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鼻炎
( jixingbiyan )
别名: 鼻窒 , 伤风 , 感冒 , 鼻塞
中医
简介: |
本病是以鼻塞。流涕为主要表现的鼻病。 |
病机: |
伤风鼻塞是指因风寒或风热之邪壅塞肺系、犯及鼻窍所致。 |
诊断: |
1.风寒袭鼻证:鼻塞,喷嚏,流涕清稀,鼻音重,遇风寒则加重。鼻粘膜红肿不甚,鼻腔内分泌物较清稀,伴恶寒,或有轻微发热,周身不适,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鼻证:鼻塞,声音重浊,鼻气热,涕粘色黄或白,鼻粘膜红肿较甚,鼻腔内积有粘脓涕或脓性涕,可有发热、头痛、咽疼、咳嗽不爽、口微干喜饮等症,舌尖红,苔黄白或薄黄,脉浮数。 |
类证: |
1.鼻渊:以黄浊脓涕常流为特征,急性期可有发热、头痛等症。脓涕积于鼻窦开口之鼻道是主要鉴别点。x线片可示患窦模糊阴影。 2.鼻鼽:以突起鼻痒,喷嚏频频,清涕量多如水为特征。无外感表证。 |
治疗: |
一、辨证论治: 1.风寒袭鼻证:疏风散寒通鼻。川芎茶调散加苍耳子等。 2.风热犯鼻证:疏风清热解毒。苍耳子散合银翘散加减。 二、其他治疗: 1.单方验方:辛夷研末,每次少量,吹入鼻中,2~3次/日。 2.蒸汽吸入疗法:薄荷、樟脑蒸汽吸入,1次/日。 |
针灸: |
可针刺迎香、印堂、合谷、太阳、风池等穴。鼻塞流清涕,艾灸迎香、上星。 |
西医
简介: |
急性鼻炎是指鼻粘膜的急性感染性炎症,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具有传染性的急性病。 |
病因: |
当全身和局部抵抗力降低时,病毒侵入后引起。常见的病毒为冠状病毒和副感冒病毒等,鼻粘膜ph趋向碱性,溶菌素活力减低,常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 |
季节: |
全年均可发生,但以秋、冬、春季节交替时易发病, |
病理: |
病变开始时鼻粘膜血管收缩,局部粘膜缺血,腺体分泌下降,粘膜干燥,继之血管扩张、水肿,分泌物增多,粘膜中有单核细胞及嗜中性白细胞浸润,上皮细胞和纤毛破坏脱落,鼻内分泌物转为脓性直至恢复期。若无并发症,则在2周内粘膜逐渐恢复正常。 |
诊断标准: |
1.受凉、过劳、抵抗力降低,病毒侵入,继发细菌感染为主要原因,病程7~10日。 2.主要症状,病初起,鼻内干燥,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等症,或有全身不适,发热,4~5日后鼻涕为粘稠,如无并发症,则逐渐痊愈。 3.鼻腔粘膜淡红或红肿,有大量水样或粘液性分泌物。 4.应与麻疹、流感、猩红热、变态反应性鼻炎相鉴别。 |
病史: |
多有受凉史。 |
体征: |
症状和体征可分三期 (1)前驱期:潜伏期约1~3天,自觉鼻腔内不适,悬雍垂背面及鼻咽部有干燥、烧灼感,咽痒,喷嚏频繁、无分泌物,鼻腔检查可见鼻粘膜充血干燥。 (2)急性期:约3~7天,渐有鼻塞,分泌物增多,呈浆液性并有喷嚏,头痛,说话呈闭塞性鼻音,嗅觉减退,听觉及味觉也可发生异常。发热,体温在38℃左右。检查:鼻粘膜弥漫性充血、肿胀,鼻内充满水样或粘脓性分泌物,此期易并发鼻窦炎、中耳炎、肺炎,以儿童更为多见。 (3)恢复期:分泌物转为脓性,不易擤出,鼻塞更重,头痛加剧且脓涕量增多,持续3~5天,鼻塞逐渐减轻,脓涕减少;如无其他并发症,7~10天后可痊愈。检查:下鼻甲红肿,鼻道内有大量脓性分泌物。 |
实验室诊断: |
白细胞可轻微升高,多数病例由于继发细菌感染所致。 |
鉴别诊断: |
1.流行性感冒:有集体或散发流行病史,突然发作,全身症状较明显,伴有较重的头痛、关节及全身酸痛。 2.急性鼻窦炎:多一侧性,局部疼痛和压痛,检查中鼻道有脓性分泌物。 3.变态反应性鼻炎:有变态反应发作病史,无发热,鼻粘膜苍白水肿,有大量清水样涕,涂片可见较多的嗜酸细胞。 4.小儿鼻白喉;患儿全身症状较重,并可有咽白喉,鼻腔检查可见鼻粘膜附有白膜,涂片或作培养可见白喉杆菌。 |
疗效评定标准: |
治愈:鼻呼吸通畅,不流鼻涕,鼻粘膜红肿消退,无并发症。 |
治疗: |
一、全身治疗:在急性期,休息,给足够的水份、清淡可口营养丰富的饮食,应用阿斯匹林等解热镇痛药,扑尔敏等抗组织胺药物,对继发细菌感染者应给以抗生素治疗,严重的患者可静脉补液加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维生素c等。对症治疗:咳嗽者用化痰、祛痰止咳药,如满山白糖浆、化痰片、白葡菌止咳片等,头痛可用复方醋柳酸、去痛片等。 二、局部治疗 1.滴鼻和喷鼻:1%呋麻液滴鼻或用康鼻素喷剂喷鼻。 2.雾化吸入或蒸气吸入,吸入液中加入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 |
中西医结合: |
1.通利鼻窍可选用1%麻黄素,或呋麻滴鼻液、2%链霉素滴鼻液、复方鹅不食草液等滴鼻,每次每侧2~3滴,维持鼻腔通气与引流。小儿宜用低浓度(0.5%)麻黄素溶液。 2.可选用银翘解毒片。感冒清、感冒通、康泰克等药口服。 3.适当配合用抗生素,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
“急性鼻炎” 相关论述
急性鼻炎是由病毒或继发细菌感染所引起的鼻粘膜急性炎症,以冬、春、秋季多见。发病的病因主要是受凉,过度劳累,饮酒过度,慢性疾病使全身及局部抵抗力下降。常见的病毒有鼻病毒、冠状病毒、副感冒病毒和腺病毒等;常见的细菌有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和葡萄球菌等。
【诊断】
一、现代医学
1.早期症状:一般在病原菌感染后1~3天,出现鼻腔干燥,全身乏力,喷嚏多,畏寒,低热。3~5天后鼻阻,水样分泌物增多,头痛,四肢酸软。后期有头痛,鼻阻加重,嗅觉减退,分泌物由稀薄变为脓性。炎症可延及咽部、喉部。若无并发症,一般7~10天可自愈。
2.鼻腔粘膜充血水肿,下鼻甲大,鲜红色;后期为暗红色,鼻道内有脓涕,咽部粘膜亦有充血。
3.若感染严重,治疗不及时,可并发咽喉炎、急性鼻窦炎,小儿可引起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化脓性或非化脓性中耳炎。
4.急性鼻炎应和变态反应性鼻炎、急性鼻窦炎及流感、麻疹、百日咳等急性传染病的前驱症状相鉴别。
二、中医学
急性鼻炎属中医“伤风鼻塞”范畴。
1.病因病机:本病因气候多变而多发,寒热不调,或生活起居失慎,过度疲劳,致使正气虚弱,肺卫不固,风邪乘虚侵袭而致病。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若腠理疏松,卫气不固,风寒邪毒乘机外袭,皮毛受邪,内犯于肺,肺为寒邪所遏,清肃失常,邪毒上聚鼻窍。又肺司呼吸,如肺卫不固,风热之邪从口鼻而入,风热上侵,首先犯肺;或风寒之邪郁久化热犯肺,以致肺失清肃,治节失常,肺气不宣,邪毒停聚鼻窍。
2.辨证依据:鼻塞,流涕,恶风发热,鼻内肌膜淡红或鲜红而肿,起病较急,病程较短。
3.临床分型
(1)风寒型:鼻粘膜胀肿淡红,鼻塞较重,喷嚏频作,涕多清稀,语音闷重,头痛恶寒、发热,口淡不渴,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型:鼻内肌膜红肿,鼻塞时轻时重,鼻痒气热,喷嚏,流涕黄稠,发热恶风,头痛咽痛,咳嗽,咯痰不爽,口渴喜饮,舌质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疗】
一、现代医学
1.提高机体抵抗力,加强预防措施,避免相互传染。
2.注意休息,多饮水,进易消化食物。
3.1%麻黄素点鼻,增进通气引流和减少分泌物。
4.解热镇痛等药物应用:服apc、感冒通、感冒清或康泰克;亦可使用抗过敏剂扑尔敏或息斯敏减轻症状。继发细菌感染时,适当使用广谱抗生素。
二、中医学
1.治疗原则:通窍疏风。
2.治疗方法
(1)风寒型:①外治:a.用鹅不食草650g,辛夷花150g,煎水2次后将药液混和,浓缩成1500ml,加盐酸麻黄素粉3.75g,葡萄糖粉15g,过滤消毒后滴鼻,每次1~2滴,每日4次。b.用葱白取汁过滤,用生理盐水配成40%溶液滴鼻,用法同上。c.用辛夷花适量研末,每用少许吹鼻中。②内治:用麻黄10g,防风10g,羌活10g,藁本10g,白芷10g,细辛3g,苍耳子10g,川芎10g,葛根10g,升麻10g。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③针灸治疗:鼻塞针迎香、印堂穴。头痛针合谷、太阳、风池等穴。强刺激,留针10~15分钟。
(2)风热型:①外治:用柴胡注射液滴鼻,每次1~2滴,每日3次。②内治:金银花15g,桑叶10g,菊花15g,蔓荆子6g,薄荷10g,牛蒡子10g,桔梗10g,黄芩10g,苍耳子10g,白芷10g,栀子10g,芦根15g。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
急性鼻炎(acute rhinitis)是鼻腔粘膜的急性炎性疾病。很常见,有传染性,常反复发生。俗称“伤风”或“感冒”。
【病因】
致病微生物主要为病毒,各种呼吸道病毒均可引起本病,而以鼻病毒(rhinoviruses)和冠状病毒(coronaviruses)为主。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或鼻粘膜的防卸功能遭到破坏时,即可引起病毒侵入机体、生长繁殖而发病。同时存在于病人鼻部和咽部的致病菌(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菌、流行性感冒杆菌及其它细菌等)也乘机活跃繁殖,形成继发感染。
常见的诱因有全身因素,如受凉、过劳、营养不良、烟酒过度、内分泌失调(甲状腺功能紊乱等)及全身慢性疾病(心、肝、肾疾病)等均可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过程,造成血管痉挛、组织缺氧、鼻粘膜温度降低、免疫功能下降等,使呼吸道粘膜,特别是鼻腔粘膜的抵抗力下降。体质因素亦有一定关系。局部因素主要由于鼻中隔偏曲、慢性鼻炎、鼻息肉等,致鼻腔通气受限,影响鼻腔生理功能。邻近的病灶性疾病,对急性鼻炎的发生有诱发作用。
【临床表现】
(一)初期(前驱期):约1~2天,多表现为一般性的全身酸困,鼻及鼻咽部发干灼热,鼻粘膜充血、干燥。
(二)急性期(湿期):约2~7天,渐有鼻塞,鼻分泌物增多,喷嚏和鼻腔发痒,说话呈闭塞性鼻音,嗅觉减退。鼻粘膜明显充血肿胀,鼻腔内充满粘液性或粘脓性分泌物,可转为脓样。全身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头胀、头痛等。
(三)末期(恢复期):鼻塞逐渐减轻,脓涕也减少,若不发生并发症,则数日后可自愈。
【诊断及并发症】
急性鼻炎应与某些传染病的前躯症状,如流感、麻疹、猩约热、流行性出血热等鉴别,因这些病的开始,常先有急性鼻炎的症状出现,有“急性传染性鼻炎”之称,应予以注意。亦须与变应性鼻炎作鉴别。在急性鼻炎时,切忌用力擤鼻,以免炎症扩展引起中耳炎或鼻窦炎。炎症亦可向下蔓延,发生咽喉、气管和肺的炎症。
【预防】
在平时应注意体育锻炼,增细体质,勿过度劳累或暴冷暴热,避免与传染病者接触等。鼻部有病变者,如鼻中隔偏曲、鼻息肉等应及早治疗。
【治疗】
以支持和对症治疗为主,并注意防止并发症。鼻腔通气引流,以促进恢复。
(一)全身治疗:卧床休息,宜多喝水,有便秘者可给予缓泻剂。患者应予以隔离以免传染他人。内服解热发汗药,如复方阿斯匹林,1~2片,每日3次;阿斯匹林,0.3~0.5,每日3次,或克感敏,1~2片,每日3次。中药以疏风解表祛邪为主,如桑菊感冒片和银翘解毒片等。合并细菌感染或有并发症时,就使用抗生素类药物。
(二)局部治疗
1.1%麻黄素液或呋喃西林麻黄素液、氯霉素麻黄素液滴鼻,每日3次,以利通气引流。滴鼻法(图4-1):①仰卧法:仰卧,头悬垂于床缘外,或肩下垫枕,头后仰卧,鼻前孔向上,每侧鼻腔内滴药3~5滴。②坐位法:坐位,头靠椅背并尽量后仰,然后滴药。③侧卧法:向患侧侧卧,头向下垂,滴药。
2.针刺迎香、鼻通穴,或做穴位按摩。
[imgz]erbiyanhouwaikexue099.jpg[alt]滴鼻药法[/alt][/img]
图4-1 滴鼻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