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阳虚
( piweiyangxu )
别名: 胃痛 , 慢性胃炎 , 腹痛 , 慢性肠炎 , 呕吐 , 胃肠神经官能症 , 呃逆 , 反胃 , 泄泻 ,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 饮证
中医
简介: |
本证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多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忧思劳倦太过,或久病失养,或素体脾胃阳虚等,引起脾胃虚弱,中阳不足,络脉失于温养,脾胃纳受水谷和运化功能减弱。 |
病机: |
本证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多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忧思劳倦太过,或久病失养,或素体脾胃阳虚等,引起脾胃虚弱,中阳不足,络脉失于温养,脾胃纳受水谷和运化功能减弱。病位在脾胃,病理属性为虚证,寒证。 |
治疗: |
治疗原则:补益脾胃,温中散寒。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1)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15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白芍12 克、郁金10克、元胡索10克、甘草6克、大枣6枚、饴糖20克(取药汁后加入)。本 方能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2)理中汤加减:党参12克、白术10克、干姜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砂 仁6克、吴萸6克、茯苓10克、甘草6克。本方能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3)苓桂术甘汤加减:茯苓15克、桂枝10克、白术10克、半夏10克、干姜10克、 吴萸6克、泽泻10克、甘草6克。本方能温脾化饮、和胃降逆。以上方药,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2~3次温服。 2.加减变化:若吐酸者用方(1)去饴糖加黄连3克、吴萸6克。若疼痛日久,尚可于方(1)中加玄胡、郁金、蒲黄各10克等理气止痛化瘀。若呕吐,其吐出之物为未经消化之食物者,用方(2)加丁香3克、神曲10克以温运脾阳;若呃声低微而断续者加丁香3克、白蔻仁6克、刀豆子10克以温中止呃;若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者,加附片10克、肉桂6克以温中散寒、健脾止泻。若胃中有振水音、脘腹冷痛者,于方(3)中加肉桂6克、椒目10克以温中和胃。 (二)外敷药物 1.川乌、草乌各9克,白芷、白芨各12克,研末和面少许,调和成讲,外敷于剑 突下胃脘部。治胃痛。 2.暖脐膏:由沉香、小茴香、乳香、肉桂、麝香等组成。每次1张,微火化开,贴脐腹,治胃痛、腹痛。 3.葱30克、生姜30克,捣烂用布包好,上面放置热水袋1个,敷脐腹或胃脘部。 治胃痛、腹痛。 4.丁香、肉桂等量研末,调敷中脘穴或阿是穴。治胃痛、腹痛。 (三)饮食疗法 (1)四和汤:芝麻500克、茴香60克,二味炒熟碾末,面粉500克炒黄,盐30克,拌匀,晨起开水冲服,能温中散寒,补益脾胃。治胃痛、腹痛。 (2)姜椒羊肉汤:生姜一块、花椒、大料少许、羊肉250克,煮汤饮用,能温中散 寒。治脘腹痛。 (3)蜜姜汁:姜汁半茶匙,蜜一汤匙,开水调服,能温中止呕。 (4)姜末粥:煮白米粥如常法,加入干姜末少许,能温中止呕。 施治要点: (一)脾胃阳虚证,多由久延不愈的脾胃虚弱疾患发展而成,病程较长,病势较缓,多为虚寒性的慢性疾病,其治则为补益脾胃,温中散寒。常用温中散寒药有干姜、吴茱萸,蜀椒等;健脾补气药有党参、白术、炙甘草、大枣等。其取效较易,但巩固较难,富有反复,应守方而持久。 (二)治疗胃痛、腹痛,多以“通”字立法,所谓“通”并非单指攻下能利而言,本证之痛乃脾胃阳虚,络脉失于温养,气机不利,不退则痛,故用温中补虚之建中汤、理中汤等,有“虚者助之使通”之意。另外,因本证之痛证,病程较长,“久痛入络”,治疗时尚可在扶正补虚方中,加辛润活血通络之品,如赤芍、延胡、蒲黄、川芎等以提高疗效。 |
针灸: |
1.针刺内关、中脘、足三里,用补法,或艾灸中脘、神阙、足三里,治虚寒胃痛、腹痛。 2.体虚呃逆不止者,灸膈俞、足三里,或指压双侧翳风穴,或膻中穴(两乳之间,胸骨中线上,于第四肋间隙)拔火罐。 3.脾胃虚寒性呕吐宜灸隐白、脾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