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参

( Shā Shēn )

别名: 泡沙参 , 知母 , 白沙参 , 苦心 , 识美 , 虎须 , 白参 , 志取 , 文虎 , 文希 , 羊婆奶 , 南沙参 , 铃儿参 , 泡参 , 桔参 , 山沙参 , 沙獭子

沙参 (出处: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主治:
清热养阴,润肺止咳。主治气管炎,百日咳,肺热咳嗽,咯痰黄稠。
用法用量:
2~4钱。
性味:
甘,凉。
药理作用:
1、本品有祛痰作用,可持续4小时以上。
2、沙参的1:40浸液无溶血现象,但能与红血球作用变色而发生混浊沉淀。
化学成分:
1、四叶沙参的根含三萜类皂甙为沙参皂甙(c[xb]30[/xb]h[xb]58[/xb]o[xb]4[/xb])。
2、杏叶沙参的根含呋喃香豆精类:花椒毒素(xanthotoxin 或 ammoidin,为8-甲氧基补骨脂素)。
附方:
肺热咳嗽无痰,咽干:(南)沙参桑叶麦冬各4钱,杏仁贝母枇杷叶各3钱。水煎服。
生境分布:
1、四叶沙参(轮叶沙参) 生于山野阴坡草丛中、林缘或路边。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广东、贵州、云南等地。
2、杏叶沙参 生于路旁、山坡石缝或草丛中。分布于华东、中南四川等地区。
原形态:
1、四叶沙参(轮叶沙参)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主根粗肥,长圆锥形或圆柱状,黄褐色,粗糙,具横纹,顶端有芦头。茎常单生,少有丛生,除花序外不分枝,无毛。基生叶成丛,卵形、长椭圆形或近圆形;茎生叶常4片轮生,偶有5~6片轮生,外形变化很大,由卵形、披针形至条形,长4~8厘米,宽1.5~3厘米,边缘有粗锯齿、细锯齿至全缘,叶越宽,齿越粗。夏季开花,花序圆锥状,下部花枝轮生,顶部花枝有时互生;花萼光滑而小,杯状,先端5裂,裂片条状;花冠蓝色,窄钟形,长约1厘米,先端5浅裂;雄蕊5;雌蕊1,下部具肉质花盘,花柱细长,突出花冠外,柱头2裂,子房下位。蒴果球形而稍扁,孔裂,含有多数种子
2、杏叶沙参 多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全株被白色细毛。主根粗肥,细长圆锥形。茎单一,直立,上部分枝。基生叶有长柄,叶片广卵形;茎生叶互生,有短柄或无柄;叶片卵形或窄卵形,长3~7厘米,愈向上部叶愈窄小,边缘有粗细不等的锯齿。夏季开花,宽相近,蓝色。蒴果近球形。
来源:
桔梗沙参属植物四叶沙参adenophora tetraphylla (thunb.) fisch.[a. berticillata (pall.) fisch.]、杏叶沙参a. axilliflora borb [a. stricta miq.]或其同属植物,以入药。秋季刨采,除去地上部分及须根,刮去粗皮,即时晒干。
备注:
同属植物凡主根粗壮者均可作沙参南沙参)入药,常见的还有以下数种:
1、阔叶沙参adenophora pereskiaefolia (fisch. ex roem. et schult.) fisch., ex loud.。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山东、安徽等省。
2、山沙参adenophora potaninii korsh.。分布于河北、陕西、甘肃、青海、四川等省。
3、长柱沙参adenophora stenanthina (ledeb.)kitag.,分布于东北各省。
4、柳叶沙参adenophora coronopifolia fisch.,分布于东北各省。
5、线齿沙参adenophora capillaris hemsl.,分布于四川省。
6、西南沙参adenophora buueyana diels,分布于四川、云南等省。
7、合叶沙参adenophora lilifolioides pax et hoffm.,分布于西藏。
8、沙参adenophora paniculata nannf.,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等省。

沙参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养阴清热润肺化痰益胃生津。主阴虚久咳;痨嗽痰血;燥咳痰少;虚热喉痹;津伤口渴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鲜品15-30g,或入丸、散。
性味:
味甘;微苦;性微寒
归经:
归肺;胃经
各家论述:
1.《别录》:"沙参生河内川谷及冤句、般阳续山。二月、八月采根,暴干。"2.《本草经集注》:"今出近道,丛生,叶似枸杞,根白实者佳。此沙参井人参是为五参,其形不尽相类,而主疗颇同,故皆有多名,又有紫参,正名牡蒙,在中品。"3.《蜀本草》:《图经》云:花白色,根若葵根。"4.《本草图经》:"今出淄、齐。潞、随州,而江、淮、荆、湖州郡或有之。苗长一、二尺以来,丛生崖壁间,叶似枸杞而有叉牙,七月开紫花,根知葵根,着许大,赤黄色,中正白实者佳。二月、八月来根,暴十。有上生者叶有细有大,花白,瓣上仍有白粘胶,此为小异。"5.《救荒本草》:"沙参,令辉县太行山边亦有之。又有杏叶沙参细叶沙参,气味与此相类,但《图经》内不曾载此二种叶苗形容,未敢收入本条。今皆另条开载。救饥:掘根浸洗极净,换水煮上苦味,再以水煮饭熟,食之。"6.《本草备要》:"似人参而体轻松,向实者良。生沙地者长大,生黄土者瘦小(北地真者难得。沙参分南北两种:北者良;南者功用相同而力稍逊。)"7.《本草从新》:"南沙参,色稍黄,形稍瘦小而短,近有. 种味带辣者,不可用。"8.《本经逢原》:"沙参有南北二种,北者质坚性寒,南者体虚力微。"9.《植物名实图考》:"沙参,《本经上品。处处皆有,以北产及太行山为上,其类亦有数种,洋《救荒本草》。花与荠苨相同,惟叶小而很有心为别。"
用药禁忌:
风寒咳嗽禁服。
1.《本草经集注》:"恶防己,反藜芦。"2.《本草经疏》:"脏腑实热,肺虚寒客之作嗽者,勿服。"
临床应用:
1.骚日老西散(沙参四味散)沙参 25g,甘草15g,紫草茸15g,拳参15g。以上四味,粉碎成细粉,混匀,分装,即得,每袋50g。本品淡白色粉末;味微甘。功能解热清肺,止咳祛痰。用于感冒咳嗽,肺热咳嗽,痰中带血,胸胁刺痛。口服,每次5g,每日1-2次,小儿酌减。(《辽宁省药品标准》1987年)2.南沙参浸膏溶液:南沙参 1000g。取南沙参按渗漉法,以35%乙醇为溶媒,俟渗出液达生药量5倍时,停止渗漉,回收乙醇并浓缩,滤过。取少许澄明滤液测定含量后,调整至每1ml含抽出物250mg,再加0.5%宋甲酸钠,静置8-10天,取上清液滤过即得。按总抽出物方法测定:每1ml含总抽出物250mg。功能镇咳祛痰,清肺火止咳。用于肺气虚弱,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脓疡,肺结核,咳嗽气短,午后发热,咯血等。口服,每次2-10ml,每日2次。(《中药制剂汇编》)3.利咽合剂南沙参250g,桑叶75g,石斛125g,射干125g,木蝴蝶37g,白苏子125g,麦冬150g。以上七味,加水煎煮2次,合并煎液,滤过,静置,上清液浓缩至1050ml,加适量防腐剂,搅拌,静置,取上清液 1 000ml,即得。本品为淡黄色液体,味苦。放置后略有沉淀。取本品2ml,加碱性酒石酸铜试液4-5滴,水浴加热5分钟,产生红棕色沉淀,本品的相对密度应不低于1.03。功能养阴生津,清热利咽。用于慢性咽炎。口服,每次20ml,每日2次。(南京市卫生局《医院制剂规范》)
药理作用:
1.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腹腔注射杏叶沙参煎液(0.5g/只)能明显增高小鼠末梢血中淋巴细胞和t细胞数;胸腺内淋巴细胞数和t细胞数亦有增加趋势,可显着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可明显增加小鼠脾脏重量,但降低小鼠脾脏淋巴细胞数和t细胞数。表明沙参可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抑制体液免疫。具有调节免疫平衡的功能。沙参也可提高淋巴细胞转换率。
2.祛痰作用:按1g/kg剂量给家兔灌服沙参煎剂表明具有一定的祛痰作用,其作用可持续4小时以上,但作用强度不及紫花等。
3.抗真菌作用:沙参水浸剂(1:2)在试管内对奥杜盎小芽胞菌、羊毛样小芽胞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4.强心作用:1%沙参浸剂对离体蟾蜍心脏具有明显强心作用,离体心脏振幅增大,作用可持续5分钟。
化学成分:
沙参根中分离得4个化合物,它们是: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β-d-吡喃葡萄糖甙(β-sitosterol-o-β-d-glucopyranoside),蒲公英赛酮(taraxerone)及二十八碳酸(octa-cosanoic acid)[1]。
附方:
《纲目》:“沙参白色,宜于沙地,故名。其根多白汁,俚人呼为羊婆奶,《别录》有名未用羊乳,即此也。此物无心味谈,而《别录》一名苦心,又与知母同名,不知所谓也。铃儿草,象花形也。”按:弘景谓五参“主疗颇同”,非也,实因其根皆为锥形与人参相类也。时珍列沙参山草类,并谓“沙参处处山原有之”,而又调其“宜于沙地”,所释乃望文生义。《吴普本草》云:“沙参,一名白参,实白如芥,很大,白如芜菁。”《广雅疏证》:“案‘沙’之言斯,白也。”《诗刊、小雅. 瓠叶)笺云:“‘斯’,白也。今俗语斯白字作‘鲜’,齐鲁之声近斯。斯、沙古音相近。实与根皆白,故调之‘白参’,又谓之‘沙参’”。“沙参”与“白参”同义。《广雅疏证》又云:“《神农本草》云:‘沙参一名知母,味苦,此苦心之所以名也。’”《本草经考注》则云:“沙参知母,古误混同……知母下地参、水参水须三名盖为沙参一名。沙参下黑字一名虎须亦是知母条错简欤。”可供参考。
炮制:
1.沙参: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和芦头,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2.蜜沙参:现行,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南沙参片中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黄橙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南沙参片100kg用炼蜜25kg。
3.饮片性状:沙参为圆形或类圆形厚片,表面黄白色或类白色,有多数不规则裂隙,呈花纹状。周边淡棕黄色,皱缩。质轻。无臭,味微甘。蜜沙参形如南沙参片,表面橙黄色或焦黄色,偶见焦斑,味甜。
鉴别:
量化鉴别 (1)取本品粗粉身碎骨2g,加水20ml,置水浴中加热10min,滤过。取液液2ml,加5%α-萘酚乙醇液2-3滴,摇匀,沿试和壁缓缓加入硫酸0.5ml,两液接界处即显紫红色环。(检查糖类) 另取滤液2ml,加碱性酒石酸铜试液4-5滴,置水浴中加热5min,生成红棕色氧化亚铜沉淀。(检查糖类)(2)薄层色谱 取药材粉末2g,置索氏提取器中,加氯仿60ml,回流提取4h,回收氯仿后,残渣以1ml氯仿溶解作为供试液。另取β-谷甾醇及β-谷甾醇棕榈酸酯各1mg,加氯仿1ml溶解作为对照液。分别吸取上述供试液和和对照液各10μm,点于同一硅胶g薄板上。以氯仿-苯(9:1)展开至1/2处,吹干,再以氯仿-苯(7:3)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液,110℃加热5min。样品液色谱在与对照液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性状:
性状鉴别 (1)沙参 根圆柱形或圆锥形,有的弯曲或扭曲,少数2-3分枝,长8-27cm,直径1-4.3cm。表面黄白色或淡棕贡色,较粗糙,有不规则扭曲的皱纹,上部有细密横纹,凹陷处常有殖留棕褐色栓皮。顶端芦头(根茎)单个,稀多个,长2-7cm,四周具多数半月形茎痕,呈盘节状。质硬脆,易折断,折断面不平坦,类白色,多裂隙,较松泡。气微,味微甘、苦。
(2)杏叶沙参 根圆锥形,下部分枝极少,长9-17cm,直径0.7-2cm。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无环纹,有纵皱。顶端芦头长1.4-8.8cm,盘节明显或不明显。折断面不平坦,类白色,较结实。
(3)轮叶沙参 根圆柱形,少2-分枝,长5.5-14cm,直径0.5-2cm。表面无纵皱,上部具环纹。折断面不平坦,白色,中空
(4)云南沙参 根偶有分枝,长5-25cm,直径1-3.5cm,上部多横纹,下部具弯曲纵纹或深沟纹。芦头长0.5-4cm。折断面白色,多裂隙。
(5)泡沙参 根圆柱形,少2分枝,长8-14cm,直径0.9-3cm,表面矍环纹。芦头长3-6.5cm,盘节密。折断面不平坦,淡黄白色,松泡,中空
均以粗细均匀、肥壮、色白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1)沙参(未去皮) 落皮层由木栓石细胞和木栓层组成。木栓石细胞1-3环,每环1列细胞,细胞长亠菜,外壁增厚4-45μm,侧壁常增厚成倒“u”字形,有的外壁呈脊状增厚突入胞腔内:木栓细胞2-4环,每环3-7列细胞。皮层窄,可见狭长的乳汁管。中柱三生构造明显,次生构造略偏心;近中央的三生维管束与次生维管束相嵌排列;形成层和额外形成层呈断续的弧状;三生维管束的木质部束常短宽,单束成分叉;射线明显,常挤压破碎,本品乳汁和常与筛管群伴生;菊糖仅见在少数导管或导和附近薄壁细胞中。
(2)杏叶沙参 无木栓石细胞。木栓层厚4-25列细胞,木栓细胞壁平直工微波状弯曲。三生维管束密集。乳汁管存在于韧皮部、栓皮层。菊糖结晶少,存在于导管中,极少存在于薄壁细胞中。常见封闭组织。
(3)轮叶沙参 木栓石细胞1-8环,每环厚1-2列细胞。木栓细胞厚3-7列细胞。乳汁管稀少,多聚集在筛管群附近。菊糖结晶多,存在于韧皮部。
(4)泡沙参 木栓石细胞1-6环,每环厚1-5裂细胞;木栓石细胞壁均匀增厚,纹孔、孔沟明显。木栓细胞环2-15列细胞。三生维管束多,排列零乱;韧皮部外侧乳汁管群成环。菊糖结晶无或偶见。
粉末特征:(1)沙参 ①网纹、螺纹导管直径18-70μm,网纹导管网孔多狭缝状。②木栓石细胞表面观类长方形、长条形、类椭圆形、类多边形,长18-155μm,宽18-61μm,壁厚1-5μm,有的垂周壁连珠状增厚;侧面观长方形,外壁增厚5-7μm。③木栓细胸表面观类长方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垂周壁直或弯曲;断面观类长方表,壁略波状弯曲,有的可见条状纹理。④有节乳管常连接成网状。⑤菊糖结晶扇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
(2)杏叶沙参 ①网纹、梯纹导管直径14-71μm;梯纹导管纹孔多呈长方形。②木栓细胞表面观类多边形、类长方形,长35-2233μm,宽12-53μm。此外,有菊糖、乳汁管,偶见木栓石细胞(根茎)。
(3)轮叶沙参 ①网纹、孔网纹及梯纹导管直径12-88μm。②木栓石细胞表面观类长方形,长93-240μm,宽21-59μm,壁厚1-27μm,可见细必裂纹及纹孔;断面观长方形,外壁厚,侧壁稍厚,呈马蹄形。此外,有木栓细胞、乳汁管及菊糖。
(4)泡沙参 ①网纹、梯纹导管直径12-75μm。②木栓石细胞表面观类长方形、类多边形,长35-107μm,宽19-46μm,壁厚5-14μm,纺也稀,细孔状,孔沟明显。③木栓细胞表面观长条形、类长方形或类多边形,垂周壁平直或波状弯曲;断面观类长方形,壁略弯曲,有的可见条状纹理。此外,有乳汁管、菊糖。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或凉爽气候,耐寒,虽耐干旱,但在生长期中也需要适量水分,幼苗时期,干旱往往引起死苗。当年播种的沙参,一般不开花结实,需至翌年6月开花,花基6-9月,9月种子成熟。以土层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作种子繁殖,分春播与冬播,北方春播4月,冬播在1月上冻以前。整地施足基肥,每1hm2施堆肥或厩肥4500-60000kg。整地后,作畦宽1m,按行距40cm开浅沟,把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1-1.5cm,稍镇压,浇水,并经常保持土壤湿润,春播种子约两星期后出苗。冬播种子第2年春季出苗。
田间管理体制 幼苗出土后要注意除草、松土,苗高3cm左右间苗1次,高10-15cm时定苗,每隔10-15cm,留壮苗1棵。为防止倒伏,在生长期间,可结合施肥进行培土壅根。追肥,苗期需勤施薄肥,保持幼苗健壮,以后除每年植枯萎后和出苗前,各追肥1次外,还需在5、7、9月各肥1次,以人畜粪为主,在植株高45cm时,及时打顶,控制植株高度,减少养分消耗,有利根部生长。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根腐病,可用退菌特50%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射。褐斑病可用代森锌65%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射,虫害有蚜虫、地老虎等为害。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多生于低山草丛中和岩石缝内,也有生于海拔600-700m的草地上或1000-3200m的开旷山坡及林内者。
生于海拔600-2000m的草地或林缘草地中。
2.生于山地草丛中。
3.生于草地或灌木丛中。
4.生于海拔1000-2800m的杂木林、灌丛或草丛中。
5.生于海拔3100m以下的阳坡草地,少生于灌丛或林下。
资源分布:1.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等地。
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广西等地。
2.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3.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西南及华南。
4.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西藏。
5.分布于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等地。
原形态:
1.沙渗 多年生草本,茎高40-80cm。不分枝,常被短硬毛或长柔毛。基生叶心形,大而具长柄;茎生叶无柄,或仅下部的叶有极短而带翅的柄;叶片椭圆形、狭卵形,基部楔形,长3-11cm,宽1.5-5cm。先端急尖或短渐尖,边缘有不整齐的锯齿,两面疏生短毛或长硬毛,或近于毛。花序学不分枝而成假总状花序,或有短分枝而成极狭的圆锥花序,极少具长分枝而成圆锥花序的;花梗长不足5mm;花萼常被短柔毛呀粒状毛,少数无毛,筒部常倒卵状,少数为倒卵状圆锥形,裂片5,狭长,多为钻形,少数为条状披针形;花冠宽钟状,蓝色或紫色,外面无毛或有硬毛,裂片5,三角状卵形;花盘短筒状,无毛;雄蕊5,花丝下部扩大成片状,花药细长;花柱常略长于花冠,柱头3裂,子房下位,3室。蒴果椭圆状球形,极少为椭圆状,长6-10mm。种子多数,棕黄色,稍扁,有1条棱,长约1.5cm。花、果期8-10月。
2.杏叶沙参 本种与沙参的区别在于:茎生叶在茎上部的无柄或仅有楔状短柄,叶基部常楔状下延,基生叶具长柄。花序分枝粗壮,几乎平展或弓曲向上;花萼裂片卵形至长卵形,最宽处在中下部,通常多少重叠,宽1.5-4mm,花盘多功能数有毛,少无毛;花柱与花冠等长。花期7-9月。
3.轮叶沙参 本种与前两种的区别在于:叶3-6轮生,卵圆形至线状披针形。花序分枝也常轮生;花盘较短,长2-4mm,直径不超过1mm;花冠细小,近于筒状,口部稍收缢,裂片长约2mm。花期7-9月。
4.云南沙参 本种与前三种的区别在于:茎生叶均匀分布于茎上;常无柄,叶片卵圆形至长卵形或倒卵形,上面疏生糙毛,下面密硬毛或仅叶脉上被硬毛。假总状花序;花盘短筒状,长不超过1mm;花萼边缘有1-3对小齿。花期8-10月。
5.泡沙参 本种与前四各的区别在于:茎常密被倒生短硬毛;茎生叶无柄,极个别有楔状短柄;叶片卵状椭圆形、长圆形、狭椭圆形和倒卵形,两面被毛,边缘有2至数个粗大齿。花序通常在基部有分枝;花盘被毛;花柱与花冠近等长。花期7-10月,果期10-11月。
来源:
药材基源:为桔梗科植物沙参杏叶沙参、轮叶沙参、云南沙参泡沙参及其同属数种植物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adinophora stricta miq.2.adenophora hunanensis nannf.3.adenophora tetraphylla (thunb.) fisch. [a.uerticillata fisch.; campanula tetraphylla thunb.]4.adenophora khasiana (hook. f. et thoms.)5.adenophora potaninii korsh.
采收和储藏:播种后2-3年采收,秋季挖取根部,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泥土,乘新鲜时用竹片刮去外皮,切片,晒干。
出处:
本品始载于《本经》,列为上品。《吴普本草》首先记载沙参之形态,云:"三月生如葵,叶青,实白如芥,根大,白如芜菁 。三月采。"《蜀本草》亦谓:"花白色,根苦葵根。"《纲目》记载较详,云:"沙参处处山原有之。二月生苗,叶如初生小葵叶而团扁不光。八、九月抽茎,高一二尺。茎上之叶则尖长如枸记叶而小,有细齿。秋月叶间开小紫花,长二三分,状如铃铎,五出,白蕊,亦有白花春。并结实,大加冬青实,中有细于。霜后苗枯

“沙参” 相关论述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伞形科植物珊湖菜北沙参)或桔梗科植物杏叶沙参、轮叶沙参(均为南沙参)的根。
性味归经】甘,微寒。入肺、胃经
【功效】润肺止咳,养胃生津
【临床应用】1.用于肺虚有热、干咳少痰,或久咳声哑等症。
沙参功能清肺养阴,且益肺气,为治肺虚热咳的要药,常与川贝麦冬等配伍。
2.用于胃阴耗伤、津少口渴等症。
沙参甘凉柔润,能养胃阴而复津液,故可用于热病伤津舌绛口渴等症,常与麦冬、生地、石斛等品同用。
【处方用名】南沙参、大沙参空沙参(其形粗大,质较疏松,功同北沙参而作用较弱。)
北沙参、北条参、细条参(其形细长,质坚致密,功效较佳。)、鲜沙参(即南沙参之新鲜者,清肺热之功较佳,多用于肺虚有火、咳嗽痰多。)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鲜者用量加倍。
【附药】1.珠儿参: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大叶三七(或称纽子三七)的根。性味苦微甘寒。功能补肺清热,养阴生津。适用于气阴两虚、津少口渴,以及咳血等症。一般用量为一钱至三钱,煎服
2.西洋参: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西洋参的根。性味苦甘凉。功能补肺降火,养胃生津。适用于肺阴不足虚热喘咳咯血,或热病阴燥咳等症。一般用量为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1.南沙参与北沙参是两种植物,一般认为两药功用相似,但南沙参偏于清肺袪痰,养胃生津的作用较差;北沙参养胃生津的作用较佳。
2.据古代文献记载,前人所用沙参,系南沙参。至清代《本草纲目拾遗》、《本经逢原》两书,始载有沙参分南、北两种。
方剂举例】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沙参麦门冬玉竹甘草桑叶扁豆天花粉。治燥伤肺阴发热咳嗽
【文献摘录】《本经》:「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
本草纲目》:「清肺火,治久咳肺痿。」
本经逢原》:「有南北二种,北者质坚性寒,南者体虚力微。」

味苦微寒。
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久服利人。一名知母。生川谷。
吴普》曰:白沙参,一名苦心,一名识美,一名虎须,一名白参,一名志取,一名文虎神农黄帝扁鹊无毒岐伯咸,李氏大寒,生河内川谷,或般阳渎山,三月生如葵,叶青,实白如芥,根大白如芜菁,三月采(《御览》)。
《名医》曰:一名苦心,一名志取,一名虎须,一名白参,一名识美,一名文希,生河内及冤句,般阳续山,二月八月采根,暴干。
案《广雅》云:苦心沙参也,其蒿,青蓑也;《范子计然》云:白沙参,出洛阳,白者善。

释名」亦名白参知母羊乳羊婆奶、铃儿草、虎须苦心
气味」(根)苦、微寒、无毒
「主治」
1、肺热咳嗽。用沙参半两,水煎服。
2、突然发疝(小腹阴中绞痛,自法出,几欲死)。用沙参研细,每服一茶匙,酒送下。
3、妇女白带。用沙参研细,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味苦,微寒,无毒。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疗胃痹,心腹痛,结气,头痛,皮间邪热,安五脏,补中。久服利人。一名知母,一名苦心,一名志取,一名虎须,一名白参,一名识美,一名文希。生河内川谷,及冤句般阳续山,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来源』本品为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的干燥根。
『常用名』南沙参
『产地』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河南。
『采收季节』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去杂质,冬春季用温水抢洗,夏秋季用冷水抢洗,捞入筐内,上盖湿布,次日取出,切横片1分厚。如鲜品,当时刮去表皮,用冷水抢洗,捞起滤干水分,切横片1分厚晒干。
『用量』9~18克。
『贮存』装缸内或箱内加盖,防潮及虫蛀。

原料:沙参10g、绿茶3g。
用法:用3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可加冰糖
功能:养阴清肺,祛痰止咳;强心,抗真菌,降血压。
用途:肺热燥咳;虚劳久咳咽干喉痛。
来源:传统药茶方。

原料:胖大海2枚、沙参2g、玉竹2g、石斛2g、冰糖12g。
用法:用开水冲泡后饮用。
功用:生津止渴,利咽。


味苦,微寒,无毒。主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治胃痹,心腹痛,结热邪气头痛,皮间邪热,安五脏,补中。久服利人。一名知母,一名苦心,一名志取,一名虎须,一名白参,一名识美,一名文希。生河内川谷及宛朐般阳续山。二月、八月采根,曝干。(恶防己,反藜芦。)
今出近道,丛生,叶似枸杞,根白实者佳。此沙参人参玄参丹参苦参是为五参,其形不尽相类,而主治颇同,故皆有参名。又有紫参,正名牡蒙,在中品。(《大观》卷七,《政和》一八九页)


味苦,微寒,无毒。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疗胃痹腹痛,结热邪气头痛,皮间邪热,安五脏,补中。久服利人。一名知母,一名苦心,一名志取,一名虎须,一文希。生河内川谷及宛朐般阳续山。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防己,反藜芦。今出近道,丛生,叶似枸杞,根白实者佳。此沙参人参玄参丹参苦参是为五参,其形不尽相类,而主疗颇同,故皆有参名。又有紫参,正名牡蒙,在中品
〔谨案〕紫参牡蒙各是一物,非异名也。今沙参出华州为善。


味苦,微寒。主血积肺气上逆之血。惊气,心火犯肺。除寒热,肺家失调之寒热
补中,肺主气肺气和则气充而三焦实也。益肺气。色白体轻故入肺也。久服利人。肺气清和之效。
肺主气,故肺家之药气胜者为多。但气胜之品必偏于燥,而能滋肺者,又腻滞而不清虚,惟沙参为肺家气分理血之药,色白体轻,疏通而不燥,润泽而不滞,血阻于肺者,非此不能清也。


味苦、甘,微寒。无毒
治证附前人参条下。


补阴,泻肺火
甘苦微寒。味淡体轻,专补肺气,清肺养肝,兼益脾肾(脾为肺母,肾为肺子)。久嗽肺痿,金受火克者宜之,寒客肺中作嗽者勿服(人参五脏之阳,沙参五脏,肺热者用之,以代人参)。
人参而体轻松,白实者良,生沙地者长大,生黄土者瘦小。畏防己。反黎芦(北地真者难得。郑奠一曰∶能疗胸痹、心腹痛、邪热结,去皮肤游风、疥癣、恶疮疝气、崩带)


防己,反藜芦
甘,苦,微寒。入肝、脾、肺三经。清肺火,养肝气。治久嗽肺痿,疗猝痛之疝气
处处山原有之。叶如枸杞,而小有细齿。开紫白花,结实如冬青。生沙地者长尺余,大一虎口,生土地者短而小。根茎皆有白汁。秋月采者白而实,春月采者黄而虚。货者往往系蒸压实以乱人参,但体轻松,味淡而短耳。肺寒者忌用。
肺热咳嗽,水煎服。(验方第一。)
猝得疝气,痛引阴中如绞。为末酒冲服。(第二。)
白带,每米饮下二钱末。(第三。)
皮肤风痒,疥癣恶疮,内服外洗。(第四。)


味苦、甘、气微寒。无毒。江淮俱多,冤句(注前。)尤妙。丛生崖壁上,苗高二尺余。
叶类枸杞有叉丫,根若葵根而筋大。近夏花开白色,瓣瓣有白粘胶。《图经》尝云,此为小异。秋后采根曝用,中正白实者佳。反藜芦,恶防己,乃足厥阴本经药也。治诸毒排脓消肿,安五脏益肺补肝。止疝气绞疼,散浮风瘙痒。除邪热,去惊烦。易老用代人参,形实不同。
盖取味之苦甘,泻中兼补,略相类尔。

禀天地清和之气,味苦、甘,微寒,无毒。放散结除热则有之,补中益气则不及也。
沙参,味淡体轻,专补脾气益脾与肾,久咳肺痿,金受火克者宜之。寒客肺中作嗽者勿服。主寒热咳嗽胸痹头痛,定心内惊烦,退皮间邪热,易老服代人参,盖取味之苦甘,泻中兼补略相类耳。
按∶沙参气轻力薄,非肩弘任大之品也。人参甘温体重,专益肺气补血而生沙参甘寒,体轻专清肺热,补阴而制阳,一行春气,一行秋气,不相侔也。故脏腑实热,及寒客肺经,而嗽者勿服。

沙参性寒甘苦味,能除表热胃痹卒疝恶疮身浮痒,散血积兮补阴气
生砂地,叶似枸杞,根如葵,筋大外赤黄内白,一名白参,出华州者良。无毒。主肌表间热,头痛寒热胃痹腹痛结热,卒得疝气下坠绞痛,一切恶疮疥癣,浮风身痒,散血分,养肝之功居多,常欲眠而多惊烦者最宜,故曰厥阴本药也。兼泻肺热,能补五脏,亦随各脏引至。易老常以此代人参,取其甘也。米泔浸晒。恶防己,反藜芦

沙参一_图缺)
沙参二_图缺)
味苦,微寒,无毒。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疗胃痹腹痛,结热邪气头痛,皮间邪热,安五脏,补中。久服利人。一名知母,一名苦心,一名志取,一名虎须,一名白参,一名识美,一名文希。生河内川谷及冤句、般阳续山,二月、八月采根,曝干。(恶防己,反藜芦。)
陶隐居云∶今出近道。丛生,叶似枸杞,根白实者佳。此沙参人参是为五参,其形不尽相类,而主疗颇同,故皆有参名。又有紫参,正名牡蒙,在中品。唐本注云∶紫参牡蒙,各是一物,非异名也。今沙参出华州为善。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花白色,根若葵根
药性论云∶沙参,臣。能去皮肌浮风,疝气下坠,治常欲眠,养肝气,宣五脏风气。日华子云∶补虚,止惊烦,益心肺,并一切恶疮疥癣及身痒,排脓,消肿毒。
图经曰∶沙参,生河内川谷及冤句、般阳续山,今出淄、齐、潞、随州,而江、淮、荆、湖州郡或有之。苗长一、二尺以来,丛生崖壁间,叶似枸杞而有叉牙。七月开紫花,根如葵根,箸许大,赤黄色,中正白实者佳。二月、八月采根,曝干。南土生者,叶有细有大,花白,瓣上仍有白粘胶,此为小异。古方亦单用。葛洪卒得诸疝,小腹及阴中相引痛如绞,自汗出欲死者。捣筛末,酒服方寸匕,立瘥。

沙参∶味淡微甘,性凉。色白,质松,中空,故能入肺,清热滋阴,补益肺气,兼能宣通肺郁,故《神农本草经》谓其主血积肺气平而血之上逆者自消也。人之魂藏于肝,魄藏于肺,沙参清补肺脏以定魄,更能使肺金气化清肃下行,镇戢肝木以安魂,魂魄安定,惊恐自化,故《神农本草经》又谓主惊气也。
徐灵胎曰∶“肺主气,故肺家之药气胜者为多。但气胜之品必偏于燥,而能滋肺者又腻滞而不清虚,惟沙参为肺家气分理血药,色白体轻,疏通而不燥,润泽而不滞,血阻于肺者,非此不能清也。”沙参以体质轻松,中心空者为佳,然必生于沙碛之上,土性松活,始能如此。渤海之滨,沙碛绵亘,纯系蚌壳细末,毫无土质,其上所长沙参,粗如拇指中空大于藕孔。
其味且甘于他处沙参,因其处若三四尺深即出甜水,是以所长之沙参,其味独甘,鲜嚼服之,大能解渴,故以治消渴尤良。其叶光泽如镜,七月抽茎开白花,纯禀金气,肺热作嗽者,用之甚效,洵良药也。
【附案】近族曾孙女××,自动失乳,身形羸弱,自六七岁时恒发咳嗽,后至十一二岁嗽浸增剧,概服治嗽药不效。愚俾用生怀山药细末熬粥,调以白糖令适口,送服生鸡内金细末二三分,或西药百布圣二瓦,当点心服之,年余未间断。劳嗽虽见愈,而终不能除根。诊其脉,肺胃似皆有热,遂俾用北沙参轧为细末,每服二钱,日两次。服至旬余,咳嗽全愈。然恐其沙参久服或失于凉,改用沙参三两、甘草二两,共轧细,亦每服二钱,以善其后。

〔甘苦微寒,入肺经〕清肺火,治久咳肺痿用,〔清肺之功。〕寒热能除,〔补阴之效。〕兼治身痒,复医。〔肺主皮毛,清肺热则自安。〕沙参甘寒体轻,专清肺热,补阴而制阳。人参甘温体重,专益肺气补阳而生。又云∶沙参能补五脏人参能补五脏之阳,然亦须本脏药同用之。
寒客肺经而嗽者勿服。。

山草肺火熏蒸
沙参(专入肺)。甘苦而淡。性寒体轻。故能入肺以泄热。及泻肺火。凡久嗽肺萎。金受火克者。服此最宜。盖以热气熏蒸。非用甘苦轻淡。不能以制焚烁之势。故嗽必借此止。若寒客肺中作嗽。切勿妄用。以嗽既属寒成。复以寒药为治。不更使寒益甚乎?至书有言补肺养肝。及益脾肾。皆是从肺子母受累推究而出。服此肺不受刑。子母皆安。即肝亦不受累。诸脏并见安和耳。非真能以补阴也。(热在于肺宜用。肺热清而不受累。故书言人参五脏之阳。沙参五脏。)凡书所载药性补泻。类多如斯。不独沙参为然。似人参而体轻松白实者良。生沙地长大。生黄土者瘦小。恶防己。反藜芦

沙参,味苦而甘,气微寒。无毒。入肺、肝二经。治诸毒,排脓消硬,宁五脏,益肺补肝,止疝气绞疼实神,散淫风瘙痒,除邪热,去惊烦。可为君药,但其功甚缓,必须多用分量为得。易老用代人参,乃过矣。说者论其能安五脏,与人参同功,又云人参五脏之阳,沙参五脏,皆不知沙参之功用而私臆之也。夫沙参止入肺、肝二经,诸经不能俱入也。既不能俱入,何以《本草》言其能安五脏。不知人身肺、肝病,乃五脏不安矣。沙参能滋肺气,乃上焦宁谧,而中、下二焦安有乱动之理。沙参又能通肝气肝气通,乃中、下二焦之气又通。下气既通,岂有逆之犯之变哉。此上焦又安其位,无浮动之病也。安五脏之义如此,古今差会其意,谓沙参能安五脏,用之以代人参,误矣。然乃沙参补阴之物乎?沙参补阴,何如能入肝、肺之经。沙参益肝、肺二脏之,非补心、脾、肾三脏之也,且阴阳之功用不同,人参补阳,能回阳于顷刻。沙参补阴,乃不能回阳于须臾。故人参少用,可以成功;
沙参非多用,必难取效。是沙参不可以代人参,又明矣。
或问沙参益阴,何以能治疝气?前人但言其功,未彰其义也。夫沙参治疝,此缪仲醇之言也。其所以能治之故,仲醇又未明言,余当畅其故。凡疝病,成于湿者居其六,成于房劳而得风者居其三,成于胎气者居其一,然皆阴虚邪中之也。沙参补阴足,邪自难留。况沙参又善消诸硬,疝症之不能久愈者,正以腹中有硬也。沙参消硬,而疝无巢穴,不攻自散矣。
沙参治疝之义如此,而余更有说焉。沙参治疝,必须多用以益阴,少加野杜若根佐之,乃奏功更神。有沙参补阴为君,又得杜若根攻邪为佐,乃攻补并用,又何各疝病之不尽拔其根株哉。
或疑沙参益阴,为补阴圣药,何以仲景张公不入之于地黄丸中?夫地黄丸中之若干药,皆并入之中,沙参止补肝、肺之,所以仲景夫子不取也。虽肺为肾之母,肝为肾之子,子母可以同治。然而既欲独补肾,又顾母补肺,又顾子而补肝、胆, 于子母之间,补肾功力反分纷而不全,故弃不用也。倘或肺气大虚,不妨加沙参,同麦冬五味,入之丸中,为肺肾之两治;倘或肝气大伤,不妨加沙参,同芍药当归,入之丸中,为肝肾之双疗也。
或问沙参五脏,先生谓只补肺、肝之二脏,与前人之论大殊,何也?曰∶沙参固能补五脏,何以治肺、肝乃效,而治心、脾、肾则不效。安与补,各有义也。安者,宁静之辞;补者,滋润之谓。用沙参五脏宁静者,连心、脾、肾言。用沙参而滋润者,主肺、肝而言之也。用药先不知五脏之所益,何以治病哉。
或疑沙参补阴,不必论其补脏也。嗟乎。用药不知脏腑,又何以用药乎。知脏腑而用药,尚有不能取胜之时,况不知是补何脏之药,而昧昧从事,毋怪其用药之无功也。

甘淡微寒,无毒。有南北二种,北者质坚、性寒,南者体虚力微。反藜芦
本经》主血结,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
发明沙参专泄肺气之热,故喘嗽气壅,小便赤涩不利,金受火克。阴虚失血,或喘咳寒热肺痿等疾宜之。《本经》主血结惊气者,因惊气入心,心包热郁而血结也。除寒热者,郁热解而寒热除也。补中益肺气者,用以清理脾胃之虚热,则津液复而正气受益矣。洁古言,肺寒用人参,肺热用沙参。好古言,沙参性寒,补五脏,总未达轻虚泄热之义也。
《卫生方》治肺热咳嗽沙参一味,水煎服之。《肘后方》治卒然疝痛自汗欲死,沙参为末,酒服立瘥。《证治要诀》治妇人白带沙参为末,米饮服之。盖沙参专开肺气肺气清则木邪散,而疝自除,带自愈矣。时珍云∶人参甘苦而温,其体重实,专补脾胃元气,因而益肺与肾,故内伤元气者宜之。沙参甘淡而寒,其体轻虚,专清肺气,因而益肺与肾,故金受火克者宜之。此即《本经》补中益肺气之谓,一补阳而生,一补阴而制阳。不可不辨。

此数药者.禀质薄劣.取味淡平.具有虚声.渺无实能.鱼鱼鹿鹿.无济缓急.岂国老甘草.黄 之绵 君子之参苓.所能仿佛万一.然只可与共笑谈.不可与同患难也.今之医者.取其平淡无毒.谓能持王道者大要莫外此类.吁所协理诸病何病乎.果可以迂缓 茸之流.与商治策乎.予请逐节而详言之.枇杷叶固云治嗽矣.岂知人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金水二脏.必保养之.始能相生.病则俱病经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原病式五志色欲之动.皆属相火.水衰而火无所制.得以冲逆于上.其水莫能救母之鬼贼鬼贼愈盛而受克愈亏矣论治法以苦寒泻火则土藏不堪以辛温补母而子金无济必惟益水滋肾以膏润纯甘之品得水少充则火便少熄火熄金复仍尔相生矣而轻飘之枇杷叶.从治肺之标得乎.石斛草固云清肺健脾益肾矣.此物果兼温凉两性乎.夫肺待清必属热.脾资健必本弱今母虚反为泻子子实而又补母何相混也大凡气之浓者主阳.味之浓者主.以轻虚之质.嚼蜡之味.谓能补肾得乎.扁豆不过蔬馔中一物.谓曰无伤脾胃可也.乃云能益脾和胃.抑何迂阔.薏苡亦诸谷中一侧谷耳.昔伏波载归以舟.亦必经年久服.或少见效.而取以为方药治病得乎.沙参本草谓能补肺之人参益肺之阳试思肺之阴何由而虚乎病自有本.金水相生.肺之即肾之阴也滋苗者必固其根.岂平淡升浮之沙参果可益阴乎.而易老取以代人参.殊不知体质既殊功能亦异.安能代也.惟葛稚川谓沙参主疗卒得诸疝.小腹及阴中相引痛如绞盖疝及小腹引痛乃厥阴为患沙参金藏药也得相制耳.予每用此与升麻以疗疝症.往往奇中.愈信葛言不诬.若夫芡实莲须果可止遗固精乎.汪石山曰经云肾属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又曰主蛰封藏之本.肾之处也.又曰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神乃绝.又曰阴阳宗筋之会.会于气街
灵枢厥气客于阴器.则梦接内.盖阴器宗筋之所聚也.而足太阴阳明少阴厥阴之筋.皆结聚于阴器.与冲任督三脉之所会.
厥阴主筋.故诸筋皆通于厥阴肾为阴主藏精肝为阳主疏泄阴器乃泄精之窍故肾之阴虚则精不藏肝之阳强则气不固若阴客于其窍与所强之阳相感则精脱出而成梦阳强者非藏真之阳强乃肝脏所寄之相火强耳第病多端.亦有不专在肝肾.而在心肺脾胃之虚火反凌水土不制水金不胜木者然必传于肾肝而致精之失也有自然相传之理焉治法从肝肾本脏而得者独治本脏从他脏得者则以他脏为主.肝肾为标.由阴阳离决水火不济者则因而和之阳虚补气阴虚补血阳强者泻火实者益火本脏多主有余他脏或兼不足有正治反治从多从少之异何世医不辨阴阳水火.或清之涩之温之热之非使真水耗竭则令真阳痿败骨立脂枯.神消气陷.不可复救矣.前药岂能奏效万一哉.灯草木通虽曰甘淡渗窍.第病邪不一.而传于膀胱成淋者.病自有本.若以前药之属利胞之热未全善也.夫淋虽由热生湿.湿生则水液混浊.凝结为患.又有服金丹入房.致败精流于窍中.及饮食失宜.
七情过度.虚实不调.藏气不和.致肾虚膀胱受热.又有肺痿而上源失通调之令.有液枯而水道干涩不润.又有膏石血气沙劳冷七种之别.又有小肠移热而应于心者.又有痰积而渗入胞者又有小便不通与溺数而短.及溺血血淋血或失气化之常.或病脾而九窍不通.仲景亦谓胃气行则小便宣通.而淋亦有因脾虚太阴初作之气病热胀而成者大抵病固多端.不外虚实寒热.溯其源而治之.斯中病情矣.如浮小麦麻黄根气味索然.果可以疗汗脱之重症乎.即有他药佐使.亦属赘庞耳.夫人阴阳相维.营卫营运.无失常度.血气得灌溉护卫之用汗为心之液.主于气阳密乃固.则气不外泄.卫气虚自汗气虚盗汗伤寒盗汗.责在胆热.初症伤风而汗.有伤湿伤暑劳役柔 而汗者.有阳虚冷汗者.虽有阴阳寒热之殊.究竟皆元气之脱越.或虚惫不升耳.当从此根蒂处察虚实治之倘未得其窍即参 术苓亦难为用矧兹二物乎.

本经沙参血积、惊气、除寒热血积二字,惟徐氏最为得解,云沙参为肺家气分理血之药,色白体轻,疏通而不燥,润泽而不滞,血阻于肺者,非此不能清之。曰理血,曰血阻,曰清之,恰合沙参治血之分际。与桃仁为肺药而主瘀血之闭者,大有不同。热伤其气,斯气阻而血亦阻,心以扰乱而有惊气,营卫愆其度而有寒热,非甚重之证,故得以沙参主之。别沙参生于沙碛而气微寒,色白而折之有白汁。茎抽于秋,花开于秋,得金气多。味微甘则补肺中之土,微苦则导肺气而下之,金主攻利,寒能清热,复津润而益阴。故肺热而气虚者得之斯补,血阻者得之斯通,惊气寒热,咸得之而止。
肺恶寒咳嗽由肺寒者多,故徐氏戒用沙参;然卫生方用沙参一味治肺热咳嗽。曰肺热,则

气味苦,微寒,无毒。主血结惊风,除寒热,补中,益肺气。《别录》云∶久服利人。
沙参一名白参,以其根色名也。又名羊乳。俚人呼为羊婆奶,以其根茎折之皆有白汁也。始出河内川谷及冤句、般阳,今淄齐,潞随,江淮,荆湖州郡,及处处山原有之。喜生近水沙地中。)
沙参生于近水之沙地,其性全寒,苦中带甘,故曰微寒,色白多汁,禀金水之精气。血结惊气者,荣气内虚,故血结而惊气也。寒热者,卫气外虚,故肌表不和而寒热也。补中者,补中焦精汁。补中则血结惊气可治矣。益肺者,益肺气皮毛,益肺则寒热可除矣。所以然者,禀水精而补中,禀金精而益肺也。久服则血气调而荣卫和,故利人。
愚按∶《本经人参味甘,沙参味苦,性皆微寒。后人改人参微温,沙参味甘,不知人参味甘,甘中稍苦,故曰微寒。沙参全寒,苦中带甘,故曰微寒。先圣立言自有深意,后人不思体会而审察之,擅改圣经,误人最甚。

沙参(图缺)
肺阴之不足.甘苦微寒.降金令之有余.整肃上热.疏痰利咳.南参力薄形松.体润质坚.北者功优性滑.(沙参处处山原沙地皆有之.古无南北之分.然观各家本草云.其色白.其根多汁等语.似指北参而言.若南参则质粗大而松.气薄味淡.大抵甘寒入肺.清养之功.北逊于南.其润降之性.南不及北耳.南北之分.亦各随地土之所出.故大小不同.质坚质松有异也.)

气微寒.味苦.无毒.主血结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沙参气微寒.禀天初冬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也.心主血而藏神.神不宁则血结而易惊矣.结者散之惊者平之沙参味苦能散.气寒能平也.心火禀炎上之性.火郁则寒.火发则热.苦寒之味能清心火.故除寒热者所以守中者也.气寒益.所以补中.肺为金藏.其性畏火.沙参入心.苦寒清火.所以益肺气也.
【制方】
沙参一味.治肺热咳嗽.为末.酒服方寸匕.治卒疝少腹及阴中相引绞痛.自汗出欲死者.用米饮下二钱.治白带

味苦,微寒,无毒。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疗胃痹腹痛,结热邪头痛及皮间邪热。《药性论》云∶臣。能去皮肌浮风,疝气下坠,治常欲眠,养肝气,脏风气。日华子云∶补虚,止惊烦,益心肺,一切恶疮疥癣及身痒,排脓,消肿毒。

无毒.主治胃痹,心腹痛,结热,邪气头痛,皮间邪热,安五脏,补中.一名苦心一名志取,一名虎须,一名白参,一名识美,一名文希.生河内及宛朐、般阳续山.二月八月采根,曝干.(恶防己,反藜芦.)
本经》原文∶沙参,味苦,微寒.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久服利人.一名知母.生川谷.

气味
苦微寒无毒.入厥阴经
【主治】
滋养肝木.除寒热.安五脏.疗久咳肺痿.其体轻虚专补肺气因而益脾与肾.补阴制阳.
【反】(漏芦
【恶】(防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