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蜊

( Gé Lí )

别名: 吹蛤梨 , 蛤刺 , 白蚬子 , 白蚶子 , 布鸽头 , 吹潮 , 沙蛤 , 沙蜊

蛤蜊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滋阴;利水;化痰;软坚。主消渴水肿痰积;癖块;瘿瘤崩漏痔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50-100g。
性味:
味咸;性寒
归经:
胃;肝;膀胱经
各家论述:
1.《本草经疏》:蛤蜊其性滋润而助津液,故能润五脏,止消渴开胃也。咸能入血软坚,故主妇人血块及老癖为寒热也。
2.《本草经集注》:煮之醒酒。
3.《嘉佑本草》:润五脏,止消褐,开胃,解酒毒,主老癖能为寒热者,及妇人血块,煮食之。
4.《医林纂要》:功同蚌蚬,滋阴明目。
5.《本草求原》:消水肿,利水,化痰,治崩带,瘿瘤五痔
6.《泉州本草》:主治黄疸小便不利腹胀,诸淋。
用药禁忌:
不宜多食。
化学成分:
全体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b1、b2等。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活于潮间带中、下区及浅海泥沙滩中。栖埋深度50-100mm ,喜栖息于近河口沿海。北方生殖季节在4-6月。
资源分布: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原形态:
四角蛤蜊,贝壳略呈四角形,质坚,壳长36-48mm,壳高34-46mm,壳宽28-37mm,壳顶突出,略向前屈,并向内卷,位于背缘中央略靠前方。小月面及楯面心形。壳面中部膨胀,并向前后及近腹缘急遽收缩,壳顶白色,幼小个体通常淡紫色,近腹缘为黄褐色,腹面边缘常有一条狭黑边。生长线略粗,形成凹凸不平的同心环纹。壳内面白色,略具光泽。外韧带小,淡黄色膜状;内韧带发达,呈三角形,黄褐色。铰合部狭长,左壳具1枚分叉主齿,右壳有2枚主齿排列成八字形。两壳前后齿均呈片状,左壳单片,右壳为双片。前闭壳肌痕略小,卵圆形;后闭壳肌痕稍大,近圆形。外套窦不甚深,末端钝圆。外套膜边缘双层,内缘有分枝的小触手。小管黄白色,末端具触手。足部发达,呈斧状。
来源:
药材基源:为蛤蜊科动物四角蛤蜊等的内。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ctra veneriformis reeve[mactra quadrangularis deshayes]
采收和储藏:四季均可采捕,捕得后,用沸水烫过,剖壳取肉,鲜用或晒干。
出处:
出自《本草会编》:蛤蜊,生东南海中。 白壳紫唇,大二、三寸者,闽、浙人以其肉充海错,亦作为酱酰,其壳火煅作粉,名曰蛤蜊粉也。

蛤蜊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滋阴,利水,化痰,软坚。治消渴水肿痰积块,瘿瘤,崩、带,痔疮
①《本草经集注》:"煮之醒酒。"
②《嘉佑本草》:"润五脏,止消渴开胃,解酒毒,主老癖能为寒热者,及妇人血块,煮食之。"
③《医林纂要》:"功同蚌蚬,滋阴明目。"
④《本草求原》:"消水肿,利水,化痰,治崩带,瘿瘤五痔。"
⑤《泉州本草》:"主治黄疸小便不利腹胀,诸淋。"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
性味:
咸,寒。
①《嘉佑本草》:"冷,无毒。"
②《日用本草》:"味咸,寒,无毒。"
③《饮膳正要》:"味甘,大寒,无毒。"
归经:
本草经疏》:"入足阳明经。"
各家论述:
本草经疏》:"蛤蜊其性滋润而助津液,故能润五脏,止消渴开胃也。咸能入血软坚,故主妇人血块及老癖为寒热也。"
化学成分:
食部每100克含水分80克,蛋白质10.8克,脂肪1.6克,碳水化物4.6克,灰分3克,钙37毫克,磷82毫克;铁14.2毫克,维生素a400国际单位,硫胺素0.03毫克,核黄素0.15毫克,尼克酸1.7毫克;每公斤干含碘2400微克。又食部每100克含抗坏血酸5毫克。
生境分布:
生活于浅海泥沙滩中,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原形态:
贝壳2片,坚厚,略呈四角形。壳长36~48毫米,高34~46毫米,宽度约当高的4/5。左右两壳相等。壳顶尖,略向前屈,位于贝壳背缘中部稍向前端。壳面中部膨胀,向前、后及近腹缘急遽收缩,致前、后缘多少形成肋状,小月面和楯面心脏形。壳面生长纹明显粗大,形成凹凸不平的同心环纹。贝壳具壳皮,顶部白色或淡紫色,近腹面为黄褐色,腹面边缘常有一极狭的黑色环带。贝壳内面灰白色。铰合部宽大。左壳具1个分叉的主齿;右壳有2个排列成八字形的主齿;侧齿发达,均成片状。外韧带小,淡黄色,内韧带极发达,黄褐色。外套痕清楚,接近腹缘,外套窦不甚深,末端钝圆。前闭壳肌痕稍小,呈卵圆形,后闭壳矶痕稍大,近四形。外套膜边缘双层,内缘有分枝的小触手。水管为黄白色,末端具触手。足部发达,侧扁,呈斧状。
来源:
蛤蜊科动物四角蛤蜊其他蛤蜊的肉。全年均可捕捉。
出处:
本草经集注
备注:
本动物贝壳制成的粉(蜗粉)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蛤蜊” 相关论述

气味」肉:咸、冷、无毒蛤蜊粉:咸、寒、无毒
「主治」
肉:润五脏,止消渴开胃,治老癖。亦治寒热。妇女血块等。
蛤蜊粉
1、气虚水肿。用大蒜十个捣成泥,加蛤蜊粉调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饭前服,开水送下。积水小便排出,即愈。
2、白浊遗精。用蛤蜊粉(煅)一斤、黄蘖(新瓦炒过)一斤,共研为末,滴水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有一百丸,空心服,温酒送下。一天服二次。
3、雀目青盲。有昨粉炒黄,研为末,加油蜡化和做成丸子,如皂角子大,放入猪腰子中,扎定,蒸吃。一天吃一次。


味甘,大寒,无毒。润五脏,止渴,平胃,解酒毒。


性冷。无毒。川泽俱生,似蚌略小。壳圆而薄,白腹紫唇。《月令》云∶雉入大水为蜃,乃后车鳌;雀入大水为,即此是也。肉煮食,润五脏消渴,解酒毒开胃殊功;研末,主老癖化顽痰,消血块去热立效。并与丹石相反,凡服丹石人误食,令腹结痛,切宜戒之。 车螯以蜃名,系至大者。春夏吐气,俨若楼台。变态顷刻多端,土人称为海市。有可荐,有珠可穿。壳可嵌饰屏风,(凡器俱可嵌饰。)灰可堙圹墙壁。(亦可为粉饰面。)
用壳入药,治疖肿毒弥佳;火 两遭,以醋淬捣末绝细。甘草对和酒送下咽,又以醋调敷于毒处。 (音显)小色黑,多在泥沙。每候风雨作时,以壳为翅飞起。取洗净,糟煮服良。解酒毒、湿毒、面黄,去热气时气目赤。开胃脘压丹石,下乳汁利小便。生浸取汁盆盛,频洗疔疮尤效。消渴饮下,亦能解除。多食勿宜,发嗽消肾烂壳白灰水饮,主反胃吐食,除塞膈痰;陈壳杵细末汤吞,止邪梦失精,治阴疮下痢。

味咸性冷。与丹石人相反。食之令腹结痛,以枇杷核同煮脱丁。

禀水中之阴气以生,味咸,气冷,无毒。入足阳明经。五脏皆属,凡得水气者,其性滋润而助津液,故能润五脏消渴开胃也。咸能入血软坚,故主妇人血块及老癖为寒热也。煮食能醒酒者,亦以入阳明而除热也。然丹石,人食之,令腹结痛。气虚水肿,用大蒜十个捣如泥,入蛤粉丸梧子大,每食前白汤下二十丸,服尽,小便下数桶而愈。白浊遗精,用蛤粉 一斤,黄柏蜜炙一斤为末,水丸梧子大,每服百丸,空心酒下,日二次,盖蛤粉味咸而能补肾阴黄柏苦而降心火坚肾故也。
蛤蜊壳,去老癖顽痰血块,并能去热立效。肉煮食能开胃,润五脏,止消渴,解酒毒,老癖寒热,妇人血块。蚬小而色黑,其肉解酒毒湿毒,而黄去热气时气目赤,开胃脘,压丹石,下乳汁,利小便,生捣汁涂秃疮。

蛤蜊性冷元无毒,主癖解醒开胃肠,消渴妇人生血块,壳烧研敷火汤伤。
蜊,利也,言其肉滑利也。主老癖能为寒热者,煮食之。解酒毒,开胃消渴,治妇人血块。此物性冷,乃与丹石相反,服丹石人食之,令小腹结痛。壳,主汤火伤,取烧灰为末,油调涂之,神效。

冷,无毒。润五脏,止消渴开胃,解酒毒,主老癖,能为寒热者及妇人血块,煮食之。此物性虽冷,乃与丹石相反,服丹石人食之,令腹结痛。〔(新见)陈藏器日华子.〕图经文具马刀条下。
初虞世汤火伤神妙。蛤蜊壳灰火烧研为末,油调涂之。《集验》同。

咸寒无毒。紫口者良。
发明大都咸寒之物皆能清热、开胃、止渴。其壳 赤,杵粉,能清肺热,滋肾燥,降痰清火,止咳定喘,消坚癖,散瘿瘤,无不宜之。炒阿胶鳔胶用之,以其味咸能发滞性也。单方乳痈,每三钱入皂角刺末半钱,温酒调服。治肺痈,一味童便 研,甘桔汤日进三服屡验。然须冬时取栝蒌实和穣子同捣仍入壳中,悬当风处阴干,以供一岁之用,否则难于取应也。

咸,寒。入足阳明、少阴经血分。利湿化痰。去浮肿。散瘿瘤,治疝气白浊,疗阴痿心痛。得大蒜,治水肿。配芒硝,治伤寒血结。配川柏,治白浊遗精
,研粉用。丹石人食之,令腹结痛。

咸,冷。润五脏、止消渴、解酒毒、除血积

〔害〕蛤粉善消痰血块,然脾胃虚寒者宜少用,或加益脾胃药同用为宜。
气味虽冷,与服丹石人相反,食之令腹结痛,凡使海蛤,勿用游波,虫骨相似只是面上无光,误饵令人狂走,欲投水如鬼祟,惟醋能解之。
〔利〕与牡蛎同功,肉咸冷,止渴解酒。大抵海属咸寒,功用略同。江湖蛤蚌,但能清热利湿,不能软坚。蜀漆为使。畏狗胆甘遂芫花
修治〕四五月淘沙取之,炭 火研成粉,或生捣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