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喉炎

( jixinghouyan )

别名: 急喉喑 , 急喉瘖 , 急性单纯性喉炎 , 喉痹 , 暴瘖 , 急性卡他性喉炎 , 瘁喑 , 锁喉风

中医

简介:
急性喉炎声嘶不扬,乃至失音,吸气性喉鸣,犬吠样咳嗽为主要临床特征。
病机:
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外邪由口鼻而入,客于肺脏,壅塞肺气,肺失宣畅,肺金不清,声门开合不利,加之喉为肺之门户,受邪首当其冲,邪毒滞于咽喉,阻塞脉络而致喉喑。病位在肺,为卫气之病。
诊断:
急喉喑之证,为卒发新病,一般为实证。初起多为风寒、风热证,由于小儿为纯阳之体,感邪之后极易入里化热,故可发展为实热或痰热证,亦有风、热、痰三者兼见者。临床需分清寒热,审定表里
1.风寒袭肺
主证:声音嘶哑,甚至语音不出,或卒然失音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咳嗽咽痒,舌苔薄白,脉浮紧。
分析:本证多由于风寒袭肺,壅塞咽喉而致。风寒客于喉窍,会厌开合不利,故见声音嘶哑,语音不出。风寒在表,故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涕。风寒袭肺,肺气失宣,故见咳嗽咽痒。
2.风热犯肺
主证:声音粗糙,嘶哑,咽喉干燥,疼痛,发热重,恶寒轻,咳嗽,舌边尖红,苔薄黄, 脉浮数。
分析:本证多由于风热犯肺,客于咽喉而致。风热外袭,上灼肺金肺失清肃,故见声音粗糙,嘶哑。风热上攻咽喉,结于喉窍,热灼津液,故见咽喉干燥疼痛。
3.痰热壅盛
主证声嘶咽痛口干不饮,咳嗽,痰黄粘稠,身热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分析:本证多由于痰热互结,壅滞喉窍而致。外邪入里化热,灼津为痰,痰阻气道,故见咳嗽,有痰。痰热互结,壅于喉窍,声门开合不利,故见声音嘶哑。
治疗:
本病的治疗重在利喉开音。风寒所致者,采用疏风散寒法,风热所致者,采用辛凉解表法。痰热内蕴者,需采用清热解毒化痰之法。
一、辩证选方
1.风寒袭肺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开音。
方药:六味汤加减。桔梗杏仁蝉衣各10g,荆芥防风各6g,生甘草3g。头痛明显加白芷菊花咳嗽重加前胡百部;痰多加陈皮半夏
2.风热犯: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利喉。
方药:银翘散加减。银花连翘黄芩各12g,薄荷蝉蜕浙贝各10g,射干甘草各6g。头痛白芷菊花咽喉肿痛牛蒡子;声音嘶哑加马勃金果榄
3.痰热壅盛:治法:清热解毒化痰利喉。
方药:清咽利膈汤加减。连翘黄芩红花牛蒡子元参各10g,栀子荆芥各6g,薄荷甘草各3g。声音嘶哑加蝉蜕胖大海;痰多加天竺黄橘红;高热不退加生石膏、知母
二、专方验方
1.月矾散:月石15g,白矾5g,朱砂3g,生石膏15g,贝母15g,六神丸250粒。共研细面,每包0.6g。每服1~2包,日服2~3次。适用于本病属肺热者。
2.金灯山根汤:天竺黄6g,马勃3g,山豆根10g,甘中黄 (包)3g。水煎服,日1剂。适用于本病属痰热壅盛者。
3.清喉饮:桔梗10g,生草6g,蝉衣10g,元参10g,青黛6g,赤芍6g,浙贝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适用于本病属风热犯肺者。
4.咳痰安:款冬花5g,川贝母9g,肥知母6g,麦冬9g,元参9g,天冬9g,野百合9g,甘草3g,丹皮5g,马兜铃5g,杷叶6g,北沙参9g。共研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6g。每服1~3丸,日服2次。适用于本病恢复期。
三.其他治疗
1.雾化吸入:清开灵10ml加等量注射用水雾化吸入,每次30分钟,每日2次。
2.喷喉:双料喉风散、锡类散冰硼散西瓜霜,任选其中一种,喷于咽喉部,每日3~5次。
中药:
1.金嗓开音丸:具有疏风清热、解毒利咽的功效。适用于本病初期风热所致者,1~3岁每服1/3丸,3~6岁每服1/2丸,6~9岁每服1丸,日服2次。
2.清膈丸:具有清热消肿,利咽止痛的功效。适用于本病属痰热互结者。1~3岁每服1/3丸,3~6岁每服1/2丸,6~9岁每服1丸,日服2次。
3.利咽解毒冲剂:具有清热解毒,清肺利咽的功效。适用于本病属痰热壅盛者。1~3岁每服1/3包,3~6岁每服1/2包,6~9岁每服1包,日服2次。
4.壬水金丹:具有清热利咽,生津止渴的功效。适用于本病属肺胃热盛者。1~3岁每服1/3丸,3~6岁每服1/2丸,6~9岁每服1丸,日服2次。
5.喉症丸: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适用于急性喉炎各型。3~6岁每服3~5粒.7~9岁每服5~8粒,9~12岁每服9~10粒,日服3次。
针灸:
(一)取合谷少商尺泽商阳穴,以毫针刺,用泻法,每日1~2次。较大儿童可以三棱针刺少商商阳两穴,使之出血少许。
(二)贴敷:朱砂冰片轻粉各等量,共研细粉,取独头蒜1个,捣烂如泥,与药粉(3g)混匀成糊状,敷于合谷穴,一昼夜取下。

西医

简介:
急性喉炎为喉部粘膜弥漫性炎症,主要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发热声嘶、犬吠样咳嗽及吸气性呼吸困难。
病因:
主要由细菌、病毒感染所致。
季节:
冬春二季发病较多。
人群:
常见于1~3岁幼儿。
发病机理:
本病大都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或细菌感染的一部分,有时在麻疹流感其他急性传染病的病程中并发。由于小儿喉腔狭小,软骨柔软,粘膜内血管及淋巴管丰富,粘膜下组织疏松,易引起充血水肿,且咳嗽功能不强,不易排出喉及气管内分泌物,炎症时轻度肿胀即出现喉梗阻。
病理:
初期为粘膜血管充血,有多形核白细胞浸润,组织内渗出液积聚形成水肿。之后炎症发展,渗出液为脓性分泌物。上皮有损坏和脱落,也可形成溃疡。炎症消退后上述病理变化可恢复正常。
发病:
幼儿多见,发病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亦可为流感麻疹水痘百日咳猩红热急性传染病的前驱症状。
体征:
其临床表现除发热、畏寒、声嘶外,当炎症侵及声门下区,则有阵发犬吠样咳嗽,夜间症状加重,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吸气性喉鸣,吸气性呼吸困难,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及上腹部软组织吸气时内陷喉阻塞症状。严重时,患儿口唇紫绀,面色苍白,脉速弱,委靡、惊厥或昏迷
5.喉梗阻分为以下4度:
Ⅰ度:安静时如正常人,只在活动后才出现吸气性喉鸣及呼吸困难。肺呼吸音清晰,心率无改变。
Ⅱ度:安静时也出现喉鸣及吸气性呼吸困难,肺部听诊可闻喉传导音或管状呼吸音,心率较快。
Ⅲ度:除有Ⅱ度喉梗阻的症状外,患者因缺氧而出现烦躁不安,口唇发绀,恐惧及出汗。肺部听诊呼吸音明显减低,心音低钝,心率加快。
Ⅳ度:经过呼吸困难的挣扎后,渐呈衰竭、昏睡状态。由于无力呼吸,表现暂时安静,三凹征也不明显,但面色苍白发灰。肺部听诊呼吸音几全消失,仅有气管传导音,心音钝弱,心率或快或慢,不规则。
体检:
咽喉部充血,假声带肿胀,声门下粘膜呈梭形肿胀。根据病变的程度有时可出现喉鸣及吸气性呼吸困难,肺部听诊可闻喉传导音或管状呼吸音。
免疫学:
c反应蛋白检测:细菌性感染时呈阳性。
鉴别诊断:
1.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是喉部、气管及支气管的急性弥漫性炎症。临床表现有声嘶、犬吠样咳嗽及吸气性喉鸣,由于气管及支气管内渗出物多且粘稠,不易咳出,中毒症状较重。肺部听诊有干罗音,胸部x线检查可见支气管炎表现。
2.支气管异物:有食异物史,突然呛咳。可出现一侧肺不张肺气肿的体征。病程迁延。胸部x线可显示患侧有阻塞性肺气肿肺不张,吸气时纵隔向患侧摆动。
并发症:
易并发喉梗阻。
治疗:
一、一般治疗
1.高热者应用物理或药物降温。饮食应易消化,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输液,呼吸困难者给子吸氧。
2.烦躁不安者应用镇静剂,异丙嗪每次1mg/kg肌注,或口服10%水合氯醛每次0.5ml/kg。
3.雾化吸入,配方为:生理盐水5oml加蒸馏水5oml,α糜蛋白酶5mg,庆大霉素4万u,地塞米松2mg。
二、抗生素疗法 
常用青霉素或红霉素等。轻症患者用一种抗生素即可,病情严重者可用2种以上抗生素。
三、肾上腺皮质激素疗法
Ⅰ度喉梗阻可用泼尼松每次1mg/kg,每6小时口服1次,呼吸困难缓解后即可停药。具有Ⅱ度或Ⅲ度喉梗阻者,静脉点滴氢化可的松每日5~1omg/kg,或地塞米松每日0.2~0.5mg/kg。
四、直接喉镜吸痰
Ⅲ度喉梗阻者,可在直接喉镜下吸出喉部或气管内分泌物。吸痰后,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
五、气管切开术
Ⅳ度呼吸困难或Ⅲ度呼吸困难经治疗无效者,应立即行气管切开术。

中医

简介:
急喉瘖喉瘖的一种,因其嘶哑失音,发病较急,病程较短而得名。
病机:
热邪毒由口鼻而入,内伤于肺,肺气不宣,邪毒循经上蒸于喉咙,气血壅滞,脉络阻以致喉部肌膜红肿,声门开合不利而为瘖;或风寒外袭,肺气不宣,邪毒凝聚于喉咙,导致气血凝滞,脉络瘀阻,亦可致声门开合不利而瘖,如《备急千金要方》说:"风寒之气客于中,滞而不能发,故瘖不能言及瘖哑失音,皆风所为也。"若邪热壅盛,炼津为痰,痰热交结于喉,致气道壅塞,更可发展为急喉风。小儿脏腑娇嫩,气道较窄,患有本病时,更易致急喉风,临床尤需注意。
诊断:
本病属表实之证,但在实证表证之中,又有寒热之分,故在辨证中重点要辨明是风热侵袭或风寒外袭。
1.风热侵袭
证候:病之初起,喉内不适,干痒而咳,音低而粗,声嘶失音,或喉内有灼热疼痛感觉,并见发热恶寒,体倦骨痛等,舌边微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检查见咽部粘膜红肿不明显,但见喉部红肿,声带淡红。若邪热传里,胃腑热盛,则症状加重,声嘶,甚则失音难言,喉痛增剧,吞咽困难,身壮热,口渴引饮,口臭腹胀,痰黄稠,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厚,脉洪大而数。喉部亦红肿明显,声带鲜红,或有黄白色点状分泌物附于其上,声门闭合欠佳。
辨析:①辨证:本证有风热之象,以喉内干痒而咳,灼热疼痛,声带淡红或鲜红,并见发热恶寒头痛,体倦骨痛,舌边微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为辨证要点。②病机:喉为肺系,乃声音之门户,当风热邪毒侵袭,肺失宣降,则喉内不适,干痒而咳;邪热蕴结于喉,脉络阻,则音低而粗,甚至声嘶失音;热灼肌膜,气血瘀阻,不通则痛,故见喉部灼热疼痛、红肿,甚则疼痛加剧,声带由淡红转变为鲜红;喉部有黄白色点状分泌物,乃里热炽盛、煎熏津液而成;吞咽困难,为喉部红肿波及咽部之故。病之初起,风热之邪尚在肺卫,故见发热恶寒头痛,伴倦骨痛;舌边微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是为风热在表之象。邪热传里,胃腑热盛,则见身壮热口臭腹胀;热伤津液,则口渴引饮,痰调而黄;热结于下,则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脉洪大而数,为里热炽盛之象。
2.风寒外袭
证候:卒然声音不扬,甚则嘶哑,或兼有咽喉微痛,吞咽不利,咽喉痒,咳嗽不爽,鼻塞清涕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检查见咽部多无红肿,喉部微红肿,声带淡白或淡红,声门闭合不全。
辨析:①辨证:本证乃风寒束表,故咽喉的症状及体征较风热侵袭证为轻,且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口下渴,鼻塞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紧为辨证要点。②病机风寒邪毒,壅遏于肺,肺气失宣,寒邪凝聚于喉,致声门开合不利,故卒然声音不扬,甚则声嘶;气血遇寒则凝滞,故喉部微红肿,声带色淡;若寒邪及咽,致气滞血凝,脉络阻,则咽喉微痛,吞咽不利;肺气不利而上逆,故见咳嗽不爽;鼻为肺窍,风寒犯肺,故鼻窍不利而鼻塞清涕肺合皮毛风寒束表,卫阳被郁,不得宣泄,故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口不渴等风寒表证舌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在表之征。
治疗:
本病的治疗,当以疏风宣肺为治疗大法,或疏风清热,或疏风散寒。在治疗方法上,则宜内外兼治。
一、辩证选方
(一)风热侵袭1.邪在肺卫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开音。
方药:疏风清热汤(《中医耳鼻喉科学》)加减。荆芥12g,银花15g,连翘12g,黄芩12g,玄参12g,桑白皮12g,牛蒡子12g,桔梗8g,甘草3g,蝉衣8g,千层纸8g。若发热恶寒明显者如防风;咳甚者加川贝母或北杏仁;痰多而黄选加天竺黄瓜蒌竹茹等;喉内疼痛较显时选加赤芍射干山豆根等。
2.胃腑热盛
治法:泄热解毒,利喉开音。
方药:清咽利膈汤(《喉科全科紫珍集》)加减。黄芩12g,栀子12g,银花15g,连翘12g,荆芥12g,牛蒡子15g,玄参15g,生大黄12g(后下),芒硝15g(冲服),薄荷3g(后下),蝉衣8g,千层纸8g。若热已传里无表证者,去荆芥薄荷大便通畅者,可去芒硝大黄后下;口渴引饮者加天花粉桑白皮;痰黄稠选加贝母天竺黄竹茹瓜蒌等;咽喉疼痛剧烈,吞咽困难者加射干山豆根赤芍等;若有呼吸困难症状者,则按急喉风处理。
(二)风寒外袭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开音。
方药:六味汤(《喉科秘旨》)加味。荆芥穗10g,防风10g,紫苏叶10g,薄荷3g,杏仁12g,僵蚕10g,桔梗10g,甘草3g,蝉衣8g,千层纸10g。若咳嗽痰多加法夏、白前鼻塞清涕苍耳子辛夷花;头痛加蔓荆子、白芷恶寒发热无汗者加麻黄生姜
二、其他疗法
(一)外治疗法
1.吹药:将药粉吹致咽喉部,临床上常选取清热化痰、消肿利喉的药物冰硼散冰麝散复方西瓜霜珠黄散等吹喉,多用于风热侵袭之热证患者,前三药参见"扁桃体周围脓肿"相关部分。珠黄散人中白3g,马勃粉15g,青黛3g,孩儿茶3g,玄明粉1.5g,硼砂3g,薄荷1.5g,黄连1.5g,牛黄0.9g,珠珍未0.9g,梅片0.9g。共研为极细末,过筛、密闭防潮。
2.含服:将药液或丸剂含化后慢慢分次咽下,延长药物在病灶的停留时间,便于吸收。
(1)铁笛丸诃子麦冬茯苓瓜蒌皮各300g,贝母甘草桔梗各600g。凤凰衣30g,玄参300g,青果120g。
(2)润喉丸:参见"急性会厌炎"相关部分。以上二丸均应用于风热侵袭型。3.蒸汽吸入:取药液作蒸汽吸入(如风热患者也可作超声雾化吸入),每日1~2次,每次20分钟。
(1)薄荷藿香佩兰金银花菊花黄芩蝉衣各适量,水煎成雾化液,即用。适用于风热侵袭型之患者。
(2)苏叶荆芥穗、防风藿香佩兰蝉衣各适量,水煎成液,即用。适用于风寒外袭者。
(三)民间疗法
1.风热侵袭者,黄豆适量煮汤,徐徐饮食;或荆芥穗、生甘草各10g,桔梗15g,水煎内服;或槐花30g,瓦上炒令香熟,置地上出火毒,随意服;或陈粽叶(包过粽之叶片)60g,水煎服;草药穿心莲野菊花、五指梅、地胆头金果榄各15g,土牛膝羊蹄草各30g,水煎服。
2.风寒外袭者,萝卜汁,稍加姜汁,时时分饮;或皂角一条,去皮子,萝卜3个,煎服;橘皮60g,煎服。
中药:
1.银翘解毒片(丸):每次4~6片,每日3次。本药功能疏风清热,解毒利喉,适用于风热侵袭、邪在肺卫。
2.牛黄解毒片(或丸):每次4~6片(或1丸),每日3次。功效清热解毒、消肿通便,适用于风热侵袭之邪在肺卫及肺胃有热。
3.喉症丸:每次10粒,每日3次。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适用于风热侵袭型。
4.六神丸:同"喉症丸"。
5.新雪丹颗粒(或片):颗粒,每次1瓶,每日2次。片剂:每次4片(0.26/片),或2片(0.52g/片),每日3次。本药清热解毒,泻火凉血之功,常用于本病的风热侵袭,胃腑热盛型
6.清音丸:每次1丸,每日3次,含化吞服。功能清肺解毒,利喉开音,适用于风热侵袭型之患者。
针灸:
1.风热侵袭者,针刺合谷尺泽、天突穴,泻法。或耳针,取神门咽喉、肺、平喘穴,每次2~3穴,留针15~20分钟。风寒外袭者,针刺合谷尺泽列缺穴,泻法,或用艾悬灸。
2.针刺综合治疗小儿急性喉炎。选穴:少商合谷足三里涌泉隐白三间尺泽中冲内庭商阳外关液门,以前五个穴位多用,认为改善呼吸困难效果好。
3.小儿急性喉炎有呼吸困难,在天突穴处注射肾上腺素,于15分钟内19例全部缓解,未作气管切开。

西医

简介:
急性喉炎是喉粘膜的急性炎症,为常见呼吸道急性感染性疾病之一。
病因:
常见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也见于麻疹猩红热百日咳伤寒流感急性传染病的并发病。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及病毒等。受凉、疲劳过度、烟酒过度、粉尘、化学物质刺激以及邻近器官如口腔、鼻腔、鼻窦的炎症等致机体抵抗力低下时,病原体可乘机而入。
季节:
秋冬季节发病率高。
人群:
发病无性别差别,但与职业有关,教师售货员、演员等讲话多者易发病。
病理:
发病初期的病理改变为粘膜充血,多形核白血球浸润,组织内渗出液积聚形成水肿,进一步发展渗出液可变成脓性分泌物,甚至形成假膜或溃疡。如果治疗不当则有圆形细胞浸润逐渐形成纤维变性,使粘膜增厚,变成永久性病变,从粘膜层向肌层扩展。
诊断标准:
1.起病较急。
2.声音嘶哑,甚至失音喉痒,喉干,喉痛,阵咳。
3.声带充血,水肿,声门闭合不全。
4.有发热恶寒头痛,全身不适等症。
诊断依据:
根据患者的症状结合喉镜所见,可明确诊断。
体征:
1.声音嘶哑是急性喉炎的最重要的症状,轻者发音的音调变低,声音变粗,重者声音嘶哑,甚至发声困难或完全失音
2.喉部疼痛,不适、干燥、异物感,发音时疼痛更重,但一般不影响吞咽。
3.咳嗽:喉炎时粘膜分泌物增多,引起刺激性咳嗽,开始时干咳,无分泌物。晚期则有粘稠分泌物,不易咳出。
4.因急性喉炎常继发上呼吸道感染或继发于急性鼻炎急性鼻窦炎,所以常伴有鼻部症状,如鼻堵、脓涕、头痛发热、畏寒、全身不适等表现。
体检:
间接喉镜检查,喉粘膜弥漫性充血,肿胀,颜色鲜红,声带粘膜下出血,声带边缘因肿胀而增厚,甚至呈梭形,闭合不严,有时可见声带表面有分泌物粘附。喉室带、杓会厌襞也显著充血肿胀。
鉴别诊断:
1.喉白喉:有声音嘶哑、低热、全身中毒症状、咽喉均可有白膜,取白膜涂片找白喉杆菌。
2.与某些特异性感染如梅毒结核等鉴别,梅毒病史较长,血清检查可区别。结核病史亦较长,伴有肺结核,喉部表面粘膜弥漫性苍白、水肿、结核菌检查及活组织可诊断。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1周内声音恢复,声带不充血,声门闭合全,症状及体征消失,体温正常。
2.好转:声音改善,声带充血水肿减轻,其他症状和体征均有改善,体温下降。
3.无效:局部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有并发症发生
治疗:
1.最重要的治疗是声带休息,劝患者少说话。
2.抗生素控制感染:声带水肿严重时用糖皮质激素,以促使尽快消肿。
3.蒸气吸入:用一杯热水,水中放复方安息香酸酊或氟美松、庆大霉素等药物,然后病人张口对着杯中蒸气吸入,每天1~2次,以帮助炎症消退,有利于排除粘稠的分泌物。目前已研制出多种蒸气吸入器。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喉炎,在我国已有数十年历史,各地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1.全身用药使用抗生素,局部采甲中医外治法:用以中药为主的蒸气吸人或超声雾化,如银黄液,白毛夏枯草液,并加适量激素、糜蛋白酶等;针刺治疗;含服六神丸清音丸、金桑开音丸、铁笛丸等中成药。
2.中医辩证施治,服用中药汤剂如三拗汤加减,桑菊饮加减,银翘散加减等。局部用抗生素、激素行超声雾化吸入复方安息香酸酊蒸气吸入;含嗽剂;物理疗法如超短波、红外线照射等。

“急性喉炎” 相关论述

急性喉炎是喉部的急性感染,可由细菌感染或其他物理因素所致。喉炎发病的早期主要症状是声音嘶哑,感到喉部不适、痒痛或灼热、阵发性咳嗽等症状。随着炎症的加重,这些症状更加明显,检查一下喉部,可见喉粘膜,会厌部充血,声带早期呈淡红色,逐渐变成深红色,或有粘性分泌物附着。
喉及声带充血水肿越重时,则音哑和疼痛也越加重。急性喉炎的全身症状比较轻,有时出现恶寒发热、或有全身酸痛、乏力等症状。
发生于儿童时期的急性喉炎,则主要表现为呼吸不畅,或有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有时只表现出明显的呼吸困难症状。
表现为吸气困难、吸气时间延长而费力,轻者可见胸骨上窝凹陷,重者则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凹陷。有时伴有喘鸣,有时音哑发不出声来。这样的急性喉关最为紧迫,病儿可在短期内窒息,危及生命。所以必须尽早抢救治疗,发现呼吸困难就应去医院诊治。

急性喉炎为病毒和细菌感染所致的喉粘膜急性炎症,常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发病尚与用声不当,烟酒过度,环境污染,鼻部咽部的炎症,外伤或手术等诱因有关。小儿急性喉炎可继发于麻诊、百日咳猩红热急性传染病。本病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全身症状重,并发症多,发病后容易出现急性喉阻塞
【诊断】
一、现代医学
1.突然起病,咽喉发干,疼痛,伴声音嘶哑。咳嗽,有粘脓痰,剧咳时痰中可带血丝,咳嗽夜间加重。小儿可出现发热,吸气性喉鸣及呼吸困难。
2.间接喉镜检见喉部粘膜急性弥漫性充血肿胀,声带呈粉红或鲜红色,其上可见分泌物附着。声带闭合正常或留缝隙。声门下粘膜亦可充血,粗糙。鼻及咽粘膜亦常有急性充血的表现。
3.小儿急性喉炎,有条件时,作直接喉镜检查,可见喉粘膜急性充血,肿胀,尤以声门下粘膜红肿为甚。应注意和喉白喉及呼吸道异物鉴别。
二、中医学
急性喉炎属中医“急喉瘖”范畴。本病多因风寒或风热邪毒袭肺所致。风寒袭肺,肺气壅遏,气机不利风寒之邪凝聚于喉,或风热邪毒由口鼻而入,内伤于肺,肺气不宣邪热上蒸结于喉咙,气血壅滞,脉络阻,致喉部肌膜红肿,声门开合不利而成。
1.辨证依据:声音不扬,甚至嘶哑失音,发病较急,伴外感症状,局部有声带红肿。
2.临床分型
(1)病起突然声音不扬,甚则嘶哑,或兼有咽喉微痛,吞咽不利,咽喉痒,伴咳嗽鼻塞流涕,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者为风寒外袭型。
(2)病起喉内不适,干痰而咳,音低而粗,声出不利,或喉内有灼热疼痛感,伴发热恶寒头痛,肢体怠倦,骨节疼痛,舌边微红,苔白或兼黄,脉浮数者为风热侵袭型。
【治疗】
一、现代医学
1.严格禁声休息,不吃刺激性食物,禁烟酒及屏气用力。
2.全身使用抗生素以控制感染扩散,常用青霉素或洁霉素肌注或静脉给药。根据病情决定,加用适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口服或静滴。并注意支持疗法,小儿的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
3.局部可用抗生素加激素类药物超声雾化吸入或蒸气吸入治疗。
4.小儿患者喉阻塞严重或经药物治疗后喉阻塞无减轻者,行气管切开术。禁用吗啡及阿托品类药物。
二、中医学
1.治疗原则:风热侵袭宜疏风清热,利喉开音。风寒外袭宜辛温散寒,疏风解表,宣肺开音。
2.治疗方法
(1)风寒外袭型:①外治:用苏叶藿香佩兰葱白各适量煎水,作蒸气吸入,每日4次。②针灸治疗:针刺合谷尺泽列缺等穴,用泻法,或悬灸法。③内治薄荷10g,荆芥10g,蝉衣6g,桔梗10g,苏叶10g,防风10g,杏仁10g,僵蚕10g,甘草6g。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
(2)风热侵袭型:①外治:用冰硼散珠黄散锡类散等中成药收喉,每日5~6次,以清热消肿。或用六神丸含服,每次8粒,每日3~4次,以解毒消肿。或用薄荷10g,藿香10g,佩兰10g,银花20g,菊花20g,煎水作蒸气吸入,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②针刺治疗:针刺合谷尺泽天突等穴、用泻法,每日1次。③内治防风10g,荆芥10g,银花20g,连翘10g,黄芩10g,赤芍10g,蝉衣6g,干张纸3g,玄参15g,浙贝10g,花粉10g,桑皮10g,牛蒡子10g,桔梗10g,薄荷10g,射干10g。水煎,每日1剂,分4次服。

急性喉炎(acute laryngitis)是喉粘膜的急性卡他性炎症,常继发于急性鼻炎鼻窦炎急性咽炎,为整个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也可单独发生。有时大声喊叫、过度用嗓、剧烈咳嗽,也可引起急性喉炎。若发生于儿童,病情较为严重。
[imgz]erbiyanhouwaikexue164.jpg[alt]急性喉炎[/alt][/img]
急性喉炎
【病因】
(一)机体抵抗力降低:伤风感冒后,全身抵抗力降低,可诱发急性喉炎。开始多为病毒感染,以后细菌乘虚而入(其中以肺炎双球菌、流感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多见)。
(二)职业因素:演员、教员、售货员等过度用嗓;厂矿工作人员吸入过多生产性粉尘或有害气体(如氯、氨、溴、碘、硝酸、硫酸、农药等)。
(三)急性传染病:本病也常和麻疹百日咳流感猩红热急性传染病合并发生
(四)外伤:喉部异物刺激,检查器械的损伤(如直达喉镜、气管镜检查时碰伤)。
【临床表现】
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轻者仅有声嘶,声音粗涩、低沉、沙哑,以后可逐渐加重,甚至可完全失音,喉部疼痛和全身不适,个别患者可有发烧、畏寒等症状。其他症状为咳嗽、多痰、咽喉部干燥、刺痒、异物感。喉部肿胀严重者,也可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但成人极少发生
【检查】
间接喉镜子下可见喉部粘膜弥漫性充血、肿胀。声带呈淡红色或鲜红色,有时可见声带粘膜下出血或附有粘稠性分泌物,声带肿胀,游离缘变纯,发声时两侧声带不能闭紧。(彩图3-2)
【治疗】
(一)全身治疗:病情较重,有明显全身症状者,应适当休息,给予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及激素(强的松5~10毫克,一日三次)治疗。
(二)病人应禁烟酒,不吃有刺激性食物,少讲话,以利炎症消退。
(三)局部治疗:超短波理疗,具有消炎、止痛作用,每日1~2次,复方安息香酊蒸气吸入,每日3~4次。雾化吸入:抗菌素液加激素液(或加入少许肾上腺素、1%麻黄素)。
(四)中医中药:可用麝干麻黄汤(麝干9麻黄6杏仁9胖大海6桔梗6甘草5)。如痰多,高热、气急、胸闷、病情加重者,则以清热宣肺,化痰利咽为主。用清喉宁肺汤桔梗[xb]9[/xb]前胡[xb]9[/xb]桑白皮[xb]9[/xb]贝线[xb]9[/xb]知母[xb]9[/xb]黄芩[xb]6[/xb]栀子[xb]6[/xb]甘草[xb]3[/xb])。

小儿急性喉炎(acute laryngitis in children)多见于5岁以下的儿童。由于小儿抵抗力低,喉腔狭小,粘膜下淋巴组织丰富,声门下组织疏松,故易于发生水肿,引起气道阻塞。若诊断及处理不及时,常可危及生命。
【病因】
和成人相似,常与急性传染病上呼吸道感染合并出现。
【临床表现】
起病常较急,患儿多有发热,常伴有咳嗽声嘶等。炎症侵入声门下区,则呈哮吼咳嗽,夜间症状常见加重。病情重者可出现吸气期喉鸣及呼吸困难,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及上腹部软组织吸气时下陷(临床上称为三凹征),烦燥不安、鼻翼煽动,出冷汗,脉搏加快等症状。
【检查】
如行直达喉镜检查(小儿不合作,不能行间接喉镜检查),可见喉粘膜充血肿胀,尤以声门下区为重,使声门下区变窄(喉部彩图3)。粘膜表面有时附有粘稠性分泌物。
【诊断】
根据病史和上述临床表现,多可确诊,但应和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和呼吸道异物相鉴别。
(一)白喉白喉起病缓慢,全身中毒症状较明显。咽部可见灰白色假膜,分泌物涂片或细菌培养,可找到白喉杆菌。
(二)呼吸道异物:有异物吸入史,起病突然。症状以阵发性剧烈的刺激性呛咳及呼吸困难为主。如为气管内活动性异物,咳嗽时可听到异物撞击声门的拍击声。
【治疗】
一般性治疗与成人急性喉炎相同。其要点为:
(一)全身给以足量抗生素。
(二)有轻度呼吸困难者,应加用激素类制剂:强地松1~2毫克/公斤/日,口服,如病情加则静脉滴注地塞米松0.2毫克/公斤/日;氢化考的松4~8毫克/公斤/日,同时给以氧气吸入和适量镇静剂。如激素滴注1~2小时无效者,应考虑气管切开术。
(三)禁用吗啡及阿托品类药物,以免抑制呼吸和使呼吸道粘膜干燥。

喉是空气进入气管和肺的入口。喉部比较狭小,年龄愈小,口径愈窄。一旦喉部发生炎症,水肿,可以使喉腔阻塞引起喉梗阻,空气进入肺部的量明显减少,出现所谓“吸气性呼吸困难”,即吸气时呼吸肌非常用力,吸气时胸骨上窝、肋间隙、肋下及剑突下凹陷。时间稍久,体内缺氧,面色青紫,烦躁不安,需要紧急处理(如气管切开);否则会危及生命。
急性喉炎的早期症状常常被家长忽视,以冬、春季节发病多,先有1~2天的伤风感冒,随后出现“哐、哐、哐”如破竹声咳嗽,有时伴有声音嘶哑。可以有发热。轻症的喉炎有向严重方面发展的可能,所以对出现“哐、哐、哐”咳嗽声和声音嘶哑时一定要到医院去诊治,在治疗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上面介绍的“吸气性呼吸困难”一定要作为急症去耳鼻咽喉科治疗。
白喉也可以引起急性喉梗阻,但目前白喉病例罕见。
另一种疾病,称为急性痉挛性喉炎,多数在夜间突然出现破竹声样咳嗽,声音嘶哑伴吸气性呼吸困难,但体温不高,喉部炎症也不明显,次晨自然缓解,到晚上又有发作,可能与过敏或精神紧张有关。

该病是喉粘膜的急性炎症。常由急性鼻炎、咽炎继发而来,有害气体吸入、用声不当和外伤也可引发。出现声音嘶哑、喉痛、咳嗽痰多,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由于孩子的喉腔狭小,组织疏松,炎症后局部肿胀显著,往往起病急,症状明显,病情严重,咳嗽声呈“空、空”样,吸气特别困难,吸气期延长,喉部伴发鸡鸣样声,严重的出现烦躁口唇指甲青紫等。
成人急性喉炎需全身使用抗菌药物,局部蒸气吸入。注意休息,禁烟、酒及刺激性食物,少说话,中药内服,胖大海等开水冲泡代茶饮。儿童当及时就诊,用足量抗生素,有喉阻塞症状出现时要加用激素如泼尼松口服,病情严重时则用地塞米松肌肉注射或静脉推注,同时可作雾化吸入。家长要注意观察呼吸,经积极用药后呼吸困难仍严重而不能缓解时,要听从医生劝导,作气管切开手术。

杨某,男,78岁,1989年8月10日初诊。家属代述:患者于半月前因感冒发烧,体温腋下38 5℃,咽喉疼痛,服用板蓝根冲剂、喉症丸、抗生素等药,体温下降,两天后体温上升为39℃,声音开始嘶哑,发音费力,继而失音咽喉干堵难忍+总想用手抠。近7日来滴水未进,也未大便。怀疑咽中有肿物,准备后事,遂请赵老以决预后。诊时见:形体瘦弱,面红目赤身热无汗,胸闷懊依,眼欲闭,时寐时醒,时有谵语小便短赤,口中干涩粘腻秽浊舌苔白腻垢厚,脉濡数。体温腋下38.5℃。
皆是暑热湿浊郁滞之象,先以芳香化浊宣郁之法。处方;藿香10克,佩兰10克,苏叶10克,茅芦根各10克,水煎,试服3剂,少量多次服用。
【二诊】
当天中午药入口中,难以咽下,良久才咽下几口,腹中几声肠呜,到晚上1剂服完,微有汗出,夜寐较安。第2天精神好转,神志转清,能喝下少许白术稀粥,并能发出低微的声音,下午解大便几枚如干球状。舌苔白腻,脉滑数,体温腋下37.5℃,气机渐舒,暑热渐减,声音渐复,仍用芳香宣化,佐咀消导之品。处方:藿香10克,苏叶1旷克,茅芦根各10克,炒山栀6克,佩兰10克,淡豆豉10克,杏仁10克,大腹皮10克。槟榔10克,滑石10克,焦三仙各10克,4剂,水煎服。
【三诊】
精神较好,声音完全恢复,并能下地活动,饮食二便如常,体温36.5℃,再以前法进退,以固其效。饮食当慎,防其食复。处方:炒山栀6克,淡豆豉10克,炒枳壳6克,苏梗6克,竹茹6克,茅芦根各10克,焦三仙各10克,水红花子10克,7剂。
【按】:本患者素体较差,又感受暑湿之邪,本应轻宣疏表芳香宣解,而反投板蓝根冲剂、喉症丸等寒凉之品,阻滞气机,邪无外达之路,壅塞清窍而致失音。病人身热无汗,胸闷懊依,眼欲闭,时寐时醒,时有谵语小便短赤,脉数,此非邪陷心包,火扰心神,实乃暑热湿浊之邪上焦,阻塞清窍之象。饮食不纳,大便不下,舌苔白腻垢厚,乃属湿浊停滞,气机不畅。
因此赵师先以芳香化湿,宣郁开闭,灵动气机为治。方用苏叶、藿香、佩兰芳香化浊,宣畅气机芦根清热利咽,又能宣阳疏表;茅根清热利湿。待暑湿渐减,气机渐舒,声音渐复后,再配以淡豆豉,炒山栀苦宣折热,杏仁、苏叶宣肺利窍,开上焦气机;炒枳壳苏梗大腹皮槟榔,焦三仙健脾和胃消食导滞,通调中焦气机茅根滑石清热利湿,使湿热小便而去,诸药相合,三焦气机宣畅,暑热外泄,湿浊内化,清升浊降,病获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