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

( manxingdannangyan )

别名: 胁痛 , 肝胃气痛

西医

简介:
慢性胆囊炎是由于结石或纤维组织增生等一些因素所造成的胆囊慢性炎症,病人多数有胆囊结石,且常是急性胆囊炎多次发作的结果。本病缺乏典型症状,可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或中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一般无发热黄疸,有的患者可毫无症状。
病因:
慢性胆囊炎病人中合并胆囊结石者占95%,如同急性胆囊炎一样,胆囊结石是引起慢性胆囊炎的主要病因,胆囊结石致胆囊管梗阻引起急性胆囊炎反复小发作而形成慢性胆囊炎
病理:
慢性胆囊炎的早期病理检查往往未显示有炎细胞浸润,轻度炎症反应的证据为圆形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沉着,早期慢性胆囊炎胆汁检查常常未发现有细菌感染,慢性胆囊炎由于结缔组织增生和组织水肿使胆囊壁增厚,全层间有淋巴细胞浸润。胆囊内含粘液、沉积物、胆沙、砾沙或结石,后期肌层被纤维组织所代替,胆囊壁增厚、僵硬、瘢痕化和萎缩,有时胆囊管被纤维性肿块所梗阻。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1. 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不适感,或伴右肩胛区疼痛。
2.有恶心嗳气反酸腹胀和胃部灼热消化不良症状,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
3.病程长,病情经过有急性发作和缓解交替的特点。
4.胆囊区可有轻度压痛和叩击痛。
5.胆汁中粘液增多,白细胞成堆,细菌培养阳性。
6.b超可见胆囊结石,胆囊壁增厚,胆囊缩小或变形。
7.胆囊造影可见胆结石,胆囊缩小或变形,胆囊收缩功能不良,或胆囊显影淡薄等。
诊断依据:
有反复发作的右上腹痛或上腹胀满不适、恶心嗳气、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b超显示胆囊结石、胆囊壁增厚或萎缩等征象时可确诊为慢性胆囊炎
体征:
(一)症状:
1.腹痛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疼痛,多发生于右上腹或中上腹部,少数可发生胸骨后或左上腹部,并向右侧肩肿下区放射。疼痛常发生于夜间或饱餐后。如果胆囊管或胆总管发生胆石嵌顿时,可产生胆绞痛。2.胃肠道症状发作间歇期可有右上腹胀闷不适,胃灼热感、恶心嗳气、嗳酸,食欲减退等胃肠道症状,进食油腻多脂食物后往往加重。许多慢性胆囊炎患者可毫无症状。在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时,可呈急性胆囊炎的典型症状。
(二)体征:
体检时可发现右上腹部压痛,墨菲(murphy)征阳性,第8~10胸椎右旁压痛点及右膈神经压痛点(颈部右侧胸锁乳突肌两下脚之间)压痛。当胆囊增大时,右上腹可们及囊性包块。
影响诊断:
b型超声波检查
可了解胆囊的大小,有无胆石存在。
放射诊断学检查
1.腹部x线平片可见阳性结石、胆囊钙化及胆囊膨胀等。
2.静脉胆囊造影可显示透x线的胆石,胆囊胀大、缩小或变形,胆囊浓缩与收缩功能不良,胆囊显影淡薄或不显影等征象。
实验室诊断:
十二指肠引流
胆汁检查可发现胆汁内有胆固醇结晶、胆红素钙沉淀、大量白细胞,特别是被胆汁黄染的脓细胞等。胆汁细菌培养有致病菌。
鉴别诊断:
1.原发性胆囊癌 本病较少见,多继发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主要症状是腹痛、腹块与进行性消瘦,黄疸不多见。多有胆囊区持续性过敏性压痛,上腹部阵发性绞痛,逐渐转为持续性钝痛或刺痛,程度逐渐加剧,可与慢性胆囊炎的间歇性绞痛相鉴别。
2.其他常需与慢性肝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胰腺炎、胆囊胆固醇病、胆囊息肉样变等疾病进行鉴别。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和纤维内镜检查对与溃疡病慢性胃炎的鉴别诊断十分重要。慢性胰腺炎多有嗜酒史,通常伴有胰腺内或外分泌功能障碍,必要时作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有助于慢性胰腺炎的诊断。
疗效评定标准:
1.临床治愈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影像学检查正常。
2.显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影像学检查明显改善。
3.有效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影像学检查有改善。
4.无效症状和体征及影像学检查无改善。
治疗:
1.手术治疗
慢性胆囊炎伴有胆石者,诊断一经确立,行胆囊切除术是合理的根本治疗。
2.内科治疗
(1)饮食:宜低脂饮食。
(2)利胆:硫酸镁高渗溶液(33%)可刺激十二指肠粘膜,从而使胆总管末端oddi括约肌松弛、胆囊排空,因而有利胆作用。肾功能不良者应慎用。
(3)溶石:伴有胆石者可用溶石疗法。临床可选用熊脱氧胆酸或鹅去氧胆酸。

“慢性胆囊炎” 相关论述

慢性胆囊炎是指胆囊慢性炎症性病变,是老年人的多发病、常见病。据统计,50岁以上的人患慢性胆囊炎者占70%以上。本病可分为慢性胆石性胆囊炎和慢性非胆石性胆囊炎两大类,前者常反复急性发作,约占本病的70%~80%;后者可无症状,或仅表现为右上腹不适、消化功能障碍等,约占本病的20%~30%。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胆石症发病率在逐年上升,本病的发病也随之增加。反之,胆囊炎进一步发展又可形成胆囊结石,故本病是老年人必须积极防治的重要疾病之一。
[发病原因]
1.急性胆囊炎迁延而致。急性胆囊炎发作后,未彻底治愈,或由于反复发作,胆囊壁增厚、纤维组织增生、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功能减退而形成慢性胆囊炎
2.细菌或寄生虫感染。伤寒杆菌适宜于在胆囊中生存,故伤寒病带菌者常伴有慢性胆囊炎。胆道和十二指肠的寄生虫感染,可引起继发性的胆囊细菌感染,成为慢性胆囊炎的发病诱因。
3.胆囊结石。胆石长期生存在胆囊内,对胆囊壁形成慢性刺激,或并发感染,反复发作,形成结石性慢性胆囊炎
4.其它因素。服用药物不当,如安妥明、雌激素类药等可引起药物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属于中医学的“胁痛”“肝胃气痛”等病范围。中医认为,胆为“中清之腑”,贮存与输送胆汁,“中清不浊”,以通降下行为顺,凡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腻,或寒暑失调,情志不畅、虫积内扰等均可致肝胆气滞湿热内阻,或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肝胃不和等而形成本病。
[临床表现]
慢性胆囊炎大多起病缓慢,且无典型的临床症状。患者一般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右上腹或心窝部饱胀、疼痛,甚者有胆绞痛,痛引右肩背部,并发感染急性发作时可有恶寒发热,或寒热往来。平素只感到右胁部胀痛,或心窝部饱胀,嗳气多,厌食恶心,或见胃脘灼热,食油腻之物即感上腹部作胀,严重时大便泄泻,以高脂餐后即发作为典型表现。如同时并发有结石者则常有反复发作的胆绞痛病史。体检时可见上腹部或右上腹轻度压痛,如有胆囊肿大时则于右上腹可摸到圆形包块。b超检查可见胆囊壁增厚、毛糙,胆囊内可有结石影像。
值得注意的是,本病消化道症状极为明显,有的病人甚至只感到上腹部饱胀、嗳气而无典型的胆绞痛病史,故极易误诊为慢性胃病;有的病人只表现为右肩或右肩胛部疼痛而长期误诊为肩周炎或软组织损伤。还有某些长期原因不明的低热也是由慢性胆囊炎所致。凡此种种,必要时均可进行b型超声检查以明确诊断。
[预防措施]
1.治疗胆囊结石。老年人慢性胆囊炎有相当一部分是由胆囊结石所致,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溶石、排石治疗胆囊结石可有效地防治本病。
2.积极、彻底治愈急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未治愈或反复发作是引起本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故患急性胆囊炎者要使用足量的抗生素,如氨苄青霉素、甲硝唑等彻底抗炎治疗,或配合中医药辨治均有较好的疗效,以免其迁延发展成慢性胆囊炎
3.预防细菌及寄生虫感染。老年人免疫能力低下,极易感染细菌及寄生虫等,故平素宜慎起居、适寒温,及时添加衣被,注意饮食卫生,预防胆道感染,可有效地预防本病。
4.饮食清淡。平素少食辛辣油炙之物,不吃肥甘厚腻之品,食谱中以高蛋白质、高维生素、低脂肪、低胆固醇的清淡饮食为主,同时注意戒烟忌酒。
5.保持大便通畅。大便不通则胃肠压力高,胆汁排泄不畅,胆汁郁滞,易并发细菌感染。故保持大便通畅可预防本病。有大便秘结者可常服生大黄粉,每次3~5克,每日1~2次,有利胆消炎,畅通大便的作用。
6.心情舒畅。老年人宜调神畅志,保持心情舒畅,有利于胆汁排泄通畅以预防本病。可积极参加一些有益的集体活动,避免孤独与忧郁,以保身心健康。
7.慎用某些药物。雌激素类药、安妥明等尽量少用或不用,以预防药物性胆囊炎
[治疗方法]
1.低脂饮食。患有慢性胆囊炎者的食谱调节以低脂肪、高蛋白质、低胆固醇、高维生素为原则,食用油以植物油为主,少用或不用动物油,以保证足够的营养和利胆功能。具体来说,应少吃或不吃肥肉、动物内脏,适量吃瘦肉、新鲜鱼、绿色蔬菜等,以菜籽油、豆油等植物食用油烹调为宜。
2.畅神调志。本病病程较长,患病后不要过度担心、忧郁,宜保持良好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本病,心畅神怡,则气机调畅,胆汁分泌与排泄得以正常,有利于本病的治疗与恢复。
3.利胆消炎。利胆可选用50%的硫酸镁10毫升口服,每日3次;或去氢胆酸0.25克,每日3次;或胆酸钠0.2克,每日3次。中成药消炎利胆片对本病伴有大便秘结者有良好效果,口服每次6片,每日3次,巩固疗效可每次4片,每日3次。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时,宜用抗生素消炎治疗,可选用氨苄青霉素、灭滴灵静脉点滴,疗程1~2周,以体温正常、胆区无压痛、血白细胞计数正常为停药标志。
4.驱虫治疗。对有梨形鞭毛虫、中华分枝睾吸虫、蛔虫等感染引起本病者,应进行驱虫治疗。
5.中医辨证论治肝胃不和,表现为右胁腹胀痛、走窜不定、频频嗳气者,可选用逍遥散合越鞠丸加减(当归10克、白芍12克、柴胡6克、香附10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川芎6克、栀子6克、炒麦芽15克、甘草5克)以疏肝和胃肝胆湿热,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口苦口干粘腻、尿赤便秘者,可选用茵陈蒿汤左金丸加减(茵陈30克、栀子10克、生大黄6~10克、吴茱萸6克、黄连6克、金钱草30克、郁金15克、苡米30克)以疏肝利胆,清利湿热
6.饮食疗法慢性胆囊炎上腹部饱胀者,可常服行气消胀粥(陈皮15克、白萝卜100克、生山楂50克、枳实10克、粳米100克),制法为:先将陈皮枳实同煎取汁,加入白萝卜、粳米煮成粥,再加上生山楂肉,并放入少量白糖调味食用,每周2~3次;慢性胆囊炎肝胆湿热者可饮用利胆退黄茶茵陈30克、鲜白菜根60克、玉米须30克、荷叶15克),将以上诸药加少量白糖水煎代茶饮慢性胆囊炎表现为胆火炽盛者,可服清胆粥(半边莲30克、金钱草30克、绿豆50克、粟米250克、山楂粉15克、麦芽粉15克、谷芽粉20克),制法为:先将半边莲金钱草煎汤取汁,再入粟米绿豆文火煮成稀粥,最后撒入山楂粉、麦芽粉、谷芽粉,即可食用。
7.单方验方。有报告用中草药外敷方治愈慢性胆囊炎,方用芒硝30克、生大黄60克,均研成细粉,大蒜头1个、米醋适量。用时先取大黄芒硝粉各30克,与蒜共捣成糊状,布包外敷于胆囊区,10分钟后取下(放置备用);继将大黄末调醋外敷于胆囊区,时间尽量长些,以上1剂量于1日内可反复敷数次,具有一定疗效。
8.手术治疗。对反复急性发作的慢性胆囊炎、胆囊病变显著者,或伴有较大结石的慢性胆囊炎,或怀疑有胆囊恶变的患者,可选用择期手术行胆囊切除术治疗。

慢性胆囊炎指胆囊慢性炎症。胆道由于结石、蛔虫肿瘤等堵塞,老年人胆固醇代谢失调较多,易受细菌感染等可引起慢性胆囊炎。此病属于中医的“胁痛”。临床表现有胆绞痛史,右季肋下、右腰、右肩胛区隐痛,消化不良发热或低烧。胆囊区轻度压痛。
此病反复发作,如有结石,应作胆囊切除术,不能耐受手术者,应用非手术疗法加以防治。
(一)起居调养法
1.戒郁怒,保持心情舒畅。
2.注意饭前便后洗手,生菜、水果必洗干净,以防蛔虫感染。
(二)药物调养法
1.
柴胡、川楝、香附各15克,水煎服,分2次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消炎利胆片,每次5片,每日3次。
(2)舒肝丸,每次1丸,每日2次。
(3)柴胡疏肝丸,每次9克,每日3次。
(三)饮食调养法
烟酒,多饮水。如伴肝脏功能改变或并发黄疸时,应吃高糖、高蛋白饮食。饮食以清淡、易于消化、低脂、低胆固醇、多维生素为好。平时可服些药茶等。
(1)玉米须30克,茵陈蒿30克,车前草30克,水煎服。
(2)茉莉花5克,白砂糖10克。水煎沸去渣饮水。
(四)针灸调养法
针刺胆俞合谷曲池太冲足三里阳陵泉丘墟中脘强刺激留针30分钟。

慢性胆囊炎是胆囊长时期的炎症,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尖锐腹痛
损伤的胆囊壁厚,收缩,变小,胆囊壁大部分由纤维成分构成,胆囊内壁出现溃疡和瘢痕,胆囊内含有胆汁液,后者常常阻塞胆囊颈管。这种情况一般由结石引起的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引起损害与修复交替进行所造成。
胆管梗阻的少见原因
除结石或肿瘤外的其他原因有时也可引起胆道梗阻。例如,胆囊手术中损伤可引起胆管梗阻,或者,胆管胰腺段可因慢性胰腺炎而狭窄。胆管梗阻的罕见原因有:蛔虫和华支睾吸虫感染。

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中医研究室主任  余国俊
女患,56岁,1990年3月18日初诊。
患者从北方迁居四川不久,即感肩背酸痛,纳差体倦,自忖为“水十不服”而就医。医曰“蜀多雨湿,挟风寒而成,所以肩背酸痛;纳差体倦者,脾为湿困也”。初用羌活胜湿汤五积散等,肩背酸痛如故。继投一加减正气散五苓散推气散、小陷胸汤加郁金降香等,纳差体倦依然。近2年间继服药百余剂而乏效,已失去治疗信心。
刻诊:面色青黄带晦暗(山根之下两侧尤显),神倦乏力,短气懒言;肩背酸痛,右侧为甚;右胁隐痛,胃脘满闷,小腹膜胀,纳差,厌油腻,口干苦,大便微溏。舌质稍红,苔薄黄微腻,脉弦濡。
考虑为肝郁胆热脾虚胃寒,夹气滞湿阻。治宜疏肝清胆,健脾温胃,行气化湿。予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化裁:柴胡15g,黄芩6g,法夏10g,党参12g,甘草3g,生姜5g,桂枝10g,白芍12g,干姜5g,生牡蛎30g,天花粉12g,姜黄10g。2剂。嘱其戒除忧思恼怒,勿食油腻、生冷食物;并告曰:以西医辨病论之,其病灶可能在胆囊,建议做胆囊造影以确诊。
二诊:服药后右胁隐痛、胃脘满闷、小腹膜胀、纳差等症稍有减轻。旋即做胆囊造影。诊断为:慢性胆囊炎,胆囊萎缩,胆囊息肉。因叹服诊断正确,治疗信心陡增。续上方加乌梅20g,威灵仙10g,僵蚕6g,地龙6g(后2味烘熟轧细吞服)。
三诊:服药6剂,右胁隐痛,,胃腔满闷、小腹膑胀基本消失,肩背酸痛显著减轻,纳开,大便成形,舌象正常,脉弦缓。上方去桂枝干姜、生牡蛎天花粉,加黄芪30g,陈皮10g。
效果:服三诊方45剂,一切症状消失,面色较红润,若无病之象。随访1年未复发。
【实习生甲】本例患者到底痊愈没有?我指的是胆囊的炎症、息肉均消失,胆囊形态恢复正常。
【老师】从西医角度说不知道。因患者不愿复查,我们不能勉为其难。不过,患者——切临床症征消失,面色较红润,若无病之象,且随访1年未复发,从中医角度看,似可算摿俅仓斡鷶口巴?
【进修生甲】本例慢性胆囊炎、胆囊萎缩、胆囊息肉患者,因其自觉症状较多,难分主次,不容易抓住主症,从而给诊断、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前医先以肩背酸痛为主症,诊为风寒湿痹,用疏风散寒除湿之方;复以纳差体倦为主症,诊为“脾为湿困”,投醒脾利湿行气化痰之剂,间断服药近2年,均乏效验。老师诊断为“肝郁胆热脾虚胃寒,夹气滞湿阻”,有何根据呢?
【老师】患者面色青黄带晦暗这一显著体征便隐含着“木土失和”的基本病机。再参酌其右胁隐痛、小腹膜胀、厌油腻、口干苦等肝郁胆热之征,以及神倦乏力、短气懒言、纳差、胃脘满闷、大便微溏等脾虚胃寒气滞湿阻之象,便不难从整体上明确诊断。
【实习生乙】肩背酸痛又如何解释呢?
【老师】本病乘上,土虚则聚液成痰,痰湿流窜肩背经络,障碍气机气化,不通则痛。
【进修生乙】看来老师之所以能准确地抓住本例的基本病机,乃是得力于不厌其洋地反复询问患者的自觉症状,全面地加以归纳汇总,条分缕析。由此可见,四诊资料越全面越好,尤其是问诊要仔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性。
【老师】但全面性并不等于整体性。现代西医亦很讲求全面性,而不赞成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医当然重视全面性,但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却是整体性,即整体观念。《内经》上多处强调“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深刻地揭示了“一”与“多”的辩证关系,其精神实质就是强调要从整体上高屋建瓴地掌握病机。如本例之自觉症状看似杂乱无章,却有“木土失和”这样一根主线贯穿其间。而从宏观整体的高度紧紧抓住这根主线,就容易理清头绪,就不会陷入“流散无穷”的窘境。
【进修生丙】依老师辨证的思路,其治法应为从整体上调理肝胆脾胃。但选用的却是《伤寒论·太阳病篇》的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前者为太阳、少阳表里双解轻剂,后者则为和解少阳、温化寒饮之方,似乎均与脾胃无明显关涉,不意竟获良效,是何道理?
【老师】说柴胡桂枝汤是“太阳、少阳表里双解轻剂”,源于《伤寒论》直46条撋撕??呷眨?⑷龋?⒍窈??Ы诜程郏??? 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苦泥于条文,而拘守机械的“方证对应”,则浅之乎视柴胡桂枝汤矣。大家知道,本方是小柴胡汤桂枝汤之合方。若以六经辨证及治法观之,小柴胡汤可以从少阳之枢,运太阳之气,而领邪夕卜出,故可通治“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人,与正气相搏”的诸般病证;而以脏腑辨证及治法观之,则小柴胡汤柴胡黄芩疏肝清胆,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健脾和胃,实为从整体上调理肝胆脾胃之妙方。再说桂枝汤,前贤有”外证得之解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阴阳”之美誉。我认为所谓“化气”,就是化生水谷之精气,亦即恢复或重建中焦脾胃的功能,俾其源源不绝地化生气血,以灌注、洒陈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其与脾胃之关涉,可谓大矣:
至于柴胡桂枝干姜汤,则源于《伤寒论》47条撋撕?辶??? 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此为少阳病兼水饮内结,故用本方和解少阳,逐饮散结。而本例借用之者,则是取方中之柴胡黄芩疏肝清胆,桂枝干姜甘草温化脾胃之寒饮,生牡蛎天花粉逐饮散结。可见本方亦属于肝胆脾胃同治之方。而与柴胡桂枝汤合用,则更能充分地发挥其疏肝清胆、健脾和胃、行气化湿之综合功效。
【实习生丙】患者经胆囊造影确诊之后,老师即在二诊方中加用了乌梅威灵仙僵蚕地龙,用意何在?
【老师】希冀消除胆囊息肉。大家知道,中医视息肉为痰凝瘀积之赘生物,但近人治息肉却首选乌梅,值得玩味。我想,这可能是从《济生方》—书所载之“乌梅丸”(乌梅、醋)悟出。近年来时贤用本方加穿山甲三七僵蚕等化瘀通络、磨坚散结之晶治疗直肠息肉、十二指肠息肉声带息肉、宫颈息肉等,屡获效验。前年我曾治一媪,年5旬,患颈椎骨质增生。在治疗期间,其人舌下静脉处长一息肉玉米大,西医动员其手术切除,其人惧,要求中药治疗。我即在原方中加入乌梅20g,僵蚕6g(轧细吞服),连服8剂,息肉消无芥蒂。近年来我治疗胆囊息肉,则必用乌梅威灵仙僵蚕地龙4味药。经曰撃厩?弊??? 酸”,乌梅极酸而得木气极厚,故于酸饮之中,大具疏通之力;威灵仙辛香走窜,专以攻削消伐为能事。且据药理研究,乌梅威灵仙均有较强的利胆作用;而僵蚕地龙则长于化痰通络,磨坚散结。可惜验案不多,还望大家进一步开展临床验证。
【进修生甲】听说老师研究慢性胆囊炎有年,能披露椣轮ぶ??? 心得吗?
【老师】我早年工作的地区,慢性胆囊炎发病率颇高。因初涉医林,缺乏临床经验,又无法与书本上的知识“对号入座”,只能在实践中慢慢摸索,教训倒是积累得不少。所幸临证既久,亦渐有会悟:慢性胆囊炎患者,无论是否存在结石,其自觉症状均不少。有的患者就诊时不擅表述,听之既多且乱,茫无头绪。医者如不善于归纳概括,便不得其要领,抓不住主要矛盾,见症治症,方药慢投,收效甚微()据临床体察,此病所涉及的脏腑,主要是肝胆脾胃。其肝胆症状,多为右上腹反复疼痛,或放射至肩背,长期门苦,属于肝郁胆热,疏泄失职;脾胃症状,多为胃脘满闷,纳呆食少,嗳气嘈杂短气乏力,属于脾胃虚弱,升降失调,此外,患者忧思恼怒,或啖油腻及生冷食物之后,以-上症状往往加重。其舌边多偏红,苔薄白或微黄薄腻,脉多弦弱带滑。冶宜疏肝清胆,健脾和胃,升清降浊。我常用简裕光老中医“柴胆牡蛎汤”合张锡纯培脾舒肝汤”取效。药用:柴胡10g,生牡蛎30g,胆草3?g,白术10g,黄芪10g,陈皮10g,厚朴6g,生麦芽10g,炒谷芽10g,鸡内金6g,白芍12g,生姜6g,生甘草5g。方中柴胡,生麦芽疏肝达郁;胆草,生牡蛎白芍清敛胆火黄芪白术甘草鲢脾升清;陈皮厚朴,炒谷芽生姜和胃降浊。加减法:口苦甚者,胆草加至10g;胸膈满闷甚者,去白术白芍,加薤白10g;大便长期偏稀者,加黄连3g,山药15g,仙鹤草30g;肩背板滞掣痛者,加姜黄10g。如1972年曾治某女,32岁,患慢性胆囊炎8年(无结石),经常纳呆,门苦,右胁隐痛,肩背酸痛,胃脘满闷,大便微溏,舌苔白腻,脉濡滑。我先用柴胆牡蛎汤合三仁汤加藿香佩兰桔梗仙鹤草,连服10剂,口苦消失;右胁隐痛、胃脘满闷减轻,大便成形。继用柴胆牡蛎汤台培脾舒肝汤16剂,诸症基本消失。尔后偶有复发,辄以本方化裁,连服3?剂,便可安然。近年来转向试用经方,如本案之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化裁,疗效亦较满意。
【进修生丙】据临床所见,本病很容易复发,颇难根治,老师以为然否?
【老师】我治慢性胆囊炎有年,亦颇为此病之易反易复,缠绵难愈所困惑。极而言之,纵然理法方药“丝丝入扣”,“除根”亦难!但若临证时注意三二个关键,则颇有助于较快地减轻症状并改善体质。一是疏清要适度。此病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较长,虚实夹杂——虚在脾胃,实在肝胆。肝郁胆热,应予疏清;但若惟事疏清,或疏清过度,往往戕贼脾胃元气,患者必更廉于饮食,短气乏力益甚。所以疏清要适度,尤其要将疏肝清胆与健脾和胃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贯彻始终。二是慎用苦寒药。此病患者脾胃素弱,纳与运均差,一般受不得苦寒药。然因其存在胆热,又非用苦寒药不可。这实在是两难之事。我反复体验,探知清降胆火之药,有利于胆腑,而不利于脾胃,故用量宜轻,“少少益善”。若大便偏稀者,尤当慎用。惟胆草黄连2味,少少用之(1.5~3g),既善清胆热,又能厚肠胃大便偏稀者亦可用之(若长期便溏,只宜用黄连)。三是为配合药物治疗,亟宜劝导患者陶冶情操,乐观开朗,并节制油腻、生冷食物。不少患者服药效差,或易反易复,多因有忽于此,值得引起重视。

人的常见病。老年慢性胆囊炎多数与胆石症同时存在。也有人认为国内非胆石症慢性胆囊炎相当多见。
老年慢性胆囊炎发生常和胆固醇及其他类脂质代谢障碍、过去的细菌感染、寄生虫(特别华枝睾吸虫、蛔虫)感染有关,也和老年人胆囊肌肉松驰、纤维增生有关。
老年慢性胆囊炎大多是慢性起病,天明确的过去史或只有不那么明确的腹痛史。部分病例由急性胆囊炎迁延发展而来。
中医药学无慢性胆囊炎的病名。类似本病症状描述的有“腹痛”、“胁痛”、“胆胀”等,出现黄疸时,属中医药学“黄疸”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