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忘
( jianwang )
中医
简介: |
本病是健忘是指记忆力差、遇事易忘的症状。 |
病因: |
常见于神劳、脑萎、头部内伤。中毒等脑系为主的疾病之中。 |
病机: |
多因心脾亏损,年老精气不足,或瘀痰阻痹等所致。 |
诊断: |
临床若对导致健忘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健忘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 辨病思路: 1.健忘指善忘前事,而思维意识仍属正常,与痴呆之智能减退,不晓其事可以鉴别。 2.据病情进行诊断思考,如: (1)病久体弱,并有其他虚弱症者,多属神劳、不寐、卑惵等病。 (2)形体不弱而健忘,甚至有遗忘,且与精神情志因素密切相关者,多为气厥、神郁等病。 (3)老人健忘明显者,常见于脑络痹、脑萎、脏躁等病。 (4)外伤、中毒、酒厥等所致健忘,必有相应的病史可查。 3.必要时,可考虑作脑血流图、脑电图、头颅x线平片及ct扫描等检查。 |
治疗: |
辨证论治: 1.心脾气血两虚证:记忆力减退,或健忘前事,精神疲倦,食少腹胀,心悸不寐,舌淡,脉弱。补脾益气、补血养心。归脾汤加减。 2.阴虚火旺证:健忘,多梦,心烦不寐,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男子遗精,女子梦交,舌红瘦小,少苔,脉细数。滋阴降火、补益心肾。心肾两交汤加减。 3.肾精不足证:健忘,精神萎靡,腰酸乏力,甚则滑精早泄,舌淡,脉沉细无力。补肾填精。大补元煎加紫河车等。 4.瘀痰内阻证:健忘,头晕而痛,身体困重,胸闷脘痞,心悸不宁,舌暗,苔腻,脉沉弦。祛痰化瘀。加味四物二陈汤加远志、琥珀等。 |
中药: |
对症处理:柏子养心丸、天王补心丸、安神补脑液、杞菊地黄丸、麦味地黄等。 |
针灸: |
对症处理: (1)体针疗法:多辨证取穴,头痛用太阳透率谷、百会;腹痛加足三里、丰隆;痰多加天突、照海;腹泻加足三里、中脘;纳差加中脘。气海;心悸加心俞、肝俞;梦遗加神门、心俞;月经不调加血海、内关;耳呜加听会、关元;阳萎加中极、关元。 (2)耳针疗法:取穴多用神门。内分泌等。 |
“健忘” 相关论述
按健忘一证,固有阳虚、阴虚之别,然亦不必拘分,统以精神不足为主。凡人禀二气以生。二气即阳精、阴精也。二气浑为一气,神居二气之中,为气之宰,故曰:精、气、神。二气贯于周身,精气足,则神自聪明,故无所不知不晓。精气衰,则神昏,故时明时昧,犹若残灯之火,欲明不明,不能照物。比病老年居多,少年却少,即有如斯之少年,其所伤损不异乎老人也。此病法宜交通阴阳为主,再加以调养胎息之功,摄心于宥密之地,久久行之,亦可复明,如将竭之灯,而更添其膏也。方用白通汤久服,或桂枝龙骨牡蛎散,三才,潜阳等汤,缓缓服至五六十剂,自然如常,切勿专以天王补心,宁神定志诸方(方原本作“古”,据文义改。),与参、枣、茯神、远志、朱砂一派可也。[眉批]邵子诗云:耳目聪明男子身,鸿钧赋于不为贫,病至健忘,赋畀之良危矣。钦安定以精神不足,透出神昏之所以然,理明法立,非浅见寡闻者所能窥测。苟能按方用药,可疗此疾,又何必深究所以。此一段乃性灵文字,不在医例,亦不得作医书观。夫神与气、精,是三品上药,独神是火,为先天之元阳,不但统制气、精,而气、精皆神所生。故此火宜温不宜凉,宜养不宜折。病人但能存此火烧火,尚可施治。此火一灭,精气绝而其人死矣,岂但健忘一证,即一部《医法圆通》之死证,皆此火之衰绝耳。凡医因何而不敢放胆用姜、附以活人耶!全龙点睛正在此处,学者着眼至摄心有密,乃培养此火种之法。钦安之医、之心、之学,亦于是乎在。
论曰健忘之病,本于心虚,血气衰少,精神昏愦,故志动乱而多忘也。盖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苟为怵惕思虑所伤,或愁忧过损,惊惧失志,皆致是疾。故曰愁忧思虑则伤心,心伤则喜忘。
治心善忘,小便赤黄,多梦亡人,或梦居水中,惊恐惕惕,目视kt kt ,不欲闻人声,食人参甘草(炙各二两) 半夏(汤洗去滑七遍三两) 龙骨(炙) 远志(去心各六两) 麦门冬(去心)
上八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大枣二枚劈破,小麦五十粒,煎取八分,去滓入炙阿胶一片,饴糖半匙,再煎少顷,食后温服,日三。
治惊恐失志健忘。桂心汤方
桂(去粗皮) 白龙骨(炙) 防风(去叉) 远志(去心) 麦门冬(去心) 牡蛎(烧研) 甘草(炙各一两)
上八味,锉如麻豆,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大枣二枚劈破,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温服,日三。
治心失志善忘。龟甲散方
龟甲(炙) 木通(锉) 远志(去心) 菖蒲(各半两)
上四味,捣罗为细散,空腹酒调方寸匕,渐加至二钱匕。
治心热健忘。远志散方
远志(去心) 黄连(去须各八两) 菖蒲(三两) 白茯苓(去黑皮二两半) 人参(一两半)
上五味。捣罗为散,食后酒调方寸匕,日二夜一。
治心虚善忘,久服强记不忘。开心丸方
菖蒲白茯苓(去黑皮各三两) 人参(二两) 远志(去心四两)
上四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日再服,渐加至五十丸治心脏气虚,止健忘,安神养气。延龄煮散方
茯神(去木) 益智(去皮) 防风(去叉) 人参桑寄生藿香叶 甘草(炙锉) 沉香熟干地黄(
上九味。捣罗为细散,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取七分,空心去滓温服。
治健忘,益心智,令人聪明。七圣丸方
白茯苓(去黑皮二两) 桂(去粗皮) 远志(去心) 人参天门冬(去心焙) 菖蒲地骨皮(各一两)
上七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食后茶酒下二十丸。
治精神恍惚,坐卧不宁,镇心安神。远志丸方
远志(去心一两半) 麦门冬(去心一两) 人参 熟干地黄(焙) 地榆甘草(炙各半两)
上六味。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临卧,煎茯苓汤下。
治心气虚,精神不足健忘,阴痿不起,懒语多惊,稍思虑,即小便白浊。白石英汤方
白石英人参藿香叶 白术 芎 紫石英(各一分) 甘草(一钱半) 细辛(去苗叶一钱
上一十一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取七分,去滓空心温服。
治心常忪悸,恐惧多忘。檀香丸方
檀香(三两) 菖蒲犀角(镑) 天竺黄(研) 生干地黄(焙) 苏合香油(各一两) 桂(去粗皮) 甘草(炙) 白茯苓(去黑皮各三两半) 人参远志(去心) 麦门冬(去心各一两半)
上一十二味。除苏合香油外,为末,以苏合香油同少酒,化入炼蜜,丸如樱桃大。食后含化一丸。
治心虚惊悸健忘,精神恍惚,言语无度,心中烦闷,安魂定魄。乌犀丸方
犀角(镑) 羚羊角(镑各一分) 龙齿茯神(去木) 人参(各半两) 远志(去心) 麦门冬(去心) 郁
上一十一味。为末,炼蜜和为剂,旋丸如鸡头大。每日空心临卧嚼一丸,温酒下,金银薄荷汤亦得,小儿可服半丸。
治心气不定,惊悸多忘。养神丸方
远志(去心) 麦门冬(去心焙) 菖蒲 熟干地黄(焙) 山芋人参茯神(去木各一两) 甘草(炙
上九味,捣罗为末,炼蜜和,再捣三二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米饮下治心脏气虚,恐怖惊悸,恍惚健忘,烦闷羸瘦。山芋丸方
山芋 熟干地黄(焙) 黄 (锉各一两) 菖蒲(半两) 远志(去心一两半)
上五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酒或米饮下,不拘时候。
治久怀忧戚,气滞血涩,失志健忘,饮食无味,精神错乱。人参煮散方
人参远志(去心) 桑寄生(各半两) 牡丹皮(一分) 木香(一钱半) 沉香(二钱)
上六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取八分,温服不拘时候。
治心脏风热,惊惕不安,言语谵妄。化铁丸方
铁粉(研) 蛇黄( 出火毒各一两) 牛黄(研) 丹砂(研各一分) 麝香(研半分) 金箔银箔(各十
上七味。各研如粉,再同研匀,用粟米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竹沥酒下。
证名。指记忆力减退,容易遗忘。见《济生方》卷四。亦称善忘、喜忘、多忘。因心、肾、脑髓不足所致。《医林改错·脑髓说》:“所以小儿无记性者,脑髓未满;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类证治裁》卷四:“健忘者,陡然忘之,尽力思索不来也。夫人之神宅于心,心之精依于肾,而脑为元神之府,精髓之海,实记性所凭也”。“小儿善忘者,脑未满也。老人健忘者,脑渐空也。”治疗健忘,须交通心肾。因病善忘者,若精血亏损,宜培肝肾,用六味丸加远志、五味;索思过度者,补养心脾,用归脾汤;若精神短乏,宜兼补气血,用人参养营汤下远志丸;上盛下虚者,用养心汤;上虚下盛者,用龙眼汤;心火不降,肾水不升;神明不定者,用朱雀丸;素有痰饮者,用茯苓汤;痰迷心窍者,用导痰汤下寿星丸;劳心诵读,精神恍惚者,用安神定志丸;心气不足,怔忡健忘者,用辰砂妙香散;禀赋不足,神志虚扰者,用定志丸、孔圣枕中丹;年高神衰者,用加减固本丸;血瘀于内,喜忘如狂者,用代抵当丸。参见善忘、多忘条。
安神之外,犹可论否?曰∶方论虽言怵惕思虑所伤,忧欲过损,惊恐伤心,心伤则健忘也。予尝思之,人生气禀不同,得气之清,则心之知觉者灵;得气之浊,则心之知觉者昏。心之灵者,无有限量,虽千百世已往之事,一过目则终身记之而不忘;心之昏者,虽无所伤,而目前事亦不能记矣。刘河间谓水清明,火昏浊。故上善若水,下愚若火,此禀质使然。设禀清浊混者,则不能耐事烦扰,烦扰则失其灵而健忘。盖血与气,人之神也。经曰∶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静乃水之体,躁乃火之用,故性静则心存于中,动则心忘于外,动不已则忘不已,忘不已则存于中者几希,故语后便忘,不俟终日。所以老人多忘,盖由役役扰扰纷纭交错,气血之阴于斯将竭,求其清明有所守。而不为事物所乱者,百无一人焉!由是言之,药固有安心养血之功,不若平心易气,养其在己而已。设使因痰健忘,乃一时之病,亦非独痰也。凡心有所寄与诸火热伤乱,其心皆健忘也。《灵枢》谓盛恐伤志,志喜忘。《内经》谓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可不各从所由以治之哉?
□
〔丹〕健忘精神短少者多,亦有痰者。
□
〔《灵》〕黄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气使然?岐伯曰∶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气虚,虚则荣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大惑论)
□
〔《千》〕孔子大圣枕中方
龟甲(即龟板自败者) 龙骨远志菖蒲
上四味,等分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常令人大聪明。(《衍义》云,龟甲以其灵于物象,用补心甚验。)
治多忘方。
菖蒲(一分) 茯苓茯神人参(各五分) 远志(七分)
上五味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五日效。
□
〔《局》〕定志丸 治善忘,安神定志。(方见惊门。)
□
〔《圣》〕《千金翼》、《圣惠》同,补心虚治健忘,令人耳目聪明。用戊子日服,开心不忘方。
菖蒲远志(各一分)
上捣为细末,服方寸匕,食后令人耳目聪明,从外见里,及千里外事。令人长生,去三百病,毒不能为害。
□
〔《肘》〕治人心孔 塞,多忘喜误,丁酉日密自至市,买远志着巾角中为末,服之,勿令人知。
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全文见诊死生。)
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全文见刺虚实。)
□
运气喜忘皆属心火虚。经云∶火不及曰伏明,伏明之纪,其病昏或悲忘。又云∶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善忘。又云∶太阳之复,甚则入心,善忘善悲是也。
《本草》商陆花,主人心 塞,多忘喜误,取花阴干百日,捣末,日暮水服方寸匕,卧思念所欲事,即于眼中自觉。
□
〔《集》〕健忘∶列缺心俞神门中脘三里少海(灸)。
□
〔无〕 kt 者心高,心高则满于肺,中 而善忘,难开以言。(全文见诊。)
惊者,恐怖之谓。《经》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病发惊骇,肝应东方于卦为震,于象为风,风木多震动,故病为惊骇也。凡外有危险,触之而惊,心胆强者,不能为动,心胆怯者,触而易惊,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或自汗,眠多异梦,随即惊觉,卧多惊魇,口中有声,或热郁生痰,或气郁生痰。丹溪曰∶惊则神出于舍,舍空得液,痰涎永系于胞络之间,变生诸症,此论惊也。悸者心下筑筑然跳动也。《经》曰∶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闭而不通则病热郁而为涎,涎成则烦,心下鼓动,鼓者,跳动如击鼓也。《原病式》云∶水袁火旺,心胸躁动。《伤寒论》曰∶心为火而恶水,水停心下筑筑然跳动,不能自安,亦有汗吐下后,正气虚而悸,不得卧者,丹溪责之虚与痰证状不齐,总不外于神劳而血耗,心伤而火动,火郁而生涎也。或因怒气伤肝,或因惊气入胆,母令子虚,因而亡血不足,又或遇事繁冗,思想无穷,则心阴耗损,而神明为之不安矣。然更有由于胆虚者,盖胆以温为候,虚则寒,寒则不眠,而多惊悸,口苦呕涎,所以有温胆汤也。
恐者,与惊有异,夫惊从外来,而恐由内起。《经》曰∶在脏为肾,在志为恐。又云∶精气并于肾则恐,恐者,肾之情志下牵之言他脏者,亦莫不由于肾也。肝藏血,血不足则恐,肝者肾之子也,水强则胆壮,水薄则血虚,而为恐矣。胃为恐,胃属土肾属水,土邪伤水则为恐也。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心藏神,神伤则心怯。所以恐惧自失,火伤畏水之故,经又论恐,有肾肝心胃四脏之分,而肝胆于肾,乙癸同源也,胃之于肾,侮所不胜也。心之于肾,畏其所胜也。故恐之证,属肾之本志而旁及于他脏,治法则有别焉,治肾伤者宜味浓,治肝胆者宜养荣,治阳明者壮其气,治心君者镇其神,惊则安其神,而散乱之气可敛,恐则定其志,而走失之精可固。
怔忡者,心中跳动不安,惕惕如人将捕,有思虚便动者,皆属血虚也。若时作时止者,或痰因火动也,瘦人是血少,肥人多属痰,若真觉心跳者,尤属血少,宜四物朱砂安神丸之类,如因惊而得者,盖惊则神出舍,舍空则痰生也。
健忘者,为事有始无终,言谈不知首尾,有因精神短少者,亦有因痰者,亦有肾虚伤志者。
《经》曰∶肾盛怒而不止者伤志,喜忘其前言。丹溪曰∶此证皆由忧思过度,求望高远,所愿不遂,损其心胸,以致神舍不清,遇事多忘,病在心脾,凡思伤脾,故令转 遗忘,治之以归脾汤,兼理心脾,神宁意定其证自除。总之不耐于事务之扰扰者,则血气之阴者将竭,故失其清明之体,而善忘也。夫药固有安心养血之功,不若宁神静虑,返观内守为尤胜也。《经》又曰∶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气虚,虚则荣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
上气者,心家之清气也,下气者,肠胃之浊气也,荣卫留于下,则肾中之精气不能时时上交于心,故健忘也。又曰∶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血并于下,则无以养其心,气并于上,则无以充其肾,水下火上,坎离不交,乱其揆度,故善忘也。夫心知将来,肾藏已往,故内经之论,健忘俱责之心肾不交。心不下交于肾,浊火乱其神明,肾不上交于心,精气伏而不用,火居上则因而为痰,水居下则因而生躁,扰扰纭纭,昏而不宁,故补肾而使之时上,养心而使之善下,则神气清明,志意常治,而何健忘之有?
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藏者神,神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无所根据,此惊悸怔忡之所肇端也。曰惊悸,曰怔忡,岂可无辨乎?郁痰而心虚,则耳闻大声,目击异物,遇险临危,触事丧忘,心为之忏,使人有惕惕之状,是为惊悸也。心虚而停水,则胸中渗漉,虚气流动,水既上乘,心火恶之,心不自安,使人有怏怏之状,是为怔忡也。然有触而心动曰惊,无惊而自动曰悸,悸者即怔忡也,治法不过调养心血,和平心气,因痰因火因湿,随症治之,尤以血虚为主。
《经》曰∶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盖心为君主,神明出焉,肺为相辅,主行荣卫,日夜五十度,此营气之所行也。若君主有伤,则十二官相使,各失乃司,使道闭塞而不通,由是经营之气脱去,不能灌溉周身百脉,失其天度,形乃大伤矣。尝富后贫,名曰失精,谓心有所郁,而气不舒畅也。总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思虑过度,耗其心血,失去向导,则神明伤而成心劳,故怔忡健忘也。宜静以养之,使百骸听命,外邪安得而犯?设为七情所郁,则六淫得以伤之,外邪与内火交炽,暗中亏损,不待岁月,牢固不可拔矣。故无论富贵贫贱,病生于内者难治,伤于外者易合。老子曰,毋劳尔形,毋摇汝精,毋使汝思虑营营,是以农夫寒暑耘耨,而无寒暑之疾,相习以忘,而勿伤其君主也。寒热燥湿,有形之病,忧愁思虑,无形之疾。有形之病,可以寒热攻之,无形之疾,必须喜以胜愁,慰以解忧,然后用药有功,心专神明用事,非他脏可比。谚云∶心病须心药医也。古无怔忡之名,曰∶心掣,心悬者是也。
大抵惊则不自知,而证属阳,从外入也。书曰∶寸口脉动为惊,惊者,其脉止而复来,其人目睛不转,不能呼气者是也。悸者,自知如人将捕之状,不能独卧,而证属阴,从内出也。悸即怔忡,心中如有物撞,谓之忡,忽然跳跃谓之怔,此血自内虚也。
凡志由心出,事由心定,当养血以补心,健忘心中若了了,口欲言而忍然中止,甚则随语随忘,此平素失意抑郁,而涎饮渗于心窍,更多由肾虚而不能藏已往也。治宜养心滋肾,兼开导其痰,亦须补其太阴,盖心肾不交,原于神之失养也。
又有虚烦者,心中扰乱,郁郁不宁也。
因津液去多,五内枯燥,荣血不足,阳胜阴微,或肾水下竭,心火上炎,故虚热而烦生焉,甚则至于躁也。多由大病之后,精神短少,不能候事而畏烦者亦有之。然人之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伤,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故圣人重之。
惊悸惕惕不自定,如人将捕曰怔忡。
思虚过度及因大惊、大恐,以致心虚停痰,或耳闻大声,目见异物,临危触事,便觉惊悸,甚则心跳欲厥,脉弦濡者,虚也。血虚,四物汤、茯神汤、妙香散、朱砂安神丸;气血俱虚,人参养荣汤、养心汤。时作时止者,痰也,二陈汤加白术、黄连、远志、竹沥、姜汁。怔忡因惊悸久而成,痰在下,火在上故也,温胆汤加黄连、山栀、当归、贝母;气郁者,四七汤加茯神、远志、竹沥、姜汁,或十味温胆汤、金箔镇心丸;停饮胸中漉漉有声,怏怏不安者,二陈汤加茯神、槟榔、麦门冬、沉香,或朱雀丸。
又有健忘非质钝,精神短少痰相攻。
怔忡久则健忘,三证虽有浅深,然皆心脾血少神亏,清气不足,痰火浊气上攻,引神归舍丹主之。亦有所禀阴魂不足善忘者,当大补气血及定志丸。如老年神衰者,加减固本丸。三证通用归脾汤、仁熟散、梦授天王补心丹、寿星丸、参枣丸。
经义
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气使然?岐伯曰∶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灵枢》)
哲言
人生气禀不同,得气之清,则心之知觉者灵;得气之浊,则心之知觉者昏。心之灵者,无有限量,虽千百世已往之事,一过目则终身记之而不忘;心之昏者,虽无所伤,而目前之事,亦不能记矣。刘河间谓∶水清明,火昏浊,故上善若水,下愚若火,此禀质使然。设禀清浊相混者,则不能耐事烦扰,烦扰则失其灵而健忘。盖血与气,人之神也。《经》曰∶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静乃水之体,躁乃火之用。故性静则心存于中,动则心忘于外,动不已则忘不已,忘不已则存于中者几希,故语后便忘,不俟终日。所以老人多忘,盖由役役扰扰,纷纭交错,气血之阴,于斯将竭。求其清明,则曰寡欲,此善治乎火也。苟不以此是务,而日以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惟恃刀圭之力,以求旦夕之功,是谓舍本逐末,徇外遗内也,岂根本之论哉!(《推求师意》)
人之记性,皆在脑中。小儿善忘者,脑未满也。老人健忘者,脑渐空也。凡外见一形,必有一形留于脑中,人每记忆往事,必闭目上瞪而思索之,此即凝神于脑之意也。(《见闻录》)
《内经》之论健忘,俱责之心肾不交。心不下交于肾,浊火乱其神明;肾不上交于心,精气伏而不用。
火居上则因而为痰,水居下则因而生躁,扰扰纭纭,昏而不定。故补肾而使之时上,养心而使之善下,则神气清明,志意常治矣。(《医宗必读》)
健忘者,为事有始无终,言谈不知首尾。有因精神短少者,有因痰者,有因肾虚伤志者。《经》曰∶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喜忘其前言。丹溪曰∶此证皆由忧思过度,所愿不遂,损其心志,以致神舍不清,遇事多忘,病在心脾。凡思伤脾,故令转盼遗忘,治以归脾汤,调养心脾,神安意定,其证自除。(《冯氏锦囊》)
健忘治法∶心气不足,妄有见闻,心悸恍惚者,《千金》茯神汤。思虑过度,病在心脾者,归脾汤。
挟痰者加姜汁、竹沥。精神短少者,人参养营汤送远志丸。痰迷心窍者,导痰汤。上虚下热者,天王补心丹。心火不降,肾水不升,神明不定而健忘者,六味丸加五味子、远志。心气不足,恍惚多忘者,四君子汤去白术,加菖蒲、远志、朱砂,蜜丸服。精神恍惚,少睡盗汗,怔忡健忘者,辰砂妙香散。瘀积善忘如狂者,代抵当丸。
○因病健忘者,精血亏少,或为痰饮瘀血所致,可以药治。若生平健忘,乃心窍大疏,岂药石所能疗乎?故凡开凿混沌之方,悉行裁汰。(张路玉)
健忘之健,与健啖、健步之健同义,犹言善忘。或以为健者建也,如创建其事,随即遗忘也,谬矣。
病由心虚多忘者,心虚也。心主血脉而藏于神,若风邪乘于血气,使阴阳不和,时相并隔,乍虚乍实,血气相乱,致心神虚损而多忘。(《病源论》)
健忘之病,本于心虚,血气衰少,精神昏愦,故志动乱而多忘也。盖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苟为怵惕思虑所伤,或愁忧过损,惊惧失志,皆致是疾。故曰愁忧思虑则伤心,心伤则喜忘。(《圣济》)
病由心脾受伤 脾主意与思,意者记所往事,思则兼心之所为也。故论云∶言心未必是思,言思则必是心。破外人议思心同时,理甚明也。今脾受病,则意舍不清,心神不宁,使人健忘,尽心力思量不来者是也。
或曰常常喜忘,故谓之健忘。二者通治。(《三因》)
夫健忘者,常常喜忘是也。盖脾主意与思,心亦主思。思虑过度,意舍不清,神官不职,使人健忘。治之之法,当理心脾,使神意宁静,思则得之矣。(《济生》)
健忘者,陡然而忘其返也。虽曰此证皆由忧思过度,损其心胞,以致神舍不清,遇事多忘;然过思伤脾,亦能令人健忘。治之须兼理心脾,神凝意定,其证自除。(《大成》)
健忘者,陡然而忘其事也。皆主于心脾二经,盖心之官则思,脾之官亦主思。此由思虑过多,伤于心,则血耗散,神不守舍,伤于脾,则胃气衰惫而虑愈深,二者皆令人遇事则卒然而遂忘也。盖心主血,因血少不能养其真藏,或停饮而气郁以生痰,气既滞,脾不得舒,是病皆由此作,然治之之法,必须养其心血,理其脾土,凝神定志之剂以调理之。亦当以幽闲之处,安乐之中,使其绝于忧虑,远其六淫七情,如此日渐安矣。(《奇效》)
病由心肾不交《内经》之原健忘,俱责之心肾不交。心不下交于肾,浊火乱其神明;肾不上交于心,精气伏而不用。火居上则因而为痰,水居下则因而生躁,扰扰纭纭,昏而不宁。故补肾而使之时上,养心而使之善下,则神气清明,志意常治,而何健忘之有。(《必读》)
病由痰由热由怒由血气并健忘,精神短少者多,亦有因痰者。(《丹溪》)
痰之健忘者,乃一时之病。然病忘之邪,非独痰也。凡是心有所寄,与诸火热伤乱其心者,皆得健忘。如《灵枢》谓盛怒伤志,志伤善忘。《内经》谓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善忘。夫如是,岂可不各从所由而为治耶。(《准绳》)
老少之别 少壮之人,营卫足而心肾充,多无是证;惟衰老之人,多见此候也。治疗是证,惟中衰者可愈,老迈者难复。其有少壮之人,多昏睡健忘者,乃内有火痰之候。(《医级》)
治例健忘属气血两虚,忌升、燥热,复忌苦寒、辛散,宜益脾阴兼补气、酸敛、甘温、甘寒、辛平以通窍。(《本草经疏》)
心火不降,肾水不升,神志不定,事多健忘,宜朱雀丸。(《准绳》)
心气不足,精神恍惚,少睡,夜多盗汗,怔忡健忘,辰砂妙香散。瘀积于内而善忘如狂,代抵当丸。(《医通》)
因病而健忘者,精血亏少,或为痰饮瘀血所致,是可以药治之。若生平健忘,乃心大窍疏之故,岂药石所能疗乎。故凡开凿混沌之方,悉行裁汰。(同上)
补心诸方 孔子大圣智枕中方。
龟甲龙骨远志菖蒲上四味等分,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常服令人大聪。(《翼》云∶食后水服。)(《千金》)(按∶此出好忘门。又《肘后》曰∶孔子大圣智枕中方,已出第九卷,姚同。然其方缺佚,无可考。)《圣惠》补心虚健忘,助神。
治健忘方。
天门冬远志茯苓干地黄(等分)
上四味末之,蜜丸,酒服二十丸,如梧子,日三服,加至三十丸,常服之勿绝。(《千金》)《圣惠》补心虚,治健忘,茯神散,于本方加人参、龙骨、菖蒲,粗罗为散,入枣三枚,水煎。
治心气不定,惊悸多忘,养神丸方。
远志(去心) 麦门冬(去心焙) 菖蒲 熟干地黄(焙) 山芋人参茯神(去木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白术(三分)
上九味捣罗为末,炼蜜和,再捣下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米饮下。(《圣济》)
归脾汤,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
白术茯神(去木) 黄 (去芦) 龙眼肉酸枣仁(炒去壳各一两) 人参木香(不见火各半两)
甘草(炙二钱半)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济生》)
《内科摘要》治思虑伤脾,不能摄血,致血妄行,或健忘怔忡,惊悸盗汗,于本方加当归、远志。又加味归脾汤,于前方加柴胡、山栀。
经云。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
按内经之原健忘者。俱责之心肾不交。心不下交于肾。浊火乱其神明。肾不上交于心。精气伏而不灵。火居上。则因而为痰。水居下。则因而生躁。躁扰不宁。是以健忘也。治法。心气不足。妄有见闻。心悸跳动。恍惚不定。千金茯神汤。思虑过度。病在心脾者。归脾汤。挟虚痰者。加姜汁、竹沥。精神短少。人参养荣汤送远志丸。痰迷心窍者。导痰汤加木香。上虚下热。天王补心丹。心火不降。肾水不升。神明不定而健忘。六味丸加五味、远志。心气不定。恍惚多忘。四君子去白术加菖蒲、远志、朱砂。等分。蜜丸服。心气不足。精神恍惚。少睡。夜多盗汗。怔忡健忘。辰砂妙香散。瘀积于内而善忘如狂。代抵当丸。
石顽曰。因病而健忘者。精血亏少。或为痰饮瘀血所致。是可以药治之。若生平健忘。乃心大窍疏之故。岂药石所能疗乎。故凡开凿混沌之方。悉行裁汰。
归脾汤(《济生》) 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
人参茯神龙眼肉 黄 酸枣仁(炒,研) 白术(各二钱半) 木香炙甘草(各五分)
水二盅,生姜五片,红枣一枚,煎一盅,服无时。薛新甫加远志、当归各一钱。
加味归脾汤(即前方加牡丹皮、山栀各一钱,治脾经血虚发热等证。) 人参养荣汤(见虚劳。)
小定志丸宁志膏(见狂。) 寿星丸(见痫。) 导痰汤(见痰饮。)
朱雀丸(《百一》) 治心肾不交,心神不定,事多健忘。
沉香(半两) 茯神(二两)
上为细末,蜜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用人参汤下。
加味茯苓汤(《得效》) 治痰迷心窍,多忘失事。
半夏(汤泡) 陈皮白茯苓益智仁香附人参(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水一盅半,姜三片,乌梅一枚,煎七分,食远服。
读书丸
石菖蒲菟丝子(酒煮) 远志(各一两) 地骨皮(二两) 生地黄五味子川芎(各一两)
上为末,薄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临卧白汤下。
二丹丸 治健忘。养神定志,和血安神,外华腠理。
天门冬(去心) 熟地黄丹参(各一两半) 白茯苓(去皮) 麦门冬(去心) 甘草(各一两) 远志(去心) 人参(去芦。各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桐子大,以朱砂半两,研极细为衣。每服五十丸,加至百丸,空心煎愈风汤送下。(方见风门。)
菖蒲益智丸 治善忘恍惚,破积聚止痛,安神定志,聪明耳目。
菖蒲(炒) 远志(去心,姜汁淹炒) 川牛膝(酒浸) 桔梗(炒) 人参(各三两七钱半) 桂心(三钱)
茯苓(一两七钱半) 附子(一两,炮,去皮脐)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用温酒或米汤送下。
健志丸 久服令人不忘,耳目聪明,身体轻健。
天门冬(去心) 远志(去心) 白茯苓(去皮) 熟地黄(各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空心米饮送下,日进二服。
大益智散 治心志不宁,语言健忘。
熟地黄人参(去芦) 白茯苓(去皮) 苁蓉(酒浸。各二两) 菟丝子(酒浸) 远志(去心。各七钱半)
蛇床子(二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食后米饮调下,日进二服,忌食猪肉。
不忘散
石菖蒲白茯苓(去皮) 茯神(去木) 人参(去芦。各一两二钱半) 远志(去心,一两七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食后温酒调下。
开心散 治好忘。
石菖蒲(一两) 白茯苓(去皮,二两) 远志(去心) 人参(去芦。各二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食后米饮调下。
苁蓉散 久服至老不忘。
肉苁蓉(酒浸) 续断(各二钱半) 远志(去心) 石菖蒲白茯苓(去皮。各七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温酒调下。
黄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气使然?岐伯曰∶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气虚,虚则荣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火不及曰伏明,伏明之纪,其病昏惑悲忘。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善忘。太阳之复,甚则入心,善忘善悲。
人生气禀不同,得气之清,则心之知觉者明,得气之浊,则心之知觉者昏。心之明者,无有限量,虽千百世已往之事,一过目则终身记而不忘,岂得忘其目前者乎。心之昏者,精神既短,则目前不待于伤心,而不能追忆其事矣。刘河间谓水清明而火昏浊,故上善若水,下愚若火,此禀质使之然也。设禀质清浊混者,则不耐于事物之扰,扰则失其灵而健忘也。盖气与血,人之神也。经曰∶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静乃水之体,躁乃火之用。故性静则心存乎中,情动则心忘于外,动不已则忘亦不已,忘不已则存乎中者几希,存乎中者几希则语后便忘,不俟终日已。所以世人多忘者,役役扰扰,纷纭交错,当事于一生,其气血之阴者将竭,必禀质在中人以上,清明有所守,不为事物所乱者,百难一人也。由是言之,药固有安心养血之功,不若平其心,易其气,养其在己而已。若夫痰之健忘者,乃一时之病。然病忘之邪,非独痰也。凡是心有所寄,与诸火热伤乱其心者,皆得健忘。如《灵枢》谓盛怒伤志,志伤善忘。《内经》谓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善忘。夫如是,岂可不各从所由而为治耶。
思虑过度,病在心脾,宜归脾汤,有痰加竹沥。有因精神短少者,人参养荣汤、小定志丸、宁志膏。
有因痰迷心窍者,导痰汤下寿星丸,或加味茯苓汤。
上虚下盛,于补心药中加升举之剂。心火不降,肾水不升,神志不定,事多健忘,宜朱雀丸。《千金》孔子大圣枕中方,龟甲、龙骨、远志、菖蒲四味,等分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常令人大聪明。
治多忘方,菖蒲一分,茯苓、茯神、人参各五分,远志七分,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五日效。
《圣惠方》菖蒲、远志各一分,捣为细末。戊子日服方寸匕,开心不忘。《肘后方》治人心孔 塞,多忘喜误,丁酉日密自至市,买远志着巾角中,为末服之,勿令人知。本草∶商陆花主人心 塞,多忘喜误,取花阴干百日捣末,日暮水服方寸匕,卧思念所欲事,即于眼中自见。
夫健忘者。陡然而忘其事也。尽心力思量不来。为事有始无终。言谈不知首尾。盖主于心脾二经。心之官则思。脾之官亦主思。此由思虑过度。伤心则血耗散。神不守舍。伤脾则胃气衰惫。而疾愈深。二者皆主人事。则卒然而忘也。盖心主血。因而少而不能养其真脏。或停饮而气郁以生痰。气既滞。脾不得舒。是病皆作。治之必须先养其心血。理其脾土。凝神定智之剂。日以调理。亦当以幽闲之处。安乐之中。使其绝于忧惫。远其六欲七情。如此渐安矣一论思虑伤脾。不能摄血。致血妄行。或吐或下。或健忘怔忡。惊悸不寐。发热盗汗。
或心脾伤痛。嗜卧少食。大便不调。或血虚发热。或肢体重痛。妇人月经不调。赤白带下。或晡热内热。瘰 流注。不能消耗溃敛。或思虑伤脾。而作疟痢。
归脾汤 主方。
人参(三钱) 黄 (二钱) 白术(一钱五分) 白茯苓(三钱) 当归(三钱) 远志(一钱甘草水泡去心) 龙眼肉(十枚) 酸枣仁(三钱炒) 木香(八分) 甘草(六分炙)
上锉。姜、枣煎服。加柴胡、附子。名加味归脾汤。神不宁而健忘。倍酸枣仁、茯神、当归。加柏子仁。
一论诸虚健忘。及惊悸怔忡等症。
加减补心汤
人参白茯苓陈皮白芍(酒炒) 远志(甘草水泡去心) 酸枣仁(炒) 知母白术生地黄当归石菖蒲麦门冬(去心) 黄柏(酒炒) 甘草
上锉。姜、枣煎服。
一论宁心保神。益血固精。壮力强志。令人不忘。清三焦。化痰涎。祛烦热。疗咽干。
除惊悸。定怔忡。育养心神。大补元气。读书劳神。勤政劳心。并宜服之。
天王补心丹 大中丞松石刘公传。加石菖蒲、百部、杜仲、甘草。
怀生地(四两) 天门冬(去心) 桔梗(各五钱) 当归柏子仁酸枣仁(炒) 五味子(各一两) 麦门冬(去心) 远志(甘草水泡去心) 白茯苓(去皮) 元参丹参人参(各一两)
一方。加酒炒黄连五钱。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二三十丸。临卧。灯心、竹叶煎汤送下。
灯心、枣汤亦可。如饮食不思。大便不实。恐不宜也。又当服后方。
安神定志丸 功同补心丸。
人参(一两五钱) 白术(去芦炒) 白茯苓(去皮) 白茯神(去心) 远志(甘草水泡去心)
石菖蒲(去毛忌铁) 酸枣仁(炒各一两) 麦门冬(去心一两) 牛黄(另研一钱) 辰砂(二钱五分水飞为衣)
上为细末。元眼肉四两熬膏。和炼蜜三四两为丸。如梧子大。辰砂为衣。每服三十丸。
清米汤送。不拘时。日三服。
一论凡人多识不忘者。心血足而无所蔽也。若心血不足。邪气蔽之。则伤虚灵之体。而学问易忘矣。龟介虫之灵物也。龙鳞虫之灵物也。假二物之灵。以养心之灵。欲其同气相求云尔。
远志辛温味浓。辛温可使入心。味浓可使养阴。菖蒲味辛气温。味辛则利窍。气温则通神。
以之而治易忘。斯近理矣。
聪明丸 春元周用廷经验。
败龟甲(炙酥) 龙骨(入鸡腹中煮一宿) 远志(去心苗) 石菖蒲(九节者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一钱。酒调下。日三服。
一论读书辛苦。而有房劳者。
当归生地黄白术元参(各一钱) 川芎白芍白茯苓黄柏(酒炒) 知母(酒炒)
麦门冬(去心) 山栀(炒) 甘草(各五分)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
一论癫狂健忘失志。及恍惚惊怖入心。神不守舍。多言不定。一切真气虚损。用紫河车入补药内服之。大能安神养气宁志。治健忘惊悸怔忡不寐。用六味丸。加远志、石菖蒲、人参、白茯神、当归、酸枣仁炒。
一论诸虚健忘等症。以十全大补汤。去川芎、肉桂、黄 。加陈皮、远志、石菖蒲、麦门冬、酸枣仁、黄柏、知母。
人有老年而健忘者,近事多不记忆,虽人述其前事,犹若茫然,此真健忘之极也。人以为心血之涸,谁知是肾水之竭乎?夫心属火、肾属水,水火似乎相克,其实相克而妙在相生,心必藉肾以相通,火必得水而既济。如止益心中之血,而不去填肾中之精,则血虽骤生,而精仍长涸,但能救一时之善忘,而不能冀长年之不忘也。治法必须补心,而兼补肾,使肾水不干,自然上通于心而生液。然而老年之人,乃阴尽之时,补阴而精不易生,非但药品宜重,而单恃煎汤,恐有一时难以取胜之忧,服汤剂之后,以丸药继之,始获永远之效也。方名生慧汤∶
熟地(一两) 山茱萸(四钱) 远志(二钱) 生枣仁(五钱) 柏子仁(去油,五钱) 茯神(三钱) 人参(三钱) 菖蒲(五分) 白芥子(二钱)水煎服。连服一月自然不忘矣。
此方心肾兼补,上下相资,实治健忘之圣药,苟能日用一剂,不特却忘,并有延龄之庆矣。然而人必苦服药也,则丸方又不可不传耳。方名扶老丸∶
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茯神(二两) 黄 (三两) 当归(三两) 熟地(半斤) 山茱萸(四两) 玄参各为细末,蜜为丸,丹砂为衣。每日晚间白滚水吞下三钱,久服断不健忘。
此方老少人俱可服,而老年人尤宜,盖补肾之味多于补心,精足而心之液生,液生而心之窍启,窍启而心之神清,何至昏昧而善忘哉。
此症亦可用强记汤∶
熟地麦冬 生枣仁(各一两) 远志(二钱)水煎服。二十剂不忘矣。
人有壮年而健忘者,必得之伤寒大病之后,或酒色过度之人。此等之病,视若寻常,而本实先匮,最为可畏。世人往往轻之而不以为重,久则他病生焉,变迁异症而死者多矣。予实悯之,故又论及此。此种健忘,乃五脏俱伤之病,不止心肾二经之伤也。若徒治心肾,恐胃气甚弱,则虚不受补,甚为可虑。必须加意强胃,使胃强不弱,始能分布精液于心肾耳(。方用生气汤∶
人参(二钱) 白术(一钱) 茯苓(三钱) 远志(八分) 炒枣仁(二钱) 熟地(五钱) 山茱萸(二钱) 甘草(三分) 神曲(三分) 半夏(三分) 麦冬(一钱) 肉桂(三分) 菖蒲(三分) 芡实(三钱) 广木香(一分)水煎服。四剂而胃口开,十剂而善忘少矣,连服三十剂全愈。
此方药味多而分两轻者,以病乃久虚之症,大剂恐有阻滞之忧,味少恐无调剂之益,所以图攻于缓,而奏效于远也。扶助胃气而仍加意于补心肾二经,则五脏未尝不同补也。有益无损,殆此方之谓欤。
此症亦可用强记汤加人参三钱治之。
人有气郁不舒,忽忽如有所失,目前之事竟不记忆,一如老人之善忘。此乃肝气之滞,非心肾之虚耗也。夫肝气最急,郁则不能急矣,于是肾气来滋,至肝则止;心气来降,至肝则回,以致心肾两相间隔,致有遗忘也。治法必须通其肝气之滞,而后心肾相通,何至有目前之失记乎。然而欲通肝气,必须仍补心肾,要在于补心、补肾之中,而解其肝气之郁,则郁犹易解,不至重郁。否则已结之郁虽开,而未结之郁必至重结矣。方用通郁汤∶
白芍(一两) 茯神(三钱) 人参(二钱) 熟地(三钱) 玄参(三钱) 麦冬(三钱) 当归(五钱) 柴胡(一钱) 菖蒲(五分) 白芥子(二钱) 白术(五钱)水煎服。一剂而郁少解,二剂而郁更解,四剂而郁尽解。
此方善于开郁,而又无刻削干燥之失,直解其肝中之沉滞,使肝血大旺,既不取给于肾水,复能添助夫心火,心肝肾一气贯通,宁尚有遗忘失记之病哉。
此症可用存注丹∶
白芍白术 生地(各三钱) 麦冬柏子仁(各五钱) 甘草菖蒲(各一钱) 柴胡天花粉(各二钱) 青皮(三分)水煎服。四剂愈。
人有对人说话随说随忘,人述其言杳不记忆,如从前并不道及,人以为有祟凭之也,谁知是心肾之两开乎?夫心肾交而智能生,心肾离而智能失,人之聪明非生于心肾,而生于心肾之交也。肾水资于心,则智能生生不息;心火资于肾,则智能亦生生无穷。苟心火亢,则肾畏火炎而不敢交于心;肾水竭,则心恶水干而不敢交于肾,两不相交,则势必至于两相忘矣。夫心肾如夫妇也,夫妇乖离,何能记及于他事乎!治法必须大补心肾,使其相离者,重复相亲,自然相忘者复能相忆耳。方用神交汤∶
人参(一两) 麦冬(一两) 巴戟天(一两) 柏子仁(五钱) 山药(一两) 芡实(五钱) 玄参(一两) 丹参(三钱) 茯神(三钱) 菟丝子(一两)水煎服。连服十剂,即不忘矣,服一月不再忘。
此方似乎重于治心,而轻于治肾。不知夫妇之道,必男求于女,而易于相亲,重于治心者,正欲使心之先交于肾也。然而方中之妙,无一味非心肾同治之药,是治心无非治肾也,而交肾仍无非交心也。两相交而两相亲,宁有再忘者乎。
此症可用天丝饮亦效。
巴戟天(一两) 菟丝子(一两)水煎服。十剂即不忘。
健忘者,陡然忘之,尽力思索不来也。夫人之神宅于心,心之精根据于肾,而脑为元神之府,精髓之海,实记性所凭也。正希金先生尝曰∶凡人外有所见,必留其影于脑。小儿善忘者,脑未满也。老人健忘者,脑渐空也。隐庵云∶观此则知人。每记忆必闭目上瞬而追索之,亦凝神于脑之义。故治健忘者,必交其心肾,使心之神明,下通于肾,肾之精华,上升于脑。精能生气,气能生神,神定气清,自鲜遗忘之失。惟因病善忘者,或精血亏损,务培肝肾,六味丸加远志、五味。或萦思过度,专养心脾,归脾汤。或精神短乏,兼补气血,人参养营汤下远志丸。或上盛下虚,养心汤。或上虚下盛,龙眼汤。或心火不降,肾水不升,神明不定,朱雀丸。或素有痰饮,茯苓汤。或痰迷心窍,导痰汤下寿星丸。或劳心诵读,精神恍惚,安神定志丸。或心气不足,怔忡健忘,辰砂妙香散。或禀赋不足,神志虚扰,定志丸、孔圣枕中丹。或年老神衰,加减固本丸。
若血瘀于内,而喜忘如狂,代抵当丸。
水清明而火昏浊,此智愚之别。水静而神藏,火躁而消亡,此存亡之殊。
故性静则心如止水,情动则心如亡猿,烦扰外驰,存乎中者几希矣。存乎中者几希,则语后便忘,不俟终日,纵复追忆,邈若山河。惟当夜半鸡鸣牿亡之余,灵明复 ,日间所作、所言、所诵、皆历历能记。由是言之,药虽有安心养血之功,固不若自为存养之为得耳。七情五志,动即为火,皆足扰我安静之神,而痰闭血郁,又无论矣。若乃精神衰短,心 然不能须臾,苟非老而遗忘,何以天夺其魄,牿之反复,夜气不足以存,此孟氏所为致叹于牛山之木也。
思虑过度,心血耗散,不任思索,每一追忆,心火即动,如油竭之灯,倏然焰大,即涤虑凝神,收敛久之,乃略宁息。归脾汤,(见血。)有痰加竹沥。痰迷心窍者,导痰汤(见痰)吞寿星丸。(见狂癫。)精神短少者,人参养荣汤。(见虚损。)
读书勤政劳心者,安神定志丸。心肾不交者,朱雀丸。孔圣枕中丹。菖蒲一,茯苓、茯神、人参各五,远志七,为末,服如上法。商陆花阴干百日,为末,暮服方寸匕。汪轫 曰∶金正希先生尝言,人之记性皆在脑中,凡人外见一物,必有一形影留在脑中,小儿脑未满,老人脑渐空,故皆渐忘。愚思凡人追忆往事,必闭目上瞪而思索之,此即凝神于脑之意也。案此说甚善,脑者髓之海,肾之精也,在下为肾,在上为脑,虚则皆虚,此证之为肾虚,信矣。《易》曰∶智以藏往。智,于五行配水、属肾,肾虚故不能藏也。
论
《内经》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夫怔忡惊悸之候,或因怒气伤肝,或因惊气入胆,母能令子虚,因而心血为之不足,又或遇事繁冗,思想无穷,则心君亦为之不宁,故神明不安而怔忡惊悸之证作矣。夫所谓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若夫二证之因,亦有清痰积饮,留结于心胞胃口而为之者,又不可固执以为心虚而治。医者自宜以脉证参究其的而药之,毋认非以为是也,慎之慎之!
脉法
寸口脉动而弱,动为惊,弱为悸。趺阳脉微而浮。(浮为胃气虚微,则不能食,此恐惧之脉,忧迫所致也。)寸口脉紧,趺阳脉浮,胃气则虚,是以悸。肝脉动暴,有所惊骇。
方法
丹溪曰∶属血虚有痰。有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瘦人多是血少,肥人只是痰多。时觉心跳者,亦是血虚。怔忡无时,悚悸有时而作。
大法,四物汤、安神丸之类,有痰者用痰药。
惊悸者属血虚,用朱砂安神丸最好。或有痰迷心窍者,宜用治痰药。
一方 治劳役大虚心跳。
朱砂(另研,水飞) 白芍药当归身(酒浸) 侧柏叶(各三钱) 川芎甘草陈皮(各一钱) 炒黄连(一钱五分)
上为细末,猪心血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五、六十丸,津唾咽下,或少用白汤一口送下,食后临卧服。
□
(以上丹溪方法凡四条)
□
惊悸养血汤(局方) 治肥人因痰火而心惕然跳动惊起。
黄 茯神半夏曲川芎(各五分) 远志(去心,甘草水浸) 桂心 柏子仁酸枣仁(炒) 五味子人参(各二分半) 甘草(四分)
上细切,作一服,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一盏,煎至七分服。如停水,加茯神、槟榔各三分同煎。
安神丸(东垣)
黄连(一钱五分,酒洗) 朱砂(一钱,另研,水飞) 生地黄(酒洗) 当归身(酒洗) 甘草(炙,各五分)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丸,食后津唾咽下。一方,朱砂安神丸,无地黄、当归,用生甘草。
温胆汤(活人) 治心胆怯,怔忡易惊。
半夏(汤炮七次,去皮) 竹茹枳实(各二钱) 生姜(四钱) 陈皮(三钱) 甘草(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食后温服。
定志丸 治心气不足,恍惚多忘,及怔忡惊悸等证。
人参白茯苓(各三钱) 远志(去心) 石菖蒲(各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五十丸,食后白汤下。
朱雀丸(河间) 治怔忡惊悸等证。
茯神(二两) 沉香(五钱) 朱砂(五钱,另研,为衣)
上为细末,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人参汤下。
八物定志丸(东垣) 平补心气,安神镇惊,除膈间痰热等证。
远志(去心) 石菖蒲麦门冬(去心) 茯神(去皮) 白茯苓(各一两) 白术(五钱) 人参(一两五钱) 牛黄(二钱,另研)
上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二十丸,白汤送下。
归脾汤 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
白术茯神 黄 (蜜炙) 龙眼肉酸枣仁(炒,各一钱) 人参木香(各五分) 甘草(炙,二分半)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
(祖传方)
治忧愁思虑伤心,令人惕然心跳动,惊悸不安之证。
川归(酒洗用身) 生地黄(酒洗) 远志(去心) 茯神(各五钱) 石菖蒲(九节) 黄连(各二钱五分) 牛黄(一钱,另研) 辰砂(二钱,另研) 金箔(十五片)
上以前六味研细,入牛黄、辰砂二味末子,猪心血丸如黍米大,金箔为衣,每服五十丸,煎灯心汤送下。
证
夫健忘者,陡然而忘其事也,尽心力而思量不来,为事有始无终,言谈不知首尾,皆主于心脾二经。盖心之官则思,脾之官亦主思。此由思虑过多,伤于心则血耗散,神不守舍;伤于脾则胃气衰惫,而虑愈深。
二者皆令人事卒然而忘也。盖心生血,因血少不能养其真脏,或停饮而气郁以生痰,气既郁,脾不得舒,是病皆由此作。
治
然治之法,必先养其心血,理其脾土,凝神定智之剂以调理。
亦当以幽闲之处,安乐之中,使其绝于忧虑,远其六淫七情,如此日渐安矣。
方
归脾散治忧思过度,劳伤心脾,令人转盼遗忘,心下怔忡。
黄 (炙) 人参白术茯神(去木) 当归远志酸枣仁龙眼肉(各二钱二分) 木香(一钱) 甘草(炙,五分)
上锉作一剂,姜、枣煎服。
加减补心汤 治诸虚健忘等证。
人参(三钱) 白术(三钱) 陈皮(五钱) 白茯苓(五钱) 当归身(五钱) 白芍(五钱,炒) 生地黄(五钱) 远志(泡,去心,五钱) 石菖蒲(三钱) 麦门冬(去心,五钱) 酸枣仁(五钱,炒) 甘草(三钱) 黄柏(酒炒,五钱) 知母(酒炒,五钱)
上锉一剂,水煎服。
加味定志丸(陈白野方) 治健忘。
当归身(酒洗) 川芎白芍药生地黄(酒洗,切,各二两) 人参(六钱)石菖蒲(二两) 远志(甘草水泡,去骨,姜汁炒,三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钱,临卧白汤送下。
紫河车 治癫狂健忘,怔忡失志,及恍惚惊怖入心,神不守舍,多言不定,此药大能安心、养血、定神。
聪明汤 治不善记而多忘者。
白茯神 远志肉(甘草水泡) 石菖蒲(去毛,一寸九节者佳)
上各三两,制后共为极细末。每日用三五钱,煎汤,空心食后服,一日不拘数次。久久服之,能日诵千言。
状元丸 治健忘,开心通窍,定智宁神多记。
石菖蒲(去毛,一寸九节者佳) 地骨皮(去木) 白茯神(去皮、木) 远志肉(甘草水泡,去心,各一两) 人参(去芦,三钱) 巴戟天(去骨,五钱)
上为末,用白茯苓去皮二两,粘米二两,共打粉,外用石菖蒲三钱,打碎,煎浓汤,去渣,煮糊为丸。每日食后、午时、卧时服三十五丸。
健忘者,为事有始无终,言发不知首尾,此是病名也,非比生成愚顽也。精神短少者,多至于痰。有因心气不足,恍惚多忘事者;有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忘事者,用醒脾汤加减;若痰迷心窍忘事者,用瓜蒌枳实汤加减治之(方见痰饮)。
□
健忘者,思虑伤心脾也。又云健忘者,陡然而忘其事也。
归脾汤 治脾经失血,少寐,发热盗汗;或思虑伤脾,不能摄血,以致妄行或健忘怔忡、惊悸不寐;或心脾伤痛、嗜卧少食;或忧思伤脾、血虚发热;或肢体作痛、大便不调;或经候不准、晡热内热;或瘰 流注,不能消散溃敛。
人参白术 黄 (炒) 白茯苓(去皮) 龙眼肉当归远志(甘草泡去心) 酸枣仁(炒,各一钱) 木香甘草(炙,各五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服。本方加柴胡、山栀,名加味归脾汤。
状元丸 专补心生血,宁神定志,清火化痰。台阁勤政,劳心灯窗,读书辛苦,并健忘怔忡不寐及不善记而多忘者,服之,能日诵千言,胸藏万卷,神效。
人参(二钱) 白茯神(去皮木) 当归(酒洗) 酸枣仁(炒,各三钱) 麦门冬(去心) 远志(去心) 龙眼肉生地黄(酒洗) 玄参朱砂石菖蒲(去毛,一寸九节者佳,各三钱) 柏子仁(去油,二钱)
上为细末, 猪心血为丸,如绿豆大,金箔为衣。每服二、三十丸,糯米汤送下。
天王补心丹 宁心保神,益血固精,壮力强志,令人不忘。除怔忡,定惊悸,清三焦,化痰涎,祛烦热,疗咽干,养育精神。
人参(五钱) 五味子当归(酒洗)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 柏子仁酸枣仁(炒)玄参 白茯神(去皮) 丹参桔梗(去芦) 远志(去心)各五钱 黄连(去毛,酒炒,二两)生地黄(酒洗,四两) 石菖蒲(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临卧时服,灯心、竹叶煎汤送下。
一方 有熟地黄、百部、牛膝、杜仲、茯神、甘草各等分,金箔为衣,炼蜜为丸,如弹子大。临卧服一丸,细嚼,灯心、红枣煎汤送下。无麦冬、黄连、生地黄。
孔子大圣枕中方∶
龟甲(即龟板自败者佳) 龙骨( ) 远志(去心) 石菖蒲(去毛)。
上四味等分为末。酒调方寸匕,日三服。令人聪明。
人若多忘事,用远志、石菖蒲,每日煎汤服,心通万卷书。
癫狂健忘,怔忡失志及恍惚惊怖,人心神不守舍、多言不定,一切真气虚损,用紫河车入补药内服之,大能安心养血宁神。
一健忘、惊悸、怔忡不寐,用六味丸加远志、石菖蒲、人参、白茯神、当归、酸枣仁(炒),同为丸服。
健忘者,为事有始无终,言语不知首尾;怔忡者,心中惕惕。动而不宁,无时而作;惊悸者、外有所触,心中跳动,因惊而作。三症皆属心血不足,通宜天王补心、归脾之属治之。然亦有挟火挟痰所致。
如挟火者,则天王补心加减,如犀角、黄连之属;挟痰者,或天王补心加减,如竺黄、竹沥之属。或温胆汤治之。
天王补心丹归脾汤〔俱见虚劳。〕此二方通治健忘、怔忡、惊悸之剂,加减用之。
六味汤〔见虚劳。〕宜加莲心 圆肉 枣仁麦冬辰砂之属。如因心肾不交而健忘者,或加黄连、官桂,〔连、桂同用,能使心肾交于顷刻。〕或加茯神、沉香。〔二味名朱雀丸,并治惊悸。〕此方因肾虚火旺,而致怔忡者宜之。
温胆汤〔即二陈汤,加枳实、竹茹、麦冬。〕治痰饮浮于心胞,而致健忘、怔忡、惊悸者。
本方倍茯苓,宜加天竺黄、竹沥。
丹溪曰∶惊则神出于舍,舍空而痰涎聚于胞络之间,是因惊而痰聚也。亦宜本方加豁痰、安神之剂。
【举例】
一妇因儿痘,惊苦积劳,虚烦不得卧,心胆虚怯,触事惊悸,百药不效。投以温胆汤加枣仁。后因虚极,加人参数剂而效。质之仲淳曰∶此必有痰而善饮者也。询之果然。
张三锡曰∶《内经》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夫怔忡惊悸之病,或因怒气伤肝,或因惊入胆气,母令子虚,因而心血为之不足;又或遇事烦冗,思想无穷。则心君亦为之不宁,故神不安,而怔忡惊悸之所由生也。
夫所谓怔忡者,心神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跳动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然症之由,亦有停痰积饮,留结于心胸胃口而病者,又不可执以为心虚而治。健忘者,陡然而忘其事也,为事有始无终,言谈不知首尾。此因遇事烦冗,思想无穷,精神斫丧之所致也。然过思伤脾,亦能令人健忘。治之当兼理心脾,神宁志定,其证自除。大抵怔忡、惊悸、健忘三者,名虽不同,未有不由心血不足,脾气虚弱,积饮停痰而成此症。其治惟在补养心血,调和脾气,宁神化痰,使神完气充,则无此三者之患矣。
又有一种虚烦,心中扰乱,郁郁不宁,良由津液去多,五内枯燥;或营血不足,阳胜阴微;或肾水下竭,心火上炎,故虚热而烦生焉,甚则至于躁也。
又有大病后,血气未复而烦者。陈氏曰∶内热曰烦,外热曰躁;心热则烦,肾热则躁。宜八珍汤加竹叶、枣仁、麦冬,或四物加人参、茯神。
又有不寐一种,老年人及病后虚弱人,阳衰而不寐;有痰在胆经,神不归舍而不寐。虚者四君子加枣仁、黄 、痰者温胆汤加天南星。亦有心血不足而然者,宜益营汤。
《原病式》曰∶因水衰火旺,其心胸躁动,谓之怔忡。然悸之为病,是心脏之气不得其正,动而为火邪者也。盖心为君火,包络为相火,火之为阳,阳主动。君火之下,阴精承之;相火之下,水气承之。夫如是而动,则得其正,而清净光明,为生之气也。若乏所乘,则君火过而不正,变而为烦热,相火妄动,既热且动,岂不见心悸之证哉?况心者神明居之,经曰两精相搏,谓之神。又曰∶血气者,人之神。则是阴阳气血在心脏,未始相离也。今失其阴,偏倾于阳,阳亦失其所承而散乱,故精神怔怔忡忡不能自安矣。如是者,当自心脏中补其不足之心血,以安其神气。不已,则求其属以衰之,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又包络之火,非惟辅心,而且游行于五脏。故五脏之气妄动者,皆火也。是以各脏有痰,皆能于包络之火合动而作悸。如是者,当自各脏补泻其火起之由,而后从包络调之平之,随其攸利而治。若各脏移热于心,而致包络之火动者,治亦如之。若心气不足,肾水凌之,逆上而停心者,心折其逆气,泻其水,补其阳。若左肾之真水不足,而右肾之火上逆,与包络合动者,必峻补左肾之阴以制之。若内外诸邪郁其二火,不得发越,隔绝营卫,不得充养其正气者,则皆以治邪解郁为主,若痰饮停于中焦,碍其经络,不得舒通,而郁火与痰相击于心下,以为怔忡者,必导去其痰,经脉行则病自已。
朱丹溪曰∶怔忡,大概属血虚与痰。有虑使动属虚。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瘦人多是血虚。肥人多是痰饮。食直觉心跳者是血少。多劳则心跳,属虚兼气。
东垣曰∶六脉大而空虚,病面赤心跳,乃火虚炎上也,补以降之,有不因惊而心动者,谓之 动,属痰火。王宇泰曰∶一阴一阳,多对待而言。如喜怒并称者,喜出于心,为阳;怒出于肝,为阴。志意并称者,志是静而不移,意是动而不定;静则阴也,动则阳也。惊恐并称者,惊因触于外事,内动其心,心动则神摇;恐因惑于外事,内歉其志,志歉则精却。是故《内经》所谓∶惊则心无所根据,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无气还,无气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又谓尝贵后贱,尝富后贫,悲忧内结,至于脱营失精,病深无气,则洒然而惊。此类皆是病从外事而动内之心神者也。
若夫在人身之阴阳盛衰而致惊恐者,惊是火热,躁动其心,心动则神乱,神用无方,故惊之。变态亦不一状,与五神相应而动。肝藏魂,魂不安则为惊骇为惊妄;肺藏魄,魄不安则惊躁;脾藏意,意不专则为惊惑;肾藏志,志不慊则为惊恐,心惕惕然;胃虽无神,然五脏之海,诸热归之,则发惊狂,若闻木音,亦惕惕然心欲动也。惊则安其神而散乱之气可敛,恐则定其志而走失之精可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