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
( tongtian )
定位: |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 |
---|---|
主治: | 鼻渊;癫痫;偏瘫,头痛,颈部僵硬,鼻出血,神志不清,鼻炎,眩晕,鼻窦炎;甲状腺肿,视力模糊,鼻塞. |
功效: | 驱风, 除湿, 开窍, 止痉, 明目,抑制因肝部风邪、肝血不足及肝阳上亢而导致的头疼.. |
针灸方法: | 针法:平刺0.3-0.5寸. 灸法: 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 |
释义: | 通,通达也. 天,天部也.天也可以理解为身体的最顶部;该穴名意指膀胱经气血由此上行天部. 本穴气血来自承光穴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此水湿之气所处为天之下部,与头部的阳气不在同一层次,经由本穴吸热后才上行至与头部阳气相同的天部层次,故名. 该名称是指本穴位的清理功能而言 |
“通天” 相关论述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緛短为拘,驰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因而大饮,则气逆。
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尝闻人有阴阳,何谓阴人?何谓阳人?少师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而略言耳,口弗能遍明也。黄帝曰:愿略闻其意,有贤人圣人,心能备而行之乎?少师曰: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
黄帝曰:其不等者,可得闻乎?少师曰: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心和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此太阴之人也。
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荣,乃反愠怒,心疾而无恩,此少阴之人也。
太阳之人,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乎四野,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此太阳之人也。
少阳之人,諟谛好自责,有小小官,则高自宜,好为外交,而不内附,此少阳之人也。
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
古之善用针艾者,视人五态,乃治之。盛者泻之,虚者补之。
黄帝曰:治人之五态奈何?少师曰: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其阴血浊,其卫气涩,阴阳不和,缓筋而厚皮,不之疾泻,不能移之。
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小胃而大肠,六腑不调,其阳明脉小,而太阳脉大,必审调之,其血易脱,其气易败也。
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必谨调之,无脱其阴,而泻其阳。阳重脱者易狂,阴阳皆脱者,暴死,不知人也。
少阳之人,多阳少阴,经小而络大,血在中而气外,实阴而虚阳。独泻其络脉,则强气脱而疾,中气不足,病不起也。
阴阳和平之人,其阴阳之气和,血脉调,谨诊其阴阳,视其邪正,安容仪,审有余不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此所以调阴阳,别五态之人者也。
黄帝曰:夫五态之人者,相与毋故,卒然新会,未知其行也,何以别之?少师答曰:众人之属,不知五态之人者,故五五二十五人,而五态之人不与焉。五态之人,尤不合于众者也。黄帝曰:别五态之人,奈何?少师曰:太阴之人,其状黮黮然黑色,念然下意,临临然长大,腘然未偻,此太阴之人也。
少阴之人,其状清然窃然,固以阴贼,立而躁崄,行而似伏,此少阴之人也。
太阳之人,其状轩轩储储,反身折腘,此太阳之人也。
少阳之人,其状立则好仰,行则好摇,其两臂两肘,则常出于背,此少阳之人也。
阴阳和平之人,其状委委然,随随然,颙颙然,愉愉然,(目旋)(目旋)然,豆豆然,众人皆曰君子,此阴阳和平之人也。
①与自然相通。天,天地自然;通,联通,相通。《素问·病能论》:“《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素问·生气通天论》:“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②《灵枢》第七十二篇篇名。通,通晓;天,人体先天禀赋和生理特征。本篇主要论述了人的五种体质类型,供临床诊治参考。
③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天臼、天伯。属足太阳膀胱经。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另说在前发际正中直上4.5寸(《针灸甲乙经》);或在前发际正中直上3.5寸(《千金要方》)。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及颞浅动、静脉和枕动、静脉的吻合网。主治头痛,目眩,鼻塞,鼻衄,鼻痔,及急、慢性鼻炎等。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礼记》曰∶一年视离经。谓离析经理,在乎章句之绝。《内经·生气通天论》病因四章,第一章论因于寒,欲如运枢。以下三句与上文意不相属,皆衍文也。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两句,当移在此。夫寒邪初客于肌表,邪郁而为热,有似燔炭,得汗则解。此仲景麻黄汤之类是也。第二章论因于暑。暑者君火为病,火主动则散,故自汗烦渴而多言也。第三章论因于湿。湿者土浊之气,首为诸阳之会,其位高而气清,其体虚,故聪明得而系焉。浊气熏蒸,清道不通,沉重而不爽利,似乎有物以蒙冒之。失而不治,湿郁为热,热留不去,大筋软短者,热伤血,不能养筋,故为拘挛。小筋弛长者,湿伤筋,不能束骨。故为痿弱。因于湿,首如裹,各三字为句,湿热不攘以下各四字为句,文正而意明。第四章论因于气,为肿。下文不序病证,盖是脱简。四维相代二句,与上文意不相属,亦衍文也。王太仆曰∶暑热湿气三病,皆以为发于伤寒之毒,次第相仍,展转生病。五段通为一章,余有疑焉。暑病不治,伏而生热,热久生湿,湿久气病,盖有之矣。《内经》止有冬伤于寒,不即病,至夏有热病之言。未闻寒毒伏藏,至夏发于暑病。至于湿病,亦蒙上文之热,谓反湿其首,若湿物裹之,望除其热,当以因于湿首为句。如裹湿又为句,则湿首之湿,裹湿之湿,皆人为也。与上下文列言寒暑之病,因文义舛乖,不容于不辩。或曰∶先贤言温湿、寒湿、风湿矣。未闻有所谓湿热病者,攻之《内经》,亦无有焉,吾子无乃失之迂妄耶?予曰∶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内经》发明湿热,此为首出。至真要大论曰∶湿上甚而热,其间或言湿而热在中者。或曰热而湿在中者,此圣人爱人论道之极致,使天下后世不知湿热之治法者,太仆启之也。君其归取《原病式》熟读而审思之,幸甚!
太仆章句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句),如裹湿(句),热不攘(句),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云云)。
新定章句
因于寒,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
因于湿(句),首如裹(句),湿热不攘(句),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云云)。
《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人之有阳,若天之有日,天失其所则日不明,人失其所则阳不固,人寿夭折。)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此以明阳气营运之部分,辅卫人身之正用也。)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此又明阳气之运养也。然阳气者,内化精微,养于神气,外为柔软,以固其筋。)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昼则阳气在外,周身行二十五度。)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隆,高也,盛也。夫气之有者,皆自少而之壮,积暖以成炎,炎极又凉,物之理也。故阳气平晓生,日中盛,日西而已减虚也。气门,谓玄府也。发泄经脉营卫之气,故谓气门。)是故暮而收据,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皆所以顺阳气也。阳出则出,阳藏则藏。暮,阳气衰,内行阴分,故宜收敛以拒虚邪,扰筋骨则逆阳精耗,见雾露则寒湿俱便,故顺此三时,乃天真久远也。)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言在人之用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急,并乃狂。(薄急,谓极虚而急数也。并,谓盛实也。狂,谓狂走也。阳并于四肢则狂。四肢,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实则登高而歌,热盛于身,故弃衣而走也。如是者,皆谓阴不胜其阳也。)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九窍者,内属于脏,外设为官,五脏气争,则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邪气不克,故真气独立而如常。)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阳自强而不能闭密,则阴泄泻,而精气竭绝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气和平,阳气闭密,则精神日益治也。)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不和平,阳不闭密,强为施泻,损耗天真,则精气不化,乃绝流通也。)因于露风,乃生寒热。(因于露体,触冒风邪,风气外侵,阳气内拒,风阳相薄,故寒热生。)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风气通肝,春肝木王,木胜脾土,故洞泄生也。)夏伤于暑,秋为疟。(夏热已甚,秋阳复收,阳热相攻,则为 疟。 ,老也,亦曰瘦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秋湿既胜,冬水复旺,水来乘肺,故咳逆病生。)发为痿厥。(湿气内攻,则咳逆,外散筋脉则痿弱。)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冬寒且凝,春阳气发,寒不为释,阳怫于中,寒怫相持,故为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寒暑温凉,递相胜负,四时之气,更伤五脏之和。)
《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人之有阳,若天之有日,天失其所则日不明,人失其所则阳不固,人寿夭折。)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此以明阳气营运之部分,辅卫人身之正用也。)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此又明阳气之运养也,然阳气者,内化精微,养于神气,外为柔软,以固其筋。)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昼则阳气在外,周身行二十五度。)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隆,高也,盛也。夫气之有者,皆自少而之壮,积暖以成炎,炎极又凉,物之理也。故阳气平晓生,日中盛,日西而已减虚也。气门,谓玄府也,发泄经脉荣卫之气,故谓气门。)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皆所以顺阳气也。阳出则出,阳藏则藏,暮阳气衰,内行阴分,故宜收敛以拒虚邪,扰筋骨则逆阳精耗,见雾露则寒湿俱侵,故顺此三时,乃天真久远也。)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言在人之用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薄疾,谓极虚而急数也。并,谓盛实也。狂,谓狂走也。阳并于四肢则狂,四肢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实则登高而歌。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也。如是者,皆为阴不胜其阳也。)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九窍者,内属于脏,外设为官,五脏气争,则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邪气不克,故真气独立而如常。)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阳自强而不能闭密,则阴泄泻而精气竭绝矣。)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气和平,阳气闭密,则精神日益治也。)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不和平,阳不闭密,强用施泻,损耗天真,则精气不化,乃绝流通也。)因于露风,乃生寒热。(因于露体,触冒风邪,风气外侵,阳气内拒,风阳相薄,故寒热生。)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风气通肝,春肝木王,木胜脾土,故洞泻生也。)夏伤于暑,秋为疟。(夏热已甚,秋阳复收,阳热相攻,则为 疟, ,老也,亦曰瘦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秋湿既胜,冬水复王,水来乘肺,故咳逆病生。)发为痿厥。(湿气内攻则咳逆,外散筋脉则痿弱。)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冬寒且凝,春阳气发,寒不为释,阳怫于中,寒怫相持,故为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寒暑温凉,递相胜负,四时之气,更伤五脏之和。)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尝闻人有阴阳.何谓阴人.何谓阳人.少师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而略言耳.口弗能遍明也.黄帝曰.愿略闻其意.有贤人圣人心.能备而行之乎.(谓今但愿闻其略将来有贤圣之人当能备而行之句拙而晦疑心字误)少师曰.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黄帝曰.其不等者.可得闻乎.少师曰.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自下以齐于众)好内而恶出.心和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此太阴之人也.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荣.乃反愠怒.心疾而无恩.此少阴之人也.太阳之人.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于四野.举措罔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此太阳之人也.少阳之人. 谛.好自贵.有小小官.则高自宜.好为外交.而不内附.此少阳之人也.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古之善用针艾者.视人五态乃治之.盛者泻之.虚者补之.黄帝曰.治人之五态奈何.少师曰.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其阴血浊.其卫气涩.阴阳不和.缓筋而浓皮.不之疾泻.不能移之.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小胃而大肠.六腑不调.其阳明脉小.而太阳脉大.必审调之.其血易脱.其气易败也.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必谨调之.无脱其阴.而泻其阳.阳重脱者易狂.阴阳皆脱者暴死.不知人也.少阳之人.多阳少阴.经小而络大.血在中.而气外实阴而虚阳.独泻其络脉.则强气脱而疾.中气不足.病不起也.(强气即卫气也)阴阳和平之人.其阴阳之气和.血脉调.谨诊其阴阳.视其邪正.安容仪.审有余不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此所以调阴阳.别五态之人者也.黄帝曰.夫五态之人者.相与无故.卒然新会.未知其行也.何以别之.少师答曰.众人之属.不如五态之人者.故五五二十五人.而五态之人不与焉.五态之人.尤不合于众者也.黄帝曰.别五态之人奈何.少师曰.太阴之人.其状 然黑色.念然下意.临临然长大. 然未偻.此太阴之人也.少阴之人.其状清然窃然.固以阴贼.立而躁 .行而似伏.此少阴之人也.太阳之人.其状轩轩储储.反身折 .此太阳之人也.少阳之人.其状立则好仰.行则好摇.其两臂两肘.则常出于背.此少阳之人也.阴阳和平之人.其状委委然.随随然. 然.愉愉然.ht ht 然.豆豆然.众人皆曰君子.此阴阳和平之人也.(读阴阳二十五人篇行针篇及此篇知人之性情皆分于血气即圣贤所谓血气之性也)
布局与二十五人篇同.而篇幅较短.搏 尤觉有力.足供揣摩.先叙性情.后叙形态.有倒入之势.文阵与本脏亦相似.
丹溪《格致余论》曰∶《生气通天论》病因四章,第一章“因于寒”之下“欲如运枢”三句,与上文意不相属,皆衍文也,当以第二章“因于暑”之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二句,移于因寒之下云云。尤在泾先生深通《经》义者也,独于此论未甚研求,乃于《读书记》云∶因于寒、因于暑二节,丹溪复位章句为是。烈谓“因于寒”之下“欲如运枢”句,不必谓之衍文,惟“起居如惊,神气乃浮”二句,与下文“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二句彼此舛错,仅以此四句互为移掇,读作“因于寒,欲如运枢,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子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起居如惊,神气乃浮。”意即贯串。盖谓因子寒者,如枢运动,寒气自散,如《内经》洗熨、按摩等法是也。若寒郁为热,有似燔炭,必须汗出而散,如仲景麻黄汤之类是也。因于暑者,乃君火为病,故自汗、喘喝而多言,以及起居卒暴,神气浮越也。丹溪、在泾皆相承而误。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尝闻人有阴阳,何谓阴人?何谓阳人?少师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而略言耳,口弗能遍明也。黄帝曰:愿略闻其意,有贤人圣人,心能备而行之乎?少师曰: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
五行有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己。曰阴人阳人者,此略言其概耳。
若推广其义,则五五又分二十五人,口弗能遍明也。
黄帝曰:其不等者,可得闻乎?少师曰: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心和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此太阴之人也。湛,音沉。内,音纳。
湛湛,深沉之意。不务于时,动而后之,不躁动也。
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见人有荣,乃反愠怒,好伤好害,心疾而无恩,此少阴之人也。
心疾,心娟疾也。
太阳之人,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于四野,举措不顾是非,
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此太阳之人也。
于于,舒泰之象。志发于四野,志大而无当也。
少阳之人,諟谛好自贵,有小小官,则高自宜,好为外交,而不内附,此少阳之人也。
諟谛好自贵,小有精明,审谛而出,因以自负也。有小小官,则高自宜,高自位置也。
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
谭而不治,但谭其理,而不治其事。无为而治,是谓至治。
古之善用针艾者,视人五态乃治之,盛者泻之,虚者补之。黄帝曰:治人之五态奈何?少师曰: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其阴血浊,其卫气涩,阴阳不和,缓筋而厚皮,不之疾泻,不能移之。少阴之人,多阴而少阳,小胃而大肠,六腑不调,其阳明脉小而太阳脉大,必审调之,其血易脱,其气易败也。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必谨调之,无脱其阴,而泻其阳,阳重脱者易狂,阴重脱者暴死,不知人也。少阳之人,多阳而少阴,经小而络大,血中而气外,实阴而虚阳,独泻其络脉则强,气脱而疾,中气不足,病不起也。阴阳和平之人,其阴阳之气和,血脉调,谨诊其阴阳,视其邪正,安容仪,审有余不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此所以调阴阳,别五态之人者也。
实阴而虚阳,宜实其阴而虚其阳。独泻其络脉,即虚其阳,是以强也,安容仪者,安详其容仪,以审之也。
黄帝曰:夫五态之人者,相与无故,卒然新会,未知其行也,何以别之?少师答曰:众人之属,不如五态之人者,故五五二十五人,而五态之人不与焉。五态之人,尤不合于众者也。黄帝曰:别五态之人奈何?少师曰:太阴之人,其状黮黮然黑色,念然下意,临临然长大,腘然未偻,此太阴之人也。少阴之人,其状清然窃然,固以阴贼,立而躁险,行而似伏,此少阴之人也。太阳之人,其状轩轩储储,反身折腘,此太阳之人也。少阳之人,其状立则好仰,行则好摇,两臂两肘,常出于背,此少阳之人也。阴阳和平之人,其状委委然,随随然,顒顒然,愉愉然,(目旋)(目旋)然,豆豆然,众皆曰君子,此乃阴阳和平之人也。顒,音雍。黮,音谭。(目旋),音旋。
黮黮,色黑而不明也。念然下意,意下而心深也。腘然未偻,膝屈而非偻。委委、随随、顒顒、愉愉、(目旋)(目旋)、豆豆,皆从容和适之象也。
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声音。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天有阳阴,人有夫妻。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聚邑,人有(月囷)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此段旧误在邪客。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人物之生,原通于天。自古及今,人物错出,所以通于天者,以其生育之本,本乎阴阳。阴阳之在人物,则为人物之气,而原其本初,实为天气。天人一气,共此阴阳而已。故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四方、上下为六合。其凡九州、冀、兖、青、徐、扬、荆、梁、豫、雍为九州。九窍、上窍七、下窍二。五脏、肝、心、脾、肺、肾。十二节,四肢十二节。无不皆通乎天气。
天气清静,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则上应云雾不精,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天气清静,而光明者也,以其浑沦渊穆,藏德不止,清静常存,故光明不败也。不止即不竭意。若使天德不藏,天明即不藏德。则烟雾昏蒙,日月无辉,清静既失,光明亦丧矣。日月之所以明者,清气升而浊气降也。天德泄露,浊气上逆,阳气闭塞而不显达,地气迷漫而障天光,则云雾阴晦,淑清无时,天气郁浊,白露不下。天晴则露下,一阴则不下。乾坤交泰,天施地承,雨露降洒,膏泽下沾,故万物生长,草木畅茂。乾坤浊乱,交泰无期,天德不施,地道莫承,则物命殒伤,名木多死也。名木秉天地精华,故先应之。
恶气不发,则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浊气不散,云雾时作,则风雨飘骤而不节,承云雾不精句。白露不下,天地常阴,则草木郁槁而不荣。菀与郁同。承白露不下句。贼风数至,暴雨常与,承风雨不节句。天地四时,乖其常候,是为与道相失,则万物之生长未央而绝灭。人若起居不谨,数犯乎此者,则邪气伤人,贼风暴雨之邪。此寿命夭折之原也。以上二段,旧误在四气调神论中。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卫气散解,邪害孔窍,内闭九窍,外壅肌肉,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人秉苍天之气,清静不扰,则志意平治,承天气清静,光明者也。内无受邪之根,从顺莫违,则阳气密固,外无中邪之隙,虽有贼风虚邪,弗能害也。此善因四时之序,顺其开阖而莫违者。故圣人传此精神,佩服天气,而通神明。以人之精神,本乎天地阴阳,清静顺从,佩服不失,自能通神明之德,避贼邪之害也。若其失之,反清静顺从之常,则卫气散解,邪害孔窍。风寒裹束,气血不行,脏腑郁塞,九窍内闭,经络阻滞,肌肉外壅。此虽缘邪气之伤,实以扰乱卫阳,不能保护皮毛而致,是谓自伤,人气之所以削伐,寿命之所以夭折也。此谓自伤,承上邪气伤人句。
阳气者,若天与日,天运常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人之阳气,若天之与日,天运常以日为光明,人运当以阳为寿命,此定理也。天之阳曰日,人之阳曰卫,日行三百六十五度,而天运一周,卫气一日五十度,七日有奇,卫行三百六十五度,而人运一周。所谓七日来复者,此也。日夜沉地下,昼升天上,卫气夜入阴脏,昼出阳经,下则同下,上则同上,是故阳因而上,卫于身外者也。若失其所,不能卫护皮毛,则贼邪感伤,寿命夭折,不能与日同其彰明矣。人生于阳,死于阴,纯阳为仙,纯阴为鬼,人居鬼仙之中,阴阳各半,其半阳可仙,半阴可鬼。
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卫气夜行阴脏二十五周,平旦寅初,自足少阴经出于足太阳之睛明,穴名,在目内眦。目开则行于头,分行手足六阳二十五周,日入阳衰,复归五脏。夜行于里,日行于表,是一日之中,全主在外也。人气即卫气,气门,汗孔也,人于卫阳出入,气门开阖之际,顺而莫逆,乃可无病。是故日暮阳藏,气门关闭,当收敛皮肤,杜拒外邪,不可扰动筋骨,以开孔窍,被冒雾露,以召虚邪。若其反此三时,平旦、日中,日西。开阖失节,以致感伤外邪,形乃困迫衰削,此夭折之由来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虚邪乘袭,形气困薄之因,是不一致。如因于冬寒,表敛窍闭,是卫气沉潜之候。欲如户枢运转,户有开阖,而枢则不移。若起居躁率,惊动卫阳,则神气浮散,表虚邪客,此寒邪之伤卫阳者也。如因于夏暑,毛蒸理泄,是卫气浮散之候。感冒风邪,闭其经热,烦则喘喝而不安,静则多言而不慧,体如燔炭,不可向迩,一得汗出,霍然而散,此暑邪之伤卫阳者也。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如因于湿淫,卫郁不运,头闷如裹。湿蒸为热,不得驱除,浸淫经络,伤其筋膜,大筋则软短不舒,小筋则弛长失约,软短则为拘挛,弛长则为痿痹,此湿邪之伤卫阳者也。如因于气阻,卫遏不行,皮肉肿胀,四肢更代而皆病,则经阳堙塞,乃至败竭,此气滞之伤卫阳者也。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汩,音骨。
人之阳气,宜清静不宜烦劳,烦劳则扰其卫阳,泄而不敛,阳根失秘,君相升炎,是以有张而无弛也。
壮火熏蒸,阴精消槁,日月积累,至于夏暑火旺之候,使人病热厥,燔灼如煎。邪热冲逼,有升无降,一当大怒,则形气暴绝,血菀郁同。于上,使人卒然昏厥,迷乱无知,目盲不视,耳闭不闻。阳气升泄,奔腾莫御,溃溃乎,若大河之坏堤防,都,堤防也。汩汩乎,如洪流不可止息。此烦劳之伤卫阳者也。脉解:少阴所谓少气善怒者,阳气不治,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厥论:厥或令暴不知人,何也!岐伯曰:阳气盛于上,则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薄与暴义同。目盲耳闭者,昏溃不知人也。大奇论: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暴厥即薄厥也。《史·扁鹊传》:虢太子病尸厥,即此证也。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腧以闭,发为风疟。腧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人之阳气,精专则养神明,柔和则养筋膜。神者,阳气清明所化,精而不扰,阳气淑清,则神旺也。物之润泽,莫过于气,气清则露化,所谓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也。《灵枢·决气》语。专气致柔,《老子》语。顺其自然之性,血濡而气煦之,故筋膜和畅也。若风邪感袭,客于皮毛,淫泆不已,精液乃亡,此以同气相感,邪伤肝脏也。肝为厥阴风木。肝主筋,心主脉,因而饱食不消,则肝气郁陷,筋脉横解,肠澼之后,必生痔病。盖金主降敛,木主疏泄,水化气升,谷消滓降,大肠以阳明燥金之气,收固魄门,是以不泄。过饱脾伤,不能化水为气,则水谷顺下,并趋二肠。脾失升磨,陷遏肝气,肝木抑郁,违其发舒之性,既不上达,自当下寻出路,以泄积郁,魄门冲决,水谷齐行,催以风木之力,故奔注而下。燥金失敛,是谓肠澼,言其辟而不阖也。疏泄之久,筋脉下郁,三焦之火,亦随肝陷,是以肛门热肿,而成痔疮。疮溃皮破,经脉穿漏,营血不升,故随粪下。肛肿血下,全以筋脉横解之故也。因而大饮,以酒性之辛烈,益其肝胆,以酒性之濡湿,助其脾胃。肝脾湿热则下陷,胆胃湿热则上逆,而胆从相火化气,得酒更烈,故气遂常逆也。因而强力,筋骨疲乏,子病累母,肝肾俱伤,高骨乃坏。凡机关之处,必有高骨,如膝、踝、肘、腕皆是,肾伤髓败,不能充灌溪谷,故高骨枯槁也。若暑月汗流,热蒸窍泄,壮火侵食,形气消败,忽而感袭风寒,穴腧敛闭,则邪郁经中,发为风疟也。肾主恐,肝主惊,若寒邪深入,及于经脉穴俞,俞与腧同,传输之义。以从容输泄之气,化为壅迫不舒,经郁脏应,则传为善畏,及为惊骇。缘五脏俞穴皆在于背,出于太阳寒水之经,水淤寒作,肾志感发,则生恐惧,水寒木孤,肝胆虚怯,则生惊骇也。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陷脉为瘘,留连肉腠。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臃肿。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筋者,所以束骨而利机关也。若有伤于筋,则纵缓痿废,官骸失职,若不能为容。倘汗孔开阖失宜,寒气从而袭之,筋脉短缩,乃生大偻,驼背弓腰,不能直也。肝藏血,肺藏气,气盛于右,血盛于左,气阻而血凝,则右病偏枯,血淤而气梗,则左病偏枯,总以经络闭塞,营卫不行也。经络闭塞,营卫不行,轻则为麻,重则为木,木之极,则偏枯无用矣。若汗出偏沮,则是经络偏闭,其无汗之处,必病偏枯。若汗出窍开,而见湿气,浸淫孔穴,阻碍气道,卫气郁遏,发于气门,冲突皮肤,则生痤痱。疖之小者为痤,更小为痱。若劳烦汗出,当风感寒,寒气外薄,薄,迫也。汗液内凝,则结为粉皶。皶,粉刺也。若郁于皮肉之间,肉腐脓生,乃成痤证。若寒邪闭束,筋膜结郁,卫阻热发,肉腐脓生。如瘰疬疮病。而表寒不解,卫气内陷,腐败益深,经脉穿漏,脓血常流,是谓瘘证。如鼠瘘、痔瘘病。此其留连肉腠之中,久而不愈者也。若寒邪迫束,营气瘀涩,不得顺达,逆于肌肉腠理之间,阻梗卫气,卫郁则生表寒,营郁则生经热。久而营卫壅塞,肌肉肿硬,经热蒸腐血肉,溃烂则成痛疽。臃者,气血之浅壅于经络,肿者,气血之深阻于肌肉者也。若膏粱之人,饮食肥甘,肌肉丰盈,脉络壅塞,郁热蒸烁,多生大丁,如持虚器而受外物,得之最易也。以上诸证,皆卫气失所,不能保护皮毛,而外伤于风邪者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腠理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凡诸病证,皆由经脏亏损,皮毛失护,外感风邪,郁其里气而成,故风者,百病感伤之始也。惟营卫清静,则肉腠敛闭,拒格外邪,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所谓因时之序也。上文清静则志意治,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此收应其义。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留薄疾,并乃狂。阴之所生,其本曰和,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阴之所生七句,阴争于内六句,旧误在阴阳别论。
阴在内,培植阳根,所以藏精而起亟也。亟与极同。相火在水,阴气封藏,乃三阳之根,如天之斗极也。阳在外,守护皮毛,所以卫外而为固也。封固。阴阳不偏,彼此环抱,则表里和平,百病不起。阴不胜其阳,则经脉留薄,迫促不畅。疏五过论,留薄归阳。留,聚也,薄,迫也,阴虚阳盛,则阳气留聚而迫促也。及其日久病深,阳气相并,乃成狂易。狂易,《汉书》语。《难经》:重阳者狂,重即并也。阴之所生,其本曰和,阳不亢则阴生。淖则刚柔不和,热多则淖泽,淖则阳刚胜其阴柔,故不和。经气乃绝。络为阳,经为阴。是故刚与刚并而无柔,亢阳失根,终于破散,阳气破散,阴气乃至消亡也。阳不胜其阴,则阴气痞塞,五脏逼处,彼此格争,愈生胀满,隧路阻梗,九窍皆闭。阴争于内,壅滞不通,则阳扰于外,浮散无着。阳泄窍开,魄汗未藏,而手足寒冷,四逆而起。起则水土湿寒,胃气不降,君相二火,拔根上炎,逼蒸肺部,使人喘鸣也。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阴根在上,阳根在下,阴气封藏,阳根下秘,则精神气血,保固不失,此乃阴阳之要也。阳强不秘,相火炎升,精血消亡,阴气乃绝。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卫护。阳以护阴,阴以抱阳,两者互根,宜相和也,两者不和,则若有春而无秋,有冬而无夏。独阳孤阴,不能生长,因而和之,调济无偏,是谓圣度。先圣法度。阴不可绝,亦不可盛,但取其收藏阳根而已,唯阴平而阳秘,精神乃交泰而治安也。精根于气,本自上生,气根于精,本自下化,阴阳离决,水火不交,则癸水下流,不能温升而化阳气,丁火上炎,不能清降而化阴精,精乃绝根于上,气乃绝根于下。一因风露侵凌,闭其皮毛,里气郁发,乃生寒热。以卫秉金气,其性清凉,感则外郁,而生表寒,营秉木气,其性温暖,感则内郁,而生里热,此经络之寒热也。而阴阳离决,上下分居,阳盛则生其上热,阴盛则生其下寒,此脏腑之寒热也。阴在内,阳之守也四句,旧误在阴阳应象论。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四时之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顺之则治,逆之则乱。春木发生之际,伤于风邪,闭其皮毛,郁乙木升扬之气,遏陷而贼脾土,一交夏令,木陷不生君火,火败土伤,水谷不化,催以风木,开其魄门,乃为洞泄,所谓长夏善病洞泄寒中者,金匮真言论语。湿旺而木郁也。阴阳应象论:湿盛则濡泄。夏火长养之候,伤于暑热,开其皮毛,寒邪内入,客于经中,一得秋风敛闭,卫与邪争,则为痎疟。义详疟论。秋金收敛之时,伤于湿气,湿旺胃逆,肺气不降,壅碍冲逆,则生咳嗽。肺以辛金,化气湿土,足太阴湿土主令,肺以手太阴同经共气,而不能主令,故从湿化也。当长夏湿盛,脾阴素旺之人,多被湿伤。虽交秋令,而燥不胜湿,土湿胃逆,肺无下行之路,偶感清风,闭其皮毛,肺气郁冲,则生咳嗽。湿气不除,久而流注关节,侵伤筋膜,则发为痿厥,骽膝不用也。冬水蛰藏之会,伤于寒气,寒束皮毛,表气莫泄,郁其相火,积为内热。春阳升布,相火发泄,上热愈隆,一伤风露,卫气愈敛,内热郁发,遂成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缘阳强不密,精气皆竭,故感袭风露,发为诸病也。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圣人陈布阴阳,均平不偏,使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清升浊降,耳目聪明,年寿虽高,气立如故,此得阴阳之要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