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脾胃虚弱
( xiaoerpiweixuru0 )
别名: 小儿营养不良 , 维生素缺乏 , 反复呼吸道感染 , 消化道疾病
中医
简介: |
小儿脾胃虚弱证,多因乳食不节,反复患病,或大吐,久泻,损伤脾胃所致。亦有先天肾气虚弱而致生后脾胃虚弱者。本证指脾的运化、输布水谷精微 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减退,引起临床出现的一系列症状而言。 |
病机: |
小儿脾胃虚弱证,多因乳食不节,反复患病,或大吐,久泻,损伤脾胃所致。亦有先天肾气虚弱而致生后脾胃虚弱者。本证指脾的运化、输布水谷精微 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减退,引起临床出现的一系列症状而言。常见于疳证、积滞、厌食、呕吐、泄泻、腹痛等疾病过程中。 |
治疗: |
治疗法则: 甘温益气,健脾养胃。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1)四君子汤:人参10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本方适用于脾胃气虚而致面色萎黄,语声低微,乏力少食者。 (2)沙参麦冬汤;沙参10克、玉竹6克、生甘草3克、冬桑叶5克、麦冬l0克、生扁豆5克、花粉5克。本方适用于不思饮食,喜饮水浆,大便干结,舌质偏红,舌苔花剥或光红,以胃阴虚为主要表现者。以上方药,均以水煎,取汁150~250毫升,每日一剂,视患儿年龄大小,分多次喂服,宜食前温服。 2.加减变化:若呕吐明显者,加丁香6克、吴茱萸6克;兼挟积滞出现脘腹脓满、 大便不化者,酌用焦山楂、炒谷芽、炒麦芽、神曲等消导之品各10克;若脾虚久泻,不挟积滞者,加用诃子6克、干姜4克;若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处喜揉按者,加用芍药10克、炙甘草6克、饴糖30克。 (二)外敷药物 1.用疳积散(桃仁、杏仁、生山栀各等分,晒干研末)加冰片,樟脑少许,外敷内 关穴,2~3天一次,一般三次可愈。 2.蓖麻子仁1~2粒,杏仁1粒,朱砂少许,共研为细末,贴印堂穴,1~3日去掉,留有粟米大小的小水泡。 (三)饮食疗法:脾胃虚弱者,尤要重视乳食调养。部分小儿乳食调养得法,可不 医而愈。 1.治疗开始应供给易于消化又富有营养的食物,如鱼肉、瘦肉、蒸蛋、豆腐、菜泥粥、面。每日保证必需的营养供应,但不可过量,应根据小儿大便消化状况由小量逐渐增加,使脾胃功能逐渐恢复,婴儿要以乳制品为主食,然后逐渐增添辅食,乳食要定时计量,严格控制。 2.食疗方:参枣米饭:党参10克、大枣20克,置于瓷锅,加水泡发,煎煮30分 钟,捞出党参、大枣,药汁备用;洗净糯米,置大瓷碗中,加水蒸熟后将党参,大枣摆至饭上;药汁加白糖,煎成浓汁浇在饭上即成,具有健脾益气之功。 施治要点: (一)小儿脾胃虚弱一证,法当补益,但小儿脏腑娇嫩,用药宜平和,不可贪求速 效,谨防大剂补气之品,壅滞脾胃,有碍脾运,内生胀满。以扁豆、山药、苡仁甘淡平和之属为宜。 (二)脾主运化,以升为顺,喜燥恶湿。胃主腐熟,以降为和,喜湿恶燥,故脾胃虚弱,健脾之品常以升麻、柴胡为辅,养胃之剂常与和中降逆之品为伍,方能脾健胃和,升降如常。 (三)中焦虚弱,常致运化失常,水湿内生,清浊不分而致泄泻者,当用利小便以实大便之法,取茯苓、车前子、竹叶等淡渗利湿之品,作为益气健脾之品的佐辅,加强化湿之力。但也须知,其病机关键在脾虚失运,故配方主次自应权衡。 (四)胃为阳腑,以阴为用。小儿常因嗜食焦香之品,入胃化燥,渐伤胃阴,或热 病、久病、阴液耗损,胃阴伤则不思饮食,水谷少入,津液化生不足,阴伤则液乏,而见胃阴虚弱诸证。可合用验方养胃增液汤。药用石斛、乌梅、北沙参、玉竹、甘草、白芍等酸甘敛阴之品以养胃增液。 (五)内服益气健脾之品,外用推拿捏脊之法,配合合理的饮食与调护,此为临床治疗较有效之法。 |
针灸: |
1.针刺:取穴隐白、足三里、胃俞、脾俞。用捻转补法操作。 2.灸法:(1)用艾条灸气海(温和灸10~20分钟)。(2)用灯草灸:用灯草蘸油茶,点燃一端,灸长强穴,治疗婴幼儿慢性腹泻,一般灸一次后止泻,若不止,隔3~5天重复一次。 |
推拿: |
补脾经、补大肠、推三关,推上七节骨,按揉三里,捏脊。食少者,加分推腹阴阳,揉板门。腹胀加揉中脘、天枢。腹痛加揉中脘、拿肚角。每日或隔日一次,六次为一疗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