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

( Dì Huánɡ )

别名: 野地黄 , 酒壶花 , 山烟根

地黄 (出处: 《中国药典》 )

主治:
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
用法用量:
鲜地黄:12~30g。生地黄:9~15g。
性味:
鲜地黄:甘、苦,寒。
生地黄:甘,寒。
归经:
归心、肝、肾经
鉴别:
(1)本品横切面:木栓细胞数列。皮层薄壁细胞排列疏松;散有较多分泌细胞,含橘黄色油滴;偶有石细胞。韧皮部较宽,分泌细胞较少。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射线宽广;导管稀疏,排列成放射状。生地黄粉末深棕色。木栓细胞淡棕色,断面观类长方形,排列整齐。薄壁细胞类圆形,内含类圆形细胞核。分泌细胞形状与一般薄壁细胞相似,内含橙黄色或橙红色油滴状物。具缘纹孔及网纹导管直径约至92μm。
(2)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20ml,加热回流1 小时,放冷,滤过,滤液回收甲醇至5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梓醇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水(14:6: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茴香醛试液,105℃ 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性状:
鲜地黄:呈纺锤形或条状,长8~24cm,直径2~9cm。外皮薄,表面浅红黄色,具弯曲的纵皱纹、芽痕、横长皮孔及不规则疤痕。肉质,易断,断面皮部淡黄白色,可见橘红色油点,木部黄白色,导管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甜、微苦。
生地黄:多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长圆形,中间膨大,两端稍细,有的细小,长条状,稍扁而扭曲,长6~12cm,直径3~6cm。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体重,质较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黏性。无臭,味微甜。
贮藏:
鲜地黄埋在砂土中,防冻;生地黄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来源:
本品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的新鲜或干燥块根。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前者习称“鲜地黄”,后者习称“生地黄”。

“地黄” 相关论述

地黄八两 知母四两 黄连三两 阿胶一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冬温,其气在下,发热腹痛少腹夜半咽中干痛,脉沉实,时而大数,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主之;不大便六七日者,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主之。

大黄四两 黄芩三两 地黄四两 牡丹皮三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二服,大便利,止后服。

病温,头痛面赤发热,手足拘急,脉浮弦而数,名曰风温黄连黄芩栀子牡丹芍药汤主之。

地黄六两 黄柏三两 秦皮二两 茯苓三两 泽泻一两
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大温,发热头晕目眩齿枯,唇焦谵语,不省人事,面色乍青乍赤,脉急大而数者,大黄香蒲汤主之;若喉闭难下咽者,针少商令出血;若脉乍疏乍数,目内陷者,死。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地黄六两
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百合七枚(劈) 地黄汁一升 牡丹皮六两 半夏一升 茯苓四两
五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别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四升,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纳地黄汁,与百合汁,更上火,令沸,温服一升,日三服。

百合七枚 地黄汁一升 牡蛎二两
右三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另以泉水二升,煮二味,取一升,去滓,纳地黄汁,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伤暑,心下有水气,汗出,咳嗽,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脉弱而滑,栝蒌茯苓汤主之。

地黄半斤 黄柏六两 黄连三两 半夏一升(洗)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地黄六两 黄柏三两 茯苓三两 栝蒌根四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桔梗三两 甘草二两 枳实四枚 芍药三两 地黄三两 牡丹皮二两
右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风病,面目浮肿脊痛不能正立,隐曲不利,甚则骨痿,脉沉而弦,此风邪乘肾也,柴胡桂枝汤主之。

地黄六两 半夏半升 牡蛎二两 酸枣仁三两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人参三两 地黄半斤 龙骨三两 牡蛎四两 茯苓四两
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芍药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百合七枚 地黄汁一升
右二味,先洗煮百合如上法,去滓,纳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

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不差,括蒌牡蛎散主之。

释名」亦名(音户)、(音起)、地髓
气味」(生地黄)甘、寒、无毒。(熟地黄)甘、微苦、微温、无毒
「主治」
1、吐血唾血,补虚、除热,去。用生地黄不拘多少,三捣三压,取全部液汁,装瓦器中,盖严,在热水中熬浓,去渣再煎成糖稀状,做成丸子,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温酒送下。一天服二次。此方名“地黄煎”。
2、利血生精。用地黄(切)二合,与米同煮,熟后以酥二合、蜜一合同炒香放入,再煮熟食下。此方名“地黄粥”。
3、明目补肾。用生、熟地黄各二两,川椒红一两,共研为末,加蜜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盐汤送下。
4、虚损(或大病后,或积劳后,四休沉滞,骨肉酸痛,呼吸力少,或小腹拘急咽干唇燥,饮食无味,多卧少起)。用生地黄二斤,面一斤,捣烂炒干炒末。每服一匙,空心服,酒送下。一天服三次。
5、病后虚汗(口干心躁)。用熟地黄五两,加水三碗煎成一碗半,分三次服,一天服完。
6、咳嗽唾血痈疽劳瘵。用生地黄汁十六斤、人参末一斤半、白茯苓末三斤、白沙蜜十斤,拌匀,小火熬三昼夜,成膏。每服一匙,开水或酒送下。此方名“玉膏”。
7、吐血便血。用地黄汁六合,铜器煮开,加牛皮胶一两,等化尽后再加姜汁半杯。分三次服完。
8、小便带血、吐血、耳鼻出血。用生地黄汁半升、生姜汁半合、蜜一合,调匀服。
9、月经不止。用生地黄汁一碗,加酒一碗煎服。一天服两次。
10、月经不调,久不受孕。用熟地黄半斤、当归二两、黄连一两,在酒中泡一夜,取出焙干研细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米汤或温酒送下。;11、妊娠漏胎下血不止。用生地黄汁一升,泡在酒四合中,煮开几次后服下,不止再服。又方:用生地黄为末,酒冲服一匙,昼夜各服一次。又方:用生地黄熟地黄,等分为末。每服半两,空心服,白术枳壳煎汤调下,每日服二次。此方名“二黄丸”。
12、妊娠胎动。用生地黄捣汁,煎开,加鸡蛋白一枚,搅匀服下。
13、产生血痛(腹中有硬块作痛)。有熟地黄一斤、陈生姜半斤,同炒干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此方名“黑神散”。
14、产后中风。用生地黄五两,捣出汁,生姜五两,也捣成汁。以生地黄渣浸姜汁中,生姜渣浸生地黄汁中,过一夜。次日取两药炒黄,焙干,研细。每服一匙,酒送下。
15、胞衣不出。用生地黄汁一升,苦酒三合,调匀温服
16、热闷昏迷。用生地黄汁一碗灌下。如大渴饮水不止,则用生地黄根、生薄荷叶等分捣烂,榨取汗,加麝香不许,冷水调服。觉心下顿凉,即不再服药。
17、疔肿乳痈。用生地黄捣烂敷患处,药变热,即更换。
18、跌打损伤瘀血在腹。用生地黄汁三升,加酒一升半,共四升半煮成二升半,分三次服完。
19、眼睛红痛。用生地黄黑豆各二两,捣成膏,临卧时先以盐汤洗眼,再以药膏涂盖在眼皮上。次日晨,用水把药膏浸湿、洗掉。
20、牙疳脓血。用生地黄一斤、盐二合,共捣成团,外用面裹住,投火中烧焦,剥出面壳,药中加麝香一分,研匀,贴患处。
21、牙齿动摇。用棉裹生地黄放口中细嚼,令药汁作用于齿根,最后将汁涸下。
22、耳中常鸣。用生地黄一截塞耳中,一天换几次。生地黄煨熟塞耳更好。
23、犬咬伤。用地黄捣汁涂伤处。

主要原料:生地黄30克,酸枣仁30克,白米50克。
制作方法:先煮地黄枣仁取汁,用汁煮米做粥。食时可加糖少许。
效用说明:滋阴清热,养血安神。凡因虚劳体弱而致骨蒸烦热、羸瘦乏力、失眠多梦者可辅食此粥。

主要原料:生地黄汁15克,生姜汁20滴,粳米50克,红糖适量。
制作方法:如常法煮米做粥,将熟加入地黄汁生姜汁,搅匀即成,食时红糖少许。
效用说明:阴血,温中益冲脉。适宜于初产血脉空虚、气弱而腹中恶血
不下之腹部作痛等症。

『来源』本品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
『常用名』鲜生地干地黄、生地、毛元、熟地等。
『产地』河南、湖北、四川、山西等地。
『采收季节』秋分至霜降前采挖。
炮制方法』冬春季用温水浸半小时,夏秋季用冷水浸20分钟,揉洗去泥沙,捞放筐内,复盖湿布,次日取出切1分厚横片,晒干或烘干。若取其滋阴补肾,则用蒸法,将生地按上法洗净,放蒸笼或砂锅内,用文武火蒸12小时,经常翻动,每斤药用酒2两,砂仁末3克,慢慢酒入药内,蒸透取出,晒至七成干,并将锅内余汁浓缩成膏状,拌入药内,装入钵中,复蒸一次,取出晒至七成干,切成1分厚横片晒干。制熟地,最好选择伏天,趁伏日晒干的成品油润而不粘手,亦不透纸,其他季节加工则不能收汗,因而粘手透纸。若取其止血,则炒炭用,将药片投入铜锅或砂锅内,炒至鼓泡变乌黑色为度。生地炭炒法同上。
『用量』15~30克。
『贮存』装缸内或箱子加盖,防潮、防虫蛀。

原料:白术5g、生地3g、红茶3g。
用法: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健脾益气,生血。
用途:肠风痔漏脱肛泻血;病久面色萎黄
来源:《普济方》。

原料:木通1g、生地3g、牛膝3g、延胡索3g、花茶3g。
用法:用木通、生地、牛膝延胡索的煎煮液400ml,冲泡花茶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能:通利调经。
用途:妇女闭经月经不调
来源:《本草经疏》。


抱朴子》云∶楚文子服地黄八年,夜视有光,手上车弩。


以少蜜煎,或浸食之,或煎汤,或入酒饮,并妙。生则寒,主齿痛唾血折伤。叶可以羹。〔证〕


叶如甘露子,花如脂麻花,但有细斑点,北人谓之牛奶子。花、茎有微细短白毛。经只言干生二种,不言熟者。如血虚劳热,产后虚热,老人中虚燥热地黄者,生与生干常虑大寒,如此之类,故后世改用熟者。蒸曝之法∶以细碎者洗出,研取汁,将粗地黄蒸出曝干,投汁中,浸三二时,又曝,再蒸,如此再过为胜,亦不必多。此等与干生二种,功治殊别。陶但云捣汁和蒸殊用工,意不显其法,不注治疗,故须悉言耳。


一名 。味苦、甘,气寒。气薄味浓,沉也,也,阴中之阳无毒。秋深汁降,根实采收。日干者平,火干者温。蒸干者温补,生干者平宣。地产南北相殊,药力大小悬隔。江浙种者,(多种肥壤。)受南方阳气,质虽光润力微;怀庆(郡名,属河南。)生者,(多生深谷。)禀北方纯,皮有疙瘩力大。用试寸水,分别三名。浮者天黄,沉者地黄,半浮沉人黄。惟地黄独优取服,余二者并劣检除。畏芜荑,恶贝母,忌三白。咀犯铁器肾消,(竹刀切碎。)食同萝卜发皓。得麦门冬善为引导,拌姜汁炒不泥膈痰。(凡饮酒人服此,必依制之,酒病多痰,恐滞膈作胀满也。)如上达补头脑虚,或外行润皮肤燥。必资酒浸,方促效臻。入手少阴及手太阳
心火血热,俾去眼;泻脾土湿热,使长肌肉骨蒸劳热可退,五心烦热堪驱。止血溢吐衄单方,疗伤折金疮要药。
又治妇人月经闭绝,产后血上攻心。妊娠下血漏胎,崩中下血不止。患人脉洪多热,加用何妨;倘或脾胃有寒,切宜斟酌。地髓,服可延年研水调,效与根等。酒润蒸黑,名熟地黄
性微温稍除寒气,入手足少厥阴经。大补血衰,倍滋肾水。增气力,明耳目,填骨髓,益真阴。伤寒后,胫股最痛者殊功;新产后,脐腹急痛者立效。乌髭黑发,悦色驻颜。仲景制八味丸为君,取天下所生之源,专补肾中元气;(天一生水,故人元气属肾主之。)东垣立四物汤作主,演癸乙同归一治,兼疗藏血之经。(癸水属肾,乙木属肝,肝为血海,故云藏血经也。)久久服之,明目益寿。
(谟)按∶丹溪云∶气病补血,虽不中病亦无害也。读之不能无疑焉。夫补血药剂,无逾地黄当归,若服过多,其性缠滞,每于胃气亦有亏尔。尝见胃虚气弱,不能营运,血越上窍者,用此合成四物汤,以为凉血补血之剂。多服调治,反致胸膈痞闷,饮食少进,上吐下泻,气喘呕血,日渐危迫,去死几近。此皆因血药伤其冲和胃气,安得谓无害耶?
大抵血虚固不可专补其气,而气虚亦不可过补其血。所贵认证的真,最剂佐助,庶几不失于偏损也。

百合(擘)七枚生地黄汁一升
右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常如漆。
【集解】
程林曰:百合花叶皆四向,故能通达上下四旁,其根亦众瓣合成,故名百合,用以医百合病也,有以夫。
高世栻曰:百合色白味甘,手太阴补剂也。其花昼开夜合,如气之日行于阳,夜行,司开阖,以行荣卫和阴阳

百合病变发热者,百合滑石散主之。
【注】
百合病,如寒无寒,如热无热,本不发热,今变发热者,其内热可知也,故以百合滑石散主之,使其微利,热从小便而除矣。

生地五十斤捣,绞取汁,澄去滓,微火上煎,减过半,纳白蜜五升,枣脂一升,搅令相得可丸乃止。每服如鸡子一枚,日三,令人肥白。
又方 地黄十斤细切,以醇酒二斗渍三宿出,曝干,反复纳渍,取酒尽止,加甘草巴戟强力无病延年
作熟干地黄
采地黄,去、叶及细根,捣绞取汁以渍肥者,着甑中,蒸之一时出,曝燥,更纳汁中又蒸,至汁尽止,曝干之。亦可直切蒸之半日,数以酒洒之,使周匝至夕出,曝干,可捣蜜丸服之。
地黄
先择好地黄赤色虚软者,深耕之,腊月逆耕冻地弥好。择肥大好地黄根切,长四五分至一二寸许,一斛可种一亩。二三月种之,作畦畔相去一尺,生后随锄壅,数耘之,至九月十月,视其叶小衰乃掘取,一亩得二十许斛。择取大根水净洗,其细根乃剪头尾辈,亦洗取之,日曝令极燥,乃以竹刀切长寸余许蒸之,从旦至暮,当黑不尽黑者,明日又择取蒸之,先时已捣其细碎者取汁,铜器煎之如薄饴,遂以地黄纳汁中,周匝出,曝干又纳,汁尽止,率百斤,生者令得一二十斤。取初八月九月中掘者,其根勿令太老,强蒸则不消尽,有筋脉。初以地黄纳甑中时,先用铜器承其下,以好酒淋地黄上,令匝汁后下入器中,取以并和煎汁佳。

熟地(八钱) 山茱(二钱) 丹皮(二钱) 茯苓(二钱) 山药(二钱) 泽泻(一钱五分)制黄柏(盐酒炒褐色,八分) 制附子(二钱) 加灯心十根,建莲子二十粒,去心,水煎八分,空心温服

【基原】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根茎。
【异名】又叫生地黄、生地。
性味归经】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应用】
1. 地黄汁鲜地黄冷水捣汁代茶饮,用于一切肾虚血虚之证,及跌扑损伤,妇人崩带胎产,并宜多饮。(《调疾饮食辨》)
2. 地黄粥地黄30克煮汁去渣,入大米煮时,用于阴虚内热,妇女月经不调。(《遵生八笺》)
3. 地黄酒地黄捣烂浸酒饮,用于补精血,壮筋骨。(《调疾饮食辨》)
【使用注意】
不宜用铁质或铜质器具加工,有脾虚泄泻或胸膈多痰者不宜服用。《本草品汇精要》谓:“忌萝卜葱白、韭白、薤白。”
【按语】
为滋阴养血佳品,可滋阴养血、补骨填髓,并能补五脏、益气力、长肌肉、利耳目、调经安胎。常用食疗方地黄粥地黄鸡等。

鲜地黄∶性寒,微苦微甘。最善清热、凉血、化瘀血、生新血,治血热妄行、吐血衄血、二便因热下血。其中含有铁质,故晒之、蒸之则黑,其生血、凉血之力,亦赖所含之铁质也。
干地黄(即药局中生地黄)∶经日晒干,性凉而不寒,生血脉,益精髓,聪明耳目,治骨蒸劳热肾虚生热。
熟地黄(用鲜地黄和酒,屡次蒸晒而成)∶其性微温,甘而不苦,为滋阴补肾主药。治阴虚发热阴虚纳气作喘,劳瘵咳嗽肾虚不能漉水,小便短少,水肿,以及各脏腑虚损者,熟地黄皆能补之。
【附案】邻村李媪,年七旬,劳喘甚剧,十年未尝卧寝。俾每日用熟地煎汤当茶饮之,数日即安卧,其家人反惧甚,以为如此改常,恐非吉兆,而不知其病之愈也。
侯××之子,五岁,因服凉泻之药太过,致成慢惊,胃寒吐泻,常常螈 ,精神昏愦,睛上泛,有危在顷刻之象。为处方,用熟地黄二两,生山药一两,干姜附子肉桂各二钱,净萸肉、野台参各三钱,煎汤一杯半,徐徐温饮下,吐泻螈 皆止,精神亦振,似有烦躁之意,遂去干姜加生杭芍四钱,再服一剂全愈。
一童子,年十四五,伤寒已过旬日,大便滑泻不止,心中怔忡异常,似有不能支持之状。脉至七至,按之不实。医者辞不治。投以熟地、生山药、生杭芍各一两,滑石八钱,甘草五钱,煎汤一大碗,徐徐温饮下,亦尽剂而愈。
统观以上诸案,冯氏谓地黄补肾中元气之说,非尽无凭。盖阴者阳之守,血者气之配,地黄大能滋阴养血,大剂服之,使阴血充足,人身元阳之气,自不至上脱下陷也。
熟地寒温,恒为医家所訾。然遇其人真阴太亏,不能支持外感之热者,于治寒温药中,放胆加熟地以滋真阴,恒能挽回人命于顷刻。曾治一室女,资禀素羸弱,得温病五六日,痰喘甚剧。治以《金匮小青龙汤加石膏,一剂喘顿止。时届晚八点钟,一夜安稳。至寅时喘复作,不若从前之剧,而精神恍惚,心中怔忡。再诊其脉,如水上浮麻不分至数,按之即无,此将脱之候也。取药不暇,幸有预购山药两许,急煎服之,病少愈。此际已疏方取药,方系熟地四两、生山药一两、野台参五钱。而近处药局无野台参,并他参亦鬻尽。再至他处,又恐误事。遂单煎熟地山药饮之,病愈强半。一日之内,按其方连进三剂,病遂全愈。
按∶此证原当用拙拟来复汤,其方重用山萸肉以收脱。而当时愚在少年,其方犹未拟出,亦不知重用萸肉。而自晨至暮,共服熟地十二两,竟能救此垂危之证,熟地之功用诚伟哉。又此证初次失处,在服小青龙汤后,未用补药。愚经此证后,凡遇当用小青龙汤而脉稍弱者,服后即以补药继之。或加人参于汤中,恐其性热,可将所加之石膏加重。
《张氏八阵》、赵氏《医贯》、《冯氏锦囊》皆喜重用熟地,虽外感证,亦喜用之。其立言诚有偏处。
然当日必用之屡次见效,而后笔之于书。张氏书中载有∶治一老年伤寒,战而不汗,翌日届其时,犹有将汗之意。急与一大剂八味地黄汤以助其汗。服后,遂得大汗,阅数时周身皆凉,气息甚微,汗犹不止。精神昏昏,复与原汤一剂,汗止而精神亦复。夫用其药发汗,即用其药止汗,运用之妙,颇见慧心。又赵氏书中谓∶六味地黄汤能退寒温实热,致贻后世口实。然其言亦非尽不验。忆昔乙酉、丙戌数年间之寒温病,热入阳明府后,凡于清解药中,能重用熟地滋阴者,其病皆愈。此乃一时气运使然,不可笔之于书以为定法也。
又∶冯氏所着本草,谓熟地能大补肾中元气,此亦确论。凡下焦虚损大便滑泻,服他药不效者,单服熟地即可止泻。然日用四五两,煎浓汤服之亦不作闷(熟地少用则作闷多用转不闷),少用则无效。至陈修园则一概抹倒,直视熟地为不可用,岂能知熟地哉。寒温传里之后,其人下焦虚惫太甚者,外邪恒直趋下焦作泄泻,亦非重用熟地不能愈。癸巳秋,一女年三十许,得温病,十余日,势至垂危,将舁于外。同坐贾××谓愚知医,主家延为诊视。其证昼夜泄泻,昏不知人,呼之不应,其脉数至七至,按之即无。遂用熟地黄二两,生山药、生杭芍各一两,甘草三钱,煎汤一大碗,趁温徐徐灌之,尽剂而愈。

地黄味浓,为阴中之阴,故能滋养阴血。必欲九蒸者,欲其气味纯和云尔。

紫苏前胡防风黄芩赤茯苓当归连翘桔梗甘草天门冬(去心) 生地黄(各一钱) 桑白皮(半两炙)
每服三钱。水煎。食后服。次进化 丸。

补水(熟地阿胶淡菜肉、海参胶、龟板胶女贞子、枸杞之类)酿成水巨灾(阴气弥布,不见天日,)命痰(水泛于上,漉漉有声为命痰)命汗(水越于外,大汗不止为命汗)势难回(阳主生而主死,人当将死之顷,全是阴阳用事,故现上二证,)茯苓泄去群阴气(泄水抑,即是扶阳,)姜附迎阳春又来。
室女经闭发热食少,肌削多汗,用归脾汤加生鹿茸治之。治之不效,或反剧;宜从多汗一证而审其病源。盖经血内闭,止从皮毛间透出一路,以汗亦血也。宜用极苦之药,敛血内入,而下通于冲脉,先令汗止,自然热退经行。芦荟丸日进三服,一月后日进一服,甚效。此证因服补剂反剧,故列于实证(节录《寓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