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
参考:支气管哮喘 , 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
“哮喘” 相关论述
哮喘是小儿时期的常见肺系疾病,以发作性喉间哮鸣气促,呼气延长为特征,严重者不能平卧。哮指声响,喘指气息,临床上哮常兼喘。本病包括了西医学所称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本病发作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冬季及气温多变季节发作为主,年龄以1—6岁多见。95%的发病诱因为呼吸道感染,发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起病愈早遗传倾向愈明显。
古代医籍对哮喘记载甚多,金元之前,多列入喘门,《丹溪心法·喘论》首先命名为“哮喘”。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病原因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责之于痰饮内伏,与肺脾肾三脏有关,外因主要为感受外邪,接触异气。
小儿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肾常虚。肺虚则卫外失固,腠理不密,易为外邪所侵,邪阻肺络,气机不利,津液凝聚为痰;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虚不运,生湿酿痰,上贮于肺;肾气虚弱,不能蒸化水液而为清津,上泛为痰,聚液成饮。痰饮留伏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有关,尤其责之于肺脾两脏。外因以外感六淫为主,六淫之邪,冬春多为风寒、风热,或秋季乍冷乍热,外邪乘虚入侵而诱发。邪人肺经,引动伏痰,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逆痰动而为哮喘。
此外,若接触异气,如异味、花粉、煤烟、羽毛等,或嗜食酸咸甜腻,也能刺激气道,
影响肺的通降功能而诱发哮喘。精神失调和过度疲劳也是小儿哮喘的重要诱因。
哮喘的病位主要在肺,其主要发病机理为痰饮内伏,遇外来因素感触而发,反复不已。发作时,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阻塞气道,气机升降不利,以致呼气不畅,气息喘促,咽喉哮吼痰鸣。邪蕴肺络,肺气壅塞不畅,胸部窒闷。肺气不宣,致心血瘀阻,可致肢端、颜面出现紫绀。邪盛正衰,气阳外脱,可见额汗、肢冷、面色白、脉微等喘脱危候。
由于感邪的不同,体质的差异,所以又有病性上寒热的区别及转化。哮喘反复发作,肺气耗散,寒痰伤及脾肾之阳,痰热耗灼肺肾二阴,则可由实转虚。在平时表现肺、脾、肾等脏气虚弱之候,如正气来复,内饮蠲化,病有转机,发作可渐减少而趋康复。若痰饮不除,脏气虚弱未复,哮有夙根,触遇诱因又可引起哮喘再次发作,反复发作,致使正气衰减,疾病迁延,缠绵难愈。
[临床诊断]
一、诊断要点
1.常突然发病,发作之前,多有喷嚏、咳嗽等先兆症状。发作时不能平卧,烦躁不安,气急,气喘。
2.有诱发因素,如气候转变、受凉受热或接触某些过敏物质。
3.可有婴儿期湿疹史或家族哮喘史。
4.肺部听诊,两肺满布哮鸣音,呼气延长。哮喘如有继发感染或为哮喘性支气管炎,可闻及粗大湿哕音。
5.血象检查:支气管哮喘,白细胞总数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伴肺部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二、鉴别诊断
哮喘需与肺炎喘嗽相鉴别。哮喘以咳嗽、气喘、呼气延长为主症,多数不发热,两肺听诊以哮鸣音为主;肺炎喘嗽以发热、咳嗽、痰壅、气急、鼻煽为主症,多数发热,两肺听诊以湿哕音为主。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哮喘临床分发作期与缓解期。发作时哮吼痰鸣,喘急倚息,以邪实为主。咳喘痰黄,身热面赤,口干舌红为热性哮喘;咳喘畏寒,痰多清稀,舌苔白滑为寒性哮喘。缓解期哮喘已平,出现肺脾肾三脏不足,以正虚为主。辨别哮喘虚实可从病程长短、全身症状轻重来区别,气短多汗,易感冒多为气虚;形寒肢冷面白,动则心悸为阳虚;消瘦乏力、盗汗面红为阴虚。
二、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发作期当攻邪以治其标,分辨寒热虚实、寒热夹杂分别随证施治。缓解期治以扶正,调其脏腑功能。由于哮喘的病因复杂,采用多种疗法综合治疗,除口服药外,雾化吸入、敷贴、针灸疗法,以及配合环境疗法、心身疗法可增强疗效。
三、分证论治
(一)发作期
1.寒性哮喘
证候:咳嗽气喘,喉间有痰鸣音,痰多白沫,形寒肢冷,鼻流清涕,面色淡白,恶寒无汗,舌淡红,苔白滑,脉浮滑。
分析:风寒外束,痰湿阻肺。风寒在表,故恶寒无汗,鼻流清涕;痰湿内阻,阳气不能宣畅,故面色淡白;湿痰阻络,气道受阻·,故咳嗽气喘,吐白沫痰;痰气相搏,喉间可闻哮鸣音。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定喘。
方药: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常用药:麻黄、桂枝宣肺散寒,细辛、干姜温肺化饮,白芥子、苏子、莱菔子行气化痰,白芍药、五味子敛肺平喘。
咳甚加紫菀、款冬花化痰止咳;哮吼甚加地龙、僵蚕化痰解痉;气逆者,加代赭石降气;便秘者,加全瓜蒌通腑涤痰。
2.热性哮喘
证候:咳嗽哮喘,声高息涌,咯痰稠黄,喉间哮吼痰鸣,胸膈满闷,身热,面赤,口干,咽红,尿黄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分析:外感风热,引动伏痰。痰热蕴阻,肺气失肃,故咳嗽哮喘,声高息涌,咯痰稠黄;外感风热,故身热面赤,咽红口干。
治法: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味。常用药:麻黄、生石膏宜肺清热,杏仁、葶苈子、桑白皮泻肺降逆,苏子化痰,生甘草调和诸药。
喘急者加地龙、胆南星涤痰平喘;痰多者,加天竺黄、竹沥豁痰降气;热重者加虎杖、栀子清热解毒;便秘者,加全瓜蒌、大黄降逆通腑。
3.外寒内热
证候:恶寒发热,鼻塞喷嚏,流清涕,咯痰粘稠色黄,口渴引饮,大便干结,舌红,苔薄白,脉滑数。
分析:表寒未清,内已化热。风寒在表故见恶寒发热,打喷嚏,流清涕;口渴引饮,吐痰粘稠色黄,便秘为里有痰热之象。
治法:解表清里,定喘止咳。·
方药:大青龙汤加减。常用药:麻黄、桂枝、生姜温肺平喘,生石膏清里热,生甘草和中,白芍、五味子敛肺。
热重者,加黄芩、鱼腥草清肺热;咳喘哮吼甚者,加射干、桑白皮泄肺热;痰热明显者,力d地龙、僵蚕、黛蛤散、竹沥清化痰热。
4.肺实肾虚
证候:病程较长,哮喘持续不已,动则喘甚,面色欠华,小便清长,常伴咳嗽、喉中痰吼,舌淡苔薄腻,脉细弱。
分析:正虚邪恋,虚实夹杂。痰热阻肺,肺气失宣,故咳嗽,喉间痰吼;肾虚不纳,故病程迁延,哮喘反复,动则喘甚。
治法:泻肺补肾,标本兼顾。
方药:射干麻黄汤合都气丸加减。常用药:麻黄、射干平喘化痰,半夏、款冬、紫菀清肺化痰,细辛、五味子敛汗平喘,山茱萸、熟地益肾,淮山药、茯苓健脾化痰。
动则气短难续,加胡桃肉、紫石英、诃子摄纳补肾;畏寒肢冷,加补骨脂、附片行气散寒;痰多色白,屡吐不绝者,加白果、芡实补肾健脾化痰;发热咯痰黄稠,加黄芩、冬瓜子、金荞麦清泄肺热。
(二)缓解期。
1.肺脾气虚
证候:气短多汗,咳嗽无力,常见感冒,神疲乏力,形瘦纳差,面色苍白,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软。
分析:肺卫不固,脾运失调。肺主表,卫表不固故多汗,易感冒。肺主气,肺虚则气短,咳嗽无力。脾主运化,脾虚运化失健故纳差,便溏,失于充养则形瘦。
治法:健脾益气,补肺固表。
方药:人参五味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常用药:人参、五味子补气敛肺,茯苓、白术健脾补气,黄芪、防风益气固表,百部、橘红化痰止咳。
汗出甚加煅龙骨、煅牡蛎固涩止汗;痰多加半夏、天竺黄化痰;纳谷不香加神曲、谷芽消食助运;腹胀加木香、.枳壳理气;便溏加山药、扁豆健脾。
2.脾肾阳虚
证候:面色光白,形寒肢冷,脚软无力,动则气短心悸,腹胀纳差,大便溏泻,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分析:脾肾两虚,摄纳无权。脾虚失运则见腹胀纳差,大便溏泻。肾虚失纳,见面色光白,形寒肢冷,脚软无力,动则气短。
治法:健脾温肾,固摄纳气。,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常用药:附子、肉桂温肾补阳,山茱萸、熟地黄补益肝肾,淮山药、茯苓健脾,胡桃肉、五味子、白果敛气固摄。
虚喘明显加蛤蚧、冬虫夏草补肾敛气;咳甚加款冬花、紫菀止咳化痰;夜尿多者,加益智仁、菟丝子补肾固摄。.
3.肺肾阴虚
证候:面色潮红,咳嗽时作,甚而咯血,夜间盗汗,消瘦气短,手足心热,夜尿多,舌红苔花剥,脉细数。
分析:肺肾两亏,阴虚内热。久病肺肾两亏,故消瘦气短,咳嗽时作,夜尿多。阴虚内热,故面色潮红,夜间盗汗,手足心热。
治法:养阴清热,补益肺肾。
方药:麦味地黄丸加减。常用药:麦门冬、百合润养肺阴,五味子益肾敛肺,熟地黄、枸杞子、山药补益肾阴,丹皮清热。
盗汗甚加知母、黄柏、瘪桃干清热敛汗;夜间呛咳加百部、北沙参养阴止咳;咯痰带血加阿胶、白芍养阴止血;潮热加青蒿清虚热。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剂
1.小青龙汤口服液每次1支,1日2次。用于寒性哮喘。
2.哮喘冲剂每次1袋,1日2次。开水冲服。用于热性哮喘。
二、经验方
1.干地龙粉,每次3g,1日2次,装胶囊内开水吞服。用于热性哮喘。
2.麻黄、五味子、甘草各30s。研细末,分成15包,每次1包,1日2次,开水冲服。用于热性哮喘。
3.生晒参60g(党参加1倍),蛤蚧(去头足)2对,麻黄ms,杏仁10g,炙甘草50g,生姜60g,红枣10g,白果肉100so浓煎3次,滤清汁加冰糖500g,收膏。每日早晚各1汤匙,开水冲服。用于哮喘缓解期以气短为主者。
三、外治疗法
白芥子、延胡索各21g,甘遂、细辛各12so共研细末,分成3份,每隔10天使用1份。
用时取药末1份,加生姜汁调稠如1分钱币大,分别贴在肺俞、心俞、膈俞、膻中穴,贴2-4小时揭去。若贴后皮肤发红,局部出现小疱疹,可提前揭去。贴药时间为每年夏天的初伏、中伏、末伏3次,连用3年。‘
四、针灸疗法
发作期,取定喘、天突、内关。咳嗽痰多者,加膻中、丰隆。缓解期,取大椎、肺俞、足三里、肾俞、关元、脾俞。每次取3-4穴,轻刺加灸,隔日1次。在好发季节前作预防性治疗。
[预防护理]
一、预防
1.重视预防,避免各种诱发因素,适当进行体格锻炼,增强体质。
2.注意气候影响,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冬季外出应带口罩。尤其气候转变或换季时,要预防感冒诱发哮喘。有外感病证要及时治疗。
3.发病季节,防止活动过度和情绪激动,以免诱发哮喘。
二、护理
1.居室宜空气流通,阳光充足。冬季要和暖,夏季要凉爽通风。避免接触特殊气味。
2.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忌进生冷油腻、辛辣酸甜以及海鲜鱼虾等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以免诱发哮喘。
3.注意心率、脉象变化,防止哮喘大发作产生。
[文献摘要]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哮喘门》;“哮喘之症有二,不离痰火。有卒感风寒而得者,有曾伤盐水而得者,有伤醋汤而得者,至天阴而发,连绵不已。轻则用五虎汤一帖,重则葶苈丸治之。此皆一时急解之法。若要断根,常服五圣丹,外用灸法。”
《幼科释迷·咳嗽哮喘》:“大都幼稚,多吃咸酸,渗透气脘,一遇风寒,便窒壅道路,气息喘促,故多发于冬秋。必须淡饮食,行气化痰为主。禁凉剂,恐风邪难解也。禁热剂,恐痰火易升也。苏子、枳壳、青皮、桑皮、桔梗、半夏、前胡、杏仁、山栀,皆治哮必用之药。”
[现代研究]
周明君.加味定喘汤治疗儿童哮喘106例.新中医1995;(5):25
儿童哮喘发作期以邪实为主,治当祛邪,临床辨证虽有寒热之分,但以热性为多,治当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自拟加味定喘汤由(摄生众妙方》中定喘汤加生石膏、地龙组成。方以麻黄宜肺解表,开泄肺气;白果敛肺定喘,苏子、杏仁、法半夏、款冬花降气平喘,止咳化痰;桑白皮、黄芩清泄肺热。加生石膏、地龙既能达到清泻肺热的作用,又能增强平喘止咳之功效。诸药合用,邪从表解,热清痰除,气道通畅,喘鸣自愈。以此方治疗106例儿童哮喘;临床治愈66例,好转3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2.5%。
张湘屏.健肺丸防治儿童哮喘复发的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4):204
为进一步探讨中医药防治儿童哮喘复发及其作用机理,采用扶正固本、活血通络法研制了健肺丸,观察儿童哮喘56例,并与酮替酚治疗的30例作对照。观察组缓解期口服健肺丸(含黄芪、太子参、山药、肉苁蓉、当归、赤芍、莱菔子、威灵仙、甘草等组成,每丸含生药6s),3-6岁每次1-1.5丸,7—12岁每次2丸,每日2次,1个月为1个疗程,2-3个疗程为限。发作期加中药煎剂,热喘口服定喘方(炙麻黄6-12g,白果、杏仁、黄芩、桑白皮,葶苈子、僵蚕各10s,乌梅、甘草各3g);寒喘以定喘方去黄芩加细辛1-3g;水煎浓缩至100-150ml,分2-3次口服,每日1剂,连用3天。对照组缓解期口服酮替芬,3-6岁每次0.5-lmg,7—12岁每次lmg,均每日2次,连服2-3个月。发作期各组均随访2年,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1.10%)优于对照组(60.0%),p<0.01。血清1ga、1gg、e花环的含量用药后明显提高,且优于对照组(p<0.01)。同时肺阻抗血流图之波幅,在心肌指数明显增高(p<0.01),而肺动脉压及肺外周阻力明显下降(p<0.01),因而认为本晶可能通过增强患儿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肺微循环障碍,以控制气道慢性炎症和降低气道高反应性,达到防治本病复发的目的。
1.实证
风寒外袭,证见咳嗽、咯吐稀痰、形寒无汗、头痛口不渴、脉浮紧、苔薄白;因痰热者多见咯痰粘腻色黄、咯痰不爽、胸中烦满、咳引胸痛,或见身热口渴、大便秘结、脉骨数、苔黄腻。
治法:取手太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风寒可酌用灸法;痰热可兼取足阳明经穴,不宜灸。
处方:膻中、列缺、肺俞、尺泽。
风寒加风门;痰热加丰隆;喘甚加天突、定喘。
2.虚证
主证:病久肺气不足,证见气息短促、语言无力,动则汗出,舌质淡或微红,脉细数或软无力。如喘促日久,以致肾虚不能纳气,则神疲气不得续,动则喘息、汗出、肢冷、脉象沉细。
治法:调补肺肾之气为主。毫针用补法,可酌情用灸。
处方:肺俞、膏肓俞、气俞、足三里、太渊、太溪。
附注:(1)哮喘伴有支气管炎者,应在哮喘发作缓解后,积极治疗支气管炎。(2)发作发严重或持续不解者,应配合药物治疗。(3)须注意预防。气候转冷及时添衣;过敏体质应注意避免接触致敏原和过敏食物。
哮喘以发作性的哮鸣气促,呼气延长,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为特征。常在幼儿期发病,多发于秋冬二季。有类于哮喘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疾病)。
热喘 咳喘哮鸣,痰稠色黄,胸闷膈满,声高息涌,伴发热,便干尿赤。治以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一)
处方:地龙若干。
用法:烘干研粉,每日3次,每次1~3克,饭前吞服,连用3天。
(二)
处方:地龙10克,杏仁3克,桃仁3克。
用法:水煎服。
(三)
处方:白果6个,冬瓜子30克,杏仁10克。
用法:水煎去渣,入冰糖调匀,每日饮2~3次,每次1小杯。
(四)
处方:小叶石苇30克。
用法:上药煎两次后,再混合约一小碗,加冰糖30克,温化,分3次一日服之,以7天为一疗程。如症状缓解,停一二日,依法再服7天,一般3个疗程为准。
(五)
处方:凤仙花12克,桑叶6克,百合6克,枸杞根12克。
用法:将药物混合研成细末,放置在鸡蛋中加入少许冰糖,蒸后同服。
(六)
处方:虎杖12克,葱白3克,三棱3克,薄荷2克,香附6克。
用法:将药物研成细末,调拌凡士林,外敷贴大椎、涌泉等穴。
(七)
处方:昙花。
用法:取昙花煮开水,加冰糖或蜂蜜当饮料喝,连服2个月。
(八)
处方:梨。
用法:将梨核挖出,塞进红糖,放在火上煮,待糖溶成麦芽糖状时,趁热服下。
(九)
处方:丝瓜。
用法:以丝瓜熬成的汁,加入适量冰糖给幼童喝下。
(十)
处方:生花生米150克,杏仁100克,蜂螬150克。
用法:蛴螬捕后用开水烫死,洗净,去尾中之屎,用油炸黄焦研末。将花生米和杏仁捣碎,与蛴螬末三味混合均匀,蜜制为丸如花生米大。上药为1料。5岁以内儿童每次5粒,每日3次;10岁以内儿童每次10粒,每日3次。1料为1疗程,病情严重者可连续再服1疗程。
寒喘 气促哮鸣,痰稀白沫,形寒无汗,四肢不温,治以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一)
处方:马蹄草、散寒草、金沸草各10克,陈皮5克,紫菀6克,白前5克,清明菜15克,甘草2克。
用法:水煎服。
(二)
处方:麻绒3克,杏仁6克,甘草3克,桔梗8克,陈皮3克,前胡5克。
用法:水煎服。
(三)
处方:生麻黄2克,生甘草2克(打碎),法半夏6克
(打碎),杏仁6克(打碎),豆腐1小块。
用法:将豆腐放在碗内,加水至豆腐平面为止,然后将麻黄插入豆腐内,余药放在豆腐面上,再将碗隔水蒸半小时后取出,将药去掉,将碗内水取出,每日3次分服。
(四)
处方:蛴螬香油或棉子油。
用法:蛴螬每岁2只,香油或棉油6克。将蛴螬洗净开尾,挤出粪便。香油放入锅内烧开后,放入蛴螬,炸至焦黄,与油一次服完,每日2~3次,一般2~3天,即可痊愈。
(五)
处方:皂荚15克,白芥子20克。
用法:白芥子水浸12小时后焙干,与皂荚一起研末,每次0.5~1克,每日3次。
(六)
处方:核桃仁25克,甜杏仁25克,蜂蜜50克,生姜汁少许。
用法:将核桃仁、甜杏仁与蜂蜜混合后蒸熟,加生姜汁数滴,取适量服食。
(七)
处方:蔓荆子10克,丝瓜藤10克,五味子6克,紫菀4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煮、去渣饮服,每日3次。
(八)
处方:吴茱萸10克。
用法:将上药研为极细末,用好醋调和成稠粥状,敷于双足涌泉穴(可敷至整个足心),外用棉布包好,48小时除掉。
(九)
处方:活鲤鱼1尾(60~90克)。
用法:以患儿自己的尿置盆中养之,待鱼发红色,即取出煨汤食之,至多服十来次,哮喘可不再发。
(十)
处方:蝙蝠1只,生姜1片,蜂蜜适量。
用法:先将蝙蝠剖去内脏焙干,研为细末后备用。用时,取适量蜂蜜冲生姜开水,浸泡蝙蝠粉末0.6~1.6克(按小儿年龄大小适量增减)。温服,每日早、晚各服1次,连服1周,停药5天为1疗程。
(十一)
处方:猪胎(或刚产下未吸奶的猪仔)1只。
用法:将上药去毛及内脏,洗净切碎,煮熟,加米粉及适量食盐。再次煮沸成糊状。1~2天内分次服完。
(十二)
处方:杏仁15克,冰糖30克。
用法:将杏仁、冰糖加水煎汤,去渣即可服用。每日2次,早晚分服。
(十三)
处方:生石膏5克,白果仁5克,炙麻黄3克,炒杏仁5克,罂粟壳4.5克。
用法:水煎服。
缓解期 久喘导致脾肺气虚,咳嗽痰多,面黄少华,自汗畏冷,食少脘闷,倦怠多嚏,动则气短,大便不实。严重者可见肾虚不纳,声低脚弱,动则心悸气促。治宜健脾补肺,益肾固本。
(一)
处方:五味子250克,鸡蛋7个。
用法:将鸡蛋浸没在五味子药汁中。7天后,每天取出1个蒸熟食,连服1个月。
(二)
处方:百合500克,枸杞120克。
用法:研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6丸,开水送下。
本方适用于脾肾虚。
(三)
处方:百合50克,杏仁10克,白米50克。
用法:同煮粥,一次或分次服下。
本方适用于脾肺气虚。
(四)
处方:生芪120克,蜂蜜30克,甘草6克,山药10克,鲜茅根15克。
用法:先煎黄芪、茅根十余沸,去渣,澄汁两杯,调入甘草、山药细末同煎,用筷搅之成膏,一沸即成,再调入蜂蜜,稍开即可,分3次服。
本方适用于气虚喘咳。
(五)
处方:鸡蛋1~2个,蜂蜜1~2汤匙。
用法:将鸡蛋去壳,在油锅内煎熟,趁热加蜂蜜,立即进食。
(六)
处方:核桃肉、蜂蜜各1000克。
用法:将桃肉捣烂与蜂蜜和匀,瓶装,每次吃1匙,每日2次,开水送下。
(七)
处方:胎盘1具。
用法:洗净加佐料,炖食。
(八)
处方:蛤蚧1对,乌贼骨24克。
用法:上药焙黄后研末,加白糖末,装瓶备用,每次服9克,空腹白开水送服。
(九)
处方:核桃仁1~2枚,生姜1~2片。
本方适用于久咳痰喘,肺肾两虚。
(十)
处方:核桃仁10克,五味子4.5克,党参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3次。
本方适用于肾虚咳喘,呼多吸少。
【病因】哮喘的发生,主要是肺脏痰湿停聚,一旦感受外邪,则气之升降出入失常、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博结,阻塞气道,出现喘逆痰鸣,呼吸困难的症状。脾失健运则积湿成痰,上阻于肺,或肾虚不能纳气亦可造成本病。故本病的病因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
【症状】
(一)外感风寒:气喘咳嗽,痰多清稀起沫,兼有风寒表证,舌苔白滑,脉浮紧或弦滑。平掌测试检查:胸部气感密集、寒凉,小腹及下肢气感稀疏。
(二)痰湿壅肺:气喘咳嗽,痰多粘稠,胸脘满闷,苔白腻,脉弦滑。平掌测试检验:胸腹部气感密集、阻滞,上下疏密不均。
(三)肺脾气虚:喘促气短,自汗畏风,痰清稀,语言无力,倦怠乏力,食减便溏,舌淡,脉弱。平掌测试检查:胸部气感稀疏,下肢密集。
(四)肺肾阴虚:喘促气短,咽干口燥,干咳少痰,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或伴有咳血音哑。平掌测试检查:胸部、腹部、小腹部有密集、阻滞的气感。
【治疗】
(一)发功:
1.首先点揉定喘穴(大椎旁开0.5寸)、天突、膻中、关元、肺俞。
2.以平掌式,用震颤手法在体表定喘、肺俞发气14息或28息。然后手式离开体表,以推拉引手法顺督脉经及足太阳膀胱经向下导气至命门、肾俞穴处,反复3~7次。
3.以中指独立式或剑指式,用震颤手法发气于天突、膻中、中府、云门;然后手式离开体表,用引法顺足阳明胃经、任脉经从胸部向腹部导引气机,使经气下行,上虚下实。
加减:外感风寒者,加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扫散头部胆经。痰湿阻肺者,加平掌式,用拉引手法发气于中府、云门穴,并顺手太阴肺经向指端导引,疏通经气,祛邪外出。肺脾气虚者,加平掌式,用震颤手法向气海、中脘、肺俞、脾俞穴发气各9息或18息。肺肾阴虚者,加平掌式,用震颤手法发气于关元、肾俞、肺俞穴各6息或12息。
(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定喘、天突、膻中、内关、列缺穴;然后以龙含式,用推拉旋手法发气,并导气下行。
(三)辅助练功:
1.平喘导气功:患者坐式或站式。排除杂念,微闭双目,全身放松。先用食、中、无名、小指指面,从胸骨切迹下推至剑突36次;呼气时,再用右手掌自胸部中线向左侧推5~10次,吸气时暂停,共10息;再用左手以同法向右推摩10息。最后以两手平掌从两腋下向腹侧推摩10~20次。
2.放松肺脏功:于哮喘发作时,取坐位或站位,排除杂念,先放松胸背及全身肌肉,再深吸一口气,意念“松”字,同时意想两肺脏放松,使其气顺身体两侧下降于足掌。反复数次,至喘息逐渐减轻为止。
3.肺气虚者,配合练服白气功;邪气实者,配合练摩胸“呬”字功(见咳嗽)。
论
《内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又曰∶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河间曰∶火气甚为夏热,衰为冬寒,故病寒则气衰而息微,病热则气盛而息粗。又寒水为阴,主乎迟缓,热火为阳,主乎急数,是以寒则息迟气微,热则息数气粗而为喘也。大抵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夫喘促喉中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属不能以息者,谓之喘。虽然未有不由痰火内郁、风寒外束而致之者欤。外有阴虚发喘,气从脐下起,直冲清道而上者。又有气虚发喘,而短气不能以接续者。是故知喘之为证,有实有虚,治法天渊悬隔者也。若夫损不足而益有余者,医杀之耳,学人不可不详辨焉。
脉法
喘急,脉滑而浮者生,涩而数者死。
脉宜浮迟,不宜急数。
脉数有热,喘咳吐血上气,不得卧者死。
上气面浮肿肩息,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上气躁而喘者为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一云∶咳而上气肺胀,其脉沉,心下有水气也。(《要略》《千金》、《外台》沉作浮。)
寸口伏,胸中有逆气。尺寸俱沉、关上无有者,苦心下喘。
方法
丹溪曰∶喘急者,气为火所郁而稠痰在肺胃也。有痰者,有火炎者,有阴虚自小腹下火起而上逆者,有气虚而致气短而喘者。
哮专主于痰,宜用吐法。亦有虚而不可吐者,谨之。
治哮必使薄滋味,不可纯用寒凉药,必兼散表。
戴氏曰∶痰者,凡喘便有痰声。火炎者,乍进乍退,得食则减,食已则喘。大概胃中有实火,膈上有稠痰,得食坠下其痰,喘则暂止,稍久食已入胃,反助其火,痰再升上,喘反大作。俗不知此,作胃虚,治以燥热之药,以火济火也。
昔叶都督患此证,诸医作胃虚治之不愈,后以导水丸利五、六次而安。气短喘急者,呼吸急促而无痰声。又有胃虚喘者,抬肩拮肚,喘而不休者是也。
痰者,降痰化气为主。火炎者,降心火,清肺金。
阴虚痰喘者,补阴降火,四物汤加枳壳、半夏。一云∶阴虚气喘,四物汤加陈皮、甘草些少以降气补阴。白芍药须以酒浸,日干,忌火。
气虚发喘,以参、 补之而愈。
凡人喘未发时,以扶正气为主;已发,以攻邪为主。
喘急甚者,不可用苦寒药,火盛故也,宜温劫之。劫药用椒目五、七钱,研为极细末,生姜汤调服。喘止之后,因痰治痰,因火治火。
千缗汤 治痰喘不得卧,人扶而坐数日,一服而安。(方见痰门。)
一方 用导痰汤合千缗汤服。
一方 用莱菔子二两蒸熟,皂角五钱烧存性,栝蒌仁、海粉、南星(用白矾一钱半,研细入水,浸一宿,曝干,各一两,为末,炼蜜为丸,噙化。一方无南星、栝蒌、海粉。)
一方 治喘而嗽,用南星、栝蒌、半夏、香附、橘红、莱菔子、青黛、皂角为末,神曲糊丸,姜汤送下。(一方有杏仁。)
喘用阿胶,须分虚实。若久病发喘,必是肺虚,故用阿胶、人参、五味子之类补之。若新病肺实而发喘者,宜桑白皮、葶苈子、麻黄、杏仁之类泻之。(东垣曰∶久嗽郁热在肺,不用人参;新病未成郁热者,用人参。未知孰是。)
气实人,因服黄 过多而喘者,宜服三拗汤以泻气。
三拗汤 治肺感风寒,喘急不已。(方见咳嗽门。)
□
(以上丹溪方法凡十四条)
□
葶苈大枣泻肺汤(河间) 治肺壅胀,胸膈满闷,上气喘急,身体面目浮肿等证。
葶苈子(不拘多少,炒黄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
上以水三盏,大枣十枚,煎至二盏,去枣,入葶苈一丸,再煎至一盏,温服之。
葶苈散(济生) 治过食煎 ,或饮酒过度,致肺壅喘不得卧,及肺痈,咽燥不渴,浊唾腥臭。
甜葶苈子(炒) 桔梗(去芦) 栝蒌子 升麻薏苡仁桑白皮(蜜炙) 葛根(各八分) 甘草(四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五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泻白散 治大人小儿,风寒伤肺,喘急咳嗽。
桑白皮(一钱) 地骨皮(一钱) 生甘草(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姜,水煎服。
一方,加防风、荆芥各七分半。又方,加麻黄、杏仁各五分,其效尤捷。
□
(祖传方)
治远年喘急。
桑木内蠹虫粪(炒,一升) 莱菔子(炒,半升) 杏仁(不去皮尖,炒,半升) 甘草(生,二两)
共为极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淡姜汤送下。
又方 治哮喘,用苎麻根和砂糖烂煮,时时嚼咽下,永绝病根,神效。
又方 用猫儿头骨烧灰,酒调二、三钱,一服便止。
又方 用郭公 刺根煎服,即止而不发。
□
(医案)
东阳一羽士,年五十余,素有喘病,九月间得发热恶寒证,喘甚,脉洪盛而似实。一医作伤寒治,而用小柴胡汤加枳壳、陈皮等药,六日后欲行大承气。一医曰∶不可,当作伤食治,宜用枳实导滞丸。争不决,召予视之。二医皆曰∶脉实气盛,当泻。予为诊后,晓之曰∶此火盛之脉,非真实也。观其气短不足以息,当作虚治。乃用补中益气汤加麦门冬、五味子,入附子三分,煎服。二帖脉收敛,四帖而病轻减,六帖病痊安。
经曰∶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入六腑则身热不得卧,上为喘呼。又曰∶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夫喘者,恶候也。肺金清肃之令,不能下行,故上逆而为喘。经曰∶诸气 郁,皆属于肺。
喘者,肺之 郁也。吼者,喉中如拽锯,若水鸡声者是也;喘者,气促而连属,不能以息者是也。故吼以声响言,喘以气息名。凡如水鸡声者为实,喉如鼾声者为虚,虽由于痰火内郁,风寒外束,而治之者不可不分虚实也。
有因外感而得者,必恶寒发热,面赤唇红,鼻息不利,清便自调,邪在表也。宜发散之,五虎汤。
有因热而得者,必口燥咽干,大小便不利。宜葶苈丸微下之。
有因宿食而得者,必痰涎壅盛,喘息有声。先用山楂、神曲、麦芽各三钱,煎汤与服,消其食,次千缗汤。
素有哮喘之疾,遇天寒暄不时,犯则连绵不已,发过自愈,不须上方。于未发时,可预防之。有一发即能吐痰者,宜服补肾地黄丸加五味、故脂,多服自愈;有发而不吐痰者,宜痰喘方。
凡哮喘初发,宜服苏陈九宝汤。盖哮喘为顽痰闭塞,非麻黄不足以开其肺窍,放胆用之,百发百中。
或胸膈积热,心火凌肺,热痰壅盛,忽然大喘者,名马脾风。盖心为午火属马,言心脾有风热也。小儿此证最多,不急治,必死,用牛黄夺命散下之效。
凡大病久病之后,或久服寒凉克削之后,或久吐久泻之后,忽然气急,似喘非喘,气息短促,名为短气。
短者断之基,气将脱也。速宜挽救,人参五味子汤效。
又有虚败之证,忽然张口大喘,入少出多,而气息往来无滞。此肾不纳气,浮散于外,大凶之兆,速投贞元饮;不效,理阴煎加人参、鹿茸,或可挽救。
如汗出如油,发润而喘者,肺绝也;汗出如油,张口大喘者,命绝也;直视谵语而喘者,肝绝也。凡大病正气欲绝,无根脱气上冲,必大喘而绝矣。
【入方】
五虎汤 治寒邪入肺而作 ,盖 为寒痰固结,非此方不能解散。
净麻黄(七分) 光杏仁(一钱) 陈细茶(一钱) 熟石膏(一钱五分) 炙甘草(四分)
净水煎,空心服。
葶苈丸 方见卷三咳嗽门。
千缗汤 治痰闭肺窍,喘息有声。
法半夏(二钱) 大皂角(五分) 老生姜(一钱) 炙甘草(一钱)
水煎服。以上皆素无哮喘,而暴发者用。
补肾地黄丸 治先天不足,肝肾虚者通用。
熟地黄怀山药山萸肉(各一两) 嫩鹿茸淮牛膝(各二两) 粉丹皮 白云苓 宣泽泻(各一两)
北五味补骨脂(各一两)
上为末,蜜丸绿豆大。每服三钱,淡盐汤空心下。
痰喘方 治哮喘无痰者,盖痰入于肺窍,不能出故也。
官拣参 制南星 制半夏 栝蒌霜 香附米皂角灰 真广皮(炒) 萝卜子(炒,各等分)
共为末,姜汁煮神曲糊丸麻子大。每服一钱,姜汤化下。
苏陈九宝汤 治风寒闭肺而作哮喘。
净麻黄(五分) 红云皮(五分) 南薄荷(五分) 青化桂(取心,五分) 紫苏叶(四分) 桑白皮(五分)大腹皮(一钱) 光杏仁(四分) 炙甘草(六分)
生姜三片,水煎,临服加童便少许冲服。
牛黄夺命散 治胸膈有痰,肺胀大喘。
黑牵牛(半生半炒,取头末,五钱) 锦庄黄(酒润,晒干) 陈枳壳(麸炒,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五分,白汤调下。量儿大小加减,临服加蜜数匙,以气平为度。
人参五味子汤 方见卷三咳嗽门。
贞元饮(景岳新方) 治气短似喘,呼吸急促,提不能升,咽不能降,势甚垂危。常人但知为气急,其病在上,而不知元海无根,肝肾已败。此子午不交,气脱证也。
大熟地(五钱) 白当归(三钱) 炙甘草(一钱)
水煎,热服。如兼呕恶,或恶寒者,加煨姜五片;气虚脉微至极者,速加人参;如肝肾阴虚,手足厥冷,加肉桂一钱。
理阴煎(景岳新方) 治肾肝亏败,不能纳气,浮散作喘。
干熟地(三钱) 白当归(二钱) 炮姜灰(一钱五分) 炙甘草(一钱)
手足冷者,加熟附子一钱,青化桂一钱。
水二盅,煎七分,热服。
治痰气壅塞,悉尼汁一杯,生姜汁四分之一,蜂蜜半杯,薄荷细末一两,和匀,器盛,重汤煮一时之久,任意与食,降痰如奔马。
化痰丸丝瓜烧存性,为细末,枣肉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姜汤化下。化痰最捷,兼能止嗽。
坠痰丸 治一切风痰、湿痰,老痰、痰火,胸痞满,气壅塞。
黑牵牛(四两,炒,止取头末一两) 大皂角(去皮弦及子,酥炙黄,四钱) 生白矾(三钱)
共为细末,米糊丸。每服一钱,儿稍大者二钱,空心姜汤服。痰涎从大便出;久病之人,五日、十日一服;病缓者半月一服。
治醋呛成吼,用甘草二两去赤皮,每段切二寸长,两半劈开,用猪胆二枚取汁,浸甘草三日,取起,火上炙干为末,蜜丸绿豆大。每晚临卧服二钱,茶汤送,神效!
哮喘久不止,不拘老小,一服即止,并治小儿奶哮,石膏、半夏、栝蒌仁、陈皮、麻黄各一钱五分,枳实、杏仁各一钱,甘草七分,生姜五片,水煎,热服。
清金丹 治一切吼疾,或痰或食,遇浓味即发者尤妙。
萝卜子蒸熟,晒干,为末,猪牙皂烧存性,等分共为细末,姜汁打面糊丸绿豆大。每服一二十丸,姜汤送下。
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宜大吐。药中多用酣,不用凉药,须常带表散,此寒包热也。亦有虚而不可吐者。一法用二陈汤加苍术、黄芩,作汤下小胃丹,看虚实用。
【入方】 治寒包热而喘。
半夏枳壳(炒) 桔梗 片芩(炒) 紫苏麻黄杏仁甘草
上水煎服。天寒,加桂枝。
治哮治积方
用鸡子一个,略敲,壳损膜不损,浸尿缸内三四日,夜取出,煮熟吃之,效。盖鸡子能去风痰。
紫金丹 治哮,须三年后可用。
用精猪肉二十两,(一作三十两,)切作骰子块。用信一两,明者研极细末,拌在肉上令匀,分作六分,用纸筋黄泥包之,用火烘令泥干,却用白炭火,于无人处 ,青烟出尽为度,取放地上一宿,出火毒。研细,以汤浸蒸饼,丸如绿豆大。食前茶汤下,大人二十丸,小人七八丸,量大小虚实与之。
朱左 新寒引动痰饮,渍之于肺,咳嗽气急又发,形寒怯冷,苔薄腻,脉弦滑。仿金匮痰饮之病,宜以温药和之。
川桂枝(八分) 云苓(三钱) 生白术(五钱) 清炙草(五分) 姜半夏(二钱) 橘红(一钱)光杏仁(三钱) 炙远志(一钱) 炙白苏子(五钱) 旋复花(包,五钱) 莱菔子(炒、研,二钱)鹅管石( ,一钱)
暴寒外束,痰饮内聚,支塞于肺,肃降失司,气喘咳嗽大发,故日夜不能平卧,形寒怯冷,纳少泛恶,苔白腻,脉浮弦而滑。拟小青龙汤加减,疏解外邪,温化痰饮。
蜜炙麻黄(四分) 川桂枝(八分) 云苓(三钱) 姜半夏(二钱) 五味子(四分) 淡干姜(四分)炙苏子(二钱) 光杏仁(三钱) 熟附片(一钱) 鹅管石( ,一钱) 哮吼紫金丹(另吞,连服二天,两粒)
【二诊】 服小青龙汤两剂,气喘咳嗽,日中大减,夜则依然,纳少泛恶,苔薄腻,脉弦滑。夜为阴盛之时,饮邪窃踞阳位,阻塞气机,肺胃下降之令失司,再以温化饮邪,肃降肺气。
川桂枝(八分) 云苓(三钱) 姜半夏(二钱) 橘红(一钱) 五味子(四分) 淡干姜(四分)水炙远志(五分) 光杏仁(三钱) 炙苏子(五钱) 旋复花(包,五钱) 熟附片(一钱) 鹅管石( ,一钱)
【三诊】 气喘咳嗽,夜亦轻减,泛恶亦止,惟痰饮根株已久,一时难以骤化。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今拟理脾肃肺,温化痰饮。
原方去旋复花、远志二味,加生白术(五钱)、炒补骨脂(五钱)。
屈左 痰饮咳嗽已有多年,加之遍体浮肿,大腹胀满,气喘不能平卧,腑行溏薄,谷食衰少,舌苔淡白,脉象沉细。此脾肾之阳式微,水饮泛滥横溢,上激于肺则喘,灌溉肌腠则肿,凝聚膜原则胀,阳气不到之处,即是水湿盘踞之所,阴霾弥漫,真阳埋没,恙势至此地步,已入危险一途。勉拟振动肾阳,以驱水湿,健运太阴,而化浊气,真武、肾气、五苓、五皮合黑锡丹,复方图治,冀望离照当空,浊阴消散,始有转机之幸。
熟附子块(二钱) 生于术(三钱) 连皮苓(四钱) 川桂枝(八分) 猪苓(二钱) 泽泻(二钱)陈皮(一钱) 大腹皮(二钱) 水炙桑皮(二钱) 淡姜皮(五分) 炒补骨脂(五钱) 陈葫芦瓢(四钱)黑锡丹(吞服,一钱) 济生肾气丸(清晨另吞,三钱)
【二诊】 前方已服五剂,气喘较平,小溲渐多,肿亦见消,而大腹胀满,纳谷不香,咳嗽夜盛,脉象沉弦,阳气有来复之渐,水湿有下行之势,既见效机,率由旧章。
原方去黑锡丹,加冬瓜皮(二两),煎汤代水。
【三诊】 又服五剂,喘已平,遍体浮肿减其大半,腹胀满亦松,已有转机。惟纳谷不香,神疲肢倦,脉左弦右濡,舌虽干,不欲饮,肾少生生之气,脾胃运输无权,津液不能上潮,犹釜底无薪,锅盖无汽水也,勿可因舌干而改弦易辙,致反弃前功。仍守温肾阳以驱水湿,暖脾土而化浊阴。
熟附块(五钱) 连皮苓(四钱) 生于术(三钱) 川桂枝(六分) 猪苓(二钱) 福泽泻(五钱)陈皮(一钱) 大腹皮(二钱) 水炙桑皮(五钱) 淡姜皮(五分) 炒补骨脂(五钱) 冬瓜子皮(各三钱)陈葫芦瓢(四钱) 济生肾气丸(清晨吞服,三钱)
【四诊】 喘平肿消,腹胀满亦去六七,而咳嗽时轻时剧,纳少形瘦,神疲倦怠,口干欲饮,舌转淡红,脉象左虚弦,右濡滑。脾肾亏而难复,水湿化而未尽也。今拟平补脾肾,顺气化痰。
炒潞党参(五钱) 连皮苓(四钱) 生于术(三钱) 陈广皮(一钱) 仙半夏(二钱) 炙远志(一钱)炙白苏子(五钱) 旋复花(包,五钱) 水炙桑皮(五钱) 大腹皮(二钱) 炒补骨脂(五钱) 冬瓜子皮(各三钱) 陈葫芦瓤(四钱) 济生肾气丸(清晨吞服,三钱)
【五诊】 喘平肿退,腹满亦消,惟咳嗽清晨较甚,形瘦神疲,纳谷不香,脉濡滑无力,脾肾亏虚,难以骤复,痰饮根株,亦不易除也。今以丸药缓图,而善其后。
六君子丸每早服三钱,济生肾气丸午后服三钱。
旧有痰饮咳嗽,触受风温之邪,由皮毛而上干肺系,蕴郁阳明。饮邪得温气之熏蒸,变为胶浊之痰,互阻上焦,太阴清肃无权,以致气喘大发,喉有钩声,咳痰不出,发热畏风,舌苔腻黄,脉象浮弦而滑。阅前方降气化痰,似亦近理,然邪不外达,痰浊胶固益甚,颇虑壅闭之险。书云∶喘之为病,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此肺实之喘也,急拟麻杏石甘汤加味,清开温邪,肃肺涤痰,冀望热退气平为幸。
蜜炙麻黄(四分) 光杏仁(三钱) 生石膏(打,三钱) 生甘草(五分) 炙白苏子(二钱) 旋复花(包,五钱) 竹沥半夏(三钱) 水炙远志(一钱) 炙兜铃(一钱) 海浮石(三钱) 象贝母(三钱) 冬瓜子(三钱) 活芦根(去节,一尺) 淡竹沥(冲服,一两)
【二诊】 前投麻杏石甘汤加味,已服两剂,气喘已平,身热亦退,佳象也。惟咳嗽痰多,胸闷不思饮食,苔薄黄,脉滑数不靖,温邪已得外达,痰浊留恋上焦,肺胃肃降失司,适值经临,少腹隐痛,挟宿瘀也。今制小其剂,佐入和营祛瘀之品。
炙白苏子(二钱) 光杏仁(三钱) 象贝母(三钱) 水炙桑叶皮(各二钱) 竹沥半夏(二钱)水炙远志(一钱) 旋复花(包,五钱) 海浮石(三钱) 炙兜铃(一钱) 紫丹参(二钱) 茺蔚子(三钱)冬瓜子(三钱) 干芦根(去节,一两)
胡左 暴感寒凉,内停食滞,引动痰饮,互阻中上二焦,肺胃之气不得下降,哮喘喉有痰声,胸闷呕吐,不能纳谷,身热恶风,有汗不解,苔腻,脉弦滑,此留饮也。
拟五苓、平胃,解肌达邪,和胃涤饮。
川桂枝(五分) 云猪苓(各三钱) 福泽泻(五钱) 陈皮(一钱) 苍术(一钱) 浓朴(二钱)半夏(五钱) 枳实炭(一钱) 白蔻仁(五分) 炒麦芽(四钱) 莱菔子(炒研,三钱) 藿香梗(五钱)玉枢丹(开水磨冲服,四分)
【复诊】 寒热解,哮喘平,呕吐亦减,而胸闷嗳气,不能纳谷,小溲短赤,腑气不行,苔薄腻,脉弦滑,宿食留饮,难以骤化,夜不能寐,胃不和则卧不安。胃以通为补,今拟通胃消滞,和中涤饮。
陈广皮(一钱) 仙半夏(二钱) 枳实炭(一钱) 浓朴(一钱) 赤茯苓(三钱) 泽泻(五钱)姜竹茹(五钱) 莱菔子(炒研,三钱) 生苡仁(四钱) 炒谷麦芽(各三钱)
阮左 酒湿伤脾,脾失健运,水谷入胃,不生津液,化为痰饮。饮射于肺则咳嗽泛吐,饮流胁下,则胁肋引痛。胁乃肝胆之位,饮气在胁,则肝气拂郁,此悬饮也,仿仲圣治饮不治咳之例。
炙苏子(五钱) 葶苈子(炒研,一钱) 水炙桑皮(二钱) 全栝蒌(切,四钱) 姜半夏(二钱)橘红(一钱) 茯苓(一钱) 白蒺藜(三钱) 川郁金(一钱五分) 枳 子(三钱) 椒目(二十粒) 生姜(二片)
费左 咳嗽气逆,宿疾有年,交冬益甚,迩来四肢浮肿,身重无力。此脾肾阳衰,阴寒之水饮,上射于肺,旁流四末,是溢饮也。今拟助阳逐饮。
川桂枝(八分) 连皮苓(四钱) 生白术(二钱) 猪苓(二钱) 福泽泻(五钱) 陈皮(一钱)制半夏(二钱) 熟附子(二钱) 椒目(四十粒) 姜皮(五分) 水炙桑皮(二钱) 大腹皮(二钱)
朱左 咳喘十余年,遇感则剧,胸闷纳谷减少,舌苔灰黄,脉象寸浮关弦,素性嗜酒,酒湿生痰聚饮,渍之于肺则咳,肺病及肾,肾少摄纳则喘,上实下虚,显然可见。酒性本热,温药难投。姑宜开其上焦,以肃肺气,斡旋中枢,而纳肾元。是否有当,尚希明正。
蜜炙麻黄(三分) 光杏仁(三钱) 仙半夏(二钱) 薄橘红(八分) 炙白苏子(五钱) 象贝(三钱)炙桑皮(五钱) 海浮石(三钱) 甘杞子(三钱) 浓杜仲(三钱) 炒补骨脂(五钱) 核桃肉(拌炒,二枚)
【二诊】 咳喘均减,肺金之风邪已去,而多年之痰饮根深蒂固,脾肾之亏虚,由渐而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今拟扶土化痰,顺气纳肾,更宜薄滋味,节饮食,以助药力之不逮。
炙白苏子(二钱) 光杏仁(三钱) 仙半夏(三钱) 薄橘红(八分) 云苓(三钱) 炙远志(一钱)象贝母(三钱) 水炙桑皮(二钱) 海浮石(三钱) 旋复花(包,五钱) 甘杞子(三钱) 浓杜仲(三钱)补骨脂(五钱) 核桃肉(二钱)
【三诊】 咳嗽已减,纳谷渐香,肺得下降之令,胃有醒豁之机,然嗜酒之体,酒性本热,易于生湿生痰。痰积于内,饮附于外,新饮虽去,宿饮难杜,况年逾花甲,肾少摄纳,故气易升。再拟崇土化痰,肃肺纳肾,亦只能带病延年耳。
南沙参(三钱) 云苓(三钱) 淮山药(三钱) 炙远志(一钱) 炙白苏子(二钱) 甜光杏(三钱)仙半夏(二钱) 薄橘红(八分) 海浮石(三钱) 旋复花(包,五钱) 甘杞子(三钱) 浓杜仲(三钱)
补骨脂(五钱) 核桃肉(二枚,拌炒)
孟左 秋冬咳嗽,春夏稍安,遇感则剧,甚则卧难着枕,是脾胃之阳早衰,致水液变化痰沫,随气射肺则咳,冲气逆上则喘,畏寒足冷,跗肿溺少,阳不潜藏,阴浊用事故也。古法外饮治脾,内饮治肾。今仿内饮论治,摄纳肾气,温化痰饮。若以降气泄气,取快一时,恐有暴喘厥脱之虞。
肉桂心(三分,大熟地四钱同捣) 云茯苓(三钱) 淮山药(三钱) 熟附片(一钱) 福泽泻(五钱)仙半夏(二钱) 怀牛膝(二钱) 甘杞子(三钱) 浓杜仲(三钱) 五味子(四分) 补骨脂(五钱) 核桃肉(二枚)
童左 脉沉弦,弦为饮。饮泛咳呛,动则气喘,乃下虚无以制上,中虚易于化饮。拟早服肾气丸(三钱),摄纳下焦,以治水泛之饮;午服外台茯苓饮,斡旋中焦,使食不致酿痰,无求速功,只图缓效。
一丸方∶金匮肾气丸(三两,每服三钱)
二煎方∶云茯苓(三钱) 仙半夏(三钱) 薄橘红(八分) 生白术(二钱) 枳实炭(一钱) 炙远志(一钱)旋复花(包,五钱) 炙款冬(五钱) 鹅管石( ,一钱)
章左 咳呛有年,动则气喘,痰味咸而有黑花,脉尺部细弱,寸关濡滑而数。咸为肾味,肾虚水泛为痰,冲气逆肺,则咳呛而气喘也,恙根已深,非易图功。姑宜滋补肾阴,摄纳冲气,勿拘见咳而治肺也。
蛤蚧尾(一对,酒洗烘研为丸吞服)大生地(三钱) 蛤粉(三钱,同炒) 甘杞子(三钱) 淮山药(三钱) 茯苓(三钱) 北沙参(三钱)川贝母(三钱) 清炙草(五分) 甜杏仁(去皮、尖,三钱) 核桃肉(去紫衣,二枚)
申左 咳嗽气喘,卧难着枕,上气不下,必下冲上逆,脉象沉弦,谅由年逾花甲,两天阴阳并亏,则痰饮上泛,饮与气涌,斯咳喘矣。阅前方叠以清肺化痰,滋阴降气,不啻助纣为虐。况背寒足冷,阳气式微,藩篱疏撤,又可知也。仲圣治饮,必以温药和之,拟桂苓甘味合附子都气,温化痰饮,摄纳肾气。
桂枝(八分) 云苓(三钱) 炙甘草(五分) 五味子(五分) 生白术(五钱) 制半夏(二钱)炙远志(一钱) 炒补骨脂(五钱) 熟附块(五钱) 淮山药(三钱) 大熟地(炒松,三钱) 核桃肉(二枚)
陆左 咳嗽两月,音喑不扬,舌糙黄,脉滑数,燥邪痰热,上恋于肺,销烁阴液,肺体属金,譬如钟然,钟损则声短。今拟补肺阿胶汤加减,润肺生津,而化痰热。
北沙参(三钱) 甜光杏(三钱) 冬桑叶(三钱) 北秫米(包,三钱) 冬瓜子(三钱) 蛤粉炒阿胶(二钱)川贝母(二钱) 炙兜铃(一钱) 炙甘草(五分) 栝蒌皮(二钱)
王左 咳嗽数月不愈,舌苔薄腻,脉象濡滑,肺虚痰湿留恋,清肃之令不行。薛立斋先生云∶久咳不已,必须培土以生肺金,取虚则补母之意,此证近之。
淮山药(三钱) 仙半夏(二钱) 象贝母(三钱) 炒竹茹(一钱五分) 抱茯神(三钱) 橘红(一钱)生苡仁(三钱) 清炙草(五分) 甜光杏(三钱) 冬瓜子(三钱)
谢左 肺为五脏之华盖,肾为元气之根本,肺气不降,肾气不纳,痰饮随气上泛,咳嗽多年,迩来尤甚,气喘难于平卧,面浮肢肿,脉沉细,苔淡白,痰饮盘踞,水湿泛滥。经云∶诸气 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肺脾两虚,喘肿重症。勉拟扶土化痰,降气纳气。
炒潞党参(三钱) 制半夏(二钱) 五味子(三分) 炙甘草(五分) 川桂枝(三分) 橘红(八分)补骨脂(一钱五分) 炙苏子(一钱五分) 连皮苓(三钱) 旋复花(包,一钱五分) 浓杜仲(二钱)冬瓜子皮(各三钱) 鹅管石( ,四钱) 济生肾气丸(包煎,二钱)
孙左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虚不能降气,肾虚不能纳气,咳嗽气急,难于平卧,舌白腻,脉弦紧而滑,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无以上承,所以口干不欲饮也。金匮云∶痰饮之病,宜以温药和之。拟苓桂术甘合真武意,温肾运脾,降气纳气,俾阳光一振,则阴霾自除矣。
云茯苓(三钱) 生甘草(八分) 橘红(八分) 光杏仁(三钱) 川桂枝(三分) 熟附块(一钱)旋复花(包,一钱五分) 补骨脂(一钱五分) 生白术(二钱) 制半夏(二钱) 炙白苏子(一钱五分)核桃肉(二枚) 五味子(三分,淡干姜二分同捣)
〔热嗽〕 有痰面赤.烦热午前更甚.起于夏季者多.黄芩.知母.桑皮.杏仁.黑山栀.象贝.桔梗.(各一钱半)生甘草.(五分)水煎服.
〔秋月肺燥咳嗽〕 嗽多痰少.午后至夜更甚.松子仁.(一两)胡桃肉.(二两)研膏.加熟蜜.(五钱)和匀.每服二钱.食后沸汤点服. 日久痰多者.加北五味二钱.屡效.
〔肺热久嗽〕 痰少有声.肌瘦将成肺痨者.杷枇叶.(蜜炙去毛)木通.款冬花.紫菀.桑皮.杏仁.(各等分)制大黄.(照分减半)各为末.蜜丸如樱桃大.食后夜卧.含化一丸.
〔肺郁痰嗽胸膈疼痛夜卧不安者〕贝母.杏仁.(各等分)共捣.研入姜汁.白糖.蒸饼为丸.夜卧含化.
〔痰嗽〕胡桃肉.(三枚)生姜.(三片)卧时嚼服.即饮汤二三呷.再食胡桃.(三枚)生姜.(三片)缓缓嚼下.数次即效. 气壅痰盛者.用悉尼一个.开一窍.入白矾一钱.用纸封固.隔水蒸熟.食二三次愈.
〔食积痰嗽〕萝卜子半斤.焙燥炒为末.以糖和丸.如樱桃大.绵裹含化.汁下甚效.
〔膈中老痰〕 不论男妇.久积老痰.或失音.或发喘.汤药不效者.密陀僧一二钱.砂糖调白汤送下.痰与药从大便出无碍.(不宜多服.)
〔痰晕〕明矾.(火 枯.)研末.姜汤调下.吐之即愈.
〔痰厥〕 千年锻石一合.水一钟.煎滚.去水.再用清水一钟.煎至极滚.倾出澄清.灌之痰下自愈.(即气绝心温者皆效.)
〔久嗽接连四五十声者〕(即名顿嗽.)姜半夏.(一两)贝母.(一两初时用象贝久嗽用川贝)为末.姜汁为丸.每服一二钱.(小儿减半.)即二仙丹.频服即效. 生姜.(连皮捣汁.)入白蜜一二匙.滚汤点服亦效.
〔咳嗽吐脓〕 乃肺伤也.知母.贝母.白芨.枯矾.(各等分)为末.每服三钱.生姜三片.泡汤.嚼服三五次愈.
〔久嗽不愈〕枇杷叶.(去毛净切碎)杏仁.(去皮尖研)等分.泡汤.多服即止.若无痰虚嗽.只用枇杷叶.去毛.蜜炙.泡汤饮. 叭哒杏仁.(去皮尖四两)胡桃肉.(泡去衣四两)上白糖.(六两)共捣如饴.时时入口含化.如痰未尽.加川贝母五钱.同捣.能治一切久嗽.及体虚午后面赤气冲.至晚更盛者.屡效如神.
〔涤痰散〕 陈广皮.先用泉水洗净.每一斤.入食盐四两.同入水浸过一指.锅内煮干.去筋膜.切作小片炒干.每陈皮一两.入粉甘草二钱.共为末.每日早晚服二匙.白汤调下.能清肺消痰.定嗽解酒毒.除一切痰火甚效.
〔痰火〕 选老足西瓜一个.刮去青皮.钻一孔.入白蜜一碗.绳络挂于当风处.过冬.春天取用.凡痰火者.只服半小钟立愈. 天萝水.(霜降后三日.老丝瓜藤三四株.离地三四尺割断倒插入瓶中.取汁存用.)痰火者.以滚水冲服甚效. 痰火面赤鼻红者.用青黛.(水飞晒二次.研极细.三四钱)蛤粉.(三钱)二味.炼蜜为丸.临卧时.口中噙化即效.(二两)豆腐浆.(一碗)煮化.多服即愈. 鸡蛋.(用豆腐浆冲服.久则自效.盖鸡蛋能去喉中之风也.)
〔痰喘咳嗽〕 藕汁.梨汁.白果汁.萝卜汁.(各等分和匀)铜锅内熬成膏.随意服之.白蚬壳.(多年陈者. 过存性.)为极细末.以米饮调服一钱.日三服.(盖蚬蛤蚌粉.皆能清热行湿.湿热去.痰自消嗽自止也.)
〔喘急欲绝者〕韭菜汁服之可治.
〔老年痰喘〕 秋白梨一个.去心.入燕窝一钱.(先用滚水泡.)再入冰糖.一钱.蒸熟.每日早晨服.勿间断. 如气促坐卧不得.胡桃肉.(连衣)杏仁.(去皮尖)生姜(各一两)同捣成膏.入炼蜜少许.丸弹子大.卧时白汤含化一丸.
〔风寒郁结哮喘气逆〕麻黄.(去节二两)炙甘草.(二两)御米壳.(即罂粟壳去蒂炒黄四两)俱为末.每用二钱,白汤调下.以好为度.
〔虚喘〕 喘无休歇.呼吸不接续.出多入少.乃不足也.用人参.(一钱半)胡桃肉.(五个连衣)加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温服.
〔劳症发热喘嗽〕 鲜百部二斤.切细.用无灰酒浸坛内.灰火煨热熟每日五更.温饮一杯.以好为止.
〔口燥咽干有痰喘嗽〕 栝蒌一个.入明矾枣大一块.同烧存性.研细.以熟萝卜蘸食.一
〔痰哮〕苎麻根.(火烧存性.研细.)用生豆腐蘸食三五钱.或以猪肉二三片.蘸食即效.
〔盐哮〕豆腐浆.每日早晚久服即效. 如小儿.用芝麻秸瓦上炙焦存性.出火毒.研细.以生豆腐蘸食即效.
咳嗽哮喘.肺脏所招.为虚为实.有本有标.析而治之.理无或淆.咳则无痰.其声必高.嗽则无声.其痰若胶.声痰俱有.咳嗽名昭.大抵咳嗽.由伤肺杓.或风乘肺.头痛汗饶.或寒乘肺.肢冷酸 .或热乘肺.面赤热潮.或火乘肺.涕唾血条.或燥乘肺.毛发如烧.惟嗽之痰.脾湿未消.更详时令.四序分 .秋冬多实.春夏虚劳.更分久暂.莫任 .初时感冒.邪舍皮毛.淫淫习习.喉痒难搔.嗽久液耗.华盖难浇.声连气促.涎沫盈瓢.更参脏腑.仔细推敲.呕苦属胆.胁痛肝挠.小肠失气.喉梗心苗.长虫胃呕.吐乳脾嘈.大肠遗粪.喘息肺摇.膀胱遗溺.肾痛背腰.腹满面肿.此属三焦.须明种种.咳嗽堪标.哮喘相近.细核实遥.哮专主痰.与气相撩.或嗜咸醋.膈腕煎熬.口开呷吸.口闭呀嗷.呀呷二音.乃合成哮.喘气促急.专主热燎.痰声喝喝.肚撷胸尧.抬肩张口.鼻扇气 .俱为恶候.非可易调.故知肺病.不自一朝.金为火克.热被寒包.根因不一.辨析厘毫.整肃娇脏.永令坚牢.
张兼善曰.哮喘遇冬则发者.有二症.一由内外皆寒.须用东垣参苏温肺汤.一由寒包热.用越婢汤加半夏.
虞抟曰.喘促喉中如水鸡声者.曰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
李 曰.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
鳌按.哮症.古人专主痰.后人谓寒包热.治须表散.窃思之.大都幼稚多吃咸酸.渗透气脘.一遇风寒.便窒塞道路.气息喘促.故多发于冬初.必须淡饮食.行气化痰为主.禁凉剂.恐风邪难解也.禁热剂.恐痰火易升也.苏子、枳壳、青皮、桑皮、桔梗、半夏、前胡、杏仁、山栀.皆治哮必用之药.李士材谓先于八九月未寒时.用大承气下其热.至冬寒无热可包.此法颇好.曾试之.亦效.而又有食哮.宜清金丹.有水哮.宜水哮方.有风痰哮.宜千 导痰汤.有年久哮.宜皂角丸.或青皮散.
钱乙曰.喘症有由肺盛.复有风冷者.胸满短气.气急喘嗽.上气.当先散肺.后发散风冷.散肺泻白散.风冷大青膏.有由肺脏怯弱者.其唇白色.当补肺.阿胶散.若闷乱气粗.喘促哽气者.难治.肺虚损故也.脾肺病久.则虚而唇白.脾者肺之母也.母子皆虚.不能相营.故曰怯.肺主唇.唇白而泽者吉.白如枯骨者死.
阎孝忠曰.小儿喘病.甚于咳嗽.然有虚实冷热之分.实热者.清肺饮加五和汤加姜、葱.及泻肺汤.经云.喘息皆因气有余.盖肺主气也.虚冷者.补肺散.坎离汤.此肺虚感风.气不升降.致有是症.及用定喘饮常验.不拘冷热皆可服.痰涎失音.二圣散.
娄全善曰.喘急之症.有因暴惊触心者.有因寒邪壅盛者.有因风邪外客者.有因多食咸酸痰滞者.有因膏粱积热.熏灼清道者.然喘与气急.有轻重之别.喘则欲言不能.隘于胸臆.气急.但息短.心神迷闷耳.治法.因惊者.化痰定喘丸.寒伤肺气者.小青龙汤.风邪伤肺者.三拗汤加减.咸酸伤肺者.食生豆腐.热伤肺者.清肺饮.喉声如锯者.半夏丸.前症多因脾肺气虚.腠理不密.外邪所乘.真气虚而邪气实者为多.若已发则散邪为主.未发则补脾为主.设概攻其邪.则损真气.迳补其肺.则益其邪.
哮喘实因肺中有实邪。脉浮紧,喘而无汗,能食不得倒卧,大青龙汤;有汗,越脾汤;其效如神。稍遇挟虚,祸不旋踵。予每仿其制而轻其剂,用苏叶、前胡、防风、杏仁、连翘、黄芩。若热甚者,用石膏、橘红、甘草。痰多加浮海石、半夏、莱菔子、枳壳等味。宜加减各味列于下∶如桑皮、地骨皮、花粉、青黛、芦根、茅根、桑叶、竹叶、枇杷叶、川贝、象贝、款冬花、紫菀、马兜铃、茯苓、泽泻、苡仁、通草诸味。随其症而采入之可也。稍挟虚者,佐以生甜冬术、麦冬、沙参、元参。寒而无热者,屏去一切寒凉,加老姜、桂枝木。俟其病去六七,宜疏补并施。若痊愈后,必得补土生金,兼固表调里之药。如异功散合玉屏风,再加甜杏仁、苏子、梨汁。或莱菔汁熬膏为丸,以杜不发。华真人曰∶哮喘似乎肺实,乃肺虚也。信然。故用补剂,多见其效,用清疏久而愈甚,亦可验矣。凡治肺病,能用补母收功,可谓万全,再不复作。其有肾虚喘而不哮者,宜贞元饮,用熟地、归身二味,其应如响。
喘气之病。哮吼如水鸡之声。牵引胸背。气不得息。坐卧不安此谓嗽而气喘。或宿有此根。如遇寒暄则发。一时暴感。并于前嗽药中。加桑白皮。则续加仍吞养正丹。间进青金丹。风寒喘嗽。宜九宝汤。若干喘不嗽。不分久远近发。宜苏子降气汤。或神秘汤。吞养正丹。重则四磨饮。或六磨饮。吞灵砂丹。或应梦观音散。吞养正丹。尤宜。
喘而服药不效者。利导之。宜神保丸。大便已溏者。不可用。
不嗽而气自急。有二证。须用分别。有外邪迫肺。而气急者。病初得。气不急。必兼外证。
此谓之喘。若用耗气除邪之药。则元气愈脱。而气愈上奔矣。宜于虚损门气急痰证求之。气急。而膈间更有刺痛处。宜分气饮。治嗽与喘。用五味为多。但五味有南有北。生津止渴。润肺益肾。治劳嗽者。宜用北五味若风邪在肺。宜用南五味。不若二者兼用。
先寒后热.不饥不食.继浮肿喘呛.俯不能仰.仰卧不安.古人以先喘后胀治肺.先胀后喘治脾.今由气分 郁.以致水道阻塞.大便溏泻.仍不爽利.其肺气不降.二肠交阻.水谷蒸腐之湿横趋脉络.肿由渐加.岂乱医可效.粗述大略.与高明论证.至肺位最高.主气.为手太阴脏.其脏体恶寒喜热.宣辛则通.微苦则降.若药气味重浊.直入中下.非宣肺方法矣.故手经与足经大异.当世不分手足经混治者.特表及之.
麻黄苡仁茯苓杏仁甘草
□
色痿腠疏阳虚体质.平昔喜进膏粱.上焦易壅.中宫少运.浓味凝聚蒸痰.频年咳嗽.但内伤失和.薄味自可清肃.医用皂荚搜攒.肺伤气泄.喷嚏不已.而沉锢胶浊.仍处胸背募俞之间.玉屏风散之固卫.六君子汤之健脾理痰.多是守剂.不令宣通.独小青龙汤.彻饮以就太阳.初服喘缓.得宣通之意.夫太阳但开.所欠通补阳明一段工夫.不得其阖.暂开复痹矣.且喘病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此病细诊色脉.是上实下虚.以致耳聋鸣响.治下之法.壮水源以熄内风为主.而胸次清阳少旋.浊痰阻气妨食.于卧时继以清肃上中二焦.小剂守常调理.百日图功.至于接应世务.自宜节省.勿在药理中也.
熟地萸肉龟甲心 阿胶牛膝茯苓远志五味磁石秋石
□
脉细尺垂.形瘦食少.身动即气促喘急.大凡气出不爽而喘为肺病.客感居多.今动则阳化.由乎阴弱失纳.乃吸气入而为喘.肾病何辞.治法惟以收摄固真.上病当实下焦.宗肾气方法意.
熟地萸肉五味补骨脂胡桃肉牛膝茯苓山药车前子 蜜丸
□
望八大年.因冬温内侵.遂至痰嗽暮甚.诊脉大而动搏.察色形枯汗泄.吸音颇促.似属痰阻.此乃元海根微.不司藏纳.神衰呓语.阳从汗出.最有昏脱之变.古人老年痰嗽喘症.都从脾肾主治.今温邪扰攘.上中二焦留热.虽无温之理.然摄固下真以治根本.所谓阳根于阴.岂可不为讲究.
熟地炭 胡桃肉牛膝炭 车前子 云茯苓青铅
□
疮毒内攻.所进水谷不化.蒸变湿邪.渍于经隧之间.不能由肠而下.膀胱不利.浊上壅遏.肺气不降.喘满不堪着枕.三焦闭塞.渐不可治.议用中满分消之法.必得小便通利.可以援救.
葶苈苦杏仁桑皮 浓朴 猪苓通草大腹皮茯苓皮泽泻
□
老年冬季喘嗽.是元海不主收摄.卫阳升举.饮邪上泛.阻遏流行.喘嗽愈甚.阅古都主八味肾气.温养坎中之阳.收纳散失之真.不主消痰清肺.意谓非因六气所致.奈体质不受桂附.年前议进柔阳通摄.若以创建上中之阳.乃心脾甘温之剂.与下焦不纳无关.
紫衣胡桃肉茯苓补骨脂鹿茸肉苁蓉五味子远志肉 青盐 柏子霜 蜜丸
哮喘乃肺家素有痰火,一受疫邪,其湿热之气从其类而入肺,发其哮喘。遇此当察其气、色、神、脉、舌苔,有疫但治疫,其哮喘自除。于治疫药中加贝母、栝蒌、淡豉、桑皮,疫邪、哮喘并解,法更精密。
以上诸条,凡言兼者。疫邪兼他邪,二邪自外入者也。凡言夹者,疫邪夹内病,内外夹发者也。二邪兼发,以疫为重,他邪为轻,故略兼治他邪而病即解。二邪夹发,如夹水、食、血、气、痰等实邪,则以夹邪为先,疫邪为后。盖清其夹邪,而疫毒始得透达,透达方能传变,传变方能解利也。如夹脾虚、肾虚、亡血诸虚证,则以治邪为主,养正为辅。盖疫邪最易伤正,故不可养正遗邪也。如夹疝、哮、心胃痛诸旧病,则但治疫邪,旧病自已。盖旧病乃新邪所迫而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