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腹皮

( Dà Fù Pí )

别名: 槟榔壳大腹毛 , 槟榔皮 , 大腹毛 , 茯毛 , 槟榔衣 , 大腹绒

大腹皮 (出处: 《中国药典》 )

主治:
下气宽中行水消肿。用于湿阻气滞,脘腹胀闷,大便不爽,水肿胀满,脚气浮肿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4.5~9g。
性味:
辛,微温。
归经:
归脾、胃、大肠小肠经
炮制:
大腹皮:除去杂质,洗净,切段,干燥。
大腹毛: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鉴别:
本品粉末黄白色或黄棕色。中果皮纤维成束,细长,直径8~15μm,微木化,纹孔明显,周围细胞中含有圆簇状硅质块,直径约8μm。内果皮细胞呈不规则多角形、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48~88μm,纹孔明显。
性状:
大腹皮:略呈椭圆形或长卵形瓢状,长4~7cm,宽2~3.5cm,厚0.2~0.5cm。外果皮深棕色至近黑色,具不规则的纵皱纹及隆起的横纹,顶端有花柱残痕,基部有果梗及残存萼片。内果皮凹陷,褐色或深棕色、光滑呈硬壳状。体轻,质硬,纵向撕裂后可见中果皮纤维。气微,味微涩。
大腹毛:略呈椭圆形或瓢状。外果皮多已脱落或残存。中果皮棕毛状,黄白色或淡棕色,疏松质柔。内果皮硬壳状,黄棕色至棕色,内表面光滑,有时纵向破裂。无臭,味淡。
贮藏:
置干燥处。
来源:
本品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干燥果皮。冬季至次春采收未成熟的果实,煮后干燥,纵剖两瓣,剥取果皮,习称“大腹皮”;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煮后干燥,剥取果皮,打松,晒干,习称“大腹毛”。

大腹皮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下气宽中行水消肿。主胸腹胀闷;水肿脚气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性味:
味辛;性微温
归经:
脾;胃;大肠小肠经
各家论述:
1.《药性类明》:大腹皮,丹溪常用之以治肺气喘促,及水肿药中又多用之,盖亦取其泄肺,以杀水之源也。
2.《本草经疏》:大腹皮,即槟榔皮也。其气味所主,与槟榔大略相同,第槟榔性烈,破气最捷,腹皮性缓,下气稍迟。入阳明、太阴经,二经虚寒热不调,逆气攻走,或痰滞中焦,结成膈证;或湿热郁积,酸味醋心;辛温暖胃豁痰,通行下气,则诸证除矣。大肠壅毒,以其辛散破气而走阳明,故亦主之也。
3.《本草汇言》:大腹皮宽中利气之捷药也。方龙谭曰,主一切冷热之气上攻心腹,消上下水肿之气四体虚浮,下大肠壅滞之气二便不利,开关格痰饮之气阻塞不通,能疏通下泄,为畅达脏腑之剂。按宋人又有安胎之说,然此药既为利气之药,又何以安其胎乎?如有余之气胜而胎不安者,使之气下,则胎自安矣。又谓此药有健胃之理,夫既为下气之药,又何以益其胃乎?如有余之气壅塞不通,使之气下,则中气自宽,食饮可进矣。若损气,为大腹皮之常性也,元虚气少者,概勿施用。朱正泉曰,大腹皮,《斗门方》配六君子汤,治中气虚滞而或腹胀者,服之即通,则安胎健胃之理,不外是矣。
4.《本草述》:治虚肿者,用大补气之味,而少入腹皮。又见有治痰火者,常以此味少少入健脾之剂,或皆取其能导壅顺气而不甚酷烈乎?用者审之。
5.《本经逢原》:槟榔性沉重,泄有形之滞;腹皮性轻浮,散无形之滞气。故痞满膨胀水气浮肿脚气壅逆者宜之。惟虚胀禁用,以其能泄真气也。
6.其他日华子本草》:下一切气,止霍乱,通大小肠,健脾开胃,调中。《开宝本草》:主冷热气攻心腹,大肠壅毒,痰膈醋心。并以姜盐同煎,入疏气药良。《纲目》:降逆气,消肌肤水气浮肿脚气壅逆,瘴疟痞满胎气恶阻胀闷。《本草再新》:泻肺,和胃气利湿追风,宽肠消肿,理腰脚气,治疟疾泻痢
用药禁忌:
气虚体弱者慎服。
药理作用:
对肠平滑肌的作用 大腹皮煎剂能使兔离体肠管紧张性升高,收缩幅度减少,其作用可被阿托品所拮抗。
化学成分:
少量槟榔碱含儿茶素。
附方:
大腹皮散太平圣惠方》:小儿腹内痞结;二便不利。大腹子散:《赤水玄珠》:风毒脚气癫狂梦醒汤医林改错》:癫狂疏凿饮子世医得效方》:大小便不利。
炮制:
拣净杂质,碾轧使软,敲打,筛去泥屑。
性状:
干燥果皮,通常纵剖为二。未打松者呈椭圆形瓢状,长5-7cm,宽约3cm,厚约1cm;外果皮灰棕黄色,有褐色斑点及纵裂纹。已打松者,外果皮脱落,中果皮为黄白色至灰黄色的纤维,纤维纵向排列,外层松散成缕,内层纤维较粗,现棕毛状。内壁凹陷,褐色或深棕色,表面光滑呈硬壳状。体轻松,质柔韧,易纵向撕裂。无臭,味淡。以色黄白、质柔韧、无杂质者为佳。
显微鉴定:粉末:灰黄色。外果皮细胞表面观多角形或长多角形,直径9-15?m,长至52.8?m,壁略呈连珠状增厚。中果皮纤维多成束,细长条形,平直或稍弯曲,有的一边呈小波状凸起,末端稍钝圆,直径约10?m,壁厚,木化,孔沟明显;纤维束周围细胞含硅质块,硅质块直径6-9?m,含硅质块细胞壁厚,木化。中果皮石细胞类圆形、类长方形、长椭圆形,直径22-50?m,壁稍厚,木化或微木化,纹孔、孔沟明显,有的层纹较清楚。内果皮细胞类多角形、类圆形、长多角形,直径9-24?m,壁厚,木化,孔沟较明显。本品以色黄白、质柔韧、无杂质者为佳。
栽培:
气候土壤:喜生长于高温地区,以土层浓厚而湿润的砂质壤土或粘质壤土为佳。整地:选择有树荫处设苗床,松土后,按行,株距各30cm开穴,在定植前4-6个月先将空开好,使用权穴内土壤风化,穴深60-80cm,行距2、5-3、5cm。种植:育苗:在荫蔽的山地,掘一深达30cm的长坑,放一层果实,覆盖一层砂土。层层堆放,浇水湿润。经过20日后,即可抽出米粒大小的芽,限出栽种于苗床,每穴一个,覆土浇水。定苗:于7或者10月为宜,植前施基肥,选茎粗而有2-3个节的幼苗栽培。覆土至穴面15cm浇水湿润,并盖草以减少水分的蒸发。田间管理:栽后2-3后内均须荫蔽。3年后在离根15cm周围掘一环浅沟,追肥一次,结果后每年追肥一次。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有栽培。
资源分布:原产马来西亚。
原形态:
槟榔,乔木,高10-18m;不分枝,叶脱落后形成明显的环纹。羽状复叶,丛生于茎顶端,长1.3-2m,光滑,叶轴三棱形;小叶片披针状线或线形,长30-70cm,宽2.5-6cm ,基部较狭,顶端小叶愈合,有不规则分裂。花序着生于最下一叶的基部,有佛焰状大苞片,长倒卵形,长达40cm,光滑,花序多分枝;花单性同株;雄花小,多数,无柄,紧贴分枝上部,通常单生,很少对生,萼片3,厚而细小,花瓣3,卵状长圆形,长5-6mm,雄蕊6,花丝短小,退化雌蕊3,丝状;雌花较大而少,无梗,着生于花序轴或分枝基部,萼片3,长圆状卵形,长12-15mm。坚果卵圆形或长圆形,长5-6cm,花萼和花瓣宿存,熟时红色。每年开花2次,花期3-8月,冬花不结果;果期12月至翌年6月。
来源:
药材基源: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果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eca catechu l.
采收和储藏:冬、春二季采收成熟果实,剥下果皮,打松,乙水中浸泡,晒干,再打松除去外果皮。
出处:
侯宁极药谱

大腹皮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下气宽中行水。治脘腹痞胀脚气水肿
①《日华子本草》:"下一切气,止霍乱,通大小肠,健脾开胃,调中。"
②《开宝本草》:"主冷热气攻心腹,大肠壅毒,痰膈醋心。并以姜盐同煎,入疏气药良。"
③《纲目》:"降逆气,消肌肤水气浮肿脚气壅逆,瘴疟痞满胎气恶阻胀闷。"
④《本草再新》:"泻肺,和胃气利湿追风,宽肠消肿,理腰脚气,治疟疾泻痢。"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或入丸剂。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性味:
辛,微温。
①《开宝本草》:"微温,无毒。"
②《纲目》:"辛,微温,无毒。"
归经:
入脾、胃、大小肠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二经。"
②《药品化义》:"入脾、肺、胃、大小肠五经。"
用药禁忌:
气虚体弱者慎服。
附方:
①治脚气,肿满腹胀,大小便秘涩:大腹皮一两(锉),槟榔一两,木香半两,木通二两(锉),郁李仁一两(汤浸去皮,微炒),桑根白皮二两(锉),牵牛子二两(微炒)。上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葱白二七寸,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以利为度。(《圣惠方》)
②治男子妇人脾气停滞,风湿客搏,脾经受湿,气不流行,致头面虚浮,四肢肿满,心腹膨胀,上气喘急,腹胁如鼓,绕脐胀闷,有妨饮食,上攻下疰,来去不定,举动喘乏:五茄皮、地骨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等分。上为粗末。每眼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稍热服之,不拘时候。切忌生冷油腻坚硬等物。(《局方五皮散
③治漏疮恶秽:大腹皮煎汤洗之。(《仁斋直指方》)
炮制:
拣净杂质,碾轧使软,敲打,筛去泥屑。
性状:
干燥果皮,通常纵剖为二。未打松者呈椭圆形瓢状。长6~7厘米,宽约3厘米,厚约1厘米;外果皮灰棕黄色,有褐色斑点及纵裂纹。已打松者,外果皮脱落,中果皮为黄白色至灰黄色的纤维,纤维纵向排列,外层松散成缕,内层纤维较粗,现棕毛状。内壁凹陷,褐色或深棕色。表面光滑呈硬壳状。体轻松,质柔韧,易纵向撕裂。无臭,味淡。以色黄白、质柔韧、无杂质者为佳。
生境分布:
主产广东海南岛、云南、台湾;广西福建亦产。
来源:
为棕榈科植物槟榔果皮。冬、春二季采收成热果实,剥下果皮,打松,置水中浸泡,晒干,再打松除去外果皮。
出处:
侯宁极药谱

“大腹皮” 相关论述

【药用】棕榈科乔木槟榔arecacatechul.的果皮。
性味归经】辛,温。归脾、胃、大肠小肠经
【功效】行气止痛,利水消肿。
【临床应用】1.用于脘腹胀痛
大腹皮功能行气利水疏滞、宽中除胀而止痛,适用于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痛,常与厚朴陈皮等药配伍同用。
2.用于水肿脚气肿痛
大腹皮又能利水消肿,用于水湿外溢、水肿小便不利之证,常与茯苓皮冬瓜皮等配伍;用于脚气肿痛,可与木瓜苏叶槟榔等同用。
【处方用名】大腹皮槟榔皮(洗净,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方剂举例】大腹皮散(《证治准绳》):大腹皮木瓜苏子槟榔荆芥穗、陈皮(去白)、紫苏叶莱菔子沉香桑白皮枳壳。治脚气肿满小便不利
【文献摘录】《本草经疏》:「大腹皮槟榔皮也。第槟榔性烈,破气最捷;腹皮性缓,下气稍迟。」
《药性类明》:「丹溪常用之以治肺气喘促,及水肿药中又多用之,盖亦取其泄肺,以杀水之源。」
本草汇言》:「宽中利气之捷药也。」
本经逢原》:「槟榔性沉重,泄有形之滞;腹皮性轻浮,散无形之滞气。故痞满膨胀水气浮肿脚气壅逆者宜之。」

味苦辛,性微温无毒,入肺脾二经。主冷热气攻心腹,疏通关格,除胀满,祛壅滞,消浮肿,酒洗去沙,复以大豆汁洗用。
按∶大腹辛宜泻肺,温宜健脾,然宣泄太过,气虚者勿用,树上多栖鸩乌,污染粪毒,最能为害,故必多洗,方堪用尔。


泻,下气,通,行水
辛泄肺、温和脾。下气行水,通大、小肠
水肿香港脚,痞胀痰膈瘴疟霍乱气虚者忌用。
子,似槟榔,腹大形扁(故与槟榔同功)。取皮,酒洗,黑豆汤再洗。煨用(鸠鸟多栖其树,故宜洗净)。


黑豆水洗晒干,入灰火烧煨切用。大腹子皮也。
辛,微温,无毒。解水气浮肿,除诸气之上攻;止霍乱而通二肠,理香港脚而消痞满
出岭表、滇南。与槟榔相似,是槟榔中之一种,但小异耳。彼处通呼槟榔。今所用即槟榔皮

槟榔皮也。其气味所主与槟榔大略相同,但槟榔性烈,破气最捷,腹皮性缓下气稍迟。味苦、辛、微温,无毒。入足阳明、太阴经。辛温之气,为通行下气湿热郁积水肿膨胀之药,鸩鸟多集槟榔树上,凡用宜先洗去黑水。复以酒洗后,以大豆升再洗,晒干方用。
大腹皮,下膈气实佳,消浮肿甚捷,宽膨胀水气之要药也。然病虚者勿用。子疏冷热诸气、大小二肠,止霍乱痰膈醋心,功心腹大肠痈毒,实症相宜,虚症亦忌。凡形如馒头者,为大腹子,形如鸡心者为槟榔
主治(痘疹合参) 消腹胀,除浮肿,散毒瓦斯,体轻而浮,味咸而敛,故以走表消肿,导水疏气为用,然脾虚水泛者禁之。

大腹皮辛温无毒,消肿宽膨定喘促,止霍乱通大小肠痰膈心气攻腹。
腹大而平者名大腹,尖者名槟榔大腹皮消肿宽胀,定喘,止霍乱,通大小肠,治冷热气攻心腹,大肠痰膈醋心,并以姜、盐同煎。入疏气药良,下一切气,调中开脾健胃。丹溪云∶性温,疏通脾胃有余之气,虚者不可用。鸩鸟多栖此树,宜先以酒洗,后以大豆汁洗,火焙赤。

〔辛苦微温,入脾、胃二经。即大腹子皮也。子与槟榔同功。鸩鸟多集此树,宜温水洗净,再用大豆汁洗晒干。〕降逆气,消水肿。〔善消肌肤水气。〕虚人勿用。。

大腹皮,味辛、苦,气微温,降也,无毒。入肺、脾、胃三经。主冷热诸气,通大、小二肠,止霍乱痰隔醋心,攻心腹大肠壅毒,消浮肿。亦佐使之药。若望其一味以攻邪,则单寒力薄,必至覆亡矣。
或问大腹皮,即槟榔之外皮也,缪仲醇谓气味所主与槟榔同。而实不同也,大腹皮之功,尤薏苡茯苓车前桑白皮人参同用,始有功耳。

辛涩温有毒。鸩鸟多集其树上。宜酒洗后再以绿豆汤洗过,用其内粗者耗气,宜摘去之。
发明槟榔性沉重,泄有形之滞。腹皮性轻浮,散无形之滞气,故痞满膨胀水气浮肿,香港脚壅逆者宜之。惟虚胀禁用,以其能泄真气也。

泻、下气、通、行水
辛泄肺.温和脾.下气宽胸.行水通小肠.治水肿香港脚.痞胀痰膈瘴疟霍乱.稍涉虚者勿用.取皮.酒洗.黑豆汤再洗.(鸩鸟多栖其树、故宜洗净.)煨用.子、辛涩温.与槟榔同功.而力稍缓.形亦与槟榔相似.腹大而扁.(故又名大腹槟榔.)

大腹槟榔皮
辛,微温。入手足太阴经气分。降逆气以除胀,利肠胃以去滞。一切膜原冷热之气,致阴阳不能升降,鼓胀浮肿等症,此为良剂。
槟榔泄有形之滞,腹皮散无形之气滞
水洗去黑水,用酒再洗,更以大豆汁洗净,晒干用,或入火煨用。气虚者禁用。

宣胸腹之邪氛.行脾达胃.散肺肠之气滞逐水宽中.辛苦而温.轻疏有毒.(大腹皮槟榔树皮也.其皮有毒.当洗净用之.性味主治与槟榔相同.但无槟榔降气.而有行皮宣发之功.故凡治皮水肤肿.以及温疟伏邪等证.皆可用之.)

辛温,泄肺和脾,下气行水宽胸通肠,酒洗净,黑豆汤再洗,煨用。子辛温涩,与槟榔同功,而力稍缓。

〔害〕性与槟榔相似,病患稍涉虚者,概不可用。
〔利〕辛微温,泄脾下气宽胸行水,通大小肠,治水肿、香港脚、痞胀痰膈瘴疟
修治〕去子洗净,如绒,用其子,近今肆中,伪充槟榔入药。孙思邈曰∶“鸩鸟多栖槟榔树上,凡用槟榔大腹子皮,宜先以酒洗,以大豆汁再洗过,晒干入灰火烧煨,切用。

味辛温.入足阳明太阴经.功专泄肺和脾.下气行水.通大小肠.主治水肿香港脚.痞胀痰膈瘴疟霍乱气虚者忌用.

性味辛温,入脾肺而宽中下水;泄肺利脾,为水肿初起专药。虚者忌之。子似槟榔大形扁,故名大腹槟榔。辛涩性温,功用相近槟榔而力稍缓。

气微温,味辛无毒。疏脾胃有余之气,定霍乱吐泻之疾。胀满者用之。气虚则忌。

辛温。
泄肺运脾宽胸利水,为诸腹肿胀之首。
惟鸠鸟多栖其树,故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