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

炙甘草 (出处: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主治:
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
用法用量:
1.5~9g。
性味:
甘,平。
归经:
归心、肺、脾、胃经
用药禁忌:
不宜与京大戟芫花、甘遂同用。
炮制:
取净甘草片,加入炼熟的蜂蜜与少许开水,拌匀后稍闷,炒至黄色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每100斤用炼熟蜂蜜25~30斤。
性状:
本品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切片,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泽,切面黄色至深黄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质稍黏。具焦香气,味甜。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来源:
本品为甘草炮制加工品。

“炙甘草” 相关论述

甘草四两(炙,味甘平)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人参二两(味甘渴) 生地黄一斤(味甘寒) 阿胶二两(味温甘)麦门冬半升(去心,味甘平) 麻子仁半升(味甘平)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脉按之来缓,而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甘草四两(炙) 生姜三两(切) 人参二两 地黄半斤 桂枝三两 麦门冬半升 阿胶二两 麻仁半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九味,以清酒七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甘草四两(炙) 桂枝三两 麦门冬半升 麻仁半升 地黄一斤 阿胶二两 人参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三十枚
右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问曰】饮病奈何?
【师曰】饮病有四:日痰饮,日悬饮,日溢饮,日支饮。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为痰饮,水流胁下,咳唾引痛,为悬饮;水归四肢,当汗不汗,身体疼重,为溢饮;水停膈下,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为支饮
水在心,则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必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则少气身重;水在肝,则胁下支满,嚏则胁痛;水在肾,则心下悸
心下有留饮,其人必背寒冷如掌大,咳则肋下痛引缺盆
胸中留饮,其人必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
平人食少饮多,水停心下,久久成病,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脉偏弦者饮也。
短气有微饮者,当从小便去之。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甘遂半夏汤主之。

甘草(炙)四两生姜(切)三两桂枝三两麦门冬半升麻子仁半筋大枣(擘)十二枚人参二两阿胶二两生地黄一筋
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阿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集解】
张璐曰:津液枯槁之人,宜预防二便秘涩之虞,麦冬、生地溥滋膀胱化源麻仁阿胶专主大肠之枯约。免致阴虚泉竭,火燥血枯,此仲景救阴退阳之妙法也。
柯琴曰:仲景凡于不足之脉,弱者用芍药益阴,阳虚者用桂枝以通阳,甚则加人参以生脉,未有用麦冬者,岂以伤寒之法,义重扶阳乎?抑无骤补之法与此以中虚脉结代,用生地黄为君,麦冬为臣,峻补真阴者,是已开后学滋之路矣。然地黄麦冬味虽甘而气则寒,非发陈蕃秀之品,必得人参桂枝以通阳脉,生姜大枣以和荣卫,阿胶补血酸枣安神甘草之缓,不使速下,清酒之猛,捷于上行,内外调和,悸可宁而脉可复矣。酒七升、水八升,只取三升者,久煎之则气不峻,此虚家用酒之法,且知地黄麦冬得酒则良。此证当用酸枣仁肺痿麻子仁可也。如无真阿胶,以龟板胶代之。

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注】
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其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所闻也。其聋与叉手冒心同见,则非少阳之邪可知,乃重发汗,阳虚,故致此也。
【集注】
喻昌曰:此示人推测阳虚之一端也。阳虚耳聋,宜急固其阳,与少阳传经邪盛之耳聋迥别。
程应旄曰:诸阳受气胸中,而精气上通于耳,今以重发汗而虚其阳,阳气所不到之处,精气亦不复注而通之,故聋。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注】
此申上条,以详其证而明其治也。发汗过多,外亡其液,内虚其气,气液两虚,中空无倚,故心下悸惕惕然不能自主,所以叉手冒心,欲得自按,以护庇而求定也,故用桂枝甘草汤,以补阳气而生津液,自可愈矣。
【集注】
方有执曰:汗多则伤血,血伤则心虚心虚则动惕而悸,故叉手自冒,而欲得人按也。桂枝走表,敛液宅心,能固疏漫之表;甘草和里,补中益气,能调不足之中,合二物以为方,盖敛阴补阳之法也。
程知曰:此汗后心虚补阳法也。阳受气胸中胸中阳气衰微,故叉手冒心心悸欲按也。程应旄曰:汗为心液,不惟妄汗不可,即当汗而失其分数亦不可。叉手冒心欲得按者,因阳虚不能自主,而心下悸也。然心悸有心气虚,有水气乘,水乘先因心虚,今心下悸者,乃阳气虚惕然自恐,欲得按以御之,故用桂枝甘草,载还上焦之阳,使回旋于胸中也。
魏荔彤曰:此条乃发汗过多之禁也。风伤卫,固不宜汗出如水流漓矣。即寒伤荣,宜发汗,亦只汗出表解斯已耳!不可听其大汗不止,致有阳虚变证也。仲景言,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乃形容汗多亡阳之象也。

(里虚而心悸动) 脉形结代伤寒,悸动心惊不得安,中气已虚宜用补,汤煎炙草治非难。
炙甘草汤
地参胶炙草汤,麻仁枣麦合生姜阴阳两补安心悸,立法无偏治病良。

东方之气在于肝,肝木敷荣五气安,仲景遗来炙甘草滋阴真谛已开端。
虚痨症,痨字从火,未有痨症而不发热者也。医以苦寒为戒,谓滋阴一法,最为妥当,而不知此证多是阴盛为病,滋阴是增其病也。人皆曰阴虚则火动,吾则曰阴盛则火动。何以言之,心肺在上,阳之位也;胸中之阳宣布,如日月一出,燔火无光,何有发热之病,惟下焦阴盛,无不上干阳位。足太阴脾之湿气,动而为水饮,即上干于手太阴肺,而为咳嗽不已。足少阴肾之寒气,动而为阴血,即上干手少阴心,而为吐血不休。虚痨咳嗽吐血二证为提纲,非阴盛所致而何。且心肺之位,如太空也,下焦之阴气上冲,阴霾散布,白昼亦如长夜,不独灯烛之火有光,即腐草萤虫俱能生光,岂非阴盛火动之一证乎。况人身中有龙雷之火,非诸经之火所可比。然必阴云四合,而龙雷方得遂其升腾之势,而烈日当空,龙雷潜伏矣。大法以小建中汤加黄 为主,热甚汗多,心悸者,二加龙骨汤吐血不已者,理中汤甘草干姜汤;气短小水少者,桂附八味丸桂苓甘术汤发热咳嗽者,小柴胡汤人参、姜枣加干姜五味咳嗽恶寒者,小青龙汤加紫菀茯苓阿胶。宜溯其源而治之,总以温脾为上乘之法,非笔楮所可尽也。
虚痨小建中汤为第一方,时医未解,而多诋之。兹得张心在之论甚妙。心在云∶“肺损之病,多由五志生火,销灼金脏,咳嗽发热,渐至气喘侧眠,消瘦羸瘠,虚证交集,咽痛失音而不起矣。”“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王冰成法,于理则通,而多不效,其故何哉。
窃尝观于炉中之火而得之。炊饭者,始用武火,将熟则掩之以灰,饭徐透而不焦黑。则知以灰养火,得火之用,而无火之害,断断如也。五志之火内燃,温脾之土以养之,而焰自息,方用小建中汤,虚甚加黄 ,火得所养而不燃,金自清肃,又况饴糖为君,治嗽妙品,且能补土以生金。肺损虽难着手,不患其不可治也。然不独治肺,五痨、七伤皆可以通治。(经义)《上古天真论》曰∶“今时之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漏,不知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宣明五气篇》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本神篇》曰∶“五脏主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经脉别论》曰∶“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口问篇》曰∶“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 。”《逆调论》曰∶“荣气虚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死不相有,曰死。”《海论》曰∶“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 息面赤气海血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卫气篇》曰∶“下虚则厥,上虚则眩。”《脉解篇》曰∶“内夺而厥,则为喑痱,此肾虚也。”《决气篇》曰∶“精脱耳聋气脱不明。津脱凑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阅景岳《新方》中于大温中饮方下,有“从补血而散,而云腾致雨之妙,则仲景犹所未及”句,窃谓伤寒方中,仲师用炙甘草汤,有桂、酒、地、麦、胶、麻之品,非阳根于,汗化于液,云腾致雨之妙乎?未可谓其未及也。

唐(左)
初诊 (十月二十日) 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此仲景先师之法,不可更变者也。
炙甘草(四钱) 川桂枝(三钱) 潞党参(三钱) 阿胶珠(二钱) 大麻仁(一两) 大麦冬(八钱) 大生地(一两) 生姜(五片) 红枣(十枚)
【按】唐君居春申,素有心脏病,每年买舟到香港,就诊于名医陈伯坛先生,先生用经方,药量特重,如桂枝生姜之属动以两计。大锅煎熬,药味奇辣,而唐君服之,疾辄良已。今冬心悸脉结代又发,师与炙甘草汤,服至三五剂,心悸愈,而脉结代渐稀,尚未能悉如健体。盖宿疾尚赖久剂也。君又素便秘,服药则易行,停药则难行,甚半小时之久,故师方用麻仁一两之外,更加大黄三钱。
二诊 (十月二十三日) 二进炙甘草汤,胃纳较增,惟口中燥而气短,左脉结代渐减,右脉尚未尽和,仍宜前法加减。加制军者,因大便少也。
炙甘草(五钱) 川桂技(四钱) 潞党参(五钱) 阿胶珠(二钱) 大熟地(一两) 大麻仁(一两) 麦冬(四钱) 紫苏叶(五钱) 天花粉(一两) 生姜(三片) 红枣(七枚) 制军(三钱)

昔与章次公诊广益医院庖丁某,病下利脉结代,次公疏炙甘草汤去麻仁方与之。当时郑璞容会计之戚陈某适在旁,见曰:此古方也,安能疗今病?次公忿与之争。仅服一剂,即利止脉和。盖病起已四十余日,庸工延误,遂至于此。此次设无次公之明眼,则病者所受苦痛,不知伊于胡底也。
【按】本案与前案同例,惟一加麻仁,一去麻仁,均具深意,古方不能疗今病,逼肖时医口吻,第不知何所据而云然。
曹颖甫曰:玉器公司陆某寓城幢庙引线弄,年逾六秩,患下利不止,日二三十行,脉来至止无定数。玉器店王友竹介余往诊。余曰:高年结脉,病已殆矣。因参仲圣之意,用附子理中合炙甘草汤麻仁,书方与之。凡五剂,脉和利止,行动如常。
按古方之治病,在《伤寒》、《金匮》中,仲师原示人加减之法,而加减之药味,要不必出经方之外,如亏加人参而去芍药腹痛芍药而去黄芩,成例具在,不可诬也。如予用此方,于本证相符者则用本方,因次公于下利者去麻仁,遂于大便不畅者重用麻仁,或竟加大黄,遇寒湿利则合附子理中,于卧寐不安者,加枣仁朱砂,要不过随证用药,绝无异人之处,仲景之法,固当如此也。
【又按】余用本方,无虑百数十次,未有不效者。其证以心动悸为主。若见脉结代,则其证为重,宜加重药量。否则,但觉头眩者为轻,投之更效。推其所以心动悸之理,血液不足故也,故其脉必细小异常。妇女患此证之甚者。且常影响及于经事。动悸剧时,左心房处怦怦自跃,不能自已。胆气必较平时为虚,不胜意外之惊恐,亦不堪受重厉之叫呼。夜中或不能成寐,于是虚汗以出,此所谓阴虚不能敛阳是也。及服本汤,则心血渐足。动悸亦安,头眩除,经事调,虚汗止,脉象复,其功无穷。盖本方有七分阴药,三分阳药,药为体,阳药为用。生地至少当用六钱,桂枝至少亦须钱半,方有效力。若疑生地为厚腻,桂枝为大热,因而不敢重用,斯不足与谈经方矣。
【又按】按本汤证脉象数者居多,甚在百至以上,迟者较少,甚在六十至以下。服本汤之后,其数者将减缓,其缓者将增速,悉渐近于标准之数。盖过犹不及,本汤能削其过而益其不及,药力伟矣。又血亏甚者,其脉极不任按,即初按之下,觉其脉尚明朗可辨,约一分钟后,其脉竟遁去不见,重按以觅之,依然无有。至此,浅识之医未有不疑虑并生者。但当释其脉,稍待再切,于是其脉又至。试问脉何以不任按?曰:血少故也。迨服本汤三五剂后,脉乃不遁,可以受按。此皆亲历之事,绝非欺人之语。依理,一人二手,其脉当同,然而事实上不尔,左右二脉每见参商。脉理之难言,有如是者。

此方用生地麦冬阿胶麻仁,凉润之品,大补津液。因脉已结代,心已动悸,已现津液燥热之象。津液乃中气旋转之所生。必须中气旋转,津液方能复生。又必须津液滑利中气方能旋转。此互相关系的实际上,学者能思维透澈,得到着落,便能解决阴虚用药的困难。因向来治阴虚病的方药,只知凉润,不知补中。及至凉润伤中,仍不能不用凉润。结果中气败完,液干人死。不补津液中气不能旋转。不补中气津液无由而生。而补中之药,必伤津液,补津液之药,必伤中气。故困难也。此结代之脉,并不弦细,与普通脉象一样。如其弦细,脉络枯涩,炙草参枣,不易用矣。

【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炙甘草汤主之。
少阳经脉,自头走足,循胃口而下两胁,病则经气上逆,冲逼戊土,胃气郁满,横隔胆经隧道,是以心胁痞硬。经络壅塞营血不得畅流,相火升炎,渐而营血消亡,经络梗涩,是以经脉结代。血亡木燥,风木郁冲,而升路阻隔,来能顺达,是以悸动。相火上燔,辛金受刑,甲木上郁,戊土被克,土金俱败,则病传阳明,而中气伤矣。炙甘草汤,参、甘、大枣,益胃气而补脾精,胶、地、麻仁,滋经脉而泽枯槁,姜,桂,行营血之瘀塞,麦冬肺金燥热也。
炙甘草汤〗七十一 (方【74】)
【74】炙甘草汤
甘草炙,四两 生姜切,三两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去皮,三两 阿胶二两 麦门冬去心,半升 麻仁半升 大枣擘,十二枚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