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余粮
( Yǔ Yú Liánɡ )
别名: 石中黄子 , 天师食 , 山中盈脂 , 石饴饼 , 石中黄 , 白禹粮 , 余粮石 , 禹粮土 , 太一余粮 , 石脑 , 禹哀 , 太一禹余粮 , 白余粮 , 禹粮石
禹余粮 (出处: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
主治: |
涩肠;止血;止带。主久泻;久痢;妇人崩漏带下;便血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
性味: |
甘涩;平;寒;咸 |
归经: |
脾;胃;大肠经 |
各家论述: |
1.《注解伤寒论》:重可去怯,余粮之重以镇固。 2.《纲目》:禹余粮,手、足阳明血分重剂也。其性涩,故主下焦前后诸病。李知先诗曰,下焦有病人难会,须用余粮赤石脂。《抱朴子》云,禹余粮丸日再服,三日后令人多气力。 3.《本草汇言》:禹余粮,养肺金,固大肠之药也。凡属水土不和,清浊混乱诸疾,用之奏效。 4.《长沙药解》:禹余粮止小便之痛涩,收大肠之滑泄。《伤寒》禹余粮丸,治汗家重发汗,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痛者,以发汗太多,阳亡神败,湿动木郁,水道不利,便后滞气梗涩,尿孔作痛,禹余粮甘寒收涩,秘精敛神,心火归根,坎阳续复,则乙木发达,滞开而痛止矣。赤石脂禹余粮汤用之治大肠滑脱,利在下焦者,以其收湿而敛肠也。 5.《本草求真》:禹余粮功与石脂相同,而禹余粮之质,重于石脂,石脂之温,过于余粮,不可不辨。 |
用药禁忌: |
实证忌服,孕妇慎服。《本草汇言》:髓虚血燥之病勿用。 |
化学成分: |
主要成分为碱式氧化铁[feo(oh)]及碱式含水氧化铁[feo(oh)]·nh2o,并夹有泥土及有机质等。又常含多量的磷酸盐及铝、镁、钾、钠、等元素。 |
附方: |
①治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一斤(碎),禹余粮一斤(碎)。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伤寒论》赤石脂禹余粮汤)②治冷劳,大肠转泄不止:禹余粮四两(火烧令赤,于米醋内淬,如此七遍后,捣研如面),乌头一两(冷水浸一宿,去皮、脐,焙干,捣罗为末)。上药相和,用醋煮面和为丸如绿豆大。每服食前,以温水下五丸。(《圣惠方》神效太乙丹)③治女人漏下,或瘥或剧,常漏不止,身体羸瘦,饮食减少,或赤或白或黄,使人无子者:牡蛎、伏龙肝、赤石脂、白龙骨、桂心、乌贼骨、禹余粮各等分。上七味,治下筛。空心酒服方寸匕,日二。白多者加牡蛎、龙骨、乌贼骨,赤多者加赤石脂、禹余粮,黄多者加伏龙肝、桂心,随病加之。(《千金方》)④治妇人带下:白下,禹余粮一两,干姜等分;赤下,禹余粮一两,干姜半两。上禹余粮用醋淬,捣研细为末。空心温酒调下二钱匕。(《胜金方》)⑤治肠气痛,妇人少腹痛:禹余粮为末,每米饮服二钱,日二服。(《卫生易简方》)⑥治咳嗽则大肠遗矢者:禹余粮、赤石脂各等分。总和,以黑豆煮过,为极细末。每服二钱,白汤调服。(张元素)⑦治大风疠疾,眉发秃落,遍身顽痹:禹余粮二斤,白矾一斤,青盐一斤。为末,罐子固济,炭火一秤煅之,从辰至戌,候冷,研粉,埋土中,三日取出,每一两入九蒸九曝炒熟胡麻末三两。每服二钱,荆芥茶下,日二服。(《圣惠方》)⑧灭瘢痕:禹余粮、半夏等分。末之,以鸡子黄和。先以新布拭瘢令赤,以涂之勿见风,日二。(《千金方》) |
炮制: |
禹余粮:拣去杂石,洗净泥土,干燥即得。煅禹余粮:取净禹余粮,打碎,置坩埚内,在无烟的炉火中煅红透,倒入醋盆内淬酥,捞出,晒干。(每禹余粮100斤,用醋30斤)1.《雷公炮炙论》:凡修治,用黑豆五合,黄精五台,水一斗,煮取五升,置瓷锅中,下余粮四两,煮,旋添,汁尽为度,自然香如新米,捣之,又研万杵,方用。 2.《本草蒙筌》:禹余粮火煅醋淬,复用磁钵重擂,水澄汁清,勿留沙土。 |
鉴别: |
(1)取本品粉末0.2g,加稀盐酸10ml,振摇,静置,滤液显铁盐的各种反应,参见“蛇含石”条。 (2)取本品粉末少许,置于试管中,密闭,在火焰上加热,有小水珠附于试管壁的上方。 |
性状: |
性状鉴别 本品呈卵球形的结核状,有核心或中空,但完整者少见;通常壳层与核心分离,壳层碎成不规则余方块状或扁块状,大小厚薄不等;表面多凹凸不平;土黄色、黄褐色、褐色;内表面粗糙,附有土黄色细粉;体重质坚,但可砸碎,断面层状,色泽不一,土黄色、褐色、紫褐色、灰青色;各层厚薄不等,一般褐色层或紫褐色层最厚。吣结核近圆球形,表面粗糙,附有细粉;黄褐色至褐色;断面不呈层次,而有许多蜂窝状小孔;有的砸破后,无核心,具黄粉,手触之污指,略有滑感。土腥气,味淡。 显微鉴别 反射偏光镜下:矿物组分由水针铁矿、石英、长石、岩屑等碎屑组成。外壳褐铁矿会计师较中心部少。 水针铁矿:反射光下呈胶状结构,蜂窝状构造;反射色为灰白色;略见非晶质,反射率17%(伏黄);粒径约为0.01mm,集合体则为0.1mm;蜂窝空缺部分为粘土质和石英充填。 碎屑粒径一般为0.05-0.1mm,呈棱角状,半接触式的胶结。胶结物主要是粘土质、碳酸盐和铁质等。 |
生境分布: |
生态环境:主要由含铁矿物经氧化分解后,再经水解汇集沉积而成。 资源分布:主要产区有河北、江苏、浙江、河南。 |
原形态: |
褐铁矿,非晶质。常成葡萄状、肾状、乳房状、块状、土状等集合体。颜色为褐色到黑色,若为土状则为黄褐色或黄色。条痕为黄褐色。半金属光泽或土状光泽,有时作丝绢光泽。不透明。断面为介壳状或土状。硬度1-5.5。比重3.6-4.0。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氧化物类矿物褐铁矿的一种矿石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monite 采收和储藏:采挖后去净杂石即可。 |
出处: |
出自《神农本草经》。 1.《吴普本草》:太一禹余粮,生太山。上有甲,甲中有白,白中有黄,如鸡子黄色。九月采,或无时。 2.《雷公炮炙论》:凡使禹余粮,勿用石中黄并卵石黄,此二名石真似禹余粮也。其石中黄向里赤黑黄,味淡微跙;卵石黄味酸,个个如卵,内有子一块,不堪用也。若误饵之,令人肠干。太一禹余粮,看即如石,轻敲便碎,可如粉也,兼重重如叶子雌黄。 3.陶弘景:禹余粮,今多出东阳。形 |
禹余粮 (出处: 《中国药典》 )
主治: |
涩肠止泻,收敛止血。用于久泻,久痢,崩漏,白带。 |
用法用量: |
9~15g,煎汤或入丸散。 |
性味: |
甘、涩,微寒。 |
归经: |
归胃、大肠经。 |
用药禁忌: |
孕妇慎用。 |
炮制: |
禹余粮: 除去杂石,洗净泥土,干燥,即得。 煅禹余粮: 取净禹余粮,打碎,照煅淬法(附录Ⅱ d)煅至红透。每100kg禹余粮 ,用醋30kg。 |
鉴别: |
取本品粉末0.1g,加盐酸 2ml,振摇,静置,上清液显铁盐的鉴别反应(附录Ⅳ)。 |
性状: |
本品为块状集合体,呈不规则的斜方块状,长5~10cm,厚1~3cm。表面红棕色、灰棕色或浅棕色,多凹凸不平或附有黄色粉末。断面多显深棕色与淡棕色或浅黄色相间的层纹,各层硬度不同,质松部分指甲可划动。体重,质硬。无臭,无味,嚼之无砂粒感。 |
贮藏: |
置干燥处。 |
来源: |
本品为氢氧化物类矿物褐铁矿,主含碱式氧化铁[feo(oh)]。采挖后,除去杂石。 |
禹余粮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
涩肠止血。治久泻久痢,妇人崩漏带下,痔漏。 ①《本经》:"主咳逆,寒热烦满,下利赤白,血闭症瘕,大热。" ②《雷公炮炙论》:"益脾,安脏气。" ③《别录》:"疗小腹痛结烦疼。""肢节不利,大饱绝力身重。" ④《药性论》:"主治崩中。" ⑤《日华子本草》:"治邪气及骨节疼,四肢不仁,痔漏等疾。" ⑥《纲目》:"催生,固大肠。" ⑦《医林纂要》:"补脾,敛固胃气,泻肝,去瘀血,厚大肠。" ⑧《现代实用中药》:"外用为撒布剂,治溃疡。配合他种强壮药,作补血剂。"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
性味: |
甘涩,平, ①《本经》:"味甘,寒。" ②《药性论》:"味咸。" ③《纲目》:"性涩。" |
归经: |
入脾、胃、大肠经。 ①《纲目》:"手、足阳明血分。" ②《本草新编》:"入脾、胃、大肠。" |
各家论述: |
①《注解伤寒论》:"重可去怯,余粮之重以镇固。" ②《纲目》:"禹余粮,手、足阳明血分重剂也。其性涩,故主下焦前后诸病。李知先诗曰,下焦有病人难会,须用余粮赤石脂。《抱朴子》云,禹余粮丸日再服,三日后令人多气力。" ⑧《本草汇言》:"禹余粮,养肺金,固大肠之药也。凡属水土不和,清浊混乱诸疾,用之奏效。" ④《长沙药解》:"禹余粮止小便之痛涩,收大肠之滑泄。《伤寒》禹余粮丸,治汗家重发汗,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痛者,以发汗太多,阳亡神败,湿动木郁,水道不利,便后滞气梗涩,尿孔作痛,禹余粮甘寒收涩,秘精敛神,心火归根,坎阳续复,则乙木发达,滞开而痛止矣。赤石脂禹余粮汤用之治大肠滑脱,利在下焦者,以其收湿而敛肠也。" ⑤《本草求真》:"禹余粮功与石脂相同,而禹余粮之质,重于石脂,石脂之温,过于余粮,不可不辨。" |
用药禁忌: |
实证忌服,孕妇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杜仲为之使。畏贝母、菖蒲、铁落。" ②《四声本草》:"牡丹为使。" ③《本草汇言》:"髓虚血燥之病勿用。" |
化学成分: |
为沼铁矿,主要成分大约相当于fe2o3·3h2o,但因夹杂砂石、有机物等之量不同,所含fe2o3可从20~78%不等;又常含多量的磷酸盐。青岛市售的禹余粮,主要成分为fe203,又含al,mg,k,na,po4等。 |
附方: |
①治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鞭。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一斤(碎),禹余粮一斤(碎)。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伤寒论》赤石脂禹余粮汤) ②治冷劳,大肠转泄不止:禹余粮四两(火烧令赤,于米醋内淬,如此七遍后,捣研如面),乌头一两(冷水浸一宿,去皮、脐,焙干,捣罗为末)。上药相和,用醋煮面和为丸如绿豆大。每服食前,以温水下五丸。(《圣惠万》神效太乙丹) ③治女人漏下,或瘥或剧,常漏不止,身体羸瘦,饮食减少,或赤或白或黄,使人无子者:牡蛎、伏龙肝、赤石脂、白龙骨、桂心、乌贼骨、禹余粮各等分。上七味,治下筛。空心酒服方寸匕,日二。白多者加牡蛎、龙骨、乌贼骨,赤多者加赤石脂、禹余粮,黄多者加伏龙肝、桂心,随病加之。(《千金方》) ④治妇人带下:白下,禹余粮一两,干姜等分;赤下,禹余粮一两,干姜半两。上禹余粮用醋淬,捣研细为末。空心温酒调下二钱匕。(《胜金方》) ⑤治肠气痛,妇人少腹痛:禹余粮为末,每米饮服二钱,日二服。(《卫生易简方》) ⑥治咳嗽则大肠遗矢者:禹余粮、赤石脂各等分。总和,以黑豆煮过,为极细末。每服二钱,白汤调服。(张元素) ⑦治大风疠疾,眉发秃落,遍身顽痹:禹余粮二斤,白矾一斤,青盐一斤。为末,罐子固济,炭火一秤煅之,从辰至戌,候冷,研粉,埋土中,三日取出,每一两入九蒸九曝炒熟胡麻末三两。每服二钱,荆芥茶下,日二服。(《圣惠方》) ⑧灭瘢痕:禹余粮、半夏等分。末之,以鸡子黄和。先以新布拭瘢令赤,以涂之勿见风,日二。(《千金方》) |
炮制: |
禹余粮:拣去杂石,洗净泥土,干燥即得。煅禹余粮:取净禹余粮,打碎,置坩埚内,在无烟的炉火中煅红透,倒入醋盆内淬酥,捞出,晒干。(每禹余粮100斤,用醋30斤) ①《雷公炮炙论》:"凡修治,用黑豆五合,黄精五合,水一斗,煮取五升,置瓷锅中,下余粮四两,煮,旋添,汁尽为度,自然香如新米,捣之,又研万杵,方用。" ②《本草蒙筌》:"禹余粮火煅醋淬,复用磁钵重擂,水澄汁清,勿留沙土。" |
性状: |
为不规则的斜方块状,一般长6~10厘米,厚1~3厘米,表面淡棕色或红棕色,多凹凸不平,或覆有黄色粉末。断面显深棕色与淡棕色相间的层次,深棕色的部分质坚硬,但可砸碎,砸碎面不整齐而光滑;浅棕色的部分质较松,用指甲可以划动,其黄色粉末极易附着他物。有土腥气,味淡,嚼之无砂粒感。以整齐不碎、赭褐色、断面显层纹无杂石者为佳。部分溶于盐酸。其溶液显铁化合物的各种特殊反应。 |
生境分布: |
分布很广。产河南、江苏、浙江、四川等地。 |
原形态: |
非晶质。常成葡萄状、肾状、乳房状、块状、土状等集合体。颜色为褐色到黑色,若为土状则为黄褐色或黄色。条痕为黄褐色。半金属光泽或土状光泽,有时作丝绢光泽。不透明。断面为介壳状或土状。硬度1~5.5。比重3.6~4.0。 主要由含铁矿物经氧化分解后,再经水解汇集沉积而成。 |
来源: |
为氧化物类矿物褐铁矿的一种矿石。采挖后去净杂石即可。 |
出处: |
《本经》 |
“禹余粮” 相关论述
「释名」亦名白余粮。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
1、大肠咳嗽(每咳便排出粪来)。用赤石脂、禹余粮各一斤,打碎,加水六升,煮成一升。去掉渣滓,分两次服。此方名“赤石脂禹余粮汤”。
2、肠泄不止。用禹余粮四两(火煅、醋淬),加乌头一两,冷水浸一夜,去皮脐。两药共焙为末。稍滴醋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饭前服五丸,温开水送下。
3、赤白带。用禹余粮(火煅、醋淬),加干姜等分。如仅有赤带,则干姜减半。两药共研细。每服两茶匙,空心服。
4、崩中漏下(月经过多,有各种颜色,小肚子痛,不能生育)。用禹余粮、赤石脂、牡蛎,分别煅过,共研细;加乌贼曲、伏龙肝(炒)、桂心,各药等分为末。每服一小茶匙,温酒送下。忌食葱蒜。
5、大风疠疾(眉发脱落,遍身顽痹)。用禹余粮二斤、白矾一斤、青盐一斤,共研细,装在罐子里,封牢,周围用炭火煅烧自晨至晚约十二小时。特冷却后,研细,埋土中三天。同时,每一两加胡麻(经过九蒸九晒,炒熟)粉三两。每服二钱,荆芥茶送下。一天服两次。
味甘,寒、平,无毒。主咳逆,寒热、烦满,下赤白,血闭、症瘕、大热,疗小腹痛结烦疼。练饵服之,不饥、轻身、延年。一名白余粮。生东海池泽,及山岛中或池泽中。
今多出东阳,形如鹅鸭卵,外有壳重叠,中有黄细末如蒲黄,无沙者为佳。近年茅山凿地大得之,极精好,乃有紫华靡靡。《仙经》服食用之。南人又呼平泽中有一种藤,叶如菝 ,根作块有节,似菝 而色赤,根形似薯蓣,谓为禹余粮。言昔禹行山乏食,采此以充粮,而者,即是太一也。张华云∶池多蓼者,必有余粮,今庐江间便是也。适有人于铜官采空青于石坎,大得黄赤色石,极似今之余粮,而色过赤好,疑此是太一也。彼人呼为雌黄,试涂物,正如雄黄色尔。
〔谨案〕陶云∶“黄赤色石,疑是太一。”既无壳裹,未是余粮,疑谓太一,殊非的称。
煎汤生用,丸散火 醋淬。丹皮为使。
甘,微寒,无毒。入足太阴脾、少阴肾、厥阴肝、手阳明大肠。固大肠而住崩中,止咳逆而破症瘕,除烦满而疗痔疮,通血闭而息痛烦。解肢节之痹木,治筋骨之疼痛,除小腹之痛结。
出东海池泽。其石舐之涩舌。
冷劳肠滑,制四两,乌头一两,醋丸豆大,每五丸水下。(验方第一。)
赤白带,同干姜末下。(第二。)
崩漏青黄赤白,同赤脂、蛎粉、乌贼骨、桂心为末,每酒下一钱。忌蒜、葱。(第三。)
妇人小腹结痛,为末汤下。(第四。)
大风疠疾,眉毛脱落,遍身顽痹,用二斤,白矾一斤,青盐一斤为末。罐子固济,炭火十斤 之。
从辰至戌。候冷研粉,埋土中三日。每一两,入酒蒸晒胡麻三两,荆芥汤下,日二服。(第五.)
咳则遗矢,大肠咳也。同赤
(禹余粮_图缺)
味甘,寒、平,无毒。主咳逆,寒热,烦满,下赤白,血闭,症瘕,大热,疗小腹痛结烦疼。炼饵服之,不饥、轻身、延年。一名白余粮。生东海池泽及山岛中,或池泽中。
陶隐居云∶今多出东阳,形如鹅鸭卵,外有壳重叠,中有黄细末如蒲黄,无砂者为佳。
近年茅山凿地大得之,极精好,乃有紫华靡靡。《仙经》服食用之,南人又呼平泽中有一种藤,叶如菝 ,根作块有节,似菝 而色赤,根形似薯蓣,谓为禹余粮。言昔禹行山乏食,采此以充粮,而弃其余,此云白余粮也。生池泽复有仿佛。或疑今石者,即是太一也。张华云∶地多蓼者,必有余粮,今庐江间便是也。适有人于铜官采空青于石坎,大得黄赤色石,极似今之余粮,而色过赤好,疑此是太一也。彼人呼为雌黄,试涂物,正如雄黄色尔。唐本注云∶陶云黄赤色石,疑是太一。既无壳裹,未是余粮,疑谓太一,殊非的称。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禹余粮,君,味咸。主治崩中。萧炳云∶牡丹为使。日华子云∶治邪气及骨节疼,四肢不仁,痔 等疾。久服耐寒暑。又名太一余粮。
图经曰∶禹余粮,生东海池泽及山岛中、或池泽中,今唯泽、潞州有之。旧说形如鹅鸭卵,有壳重叠,中有黄,细末如蒲黄。今图上者,全是山石之形,都不作卵状,与旧说小异。采无时。《本经》又有太一余粮。谨按陶隐居《登真隐诀》载长生四镇丸云∶太一禹余粮定六腑,镇五脏。注云∶按本草有太一余粮、禹余粮两种。治体犹同。而今世唯有禹余粮不复识太一。此方所用,遂合其二名,莫辨何者的是。而后小镇直云∶禹余粮,盒饭用之耳。余粮多出东阳山岸间,茅山甚有,好者状如牛黄,重重甲错,其佳处乃紫色,泯泯如面,啮之无复碜。虽然用之,宜细研,以水洮取汁澄之,勿令有沙土也。而苏恭亦云∶太一余与禹余粮本一物,而以精粗为别,故一名太一禹余粮,其壳若瓷,初在壳中,未凝结者,犹是黄水,久凝乃有数色,或青、或白,或赤、或黄,年多渐变紫色,自赤及紫,俱名太一,其诸色通谓之余粮也。今医家但用余粮,亦不能如此细分别耳。张仲景治伤寒下痢不止,心下痞 ,利在下焦者,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赤石脂、禹余粮各一斤,并碎之,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又按张华《博物志》曰∶扶海洲上,有草焉,名曰筛草,其实食之,如大麦,从七月稔熟,民敛至冬乃讫,名自然谷,亦曰禹余粮。今药中有禹余粮者,世传昔禹治水,弃其所余食于江中,而为药也。然则,筛草与此异物而同名也。其云弃之江中而为药,乃与生海池泽者同种乎?
经验方∶治产后烦躁。禹余粮一枚,状如酸kt 者,入地埋一半,四面紧筑,用炭一秤,发顶一斤 ,去火三分耗二为度,用湿砂土罨一宿方取,打去外面一重,只使里内细研水淘澄五、七度,将纸衬干,再研数千遍。患者用甘草煎汤调二钱匕,只一服立效。胜金方∶治妇人带下。白下∶即禹余粮一两,干姜等分。赤下∶禹余粮一两,干姜半两,上件禹余粮用醋淬,捣研细为末,空心温酒调下二钱匕。别说云∶谨案∶越州会稽山中,见出一种甚良。彼人云∶昔大禹会稽于此地余粮者。本为此尔。
禹余粮,味甘,气寒,无毒。入脾、胃、大肠。疗血闭瘕症,止赤白漏下,除寒热烦满、咳逆邪伤。经曰∶重可去怯。禹余粮之重,正镇固之剂,可用之止滑也。但只可暂用以固脱,不可久服以延年。《本经》言耐老轻身,予不敢信。
或问禹余粮,传大禹治水之时,弃粮于山中,乃成此物,故凶荒之时,可掘而服食以救饥,果有之乎?曰∶此好事者之言也。禹余粮乃山中之土,异于凡土则有之,岂能疗饥以活命。
夫饥馑之民,肠胃未有不虚弱者也。用禹余粮之重物以充饥,非充饥也。正所以速之死耳。
吕仙曰∶远公注《本草》,悯禹余粮之不可救荒,请命于我。我嘉远公善心之无穷也,传一法以救饥。遇凶荒之年,朝东方日出时,心中注定于太阳,不必朝对太阳也,用口开吸太阳之气,自觉为我吞入,咽下腹中一口,口中漱津一口,咽送腹中,如此七次,不必再咽。但饮滚水、食青草,再不死矣。此救饥之妙法也,特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