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食
参考:营养性锌缺乏症 , 厌食症 , 神经性厌食症
“厌食” 相关论述
厌食指小儿较长时期不思进食,厌恶摄食的一种病症。本病古代的记载较少,1980年以来,经过系统研究,总结了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规律,写入了教材。目前,本病在儿科临床上发病率较高,尤在城市儿童中多见。好发于1-6岁的小儿。厌食指以厌恶摄食为主证的一种小儿脾胃病症,若是其他外感、内伤疾病中出现厌食症状,则不属于本病。
[病因病机]
形成本病的病因较多。小儿时期脾常不足,加之饮食不知自调,挑食、偏食,好吃零食,食不按时,饥饱不一,或家长缺少正确的喂养知识,婴儿期喂养不当,乳食品种调配、变更失宜,或纵儿所好,杂食乱投,甚至滥进补品,均易于损伤脾胃。也有原本患其他疾病脾胃受损,或先天禀赋脾胃薄弱,加之饮食调养护理不当而成病。因此,本病多由于饮食不节喂养不当而致病,其他病因还有他病失调脾胃受损、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暑湿熏蒸脾阳失展、情志不畅思虑伤脾等,均可以形成本病。厌食的病变脏腑在脾胃,发病机理总在脾运胃纳功能的失常。胃司受纳,脾主运化,脾胃调和,则口能知五谷饮食之味。小儿由于以上各类病因,易造成脾胃受损运纳功能的失常。因病因、病程、体质的差异,证候又有脾运功能失健为主与脾胃气阴不足为主的区别。厌食为脾胃轻症,多数患儿病变以运化功能失健为主,虚象不著,因饮食喂养不当,或湿浊、气滞困脾,脾气失展,胃纳不开。部分患儿素体不足,或病程较长,表现虚证,有偏气虚、有偏阴虚者。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得阳则运;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以阴为用。故凡脾气、胃阴不足,皆能导致受纳、运化失职而厌食。
[临床诊断]
1.长期不思进食,厌恶摄食,食量显著少于同龄正常儿童。
2.可有嗳气、泛恶、脘痞;大便不调等症,或伴面色少华、形体偏瘦、口干喜饮等症,但精神尚好,活动如常。
3.排除其他外感、内伤慢性疾病。
[辨证论治l
一、辨证要点
厌食患儿一般症状不多,辨证要区别以运化功能改变为主,还是以脾胃气阴不足之象已现为主。脾运失健证除厌食主证外,其他症状不多,无明显虚象。脾胃气虚证伴面色少华、形体偏瘦等气虚征象;脾胃阴虚证伴口舌干燥、食少饮多等阴虚征象。若因症状不多而辨证困难时,可重点从舌象分析证候。
二、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以脾健不在补贵在运为原则。宜以轻清之剂解脾气之困,拨清灵脏气以恢复转运之机,俾使脾胃调和,脾运复健,则胃纳自开。脾运失健证固当以运脾开胃为主治。若是脾胃气虚证,亦当注意健脾益气而不壅补碍胃,同时佐以助运开胃之品;若是脾胃阴虚证,亦当注意益阴养胃而不滋腻碍脾,同时适加助运开胃之品。在药物治疗同时应注重饮食调养,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才能取效。
三、分证论治
1.脾运失健
证候:厌恶进食,饮食乏味,食量减少,或有胸脘痞闷、嗳气泛恶,偶尔多食后脘腹饱胀,大便不调,精神如常,舌苔薄白或白腻。
分析:脾胃不和,运化失健。脾气通于口,脾胃不和则口不知味,因而食欲减退,饮食乏味,厌恶进食,食量较同龄正常儿童显著减少。脾失健运,中焦气滞则胸脘痞闷,胃气上逆则嗳气泛恶,运化不健则偶尔多食便脘腹饱胀,脾失升清则大便偏稀,胃失降浊则大便偏于。患儿饮食数量虽少而质量常较高,所以一般精神如常,形体尚可。舌苔白腻者为湿困脾阳之象。
治法:调和脾胃,运脾开胃。
方药:不换金正气散加减。常用药:苍术、藿香燥湿运脾,陈皮、砂仁理气助运,鸡内金、焦山楂开胃消食。舌苔白腻加半夏、佩兰燥湿助运;舌苔黄腻加薏苡仁、青蒿清化湿热;腹胀便于加枳实、厚朴理气通导;·大便偏稀加山药、焦建曲健脾化食;乳食不化加麦芽、莱菔子。
2.脾胃气虚
证候:不思进食,食不知味,食量减少,形体偏瘦,面色少华,精神欠振,或有大便溏薄夹不消化物,舌质淡,苔薄白。
分析:脾胃气虚,运化力弱。脾虚运化乏力,胃纳不开,故不思进食、食不知味、食量减少;精微转输不足,气虚失养,故形体偏瘦、面色少华、精神欠振。脾弱清气不升,清浊相混,.致大便溏薄夹不消化物。舌质淡,苔薄白,为脾胃气虚之症。
治法:健脾益气,佐以助运。
方药:异功散加味。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佐以陈皮理气助运、焦建曲消食助运。舌苔白腻加苍术、扁豆燥湿助运;脘腹作胀加木香、香附理气助运;大便稀溏加煨姜、益智仁温运脾阳;水谷不化加山药、焦山楂健脾化食;多汗易感加黄芪、防风固护卫表。
3.脾胃阴虚
证候:不思进食,食少饮多,口舌干燥,大便偏干,小便色黄,面黄少华,皮肤失润,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分析:脾胃阴虚,失于濡润。胃喜润而恶燥,阴虚而胃腑失濡,受纳、腐熟功能失职,因而不思进食;脾胃阴虚,津液不足,致大便偏干,口干欲饮,苔少或花剥;水津不布,致皮肤失润,面黄少华,舌上少津;阴虚生内热,致小便色黄,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滋脾养胃,佐以助运。
方药:养胃增液汤加减。常用药:沙参、石斛、玉竹滋脾养胃,乌梅、白芍、甘草酸甘化阴。佐以香橼皮理气助运而不过于温燥,谷芽、麦芽和中开胃而不过于消削。脾气薄弱加山药、扁豆补益气阴;口渴引饮加天花粉、芦根生津止渴;大便秘结加火麻仁、瓜蒌仁润肠通便;阴虚内热加丹皮、知母养阴清热;夜寐不宁加酸枣仁、莲子心宁心安神。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剂
1.小儿香橘丹每服1丸,1日2-3次。用于脾运失健证。
2.儿康宁口服液每服loml,1日3次。用于脾胃气虚证。
二、针灸疗法
1.刺四缝常规消毒后刺出血,3日后重复1次。用于脾运失健证。
2.艾灸足三里每日1次。用于脾胃气虚证。
三、推拿疗法
推补脾经3分钟,揉一窝风3分钟,分阴阳2分钟,逆运内八卦3分钟,推四横纹4分钟,推清天河水2分钟。1日1次,14日为1疗程。用于脾运失健证。
[预防护理]
一、预防
对儿童,尤其是婴幼儿,要注意饮食调节,掌握正确的喂养方法,饮食起居按时、有度。对先天不足,或后天病后脾弱失运的患儿,要加强饮食、药物调理,使之早日康复。
二、护理
厌食矫治,不可单纯依赖药物。必须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如贪吃零食、偏食、挑食,饮食不按时等。注意少进甘肥厚味、生冷干硬之类食品,更不能滥服补品、补药等。食物不要过于精细,鼓励患儿多吃蔬菜及粗粮。对患儿喜爱的某些简单食物,如豆腐乳、萝卜干等,应允其进食,以诱导开胃。
[文献摘要]
《灵枢·脉度》:“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味矣。”
《幼科发挥·调理脾胃》:“儿有少食而易饱者,此胃不受、脾之不能消也。宜益胃之阳,养脾之阴。宜钱氏异功散合小建中汤主之。”
《赤水玄珠全集·卷十三》:“不能食者,由脾胃馁弱,或病后而脾胃之气未复,或痰客中焦,以故不思食,非心下痞满而恶食也。治当补益以开豁之,丹溪导痰运脾之法皆是也。”
《本草崇原·苍术》:“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欲补运相兼,则相兼而用。如补多运少,则白术多而苍术少;运多补少,则苍术多而白术少。”
[现代研究]
汪受传,尤汝娣,郁晓维,等。运脾方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2):75
治疗小儿厌食症488例。中药组脾运失健证用儿宝冲剂:苍术、焦山楂各log,陈皮4g,鸡内金3g;脾气不足证用健儿糖浆:党参、茯苓、神曲各log,陈皮3g。对照组用浓复b液。疗程1月。中药组显效44.8%,有效43.8%,无效11.4%;对照组显效16.2%,有效27.9%,无效55.9%。中药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并通过实验,表明中药具有增进肠道吸收、调节肠蠕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加患儿头发锌、铁、锰、钴等多种必需微量元素作用。
邹治文.强壮灵治疗小儿脾气虚厌食症的研究.中国医药学报1993;8(1):26
应用强壮灵(黄芪、茯苓、橘红、黄精、青黛、鸡内金等)治疗小儿脾气虚厌食症280例,设硫酸锌对照组92例,疗程3个月。结果强壮灵组治愈率79.3%,有效率93.6%,体重平均增加1.15ks,身高平均增加2.29eib。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实验研究表明,强壮灵有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显著改善患儿头发扫描电镜所见的作用。
小儿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则拒食,食量较同年龄正常儿童明显减少,连续二个月以上。本证多因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损伤脾胃或脾胃虚弱,影响受纳运化所致。现代医学认为与微量元素缺乏(尤其是锌)有关。
脾运失健 不思纳食,或食而无味,拒进饮食、多食、迫食后恶心、呕吐,脘腹作胀。治宜调脾助运。
(一)
处方:山楂30~40克,大米50~100克,沙糖10克。
用法:先将山楂入砂锅,煎取浓汁,去渣,后入大米、沙糖煮粥。可作为上下午点心食用。以7~10天为一疗程。
(二)
处方:山楂片20克,大枣10枚,鸡内金2个,白糖少许。
用法:将山楂片及大枣烤焦呈黑黄色,加入鸡内金、白糖及适量水煎煮,温服。每日2~3次,连服2天。
(三)
处方:鲜白萝卜500克,蜂蜜150克。
用法:将萝卜洗净切小块,放沸水内煮沸即捞出,晾晒半天,再回锅,加蜂蜜以大火煮沸,调匀,待冷。每次饭后食用数块,连服数天。
(四)
处方:莱菔子10克,橘子皮7克,扁豆20克。
用法:将扁豆放锅内炒黄,打碎,然后与莱菔子、橘子皮加清水适量,共煮取浓汁。每日1剂,分1~2次饮完,连服5~7天。2岁以下小儿酌减。
(五)
处方:谷芽30克,麦芽24克,焦锅巴50克。
用法:将上述各味混合共放锅内,加清水适量煮取浓汁。每日1剂,分1~2次饮完,连服3~5天。1岁以下小儿酌减。
(六)
处方:芝麻(炒)30克,牵牛子(炒)30克。
用法:上药共为末,1岁每次1.5克,每增1岁加1克,掺饭中吃。
(七)
处方:大麦芽30克,鸡内金30克。
用法:将上药各炒,共研末,1岁左右每服2~3克,每日3次,大者酌加。
胃阴不足 口干多饮,不喜进食,皮肤干燥,舌苔光剥,光红少津,舌质偏红。治以养胃育阴。
(一)
处方:莲末18克,淮山24克,酸柠檬1/3只,冰糖50克。
用法:将莲末、淮山洗净,用温开水泡浸至软,与柠檬一起捣成酱状,冲入适量沸开水,盖焗15分钟,然后加入冰糖调化。每日1剂,分2~3次饮完,连服3~5天。2岁以下小儿酌减。
(二)
处方:雪梨汁100毫升,酸梅10只,白糖50克。
用法:将酸梅洗净,用温开水少许泡软,加白糖共擂成浆,滤去酸梅核,冲入梨汁,用凉开水调至500毫升,置冰箱内保存备用。1~2岁小儿每次15毫升,3~5岁者每次30毫升,6岁以上每次50毫升,每日3~5次,连服3~5天。
脾胃气虚 面黄形瘦,饮食不思,若进食稍多或进较难消化食物,则大便夹有残渣,或大便不成形,容易出汗。治当健脾益气。
(一)
处方:大枣肉250克,生姜60克,生鸡内金60克,白术120克,桂皮9克,白糖适量。
用法:各药焙干研末,和匀,加糖、面粉作成小饼,于锅中烘热。每次2~3个,每天2~3次。空腹时作点心食用,连食7~8天。
(二)
处方:谷芽、麦芽各100克,淮山200克,莲米150克,扁豆25克,橘子皮25克,红糖300克。
用法:将上述各品分别焙干,混合调匀并研成粉末,过筛,与红糖调匀,瓶装备用。1~2岁小儿每次15克,3~5岁每次20克,6岁以上每次30克,置碗中用沸开水冲成糊状,早晨空腹1次服完。每日1次,疗程不限。
(三)
处方:生姜250克,党参250克,山药250克,蜂蜜300克。
用法:生姜捣碎取汁,党参、山药研末,同蜂蜜搅匀,煎膏。每次1汤匙,每天3次,热粥送服,连服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