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寒
( weihan )
别名: 胃脘痛 , 急慢性胃炎 , 呕吐 ,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 泄泻 , 呃逆 , 胃神经官能症
中医
简介: |
本证起病急、病程短,疼痛较剧,常因饮食不节,恣食生冷,或外感寒邪,直中胃腑而致寒邪客居胃腑,胃络阻滞,气机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
病机: |
本证起病急、病程短,疼痛较剧,常因饮食不节,恣食生冷,或外感寒邪,直中胃腑而致寒邪客居胃腑,胃络阻滞,气机运行不畅,不通则痛。病位在胃,病属寒证,实证。 |
治疗: |
治疗法则: 温中散寒止痛。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1)良附丸加味:高良姜9克、香附9克、炒白术10克、砂仁6克、沉香6克、广木香10克、陈皮10克、干姜10克、炙甘草3克。本方适用于寒邪直中胃腑而致胃痛者。(2)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10克、紫苏叶6克、腹皮6克、白芷10克;陈皮10克、白术10克、法夏10克、生姜6克、云苓12克。本方适于饮食生冷不洁胃寒疼痛者。以上方药,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3~4次温服。每日一剂。 2.加减变化:若寒甚痛剧者,于方(1)中加用吴茱萸6克,草豆蔻仁10克,若兼胸腹痞闷,呕吐恶心者,于方(1)中加法半夏10克、枳实10克、鸡内金10克;兼呃逆、呃声沉缓有力者,于方(1)中加丁香3克、柿蒂6克;若胃脘疼痛而表寒不解者,于方(2)中加香附10克等。 (二)外敷药物 1.十香丸:乌药、香附、小茴、荔枝核、煨陈皮、泽泻、广木香、丁香、沉香各等分,皂角减半。煨后,用酒调成糊状,每次约取20克,直接贴敷患处。 2,姜萸散:吴萸15克、生姜60克、大枣10枚共为末,加热布包后熨天枢穴。 3.温胃散:丁香、砂仁、益智仁、胡椒、桂皮各等分研为末,加热布包后烫上脘穴。 (三)饮食疗法 (1)干姜粥:干姜3克、高良姜3克、粳米60克。先煎干姜、良姜取汁去渣,再入粳米,同煮为粥。早、晚各1剂。 (2)鲫鱼羹;砂仁10克、荜茇10克、陈皮10克、大蒜2头、胡椒10克、泡辫椒10克、鲫鱼1000克。将鲫鱼治净,纳上药于鱼腹。按烧鱼的方法炖煮为羹。空腹食之。本品适于胃中冷痛、口泛青水者。 (3)丁香鸭:丁香5克、肉桂5克、草蔻5克、生姜10克、盐适量、净鸭一只。清水2000毫升。诸物入砂锅,文火煮至肉烂。食鸭喝汤。 施治要点: (一)本证属实证,以祛邪为主,法当温中散寒,然寒邪停留胃中,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故又宜辛温散寒与理气止痛之品合用,共奏和络止痛之效。常选良姜、香附、荜茇、陈皮、吴萸等。 (二)本证起病急、病程短,用药多辛温,故应中病即止,以免辛温香燥耗伤阴血。另若治疗不当,误用苦寒通下或失治,则易损伤中阳,造成脾胃阳虚,使本证由实转虚。 |
针灸: |
取穴上脘、足三里(灸)、脾俞、胃俞、神厥(隔盐灸),针用平补法,温胃散寒。 |
推拿: |
可选脾俞、胃俞、中脘、及胃脘部进行推拿. |
“胃寒” 相关论述
论曰黄帝针经曰,病有腹胀而泄者,为胃寒肠热。胃受寒,则气收不行而为胀满,肠间客热则水谷不聚而为泄注,病本浊寒之气在上,清热之气在下,故胀而且泄。治胃寒肠热,腹胀满闷,泄泻不止,诃黎勒汤方
诃黎勒(去核一两半) 大黄(锉炒半两) 青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 干姜(炮一分) 浓朴(去粗皮姜汁炙半两)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 高良姜(半两) 甘草(炮一分) 防风(去叉一分) 枳壳(去瓤麸炒半两)
上一十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枣,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治胃寒肠热,腹胀泄利,香橘丸方
丁香皮(六钱) 青橘皮(去白焙半两) 砂(研细水飞一分) 木香京三棱(炮锉) 蓬莪术(炮锉) 缩砂仁 桂(去粗皮) 陈橘皮(去白焙各半两) 巴豆(二十二枚和皮同乌梅一处捣令匀烂) 乌梅(和核用二两)
上一十一味,捣罗为末,面糊和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五丸,温生姜橘皮汤下,食后服治胃寒肠热,腹胀泄利,当归黄连丸方
当归(锉焙) 黄连(去须各二两) 木香吴茱萸(汤洗焙干炒) 赤茯苓(去黑皮)浓朴(去粗皮生
上七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饮下,日三。
治胃寒肠热,腹胀泄利,大腹木香汤方
大腹(锉) 木香(锉) 半夏(汤洗七遍焙各二两) 枳壳(去瓤麸炒) 白术(锉前胡去芦头) 白芷(锉) 桂(去粗皮)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一两) 延胡索当归(切焙) 甘草(炙锉) 旋复花柴胡(去苗) 芍药(各半两) 干姜(炮) 人参(各三分)
上一十七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三片,枣三枚劈破,同煎至六分,去滓稍热、食前服。
治胃寒肠热,腹胀泄利,和胃丸方
半夏(汤洗十遍切作片子) 牵牛子(炒各半分) 生姜(一两切作片子) 人参 矾蝴蝶 藿香叶(
上七味,先将半夏牵牛生姜,于银石器内,慢火煮,候水尽焙干,与人参等药,同杵为末,用生姜汁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米饮下,空心食前。
治胃寒肠热,腹胀泄利,调气温胃丸方
半夏(二两汤洗七遍焙干) 肉豆蔻(去壳) 桂(去粗皮) 人参(各半两) 诃黎勒皮 高良姜(各一分) 木香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蜜 枣肉(各一两) 生姜(自然汁一盏入蜜枣熬为膏)
上一十一味,将八味捣罗为末,用姜蜜枣膏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米饮下,生姜汤亦得。
治胃寒肠热,腹胀泄利,浓朴丸方
浓朴(去粗皮姜汁炙一两半) 龙骨诃黎勒(去核) 干姜(炮) 附子(炮裂去皮脐) 黄连(去须)
上八味,捣罗为末,醋浸炊饼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煎茱萸汤下,米饮亦得,日三。
治胃寒肠热,腹胀泄利,妙应丸方
乌头(去皮脐生用半两) 栀子(去皮一分) 干姜(生用一分)
上三味,捣罗为末,用生姜自然汁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温酒下、食前,日二
牛(左,年廿六,上兴桥) 寒湿气滞,肝胃不和,胃脘当心而痛,痛甚欲呕,脉右弦缓,治拟泄木和中。
生米仁 宣木爪 东白芍(桂枝三分,拌炒) 赤苓缩砂仁或用阳春砂仁广藿香(左金丸三分,拌) 新会皮延胡索小青皮 制香附法半夏瓦楞子 焦麦芽
如干姜、吴萸、刺猥皮,九香虫、肉桂、沉香之类,随意用之,常服香砂养胃丸大佳。
南皋桥七家田沈商尧,年五十余,胃寒痛不止,脉弦迟舌白胖,清乌镇沈馨斋治之,用归建中汤一剂即止,方附后。
桂枝(一钱) 煨姜(三片) 全当归(二钱) 东白芍(三钱) 红枣(三枚) 大棉 (一钱五分)炙甘草(七分) 饴糖(三钱) 胡芦巴(一钱)
朱(北街,年三十,六月专请) 饥饱失常,劳倦内伤,厥阴肝气横逆,扰动胃中留伏痰饮,痰气交阻,肝胃气失通调,胃脘当心而痛,痛甚欲呕,两胁支满,甚且厥逆,拘挛不仁,屡经更医,拟进辛温香燥之品,肝胃血液益受其耗,而脘痛胁胀不除,病经旬余,食不沾唇,形肉羸瘦,尝读《内经》有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治肝之体宜酸宜甘,治肝之用宜酸宜苦,酸甘能敛肝阴。肝与胃脏腑相对,一胜则一负,肝善升而胃少降,所以见证如是也。今诊脉象虚数近弦,右关弦滑而浮,舌胎黄糙边红。拟宗经旨主治,附方请明眼酌夺。
台参须(玫瑰花三朵同炖冲) 东白芍新会皮 吉梅炭 笕麦冬左金丸 宋制夏 绿梅蕊 清炙甘草宣木瓜 朱茯神 陈冬米
反胃一证,《金匮》无 条。但于呕吐篇中,发奥义四段。其脉其证,皆主阳气衰微立说,但隐而不露,今特发明,导入中寒门后,以见人身阳气所关之重。又见胸中阳气,与肾中真阳,差等不同,而治寒病之机,了然心目矣。
问曰∶病患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饮;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令脉反弦,故名曰虚。
此条仲景形容脉证之变态,最为微妙。凡脉阳盛则数,阴盛则迟。其人阳气既微,何得脉反数?脉既数,何得胃反冷?此不可不求其故也。盖脉之数,由于误用辛温发散,而遗其客热。胃之冷,由于阳气不足,而生其内寒。医不达权通变,见其脉数,反以寒剂泻其无过,致上下之阳俱损,其脉遂从阴而变为弦。上之阳不足,日中已前所食,亦不消化。
下之阳不足,日暮已后,阳亦不入于阴,而糟粕不输于大小肠。从口入者,惟有从口出而已,故曰胃气无余。言胃中之阳气,所存无几,所以反胃,而朝食暮吐也。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
此条颛论脉理,虽不言证,隐纬上条反胃之证,不重举耳。人身之脉,阳法天而健,阴法地而翕,两相和合,不刚不柔,不疾不徐,冲和纯粹,何病之有哉?今微则阳不健运,数则阴不静翕,阴阳两乖其度,荣卫不充而胸中冷,又不啻上条客热已也。夫荣卫之气,出入脏腑,流布经络,本生于谷,复消磨其谷,是荣卫非谷不充,谷非荣卫不化,胸中既冷,胃必不能出纳其谷,证成反胃。又何疑乎?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食,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脾气运动,则脉不涩;胃气坚固,则脉不浮。今脉浮是胃气虚,不能腐熟水谷;脉涩是脾血伤,不能消磨水谷。所以阳时食入,阴时反出;阴时食入,阳时反出。盖两虚不相参合,故莫由转输下入大小肠也。河间谓趺阳脉紧,内燥盛而湿气衰。故为难治。可见浮脉病成必变紧脉也,况紧而见涩,其血已亡乎?上脘亡血,膈间干涩,食不得入;下脘亡血,必并大小肠皆枯,食不得下,故难治也。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十五)
呕则谷气不资于脉,故脉弱,弱则阳气虚不能充于内外。下焦虚,则小便冷自利;上焦虚,则浊气升上,逼迫其阳于外。外虽假热,内实真寒,证成厥逆,所出之阳,顷刻决离而不返矣,治之诚难也。惟四逆一汤,胜阴回阳,差有可用耳。呕证而兼厥逆下利,乃阴寒之极。阳气衰微,可知反胃之呕,乃关格之呕。阴阳两病,殊不与下利厥逆相杂。不知《金匮》缘何重录《伤寒论》中厥阴证一条,入在反胃一门,岂其误以呕与反胃为同证耶?医学之不明,自昔已然,可慨也已。兹并辨明,以见胸中之阳,与肾中之阳大不同也。胸中之阳,如天之有日,其关系荣卫纳谷之道,最为扼要,前三条所云是也。盖胸中下连脾胃,其阳气虚者,阴血亦必虚,但宜用冲和之剂,以平调脏腑,安养荣卫,舍纯粹以精之药不可用也。肾中之阳,如断鳌立极,其关系命根存亡之机,尤为宏巨,后一条所云是也。盖肾中内藏真阳,其阳外亡者,阴气必极盛。惟从事刚猛之剂,以摧锋陷阵,胜阴复阳,非单刀直入之法,不可行也。如是而读此四章,庶几用法之权衡,因误编而愈益明矣。
胃气虚寒,不能纳谷,呕吐作痛,桂朴汤主之。
桂朴汤(自制)
肉桂(四分) 浓朴(一钱) 当归(二钱) 茯苓(二钱) 白术(一钱)丁香(五分) 砂仁(一钱) 白芍(一钱酒炒) 广皮(一钱) 郁金(二钱)枣(二枚) 姜(三片)
本方取胀门温中平胃散以白术易茅术,以肉桂易炮姜,以丁香易生姜,同样用浓朴、广皮、砂仁,而去神曲、枳壳、青皮、香橼、谷芽,加当归、红枣、白芍、茯苓。彼是消药多,此则温药多,而兼顾血分。祖怡注。
桂丁定痛散
肉桂(五分) 丁香(一钱) 澄茄(一钱五分) 磁石(三钱)
研令极细,分作十二服。又食人乳加烧红枣乘热 之。乡村农民,夏秋两季,劳动口渴,多饮冷水,心腹作痛,诸药不效。此方温之以桂、丁、澄茄,恋之以磁石,使药力不至一过就了,不论男妇老幼可服。(曾孙子婿)徐相任添加并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