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狼把草
( Dà Lánɡ Bǎ Cǎo )
别名: 狼把草 , 接力草 , 针线包 , 一包针 , 外国脱力草 , 针线包草
大狼把草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
补虚清热。主体虚乏力;盗汗;咯血;小儿疳积;痢疾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30g。 |
性味: |
味苦;性平 |
化学成分: |
大狼把草中含十二碳-3,5,7.9-四炔11-烯-1.2.13-三醇-1-葡萄糖甙(trideca-3,5,7,9-te-trayn-11-en-1,2,13-trlol-1-glucoside)。 |
性状: |
性状鉴别 茎暗紫色。叶对生,完整叶民开后为一回羽状复叶,小叶披针形,叶缘具粗锯齿。头状花序单生于茎、枝端;总苞钟状或半球形;苞片叶状,边缘具缘毛;花冠先端5裂。味苦。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皮层由数列类圆形细胞疏松排列;维管束鞘纤维壁微木化;木质部导管较大,单个或2个并列成径向排列。髓部宽广,髓细胞中多见演粉粒,同时赤可见分泌细胞。 |
生境分布: |
生于田湿润处。上海近郊有野生。原产北症状。 |
原形态: |
大狼把草 一年生草本,高达120cm,茎直立,分枝,常带紫色,被疏毛或无毛。叶对生;具柄;一回羽门面复叶,小叶3-5枚,披针形,长3-10cm,宽1-3cm,先端渐尖,边缘有粗锯齿,通常背面被稀疏短柔毛,至少顶生者具明显的柄。头状花主邓单生,连同总苞苞片直径12-15mm,高约12mm;总苞钟状或半球形,外层苞片5-10枚,通常8枚,披针形或匙状倒披针形,叶状,边缘具缘毛,内层苞片长圆形,具淡黄色边缘,舌状花不发育,极不明显,筒状花丙性,花冠冠檐5裂。瘦果扁平,狭楔形,长5-10mm,先端芒剌2枚,有侧束毛。花、果期8-10月。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大狼把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idens frondosa l. 采收和储藏:6-9月采收,洗净,切断,晒干。 |