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风内障

参考:水轮头风痰火 , 原发性青光眼

“绿风内障” 相关论述

绿风内障是以眼珠变硬,瞳神散大,瞳色淡绿,视力严重减退为主要特征,并伴有头痛眼胀,恶心呕吐眼病。相当于西医学之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在唐代,《外台秘要》所载“绿翳青盲”颇类本病,并认为是由“内肝管缺,眼孔不通”所致。至于绿风内障的病名,至《太平圣惠方》才有记载。本病患者多在40岁以上,女性尤多。可—眼先患,亦可双眼同病。发作有急有缓。不过无论病势缓急,其危害相同,故应尽早诊治。若迁延失治,盲无所见,则属不治之症。

[病因病机]
一、肝胆火邪亢盛,热极生风,风火攻
二、情志过伤,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化火上逆。
三、脾湿生痰,痰郁化热生风,肝风痰火,流窜经络,上扰清窍。
四、劳神过度,真阴暗耗,水不制火,火炎于水不涵木肝阳失制,亢而生风,风阳上扰窍。
五、肝胃虚寒,饮邪上逆.
以上阴阳偏盛,气机失常诸种原因,均可导致气血失和,经脉不利,目中玄府闭塞,气滞血郁神水瘀积,酿成本病。

[临床表现]
发病前,常在情志刺激或劳神过度后,自觉眼珠微胀,同侧头额作痛,鼻根发酸,观灯火有虹晕,视物昏朦,如隔云雾等,休息之后,诸症尚可缓解。若未及时就医,即可发病。
急性发作时,症状剧烈,头痛如劈,眼珠胀痛欲脱,痛连目眶,鼻、颊、额、颞,视力急降,甚至仅存光感或失明。全身常伴恶心呕吐恶寒发热等候。检视眼部,胞睑微肿,抱轮深红,甚至臼睛混赤,黑睛雾状混浊,瞳神散大,展缩失灵,瞳内气色略呈淡绿。指扪眼珠变硬,甚者胀硬如石,眼压多在6.67kpa(50mmhg)以上,高者可达10.67kpa(80mmi-ig)左右。此时及时救治,诸症可以消退,视力尚能恢复。如果延误失治,眼珠胀硬不减,则瞳神散天不收,黄仁部分变白,晶珠色呈灰黄,视觉完全丧失。
急性发作经治疗之后(亦偶有未经治疗者),还可转入慢性阶段,诸症减轻,但遇情志不舒,或过度劳累等,又可急性发作。若病情经常反复,眼珠时时胀硬,瞳神愈散愈大,视物更加昏朦,最终亦失明

[诊断依据]
一、发病急骤,眼珠胀痛欲脱,头痛如劈,常伴同侧头痛虹视,全身有恶心呕吐发热恶寒等症状。
二、视力骤降,严重者仅能数指或仅有光感。
三、白睛抱轮红赤或混赤,黑睛呈雾状混浊。
四、瞳神散大呈竖椭圆形,展缩失灵,瞳色呈青绿色。
五、眼珠胀硬,甚至胀硬如石。检测眼压,可升高至6.7—10.7kpa(50—80mmhg)。
六、前房变浅,房角闭塞。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瞳神紧小天行赤眼相鉴别,见下表。
表12—l三种白睛暴赤眼病的鉴别
┌────┬─────────────┬──────────────┬─────────────┐
│鉴别要点│   绿风内障      │瞳神紧小          │天行赤眼
├────┼─────────────┼──────────────┼─────────────┤
│ 视觉 │视力骤降,有虹视     │视力减退          │视力正常,眵泪多时偶有虹视
├────┼─────────────┼──────────────┼─────────────┤
│ 疼痛 │患侧头痛如劈,眼珠胀痛欲脱│患眼坠痛,痛连眉骨、太阳  │患眼灼热疼痛或痛痒交作
├────┼─────────────┼──────────────┼─────────────┤
│ 眵泪 │一般较少         │流泪            │热泪频流,眵多胶结
├────┼─────────────┼──────────────┼─────────────┤
│ 白睛 │抱轮深红或白睛混赤    │抱轮红赤          │白睛红赤
├────┼─────────────┼──────────────┼─────────────┤
│    │             │一般透明,但内壁下方有白色 │
│ 黑睛 │云雾状混浊        │细点状物附着        │透明,或浅层有星点样混浊
├────┼─────────────┼──────────────┼─────────────┤
│    │散大,呈纵卵圆形,收缩失灵│紧小,开大失灵,常千缺不圆,│正常
│ 瞳神 │,瞳内呈淡绿色      │甚至闭锁或为白膜封闭    │
├────┼─────────────┼──────────────┼─────────────┤
│眼珠硬度│增高           │正常或稍低         │正常
│(眼压)│             │              │
├────┼─────────────┼──────────────┼─────────────┤
│ 呕恶 │伴恶心呕吐       │无             │无
└────┴─────────────┴──────────────┴─────────────┘
本病还应与偏头痛、胃肠型感冒青风内障相鉴别。

[辨证论治]
本病主要由风、火、痰、郁及肝之阴阳失调,引起气血失和,经脉不利,目中玄府闭塞,珠内气血津液不行所致。一般病来势猛,临证施治,除消除病因,治其根本外,同时要注意缩瞳神、通血脉、开玄府、宣壅滞、消积液,尽快改善症状,以保存视力。如《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对瞳神散大就强调:“病既急者,以收瞳神为先。瞳神但得收复,即有生意”。常用治疗手段有内服药物、局部用药及针刺疗法等。为了抢救视力,更宜中西医结合治疗。
一、内治
(一)肝胆火炽,风火攻
[主证]发病急剧,头痛如劈,眼珠胀痛欲脱,连及目眶,视力急降,抱轮红赤或白睛混赤浮肿黑睛呈雾状混浊,瞳神散大,瞳内呈淡绿色,眼珠变硬,甚至胀硬如石。全身症有恶心呕吐,或恶寒发热,溲赤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证候分析]肝胆火炽,热盛动风,风火相煽,交攻于上,故骤然发病,头目剧痛,痛连目眶,抱轮红赤,黑睛混浊。若肝火犯肺则白睛混赤肿胀。因火性升散,风性开泄,肝胆风火攻冲瞳神,故瞳神散大呈淡绿色。热气怫郁于目,玄府闭密,则珠内气血津液不得流行,致气滞血郁神水瘀积,故眼珠胀硬,视力急降。肝火犯胃,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火邪亢盛,正气未衰,正邪交争,故恶寒发热。溲赤便结由火邪内盛所致。舌红苔黄,脉弦数亦皆肝胆实火之征。
[治法]清热泻火,凉肝熄风
[方药]绿风羚羊饮羚羊钩藤汤加减。前方是以清热泻火为重,方中用羚羊角(可用山羊角)清热明日、平肝熄风,为主药;黄芩玄参知母重在清热泻火;大黄凉血活血,泄热通腑;车前子茯苓清热利水,导热由小便出;防风主药肝风,散伏火;桔梗清热利窍细辛开窍明日,治头风痛。诸药组方,共呈清热泻火,凉肝熄风利窍明日之功。方中若加丹参丹皮赤芍地龙等,则更增凉肝熄风之力。呕吐甚者,酌加竹茹、法夏之类降逆止呕。对于热极动风,阴血已伤之证,则宜以凉肝熄风为主,用羚羊钩藤汤加减。方中羚丰角(可用山羊角代)、钩藤桑叶菊花清热平肝熄风;生地、白芍滋阴凉血养肝;贝母;,竹茹甘草清热化痰茯苓宁心安神。若加丹参泽兰、洋泻、细辛,用于本证则更增通络行滞,利水开窍的作用。
(二)痰火动风,上阻清窍
[主证]起病急骤,头眼剧痛诸症与肝胆火炽者同。常伴身热面赤,动辄眩晕恶心呕吐,溲赤便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等症。
[证候分析]脾湿生痰,肝郁化火,痰因火动,火盛风生,肝风挟痰火而流窜经络,上壅头目,阻塞清窍,以致气血津液郁滞不行,故暴发本病。由于痰火内盛,因而身热面赤,动辄眩晕恶心呕吐。大小肠积热,故溲赤便结。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滑而数,均属痰火之象。
[治法]降火逐痰,平肝熄风。
[方药]将军定痛丸加减。方中重用大黄为主药,配黄芩礞石陈皮半夏桔梗等,大力降火逐痰;以白僵蚕天麻合礞石平肝熄风白芷协助主药,定头风目痛薄荷辛凉散邪,清利头目。此方用于本证,使上壅之痰火得降,肝风平熄,诸症方能缓解。若加丹参泽兰茯苓车前子更增活血通络、祛痰利水之功。
(三)肝郁气滞,气火上逆
[主证]眼部主症具备,全身尚有情志不舒,胸闷嗳气,食少纳呆,呕吐泛恶,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证候分析]胸闷嗳气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等皆情志不舒,肝郁气滞,郁久化火之症,而头眼部症状乃气火上逆所致。肝失条达,气火横逆而犯脾胃,脾失健运,故食少纳呆;胃失和降,则呕吐泛恶。
[治法]清热疏肝,降逆和胃
[方药]丹栀逍遥散左金丸加减。前方以柴胡为主药疏肝解郁丹皮栀子清肝泻火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甘草生姜理脾渗湿和胃止呕;薄荷辅助主药,疏散条达肝气。后方以黄连为主,清肝胃之火,以降其逆,:少佐吴茱萸,辛温开郁,降气止呕。
两方合用,共奏清热疏肝,降逆和胃之功。若加龙胆草郁金地龙木通等,则更增清肝解郁,通络消滞的作用。
(四)阴虚阳亢,风阳上扰
[主证]头目胀痛,瞳神散大视物昏朦,观灯火有虹晕,眼珠变硬,心烦失眠眩晕耳鸣,口燥咽干,舌红少苔,或舌绛少津,脉弦细而数或细数。
[证候分析]肝肾阴虚虚火上扰,清窍不利,故头目胀痛。神水瘀滞,故眼珠变硬。
主敛,阳主散,阴虚阳亢则瞳神散大。阴虚血少,瞳神失养以致视物昏花。占人认为观灯火生虹晕乃阴虚阳盛,水不制火,阴阳相乖,水火相射所致。虚火上炎,扰动心神则心烦失眠阴虚阳亢水不涵木,风阳上旋,故眩晕耳鸣。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皆示阴虚火旺;若舌质红绛而少津液,脉细数,则血亏虚更甚。
[治法]滋阴降火,平肝熄风。
[方药]知柏地黄丸阿胶鸡子黄汤加减。知柏地黄丸重在滋阴降火,适用于肝肾阴虚虚火上炎为重者。若兼风阳上扰,可酌加石决明钩藤平肝熄风。阿胶鸡子黄汤阿胶鸡子黄为主药,滋阴血而熄肝风;辅以生地、白芍茯苓滋阴养血,柔肝安神石决明牡蛎钩藤平肝潜阳熄风;络石藤凉血通络行滞;甘草清热和中。全方共奏滋阴养血,柔肝熄风之效。适用于热邪耗灼真阴血虚肝风内动之证。若于上二方中酌加丹参泽兰地龙泽泻,可增活血通络、利水消滞的功效。
(五)肝胃虚寒,饮邪上犯
[主证]头痛上及巅顶,眼珠胀痛,瞳散视昏,干呕吐涎,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弦。
[证候分析]胃阳不足痰饮内停。肝之寒邪犯胃,挟痰饮而上逆,并循厥阴经脉上冲头目,阻遏清窍,故致头痛眼胀,瞳散视昏,干呕吐涎。又,神乃水谷精气所化生,四肢皆禀气于胃,因胃阳不足,受纳消化水谷之功能低下,脏腑气虚衰,故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弦亦为肝胃虚寒之象。
[治法]温肝暖胃,降逆止痛。
[方药]吴茱萸汤加减。《审视瑶函吴茱萸汤是以《伤寒论》方为基础加减而成。方中仍用吴茱萸为主药,温肝暖胃,降上逆之阴邪,止阳明之呕吐厥阴头痛。配生姜、法夏、陈皮温脾胃,涤痰饮,降呕逆川芎白芷散寒邪,止头痛人参茯苓炙甘草补脾胃。诸药合用,可收温肝暖胃,降逆止呕,散寒止痛的功效。若加延胡索牛膝,可增消滞止痛之效。
此外,症状反复发作,视力锐减,全身兼有肝肾两亏,气血不足之证候者,可参照青风内障内治第4项治疗。
二、外治
(一)局部宜及早频用缩瞳剂.可用1%~2%毛果芸香碱滴眼液。症重时每3—5分钟滴眼1次;症状缓解后,视病情改为l~2小时1次,或每日2~3次。
(二)使用缩瞳剂时,联合使用抑制房水生成的0.25%~0.5%噻吗心安眼液,每日2次。
三、针刺疗法
(一)体针
常用穴:睛明攒竹瞳子醪、阳白四白太阳风池翳明合谷外关等。恶心呕吐时可配内关足三里。每次局部取2穴,远端取2穴。
(二)耳针可取耳尖、日1、眼等穴。
四、其他疗法
(一)口服醋氮酰胺,首次服500毫克,以后每6小时服250毫克,同时服用10%氯化钾10毫升,以防止副作用。
(二)20%甘露醇250毫升,静脉滴注,30—60分钟滴完;或50%葡萄糖液100毫升,一次静脉注入。
(三)西医手术治疗。

[预防调摄]
本病病因虽比较复杂,但是摄生有方,生活起居有常,劳逸得当,并注意情志安和,饮食有节,避免进食辛燥刺激之品,保持二便通畅等,对于预防和护理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此外,电影和电视光线较暗,不宜久看,患者应当忌看。

[转归预后]
本病病情经常反复,眼珠时时胀硬,瞳神愈散愈大,瞳色变黄者,终成黄风失明

[文献摘要]
秘传眼科龙木论·绿风内障》:“此眼初患之时,头眩额角偏痛,连眼睑骨及鼻颊骨痛,眼内痛涩见花。或因呕吐恶心,或因呕逆后,便令一眼先患,然后相牵俱损。目前生花,或红或黑,为肝肺受伤,致令然也。”

本病即青光眼。多因真阴亏耗,阴虚阳亢,气血不和引起。主要症状是瞳孔散大,色呈淡绿,视物不清,常见灯火呈红线色圆晕。急性发作时每伴有剧烈疼痛,恶心呕吐眼睑肿胀,眼球充血。急性期缓解后,视力大减。本病容易复发,逐次加重,如不及时治疗,容易引起失明


病名。系指眼珠剧痛牵及眼眶头额抱轮红赤,黑睛雾状混浊,瞳神散大呈淡绿色的病证。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绿风绿风内障证、绿水灌珠、绿风变花等。其病因是肝胆风火升扰或阴虚阳亢、气血不和。类今之急性充血性青光眼。肝胆风火引起的可用绿风羚羊饮平肝、熄风、泻火。气血不和引起的宜用明目地黄丸滋补肝肾调和气血。

此眼初患之时.头旋额角偏痛.连眼睑骨及鼻颊骨痛.眼内痛涩见花.或因呕吐恶心.或因呕逆后.便令一眼先患.
然后相牵俱损.目前花生.或红或黑.为肝肺受劳.致令然也.宜服羚羊角饮子还睛丸.兼针诸穴眉骨血脉.令住却疾势也.
诗曰∶
初患头旋偏头痛额角相牵是绿风 眼眶连鼻时时痛 闷涩生花黑白红
肝脏谁知先患左 肺家右眼作先锋 续后相牵多总患 缘他脉带气相通
风劳入肺肝家壅 客热潜流到肾宫 秘涩大肠由自可 每觉心烦上筑胸
必是有时加呕逆风痰积聚在心中 羚羊汤药当服 还睛丸散立成功
频针眉骨兼诸穴 能行病本灭行方 忌针督脉宜出血 恐因此后转昏
瞳子开张三曜绝 妙药能医更谩逢
羚羊角饮子
羚羊角防风知母人参茯苓黑参桔梗(各二两) 细辛(三两) 黄芩车前子(各一两)
上为末.以水一盏.散一钱.煎至五分,食后去渣温服
还睛丸
茺蔚子防风(各二两) 人参决明子车前子细辛(各一两)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空心茶下十丸.

绿风内障图(图缺)
鹧鸪天
绿风初患有头旋,两额相牵痛不痊。鼻梁隔乃时时痛,红白花生在眼前。肝左热,肺右边,或时两眼泪涟涟。决明散羚羊散,服了光明玄又玄。
此是肝虚劳头痛也。宜服三花五子丸、川芎散、镇肝散、胜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