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

参考:肝经湿热

“中耳炎” 相关论述

急性中耳炎是中耳腔的急性炎症,由于病因和病程不同,可分为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两种。
1.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
首发症状为耳部疼痛,耳内有种阻塞感,或压迫感。有时全身出现微热头痛鼻塞流涕,咽喉疼痛等症状。细看耳部时,会发现耳膜轻度内陷,边缘血管呈放射状扩张,鼓膜呈淡红色,失去了正常的光泽。若鼓室内有很多分泌物时,鼓膜可向外突,听力减低,或因传导而耳聋。一般经过治疗而很快会恢复,但也有转为化脓性中耳炎
2.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这种中耳炎,耳深部锐痛,逐渐加重为跳痛或钻痛,当打喷嚏、呵欠时,疼痛更加重,疼痛可连及头部,听力下降。
局部可见鼓膜标志完全消失,呈暗红色,鼓膜外突,若已有穿孔时,脓汁自穿孔处外流,并在外耳道有脓性分泌物。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一般多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口苦咽干、饮食减低,小便短赤,大便干等症状。
上述两种急性中耳炎,均可使听力下降,以致遗留耳膜穿孔的后遗症,或慢性反复发作,所以尽量在非化脓期得到彻底治疗,避免其后患。

中耳的化脓性炎症,可引起各种并发症。感染途径主要是直接侵蚀破坏骨质。绝大多数系慢性胆脂瘤中耳炎急性发作所致。以男性青壮年多见。致病菌以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混合感染为常见。按并发症的部位可分为颅外、颞骨内和颅内3类。颅外和颞骨内并发症常见的有耳后骨膜下脓肿、迷路炎和面瘫等;颅内并发症常见的有脑膜炎、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脑脓肿等。3类并发症中以颅内并发症最为危重,诊断和处理不当,死亡率高,是耳鼻喉科急重症之一。

中耳炎,根据临床特点,分为急性和慢性中耳炎,按炎症发展的不同阶段,分为非化脓性(卡他性)和化脓性中耳炎两种。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多见于幼儿,发展快,疼痛剧烈,为搏动性跳痛,听力损失严重和鼓膜病变明显,化脓期反应剧烈。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由急性中耳炎转变而来,表现为耳流脓、鼓膜穿孔和耳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又分为单纯型、骨疡型(坏死型)、胆脂瘤型三种,胆脂瘤中耳炎一定要手术处理,否则易发生颅内或颅外并发症,有可能危及生命。
急、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病情比化脓性中耳炎缓和些,以耳鸣耳聋、耳阻塞感为主。轻者仅见鼓膜内陷,重者可有鼓室积液,如不积极治疗,也可造成听觉障碍。
(一)起居调养法
平素注意锻炼身体,提高身体抵抗力。患者要及时清除耳内脓液,正确使用吹耳、滴耳药物,用量不宜过多,以免阻塞脓液排出。睡眠时尽可能使患耳向下,以利排脓,擤鼻涕时,不要用力过猛。游泳后要将耳内污水排出。对婴幼儿患者,要防止奶汁和泪水等流入婴幼儿耳内,要密切观察流脓、头痛发热、神志的变化,及时采取措施,可防疾病的发展。
(二)药物调养法
治疗中耳炎在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的同时,局部需用3%双氧水或生理盐水清洗,拭干后再滴氯霉素、新霉素等滴耳液,必要时可用1%碘硼酸粉、地枯粉等进行耳内干燥疗法,也可服用中药进行调理。常用方为:
(1)蒲公英20克,地丁20克,黄芩6克,黄连6克,黄柏6克,甘草9克,柴胡9克。水煎服,每天1剂,分2次服,连用3~5天。本方适用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2)鸡血藤45克,金樱子根45克,野菊花45克,山芝麻45克。水煎服,每天1剂,分2次服。本方适用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3)丸药可选用:龙胆泻肝丸、通窍耳聋丸知柏地黄丸耳聋左慈丸
(三)针灸调养法
1.针刺法
急性期取风池翳风听宫合谷外关足临泣穴。每次3~4穴,分组交替使用,强刺激,用泻法,留针15~30分钟,每慢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翳风足三里阴陵泉穴。弱刺激,用补法留针15,针后加灸,每天1次。
2.耳针法
耳部局部消毒拭净后,取肾、内耳、内分泌、外耳穴。中度刺激,留针20~30分钟。
(四)耳中荡洗法
将鲜石菖蒲根洗净(量不限),捣烂,取汁弃渣。先将患耳内用双氧水或生理盐水洗净,拭干,后将石菖蒲汁灌入耳中荡洗,荡洗3~5天,每日2~3次。本方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疗效较好。
(五)饮食调养法
中耳炎患者除全身及局部用药外,可用下列食疗偏方进行饮食调养,有助于控制炎症,对治疗中耳炎有一定辅助作用。
炉甘石250克,血竭15克,儿茶15克,乌贼骨(去粗皮)100克,五倍子20克,冰片2克。
以上诸药共研极细面,每6克为1包,用塑料袋或铁罐封装(称溃疡散),备用。
每次取溃疡散1包,鲜鸡蛋1个,将鲜鸡蛋打入碗内,加药搅拌均匀,用炒菜锅加油适量,炒熟食之,每日食用2次。连食20~30天。
本方适用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非化脓性(卡他性)中耳炎的调理。

是中耳腔的非化脓性炎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咽鼓管功能不良,造成鼓室内外气压不平衡,中耳形成负压,浆液渗出,中耳产生积液。如果急性期治疗不彻底或不及时,易转为慢性,导致鼓室粘连,听骨链固定,影响听力传导。绝大多数病人先有感冒病史,有的有增殖体肥大、鼻咽部肿瘤及变态反应,也可出现在鼻腔填塞后。不少鼻咽癌患者常以鼓室积液为最早表现,对此要有所警惕。发病时,病人自觉耳内有堵塞感及水气声,听力减退,或自觉自己讲话声很响但听不清旁人讲话,有的病人平卧时听力会有所好转,打哈欠、吞咽、喷嚏后也会有片刻改善,儿童不能明确表达,家长和教师发现其听力减退,表现为对声音反应差,开电视机要求声响大等,要及时去医院查找原因。
本病一旦发生,要抓紧时间治疗。感冒引起的要控制感冒症状,鼻塞时勿过分用力擤鼻,使用抗生素和激素如泼尼松,用1%麻黄素液滴鼻,多作吞咽、张口动作,可间隙按压耳屏作鼓膜按摩鼻涕不多者可作捏鼻鼓气,鼻多涕者则不宜,中耳腔积液者需行鼓膜穿刺抽液或鼓膜切开引流,若仍长期不愈,可在鼓膜安置硅胶引流管,使积液得以排除。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大多由于感冒,少数由鼓膜外伤后,细菌乘机侵入,多见于儿童,因儿童抵抗力差,易患感冒、麻疹猩红热等,且儿童咽鼓管较短、宽,几呈水平位,双鼻捏紧擤涕或平躺喂奶,细菌极易入侵中耳而发病。这并非一般所说因为眼泪流入外耳道所引起。病人突然出现剧烈耳痛,听力下降,儿童则表现为哭闹不休、揉耳,伴发热,一旦流出较多粘脓,即表示鼓膜已经溃穿。
应使用足量抗生素。鼓膜未穿孔,耳道尚无脓液流出时,可用1%酚甘油滴耳;鼓膜已穿孔、流脓,先用双氧水洗净脓液,滴入0.25%氯霉素液等抗生素滴耳液,鼻内滴1%麻黄素液使咽鼓管通畅有助改善中耳引流。治疗得当,多数急性病例短期可获痊愈,鼓膜穿孔也能自行愈合。
急性期发热耳痛等症状消退,但流脓持续2~3月不止,提示转入慢性;部分病人炎症可波及粘膜、骨膜甚至骨质,破坏听骨。病变继续发展,则出现各种颅内外并发症,如见流出的脓液量少,但持续不停,气味有恶臭,时带血丝,要提高警惕,争取x线摄片以明确有无“胆脂瘤”。所谓“胆脂瘤”并非真性肿瘤,是由于中耳上皮脱屑堆积,使周围骨质吸收破坏,炎症扩散,会引起严重的颅内外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故应及早诊治。
长期患慢性中耳炎者,突然出现发热,剧烈头痛,耳内跳痛,可能是颅内外并发症的征兆。脓液中持续带有血丝,不发热,但出现耳痛口眼歪斜等症状时,应想到有中耳恶性肿瘤的可能。
急性中耳炎穿孔流脓后,疼痛不减,或流脓突然减少,耳后乳突部红肿压痛,多是急性乳突炎,要加大抗生素的用量。
如果炎症仍不能控制,要作手术切开引流,以免引起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