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药
参考:红果楠
“凉药” 相关论述
云间曹于容,为室人中风灌药,误咬去指半节, 痛寒热。外敷大黄等药,内服清热败毒,患处不痛不溃,脓清寒热愈甚。余曰∶此因凉药遏绝隧道而然也。遂敷玉龙膏以散寒气,更服六君子汤以壮脾胃。数日后患处微痛,肿处渐消,此阳气运达患处也,果出稠脓,不数日半指溃脱,更服托里药而敛。
上舍王天爵,伤足 肿,内热作渴,内服外敷,皆寒凉败毒,患处益肿而不溃,且恶寒少食,欲作呕吐。余曰∶此气血俱虚,又因寒药凝结隧道,损伤胃气,以致前症耳。遂用香砂六君子、芎、归、炮姜,外症悉退。惟体倦晡热,饮食不甘,以补中益气汤,加地骨皮、五味、麦门,治之而愈。
州守王廷用伤指,即用帛裹之,瘀血内溃, 肿至手。余谓∶宜解患处,以出瘀血,更用推陈致新之剂。不信。乃敷凉药,痛虽少止,次日复作,又敷之,数日后手心背俱溃出瘀秽脓水,尚服败毒之剂,气血益虚,色黯脓清,饮食少思。仍请余治,投以壮脾胃、生气血之剂,由是脓水渐稠而愈。
云间曹子容,为室人中风灌药,误咬去指半节, 痛寒热。外敷大黄等,内服清热败毒,患处不痛不溃,脓清,寒热愈甚,此因凉药遏绝隧道而然也。遂敷玉龙膏以散寒气,更服六君子汤以壮脾胃。数日后,患处微痛,肿处渐消,此阳气运达患处也。果出稠脓,不数日,半指溃脱,更服托里药而敛。
上舍王天爵伤足 肿,内热作渴,外敷内服,皆寒凉败毒,患处益肿而不溃,且恶寒少食,欲作呕吐。此气血俱虚,又因寒药凝结隧道,伤损胃气,以致前症耳。遂用香砂六君子、归、芎、炮姜,外症悉退。惟体倦晡热,饮食不甘,以补中益气汤加地骨皮、五味、麦冬,治之而愈。
州守王廷用伤指,即用帛裹之,瘀血内溃, 痛至手。谓宜解患处,以出瘀血,更用推陈致新之剂。不信,而敷凉药,虽少止,次日复作。又敷之,数日后,手心背俱溃,出瘀秽脓水。尚服败毒之剂,气血益虚,色黯脓清,饮食少思。仍请治,投以壮脾胃气血之剂,由是脓水渐稠而愈。
钱国宾曰∶甲子春,余舟泊清江浦时,征辽官兵沙船,两岸打闸,水急索断,头目王元跌倒,头向地,脚朝天,正对石椿,脑盖骨圆圆如钟大,竟离头坠地,去人丈许。众兵围看,余见而呼曰∶某知接骨,今病者破脑,魂魄惊散,怕人,不敢归窍,汝等在此,此人立死矣。且暂散,诊其脉洪浮,脑骨虽坠,脑膜未破,可救。先安脑骨,急取舟中接骨药,散于周遭,内用四物汤加桃仁、大黄各一钱,红花五分。恐血攻心,移病者于无风之室,令倚勿睡,睡则血上。至半日,始苏醒,次日能饮食。日日与接骨药一剂,十日而痊。接骨神方∶土鳖虫四十九个,酒炙黄;暴死人骨一两;螃蟹 黄,五钱;象虱十个;半两钱十个, 红醋淬取末;自然铜三钱, 红醋淬;乳香、没药各三钱;木香二钱;麝香五分。为末,每服七分,热酒调下。照量加酒,以行药力。服后,骨中自响。轻者数服,重者十余服,接骨如故。
海藏治赤痢用四君子加赤芍药、当归,入粟米少许同煎。
黄连解毒汤 治时疾三日,已汗解,苦烦闷干呕,口燥呻吟,错语不得卧,亦治热痢。
黄连(三钱) 黄柏(半两) 栀子(四个,擘) 黄芩(一两)
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煎六分,去滓服。
泼火散 治中暑烦躁,发渴口干,及治血痢。
青皮(去白) 赤芍药黄连(去须) 地榆(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冷水调下。如蓄热而气血妄行,加甘草。
芍药柏皮丸 治一切恶痢,窘痛脓血。
芍药黄柏(各一两) 当归黄连(各半两)
上为末,滴水丸,小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熟水下。加枳壳。
宽肠枳壳散顺气止痢。
甘草(六钱,炙) 枳壳(去穣、炒,二两四钱)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空心沸汤点服。
三黄熟艾汤 治积,脏腑下痢赤白,及治伤寒四五日而大下热痢,服诸药多不止,宜服之。
黄芩黄连黄柏(各七钱半) 熟艾(半鸡子大)
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煎六分,去滓温服。
地榆散 治泻痢血痢。
地榆诃子甘草(各等分)
上为末。盐米汤调下。有热,加黄芩。
又方地榆 诃子 浓朴(姜制。各等分)
上锉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姜枣煎服。
地榆饮 治冷热痢,腹痛下痢,赤白频并。
地榆甘草芍药枳壳(各二钱半)
上锉散。每服二钱,白水煎。加黄连妙。
又方地榆 乌梅柏皮甘草当归(各等分)
上锉散。每服二钱,煎服。
川草散 治腹痛下痢赤白,不拘远近。
川芎白芷甘草(半生半炙。各七钱) 赤芍当归(酒洗) 净黄连(各五钱)
上,锉焙为末。每服半钱至一钱。白痢,白姜汤调。赤痢,甘草汤调。赤白痢,温米清汤调。并空心服。
治热痢备急方用井花水调腊茶蜜,磨生姜,渴则饮之。
《本事》治小儿赤痢。
捣青蓝汁二升,分四服。(《圣惠方》治小儿中蛊下血)
治小儿屎血。
甘草五分,以水六合,煎取二合,去滓,一岁儿一日服令尽。
钱氏黄柏丸 治小儿热痢下血。
黄柏(去皮,半两) 赤芍药(四钱)
上为末,饭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食前米饮下。量儿加减。
栀子丸 治少小热痢不止。
栀子(七枚) 黄柏(三分) 黄连(五分) 矾石(四分) 大枣(四枚,炙令黑)
上五味为末,蜜丸如小豆大。服五丸,日三夜二。服不知,稍加至十丸。
《外台》子芩汤 疗小儿热痢。
子芩(十二分) 知母女萎(各六分) 竹叶(切八分) 黄柏甘草(炙各四分)
上六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甚妙。
《圣惠》栀子仁散 治小儿热痢腹痛,心烦口干,小便赤黄,不欲饮食。
栀子仁 当归(锉、微炒。各半两) 黄柏地榆(微炙,锉。各三分) 黄连(一两,去须,微炒)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以粥饮调下半钱,日三四服,量儿大小加减。
乌梅散 治小儿热痢,但壮热多渴,而痢不止。
乌梅(二枚,微炒,去核) 黄连(去须,微炒) 蓝叶(各一分) 犀角(屑) 阿胶(捣碎,炒令黄燥) 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放温,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服之。
《形证》治赤痢开胃散
白术茯苓人参(各半钱) 石莲子(去皮壳心,十个)
上为末。藿香汤下半钱。
(孔氏)治赤白痢骨立。地榆一斤,水三升,煮升半,去滓,煎如饧,空腹服。
黄连例(钱氏法) 加黄柏,为二圣丸(治疳)。加橘皮,为橘连丸(治疳)。加榆仁,为榆连丸(治疳)。加黄芩、大黄,为三黄丸(治积热)。加阿胶、茯苓,为阿胶丸(治痢)。加诃子、木香,为小香连丸(治痢)。加豆蔻、木香,为豆蔻香连丸(治泻)。加木香、白附子,为白附子香连丸(治痢)。加阿胶、当归、干姜,为驻车丸(治痢)。
《鬼遗方》云∶凡痈疽外热内疼者,是有客邪,内有积毒,欲作脓透之候。
洪宝丹(又名金丹、寸金、四黄散)
天花粉(三两) 姜黄白芷(各一两) 赤芍药(二两)
上为末。茶酒汤使,随证热涂。诸般热证,痈肿金疮,此药一凉而已,能化血为水,又能使血瘀积,又能凉肌生肉,去死肌烂肉,又能破血退肿,又能滞气为浮,能止痛,又能为痛闭脓,又能出脓,一反一复,此方药性无他,遇凉效少,遇热效多,故非十分阳证,不可轻用,恐或凝寒,治疗费力。若夫金疮出血,非此不可,乃第一药。余外但可为前二药之佐使尔,当审之审之。大抵此三药,可合力同功者,可独将专权者,可分司列职者,可合围交攻者,可借援求救者,可勇力相持者,可正兵先锋奇兵取胜者,可奇兵先锋正兵取胜者,神圣工巧,端与兵法无异,然兵随印转,将逐令行,故立功取胜,存乎其人,苟非明理通变之士,何足言哉,用法如后。一若病势大热,可用热茶调敷,如证稍温,则用酒调。若用以撮脓,可用三分,姜汁七分茶调,何也?此药最凉,能使血退,姜汁性热,能引血潮,故血退则被引,血潮被逐,进退相持而后成脓作破,逼脓尽流也。
一凡疮口破处,肉硬不消者,疮口被风所袭也,此方中加独活以去风,用热酒调,如又不消,则风毒已深,肌肉结实,又加紫荆皮,有必消之理矣。一此方莫善去金疮,及诸热证赤肿,断诸血根,不使 赤。若痈疽不可轻用,恐贴处不散,fs 毒入内,在骨则成骨痈,在喉项则毒瓦斯聚喉,在胸背则阴烂脏腑,在腹肚则为内痈,杀人不救,可不慎哉!只以冲和、玉龙,根据法详证,用之为妙。一年少血壮之人,衰老血败之士,如有溅血,无药可止,血尽人亡;若在手足,可用茶调敷手足上下尺余远;若在胸背、腰腹,则全体敷之,把住血路方能止,却用断血药,(五倍末方,见金疮条中。)或神效军中方、 口方得安愈。一治金疮重者,筋断脉绝,血尽人亡,如要断血,须用绳及绢袋,缚住人手臂,却以此方,从手臂上用茶调,敷住血路,然后却用断血药 口,却不可使内补,及四物等药,却又能令人发呕吐,甚则口眼 斜,少焉发烦发热成破伤风,只可下对金饮,加川芎、白芷、姜枣煎自安,却徐徐补血。如或有破伤风证,又须用破伤风药,即葛根汤之类,(方见后)。疮口用军中方,加九肋鳖甲酥炙碾。一凡金疮在头面上者,血不止,急用此方茶调,团围敷颈上截血,疮口边亦用此敷,军中方 口,重者十日,轻者三日效。一凡金疮着水,肉翻花者,可用薤汁调此方,敷疮口,两旁以火微炙之;或烧早稻秆烟熏之,疮口水出即愈。如无水出,即是风袭,可用南星,茶调敷之即愈,然后以军中方, 口妙。一治妇人产后或经绝,血行逆上,心不能主,或吐血,鼻衄,舌衄,可以此方,用井花水调敷颈上,生艾汁调亦妙,其血立止,然后服药以绝原。如舌衄必有血泡,破之复胀,可用线于舌根颈缚住勿除,于颈项上截血,内用黄芩、荆芥凉心之药,以收其原;舌上用蜜调结口之药以治之,泡破除线,血不胀矣。服凉心药,四物汤加荆芥、薄荷、朱砂。一此方用药调涂热毒,恐随干随痛,赤肿不退,当用鸡子清调敷,诸热毒难干妙,汤火疮同。
一打破伤损在胸膈上者,药通血不下,可用绿豆水,调此药末吞之,即吐出而安。又有从高坠下,用通血药不下,数日病患几死,此必天时寒冻,服大黄等药冰之。血凝片不行,可用热酒调军姜末饮之。片时血通,人得更生,盖借热性以活死血,则前药方能行矣。治发背初发时小,后五七日赤肿高,即罨药,令内毒散减疼,免牵引。
乳香膏
乳香(一两) 青薄荷叶(四两,洗干)
上研匀,浓罨患处,以青绢盖之,如干以新汲水润之,常令湿,其热毒自然消散,如热毒攻结可用,气毒攻结不可用。
金黄散 贴痈毒,令内消。
白芷白芨白蔹上等分为细末,用新汲水调敷。
治阳证肿毒,并金疮。
大粉草锉细,用竹一段,刮去青,两头留节开一小窍,人草在内,满后却用油灰塞窍,从冬至日放粪缸内,待立春先一日取起,竖在有风无日阴处。二十一日,验两窍好,却破竹取草为细末,用水调敷。
《药性论》甘蕉根,捣敷一切痈肿上,干即更敷,无不瘥者。
梅师治痈疽发背,或发乳房,初起微赤,不急治之,即死速消方,捣苎根敷之,数易效。
诸疮肿痛不可忍者,以葵花根,去黑皮,捣烂。若稠点井花水少许,若不稠,不须用水,以纸摊如膏药贴之立效。
又方 芙蓉叶,捣烂罨,立效;晒干为末,水调敷,亦妙。
治发背,蜗牛百个,活者置净瓶内。新汲水一盏,浸瓶中封闭,自晚至晓,其水如涎,取水将真蛤粉,不拘多少调之,刷疮上效。
治背痈与疖,久年烟壁土、黄柏,等分为细末,生姜汁捏成膏敷之,夏月以茅香汤下、一二钱妙。(《经验》)
七宝散(《本事》) 治痈疽,止痛拔毒。
干荷叶心,当中如钱片,(不拘多少)。
上为末,每用三匙,水二盏,慢火煎至一盏半,放温淋洗干,以太白膏敷之。
太白膏寒水石(研,飞过) 用腊月猪脂调成膏,随疮大小,薄纸摊贴之。
天花青露散 罨围一切肿毒。
白芨白蔹白薇白芷白鲜皮朴硝青黛黄柏老龙骨(各一两) 天花粉 青露(各三两)
大黄(四两)
上为细末,醋蜜调匀。如疽毒未成,则当头罨退;若已成,四面围之,中留头,用替针膏贴之。
消肿散 围罨肿毒,一切疮疖并治。
大黄水仙子山药苎根 青露 小赤豆寒水石 水姜 香蛤粉花蕊石上将前药捣和,如干加醋蜜调匀。如疽毒未成则当头罨退,若已成四面围之,留一头,用替针膏贴之。
神护膏 围罨一切肿毒。
小赤豆黄皮白蔹白芷天花粉南星(各等分)
上为末。阴用米醋与蜜水同,阳用商陆根,亦用芭蕉油,此是邵色婆黄金散,加黄皮为主。
水澄膏 秘方,围敷肿毒。
郁金白蔹白芨五倍子(各一两) 乳香雄黄(各五钱)
上为细末。水调敷,如热极者,用腊水尤妙。
五金膏(一名葵花散)
黄葵花(七朵) 川连(二钱,去须) 山栀(三个,肥者) 黄柏(五钱) 川郁金(三钱)
上为末,井华水调成膏敷。此药性急,宜速打之。
清凉膏 治初患痈肿疮疖,热 疼痛,消肿毒。
大黄(不拘多少)
上为细末。用浆水调摊贴之,醋摩亦得。
治诸疮肿不散者。
上取白药根,捣烂敷贴,干则易之。无生者,用末,新水调涂之亦得。
治诸疮肿,马毒疮。
上以马齿苋,水煮冷服一升,及涂疮上。治湿癣、白秃,以马齿膏和灰涂之效。治紧唇、面肿,捣汁涂。冬用干末,水调涂。治丹毒、发背肿,捣敷之,不住者,以蓝靛和之更佳。治多年恶疮,捣烂敷之尤良。治三十六种风结疮,取马齿苋一石,水二石,一釜煮之,澄清,内蜡三两,重煎之成膏,涂疮上并服之。
清水膏 治痈疽,及一切毒肿,坚硬肿痛,攻冲四畔 肿,抽热毒,散肿气。
羊桃根 川大黄黄芩绿豆粉黄柏(各一两) 赤小豆上为细末。用芸苔菜取自然汁,入蜜少许,相和调药,令稀稠得所。看四畔肿赤处大小,剪生绢上匀摊,可浓一钱许贴之,干即易。
水调膏 治痈疽毒热,赤 疼痛。
川大黄(生用,研末) 杏仁(去皮尖,研) 盐花(各三分)
上为细末。研令匀,以新汲水和调,稀稠得所。旋即涂肿上,干即易之。
郭氏水澄膏 治风热肿毒,赤红色,攻 疼痛不止。
白芨白蔹(各四钱) 郁金(一对) 大黄黄柏黄药子榆皮(各七钱半) 乳香没药雄黄(各半两)
上为细末。用新汲水一碗,药末不以多少,澄于水内,药定去水。敷于肿处,上用白纸封之,用鸡翎掠此水湿润。
二黄膏 治一切肿毒。
黄柏大黄(各等分)
上为末,用醋调搽,如干以水润之。
揭毒散
大黄(一两半) 白芨(一两) 朴硝(二两)
上为末。用井水调搽,如干再搽。
薛按∶此二方及寒凉之药,若疮疡 肿作痛,属阳之证,宜用之。或微肿痛,而不赤者,恐不宜用。盖气血喜温而恶寒,若冷气入里,反为难治之证矣。
三消散 退极热证,赤肿 开者。
朴硝 焰硝 大黄栀子(炒黑色) 寒水石南星(各等分)
上为细末。生地黄汁,调涂贴。芙蓉叶捣汁调亦可。
四面楚歌 敷诸般疽,发肿赤痛不可忍,未成角散,已成角破,至疮口合而止。
荆芥(和根,锉碎) 赤芍药 大柏皮土当归山大黄土白芷天南星赤小豆 商陆根(锉片子,焙) 白芨赤敛白蔹草乌寒水石(煨或炒,各等分)
上为末。生地黄汁,调角四畔,或苦齑根汁,肿用商陆根研汁,未溃则满涂上,或有尖起处,则留出疮口。
水师晶明 治诸发已破未破皆洗,如成脓溃烂,最要洗净,去故肉生新肉,洗后净干,再用角贴掺药,一日一次。
大柏皮泽兰莽草荆芥赤芍药山大黄土白芷土当归独活(各等分)
上锉粗散。用水一斗,入葱白、大椒、橘叶同煎熏洗。如已烂,入猪蹄下膝爪骨肉煎,可免干痛,净洗为度。
疮疡敷药,当分阴阳虚实,而用内治之法,不可概敷寒凉之药。若肿痛热渴,脉滑数而有力者,其症为纯阳,宜服济阴汤,外敷抑阳散,则热毒自消,瘀滞自散。若似肿非肿,似痛非痛,似赤非赤,似溃非溃,脉洪数而无力者,其症属半阴半阳,宜内服冲和散,外敷阴阳散,则荣逆自从,血郁自散。若微肿微痛,色黯坚硬,肉色如故,久而不溃,脉按之沉细,举指虚浮者,其症属纯阴,宜内服回阳汤,外敷抑阴散,则寒气自解,阳气自复。凡阳气虚寒,不能消散腐溃,或溃而肿不消,口不敛者,必内外温补,庶可保全。若阴寒之症,而用寒凉之药,则腠理迷塞,气血凝滞,毒瓦斯益深,良肉反死,疮口不敛,恶症蜂起,不可复救矣。盖胃气得寒则不能营运;瘀血得寒则不能消散;死肉得寒则不能腐溃;新肉得寒则不能化生。治者不可不察也。
一小儿面疮,敷寒凉之药,患处坚实,头面俱肿,此脾胃受寒,血气凝滞,而不能行耳,先用冲和汤、阴阳散,患处和软;次用托里消毒散,坚硬顿消;又用托里散,疮溃而愈。
一小儿腹痈,敷寒凉之药,腹胀吃逆,手足并冷,此脾胃复伤而虚寒也,用回阳汤、抑阴散,诸症渐退;用托里散而溃,八珍汤而愈。
一小儿溃疡,敷寒凉之药,肌肉不生,脓水不止,余谓脾气亏损而然,用异功散加升麻、白芷渐愈,又用托里散而痊。
一小儿臂痈,敷服皆寒凉之药,更加肿硬,余谓当助脾胃以解凝寒,乃用益气汤加茯苓、半夏、薄、桂及如圣饼熨之而愈。大凡疮疡久而不愈,不问已溃未溃,皆因阳气虚不能营运耳,用如圣饼或葱熨法为善。
一小儿两足胫内外赤肿, 连膝上,因痘愈之后,或谓痘毒,欲用寒剂;或谓丹毒,欲砭出血。余曰∶非也,此足三阳经热毒壅肿耳,况痘愈之后,元气未复,设若砭剂出血,则患处愈伤;敷贴凉药,则荣气愈滞;服败毒之药,则元气愈虚,瘀血愈凝。不信,竟用前法,果两胫溃而色黯,疮口不敛,大便去后如痢,欲用治痢之药。余曰∶此因误用前法,元气复伤而下陷也,非痢非毒。遂用补中益气汤之类而愈。
一小儿大腿漫肿不赤,服败毒之药,手足并冷,吐泻不食。余曰∶元气虚而半阴半阳之症也。用阴阳散、冲和汤,肿起色赤,此变纯阳之吉症也,仍用前药,佐以活命饮而消。
一小儿臂痈,面色痿黄,饮食少思,脉洪数,按之软弱,余谓真气虚而邪气凝滞也,用白芷升麻汤,以清胃经热毒,用五味异功散,以补胃经元气。不信,反用寒凉之剂,外敷内服,肿硬至手,肉色如故,腹中作痛,脉浮大,按之沉细,此脾胃之气复伤,而变虚寒之症也,当祛散寒邪,温补脾气。仍不信,又与败毒,吃逆不食,手足并冷,此寒气逼阳于外,无根之火泛行耳,果死。手足俱青,患处皆黑。
一小儿足胫肿硬一块,年余而溃,时出清脓,其肿益坚,肉色青黯,发热烦躁,余谓真气虚而邪气实,当先调脾胃,或以为热毒凝滞,敷寒凉之药,肿硬至膝,肉溃腹胀,吐泻而死。
托里冲和汤 治疮疡,属半阴半阳,似溃非溃,似肿非肿,因元气虚弱,失于补托所致。(自制)
人参(二钱) 黄 (三钱) 白术(炒) 陈皮当归(各一钱) 甘草(炒,五分)
上水煎,徐徐服,手足冷者加姜、桂;其热已退而未消溃,用仙方活命饮。可内消者,再用托里消毒散。可作脓者,再用托里散。
阴阳散(即冲和膏) 治疮疡,元气虚弱,似肿非肿,似痛不痛,似热不热,属半阴半阳之症。用此以和阴阳,内服冲和汤或托里散,以助元气。
紫荆皮(炒,五两) 独活(炒,三两) 赤芍药(炒) 白芷石菖蒲(各二两)
上为末,用葱酒调服。
托里回阳汤 治疮疡属纯阴,不肿痛,不 赤,不腐溃,或腹痛泄泻,呕吐逆冷,阳气既陷,急用之多有生者。
(自制)
干姜附子(重一两四钱者) 当归陈皮白术 黄 人参甘草(炒。各二钱) 柴胡升麻(各三分)
上水煎,徐徐服之,如不应,倍加姜、附,外敷抑阴散(一方名回阳上龙膏。)
抑阴散 治疮疡,元气虚寒,不能消散,或腹痛泄泻,呕吐不食,手足或冷或不溃敛,筋挛骨痛,属纯阴之症。
以此助阳行阴,内服回阳汤,以回阳气。
草乌(炒,二两) 南星白芷(各一两) 肉桂(五钱) 赤芍药(炒,一两)
上各为末,葱汤调涂,热酒亦可。
解毒济阴汤 治疮疽 肿作痛,属纯阴者,用以此解毒。其热未退,用仙方活命饮。(自制)
连翘山栀(炒) 黄芩(炒) 黄连(炒。各一钱) 赤芍药(一钱五分) 金银花(三钱) 甘草(一两)
上每服二三钱,水煎,大便秘结者,量加炒大黄,外敷抑阳散。
抑阳散(即洪宝丹) 治疮疡属纯阳者。
天花粉(三两) 姜黄白芷赤芍药(各一两)
上为末,茶汤搽调患处。
五味异功散(方见败毒之药)
仙方活命饮
托里消毒散
托里散(三方见热毒疮疡)
补中益气汤(方见肌肉不生)
八珍汤(方见发热不止)
如圣饼
葱熨法(二方见流注)
麻属火候多烦渴.病者时喜食凉物.初热未出也须禁.纵之恣食毛孔密.
麻用寒凉本所宜.也须审时而察机.大寒遽用麻难出.伏毒内攻咎在医.
麻本火候.自发热至出透之日.未免有口渴烦躁.故多喜食冷物.盖麻证属火.食冷虽曰无妨.然生冷等物.麻证始终当忌.何则.夫麻最要透表.只宜温暖饮食.以候其透表.若于初潮未出之际.而食生冷.冰伏火邪.则毛孔闭密.而毒火难出矣.即透表之后.亦忌食生冷.但柿饼、秋白梨、连藕、荸荠可以略用.桃、李、梅子、柑橘、石榴、菱角等物.又在所必忌.然非但患麻者.生冷等物忌食.即医家治麻.寒凉之药.亦不可骤用.夫麻初发热之时.而最忌寒凉之品者.盖恐冰伏麻毒.使毒瓦斯郁遏而不得出.而成内攻之患也.古人谓天气暄热.宜用辛凉之味.如黄连解毒汤之类.不知天时之暄热热气.岂寒凉之药所能解也.今若骤用寒凉.恐不足以解外热.而适足以阻内热.使之不得出也.曾见有一岁孩子出麻.发热未见点时.而发惊搐.医家认作急惊.用寒凉之药攻治.致麻毒隐隐在皮肤之内.不得出表.后一医以滋阴为主.用四物等剂.亦不获效.烦闷声哑.数日而死.此可以知骤用寒冷、冰伏麻毒之为害也.今因天时暄热.而执泥岁气之说.骤用寒凉.岂理也哉.故治麻者.凡于麻初出之时.虽有身热、烦渴等证.宜以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去甘草、桔梗、升麻.少加酒炒黄芩三、五分以清之.切不可遽投黄连、黄柏、栀仁等味.恐冰麻毒而内伏.致麻不得外出.后虽设法宣表.而麻终不得出矣.可不畏哉.
朱曰 前条避风寒与本条忌生冷.皆病家所最易患者.中途变证.往往因此.故此二条.医生对于病家.务必再三叮咛.
疫邪结于膜原,与卫气并,固而昼夜发热,五更稍减,日晡益甚,此与瘅疟相类。瘅疟热短,过时如失,明日至期复热。今温疫热长,十二时中首尾相接,寅卯之间,乃其热之首尾也。即二时余焰不清,似乎日夜发热。且其始也,邪结膜原,气并为热,胃本无病,误用寒凉,妄伐生气,此其误者一;及邪传胃,烦渴口燥,舌干苔刺,气喷如火,心腹痞满,午后潮热,此应下之证,若用大剂芩连栀柏,专务清热,竟不知热不能自成其热,皆由邪在胃家,阻碍正气,郁而不通,火亦留止,积火成热,但知火与热,不知因邪而为火热,智者必投承气,逐去其邪,气行火泄,而热自已。若概用寒凉,何异扬汤止沸,每见今医好用黄连解毒汤,黄连泻心汤,盖本《素问》热淫所胜治以寒凉,以为圣人之言必不我欺,况热病用寒药,最是快捷方式,又何疑乎?每遇热甚,反指大黄能泻,而损元气,黄连清热,且不伤元气,更无下泄之患,且得病家无有疑虑,守此以为良法。由是凡遇热证,大剂与之,二三钱不已,增至四五钱,热又不已,昼夜连进,其病转剧,至此技穷力竭,反谓事理当然。
又见有等日久,腹皮贴背,乃调胃承气证也,况无痞满,益不敢议承气,唯类聚寒凉,专务清热,又思寒凉之最者莫如黄连,因而再倍之,日近危笃,有邪不除,耽误至死,犹言服黄连至几两,热不能清,非药之不到,或言不治之证,或言病者之数也。他日凡遇此证,每每如是,虽父母妻子,不过以此法毒之,盖不知黄连苦而性滞,寒而气燥,与大黄均为寒药,大黄走而不守,黄连守而不走,一燥一润,一通一塞,相去甚远,且疫邪首尾以通行为治,若用黄连,反招闭塞之害,邪毒何由以泻?病根何由以拔?既不知病原,焉能以愈疾耶?问曰∶间有进黄连而得效者,何也?曰∶其人正气素胜,又因所受之邪本微,此不药自愈之证,医者误投温补,转补转郁,转郁转热,此以三分客热,转加七分本热也。客热者,因客邪所郁,正分之热也,此非黄连可愈;本热者,因误投温补,正气转郁,反致热极,故续加烦渴、不眠谵语等证,此非正分之热,乃庸医添造分外之热也因投黄连,于是烦渴、不眠、谵语等证顿去。要之黄连,但可清去七分无邪本热,又因热减而正气即回,所存三分有邪客热,气行即已也。医者不解,遂以为黄连得效,他日藉此,概治客热,则无效矣。必以昔效而今不效,疑其病原本重,非药之不到也,执迷不悟,所害更不可胜计矣。
问曰∶间有未经温补之误,进黄连而疾愈者何也?曰∶凡元气胜病为易治,病胜元气为难治,元气胜病者,虽误治,未必皆死;病胜元气者,稍误未有不死者。此因其人元气素胜,所感之邪本微,是正气有余,足以胜病也,虽少与黄连,不能抑郁正气,此为小逆,以正气犹胜而疾幸愈也。医者不解,窃自邀功,他日设遇邪气胜者,非导邪不能瘳其疾,误投黄连,反招闭塞之害,未有不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