大作,再用亦如神验。其法∶一味贴疮,半日许可再易,血尽根出遂愈。蜣螂心,腹下度取之,其肉稍白是也。所以云食羊肉又大作者,盖蜣螂畏羊肉故耳。用时须禁食羊肉。其法盖出葛洪《肘后方》。又主箭镞入骨不可拔者,微熬巴豆与蜣螂并研匀,涂所斯须痛定必微痒,且忍之,待极痒不可忍,便撼动箭镞拔之立出。此方∶传于夏候郓。郓初为阆州录事参军,有人额上有箭痕,问之。云∶随马侍中征田悦中射,马侍中与此药,立可拔镞出,后以生肌膏药敷之,遂无苦,因并方∶获之。云∶诸疮亦可疗。郓得方∶后,至洪州逆旅,主人妻患疮,呻吟方∶极,以此药试之,立愈。又主沙尘入眼不可出者,取生蜣螂一枚陈藏器∶治蜂 。烧死蜣螂末,和醋敷之。圣惠方∶治一切恶疮及沙虱水弩,恶疽,并皆治之。
用蜣螂十枚,端午日收干者佳。杵末油调敷之。外台秘要∶治 疡风。取涂中死蜣螂杵烂之,周回得恶疮,未识别者。取蜣螂杵,绞取汁,敷其上。刘涓子∶治鼠 。死蜣螂作末,苦酒和敷之,数过衍义曰∶蜣螂,大小二种∶一种大者为胡蜣螂,身黑光,腹翼下有小黄,子附母而飞行,尽飞。
热牛屎涂之数易,应有蜣螂出。
(本经下品)
【气味】咸寒,有毒。
【主治】主腹胀,寒热。隐居云∶治奔豚瘕积。
【核】曰∶蜣螂,生长沙池泽,所在有之。以土包粪,转而成丸,雄曳雌推,置于坎中,覆之而去。数日后,小蜣螂孚乳于中也。有二种∶鼻头扁,背袭玄甲,因有武士之称,腹翼下有小黄子,附母而飞,昼伏夜出,见灯光则来,狐并喜食之,宜入药用。小者身黑而暗,昼飞夜伏不堪用。修治,五月五日采取,蒸之,临用去足,火炙,勿置水中,令人吐。
【 】曰∶蜣螂 蜣也,一名转丸、推车客,此湿生也。合粪壤水土,吐唾弄丸而感,枢轮之用乎。故主轮脱而胀腹,枢废而热寒。至若奔豚之下而上,瘕积之非其所据而据者,爰彼奋臂举负而奔,则化无停机,推车客为用大矣。释典诠 蜣具六即佛号,凡属有知,毋自堕,毋自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