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山病
( keshanbing )
西医
简介: |
克山病是一种地区性流行的原发性心肌病。 |
病因: |
本病病因未明。曾有多种学说,近来以两种观点为主: (1)水土学说:在东北地区,经调查分析发现病区和非病区的水源和植物的某些化学元素如硒、钼、镁等有差别,病区地壳及水内可溶性无机元素显著少。在各种元素中已注意到硒缺乏与克山病发病的关系较密切。 (2)感染学说:持此说者认为克山病由某种微生物,尤其是嗜心肌病毒所引起。克山病的年度流行差别、地区发病特点提示其为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
季节: |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
地区: |
在中国,克山病最先见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以后内蒙古、陕西、甘肃、山西、四川、河北、河南、西藏、云南、山东等省、区的部分地区也有发现。朝鲜也有报告。 |
人群: |
农民的患病率比职工高,且有一家多人发病倾向。 |
病理: |
病理变化主要在心肌,心肌呈变性、坏死和疤痕形成。心脏有不同程度的扩大、重量增加。心肌切面中有大小不等的病灶,呈淡黄色或灰色,以变性及坏死为主者多呈淡黄色,以疤痕为主者则呈灰白色。病变分布广泛,可同时见于两心室、两心房与室间隔。成人以左心病变较多,儿童则左右心罹病相等。心腔内可有附壁血栓,血栓脱落后引起脑、肺等周围动脉栓塞。心内膜、心包和冠状动脉一般无病变。心肌纤维以两种形式转变:心肌颗粒变性和凝固性坏死,心肌空泡变性和肌溶坏死。心肌变性有可能恢复,坏死后则代以纤维化。心肌坏死灶及其邻近间质中可有少量白细胞浸润和水肿,反映为炎症反应。心内传导系统同样可以受损,为心律失常的根源之一。急性心肌破坏可致心源性休克,慢性心肌的破坏则导致心力衰竭。 |
诊断标准: |
1982年全国克山病防治经验交流会议(于河北张家口)修订(试行) 克山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地方性心肌病。其病理生理特征为心肌实质的变性、坏死、纤维化而致心肌收缩功能降低---泵衰竭(急慢性心功能不全)。按who/isfc委员会1980年巴黎会议的心肌病分类,目前是属于不能分类的心肌病。 本病的发病特点是在一定的地区、时间和人群(农民家庭的学龄前儿童和生育期妇女)中多发,外来人口在病区与当地农民连续过同样生活3个月以上才能发病。 1.诊断指标:具有克山病发病特点,并具备以下诊断指标中之一条或其中二项,且能除外其它疾病者,即可诊断为克山病。以下1~7条供普查防治使用,科研加用8~10条。 (1)急慢性心功能不全。 (2)心脏扩大。 (3)心律失常:①多发性室性早搏(每分钟5次以上);②心房纤颤;③阵发性室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 (4)奔马律。 (5)脑或其它部位栓塞。 (6)心电图改变:①房室传导阻滞;②束支传导阻滞(不完全右束文传导阻滞除外);③st-t改变。④q-t间期明显延长;③多发或多源性室性早搏;③阵发性室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③心房纤颤或心房扑动;⑧低电压加窦性心动过速;③p波的异常(左、右房负荷增大或两房负荷增大)。 7.x线所见:心脏扩大。 8.超声心动图改变:①左房、室径扩大;②射血分数(ef%)降低到40%以下。 9.心肌图改变:①射血前(ep)/左室射血期(lvet)≥0.40;②a波率≥15%。 10.实验室检查:血清酶活性升高:①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升高,got/gpt>1;②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功酶1(ldh1,)升高。同功酶1(ldh1,)>间功酶2(ldh2);③肌酸磷酸激酶(cpk)及其同功酶,(cpk-mb)升高。 2.临床分型:按心脏功能分型如下。 (1)急型:急剧发病。有心源性休克、肺水肿等急性心功能不全的表现或严重心律失常(如心脑综合征)者为重症;无上述表现而有心脏病的症状和体征者为轻症;6岁以下患儿的肺水肿较成人多见;急性者心脏扩大多不显著。 (2)慢型:发病缓慢(自然慢型)或由其它型转变而来(小儿多见),心脏扩大,多为中度或显著扩大,表现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可按心脏功能分为Ⅱ、Ⅲ、Ⅳ级。慢型在病区出现急型表现者为慢型急性发作。亚急型克山病自发病日起三个月后未愈者,即改称慢型。 (3)亚急型:是发生于断奶后、学龄前儿童的克山病。发病较缓,多在出现症状一周左右后发生心源性休克和/或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且以充血性心力衰竭为主要表现,多有颜面浮肿、肝大和奔马律。 若有精神萎糜、食欲不振、咳嗽气喘、腹痛呕吐、眼睑或下肢浮肿,且有血压降低、脉压缩小、心率明显增快、全心音或第一心音减弱等,可按疑似亚急型克山病及时治疗,一旦出现心力衰竭体征者即可确诊。 (4)潜在型:心功Ⅰ级。无急、慢、亚急型病史,有室性早搏或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者,常为稳定的潜在型。有急、慢、亚急型病史或有st-t段改变,q-t间期延长者,常为不稳定的潜在型,应注意管理。 [附]关于克山病诊断指标的说明 1.心功分级:同一般心脏病的心功分级。慢型克山病虽然心脏扩大。部分病人仍能从事一般日常劳动,故在劳动力和预后判定上应予注意。 2.心脏扩大:①物理检查心脏左界在第五肋间超过左锁骨中线外0.5~1.ocm为轻度扩大,超过左腋前线为显著扩大,在2者之间为中度扩大;②x线拍片心脏实测面积比预测面积大11~35%为轻度扩大,36%~60%为中度扩大,61%以上为显著扩大,或心胸比率大于0.5为心脏扩大,0.51~0.55为轻度扩大,0.56~0.60为中度扩大,0.60以上为显著扩大(2岁以上儿童的心胸比率同成人,2岁以下的心胸比率正常值上限为0.60)。 3.低电压:指三个标准导联和三个加压单极肢体导联的r+s均小于0.5mv,或胸前导联小于1.omv。 4.心房负荷:(1)左房负荷--p波宽度增加,成人0.12秒以上,儿童0.09秒以上;二尖瓣p波宽及切迹;v1p波终末电势(ptf)增大≤0.03毫米秒以上,小儿≤0.015毫米秒。(2)右房负荷--Ⅱ、Ⅲ、avf的p高而尖(0.25mv以上)。(3)两房负荷----肢导的p波振幅和宽度均增大;v1p波呈双相,负相波的幅度增宽且振幅增高。 5.超声心动图:左室内径增大系左室舒张末期(lvidd)径≥6.ocm;左房径增大系左房径≥4.ocm, 之二、1977年全国克山病会议计 1.临床所见:①急、慢性心功能不全。②心脏扩大。③奔马律。④心律失常:多发性室性早搏(每分钟5次以上;心房颤动;阵发性室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⑤栓塞(如肺、脑、肾等)。 2.心电图所见:①房室传导阻滞。②束支传导阻滞(左、右束支,双束支及三束支传导阻滞)。③st-t改变。④q-t间期延长。⑤多发或多源性室性早搏。③阵发性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⑦心房颤动或扑动。③低电压及窦性心动过速。③i、avl、v1~6出现病理性q波。 3.x线所见:①心脏扩大。②心脏搏动减弱、不规则及局限性搏动消失和反常搏动。③肺静脉高压。 具备克山病发病特点,再有上述诊断指标中之一条或其中一项,而能排除其他疾病者,即可诊断为克山病。 4.临床分型 (1)急型:急剧发病。有心源性休克、肺水肿等急性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和严重心律失常或有心脑综合征者为重症。上述表现不明显者为轻症。急型心脏扩大多不显著。 (2)慢型:缓慢发病(自然慢型)或由其他型转变而来,心脏中度或显著扩大,常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表现。按心功能分为Ⅱ、Ⅲ、Ⅳ级。慢型在病区出现急型的表现者为慢型急性发作。但要与慢性克山病的濒死状态相区别。 (3)亚急型:发病较缓慢,多在1周左右,常以充血性心力衰竭为主要表现。主要发生于断奶后学龄前儿童。常有颜面浮肿和奔马律等。 (4)潜在型:心功能正常,心脏扩大不明显。常有室性早搏,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等。 5.附注 (1)可疑病例具有:①第一心音减弱(指在心尖区第一音低于第二音)或全心音减弱,心尖区Ⅱ~Ⅲ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②心电图低电压,t波低平,典型右侧不完全束支阻滞,左束支分支传导阻滞。③x线检查左心缘饱满或延长,右Ⅱ弓突出。④儿童面色灰暗、精神萎缩、食欲不振、腹痛、浮肿、安静时窦性心动过速等。具有①②③条中一项以上者,或儿童具备第④条者,应列为可疑病例进行观察或对症治疗。 (2)心功能分级:同一般心脏病心功能分级。但慢型克山病虽然心脏扩大,部分患者仍能从事一般日常劳动。因此在劳动力判定和预后判定上应予注意。 (3)心脏扩大物理学检查,心脏左界在第五肋间超过左锁骨中线外0.5~1.0cm为轻度扩大,超过左腋前线为显著扩大,两者之间为中度扩大。x线拍片,心脏实侧面积比预测面积扩大1o%~35%为轻度,35%~60%为中度,60%以上为显著扩大,或心胸比例大于0.5,为心脏扩大。 (4)低电压:指三个标准肢体导联和三个加压单极肢体导联的r+s代数和均小于0.5mv,或胸前导联小于0.1mv。 (5)q-t间期延长:指不同心率之中q-t间期超过最高限度0.04s以上。 |
诊断依据: |
在克山病流行区内,临床上符合原发性心肌病条件的可诊断为克山病。但对于非流行区的散发病人诊断比较困难。急型和亚急型克山病与急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颇相似。在非流行区,原发病如风湿热、伤寒或病毒感染等症状较明显者不难诊断为心肌炎;至于克山病流行地区则必须仔细研究发病时有否原发病症状和体征以及时间顺序,加以判别。慢型克山病的临床表现与扩张型心肌病基本一致,难以鉴别.在流行地区结合流行学可以将具有充血型心肌病表现者诊断为克山病。实际上克山病是一种地方性的原发性心肌病。 |
体征: |
男女老幼均可发病,但多见于生育期妇女和儿童,尤以幼儿为多。发病前可能有劳累、感冒、精神刺激、烟熏、受寒、受热、分娩等诱因。按起病可分为四型:①急型:起病突然,或为潜在型或慢型急性发作。发病前多有过劳、受寒、感冒或精神刺激。起病后迅速发展为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或急性心力衰竭,常伴恶心和呕吐,吐出食物、酸水和胆汁。胸闷,头晕不少见。严重心律失常者可发生心源性昏厥。体检见面色苍白、表情淡漠、神志清醒、出冷汗、四肢厥冷、体温低下(35℃或更低)、脉细弱、血压低、脉压小。心浊音界轻或中度扩大,心尖搏动不明显,心音弱,可有舒张期奔马律,心尖区可闻及1—2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律失常多见,且多变动。急性心力衰竭时肺部可有湿啰音及肝肿大。②亚急型:起病不如急型急骤,但可在数天内友生急性心力衰竭。儿童较多见,常有咳嗽、气急、神萎、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体征与急型相似,但心律失常较少见。③慢型:亦称“痨型”。起病多不自知,发展缓慢。也可从急型或亚急型演变而来。以慢性心力衰竭为主要表现。患者申诉头晕、头痛、心悸、气急、乏力、食欲减退、腹胀、浮肿等。体检见慢性病容,两颊红,口唇青紫,血压较低,脉细或不齐。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心尖搏动弥散,心音低,心前区可有1—3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可有舒张期奔马律,心律失常常见,以过早搏动或心房颤动为多。心力衰竭明显时可有肺部湿啰音、颈静脉怒张、肝脾肿大、胸水或腹水、下肢浮肿等。长期心力衰竭者可有心源性肝硬化。④潜在型:由于心肌病变轻,心功能代偿好,一般无自觉症状,由普查中发现,也可由其他型演变而来,后者则可能有头昏、心悸、气急等症状,检查可见心脏轻度扩大,心音减弱,心尖区有1—2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可有过早搏动。 |
电诊断: |
心电图改变以心肌损害和心律失常为基本变化。心肌损害的表现包括低电压、s-t段移位、t波改变、q-t间期延长、病理性q波等,急型者s-t段升高呈单相曲线颇似急性心肌梗死。各种心律失常都可出现,以室性过早搏动、心动过速、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最常见。 |
影响诊断: |
x线检查示急型、亚急型和慢型患者心影都扩大,搏动减弱,可有肺淤血或胸水。由于疤痕形成,慢型患者可见心脏边缘局部僵直。潜在型者心影大小正常或略扩大。 |
疗效评定标准: |
1.痊愈:克山病的体征消失,异常心电图或x线恢复正常,经3个月以上未复发。 2.临床治愈:克山病的体征和症状大部分消失,但心脏扩大,异常心电图或x线改变未恢复到正常。 3.好转:克山病的症状好转,其他改进不明显。 4.无效:症状、体征等无改变甚至加重或死亡。 |
预后: |
急型或亚急型克山病经积极治疗,病死率在5%左右,大多可以恢复,部分则转为慢型或潜在型。慢型长期心功能不全,可能丧失劳动能力,并可有急性发作,预后较差。 |
治疗: |
克山病患者离开流行区有可能使病情不再发展。治疗措施视病情缓急轻重而定。急型克山病比较危急,据北方地区的经验,大量维生素c静脉注射有效,可应用1 周左右。呕吐频繁,烦躁不安者可用镇静剂或冬眠疗法以减少心肌氧耗而减轻心脏负担。充分给氧甚为重要。如经上述治疗而心源性休克持续存在者可用升压药如阿拉明、多巴胺等治疗。急型或亚急型具有心力衰竭者宜给以毛花甙c或毒毛花甙静脉注射。慢型患者有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者可用强心药如地高辛长期口服,并给以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噻)或呋塞米(速尿)等。有心律失常,尤其快速异位心律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者,均应及时应用药物治疗,必要时采用电复律或人工心脏起搏。 |
“克山病” 相关论述
克山病(keshan disease)是一种地方性心肌病(endemic cardiomyopathy)。1935年首先流行于黑龙江省克山县,当时对该病的本质认识不清,遂以此地名来命名,一直沿用至今。本病主要流行于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及西南一带交通不便的山区或丘陵地带。病理学上以心肌的变性、坏死及修复后形成瘢痕为特点。临床上常有急性或慢性心功能不全表现。
【病因】
50年代以来对本病病因做了大量研究,但至今尚无定论。起初认为是一种地区流行性病毒性心肌炎,可能与柯萨奇b族病毒感染有关,但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测未获规律性阳性结果。近年来发现病区粮食中硒含量明显低于非病区,患者的头发和血液中硒含量亦明显低于非病区人群。服用亚硒酸钠可控制一部分克山病的发作。1974~1977年间,我国在发病地区进行补硒的预防研究,结果表明,经补硒的儿童其克山病的发病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应用硒制剂防治克山病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其它可能的致病因素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病变】
本病的病变主要在心肌,可出现严重的变性、坏死及瘢痕形成。骨骼肌亦可有轻度变性或小灶状坏死。
肉眼观,心脏呈不同程度增大,两侧心室均扩张,致使心脏近于球形。重量亦增加,病程较长的慢性型病例心重量增加更甚,最重的可超过500g。心腔的扩张属肌原性,心壁变薄,乳头肌及肉柱变扁。少数病例在左心室肉柱间及左、右心耳内可有附壁血栓形成。若血栓脱落,可引起肺、肾、脾、脑等器官的栓塞和梗死。切面上见正常红褐色心肌内散布着数量不等的变性、坏死乃至瘢痕病灶。早期,坏死灶呈灰黄色,境界不清。瘢痕病灶呈灰白色、半透明,境界较清楚,呈星状或树枝状条纹,互相连接,有的呈较大的片块状或带状。心肌病变新旧交杂,色泽斑驳(图8-38)。
[imgz]binglixue157.jpg[alt]克山病之心脏[/alt][/img]
图8-38 克山病之心脏
左心室心肌有一些坏死灶及瘢痕形成,心室内可见附壁血栓
镜下,心肌细胞出现不同程度水肿,表现为胞浆内出现蛋白质颗粒(线粒体肿胀)和空泡变性。心肌坏死主要表现为凝固性坏死和液化性肌溶解。前者肌原纤维融合成均质红染物,核消失,继而坏死物通过细胞自身的及吞噬细胞的溶酶体酶溶解吸收,后者是在心肌空泡变性的基础上,肌原纤维及核发生酶性溶解液化,遗留肉膜空鞘。心肌坏死常呈灶状,病灶大小和形状不一(图8-39),呈散在分布,并多见于心肌内层,而且与冠状血管有密切关系,有的病变围绕冠状动脉分支呈袖套状分布(图8-40)。坏死灶最终被修复而成为瘢痕。
[imgz]binglixue158.jpg[alt]克山病之心肌[/alt][/img]
图8-39 克山病之心肌
心肌内可见多数坏死灶
[imgz]binglixue159.jpg[alt]克山病之心肌坏死[/alt][/img]
图8-40 克山病之心肌坏死
坏死灶沿血管分布,坏死灶内肌纤维溶解消失
【临床表现】
根据患者发病缓急、病程长短及心肌代偿情况分为4型:
1.急性型 发病急骤,由于心肌病变比较广泛、严重,心肌收缩力明显减弱,心输出量在短时间内大幅度减少,重者出现心源性休克。由于供血不足,患者常有头昏、恶心、呕吐等症状。血压下降,心音弱,尤以第一心音减弱为著,并常有心律不齐。
2.亚急性型病情进展稍缓,心肌受损不如急性型那样严重,但心肌收缩力明显减弱。临床上出现明显的心力衰竭,特别是急性左心衰竭,有咳嗽、呼吸困难、满肺水泡音等征象。约经1~4周后,可发生全心衰竭,出现颈静脉怒张、肝肿大及全身水肿等。
3.慢性型 亦称痨型,病情发展缓慢,多由潜在型逐渐发展而成,少数由急性型或亚急性型转化而来。心脏代偿肥大,心腔扩张明显,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慢性心功能不全。
4.潜在型 心脏受损较轻或因代偿功能较好,临床上多无明显的自觉症状。
克山病,亦称地方性心肌病,于1935年在我国黑龙江省克山县发现,因而命名克山病。
【病因】
不明,病因的研究分生物地球化学病因和生物病因两大类。生物地球化学病因说认为病区水土中和微量元素硒、钼、镁或有关营养物质缺乏或失去平衡引起代谢紊乱心肌损伤。生物病因学说认为由病毒感染引起。或由于两种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发生在我国从东北到西南的狭长地带内。
【病理】
主要病变是心肌实质变性,坏死和纤维化交织在一起,心脏扩张,心室壁不增厚,附壁血栓常见,光镜下可见心肌变性坏死。电镜下可见线粒体肿胀,嵴分离和断裂。
【临床表现】
可分四型:急型、亚急型、慢型和潜在型。急型:多冬季发病,常因寒冷,暴饮,暴食分娩等而诱发。恶心、呕吐、头晕,严重者数小时内死亡。常心有源性休克,各种严重心律失常。心脏扩大,舒张期奔马律。急型发病后出现浮肿、肝肿大等体征三个月以上不消退者已由急型转为慢型;亚急型是小儿克山病的一种类型,春夏发病多,精神不振,食欲减退,面色灰暗、全身浮肿,心脏向两侧扩大,舒张期奔马律,肝脏肿大,三个月不缓解者,已转为慢型。慢型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脏向两侧扩大,心尖部收缩期杂音,肝脏肿大,下肢浮肿,极似扩张型心肌病,潜在型是各型治疗之后,或是克山病的早期改变。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急型血清got、cpk、ldh活性增强。白细胞总数增多,血沉加快。慢型由于肝淤血,gpt增高。
二、心电图检查 本病几乎均有心电图改变,主要表现st-t改变,低电压,q-t间期延长。各种类型心律失常,尤以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为多见。
三、x线检查 心脏普遍扩大,搏动减弱,淤血较轻。
四、超声心动图 双心室扩大,室壁搏动幅度普遍减弱,室壁无明显增厚,这些改变与扩张型心肌病相似。
【诊断】
克山病有流行症学特点,即地区,季节及人群发病特点,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奔马律及心功能有关的杂音,在克山病流行区诊断不难。根据流行病特点可与扩张型心肌病相鉴别。
【治疗】
① 急型可给大量维生素c5-10g静脉注射,二小时后可重复注射一次,血压降低者也可静脉滴注多巴胺。②慢型按一般心力衰竭进行治疗。
【预防】
口服亚硒酸钠可预防急型克山病发作。用法1-5岁1mg,6-10岁2mg,11-15岁3mg,16岁以上4mg,每10天口服一次,多发季节经常服用,非发病季节可停服3个月,同时应改善营养,提高身体素质,预防发病。
20.2.1 克山病区的低硒状态
(1)全血硒 测定病区四个点及非病区六个点群体居民血硒结果:前者均值为0.018ppm±0.001。后者为0.090ppm±0.088,相差显着,不少病区实际测出值在0.01ppm以下。根据325名病区居民及134名非病区居民个体血硒含量的范围,发现个体血硒在0.01ppm以下者全系来自病区,在0.01~0.15ppm范围内出现交叉,唯血硒值愈高,样品来自病区的频率愈低,绝大多数病区居民血硒值均在0.02ppm以下(图20-1),故血硒水平为0.02~0.03ppm以下时,可怀疑为硒的营养不足。测得陕西省病区六个点成人全血硒均值为0.019ppm,非病区二个点为0.031ppm。
[imgz]linchuangyingyangxue113.jpg[alt]病区及非病区个体居民全血中硒的含量分布 [/alt][/img]
图20-1 病区及非病区个体居民全血中硒的含量分布
(2)头发硒 由于发硒及血硒水平在病区及非病区的通常水平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所以测定了大量的病区和非病区头发样品中硒的含量。结果,病区各点发硒均值均在0.12ppm以下。而非病区则均在0.17ppm(略为0.2ppm)以上,邻近病区的非病区介于0.12至0.2ppm之间。在0.12ppm以下有极少数的非病区,说明病区皆为低硒,但低硒并不一定必属病区。病区发硒总均值为0.074ppm±0.05,而非病区为0.343ppm±0.173。远离病带的西北和东南地区,均值大多在0.25~0.5ppm范围以内。将全国128个非病区县集中在前部,次序分明。测定湖北、四川、陕西及河南等省29个病区点儿童发硒均值在0.129ppm以下,13个非病区点在0.167ppm以上,与前述结果近似。
[imgz]linchuangyingyangxue114.jpg[alt]病区及非病区县居民发硒水平的分布 [/alt][/img]
图20-2 病区及非病区县居民发硒水平的分布
(3)尿硒 曾测定病区冕宁县及非病区平谷县农村儿童共19人12h夜尿硒的排出量,前者为0.69±0.18μg,后者为1.5±0.13μg,又7名北京市儿童为11.9±1.34μg,彼此差别显著。
(4)粮食硒
我们东北及西北病区,居民大都以玉米为主食,而西南病区则以水稻为主。因此测定了全国范围内病区及非病区玉米及水稻中硒的含量,所得结果(表20-1),差别非常显著。
表20-1 病区和非病区居民主粮中硒含量的差别
病区均值(ppm) | 非病区均值(ppm) | |
玉米 | 0.005±0.002 | 0.036±0.056 |
水稻 | 0.007±0.003 | 0.024±0.038 |
均值±sd
20.2.2 用亚硒酸钠预防克山病的效果观察
1974年在冕宁县三个公社的11 9个生产队的全体1~9岁儿童中进行预防观察,19 75 年扩大为四个公社的16 7个生产队。随机安排半数生产队服硒,半数为对照,每年在高发季节来临前开始按剂量给药,半年后停药。服硒队儿童每周服亚硒酸钠片一次,1~5岁每次0.5mg ,6~9 岁1.0mg ;对照组每周服淀粉片一次,19 76 年后取消对照组,全部1~9岁儿童都服硒片。观察结果列于表20 -2及表20 -3。
表20-2 1974~1975年服硒组和对照组儿童发病情况及病人转归情况
组别 | 年度 | 观察人数 | 发病人数 | 存活人中不同转归人数 | 至1977年死亡人数 | |||
慢 | 转潜 | 好转 | 合计 | |||||
对照组 | 1974 | 3,985 | 54 | 2 | 16 | 9 | 27 | 27 |
1975 | 5,445 | 52 | 3 | 13 | 10 | 26 | 26 | |
服硒组 | 1974 | 4,510 | 10 | 1 | 9 | 0 | 10 | 0 |
1975 | 6,767 | 7 | 0 | 6 | 0 | 6 | 1 |
表20-3 1974~1975年服硒组和对照组病人的主要体征统计人数
组别 | 年 度 | 观察 人数 | 发病 人数 | 主要体征人数 | ||||
奔马律 | 心衰 | 心原性 休克 | 心律 紊乱 | 偏瘫 | ||||
对照组 | 1974 | 3,985 | 54 | 51 | 50 | 3 | 1 | 2 |
1975 | 5,455 | 52 | 48 | 47 | 4 | 3 | 0 | |
1976 | 0 | |||||||
1977 | 0 | |||||||
服硒组 | 1974 | 4,510 | 10 | 9 | 9 | 0 | 0 | 0 |
1975 | 6,767 | 7 | 1 | 1 | 1 | 1 | 0 | |
1976 | 12,579 | 4 | ||||||
1977 | 12,747 | 0 |
冕宁县试点地区于1974年及1975年两年均属于高发年,两年间对照组及服硒组发病人数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别(p<0.01);服硒组虽有少数人发病,但与对照组相比,病死率显著低,预后较好。1976~1977年全体服硒后,只有极少数人发病。
1978年以后,观察了四个服硒公社与邻近未服硒公社的发病率,结果见表20 -4。六年间对平均发病率为8.7%,而服硒组为0.09 %,两者差别显著。
表20-4 1978~1983冕宁县四个服硒公社与邻近三个未服硒公社发病率的比较
组别 | 年代 | 观察人数 | 发病例数 | 发病率* |
对照组 | 1978 | 1,878 | 31 | 16.5 |
1979 | 1,901 | 22 | 11.6 | |
1980 | 1,915 | 18 | 9.4 | |
1981 | 2,013 | 16 | 8.0 | |
1982 | 2,065 | 12 | 5.8 | |
1983 | 2,093 | 4 | 1.9 | |
总计 | 11,865 | 103 | 8.7 | |
服硒组 | 1978 | 12,465 | 1 | 0.08 |
1979 | 11,146 | 3 | 0.27 | |
1980 | 10,624 | 1 | 0.09 | |
1981 | 10,282 | 0 | 0.00 | |
1982 | 9,801 | 0 | 0.00 | |
1983 | 8,730 | 1 | 0.11 | |
总计 | 63,048 | 6 | 0.09 |
*每1.000人计
1975~1976年西安医学院在陕西店头公社用亚硒酸钠预防急发结果:服硒组53 7人的发病率为7.4%,而未服硒组54 0人的发病率为57 .4%,两者相差显著,再次证实了硒的预防效果。
20.3.1 地区性
克山病分布在我们东北到西南的一宽带上,具有明显的地区性。据地质学单位的调查,这一条地带正好是贫硒地带。在带上,克山病又只在局部地区流行,成灶状分布。重病区常分布在山区和丘陵、高原沟壑等土壤受淋蚀的地区,因此微量元素的流失较大,饮水多偏软。平原地区极少发病。盐渍化较重的土壤多属非病区。病区由重到中、轻、非病区之间有逐渐过渡的现象。病区土壤又多为腐殖土或属腐殖淤泥较厚的土壤。我们实验室观察到这类地区土壤酸碱度往往偏酸。腐殖质和总铁含量偏高,从而使可供植物利用的水溶性硒含量偏低,少数病区如山东沂蒙地区土壤中有机质虽不高,但土壤本身含硒量较低,而土壤酸碱度又偏碱性,硒易于流失,故土壤中可供作物利用的硒为量也不高。由于大部病区土壤腐植质含量高,故土壤肥沃,作物生长较好,而临近农作物生长差,土地贫瘠地区往往反属非病区。病区土壤中硒的可利用量本来已经很低,再加上作物生长繁茂,故作物中硒的含量必然更为缺乏。以往已有记载;当雨水充沛。饲料作物生长繁茂年代,往往是动物白肌病流行的年代,这与克山病的流行有相似之处。某些自然条件影响克山病的流行。因此在重病区中,往往由于一山一水之隔即可形成病区与非病区的差别,或出现一个孤立的,为病区所环绕的局部非病区,即所谓“健康岛”。在此局部地区内,没有或极少有病人出现,而周围却为重流行地区。
根据以上地区流行特点,取得居民头发及其主食中硒的含量证实:凡属病区,硒的水平也较低,即硒水平的高低支配非病区和病区的分布,结果列于表20-5。
表20-5 克山病的地方性流行特点和本地地区的硒水平(ppm)*e
地方特点 | 头发 | 黄豆 | 白薯 | 地方性特点 | 头发 | 黄豆 | 白薯煎饼 |
丘陵,病区(山东沂水、莒县、日照) | 0.104(79) | 0.028(9) | 0.004(15) | 山东,病区(山东邹县) | 0.084(20) | 0.022(3) | 0.003(4) |
邻近沿海,非病区(山东日照) | 0.282(40) | 0.062(4) | 0.009(4) | 邻近平原,非病区(山东邹县) | 0.217(40) | 0.061(4) | 0.009(2) |
头发 | 小麦 | 燕麦 | |||||
低盐渍化土壤、病区(河北沽源东南部) | 0.056(20) | 0.005(6) | 0.005(5) | “健康岛”(四川黄联) | 0.060(18) | 0.006(4) | 0.008(5) |
邻近盐渍化土壤,非病区(河北沽源西北部) | 0.170(2) | 0.020(6) | 0.039(4) | 邻近“健康岛”,非病区(四川黄水) | 0.144(20) | 0.025(4) | 0.020(6) |
高硒地区远侧,病区(湖北利川西部) | 0.122(20) | 0.006(9) | 0.017(4) | ||||
高硒地区近侧,非病区(湖北利川东部) | 0.270(2) | 0.019(4) | 0.044(4) |
*主食按干重计( )内数字为样品数
20.3.2 人群多发
在同一病区内,克山病大多数发生在农业人口中,非农业人口及城市居民发病极少或不发病。在东北和西北病区,女性发病率较高,但此特点仅出现在21~50岁的人群中,女子的发病率高达男子的5倍。近年来儿童发病所占比重增加,西南病区亚急型克山病的病人几乎全属儿童,其中又以断乳后学龄前儿童最多。
根据人群分布的流行特点,测定各人群发硒水平。结果亦证实多发人群发硒水平(表20-6)及全血gsh-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表20-7)均较低。
表20-6 病区多发人群(儿童)发硒水平(ppm)#的差别
地方 | 城镇 | 农村 | p |
四川冕宁县 | 0.131±0.014(16) | 0.069±0.005(10) | <0.001 |
地点 | 职工户 | 农业户 | p |
黑龙江这亮河公社 | 0.295±0.023(11) | 0.151±0.011(20) | <0.001 |
黑龙江乌吉密公社 | 0.357±0.021(22) | 0.146±0.013(21) | <0.001 |
山东桑园公社 | 0.238±0.011(7) | 0.128±0.009(14) | <0.001 |
四川先锋公社 | 0.161±0.007(16) | 0.058±0.003(22) | <0.001 |
地点 | 鲜族 | 汉族 | p |
黑龙江新民公社 | 0.168±0.007(20) | 0.100±0.09(20) | <0.001 |
黑龙江亮河公社 | 0.106±0.006(21) | 0.057±0.005(24) | <0.001 |
(x±se)( )内数字代表样品数
表20-7 病区和非病区儿童、病区多发儿童全血gsh-px活力的差别
地点 | 病区 | 非病区 | p |
四川冕宁县 | 60.5±0.7(63) | - | |
山东苔县 | 61.9±.8(20) | - | |
北京平谷县 | - | 77.5±.1(22) | <0.001 |
成都文字公社 | - | 73.6±3.1(20) | <0.001 |
地点 | 职工户 | 农业户 | p |
四川冕宁县 | 80.2±1.2(23) | 60.5±0.7(63) | <0.001 |
山东莒县 | 90.0±1.2(8) | 61.9±.8(20) | <0.001 |
酶活力单位定为每8全血在37c反应5分钟时,扣除非酶反应后使gsh浓度下降1的酶活力单位。()内数字代表样品数。
20.3.3 波浪性
从一个大范围的地区或省来看,克山病存在多发年和少发年的差别,并出现所谓“波浪性,的流行特征。但就某个高发点而言,就不一定存在此种“波浪性”了。暴发点的出现难以预料,随时间而移动。因此,这种所谓的“波浪性”难于作为传染病流行的特征。
季节多发随地区而异,各地区虽然四季均有病人,但北方寒冷地区每年发病高峰在冬季,东北称冬季的头场雪、三九天和过小年为三关;西南地区则以砟季为多发季节。我们曾于1973~1975年间监测四川冕宁及大竹,云南南华,山东莒县以及黑龙江尚志和富祫各县病区居民四季发硒水平的变动。结果:各地四季均处于病区低硒水平,但未发现在发病季节期间或其前后发硒水平有任何规律性的变动。说明硒是决定克山病流行的基本因素。但克山病的流行似尚需其它条件因素,如气候或随气候而进入人体致病的其它因素如生物因素等。
通过全国范围内病区和非病区内外环境中硒水平的比较,证实了克山病区硒水平低于非病区,且属罕见的低硒水平。血中gsh-p活力及尿中硒排出量的测定结果,病区亦较非病区为低。大白鼠的灌胃结果及病区居民体外红细胞的吸取率试验,均证实食用病区粮后,动物组织中吸取快。故病区居民体内处于乏硒状态;用硒缺乏观点可以解释克山病在流行上的地区性和人群多发的流行特点,已如上述。极为重要的事实是用硒片预防克山病,在高发地区取得了显着的效果。这些事实强有力地证实了硒是克山病病区的水土因素。硒和克山病关系研究的结果说明:由于我国在自然地理上从东北到西南存在一个缺硒带,这一缺硒因素(水土因素)从土壤传到作物,再从作物到人体,这条食物链是否能对付体发生影响,关键在于居民的膳食特点,以往我国农村居民膳食成分及来源的单调状态极易将这一水土因素传给本地区生活的人群而致病。这时方性硒缺乏学说的要点。
低硒虽是克山病病区的水土因素,但只能是必要因素而不是唯一因素。其证据可总结为:①低硒地区不一定均是克山病地区;②病区新发病人与非病人全血硒及gsh-p活力无差别;③季节高发时期或其前后无相应的发硒水平下降;④流行期间不同地区的发硒均值可以不同。此外,膳食硒的生物利用率又受膳食中相关的因素如维生素e、c、a、蛋氨酸、不饱和脂肪酸、a、c、h、a及p等的影响。曾测定冕宁县病区急发及非克山病儿童血浆中维生素e含量,结果未发现新急发儿童及同一地区非克山病儿童血浆维生素e含量间存在显著差别(表20-8)。在动物病区饲料中补充蛋氨酸后,可以提高大鼠对硒的生物利用率,基它尚未发现明显影响膳食硒的利用率的因素。
表20-8 冕宁县病区新发儿童及同地区非克山病儿童血浆中维生素e含量间的差别
人群 | 人数 | 血浆维生素e | 全血硒 |
新急发儿童,病区 | 16 | 5.5±0.9 | 0.019±0.003 |
非克克山病儿童,病区 | 19 | 4.8±0.6 | 0.026±0.005 |
与克山病发病有关的因素中,除水土因素硒及其相关因素外,尚有其它因素。季节高发提未可能存在某种条件因素,‘如气温或感染等牵累因素。文献上已有记载寒冷或炎热将促使猪出现缺硒病,故地方性缺硒在条件因素的协同作用下可以致病。
沿着硒的抗氧化功能着眼,在病区低硒食物的影响下,人的心肌细胞膜、细胞器膜或某些对氧敏感的细胞成分遭受体内失老弱病残控制的脂类过氧化作用的损害,这有可难是形成心肌坏死的基本原因。组织化学研究发现心肌坏死灶周围酸性磷酸酶活力上升,提示溶酶体膜可能受到损害。用病区粮喂养仔猪及大白很冷观察到动物心肌脂肪酸氧化障碍,游离脂肪酸堆积;仔猪心肌琥珀酸脱氢酶及细胞色素氧化酶活力下降;病区儿童红细胞总脂肪及总磷脂均低于非病区。心肌细胞生物膜完整性受损害问题,以及此问题与克山病心肌病变过程的联系,或与条件因素的联系,尚有待进行更多的工作。
除生物膜的损害外,从以往病理形态学的改变观察结果发现:克山病人心肌改变的特点与心肌缺投送血病人心肌病理改变相似。因此,克山病人心肌病理改变的发生,可难与病人对氧的利用失常,心肌供氧不足有关。
克山病的病理主要见于心脏,表现为多发性灶性心肌坏死及其修复过程。其他胖器组织的病变不占重要地位。
20.5.1 心脏的大体改变
心脏多有不同程度的增重,横径增大。心腔普遍扩张,房、室壁厚度常无明显改变。心肌色泽暗,弹性差,切面可见多数条索状或斑点状病变,灰白或灰黄色,不规则分布于肌壁内,一般左室壁及室间隔受累较重。 心外膜及凡内膜一般无异地常。少数病例可见附壁血栓。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或阻塞。
20.5.2 心脏的组织病理改变
心肌组织切片可见大小和形状不一的病灶成簇或成带分布。有的病例可见病灶分布与冠状动脉 的小分枝走行一致。病灶内心肌实质细胞发生变性坏死。被及的传导组织同样可以受累。坏死的方式可分为液化性和凝固性两种类。
液化性坏死是心肌细胞的渐进性浴解过程。开始肌浆内出现数目不等和小空泡,继之空泡扩大、融合而细胞内其他成分逐渐消失,终于整个心肌细胞消失。凝固性坏死是心肌细胞的急性坏死方式。肌细胞失去原有纹理而呈现不规则的红染颗块及横带,随后出现大量世噬细胞吞噬坏死细胞残骸,并由胶原纤维增生形成瘢痕。这两种类型的坏死经常混合存在,但不同地区或不同型别的病例可 以某一类型坏死为主。
20.5.3 .心肌的超微结构改变
溶解性坏死的肌细胞表现为线粒体高度肿胀,基质透明,嵴断裂消失,形成一些气球样囊胞,堆积在核周围或原纤维之间。这种气球样变的线粒体压挤原纤维及其他细胞器,原纤维逐渐变形,肌节松弛以至解体。最后剩下残留的肌膜被 少量散乱的肌丝及无定形的分解产物包围。凝固性坏死的心肌细胞表现为原纤维高度收缩和断裂,形成大小不等 的肌丝质团块及多个肌节紧缩而成的异常收缩带。受损细胞 的线粒体结构紧密,与肌丝质团交错分布。肌核固缩,核 染色质凝集成大块。肌膜模糊不清或断裂。除上述两种基本改变外,在电镜下还可以看到肌浆网扩张,肌膜高度弯曲 ,溶本科体及脂肪滴增多等 多种改变。在病变的心肌细胞内还看到了一些特殊的颗粒结构,其性质尚未明了。
2.5.4 其他脏器组织的病变
和心脏相比,其他脏器的改变很轻。骨胳肌中有时可检出细小的坏死灶,以膈肌较常 见。小儿病例常伴间质性肺炎,肝脂肪变性、脾脏及淋巴结内淋巴滤胞生发中心细胞增生及吞噬活跃。各脏器的瘀血性改变与病程和心功能的代偿状态有关。
克山病是一种慢性过程的心肌病,临床上根据心功能的代偿状态分为四型。20.6.1急型克山病多见于北方病区,寒冷季节高发。主要表现为急性心源性休克及严重的心律紊乱。体力负荷或精神刺激可成为诱发因素。起病骤,主诉头昏,心难受,胸闷,腹痛,恶心及频繁呕吐。患 者面色晦暗,皮肤湿冷,呼吸肤浅,体温偏低,表情淡漠或烦燥不安。血压低,脉压小。心界向两侧扩大,心音减弱。室性早搏频数,常呈二联律、三联律及阵发性心动过速。重者可有二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或心房纤颤 。心电图检查 的主要发现是st段移位,常呈上向性或下向性单向曲线长春偏 移的幅度常与心源性休克的程度平行。qt间期延长及房室传导阻滞亦属常见,但很少发现有异常q波。心电图异常可以随殶情好转而恢复。x线检查可见心脏向两侧扩大,横径下移,搏动减弱。白细胞计数增高,多在10,000~20,000/mm3之间。血清谷草转氨酶、磷酸肌酸激酶及乳酸脱氢酶同功酶的活力均明显升高,其升高的程度与心蠄损伤的程度成平行关系。
急型克山病往往因严重休克和心律紊乱造成死亡。如救治及时,处理得当,约三分之二的病例可以达到临床治愈。
20.6.2 亚急型克山病
主要见于儿童,发病数远多于急型及慢型病例。发病高峰北方在冬春季,南方在夏秋季,起病稍缓慢,主要表现有倦怠、微热、气喘、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及阵发性持续性腹痛。查体见患儿面色灰暗,眼睑浮肿,呼吸肤浅、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心界轻度或中度扩大,心率快,全心音或第一心音低钝,常闻舒张期奔马律。肝肿大,有压痛,下肢可有凹性水肿。心电图多哪现st段移位及t波改变,以v 及v 导联较多见。x线见心脏常成球形增大,心底部增宽,搏动减弱。血液化学改变与急型病人的趋势一致,但程度可难较弱。
亚急型克山病不似急型凶险,如能早期 发现及时治疗,相当多的病例可以在三个内恢复正常。但也有部分病症状出现后,心功能迅速恶化,心脏明显扩大,短期内发生急性全心衰竭。这种病例一般预后不良。
20.6.3 慢型克山病
可以在不知不觉中缓慢发展而成,也可由其他型克山病转化而来。主诉为劳累后气急、无力、浮肿、尿少等。查体见患者呈慢性病容,双颊暗红,颈静脉怒张。心界明显向两侧扩大,左侧可达左腋前线,右侧可达胸骨旁线。儿童病例可见心前区隆起,心尖搏动点弥散。听诊第一心音减弱,常 可闻到舒张期奔马律。心律失常以室性早搏最多见,心房纤颤多发于中老年患者。肝脏中度或重度肿大,可有全身凹性浮肿及腹水。心电图可检出束枝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早搏及心房纤颤等 改变。x线检查可见心脏重度增大。白细胞计数政党约半数病人血沉加快。血清乳酸脱氢酶同功酶的活力增高,其水平常与心力衰竭的程度相平行。
慢型克山病人往往症状 不很明显,但心脏却已重度扩大,稍加负荷功能很易衰竭。
20.6.4 潜在型克山病
多数为自然发生,少数为由其他型好转而来。患者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心脏不增大或轻微增跑龙套,或可查到室性早搏。儿童病例多伴有肝脏肿大。心电图检查 ,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右束枝传导阻滞最为常 见,甚至是某些病例的仅有阳性发现。
对各型克山病的治疗,已经积累了一些 比较成熟的经验,在《克山病防治工作标准》(试行)中已有全面总结。现仅把要点引述如下。
(1)急型克山病的治疗原则是努力代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积极纠正急性心功能不全,防止转为慢型。
处理方法应首先采用大剂量维生素c静脉注射,每次5~10g,直到休克缓解,心律失常得到纠正,继之用较小剂量维持3~7天。与此同时应静脉补液,使用亚冬眠疗法,使用抗心律 不齐药物和积极防治肺水肿。当患者出现心脏扩大和心衰体征时,应使用作用快的强心甙类。
为防止转为慢型应注意加强生活指导。在急型表现得到控制后,一个月内不参加体力劳动,三个月 内复查一次。如出现心脏扩大等心衰体征时则应按慢型治疗。
(2)慢型克山病的治疗原则是长期服用洋地黄,控制钠盐摄入量,防止感染,减轻体力负荷,注意生活规律,采用营养素平衡而易于消化的膳食。
药物治疗主要是根据病人的临床特点,选用适当的强心剂常年服用,直到心功能恢复Ⅰ级或心脏大小恢复正常。如在限制钠盐摄入及服用洋地黄后,仍有浮肿,可间断并交替使用各种利尿剂。
(3)亚急型克山病的治疗方法同慢型,但宜视病情选用亚冬眠药物或镇静剂。常用洋地黄制剂静注或快速饱和,后按症状和体征恢复程度给予维持量。对并存心源性休克者按急型治疗。
(4)潜在型克山病的处理原则是注意生活管理,防止感染,妇女应计划生育。对不稳定的潜在型病人应对症治疗并随访观察。
硒预防克山病的急发已证实有效。但由于硒的发病因素尚未完全弄清,因此比较妥当的预防办法是:在开展综合措施的前提下,重点进行补充硒的预防。
20.9.1 综合预防措施
(1)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环境卫生及个人卫生。
(2)饮 用过滤水、泉水或深井水,防止水源污染。
(3)注意包含卫生,防止食物发霉变质。
(4)消灭鼠虫。
(5)宣传计划生育,保证母子的营养和了卫生条件。
(6)消除诱因,防烟、防署、防寒,避 免定神激动,过度疲劳及暴饮暴食。
(7)建立健康防治网,保证补充硒计划落实到每一个人。要能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病人。
20.9.2 硒预防
主张硒预防克山病的理由为:低硒是克山病流行的必要因素。因此,补充硒后,即使病区仍有其它致病因素存在,也不致引起克山病的流行。补充硒的方式 如下:
(1)口服亚硒酸钠片可用一次或2次连续给药的简化法:一次连续给药法,是在每年高发季节到来前,按每周亚硒酸钠剂量(1~5岁0.5mg;5~10岁1.0mg;10岁以上2.0mg)连续给药7~10天,停药3个月后,再连续给药5天(次)。以上方法均可使发硒水平于预防期内维持在0.2ppm左右。
(2)食物预防 硒盐及选择富硒食物
①硒盐:据现场观察结果,当成人每日每人进食盐量为15g时,则食盐中含有10ppm的亚硒酸钠,即能维持发硒在0.2ppm附近。因此,在开始前应先调查居民每日进食食盐的量,若不足或超过15g,则应按比例提高或降低硒盐中亚硒酸钠的浓度,故规定硒盐中亚浓度时应按实际测出值为准。居民食用硒盐半年后始可将发硒提高到希望水平,故在给硒盐前,应先用硒片连续服用7天。
②提高农作物的硒的含量-----用亚硒酸钠溶 液喷于作物叶面;据西北水保所报告,稻田每亩亚硒酸钠用量为1.5g时,收获后的水稻含 硒量为0.04~0.059ppm;玉米每亩用量为1.2g时,收获后的含 硒量为0.068ppm。所报告的粮食含硒量均在预防的需要范围内。
③病区中的相对富硒食物的选择:地区不同,同一谷物的含硒量不一定相同,如;黑龙江含硒量亦不一定相同。如;黑龙江病稻米含 硒量平均为0.023ppm,而西南病区0.07ppm。又不同谷物生长在同一地区的含硒量亦不一定相同。如黑龙江病区的玉米平均含硒量与西南病区稻米相当,但远低于同地区的稻米。我国农村膳食中硒的主要来源是主食,故选择当地的相对高硒品种进行推广,在防病上具有一定的意义。病区中动物食品如猪肾、蛋类、禽肉,水产品小虾、鳝鱼于、鳅鱼等以及海产动物食品含硒量较高,蔬菜中除菌蕈外,其他品种含硒量甚微,但菌类硒的生物利用率很低。宣传病区居民多吃当地相对富硒食物,有助于改善硒的营养状态。但由于在低硒地区,主食含硒量虽有相对高低之别,但绝对含硒量仍属有限,且某些含硒量较高的动物性食品在目前某些病区内消耗量亦属有限,故尚不能作为当前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难于从根本上改变硒的不足状态和食物来源地区化的特点有所改变;从长锭看来,设法改善病区硒在自然界的循环,施硒肥以提高土壤中硒利用率,在提高作物生产条件下,使 土壤仍有足够的硒供给作物,每日从食物进入人体的硒就能满足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