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血
( ouxue )
别名: 吐血
中医
简介: |
是指血由胃或食管等上消化道而来,经口呕出或吐出的症状。 |
病机: |
可由肝胃积热、脾气虚弱、瘀血阻滞等多种原因,使胃络受损,胃失和降所致。呕血的常见病种有胃瘅、胃疡、胃癌、鼓胀、肝癌、血溢病、疫斑热、肾衰等等。 |
诊断: |
呕血为常见临床急症之一,大量呕血可导致血脱,甚至危及生命,临床对导致呕血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呕血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辨病思路: 1.应注意与咳血(血来自呼吸道,随咳嗽而出,兼挟有泡沫)、咯血(血来自咽喉)、鼻衄、齿衄及拔牙、咽喉部手术后吞下的血液再呕出相鉴别。 2.呕血量多常致血脱,且有的呕血之前便有面色苍白、心悸头晕、冷汗、昏厥等症,应注意及时发现和抢救。 3.根据呕血的伴随症状或诱因而考虑病种,如: (1)呕血而伴胃脘痛、发热者,多为胃瘅等病。 (2)呕血、发热而无胃脘痛者,多属全身性温热病所致,如疫斑热、肝瘟等。 (3)胃疡常于呕血后疼痛反而缓解。 (4)大量呕血因进食粗糙食物。负重用力等所致者,多见于鼓胀等病之血管破裂。 (5)年龄较大而反复小量呕血者,应考虑胃癌、肝癌、食管癌等的可能。 (6)服用某些药物后,亦可损伤胃络而出血。 (7)血溢病在呕血同时,往往尚有其他部位的难止性出血。 (8)腹部内伤见呕血者,有明显的腹部外伤史。 4.除体格检查和作血、粪常规、大便隐血试验检查外,有条件时作纤维内窥镜检查,以寻找出血部位,必要时并行止血措施。胃肠x线钡剂检查虽有可能发现病位,但一般宜在出血停止后10~14天进行,以免诱发再次出血。 5.必要时作肝功能、甲胎蛋白测定、癌胚抗原及胆、胰、肝、脾b超等检查,以助明确诊断。 |
治疗: |
辨证论治: 1.胃热炽盛证:脘腹胀闷,甚则作痛,吐血量多、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口臭,便秘或大便色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胃泄火、凉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 2.肝火犯胃证:吐血色红或紫黯,口苦胁痛,嘈杂泛酸,心烦易怒,舌质红绛,苔黄,脉弦数。泻肝清胃、凉血止血。丹栀逍遥散加龙胆草、蒲黄等。 3.湿热中阻证:吐血,胸闷泛恶,身热不扬,头身困重,不欲饮食,大便秘结或溏,小便短少,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滑,清热化湿、和络止血。枳实导滞丸合四生丸加减。 4.血热动血证:吐血量多色鲜红,身热不退,甚则头胀目赤,面红气粗,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干,脉滑数。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犀角地黄汤加味。 5.瘀阻胃络证:吐血色暗红,或夹有食物残渣,胃脘疼痛如刺、固定不移,或胁下有痞块,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舌质暗紫或边有瘀斑、瘀点,脉涩。活血化瘀、和络止血。膈下逐瘀汤加减。 6.气不摄血证:吐血缠绵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胃脘隐痛喜按,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淡,脉弱。补脾摄血,归脾汤加减。 7.脾胃虚寒证:吐血色暗,面色无华,畏寒肢冷,脘腹冷痛,口淡不渴,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脉沉迟无力。温补脾胃。黄土汤加减。 8.气血虚脱证:吐血量多,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四肢厥冷,汗出身凉,脉微欲绝。气固脱。独参汤加味。 9.阴虚火旺证:吐血色红或暗,胃脘灼痛,入夜为甚,手足心热,潮热颧红,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玉女煎加味。 |
“呕血” 相关论述
论曰∶愁忧思虑则伤心,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盖心主血,肝藏血,二藏俱伤,则血不循经,随气上逆,故因呕而血出也。《内经》曰∶怒则气上,甚则呕血。
治呕血唾血,咳逆气喘短气。款冬花丸方。
款冬花紫菀(去苗土各三两)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 豉(炒各二两半) 人参出汗) 柏叶(去梗,焙) 生干地黄(焙各三分)
上一十一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冷熟水嚼下,日三夜二。
治伤中胸内急痛,咳嗽呕血,时寒时热,小便黄赤。泽兰汤方。
泽兰叶(六两) 大黄(锉,炒) 远志(去心各一两) 人参(三两) 麻仁桑根白皮(锉各四
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冷服,不拘时。
治呕血。郁金散方。
郁金(锉) 甘草(炙,锉各一两)
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井华水调下,不拘时。
治吐血呕血。五灵脂饼子方。
五灵脂(一两) 芦荟(二钱)
上二味,捣研为末,滴水和丸如鸡头大,捏作饼子。每服二饼,龙脑浆水化下,不拘时。
治呕血、吐血及鼻衄血。麦门冬汁方。
生麦门冬(汁) 生地黄汁 生藕(汁) 冷熟水(各一盏) 白药(一两为末)
上五味,合和匀。每服二盏,略煎沸,温服,不拘时。
治卒呕血。羚羊角饮方。
羚羊角(镑一两半) 桂(去粗皮二两) 大黄(锉,炒一两)
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冷服,不拘时。
治呕血不止。荆芥饮方。
荆芥穗 栀子仁 黄芩(去黑心) 蒲黄(各一两)
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冷服,不拘时。
治呕血,烦满少气,胸中痛。阿胶汤方。
阿胶(炙令燥) 甘草(炙各一两半)
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地黄汁三合,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治呕血。荆芥汤方。
荆芥穗(一两)
上一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冷服,不拘时。
治呕血。比金散方
黄柏(去粗皮,蜜炙)二两
上一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麦门冬熟水调下。
治忧恚呕血,烦满少气,胸中痛。生地黄汤方。
生地黄(半斤) 阿胶(炙令燥) 甘草(炙各一两半)
上三味, 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以水一盏半,入大枣二枚(劈破),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二夜一。
治虚劳内伤,寒热呕逆出血。坚中汤方。
芍药半夏(汤洗七遍) 甘草(炙各一两半) 桂(去粗皮一两)
上四味, 咀如麻豆大。每服四钱匕,以水一盏半,入生姜一枣大(切),枣二枚(劈破),同煎至八分,去滓,入饴糖一分,再煎令沸,放温服,日二夜一。
治呕血。伏龙肝汤方。
伏龙肝(一两半) 生竹茹(锉一升) 芍药当归(切,焙) 黄芩(去黑心) 芎甘草(
上八味, 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以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日三。
呕血是指患者呕吐血液,多为棕黑色或暗红色,夹有食物残渣和胃液,伴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柏油样便。是由于上消化道(食管、胃、十二指肠、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胰腺、胆道)急性出血所致。但也可见于某些全身性疾病。
1.呕血发病原因
(1)食道疾病 食道静脉曲张破裂、食管炎、食道憩室炎、食管癌、食管异物、食管裂孔疝、食管外伤等均可致呕血。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较严重。食管异物刺穿主动脉可引起致命的出血。
(2)胃十二指肠疾病 消化性溃疡。急性糜烂性胃炎,应激性溃疡、胃癌、胃粘膜脱垂症、胃动脉硬化等常可致呕血。出血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最重,应激性溃疡和胃动脉硬化出血也较严重。
(3)肝胆疾病 如肝硬化食管与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出血性胆管炎、壶腹癌等。
(4)胰腺疾病 如胰腺癌。
(5)血液病 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何杰金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6)其他原因 尿毒症、结节性多动脉炎、血管瘤、抗凝剂治疗过量。
2.呕血伴随症状辨病
(1)伴黄疸 呕血伴黄疸者可见于肝硬化、出血性胆管炎、钩端螺旋体病、重型肝炎、壶腹癌。
(2)伴肝掌、蜘蛛痣 呕血伴肝掌、蜘蛛痣、腹壁静脉怒张者,提示肝硬化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3)伴皮肤粘膜血管瘤或毛细血管扩张 提示可能为上消化道血管瘤或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所致出血。
(4)伴皮肤粘膜出血 须注意血液病、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重型肝炎、尿毒症。
(5)在急重病后呕血 在休克、脑血管意外、大面积烧伤、败血症、颅脑外伤后发生呕血应考虑应激性溃疡。
(6)伴左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 须考虑胃癌与胰腺癌。
(7)伴寒战、高热 须注意急性胆管炎、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
总之,呕血的病因很多,但主要的是三大原因①消化性溃疡②食道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③急性胃粘膜出血。在确定呕血之前必须除外口腔、咽、喉、鼻出血以及咯血。呕血时患者多先有恶心,然后呕血,继而出现黑便。呕出血液的性状主要取决于出血量及在胃内的停留时间。如出血量较少而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呕吐物呈咖啡残渣样棕黑色。如出血量较多而在胃内停留时间较短,呕吐物呈鲜红色或暗红色。上消化道出血量失血量不大(少于800~1000ml)时,患者可以有呕血与黑便,皮肤苍白厥冷、头晕、乏力、出汗、脉快、心悸等急性失血性贫血症状。如出血量大,除上述症状外还出现脉搏细弱、呼吸加快,血压下降与休克等急性周围循环功能不全症状。因此当临床上出现呕血时,应及时至医院就诊,采取措施,控制出血。
病证名。血因呕吐而出,量多时可超过数百毫升。出《素问·厥论》。因恼怒、过劳及伤于酒色或臌胀等病所致。因暴怒伤肝,气火上逆者,兼见胸胁疼痛,心烦不宁,少寐多梦,甚至可见惊狂骂詈,不辨亲疏。舌质红,脉多弦数。治宜泻肝清胃,用丹栀逍遥散、伐肝煎等方。偏火旺者,宜凉血止血,用犀角地黄汤。因肝木侮土,脾胃受伤,致营血失守者,其症无胀无火而神疲脉虚,宜五阴煎、五福饮、理阴煎等方。过劳所伤者,兼见遍身疼痛,时或发热,用犀角地黄汤加当归、肉桂、桃仁泥。因饮酒过度,积热动血者,用葛黄丸。因房劳过度损伤肝肾者,兼见面赤足冷,烦躁口渴。偏真阴亏损者,宜生脉散合加减八味丸,或左归饮、小营煎之类;偏气虚阳衰者,宜异功散合八味丸,或五福饮、大补元煎之类。凡呕血量多者,可用花蕊石散。本证见于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消化性溃疡、胃炎、胃动脉硬化、肝硬化及某些血液病。参见吐血条。
宜降气,不宜降火。水曰润下,火曰炎上,引其气而使之下,即以水克火之理,是降气即所以降火也。若用苦寒之药以降火,火万无降理,盖炎上作苦,苦先入心,故芩、连之苦,本助火入心经之药,而名为降火者,徒以其寒耳。寒能凝血,苦能伤胃,是非但不能抑上升之气,而使之平行,横溢之血,而使之归源,害且有不可胜言也,可不戒哉。宜行血不宜止血,凡呕血之症,其始也,未有不病胸胁痛者,盖由平日起居失节,致血停瘀之久,不能归源,满而溢焉。遂发为呕,殆非一日之积矣,使其流行宣畅,散行百脉,又何呕之有。故凡治呕血之症,必须用行血之药,宣其余滞,而推陈以致新焉,血既流行,胃脘清楚,自不出矣。是行之乃所以止之也,医往往拘泥犀角地黄汤等,过于凉血,虽间或止之,其后常患胸胁大痛,肿满等症,以致不起。
盖血得凉则陈者不行,新者不生,瘀物愈积,而真元愈削故也。况血不可止,而强欲止之奚得乎。恙由郁久化火,外袭暑热,故倾盆呕出,危殆已极。诸药不受,余曾治一妇,危在顷刻,因思诸药皆苦寒,是以投以即呕,借用八汁饮,冀其甘寒可以入胃清上,血止再商,投之果应。方载《治验录》,参观可也。
宜补肝不宜伐肝。肝藏血,血阴物也,阴难成而易亏,又肝为东方木,于时为春,为发生之脏,宜滋养而不宜克伐,先医谓肝无补法,大谬论也。失血之后,肝藏空虚,汲汲焉实之不暇,而敢以纤毫平肝之药伐之哉,往往见其治疝胀诸症,谓为肝火有余,而用平肝之药,以致爪青囊缩而不起者,则肝之不可伐也,亦明矣。
余外兄虞检庵病呕血,医欲用降火平肝止血之药,而余贻尺牍止之,奈虽用余言,从事于补,而时止时作,大率吐后新血既生,四五日还复吐出,迁延岁月,忽得散脉,知决不可为矣。更数日卒。盖自得病以来,未尝瞑目而卧也,肝为藏血之脏,故人卧则血归肝,今肝脏虚极,不足以摄血,而荣卫之气,亦不复行于表分,故不复瞑目而卧,则血无所归矣。血无所归,故积久而复吐出,自然之理也。余一时思不及此,心常缺然,岁己卯秋,始晤缪仲淳于白下,相得甚欢,忽谓余曰,补血须用酸枣仁。余洒然有省,嗟乎,一人之心思有限,而病态无穷,非博览而约取,舍己而从人,即精如卢扁,不能无失也。而况资庸智喑,学俭识寡者乎,既用自箴,因书之以诏来者。
庸俗每言伐肝,贻害匪浅,往往延成痼疾,殒身者有之。第未明肝为藏血之脏,人卧血归于肝,若肝虚不足以摄血,故目不瞑,若用补血养肝,血有所归,如茯神、龙眼肉、酸枣仁等,随症择用,所以医贵博览约取,虚心研究,以匡其不逮。
呕血,火载血上,错经妄行。脉大发热,喉中痛者,是气虚,用参、 、蜜炙黄火载血上,错经妄行,用四物汤加炒山栀、童便、姜汁服。
又方∶山茶花、童便、姜汁,酒服。又郁金末,治吐血,入姜汁、童便良。又方∶用韭汁、童便二童,血溢鼻口,但怒气致血证者则暴甚,故经曰∶“抑怒以全阴”者是也,否则五志之火动甚载血上,错经妄行也。用柴胡、黄连、黄芩、黄 、地骨、生熟地黄、白芍,以水煎服。
虚者以保命生地黄散,再加天门冬、枸杞、甘草等分,水煎服。
【附方】
治呕血
黄柏(蜜炙)
上捣为末。煎麦门冬汤调二钱匕,立瘥。
《圣惠方》治呕血。
侧柏叶上为末。不计时,以粥饮调下二钱匕。
《保命》生地黄散
生地黄熟地黄 枸杞 地骨皮天门冬 黄 白芍甘草黄芩
上 咀。水煎,食前。
凡内损(又作伤.)唾血不足.外无膏泽.地五会(铜同.)主之.刺入三分.特忌灸.(千)
凡唾血、泻鱼际补尺泽.然谷、主咳唾有血.大渊、(明下见胃.)神门、主唾血振寒.呕血上气.胸堂、手心、脾俞、间使、胃管、天枢、肝俞、鱼际、劳宫、肩俞、大溪、主唾血吐血.心俞、肝俞、缺盆、巨阙、鸠尾、主咳唾血.库房、中府、周荣、尺泽、主咳逆上气呼吸.多唾浊沫脓血.上管、(明下同.)不容、大陵、主呕血. 门、主呕血衄血.行间、主短气.呕血.胸背痛.太冲、主面唇色白.时时呕血.女子漏血.手少阴 、主吐血.三里、主胸中瘀血. 满胁膈痛.不能久立.膝痿寒.上管主心膈下呕血.不容、主呕血.肩胁痛.口干.心痛与背相引.不可咳.咳引肾痛.太渊、主唾血振寒嗌干.太陵、及 门、主呕血、神门、主呕血上气.虚劳吐血.灸胃管三百壮.亦主劳呕逆吐血.少食多饱多唾.(一作多睡.)百病.吐血.胸堂百壮.不针.吐血、腹痛雷鸣.天枢百壮.吐血唾血.上气咳逆.肺俞随年壮.
吐血酸削.肝俞百壮.吐血呕逆.灸手心主五十壮.(千金翼云太陵是.)凡口鼻出血不止.名脑衄.上星五十壮.膻中、治唾脓.(铜见肺气.)肝俞、(见咳逆.)承满、(腹胀.)肩中俞、(见嗽)治唾血.大钟、(见淋.)然谷、心俞、(狂走.)治咳唾血.天突、咯唾脓血.(见肺.)库房、治多唾浊沫脓血.(见胸胁满.)屋翳、治多浊沫脓血.(见痰.)巨阙、治息贲.时唾血.(明下云.疗呕血烦心.)太渊、(见心痛.)神门、(心烦.)行间、太冲、鱼际、治呕血.曲泉、治逆气呕血.五里、治吐血.(风劳.)大溪、治咽肿唾血.(并铜.明下疗唾血及衄血不止.)巨骨、疗惊痫.破心吐血.(明)
鱼际、疗吐血唾血.肝俞、(见中风.)紫宫、(见唾.)石门、(见咳逆.)疗吐血.孔最、(疗吐血失音肿痛.)曲泽、(疗心痛出血呕血.见心烦.)肺俞、(见肺.)疗唾血.(千)承满、疗鬲气吐血.
黄帝问曰∶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今时之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矣。夫圣人之教也,形劳而不倦,神气从以顺,色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智愚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数,年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故也。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曰∶有病胸胁满,妨于食,食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涕,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何以得之?曰∶病名曰血枯,此得之少年时,有所大夺血。若醉以入房,中气竭,肝伤,故使月事衰少不来也。治之以乌贼鱼骨、 茹二物,并合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以饮利肠中,及伤肝也。曰∶劳风为病何如?曰∶劳风发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而瞑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也。曰∶治之奈何?曰∶以救俯仰,太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千金》云∶候之三日及五日中不精明者是也),咳出青黄涕,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空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矣。少气,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酸体重,懈惰不能动,补足少阴。短气,息短不属,动作气索,补足少阴,去血络。
男子阴端寒,上冲心中 ,会阴主之。男子脊急目赤,支沟主之。脊内廉痛,溺难,阴痿不用,少腹急引阴,及脚内廉,阴谷主之。善厌梦者,商丘主之。丈夫失精,中极主之。男子精溢,阴上缩,大赫主之。男子精不足,太冲主之。崩中,腹上下痛,中 主之。胸中瘀血,胸胁 满,鬲痛不能久立,膝痿寒,三里主之。心下有鬲,呕血,上脘主之。呕血有息,胁下痛,口干,心痛与背相引,不可咳,咳则肾痛,不容主之。唾血振寒嗌干,太渊主之。咳血,大陵及 门主之。呕血上气,神门主之。内伤不足,三阳络主之。内伤唾血不足,外无膏泽,刺地五会。凡唾血,泻鱼际,补尺泽。
族侄文学明之,以作文过劳,痰火上逆,大吐痰沫,因而呕血,一涌数碗。昏晕汗出,奄奄而卧,略不敢动,稍动即呕吐而血随出,色鲜红。饮食汤水皆不敢入,入即吐而眩晕,血即随之。里有婺君程闻野氏为之诊,骇而走曰∶血如涌泉,体热脉大,眩晕而药食难入,似无佳兆。乃速予治,予诊视毕,语其乃兄勉之曰∶可生也,何举家张惶若此?勉之以程言告予,予曰∶看症要圆活,勿拘泥。据经云∶心主血,肝藏血。又曰∶怒则气上。又曰∶脉虚身热得之伤暑。今左脉弦大,右脉虚大,明之不独作文劳心动火,且亦被怒伤肝,抑又为暑所逼,以致木火上升,眩晕作吐,经曰∶诸风掉眩皆属肝木,诸呕吐逆皆属于火。又诸动属火。内为木火上冲,外为暑气所迫,故吐而汗多血随吐出也。医贵识病,有是病则有是药。予特以白丸子三钱,解其暑气,清其痰饮,抑其冲逆,则吐可止,吐止气平则血自能归经。服后果嗒然而睡,醒则吐止食进,眩晕寻已。继用滑石、香薷各三钱,甘草五分,黄连、白扁豆各一钱五分,竹茹一钱,四帖全安。
吐血者.其血撞口而出.血出无声.呕血者.血出有声.重则其声如蛙.轻则呃逆.气不畅遂而已.同是血出口中.治与吐血无异.但吐无声.而呕有声.证既小异.而治法若不加详.安能丝丝入彀.以轻重论.则吐轻而呕重.吐则其气尚顺.呕则其气更逆也.以脏腑论.吐血其病在于胃.呕血其病在于肝.何以言之.盖肝木之气.主于疏泄脾土.而少阳春生之气.又寄在胃中.以升清降浊.为荣卫之转枢.故伤寒论少阳为病.有干呕呕吐不止之病.是少阳转枢不利.清气遏而不升.浊气逆而不降也.金匮呕涎沫头痛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取吴萸降肝之浊气.肝气降而呕自止.是肝木失其疏泄之常.横肆侮土.故成呕逆.主用吴茱萸.降肝之浊气.肝气不逆.则呕止矣.由此观之.可知凡呕皆属肝胆.而血又肝之所司.今见呕血之证.断以调肝为主.诸家皆言呕血出于肝.而未详其理.吾故旁引金匮伤寒.以证明之.但金匮伤寒之呕.乃杂病之呕.属于气分者也.而失血之呕.则专主血分.治法自有不同耳.
先干呕.然后呕血.呕血后仍发干呕者.皆少阳之逆气也.用大柴胡汤.加蒲黄丹皮桃仁当归治之.呕血既止.再服小柴胡汤.以调和荣卫.转枢表里.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呕哕自止.血自安静.而不上潮矣.然肝胆相连.胆病未有不及肝者.丹栀逍遥散.可并治之.
但呕不吐.属少阳.呕吐兼有.属肝经.肝气善怒.其火最横.观伤寒论.肝气侮肺名曰纵.刺期门.肝气侮脾名曰横.刺期门.皆取刺法以泻之.则知肝气怒逆.而为呕逆.尤宜攘除肝火.不可纵敌为患.今本仲景刺法之意.变用汤药.宜当归芦荟丸.加丹皮蒲黄.凡发怒呕血.以及肝气横逆.其证恶闻人声.欲死不欲生.欲按剑杀人.及惊狂骂詈.不认亲疏.皆肝经无情之火.非此大剂不能歼除.若此时因循.延至日久.病气未衰.正气先衰.虚中挟实.不攻不愈.欲攻不堪.是犹宋用贾似道.养奸为患.至国促而始去之.晚矣.若审其病稍轻者.但须凉肝血.调胃气.则呕血自止.犀角地黄汤.加柴胡枳壳.服后血止.再服逍遥散.加阿胶牡蛎香附以收功.
有平时呕酸呕苦.以及失血之后.常呕酸苦者.呕酸是湿热.试观夏月热汤过夜.则变为酸味.便知呕酸是湿热.呕苦是相火.胆寄相火.胆汁苦.故相火之味.能变胃津使苦.宜借用左金丸.再加血分药.以治血分为宜.盖此二药.辛苦降泄.治血药中.以为引导尤效.
呕血止后.如肝胆火旺.血虚烦躁.颊赤口渴.胸胁刺痛.发热盗汗.魂梦不安.此乃相火内炽.欲作骨蒸痨瘵.宜柴胡清骨散以治之.如兼咳嗽.喉间作痒.乃肝肺之气不相调协.宜用四逆散.香苏引.再加杏仁枳壳枯芩知母当归白芍治之.如咽喉中常若有气哽塞.善哕气打呃者.乃肝与心之气不畅故也.香苏饮.加柴胡薄荷射干牛蒡子尖贝当归旋复花治之.逍遥散尤为治肝经之要药.加减得宜.皆能应手而取效也.呕虽属于肝胆.然亦未有不关胃府者也.胃气逆上.治法已详吐血门.今并为医者补言之.凡血证带呕者.但治其血.血止而呕自止.凡呕证带血者.有如回食病.呕后见血水.此胃逆血枯.难治之证.大半夏汤.麦门冬汤治之.玉女煎.加蒲黄麻仁亦效.四物汤.加甘草寸冬枳壳茯苓藕汁萝卜汁生姜荆竹油.皆清利胃气.养血止呕之药.
此篇论血.单以呕血论.然失血证.未有单见一证.而不兼见诸证者.今欲详其条目.不得不分门立说.至于用方.则须参考诸证而变化之.若拘守一门.以求方治.岂不胶柱鼓瑟.
甲、概况 小儿寡七情之火,故内伤吐血,较成人为少,然偶或患之,则较成人为重,必须加意治疗,以免变端。
凡血之夹痰而出者,是为肺血,可从咳嗽一类参看之(见第六章)。若巨口吐出者则为胃血。新病吐血者, 先宜行瘀,再进和络,久病吐血者则宜止涩之。然胃中是否夹痰,是否夹湿,是否积有死血,均须详别。
至于有因胃寒而吐者更居少数,暴涌而呕出者,属于大热。辨之明察,庶可无误。
乙、治法 小儿因咳伤气管而咯血者,进润肺化痰之品,即可渐愈。若咳嗽历久,痰中带血,则宜照内伤咳嗽之 例为之治。具有巨口吐 出,属于胃血,宜柏枝饮;暴涌呕出者,宜急用童便乘热饮以止之,否则出血过多,必有暴脱之危也。通 常吐血一证,行瘀之剂为桃仁、三七、红花之属,吐血初起色紫者宜加而用之;破血之剂为莪术、三棱、大 黄之属,瘀血久而积块者宜之;和络之剂为丹皮、白芍、丹参之属,血络有热者宜之;止血之剂为白芨、棕 榈炭、代赭石之属,伤重血多者宜之;夹痰者栝蒌、杏仁、贝母之属可用;夹湿者白术、茯苓、泽泻之属 可用;血热者宜降,犀角、地黄、茜草之属可用;血寒者宜温,肉桂、干姜、沉香之属可用。至于吐血和平 之剂,最无弊害者,有茅根、莲须、藕节等品,不寒不热,不塞不通,用之于小儿为尤适也。
附方
(一)柏枝饮 治小儿衄血、吐血。
柏枝 藕节(等分)
研为末,三岁小儿每服五分,藕汁入蜜沸汤调下。本方加代赭石、白芍,功用尤大。
(二)干姜甘草汤 治心肺寒而呕血,或感受寒凉,多食生冷,吐血色黯黑,面白脉微者。
干姜甘草
生生子曰∶经云∶怒则伤肝,甚则呕血并飧泄。又曰∶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怒气上逆,则脾气受伤,所藏所统之血,皆妄行而错乱也。古方有用芎附饮治之而效者,良由川芎、香附,能调肝气,气和而血归经也。丹溪有用桂五钱为末,冷水调服者。缘桂能和荣卫,通血脉,木得桂而枯,且又为从治之法,故不独恃寒凉为治也。必须参之脉证,如脉微弱虚软,精神疲惫,急当独参汤进之。如脉洪大弦长有力,精神不倦,或觉胸中气塞,或血是紫黑块者,当以承气汤下之,此釜底抽薪法也。若势缓而色鲜红,宜以葛可久十灰散、阿胶、血余灰之类止之。或调气,或下或止,全在临症活法,勿得执一以戕生也。
滑伯仁曰∶血溢、血泄、诸蓄妄证,其治也,予率以桃仁、大黄行血破瘀之剂,以折其锐,而后区别治之。或问∶失血复下,虚何以当行血破瘀之剂?予曰∶血既妄行,迷失其道,不去蓄利,则以妄为常。曷以御之?且去者自去,生者自生,何虚之有。且如妇人行经,有五六日不止者,有十数日不止者,可见去者自去,生者自生也;乳妇亦然。
生生子曰∶时师治血,爱用寒凉,每每畏用温、补二法,亦偏见也。夫有寒当温,有虚当补,圣哲不能废其规,但要体认切当,毋轻举也。假使胃寒,或久为寒凉所激,以至血不归经,不温可乎?暴吐暴衄,昏运软倒,不补可乎?故王海藏治饮冷伤脾吐血,以理中汤理治中脘,分利阴阳,此亦理治内衄之法也。《三因方》曰∶理中汤能止伤胃吐血,以其功最理中脘,分利阴阳,安定血脉。葛可久治吐血昏运,用独参汤。仲景曰∶血脱益气。东垣曰∶阳生阴长。皆有旨趣,实法在当用而用也。设若阴虚火动,咳嗽已久,肺有伏火,痰带血丝,或紫色血屑,又当滋阴润肺,开郁清痰,而前剂未敢以轻试也。是知咳血、嗽血、痰带血丝,惟当滋阴润肺为先,暴吐昏运,却宜补虚温脾为最。全在体察病源,勿致偏癖,斯为良师。
滑伯仁曰∶诸见血非寒证,皆以为血热所迫,遂至妄行;热皆复有所挟也,或挟风,或挟湿,或挟气。又有因药石而发者。其本皆然,上中下治,各有所宜。在上,则栀子、黄芩、黄连、芍药、犀角、蒲黄,而济以生地、牡丹皮之类。胃血,古人有胃风汤,正是以阳明火邪,为风所扇,而血为之动。中间有桂,取其能伐木也,若苍术、地榆、白芍药之类,而济以火剂。大肠血、以手阳明火邪,为风为湿也,治以火剂、风剂,风能胜湿也。如黄连、芩、芍药。
柏皮、荆芥、防风、羌活之类,兼用鸡冠花,则述类之义也。
又曰∶惊而动血者属心,怒而动血者属肝,忧而动血者属肺,思而动血者属脾,劳而动血者属肾。
呕血是从口腔呕吐鲜血或咖啡样变性血液,多由十二指肠、胃和食道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或因邻近的肝、胆、胰病和外伤后,血经口腔呕出。上消化道出血均称为呕血。
一、原因
(一)上消化道疾病
1.食道:外伤,食道癌,食道炎症,食道溃疡、异物、静脉曲张。
2.胃: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胃异物、肿瘤、结核。
3.十二指肠:十二指肠溃疡、肿瘤、炎症。
(二)其他疾病过敏性紫癜,血管瘤、肝、胆、胰疾患,血友病,药物引起的病变。
二、主症
病变的病人、上腹剧痛,呕出红色或咖啡色并混有食物残渣样物质。食道有病变时呕出鲜红色血。大量出血后病人头晕、心慌、气短、无力。如再现休克时,收缩压低于10kpa(80mmhg),脉搏100次/分以下,精神不振,四肢湿冷,抢救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三、判断
(一)呕血量的判断
1.胃内储血量一般达250~300ml时即能引起呕血。呕血开始时,文明胃中已有300ml左右的出血量了。
2.轻度呕血:一次呕血量涉于400ml,仅有头晕,全身症状很少。
3.中度呕血:一次呕血量在500~1500ml时,收缩压低于13.3kpa(100mmhg),心率100次/分以上。
4.重度呕血:出血量超过150ml时,神志恍惚,收缩压低于10kpa(76mmhg),四肢发凉,少尿、无尿、休克。
(二)呕血停止的判断
1.经数小时对呕血者的观察,无新的呕血与便血,脉搏、血压平稳。
2.只呕血一次,在48小时再无继续呕血,可能出血停止。
3.病人各方面情况都正常。
(三)继续呕血的判断
1.输血给液之后休克症状不见好转。
2.呕血呈鲜红色,肠鸣音亢进,黑便增多而呈暗红色。
3.病程短而又继续恶化。
4.红血球、血红蛋白继续下降。
5.补充液体已足量,但血尿素素氮继续升高。
四、急救
急救原则是分秒必争,阻止失血,防止继续出血和再出血。切勿花艰多时间去查病因而延误抢救时机。
1.病人应立即卧床休息,头放低,并偏向一侧,以防吸血误入气管而窒息。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有呼吸系或心病史
夹杂物是痰,呈泡沫状
消化道出血经口腔呕出,称为呕血,呕血的颜色取决于出血量的多少及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的长短。出血量多并在胃内停留时间较短,则血呈鲜红色或暗红色,出血量少并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则血液内血红蛋白胃酸作用,形成正铁血红蛋白,故呈咖啡色或黑褐色。
(一)呕血的病因
1.食道疾病 如食道炎、食道粘膜撕裂症、食道癌等。
2.胃及十二肠疾病 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是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其次,见于急性胃粘膜病变、胃癌及胃粘膜脱垂症等。
3.肝、胆、胰腺疾病 肝脏疾病中肝硬化所致胃底、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最为常见、其次见于胰头癌、胆石症等所致的胆道出血。
4.血液系疾病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症等。
5.其它 如重症肺性脑病、及溢血、重症尿毒症及某些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
呕血的病因虽多,但主要的三大原因是:(1)消化性溃疡;(2)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3)急性胃粘膜出血。
(二)问诊要点
首先要排除鼻、咽、喉、口腔出血,经吞咽后再行呕出的假性呕血。
1.呕血与咯血的鉴别
2.呕血的伴随症状
(1)呕血前有慢性规律性上腹隐痛、反酸史,出血前有情绪紧张过度劳累、饮食失调等诱因,多为消化性溃疡病出血。
(2)呕血前曾服用阿斯匹林、肾上腺皮质激素、保太松、利血平等药物史,多为急性糜烂性胃炎所致的出血。
(3)呕血发生在40岁以上的病人,尤其是男性,既往无胃病史,近来有胃痛,食欲不振、消瘦、首先应考虑胃癌出血。
(4)呕血呈喷射状,血色鲜红,既往有黄疸或血吸虫病史,常为肝硬化食道静脉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5)呕血前有发热、黄疸、胆绞痛、呕血后绞痛缓解,多为胆道出血。
(6)呕血伴有皮肤紫癜及血象改变者,见于血液病。
(7)休克、脑血管意外、大面积烧伤、败血症、颅外伤等之后发生呕血,须考虑应激性胃溃疡。
呕 血 | 血 | |
1.病史 | 有胃病或肝硬化病史 | 呼吸道疾病或心脏病史 |
2.出血前常有症状 | 恶心、上腹部不适 | 咽喉发痒或咳嗽 |
3.出血方式 | 呕出 | 咳出 |
4.血液颜色 | 暗红或棕褐色 | 鲜红 |
5.血液内混合物 | 常混有食物残渣 | 常混有泡法沫及痰 |
6.酸碱反应 | 酸性 | 碱性 |
7.黑粪 | 常有黑粪、呈柏油样便 | 除非咯血咽下,否则不会有黑痰 |
8.出血后痰的情况 | 无血痰 | 咯血后继续有痰中代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