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肉

( Tù Ròu )

兔肉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健脾补中;凉血解毒。主胃热消渴反胃吐食;肠热便秘肠风便血;湿热痹丹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煮食,50-150g。
性味:
味甘;性寒
归经:
肝;大肠经
各家论述:
1.《本草纲目》:今俗以兔肉饲小儿,云令出痘稀,盖亦因其性寒而解热耳。故又能治消渴。若痘已出及虚寒者宜戒之。刘纯《治例》云,反胃结肠,甚者难治,常食兔肉,则便自行,又可证其性之寒利矣。
2.《名医别录》:主补中益气
3.《千金·食治》:止渴。
4.《本草拾遗》:主热气湿痹
5.《本草纲目》:凉血,解热毒,利大肠
6.《本经逢原》:治胃热呕逆肠红下血
用药禁忌:
1.《本草经集注》:“妊娠不可食,令子唇缺;其肉不可合白鸡肉食之,面发黄;合獭肉食之,令人病遁尸。”2.《本草拾遗》:“久食弱阳,令人色痿;与姜同食,令人心痛。”3.《食疗本草》:“八月到十月其肉酒炙吃,与丹石人甚相宜。大都绝人血脉,损房事,令人痿黄。”又“二月食之伤神。”
栽培:
全国大部地区均有饲养。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栖息于海拔300-900m的针阔叶混交林、林下灌木与草本植物茂盛之处。一般无固定巢穴,产仔时才有固定住所,白天多居于灌木丛、杂草或树根旁,晚上出来活动觅食。吃树皮、嫩枝及草本植物等。
2.多栖息于山地丘陵的稀树灌丛、杂草丛、墓地或农田附近多利用现存洞穴居住,洞口比较光滑,附近有成堆粪便。昼夜均有活动。以青草、树苗和细嫩枝呀为食,尤喜青苗、豆苗和疏菜。
3.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饲养。
4.栖息于平原、荒草地、山坡灌丛、丘陵平原、农田和苗圃等地,并因季节不同,食物条件的改变而有所适移。常无固定的洞穴,白天常在较隐蔽的地方挖临时的卧穴。以青草、嫩枝、树皮、蔬菜及谷物、豆类等为食。
5.一般栖息于海拔较高的高山草甸及草原地区。无固定洞穴,白天常在草丛活动,吃植物性食料。
资源分布:1.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地。
2.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
3.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饲养。
4.分布于东北、华北及宁夏、甘肃等地。
5.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态:
1.东北兔,体形较大,长44-48cm,重1.5-2.5kg。耳较短,向前折不达鼻端。后足略长于前足。尾短。其毛较粗。头、背部冬毛为浅棕黑色,毛基为黑灰色。夏毛色更深。耳前部棕黑色,后部棕黄色,边缘白色,耳尖黑色。后背部及臀部有较长的黑毛,隐邮斑点。腹部为纯白色秘。四肢为浅棕黄色。属背部黑色,下部污白色。
2.华南兔,体形较小,体长34-44cm,重1-1.5kg。耳长6.5-8.2cm。尾短,不及后足长之半,长4-5.7cm。被毛短粗且硬。。头部、背部沙黄棕色或棕黑色。毛基淡黑灰色,绒毛毛端棕黄色。长形针毛的亚洲部有一显着的棕色环,毛尖黑色。耳前边缘毛较长,耳尖和后缘的毛较短。颈部有一黄色区域。下体赭黄或淡黄白色。足、尾背部与背色相似。
3.家兔,个体变异较大。一般头部、耳较野兔为短,后肢亦然。毛色亦有多种变化,通常以纯白色为多,耳尖无黑色。
4.蒙古兔,体形中等,长约45cm,尾长约9cm,体重在2kg以上。耳甚长,有窄的黑尖,向前折超过鼻端。尾连端毛略等于后足长。全身背部为沙黄色,杂有黑色。头部颜色较深,在鼻部两侧各有一圆形浅色毛圈。眼周围有白色窄环;耳内侧有稀疏的白毛。腹毛纯白色。臂部为沙灰色。颈下及四肢外侧均为浅棕黄色。尾背面中间为黑褐色,两边白色,尾腹面为纯白色。科毛长而蓬松,有细长的白色针毛伸出毛被之外。夏毛色略深,为淡棕色。
5.高原兔,体形较大,毛长而蓬松。耳长,向前折显着超过鼻端。全身背为暗灰色,毛细长面略带波纹。臂部全为灰色细毛,中央较深而两侧较浅。头部尤其是鼻部中央颜色较深,面颊及眼周色较淡。颈背呈浅灰棕色,颈腹为黄灰色。腹毛纯白色。前肢为极浅的棕黄色,后肢外侧棕色,足背白色。尾背方有一很窄的暗灰色区域,尾两侧为白色,并有灰色毛基。
来源:
药材基源:为兔科动物东北兔、华南兔、家兔蒙古兔及高原兔等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lepus mandschuricus radde2.lepus sinensis gray3.oryctolagus cuniculus domesticus(gmelin)4.lepus tolai pallas5.lepus oiostolus hodgson
采收和储藏:将兔杀死,取肉洗净,鲜用。
出处:
出自《名医别录》。
唐本草》:兔膏,主耳聋

兔肉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补中益气凉血解毒。治消渴羸皮,胃热呕吐便血
①《别录,:"主补中益气。"
②《千金·食治》:"止渴。"
③《本草拾遗》:"主热气湿痹。"
④《纲目》:"凉血,解热毒,利大肠。"
⑤《本经逢原》:"治胃热呕逆肠红下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煮食。
性味:
甘,凉。
①《别录》:"味辛,平,无毒。"
②《食疗本草》:"味酸,性冷。"
③《纲目》:"甘,寒。"
归经:
本草求真》:"入肝,大肠。"
各家论述:
《纲目》:"今俗以兔肉饲小儿,云令出痘稀,盖亦因其性寒而解热耳。故又能治消渴。若痘已出及虚寒者宜戒之。刘纯《治例》云,反胃结肠,甚者难治,常食兔肉,则便自行,又可证其性之寒利矣。"
附方:
消渴羸瘦,小便不禁:兔一只,剥去皮爪五脏等,以水一斗半煎使烂,骨肉相离,漉出骨肉,斟酌五升汁,便澄滤,令冷,渴即服之。(《海上集验方》)
原形态:
蒙古兔,又名:草原兔、跳猫。
体形中等,长约45厘米,尾长约9厘米。体重一般在2公斤以上。耳甚长,有窄的黑尖,向前折超过鼻端。尾连端毛略等于后足长。全身背部为沙黄色,杂有黑色。头部颜色较深,在鼻部两侧面颊部,各有一圆形浅色毛圈,眼周围有白色窄环。耳内侧有稀疏的白毛。腹毛纯白色。臀部沙灰色。颈下及四肢外侧均为浅棕黄色。尾背面中间为黑褐色,两边白色,尾腹面为纯白色。冬毛长而蓬松,有细长的白色针毛,伸出毛被外方。夏毛色略深,为淡棕色。
栖息于平原、荒草地、山坡灌丛、丘陵平原、农田和苗圃等处。栖居地常因季节不同,食物条件的改变而有所迁移。一般无固定洞穴,白天常在较隐蔽的地方挖临时的卧穴。以青草、嫩枝、树皮、蔬菜及谷物、豆类等农作物为食。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宁夏、山西、河北等地。
②东北兔,又名:草兔、山兔、黑兔子、山跳子。
体形较大。耳较短,向前折不达到鼻端。尾短。头部和身体背面为棕黑色,由黑色长毛与浅棕色毛相间。两侧颜色较浅,黑色针毛较少。头部色较深,颈下黄棕色。尾背面黑灰色。腹面灰色。夏毛颜色较深。有时也出现全黑棕色的个体变异。
主要栖息于针阔混交林中,亦在平原、荒草地、河谷灌丛等地活动。一般无固定巢穴,产仔时才有一定住所。白天栖居于灌木丛、杂草或树根下,晚间出来活动觅食。主要以树皮、嫩枝、草本植物为食。分布东北地区。
③高原兔,又名:灰尾兔、长毛兔。
体形较大,毛长而蓬松。耳长,向前折时显然超过鼻端。全身背部为暗黄灰色,毛细长而略带波纹。臀部全为灰色细毛,中央较深而两侧较浅。头部尤其是鼻部中央颜色较深,面颊部及眼圈周围色较淡。颈背呈浅棕灰色,颈腹部都为黄灰色。腹毛纯白色。前肢为极浅的棕黄色,后肢外侧棕色,足背白色。尾背方有一很窄的暗灰色区域,尾两侧为白色,并有灰色毛基。
一般栖息在海拔较高的高山草甸及草原地区。无固定洞穴,白天常在草丛中活动,吃植物性食料。分布四川、云南、甘肃、青海、西藏等地。
④华南兔,又名:短耳兔,粗毛兔。
体形较小。耳短,向前折不达到鼻端。尾亦短,不及后足之一半。四肢较细。全身毛色较深,为黄褐色,并杂有黑色长的针毛。额脸部色较浅,鼻的两侧各有一浅色区,向后伸延直达耳基部。两烦处生有长的黑色针毛。耳廓边缘色较淡,耳端部无明显黑尖。腹部及四肢内侧为黄白色。四肢外侧为黄棕色。尾背面为黄棕褐色,尾腹面为淡黄色。
栖息于农田附近的山坡灌丛、杂草地、坟田等处。昼夜活动,无固定洞穴。以草本植物的绿色部分、树苗和嫩叶为食,尤喜食麦苗、豆苗及蔬菜。分布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等地。
家兔
个体的变异很大。一般头部及耳较野兔为短,后肢亦然。毛色亦有多种变异,通常以纯白色者为多。耳尖无黑色。
以蔬菜、谷类、果类及青草为食。全国大部地区均有饲养。
以上几种动物的皮毛兔皮毛)、血(兔血)、骨(兔骨)、头骨兔头骨)、脑(兔脑)、肝(兔肝)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来源:
为兔科动物蒙占兔、东北兔、高原兔、华南兔、家兔等的
出处:
别录

“兔肉” 相关论述

主要原料:兔肉(或野兔肉)1000克,清汤2000克,酱油15克,葱段20克,姜片10克,料酒25克,香油15克,植物油750克(耗油75克),精盐、花椒大料桂皮白糖、味精适量。
制作方法:兔肉洗净,切成4块,盐、葱、姜、大料花椒桂皮用少量水熬成五香水,倒入兔肉腌一晚上,下锅前用红酱油拌匀。锅加油,用武火烧至冒白烟,下兔肉炸至金黄色时捞起。再用砂锅加兔肉和清汤浸过免肉,加入红酱油、糖、盐、大料花椒、葱、姜、酒,先置武火上,煮沸后置文火炖约1小时,加入味精,置中火收汤,淋少量香油,起锅切小块装盘即成。
效用说明:凡因久病体虚、瘦弱乏力、气怯食少、消谒者,皆可食用。

有补中益气凉血解毒之功效。可治疗糖尿病消瘦,胃热呕吐便血等症。常吃兔肉能预防高血压病冠心病等,还可减肥,故有“健美肉食”之称。


味辛,平,无毒。补中益气。不宜多食,损阳事,绝血脉,令人痿黄。不可与姜、橘同食,令人患卒心痛妊娠不可食,令子缺唇。二月不可食,伤神。

味甘辛,性寒。同白鸡肉及肝心食,令人面黄。同獭肉食,成遁尸病。
与姜橘同食,令人心痛霍乱。忌同鹿肉鳖肉芥菜及子末食。十一月至七月食之,伤神气。兔死而眼合者杀人。食兔髌,多令人面生髌骨。《内则》云∶食兔去尻,不利人也。妊妇不可食,令子缺唇,主逆生。兔尻有孔,子从口出,故妊妇忌之,非独为缺唇也。久食绝人血脉,损元气阳事,令人痿黄兔肝亦勿与鸡芥、胡桃、柑橘同食。

兔肉甘平不益人,脑髓皮毛救产屯,头止头眩肝明目,屎治疾血来频。
兔,吐也,言生子从口中吐出。肉,多食损元气,弱阳事,令人痿黄。若合白鸡肉食,面发黄;合獭肉食,病遁尸;合姜、橘食,令心痛霍乱。孕妇忌食,二月食之伤神,兔死眼合者杀人。《衍义》云∶兔有白毛者,全得金气也,入药尤效。余兔至秋深时则可食,金气全也。才至春夏,其肉味变。脑髓,滑产。涂冻疮手足皲裂头骨,平,无毒。主头眩痛,癫疾,和皮毛烧灰为丸,酒下,主难产催生并产后胎衣不下瘀血冲心,胀痛欲死者,极效。产后阴下脱,单烧头末敷之。痈疽恶疮,取头细锉,甑内蒸熟,涂帛上贴之。骨,主热中消渴小便不禁。肝,主明目退翳,和决明子末为丸,每晚白汤送下。屎,主痔疮疼痛,下血不止,慢火炒黄为末,每三钱入乳香末五分酒下。小儿月蚀烂,取屎纳蛤蟆腹中,烧灰敷之。

(兽)解热
兔肉(专入肝。兼入大肠)。人言可治虚痨。人多食而不忌。不知兔肉性寒。久食绝人血脉。损元气阳事。令人痿黄。故时珍载之以为解热利肠之剂。(藏器曰。大抵久食绝人血脉。损元气阳事。令人痿黄。八月至十月可食。余月伤人神气。兔死而眼合者杀人。)况虚痨一症。脾肾两虚。即在医者用药挽救。亦难两全无弊。若复加兔肉甘寒。又安能力补脾肾。而为虚痨要药乎?今人不察。动用兔肉治疗。以致阳气日虚。而阴气日竭。余因先慈曾患虚痨。服药将愈。后食兔肉而病复发。故特拈出。以为妄食兔肉者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