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疙瘩

( banhengeda )

西医

简介:
瘢痕疙瘩发生于有瘢痕体质的人,由局部皮肤损伤或炎症而引起的结缔组织良性增殖。
病因:
有瘢痕体质的人,由局部皮肤损伤或炎症而引起。搔抓、种痘、卡介苗接种、局部注射、手术、外伤、烫伤或烧伤等均可导致本病。
人群:
有瘢痕体质的人。
病理:
组织病理示真皮内有聚集紧密的透明变性的胶原纤维增殖。
发病:
病程慢性,常以年计。
体征:
本病在创面愈合后1—2月左右发生。因损伤的部位和大小、形状不同而表现为点状、条状、片状和其他各种不同形式,高出皮面。新损害鲜红而较柔软,较老的损害色暗红而坚硬。边缘常有蟹足样增殖和毛细血管扩张。有时奇痒、刺痛。在活动部位可因瘢痕收缩而产生功能障碍。在面部如发生痤疮后则造成美容和心理上的问题。
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肥厚性瘢痕鉴别,后者发生于创伤或疾病的基础上,局限于原有创伤部位上,而瘢痕疙瘩,其活动的边缘犹如树根状向外生长。
并发症:
在活动部位可因瘢痕收缩而产生功能障碍。在面部如发生痤疮后则造成美容和心理上的问题。
治疗:
小的瘢痕疙瘩可在损害内注射曲安西龙(去炎松),或放射治疗(x线或核素),或切除后用放射治疗,也可采用激光切除。面积大的可采用音频电疗。

“瘢痕疙瘩” 相关论述

瘢痕疙瘩是在外伤或手术切口区形成的光滑、淡红色的纤维组织过度增生。
有时严重的痤疮也能形成瘢痕疙瘩,甚至没有外伤也能形成瘢痕疙瘩。黑人比白人常见。
瘢痕疙瘩治疗效果较差,每月注射皮质类固醇可使瘢痕疙瘩有一定程度变平。有的医生在注射皮质类固醇后用手术或激光切除,效果很少令人满意。有的用硅酮膏贴于患处,使瘢痕疙瘩变平,取得一定疗效。

一些有瘢痕体质的人,在皮肤创伤后,由于大量结缔组织增殖和透明变性而形成的瘢痕过度增长,超出原有损害范围。这些人因为有倾向于生长瘢痕的体质,对正常人不起作用的外部微小刺激,对他常会引起炎症反应造成瘢痕的发生,最后形成疙瘩样瘢痕,而且越来越大,外观丑陋,又搔痒难忍。这些外来刺激如抓搔、注射、种痘、手术切口、外伤烧伤和烫伤等都是常见原因。由于病因和部位不同,其表现也各不相同,大小、形态各异。瘢痕疙瘩高出皮肤,质地坚硬呈鲜红、淡红或紫红色,其边缘可发现毛细血管扩张,病人自觉痒和刺痛。由大面积烫伤和烧伤引起的瘢痕,常会影响人体的运动功能,如影响穿衣、梳头、走路、下蹲、弯腰等;由于汗腺的破坏,夏季不能出汗,不能调节体温,所以病人常感到闷热难受。
该病不宜单纯用手术切除,否则瘢痕范围会越来越大,必须用手术治疗的,手术后应配合用放射治疗。病人应避免不适当治疗和摩擦否则越刺激,瘢痕疙瘩就越大。发生烧伤瘢痕上的要警惕产生鳞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