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肓

( gaohuang )

定位: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消瘦;哮喘;咯血;支气管炎;枯竭;咳嗽;健忘;盗汗;遗精;腰痛;肺结核.
功效:滋养肺阴心阴;滋补脾气;滋补肾精;调和逆气;止咳;提神;补虚.
针灸方法:针法斜刺0.3-0.5寸.
灸法艾炷灸7-15壮或艾条灸20-30分钟.
释义:膏,膏脂、油脂也.
肓,心脏与膈膜之间也.
膏肓名意指膜中的脂类物质由此外输膀胱经.
该名称表明了本穴位的位置
备注:心包俞穴级别.

“膏肓” 相关论述

[定位] 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在肩胛骨脊柱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髂肋肌;有第四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及颈横动脉降支;布有第三、四胸神经后支。
[主治] 咳嗽气喘肺痨健忘遗精,完谷不化。
[配伍] 配尺泽肺俞咳喘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膏,心下之部;肓,心下膈上之部。膏肓主要指病位的深隐。古人认为病位深隐,用药物、针灸都不能起多大作用。所谓“病入膏肓”,有“不治之症”或“难治之症”的意思。足太阳膀胱经穴名,在第四椎下,近第五椎上两旁去脊各三寸处。

①人体部位名。指心之下、膈之上的部位。病位深隐难治,病情危重的患者,称为病入膏肓。
经穴别名。见《医学入门》。即膏肓俞。详该条。

孙真人千金方论曰。膏肓 穴。无所不治。主羸瘦虚损。梦中失精上气咳逆。狂惑忘误。
取穴法。令人正坐。曲脊伸两手。以臂着膝前。令正直手大指与膝头齐。以物支肘。勿令臂得动摇。从胛骨上角摸索胛骨下头。其间当有四肋三间。灸中间。根据胛骨之里肋间空处。去胛骨容侧指许。摩kt 肉之表筋间空处。按之自觉牵引肩户中。灸两胛中各一壮。至六百壮。多至千壮。当觉气下砻砻然。如流水状。亦当有所不出。若无停痰宿疾。则无所下也。若病久已困不能正坐。当令侧卧。挽一臂令前求取穴灸之也。又求穴大较以右手从右肩上住指头表所不及者是也。左手亦然。乃以前法灸之。若不能久正坐。常伸两臂者亦可伏衣袱上。伸两臂。令人挽两胛骨使相离。不尔。胛骨覆穴。不可得也。所伏衣袱。当令大小常定。不尔则失其穴也。此灸讫后。令人阳气康盛。当消息以自补养。取身体平复。其穴近第五椎。相准望取之。四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
论曰。昔秦缓不救晋侯之疾。以其在膏之上。肓之下。针药所不及。即此穴是也。时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 难遣。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矣。王唯一明堂铜人灸经云。膏肓 二穴。在第四顾下两旁各相去三寸。主无所不疗。羸瘦虚损。梦中失精上气咳逆。发狂健忘。又取穴之法。令人正坐。曲脊伸两手。以臂着膝前。令正直手大指与膝头齐。以物支肘勿令臂动摇也。从胛骨上角摸索至骨下头。其间当有四肋三间。灸中间。从胛骨之里。去胛容侧指许。摩kt 去表肋间空处。按之自觉牵引于肩中。灸两胛中各一处。至百壮。多至五百壮。当觉气下砻砻似流水之状。亦当有所不出。若得痰疾。则无所不下也。如病患已困。不能正坐。当令侧卧挽上臂。令前取穴灸之。又以右手从左肩上住。指头所不及者。是穴也。左取亦然。乃以前法灸之。若不能久坐。当伸两臂令人挽两胛骨使相离。不尔即胛骨覆其穴。灸之无验。此灸讫后。令人阳气康盛。当消息以自补养。

膏肓 穴,无所不治。主羸瘦虚损,梦中失精上气咳逆,狂惑失志等症。取穴之法,正坐,曲肘,伸两手,以臂着膝前,令正直,手大指与膝头齐,以物支肘,勿令臂得摇动,从胛骨上角摸索至胛骨下头,其间当有二肋两开,灸中间,根据胛骨之里,肋间深处是穴,骨容侧指许,摩筋肉之表,肋骨空处按之,但觉牵引骨节动,灸胛中各一穴,至六百壮,多至千壮,当觉气下砻砻然如水状,亦当有所下出,若无停痰宿饮,则无所下也。若病已困,不能正坐,当令侧卧挽一臂,同前灸之也。求穴大较,以右手从左肩住指头,表所不及者是也。左手亦然,乃以前法灸之。若不能正坐,但伸两臂亦可,伏衣 上,伸两臂令人挽两胛,使相离,不尔,胛骨遮穴不可得也,所伏衣 ,当令大小常定,不尔则失其穴。此灸讫后,令人阳气康盛,当消息以自补养,身体平复,其穴在五柱之上,四柱之下,横去六寸许,相准望取之。
论曰∶昔秦缓不救晋侯之疾,以在膏之下,肓之上,针药所不及,即此穴也。孙真人笑,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 难遣,若能用心得而灸之,无疾不愈矣。明载于此,学人仔细详审,根据法取之,无不得其真穴也。一法,医者先自坐,以平正,却于壁上,以墨作一大圈,却令患者正坐,常使其目视圈,无得斜视别处,此良法也,令灸人正坐,曲脊伸臂根据法,医者以指揣后脊骨一节为一寸,自一柱至五柱,逐一以墨点记,令上下端直分明,且人有颈骨者,亦有无者,当以平肩为一柱是也,以四柱至五柱,用秆心比量两柱上下远近,折为三分,亦以墨点脊上柱间,取第四柱下二分微多,五柱上一分微少,用笔点定,横过相去六寸之中,左右以为两穴交下远近之准,大要两柱上下,协议身寸,一寸三分七微缩,有无大段长短不同以参者。《甲乙经》自大杼至尾 骨作二十一柱,量三尺之数,分之若柱节分明,纵之尺寸不同,穴以柱数为定。若人肥大背浓,骨节难寻,当以平齐十四柱命门穴为准,上自大杼,下至命门,折为一十四柱,每柱一寸三分,合其穴无不真也。

膏盲二穴法内强,穴法从来难度量,穴禁不针宜着艾,千壮之后也无妨。

膏肓俞穴,无所不治,主羸瘦虚损,梦中失精上气咳逆,狂或失志误。取穴之法,令人正上角摸索至胛骨下头,其间当有四肋三间,灸中间根据胛骨之里,肋间深处是穴。骨容侧指许,摩肋肉之表筋骨空处,按之但觉牵引骨节动。灸两胛中各一穴,至六百壮,多至千壮,当觉气下砻上然如若水状,亦当有所下出,非无停痰宿疾则无所下也。若病患已困不能正坐,当亦然。乃以前法灸之。若不能久正坐,常伸两臂,亦可伏衣袱上伸两臂。令人挽两胛骨,使相离,不尔胛骨遮穴不可得也。所伏衣袱当令大小常定,不然则失其穴。此灸讫后,令人阳气康盛,当消息以自补养,身体平复。其穴在五椎之上四椎之下,横去六寸许,相准望取之。论曰∶昔秦缓不救晋侯之疾,以在膏之下肓之上,针药所不及,即此也。孙真人笑其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 难遣。若能用心方便,必得灸之,无疾不愈矣。具而明白备载于此,学人仔细详审,根据法取之,无不得其真穴也。一取穴法,医者先自坐,以平正,却于壁上以墨作一大圈,却令患者坐,常使其目视圈,无得斜视别处,此亦良法也。令灸人正坐,曲脊伸臂根据法,医士以指揣颈后脊骨,一节为一寸,自一柱至五柱,逐一墨点记,令上下端直分明。且人有颈骨者,亦有无者,当以平肩为一柱是也。以四柱至五柱,用秆心比量两柱上下远近,折为三分,亦以墨界脊上柱间,取第四柱下二分微多,五柱上一分微少,用笔点定,横过相去六寸之中,左右以为两穴,交下远近之准。大要两柱上下,协议身寸一寸三分七缠微缩,有无大段长短不同,以参考《甲乙经》。自大杼至尾 ,作二十一柱,量三尺之数分之。若柱节分明,纵之尺寸不同,穴以柱数为定。若人肥大背浓,骨节难寻,当以平脐十四柱命门穴为准。上自大杼,下至命门,折为一十四柱,每柱一寸三分,合其穴无不真矣。
膏肓穴法图像一(图缺)(此即钓股图法)
膏肓穴法图像二(图缺)

主治阳气亏弱,诸风痼冷梦遗上气呃逆膈噎,狂惑妄误百症。取穴令患人就床平坐,曲膝齐胸,以两手围其足膝,使胛骨开离,勿令动摇,以指按四椎微下一分,五椎微上二分,点墨记之,即以墨平画相去六寸许,四肋三间,胛骨之里,肋间空处,容侧指许,摩膂肉之表,筋骨空处,按之患者觉牵引胸肋中手指痛,即真穴也。灸至百壮、千壮,灸后觉气壅盛,可灸气海足三里,泻火实下。灸后令人阳盛,当稍息以自保养,不可纵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