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骨

( kuangu )

定位:在大腿前面下部,当梁丘两旁各1.5寸,一侧2穴。
主治:髋关节和膝关节疼痛。
功效:通经,放松肌腱,减轻疼痛。
针灸方法:针法直刺1 - 1.5 寸 。
可炙。
释义:该名称指明本穴位的功能而言。

“髋骨” 相关论述


①指环跳穴。《针方六集》列为环跳穴别名。
②经外穴名。《类经图翼》:“髋骨,在膝盖上,梁丘旁外开一寸。主治两脚膝红肿痛,寒湿走注白虎历节风痛,脚丫风痛,举动不得。”可斜刺直刺0.5-1寸。艾炷灸3-4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①指环跳穴。《针方六集》列为环跳穴别名。
②经外穴名。《类经图翼》:“髋骨,在膝盖上,梁丘旁外开一寸。主治两脚膝红肿痛,寒湿走注白虎历节风痛,脚丫风痛,举动不得。”可斜刺直刺0.5-1寸。艾炷灸3-4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髋骨hip bone(图3-28)为不规则的扁骨。16岁以前由髂骨、坐及耻骨以软骨连结而组成,成年后软骨骨化,三骨在髋臼处互相愈合。髋臼是髋骨外面中央的环形关节窝,由髂、坐、耻三骨的体构成,与股骨头相关节,其底部中央粗糙,无关节软骨附着,称为髋臼窝。窝的周围骨面光滑,附以关节软骨,叫做月状面。髋臼的前下部骨缘凹入,叫髋臼切迹。
(一)髂骨

[img]rentijiepouxue110.jpg[alt]髋骨[/alt][/img]
[img]rentijiepouxue111.jpg[alt]髋骨[/alt][/img][img]rentijiepouxue112.jpg[alt]髋骨[/alt][/img]

图3-28 髋骨
髂骨illum在三骨中最大,位于髋骨的后上部,分为髂骨体和髂骨翼两部。髂骨体位于髂骨的下部,参与构成髋臼后上部。由体向上方伸出的扇形骨板叫髂骨翼,翼的内面凹陷名髂窝,为大骨盆的侧壁,窝的下方以弓状线与髂骨体分界。弓状线前端有一隆起名髂耻隆起,髂窝的后分粗糙,有一近横位的耳状面,与骶骨的耳状面相关节。髂骨翼的上缘肥厚且呈弓形向上凸弯,叫髂嵴。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约平齐第4腰椎棘突,是计数椎骨的标志。翼的前缘弯曲向下,达于髋臼,生有上、下两个骨突,分别叫做髂前上棘和髂前下棘。翼的后缘也生有上、下两骨突,分别命名为髂后上棘和髂后下棘。两侧髂后上棘的连线约平第2骶椎。从髂前上棘向后约5-7厘米处,髂嵴较厚且向外突出,叫做髂(嵴)结节,是骨髓穿刺常用的部位。
(二)坐骨
坐骨ischium位于髋骨后下部,可分为坐骨体及坐骨支两部分。坐骨体构成髋臼的后下部和小骨盆的侧壁。体的后缘有一向后伸出的三角形骨突,叫做坐骨棘。坐骨棘与髂后下棘之间的骨缘呈弧形凹陷,叫做坐骨大切迹,坐骨棘下方的骨缘小缺口叫做坐骨小切迹。由体向下延续为坐骨上支,继而转折向前内方,叫做坐骨下支,其前端与耻骨下支相连。坐骨上、下支移行处的后部,骨面粗糙而肥厚,名坐骨结节,是坐位时体重的承受点。
(三)耻骨
耻骨pubis位于髋骨的前下部,可分为耻骨体及耻骨支两部分。耻骨体构成髋臼的前下部和小骨盆的侧壁。由体向前下内方伸出的骨条叫做耻骨上支,继而以锐角转折向下外方叫做耻骨下支。耻骨上、下支移行处的内侧面为一卵圆形粗糙面,叫做耻骨联合面,与对侧同名面之间以纤维软骨连接,构成耻骨联合。耻骨上支的上缘有一锐利的骨嵴,叫做耻骨梳,其后端起于髂耻隆起,前端终于耻骨结节。耻骨结节内侧的骨嵴称为耻骨嵴。由坐骨和耻骨围成的孔,叫做闭孔,在活体闭孔有闭孔膜封闭。孔的上缘有浅沟叫做闭孔沟。

在儿童,股骨可能发生内翻,而造成膝盖相互接触(接吻膝)和足尖相对。双腿伸直的俯卧睡姿、就坐或睡眠时把膝向上靠近胸部可使病情加重。如果8岁以后的儿童内翻状态仍然存在,应进行整形手术。
婴儿股骨普遍向外旋转。俯卧就寝时足尖相互远离和腿向外旋转可使这种状态延续。每次换尿布时使腿向内旋转可能有益。但是在很多病例,当儿童学走路时可自行纠正这种情况。
跛行和髋关节疼痛,或偶尔膝或大腿疾病,在青少年可能是因股骨严重脱位所致,此时,股骨上部的生长端(骺)错位。在幼儿则可能为股骨颈供血障碍(幼年变形性骨软骨病)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