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附子

( Bái Fù Zǐ )

别名: 禹白附 , 野半夏 , 野慈菇 , 禹白附子 , 独角莲 , 独脚莲 , 牛奶白附 , 鸡心白附 , 疔毒豆 , 麻芋子 , 雷振子

白附子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风痰;通经络解毒镇痛。主中风痰壅;口眼歪斜偏头痛破伤风毒蛇咬伤瘰疬结核痈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研末服0.5-1g,宜炮制后用。外用:适量,捣烂敷;或研末调敷。
性味:
味辛;甘;性温;有毒
归经:
胃;肝经
用药禁忌:
血虚生风内热生惊及孕妇禁服。
临床应用:
用于中风痰壅,口眼喎斜,语言涩謇,痰厥头痛,偏正头痛喉痹咽痛破伤风症;外治瘰疬痰核毒蛇咬伤
化学成分:
块茎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d-葡萄糖甙(β-sitosterol-d-glucoside),内消旋肌醇(meso-inositol),胆碱(choline),尿嘧啶(uracil),琥珀酸(succinic acid),酷氨酸(tyrosine),缬氨酸(valine),棕榈酸(palmit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油酸(oleic acid),三亚油酸甘油酯(linolein),二棕榈酸甘油酯(dipalmitin)。并含白附子凝集素(typhonium giganteum lectin)。
炮制:
白附子除去杂质。制白附子取净白附子,分开大小个,浸泡,每日换水2-3次,数日后如起粘沫,换水后加白矾(每白附子100mg,用白矾2mg),泡一日后再进行换水,至口尝微有麻舌感为度,取出。将生姜片、白矾粉置锅内加适量水,煮沸后,倒入白附子共煮至无干心,捞出,除去生姜片,晾至六至七成干,切厚片,干燥。每白附子100mg,用生姜白矾各12.5mg。
鉴别:
理化鉴别,薄怪色谱:本品粉末1g,加石油醚(60-90℃)100ml,冷浸一昼夜,吸取上清液30μl点样:以β-谷甾醇作对照。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薄板上,以氯仿-甲醇(9.5:0.5)展开,用10%磷钼酸乙醇液喷雾,供试品色谱图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外显相同色斑。
性状:
性状鉴别 块茎卵圆形或椭圆形,长2-5cm,直径1-3cm,顶端残留茎痕或芽痕。表面白色或淡黄色略平滑,有环纹及点状很痕。质坚硬,断面白色粉质。无臭味淡,麻辣刺舌。
以个大、质坚实、色白、粉性足者为佳。
显微鉴别块茎横切面:木栓细胞有时残存。基本组动外侧有大型粘液腔及粘液细胞,内含草酸钙针晶束,长28-84μm;维管束散列,以外韧型为多见,偶有周木型。薄壁细含有众多淀粉粒。
粉末特征:类白色。①淀粉粒单粗球形或类球形,直径4-29μm,脐点点状、裂缝状、人字状、十字状、三叉状状或星状,大粒层纹隐约可见;复粒由2-12个分粒组成,有的1个较大分粒与2-4个小分粒复合。②草酸钙针晶散在或成柬存在于类圆形或长圆形粘液细胞中,针晶束长约全116μm。③螺纹及环纹导管,直径9-46μm。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凉爽湿润气候和阴湿的环境。以选肥沃、湿润的砂壤上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以块茎繁殖为主。冬季来收时,选留小块茎作种,用干细泥沙分层堆积,贮藏备用。小块茎有带根和不带根的两种,要分别栽种。5月,在整好的地上,按行距25cm开沟,深6-8cm,每隔6-8cm栽块茎1个,芽嘴朝上,施入厩肥或土杂肥后,盖一层细土。
田间管理出苗后,及时中耕除草并追肥1次。8月上旬再中耕除草、追肥1次。天旱则及时淋水。不带根的块茎栽2年后才采挖,在冬天倒苗后,结合中耕除草,用厩肥或土杂肥培根,第2年管理同第1年。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阴湿的林下、山涧、水沟及庄稼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北纬42度以南、包括西藏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此外,吉林、辽宁、江苏、湖北等地有栽培。
原形态:
独角莲,多年生草本,植株常较高大。地下块茎似芋艿状,卵形至卵状椭圆形,外被暗褐色小鳞片。叶1-7(与年限有关);叶柄肥大肉质,下部常呈淡粉红色或紫色条斑,长达40cm;叶片三角状卵形、戟状箭形或卵状宽椭圆形,长10-40cm,宽7-30cm,初发时向内卷曲如角状,后即开展,先端渐尖。花梗自块茎抽出,绿色间有此红色斑块;佛焰紫红色,管部圆筒形或长圆状卵形,顶端渐尖而弯曲,檐部卵形,长达15cm;肉穗花序位于佛镂内,长约14cm;雌花序和中性花序各长3cm左右;雄花序长约2cm;附属器圆柱形,直立,长约6cm,紫色,不伸出佛焰外;雄花金黄色,雄蕊有2花药,药室顶孔开裂;中性花线形,下垂,淡黄色;雌花棕红色。浆果熟时红色。花期6-8月,果期7-10月。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块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ynhonium giganteum engl.
采收和储藏:带根块茎作种的栽种当年可收获,不带根的要多种1年。冬季倒苗后,挖起块茎,小的作种,大的加工作药。将块茎堆积发酵,使外皮皱缩易脱,装在箩筐里,放在流水里踩去粗皮,晒干。亦有不去粗皮,切成2-3mm厚的薄片,晒干。

白附子 (出处: 《中国药典》 )

主治:
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用于中风痰壅,口眼歪斜,语言涩謇,痰厥头痛,偏正头痛喉痹咽痛破伤风外治瘰疬痰核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一般炮制后用,3~6g。外用生品适量捣烂,熬膏或研末以酒调敷患处。
性味:
辛,温;有毒。
归经:
归胃、肝经
用药禁忌:
孕妇慎用。生品内服宜慎。
炮制:
白附子:除去杂质。制白附子 取净白附子,分开大小个,浸泡,每日换水 2~3 次, 数日后如起黏沫,换水后加白矾(每100kg白附子 ,用白矾 2kg),泡1日后再进行换水,至口尝微有麻舌感为度,取出。将生姜片、白矾粉置锅内加适量水,煮沸后,倒入白附子共煮至无白心,捞出,除去生姜片,晾至六七成干,切厚片,干燥。每100kg白附子,用生姜白矾各12.5kg。本品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厚片,周边淡棕色,切面黄色,角质。味淡,微有麻舌感。
鉴别:
本品横切面:木栓细胞有时残存。内皮层不明显。薄壁组织中散有大型黏液腔,外侧较大,常环状排列,向中心渐小而少,黏液细胞随处可见,内含草酸钙针晶束。维管束散列,外韧型及周木型。薄壁细胞含众多淀粉粒。粉末黄白色。淀粉粒甚多,单粒球形或类球形,直径2~29μm,脐点点状、裂缝状或人字状;复粒由2~12 分粒组成,以2~4分粒者为多见。草酸钙针晶散在或成束存在于黏液细胞中,针晶长约至97(136)μm,螺纹、环纹导管直径9~45μm。
性状:
本品呈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5cm,直径1~3cm。表面白色至黄白色,略粗糙,有环纹及须根痕,顶端有茎痕或芽痕。质坚硬,断面白色,粉性。无臭,味淡、麻辣刺舌。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来源:
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typhonium giganteum engl. 的干燥块茎。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外皮,晒干。

“白附子” 相关论述

【药用】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块茎,或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的块根。
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入胃经
【功效】祛风痰、逐寒湿
【临床应用】1.用于中风、口眼喎斜之症。
白附子善于祛风痰、燥湿痰,故可用于中风痰壅之症,常与天南星半夏等同用;治口眼喎斜,常与全蝎僵蚕等息风止痉药同用。
2.用于寒湿疼痛,偏正头痛等症。
白附子不仅善于祛风痰,又能逐寒湿,故适用于寒湿头痛、偏正头痛、四肢酸痛麻痹等症,而以治疗头面部疼痛的效果较好,常配合白芷天麻南星川乌等药应用。
【处方用名】白附子禹白附(为独角莲的块茎,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一钱五分,煎服。
方剂举例】牵正散杨氏家藏方》:白附子白僵蚕全蝎。治中风口喎,半身不遂

气味」辛、甘、大温、有小毒
「主治」
1、中风口,半身不遂。用白附子白僵蚕全蝎等分,生研为末。每服二钱,热酒调下。
2、风痰眩晕头痛,胸隔不利)。用白附子(炮,去皮脐)半斤、朱砂二两二钱半,龙脑一钱,共研为末,加粟米饭做成丸子,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饭后服,茶或酒送下。
3、赤白清真斑。用白附子硫磺,等分为末,加姜汁调稀,以匣蒂蘸搽。一天可搽数次。
4、喉痹肿痛。用白附子末。枯矾等分研细,涂舌上,有涎水吐出。
5、偏附疝气。用白附子一个,研为末,加口涎调填脐上,再以艾灸三壮或五壮,即愈。
6、小儿慢脾惊风。用白附子半两、天南星半两、黑附子一钱,并炮去皮为末。每服二钱,加生姜五片,水煎服。此方变治大人风,止吐化痰

味甘辛,性温无毒,入肺脾二经。主中风失音,一切冷风气,头面百病,斑点风疮疥癣,心痛血痹阴囊湿痒,入药炮用,新罗出者佳。
按∶白附色白味辛,故宜入肺,以治风痰。甘而且温,故宜入脾,以治皮肤。阳中之阳,能

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药势。生蜀郡,三月采。

『来源』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干燥块茎。
『常用名』独角莲禹白附
『产地』河南禹县。
『采收季节』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制法有二:①将原药筛去灰尘,倒入缸内,用清水浸泡20天,每天换水1次,到期取出,滤干水分,再放缸内,每5斤药用筛好石灰粉1斤,撒入缸内拌匀,浸1夜,次日取出洗净石灰粉,再放缸内,加生姜半斤,皂角120克(煨过),甘草120克共煎水摊冷,放缸内漂2天2夜捞起,再用生姜半斤,甘草120克,放锅内与白附同煮2小时,至无白心捞起,晾至七成干,又放缸内润2夜,润透取出刨成1厚薄片晒干。②取原药10斤洗净,投入缸内,用清水漂,冬春季7天,夏秋季5天,每天换水,到期捞起,滤干水份,再放缸内,加明矾一斤化水,拌匀,冬春季7天,夏秋季5天,不换水,但翻动,到期捞起,放入锅内,先用清水,以武火煮2小时,然后换水加生姜片1斤,再用清水煮2小时,取出放蒸笼或甑内蒸2小时,至无白心取出,摊放通风处晾至七成干,放缸内润,春冬季4天,夏秋季2天,润透取出切片1厚,晾干。
『用量』3~6克。
『贮存』装箱内加盖,防潮。


主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药势。生蜀郡。三月采。
此物乃言出芮芮,久绝,世无复真者,今人乃作之献用。(《大观》卷十一,《政和》二七九页)


按《南州记》云∶生东海,又新罗国。苗与附子相似,大温,有小毒。主治疥癣风疮,头面痕,阴囊下湿,腿无力,诸风冷气,入面脂皆好也。(《大观》卷十一页44,《政和》页279,《纲目》页976)


阳,微温。
《珍》云∶主血痹,行药势。
本草》云∶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药势。


燥,祛风湿,治面疾
辛甘有毒,大热纯阳。阳明经药,能引药势上行,治面上百病(阳明之脉萦于面,白附能去头面游风。作面脂,消斑疵)。补肝虚,祛风痰,治心痛血痹,诸风冷气中风失音下湿痒。
根如草乌之小者,长寸许,皱纹有节,炮用(陶宏景曰∶此药久绝,无复真者,今惟凉州生)。


炮用。
辛,甘,大温,有小毒。阳明经药也。除头面游风,瘢痕 悉疗,解下湿痒,疥癣风疮亦医。止心痛而散血痹,疗足弱而补肝虚中风失音之疾,风痰眩晕之 。
生蜀郡。三月采。又曰此物久绝,后无真者。时珍曰∶根如草乌之小者,干者皱纹有节。
又曰∶其根苗悉与附子同。按今所用白附,类川乌而内心色白,未知此何物也,而除风亦有效验。
中风口斜,同僵蚕全虫,酒下末。(验方第一。)
偏坠疝气,为末,津合敷脐,艾灸三五壮。(第二。)
慢惊风,同南星、黑附子为末,姜水下。(第三。)
玉真散白附子(十两) 羌活防风南星白芷(各一两)
细末收贮。治跌打损伤,已破或伤口溃烂进风,口斜歪,内服外敷。(诸方第一。)


味甘、辛、气温。纯阳。无毒。一云有小毒。巴郡凉州俱多,砂碛卑湿才有。独茎发叶甚细,周匝生于穗间。形类天雄,入药炮用。治面上百病,可作面脂;主血痹冷疼,且行药势。驱诸风冷气,解中风失音。摩醋擦身背汗斑,尤去疥癣;(用茄蒂里边捻药擦,三日愈,忌澡洗。)研末收阴囊湿痒,并灭瘢痕。

阳气而生,故味辛微其气大温,有小毒。性燥而升,风药中之阳草也。东垣谓其纯阳,引药势上行,能去面上百病,为去瘕疵,擦汗斑,豁风痰,逐寒邪燥湿散结,中风痰厥,小儿急惊之要药也。但性温燥,凡阴虚类中风症,小儿脾虚慢惊,并宜切忌。
白附子,诸风冷气中风失音血痹冷痛,消痰祛湿,且引药势上行,祛面上百病。若大人阴虚类中,小儿脾虚慢惊,慎勿误用。
主治(痘疹合参) 治痘风热不退,及四肢头面不起,用以散风利热解毒

白附子甘辛行药势,上治风疮头面痕,中心腹痛血痹,下湿阴囊及腿
色白,苗似黑附子,性走行药亦近之,气温。小毒。治诸风癣,头面痕,面上游风百病,冷气心痛血痹皮肤不仁阴囊下湿,腿无力。兼治中风失音,女子带下。冷热灰炮裂用。

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药势。生蜀郡。三月采。
陶隐居云∶此物乃言出芮,芮久绝,俗无复真者,今人乃作之献用。唐本注云∶此物本出高丽,今出凉州已西,形似天雄。《本经》出蜀郡,今不复有。凉州者生沙中,独茎似鼠尾草,叶生穗间。臣禹锡等谨按蜀本云∶味甘、辛,温。又《图经》云∶叶细周匝,生于穗间,出砂碛下湿地。日华子云∶无毒。主中风失音,一切冷风气,面 瘢疵,入药炮用。新罗出者佳。
海药云∶按《南州记》云∶生东海,又新罗国。苗与附子相似,大温,有小毒。主治疥癣,风疮,头面痕,阴囊下湿,腿无力,诸风冷气,入面脂皆好也。

(毒草)散足阳明胃经冷风
白附子(专入胃。时珍曰。因与附子相似。故得此名。实非附子类也)。辛甘有毒。性燥而升。为风药中之阳草。东垣谓其纯阳。能引药势上行于面。为阳明经要药。又按诸书皆载能治头面游风斑疵。(阳明之脉行于头面。故用此作脂消斑。)及中风不语。诸风冷气血痹冷疼。下虚痒。皆当用此调治。玩此药非性燥。何以可治冷气虚痒?设非冷气冷痒。又曷可用燥烈之药以治乎?是以阴虚类中。并小儿脾虚慢惊。皆不宜用。以其气味辛烈者故耳。(辛能散气。燥能劫。)此与白芷同为一类。但白芷则兼肌湿同理。而不专及阳明风邪。此则专散阳明风冷。而于湿邪则未及耳。此药久无真者。今惟凉州生。形如草乌头之小者。长寸许。干者皱纹有节。入药妙用。

白附子,味甘、辛,气温,纯阳,无毒。云有小毒者,非。此物善行诸气之药,可恃之为舟楫者也。用于人参之中,可开中风失音;用于茯苓薏苡仁中,可去寒湿痹症;用于当归川芎之中,可通枯血之经脉;用于大黄中,可以去滞而逐瘀。近人未知,只用之外治以减瘢,下治以收囊湿,为可惜也。再其性甚燥,凡气血枯槁,虽有风,似不可用。即痰涎壅塞,而若系有火之症,亦非所宜也。

甘辛温,小毒
发明 白附子纯阳引药势上行,乃阳明经药。治肝肾风癣阴痒、洗 黑入面脂用。其性燥血耗气,是以类中风证,虽有痰壅禁用,小儿慢惊勿服。

燥、祛风湿、治面疾.
辛甘.大热纯阳.阳明经药.能引药势上行.治面上百病.(阳明之脉萦于面、白附能去头面游风、可作面脂、消瘢疵.)祛风痰.治心痛血痹.诸风冷气中风失音下湿痒.燥毒之品.似中风证.虽有痰.亦禁用.小儿慢惊勿服.根如草乌之小者.皱纹有节.炮用.(陶隐居曰∶此药久绝、无复真者、今唯凉州生.)

得火良。
辛、甘,大温,有小毒。入足阳明经气分。能引药势上行。逐风痰,驱寒湿。一切头面百病,心痛血痹阴囊湿痒,急慢惊风,痘疮风寒不解,四肢头面不起者,用以散解甚效。配南星半夏,生研猪胆丸,治小儿暑风痰迷搐搦。配僵蚕全蝎等分生研为末,热酒下,治中风口 。配藿香,等分为末米饮下,治小儿吐逆不止。炮用。脾虚慢惊,虚中风,二者禁用。

白附子(图缺)
入阳明治头面之邪风.辛甘而苦.性燥毒胃家寒湿.温散而升.(白附子辛甘而温.有小毒.不若川附之刚猛.虽性味相同.而主治各异.其形似天雄而长.晒干则有节.入阳明经.治风痰.燥寒湿.其功长于上焦.故能治头面之游风.非若川附之能达下焦.亦不及南星之散坚消肿.善行疾走.可入肝脾耳.)

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药势。日华子云∶无毒治中风失音、一切冷风气、瘢疵。

主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药势,生蜀郡.三月采.

辛甘,大热纯阳,阳明经药,能引药势上行,治面上百病,祛风痰湿,此药无复真者。

气味
辛甘大温有大毒.入阳明经能引药势上行.
【主治】
中风失音.一切冷风气.面 瘢疵.小儿毒暑入心.痰塞心孔.昏迷搐搦.非瞑眩之剂.不能伐之.三生丸君白附子.此之谓也.

味辛甘大热.入手厥阴少阳经.功专引药上行.治面上百病.作面脂.消瘢疵.去游风.惟性燥毒.似中风证虽有痰.并小儿慢惊均忌.此药已无真者.今闻凉州尚有生者.

辛甘性热,入阳明而善祛游走之风,能引药势上行,治头面百病。虚者忌之。

别录下品
气味】辛甘,大温,有小毒
【主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药势。
【核】曰∶本出高丽,及东海、新罗国,今出凉州,及辽东。生砂碛下湿地,独茎,类鼠尾草,细叶周匝,生于穗间。形似天雄,根如草乌头小者,长寸许,干皱有节。
【 】曰∶白附子,形肖附子而色白,阳毒独行之勇悍,亦相肖焉。气味辛温,功齐火热,手少阴心脏之体用药尔。经云∶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故主行药势,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耳。

辛甘大热,入阳明经。
能行诸药上行头面,祛风痰
治心气冷痛,中风失音
燥毒之品,勿可轻用。

味辛、甘,性温,入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驱风泻湿,逐行痰,温燥发泄,表散风湿治中风失音,鼻口偏斜,耳聋喉痹,疥癣疝瘕,面上(黑干)黯,下湿痒。行痰涎,止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