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症

参考:狼疮性肾炎

“痹症” 相关论述

外邪侵袭经络,气血闭阻不畅,引起关节、肢体等处出现酸、痛、麻、重及屈伸不利等症状,名为痹证。可包括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纤维组织炎及神经痛等。
1.主证
(1)风寒湿痹关节酸痛或部分肌肉酸重麻木,迁延日久可致肢体拘急,甚则关节肿大。又可分为以下三型:
行痹:肢体关节走窜疼痛,痛无定处,有时兼有寒热舌苔黄腻、脉浮。
痛痹:遍身或局部关节疼痛,痛有定处,得热稍缓,遇冷则剧,苔白脉弦紧。
着痹关节酸痛、肌肤麻木、痛有定处,阴雨风冷每可使其发作,苔白腻,脉濡缓。
(2)热痹关节酸痛、局部热肿、痛不可近、关节活动障碍、可涉及单或多个关节,并兼有发热、口渴、苔黄燥、脉滑数等症状。
2.治法:以循径与患部穴为主,亦可采用阿是穴行痹热痹毫针泻法浅刺痛痹多灸,深刺留针,如疼痛剧烈的可隔姜灸着痹针灸并施或兼有温针和拔罐等法。
3.处方:
肩部:肩髎肩髃、肩臑。
肘臂:曲池合谷天井外关尺泽
腕部:阳池外关阳溪腕骨
背脊:水沟身柱腰阳关
脾部:环跳居髎悬钟
股部:秩边承扶阳陵泉
膝部;犊鼻梁丘阳陵泉膝阳关
踝部:申脉照海昆仑丘墟
行痹膈俞血海肾俞关元着痹足三里商丘热痹加大椎、曲池

是泛指邪气闭阻躯体或内脏经络而引起的病症。“”即闭阻不通也。通常多指风、寒、湿三种邪气,侵犯肌表经络骨节发生关节肌肉疼痛,肿大和重着等一类疾患。《素问论》即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也。」在临床上主要可分“风痹”,“寒痹”,“湿痹”和“热痹”四种。在内经等古籍中,按病变部位又可分为“筋痹”,“骨痹”,“脉痹”,“皮痹”,“热痹“,“肌痹”,“心痹”,“肝痹”,“脾痹”,“肺痹”,“肾痹”,“挛痹”,“阴痹”,“远痹”,“血痹”,“胸痹”,“肠痹“,“胞痹”,“食痹”,“五脏痹”等。详见各条。

【病因】多由起居失调;卫气不固,腠理空疏,或劳累之后,汗出当风,涉水冒寒,久卧湿地等,以致风寒湿三气乘虚侵入,经络闭阻,发为风寒湿痹
【症状】
(一)行痹:肢体上下、左右走窜疼痛,痛无定处,有时兼有寒热舌苔黄腻,脉浮。平掌测试检查:疼痛部位多有麻、胀、密集的气感。
(二)痛痹:遍身或局部疼痛,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冷更剧,苔白,脉弦紧。平掌测试检查:疼痛关节处多有寒凉、密集、阻滞的气感。
(三)着痹肌肤麻木,肢体关节疼痛,痛有定处,易受阴雨气候的影响而发作,脉濡缓,苔白腻。平掌测试检查:疼痛关节处多有寒凉,阻滞,密集,胀麻的气感。
【治疗】
(一)发功:
1.点揉大椎肺俞命门丹田
2.患者站位,以平掌式,用推拉颤引手法向大椎命门丹田发气,激发气机,使其产生自发动功。若无自发动象,则自风门、天宗导引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经气,使其上下平衡。
3.以循经、远道、患部取穴,然后在局部以平掌式,用拉引手法发气,并顺经向肢体远端导引邪气,排除体外,患者在呼气时,亦同时意想从远端排出邪气。如膝关节痹症,先按揉推?膝眼梁丘膝阳关阴陵泉;然后以平掌式,用拉引手法,顺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向下肢远端导引经气,使风寒湿邪从隐白大敦排出。
(二)气功针刺:根据患病部位以循经的远道、邻近、局部取穴,将毫针刺入所取穴位。以龙含式,用拉旋引手法发气于所取的穴位上,从痛点或顺经向远端导邪气外出。如踝部痹症,取申脉照海阿是穴昆仑丘墟等。
(三)辅助练功
1.排风寒湿功:松静站立,两手下按,膝微屈,微闭双目,舌抵上腭。先吸一口气入丹田;呼气时意想真气丹田而出顺经直达痛之部位,驱动邪气从远端或局部的穴位上排出,做81息。
2.六段功:
(1)伸手关洞门:两脚与肩宽,脚尖内叩,成内八字形,腰腿伸直,两目平视,意守丹田,自然呼吸。两手掌心向下,沿腹胸两侧慢慢提起至胸前两侧,再向胸前方慢慢推出,状如关门;然后两腕十指齐用力向前挣动两臂的筋10次。
(2)分手耸肩:两臂从前势转为侧平举,掌心向上,状如担担,两臂齐动,后伸耸肩10次。
(3)轻按葫芦:两手由前势收回胸前,然后上肢自然下垂,掌心向下,手指向两侧,手掌背屈,用力下按10次。
(4)下腰摸丹:两腿保持正直,上体前倾弯腰下屈,两手掌心向下,左右交互向下按摸10次。
(5)双手托太行:两手由前势变成掌心向上,如捞物状,慢慢向上提至胸部膻中处,翻掌上托至头顶,两臂伸直相距如肩宽;然后用力上托10次。
(6)左右抓带:两手由前势变为轻握拳,先从左手向前下方伸,用力如抓物状;然后收回胸侧,再换右手抓。左右手如此交替,各抓10次。

内经》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①也。”风多则走注,寒多则掣痛,湿多则重着。者,犹闭也。风、寒、湿气侵入肌肤流注经络,则津液为之不清,或变痰饮,或成瘀血,闭塞隧道,故作痛走注,或麻木不仁。宜用通经止痛汤
:bi4(音闭)。
一妇人怀孕二月,遍身疼痛。医者作痛风治,百药不效。将一月矣。绝粒数日,麻木愈甚,发喘几殆①,脉乍大乍小,面乍红乍白,用左缠藤②一两,河水二盅,煎服即瘥。
通经止痛汤
通经止痛汤,南(星)威(灵仙)(白)(黄)柏苍(术),(川)芎桃(仁)龙胆(草)(神)曲,防己桂(枝)红(花)羌(活)。
①殆:dai(音代)。发喘几殆;喘的几乎要死。
左缠藤:即忍冬藤
③即朱丹溪的上中下通用痛风方

肩痛臂痛腰疼、腿疼,或周身疼痛,总名曰痹症。明知受风寒,用温热发散药不愈;明知有湿热,用利湿降火药无功。久而肌肉消瘦,议论亏,随用滋阴药,又不放。至此便云病在皮脉,易于为功;病在筋骨,实难见效。因不思风寒湿热入皮肤,何处作痛。入于气管,痛必流走;入于血管,痛不移处。如论虚弱,是因病而致虚,非因虚而致病。总滋阴,外受之邪,归于何处?总逐风寒、去湿热,已凝之血。更不能活。如水遇风寒,凝结成冰,冰成风寒已散。明此义,治痹症何难?古方颇多,如古方治之不效,用:


此症生于喉中内隔,发之甚速,气急而促,饮食莫下,茶入口中,由鼻内出。治宜升提消风解毒之药治之。

风寒湿三气杂合,而犯其经络也。风多则引注,寒多则掣痛,湿多则重着,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邪气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或肌肉麻顽,或肢节挛急,或半体偏枯,或偏身走注疼痛,其不痛者,病久入深也。故在骨则重而不举,在血则凝而不流,在筋则屈而不伸,在肉则麻木不仁,在皮则皴揭不荣,皆而不痛。盖者,闭而不通,邪在阴分也。故经以病在阳为风,在阴阳俱病为风痹。经言三气杂合,专言痹病所因也。在,分言表里有殊也。阴阳俱病,表症更兼里症也。《经·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非偏受一气。其风胜者为行痹,风行而不定,如走注之类。寒胜者为痛痹,寒凝则阳气不行,痛有定处即痛风。湿胜者为着,重着不移,或肿痛,或不仁,湿从土化,病发肌肉,即麻木也。以冬遇此为骨痹,冬气在骨。以春遇此为筋痹,春气在筋。
以夏遇此气为脉痹夏气在脉。以至阴遇此为肌痹,长夏气肌肉。以秋遇此为皮痹,秋气在皮。行痹痛痹着痹痹症大纲。又以所遇之时而命名,非此外别有骨筋脉也。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
经云∶诸不已,亦溢内也。风胜者易已,留皮肤者易已,留筋骨者痛久,其入脏者死。凡逢寒则急,逢热则纵。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
血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此经病入脏也。经论五痹之入脏者曰,肺痹烦满,喘而呕;心痹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四肢懈惰,发咳呕汁,上为大塞。其入腑者,别有肠痹胞痹,另详本门。此五脏,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风胜脉必浮,寒胜脉必涩,湿胜脉必缓。三痹各有所胜,用药以胜者为主,而兼者佐之。治行痹散风为主,兼去寒利湿,参以补血,血行风自灭也。防风汤。治痛痹温寒为主,兼疏风渗湿,参以益火,辛温解凝寒也。加减五积散。治着痹利湿为主,兼去风逐寒,参以补脾补气,土强可胜湿也。
川芎茯苓汤加 、术。其症有风湿羌活胜湿汤、史公酒。有寒湿苡仁汤三痹汤而身寒,如从水中出者,属寒湿附子丸。有湿热,加味三妙散苍术散。肩背沉重,肢节疼痛,下注足胫,属湿热当归拈痛汤
风热,肤麻瘾疹消风散。有暑湿清暑益气汤。有冷痹,风冷顽麻,巴戟天汤。有热痹热毒流注骨节千金犀角散。有营热,四物汤川芎,加钩藤丹皮。有营虚,当归建中汤。有卫虚,防己黄 汤。有气痹气分蠲痹汤。有血痹血分,因劳汗出,卧被风吹,血凝于肤,黄 桂枝五物汤加当归。有瘀血败血入络,桃红饮,煎成入麝香。有停痰,遍身走痛,二陈汤加羌活白芥子风化硝,姜汁泛丸。有支饮臂痛不举,眩冒麻痹,指迷茯苓丸。有在经,木防己汤。有入络,活络饮桑寄生威灵仙钩藤牛膝,或活络丹。治法总以补助真元,宣通脉络,加活血丹续断丹,或人参散之类。使气血流畅,则自已。
风寒湿〕气血凝滞,身重而痛,手足挛急。石顽改定三痹汤,或通痹散
周痹真气不能周于身,浑身痛。风寒湿气客于肉分,内不在脏,外未发皮,命曰周痹。蠲汤加桂枝白术狗脊薏米
行痹〕遍身走注不定,上半身甚者,乌药顺气散。下半身甚者,虎骨散加减。
痛痹〕历节挛痛,疏风活血汤。痛甚者,五灵散
着痹〕留着定处,身重酸疼,天阴即发,除湿蠲痛汤加蚕砂防己薏米。不应,补中益气汤加附子羌活黄柏
骨痹〕即寒痹痛痹也,苦痛切骨,安肾丸
筋痹〕即风痹也,风热攻注,筋弛脉缓,羚羊角散。若湿邪入筋,续断丹。
脉痹〕即热痹也。《金匮》云∶经湿则,络热则痿。风湿郁热,经隧为壅。升麻汤去桂、麻,加萆 、石膏,或秦艽四物汤,后用人参丸
肌痹〕即湿痹着痹也。浑身上下左右麻木,属卫气不行。神效黄 汤。皮肤麻木,属肺气不行。本方去荆芥,倍黄 ,加防风肌肉麻木,属营气不行。本方去蔓荆,加桂枝羌活防风。丹溪曰∶麻为气虚,木为湿痰败血
皮痹〕邪在皮毛,搔如隔帛,或瘾疹风疮,宜疏风养血。秦艽地黄汤
五脏痹〕经病入脏,邪胜正虚,五痹汤肾痹,本方加独活、肉桂杜仲牛膝、黄 、萆 。肝痹,本方加枣仁、柴胡心痹,本方加远志茯神麦冬犀角脾痹,本方加浓朴、枳实砂仁神曲肺痹,本方加半夏杏仁麻黄紫菀
《入门》曰,初起,骤用参、 、归、地,则气郁滞,邪不散,只以行湿流气药主之。久而不愈,宜峻补真阴,使气血流行,则病邪随去。(参景岳论。)
与痿相似,但痿属虚,属实。痿因血虚火盛,肺叶焦而成。风寒湿邪侵入而成也。又为中风之一,然受病各异。三气,邪为受,中风邪为阳受也。《尊生书》曰,阳者表与上,者里与下也。与风痿,形症虽相似,医治之法,可相混乎?(沈氏集说)
而用风门通套之剂,医之过也。痹症非不有风,然风入分,与寒湿互结,扰乱其血脉,致身中之阳不通于,故致也。古方多有用麻黄白芷者,以麻黄能通阳气,白芷能行营卫,然已入四君四物等汤中,非专发表也。致于攻里,则从无用之者,以攻里药皆苦寒,用之则阳愈结,其转入诸腑而成死症矣。(《医通》)
戴人曰∶痹病湿热为主,风寒为兼,其脉沉涩。乃治此者不分经络表里脏腑,便作香港脚寒湿治,而用乌附乳没燥热,以致便尿涩滞,前后俱闭,虚躁日甚,肌肉日削,饮食不下,虽华扁亦难措手矣。

脉涩又紧,为痛。(《脉经》)脉大而涩,为,脉急亦为。(《玉机》)浮涩而紧,风寒湿三气皆备。(《脉诀》)肺脉微为肺痹,心脉微为心痹。右寸沉而迟涩,为皮痹。左寸结而不流利,为血痹。右关脉举按皆无力而涩,为肉痹。左关脉弦紧,浮沉有力,为筋痹。(《医通》)

大意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内经行痹者.痛无定处.俗名流火.亦曰走注.今呼为鬼箭也.痛痹者.痛有定处.即今之痛风也.着痹者.即今之麻木不仁也.
闭塞不通谓之.或痛痒麻痹.或手足缓弱.与痿相类.但痿症不痛.痹症多痛.四肢肌肉不为我用.为异耳.(汇补)
内因
由元精内虚.而三气所袭.不能随时祛散.流注经络.久而成.(医鉴)以春遇此为筋痹.以夏遇此为脉痹
以秋遇此为皮痹.以至六月遇此为肌痹.以冬遇此为骨痹.各因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也.(经文)
外候
大抵之为病.在骨则重而不举.在脉则血凝不流.在筋则屈而不伸.在肉则四肢不仁.在皮则顽不自觉.遇寒则急.遇热则纵.烦满喘呕者.是客于肺.烦心上气嗌干善噫.厥胀满者.是客于心.多饮数小便小腹满如怀妊.夜卧则惊者.是客于肝.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者.是客于肾.四肢懈怠.发咳呕沫.上为大塞者.是客于脾.(入门)
脾分上下
风湿多侵于上.肩背麻木.手腕硬痛.寒湿多侵于下.脚腿木重.足膝疼酸.上下俱得.身如板夹.脚如石坠.(汇补)
久成痿
虚之所在.邪必凑之.邪入皮肤血脉.轻者易治.留连筋骨.久而不痛不仁者难治.(汇补)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荣.故不仁.(内经
总治
治当辨其所感.注于何部.分其表里从偏胜者为主.(大全)风宜疏散.寒宜温经.湿宜清燥.审虚实标本治之.有余则发散攻邪.不足则补养气血.若不痛.但麻痹不仁.与痿同治.(汇补)
分治
行痹.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参以补血之剂.乃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治痛痹.散寒为主.
疏风燥湿.仍不可缺.大抵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温.不能释其凝寒之害也.治着痹利湿为主.祛风解寒.亦不可缺参以补气之剂.盖土强可以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必读)
治分始末
初起强硬作痛.宜祛风化痰.沉重者.宜流湿行气.久则分气血虚实.痰瘀多少治之.(汇补)
脉法
脉涩而紧为.脉大而涩为.脉来急为.(严氏)
用药
主以四物汤.加羌活防风秦艽红花姜黄等.风胜.加白芷.湿胜.加苍术南星.热胜.加黄柏.寒胜.
独活肉桂.上体.加桂枝威灵仙.下体.加牛膝防己、萆 、木通黄柏.初起发表.用升阳散湿汤.调理.
当归拈痛汤.久而元气虚弱.用补中益气汤
按湿热痰火.郁气死血.留经络四肢.悉能为麻为.或痛或痒.轻而新者.可以缓治.久而重者.必加川乌附子.祛逐痰湿.壮气行经.断不可少.大便阻滞.必用大黄.昧者畏其峻利.多致狐疑.不知邪毒流满经络
川乌附子.岂能散结燥热.结滞肠胃.非大黄岂能润燥.要在合宜耳.故筋痹.即风痹也.游行不定.上下左右.随其虚邪.与血气相搏于关节.或赤或肿.筋脉弛纵者.防风汤脉痹.即热痹也.脏腑移热.复遇外邪.
客于经络.留而不行.故为 肌肉热极.唇口反裂.皮肤色变.升麻汤肌痹.即湿痹着痹也.留而不移.汗多四肢缓弱.皮肤不仁精神昏塞.俗名麻木.宜茯苓川芎汤皮痹者.邪在皮毛瘾疹风疮.搔之不痛.宜疏风养血.骨痹.即寒痹痛痹也.痛苦切心.四肢挛急关节浮肿.宜加减五积散周痹者.周身俱痛.宜蠲痹汤
血痹者.邪入分.若被风吹.骨弱劳疲汗出.卧则摇动.宜当归汤支饮者.手足麻痹臂痛不举.多睡眩冒
忍尿不便.膝冷成茯苓汤.(汇补)
痹症选方
防风汤(河间) 治风胜为行痹.上下行走掣痛
防风当归赤苓杏仁(各一钱) 黄芩秦艽葛根(各二钱) 羌活(八分) 桂枝甘草(各五分)
加姜.水煎.入酒半杯服.
茯苓汤 治寒胜为痛痹.肿痛拘挛无汗
赤苓(一钱半) 桑皮防风(各一钱) 官桂(五分) 川芎(一钱二分) 芍药麻黄(各一钱) 姜 枣茯苓川芎汤着痹.四肢重着.流注于经.拘挛浮肿
即上茯苓汤.加苍术、炙草、大枣温服.欲出汗.以温粥投之.
升麻汤(河间) 治湿痹肌肉热极.体上如鼠走.唇口反纵.皮肤色变.兼治诸风热
升麻茯苓人参防风犀角(镑) 羚羊角(镑)
羌活(各一钱) 官桂(三分) 生姜竹沥五痹汤三气客于肌体.手足缓弱.麻痹不仁.
片姜黄羌活白术防己(各一钱) 甘草(五分) 生姜症在上下.分食前食后.热服
茯苓汤 治多饮停蓄.手足麻痹.多睡眩冒
即二陈汤加枳实桔梗
蠲痹汤周痹.及手足冷痹.脚腿沉重.背项拘急
赤芍当归姜黄羌活(各一钱半) 甘草(五分)
姜枣煎.
当归汤当归(二钱) 赤芍(一钱五分) 独活防风赤苓黄芩秦艽(各一钱) 甘草(六分) 桂心(三分) 生姜羌活汤白虎历节风毒.攻注骨节疼痛.发作不定.
羌活附子秦艽 桂心 木香川芎当归牛膝桃仁骨碎补生姜虎骨散白虎肢节痛.发则痛不可忍.
虎骨甘草全蝎(去毒各五钱) 麝香(一分) 天麻防风牛膝僵蚕当归乳香 桂心 白花蛇(酒浸取肉各二两)
每服三钱.豆淋酒下.
续断丸风湿流注.四肢浮肿肌肉麻痹
当归续断 萆 (各一两) 川芎(七钱半) 乳香(五钱) 天麻防风附子(各一两) 没药(五钱)
蜜丸.温酒下.

内经》谓风寒湿三气杂至合为,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行痹者,行而不定,世称谓走注疼痛是也。痛痹者,疼痛苦楚,世称谓痛风是也。着痹者,着而不移,世称谓麻木不仁是也。夫者闭也,五脏六腑之正气,为邪所闭,则不仁也。
内经》论,又有骨、筋、脉、肌、皮五痹。大率风寒湿所谓三痹之病,又以所遇之时,所客之处而命其名,非此行痛痹着痹之外,又别有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也。
风寒湿三气袭人经络,入于骨则重而不举,入于脉则血凝不流,入于筋则屈而不伸,入于肉则不仁,入于皮则寒,久不已则入五脏烦满喘呕者肺也。上气嗌干厥胀者心也。多饮数溲,夜卧则惊者肝也。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者肾也。四肢懈惰,发咳呕沫者脾也。大抵显脏症则难治矣。

二陈汤(见下痰饮
五物汤血痹,并治一切痹症之属虚者。
桂枝白芍(各三钱) 大枣(四枚) 生姜(四两
水煎服。
外治法 (筋骨之病,总在躯壳,古人多用外治
灵枢》治之以马矢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啖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
灵枢》用纯酒二十升,蜀椒一升,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 咀,渍酒中,用棉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纳酒中,置酒马矢 中,盖封涂,勿使泄,五日五夜,出布棉絮曝干之,干后复渍,以尽其汁,每渍必 其日乃出,干并用滓,以棉絮复布为复巾,长六、七尺,为六、七巾,则用生桑炭炙巾,以熨寒湿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
羌活桂归酒(《种福堂》) 治风寒湿痹
羌活桂枝秦艽防风续断附子(各一钱) 归身 金毛狗脊虎骨(各一钱五分) 杜仲晚蚕砂(各二钱) 川芎(八分) 桑枝生姜(切片,一钱) 大枣(二枚
陈酒二斤,浸一日夜煎服。
集宝疗痹膏(《种福堂》川乌草乌南星半夏当归红花独活羌活大黄桃仁(各四钱) 山甲肉桂(各二两) 白芷(五钱) 陀僧硫黄松香(一斤) 生姜汁(一碗) 麻油(一斤
上收煎好,加乳香没药血竭胡椒、樟冰、细辛牙皂末(各二钱)。若加商陆根、凤仙、闹杨花、鲜烟叶、鲜蒜、鲜希 等汁,更妙。
苍术黑豆饮(《种福堂》) 治方。
茅山苍术(五斤)
洗净泥垢,先以米泔水浸三宿,后用蜜酒浸一宿,去皮,用黑豆一层,拌苍术一层,蒸二次,再用蜜酒蒸一次,用河水在炒锅内熬浓汁,去滓隔汤炖,滴水成珠为度,每膏(一斤)和炼蜜(一斤),白汤调服
一老人专用此方,寿至八十余,身轻体健,甚于少年。
七制松香(《种福堂》) 治湿气第一神方。
松香(三斤)
第一次姜汁煮,第二次葱汁煮,第三次白凤仙汁煮,第四次烧酒煮,第五次闹杨花汁煮,第六次商陆根汁煮,第七次红醋煮。
桐油(三斤) 川乌草乌苍术 官桂 干姜白芥子蓖麻(以上各四两) 血余(八两
上八味,共入桐油,熬至药枯发消,滴水成珠,滤去滓,入牛皮膏四两烊化,用前制过松香渐渐收之,离火加樟脑一两,好麝香三钱,浓纸摊之,贴患处,神效。
虎骨木通汤(《种福堂》) 治一切麻木痹证痛风历节
虎骨木通等分煎汤,频频多吃,即愈。
红花白芷防风饮(《种福堂》) 治历节四肢疼痛。
红花白芷防风(各五钱) 威灵仙(三钱
酒煎服,取汁,三服全愈。
山甲白薇泽兰饮(《种福堂》) 治箭风(俗名鬼箭打),或头项、手足筋骨疼痛,半身不遂等疾,照方一服即愈。
山甲(一钱,研炒) 白薇(二钱) 泽兰(三钱
照分量,好酒煎服。
硫黄敷痛膏(《种福堂》) 治痛风历节,四肢疼痛。用醋磨硫黄敷之,或用葱白杵烂,炒热熨之。

三痹汤 治手足拘挛风寒湿三痹
人参当归川芎白芍 生地 杜仲川断防风 桂心 细辛茯苓秦艽 川膝 独活甘草 枣(一枚) 姜(三片)
桂枝五物汤在上。
黄 (三两) 桂枝(三两) 白芍(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水煎,分温服
十味锉散 治痛连筋骨,肩臂难支。
附子(一钱) 黄 (二钱) 当归(二钱) 川芎(一钱) 白芍(一钱五分)防风(一钱) 白术(一钱) 茯苓(二钱) 肉桂(五分) 熟地(四钱) 枣(二枚) 姜(三片)
薏苡仁汤在手足,麻木不能屈伸。
薏苡仁(四钱) 当归(二钱) 白芍(一钱五分) 肉桂(五分) 麻黄(五分)甘草(五分) 苍术(一钱) 枣(二枚) 姜(三片)
通痹散在身半以下,两足至脐冷如冰,不能自举者。
天麻独活当归川芎白术 本(等分) 研末,每用三钱酒调服
人参丸在脉人参(一两) 麦冬(一两) 茯神(一两) 石脂(一两) 龙齿(一两)远志(一两) 菖蒲(一两) 黄 (一两) 熟地(二两) 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
栝蒌薤白汤胸痹不得卧心痛彻骨。
栝蒌实(一枚) 薤白(三两) 半夏(三两) 白酒四升,同煮取一升半,分温服
肾沥汤胞痹小腹急痛,小便赤涩
麦冬(一钱) 五加皮(一钱) 犀角(一钱) 杜仲(二钱五分) 桔梗(二钱五分)赤芍(二钱五分) 木通(二钱五分) 桑螵蛸(一两) 加羊肾一枚,竹沥少许,同煎,分温服
吴茱萸散肠痹腹痛气急,大便飧泄。
吴萸(五钱) 干姜(五钱) 甘草(五钱) 砂仁(一两) 神曲(一两炒) 肉蔻(五钱) 白术(一两) 浓朴(一两) 陈皮(一两) 良姜(五钱) 研末,每服一钱,食前米饮下。
羚羊角散筋痹肢节束痛。
羚羊角薄荷附子独活白芍防风川芎等分) 姜(三片)
羌活汤皮痹,皮中状如虫行,腹胁胀满,大肠不利,语不出声。
羌活细辛附子沙参羚羊角白术五加皮 生地 官桂 枳壳麻黄杏仁白蒺藜丹参五味菖蒲木通郁李仁槟榔赤苓(各等分) 姜(五片) 水煎,分温服
升麻汤热痹肌肉极热,体上如鼠走,唇口反缩,皮毛变红黑。
升麻(一钱) 人参(一钱) 茯神(二钱) 犀角(一钱) 羚羊角(一钱)官桂(三分) 防风(五分) 羌活(五分) 姜(三片) 竹沥(半杯)
巴戟汤冷痹,脚膝疼痛,行步艰难。
巴戟天(二钱) 附子(五分) 五加皮(二钱) 川牛膝(一钱五分) 石斛(二钱)甘草(五分) 萆 (一钱) 茯苓(二钱) 防风(一钱) 防己(一钱)姜(三片)
犀角散心痹,神情恍惚,恐畏闷乱,不得睡,及语言错乱。
犀角(一钱) 羚羊角(一钱) 人参(二钱) 沙参(三钱) 防风(一钱)天麻(一钱) 天竺黄(一钱) 茯神(二钱) 升麻(一钱) 独活(一钱)远志(一钱) 麦冬(一钱三分) 甘草(一钱) 龙齿(一钱) 丹参(一钱)牛黄(一分) 麝香(一分) 冰片(一分) 研末,每服一钱五分,麦冬汤调服
人参散肝痹气逆,胸膈引痛,睡卧多惊,筋脉拘急
人参(一两) 黄 (一两) 杜仲(一两) 枣仁(一两) 茯神(一两)五味(一两) 细辛(一两) 熟地(一两) 秦艽(一两) 羌活(一两) 丹砂(五钱) 每服一钱,不拘时调服。
温中法曲丸脾痹发咳呕涎。
法曲(一两) 麦芽(一两) 茯苓(一两) 陈皮(一两) 浓朴(一两) 枳实(一两) 人参(五钱) 附子(五钱) 干姜(五钱) 当归(一两) 甘草(五钱) 细辛(五钱) 桔梗(五钱) 吴萸(三钱) 研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
紫苏汤肺痹上气不下。
紫苏(一钱) 半夏(一钱) 陈皮(一钱) 桂心(五分) 人参(五分) 白术(一钱) 甘草(三分) 姜(三片) 枣(二枚)
牛膝酒肾痹,复感寒湿
牛膝(一两) 秦艽(一两) 川芎(一两) 防己(一两) 茯苓(一两)官桂(一两) 独活(一两) 丹参(一两) 麦冬(一两) 五加皮(四两)石斛(一两) 杜仲(一两) 附子(五钱) 干姜(五钱) 苡仁(一两)地骨皮(五钱) 火麻仁(一两) 好酒一斗,浸三五日,每服半杯。

者,闭也。风寒湿外受,则经络闭塞,四末失其滋养,手足麻木缓纵,周身酸痛。有因劳伤筋骨而成者,有因坐卧湿地者,有因浸入凉水者,有因冲犯雨雪者,皆宜针灸多次,内常服祛风湿血脉药酒,痛处常贴膏药。迁连之病,亦有治之不应成废疾者。脉沉缓或涩,先宜辨明。

与风病相似,但风则阳受之,受之,故多沉着且痛。大凡邪中于经为,邪中于络为痿。《金匮》云∶经热则,络热则痿。初病湿热在经,久则瘀热入络。
痹症有五原归一,皮脉与肌筋与骨。风行寒痛湿着彰,《内经三气风寒湿。以致麻木疼痛加,不能行动但能食。者闭不通之云,邪阻正气经络塞。皆由虚损腠理开,三气乘虚自外袭。留滞于内为病多,湿痰浊血都凝涩。法治法邪养正先,畅达气血通络脉。峻补真阴为属风燥之品用不得。舒筋赤芍姜黄,沉(香)汁归(当归)羌(活)海桐(皮)益。
湿热(宜舒通脉络,使清阳流行)
法半夏防风桑枝膏 生术 川羌活姜黄桂枝当归羚羊角肉桂炙甘草汉防己苡仁 生地 白茯苓龟版杏仁阿胶通草料豆皮 紫川朴天花粉绵茵陈石膏苏梗石斛丹皮郁金
伤气湿热入络为
人参 生于术 广皮 生姜汁茯苓半夏黄连枳实 鲜竹沥 泽泻
寒湿(宜微通其阳,兼通补法
金狗脊杜仲仙灵脾附子虎骨淮牛膝桂枝白术杞子茯苓防己晚蚕砂当归泽泻苡仁
肝胆风热(宜甘寒和阳法)
羚羊角元参桂枝茯苓石斛杞子白蒺藜丹皮桑枝 生地 天冬
胃虚滞为阳气烦蒸当两补厥阴阳明)
首乌白蒺藜于术 归身 料豆
气滞热郁(因病后过食肥腻)
栝蒌皮 苏梗 广郁金苦杏仁橘皮半夏曲
虚络涩为
鲜赤首乌 童桑枝 黑芝麻 九制首乌桂枝
热入下焦血分为
归身 柏子仁钩藤 川萆 牛膝丹皮白菊花苡仁虎骨茯苓
风寒湿下焦经隧(宜辛温以宣通经气
活络丹川乌地龙穿山甲黑豆皮
卫阳疏,风邪入络为风淫治以甘寒法)
羚羊杏仁海桐皮元参 童桑枝 川桂枝花粉汉防己连翘绿豆皮
肝阴虚邪入络为
熟地阿胶天冬五味龟版胶秋石麦冬茯神
气虚
舒筋汤加黄 、广皮、茯苓桂枝防风
营虚成
人参 归身 炙草 南枣茯苓白芍桂枝
精血虚延
鹿角胶枸杞子桑椹子天冬茯苓苁蓉杜仲沙苑子虎骨
陈参曰∶治之法只宜峻补真阴,宣通络脉,使气血得以流行,不得过用风燥药,以再伤真阴

一俞姓男子患胸痛彻背.即金匮所谓胸痹是也.投以栝蒌韭白散而愈.此乃古人定法.极易治之病.下工不知.每用香燥耗气.往往多方图治.以易为难.而因之致害者甚多.故偶存之.

者,即俗称为风气也,症由风寒湿之气杂合为病。益风胜为行痹,寒胜为痛痹,湿胜为着,往往蔓延不愈。倘三气痹痛,灸环跳,兼灸脾俞肾俞足痹不仁,灸腰俞。如手臂作痛,不能提举,灸尺泽。两腿麻木,不能步履,灸风市。按图而灸,庶乎肢体自若耳。
环跳(见中风。)
脾俞(十脊骨下,各开二寸。)
肾俞(十三脊下,各开二寸,亦有一寸半。《金鉴》云∶与脐平。)
腰俞(尾尻骨节上 间。)
尺泽风市(皆见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