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
参考:脑动脉硬化症 , 心气虚 , 心血虚 , 失眠症 , 痰火扰心 , 心火上炎 , 心气血两虚 , 心气阴两虚 , 肝血虚 , 心肝血虚 , 心脾两虚 , 心肾不交 , 胆气虚 , 脑外伤后综合征 , 神经症
“不寐” 相关论述
指以经常不易入睡或睡不深熟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1.主证:难以入寐,寐而易醒,醒后不易再睡,亦有时寐时醒甚或彻夜不寐等。病因不同,各有兼证;如属心脾亏损,则为多梦易醒、心悸、健忘、易汗出、脉多细弱;肾虚则头晕、耳鸣、遗精、腰酸、舌红、脉细数;心胆气虚则见心悸多梦、喜惊易恐、舌淡、脉弦细;精志抑郁肝阳上扰则为性情急燥易怒、头晕、头痛、胁胀胀痛、脉弦;胃中不和则见脘闷暧气或脘腹胀痛、苔厚腻,脉滑等证。
2.治法:以安神为主。根据辩证选穴,针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或针灸并用。
3.处方;神门、三阴交。
心脾亏损加心俞、厥阴俞、脾俞;肾亏加心俞、太溪;心胆气虚加心俞、胆俞、大陵、丘墟;肝阳上扰配肝俞、间使、太冲;脾胃不和配胃俞、足三里。
经义
《邪客篇》帝曰∶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
卫气者,出其悍气之 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调,其卧立至。
《大惑论》帝曰∶病不得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帝曰∶病目而不得视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矣。帝曰∶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人肠胃大而皮肤湿,而分肉不解焉。肠胃大则卫气留久,皮肤湿则分肉不解,其行迟。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瞑焉。帝曰∶其非常经也,卒然多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邪气留于上焦,上焦闭而不通,已食若饮汤,卫气留久于阴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帝曰∶善。治此诸邪奈何?岐伯曰∶先其脏腑,诛其小过,后调其气,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乐,定乃取之。
《口问篇》帝曰∶人之欠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者主上,阴者主下,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泻足少阴,补足太阳。
《寒热病篇》曰∶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 ,阳气盛则目,阴气盛则瞑目。
《卫气行篇》曰∶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夜行于阴,则复合于目,故为一周。
《营卫生会篇》曰∶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为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壮者之气血盛,则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水热穴论》曰∶故水病下为 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
《评热病论》曰∶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
《太阴阳明论》曰∶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 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 。
《逆调论》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
《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帝曰∶人之不得偃卧者何也?岐伯曰∶肺者,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
论证(共三条)
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皆虚证。凡如伤寒、伤风、疟疾之不寐者,此皆外邪深入之扰也;如痰,如火,如寒气、水气,如饮食忿怒之不寐者,此皆内邪滞逆之扰也。舍此之外,则凡思虑劳倦,惊恐忧疑,及别无所累而常多不寐者,总属其阴精血之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知此二者,则知所以治此矣。
饮浓茶则不寐,心有事亦不寐者,以心气之被伐也。盖心藏神,为阳气之宅也,卫主气,司阳气之化也。凡卫气入阴则静,静则寐,正以阳有所归,故神安而寐也。而浓茶以阴寒之性,大制元阳,阳为阴抑,则神索不安,是以不寐也。又心为事扰则神动,神动则不静,是以不寐也。故欲求寐者,当养阴中之阳及去静中之动,则得之矣。
凡治病者,服药即得寐,此得效之征也。正以邪居神室,卧必不宁,若药已对证,则一匕入咽,群邪顿退,盗贼甫去,民即得安,此其治乱之机,判于顷刻,药之效否,即此可知。其有误治妄投者,反以从乱,反以助疟,必致烦恼懊 ,更增不快,知者见几,当以此预知之矣。
论治(共二条)
一、无邪而不寐者,必营气之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故或为惊惕,或为恐畏,或若有所系恋,或无因而偏多妄思,以致终夜不寐,及忽寐忽醒,而为神魂不安等证。皆宜以养营养气为主治。若思虑劳倦伤心脾,以致气虚精陷,而为怔忡、惊悸、不寐者,宜寿脾煎或归脾汤。若七情内伤,血气耗损,或恐畏伤肾,或惊惧伤胆,神以精亏而无根据无寐者,宜五福饮、七福饮,或三阴煎、五君子煎择而用之。若营卫俱伤,血气大坏,神魂无主而昼夜不寐者,必用大补元煎加减治之。若劳倦伤心脾,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外感不解而寒热不寐者,补中益气汤。若思虑过度,心虚不寐而微兼烦热者,养心汤或酸枣仁汤。若焦思过度,耗心血,动心火,而烦热干渴不寐者,天王补心丹。若心虚火盛,烦乱内热而怔忡不寐者,安神丸。若精血虚耗,兼痰气内蓄,而怔忡夜卧不安者,秘传酸枣仁汤;痰盛者,十味温胆汤。凡人以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寐,即有微痰微火,皆不必顾,只宜培养气血,血气复则诸证自退。若兼顾而杂治之,则十暴一寒,病必难愈,渐至元神俱竭而不可救者有矣。予治周公不寐医按,附后三消门。
有邪而不寐者,去其邪而神自安也。故凡治风寒之邪必宜散,如诸柴胡饮及麻黄、桂枝、紫苏、干葛之类是也。火热之邪必宜凉,如竹叶石膏汤及芩、连、栀、柏之属是也。
痰饮之邪宜化痰,如温胆汤、六安煎、导痰汤、滚痰丸之属是也。饮食之邪宜消滞,如大和中饮、平胃散之属是也。水湿之邪宜分利,如五苓散、五皮散,或加减金匮肾气丸之属是也。气逆之邪宜行气,如排气饮、四磨饮之属是也。阴寒之邪宜温中,如理阴煎、理中汤之属是也。诸如此类,亦略举大概,未悉其详,仍当于各门求法治之。
述古
徐东皋曰∶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有因肾水不足,真阴不升,而心阳独亢者,亦不得眠。有脾倦火郁,不得疏散,每至五更,随气上升而发躁,便不成寐,此宜用快脾解郁、清痰降火之法也。有体气素盛,偶为痰火所致不得眠者,宜先用滚痰丸,次用安神丸、清心凉膈之类。有体素弱,或因过劳,或因病后,此为不足,宜用养血安神之类。凡病后及妇人产后不得眠者,此皆血气虚而心脾二脏不足,虽有痰火,亦不宜过于攻治,仍当以补养为君,或佐以清痰降火之药,其不因病后而不寐者,虽以痰火处治,亦必佐以养血补虚之药,方为当也。
不寐论列方
半夏汤(和十四) 三阴煎(新补十一) 补中益气汤(补三十) 五福饮(新补六) 七福饮(新补七) 天王补心丹(补百八) 归脾汤(补三二) 寿脾煎(新热十六) 《金匮》肾气丸(补一二四) 理中汤(热一) 理阴煎(新热三) 十味温胆汤(和一五三) 养心汤(补七九)排气饮(新和六) 竹叶石膏汤(寒六) 安神丸(寒一四二) 四磨饮(和五二) 五君子汤(新热六) 六安煎(新和二) 温胆汤(和一五二) 大和中饮(新和七) 平胃散(和十七) 导痰汤(和九一) 酸枣仁汤(补八四) 五苓散(和一八二) 滚痰丸(攻七七) 《秘传》酸枣仁汤(补八五) 五皮散(和六七、六八) 大补元煎(新补一)
论外备用方
远志汤(补八八 虚烦) 益营汤(补九一 心血耗伤) 茯苓补心汤(补八三 多烦) 圣愈汤(补九十 血虚) 酸枣仁汤(补八六 虚热) 琥珀多寐丸(补百十九 清心养神)
谢蕉石先生江西人,原任开归道现扬州安定书院掌教,其人胆怯多疑。适虞运司有七情郁结之病而爱吃热药,扬医郑姓尽以桂附投之,镇江府学司训陈君更加石琉黄丸,以致脏腑烧烂,大便下血如烂鱼肠,犹不肯稍服养阴而死。蕉石先生素所交好,因此伤怀,转生疑惧,忽然间日不寐,不寐之日,夜固难过,而昼亦各病丛生,如头晕头痛,腰疼腿疼,心跳肉晌,腹胀痛等症,或来或去,变幻无穷,惟得寐之日较为安静。扬医无能治之者,先生更加惶惧,延一张医字学林留住斋中,日夜医治,毫无效验,而病象更多,精神日减,隔江延予。
即予初亦不解,不过育心宁心等药,亦无甚效。三日后予细想病情,审视脉象,不觉恍然大悟,盖其脉象三日以来大小疏数不能一致,有似邪脉,而察其神情并无外来邪祟,必三尸为之也。盖尝考之三尸,或称三彭,上尸彭琚住泥丸宫,中尸彭质住膻中,下尸彭矫住脐下丹田,三尸喜人为恶,不喜人为善,修炼家必斩三尸而后得道。然能斩之者何人,修炼反成疯魔,皆三尸为之也。至于人之运用,总在一心,夜寐则神静心藏,何反多梦,亦三尸为之也。人有隐瞒之事不肯告人,而梦中反自说出者,三尸喜揭人之恶也。夫心为君主之官,胆为中正之官,如果心正胆壮,三尸亦可安静。若心虚胆怯,疑惧环生,则三尸从中侮弄,病情愈出而愈奇,俗所谓疑心生暗鬼者实常有之,不必外来之鬼,大约即三尸耳。三尸谓之虫,又谓之神,极其灵异,虽守庚申者不能斩也。今蕉石先生心胆本虚,又生疑惧,故三尸得间之作祟。此非治三尸虫不可,但用药不与病人知,病人知之,则三尸虫知之,二竖之技量可畏也。于是与四少君细剖其理,嘱以开方,勿与尊人看阅,症始可治。少君有难色,谓家君不独阅方,且时本对草,焉肯不看方药?即另立药方,家君常常服药,稍有异味,要追究奈何?予思方不与阅不可,药全与知不可,好在先生有性命之忧,而十分信予,当可进言。因于进诊时谓之曰:大人此症调治良难,然能不究方药,则予煎方外外另有丸方,可保一服即效。若大人必知何药,则药必不灵,予技已穷,只好告辞。先生因予言激烈,只得答应。予因另开丸方,皆杀三尸虫之药,加以宝贵镇邪宁心之品,是晚正值不寐之期,以二煎汤药下丸药三钱,居然一夜安眠,从此以后无夜不寐,精神如旧,二十日来并无反覆。予即告辞归里,蕉石先生云:病已痊好,不敢屈留,但早晚必得一人看脉才可放心,并愿送银一两在此过夜,当请何人?予对曰:府上本有张先生住此,何不仍请伊来。张医脉理颇好,时运未通,一两一宿,必然情愿,好在无须伊另用药也。于是将张学林请来,予告之曰:大人此症甚奇,予幸猜着,特荐先生来此,万勿更方,先生住此,大人全愈,即算先生看好,亦可得名,不与先生争功也。伊似甚感佩,再三问予究系何症,丸方何药,予如不告,恐其多心,因大略告之曰;此因疑生虫,不过用杀虫之品,加朱砂、琥珀以宁心育神耳。但治法药不与病人知,幸勿说破。次日予即辞归,乃七八日又专差过江说病已反,逼予到扬,予至谢府,先晤四少君,问病何故忽反?少君曰:此张先生之害也。家君本时访丸方为何药,总对以冠仙先生不知在何处合来,实在不知。乃张先生来,家君再三盘问,伊即言略知一二,大抵朱砂、琥珀之类,家君即将予唤进大声呼斥,谓予明知不言,朱砂如何吃得,人家以毒药杀汝父,汝亦不吉耶。从此以后不吃丸药,仍间日不寐,诸病丛生。张先生无法可施,只得又来奉请。予闻之,亦着急之至,进见蕉石,即恳予曰:先生救我。予曰:予前本救大人,不敢毒杀大人也。病已愈二十日予始辞归,予之治法,本嘱大人不问药始有效,奈大人多疑,必访何药,张医不知医理,告知大人,因此不服丸药,除此之外,尚有何法耶?大人曰:吾今再吃丸药如何?予曰:再吃亦断无效也。是夜正当不寝,大人嘱煎药人加丸药三钱在内,临卧服之,依然不寐,次日难过异常,吃饭时忽请予进内,谓予曰:先生看我如何?时二月初春寒不减,大人重裘皆大毛也,乃忽皆脱去,止穿丝绵小袄,而大汗如雨,将小袄湿透胸膛坦开热气腾腾,据云近日每饭必然大汗,今日仅吃饭一口而汗即如此,直截不能吃饭,奈何先生务要救我。予想三尸虫因知昨晚药内有制他之药,故更幻出此象也。予因此转得灵机,因慰之曰,不必过急,容予思之。盖汗虽心之液,而饮食时多出于胃,蕉石性多偏好,其饮食非极热者不吃,其胃本有积热,三尸故得借此作祟,今借治胃热,暗加一治三尸之药,假设其词,使病人知其药而不知其用,三尸虽灵同二竖,亦不知所避也。少间谓之曰:大人不寐之症尚可缓治,而此大汗倒甚可畏,急须挽救,不然恐汗脱也。伊本心虚胆怯,闻此急求治汗。予曰:大人果然顾命,从此饮食不可过热,而胃中积热已多,必须重用芦根带凉带通,汗可渐少;但芦根必须常服,而其性颇凉,恐服之又生泄泻,必须更得一药可制芦根,不至泄泻。如二术健脾可制泄泻,而未免过燥,与芦根不合。再四思维,止有黄精一味,脾肾双补,可与芦根合用,不改其清凉之性,而又可不至泄泻也。蕉石即要本草来看,予即将本草赞黄精功用处指点与看,而内有杀三尸虫一语,伊本不留心,而予不等看完即令拿去。
伊怕出汗,即令速买二味,芦根二两,黄精三钱,当晚与服,是晚吃饭亦即无汗,是日本当寐之期,夜固安静,明日当不寐之期仍服二味,汗既不出,夜得安眠,从此煎方,以二味为引,夜夜安眠,诸病皆无。予屡告归,伊家款留不放,直至一月后始得旋里。四少君问予前丸方何以无黄精?予告之曰:此用药之道也。此等怪症实不经见,予精思而得之,所用丸药十数味,多方以治之,以为当可有效,尚留一二,以为后图,设使竟用完了,后被张医说破,岂不束手无策耶!此道光十六年事也。越十五年,咸丰元年,又有戴六兄之症。
戴六兄字槐卿,素亦心虚胆怯,偶住场下空房独宿,颇生疑惧,忽觉背心微寒,渐觉周身怯寒,因而睡去,似入黑暗地狱中,绳捆索绑,难过异常,欲喊不能出声,欲动如石压住,恶境多端,不能细述,夫来必待有人来带推带喊,得以醒来,如出苦海。次日另移卧地,而恶梦依然,从此神情恍惚,饮食不甘,睡则恶梦难受,或炎热时盖薄被犹嫌凉,或夜回凉不盖被犹嫌热,或夜间大笑,或白日大笑,不笑时间之,彼并不知。由场下回扬,觅一汪医诊视,与以归脾汤宜乎合式,乃二三剂后,觉心忽然落下,自觉有声,从此五日不寐,全非归脾汤之故。只得过江觅医,先就蒋医某诊,蒋以为阳虚用桂附等药,正值长夏炎热非常,伊不敢服,转就予诊。予诊其脉,大小疏数不一,知是三尸虫,因疑惧而作祟,与蕉石先生同。因告之曰:此症非寒非热,奇幻百出,医家鲜能知之者,兄既遇我,可保必愈,但必不看药方,如看药方,予断不治。伊素知予,深信不疑,所有药方,命伊子来取,予见面即于补胆养心药中加以黄精,嘱临卧服,即得安眠,不做恶梦。然其所现之症,大有祟气,恐其所住空房本有阴邪之气,以致三尸借此作威。又另合丸,方用黄精为君、佐以犀角、羚角、龙齿、鹿霜、虎骨、龟板、雷丸、朱砂、琥珀诸多宝贵灵通之品,壮心胆而通灵明,制服三尸。又加箭羽、桃奴,兼制邪魅之气。又嘱用上等朱砂大块包藏顶发内,二十日来,不独恶梦永绝,而诸恙全无,不似当年蕉石大人之难治。此等症候,古书所无固由,予看出睡梦颠倒皆三尸为之之理,亦由书称药有不与病人知者真不我欺也。《内经》论梦甚详,亦各有因,如阴甚则梦大水,阳甚则梦大火,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饥则梦取,甚饱则梦与,皆有至理。夫人寐则心如死矣,神尽藏矣。梦又谁为之主?非三尸神为之而谁为之哉!虽岐黄未言及此,而予因神明所通,所治二症现有明效大验,殆亦开千古不传之秘也欤。
病证名。睡眠时经常不易入眠,或睡眠短浅易醒,甚至整夜不能入眠。出《难经·第四十六难》。《内经》有夜不瞑(见《灵枢·营卫生会》)、目不瞑(见《灵枢·大惑论》)等名称。又名不得卧、不得眠、不能眠、失眠等。应辨别虚实。虚症多因阴血亏损、中气不足或心脾两虚所致。因阴血不足,心失所养者,常兼虚火偏亢,证见心烦失眠,头晕耳鸣,甚则五心烦热,多汗、口干、舌红、脉细数,治宜滋阴养血为主,火亢则兼降心火,方用酸枣仁汤、补心丹、朱砂安神丸等。中气虚弱者,证见失眠,神疲乏力,食欲减退,以补气为主,方用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加减。心脾两虚者,证见多梦易醒,心悸健忘,饮食减少,面色少华,舌淡,脉细,治宜补益心脾,方用归脾汤、寿脾煎等。因胆虚所致者,详见胆虚不眠条。实证不寐,有外感时邪和内邪滞逆之不同。外感时邪者,有表热不得卧、里热不得卧、半表半里热不得卧、血热不得卧、气热不得卧、余热不得卧、虚烦不得卧等。各详该条。内邪滞逆者,有痰浊内浊、水气凌心、肝火、胆火、胃中不和数种。痰浊内阻者,症见不寐,呕恶胸闷,苔腻脉滑,治以化痰为主,用温胆汤加减。水气凌心者,症见不寐而心下动悸,胸中漉漉有声,治宜逐饮祛湿,用平胃散、控涎丹等方。肝火、胆火、胃中不和者,详见肝火不得卧、胆火不得卧、胃不和卧不安等条。
夫胆为清静之府,与肝为运,以肾为源,当其阴阳和则开合得所,动静合宜,昼得干动之功,夜得坤静之义。若有浊气,如火如痰者扰之,则不眠,无清气,若天若日者,举之则多眠,更有肺金魄弱,肝魂无制,寐中而觉神魂飞扬者,更有肝受实邪,疏泄用事,不能敛纳,而致魂归于肝者,更有心阴虚而不能寐者,更有胃不和而卧不安者,更有肾神下竭,心火上炎,而烦躁不安者,以脉条分,焉有不中病情者乎。
《经》曰∶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卧。又曰∶胃不和,则卧不安,寐从阳而主上,寐从阴而主下,胃气上逆则壅于肺,而息有音,不得从其阴降之道,故卧不安也。又曰∶卧则喘者,水气之客也。水病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故为不得卧,卧则喘者,标本俱病也。此皆经言因病而致不得卧,未论及不得卧之自为病也。《经》又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行阳则寤,行阴则寐,此其常也失其常,则不得静而藏魂,所以目不得瞑也。此经概言卫气不得入于阴而不得卧,尚未能尽心肾神交,而入阴之至理也。若心主血而藏神,若元阴不足,则不能生血,血少则神无所根据矣。夫人之神,寤则栖心,寐则归肾,故寐者,心神栖归于肾舍也,心虚则神不能归舍于肾,故不能成寐,然肾虚,则不能藏纳心神于舍,故寐而不能沉,并不能久,是以壮年肾阴强盛,则睡沉熟而长,老年阴气衰弱,则睡轻微而短。且有形之阴水既亏,则无形之相火流烁,以致神魂散越,睡卧不宁,故不寐健忘两症,虽似心病,实多由乎肾虚也。此张心求之理,并及以补所遗。
《灵枢》曰∶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阳气盛,则寤矣。所以夜半之时,万民皆卧,命曰合阴,盖斯时卫气已尽,营气方盛故耳,寐至夜半之后,则阴气已尽,阳气方盛,故多寤者,老人阴虚,尤多犯此,是以少阴之病,但欲寐嗜卧耳。
大抵卫独行阳,则阳盛阴虚为不卧,卫久陷阴,则阴盛阳虚为多卧,此定论也。故人久坐夜宴,及劳神过度,反不得眠,是卫气久留于阳,则阳气满而阳主动,其理可见矣。然有因劳心过度,或房劳所伤、乃使神思间无形之阴不足,以致虚火乘心,患经月昼夜不寐,虽寐而恍惚不宁者,须澄心息虑,内观养神。如用补阴药而反梦遗者,此神中之火已降,诚佳兆也。不必疑于此而另更别药,人有形体壮盛,而病飞走狂越,似乎痰火有余之症,用栀、柏、芩、连、知母寒凉之剂,而火愈作者,此正是神思间之火动,而真水不足以配之,用药者不求其属,故无效也。当救肾水其火自降,即内经所言寒之不寒,是无水也。
经义
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素问》)
帝曰∶病不得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壮者之气血盛,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营气衰少,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灵枢》)
哲言
不寐,夜常长寤也。阴虚清清不寐,痰扰神昏不寐。不瞑,夜目不闭也。卫气不入于阴,则目不瞑;阳邪入于阴,烦躁不得瞑。不得卧,身不得仆也。水气卧则喘,喘故不得卧。卧不安,反侧不得安卧也。(《医阶辨证》)
不寐之故,大约有五∶一曰气虚,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大端虽五,然虚实寒热,互有不齐,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耳。(《医宗必读》)
不寐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多虚证。凡如伤寒、伤风、疟疾之不寐者,此言外邪深入之扰也。如痰、如火、如寒气水气、如饮食忿怒之不寐者,此皆内邪滞逆之扰也。此外则凡思虑劳倦,惊恐忧疑,及别无所累而常多不寐者,总属真阴精血之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知此二者,则知所以治矣。
○饮浓茶则不寐,心有事亦不寐,以心气之被伐也。盖心藏神,为阳气之宅也,卫主气,司阳气之化也。凡卫气入阴则静,静则寐,正以阳有所归,故神安而寐也。而浓茶以阴寒之性,大制元阳,阳为阴抑,则神索不安,是以不寐也。又心为事扰则神动,神动则不静,是以不寐也。故欲求寐者,当养阴中之阳,及去静中之动,则得之矣。(张景岳)
卫气行阳则寤,行阴则寐,故寐属阴而寤属阳也。不寐由阴气之虚,不寤由阳气之困,故不寐当养阴,而不寤当养阳也。若年高之人,昼反多卧,而夜反不寐者,此其阴阳反背,营卫之行,失其常度,不可治也。(沈朗仲)
《内经》概言卫气不得入于阴而不得卧,尚未能尽其心肾神交入阴之至理也。盖心主血而藏神,若元阴不足,则不能生血,血少则神无所倚矣。夫人之神,寤则栖心,寐则归肾,故寐者,心神归于肾舍也。心虚则神不能归舍于肾,故不能成寐;肾虚则不能藏纳心神于舍,故寐而不能沉,并不能久。是以壮年肾阴强盛,则睡熟而长;老年阴气衰弱,则睡微而短。且有形之阴水既亏,则无形之相火流灼,以致神魂散越,睡卧不安。
故不寐、健忘两证,虽似心病,实由于肾虚也。(《冯氏锦囊》)
热气伏于里,则喜睡;热气浮于上,烦扰阳气,故不得眠。亦有心火不降而不眠者,此即阳不交于阴耳。(成无己)
人卧则血归于肝,气归于肾。肾开窍于耳,故寐而能闻。肝在味为酸,故寤多口酸。然其所以归肾、归肝者,皆胃为之传送,故胃不和则卧不安。胆热则肝不受血,心肾不交则肾不纳气,不寐之病所由起也。
○肾虚则气趋于肾,故但欲寐为肾病。肝虚则血恋于肝,故嗜卧为肝病。(《医参》)
补编
不寐一证,责在营卫之偏胜,阴阳之离合。医家于卫气不得入阴之旨而细心体会之,则治内虚不寐,何难之有?夫卫气昼行于阳二十五度而主寤,夜行于阴二十五度而主寐。平人夜卧之时,呵欠先之者,以阳引而升,阴引而降,阴阳升降,然后渐入睡乡。若肝肾阴亏,阳浮于上,营卫不交,神明之地扰乱不安,万虑纷纭,却之不去,由是上者颧赤,中则脘胀,下则便数,坐以待旦,欲求其目瞑也得乎?又常见初睡之时,忽然跳跃,似惊而醒,医以为心虚胆怯,孰知不然。何也?缘阳升阴降,阴阳交合,有造化自然之妙。奈营弱卫强,初入之时,契合浅而脱离快,升者复升,降者复降,形体之间,自不觉如有所坠而复寤矣。明乎此,则治阴虚不寐者,必须壮水之主,以镇阳光。盖水壮则火熄,心静则神藏,乙癸同源,而藏魂之脏,亦无相火妄动之患。倘其人本体阳虚,虚阳浮越而不寐者,又宜归脾、八味,阴阳相济,益火之原。盖阳生则阴长,逆治则火藏而心神自安其位耳。至于外感时疫而不寐者,乃邪气之耗扰;内伤停滞而不寐者,乃胃中之乖戾。更有喘咳不休,诸痛不止,疟痢不愈而不寐者,无非本证之累及,但治其受困之由,而无有不酣睡者矣。虽然,治外因者易,治内因者难。先君子于阴不维阳不寐一证,专用纯甘之味,加入犀角、羚羊、龟版、虎睛、琥珀、龙齿、珍珠,以物之灵而引人之灵,两相感召,神有凭根据,诚法中之善者也。彼逍遥散之舒肝,补心丹之安神,温胆汤之化痰,未为不善,是在用之者为何如耳!(汪蕴谷)
不寐故非一种,总是阳不交阴所致。若因外邪而不寐者,如伤寒、疟疾等证暴发,营卫窒塞,升降失常,愁楚呻吟,日夜难安,当速去其邪,攘外即所以安内也。若因里病而不寐者,或焦烦过度而离宫内燃,从补心丹及枣仁汤法。或忧劳愤郁而耗损心脾,宗养心汤及归脾汤法。或精不凝神而龙雷震荡,当壮水之主,合静以制动法。或肝血无藏而魂摇神漾,有咸补甘缓法。胃病则阳跷穴满,有半夏秫米汤。胆热则口苦心烦,有温胆汤及桑叶、丹皮、山栀轻清少阳法。营气伤极,人参、人乳并行。阳浮不摄,七味、八味可选。余如因惊宜镇,因怒宜疏。饮食、痰火为实,新产、病后为虚。(《临证指南》)
不寐有由真阴亏损,孤阳漂浮者,此水亏火旺,火主乎动,气不得安。盖肺为上窍,居阳分至高,肾为下窍,居阴分最下。肺主气,肾藏气,旦则上浮于肺而动,夜则下入于肾而静。仙家所谓子藏母胎,母隐子宫,水中金也。若水亏火旺,肺金畏火,不纳肾水,阴阳俱动,故不寐。治宜六味丸加知、柏之类。有由胃不和者,盖胃气本下行,而寐亦从阴而主下,今胃气上逆,则壅于肺而息有音,不得从其阴降之道,故亦不寐。药宜橘红、甘草、石斛、茯苓、半夏、神曲之类。(沈金鳌)
妇人肥盛,多郁不得眠者,从郁结痰火治。大抵胆气宜静,浊气痰火扰之则不眠,宜用温胆汤、猪胆汁、炒半夏曲,加柴胡、枣仁,立效。
○平人不得卧,多起于劳心思虑,喜怒惊恐。举世用补心安神药鲜效。曷知五志不伸,往往生痰聚饮,饮聚于胆,则胆寒肝热,故魂不归肝而不得卧。《内经》用半夏汤涤其痰饮,阴阳通,其卧立至。(张路玉)
凡病后、产后不得眠者,此皆血气亏虚,心脾二脏不足。
虽有痰火,不可过攻,当以补养为君,而略佐清痰火之药。其有不因病后而不寐者,虽属痰火有余,而处治亦必佐以养血补虚之药,方为妥当。(徐东皋)
凡治病者,服药即得寐,此得效之征也。正以邪居神室,卧必不安,若药已对证,则一匕入咽,群邪顿退,盗贼甫去,民即得安。此其治乱之机,判于顷刻,药之效否,即此可知。其有误治妄投者,反以从乱,反以助虐,必致烦恼懊 ,更增不快。知者见几,当以此预知矣。(张景岳)
选案
一人患阴虚火旺,彻夜不眠者两月,食废形削。方用人参、枣仁、茯神、远志、生地、当归、五味子、麦冬,佐以琥珀、辰砂、金银器,百剂而瘳。此证心经虽有火,幸未灼肺,多服补阴收敛之剂,水火自然升降矣。(缪仲淳)
宛平王中堂,患一奇证,每寐即梦持重搬运,甚觉困乏而醒,睡去,其梦如故,一夜数十次。医用参、归、枣仁、茯神、远志养血安神之药,愈服愈甚。诊脉两寸洪大有力,两关洪大兼弦,两尺洪弦无力,知为药误。盖寐者,心神藏纳于肾,乃水火既济之时。心犹人也,肾犹舍也,今心阴不足,肾火独亢,乃遂上炎之性,而失下交之象矣。盖心中之水,真水也;肾中之火,真火也。水火互藏其根,故心能下交,肾能上摄。今心肾已成不交之象,复补其心阳,愈增其上炎之势,焉能使阳会于阴,元神凝聚于内乎?乃以重剂八味汤,加牛膝、五味子,用灯心、莲子作引,数服而愈。(冯楚瞻)
一妇不眠两月,眩晕胁痛,咳嗽呕吐。医谓气血两虚,服补药不效。诊左关脉弦数有力,右关弦滑而濡。
断为肝火上逆,脾有湿痰。盖脾为心之子,脾有邪则心不能舍于脾,谓之母不舍子,故不眠。脾中有痰,故作晕亦作呕;肝火上逆,故作咳作呕亦作晕。方用半夏、陈皮、苍术、煨姜,燥脾中之湿痰;黄连、香附、竹茹、白芍,平上逆之肝气。吐痰碗许而愈。(吴天士)
四明董生,病患神志不安,每卧觉身在床而神魂离体,惊悸无寐。医作心病治,不效。予诊之曰∶此肝病也。肝虚,邪气袭之。肝藏魂者也,游魂为变。平人肝不受邪,卧则魂归于肝,神安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飞扬若离体也。董生欣然曰∶前此未之闻,虽未服药,已觉沉 去体矣,愿求良治。处方用珠母为君,龙齿佐之,珠母入肝,龙齿与肝相类。龙齿、虎睛,人以为镇心之用,殊不知龙齿安魂,虎晴定魄,各从其类也。盖东方苍龙,木也,属肝而藏魂;西方白虎,金也,属肺而藏魄。龙能变化,故魂游而不定;虎能专静,故魄止而有守。治魄不守者宜虎睛,治魂飞扬者宜龙齿。服药一月而痊。(《赤水玄珠》)
有人卧则觉身外有身。盖人卧则魂归于肝,此由肝虚邪袭,魂不归舍,名曰离魂。用人参、龙齿、茯神各一钱,煎汤,调朱砂末一钱,睡时服。三夜后,真者气爽,假者化矣。(《同寿录》)
附欠
肾为欠。
○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振寒,善数伸欠。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善噫善欠。
○疟之始作也,善伸数欠。(《素问》)
帝曰∶人之欠者,何气使焉?岐伯曰∶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主卧。阳者主上,阴者主下,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灵枢》)
肾病,面黑,善恐数欠。(《难经》)
夫中寒家善欠。(《金匮》)
气乏,故欠伸引之。(《医学入门》)
《内经》虽以欠隶诸阳明,然必由少阴经气下郁,不能上走阳明,胃气因之不舒,而频呼数欠,以泄其气,舒其经。若少阴气不下郁,胃气虽泄,则但呵而不欠也。(张路玉)
阳引而上,阴引而下,寤后之欠然也。若将卧之欠,则必阴引而上,阳引而下矣。何也?肝上而肾居下也。(《医参》)
产后不寐一证,由于气血大亏,阴不维阳者居多。夫卫气日行于阳则寤,夜行于阴则寐。今胎下而血骤脱,阳浮于上,不入阴而常留于阳,是以达旦不寐,烦躁出汗,面赤口渴等证叠见。医家治此,法何在哉?盖壮水则火熄而神藏,益阴则血足而心安。六味归芍汤加童便、人参,无不取效。若心肾不交,神志恍惚,补心丹加减,亦为合法。倘血去而孤阳浮越,营卫偏胜,终夜不眠,宜归脾汤,或人参养营汤,方为尽善。大抵阴虚不寐,阳药不宜轻投;阳虚不寐,阴药岂宜混施?必须察脉辨证,勿泥呆法也。此外,有因血块痛而不寐者,治在血也;有兼食滞而不寐者,治在食也;有兼时疫而不寐者,治在疫也;有兼疟痢而不寐者,治在疟痢也。张景岳云∶心藏神,为阳气之宅;卫主气,司阳气之化。凡卫气入阴则静,静则寐,正以阳有所归,故神安而寐也。故欲求寐者,当养阴中之阳,及去静中之动,则得之矣。(《会心录》)
〔薛〕经曰∶阳明,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又曰∶胃不和则卧不安。夫人身之卫气,昼则行于阳,夜则行于阴,阳主动,阴主静,寤则魂魄志意散于腑脏,发于耳目,动于肢体,而为人身指使之用,寐则神气各归五宫,而为默运之妙矣,若脾胃气盛,则腑脏调和,水谷之精,各各融化以为平和之气,若胃气一逆,则气血不得其宜,腑脏不得其所,不寐之证,由此生焉,当用四君、远志酸枣仁。肝肾虚热者,六味丸。心血不足者,真珠母丸。
思虑过度者,归脾汤。精神短乏者,人参养荣汤。病后余热者,酸枣仁汤。胆虚不得眠者,人参竹叶汤。肝火不宁者,加味小柴胡汤。振悸不得眠者,四君、生姜、酸枣仁。夜啼惊哭不寐,各详别证,当参求之。
仲景酸枣汤 治虚劳虚烦不得眠。
酸枣仁(炒,一钱) 甘草知母(炒) 茯苓 芎 生姜(各五分)
上,水煎服。
《本事》鳖甲丸 治胆虚不得眠,四肢无力。
鳖甲酸枣仁(炒) 羌活 黄 (炒) 牛膝(酒炒) 人参(各一两) 五味子(五钱)
上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温酒下。
《圣惠》治骨蒸劳热,烦心不得眠。用酸枣仁三钱,水煎熟,下地黄汁一蛤蜊壳服之。
《本事》真珠母丸 治肝胆二经,因虚内受风邪,卧则魂散而不守,状若惊悸。
真珠(别研细,七钱半) 当归熟地黄(各一两半) 人参酸枣仁(炒) 柏子仁(各一两)犀角屑 茯神沉香龙齿(研。各半两)
上为末,炼蜜丸,小豆大,辰砂为衣。每服二十丸,白汤下,日午夜卧,各一服。
人参竹叶汤 治虚烦不得眠。
人参竹叶甘草(各二钱) 半夏小麦麦门冬(各一钱五分)
上,每服二三钱,姜二片,粳米一撮,水煎服。
人参养荣汤(见盗汗) 归脾汤(见惊悸)
天津于姓媪,年近五旬,咳嗽有痰微喘,且苦不寐。
病因 夜间因不能寐,心中常觉发热,久之,则肺脏受伤,咳嗽多痰,且微作喘。
证候 素本夜间不寐,至黎明时始能少睡。后因咳嗽不止,痰涎壅盛,且复作喘,不能安卧,恒至黎明亦不能睡。因之心中发热益甚,懒于饮食,大便干燥,四五日一行,两旬之间大形困顿,屡次服药无效。其脉左部弦而无力,右部滑而无力,数逾五至。
诊断 此真阴亏损,心肾不能相济,是以不眠。久则心血耗散,心火更易妄动以上铄肺金,是以咳嗽有痰作喘。治此证者,当以大滋真阴为主,真阴足则心肾自然相交,以水济火而火不妄动;真阴足则自能纳气归根,气息下达,而呼吸自顺。且肺肾为子母之脏,原相连属,子虚有损于母,子实即有益于母,果能使真阴充足,则肺金既不受心火之铄耗,更可得肾阴之津润,自能复其清肃下行之常,其痰涎咳嗽不治自愈也。若更辅以清火润肺化痰宁嗽之品,则奏效当更捷矣。
处方沙参(一两) 大枸杞(一两) 玄参(六钱) 天冬(六钱)生赭石(五钱轧细) 甘草(二钱) 生杭芍(三钱) 川贝母(三钱) 牛蒡子(一钱捣碎)生麦芽(三钱) 枣仁(三钱炒捣) 射干(二钱)
共煎汤一大盅,温服。
复诊 将药连服六剂,咳喘痰涎愈十分之八,心中已不发热,食欲已振,夜能睡数时,大便亦不甚燥。诊其脉至数复常,惟六部重按仍皆欠实,左脉仍有弦意。拟再峻补其真阴以除病根,所谓上病取诸下也。
处方 生怀山药(一两) 大枸杞(一两) 辽沙参(八钱) 生怀地黄(六钱)熟怀地黄(六钱) 甘草(二钱) 生赭石(六钱轧细) 净萸肉(四钱)生杭芍(三钱) 生麦芽(三钱) 生鸡内金(针半黄色的捣)
共煎汤一大盅,温服。
效果 将药连服二剂,诸病皆愈,俾用珠玉二宝粥常常当点心服之,以善其后。
或问 两方中所用之药,若滋阴、润肺、清火、理痰、止嗽诸品,原为人所共知,而两方之中皆用赭石、麦芽,且又皆生用者其义何居?答曰∶胃居中焦,原以传送饮食为专职,是以胃中之气,以息息下行为顺,果其气能息息下行,则冲气可阻其上冲,胆火可因之下降,大便亦可按时下通,至于痰涎之壅滞,咳嗽喘逆诸证,亦可因之降序,而降胃之药,固莫赭石若也。至于麦芽,炒用之善于消食,生用之则善于升达肝气。人身之气化原左升右降,若但知用赭石降胃,其重坠下行之力或有碍于肝气之上升,是以方中用赭石降胃,即用麦芽升肝,此所以顺气化之自然,而还其左升右降之常也。
天津徐××,年六十六岁,于季春得不寐证。
病因 因性嗜吟咏,暗耗心血,遂致不寐。
证候 自冬令间有不寐之时,未尝介意,至春日阳生病浸加剧,迨至季春恒数夜不寐,服一切安眠药皆不效。精神大为衰惫,心中时常发热,懒于饮食,勉强加餐,恒觉食停胃脘不下行。大便干燥,恒服药始下。其脉左部浮弦,右脉尤弦而兼硬,一息五至。
诊断 其左脉浮弦者,肝血虚损,兼肝火上升也,阴虚不能潜阳,是以不寐。其右脉弦而兼硬者,胃中酸汁短少更兼胃气上逆也。酸汁少则不能化食,气上逆则不能息息下行传送饮食,是以食后恒停胃脘不下。而其大便之燥结,亦即由胃腑气化不能下达所致。治此证者,宜清肝火、生肝血、降胃气、滋胃汁,如此以调养肝胃,则夜间自能安睡,食后自不停滞矣。
处方 生怀山药(一两) 大甘枸杞(八钱) 生赭石(六钱轧细) 玄参(五钱)北沙参(五钱) 生杭芍(五钱) 酸枣仁(四钱炒捣) 生麦芽(三钱)生鸡内金(钱半黄色的捣) 茵陈(钱半) 甘草(二钱)
共煎一大盅,温服。
复诊 将药煎服两剂,夜间可睡两三点钟,心中已不发热,食量亦少加增,大便仍滞,脉象不若从前之弦硬,遂即原方略为加减俾再服之。
处方 生怀山药(一两) 大甘枸杞(八钱) 生赭石(六钱轧细) 玄参(五钱)北沙参(五钱) 酸枣仁(四钱炒捣) 龙眼肉(三钱) 生杭芍(三钱)生鸡内金(钱半黄色的捣) 生远志(钱半) 茵陈(一钱) 甘草(钱半)
共煎汤一大盅,温服。
效果 将药连服三剂,夜间安睡如常,食欲已振,大便亦自然通下。惟脉象仍有弦硬之意,遂将方中龙眼肉改用八钱,俾多服数剂以善其后。
帮助 人禀天地之气化以生,是以上焦之气化为阳,下焦之气化为阴。当白昼时,终日言语动作,阴阳之气化皆有消耗,实赖向晦燕息以补助之。诚以人当睡时,上焦之阳气下降潜藏与下焦之阴气会合,则阴阳自能互根,心肾自然相交。是以当熟睡之时,其相火恒炽盛暗动(得心阳之助),此心有益于肾也。至睡足之时,精神自清爽异常(得肾阴之助),此肾有益于心也。由斯知人能寐者,由于阳气之潜藏,其不能寐者,即由于阳气之浮越,究其所以浮越者,实因脏腑之气化有升无降也。是以方中重用赭石以降胃镇肝,即以治大便燥结,且其色赤质重,能入心中引心阳下降以成寐,若更佐以龙骨、牡蛎诸收敛之品以镇安精神,则更可稳睡。而方中未加入者,因其收涩之性与大便燥结者不宜也。又《内经》治目不得瞑,有半夏秫米汤原甚效验,诚以胃居中焦,胃中之气化若能息息下行,上焦之气化皆可因之下行。半夏善于降胃,秫米善于和胃,半夏与秫米并用,俾胃气调和顺适不失下行之常,是以能令人瞑目安睡。方中赭石与山药并用,其和胃降胃之力实优于半夏秫米,此乃取古方之义而通变化裁,虽未显用古方而不啻用古方也。
表兄赵××之妻,年近三旬,得不寐证,兼心中恒惊悸。
病因 因家中诸事皆其自理,劳心过度,因得不寐兼惊悸病。
证候 初苦不寐时,不过数日偶然,其过半夜犹能睡,继则常常如此,又继则彻夜不寐。一连七八日困顿已极,仿佛若睡,陡觉心中怦怦而动,即暮然惊醒,醒后心犹怔忡,移时始定。
心常发热,呼吸似觉短气,懒于饮食,大便燥结,四五日始一行。其脉左部弦硬,右部近滑,重诊不实,一息数近六至。
诊断 此因用心过度,心热耗血,更因热生痰之证也。为其血液因热暗耗,阴虚不能潜阳,是以不寐,痰停心下,火畏水刑(心属火痰属水),是以惊悸。其呼吸觉短气者,上焦凝滞之痰碍气之升降也。其大便燥结者,火盛血虚,肠中津液短也。此宜治以利痰、滋阴、降胃、柔肝之剂,再以养心安神之品辅之。
处方 生赭石(八钱轧细) 大甘枸杞(八钱) 生怀地黄(八钱) 生怀山药(六钱)栝蒌仁(六钱炒捣) 天冬(六钱) 生杭芍(五钱) 清半夏(四钱)枣仁(四钱炒捣) 生远志(二钱) 茵陈(钱半) 甘草(钱半) 朱砂(二分研细)
药共十三味,将前十二味煎汤一大盅,送服朱砂末。
复诊 将药连服四剂,心中已不觉热,夜间可睡两点钟,惊悸已愈十之七八,气息亦较前调顺,大便之燥结亦见愈,脉象左部稍见柔和,右部仍有滑象,至数稍缓,遂即原方略为加减俾再服之。
处方 生赭石(八钱轧细) 大甘枸杞(八钱) 生怀地黄(八钱) 生怀山药(六钱)龙眼肉(五钱) 栝蒌仁(五钱炒捣) 玄参(五钱) 生杭芍(五钱)枣仁(四钱炒捣) 生远志(二钱) 甘草(二钱)
共煎汤一大盅,温服。
效果 将药连服六剂,彻夜安睡,诸病皆愈。
不寐有二种。有疾后虚弱。及年高人阳衰不寐者。有痰在胆经。神不守舍。亦令不寐。
虚者用六君子汤。加炒酸枣仁、黄 。痰者用温胆汤。减竹茹一半。加南星、炒酸枣仁。伤寒不寐者。当求之本门。
一论心胆虚弱。昼夜不眠。百方无效。服此如神。
高枕无忧散
人参(五钱) 软石膏(三钱) 陈皮半夏(姜炒) 白茯苓(去皮) 枳实(麸炒) 竹茹麦门冬(去心) 酸枣仁(炒) 甘草(各一钱五分)
上锉一剂。龙眼五个。水煎服。
一论劳心。痰多少睡。心神不定。
养心汤
人参麦门冬(去心)黄连(微炒) 白茯苓(去皮) 白茯神(去木) 当归(酒洗) 白芍(酒炒) 远志(去心) 陈皮柏子仁酸枣仁甘草(等分)
上锉。莲肉五个去心。水煎。温服。
安神复睡汤
当归川芎白芍(酒炒) 熟地黄益智仁酸枣仁(炒) 远志(甘草水泡去心)山药龙眼肉(各等分)
上锉。姜、枣煎服。
一论心气不足。恍惚多忘。或劳心胆冷。夜卧不睡。此药能安神定志
加味定志丸
人参(三两) 白茯神(去皮木二两) 远志(甘草水泡去心) 石菖蒲(各二两) 酸枣仁(炒二两) 柏子仁(炒去壳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乳香为丸。每服五十丸。临卧。枣汤送下。
附睡法
睡不厌蜷。觉不厌舒。蜷者曲膝蜷腹。以左右肋侧卧。修养家所谓狮子眠是也。如此则气海深满。丹田常暖。肾水易生。益人多宏。舒体而卧。则气宣而寡蓄。神散而不潜。故卧惟觉时可舒体耳。
西山蔡季通引千金方睡诀云。睡则必侧。觉正而伸。早晚以时。先睡心。后睡眼。晦庵以为此古今未发之妙。
一论胆虚卧不安。心多惊悸。酸枣仁一两。炒令香熟。为末。每服二钱。不拘时服。竹叶汤送下。
一治心下怔忡。睡倒即大声打鼾睡。醒即不寐。余以羚羊角、乌犀角。各用水磨浓汁。
入前所用养心汤。或复睡汤内。服之立效。盖打鼾睡者。心肺之火也。
一治胆虚常多畏恐。不能独卧。如人捕状。头目不清。
人参枳壳五味子 桂心(各三分) 柏子仁(一钱) 甘菊花白茯苓枸杞子(各三分) 山茱萸(五分) 熟地黄(五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
人有昼夜不能寐,心甚躁烦,此心肾不交也。盖日不能寐者,乃肾不交于心;夜不能寐者,乃心不交于肾也。今日夜俱不寐,乃心肾两不相交耳。夫心肾之所以不交者,心过于热,而肾过于寒也。心原属火,过于热则火炎于上,而不能下交于肾;肾原属水,过于寒则水沉于下,而不能上交于心矣。然则治法,使心之热者不热,肾之寒者不寒,两相引而自两相合也。方用上下两济丹∶
人参(五钱) 熟地(一两) 白术(五钱) 山茱萸(三钱) 肉桂(五分) 黄连(五分)水煎服。一剂即寐。
盖黄连凉心,肉桂温肾,二物同用,原能交心肾于顷刻。然无补药以辅之,未免热者有太燥之虞,而寒者有过凉之惧。得熟地、人参、白术、山萸以相益,则交接之时,既无刻削之苦,自有欢愉之庆。然非多用之则势单力薄,不足以投其所好,而餍其所取,恐暂效而不能久效耳。
此症用芡莲丹亦佳。
人参茯苓玄参熟地 生地 莲子心山药芡实(各三钱) 甘草(一钱)水煎服。四剂安。
人有忧愁之后,终日困倦,至夜而双目不闭,欲求一闭目而不得者,人以为心肾之不交也,谁知是肝气之太燥乎?夫忧愁之人,未有不气郁者也。气郁既久,则肝气不舒;肝气不舒,则肝血必耗;肝血既耗,则木中之血上不能润于心,而下必取汲于肾。然而肝木大耗,非杯水可以灌溉,岂能堪日日之取给乎!于是肾水亦枯,而不能供肝木之涸矣。其后肾止可自救其焦釜,见肝木之来亲,有闭关而拒矣。肝为肾之子,肾母且弃子而罔顾,况心为肾之仇,又乌肯引火而自焚乎?所以坚闭而不纳也。治法必须补肝血之燥,而益肾水之枯,自然水可以养木,而肝可以交心也。方用润燥交心汤∶
白芍(一两) 当归(一两) 熟地(一两) 玄参(一两) 柴胡(三分) 菖蒲(三分)水煎服。一剂而肝之燥解,再剂而肝之郁亦解,四剂而双目能闭而熟睡矣。
此方用芍药、当归以滋其肝,则肝气自平;得熟地以补肾水,则水足以济肝,而肝之血益旺;又得玄参以解其心中之炎,而又是补水之剂;投之柴胡、菖蒲解肝中之郁,引诸药而直入于心宫,则肾肝之气自然不交而交也。
此症用安睡丹亦妙。
白芍 生地 当归(各五钱) 甘草(一钱) 熟地(一两) 山茱萸 枸杞(各二钱) 甘菊花(三钱)水煎服。二剂即闭目矣,十剂全愈。
人有夜不能寐,恐鬼祟来侵,睡卧反侧,辗转不安,或少睡而即惊醒,或再睡而恍如捉拿,人以为心肾不交,而熟知乃胆气之怯也。夫胆属少阳,其经在半表半里之间,心肾交接之会也。心之气由少阳以交于肾,肾之气亦由少阳以交于心。胆气既虚,至不敢相延心肾二气而为之介绍,心肾乃怒其闭门不纳,两相攻击,故胆气愈虚,惊悸易起,益不能寐耳。治法宜补少阳之气。然补少阳,又不得不补厥阴也。盖厥阴肝经,与少阳胆经为表里,补厥阴之肝,正补少阳之胆耳。方用肝胆两益汤∶
白芍(一两) 远志(五钱) 炒枣仁(一两)水煎服。一剂而寐安,二剂而睡熟,三剂而惊畏全失。
此方白芍入肝入胆,佐以远志、枣仁者,似乎入心而不入胆。不知远志、枣仁既能入心,亦能入胆,况同白芍用之,则共走胆经,又何疑乎。胆得三味之补益,则胆汁顿旺,何惧心肾之相格乎。
此症用无忧汤亦甚妙。
白芍(五钱) 竹茹(三钱) 炒枣仁(三钱) 人参(三钱) 当归(五钱)
一剂睡宁,四剂全愈。
人有神气不安,卧则魂梦飞扬,身虽在床,而神若远离,闻声则惊醒而不寐,通宵不能闭目,人以为心气之虚也,谁知是肝经之受邪乎?夫肝主藏魂,肝血足则魂藏,肝血虚则魂越,游魂亦因虚而变也。今肝血既亏,肝脏之中无非邪火之气,木得火而自焚,魂将安寄?自避出于躯壳之外,一若离魂之症,身与魂分为两也。然而离魂之症与不寐之症,又复不同。离魂者魂离而能见物,不寐而若离魂者,魂离而不能见物也。其所以不能见物者,阴中有阳,非若离魂之症绝于阴耳。治法祛肝之邪,而先补肝之血,血足而邪自难留,邪散而魂自归舍矣。方用引寐汤∶
白芍(一两) 当归(五钱) 龙齿末(火 ,二钱) 菟丝子(三钱) 巴戟天(三钱) 麦冬(五钱) 柏子仁(二钱) 炒枣仁(三钱) 茯神(三钱)水煎服。一剂而寐矣,连服数剂,梦魂甚安,不复从前之飞越也。
此方皆是补肝、补心之药,而用之甚奇者,全在龙齿。古人谓治魄不宁者,宜以虎睛;治魂飞扬者,宜以龙齿,正取其龙齿入肝而能平木也。夫龙能变化动之象也,不寐非动乎,龙虽动而善藏,动之极正藏之极也。用龙齿以引寐者,非取其动中之藏乎。此亦古人之所未言,余偶及之,泄天地之奇也。
此症用 枝汤亦效。
炒栀子(三钱) 甘草(一钱) 白芍当归 炒枣仁(各五钱) 丹砂(一钱) 远志(八分) 柴胡(三分半夏(一钱)水煎服。四剂愈。
人有心颤神慑,如处孤垒,而四面受敌,达旦不能寐,目眵眵无所见,耳聩聩无所闻,欲少闭睫而不可得,人以为心肾之不交也,谁知是胆虚而风袭之乎?夫胆虚则怯,怯则外邪易入矣。外邪乘胆气之虚,既入于胆之中,则气无主,一听邪之所为。胆欲通于心,而邪不许;胆欲交于肾,而邪又不许,此目之所以眵眵,而耳之所以聩聩也。心肾因胆气之不通,亦各退守本宫,而不敢交接,故欲闭睫而不可得也。夫胆属少阳,少阳者木之属也,木与风同象,故风最易入也。风乘胆木之虚,居之而不出,则胆畏风之威,胆愈怯矣。胆愈怯而无子母之援,何啻如卧薪尝胆之苦,又安得悠然来梦乎。治法必补助其胆气,佐以祛风荡邪之品,则胆气壮而风邪自散,庶可高枕而卧矣。方用祛风益胆汤∶
柴胡(二钱) 郁李仁(一钱) 乌梅(一个) 当归(一两) 川芎(三钱) 麦冬(五钱) 沙参(三钱) 竹茹水煎服。连服二剂,而颤慑止,再服二剂,而见闻有所用,人亦熟睡矣。
此方绝不治心肾之不交,而惟泻胆木之风邪,助胆木之真气,则胆汁不干,可以分给于心肾,自然心肾两交,欲不寐得乎。
此症亦可用助勇汤∶
荆芥当归(各三钱) 防风天花粉(各一钱) 川芎竹茹(各二钱) 枳壳独活(各五分)水煎服。二剂愈。
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灵枢》曰∶卫气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厥气客于脏腑,则卫气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满,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行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素问》曰∶阴虚故目不瞑,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其卧立至。盖不寐多由思虑劳神,惊忧怒火,气郁生涎,用半夏汤。半夏除痰而利小便,秫米益阴而利大肠,则阴阳交通而得卧也。又曰∶胃不和则卧不安,盖胃气主降,若痰火阻痹,则烦扰不寐也。宜橘红、茯苓、石斛、半夏、炙草、枳实、楂肉、神曲之属。又曰∶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此水停心下,不得眠。宜茯苓甘草汤。若夫心血不足,或神不守舍,宜归脾汤、琥珀养心丹。由肝虚受邪,梦中惊悸,魂不守舍。先服独活汤,后服珍珠母丸。《纲目》曰∶人卧则血归于肝。今血不静,卧不归肝,故惊悸不得卧也。由营卫俱虚,神魂失守,七福饮,或大补元煎。由胆火郁热,口苦神烦,温胆汤加丹皮、山栀、钩藤、桑叶。由肾阴久亏,孤阳浮越,六味汤加淡菜、龟胶、五味子。由心火焦烦,津干口渴,宜补心丹。由惊恐伤神,心虚不安,养心汤,定志丸。由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归芍六君子汤,或益气安神汤。由胆虚不眠,定志丸加熟枣仁,或炒枣仁一两,研末,酒调服。由心胆俱怯,触事易惊,十味温胆汤。
由病后虚烦不眠,竹叶石膏汤,茯苓补心汤。由虚劳烦热不寐,金匮酸枣仁汤,或枣半汤。由高年血衰不寐,圣愈汤。有喘不得寐者,苏子竹茹汤。经曰∶肺者脏之盖也。肺气盛,则肺大不能偃卧。有卧易惊醒者,鳖甲羌活丸。有通宵不寐者,安卧如神汤。有烦不得寐,服药不效者,栀豉汤下朱砂安神丸。有病久余热不止,遗精不寐者,六味丸加炒枣仁、五味子。病后及吐下后,与溃疡不得眠者,属胆虚。人参、茯神、枣仁、陈皮、麦冬、龙眼为主。有火脉数,加知母、黄连、竹茹。心烦,加炒山栀。《医通》曰∶凡妇人肥盛,多郁,不得眠者吐之,从郁结痰火治。温胆汤,用猪胆汁炒半夏曲,加柴胡、熟枣仁。凡怔忡惊恐健忘,癫狂失志不寐,皆由痰涎沃心,以致心气不足。若凉心之剂太过,则心火愈微,痰涎愈盛,惟以理痰顺气,养心安神,为第一义。导痰汤加茯神、人参、石菖蒲。
倪 多痛阳升。阴液无以上注。舌涸赤绛。烦不成寐。当益肾水以制心火。(心火)
鲜生地元参麦冬绿豆皮银花竹叶心
吴 少阳郁火。不寐。(胆火)
丹皮半夏钩藤桑叶茯苓橘红
程(氏) 上昼气逆填脘。子夜寤不肯寐。乃阳气不降。议用温胆汤。温胆去枳实加金斛 滚痰丸二钱五分。
顾(四四) 须鬓已苍。面色光亮。操心烦劳。阳上升动。痰饮亦得上溢。灵枢云。阳气下交入阴。阳跷脉满。令人得寐。今气越外泄。阳不入阴。勉饮酒醴。欲其神昏假寐。非调病之法程。凡中年已后。
男子下元先损。早上宜用八味丸。晚时用半夏秫米汤。(阳跷脉虚)
某 阳不交阴。夜卧寐躁。小半夏汤。
赵(氏) 呕吐眩晕。肝胃两经受病。阳气不交于阴。阳跷穴空。寤不肯寐。灵枢方半夏秫米汤主之。
又 接用人参温胆汤。
某(四二) 脉涩。不能充长肌肉。夜寐不适。脾营消索。无以灌溉故耳。当用归脾汤意温之。(脾营虚)
嫩黄 于术茯神远志枣仁当归 炙草 桂圆新会皮
某肝阳不降。夜无寐。进酸枣仁法。(胆液亏阳升虚烦)
枣仁知母 炙草 茯神小麦川芎
某不寐六十日。温胆诸药不效。呕痰不适。明系阳升不降。用金匮酸枣仁汤。
枣仁知母茯苓川芎 炙草
陈阴精走泄。复因洞泻。重亡津液。致阳暴升。胃逆。食入欲呕。神识不静无寐。议酸枣仁汤。
枣仁(五钱) 炙草(五分) 知母(二钱) 茯苓(二钱)
某(三三) 寤不成寐。食不甘味。 羸。脉细数涩。阴液内耗。厥阳外越。化火化风。燔燥煽动。此属阴损。
最不易治。姑与仲景酸枣仁汤。
枣仁(炒黑勿研三钱) 知母(一钱半) 云茯神(三钱) 生甘草(五分) 川芎(五分)
田 脏液内耗。心腹热灼。阳气不交于阴。阳跷穴空。令人寤不成寐。灵枢有半夏秫米法。但此病乃损及肝肾。欲求阳和。须介属之咸。佐以酸收甘缓。庶几近理。(肝肾阴亏阳浮)
龟胶淡菜熟地黄柏茯苓萸肉五味远志
又 咸苦酸收已效。下焦液枯。须填实肝肾。
龟鹿胶熟地苁蓉天冬萸肉五味茯苓 羊内肾
不寐之故。虽非一种。总是阳不交阴所致。若因外邪而不寐者。如伤寒疟疾等暴发。营卫必然窒塞。升降必然失常。愁楚呻吟。日夜难安。当速去其邪。攘外即所以安内也。若因里病而不寐者。或焦烦过度。而离宫内燃。从补心丹。及枣仁汤法。或忧劳愤郁。而耗损心脾。宗养心汤。及归脾汤法。或精不凝神。而龙雷震荡。当壮水之主。合静以制动法。或肝血无藏。而魂摇神漾。有咸补甘缓法。胃病则阳跷穴满。有灵枢半夏秫米汤法。胆热则口苦心烦。前有温胆汤。先生又用桑叶丹皮山栀等。轻清少阳法。营气伤极。人参人乳并行。阳浮不摄。七味八味可选。余如因惊宜镇。因怒宜疏。饮食痰火为实。新产病后为虚也。(邵新甫)
徐评不寐之因不一。案中十不得一。博考方知。
(附多寐)
□
沈(右) 便泄稍减,土中之木稍泄,而肝木究未疏和,左脉沉弦,腹仍 痛。木旺则胃土失降,胸脘窒闷。
入夜不寐,所谓胃不和则寐不安也。
杭白芍(二钱防风一钱煎汁炒) 制香附 炒透半夏曲 炒枳壳木瓜皮 广木香 广皮 白蒺藜 辰茯神
□
邵(右) 脘腹胀满,面浮肌肿,寤难成寐。木旺脾虚,湿随气溢。拟调气运湿,宁神熄肝。
大腹皮茯苓皮砂仁 炒枣仁(二钱) 生薏仁(三钱) 上广皮金铃子香附冬瓜子(四钱炒) 炙内金(一钱五分)
又 脘腹胀满稍舒,面浮较退,而气从上冲,则神烦不寐,口渴舌燥。冲气上逆。再育阴养肝。
阿胶珠(三钱) 川雅连(三分) 磁石(三钱) 炙生地(四钱) 朱茯神(三钱) 干橘叶(一钱五分)白芍(二钱土炒) 香附(二钱醋炒) 鸡子黄(一枚调冲)
又 气火稍平,逆气上冲大减,寐亦略安,脘腹略觉宽舒。再育阴以平气火,参泄木调气。
阿胶珠(三钱) 川雅连(三分淡吴萸七粒同炒) 炙生地(四钱) 炒枣仁(二钱) 金铃子(一钱五分)香附(二钱醋炒) 白芍(一钱五分土炒) 橘叶(一钱五分) 朱茯神(三钱) 鸡子黄(一枚调冲)
□
李(左) 抱痛西河,木失条达,肝胃不协。由嗳噫泛酸而致咽中如阻,寤不成寐,心烦火升作厥。阳神扰攘。拟宁神熄肝参以化痰。
竹沥半夏(二钱) 橘红(一钱) 龙齿(三钱) 枳实(一钱) 茯苓神(各三钱) 酸枣仁(二钱川连二分煎汁炒) 竹茹(一钱) 陈胆星(七分) 黑山栀(三钱) 夜交藤(四钱) 竹沥(七钱) 姜汁(少许)
又 化痰宁神,仍难安寐,咽中如阻,气撑嗳噫,频转矢气。阳升不熄,脾胃气弱。拟扶土抑木,育阴宁神。
奎党参(三钱) 大熟地(砂仁炙四钱) 朱茯神(三钱) 龙齿(三钱) 杭白芍(一钱五分) 法半夏(一钱五分) 炙黑草(五分) 炒枣仁(二钱) 远志肉(五分) 夜交藤(三钱) 橘红(一钱)
□
翁(左) 心肾两虚,神不守舍,多梦纷纭。每至暮夜,溲数且多。宜从心肾并调。
炙龟板(五钱) 茯苓神(各二钱) 石菖蒲(二分) 党参(三钱) 龙骨(三钱) 炙螵蛸(三钱)白归身(酒炒二钱) 远志肉(五分) 炒枣仁(二钱) 柏子霜(三钱) 龙眼肉(四枚)
□
右 经云、阳入于阴则寐,阴出之阳则寤。胃有湿痰,甲木不降,肝阳暗动,将寐之际,体辄跳动,以阳入于阴,而胆阳不降,致阳欲入而不能遽入也。痰在肝胃。拟化痰通降,阳气自潜入阴中。
制半夏 炒枳实茯苓神 白蒺藜泽泻橘红 陈胆星 海蛤壳白僵蚕 姜汁
□
左 痰饮客于胆府。自汗不能眠。
制半夏川连干姜 炒秫米远志肉 炒枣仁
□
右 痰火不寐。前意出入,以觇动静。
粉丹皮 炒枳实天竺黄 上广皮 陈胆星 羚羊片 云茯苓 黑山栀 制半夏 炒竹茹
□
经莲山太守 体丰于外,气瘠于内,气弱则脾土少运,生湿生痰。痰生于脾,贮于胃,胃为中枢,升降阴阳,于此交通。心火俯宅坎中,肾水上注离内,此坎离之既济也。水火不济,不能成寐,人尽知之。不知水火之不济,非水火之不欲济也,有阻我水火相交之道者,中枢是也。肝木左升,胆木右降,两相配合。今中虚挟痰,则胃土少降,胆木不能飞渡中枢而从下行,于是肝木升多,胆木降少,肝升太过矣。太过而不生风、不鼓动阳气也得乎。胆木升浮,上为耳聋等症。病绪虽繁,不越气虚挟痰也。脉左弱缓大,右关带滑。问与切亦属相符。治法当务其要,不寐是也。经云、胃不和则卧不安。古圣于不寐之病,不曰心肾,独曰胃不和,岂无意哉。中枢之论,非臆说也。明者当能察之。
台参须 炒枳实 甜广皮 牡蛎晚蚕砂茯苓神 炒竹茹 炒枣仁龙齿白蒺藜 上濂珠(三分) 西血珀(二分) 川贝母(一钱五分三味研末蜜水调服)
□
左 心、火也,居于上肾水也,居于下。火炎上,水吸之而下行。水沦下,火挈之而上溉。心肾两亏,水不能吸火下行,而纷纭多梦。火不能挈水上溉,而精辄自出。再交心肾。
朱茯苓 炒枣仁左牡蛎(盐水炒) 柏子霜 块辰砂龙骨 潼沙苑 珍珠母天王补心丹(晨服三钱)
又 惊动胆木,致乙木上升,甲木不降。一身之气,升多降少,则离火不能下行,自致坎水不能上承,离不中虚,坎不中满,是为未济,未有水火不济而能安寐者。风阳既盛,所有湿痰,鼓击上行,袭入脾络,言语謇涩,以脾脉散舌下故也。前法兼化风痰。
台参须 炒枣仁远志肉 白蒺藜茯苓神 龙齿大麦冬九节菖蒲 广橘红白僵蚕 淮小麦 金器(悬煎)
□
龙宗师 人有阳气,阴之使也。人有阴气,阳之守也。故阳气常升,水吸之而下行,阳气无炎上之忧。阴气常降,阳挈之而上升,阴气无下泄之患。心为离火,肾为坎水,离在上而坎在下,离抱坎而中虚,坎承离而中满,太过者病,不及者亦病,阴阳配合,本不得一毫偏胜于其间也。姜附过剂以耗阴气,则在下之水,不克吸阳以下行,病遂以不寐始。阳胜于阴,由此而基。夫阳乃火之属,容易化风,经谓风善行而数变,阳之性毋乃类是。阴伤不能制伏其阳,致阳气游行背部及腹,时有热气注射,而热却不甚,但觉温温液液。以阳邻于火,而究非火也,故曰背为阳,腹为阴,以阳从阳,背热宜也。而涉于腹也何居,则以阴弱而阳乘之也。惟逢得寐,其热暂平,以水火既济,阴阳相纽,足以收其散越也。若阳气久亢无制,从阳化风,恐贻痱中之忧。差喜右脉濡缓,左寸关虽弦大,左尺细微,沉候有神,乃阴气足以内守之征。历进育阴酸收之品,所见甚高。惟是花甲之年,肾经之水,能保不虚,已属不易,何易言盈。况阳之有余,即是阴之不足,以酸收之,阳虽暂敛,未必常能潜伏。兹拟前人取气不取味之法,专以水介至阴之属,吸引阳气下行,使升降各得其常,病当循愈。特春升雷且发声之际,势难遽奏全功,一阴来复,当占勿药也。
玳瑁珍珠母龟甲心 炙鳖甲牡蛎龙齿海蛤粉白芍女贞子 朱茯神 泽泻
复诊 昨引阳气下行,原欲其阳伏阴中,而成既济。乃地气升发,昨为惊蛰,阳气正在勃动,晚间依然未睡,胸中不舒,稍稍咳痰,顿觉爽适,阳气两昼一夜未潜,右寸关脉顿洪大,沉取甚滑。夫以阳升之故,脉象遽随之而大,此阳系是虚阳无疑。而关部独滑,滑则为痰,盖津液为阳气所炼,凝成胶浊,胃中有痰,一定之理。心在上,肾在下,上下相交,惟胃中为交通之路,然后可以接合。今潜之而未能潜,必以交通之路,有所窒碍。拟从前意兼泄痰热,通其道以成水火既济之功。
玳瑁龙齿珍珠母 栝蒌皮 川贝母胆星羚羊片 海蛤粉夜合花 制半夏 焦秫米竹沥
□
某 卫气行于阳则寤,行于阴则寐。寐少寤多,卫之气偏于阳分,不入于阴,阴虚不能恋阳,阳不下潜。
舍补阴别无他法。
黑归脾汤加龟板制半夏秫米,另服磁朱丸。
□
郁(左) 夜不成寐,脉细左关微弦右关带滑。心、离火也,肾、坎水也,离在上,坎在下,上下交通,其枢在胃,胃中为湿痰所据,则坎离相交之道路阻梗,遂致水火不能相媾,所有湿痰,悉借肝火而鼓动。欲媾阴阳,当通胃府,欲通胃府,当化湿痰,特粘腻之物,断难立予荡除,探手成功耳。
制半夏 广皮 枳实龙齿知母茯苓白蒺藜竹茹 上徭桂(二分) 川雅连(四分二味研细饭糊为丸开水先下)
复诊 惊动胆木,甲木漂拔,乙木过升,致阳气有升无降。日久不寐,脉弦肤肿,经所谓热胜则肿也。升降乖违,而欲其水火相济也得乎。拟专降胆木,使升降各得其常。
制半夏 广皮 茯苓枳实竹茹辰砂天竹黄珍珠母龙齿磁石
另濂珠二分,辰砂一分,川贝三分,三味研末调服。
□
孙(左) 脾肾两虚,饮食生痰,痰阻为喘者久。兹值春升之际,痰凭木火之势而化为热,以致竟夜不能交睫。脉左尺不藏,苔黄舌红,龙相亦动。拟潜阳和阳,参以苦泄。
川雅连(酸枣仁同炒) 制半夏竹茹(盐水炒) 知母茯苓神 炒枳实 上濂珠(三分) 川贝母(五分二味研末调服)
□
廉(右) 胆胃不降,水火不能交合。不寐眩晕,足膝软弱。下虚上实,图治不易。
人参须 广皮 茯苓神 炒牛膝龙齿 炒竹茹 制半夏枳实 煨天麻 金毛脊 夜交藤杜仲
又 阳气时升时降,不寐时重时轻。法不外乎交合水火,熄肝化痰。
人参须砂仁 炒枣仁茯苓神 钩钩 炒枳实橘皮龙齿 制半夏天麻 上徭桂 川连(二味研末饭丸)
□
某 体丰多湿,湿土生痰,痰盛则水火之升降被阻而为不寐也。
制半夏(三钱) 橘皮(一钱) 炒竹茹(一钱) 龙齿(三钱) 焦秫米(二钱) 枳实(一钱)茯苓神(辰砂拌各二钱) 夜合花(三钱) 远志(甘草汤拌炒五分)
□
杨(左)肾水不足,耳常虚鸣,寤难成寐,痰多欲咳,行动气辄上逆。肾虚水火不能相济,火越于上,炼液成痰,所以痰多而欲咳也。拟升降水火,兼化痰热。
朱茯神 夜交藤川贝母冬瓜子 炒枣仁龙齿海蛤粉天花粉天王补心丹(五钱绢包入煎三钱开水先服)
又 寐得稍安,耳鸣腰背酸楚,稍涉劳 ,遗精复发,多思妄虑。皆由肾水不足,肝木上升太过,胆木决断无权。拟滋肾养肝,交合心肾。
生龟板(六钱) 茯神(三钱) 龙齿(三钱) 浓杜仲(三钱) 沙苑(盐水炒三钱) 豆衣(三钱)大生地(四钱) 炒枣仁(二钱) 生牡蛎(六钱) 川贝母(二钱)
又 阴虚气弱,气不运旋。阴柔之药,尚觉呆滞,宜以退为进。
大生地(砂仁炙四钱) 新会皮(一钱) 炒枣仁(二钱) 杭白芍(一钱五分) 潼沙苑(三钱) 生山药(三钱) 茯苓神(各二钱) 沉香曲(二钱炒) 浓杜仲(三钱) 生熟谷芽(檀香汤炒各一钱五分)
又 滋水宁神,脉症相安。前法扩充之。
大生地(砂仁炙四钱) 潼沙苑(盐水炒三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 茯神(三钱) 生牡蛎(四钱) 柏子霜(二钱) 炙龟板(四钱) 炒枣仁(二钱) 甘杞子(三钱) 浓杜仲(三钱) 杭白芍(一钱五分酒炒)上广皮(一钱) 女贞子(三钱酒蒸)
又 神能守舍,而肺感风邪,咳虽不甚,咽痒痰出不爽。药宜以退为进。
杏仁泥(三钱) 川贝母(二钱) 池菊花(一钱五分) 橘红(一钱) 冬瓜子(三钱) 茯苓(三钱) 桔梗(八分) 桑叶(一钱) 生梨肉(一两) 枇杷叶(四片)
□
某 大病之后,元气未复。兹以惊动肝胆,心悸少寐。脉细左弦。宜宁神以潜阳气。
人参须(另煎冲一钱) 于术炭(一钱五分) 炒枣仁(二钱) 茯苓(重辰砂拌三钱) 白归身(二钱)龙齿(三钱) 川断肉(三钱) 炒牛膝(三钱) 浓杜仲(三钱) 炒白芍(一钱五分) 橘皮络(各一钱)
□
左 身发 疹,竟夜不能交睫。此痰湿热蕴于胃中,胃不和则卧不安。
龙齿山栀竹茹 制半夏僵蚕 赤白苓 地骨皮丹皮知母 炒枣仁 广皮
□
周(左) 肾本封藏不固,秋冬收藏之令,阴气不能收摄,辄痰多咳嗽。兹以外感湿热之后,痰多咳甚,寤难成寐。脉象弦滑。此由病后湿化为痰,痰在胃中,则胆寒肝热。拟化痰宁神。
制半夏(一钱五分) 炒竹茹(一钱五分) 白茯苓(三钱) 广橘红(一钱) 夜交藤(四钱) 陈胆星(六分) 炒枳实(一钱) 炒枣仁(二钱) 炒苏子(三钱) 竹沥(七钱) 姜汁(少许)
又 化痰和中,以温胆气,寐得稍安,痰亦略少。再降胆胃而蠲痰饮。
陈胆星(四分) 炒枳实(一钱) 炒苏子(三钱) 广橘红(一钱) 云茯苓(三钱) 旋复花(二钱绢包)炒枣仁(二钱) 炒于术(一钱五分) 炒竹茹(一钱五分) 制半夏(一钱五分) 远志肉(五分)
□
杨(左) 阳升不潜,介类所以潜阳,升水即以降火,投剂之后,竟能安睡。肾为封藏之本,腠理不密,动辄多汗。偶或遗泄,即发腰痛,以腰为肾府也。恶寒两足尤甚。阳甚于内,逼阴于外,自觉汗者,非真汗也。自幼头痛目疾,禀先不足。久坐尾闾作痛,尾闾为督脉起处,肾虚则空及奇脉,亦属定理。但痰湿素盛,宜从阴柔药中,参以和平蠲饮。
大熟地(八两) 粉丹皮(一两) 夜交藤(二两) 炙绵 (三两) 白茯苓(三两) 大生地(四两)潼沙苑(盐水炒二两) 浓杜仲(二两) 金毛脊(去毛切二两) 制半夏(一两五钱) 白归身(一两酒炒) 杭白芍(三两酒炒) 海蛤粉(三两包) 生山药(一两) 甜广皮(一两) 川贝母(一两) 生鳖甲(十两) 枣仁(炒研一两) 鸡头子(一两) 龙齿(二两) 生牡蛎(八两) 奎党参(三两) 炒于术(二两) 女贞子(一两酒炒) 甘杞子(二两)以清阿胶三两,龟板胶六两,酒化收膏。
□
黄(左) 头目昏蒙,恶心胃钝。连宵不寐阳升不平,胃土失和。治以和胃熄肝。
制半夏(一钱五分) 上广皮(一钱) 炒秫米(二钱包) 茯苓神(各二钱) 炒竹茹(一钱) 龙齿(三钱)白蒺藜(三钱) 炒枣仁(二钱) 夜交藤(四钱)
又 寤不成寐,头目昏蒙。皆由真水不足,水不济火。前法再扩充之。
炒枣仁 辰茯神杞子 柏子霜 辰麦冬珍珠母 辰灯心
又 寐得稍安,而水火不易交接。再参升降水火法。
朱茯神(三钱) 夜交藤(四钱) 川雅连(三分) 焦秫米(二钱) 辰灯心(三分) 炒枣仁(二钱)龙齿(三钱) 上徭桂(去粗皮研后入一分五厘) 制半夏(一钱五分)
□
李(左) 向有肝阳,兹以情志拂逆,更兼一阳来复,肝阳上升,连宵不寐。症属内因,急宜开展襟怀,以遂其肝木条达之性。
枣仁(炒研二钱) 龙齿(一钱) 白芍(一钱五分) 石决明(四钱) 夜交藤(四钱) 朱茯神(三钱)甘草(三分) 柏子仁(三钱去油) 朱砂安神丸(三钱开水先下)
【二诊】 上升之阳渐平,寤得成寐。然肝体已虚,再从下柔养。
龟板白芍生熟草 黑豆衣夜交藤 生地 茯神女贞子粉丹皮谷芽
□
朱(左) 咸寒育阴,苦泄降火,连宵得寐,遗泄未来。药既应手,宜再扩充。
枣仁(胆汁炒二钱) 龙齿(四钱) 龟甲心(炙先煎六钱) 珍珠母(醋 ) 半夏(胆汁炒二钱)生牡蛎(四钱) 丹皮(二钱) 桑叶(七分) 百合心(辰砂拌四钱) 朱砂安神丸(二钱开水先下)
□
王(右) 隔宿之事,尚能记忆,神不昏也。神既不昏,而终日酣眠,呼之不应,断无如此睡状也。面青,脉左大,舌无华。此中气无权,阳气尽从上冒,则肾阴不能上交,阳气浮而少阴病矣。金匮惟少阴有但欲寐之条,兹用桂枝汤以和阳,参介类潜伏,但阴不与阳交,阳不与阴接,再进一层,即是阴阳脱离之局,可忧者在此。
桂枝(七分) 杭白芍(三钱炙甘草三分煎汁拌炒) 龙齿(三钱) 左牡蛎(七钱) 制半夏(二钱)老生姜(二片) 大枣(二枚)
【二诊】 蒙昧稍清,面青较退,左脉稍敛,而仍神迷如睡,时带错语。阳气上冒未平,炼液成痰,神机愈蔽。
拟潜阳之中,参开郁化痰,必得绩效,方能许治。
桂枝(三分白芍一钱五分同炒) 左牡蛎(一两) 郁金(五分磨冲) 香附(研一钱五分) 炒范志曲(一钱五分) 茯苓(五钱) 龙骨(三钱) 炒枳实(一钱) 橘红(一钱) 淮小麦(七钱)
【三诊】 阳气稍潜,上则耳鸣大减,下则大便通行,坎离稍济,蒙昧略清,面色青晦稍退,舌稍华泽。惟中脘尚觉作痛,右关脉稍觉沉实。中虚宿垢未清,阴阳稍通,坎离仍未互抱。拟从阳引阴,从阴引阳,仍参磨滞之品,合于胃府以通为降之旨。
人参须(另煎冲四分) 橘红(一钱) 郁金(五分磨冲) 炒范志曲(一钱五分) 枳实(五分磨冲) 生香附(一钱五分研) 牡蛎(一两) 茯苓(三钱) 制半夏(二钱) 龙骨(三钱) 孔圣枕中丹(三钱先服)
【四诊】 蒙混迷睡大退,目光渐觉灵动,面色青晦亦渐转华。其为阳气上冒,不能下交于阴,致少阴之气不能上承,确然可见。中脘拒按已化,虽属积滞下行,未始非土中之木得泄而然也。惟遍身作痛,良由营血失于涵养,肝风入于筋络。再用参归桂枝汤出入,仍参介类潜阳。
人参须(另煎冲八分) 川桂枝(三分) 橘络(红花汤拌炒一钱) 龙齿(三钱) 左秦艽(一钱五分)白芍(一钱五分) 牡蛎(八钱) 桑寄生(三钱炒) 当归(二钱炒) 孔圣枕中丹(三钱开水送下先服)
【五诊】 蒙昧已退,胃亦略起。然言语间有错杂,心中懊烦。当属阳气撼扰,再参宁神。
云茯神(三钱) 辰砂(三钱包) 白蒺藜(去刺炒三钱) 枣仁(炒打二钱) 制香附(二钱) 缩砂仁(研后入七分) 石决明(四钱) 龙骨(炒打三钱) 白芍(一钱五分与桂枝三分同炒) 人参须(五分) 龙眼肉(四个) 左牡蛎(五钱)
【六诊】 神气渐得如常,胃亦渐醒,浮冒之阳既得下潜,所以大便不攻自下者屡矣。但遍体作痛,是血虚风行入络。宜养血和络,所谓治风先治血也。
川桂枝(四分) 白芍(一钱五分炙甘草三分煎汁拌炒) 白蒺藜(去刺炒三钱) 人参须(另煎冲七分) 桑寄生(三钱酒炒) 川断肉(三钱) 炒秦艽(一钱五分) 橘红(一钱红花汤炒) 全当归(三钱酒炒) 桑枝(七钱酒炒) 丝瓜络(二钱酒炒)
【七诊】 大便甚艰,究之不攻而能畅解,肝火得以下行,面色已转神渐灵慧。惟腹中作痛,遍体酸疼。络中为风所阻,肝气亦未疏和。再养其体,勿疏其用。
白归身(三钱) 炒杞子(三钱) 香附(二钱醋炒) 潼沙苑(三钱) 火麻仁(二钱) 金铃子(一钱五分)整砂仁(七分后入) 杭白芍(二钱酒炒) 青皮(一钱醋炒) 桑寄生(三钱)
服二帖后去青皮归身,加枣仁二钱,辰茯神三钱, 龙齿四钱,夜交藤四钱。
病
不寐有二种∶有病后虚弱,及高年人阳衰不寐者;有痰在胆经,神不归舍,亦令不寐。
治
虚者,用六君子汤加炒酸枣仁、黄 ;痰者,用温胆汤减竹茹一半,加南星、炒酸枣仁;伤寒不寐者,当求之本门。
酸枣仁炒熟,便补胆虚寒不眠;生用,便泻胆实热而多睡。
惊悸、健忘、怔忡、失志不寐、心风,皆是胆涎沃心,以致心气不足。若用凉剂太过,则心火愈微,痰涎愈盛,而病益深,宜理痰气。
方
高枕无忧散(云林制) 治心胆虚怯,昼夜不睡,百方无效,服此一剂如神。
人参(五钱) 软石膏(三钱) 陈皮半夏(姜汁浸炒) 白茯苓枳实竹茹麦门冬龙眼肉甘草(各钱半) 酸枣仁(炒,一钱)
上锉,水煎服。
温胆汤(方见虚烦) 治大病虚烦不得眠,此胆寒也,根据本方,加人参、茯神、远志尤良。
酸枣仁丸 治胆气实热,痰迷不睡。
酸枣仁(炒,二两) 柏子仁(炒,另研,三两) 远志(去心,三两) 生地黄(酒洗,五钱) 防风(三两,去芦) 枳实(五钱) 青竹茹(二钱半)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不拘时,热水下。
治劳心胆冷,夜卧不睡。
定志丸加炒酸枣仁、炒柏子仁,共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朱砂、乳香为衣。每服五十丸,枣汤送下。
经曰∶阳明,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
又曰∶胃不和则卧不安。夫人身之卫气,昼则行于阳,夜则行于阴。阳主动,阴主静,寤则魂魄志意散于腑脏,发于耳目,动于肢体而为人身指使之用;寐则神气各归五官,而为默运之妙矣。若脾胃气盛,则脏腑调和,水谷之精,各各融化,以为平和之气。若胃气一逆,则气血不得其宜,脏腑不得其所,不寐之症,由此生焉,当用四君、远志、酸枣仁。肝肾虚热者,六味丸。心血不足者,真珠母丸。思虑过度者,归脾汤。精神短乏者,人参养荣汤。病后余热者,酸枣仁汤。胆虚不得眠者,人参竹叶汤。肝火不宁者,加味小柴胡汤。振悸不得眠者,四君、生姜、酸枣仁。夜啼惊哭不寐,各详别症,当参求之。
治验一小儿患疮溃后,饮食少思,倦怠不寐,先用四君、茯神、当归、陈皮,饮食顿加,乃佐以八珍散为末,时服钱许,渐得寐。又因惊汗出,发热不寐,用异功散加柴胡、山栀,汗热顿止;仍服四君、八珍之药得寐。后又饮食停滞,腹痛吐痰,不寐汗出,用六君、柴胡、升麻、山楂而安。
一小儿十四岁,勤于功课,彻夜不寐,饮食无味,早间用补中益气汤,午后用异功散,饮食渐有味,夜稍得寐,仍用补中益气汤、八味汤而愈。毕姻后不寐,兼遗精盗汗,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而愈。
一小儿痢后,不食少寐,或兼盗汗,先用异功散加升麻、当归,饮食渐进,佐以补中益气汤,稍得寐。四年后,因用心记诵,患自汗不寐,饮食甚少,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异功散而愈。
一女子十七岁,丧母过哀不寐,发热或寒热,此脾血虚而火动也,用加味逍遥散、加味归脾汤治之寻愈。后因饮食怒气,不寐腹痛,先用六君、柴胡、升麻而痛止,仍用前二药而得寐。
仲景酸枣汤 治虚劳虚烦不得眠。
酸枣仁(炒,一钱) 甘草知母(炒) 茯苓 芎 生姜(各五分)
上水煎服。
本事鳖甲丸 治胆虚不得眠,四肢无力。
鳖甲酸枣仁(炒) 羌活 黄 (炒) 牛膝(酒炒) 人参(各一两) 五味子上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温酒下。
《圣惠》治骨蒸劳热,烦心不得眠,用酸枣仁三钱,水煎熟,下地黄汁一蛤蜊,食之。
本事真珠母丸 治肝胆二经,因虚内受风邪,卧则魂散而不守,状若惊悸。
真珠(三分,另研细) 当归熟地黄(各一两半) 人参酸枣仁(炒) 柏子仁(各一两) 犀角茯神沉香龙齿(各半两)
上为末,炼蜜丸小豆大,辰砂为衣。每服二十丸,白汤下,日午夜卧各一服。
人参竹叶汤 治虚烦不得寐。
人参竹叶甘草(各二钱) 半夏小麦麦门冬(各一钱半)
上每服二三钱,姜二片,粳米一撮,水煎服。
四君子汤
六君子汤
加味归脾汤
加味逍遥散
五味异功散(五方见内钓)
补中益气汤(方见虚羸)
人参养荣汤(方见自汗)
加味小柴胡汤(方见痉症)
八珍散(十全大补去黄 、肉桂)
六味地黄丸(方见肾脏)
健忘惊悸、怔忡失志、不寐心风,皆从痰涎沃心,以致心气不足。若用凉剂太过则心火愈微、痰涎愈盛而病益深,宜理痰气。
高枕无忧散 治心胆虚怯,昼夜不睡。
陈皮半夏(姜制) 白茯苓(去皮) 枳实(麸炒) 竹茹麦门冬(去心) 龙眼肉石膏(各一钱半) 人参(五钱) 甘草(一钱半)
上锉一剂。水煎服。
酸枣仁汤 治多睡及不睡。
酸枣仁(和皮微炒) 人参(去芦) 白茯苓(去皮,各等分)
上锉一剂。水煎,如不要睡,即热服;如要睡,即冷服。
胆虚不眠,寒也。用酸枣仁(炒),为末,竹叶煎汤调服。胆实多睡,热也。用酸枣仁(生)为末,茶、姜汁调服。
一小儿十五岁,因用心太过,少寐惊悸、怔忡恶寒。先用补中益气汤、茯苓、酸枣、远志,恶寒渐止;又用加味归脾汤,惊悸少安;又用养心汤而痊。
汪石山治一女.年十五.病心悸.常若有人捕之.欲避而无所.其母抱之于怀.数婢护之于外.犹恐恐然不能安寐.医者以为病心.用安神丸、镇心丸、四物汤.不效.汪诊之.脉皆细弱而缓.曰.此胆病也.用温胆汤.服之而安.
〔附〕许学士治四明董生.卧则魂飞扬.身虽在床而神魂离体.惊悸多魇.通宵不寐.群皆以为心病.医之无效.许曰.以脉言之.肝经受邪.游魂为变.非心也.以肝有邪.魂不得归于肝.是以卧则飞扬若离体也.肝主怒.必小怒则剧.用真珠母为君.龙齿佐之.因有龙齿安魂虎睛定魄之说.
震按此二条.俱凭兼见之证.辨为肝胆之病.若汪案之脉细弱而缓.何以不认作阳气两虚.许案不载脉象.亦难核辨.然肝胆之不寐易治.而心之不寐难瘥.盖心藏神.肾藏精与志.寐虽由心.心赖肾之上交.精以合神.阴能包阳.水火既济.自然熟寐.内经谓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又云.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 .阳气盛则 目.阴气盛则瞑目.此是不寐要旨.非肝胆病之不寐也.如人并无外邪侵扰.亦无心事牵挂.而常彻夜不寐者.其神与精必两伤.大病将至.殊非永年之兆.虽投补心补肾之药.取效甚难.即内经秫米半夏汤.亦有效有不效.或初效继不效.而病者辗转床褥.必求其寐.愈不肯寐.更生烦恼.去寐益远.慈山先生老老恒言云.寐有操纵二法.操者如贯想头顶.默数鼻息.返观丹田之类.使心有所着.乃不纷驰.庶可获寐.纵者任其心游思于杳渺无朕之区.亦可渐入朦胧之境.此诚慧心妙悟.可补轩岐所不逮.
不寐之故,属心血不足,有热所致。故仲淳曰∶治不寐当以养阴血,清心火为要。然亦有因肝经血虚,气滞而不寐者,则当疏肝养血。有因胸膈痰壅,气逆而不寐者,则当涤痰降气。有因病后血少,或劳症阴虚而不寐者,则当滋阴养目。此尚大略,然虚实不齐,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耳。
加减补心丹
生地 白芍丹皮枣仁〔养血。〕麦冬〔同竹叶以清心。〕茯神远志石斛〔安神。〕加竹叶 圆肉调服朱砂末。有痰加竹沥,心火甚者加犀角、黄连,虚者加人参。
此方养血、清心、安神,宗仲淳法甚效,随症加减治之。
【举例】
一妇患阴虚火症,彻夜不眠者两月,饮食俱废,形体日消,皆谓不治。仲淳诊视,许以可救。盖此病虽属虚,幸脏腑无损,心经虽有火,不至灼肺。况久病脉调,身不发热,岂有他虞。多服补阴收敛之剂,自然水升火降而愈。用生脉散加茯苓、枣仁、远志、当归、生地大剂投之。因虚甚气怯,佐以琥珀、辰砂、金、银器之类,约百余剂而瘳。
《灵枢·邪客篇》帝曰∶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 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营卫流行,义理已详营卫经络门。卫气昼行于阳,如日行天,夜行于阴,如日入地,此人身阴阳应天地之阴阳而流行也。今厥逆之气客于脏腑,与卫气格拒,卫气不得入阴,则阴阳不交,而阳独盛于外,阴分之气虚,阴虚阳盛,故目不瞑也。厥气者,或因外邪,或因内伤,致阴阳厥逆不和,通名厥气。故凡内伤、外感之病,皆有不寐者,必审其因而治之,方能见效也。
帝曰∶治之奈何?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帝曰∶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愿闻其方。伯高曰∶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
脾胃为中土,阴阳升降之道路也。阳根于阴而主升,脾为阴而气升也,升者,由内而行外;阴根于阳而主降,胃为阳而气降也,降者,由外而内联。卫气不得入于阴,是外气不能行于内者,由胃气不得通降故也。饮以半夏汤,通降胃气,则阴阳交通,其卧立至。取长流水而又扬之万遍,取其清,炊以苇薪猛火者,用其轻扬滑利而流走,以通壅滞也。半夏通胃生津,秫米和脾生液,一举两得,故虽久者,三饮可已也。此交通阴阳之法,而从脾胃主治者,以脾胃统一身之阴阳也。
《素问·病能论》帝曰∶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岐伯曰∶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
此言卧有所不安,即不成寐也。以思虑情欲而伤脏,其精神有所之之处,执着不释,故卧不得安。如将执着之心寄放,则自安矣。但未知其所执何事,所伤何脏,如思则气结而伤脾、怒则气逆而伤肝之类,故人不能悬揣其病,必问其所因而治之也。
张三锡曰∶《内经》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夫怔忡惊悸之病,或因怒气伤肝,或因惊入胆气,母令子虚,因而心血为之不足;又或遇事烦冗,思想无穷。则心君亦为之不宁,故神不安,而怔忡惊悸之所由生也。
夫所谓怔忡者,心神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跳动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然症之由,亦有停痰积饮,留结于心胸胃口而病者,又不可执以为心虚而治。健忘者,陡然而忘其事也,为事有始无终,言谈不知首尾。此因遇事烦冗,思想无穷,精神斫丧之所致也。然过思伤脾,亦能令人健忘。治之当兼理心脾,神宁志定,其证自除。大抵怔忡、惊悸、健忘三者,名虽不同,未有不由心血不足,脾气虚弱,积饮停痰而成此症。其治惟在补养心血,调和脾气,宁神化痰,使神完气充,则无此三者之患矣。
又有一种虚烦,心中扰乱,郁郁不宁,良由津液去多,五内枯燥;或营血不足,阳胜阴微;或肾水下竭,心火上炎,故虚热而烦生焉,甚则至于躁也。
又有大病后,血气未复而烦者。陈氏曰∶内热曰烦,外热曰躁;心热则烦,肾热则躁。宜八珍汤加竹叶、枣仁、麦冬,或四物加人参、茯神。
又有不寐一种,老年人及病后虚弱人,阳衰而不寐;有痰在胆经,神不归舍而不寐。虚者四君子加枣仁、黄 、痰者温胆汤加天南星。亦有心血不足而然者,宜益营汤。
《原病式》曰∶因水衰火旺,其心胸躁动,谓之怔忡。然悸之为病,是心脏之气不得其正,动而为火邪者也。盖心为君火,包络为相火,火之为阳,阳主动。君火之下,阴精承之;相火之下,水气承之。夫如是而动,则得其正,而清净光明,为生之气也。若乏所乘,则君火过而不正,变而为烦热,相火妄动,既热且动,岂不见心悸之证哉?况心者神明居之,经曰两精相搏,谓之神。又曰∶血气者,人之神。则是阴阳气血在心脏,未始相离也。今失其阴,偏倾于阳,阳亦失其所承而散乱,故精神怔怔忡忡不能自安矣。如是者,当自心脏中补其不足之心血,以安其神气。不已,则求其属以衰之,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又包络之火,非惟辅心,而且游行于五脏。故五脏之气妄动者,皆火也。是以各脏有痰,皆能于包络之火合动而作悸。如是者,当自各脏补泻其火起之由,而后从包络调之平之,随其攸利而治。若各脏移热于心,而致包络之火动者,治亦如之。若心气不足,肾水凌之,逆上而停心者,心折其逆气,泻其水,补其阳。若左肾之真水不足,而右肾之火上逆,与包络合动者,必峻补左肾之阴以制之。若内外诸邪郁其二火,不得发越,隔绝营卫,不得充养其正气者,则皆以治邪解郁为主,若痰饮停于中焦,碍其经络,不得舒通,而郁火与痰相击于心下,以为怔忡者,必导去其痰,经脉行则病自已。
朱丹溪曰∶怔忡,大概属血虚与痰。有虑使动属虚。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瘦人多是血虚。肥人多是痰饮。食直觉心跳者是血少。多劳则心跳,属虚兼气。
东垣曰∶六脉大而空虚,病面赤心跳,乃火虚炎上也,补以降之,有不因惊而心动者,谓之 动,属痰火。王宇泰曰∶一阴一阳,多对待而言。如喜怒并称者,喜出于心,为阳;怒出于肝,为阴。志意并称者,志是静而不移,意是动而不定;静则阴也,动则阳也。惊恐并称者,惊因触于外事,内动其心,心动则神摇;恐因惑于外事,内歉其志,志歉则精却。是故《内经》所谓∶惊则心无所根据,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无气还,无气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又谓尝贵后贱,尝富后贫,悲忧内结,至于脱营失精,病深无气,则洒然而惊。此类皆是病从外事而动内之心神者也。
若夫在人身之阴阳盛衰而致惊恐者,惊是火热,躁动其心,心动则神乱,神用无方,故惊之。变态亦不一状,与五神相应而动。肝藏魂,魂不安则为惊骇为惊妄;肺藏魄,魄不安则惊躁;脾藏意,意不专则为惊惑;肾藏志,志不慊则为惊恐,心惕惕然;胃虽无神,然五脏之海,诸热归之,则发惊狂,若闻木音,亦惕惕然心欲动也。惊则安其神而散乱之气可敛,恐则定其志而走失之精可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